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01: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爱国诗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诗歌教学的意义
(一)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诗歌是华夏五千年以来民族文化的集合,从屈原的《离骚》到杜牧的《泊秦淮》,又或是再到的《沁园春·雪》,无不体现了当时当下的民族文化与精神——爱国主义。屈原作为楚国的贵族,因当时楚国贵族集团内部的腐朽作为而不为,写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古名句,勇于追求真理,为国献身;杜牧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中深刻揭示了当下统治阶级的昏庸与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一代伟人,他的丰功伟绩不计其数,在他的《沁园春·雪》中,他写下豪言壮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点缀中心,大肆赞美了当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革命情怀与爱国精神。正是由于这些诗歌中的精神极具感染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此类诗教内容,无疑是在无形中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场景,让其能够身处其中而潜移默化的形成鲜明的爱国主义情结。
(二)增强学生的文字审美能力
中文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而在这最美的语言中,诗歌又正是这种美的核心体现。以目前网络上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句的其中一句翻译为例,我们就能深刻体现诗歌的美。其原文为“yousaythatyouloverain,butyouopenyourumbrellawhenitrains”,译文版本有近乎十个版本,在此略举几例:君乐雨兮启伞之(离骚版);恋雨却怕绣衣湿(七言绝句版);江南三月雨微茫,罗伞叠烟湿幽香(七律压轴版)。这三个版本皆是以古诗词的要求翻译的,每一个版本虽然大意与原文无异,但是在意境上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同时会让人产生不同的画面感,在这样的诗歌感染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遐想,让自己身处在诗歌中所描绘的优美场景中,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同理而言,在教学革命诗歌时,学生同样也能感受到当下紧张的氛围,这就完全体现了中文的博大精深。
二、优化小学语文教育中诗教内容的策略
(一)教师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并高度重视古诗词的教学
小学的课程在很多人的认知中都是相对简单的,但是从实际上而言,首先身为小学语文教师自身要有感染力,在教授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全身心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学生的激情;其次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要能够旁征博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最后,教师要高度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因为古诗词中蕴含了古往今来的传统文化,通过对诗歌的教学能让学生翱翔在中华民族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深受其影响。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诗教过程中,教师所追求的仅仅是将其译为白话文,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态度使诗歌的教学达不到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学生记住的只有诗歌本身,它所体现的深层次含义并不被其理解,也就更谈不上受其感染而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养分了。
(二)以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为基础,创设诗歌情境
小学生自身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决定了小学语文教育要与初高中的语文教育不同,一味地强调学生去读、去背,并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由于其理解能力有限,并不能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教师应尊重这一教育规律,在诗歌教学中呈现诗歌中所提供的场景,比如在革命诗词的教学时,可以通过话剧排演的形式展示当时的场景,这样学生就能够人人参与其中,也能够最大程度地感受当下的革命先驱的爱国主义精神。又或者是播放某首诗歌的历史纪念片进行直观教学,在片尾辅之以朗读音频,让学生不断地进行模仿、诵读,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情感,以这种直观的教学形式冲击学生的感官,引起他们身心的注意,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目的。
(三)让学生多了解诗歌作者的背景及诗歌的历史背景,从而增加其共鸣感
小学语文课标中所要求的诗歌教学量并不是很多,因此,在有限的诗歌欣赏中要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所传达的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要在课后做很大的努力。一方面,教师要储备足够多的素材,比如作者的背景、诗歌的历史背景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为什么在当时的环境下能够产生这些感受;另一方面,在某些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们所要抒发的历史情感是相类似的。因此,学生只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收集资料,找到相类似的诗歌自己进行理解,同时找到规律。如此反复多次,学生不仅能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而且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多管齐下的效果。
三、结语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录像、亲身体验等方式,感受人们欢度国庆的喜悦心情。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唱歌、跳舞、写诗、画画等)表达对祖国妈妈的热爱。
3、知道我国的国名及国庆节的由来,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4、学习收集有关资料。
三、活动重点和难点
活动重点:感受国庆活动的热烈,知道我国的国名和国庆日,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活动难点:理解祖国的含义,学习收集资料。
四、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搜集人们欢度国庆的图文资料,如阅兵式、文艺演出等。
2、教师准备有关国庆节来历和庆祝活动的相关资料(开国大典和十一庆典、“五十”国庆大阅兵的录像)。
3、教师准备祖国风光录像。(包括长城、故宫、长江、黄河、天安门等祖国著名风光及各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录像。)
4、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国庆节来临之际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如街上布置的花坛,建筑物上或学校、单位门前庆国庆的标语、灯饰,电视里呈现的天安门广场上的花坛等。
五、活动设想
对于如何过国庆节,学生都比较熟悉,一般是家长利用长假带着外出游览或走亲访友,但国庆节的由来及对祖国的理解,是一年级小学生认知区域中的一个 “盲区”,因此,我们在设计时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过生日”这一生活情境入手,以“我为祖国过生日”这一主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说对国庆节的了解弄清学生的未知,针对学生的未知开展下面的教学,并播放相关录像使问题得以解决;通过观看祖国风光录像知道祖国是指全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我们共同的母亲,并在收集资料、观看十一庆典、“五十”庆典录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祖国庆祝生日等活动中体验人们庆祝国庆节时的喜悦与自豪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一、指导思想
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情操。在国庆61周年到来之际,我校将组织全体少先队员开展以“怀感恩之心,唱祖国颂歌”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
