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马的诗句

马的诗句

时间:2023-05-29 18:01: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马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马的诗句

第1篇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咏马杨师道玉鞍金络过丹墀,骨相峥嵘毛亦奇

世上殊多千里马,老肥御苑未曾驰。

羸疲岂任盐车重,伯乐见之不胜嗟。

此马若遂千里志,追风犹可到天涯。

李贺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李贺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天马歌》汉武帝刘彻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

骋容与兮?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

《房兵曹胡马》杜甫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诗中名句摘选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诗经·小雅·车攻》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楚辞·离骚》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白马饰金羁,边翩西北邓。

三国魏·曹植《白马篇》蹀足绊中愤,摇头枥上嘶。

南朝梁·萧纲《系马诗》懔懔边风激,萧萧征马烦。

隋·虞世基《出塞》诗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诗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唐·杜甫《房兵曹胡马》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诗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唐·刘禹锡《始闻秋风》诗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栖。

宋·柳咏《少年游》词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十五月四日风雨大作》诗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曲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

元·刘因《山家》诗马嘶落日青山暮雁度西风白草新。

明·王越《与李布政彦硕冯佥宪景阳对饮》诗四山旗似晴霞卷,万马蹄如骤雨来。

第2篇

关键词:臧克家;老马;形象寓意;身世之感;咏物诗;农民形象;自己的影子;烙印

臧克家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对新诗的发展有着显著贡献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坚实,严峻的生活内容和泥土气息,许多诗篇塑造了贫苦农民和城镇最底层“不幸的一群”的形象。1932年4月,他又创作了一首极具代表性的诗歌――《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本诗堪称为一件精雕细刻,玲珑剔透的艺术品。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一向有所谓“咏物诗”,大至日月星辰,山海临泉,小至鱼虫鸟兽,花卉草木,以至生活用品,生产工具,皆在吟咏之列,然而以动,植物居多。《老马》也是一首咏物诗,它通过所咏之“物”寄托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情怀,理想等等。作品运用我国古典诗歌传统的“比兴”手法。古代诗论家曾指出:“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漂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感怀时事,发为诗歌,便己力剧上游。特不宜说破,止咳用比兴休。”从表面上看,《老马》写的是一匹负重受压,在鞭下苦苦挣扎的老马,但它给予读者的艺术感受却不仅仅是动物界的一匹“马”而是社会上的某一种“人”。

自从《老马》问世以来,一般评论者和文学史家以教材中的提示,都把老马看作农民的形象,有的说这首诗是用“沉重的笔触来刻画中国农民的命运”;有的说“这里歌咏的匹老马,轭下的生活却象征地概括了多少年来农民背上地苦难重荷”。然而臧克家本人在《关于(老马)》一文中却说:“《老马》这首诗写它的时候,我并没有存心用它去象征农民的命运。”又在《甘苦寸心知》中说:“我觉得,可以用杜甫的《病马》,《瘦马行》和李纲的《病牛》写作情况与寄托,来理解我的《老马》时代各异,而感寓正统。”关于杜甫的几首咏马诗和李纲的咏牛诗,向来的注释家和研究者很少有异议,都共同指出那是借马(或牛)寄托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感。其中又有作者自身的影子。上述臧克家的那段话,实质上就是说就他自己的主观图来说,是借《老马》来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的。我们把评论者的理解与作者的自白不一致的情况介绍出来是想借此谈一谈咏物诗的艺术特点。

