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世界屋脊是什么

世界屋脊是什么

时间:2023-05-29 18:01: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世界屋脊是什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世界屋脊是什么

第1篇

100多年前,当爱迪生发明了能广泛使用的电灯时,人类走出了对黑夜的恐惧,却失去了夜空之美。世界上将近2/3的人口生活在光污染的夜空环境之下,在一些完全被现代文明覆盖的地区,几乎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黑夜。卫星图像显示,在北美、西欧、日本和韩国的大部分地区,夜晚已经变成了不落的黄昏,接近一半的地球人无法用肉眼见到银河系。

如今在多数城市里,仰望星空已没有多大意义,除非你对那几颗疏疏落落的残星以及偶尔在天空中掠过的飞机感兴趣。过去,在宁静的夏夜,孩子们搬上小凳子,望着满天繁星,听大人们讲述天上的故事,观看浩渺的银河。现在和未来的孩子又能在夜空中看到什么呢?

头顶上的璀璨星空,是世代流传的宝贵遗产,如今,它的真身只留在图画书或者天文馆里。

光污染给天文台和天文学家观察太空造成了许多困难。学者们只能“看见”比背景更亮的东西,当地球上空被人工灯光浸泡时,一些暗淡的星体就消失在视线里了,所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天文台不设在城里,而在山上。

更为严重的是,来自数十亿光年之外的光在穿越宇宙的漫长岁月后,竟然在最后的几千分之一秒里被地球光淹没,无法到达望远镜镜头上。而将观察设备直接放置在太空里使用,虽然可以避免光污染的影响,却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首先是造价昂贵,其次是要冒着越来越多的太空垃圾的风险。

受困扰的不仅是天文学家,夜间灯光也使许多昼伏夜出的野生动物丧失了它们的栖息地。光污染就像有毒的化合物一样,对一些物种构成生理上的压力和伤害。人间灯火扰乱了许多夜间活动的动物生理节奏,干扰了它们的常态行为。生态学家指出,光污染对动物的危害,不亚于栖息地的缩小、含有化学物质的垃圾倾倒等环境问题。

光污染会影响到动物DNA的合成和荷尔蒙的产生,动物的荷尔蒙起着多种调节作用。人工不夜环境令许多动物体内调节紊乱。喜欢在晚上鸣叫的蛙类,如果周围有强烈的灯光,就不出声。雄蛙如果不叫,就无法吸引雌蛙繁殖后代。长此下去,会影响到蛙的生存。世界上986个种类的蝙蝠、绝大多数小型食肉动物和啮齿类动物、20%的灵长类动物以及80%的有袋动物都是夜间活动的,它们都会成为光污染的直接或者间接受害者。在有人工照明灯光的地方,萤火虫无法正常,飞蛾会丧失基本的防御能力。每年死在灯光下的飞蛾和其他在夜间活动的昆虫达数十亿只。

英国研究人员发现,许多人的视力已经不能适应黑夜,据估计,世界上有1/10的人失去了他们大部分的夜视能力。研究人员对生物钟节律进行研究后发现,大多数生命都只能在黑暗的环境下分泌一种叫做褪黑激素的荷尔蒙。因此曾被认为对人体无害的夜间照明灯光也会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即使是夜间马路上暗淡的街灯,或者是卧室中微弱的床头灯也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

光污染还是近视率高发的一个原因。幼童晚上开灯睡觉并不是一个好习惯,当他们长大后,患近视的风险要比别人高。因为当我们闭上眼睛睡觉时,即使是非常微弱的灯光也会透过我们的眼皮,使得本来应休息的眼睛不得不继续工作。

(选自《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11年第8期,有删节)

阅读训练:

1.通读全文,概括光污染造成了哪些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供稿/山东 刘洪建)

(本版参考答案见本期)

《有一只蚂蚁攀上世界屋脊

1.文章开篇写鹰是为

了与这只蚂蚁形成对比,以突出这只弱小的蚂蚁爬上世界屋脊令人意外。 2.作者通过赞美这只通过不断努力而攀上世界屋脊的蚂蚁,赞美了那些努力追求理想的平凡而可敬的人们。

《稀土扼住了谁的咽喉》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

用。 2.将普通金属转化

为特种合金。 3.作比较,作用是通过把前苏联用钛铼合金制造的M级核潜艇,最大下潜深度与当时美军鱼雷的使用极限深度作比较,突出了稀土元素铼与“太空金属”钛制成的钛铼合金,具有惊人的强度和

硬度。

《光污染不可小视》

第2篇

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 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三条河流中最长的一条,它在印第安人的语言中叫做月亮的眼泪,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全长有6670千米,流域面积达到了287万平方千米。尼罗河在埃及的境内有1350千米,但是这一段却是尼罗河整个水域中自然条件最好的一段,这一段的河流的宽度在800-1000米之间,只有10-12米的深度,而且水流平缓......【查看详情】

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亚马逊河 马逊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三条河流之二,由于河流长度测量方法并无定论,亚马逊河河长便有着多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之一即为常见的6400公里,虽然它不是长度最长的那一条,但是它的流量却是世界第一。亚马逊河是自西向东流的,从它的源头开始,不断地接纳雪峰上的融水,一路汇集百川......【查看详情】

亚洲第一长河,长江 长江是世界上最长的三条河流之一,它的发源地是世界屋脊的唐古拉山脉,它的干流自西向东流经过了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全长达到了6300千米,流域面积达到了10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约1/5。最后在崇明岛注入了东海。

长江在世界大河中的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居世界的第三位。而且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有9616亿m,而地表水资源有9513亿m,地下水资源有2463亿m3,重复水量2360亿m。

本文已完,阅读推荐:

世界三大运河,中国京杭大运河里程最长(全长1797千米)

欧洲第一长河,伏尔加河长达3692千米(长过叶尼塞河)

十大世界著名的河流排行榜,尼罗河是世界第一长河(总长6670千米)

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伏尔加河(全长3692千米/138万平方千米)

第3篇

很多人问我为何与户外徒步结下如此深厚的情结,也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要背着大包不远万里去徒步?是哗众取宠?追求情调?还是真的只有靠双脚才能使人领略到自然之中的独特乐趣?

1987年我放弃了国内大学教师的工作,东渡日本与大多来到日本的华人学子一样,抱着学业梦,开始了打工、学习日复一日的生活。然而,在生活工作压力如此之大的日本,我发现他们在工作之余会背着行囊走进青山绿水间去野营或行走,当时虽然不知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但可以看出他们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放松。我试图去尝试他们这样的生活,这一试,让我对户外徒步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在日本十余年中是徒步让我走出生活的困惑和压力,解读了我人生的意义。

2000年回国后,我发现国内的户外运动还很少有人接触,当我徒步在户外时,周围人都以为我不正常,这让我萌生一种想法,要把户外徒步这种理念传递到更大的范围,让大家认识到这种休闲方式是今后的种趋势。

2002年我开始创办了每日徒步运动中心,选择了职业徒步生涯。创立之初,接受我们注册“每日徒步运动中心”的官员们,都不明白我要做什么!甚至嘲笑我的徒劳之举。当然,在当时中国的徒步运动还是寥若晨星,也未形成一个权威性、专业性及规模性的组织。

