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维生素d2

维生素d2

时间:2023-05-29 18:01: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维生素d2,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 维生素B12;联合疗法;皮炎湿疹

[中图分类号] R75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0(b)-0090-02

皮炎湿疹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病因较为复杂,临床常见症状为红斑、瘙痒、丘疹、局限性水肿等[1]。急性皮炎湿疹的起病迅速,患者常出现奇痒难耐的症状,并不自主抓挠,部分患者因此破坏皮肤真皮层,造成皮损甚至激发感染。罹患皮炎湿疹不仅对患者身体造成影响,由于其影响外观,也会对患者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创伤[2]。因此,目前如何合理有效治疗皮炎湿疹是临床关注的重点,本研究就维生素B12等药物联合治疗皮炎湿疹的疗效进行具体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3年1月入院诊治的皮炎湿疹患者18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皮炎湿疹的诊断与治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年第1版)中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哺乳期妇女、对实验所用药物过敏者、皮损感染者、治疗前1周应用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180例患者中,男76例,女104例,年龄4~74岁,平均(35.4±11.6)岁;病程1 d~13年,平均(1.05±0.20)年;皮炎湿疹发生部位为面部、颈部、躯干、四肢;其中,神经性皮炎湿疹48例,脂溢性皮炎湿疹42例,过敏性皮炎湿疹28例,日光性皮炎湿疹29例,接触性皮炎湿疹33例。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症状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其中实验组应用维生素B12联合维d2果糖酸钙、氯雷他定治疗皮炎湿疹,对照组单纯应用氯雷他定(与实验组同)治疗。维生素B12注射液(规格1 ml∶1 mg;国药准字H32021758;无锡市第七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肌内注射,成人,0.025~0.1 mg/d或隔日0.05~0.2 mg,幼儿的用量减半。维D2果糖酸钙注射液(规格:2 ml∶钙1.0 mg+维生素D2 0.25 mg;国药准字H44024750;广州白云山天心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肌内或皮下注射,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用前必须摇匀[3]。成人1~2 ml/次;小儿1 ml/d。氯雷他定(规格氯雷他定10 mg;国药准字 H20031112;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1次/d,一次1片(10 mg);4~12岁儿童:体重>30 kg者1次/d,一次1片(10 mg);体重≤30 kg者1次/d,一次半片(5 mg)[4]。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通过评价不良反应)。痊愈:患者的痒感消失,红斑、水肿、丘疹等临床症状消失;显效:患者红斑、丘疹等外观症状消失,轻微水肿和痒感;好转:患者痒感持续减轻,但仍有部分红斑、水肿、丘疹等外观症状;无效:患者痒感无改善,甚至加重,红斑、水肿、丘疹等外观症状无改变甚至加重。总有效=痊愈+显效+好转。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均采用t检验,单因素及预后的关系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实验组痊愈44例,显效26例,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痊愈30例,显效19例,总有效率为75.5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比较

实验组出现轻度嗜睡2例,口干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对照组恶心呕吐3例,轻度嗜睡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经对症治疗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均治愈。

3 讨论

皮炎湿疹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分为内因(患者的过敏体质、情志因素、胃肠功能紊乱)与外因(日光、湿热环境、种种过敏原),并且内外因常常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故而皮炎湿疹既变现为外在的红斑、水肿、丘疹[5],也有内在的痒感。本研究中,实验组应用维生素B12联合维D2果糖酸钙、氯雷他定的治疗方法,并与对照组单独应用氯雷他定相比,疗效更为显著。

维生素B12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晚的B族维生素,是患消化道疾病的患者容易缺乏的维生素,人类和动物都不能合成维生素B12,只有泥土、垃圾、水、肠道或重瓣胃中的某些细菌和真菌能合成。维生素B12具有促进红细胞发育、成熟,防止恶性贫血[6];促进叶酸的利用率,促进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集中注意力,消除烦躁不安;参与神经阻滞中一种脂蛋白的形成的作用。肌内注射维生素B12可以加速细胞生长、促进炎症细胞对水肿的吸收、促进组织愈合、缓解炎症引起的痒感等。

维D2果糖酸钙注射液中每毫升中含钙0.5 mg及维生素D2 0.125 mg。钙是维持神经、肌肉骨骼正常功能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治疗皮炎湿疹时能够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具有消肿、消炎、缓解变态反应的作用。维生素D可促进小肠黏膜刷状缘对钙的吸收及肾小管重吸收磷,促进旧骨释放磷酸钙,维持及调节血浆钙、磷正常浓度。在治疗皮炎湿疹时具有一定的皮质类固醇样作用。维D2果糖酸钙是较为安全的药物,单独使用可作为补充钙、维生素D的营养品[7],并且也是常规的抗过敏用药。氯雷他定是第二代抗组胺药中无明显中枢抑制作用的药物,其具有良好的抗过敏作用。在本研究中发现,氯雷他定、维生素B12、维D2果糖酸钙联合应用治疗皮炎湿疹时,能够相互协同,增强疗效,对抗变态反应,对患者外观症状如红斑、丘疹、水肿等具有良好的缓解作用,可显著抑制痒感。临床中发现联合应用不良反应较少,实验组中出现轻度嗜睡2例,口干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经对症治疗后,患者不良反应均治愈。

总之,维生素B12联合氯雷他定、维D2果糖酸钙治疗皮炎湿疹的疗效良好,且不良反应少,可作为临床治疗皮炎湿疹的参考用药。

[参考文献]

[1] 谢小敏.综合疗法治疗急性湿疹皮炎97例[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6):105-106.

[2] 曹丽花,严昭仪,周夏晶,等.龙血竭胶囊治疗急性放射性湿性皮炎疗效观察[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7(2):79-81,103.

[3] 黄波,赵云,陈都红,等.维生素B12局部封闭治疗肛周湿疹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02,16(10):579-580.

[4] 谢爱芳,周雁英,谭少萍,等.生物共振技术联合外用药物治疗婴儿湿疹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1,1(9):95-96.

[5] Graells,J,Ojeda,RM,Muniesa,C et al.Glossitis with linear lesions: an early sign of vitamin B12 deficiency[J].J Am Acad Dermatol,2009,60(3):498-500.

[6] Cordain L,Hickey MS.Ultraviolet radiation represents an evolutionary selective pressure for the south-to-north gradient of the MTHFR 677TT genotype[J].Am J Clin Nutr,2006,84(5):1243.

第2篇

【关键词】维生素D ;免疫功能;儿童

维生素(vitamin)D钙化醇,脂溶性。由Edward Mellanby在1922年发现。亦称为骨化醇、抗佝偻病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D2即麦角钙化醇和维生素D3即胆钙化醇。这是唯一一种人体可以少量合成的维生素。多存在于鱼肝油、蛋黄、乳制品、酵母。为固醇类衍生物,主要生理功能是调节体内钙、磷代谢,维持血浆钙、磷水平,从而维持个体牙和骨骼的正常生长与发育。因此,维生素D对处于生长期的儿童很重要。

1维生素D的代谢和生理功能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有五种化合物而与健康关系较密切的是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维生素D均为不同的维生素D原经紫外照射后的衍生物。植物油或酵母中所含的麦角固醇(24-甲基-22脱氢-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激活后可转化为维生素D2。在动物皮下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也可以转化为维生素D3。自皮肤形成的D3、口服制剂D2或D3进入肝后,在肝细胞微粒体经25-羟化酶作用下,形成25-羟维生素D。25-OHD为血清中多种维生素D代谢产物中含量最多和最稳定的一种,其血清浓度可代表机体维生素D营养状况。25-OHD经血入肾,在近端小管上皮细胞的线粒体内经1-α羟化酶的作用下,生成1 ,25-二羟维生素D[ 1 ,25-dihydroxy vitaminD ;1 ,25-(OH) 2D ] ,活性大大提高,有类似激素的作用。1 ,25-(O H)2D受其自身合成的反馈调节,还受血浆钙、磷浓度和甲状旁腺激素及降钙素调节 。维生素D通过特异受体作用于小肠、肾和骨等靶器官,主要生理作用包括: ①促进小肠黏膜上皮对钙、磷的吸收。②促进肾近曲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③对骨有两种相反的作用。维持血清钙磷浓度的稳定 血钙浓度低时,诱导甲状旁腺素分泌,将其释放至肾及骨细胞。在肾中pth除刺激1位羧化酶与抑制24位羧基化酶外,还促使磷从尿中排出,钙在肾小管中再吸收。在骨中pth与1,25(oh)2d3协同作用,将钙从骨中动员出来。在小肠中1,25(oh)2d3促进钙的吸收。从这三条途径使血钙恢复到正常水平,又反馈控制pth的分泌及1,25(oh)2d3的合成。在血钙高时刺激甲状腺c细胞,产生降钙素,阻止钙从骨中动员出来,并促使钙及磷从尿中排出。小肠吸收磷为主动吸收,需要能量,钠、葡萄糖、1,25(oh)2d3及血清磷低时(8mg%以下),刺激1,25(oh)2d3的合成,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由于pth不参加反应,所以钙从尿中排出而磷不排出,从而使血钙略有上升,而磷上升较多,使血磷恢复正常值.因此,如果维生素D缺乏,受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处于快速生长期的骨骼,可导致个体罹患佝偻病或骨软化病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维生素D的作用不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钙、磷代谢调节,对机体的免疫功能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 ,25-(OH) 2D 除了直接作用于T 细胞外,还通过各种机制调节抗原呈递细胞的表型和功能,尤其是树突细胞。体内和体外实验都已证明 ,1 ,25-(OH)2D3及其类似物诱导树突细胞获得致耐受性.基于以上免疫学特性,维生素D,可预防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及某些肿瘤和Ⅱ型糖尿病。婴儿期和儿童早期补充维生素D ,可降低Ⅰ型糖尿病发病