二、活动主题: “怀感恩之心,唱祖国颂歌”
三、活动日期:
20XX年10月1日
——
20XX年10月31日
。
四、活动安排
1、诗歌创作比赛活动
参赛主题:“感恩祖国”、“感恩母校”
参与对象:3——6年级全体学生。
活动过程:整个活动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班级选拔
各班班主任利用国庆放假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我爱我的祖国(或学校)”诗歌自创活动。国庆假期结束,各班选择3份优秀作品上交。文本稿送交顾静雅处,
电子稿件发送至共享目录大队部—2010国庆节安排—感恩征文文件夹。
第二阶段:校级评比
语文组及大队部组织老师对征文进行评比,各年级评选出一等奖10%,二等奖20%,三等奖30%。
评委老师:陈思羽 高丹凤 任亚娟 吴旭娇 虞筱熹
第三阶段:校级展示
优秀习作展示:
(1)学生誊写获奖习作,进行展览;
(2)各班利用班队课欣赏同学们创作的诗歌。
(3)利用红领巾小广播朗读获奖诗作。
上交截止时间:
20XX年10月11日
2、手抄报创作比赛活动
参赛主题:以感恩祖国为主线,围绕民族团结教育自拟主题
参与对象:5——6年级全体学生。
活动要求:
(1)各班班主任利用国庆放假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感恩祖国”手抄报创作活动。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体的报道,积极了解国内外新闻,特别关注建国61周年以来,在民族团结上做出的努力。国庆假期结束,各班至少选择2份优秀作品上交。
(2)在8K纸上,让学生自己设计版面,自己写,自己画,调动班级学生积极性,办出具有特色的小报,增强学生的美感,成为他们展示自我的平台。
上交截止时间:
20XX年10月12日
3、格言征集大赛
参赛主题:“感恩母校”
参与对象:3——4年级全体学生
活动要求:各班班主任利用国庆放假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感恩格言”创作活动。国庆假期结束,各班至少选择5条格言上传至共享目录大队部---20XX国庆节安排---感恩格言文件夹。
截止时间:
20XX年10月12日
4、班队课安排
主题:“感恩祖国”
参与对象:1——6年级全体学生
活动安排:
一年级聆听爱国故事(或观看视频)并进行爱国教育;
二年级学唱爱国歌曲并进行爱国教育;
三~六年级举行“我对祖国知多少”知识竞赛,竞赛方式由年级或者班级自行安排,竞赛题目在网盘---大队部---20XX国庆节安排中已共享,请 班主任 老师提前下载。竞赛中有突出表现的给与加分,并纳入四好少年评比。
5、板报竞赛
参赛主题:“ 祖国妈妈,我爱您”
参与对象:1——6年级全体学生
检查时间:
20XX年9月30日中午 12:00
6、班队活动展示课。
主题:“感恩祖国——弘扬民族团结精神”
〔关键词〕 音乐教学;学生;爱国情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0―0115―01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时代赋予小学教育的历史使命,在进行爱国教育的同时,激发起学生努力学习、热爱生活的决心,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为全面参与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作好准备。
音乐新课标在音乐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增强集体主义精神。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一、从教材出发,充分挖掘爱国主义素材
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能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功能,而且对学生会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因此,音乐教师首先要利用好教材,挖掘出教材中可以利用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如,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新疆好》《如今家乡山连山》《我的祖国》等,有京剧与各种地方戏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甘洒热血写春秋》等。在归纳出具有爱国素材的歌曲后,教师自己先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让自己的心灵先受爱国之情的震撼,然后再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渲染。在教学时要找准切入口,随着不同的音乐教育活动和不同的实施过程水到渠成地进行爱国情感教育。因为音乐课是以审美为核心的,爱国教育只能也必须以音乐教学为前提。在具体进行音乐课的教学实践活动时可以通过各种教学资源,比如声像、故事甚至影视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在音乐审美体验中进行熏陶,被音乐本身所感染;通过音乐的旋律美和歌词美受到音乐形象的感染;在欣赏、聆听、学唱音乐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到其中的浓浓爱国情感。通过这样的环节,让我们合理运用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素材,奏响爱国情感教育的主旋律。
二、通过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文学、舞蹈、美术等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音乐新课标指出: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包括音乐课程不同教学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诗歌、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不同艺术门类的综合。教学中,音乐学科综合在突出音乐艺术特点的前提下渗透德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欣赏陈培勋的第一交响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英雄的诗篇》时,我没有急着从乐曲入手,而是让同学们把准备的诗词《忆秦娥・娄山关》有感情地朗诵了一遍,然后我播放音乐并安排了一个男生用慷慨高亢的声音在交响音乐背景下开始朗诵, 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听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学生们思绪万千,欣赏结束后,他们畅所欲言谈感受,在讨论中明白了战士在当时残酷的斗争环境下,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他们仍怀着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革命必胜的信心。通过音乐与诗词朗诵的结合,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学生的思想受到了爱国主义情感的洗礼。
三、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音乐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我们不但要重视课堂教学中通过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而且要注重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的爱国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不但增强了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了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还可以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在排练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的过程中,学生们都被二小放牛郎的英雄事迹深深感染,后来学校的合唱队通过排练、演唱很多这样的爱国歌曲,舞蹈队通过表演《中国梦、我的梦》等多个大型少儿舞蹈,器乐队通过演奏《春节序曲》《北京喜讯传边寨》等优秀曲目,让他们通过实实在在的音乐实践教育活动感受到英雄的伟大、亲人的关心、师长的关爱,使他们懂得回报,懂得感恩,热爱自己的亲人、老师、班级,热爱自己的家乡。同时,通过他们与音乐文本之间的亲密接触、对话,让他们感受祖国山河的绚丽多姿,感受祖国灿烂的文明史,感受英雄人物的伟大和平凡,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摘 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学会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鼓励人们要大量阅读,用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大脑,提升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方法与习惯,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阅读指导,把引导学生阅读当作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教材载体引领,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小学课文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儿童生活,富有时代气息,体裁多样,语言典范,学生爱读。