前人对采用比兴手法的咏物诗的创作和鉴赏问题,曾经作过深入的探讨,认为写得好的咏物诗应该是有寄托的,其所寄托的内容与其所赖以寄托的艺术形象,密合无间,“物”和“人”形成了可分而不可分的关系,达到情与景会,人与物合,终于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始终的“物”可以既是指自然景物,也可以暗比人类社会的某种“人”(既可以暗比作者自己,也可以暗比作者以外的某种“人”),但它本身仍然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艺术形象。因此,前人称誉这一类咏物诗达到了“极虚极活,极沉极郁,若远若近,可喻不可喻”的程度,是用比兴方法作咏物诗的最高境界。读者在鉴赏这类咏物诗时,可以自由发挥联想,即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也就是形象大于思想,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想象的艺术空间。臧克家的《老马》正是属于这一类的咏物诗,因此才发生了一般评论者的理解与作者的自白不相一致的现象。这也是诗人臧克家在《关于》一文的结尾要写下如下这样一段话的原因。他说:“写老马就是写老马本身,读者如何理解,那是读者的事,见仁见智,也不会相同。你说《老马》写的是农民,他说《老马》有作者自己的影子,第三者说,写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我觉得都可以。诗贵含蓄,听凭读者去品评。”这段话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读者的生活阅历有深有浅,文艺修养和鉴赏能力有高有底,所以有的读者可能会把《老马》意识看成“写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诗人之所以说“我觉得都可以”,那是引文谦虚,不愿意强加于人。随着鉴赏水平的提高,人们绝不会只停留在这种表面的理解上,而会领悟到,必须透过表面的艺术形象――老马,去探索诗人所寄寓的思想内容。

其次,大多数评论者把“老马”理解为农民形象,这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马作为运载或耕耘的牲畜,很容易让人们联想起与它最接近的一种社会分工――农业劳动,并由此而从事这种劳动的劳动者;同时,由于臧克家初期有不少反应农村苦难现实的优秀诗作,因此不少评论者把“老马”解释为旧社会农民的象征,是很自然的。就社会关系来说,农民是处于受奴役的地位,与牛马相似,甚至比牛马还不如,因此,读者通过这短短的八行诗句,仿佛看到了旧中国,亿万农民在封建制度的重轭下当牛做马,茹苦含辛的生活。残酷的封建剥削就像沉重的“大车”压在背上,扣进“肉”里;农民的背被压弯了,“头沉重的垂下去”了,但是剥削者仍然敲骨吸髓,举着鞭子,劈头盖脑地抽打他们。农民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无边的苦楚无处诉说,“有泪只往心里咽”。他们在重重灾难道道鞭影下,还是“抬起头望望前面”。前面究竟是光明的前景还是困难的深渊?诗人没有明确的指明。读者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去加以补充,从而体味出诗人对劳苦农民的真挚的爱,对剥削者,压迫者强烈的恨。如果这样来欣赏《老马》这首诗,虽然与诗人自己写作这首诗是的主观意图――寄寓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感”不相吻合,但是符合咏物诗的特点的,与臧克家这个时候的诗歌创作的总的倾向也是相吻合的。

最后如果进一步深入,全面的对诗人的诗作进行研究的,不难发现《老马》一诗的确也寄寓了诗人某一时期的“身世之感”,其中却又诗人的影子。

我们知道,当时的民族危机时多么深重,现实的黑云低飞在天空,诗人的心灵时刻烙印着苦痛,因此他感到很大的压力,“背上地压力往肉里扣”;在缺乏科学的世界观的指引,缺乏对末事的具体认识的时候,因此有时也不得不“把头沉重的垂下”;在那的魔爪到处伸张着的时候,诗人感到生命和生活没有保障,“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在那“嚼着苦汁营生”(《烙印》诗句)的日子里,抱有“从不把悲痛向人诉说”(《烙印》诗句)的诗人,怎不是“有泪只往心里咽”呢?在充塞着统治者的鞭声的人生道路上,该怎么办呢?现实是这样的险恶――“一万支暗箭埋伏在你的周边”(《生活》诗句)既然自己是人生的剧幕上“被排定的一个角色”,在想起了那为“人类脸前安上个明天”的“美丽的希望”(以上系《生活》和《希望》中的诗句)时,诗人还是“抬起头望望前面!”把这首诗的《生活》,《烙印》,《希望》等合在一起看,就可以看到诗人自己形象的一个轮廓。它不仅表现了诗人个人的痛苦心情,也反映了时代给予人们的窒息气氛。这形象代表着当时一切正直的、不愿逃避现实,但又缺乏明确出路的青年知识分子所共同感到的悲哀与苦闷。它是有典型意义的。