率。

2维生素D与免疫功能的临床表现

维生素D缺乏型Ⅱ型佝偻病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和体液免疫功能低下。早在1951年日本学者通过观察佝偻病患儿的预防接种效果!证实其免疫功能明显低于非佝偻病患者!1,25(OH)2 维生素D3治疗3个月后! 细胞免疫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最近研究证实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低下! 主要表现为T淋巴细胞亚群减少及IgG.IgA降低,容易招致呼吸道感染疾病!补充,1,25(OH)2 维生素D3后T淋巴细胞亚群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及时纠正维生素D不足!免疫功能可望恢复正常.慢性肾衰患者! 肾脏合成! 1,25(OH)2维生素D3减少时! 往往伴有细胞免疫功能障碍.肾衰患者因为长期血透!损害与细胞免疫有关的NK细胞的活性!在经过维生素D3治疗后!其NK细胞的活性明显增加!这一结果被证实与,1,25(OH)2维生素D3是一种免疫刺激激素是一致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与迟发型过敏反应下降有关!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能与慢性肾功能衰竭有关,1,25(OH)2维生素D3用来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已经取得良好效果.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研究表明,1,25(OH)2维生素D缺乏易发生结核病,维生素D的代谢与结核病的再复发有关!特别是肺结核以外的其它部位的结核病.1,25(OH)2 维生素D3作为免疫调节因子具有一些潜在的治疗作用!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的研究正在进行中!它可以用来治疗白血病.

3总结

维生素D的免疫调节作用对临床有广泛的影响!激素的产生在免疫系统的许多通路中均发挥有益的作用. 1,25(OH)2维生素D3通过刺激巨噬细胞发挥作用!可以帮助免疫反应的启动"1,25(OH)2维生素D3的免疫调节作用既可作用于全身!也可仅作用于巨噬细胞等可局部合成1,25(OH)2维生素D3,在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的相互作用之间起一种局部调节因子的作用" 维生素D缺乏已被证实与修复免疫反应有关!能降低白细胞的趋化作用和增加感染机会。通过对临床实验的研究,我们会更好的利用维生素D,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史奎雄主编@ 医学营养学[M] 上海7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65-67

[2]宋亮年.1,25(OH)2维生素D3的免疫调节作用[J] 生理科学进展1994,25:83-85

第3篇

【关键词】维生素D;生化代谢;生理功能;合成

Introduction of Vitamin D

YANG Chun-hua.Yong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Yongzhou 425000

【Abstract】 The article aims to introduce the structure,resource and the metabolism of Vitamin D.It proceeds to present the physiology function,application and the synthesis.So as the readers can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Vitamin D.

【Key words】Vitamin D; Biochemistry supersession; Physiology function; Synthesis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科学家研究发现,多晒太阳或食用紫外光照射过的橄榄油、亚麻籽油等可以抗软骨病,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并命名人体内抗软骨病的活性组分为维生素D。现我们已知维生素D是人和家畜、家禽生长、繁育、维持生命和保持健康的必不可少的营养必需物质。目前维生素D的各种生理功能的研究是科学工作者的一个研究热点。

1 维生素D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维生素D为脂溶性维生素,是固醇类衍生物。现已知的维生素D有多种,比较重要的是维生素D2和D3,它们的结构很相似,只是侧链有差别。结构式为:

维生素D是无色晶体,溶于脂肪,脂溶剂及有机溶媒中,化学性质稳定,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耐热,不易被氧化,但在酸性溶液中则逐渐分解。维生素D水溶液中由于有溶解氧而不稳定,双键还原后使其生物效应明显降低[1]。因此,维生素D一般应存于无光,无酸,无氧或氮气的低温环境中。

2 维生素D的来源

维生素D都是由相应的维生素D原经紫外线照射转变而来的。维生素D原是环戊烷多氢菲类化合物。维生素D原B环中5,7位为双键,可吸收270~300 nm波长的光量子,从而启动一系列复杂的光化学反应而最终形成维生素D。如果维生素D原为麦角固醇,则光照产物是维生素D2,如果维生素D原是7-脱氢胆固醇,则光照产物是维生素D3。维生素D2又名麦角钙化醇,主要由植物中合成,酵母,麦角,覃类等含量较多。维生素D3又名胆钙化醇,大多数高等动物的表皮和皮肤组织中都含7-脱氢胆固醇,只要阳光或紫外光照射下经光化学反应可转化成维生素D3。维生素D3主要存在于海鱼、动物肝脏、蛋黄和瘦肉、脱脂牛奶、鱼肝油、乳酪、坚果和海产品中。两种维生素D具有同样的生理作用。人体的维生素主要由人体自身合成和动物性食物中获得。

3 维生素D的生化代谢

人们发现维生素D本身并没有生理功能,只有转变为它的活性形式才能成为有生理活性的有效物质。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有:25-羟维生素D3、1,25-二羟维生素D3、24,25-二羟维生素D3等,其中以1,25-二羟维生素D3为主要形式。膳食中的维生素D3在胆汁的作用下,在小肠乳化被吸收入血。从膳食和皮肤两条途径获得的维生素D3与血浆α-球蛋白结合被转运至肝脏后,首先在肝细胞内质网和线粒体中,经25-羟化酶作用,变成25-羟维生素D3,然后再在肾脏中混合功能氧化酶-1α羟化酶作用,变成1,25-二羟维生素D3,其活性比25-羟维生素D3高500~1000倍[2]。然后在DBP转运蛋白的载运下,经血液到达小肠、骨等靶器官中与靶器官的核受体(VDRn)或膜受体(VDRm)结合,发挥相应的生物学效应。

4 维生素D的主要生理功能

4.1 调节钙、磷代谢 维生素D的主要作用是调节钙、磷代谢,促进肠内钙磷吸收和骨质钙化,维持血钙和血磷的平衡。具有活性的维生素D作用于小肠黏膜细胞的细胞核,促进运钙蛋白的生物合成。运钙蛋白和钙结合成可溶性复合物,从而加速了钙的吸收。维生素D促进磷的吸收,可能是通过促进钙的吸收间接产生作用的。因此,活性维生素D对钙、磷代谢的总效果为升高血钙和血磷,使血浆钙和血浆磷的水平达到饱和程度。有利于钙和磷以骨盐的形式沉积在骨组织上促进骨组织钙化。

4.2 促进骨骼生长 维生素D3可以通过增加小肠的钙磷吸收而促进骨的钙化。即使小肠吸收不增加,仍可促进骨盐沉积,可能是维生素D3使Ca2+通过成骨细胞膜进入骨组织的结果。VD3的缺乏是引起佝偻病的原因,长期缺乏阳光照射的幼儿,由于骨质钙化不足易使骨骼生长不良。单纯增加食物中钙质,如果维生素D3不足,仍然不能满足骨骼钙化的要求。但1,25-二羟维生素D3对骨组织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生物剂量的1,25-二羟维生素D3能提高成骨细胞活性,增加成骨细胞数目,超过生理剂量则提高破骨细胞的活性。

4.3 对细胞生长分化的调节 1,25-二羟维生素D3对白血病细胞,肿瘤细胞以及皮肤细胞的生长分化均有调节作用。如骨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新鲜细胞经1,25-二羟维生素D3处理后,白细胞的增殖作用被抑制并使之诱导分化。1,25-二羟维生素D3还可使正常人髓样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这可能是其调节免疫功能的一个环节。1,25-二羟维生素D3对其他肿瘤细胞也有明显的抗增殖和诱导分化作用。如1,25-二羟维生素D3可使种植于小鼠内的肉瘤细胞体积缩小,使小鼠体内结肠癌和黑色素瘤种植物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对原发性乳腺癌、肺癌、结肠癌、骨髓肿瘤细胞等均有抑制作用。此外,1,25-二羟维生素D3还能加速巨噬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而后者具有广泛的抗肿瘤效应。1,25-二羟维生素D3可明显抑制表皮角化细胞和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分化,故推测1,25-二羟维生素D3对某些皮肤过度扩生性疾病可能有治疗作用[3]。

4.4 对免疫功能的调节 维生素D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是一种良好的选择性免疫调节剂。当机体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时,1,25-二羟维生素D3主要是增强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功能,从而增强免疫功能,当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增加时,它抑制激活的T和B淋巴细胞增殖,从而维持免疫平衡。1,25-二羟维生素D3对免疫功能调节的机制主要有:①通过1,25-二羟维生素D3受体介导;②通过抑制原单核细胞增殖而间接刺激单核细胞增殖,促进单核细胞向有吞噬作用的巨噬细胞转化[4]。在防治自身免疫性脑机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Ⅰ型糖尿病和炎性肠病等有一定疗效。

