时间:2023-05-29 18:01: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潇潇暮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国美术杂志》2015年第二期
联想当年那场考试,为什么马蹄画卷能被认可,就是皇帝喜欢吹毛求疵,刻意追求诗意。据说,宋徽宗本人对画意要求很严,也很科学,如孔雀升墩,先落哪只脚都有讲究;但对《瑞鹤图》一画却不甚了了,可见皇帝也并非事事皆知。然而,就中国古代造型艺术的表现手法而言,想要曲尽其妙,却也很难。因为那时候没有西画的某些技法可以借鉴,表现某些场景如风霜雨露之类,就会受到限制。雪晴之后的雪景尚可表现,飘雪之际则难以再现;而直接表现风雨则更难了,只能靠意会。表现风雨的,有据传为李椿所作《牧牛图》,但效果颇为勉强。所以就绘画艺术而言,因为受到一定限制,画面比诗句更难于表达理想意境。对于某些绘画题材,只有突破传统技法的界限,才能更加完美地表现出来。然而,表现如此理想意境,必须是既有广博的文学素养,又要技艺娴熟而勇于创新——这样的艺术家要等到20世纪才能出现。
笔者认为,要说傅抱石先生是“画中李太白”,恰如其分。李白的诗,浪漫、洒脱、豪迈,堪比傅抱石画意。且两人都嗜酒如命,李太白无酒不成诗;抱石翁则无酒不能成画。1959年,正是共和国10周年之际,也是国内经济最困难时期,副食品供应尤为缺乏。因肴中无酒,承担绘制人民大会堂巨幅中国画《江山如此多娇》任务的傅抱石先生便没了精神头儿,作画也少了灵感。善解人意的国务院总理知道了傅大师的嗜好,特地从原产地调来茅台酒……傅先生大喜过望,豪气倍增,一幅传世绝品就这样诞生了。
据笔者知,抱石翁常以古诗词意境入画,其良好的文化素养、超绝的表现技巧,非一般画家可比;特别是表现苍茫与幽深的气象,表现潇洒与浪漫的画面,更是冠绝古今。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因而更多地接触到西画的表现技巧;进而又潜心学习石涛,故创造出一种独有的表现方式,被界内称为“抱石皴”。傅先生有一方印,钤字“往往酒后”,意为他在酒足饭饱之后方可开始作画;接下来,便是大刀阔斧,酣畅淋漓,不拘一格……笔者每次观赏傅先生的画作,心情都非常激动:傅先生对细节的描绘非常到位,就连极小的画面也能做到大气磅礴,真是细微之处见功力,却又不做作,整个画面浑然一体。例如那幅《西风吹下红雨来》,画面不大而意境阔远,体现出抱石先生不仅深谙西洋油画的透视方法,还能坚持运用中国画“计白当黑”的构图方法,一角石崖,几株桃花,一叶扁舟,几抹浮云,恰到好处地以丹青点染表达诗意。这种驾驭画面的能力是无与伦比的!试想,如果给大师一个更大的画面,坚信他仍能表达得非常完美。
再如表现古诗词画意的另一幅杰作《潇潇暮雨》。在傅抱石的所有作品中,这是值得特别指出的一幅佳作:作品构图颠覆了传统山水的高隐概念,位于半山腰的古寺与画面下角的人物遥相呼应;表现手法更是大胆,画家信笔扫出一派风雨苍茫,古诗词意境尽在其中。中国传统的古典诗词中,描绘风雨的场面以宋词为最;按季节论,有春雨、夏雨、秋雨;按时段论,有朝雨、午雨、暮雨;而其中以暮雨最能体现古人的忧伤心情。傅抱石画作《潇潇暮雨》取意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八声甘州》。
柳永原作《八声甘州》以潇潇暮雨开篇,通篇充满了作者失意和绝望的心绪。诗人借题暮雨,联想身世飘零,归思难收的苦闷和无助一起涌上心头;加之秋意阑珊,关河冷落,物华凋敝,长江之流犹如时间之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抱石先生没有照搬诗作原意,仅在其中取四字为题,让自己的画作传达出另一种超然情态:画面依然是古人古境,似乎并没有离开古意;然画家以现代人的眼光回望古代,回望那个曾经令多少文人悱恻缠绵的时代:这是文人语境中的典型环境——一个黄昏,寂静的山麓风雨潇潇;这是文人语境中的典型形象——一位云游归来的隐者,没有相约的人等候,没有相伴的人同行;没有携带多余的道具,没有附加多余的色彩,一个人孤独地跋涉着……这是傅抱石对暮雨的诠释,这是无与伦比的杰作。观傅抱石先生的这幅画,理应先读懂宋词。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回到古时,回到宋代?因为,宋人的敏感心灵是诗与酒调养出来的雅怀,那种浅吟低唱,孕育了多少才子,那种超然淡泊,挥洒出多少才情……像姜夔,像柳永,他们将“瘦瘦的”情怀浸在哀伤的曲调里;无论霜露浸润的清晨,还是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高枕斜倚,望寥落星斗,然渺渺世界,唯感慨“天地一沙鸥”而已。在此,笔者感念古人,更为抱石翁的当代诠释而倾倒!