实际上户外徒步运动的休闲健身方式,有百利而无害,而且在当今中国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徒步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环境保护、绿色经济的开发等等发挥了极其广泛而重要的作用。自我创立徒步中心开始,全方位地引领中国徒步运动事业的发展,并将徒步与国际社会接轨,走出了一条让徒步为社会服务的模式。回想起从开始十几个人穿着高跟鞋、背着商务包路、中国黄河源徒步探险大会等,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惟一获得了北京奥组委的城市文化项目,8月6日成功在北京举行了来自世界各地近千人参加的“百年徒步国际市民庆奥运”国际徒步大会活动。还有,在成功为拉萨市政府打造并举办了四届“纳木措国际徒步大会”品牌之后,2010年又创造了面向全世界的普通市民们、用自己的双脚感受“世界屋脊”的理念,策划和组织了“环喜马拉雅(中尼)国际市民徒步穿越”赛事和经典路线。真正的让中国徒步走向世界,并让全世界从全新的角度认识了喜马拉雅的全貌。

在这10年活动过程中不仅感染了数以万计的国内外徒步爱好者,大家还更加读懂了户外徒步的内涵。2009年与北京大学等联合举办了三届“中国十大徒步人物”评选和两届“国际徒步论坛”。

回首10年职业徒步生涯,我们看到了广大社会逐步对于户外徒步这种休闲方式的认同与接受。对于下个10年,我又充满了期待。有人问过我:“你为国内户外徒步已经做了10年的努力,引领众多户外爱好者走过了10年风雨路程,并且已经取得了公众的认可,那么接下来又一10年的徒步之路是否会疲倦呢?”其实我想说,人生也许就是一场新的,理想在跋涉中不断升华,不要小瞧脚下每一步的足迹,平凡的坚持定会给你带来乐此不疲的原动力!所以我的心情从未疲倦过。

第4篇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你看:我们有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有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有古代中外交往的通道——丝绸之路。你瞧:那屹立在东方的巨龙——万里长城,它用龙尾甩出白雪皑皑的祈连山,用龙头探入波涛汹涌的海湾。她向人们描述着中华山河的锦绣,讲述着华夏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还有中华儿女的智慧。母亲,天底下谁能与你媲美,我要用心去赞美你,赞美你的动人、美丽、亲切和你那坚强不屈的性格。我们五十六个兄弟姐妹哪个不依恋你呢?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我们不得不清楚地看到。我们所遭到的压迫、耻辱、蹂躏,比黄河还要曲折,比海水还要苦涩。我爷爷经常告诫我,你是否记得一个数字“30万”?我相信只要身为炎黄子孙,我们就不会忘记。因为,当我想起那闪亮的刺刀正刺向我的父老乡亲,那热血流在中华土地上时。我脸上流着泪,心中淌着血,谁能忍受?谁能忘记?我愤怒啊!除非,除非他失去了良知,失去了灵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论是古代的屈原,还是文天祥、岳飞,还是处江湖之远的顾炎武;无论是古代的杜甫,还是近代的秋瑾、鲁迅,他们都奋身而起,这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出生入死。因为我们深深懂得,他们是母亲的好儿子,是中华的好儿女,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祖国的统一,抛头颅,洒热血,这就是赤子对母亲最诚挚最热切的自古不衰的爱啊!台湾的同胞姐妹,你应该记住祖国母亲这段刻骨铭心的屈辱史吧!

1949年10月1日,二十八门礼炮在天安门城楼响起,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弹指一挥间,我们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科技硕果累累,我们的教育日新月异,体育突飞猛进,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神舟五号飞向太空,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骄人成绩证明:我们是苏醒的雄狮,我们是腾飞的蛟龙,我们是东方屹立的巨人,我们是一个希望团结和平的大家庭。台湾——母亲的骨肉,我们都感到无比的自豪啊!

不知大家是否记得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邮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现在啊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第5篇

关键词 地理环境 藏族 葬俗 天葬

人类的丧葬,即是一种物质现象,又是一种意识、文化的反映。葬俗包含了一方水土中生活人民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经济状况、风俗习惯、、等生活方式,我们可以从一个地方的葬俗中窥视其浓郁的文化色彩。

藏民族的丧葬形式主要以天葬为主,同时在不同的地域还存在着火葬、水葬、土葬、塔葬、多次葬中的火葬、土葬中的复合葬,以及二次葬等形式。另外,还有些地区残存着一些楼葬、罐葬、野葬等遗俗,可谓是纷繁复杂。由此可见,藏族历史上的丧葬习俗跳跃幅度较大。那么从由土葬为主的葬俗演变为今天以天葬为基调的原因是什么?下面笔者从文化特征来分析、解释。文化首先有地域性特点,离不开孕育其产生的地理环境的制约。藏民族所独树一帜的葬俗其客观因素与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密不可分。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四周的山系,先天地造就了雪峰林立、旷滩千里的地理地貌,它是名副其实的山原。虽然这片土地也有适应农作物的地区,但大多数系海拔3000米高、成因复杂(冲积、洪积、冰碛)、面积较小、分布呈狭长的条带状,系河谷平原和沿湖岸呈环带状的湖滨平原。一般宽度仅为两三公里,局部地段也不过十余公里。全藏区宜农土地只占土地资源的0.94% ,宜牧土地则达54% 。就自治区来说,河谷平原仅占全藏土地面积的1.2% 。而青藏高原三分之一的土地不宜农也不宜牧。

这些客观存在的地理环境,对藏民族的丧葬风俗产生很大的制约作用。

在尕藏才旦、格桑本两位先生所编著的《天葬――藏族丧葬文化》一书中认为,藏族早期的葬俗是土葬。另外,张窗先生在其《丧葬风俗的演变及其原因》一文中所采用的大量的考古资料也表明的早期葬俗乃是土葬。

早期的葬俗是土葬,而现如今地区的葬俗确实以天葬为主流,那么其变迁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除去受到苯教、佛教等的影响外,独特的地理环境则是其转变的重要因素。

一、高寒严酷的地理条件、生态气候等特点致使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未能形成以“土”为本、入土为安的思想观念

青藏高原客观存在的高原海拔等因素,造成的寒冷、低温,却使它无法提供人类需要的大量的粮食及生活必需品,藏族人的生存环境基本上“听天由命”,由上天来安排。加之藏区多山的特点造成了可耕作农作物地区的面积很小,迫使他们为寻找适合耕作、放牧的草场,经常是举家迁徙的,这样就导致了他们对(固定)土地的依赖性不强,主要依靠畜牧经济或游牧来繁衍的牲畜为生,而不是农田、土地。这样一来就使得他们从情感上,从实用上疏远了土地。以“土”为本,与土地相依为命的观念未能深深植根于藏族骨髓之中。“入土为安”的意识也从未能成为藏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次,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多年冻土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冻土层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环境体系,一旦遭到破坏就再难以挽回。因为脆弱的生态系统,他们视草原为生存的根本,是维持其生存的生活资料的必需,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草原他们也不会轻易动土。

此外,鉴于高寒的气候使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出于长期的冻土状态。高原无霜期短,即使在夏天,一米以下仍是永恒的冻土(尤其在高寒牧区),挖掘起来十分困难,特别是在远古,靠简陋的木器、石器等生产工具更是显得吃力万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生产关系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缓慢,生产工具落后,因此,开掘地穴埋葬尸体的行为很难形成风气。最后,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以游牧业为主要的生产方式的藏族人,其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随水草而居,不常厥所”,没有固定的居所,所以他们不可能造墓修坟来经常祭奠死者。如果把亲人的尸体放在他们难以能常常顾及的地方,心理上、情感上的压力是很大的。如此,让亲人回归大自然,消失在混沌的世界中,才是他们朴素的心愿,也是最好的安慰。因此,天葬便是实现心愿最理想的表达形式。