5 维生素D的应用和生产

5.1 维生素D的应用 随着人类对维生素D的生理活性的研究的深入,维生素D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现广泛应用于药物制剂、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等3个方面。做为药物制剂,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佝偻病、软骨病、骨质疏松、甲状腺机能减退、银屑病等病症;做为食品饮料添加剂,它可添加于牛奶、乳制品、饮料、饼干、糖果中,用于预防维生素D缺乏症;维生素D作为家禽和家畜的饲料添加剂,可增加肉、蛋、奶的产量,提高其营养价值。

5.2 维生素D的合成 目前,全世界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生产维生素D,其中以瑞士的罗氏公司产量最大。我国每年对维生素D的需求在10吨以上,因此,维生素D的开发生产对国内饲料工业以及医药工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经济和社会意义。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麦角固醇经光照可得VD2,7-去氢胆固醇经光照得VD3。近几十年来,国内外众多科学家从有机合成光化学角度开展了全面研究。光化学合成VD2的原料麦角固醇主要来自酵母发酵,从生产青霉素等药物的废菌丝或植物油、香菇等产品中提取。北京化工大学从青霉素菌丝体提取麦角固醇,收率达50%,并成功开发了一种高效的低压汞灯作为紫外光源,对麦角固醇生产维生素D2进行了连续式光反应器的工业化规模放大实验,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无水乙醇作为溶剂,麦角固醇初始浓度为1.0~1.2 g/L,停留时间控制在26~28 min。此时,麦角固醇转化率为60%,目的产物选择性得率为65%。此工艺具有副产物少,产率高,便于操作等优点[5]。

迄今为止,维生素D3的合成与生产都是从胆固醇出发,首先经一系列化学反应,将胆固醇转化成7-去氢胆固醇,后者再经光照发生开环反应,生成预维生素D3,它再经受热,异构化为维生素D3。光化学合成维生素D3的原料7-去氢胆固醇主要由动物体提取的胆固醇合成,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开发了一条从胆固醇合成7-去氢胆固醇的新路线。该路线应用了可回收利用的氧化反应催化剂,氧化剂用的是空气,该催化剂可选择性催化氧化使酰化胆固醇生成7-酮基酰化胆固醇,再经相应的还原、脱除等反应制备7-DHC。反应过程中不会有难于除去的杂质生成;天然胆固醇中含有的杂质会在合成处理的过程中自然除去。另外,摒弃了传统的溴化和脱除溴化氢的方法制备7-DHC,也避免了使用重金属化合物为氧化剂或氧化反应催化剂,完全杜绝了重原子溴对光化学反应的不良影响。因此,该路线合成的产率高达55%;产品质量好,纯度高于95%(传统的合成方法,产率约为40%左右,且含有影响光化学反应的杂质,纯度为90%)[6]。

6 结束语

随着对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研究的深入,它的应用必将更加广泛,人类对它的需求也会更多,大规模的使用维生素D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因此,在完善现有合成技术同时,努力开发和研究新的维生素D合成技术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廖二元.维生素D制剂的药理机制与临床应用.中南药学,2003,1(1):98.

[2] 雄礼鹏.维生素D及其代谢物研究进展.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91,12(4):163.

[3] 刘桂萍.1,25-二羟基维生素D3的研究进展.生物学教学,1994,4:5.

[4] 何彩萍.维生素D的生物效应与疾病.重庆医学,1995,24(1):57.

第4篇

鸡肝、鸭肝、猪肝、牛肝、羊肝、鲱鱼、三文鱼、金枪鱼、沙丁鱼、秋刀鱼、鳗鱼、鲶鱼、蛋黄、全脂牛奶、奶酪和奶油等食物中有维生素D。植物性食物几乎没有,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自身还可通过晒太阳合成制造。维生素D是维持身体骨骼生长发育的营养要素。

维生素D(简称V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乃环戊烷多氢菲类化合物,一组结构上与固醇有关,最主要的是维生素D3与D2。前者由人皮下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而成。后者由植物或酵母中含有的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而成。

维生素D是无色晶体,溶于脂肪、脂溶剂及有机溶媒中,化学性质稳定,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耐热,不易被氧化,但在酸性溶液中则逐渐分解。维生素D水溶液中由于有溶解氧而不稳定,双键还原后使其生物效应明显降低。因此维生素D一般应存于无光,无酸,无氧或氮气的低温环境中。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1.维生素D的新陈代谢 :维生素D可以通过机体自身合成(皮肤暴露于紫外线时)或通过膳食摄入体内。食物中维生素D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维生素D2主要存在于植物当中,但在日常食用的蔬菜、水果中含量极少;维生素D3则主要存在于肉类食物,尤其是含高脂肪的鱼类。虽然食物中天然存在的维生素D较少,但都可以通过膳食得到补充,如牛奶、谷类等。角质层基底细胞层和棘细胞层中含有大量7-脱氢胆固醇,7-脱氢胆固醇被紫外线照射后形成维生素D3,这个过程很快并在几小时内达到高峰。表皮黑色素通过吸收紫外线可减少维生素D3的产生,这可能是深色皮肤的人产生维生素D3水平较低的原因。所以,如需产生同水平维生素D3,皮肤含有黑色素细胞多的人群相对含有黑色素细胞少的人需较多紫外线照射。无论是食物中获取还是紫外线照射后自身合成的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都是未活化的激素,需要在肝脏内转变成25(OH)D,即骨化二醇,这是维生素D在体内循环的主要形式[1]。由于血液循环中的25(OH)D很容易被检测,半衰期长达2~3周,因此被认为是体内维生素D水平的最佳指标,可反映身体健康状态[2]。在甲状旁腺激素作用下,25(OH)D在肾脏中羟化成为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1,25(OH)2D,即骨化三醇[3]。

2.维生素D受体(VDR): 早在80多年前就有口服维生素D治疗银屑病的报道,以后因对高血钙的副作用有顾虑,使这种化合物未能进一步发展。之后,人们发现了维生素D受体(VDR)在多种细胞中表达,如角质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单核细胞、T、B淋巴细胞等。因此,维生素D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VDR介导维生素D的多种生物学功能[4],属于类固醇/甲状腺激素核受体家族成员之一,配体依赖的转录因子,与其它核受体,如维甲酸X受体,结合形成异二聚体。复合物进入细胞核并结合到反应元件的启动序列,引起基因转录,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免疫调节等过程[5]。VDR作用范围广,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质疏松、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

维生素D对角质形成细胞的作用

表皮角质细胞是机体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同时可以产生活化维生素D所需要的酶,如维生素D-25羟化酶(CYP27A)和25(OH)D-1α-羟化酶(CYP27B1),从而参与维生素D的活化过程。虽然活性维生素D大多在肾脏中产生,但是CYP27B1的表达在角质细胞中明显高于肾脏。角质细胞独特的25(OH)D24-羟化酶(CYP24A)负反馈调节机制,使活性维生素D的合成量少于肾脏。表皮是由角质细胞分化不同阶段的5层细胞组成,维生素D与VDR结合,调节表皮基底层细胞的增殖并促进连续性的分化以形成表皮的上层结构。维生素D可增加细胞外皮蛋白、谷氨酰胺转氨酶、兜甲蛋白、丝聚蛋白等表达,增加角化包膜的形成并抑制增殖[7],这可能与维生素D通过诱导钙受体和磷脂酶C(PLC)增加细胞内钙水平有关,这对促进角质细胞的分化起到关键作用。维生素D在抑制细胞增殖的同时,伴有原癌基因c-myc和细胞周期蛋白D1mRNA水平的降低,以及细胞周期抑制物的增加。VDR缺失或维生素D产生异常(如CYP27B1突变/缺失)可使表皮的分化异常,导致基底层过度增殖。角质细胞的分化需要基因表达的顺序调控,而VDR的特殊作用部分由于与多种调节因子结合,调节因子与影响角质细胞分化的核激素受体结合从而基因组的活性;其中两个辅激活因子复合物参与角质细胞分化的不同阶段,一个是DRIP(维生素D受体相互作用蛋白复合物),角质细胞分化的增殖阶段中VDR主要的结合物;另一个是SRC(类固醇受体辅激活因子),与VDR结合,参与分化第二阶段[9],这些结合是维生素D依赖性的。不同基因对不同VDR/共激活因子复合物反应不同。由此可以猜想,由DRIP转变为SRC结合VDR的过程是角质细胞分化所需基因的顺序连续诱导产生的。分化早期阶段维生素D诱导基因转录产生的角蛋白更依赖于DRIP复合物,而分化后期产生的丝聚蛋白和兜甲蛋白更依赖于SRC复合物[10]。但也有研究发现,VDR可不依赖维生素D作用于角质细胞独立发挥生物学作用。

维生素D对银屑病的免疫调节作用

最初普遍认为银屑病主要是角质细胞增殖异常、炎症细胞浸润皮肤的疾病[12]。在过去十几年,已证明银屑病是免疫介导的系统性炎症疾病[13,14]。研究发现,骨化三醇对单核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15]。维生素D治疗自身免疫病、过敏性、炎症性疾病小鼠模型有效[16]。