阅读教材,能使学生扩大视野、获得新知识、通过阅读教学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他们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小学语文教学要把阅读的一般方法教给学生。首先我们要让学生学会预习,在课前阅读文章,预习课文。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检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步中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好预习提示要求,使学生的预习有目的、有事可做,也使预习能行之有效。例如在学习《七子之歌》时先布置学生在预习时查找香港、的资料和香港、澳门知多少问答。这些内容学生很有兴趣,查找的资料也很多。由于学生课前的预习到位,课堂上通过同学的交流讨论,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诗歌的内容,也理解了诗歌的主题:作者盼望回归祖国的爱国情怀。另外、抓住课后思考题阅读也是快速阅读的一种方法,如若这样学生会在课堂上短短的四十分钟内领会全文的重点内容,掌握文章的重点知识。如在学习《挑山工》这篇课文时,根据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即:课文讲挑山工是怎么走路的,游人又是怎么走路的,为什么总是走会走在游人的前面,让学生说说这个理儿,学生理解了这些内容最后就很容易得到了生活的启示:只要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勇往直前就会成功。这样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之后,阅读能力也随之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二、弘扬优秀文化,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在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教育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课堂学习走向课外阅读,实现教材和课外书籍的衔接,让学生博览群书,扩大自己的视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感染和熏陶,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中华民族的优秀诗文是语言的精华,也是我们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70篇优秀诗文意境深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特别适合学生品读鉴赏。因此,我们就要善于利用优秀诗文,诱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低年级可以推荐一些简短的寓言、童话故事,科幻故事等来汲取营养,开阔视野,到高年级就要适当的引导品读一些文学名著来探析情趣、感悟真谛。小学生一般都喜欢听故事,老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导学生。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孩子们就会一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娓娓渲讲,孩子们早已被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或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之时、教师戛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故事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如在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了《草船借箭》故事。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为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料定三天之后会有大雾,可以借雾天,利用曹操的多疑的弱点,将计就计,答应造船,而且还立下军令状。果然诸葛亮既安全借得箭,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那么心胸狭小的周瑜又会是怎么样的表现呢?欲知后事,请仔细阅读原著《三国演义》。我还讲了其中的《空城计》的故事来渲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果然,课后好多学生都在捧着《三国演义》津津有味地阅读,有时还和我讨论其中的片段。这样就正如新课程理念所强调的,要以人为本,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他们就能自主快乐地阅读,自然也就诱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应当反思和探究自己的阅读教学,遵循教学规律和课改的原则,让我们的阅读教学走进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以不同的阅历和经验去感受阅读的无穷魅力。大量的课内外阅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在阅读中有了情感的体验,有了丰富多彩的语言积累,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思想教育 德育教育 主体性
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一直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内容都不同。
我们小学教师培养的对象就象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只能由教师进行加工,才能现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过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现就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知识无阶级性,而教育则是有阶级性的,教育从来都是从属于一个阶级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
我们语文书中的课文《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等等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
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
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儿童心理特征,激发兴趣十分重要,学生虽然年幼,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表扬,表扬会使他们加自尊自荣。为此,我常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批语,在班里表扬。然而对于犯有一点错误的学生,一般他们也总不想失面子,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中我处理这类问题十分慎重。
一次考试后,我让同学们把语文卷子重新做一遍,结果一位同学让其他同学给自己复写了一遍。当时,我看了卷子真生气,真想在班里狠狠地批评他一顿,可我想到了他的心理特点,就保留了他的面子,过后和他交谈,晓之以理,使他流出了悔改的眼泪。我在同学面前,不但不批评他,还表扬了他,后来进步了。这样,更坚定了他克服困难决心和信心,后来,他不但学习成绩提高了。
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把握好阶段性,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同样是教育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教育、自我养成。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而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就是要认真落实小学生守则,就小学生来说,德育教育也有阶段性。
在教中年级时,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家和民族知识的传授,使其懂得今天的幸福学习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从而使他们珍惜时间、刻苦学习。这样就使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环环紧扣,从不脱节,连贯地得到了落实。
小学生的行为准则必须使每个学生明白,而学生守则的落实必须靠广大学生自己,这样就是说要教育学生自我管理,在这方面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语文教材《向命运挑战》、《詹天佑》等教材的教学,我都让学生写心得、写体会、联系实际对自己拟定奋斗目标和要求。第六单元的作文是要求学生写写自己昆山的名人,同学们都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又顾炎武,周火生、朱柏庐......