作者:燕敦俭 单位:深圳美术家协会理事
语言,它能将世间万物道出区分,能让寥寥青草化为浓情,也能让潇潇暮雨成为点滴。
雨,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故事,在不同的时间有着不同的寓意。在丝丝微雨中,感受的是那点点柔情,也难怪总让游人触景生情,发出了“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感慨,让这叹声中映照出今夕何年的悲凉。微雨润万物,这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新的生命也就此开始,春雨的柔情,让人们沉浸在那如梦似幻的微凉之中,不禁的道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赞赏。
品着那意境悠长的诗词,感受着前人寄托的深情,仅仅一语而已,却让人唏嘘不已。
雨的滂沱,似军队前行的号角,厚重而有力,也难怪陆游总是借着大雨表达自己向往军旅生活的壮志,“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也正是这种豪情,让那些失落无助的浪人也能撑住生活的艰辛,谱写属于自己的不一样的传奇。大雨的滂沱不仅寄托着豪情,它也是压力的倒影,让流离失所的百姓雪上加霜,痛苦却又无法反抗,也是寄予着人们对生活的不甘,对苛政的不甘,“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是文天祥在狱中的不甘,让无数人莫不为之叹息。
语言,渗透着多少爱恨情仇,雨,又飘落了多少点点滴滴。寓着这雨,让人们道出了多少交织的语,却为的只是一个情字而已。
雨,语,以语抒雨,寓雨于雨。
高楼越来越多,空间越来越少。冷漠越来越多,温情越来越少。然而,爱,正以它清淡却足以令人动容的方式,诠释着人文的内涵。
――题记
余光中先生笔下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一枚窄窄的船票,我的乡愁是琦君对那场八月桂花雨的回味,是李白对月而吟的低头思故乡,是稼轩无意间的深山闻鹧鸪――那透明的阳光是乡思的誓言,那细微的啜泣是雨水的吟诵。异乡羁旅客行走于别人的城市,踽踽独行,衣上酒痕诗里韵,点点行行成怨。追思儿时的故乡,跌落的是曾经的回忆,站起来的是冷冷的乡思,淡淡的愁。
乡愁是一把握不住的苍凉。童年总有一个夜晚,立在霜染的风林中,望着升起的圆月,耳畔划过雁声,无端地有了些许酸楚。日后,白云苍狗飘零他乡,再度立于露台,遥望冷月,童稚纯真不再,唯有凄冷在心,经久不散。曾试将苍凉的乡愁封印于心底,却不知如酒般愈浓。秋月触动了封印,原以为乡愁会烟消云散,却不知抬头一瞬,乡愁早已弥漫天地,令人欲哭无泪,欲笑无声。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也无法掩饰都市充斥的异客们的苍凉。醉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几个字褪去了营造的盛世繁华,只剩一颗千疮百孔的心溢满了乡愁。几千年不休。
乡愁是潇潇冷雨子规啼。听雨最能使人愁。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就像乡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样,故乡的雨与他乡的雨自无太大的区别,只是身份不同,心情也有异。幼时喜雨,赤脚跑进那清凉的世界,看被雨冲刷一新的红砖,听雨中草长之声,有种朦胧的喜悦。独在异乡,便感“秋来叶上无情雨”。潇潇暮雨后,谁忍心登高远望,平添新愁。
乡愁是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乡愁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乡愁如丝,剪不断,理还乱。乡愁是一种精神,穿越了中华的五千年。杜甫不独短夜眠,薛道衡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范仲淹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诗人用彩笔题断肠句,画家一片伤心画不成,但还是有更多的人,守着心中那份落寞与孤独,思念与心碎,独倚高楼,断肠声里忆故园。
我们都是故乡那棵树的叶子,无论飞得多高,走得多远,离得多久,都将落叶归根,回到母亲温暖的怀抱。乡愁是一首寂寞的歌,总在没有月光的夜晚响起。我们行走在月光照不亮的沥青路上,思乡怀人。也许,这就是乡愁的味道:暖暖而又淡淡……
《江南的冬景》,自然流淌出的是郁达夫心灵行走时的文化歌吟,从他对“江南的冬景”的描写、抒情的文字里,读者品味的是那情动于衷而形于外、意生于中而言于形,以及理想于心而哲思见(现)的美学意蕴。
情趣:江南冬景之爱。“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主文之本源也。”(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意思是说,情理是文章的经线,文词是情理的纬线;经线端正了纬线才织得上去,情理确定了文词才会畅达,这是写作的根本。先来看作者所写的这段文字:“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作者拿北国的“夏夜”比江南的“冬景”,抒发了对明朗的情调的喜爱之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在《江南的冬景》中,“我之色彩”,就是作者寄托于景物中的情感。由作者构想的“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就是本文“明朗”的情感基调的见证。因此,郁达夫心目中的江南冬天晴暖温和可爱,优美闲适,和煦温润。如“午后冬郊图”,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带着绿意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等,色彩亮丽,蕴含生气;“乡村冬郊图”,长桥、杂树、乌篷船、细雨、灯晕,淡雅朦胧;还有,“江南雪景图”,围炉对酒、月映梅花、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给人高雅、宁静的情调。一幅幅情景交融的优美图画,无不寄托了作者“一片冰心在玉壶”――对家乡的爱之情结。