1.作用于树突状细胞并参与免疫级联反应 :人们普遍认为,未知的刺激物激活皮肤树突状抗原提呈细胞,这些活化的细胞刺激Th细胞导致炎性细胞因子释放,这种级联反应中可伴有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的产生,并招募、活化其它细胞,包括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最终导致角质细胞的增殖,促使了银屑病皮损的形成[17]。局部应用维生素D可调节银屑病皮损中浸润的免疫细胞的数量。一项研究显示,10位银屑病患者外用骨化三醇,每天两次,连用四周,可减少表皮和真皮中T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抗原提呈细胞,尤其是树突状细胞,是VDR配体的主要作用靶点。有研究发现,注射含维生素D的疫苗至皮内,可以观察到维生素D作用于树突状细胞[18]。近几年,已有详细研究发现VDR配体在树突状细胞中的作用。1,25(OH)2D3以及类似物抑制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成熟,导致其刺激T淋巴细胞的功能受损[19]。树突状细胞进入表皮后即为朗格汉斯细胞,在表皮结合抗原后迁入区域淋巴细胞并诱发免疫反应。局部应用1,25(OH)2D3可减少朗格汉斯细胞的数量,并可抑制朗格汉斯细胞促使T细胞增殖的功能[20],这种免疫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角质细胞衍生的GM-CSF(活化朗格汉斯细胞的重要因子)来实现[20]。

2.作用于Treg细胞抑制免疫反应 :目前,维生素D的免疫抑制作用机制还不是完全清楚,研究发现Treg细胞也可能参与[21]。局部应用维生素D可增加小鼠皮肤淋巴结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抑制功能[22]。长期外用卡泊三醇以VDR依赖方式增加角质细胞RANKL(NF-KB配体的受体激活剂)表达[21]。已证明RANKL的表达参与紫外线照射后Treg细胞的表达[23]。维生素D可能通过作用树突状细胞诱导Treg细胞从而抑制免疫。研究发现,局部应用维生素D可调节树突状细胞如朗格汉斯细胞,DCs数量减少与诱导Treg细胞,抑制紫外照射引起的皮肤免疫反应有关[24]。有研究发现,维生素D3及类似物可作用于树突状细胞促进IL-10的表达和分泌[25];此外,Taher等在哮喘小鼠模型中研究发现皮下注射维生素D可通过诱导增加调节性细胞因子IL-10、TGF-β增强免疫抑制作用[26]。而TGF-β介导维生素D作用于LCs(朗格汉斯细胞)产生Foxp3(+)Treg细胞,IL-10介导维生素D作用DDCs(真皮树突状细胞)产生IL-10(+)Treg细胞[27]。许多研究发现,维生素D是通过调节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此外,维生素D治疗可诱导细胞因子表达促使抑制性T细胞的分化[28]。#p#分页标题#e#

结语

第6篇

    摘要:目的 考察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在临床常用输液的配伍稳定性,为临床合理使用该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 (ⅱ) 分散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和10%脂肪乳注射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配伍溶液6 h内的维生素a、e、k1的含量变化,采用显微镜法检测乳滴大小,并观察静置溶液外观有无分层、破乳以及颜色的变化。结果 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与3种不同输液配伍后放置6 h,均未见外观变化,乳滴粒径相对稳定。维生素含量随放置时间的延长均有所下降,其中在脂肪乳和葡萄糖输液中相对稳定。结论 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与葡萄糖注射液、脂肪乳注射液配伍稳定性能满足临床要求。

关键词: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配伍;稳定性;输液

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可以提供每日生理需要的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2、维生素e、维生素k1,临床上作为一种常用的肠道外营养溶液(卫生部药品标准二部五册)。本品使用时一般用10 %脂肪乳注射液稀释,但其配伍稳定性以及与其他临床常用的大输液的配伍研究尚未有报道。为了临床使用的安全性,选择脂肪乳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以及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配伍稳定性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大连依利特高效液相色谱柱(c18,4.6 mm×150 mm,5 μm),zw色谱柱温箱,waters 2487 双波长检测器;satorius bp 2100d 电子天平;anke tgl―16g离心机;l2000a型数码显微镜(广州光学仪器厂)。

1.2  试药

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批号:20040901,西安安健制药有限公司);10 % 脂肪乳注射液(批号:040532001,华瑞制药有限公司);维生素a(批号:1502-0216)、维生素e(批号:1062―0017)、维生素k1(批号:1569101)均购于中国生物制品检验所;0.9%氯化钠注射液(批号:050226,扬州中宝制药有限公司);5%葡萄糖注射液(批号:05051124,浙江康乐药业有限公司);异丙醇、甲醇、乙腈、二氯甲烷等均为色谱级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色谱条件[1]

色谱柱:waters ods c18(4.6 mm×1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甲醇二氯甲烷(体积比70 ∶15∶15);检测波长:270 nm;流速:1 ml/min;进样量:20 μl。

2.2  对照品和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维生素a、e、k1对照品适量,用异丙醇溶解并稀释至分别含维生素a2 μg/ml、维生素e 20 μg/ml、维生素k1 0.3 μg/ml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精密吸取被测溶液5 ml,用异丙醇稀释至50 ml,作为供试品溶液。

2.3  系统专属性试验

按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处方制备不含维生素a、维生素e和维生素k1组份的模拟样品,与10 %脂肪乳及对照品溶液按上述色谱条件分别进样,记录色谱图。结果表明各维生素色谱峰之间分离度均大于1.5,并与其他峰分离较好。在空白脂肪乳溶液色谱图中,未见有保留时间与对照品溶液色谱图中维生素a、维生素e和维生素k1一致的色谱峰出现。见图1。

2.4  乳滴粒径测定[2]

将被测溶液用l2000a型生物显微镜测定乳滴的直径,用scott法测定并求平均。放大倍数:1 000倍。

2.5  配伍溶液的制备及考察

按临床用药比例,分别配制下列溶液:① 0.9 %氯化钠注射液500 ml+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10 ml;②5 %葡萄糖注射液500 ml+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 10 ml;③10 %脂溶性注射液+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10 ml。摇匀后均分装成2份,室温放置6 h,分别在0、1.5、3、4.5、6 h进行考察。其中1份一直保持静置以观察外观颜色有无变化、有无分层和破乳,另1份在规定时间分别取样,测定平均乳粒粒径,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a、e、k1含量,以0 h的含量为100%计,分别考察各配伍溶液中维生素含量的变化及乳滴粒径。

3  结 果

各配伍溶液的维生素含量变化见表1,图2;乳滴粒径测定结果见表2。表1  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与3种输液配伍后维生素含量变化(略)表2  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与3种输液配伍后不同时间乳滴粒径(略)

4  讨 论

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为水包油乳剂,稀释至不同配伍溶液后,呈浓度各异的乳白色。各配伍溶液外观在6 h内均未见明显的分层或破乳或油滴析出现象,乳滴大小均基本稳定,说明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以3种不同输液稀释后,物理稳定性较好,均未明显破坏其原有乳剂结构。但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乳粒粒径均有增大趋势,提示配伍液不可长时间放置,应尽快使用。

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需溶解于10 %的脂肪乳在临床使用。注射液中含有维生素a、d2、e、k1,其中维生素d的含量很低,稀释到输液后浓度太低,较难检测,因此以其中维生素a、e、k1为检测对象。

    

试验结果表明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与3种输液配伍后,各维生素含量均有下降,且随着室温放置时间的延长下降幅度增大。其中维生素k1因为更易见光分解,其含量下降幅度最大。本品与0.9 %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各维生素含量下降较快,与其他2种输液有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含有大量电解质而造成乳剂不稳定。3种输液中5 %葡萄糖注射液与10 %脂肪乳注射液稳定性较好,放置至少3 h后,葡萄糖溶液配伍与脂肪乳配伍组的含量无显著差异,故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与葡萄糖溶液配伍亦可在临床使用。葡萄糖输液相比脂肪乳更价廉易得,可考虑作为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的稀释液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第7篇

人们都听说,太阳光当中含有紫外线,会给人们带来皮肤癌的风险。爱美的妇女更是担心皮肤老化,即便是冬天,也要抹上厚厚的防晒霜。然而,最近的大量研究证实,在适度的太阳光下活动,有利于预防多种癌症,包括结肠癌和乳腺癌,甚至还能减少帕金森病的风险!

人们都知道,维生素D对于人体一生中的骨骼健康是绝对必需的。

如果维生素D缺乏,则会引起钙吸收障碍和骨矿化障碍,不仅导致儿童生长延缓和佝偻病,还会导致成年人骨质软化症,并使骨质疏松症更加恶化。丹麦的一项研究证明,大多数经常为肌肉痛所苦的丹麦妇女都存在严重的维生素D缺乏。然而,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是:维生素D的不足不仅仅会影响到骨骼,还可能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研究发现,人体的许多组织和器官当中都存在维生素D受体。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成熟,对于B和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活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如果得不到充足的光照,人类罹患乳腺癌、结肠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疾病的危险将会提高,原因正与维生素D合成不足有关。人们很早就发现,赤道居民这些疾病发病率很低,而北方寒冷地区居民发病率增高。显然,活化维生素D的合成对于调节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是必要的。

一项荟萃分析发现,血液中维生素D水平最高的人,其乳腺癌的发生危险最低;反之,那些维生素D水平最低的妇女,具有最高的患乳腺癌风险。一项在1500人当中进行的调查还发现,如果有效提高血液中的维生素D浓度,可以将患结肠癌的风险降低三分之二。还有研究发现,经常晒太阳可以延缓前列腺癌的发生达5年之久。