在收集中,在写作中,学生都深刻地了解到了人物的品质和精神,也深深地受到了影响。这样班级里的同学生有了学习的榜样,都争先学习,使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班级的样样工作都走在了前面。学生个人的集体荣誉感、自尊、自强感也增强了。个别学生的讲吃、讲穿、随便花零钱,逃学、进游戏厅等不良行为得到了彻底改变。
四、德育教育要体现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
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的满堂说和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空间说教,不但激起其兴趣,而且会使小学生厌倦,只有把知识与趣味结合起来,才能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达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爱之链》一课时,我在引导了学生学习乔依和老妇人的故事后,就组织学生寻找班级小雷锋的足迹,同学们积极发言,课堂气氛热烈,列举了许多雷锋做好事的例子。大家纷纷表示要向乔依和老妇人学习,争当活雷锋,决定让我们的社会成为爱的社会,让我们的班级成为爱的乐园。
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之一。强化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首要任务。在小学主文教学中只有正确处理德育和教学的关系做到寓德育教育于
2017年端午节包粽子活动方案范文一
一、活动目的:
为深化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按照省、市、区文明办相关要求,现制定xx区教育局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方案,教育引导师生在活动中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为我们的美好未来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活动主题:我们的节日端午
微信公众号,手机触屏版。,
三、活动对象:各中小学师生
四、活动时间:20xx年5月9日6月9日
五、活动内容:
(一)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各学校要充分发掘我们的节日端午的爱国精神内涵,开展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广泛组织中小学生、青年团员精选端午民俗诗歌、屈原诗辞和历代经典爱国主义诗篇,以赛诗会、朗诵会、诗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在全区中小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引导师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大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和走访慰问活动
积极组织师生志愿者进社区、进乡村开展开展端午慰问关爱他人志愿服务活动,以孤寡老人、空巢老人、贫困户、留守儿童、残疾人等为主要慰问对象,为他们送慰问金、送粽子、送生活用品等,帮他们打扫卫生,陪他们谈心,一起共度端午佳节。也可以组织走访慰问各级道德模范和先进人物,并大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营造学习模范、关爱模范、争当模范的良好社会氛围,为道德模范送去节日的问候。
(三)广泛开展节日民俗文化活动
积极开展各类富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民俗文化活动。如组织开展猜谜、包粽子、制香囊、悬白艾、挂菖蒲等节日活动,丰富节日生活。班级内开展多样的庆端午主题班队会活动,号召学生多途径了解端午文化,创作端午主题征文、主题手抄报、电子小报、主题黑板报、主题书法作品展,并在校园内展评。
(四)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日小报创评活动。
20xx年端午节小报主题端午习俗我来画。通过创作节日小报,了解端午习俗和传统文化,展示节日风俗和学生爱国之情。作品可以采用传统手抄节日小报的形式,也可采取电脑作画形式进行创作,报送作品可以以个人名义,也可以以小组、班级、家庭名义。节日小报推荐报送要求:纸质小报原件、小报电子扫描件或照片、纸质作品推荐表。每个学校推荐5份作品。小报报送时间:20xx年5月25日前,过期不能选送市上参评。
(五)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
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在校园内外、教师宿舍院落大力开展环境卫生秩序整治活动,增强师生的生态环保意识,营造端午节整洁优美的卫生环境和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
六、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我们的节日端午是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和xx综合文明指数测评的重要内容,各学校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迅速制定活动方案、周密安排部署,确保活动顺利有序的开展。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在校内开辟主题黑板报、专栏,利用led屏幕等宣传报道端午知识和端午节日活动,营造良好节日氛围,不断增强节日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报送资料。1.端午小报报送时间:20xx年5月25日前。2.各学校于5月13日前将本单位拟开展的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实施方案报区教育局宣教科。3.活动结束后,请各校在6月12日前将活动总结、简报、图片、音像等资料报送区教育局宣教科。
2017年端午节包粽子活动方案范文二
一、活动主题:
粽叶飘香,自包米粽,欢度佳节,互赠祝福。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过节的习俗是类似的:没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其中吃粽子是最为普遍的活动,在端午节即将到来之际,自己动手包粽子,不仅增加了节日气氛,还能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何乐而不为呢?
二、活动目的:
1. 通过亲手包粽子,让公司同仁能够更真切的去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了解更多
的美食制作工艺,比如包粽子的方法以及配料等等,以轻松愉快的方式享受过程。
2. 在传统佳节端午节来临之际,让公司同仁一起过节,增进同事之间的交流,也互
相送上节日的问候。
3. 体验劳动的乐趣,分享劳动成果,感受节日的气息。
三、活动时间:20**年6月21日12:30~15:00
四、活动地点:公司大厅会议室
五、活动流程:
1. 前期准备:
提出方案,讨论具体事宜,如准备自制的数量(或人均准备多少数量),预计
煮熟的数量,活动过程控制等。
搜索相关资料,如制作方法,制作注意事项等。
确定本次活动的费用预算。
材料准备负责人,含所有自包粽子所需的材料,器具等。
2. 包粽子阶段:
组织公司同仁积极参与活动。
鉴于公司同仁对包粽子的过程或了解或不了解,提供相应的视频或者说明文档
供包粽子过程中学习借鉴。
公司同仁可以给自己所包的粽子贴上标签,画上喜欢的logo,互相赠与。
3. 活动后期:
由负责人将大家包好的粽子集中存放并帮助煮熟分发至各部门品尝。
由人事行政部负责清理剩余的材料以及打扫会议室。
六、包粽子的步骤:
若粽叶太小就用两片放一起,把粽叶左上右下并列成一个大的,用剪刀把根部
剪齐,折成漏斗状,注意捏紧漏斗交界处。
先在漏斗中放上一层糯米,然后加上一层馅,最后在加上一层糯米。
漏斗放满米后,把上面的粽叶折下来,以不漏米为原则把粽子包严实。 ? 用准备好的棉线把粽子绕圈扎紧,这样粽子就包好了。
七、粽的烹煮:
煮粽子一定要水开后才放粽子,水要浸过粽面,待水重新滚起后再用旺火煮3小时左右。 在煮粽过程中不要添生水
后勤工作总结 。煮好后趁热取出。吃时打开粽叶,粽香喷鼻,入口油而不腻,糯而不粘,咸甜适中,香嫩鲜美是为上品。
【关键词】兴趣;母语;爱国情结;文本
Interest is the golden key to success
Li Wei
interested in is the best teacher, students interested in is the key to improving student achievement, learning mother tongue is the most basic manifestation of patriotism; teachers have to grasp the text, pay attention to the text and improve the art lectures to attract students.