意趣:江南冬景之美。读本文感受之切,就是江南冬景充满诗的意境。这种诗的意境,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赏析。一是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实写。且看:“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描写“晨霜”之“白”,所用之喻,对比强烈,白霜旨趣,可感可见;再如描写晨曦初照,鸟雀和鸣,地气升腾,余烟袅袅;尤其是描写人们冬阳晒背、谈笑风生的情景,让读者共同消受着江南的冬景所带给人们的如诗如画的意境和乐趣。一是文中对江南冬景的虚写。体现在行文上为引用古典诗歌,巧借诗句意境表达江南冬景。譬如,“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雪景美丽,酒香怡人;生活悠闲,友情深厚。又如,“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深人更静,有家倍温暖;“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雪后冬晨的惊喜。通过古人的诗句来领略江南冬雪的美妙。再如,作者还引用“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句,如果说英国诗人雪莱的名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政治的远见,那么,郁达夫的纯美之处在于说明“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冬景的自然美。所以作者自豪地说,“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这是读者感受到的作者在自然景物面前体现出的精神世界。
理趣:江南冬景之思。作者在本文中寄托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从文中两例可见理趣所在。其一,江南冬景的“迷人”。迷人,隐含在“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上。唐代李涉的《井栏砂宿遇夜客》:“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姓名,世上如今半是君。”据载,李涉曾过九江遇盗,问“何人”?曰:“李博士也。”其豪酉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诗足矣。”原诗中的“江上村”,即诗人夜宿的江南皖口小村井栏砂;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就连风高放火、月黑杀人的“绿林豪客”也“久闻诗名”而玩起高雅,尊重诗人。这里暗含的理趣可解读为:诗意的典型环境能够濡染人,改变人。所以,作者评介“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其二,以梅花素艳的风韵,寄寓高远的境界。文中“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诗句,出自齐己《早梅》。全诗的意境为: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平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蓄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
总之,文末写到的达夫的散步,是文化的行走,于亘古的天地间吟哦诗情词韵,于宁静的天籁中聆听最遥远最轻柔的声音,用美好将美好复原,用浪漫将浪漫抒写。这是一种清澈与宁静,一种明朗、豁达、恬静、悠闲、满足、和平的生命状态。这便是一个回到了江南的作者,一个温和的作者、平静着的作者。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明达中学】
岁月是如此的静美,可形单影只的人儿在这样的暮雨黄昏后又能是怎样的细语呢喃、痴情红愫,或许,我不该念起,又或许,在这样令人忧伤的季节,试着在静美的旧时光里,渗透着对岁月如此静美、寂寞心安的眷恋,纵使有太多的无奈,有无尽的感伤,也试着将心沉浸在安稳的岁月里,不该泛起太多的波澜。
忆往昔,岁月如诗亦如画;奈几何,青春飞逝梦却残。凝视着穿越时光的脆弱目光,曾经也会动情地在如花的唯美流年里,捧着一杯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茗,让思念幻化成一棵不老的紫罗青藤,爬入诗行,在纹路清晰的那一刻,一股怅然、迷惘荡漾满腔,充斥着整个心房,让人疼痛的无法呼吸,让寂寞安静的心湖,借此为凭,慨叹岁月悠长。