在接触日光的时候,人体会自动合成维生素D。然而,如果总是处于日光照射不足的情况下,每天摄入维生素D要达到800-1000国际单位才能有效地预防癌症发生,这个量比推荐量要高一两倍。可是,摄入大剂量的维生素D胶囊或鱼肝油有可能发生中毒,特别是合成的维生素D2,中毒剂量比较低。通过晒太阳来获得维生素D是最安全的,因为至今还没有发现一例因为晒太阳而导致维生素D中毒的报告。可见,虽然过多的紫外线可能导致皮肤癌和皮肤衰老,但温和的日光照射仍是有益健康的。因此,人们应当经常沐浴阳光。每天有半小时的室外活动,既可以提高抵抗力,改善心情,强健骨骼,还能减少癌症发生。

女性常熬夜易患乳腺癌

上夜班女性由于作息时间没规律,容易导致体内激素分泌紊乱,雌激素水平过高,进而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大;如果她们长时间处在灯光之下,那就会打乱体内褪黑激素的正常分泌(褪黑激素只有在夜间或完全黑暗的情况下分泌才正常),促发乳腺癌。

建议:夜里睡觉时要关闭所有的灯;上夜班的女性在白天补觉时要拉上双层厚窗帘,人工制造全黑环境,出现胀痛、脾气暴躁、皮肤干燥、颜面长斑、月经紊乱时,要服药调理。这些措施对预防乳腺癌至关重要。

第8篇

关键词:儿童 维生素D水平 单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一种重要营养素,属于类固醇衍生物,其中,与健康存在显著联系的是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1]。维生素D在血液中主要以25-(OH)D的形式存在并能够在肾脏及其他组织中再次羟化,羟化为1,25-(OH)2D。临床上发现维生素D在人体中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能够调节钙、磷的代谢,通过维生素D受体调节生长发育、细胞分化、炎性反应等,与儿童生长发育及多种疾病密切相关[2]。以往认为维生素D缺乏多与骨骼畸形、骨质疏松等与骨相关的单一系统疾病相关,目前,已经延伸至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多系统疾病相关[3]。为保证儿童能够顺利成长,预防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意义[5]。但是,关于儿童维生素D水平检测结果及缺乏的风险因素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中以来本院进行体检的1 200儿童作为对象,探讨分析儿童维生素D水平检测结果及缺乏的风险因素,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0月体检儿童1 200例,年龄1岁以下370例,1~2岁325例,2~3岁297例,3~6岁208例;按维生素D缺乏水平分为两组,各600例。缺乏组男369例,女231例;年龄0~6岁,平均(2.89±1.03)岁。非缺乏组男371例,女229例;年龄0~6岁,平均(2.54±1.5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均进行维生素D水平的检测;(2)能够配合填写调查问卷。

排除标准:(1)具有骨骼改变、佝偻病的临床表现或近期感染;(2)合并先天性疾病、肾脏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3)体检前服用影响维生素D代谢药物。

方法:收集所有儿童的资料,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表,并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调查。将每份调查问卷于儿童体检当天发放,由监护人完成填写调查问卷。随后均于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静脉血,约3 m L于促凝管中,以3 000 r/min的速度进行离心处理10 min,分离血清,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仪器选用云之龙招标集团有限公司提供,美国贝克曼库尔特有限公司生产,型号为MQ60Plus的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配套的试剂。维生素D水平的判断,分为缺乏、不足和充足,当血清25-(OH)D的水平在20.00 ng/m L以下,则表示是维生素D水平缺乏,20.00~29.99 ng/m L则表示维生素D水平不足,30.00 ng/m L及以上则表示维生素D水平充足[4]。

观察指标:(1)对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风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儿童的情况,对喂养方式、平时饮食情况、户外活动时间、父母文化程度、服用维生素D制剂的情况及反复腹泻进行单因素分析;(2)对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风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对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以血清25-(OH)D的情况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儿童维生素D水平缺乏单因素分析:两组儿童带养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儿童喂养方式、规律服用维生素D制剂、挑食或厌食、户外活动时间、父母文化程度及反复腹泻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儿童维生素D水平缺乏单因素分析[n(%)]

儿童维生素D水平缺乏多因素logistic分析:挑食或厌食及反复腹泻是儿童维生素D水平缺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儿童维生素D水平缺乏多因素logistic分析

讨论维生素D属于脂溶性维生素,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儿童,一旦缺乏维生素D,不仅会导致钙、磷代谢异常,同时,还将对肌肉、免疫、造血等多种组织器官功能造成影响。不同年龄段儿童维生素D水平不同,主要是由于在不同时期摄取情况存在差异,1岁以下的儿童维生素D水平主要依赖于母体怀孕期间的摄入,因在该时间段比较重视且注意补充维生素D或者可以及时补充维生素D制剂[5]。同时,每个季节儿童维生素D水平的缺乏程度存在差异,当儿童可以上幼儿园后,学校食堂的饭菜比较单一,接受日照的时间逐渐减少,因此,出现维生素D缺乏的现象。临床研究表明:维生素D的合成主要是通过紫外线照射皮肤合成,一年四季中,每天的光照情况存在差异,特别是冬季,天气比较寒冷,儿童外出的时间较少,导致维生素D的合成减少,从而导致维生素D水平缺乏[6]。

维生素D缺乏存在于各个年龄段,而众多年龄段中以儿童时期为高发时期,严重影响到儿童的生长发育。既往研究表明[7-8]:国内外的研究发现,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纬度、季节、年龄等,本研究分析显示,挑食或厌食及反复腹泻是儿童维生素D水平缺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儿童缺乏维生素D水平的原因主要是摄入的维生素D不足,同时,肠胃功能较弱导致经常腹泻的儿童,维生素D难以被吸收,导致维生素D缺乏。除此之外,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于维生素D的需求较大,如若不能及时补充维生素D则会缺乏,因此,规律服用维生素D是维持正常维生素D水平的保护型因素[8]。

综上所述,对儿童维生素D的水平进行检测,根据情况适当给予补充维生素D,加强儿童健康成长教育,确保儿童能够顺利成长、发育,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锦平,王金凤.0~3岁婴幼儿维生素D水平检测结果及缺乏的风险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15):111-113.

[2]李贤见,黄裕林,易宏,等.重庆市开州地区O~6岁儿童25-羟基维生素D水平调查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9,34(6):130-134.

[3]侯江婷,邓红岩,邹秋艳,等.2172例婴幼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9,26(4):459-461.

[4]张淑英.600例单胎新生儿和孕母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检测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6)1313-1316.

[5]隋凤轩,吴琼,鹏妹,等.深圳市龙华新区0到6岁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态的调查,中国妇幼保健,2017,32(20):5106-5108.

[6]黄慧,毕颖薇.儿童血清中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骨密度及脂代谢异常发生的关系[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8,20(6)513-515.

第9篇

【关键词】 处方分析;合理用药;规范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507-02

《处方管理办法》规定[1]:“规范处方管理,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处方是医务人员诊疗活动的真实记录,正确选择药物,并合理使用药物,以保证用药安全和有效是今后临床药学的重要任务。而处方分析是了解临床用药情况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我院从2007年开始处方点评分析,将用药不合理信息及时反馈给临床医师,以提高我院合理用药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择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我院门诊处方。

1.2 随机从每月处方中抽取5捆处方进行分析点评,共计31314张,覆盖普通处方、急诊处方、儿科处方、专家门诊处方(精神麻醉处方除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点评、统计门诊处方中不合理用药情况,并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正确用药方案。

2 结 果

在31314张处方中,不合理处方2869张,占抽查处方的9.16%。

3 处方分析

3.1 书写不规范 见表1。

3.1.1 前记缺项,姓名、年龄、性别、日期、诊断空项或只写购药,有的诊断用字母代替,如高压写成HBP;П型糖尿病写成T2DM等。新的《处方管理办法》规定[1]:“除特殊情况外,应当注明临床诊断”;“患者年龄应当填写实足年龄,新生儿、婴幼儿写日、月龄,必要时注明体重”。以便于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发药。

3.1.2 药品名称书写不规范,缺剂型、规格,或者记不清楚通用名称仍用药品俗名,如硝酸异山梨酯片写成消心痛;药品名称书写代号或缩写,如氯化钾注射液写成KCL;葡萄糖注射液写成GS;消旋山莨菪碱写成654-2等,药品名称应当使用规范的中文名称书写,不得自行编制药品名称或者使用代号;通用名与商品名混淆不清,用法用量不确切或模糊不清,药剂人员发药时无法进行“四查十对”,无法交代患者用法用量等。

3.1.3 签名不规范、字迹潦草,更改药名时只把更改的药品划掉,而无医师签名与日期。

3.1.4 处方不在正文范围内书写,开1-2种药品下面无下划斜线,医师开具处方后在空白处按规定划斜线以示处方完毕。

3.1.5 字迹潦草,难于辨认。处方应字迹清楚,易于辨认,字迹过于潦草,增加了审核发药的难度,同时也是差错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如肾上腺色胺腙注射液与肾上腺注射液,从字体上看相差不大,但药理作用则完全不同,如果难于辨认发错了药就会铸成大错特错。