其实,我们说“老马”可能指当时同样悲惨的中国又何尝不可呢?在外交上的失意以及国内的混乱早已让有5000年历史的中国疲惫不堪。描写老马的凄惨,更是希望他有一天能够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能在前方获得快乐,获得自由。

第3篇

牧民们在广袤的草原上放牧,牲畜的种类也很多,有牛羊:“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萨都剌《上京即事五首》之一)“连天暗丰草,不复见林木。行人烟际来,牛羊雨中牧。”(黄溍《擔子窪》)也有马:“朔方戎马最,刍牧万群肥。”(周伯琦《纪行诗》之一)”还有骆驼:“遥见马驼知牧地,时逢水草似鱼村。”(吴师道《闻危太朴王叔善除宣文阁检讨三首》其一)“阴森晚色晦,寒沙聚群驼”。(袁桷《登候台》)所以元代上都地区虽是蒙古、汉、回、畏兀儿、西域色目人等多民族聚居,但扈从诗中关注最多的是蒙古族的饮食民俗。

首先就是肉食风俗。上都地区以畜牧为主,蒙古人民过着游牧的生活,他们的食品,以家畜(主要是羊,其次是牛、马等)肉和奶制品为主,而以打猎所得的野生动物肉为补充。蒙古人习惯吃羊肉,因而羊肉在肉食结构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宫廷饮食以羊肉为主,许有壬是元代奎章阁学士院侍书学士,多次扈从上京,他的《上京十咏》主要刻画了蒙古草原的物产和风光,其二为《秋羊》描写秋高气爽的季节,庖人供肥羊,皇帝以之颁赐重臣。其中“肉净燕支透,膏凝琥珀浓”的描写,逼真地写出了秋日肥羊的肉质和庖人烹饪的高超。张昱的《辇下曲》中有“大官羊膳两厨供”,《塞上谣》中也有“野帐吹烟煮羊肉”的诗句。元代时期,蒙古统治者到上都巡幸,与各路亲王举办大型的国宴也是重要的内容,其名为诈马宴,因为赴宴者都着皇帝钦赐的衣饰,也称为质孙(一色服)宴。周伯琦在《诈马行》序言中说:“其佩服日一易,大官用羊两千嗷马三匹,他费称是,名之曰‘只孙宴’。‘只孙’,华言一色衣也。俗呼曰‘诈马筵’。”在诗中也说“:大宴三日酣群悰,万羊脔灸万甕醲。”除了羊肉,牛马的肉也是主要的食品。到元代时,蒙古族还有生食的习俗。陈伯通《海青马生肝》其二“催荐厨中语未阑,控拳豪客簇雕盘。翠翻云叶并刀乱,冰透霜花楚玉寒。一吮味甘牙齿滑,十分香彻鼻头酸。梦魂不到鲈鱼脍,醉眼江湖特地宽。”诗中描写生吃马肝的情景,马肝不仅可以生吃,而且味道堪比鲈鱼脍。除了家禽肉,野生动物肉是重要的补充,这些多靠打猎获得。骑射之长技是蒙古族传统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牧民们除了从事牧业生产以外,还经常进行狩猎活动。狩猎既具有经济意义,猎获物可以作为食物的重要补充;又具有军事意义,通过大型围猎活动训练战士,使牧民熟悉弓马,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元朝统治者巡狩上都,除了举行忽里台与朝觐活动以外,还要在这里避暑狩猎。陈高华、史为民在《元上都》第四章里专门谈了上都宫廷生活,主要是宴会、佛事、狩猎、祭祀和其他娱乐活动。上都扈从诗中多有关于这方面的描绘,杨允孚《上京杂咏》中有“北陲异品是黄羊”的诗句,提到了上都地区的一种野味———黄羊。许有壬《上京十咏》其三为《黄羊》:“草美秋先腯,沙平夜不藏。解絛文豹健,脔炙宰夫忙。有肉须供世,无魂亦似麞。少年非好杀,假尔试穿杨。”诗中作者把饮食与狩猎结合起来,描写了狩猎之后,宰杀黄羊的情景。白狼、野兔、天鹅也是当时人们狩猎的对象,如萨都剌《上京即事五首》其一:“紫塞风高弓力强,王孙走马猎杀场。呼鹰腰箭归来晚,马上倒悬双白狼。”杨允孚《滦京杂咏》之一有“月初王孙猎兔忙”的诗句。柯九思《宫词》其十三描写了狩猎结束之后“,天鹅驰送入宫庭”的情景。