那曾经盛开在心海的青春花梦,却在时光的扉页中,再也绚丽不出曾今的模样;而逝去的光阴,却始终如一地静静地珍藏着过往的日子,一笔一划,一点一滴;春已逝,秋忽来,那沉浸在耳畔的风声,吹拂着年复一年的时光,路旁的景色也荏苒了一季又一季,在不经意间,换了模样,变得陌生。只是这周而复始的黄昏,依旧如此,在安好的流年里,诠释着分明四季中不同的内涵。
黄昏,晚霞将天际染成沉郁。遥望远山如钟,断雁长空,回首来时路,如一场残梦,梦醒总会带点怅然与神伤。红尘揖舟,看那一苇漂泊远航,尽透着悲喜与无常,我是掠过时光氤氲的一缕风,在岁月的心湖染尽了温柔与苍凉。或许我们早就明白,在四季轮回中,黄昏依旧是忧伤永恒的主旋律,而这秋的黄昏,更是如此,在秋天暮色的黄昏里,慢慢咀嚼,细细品味,你会发现,秋天的黄昏时一杯氤氲已久的佳酿,醇香的背后,更多的是无奈与暗殇。忘了有多久,未曾这样轻轻地卸下伪装的面具,静静地品味黄昏的似水风情,此时此刻,仿佛白日的喧嚣也被这沉静的暮色感染,而被洗涤的格外纯白,格外悠远,俨然,此时此刻的我,在举目四望间,缭乱的心海也平静了几分。
随着光阴的流逝,生命里沉淀的记忆越来越多,懵懂的年岁已然走向了另一个展望的起点。昨日的故事,曾有的美好都在不觉中同我们挥了手送了行。不知是在怎样一段漫长的岁月里,我发现身边的感动竟剩余的可怜,以后的时光,再未曾出现在属于我的历程。
逝去的时光,总会带来许多的无奈,留下些许暗殇,绝尘而去。诗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黄昏的美丽,让心忧伤;黄昏的沉郁,令人怅惘。望着静美的黄昏在暮霭间飘扬,怀旧的情怀瞬间流淌,而思念的情愫又该如何把蔓延的感伤来阻挡。
暮色黄昏潇潇雨,夜幕白露滴滴寒。身丈一袭秋尘,在秋天的黄昏雨后,肆意地掠过,举目凝望,暮色尽头,尽是长空几飞雁,云来云过往。入眼处,残阳卷珠帘,花灯瘦尽,漂泊的游客人儿,在这样的季节,愈发的惹人多了几分心疼。
心入凉,单衣薄袖,夕阳卷,暮雨伤秋。顷刻时,一个人踱步行走在雨后的泥泞小道,任凭孤单的身影,老在转身的地方,留下孤影一行……
曾经,她说,他的思想早已越过了他的年龄,在天真开朗的年岁里,浸满了苍凉;总是试着将自己的梦想埋葬,将自己沉默在寂静的世界里,幻想着有一天,能够背上大大的旅箱包,带着只属于自己单纯的梦想,一个人去流浪。其实,他是容易感伤的,只是习惯了故作坚强,其实他的幸福不多,偶尔的小小幸福就会让他满足很久很久,而点点忧伤的文字,那样的疼痛,却是日久如初的。
夜幕微微寒,耐着凄凉,在散发着幽香的油灯下,轻展素笺,细细研墨,落下一段倾情的文字,不再伤怀,只为他暖。是不是时光走的太过匆匆,岁月踪迹丈量太远,我们最后都无法避免忘怀曾今的怀念,当记忆被时光累积的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朦胧中我们再也念不起、记不清太多的回忆片段。只是,有些记忆是深刻的,是永远都无法忘却的,在某年某月的某一个时间,她夜灯下为他写一段温暖的情话,温暖着冰冷的心房,而如今,我想,这样的记忆,也该是有迹可循的吧。
芳菲始盛,新芽初吐,大千世界便于这红妆绿裹之中,渲染成色。而时光则如一条细长的红线,一端系在如烟的昨日,一端驶向希翼的将来。
只是,隔着这一层素韵。谁在红尘之中,倏然惊醒,将这份难解的牵绊,轻轻解开。
然,碾过万千红尘的缘。将是谁?一身戎装,于你的窗前打马而过。千年的等待,够不够临摹一份爱的答卷;深邃的清眸,又能否唤起你眼的笑意。
烟雨三月,子规清啼。携着清风的温暖,于杨柳岸旁,负手而立。那河畔的金柳,飞絮曼妙,却不知垂下的是谁的思念?
斜阳映山晖,碧水拂青烟。萧萧风起,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虽是暖春,却余寒未尽,愁损人心。片片薄云,于夕阳的恬静下,渐行渐远。几番浮云过后,莫是红尘飘出?
黛山俯隐暮霭中,残云卷罢一夕红。独上玉楼,听一曲琵琶清吟,对潇潇暮雨洒天江,一番洗新春。不忍登高临远,归思难收,想佳人妆楼颙望,寻情郎身影。怎知我?倚栏之处,却把痴情眺。
曲终人散,细雨初歇,轻烟几缕,触景悲寂。临风诉片言,别苦依旧。红尘世事皆零落,兀自笑多情。几番梦寻,亦是犹然。把酒问风风已去,泪眼问花花不语。
世事炎凉,万物因果,聚散随缘,尘埃落定。
一袭瘦瘦的相思轻绕心扉,矜持幻化为永远,幻化成今生的难舍难了。
只因那次相逢,化为相爱,再变为相思。有些情愫,有些忧伤,便久久不能释怀。或许,一些缘份,错过便也不在;或许,有的时候,转身便是一世,可我却还奢望着来世的轮回。期许,在某一转角遇见一生的挚爱。纵使不能成为你的一记温情凝望,而我,却仍会为你千转百。
将要远行的人在此岸,遐想,眺望,期待,希冀;留下无边想象空间的是彼岸,有时依稀可见那边的亭台屋舍那样神秘地在对面的群山之间隐约可见,影影绰绰,美得近乎不真实;有时,画面上只有危峰兀立,山岩嶙峋,万山之间只有一湾瘦水,一叶小舟,这样的画就让人心下为渡客揣摩:不知彼岸的风景几何?
王维的诗简直就是这类“渡”系列画的绝妙题诗,想必当时他的很多诗都是他为自己画作的题诗。只是,他的许多书法和画,如今大多都已失传了。而诗歌,却相对而言流传下来较多。王维本人也说过自己更像一个画家,而非诗人。
王维曾谈到,绘画应“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其实这也是他所追求的艺品。所以无论是其诗其画,都力求自然,清逸,洗练,朴真,纯净,空灵,隽永,如天籁,如山泉,如空谷幽兰,如清露晨流,如新桐初引,如花自开,如水自流,如云自飘,总之是全无矫揉之态和浮华之气。
泛前陂
秋空自明迥,况复远人间。
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
澄波淡将夕,清月皓方闲。
此夜任孤棹,夷犹殊未还。