3.2 不合理用药

3.2.1 药物配伍不当 ①影响药效的配伍应用,主要表现在快速杀菌药与速效抑菌剂联合应用,如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脂类联用出现药理性拮抗作用。β-内酰胺类药物属于繁殖期杀菌剂,其主要作用机理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只有对繁殖旺盛的细菌才能发挥强大的杀菌作用,对静止期细菌作用弱或无效,而后者属于速效抑菌剂,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从而导致杀菌剂破坏细菌细胞壁合成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而降低疗效。②抗菌药物与活菌制剂的联合应用,如头孢羟氨苄片、头孢克肟胶囊,依诺沙星片等抗菌药物与双歧活菌制剂同时服用,活菌制剂能补充对人体有益的正常生理细菌,调整肠道菌群平衡,二者同时服用由于抗菌药物的存在,使活菌制剂活性被灭或抑制,补充有益菌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的作用降低或消失,抗菌药物因活菌制剂而药效降低,如需服用,应将给药时间错开2-3h。③山莨菪碱与甲氧氯普胺或多潘立酮同时服用,山莨菪碱对胃肠道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并抑制其蠕动,甲氧氯普胺可加强胃及上部肠段的运动,促进小肠蠕动和排空,两者合用后发生药理性拮抗;同样,由于山莨菪碱的抗担碱作用,抑制了多潘立酮的促进胆碱释放的功效而降低疗效。④奥美拉唑胶囊与西利同时服用,奥美拉唑是离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的分泌,其疗效与在胃内滞留的时间密切相关,而西利促进胃肠蠕动,使奥美拉唑在胃内滞留的时间缩短而降低其生物利用度;⑤维生素C片与维生素B2片同时服用,前者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碱性溶液中易氧化失效,后者为两性化合物,其氧化性大于还原性,二者同时服,将产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各自的作用减弱,疗效降低,故不宜同时服用。

3.2.2 重复用药,作用相似的药同时使用 如:①雷贝拉唑+潘托拉唑或奥美拉唑,三者同属离子泵制剂,作用相似,任选其一即可,无需联合应用;②地氯雷他啶+马来酸氯苯那敏,两者都是抗组胺药物,无需联合使用,任选其一即可达到治疗目的;③复方锌布颗粒+布洛芬混悬液,复方锌布中含有布洛芬150mg,两者合用易引起大汗或虚脱;④维生素D2注射液+维D2磷酸钙片+维生素AD滴剂(胶囊型),维生素D2每支含量为20万u,维D磷酸钙每粒含维生素D2为500u,而维生素AD滴剂(胶囊型)每粒含D2为700u,短期内摄入过量或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D2可导致严重蓄积中毒反应。⑤中药制剂品种的不断增加,使具有相同或相似成分的药品越来越多,在中药制剂中重复用药的现象比较突出,特别表现在活血化瘀类药物、溶栓药物、脑细胞保护剂方面。据报道[3]脑血栓患者使用曲克芦丁、血栓通、血塞通、红花、丹红、丹参、舒血宁等两种或两种以上活血化瘀中药制剂药物,有可能导致出血现象的发生。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中药制剂与西药的联合应用,如预防心血管血栓形成的药物肠溶阿斯匹林与银杏叶提取物合用,银杏叶提取物有拮抗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受体,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与肠溶阿斯匹林合用可能引起自发性出血。在选用中药制剂时,应以中医辨证为基础,根据病情,制定合理的用药剂量和疗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2.3 诊断与用药不符 患者的诊断与所用药物的适应症不符现象以及多种疾病只写一种诊断的现象在门诊处方中较为多见,如诊断为冠心病,处方用药头孢羟氨苄片;诊断为甲亢,处方用双歧活菌制剂;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使用抗菌药物头孢类与左氧氟沙星,上呼吸道感染初期多由病毒引起,应在有效时间内给予足量抗病毒药物,不需用抗菌药物,合并细菌性感染或继发细菌感染患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3.2.4 滥用或盲目应用抗生素 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在门诊处方中达到50%以上,甚至出现二联、三联以上。①无指征的治疗用药,主要表现在普通感冒、手足口病、带状疱诊、软组织扭挫伤等,甚至酒精中毒也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不能控制病毒感染,如诊断为软组织扭挫伤,口服头孢羟氨苄片+依诺沙星片;诊断为酒精中毒静滴氨曲南与左氧氟沙星,并口服头孢克肟胶囊与依诺沙星片。②无指征的预防应用,如诊断头皮部外伤,静滴左氧氟沙星、口服头孢羟氨苄片与依诺沙星片,头部外伤只是一般性外伤,并非严重感染,无需联合用药,而且左氧氟沙星与依诺沙星均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二者联合使用不产生协同作用,且不良反应增加。

3.2.5 溶媒选用不当 有些药物由于其理化性质的因素,选用一种对其性质稳定的溶媒十分重要。如青霉素钠在近中性溶液中较稳定,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分解速度加快,导致β-内酰胺环破坏而失去活性,选用0.9%氯化钠注射液(PH4.5-7.0)做溶媒较好,溶媒在100ml新鲜配制于30min内静脉滴完为宜。不宜选用5%葡萄糖注射液(PH3.2-3.5),因其稳定性差,易被水解。又如泮托拉唑钠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泮托拉唑钠为碱性药物,在酸性葡萄糖中不稳定易引起淡红色沉淀,宜选用中性的氯化钠溶液做溶媒,又由于其对光的不稳定性,溶媒量宜控制有100ml左右于30min以内滴完为宜。经验性的给药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临床药学的发展,所以在药物配伍上,应严格遵守说明书和操作规范,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3.2.6 用法用量不合理 ①使用方法不当,如牡蛎碳酸钙泡腾片,1/3片.tid.口服,正确的用法应当每次1-2片,用温水溶解后服用。②使用时间不当,某些药物如头孢氨苄、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多潘立酮以及部分降血糖药的吸收受胃内容物影响,餐后服用使其吸收减少,血药浓度降低,故在餐前服用。③使用剂量不当,如成年人头孢羟氨苄胶囊0.25g.bid.po;阿莫西林片0.25g.tid.po,剂量不足,达不到有效抗药浓度,影响疗效,并且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又如阿奇霉素片0.5g.bid.po;依诺沙星片0.4g.tid.po,剂量过大可使不良反应发生。

4 结 论

综上所述,我院门诊处方基本合格,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现象,在抗生素和中药制度的使用上比较突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临床医师偏重医学知识,而对药物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合理用药意识不强,以及受传统重医轻药思想观念影响有关,处方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要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一是加大监管力度,积极开展处方点评工作,将不合格处方公布出来,制定严格的奖罚制度,并严格执行。二是加大力度进行医德医风教育,提高综合素质,拒绝“药品中的经济利益”,切实减轻老百姓的经济负担。三是重视药学人员在合理用药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药师在合理用药方面的带头作用,不断学习新知识,在实践中注意总结经验,才能确保患者用药更加安全、有效、经济,促进医院医疗质量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可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S].卫生部令[2007]53号,2007.

第10篇

【关键词】 微量元素锌 维生素AD合剂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安徽中医院儿科于2004年12月~2006年2月对在门诊就诊的42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RRTI)的患儿给予葡萄糖酸锌片和维生素AD口服,防治反复呼吸道感染,有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8例患儿均为门诊和留观患儿。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纪要中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1]。其中病程1~2.5年。将78例随机分为A、B组,A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14~18个月,4例;19~24个月,18例;25~36个月,8例;3~5岁,2例,伴有厌食、偏食者14例;B组36例,男20例,女16例,14~18个月,5例;19~24个月,18例;2~3岁,11例;3~4岁,2例,伴有厌食、偏食者10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并发症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在急性期均给予抗感染(包括病毒唑、双黄连口服液、热毒清口服液、头孢克洛、克拉霉素颗粒剂等)、退热(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与止咳等对症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葡萄糖酸锌片(唯他补锌70 mg/片,海南制药厂有限公司)5 mg/(kg·d),连用3个月和维生素AD合剂(星鲨维生素AD滴剂,15 ml/瓶,每克含维生素A 9000 u、维生素D2 3 000 u)。1岁以上6~7滴/d,口服,连用6个月。

1.3 评价指征 观察治疗期间患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次数、病种、持续时间、临床症状和体征、饮食的改变等。

1.4 疗效标准 痊愈:经治疗1年内无呼吸道感染;显效:经治疗1年内呼吸道感染次数≤4次,症状减轻,持续时间≤4天;好转:经治疗1年内有5~7次呼吸道感染,但症状减轻,每次持续的时间≤5天;无效:经治疗呼吸道感染次数>3次以上,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各项指标比较见表1~3。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呼吸道感染急性

3 讨论

小儿呼吸道感染是儿科门诊常见疾病,儿童发病率占门诊就诊量的40%~70%,居各种疾病的首位。反复呼吸道感染占小儿呼吸道感染的30%,发病机制复杂,病情易复发、病程长、不易治愈,易发生变态反应,甚至引起心脏等器官损害,直接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是近年来儿科临床工作者十分关注的疾病。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机制除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微生物感染外,与小儿生理解剖特点、免疫功能、营养状况有关,包括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表2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厌食、偏食的比较 注:与B组对照组比较,*P

参考文献

1 胡仪吉.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中华儿科杂志,1988,26(1):41.

2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4.

3 刘秀夫.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与微量元素.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5,12(7):39.

4 王慕逖.儿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4.

5 陈金平.葡萄糖酸锌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河北医药,1999,21(5):102.

6 于占祥,侯哲.微量元素与疾病诊断及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7.

7 孔祥和.微量元素与小儿健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38.

8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16,537.