其次从饮酒风俗方面,也可以表现出这种特色。元代的酒,就其使用的原料来区分,有马奶酒、果实酒和粮食酒几大类。元代以汉族为主的广大农业区,主要饮用的是粮食酒,马奶酒和葡萄酒并为宫廷的主要用酒。而在以蒙古族为主的上都地区,马奶酒就是最为重要的饮料。蒙古人蓄养牛马等家畜,马奶以及用马奶发酵而成的“忽迷思”(马奶酒)就成为他们喜爱的饮料,因为湩是乳汁,马奶酒也称为湩酒。受到蒙古风俗的影响,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中也有一些人对此发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在扈从诗中吟咏马奶酒的诗歌就非常多:“学士院官传赐宴,黄羊湩酒满车来。”(张昱《辇下曲》)“相官马湩盛浑脱,骑士题封抱送来。”(张昱《辇下曲》)“内宴重开马湩浇,严程有旨出丹霄。”(杨允孚《滦京杂咏》)“皮囊乳酒锣锅肉,奴视山阴对角羊。”(杨允孚《滦京杂咏》)“祭天马酒洒平野,沙际风来草亦香。”(萨都剌《上京即事五首》)“龙衣遵质朴,马酒荐馨香”。(周伯琦《立秋日书事五首》)“髯奴醉起倾浑脱,马湩香甜奈乐何。”(贡师泰《和胡恭滦阳纳钵即事韵五首》)“天马西来酿玉浆,革囊倾处酒微香。”(耶律楚材《寄贾搏霄乞马乳》)“悬鞍有马酒,香泻革囊春。”(许有壬《雨中桓州道中》)“味似融甘露,香疑酿醴泉。新醅撞重白,绝品挹清玄。”(许有壬《上京十咏》其一《马酒》)“慢说千杯不醉人,清光压倒洞庭春。携行可用紫丝络,渴饮不烦乌角巾。“”摇动革囊成酝酿,封藏花盎作逡巡。坐中一混华夷俗,或有豪吞似伯伦。”(员炎《马酮》)这些诗歌描写了马酒的香甜、酿造、运储等多个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员炎诗中的“坐中一混华夷俗,或有豪吞似伯伦”,因为这种美酒,使“华夷一俗”,其功至伟。

元代的上都地区属于游牧经济区,原来很少有耕种的土地。蒙古建国后,掳掠中原汉族人为奴隶,这些中原的人往往在水源充足的草原开辟小片耕地。入元之后,政府也在漠南、漠北有计划地开辟屯田,但因为这些地区纬度较高,天气寒冷,入夏始种粟、黍,种植的也主要是抗寒、而且生长期较短的作物,在扈从诗中描写的主要是荞麦,如贡师泰的“荞麦花深野韭肥”《(和胡士泰滦阳纳钵即事韵》),胡助的“荞麦花开草木枯”(《宿牛群头》)的诗句。其他的粮食多从中原地区运来,由于路途遥远,调运不便,所以上都的粮价极高。如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上都每石米价钞55两(《经世大典•市籴粮食》),而差不多同时的大都则只有15两,两者相差近4倍。作为普通牧民基本以肉食为主,面食也只有上都出产的荞面。许有壬《上京十咏》其五《籸面》:“坡远花全白,霜轻实便黄。杵头麸退墨,硙齿雪流香。玉叶翻盤薄,银丝出漏长。元宵贮灯火,蒸墨笑南香。”诗中有自注“:南乡荞面黑甚,热则坚实若瓦石,可代陶盏贮膏火。”诗中描写了荞麦开花、结实、磨面、烹饪的过程,这里所做的食物被称为“河漏”或“合落”“、饸饹”。元代杂剧中有“糁子面合落儿带葱韭”[4]的唱词(杨景贤《西游记》),可见在元代食用荞面是比较普遍的一种饮食习俗。