【Key words】Interest;Mother tongue;Patriotic feeling knot;Text origin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教师常常就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努力。探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如果越能意识到学习的迫切性、必要性,对学习就会越感兴趣,就会越积极地投入学习。学生的兴趣主要依靠老师去培养,在教学中唤起学生的兴趣,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收到良好效果的基础。中学生充满活力,思想活跃,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对母语的感觉各有不同。因此,对中学生语文兴趣的激发是一重要的工作,它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途径。
1.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看其讲授的艺术 ,高水准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那么,如何讲究讲授艺术,培养学习兴趣呢?教师应该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在课堂讲授时注意讲授方法和语言的艺术性。
2.母语激起兴趣,培养爱国情结 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而这点往往被语文教师忽略了。因为他们认为中学生已经属于“大孩子”了,不需要象教小学生一样,对他们进行热爱母语的情感渗透。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看法,我们常常为学生在默写和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而头痛,而高考中的辨别错字题,往往是得分率很低的题。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字感悟能力的培养。利用母语激趣,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层次领悟祖国文字的精妙,从而更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灿烂文化,并更有兴趣去学习和运用它。
3.重视文本的兴趣培养 对学科内容本身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特别大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本身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否则,学生就可能只是形式地、勉强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新课标下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刻苦学习,更应该进一步培养学生喜爱这门学科。教材,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典范文章,其内容有抒情性、叙述性、议论性和说明性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活跃学生情绪,创设愉悦氛围,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教师首先应该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让课堂教学像磁铁把学生吸引住。教师的导入主要利用学生熟知的材料,让他们能自然的进行新的联系与比较,激发兴趣,引导他们进入一种积极的审美状态。
在课堂中利用多种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心理因素,对学生在心理上进行刺激,激发学习兴趣,把教学内容在课堂中一定程度的再现,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心理因素,对学生在心理上进行的刺激,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效率,以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利用好奇心、求知欲,通过与课文相关的点进行同类联想或设疑问制悬念,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探究问题的兴趣。
教育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同时还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优化课堂教学情景,创设情境,唤起美感。众所周知文学用形象反映生活,给人以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选入教材的文学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教学时,教师应捕捉文学作品的闪光点,然后以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为课堂创设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情境,唤起学生的直觉美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美的震动和感染,从而引起强烈的审美共振,使学生打心眼里爱上语文。创设美的情境,让学生真正能走进作品中,去领略作者所创造出来的充满哲理意蕴的艺术境界,获得领悟事理的审美愉悦。
一、基本情况
1、我校领导对少先队工作一贯非常重视,有专门负责德育工作的主任分管。现共有中队27个,少先队员1700余名,中队辅导员27名。学期初,学校的工作计划能够对少先队的工作加以统筹规划,指名方向,大队和中队也制定好工作计划,如期开展工作;学期末,学校能够对一学期来少先队的工作进行总结。
2、学期伊始,我校就要求所有的队员要佩戴好红领巾,队里的干部要戴好队干标志,做到职责分明;重视学生的礼仪规范,组织学生对礼仪进行统一的培训,礼仪小分队做出了特色;成立“巡警小分队”,队员们每天分成两组,一组负责巡查校园内不文明现象,并作好记录,一组负责学生就餐情况,看是否文明就餐,文明排队洗碗等。每天课间操及时公布队干的检查记录,促使全体少先队员遵章守纪,效果十分明显。
3、学校对少先队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少先队的基础设施进行添置更新,如:添置鼓号、队旗、红领巾,购买队标志、雏鹰奖章等。
4、坚持了每周一的集中升旗仪式。根据各班队员遵规守纪、清洁卫生完成和保持情况、队员的标志佩戴等常规,各年级分别评出常规管理名次,高段的第一名成为红旗中队,负责本周的升旗仪式。集中升旗时,学校值周领导进行国旗下讲话,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国的热情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5、坚持每周一下午第一节课上好队课。各中队辅导员认真组织全体队员进行了班队活动,从而加强了全体队员的养成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一年来,我校全体少先队员在行为习惯方面有了质的提升。
6、大队干部演讲上岗。开学时,组织有志为学校、为大队部作贡献的少先队员进行竞争性的演讲,通过几名辅导员对队员的演讲评价的结果,选任大队部的成员。通过这样选出来的大队干部,个个工作能力强,办事效率高。
7、队干轮换制度。大队干部上岗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任某一职位。我们采取了定期互换职位的办法进行管理和引导。通过职位互换,让各位队干都能体会到具体某一职位的工作特点和工作方式,进一步培养队干的组织管理能力。这样,队干的工作也开展得井井有条。
二、以活动为载体,全面提高少先队员素质。
育人是少先队工作的基础目标,少先队活动围绕提高少年儿童的基本素质来开展,这是工作的前提,本学期,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项活动:
1、深入开展“手拉手活动”。
积极响应童心桥基金会的号召,我校全体少先队员为基金会捐款近千元,献出了自己纯洁的爱心。同时,我校杨鑫等9名少先队员也得到了童心桥基金会每人200元的捐助。真正体会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手拉手”精神。