第11篇

维生素与糖类、蛋白质等不同,各维生素之间没有内在关系,它们并不是化学性质和结构相近似的一类化合物。但是,它们有共同的特性:以本体形式或可被机体利用的前体形式存在于天然食物中;既不提供能量,也不参与机体构成;维生素属于微量营养素,只需少量即能满足机体需要,少量缺乏并不会马上感到不适,但不能缺乏;除了维生素D之外,一般不能在人体内经自身的同化作用合成,或合成量很少,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大多数维生素以辅酶或辅酶前体的形式参与酶系统反应,大多数新陈代谢反应都需要辅酶的帮助,这就是维生素为什么重要的原因之一。

对维生素进行的全面研究发现:一些维生素,如维生素A、C、D、E及一些B族维生素,具有较明显的抗癌功效。

v维生素A

《科学生活》:维生素A对肿瘤有何作用?

蔡主任:维生素A与视觉、细胞生长和分化、维护上皮组织细胞的健康、免疫功能、抗氧化作用等生理功能有关,现在发现维生素A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有研究指出缺乏维生素A可以增加肿瘤的发病和缩短诱导期,所谓的诱导期就是指癌前期病变;对暴露于化学致癌物的实验动物发生肿瘤有保护作用;维生素A可阻止癌细胞周期转换、诱导凋亡,调节免疫功能,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很多患者进行放化疗的时候,都会出现掉头发、皮肤干涩等现象,这都是非健康的表现,如果患者确实缺乏维生素A,适当补充对减少放化疗反应有一定的作用。

多个研究显示,维生素A及其衍生物可使基因已改变的少数细胞发生逆转,有利于预防起源于上皮组织的肿瘤。有研究发现视黄醇及衍生物加入到小鼠前列腺培养液中,能抑制致癌因子的作用。有研究证明维生素A缺乏与皮肤癌(皮肤及口腔的各类内膜癌症)有关。有研究显示,β胡萝卜素(被摄入人体后,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与硒联合应用对癌基因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癌前病变(如萎缩性胃炎、胃不典型增生)进行阻断治疗。美国UC医院对多名中年男性做了近年的追踪调查,正常人群前列腺组织中维生素A 、β胡萝卜素的浓度较前列腺癌患者组织中高5~8倍,证明维生素A及β胡萝卜素在前列腺预防中起关键作用。约克大学癌症研究所发现维生素A可以逆转前列腺癌干细胞中的特定基因,减少癌症侵入周围组织的能力。麻省理工学院发现,缺乏维生素A的大鼠,大肠癌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显著升高。

同时,有研究发现不少癌症患者体内的胰岛素生长因子(TGF)是高于正常人的,维生素A可抑制TGF的产生,从而具有一定的抗癌效应。补充维生素A几乎没有任何不良作用,有利于患者。

《科学生活》:正常成人每天该摄入多少维生素A?摄入有上限吗?

蔡主任:我国成人维生素A推荐摄入量:男性为800μgRE/d(微克当量/每天),女性为700μgRE/d。血液检测可以确定维生素A的缺乏与否,血液中,血清维生素A的正常含量范围1.05~3.15umol/L或是30~90ug/dL。

虽然维生素A没有不良作用,但我们还是提倡适量食用。维生素A多存在于动物肝脏等部位,过多摄取可引起胆固醇等营养素超标。成人维生素A每天最多可摄入量为3000μgRE/d,孕妇为2400μg RE/d。

《科学生活》:维生素A有不同的分类吗?

蔡主任:维生素A分为维生素A1与维生素A2。维生素A1也叫视黄醇,其生物活性比较高,主要来源于海产品中。维生素A2也叫3-脱氢视黄醇,其生物活性只有维生素A1的40%,主要来源于河鱼中。

维生素A理化性质稳定,对酸碱热稳定,但易氧化、受紫外线破坏,储存维生素A需要避光。维生素A是脂溶性维生素,需与油脂一起吃。也就是说,如果想通过蔬菜补充维生素A,那么就不能使用水煮等烹饪形式,要过油。

维生素A通过食物进入我们体内,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被释出,在胆、胰液分泌的胆汁酸与胰脂酶的作用下进行脂键水解,通过小肠被吸收。不难看出,做过胃肠手术或肝胆胰腺有疾病的患者对维生素A的消化吸收是有障碍的,需要特别补充。

《科学生活》:补充维生素A吃海鲜还是吃胡萝卜?哪种好呢?

蔡主任:其实维生素A和类胡萝卜素在吸收方面是有差异的,维生素A 吸收需要能量与载体,一般情况下是不宜空腹吃的,因为空腹的时候无法提供能量。维生素A人体吸收率是60%~90%,是类胡萝卜素的7~30倍;类胡萝卜素多存在于蔬菜中,其吸收依赖胆盐,也就是说必须要有好的肝功能,其吸收率为10%~50%,以肠道扩散方式吸收。可见,同样补充维生素A,荤的要比素的好。

《科学生活》:哪些食物中含有较高的维生素A,我们应该如何科学补充?

蔡主任:我国成人维生素A推荐摄入量折算为我们常见的食物,相当于每天15克的猪肝,大概两片猪肝的量,也相当于每天摄入225克的鸡蛋。因为虽然这些食物都含有维生素A,但是其含量是不一样的。

维生素A的最好来源是各种各样的动物肝脏、鱼肝油、全脂奶等。植物性食物中只能提供类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主要存在于深绿色、红色、黄色等深色的蔬菜当中,比如西兰花、菠菜等;以及水果当中,比如柚子、芒果、番石榴等。荤菜之中,不同食物之间的维生素A含量,可以相差100倍。而素菜与荤菜相比,也相差非常大,100克猪肝与500克西兰花所含的维生素A的量相同。提倡多样化饮食摄取维生素A,不单单从动物的肝脏中摄取,也不单单从蔬菜中摄取。

《科学生活》:维生素A在人体中如何储存呢?

蔡主任:一般而言,维生素A是储存于肝实质细胞和星状细胞之中的,肝功能好的话可达储存量的90%,肾脏储存9%。摄入维生素A和全身储备的维生素A,在两周内达到平衡,所以,维生素A的补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立刻补充就能见效。肝功能有障碍的人群维生素A的储存能力相对比较差,需要经常补充。类胡萝卜素主要存在于脂肪组织之中,肝脏之中储存量比较少。有些肿瘤患者比较消瘦,无法储存,所以类胡萝卜素不能作为其补充维生素A的主要形式。

v维生素B12

《科学生活》:维生素B12对人体有何好处?与肿瘤有何关系?

蔡主任:维生素B12有促进儿童发育、增强体力、强化神经系统功能、增强记忆力、解决时差问题、稳定、预防贫血、防治肿瘤等作用。维生素B12在临床上有多种用途,包括放射性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用于补充消耗性疾病(如甲亢、妊娠、肿瘤等)。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肝癌、胃癌患者血浆中维生素B12、叶酸、维生素C、维生素E显著低于健康对照人群。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和蛋氨酸合酶还原酶(MTRR)多态性有关,可导致食管鳞状细胞癌。维生素B12与胃癌风险呈显著负相关,与绝经前女性乳腺癌风险也呈显著负相关。血浆中叶酸和维生素B12高水平可显著降低饮酒(≥15g/d)的女性罹患乳腺癌风险。

在一项研究中,216例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分别给予叶酸与维生素B12、天然β胡萝卜素、合成β胡萝卜素30mg/d、安慰剂,随访7年,叶酸与维生素B12组胃黏膜病变明显改善,稳定或逆转病例明显增加,没有胃癌病例。叶酸与维生素B12对于胃肠癌症发生有干预作用,用于萎缩性胃炎患者,可阻止或逆转癌前病变。

《科学生活》:正常成人每天该摄入多少维生素B12?

蔡主任:我国成人维生素B12推荐摄入量为2.4~3.0μg/d,换算为每日营养所需,约等于100克牛肉、550克猪肉、50克咸鸭蛋、25克新鲜香菇。血液检测可以确定维生素B12的缺乏与否,血液中,血清维生素B12的正常含量范围是150~1000pg/mL。

《科学生活》:哪些食物中含有较高的维生素B12?我们应该如何科学补充?

蔡主任:牛肝、牛肾、鸡肝、牡蛎等这些食物中的维生素B12含量较高,鸡蛋、蛋黄等食物中的维生素B12含量较为一般,蔬菜水果中几乎没有维生素B12。维生素B12通过摄入食物进入胃中,通过与胃中的内因子相结合进入肠道,停留3个小时后,通过肠道吸收。如果有长期腹泻的患者,那么维生素B12在肠道中停留时间很短,就会影响其吸收。

维生素B12的2/3储存在肝脏中,还有1/3储存在我们的肌肉当中,通过肾脏排泄。

由于以上特点,萎缩性胃炎、胃切除、素食者易缺乏维生素B12;放化疗的不良反应之一就是腹泻,腹泻时要另外强化补充以免缺乏;肝损害、消瘦者储存能力差、易缺乏,要强化补充。

v维生素D

《科学生活》:维生素D对人体有何作用?与肿瘤有何关系?