二、藏区地势高峻、多山寒冷等特点阻碍了佛教所推崇的火葬的流行流行和推广

地处高寒,大部分地区土壤属原土,植物的生长受到限制,尤其是特别高大的植物难以生长,并且生长周期长,很难长得茂盛,可以利用的林业资源在中部地区非常有限。吐蕃时期情况就是这样。《册府元龟》记载了唐朝时吐蕃的森林资源概况:“自赤岭至逻些川,无树木,唯钵川三十里,缘山有栝树,逻些川三百里,有柳、栝树,酸栖等,皆蟠曲不条茂”。《通典》中也有相似记载,且“无树木”一句变成了“绝无树木”。可见当时林木资源的匮乏。“一种葬具,如果为一个民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普遍使用,必就地具有充足易得的原料。实行石棺葬、石室葬、大石墓、石棚葬的地区,当然首先得具有相当多、又便于开采的石料。草原地区流行火葬,自有种种原因,不过也与缺少石材、木材有关。以木棺撑为葬具的地区,必具有充足的木资源。”。而对于,少树木是多数地区的实际情况,“在以牛粪、羊粪为燃料的广大的牧区,要这些燃料来焚烧一具尸体谈何容易!因此人们对葬法的选择,必然要从实际出发,不可能超越现实。”所以对藏民族而言,在社会历史、生态环境与观念等因素的变化前提下,亡者遗体的处理过程中“天葬是最经济的处理办法,在缺乏燃料 的地方,火化是不易办到的,就是高等喇嘛,也不一定火葬。”因此,鉴于以上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于缺乏木材的大部分地区来讲,采取火葬是一种代价高昂的葬俗。正是由于这一原因,火葬始终没能成为藏族的主要葬俗。海拔高还导致了藏区气温低,从而也影响火葬与土葬的流行。

高原环境下生就的飞禽猛兽――秃鹫的存在,也是天葬得以存在并流行的主要客观原因之一。

藏区的高海拔地势造就了实施天葬的主体――秃鹫,秃鹫本身的功能是藏民族实施天葬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据《中国经济动物志》载,秃鹫主要栖息在海拔2000米(阿尔泰山)――4500米()的山区。在我国秃鹫的地理分布为、青海、新疆西部、甘肃西北部等地。秃鹫嗜食动物尸体、腐肉,起着清除污染秽物的作用,有人把它称作自然界的“清道夫”。秃鹫不仅能生吞活剥各类动物的尸体,还能把骨头嚼咽一尽。高原上流传着这样的谚语:“没有秃鹫的肠胃,就不要去咀嚼金丸银蛋”。由此可见秃鹫的消化功能之强。秃鹫排泄粪便都在数千米以上的海拔高度,在翱翔之中进行。高原强劲的气流把它排泄

的杂物风化得无影无踪,干干净净,不会有一点儿撒落在地面上。即使它自己死亡之时也要腾空万里,拼命朝着太阳上方飞去,直到太阳和气流把它的躯体消融。这一现象也符合佛家的生死观。人们从来就没有看见过秃鹫的尸体,使秃鹫具有了神奇的魅力,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是藏人选择秃鹫作为天葬载体的原因。另外,经常性的高寒气温,使尸体在短时间内不能够腐烂溃阙,这样更有助于吸引秃鹫来咀嚼尸体,这也更加相利于天葬的操作。可以说,没有秃鹫,也就没有藏区的天葬。

四、天葬习俗对藏区生态保护的作用

天葬将尸体喂给秃鹜,既有佛教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藏族先民们由来已久的环境保护意识。藏族以天葬为主要形式的葬俗,尽可能少地占用空间和土地,不耗费过多的精力与时间,以不影响同胞的生存发展、不影响生态环保为宗旨,从而赋予藏族天葬葬俗卓有成效的环保功能。天葬习俗拥有与自然界产生平衡的能动力,以努力寻求维持生态平衡为目的,确保一个和谐共生的生存自然环境;自然哺育万物,阳光、淡水、空气、草木,使雪域高原的藏族人得以生存和繁衍。

在严酷的地理环境中,藏族人对大自然的厚泽更是感受深刻,并把这种情感深人内心。在长期的高原生活中,藏族人体察到生态环境变化与人类生活的直接利害关系,所以对大自然报恩的自觉意识很强。藏族的天葬礼俗坚持不乱开垦草原、不乱砍伐森林、不乱开掘地下矿藏、不污染水源等行为规则,精心地保护上苍恩赐的生态资源。藏族的天葬习俗体现了人类协调自然环境的愿望和能力。通过合理的葬俗,藏族不断调适自身生存环境中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冲突,使二者相互不断的和谐,最终达到维持生态平衡的客观作用,使众生拥有一个趋于和平、稳定的生存环境。

虽然天葬在当今很多世人眼里是一种不太习惯的葬俗,但是藏族人通过天葬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就像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与藏族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相适应一样,天葬也是藏族人特有的使人与自然处于协调发展的一种方式。“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他们所在地区的地质、地理、气候和资料等条件”,人类的命运始终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休戚相关。

总之,正是由于世界屋脊错综复杂的地理,千差万别的地貌,严重闭塞的交通,游牧生活的松散组织,信息交流的迟缓困难,使得各地最早的葬俗难以形成统一的模式,因而呈现出多样的形态。人们只能依赖所处的自然条件,因势利导地利用地理条件来设计自己的丧葬形式及仪轨。同时,也恰恰是因为这样变化莫测的自然环境,启发了藏族人的心智,加深了他们对物质世界及自然属性的认识、了解。当然,“其对于死亡的理解,对死者遗体的处理,也都定格在物质的范畴,葬俗也就折射出了他们的物质意识。也就是说,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孕育了藏族丧葬文化的物质论意识。”

参考文献:

[1]尕藏才旦,格桑本.天葬――藏族丧葬文化[M].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9:8.

[2]尕藏才旦,格桑本.天葬――藏族丧葬文化[M].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9:137.

[3]韩喜玉.关于天葬[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 ,2002(2).

[4]罗开玉.丧葬与中国文化[M].三环出版社,1990:74.

[5]丹珠昂奔.藏族文化发展史(下册)[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742.

[6]丹珠昂奔.藏族文化发展史》(下册)[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这段引文是取自李安宅之口,属转引。

[7]郑作新.中国经济动物志――鸟类[J].科学出版社,1993:133.

[8]尕藏才旦,格桑本.葬――藏族丧葬文化[M].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9:49.

[9]李苗苗.藏族天葬缘起及文化价值探析[J].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10]尕藏才旦,格桑本.天葬――藏族丧葬文化[M].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9:18.