2、丰富多彩的“小百灵”艺术团。
在“小百灵”艺术活动中,我校开设了一些兴趣小组,如合唱、舞蹈、鼓号、腰鼓、美术、书法、乒乓等,每周三的下午第三节为活动课,兴趣小组都会开展活动,活跃了校园的和谐文化,提高了队员的艺术品味。
3、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五自”活动:自己的早餐自己做;自己的作业自己做;自己的房间内务自己整理;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和同学的关系自己处理。开展家内干杂务、帮厨等活动:让少先队员回家后帮助父母干家务,如帮助父母刷碗洗菜,淘米做饭等。
4、法制教育活动。我校坚持以法治校,培养队员的法制观念,学校聘请了校外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和爱国主义教育。
5、启动了“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文明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工程,讲文明、重礼仪、守秩序、友善待人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相传的美德。为培养学生规范的文明礼仪,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创建文明校园,形成人人学习文明礼仪,人人宣传文明礼仪,人人践行文明礼仪的良好环境,创设和谐文明校园良好氛围,在全校启动了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各中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利用板报等进行了文明礼仪的宣传,本期,文明礼仪活动还没结束,下期将进一步深入开展此
项活动。6、开展了学雷锋诗歌朗诵或演讲比赛,办好了学雷锋宣传板报。三月份是传统的学雷锋活动月,为丰富和发展新时期学雷锋活动的内涵和形式,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青少年中积极倡导团结友爱、文明礼貌、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新风尚。使全体学生认识了雷锋,了解了雷锋的生平事迹,感悟了雷锋精神。
7、开展了全学区田径运动会,并组队参加了县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全校252名运动员参加了共13个项目的角逐。陈锐等13人获得了单项第一名,六年级四班等14个班获得了团体奖。张艳秋等10名学生在运动会上表现突出,参加了全县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关键词】意境 自主 合作 探究 品读 想象 美读 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作为中华民族的骄傲,让小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具有深远意义。在古诗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个性,重视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让学生的思想与认识有效的融合于古诗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从而热爱古诗,发现她的美,欣赏她的美,感受它的美。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工作和工作打下基础。”对此我拟定了古诗学习四步法。
一、了解古诗的作者和意境
这一步是课前布置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查找有关诗人的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简介和作诗背景。正如欧洲教育学家德可利乐所说的:“兴趣是水闸,依靠他能打开注意的水库,并引导注意流下来。”这样布置作业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初步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上课时,首先让学生各抒己见,把自己查到的知识互相交流。同时教师根据查找的图片、文字等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配以感情基调一致的乐曲和教师形象的语言描述,使意境再现。例如:《示儿》这首诗的意境美可以这样再现:大屏幕展示:一个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却又为没能看到祖国统一而遗憾,不愿闭眼的诗人陆游,还有几个依偎榻前谨听父亲遗嘱的孩子。并配以哀怨的乐曲同时融入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的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热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
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会引起无数人的共鸣。
这一意境的再现对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帮助。读起诗来感情基调会把握的特别准。
二、理解诗题和诗句
新课标指出:“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山西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院的董新良教授也指出:语文教学要强调学生自主性与合作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教师的管理行为,这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中高年级的教学,尤其是古诗教学,应更多的提倡整体理解。因此,我知道学生借助注释、查字典等方法,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去整体理解古诗含义。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主动地研究古诗的意思,并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且通过古诗知识点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三、品读诗句想画面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说过“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学生学习古诗,只读懂诗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真正领悟诗中的意境。而意境是诗中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研究的态度。”教育家布鲁纳也说:“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的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的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历史,亲自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古诗都是十分精炼含蓄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我们还要再次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通过反复吟诵、品读诗句,让学生在自己的脑海中再现美妙的画面。
在古诗《示儿》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
⑴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700多年前这为伟大诗人的病榻前,你能向我们描述一下,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位老人吗?