蔡主任:维生素D有促进小肠对钙吸收的转运,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对骨细胞呈现多种作用(包括成骨与破骨作用),调节血钙平衡,调节机体多种功能,预防和治疗肿瘤作用等生理功能。

早在1915年,美国科学家就发现:随着纬度的增加,城市的居民肿瘤发病率呈增加趋势。也就是赤道附近居民的肿瘤发病率最低,而纬度与地球的日照有关。国内外近3000份研究报告、275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结肠癌、乳腺癌、肺癌、胰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除了与钙、磷代谢调节有关外,还能调节恶性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维生素D营养水平与结直肠癌、乳腺癌和淋巴瘤患者的预后显著相关。

经研究,维生素D有诱导肿瘤细胞同期阻滞,促进肿瘤细胞分化,诱使肿瘤细胞凋亡,抑制端粒酶活性,抑制肿瘤转移、侵袭及血管生成,影响生长因子和癌基因来抑制肿瘤等作用。

《科学生活》:正常成人每天该摄入多少维生素D?

蔡主任:维生素D是与肿瘤之间关系最为明确的维生素,中国人群中维生素D缺乏症普遍存在,老年人和孕妇是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

目前国际上通常以血液中浓度作为人体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衡量指标:大于30ng/mL为充足,30~20ng/mL为不足,

我国成人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成人为5μg/d,儿童、少年、孕妇、哺乳期妇女、老人为10μg/d。大约为4克鱼肝油、21.5克三文鱼、36克新鲜蘑菇、161克鸡蛋或者猪肉、384克牛奶。

《科学生活》:哪些食物中含有较高的维生素D,我们应该如何科学补充?

蔡主任:维生素D是一类脂溶性维生素,主要由人体自身合成和从动物性食物中获取。目前已知的维生素D至少有10种,最重要的是维生素D2和维生素D中生物代谢率最高的维生素D3。维生素D通过食物吸收,获经过太阳照射形成维生素D,进入血液循环,运送至肝脏,通过肾脏排泄多余的维生素D。

第12篇

维生素D是一组脂溶性开环类固醇激素。维生素D有很多种,最主要的有两种: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和维生素D3(胆骨化醇),它们合称为钙化醇。在人类所需的维生素中,维生素D非常特殊,它是一种激素的前体,而且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人体自身可以合成(维生素D3)。经过肝脏和肾脏的进一步转化,维生素D转化为骨化三醇(1,25(OH)D3),作为一种激素重新进入循环,调节钙和磷的吸收,促进骨骼的生长和重构。维生素D对骨骼健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维生素D充足有利于维持骨密度,可以用来预防小儿佝偻病和成人骨软化症,并可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此外,随着科研人员的深入研究,发现维生素D对身体其他方面的健康也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维生素D为什么不可或缺?

对于婴幼儿而言,摄取足够生理需求的维生素D主要是为了有效预防佝偻病;对于成年人而言,摄取足够生理需求的维生素D主要是为了有效防止骨质疏松,预防骨折。维生素D除了对骨骼有益外,一些正在进行的研究还表明,它可以改善肌肉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最近的研究还提出维生素D的其他益处:它有助于治疗很多疾病,诸如肥胖、多发性硬化症、关节炎、背部疼痛、糖尿病、肌肉痉挛、上呼吸道感染、乳腺癌、结肠癌、胰腺癌和卵巢癌,有助于增强孕妇体质,减少异常细胞生长,延缓感染和慢性疾病。还具有抗衰老的作用,并有助于缓解抑郁症、老年痴呆症、经前综合征及睡眠障碍。研究显示,缺乏维生素D同样会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而风湿病患者通常都是缺乏维生素D。

降低男性心血管病风险

相比维生素D血液含量正常的人,血液含量较低的人患缺血性心脏病的几率增加了40%,心脏病突发的几率增加了74%,早夭的几率增加了57%,死于心脏病的几率增加了至少81%。而最近,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发现,每天摄取一日所需的维生素D,即至少600个国际单位(iu)的男性,患心脏问题或发生中风的风险,比每天摄取不到100个国际单位维生素D的男性低16%。虽然研究显示,摄取较多维生素D可降低男性患上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但并未发现维生素D与女性这方面的健康问题之间的关联。这可能是因为人体内的维生素D主要储存于脂肪组织,而女性身体的脂肪百分比通常比男性要高,所以女性血液中活跃的维生素D含量较少。

保护吸烟者的肺

美国科学家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表示,吸烟者肺功能差可能与维生素D不足有关,并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进一步恶化,因此,科学家暗示,维生素D可能对吸烟者的肺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研究者对维生素D不足、吸烟以及肺功能之间的关系开展了研究,并对626名成年男性过去20年的肺功能情况进行了调查后发现,足够的维生素D(定义为血清维生素D含量>20mg/ml)对肺功能有保护作用,而且可以减缓吸烟者肺功能的下降。

在维生素D不足的男性中,烟龄每增加一年,1秒最大吸气量的平均值会下降12ml,这比不缺乏维生素D的男性的1秒最大吸气量平均下降了6.5ml,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维生素D不足会导致男性1秒最大吸气量进一步下降。

研究结果表明,维生素D之所以可以修复吸烟对肺功能的损伤,这有可能归结于维生素D的抗炎症以及抗氧化的作用。

能缓解帕金森氏症?

日本的一项小型研究表明,一些帕金森氏症患者可以通过服用维生素D补充剂来延缓病情恶化的进程。

研究者随机对114名帕金森氏症患者进行了分组,要求一组人每天服用维生素D而另一组人每天服用安慰剂,服用时间为一年。结果发现,与服用安慰剂的患者相比,服用维生素D补充物的患者的神经系统状况没有出现进一步的恶化。但是这一结果仅适用于具有某种特定基因的维生素D服用者。

先前的研究已经发现,帕金森氏症患者血液中循环的维生素D水平较低,但是还没有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是帕金森氏症的原因还是结果。维生素D本身可以激活细胞中的蛋白质受体,这种蛋白质受体可以触发各种基因的活动。在经过大量实验验证之前,研究人员还是推荐帕金森氏症患者服用维生素D。

可改善肌肉功能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维生素D可以使我们的肌肉工作效率更高、能量水平更高。据估计,约60%的英国人维生素D缺乏,尤其是5岁以下的孩子、黑皮肤的人和老年人。维生素D与骨骼的形成具有密切联系,维生素D不足可以导致佝偻病等其他健康问题。

研究者利用核磁共振扫描来检测维生素D严重缺乏的12名患者在治疗前后对锻炼的反应。骨骼不健康、肌肉疲劳是维生素D缺乏患者的常见症状。肌肉疲劳可能是由于线粒体(人体内每个细胞的发电站)效率低引起的。线粒体利用葡萄糖和氧将能量转化成ATP(一种高能量分子可用来运行细胞)。肌肉细胞的运动需要依赖大量的ATP,肌肉细胞通过磷酸肌酸来制造ATP。线粒体还可以在肌肉收缩后补充磷酸肌酸,测量补充的次数就可以知道线粒体的效率:线粒体功能越好,磷酸肌酸每次恢复所需的时间就越短。

研究人员发现,患者口服定量的维生素D10~12周后,磷酸肌酸恢复的平均间歇时间从34.4秒下降到27.8秒,并且所有患者肌肉疲劳的症状都得到了改善。

婴儿体重轻缘于母亲缺乏维生素D?

近日,发表在美国内分泌学会期刊的一项研究表明,母亲的维生素D水平与婴儿出生时的体重有着正相关的联系。这一研究表明:在妊娠26周或更早时间时,母亲的维生素D水平与婴儿出生时的体重或头围成正比,与婴儿早产则成反比。

此项研究的领导者说:“我们发现在怀孕的前3个月或前6个月,母亲的维生素D水平与婴儿的正常发育有一定联系。如果母亲维生素D不足,婴儿出生时的体重就会低46克(不考虑母亲的其他特征)。如果母亲在怀孕的前3个月维生素D不足,那么其孩子发育不良的风险要比常人高出1倍。”

缺乏维生素D,易患绝经期前乳腺癌?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日前做了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血清维生素D含量低可能是导致绝经期前乳腺癌的重要原因。

该研究对1200名健康女性的血液进行了测试,发现血清维生素D含量低的女性在确诊前的3个月内患乳腺癌的几率是血清维生素D含量高的女性的近3倍。

之前已经有一些研究表明,血清维生素D含量低与绝经期前乳腺癌发病有密切关系。但是,维生素D是如何预防乳腺癌的机理目前尚不清楚,这项研究也暗示了,血清维生素D含量低与晚期绝经前乳腺癌的关系最为密切。《每日科学》一份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报告还显示,高剂量的维生素D可以缓解服用降低雌激素药物的乳腺癌患者的关节和肌肉疼痛。

维生素D&风湿性关节炎的4个须知

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对患有慢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的人来说是个大问题。那么其中的关联到底是怎样的?

1.维生素D缺乏为什么会得风湿性关节炎?

研究已经证明,维生素D缺乏与较高患癌及患自身免疫疾病的风险之间有着联系,这些自身免疫疾病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通过对人类基因上的维生素D受体进行标记绘图,研究者发现,维生素D缺乏是这些疾病罹患风险增加的主要环境因素。

2.某些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会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

这些药物有羟化氯喹(即氯喹宁),皮质类固醇,它们都是用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处方药。即便你只服用其中一种药,医生也会调整维生素D的补充量,以对抗其吸收不良。

3.维生素D可让你精神焕发、骨骼强健。

维生素D不仅对钙质的吸收至关重要,还能避免骨质疏松症,而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患上骨质疏松的风险较大。同时,那些易被季节性情绪失调影响的人还可借助于维生素D避免陷入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