作者简介:

第6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能够运用地图、数据、图片等资料感知我国地势特点和各级地势的主要特征,并强化学生对各种地形图的识图能力。

②认识山脉走向的概念和我国主要的山脉位置及走向。掌握山脉在我国地形地势中的意义。

③利用资料,理解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理特征。

2、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课本提供的材料,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小组讨论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哪些。

②讨论山区面积广大对国家和当地居民带来的有利及不利影响,思考解决和开发山区的对策。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保护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好奇心和兴趣。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地理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地形和地势的特征。

难点:中国地势特征给气温、降水分布及河流走向带来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解开知识点。

四、教学过程

导入:多媒体展开系列图片(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并播放舒缓的自然音乐。

师:同学们,从这些美丽的图片中大家感受到我国的地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中国地形复杂多样,既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又有平坦的平原地形。

师:请同学们把书本翻开到28页,观察上面的阶梯图片,结合着我们刚才总结的中国地形特点,大家讨论一下,能做出什么结论呢?

生:中国地势总体上呈现由西向东降低。具有三个阶梯的特征。

师:大家说的很棒!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我国的地形和地势。

板书:地形和地势

一、地形类型齐全,山地面积广大

投影课本第23页图2.2中国地形分布图。展开讨论:

1.图中不同颜色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2.我国东西部地区主要地形一不一样?

3.这种地图是不是反映地形起伏最直观的地图,如果不是,那是哪种地图?

生:1.图中不同颜色表示海拔的高低。

2.我国东西部主要地形不一样,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西部以高原、山脉和盆地为主。

3.这种地图是分层设色地形图,最直观反映地形起伏的是地形剖面图。

师:PPT展示中国各类地形的面积比例,结合课本23页中国地形图。试给图中主要地形名称进行归类并分析各种地形中面积最大的是哪一个?

生:我国主要有:1.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3.四大盆地:准葛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其中山地所占面积比例最大。

播放纪录片《第三极》部分片段,让学生对山地地形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并对祖国地理特征产生浓厚的兴趣。

师:那么,我们来了解一下我国主要地形的分布。请大家根据图2.6完成25页的表2.1。注意山脉的走向并进行归纳。

生:1.东西向山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2.东北-西南向山脉: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武夷山脉。

3.西北-东南向山脉:阿尔泰山脉、小兴安岭、祁连山脉。

4.南北走向山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5.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承转:我国高大的山脉主要在我国什么方位?我国地势总体呈现什么特征?

板书:二、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师:读课本27页图2.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观察我国地势特点。

生: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分三个阶梯。

指导学生找出各阶梯的分界线并在图上填上主要的地形名称。

安排学生讨论我国这种地形、地势特点对气候和河流流向有什么影响?

生:这种特征有利于东部海洋水汽进入内陆地区,易形成降水。对人类生活,农业生产十分有利。西高东低的地势结构使我国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流动,且因为东西部之间海拔差异巨大,在河流的中上游水流迅速,水能资源蕴藏很大。

五、结课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哲学教学 改革措施

作为高中生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路标,高中哲学课程教学也要适应时代教育变化的风向,敢于打破旧的哲学课堂教学窠臼,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创新和学科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高中哲学教材也经历了从不科学到相对科学的过程。一方面,现行高中哲学教材作为宣传哲学,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中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中学生正确观察分析重大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习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等方面,在这些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另一方面,高中哲学教材和高中哲学教学由于其学科的理论性比较抽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出现了把哲学简单化为认识论、认识工具等教条化倾向弊端也客观存在着。因此,中学哲学教学突弊创新势在必行。更何况,目前在新课程理念下,哲学的教学目的在于能够运用哲学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其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激发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鉴于上述形式和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考量,本人就自己在中学哲学课教学中所经历和积累的一些经验和不成熟的想法提出来以求方家指正。

一、“先寄一枝春”――转变理念,以哲学态度教授高中马哲

哲学不是一个封闭性的框架,他的教学也不应自我设限,自我封闭的,而应该是开放式、民主式的。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理念,以真正的哲学方式从事哲学教学和教学工作。比如,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学生在课堂中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以案例进行教学,如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案例,通过学生对这个典故所说明道理的思考,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到”――创新课堂方式,构建个性课堂

在实际教学中,从学生具体的实际做研究,依据哲学教材教学内容而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构建较为理想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平等的过程,但现在马哲课堂过于僵硬教条。因此,我们希望个性化课堂,有创新和发现,建设高效课堂,让学生知道学习马哲不是件枯燥的事,变“痛苦”为“快乐”。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举自己身边的事例,然后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此事列所包含的哲学理论,让学生明白哲学就在我们身边。我在上“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一节时,我结合“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的录像让学生观看,然后讨论,它们俩是怎样体现联系的,这样直观、形象的画面显示在学生面前,以便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三、“高咏《楚辞》酬午日”――创建新考核体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对哲学课程评价,仍然是考试和分数作为学生的评价标准,注重结果性评价而轻视形成性评价,重表面课程分数而忽视内在主体性人格。因此必须彻底扭转这种教学的评价体系,纠正旧考核方式弊端,这就需要创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比如,我们把平时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更加合理的评价学生的学习。在教“尊重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发挥”这一节时,我用多媒体展示青藏铁路的建设图片,接着我建立如此的设问,这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跨越“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西方舆论称它“堪与长城媲美”。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看学生对这个问题看法,是不是用哲学的思维方式来回答,记住学生回答的效果,给学生做一简单评价,使学生重视他的回答,这样把教学融入平时教学当中,使学生慢慢就对这门课感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使教学效果大大增强。因此,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四、“雨打梨花深闭门”――创建育人实践教学基地

第8篇

他们所做的片子都不是什么重大题材,重要人物,所以在他们面对那些平凡的人物时,都能够以平视的心境跟他们融入到一起

把拍摄对象当成自己的家人或者是最亲密的朋友,整个拍摄过程就是真诚交心的体验过程,这种情感会延续很久很久。方燕妮说,有时候觉得,片子成功与否都不重要,而拍摄过程中人性的认知和情感的历练更让自己动心,真正的诗意是不需要美文来表达的,真正感人的镜头也不一定是灯光、效果、摄影棚做出来的。马小钢和方燕妮都是这种有激情的人,一件在别人看来很平淡的事情,他们两个人都会很激动,而且两个人的感觉是惊人的一致,或许这种表达在片子里只是淡淡一笔,因为激情已经在节奏里,在镜头中了。

他们与拍摄对象接触的时候,就会把自己放平。拍摄对象接受他们需要一个过程,但当他们融入拍摄对象的生活中的时候,绝对是没有距离的。在的日子,藏民吃糌粑时,即使手上全是泥,也是直接用手捏着就吃。马小钢和方燕妮也这样做;藏民喝完奶茶,按藏族的习惯是用舌头舔干净他们吃完饭的碗,然后再给马小钢和方燕妮用这个碗倒一碗奶茶,他们也都毫不犹豫地喝下去,以至于到了最后的藏民都以为马小钢是藏族人。

《水羊年・纳木措》中的每一组镜头背后,几乎都有一些让马小钢和方燕妮至今回想起来依然荡气回肠的故事。神秘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人性,带给他们太多的心灵震撼和冲击

在有比较古老没有变异的民俗文化,以及藏传佛教密不见人的传承,所以马小钢和方燕妮不顾一切地到了。和藏民相处的时间很长了,发生了许多让人感动的事情,有好几次他们都忍不住落泪。的一些地方艰难困苦到不可思议的程度,跟现代城市的生活完全不同。他们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在离天最近的地方,在人类很难生存的地方生活的那些人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怎样地生活着。而且拍摄本身也是对他们自身的一种历练,对生存的一个感悟过程。