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看到的情景:
生:我看到了一位面带倦容,却面庞坚毅的老人;我看到了他的目光中满含着坚定的信念和深深的期盼;我看到他正用枯瘦的手正在写着什么;我看到他正用深沉的语调正对儿子说着什么;我看到他穿着破旧的布衣,拖着久病的身躯,但却心系国家的样子……
⑵如果你是陆游的子女,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你的父亲,他虽然久病缠身,不久于人世,但心里更痛的是中原不能收复,祖国不能统一,面对这样的父亲,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配乐)
学生进入情景,写下对陆游说的话。
生:父亲,你安心去吧,我一定会继承你的遗志,扛起抗金的重任;你一生爱国忧民,如果朝廷能多有几个你这样的将领,我们的国土也不至于沦落到此;如果真有中原统一的一天,我一定不会忘了告诉你这个好消息,相信你泉下有知,也会含笑的。(音乐不停)
此外,学生想象的内容与诗文愿意少有出入或有点不同也不要紧,只要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大体上符合诗意就可以了,更不要强求一律。
关键词:物理教学 学科特点 问题分析 物理情境 迁移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72-01
在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的海边,有个特殊的族群(有人说她们是少数民族,有人说她们是汉族),就是惠安女(这一带的7个乡村总共只有几万人,虽然她们只是惠安县人口的一小部分)——而小岞女却是当中的一隅。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奇异的婚俗引起了海内外许多学者的广泛的关注。她们的形象随着文学艺术家们的摄影镜头、诗歌和音乐走上了银幕,书刊、报纸和五线谱,一直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岞女服饰”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活动为形式,通过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学习方式。具有明显的活动内容开发性、学生活动阶段性、活动过程的自主性和活动展示实践性的特点,它要求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注意体现地方课程资源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在设计“岞女服饰”综合实践活动时我们做到了“四性”:
一、活动内容的开发性
小岞中心小学2003年秋季提出的县级立项课题“开发海岛课程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简称“开发海岛”)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无教材课上,需要师生以“边立边破、合作探究、问题解决”为行动方针,在更广阔的空间中,把综合实践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以达到共同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我们在选择子课题“海岛文化(民俗)调研和考古”中“岞女服饰”的内容时结合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既注意拓宽知识扩大视野,又结合学生实际,突出重点。特别注重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自身的优势,以达到学科课程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1.注重趣味的开发
根据小学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选择活动内容,来充分激发、培养、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感到参加“岞女服饰”综合实践活动既能在知识水平上有所提高,又能感受到心理的愉悦,体验成功,受到激励。比如设计“问问你身边的岞岛女”的活动内容,要求学生问问身边司空见惯的妈妈与姐姐、邻居的服饰有什么特色。“熟悉的地方无风景”,一下子让学生问“身边的人穿的衣服”,学生感到惊讶、新奇、有趣,自然产生试一试的欲望。通过问身边的人,发现身边的小岞女服饰那么的惹人喜欢,学生急于知道它所蕴藏的渊源资料。在兴趣的驱使下,能够通过主动探究来发现,并圆满地解决问题。
2.开发学科的沟通
为了弥补“学科课程的分化,缺乏各学科之间的有机渗透,交叉和综合这一弊端”的不足,我们在选择“岞女服饰”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时,有意在沟通学科联系上下功夫。比如,结合乡土教材来讲解自己家乡的服饰文化,在语文课“积累与应用”中描述岞女及服饰的渊源等。使学生在掌握“岞女服饰”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够初步了解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形成运用综合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发思想教育
生于斯,长于斯,爱于斯。小岞女的勤劳致富、勇敢创业、勤俭持家也正是“岞女服饰”活动思想教育内容开发的重要原因,坚持把思想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注意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也正是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倚重的。比如结合有关“岞女服饰”知识,介绍一些“岞女”劳动的资料、“岞女”爱家创业的故事,激发学生爱家乡、爱亲人的情感,培养学生肯于动脑、善于思考的学习精神等。它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是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二、学生活动的阶段性
学生的活动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这是因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制约着学生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形式、活动的质量。我们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地制定活动主题,确定活动内容,分阶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内容选择的阶段性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都是一样的主题,但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内容)却有阶段性。如用美工体现你身边的“岞女服饰”,不同年级的学生所取的表达形式不同,低年级是用橡皮泥捏出,中年段用剪贴形式,高年段临摹教师的简笔画作品或写生。
2.活动形式的阶段性。
不同年龄学生的智力、心理发育是不同的,活动的形式也应是不同的。教师依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特点的活动形式。以“岞女服饰”社区活动为例,低、中年级的学生侧重于对“岞女服饰”的了解,因此活动形式在教师指导下以语言描述、图画展示等表现;而高年级活动的重点却放在理解和思考“岞女服饰”的繁衍历史与相关知识,活动形式以小组活动为主,考察的结果以用报告、图片、模型等形式表现。
三、活动过程的自主性
“岞女服饰”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的自主活动,从主题的确定、活动方案的制定、活动成员的分工、活动方式的选择、活动的开展、活动的汇报总结,学生自始自终是活动的主体,自主活动是“岞女服饰”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是活动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也是“岞女服饰”综合实践区别于其它学科课程的主要特点。要让学生有充分自主的权利,调动多种感官,看一看、问一问、讲一讲、画一画、演一演、查一查。重视让学生自主地实践操作,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参与活动过程的始终。而教师,在“岞女服饰”综合实践活动中,根据活动的内容、目的、特点,精心设计、因势利导,组织、参与并指导学生的活动,指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问题上给予适时地点拨和适当的帮助。
四、活动展示的实践性
“岞女服饰”综合实践活动的展示是由目标及活动内容决定的,以其开放的内容,体现其活动展示形式的实践性。
1.开设拓宽知识课:在乡土课堂上,学生将从书上、网上搜集到的“岞女服饰”知识,和“身边的同学”交流,结合学生知道“岞女服饰”的相关知识,了解泉州市的乡土文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262-02
小学语文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学生今后的学业发展中起到奠基石的作用。本文分别从教育教学的两个重要参与者――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分析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效率和水平的有效途径,并围绕素质教育探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1],要求教师以符合小学生接受学习能力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兴趣是小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源泉[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小学教育教学阶段,一方面,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较为薄弱,求知欲尚需激发;另一方面,小学阶段的学生充满着对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据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采用谜语、表演、讨论、评比等多样化形式,进行小学语文课程的设计,培养学生乐于主动学习的意识。
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灵质朴而敏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应采取较多的积极词汇,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表示赞扬的“这位同学的想法很有新意”、表示赞同的“老师也是这么认为的”以及表示肯定和认可的“很好”、“完全正确”等。同时,还可以结合实际的场景,采取“同学们,这位同学朗诵得是不是很有感情?”这样的方式,带动班级其他同学给予肯定。
3.提高学生的荣誉感。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认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肯定。”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荣誉感。对于表现良好或者获得取得进步的学生,可以给予其标志着荣誉的小红花等形式的奖励。同时,通过采取分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从互助合作中领悟学习所带来的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式