是一幅色调澄明,安闲,而且很有时间感的画。姑且就把此诗当作是画的题诗吧――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不知天上人间。沙鸥不时掠过长空,自在晓畅,更兼闲云之外有空山。澄碧清波渐渐变深,不觉之间已是暮色垂拢,半江瑟瑟半江红。一丸皎皎明月,印在墨蓝的天幕上,兀自清明朗照,神闲气定。这个夜晚,我将孤舟独自飘零,且不去想那归期,一任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登河北城楼作
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
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
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
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
是另一种光线朦胧、色调偏深、镜头拉远的画面――
村镇、客栈都处于高地上,地势险峻,云绕雾环。站在高高的城墙上看日落,目送一轮红红的圆圆的大大的夕阳,一寸寸地落下山去,而远处,灰蓝的堤岸在暮色里苍茫,和如黛的远山剪影相互映衬。岸上点起火来了,远行的孤舟已靠岸歇息,夕鸟飞还,渔家也上岸归来了。暮色中的天地,寂寥而安谧,我的心,与广漠的山川和天宇一起,空旷,闲逸。
千塔主人
逆旅逢佳节,征帆未可前。
窗临汴河水,门渡楚人船。
鸡犬散墟落,桑榆荫远田。
所居人不见,枕席生云烟。
是一幅静谧的安闲的画,题诗颇有彭泽之风。在这幅画里,船是泊船,千帆在岸――
佳节逆旅行舟,帆船未能前往。只见千塔主人的居处,临窗是那汴河,门泊的是那楚人船只。村落里偶尔传来闲散的鸡鸣和犬吠,桑榆绿树掩映着远处的田野。主人不在,只有枕席间恍然升起的云烟,让这里显得空灵缥缈……
送贺遂员外外甥
南国有归舟,荆门溯上流。
苍茫葭外,云水与昭丘。
樯带城乌去,江连暮雨愁。
猿声不可听,莫待楚山秋。
这该是一幅秋江待渡图了――
此岸是两个人,一是送行者,一是待渡客。正一起在岸边等那小舟靠岸。江苍苍,雾茫茫,风儿掠过芦苇荡,秋水共长天一色,蒹葭州外,可有伊人,在水一方?回答你心中疑问的,只有那暮雨潇潇,猿声凄凄……
早入荥阳界
泛舟入荥泽,兹邑乃雄藩。
河曲闾阎隘,川中烟火繁。
因人见风俗,入境闻方言。
秋野田畴盛,朝光市井喧。
渔商波上客,鸡犬岸旁村。
前路白云外,孤帆安可论。
这幅画则有点清明上河图的些许意味――
泛舟来到荥阳的水域,但见这里充满了重镇的喧闹市井图景:狭长的河道,繁华的川中,特色的风俗和方言,水上的渔商,岸上的村落,流光的秋野,闲闲的鸡犬叫声……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应该如此吧!清明节又要来了,我走过的街巷,都见着花的身影,闻着花的清香。
清明雨多花多,二十四节气中,最让文人墨客有诗意的就是清明。清明的花雨在古诗词中独有一种清新清爽和淡愁寂寞韵味,对清明的许多感知和许多诗意印象,都来自于古诗词中的感慨和描写。
最美的清明雨是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花雨飘飞在眼前,飘落在手上,融化在心头,清凉沁脾中有一种清愁与细雨共飞扬。
最美的清明花是韩翊的清明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轻烟飞花如画,风俗民情如画,飞花斜柳丛中任人纵横驰骋想像。
而花雨同在是陆游的《临安逢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春雨淅沥,客思绵长,风尘长叹与深巷卖花声相叠落,一幅浓淡相宜的寂寞风景画。
同是清明,在江南是草长鸢飞,韶光明媚;是乍晴轻暖,才晴又雨。在柳永的慢词长调中,江南的清明是烟光淡荡,和风丽日,繁红嫩绿;是桐花烂漫,艳杏烧林,缃桃绣野;是微风轻来,疏雨洒洗。而北方的清明,是个细雨飞来、润物无声的季节,是彻底放下冬天的日子。北方的清明是斗草踏青的日子,是洗浊的日子。放眼四野是疏落的红艳杏花和些许的小梅飘雪。朦胧烟雨中浓荫花照野长堤柳,一样有清新的雨,一样有素雅的花。与江南的清明相比,北方清明是个晚来一步的节令,但一样清朗明媚。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长河,流淌了五千年的清明细雨,载送了五千年的清明飞花。五千年的清明花雨,就是五千年的悠悠长梦。一年年的清明花雨,寄托了一代代人的一个又一个的梦想、希望和感怀。
清明,确是一个缀满梦想和希望的日子啊!这潇潇的雨,这甜甜的风,漫山遍野地下着吹着,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多少蓬勃的生机啊!人说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清明的雨,就已经报告了夏天的消息。我们盼望着夏天盼望着成长,是相信只要有阳光雨露的滋润,稚嫩就会走向成熟,弱小就会走向强大,缺陷就会走向完美。倘若先祖和亲人九泉有知,这漫山遍野的绿啊,花呀,就应该是他们欣慰的微笑。
清明,一个让心情清思的节日,一个由灰黄变青绿的节气。走进清明,我们驻足凝眸,清爽明快的概念意象在眼际间生成。让我们的心胸开始清澈而明朗,大地回春后万象开始生长拔节,生命复苏后万物开始褪旧更新,我们的心境也在古老厚重的文明继承和文化传承间,有了一种吐纳浸润的开阔。天清景明的自然伟力所昭示的不仅仅是大自然的睿智,我们心灵内力也许应该在顺天时中顿悟一种道法自然的清静与宽和,明朗与滋长。
清明,是季节轮回间的一种转换,是生命反思内省间的一种成长。我们循着自然变化的清和明澈,在满山绿盈新翠、花放新蕊、山秀新衣、水漾新漪的灵秀里,一起感悟天人合一、山水共舞、万物和悦的清明之声、清明之律、清明之蕴、让心灵找回久违的清澈与明朗!