一个藏族老奶奶,看到僧人给他们修的经幡,就觉得应该尽其所有地去感谢他们,于是将珍藏在胸口的一毛钱――她仅有的那点钱,仔细地取出,分在每个僧人面前供养。

贡觉活佛,一身袈裟,一把糌粑,自己连一顶帐篷都没有,居无定所,住在借的帐篷里,但是他要普度众生,为他人活着,无论是讨饭的还是大老板来到他这里来看病,都是一样的,给一碗奶茶,给一条哈达也行,但是他从来不要钱。方燕妮说,当时感觉到,其实人真的是无所不能的,只要有信仰,只要有牵挂。这让他们流泪,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净化我们的灵魂……

《水羊年・纳木措》是历经生死洗礼,用生命去拼搏的心血之作。为此,这对年过半百的亲密爱人在生命极限的高原艰难跋涉,几度经受山洪暴发,山体滑坡,饥寒交迫的绝望境地

马小钢和方燕妮真正行动进行转湖是13天,但由于准备不足,他们只带了10天的食物。到了最后可以吃的东西就是几块已经发臭的牛肉,他们把牛肉放在湖水里洗洗都舍不得扔――万一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还能充饥,于是洗完后晾在了帐篷顶上。可是第二天早上一看,一只大乌鸦非常满足地站在帐篷顶上――那几块肉全部被它吃了。他们一起拉着船走在无人区,最后累得一起跪倒在湖边,把头扎在水里就喝。因为饥饿,他们开始吃草,方燕妮笑称野草的味道像芥茉一样。他们后来开玩笑地回忆说,那时甚至饥不择食,吃起蚊子来,因为高原空气稀薄,人都要张着嘴喘气,所以蚊子就都飞进嘴里来被人吃掉了。

他们就这样迷失在北岸的无人区,身上无粮,无水,无火,更无任何通讯条件。饥寒交迫,在荒野乱石中走了一百多里路,一个踉跄倒在地上,似乎再也没有爬起来的力气……马小钢只穿着一件衣服,他把包摄像机的防水化肥编织袋里面的那层膜撕下来包着机器,把外面绿色的编织袋挖了仨窟窿套在身上,那时早晚的气温只有两三度,还下着雹子。方燕妮嚎啕大哭,在她的一生中从来没有那么绝望过。那天晚上靠在石头边上,他们整个晚上都在忍不住地发抖。跟他们一起的两个藏民找了两块大一点的石头搭在一起,中间有一个空隙,把方燕妮塞了进去。在生死的临界点上,马小钢首先想到的是方燕妮,他坐在石洞口,用他的身体和最后一点儿温度给方燕妮挡住了迎面的寒风……

当回到纳木措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以为他们死了,当登上扎西半岛的时候,岸上的人都特别惊奇,乡长见到他们后抱头痛哭。当天晚上,他们已经顾不上高原反应,每人拿着一瓶酒,共同庆祝这劫后重生的喜悦和生死之交的真情。晚上躺到帐篷里去的时候,他们觉得,从此以后,没有什么做不了的事了。

《水羊年・纳木措》一举获得第八届四川国际电视艺术节“金熊猫奖”。走上国际领奖台,对于中国电视纪录片是个具有标志意义的新高度,对于马小钢和方燕妮,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就是他们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感悟生命的体验

第9篇

此次实地拜访,我除了对巴基斯坦的地理风貌、风土人情以及历史文化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而且加深了对犍陀罗艺术局部区域特色的感性认识,同时还对新疆佛教文化艺术与异域文化的今昔联系和差异又扩展了新的视角。

我们于6月25日乘车从喀什出发,越过世界屋脊,进入巴方境内。巴基斯坦境内的道路真可谓飞速直下,穿梭在落差悬殊的深山峡谷之中,道路两旁山体陡峭、河流深沉、冰川刺目、白云满目。

进入巴基斯坦北部山区的第一站是古勒米特,这里至今居住着洪扎王的子孙,山寨的“图腾”就是高耸直观的山峦标志。当我把天外的祟山峻岭与洪扎部落山民联系起来的一刹那,才猛然醒悟巅峰之境与佛教须弥之间的审美本原究竟是什么。

没想到第二天我们到达北部山区的部落山寨,正是洪扎王的新宅和旧府。这里堪称人间仙境,冰峰仪仗,高台故居,花果满园。杏、桃、苹果、葡萄、桑子、核桃等果树漫山遍野,尤其是满枝挂果的樱桃真是令人垂涎。难怪洪扎享有水果、宝石之乡的美誉。此外,这里长寿老人居多,据说主要是与此地居民世世代代食用各种杏子做成的食物有关。

当年秘筑的中巴备战公路全长613公里。走过了平坦直线的柏油路,我们又乘上了巴方司机驾驶的日本车狂奔,一路上仰观海拔7000米以上的8座雪峰,从来没有如此体验过崇高至美的大山大水以及峻岭险滩。

喀喇昆仑公路是中国援助巴基斯坦的重大建设工程。中方援助路段北起中巴边界红其拉甫山口,南至巴基斯坦塔科特大桥(现名“友谊桥”),1966年至1978年分两期建成,终使天堑变通途,在世界公路建筑史上创造了奇迹。两国的建设者们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以青春、热血之躯。铸就了中巴友谊,仅吉尔吉特烈士陵园就安葬了中方88位英灵。

巴基斯坦虽然是穆斯林国家,但这块土地曾经是古代印度的西北部地区,佛教历史文化非常悠久。世界四大文明故国均依赖于大河的养育,独具魅力的印度文明同样依靠印度河的恩赐。而印度河上游与吉尔吉特河的汇聚点,就在巴基斯坦境内。

从巴基斯坦旧都拉瓦尔品第驱车去佛教圣地塔克西拉,我们先参观了博物馆的陈列,然后实地考察著名的佛教遗址达摩拉吉卡。塔克西拉,梵文作Takshashila,旧译咀叉始罗、竺刹尸罗、塔克沙希拉等,是古印度西北部历史名城,现距拉瓦尔品第西北约35公里处,位于印度河东面,杰卢姆河西边,克什米尔山脉的南边。古代这里曾是商道交汇之地。史料汜载在亚历山大大帝时期,塔克西拉是印度河和杰卢姆河之间最大的城市,唐玄奘也记载:“地称沃壤,稼穑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气序和畅。”所以,塔克西拉在古代犍陀罗的各个时期基本上是其首府要地,故建筑遗址丰富。这里出土的上万件遗物,揭示了这个地区从公元前500年到公元500年这1000年鲜为人知的历史信息。

塔克西拉素以阿育王建造的大佛塔、甲,蝴佛教学术中心、灰泥佛像诞生地,以及中国名僧朝拜圣地等佛教历史文化古迹而声誉卓越,

塔克西拉之所以在佛教文化遗产中地位显赫,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应该和阿育乇与塔克西拉的特殊因缘有关。达摩拉吉卡这个被誉为阿育王建造的大佛塔,正是旁遮普地区最重要的佛教纪念物,并且是塔克西拉最古老、最大、最醒目的佛教遗迹,当地人称其为吉尔托普(ClairTopo)。起这个名字的缘由是以前有探宝者曾在其佛塔中间挖了一条大缝,“吉尔”就是裂缝的意思。英国约翰・马歇尔爵士1913年发掘了这座佛塔后认为,其年代不会早于阿育王时期,但也不会晚于公元前1世纪中叶。至于说佛塔的风格是否属于孔雀王朝还很难确定,至少大塔于公元1世纪上半叶曾经毁于一次地震。