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小学阶段的学生尚未形成完善成熟的主动学习意识,需要教师合理有效地引导。提高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效率和水平,教师在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三点: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取得有效沟通的基础。正如常言所说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教育教学取得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他们对于该门课程的喜爱程度[3]。教师应明确师生关系并非管教关系,不过多地约束学生的行为,与学生进行沟通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更多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4],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自觉接受教育。
2.提升教师的自我修养。作为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应自觉审视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通过自我监督、总结和反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修养。特别是小学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重大使命。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师无疑是学生眼中的标杆人物。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品性,才能更好地以身示范。同时,为人师者,应尽可能地做到博学广知,只有积累了广博的知识,才可以基于已有的教学计划,灵活地进行教学实践。
3.因材施教。借鉴孔子“听其言”和“观其行”的方法,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容易骄傲的学生,过多的赞扬可能会起到助长学生自我评价失衡的反作用;而对于内向型的学生,多一些的肯定和赞扬,有助于其融入快乐的学习氛围。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教师可通过师生平日的沟通和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性格;通过学生在课堂举手回答问题是否积极,了解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喜爱程度;通过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手段
小学语文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课程,在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选取的是小学生可理解的美德类诗歌和短文,适合用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小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需注重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搜集适合本次教学的资料,丰富和完善课程设计。尽可能地以多样化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寓教于乐,让学生寓乐于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自主识字、独立观察、资料收集、合作讨论等语文学习的方法。
2.道德观念的渗入。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渗入思想道德观念,让学生在接受智育的同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健全其人格的发展。例如,教学内容涉及我国的优秀文化时,可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有利于学生爱国主义情结的形成;教学内容涉及时尊老爱幼、诚实守信、拾金不昧等传统美德[5]时,可鼓励学生将这些美德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有利于学生对我国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教学内容涉及个人的成长时,可结合具体事例进行教育,这有利于学生诚实、善良、勇敢和坚强等品质的形成。
3.美学角度的阐释。以美学的角度为学生演绎语文课本中的诗词歌赋,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审美观的形成。例如,教师可在指导学生利用拼音进行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带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让学生在良好的语境中扩展想象,使其体会和领悟作者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此外,教学时还应结合课本中已有的插图,或者教师和学生搜集的素材,以美学的角度理解课文。
综上,面向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思路如图1所示。教师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结合德育和美育加强智育;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及提高学生的荣誉感等措施,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将更加激发其求知欲、增强其自信心以及提高其荣誉感,从而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良性循环。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教师需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及提高学生的荣誉感等角度,积极设计课程教学计划与开展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在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效率和水平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5,(9):232-233.
[2]孙京.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心得[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10):125.
[3]陈年喜.浅论师生关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2013,(6):157-158.
一、在阅读范文中充分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激发美的情趣。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比如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在初步介绍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反复吟读,恰如一个富有激情的导游,把学生带到一幅美丽和画卷面前,将桂林的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的特点次第展示出来,把学生引入人在画中游的情景之中,而教师的朗读就是由课堂到达桂林的“游船”。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趣的关键。通过朗读,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挖掘。
树立美的意识。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教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动人的故事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发现美、感受美。
增强美的感受。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小学生正值人生成长阶段,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爱心,生发美感。比如课文《七月的天山》,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了天山山脚的活泼溪流、山腰幽静的森林、山上缤纷的野花等形象,使学生感受到天山七月神奇的美景。再如《父亲的菜园》,教师通过平和温情的朗读,使学生从平实的叙述,深情的思念之中感受到坚忍不拔的父亲形象。
二、在课文分析中正确鉴赏美
小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如桂林的清秀、双龙洞的神奇等等。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抓住美的语言。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讲读课文时首先要抓住文章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在《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注意分析“句眼”来体现语言的美感效应。“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水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水真秀啊,像……桂林的山水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岣……”对这样写景文章,让学生明白语言的准确使用本身就是美。我们曾指导学生做这样的尝试,把描写水“静、清、绿”,山“奇、秀、险”的语言任意换成同意词试试表达效果会有何变化,从而感知“静、清、绿”,“奇、秀、险”表达得准确、鲜明、具体。
抓住美的形象。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格力量。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雷锋、张思德……无一不是学生学习的楷模。英雄为国捐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学生情感的触动、心灵的震撼会深刻地印在脑子里的。这时候的教育会影响他们一生,也正是理想教育、奉献教育、爱国教育的大好时机。
抓住美的意境。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如教《朝发白帝城》,这是李白在唐朝元二年春天遇赦,离别白帝城,乘舟东下时所作。全诗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创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画面:“清晨诗人辞别朝霞满天的白帝城,乘着一叶扁舟,沿着滚滚长江,顺流而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山峦叠嶂,夹道相迎……好一幅三峡行舟图啊!”通过倾听有感情的配乐导读后,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的分析点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会感受到诗人遇赦东归时轻松、喜悦的心情,而与作者思想感情交融,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三、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决不能光用教师的范读和讲解去代替学生的朗读和理解,用教师的鉴赏代替学生的鉴赏。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