清明,清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标志天地清朗,寰宇澄净。但清明又是充满忧思的,在清明这个祖先给我们设置的窗口里,生者从喧嚣的现实中静下心来,聆听着先人的声音,并将自己的一腔思念之情寄于细雨飞花之中。
[关键词]唐宋诗词;重叠词;构词形式;表达效果
重叠词的发展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在我国古代各种文学著作中皆有体现,例如,在《诗经》和《楚辞》中,就存在着大量的重叠词,古代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重叠词是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过渡的一种趋势和手段。在现代汉语中,重叠词的构词形式主要有AABB、ABAB、AA和ABB等,重叠词地使用可以表达某种特殊的思想情感,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唐宋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重叠词,别具特色,例如:日日、年年、■、茫茫、盈盈、潇潇、苒苒、丝丝、漠漠、萋萋、簌簌、营营、点点、枝枝叶叶、点点行行、云青青、血纷纷、风飘飘等。文章从构词形式和表达效果方面来研究唐宋诗词中的重叠词。
一、唐宋诗词中重叠词的构词形式
《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中的重叠词的构词形式主要体现为:AA型、AABB型和ABB型。分述如下。
(一)AA型:两个单音节语素的重叠。
(1)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王维《渭川田家》)
(2)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3)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赵佶《宴山亭》)
上述例子中都是AA型的单音节语素的重叠。例(1)中“相见语依依”的“依依”是“依”的重叠,重叠之后更能体现出村民间纯朴的邻里关系,见面后絮絮叨叨地家长里短。例(2)中“凄凄”和“泛泛”把诗人与好友依依惜别之情写得真挚而深刻,用重叠词烘托出诗人对好友的深厚感情。例(3)中“凭寄离恨重重”的“重重”是单音节语素“重”的AA型重叠形式,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恨和国破家亡之感。
(二)AABB型:AABB型的重叠词一般是由双音节词“AB”重叠而形成的,重叠之后可以加深语义,使感彩更加浓厚。例如:
(4)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晏几道《蝶恋花》)
(5)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是离情。(晏几道《清平乐》)
(6)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
例(4)(5)(6)里面的AABB型重叠词都是名词。例(4)中的“点点行行”表示在聚会时所赋的诗句,用“点点行行”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凄哀愁情。例(5)和例(4)表达的思想情感差不多,“渡口周围的杨柳青青绿绿,一枝枝一叶叶都是那些离情”,用杨柳的“枝枝叶叶”表达自己心中的离情别绪。例(6)中“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的“叶叶声声”指梧桐树上繁密的树叶和三更时分的落雨之声,声声雨滴片片落叶诉说着别离,极言离别之苦,“叶叶声声”的重叠使用,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愁绪,把秋叶听雨的寂寞与凄凉写得很深刻。
(三)ABB型:A是中心语,用B来修饰A,B是对A的补充和描述。
(7)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柳永《少年游》)
(8)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柳永《蝶恋花》)
(9)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0)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
上述例子中的重叠词分别是:马迟迟、风细细、云青青、水澹澹、柏森森,其构词形态都是ABB型,“A”是重叠词的中心语,中心语后面的“BB”型单音节语素是用来修饰“A”的,是对“A”的补充和描述。“马迟迟”的意思是“马在缓慢前行”。同理,“风细细”指“微风”;“云青青”和“水澹澹”分别是“乌云”和“平静的水面”的意思;“柏森森”指“郁郁葱葱的柏树”。通过上述例子的分析,可以看出,“ABB”型重叠词之所以受到文人墨客地青睐,是因为其重叠词在表辞达意上具有“言简意赅”的作用,不仅能够用最简短的语词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而且可以取得极强的表达效果。
二、唐宋诗词中重叠词的表达效果
唐宋诗词中的重叠词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在表达效果上别具风格,其表达效果主要体现在语音和语义层面。分述如下。
(一)语音层面
唐宋诗词中的重叠词在语音层面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例如:
(1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12)■雨、春心如腻。(彭远逊《六丑・杨花》)
例(11)是李清照千古名篇《声声慢》中的名句,写尽了作者惨遭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愁苦。起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连用七对叠字,把作者的怨情表述得淋漓尽致,具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似的音乐效果。例(12)“■雨”中的“■”是“静寂无声”的意思,作者使用“■”这一重叠词来描写“雨”的情态,具有一语双关的效果:其一,“■”可表示“雨的静寂无声的样子”;其二,“■”谐音“阴阴”,也就是“阴阴雨”之意,表示降雨时间之久,描绘了漂泊无依的杨花所遭遇的灾难之久,实际上借杨花来暗写作者自身的苦难生活。这些单音节语素在重叠之后,在语音上具有音节整齐匀称的听觉效果,构成了语言的音乐美,提升了诗词的审美价值。
(二)语义层面
唐宋诗词中的重叠词在语义指向上更加准确而简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向读者传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
(13)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毛滂《惜纷飞》)
(14)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
例(14)中的重叠词“朝朝暮暮”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和口语中运用的频率也很高,作者给“寂寞”下了一个期限“朝朝暮暮”,语义准确而鲜明,言外之意是“将日夜饱受寂寞和相思之苦”。例(15)是欧阳修的闺怨词中的名篇之一,重叠词“深深”不仅写出了庭院的深,而且写出了闺怨之深,试想,如果把原句换为“庭院深几许”在语义表达上就不够具体而准确,就无法传达出独守深闺的苦闷怨情。综上所述,重叠词地使用,不仅准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而且把诗词的诗性思维展示的淋漓尽致,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清)蘅塘退士编选;吴兆基注译.唐诗三百首[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暮色四合,微微润湿的空气中,隐约飘来香脆的手工面味道,啊,又是清明时!