其实,佛教徒真正对佛塔的崇拜始于阿育王(公元前272-237年),虽然200年之前佛陀灭度后分封的遗骨及供养的8个城镇的佛塔已为当时的信徒所敬仰,但是,自从阿育王把那8座佛塔中的7座打开后又把塔内佛祖的舍利分发给他的领土内所有的重要城镇时,每一份遗骨上建起的雄伟大塔就成为所有伽蓝的核心建筑。阿育王在其父亲频头裟罗在位时就在塔克西拉任总督,由此,专家推测该佛塔极有可能就是从阿育王那里获得的一份遗骨的供养建筑。

从塔克西拉返回途中,我们又参观了题材简练、风格古朴的洪扎――哈尔代基什岩画,那些古老的岩画颇具中亚地区的特点。除了动物图形、多种文字以外,其中还掺杂了许多佛教题材的形象。另外,有一条题为“大魏使谷魏龙今向迷密使去”、约在公元444~453年之间的直书铭刻汉文题记非常珍贵。

第10篇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作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教育情景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深究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反馈等,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从历次考试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问题往往出在后面的综合题上,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审题失误,部分同学由于不会审题,不会用专业的地理术语答题,结果答错,或不切题、不规范甚至漏题。结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我谈点看法。

反思一:走进生活,利用乡土,教学更具实效性

我们地理课本中的有些案例并不符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地方特色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以及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例如:在讲《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时,我用我市的工业园的布局和大安老窖酒厂的位置来分析有污染企业的布局原理。在讲《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准确的理解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我用乡土地理作为实例:我们吉林的长白山理论上应为温带带季风气候,但由于地处山区,海拔较高,气候上表现出了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的某些特点,如:冬季最低气温低于零下20℃,有积雪,植被类型有针阔混交林等。教学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但方式不同,教学效果就不一样,因为当新的知识被赋予鲜活的背景时,学生的兴趣就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了加强,进一步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原理,并能将原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反思二:民主和谐、平等参与,学生的思维更具活力

宽松的课堂环境,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沃土。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尊重学生、包容学生。要关注发现他们的亮点,多鼓励少指责,创造一种人人都能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不要让学生有压抑感,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学与辩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预留出大量的师生交流话题,交流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情景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心态的放开,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只有学生自己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不再像以往那样过于依赖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如上选修三《旅游地理》时,上课一开始就提一些交流的问题――你想去旅游吗?你想在今后旅游中更尽兴吗?来吸引学生与教师一起交流。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在导入时就先告诉学生,如果认真学习并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就能解决这些问题:“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为什么新疆有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地处世界屋脊的拉萨,为什么被称为日光城”、“为什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就会引起全球变暖”等,这样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为目的的创设情景,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好地理能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能激发其学习地理的热情,体验学习过程和成功的乐趣。

反思三:调度课堂,引导主动,学习更具趣味性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采用分解和铺垫的方法,设计一系列层次性、趣味性、阶梯性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程度。同时又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随时调整问题的难度,从而启迪学生思维,进而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如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中学习产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温室效应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逐年增加的重要原因是什么?②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变暖会产生什么后果?③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多也可能会带来哪些好处?从全球来说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这样,一方面就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教材上的内容,并进行积极思考,另一方面现实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能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同时也为第四章第二节《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的近现代的气候变化教学内容做好铺垫。又如在讲日界线知识点时,可举例有一对双胎胎姐妹,班级里有最好,也许气氛会更热烈一些,妹妹比姐姐晚出生一小时,所以屈居老二,大家能想办法让这位姐姐管她叫“姐姐”吗?这一问题学生很感兴趣,探索讨论不断,课堂处于活跃的气氛中。最后大家轻松地理解了日界线两侧加一天与减一天的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由过去教师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例如:在复习《区域地理》的过程中,因为是初中阶段学过的地理知识,我先让学生通读每一个区域,然后给学生一至两节课的时间备课,而且在学生的备课本上要有地图,即图文结合,最后让学生上台讲这一节,而且是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绘图能力、定位能力及表述能力。

反思四:利用媒体,生动鲜活,教学更具直观性

新课程的地理教材有很多地图,有些图很抽象,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板块构造教学时,把教科书中的《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移动图》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以连续相向的方向移动,使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大陆边缘褶皱隆起,引发火山地震的现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中,把地理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制作成三维动画的形式,来模拟地球的运动状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去理解地球的运动,还有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都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成动画的形式。可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第11篇

香格里拉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滇、川、藏“大三角”区域,是国家“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的一颗明珠,地处迪庆香格里拉腹心地带。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香格里拉旅游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香格里拉旅游心得1国庆节到了,我兴奋不已,终于下定决心要去丽江——香格里拉旅游。

到了丽江,我们坐车前往香格里拉,“香格里拉”,这个美丽动听而又遥远陌生的名字,在今年十一黄金周之际,我终于来了!

我们的导游是一位藏族姑娘,叫央金卓玛,大大的眼睛,高高的个子,性格十分豪爽。她告诉我们“香格里拉”,是迪庆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一路上,听着她娓娓描述香格里拉的风土人情,我更是心驰神往,恨不得马上飞入“我心中的日月”。

在香格里拉的途中,我们经过了虎跳峡,央金告诉我们虎跳峡是世界上落差最大的峡谷,是世界第三大峡谷。它长17公里,谷地海拔1800米,江面落差200多米。有18个险滩,两岸雪山峭壁笔立于江面之上。整个虎跳峡分为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三段,迂回道路25公里。上虎跳峡是整个峡谷中最窄的一段,峡宽仅30余米,江心有一个13米高的大石——虎跳石,相传猛虎曾借此石而跃过大峡。我来到江面湍急的上虎跳,听见江水与巨石相搏击发出山轰谷鸣的涛声,江水湍急,气势磅礴,真有点让人胆战心惊!

当我从车窗外眺望到了成群的牦牛,它们在草甸上悠闲地吃着草,我们已经到了迪庆藏族自治州,这时已经天色渐晚。吃过晚饭,我们去看梦幻香格里拉表演,我一边品尝着美味的酥油茶,啃着香香的牦牛肉,一边欣赏着美妙的藏族歌舞,感觉爽极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来到了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这里有雪山、湖泊、温地、草甸、森林等。属都湖象一个高原明镜,导游说,因为湖水的滋养,这里水草丰茂,特别适合放牧,牦牛产奶量很高。我们沿栈道步行,欣赏着湖面漂浮的五彩草甸、路旁环绕的古树山花,隔水相望的青山碧草,我们又来到了碧塔海。乘船而上,天空中突然下起了蒙蒙细雨,整个湖面象是笼罩在仙境中,墨绿的森林,远处红杉如火,草甸中点缀着万紫千红的小花,真象是一个童话世界!

梦幻香格里拉,果然是我心中的日月!

香格里拉旅游心得2莹莹的蓝天哟捧着白云,飘飘的白云捧着哈达.这悠扬动听的歌声中描绘的是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香格里拉.

一进入香格里拉,就仿佛进入一个童话世界.那里天空清澈湛蓝,纤尘不染.一朵朵洁白的云儿在空中飘浮着,它们变化多端,时而像一大团棉花糖,时而又变成缕缕轻薄的白纱,如梦如幻般,仿佛一伸手就能触到.在蓝天下是一大片高原草甸,我去云南旅游时是去年初夏季节,那是草甸最美的时候,一丛丛星星点点的野花点缀着葱绿色的大草甸,各色野花在微风中摇曳轻摆.更远处那大大小小的牛群羊群正低着头美滋滋地吃着美味的嫩草,远远望去,像是一幅生动的油画.

最让我惊叹的却是梅里雪山了,它有时笼罩在一层云雾之中,像是披上了一层薄纱若隐若现.突然一阵山风吹过,云雾慢慢散开,白雪皑皑,奇石突兀的峰顶现出了它的庐山真面目,山顶的'积雪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那景象真是壮观极了!当我们游玩一天之后,还可以来到热情好客的藏民家做客,吃着脆脆甜甜的糍粑,喝着香喷喷的酥油茶,什么疲劳,高原反应全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吃饱喝足之后我在欢快的歌声中和扎西,卓玛们一起跳起了喜庆的锅庄舞.那种感觉真是美妙极了.

这次游览了香格里拉,我才真正感受到天的湛蓝,云的洁白,花的鲜艳,山的雄伟.我为我的祖国有这么壮丽的景色而感到自豪!

香格里拉旅游心得3青青的草原,蓝蓝的湖泊,多么美丽的景象啊!这里就是藏族人民的“天堂”——香格里拉。你们是不是很向往,让我带你看看吧!

才进入香格里拉,就可以看见成片的草原,远处时发出牦牛低沉的叫声,还有那清脆的铃铛声,一阵一阵传出来。路边的野花不时飘来淡淡的清香。

俗称仙境是神居住的地方,是凡人不可进入的禁地,但却有一个地方让我们进入了仙境——碧塔海。是什么指引我们前进的呢?是那如童话般的林荫小道,这里很幽静,连小鸟那美妙的歌声都能听到。顺着林荫小道漫步前进,微风轻轻地吹拂着,绿叶不时发出“沙沙”的声音。这段路程非常的艰苦,长达八公里的林荫小道,走的我们满头大汗,疲惫不堪,但一路上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走在这个童话世界里,遇到了千姿百态的树木,松树大家都知道吧!但它那挺直的身躯上却挂满了青苔,其实这样看上去显得它更独特、更青翠,让我更喜欢它了。在茂密的森林中,看上去粗大的树木好多已经倒下,真令人惋惜啊!不知是什么树,样子并不是很好看,但它是我在这个世界里见过的最独特的树,它的叶子有红有绿,这并不奇怪,但红叶却像蝴蝶一样,一串接一串,垂到地上。绵绵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圆晕。雨过天晴的属都湖真美:蔚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幽白的云,这一切都显得很清爽,远处,碧绿的山峰静静的躺在那里,连绵起伏的高山以及茂密的森林,全部清晰地映在了水里,在帮着碧绿的草甸,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站在山坡上往下看,一切都是那样的生机勃勃,青翠欲滴的草甸上镶嵌着朵朵小花,像一片片粉霞,真美!穿过一个个充满奇妙的森林,来到一条清澈的小溪前。看来这里是童话故事里跑出来的小溪吧!小树们围绕着它唱歌,小溪高兴得奔跑起来,你追我赶,多快活呀!平静的湖泊像牛毛毡一样柔软,湖心镶嵌着一个塔状小山,给湖面增添了许多生趣。最吸引人的是,湖四周生长着浓密的杜鹃花林,每年杜鹃花开的季节,花瓣落入湖水,被鱼误食,一条条被醉倒,白色鱼肚皮漂浮在杜鹃花中,随波荡漾,形成“杜鹃醉鱼”的奇观,甚至连人们也醉倒在杜鹃之中。广阔的草甸上一群群小牛羊互相追随、嬉戏,而老牛羊却显得很庄重,低头吃着鲜嫩的草,多么可爱的牛羊啊!

游览了童话般的碧塔海,你们已沉浸在这仙境中了吧?还有比这更美的呢!想去吗?那就出发吧。还没踏进纳帕海我就激动的想飞进去,其实,这里最大的乐趣可以骑马光景,一路上外国朋友们骑着自行车走在凸凹不平的道路上,看来他们是绿色自驾游。40分钟后终于到了。这里就是纳帕海——美丽的“青藏高原”。我选了一匹白龙马,它看去虽然没那么健壮,但它的步伐却那么的轻盈,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白马王子。远处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上,草地绿得发亮,一条条天然形成的沟渠,还有一群群牛羊,有些正在快乐的玩着,有些正在大口大口地吃着草,看它哪憨厚样,惹得我们哈哈大笑,他气愤地睁大眼睛看着我。羊儿们你追我赶,开心地奔跑着。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花香溢过鼻子,让人陶醉。人人都说老马识途,但它只有7岁,不老呀!可它就已经会识途了。我驰骋在草原上,一种脚下生风的感觉突然来到,我尖叫着,完全不能控制的朝前飞奔。柔柔的微风扑向我的脸颊,扬起我两侧的头发,周围的一切呼啸而过,幻化为虚无。那一瞬间,我仿佛身轻如燕,忘记了所有的烦恼,扑打着翅膀想着蔚蓝的天空,飞翔,飞翔......

今天的旅程结束了,但是我依然沉浸在欢乐之中,这是我一生当中最难忘的一次旅游,这两个地方就如“仙境”,让我流连忘返。在这里我轻松愉快的度过了暑假生活。

香格里拉旅游心得4车子沿着公路蜿蜒而上,穿过一座座险峻丛生的山峦,见过了雄伟壮观的虎跳峡和汹涌澎湃的金沙江,游过一片片广阔浩瀚的牧场,便到了平均海拔达3200米以上那人人向往的青藏高原明珠——香格里拉。在那里,我们和藏族同胞一起尽情地唱歌、跳舞、吃喝玩乐,度过了一个如痴如醉的夜晚。

如果说香格里拉是世外桃源,那么海拔4200米的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便堪称人间天堂了。那云雾缠绕的青山,犹如一位美丽的卓玛戴上一条皎洁的围巾,用那温柔的双眼望着我们。纯净如洗的蓝天又高又远,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蜿蜒连绵,一望无际的草坪上点缀着五颜六色的花儿,在风的吹动下摇曳着曼妙的舞姿。幽深浩瀚的碧达海、属都湖静卧其间,可爱的小鸟在林间游荡、嬉戏。不远处,牦牛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在草地上悠哉悠哉地漫步吃草,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画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向它们打招呼:你好,可爱的花儿!你秀出那俏丽的衣裳在风中舞蹈,是邀我与你一起共舞吗?你好,可爱的鸟儿!你卖弄那美妙的歌喉,是邀我与你一起引吭高歌吗?你好,天上的白云!你那洁白的身躯,就像一条蛟龙,时隐时现,真是一个淘气的机灵鬼。嘿,美丽的湖泊,你娴静地卧在那里,一定是在回味着大自然双手的抚摸。

我们玩着,沐浴着大自然的清香,在这里,没有高楼大厦的压抑,没有城市的`喧嚣,一切都那么纯洁自然,如诗如梦,漫步在这幅浪漫美丽的画卷中,怎能不让人感动呢?

时间匆匆流过,夕阳亲吻着西山,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这美丽的香格里拉,如果说这世上还有什么世外桃源和人间天堂,那么香格里拉就是我梦幻中的世外桃源和人间天堂了!