小时,我对年节没有概念。依稀记得一年中有好几个,以春节、清明、中秋、冬至最为隆重。清明时节,总是暮雨潇潇。因为下雨,偷得农闲的父亲就擀一大盘手工面,香喷喷的,馋得我与姐姐直流口水。这时,父亲就往热锅里盛来金黄的面(粘在锅里的),让我们姐妹俩先吃,又香又酥又脆,比饼干还好吃……拜完祖先了,我们争着吃面。母亲笑着帮我们盛面,而父亲却不怎么说话。后来母亲告诉我们:父亲是在想念已故的祖父母。而我却不懂这些,只惦记着父亲做的面。当我舔完碗里最后一根面条,问父亲啥时再做。父亲却不像答应买大饼一样爽快了,有时还沉默不语。这时,母亲会把我拉到外面。玩耍回来,我已经忘记手工面了。但有时,父亲会主动说起祖父母。他习惯地点上一支烟,缓慢地吐着烟圈说:祖父祖母在天上享福,他们会保佑你们,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当我追问祖父母在哪时,父亲拍打着胸口说“在这”,我半信半疑地绕过父亲,却寻不到祖父母,只有父亲高大的身影——多年以后,我才晓得原来父亲的思念在心里。我家并不宽裕,父亲省吃俭用,积蓄全部用于我们姐俩,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路走来,我们赚了村里多少姐妹羡慕的眼神,毕竟在农村,俩姐妹都上大学是稀奇事。
儿时的记忆是甜蜜的,但蜜罐却是脆弱的。变故是发生在我工作的第三年。那年清明,我清楚地记得,父亲擀完手工面就说很累了,斜倚在沙发上,不久就打着呼噜。而我却很不满,“数落”着一向强壮的父亲。但父亲好像真的睡着了。不久他就起来,冒雨急着采摘青梅去了。回来后,满脸尽是疲惫之色。当时父亲身体已大不如前,等到父亲明显感觉身体不适去检查时,已经是夏末了。那是一个刻骨铭心的闷热之夜,我的眼泪还没有流干,天就亮了。咬紧牙,强装笑容陪着父亲到汕头复查,依然是回天乏力的结果!面对医生理智的冷漠,我泪如泉涌;我曾向苍天向神灵祈祷,用我的寿命延长父亲的时日……但一切都是徒劳!金秋十月,满园硕果累累,而采摘果实的只有我们娘仨!那年秋天,瓜果不再飘香,田野山林,不是飘零的黄叶,就是纷纷扬扬的冷雨。
从冬至到清明,家好像被抽空似的,一如我空荡荡的心。但我还是不相信父亲已经离开的事实,抽屉里杂乱的实用工具、发黄的照片、干瘪的香烟盒……这些都是父亲用过的东西,我不忍扔掉。直到清明前一天,母亲问我:要擀面吗?我的泪水一下子就来了!我背向母亲,说下班后我来弄。母亲答应了,说还要去做菜粿,“你爸最喜欢吃菜粿……”被撕裂的心,似乎被母亲湿漉漉的话语及眼神填满。那个夜晚,雨滴个不停。清晨,母亲从菜园回来说,韭菜高了一截,跟你爸种的一模一样……我不能说话,默默地把母亲切好的番薯炸熟并“翻砂”,炒完韭菜煲鱼汤,熄灭炉火点香烛……等我把那盘香喷喷的手工面端上时,才哽咽着:爸,面我擀得太厚,也切不细……我不敢去看母亲,一直用刘海遮住半边脸。终于熬到焚烧纸钱的时候,烟雾充斥着整个房子,我的眼泪痛痛快快地流下了。后来母亲唠叨,隔壁店买的纸钱好像烘不干,总惹眼泪。可我却清楚地记得,从父亲离开后的第一个冬至开始,每次烧纸钱时,我和母亲都是泪流满面,却很坦然。
也许时间的疗治悲痛的最好良药,几个清明过去了,我几乎能在人前坦然地说起我的父亲,甚至与母亲回忆父亲时都谈笑风生了,但对父亲的思念却未曾消减过:做手工面,解思念之苦;扫描老照片,重“遇”父亲;拾掇菜园,延伸记忆;正直做人勤勉做事,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不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单是透过窗户钻进来的寒气,就让人揪心不已。刚蒸熟的手工面却升腾着热气,诱人的香味在夜里滥觞着亘古不变穿越生死的亲情……
一、喜雨―――对风调雨顺的颂歌
中国以农业立国,因此与农事相关的季节变化特别受到中国人的关注,反映在诗歌中,出现了大量以春秋为母题的诗,最引人注目的意象莫过于春花秋月,其中凝聚着中国人对人生完美与缺憾的独特体验。在有关春的诗中,“春雨”也成为诗人常吟咏的对象。寒冬过后便是暖春,万物复苏,春风化雨,滋润大地。所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韦应物《观田家》)在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春雨的到来,预示着万象将为之一新,农人也开始播种一年的希望。古人常把滋润万物的春雨称作“甘霖”“甘雨”“甘露”,“春雨贵如油”的农谚,体现了农人对春雨的珍惜和欢迎。最为著名的喜雨诗莫过于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人赋予春雨以人格,它好像知道大地万物的需要,知时而至;又不愿惊扰人们,悄悄地滋润着大地万物,给人们送来了春的讯息,带来了新的希望。诗人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喜雨之情,体现了喜苍生所喜的博襟。
二、愁雨―――愁情别绪的象征
适时适量的雨能给人类带来生命的滋润和精神的鼓舞,而雨霏霏、大雨倾盆,则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原始宗教中既有祈雨活动(当天旱少雨、万物干枯时),也有止雨的仪式(当雨水泛滥时)。董仲舒《春秋繁露止雨》中记载了止雨的祝辞:“今雨太多,五谷不和,敬进肥牲清酒,以清社灵,幸为止雨,除民所苦。”因此雨既是一种喜悦的象征,也融注了另一种情感―――愁。当历时弥久的雨水和诗人的某种心境相遇时,就会产生一种共鸣,雨就会成为表现诗人愁情别绪的载体,成为理想幻灭、仕途坎坷,人生多艰、壮志难酬,人生易老、青春易逝,悲欢离合、思念愁苦的象征!“雨”的意象更常见的不是表现欢乐、喜悦,而是痛苦的愁情别绪的寄托。《诗经》的“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谷风》),“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东山》)“雨”已成为中国文人用来表达愁情别绪的程式化意象,这是与中国文学悲伤的格调相一致的。历经数千年而不乏其诗:
1、以雨抒发愁绪的。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表现的是失去亲人后肝肠寸断的思念。“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表达的是作者看到无休止的雨水后的莫名惆怅。
2、以雨比喻离情别恨。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别辛渐》),看着友人的离去,觉得那潇潇暮雨是寒冷的,这是诗人心灵的语言。“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早晨的春雨恰恰为朋友的离别渲染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淡淡的忧伤。
3、用雨写思乡怀人的。如“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张咏《雨夜》),无端的雨水滴破了一颗思念家乡的心。“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国破家亡,亲人永别,孤零零的词人听着雨打梧桐叶子的声音,又怎能不心生孤寂愁苦之叹?而这个“愁”字又怎能将词人的心绪充分表达呢?