香格里拉旅游心得5今天,我们乘坐旅游汽车从丽江去香格里拉。

导游姐姐说,香格里拉原名叫做中甸,因为1933年一个外国人写了一本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书中讲述一位英国外交官被劫持,飞往世界屋脊,中途汽油燃尽,他们落在一条幽美的狭长山谷中,在他们走投无路的时候,好心的藏族人民救了他们,第二天,他们发现这里四面被雪山环绕,阳光明媚,民风淳朴,是个世外桃源。在藏民的帮助下,他们又踏上了旅程,后来,他们再也找不到这个地方了,他们只记得藏民经常爱说的一句话:“香格里拉”。于是,以为这个地名就叫做香格里拉。小说出版后被拍成了电影,引发西方人寻找这个美丽的地方,近些年,学者们认为香格里拉就在中甸,2001年中甸改名为香格里拉。

第12篇

我对于云贵高原的风光,尤其是对那里青山绿水的向往由来已久。确切地说,它对我是既亲切又陌生。说陌生是因为至今我的双脚没有结结实实地踩过那里的土地,只是有过一两次乘车而过和走马观花旅游的经历。说亲切那自然是它对我特别的诱惑了。这不得不提起我攀援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那些滴水成冰的日子。那时候有两个地方让我无限羡慕,一个是苏杭,另一个就是云贵。对四季飘雪的青藏而言它们不是天堂又会是什么呢?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涂万作的这本《笛横边邑》满足了我向往已久的愿望,虽然我依旧是随着他的笔迹神游南国风光,但我很满足这本游记散文带给我的精神营养。

涂万作的散文文字灵动畅达,感情自然流露。他写的多是些身边的事情和事物,人、山、水、动物、花草,都可以成为他与之交流和思考的对象。没有无谓的喧嚣,尽可能地保持着真实的自我。这样的散文像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欢畅地在山间流淌,寻找蕴含在生活里的重量和诗意。

像写塞北的风光不能不写雪一样,写南国的景色怎能不写水呢?我们果真在作者的散文中看到了这样的描写:“贵州是山的王国,这王国离不开水的滋养”,“贵州之贵,除了山有山的性格,水有水的柔情,人有人的精神之外,那就是中国革命把走向成功的‘拐点’留在了贵州,使贵州高贵的气息在国酒茅台的醇香里引人人醉。”尽管他也写到了山也写到了人,但是我还是能隐约地感觉到作者对贵州的水是情有独钟的。何况在他的笔下总是让水围绕着山和人流转,字里行间让人能读出水的无处不在处处在:河水、溪水、江水、潭水、泉水……贵州的水是智慧的水,是灵性的水,“智慧因水而在,灵性因水而动。”水有共性,更有个性。个性孕育了共性。

作者说:“江口是水做的。水好比江口的‘洛神’,掌管了所有的风景,她藉着晶莹的脉络,让江口的山川、村寨、田野、树木、小河,一年四季都流淌着迷人的色彩。”“掌管”二字用得何等精妙,把水人格化了。水早已渗入“村民们的灵魂深处。他们不满足于只在潮涨潮落之时,静候天气的阴晴变化,而是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采竹于山,取水于泉,化露为浆,制造出一摞摞精美的纸张”。用水制造出了精美的纸张,这样的夸张在这里显得那么的恰如其分。因为它既源于生活的真实,又是作者对真实生活的美丽想象(见《水色江口》)。

作者又说:镇远的“半个身子泡在水里”。他继续采用拟人法写水,多么形象!让我们跟着作者的笔迹游览镇远一趟吧:“从步行街穿城而过,再借一叶渔舟在舞阳河上放飞思绪,那肃穆的天后宫、庄严的四宫殿;那虎踞一隅的北门城楼、檀香四溢的紫阳书院;那鳞次栉比的仿古建筑、祥和恬静的传统民居,像一面巨大的、色彩丰富的展屏呈现在我的眼前。我几乎醉了,我为古城人临水而居的惬意而醉!”文尾:“水是镇远的血液。”这句话与文前那句“半个身子泡在水里”呼应得多么自然,深刻(见《水:镇远的灵魂》)。

作者还说:甲茶是“‘小桥流水’过后的豁然开朗,那是瞬间惊喜之余的长久回味。”他在题为《旖旎甲茶》的散文里,一改过往直接写水的惯用手法,而是借用竹、岸、洞为依托写水,别具一格。竹“将碧云潭外的皎皎清波揽入怀中,化作竹溪”,使得甲茶河两岸竹浪翻滚,延绵起伏;水边的岸“是绿色的,绿得纯正,绿得品位极高”,一眼望不到边的岸,让人领会南国绿茵水色互映相融的独特美景。

我很喜欢《明湖秋韵》这篇散文。明湖自然也是水了,但是作者着力写的不仅仅是水,它给人留下的是一个“韵”字,回味绵长、向往无限的秋韵。作者采用诗文相间又相融的新颖形式,描绘明湖平静而充满情味的秋韵。文的凝练诗的意蕴放大了作者要表达“韵”的愿望,使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了明湖的深远之美。散文的开篇就这样写道:“天蓝水碧,阳暖云淡,一派高原的明快。也许是远离都市喧嚣,明湖格外幽静……所有关于秋的描写、秋的比喻以及咏秋的诗句,都可在明湖找到相应的背景。”秋韵在哪里?一对即将步人婚姻殿堂的情侣,和一片落叶,成为作者寄托明湖秋韵的载体。请看那短短的6行诗里就让人读出了这对情侣这片落叶所蕴含的意味:“枝头那片叶子/是一枚/飞往秋天的机票/在它染红的时候/也许是/相拥的热烈。”把即将进人秋的要红未红的叶子比作飞往秋天的机票,这种情味饱满的奇思妙想,没法不让人拍案叫绝!秋红来了,是相拥的热烈。不是吗?那片叶子,兴奋,但是它不会忘记保持沉默。因为它还有更重要的使命:坠落。作者走在湖畔小径上,偶尔,一片飘黄的叶子带着秋的执意落在他衣襟上,“落叶是生命最后的风景,它有一种苍凉的美,它将青春许与太阳之后,又把筋骨奉献给了养育它的大地,它用彻底的回报完成了作为生命的神圣。”作者感叹:“人生一如草木,枯荣一季,这是自然的规律。但是人在飘落的时候是否也有眼前叶子般的诗意与从容呢?”这是走进秋的深层之后的发问。此时,作者听着在晚风扑面中从新郎新娘的轿车里传来邓丽君委婉的歌声,心头竟然好不怅惘——“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这篇为明湖写情状景的散文到此刹住。这个悲凉意味的结尾并没有削弱散文的意境,也没有削弱明湖的秋韵。恰恰相反。古往今来,多少个文人墨客颂秋,多少个有志之士爱秋,只因为严冬始于深秋,还因为春花源于落叶!

读涂万作的多篇散文,常常会有读《明湖秋韵》这样诗意深长、情韵繁绕的美的享受。当然,散文创作是一条无尽的路,漫长的探索、创新的过程。我和作者都应该永远记着,文学远比生活要丰富要精彩,要不文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光有生活是写不出好散文的,做好自己,不断地思索、探寻。绿色够不上散文的富有,红色够不上散文的成熟。散文的丰富和成熟是白色的,是自己发光。近看无,远看有。相同于农田里搭镰收割时麦子的颜色,金黄金黄得几乎看不出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