4、抒人生无常、世事多变。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写风雨的欺凌,使大地一片红愁绿惨。风雨送春,这本是自然现象,但注入了词人主观的情感,成为政治上遭到惨败的李后主绝望心情的写照。这不仅传达出他的亡国之痛,也传达出他对人生无常、世事多变的慨叹。
5、抒发壮志难酬、雄心不改的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年迈体弱的诗人已不能横枪跃马、驰骋疆场,但壮心犹在,以至于在夜阑人静时又到了他梦萦魂绕的沙场!
关键词:柳永词思想内容艺术成就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李清照等。因其四人词风相近,却又各具风韵,自成一家,被后人誉为婉约派“四大旗帜”。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四旗中号“情长”,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是北宋时代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人,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他通晓音律,熟悉旧调,并善于吸收民间语言,明白晓畅,流传甚广。“凡有井水饮处,既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
柳永词概括为三类:
一是表现男女情爱、离愁别绪。例《雨霖铃》:寒蝉凄切……
这首词为抒写离愁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永和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之作。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满悱恻、凄婉动人。
二是描写都市生活的繁华。如《望海潮》:东南形胜……归去凤池夸。
此词展现了杭州富庶繁荣、豪华阔大的都市景象。
三是抒写羁旅行役之苦。如《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此词抒写羁旅悲秋,思乡怀人之情,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词风细腻委婉,题材新颖开阔,善于铺叙和使用俚俗语言,大量制作慢词,对词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第一,柳永对宋词的题材有新的突破。柳永写了许多描写都市风光和歌妓生活的词,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这方面的代表作,首推《望海潮》,词从自然形胜和经济繁华两个角度真实地描绘出杭州的美景和民众的乐事。这是他对词的题材的一大开拓。描写歌妓在柳永的情词中占有极重的分量。除秦楼楚馆的放荡和等传统内容外,歌妓们的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心性温柔,品流详雅,不称在风尘”(《少年游》);对她们在生活中的悲喜感情,理想愿望也有真切的表现:“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迷仙引》)开市民文学之先声。
第二,柳永对宋词的形式有新的创造。柳永是第一个大量制作慢词的作家,是慢词的真正开创者,并使宋词开始由小令阶段进入慢词时期。诚如宋翔凤在《乐府余议》中所说:“词自南唐以后,但有小令。慢曲当起于宋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台舞席,竞赌新声。耆卿失意无聊,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以便使人传习,一时动听,散播四方。其后东坡、少游、山谷等相继有作,慢词遂盛。”在创体的同时,柳永在创调方面也成就卓著。柳永之前的宋代词人,多沿用唐、五代的词牌,而柳永的慢词则多用新调;即使词牌与唐、五代相同,柳永在字数的多寡、句子的长短等方面常常花样翻新,即所谓的“同调异体”。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宋代八百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个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词至柳永,体制始备。故李清照《词论》云:“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时。”
第三,柳永对宋词的表现手法有新的拓展。他融合曲词和辞赋之长,创造性地将赋体的铺叙笔法移植到慢词的创作之中,将铺排式的叙事和白描式的写景抒情结合起来,从而大大扩展了词叙事、写景和言情的空间,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如其《雨霖铃》(寒蝉凄切),创造了情景递进的铺叙模式,将叙事、写景、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写景则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结合,写情则极尽渲染,层层推进。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第四,柳词语言有俗有雅,雅俗兼得。他既善于将有趣的白话加入词中,既浅且尽,构成一种市民文艺特有的俚俗色彩和平民化的表述风格,如《小镇西》“意中有个人,芳颜二八。”又能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使词音律协婉,语言优雅典丽,警句叠出,表现出文人词应有的典雅的品位。如《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词雅不避俗,俗不伤雅,雅俗共赏,为词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
柳永对词的多方面开拓,是对词进一步的解放,使宋词面目一新,为宋词成为有宋一代最有特色的文学样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唐宋词简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词话丛编》[M],中华书局,1986年
[3]刘扬忠、张宝坤《名家解读宋词》[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4]欧阳鹤《柳永词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中华诗词》[A],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