草原地区种植蔬菜较少,牧民多采野菜作为肉食的补充。草原上生长着数量众多的野菜,很多都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如沙葱、野韭、蕨类、百合、桔梗、黄花、蘑菇、地椒、沙菌等。许有壬的《上京十咏》中就有对这些野菜的描写,《地椒》诗中首先描写了地椒的花色、香味:“冻雨催花紫,轻风散野香。”然后描写了其叶片的形状和长势:“刺沙尖叶细,敷地乱条长。”接着写了地椒被采摘的情况:“楚客收成里,奚童撷满筐。”最后说明这种野菜并非上品:“行厨供草具,调鼎尔非良。”《韭花》诗盛赞其花美味美:“西风吹野韭,花发满沙陀。气校荤蔬媚,功于肉食多。浓香跨薑桂,余味及瓜茄。”《沙菌》诗自注曰:“此物喜生车帐卓歇之地,夏秋则环绕其迹而出。”诗中则描写了其形状和食用情况“:帐脚骈遮地,钉头怒戴沙。斋厨供玉食,毳索出氈车。”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提到过野生的蘑菇:“更说高丽生菜美,总输山后蘑菇香”,马祖常《石田集》中有:“六月椒香驼贡乳,九秋雷隐菌收钉。”袁桷《上京杂咏十首》也有:“芍药围红斗,摩姑缀玉钉。”除了蘑菇外还有紫菊、地椒“:紫开香满衣,地椒生处乳羊肥。”(杨允孚《滦京杂咏》)上都地区因为气候条件的原因,多数果树不宜生长。所以扈从诗中提到的水果名称有限,而且很多水果来自外地,比如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所写“海红不似花红好,杏子何如巴榄良。”自注曰“:海红、花红、巴榄皆果名。”海红、杏子可能是当地所产,作者觉得其味道远不及花红、把揽。廼贤《锡喇鄂尔多观诈马宴奉次贡泰甫授经先生韵》其二中提到葡萄:“内官当殿出蒲萄”。对此写的最有特色的是杨允孚《滦京杂咏》之一中提到的冻梨:“买得香梨铁不如,玻瓈椀里冻潜苏。”并在自注中解释说:“梨子受冻,其坚如铁。以井水浸之,则味回可食。”香梨变冻梨,可见上都地区天气的寒冷。作为扈从的官员尚且吃不到新鲜的水果,普通百姓就更难。(本文作者:赵延花单位:内蒙古大学)

第4篇

新《课标》与教材对古诗文名句的相关要求是:记诵默写所学课文中的古诗文名句;背诵默写课标规定的古诗文篇或段;记诵教材附录中的古诗词名句。

古诗文默写的主要考点有:古诗词中优美句子的默写运用,文言中优美的句子、重点句子,与课文有关的古代名言警句的默写和运用,通常是格言、警句、俗语、哲理语、中心句等。

古诗文默写的主要题型有:

1.识记型。采用填写上句或下句的方式,多考查古诗文中名句的背诵。

2.理解型。采用提示名篇、内容要点及作用等方式。既考查对整篇诗文的背诵,又考查对记诵内容的理解。

3.开放型。只提出一种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任意默写,答案不唯一。

4.运用型。根据情景内容填写古诗文名句,既考查记诵积累,又考查对于学过的古诗文的灵活运用。

复习时,要重视积累,强化课内篇目特别是古诗文名句的记诵,重视课外制作卡片等。平时对要求默写的字、词、句正确规范地书写,抓住蕴意深刻,富含哲理,警策励志方面的名言警句,对其归类集合,强化记忆。

【能力训练】

一、识记型默写

(一)请你根据上下句默写出相应的诗句。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

2. 问渠那得清如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知汝远来应有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

5. 山河破碎风飘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飞来山上千寻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几处早莺争暖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惶恐滩头说惶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

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雁洛阳边。

12. 相见时难别亦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光云影共徘徊。

14. 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

(二)补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光向日金鳞开。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芳草萋萋鹦鹉洲。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浅草才能没马蹄。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铁马冰河入梦来。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病树前头万木春。

6. 世事洞明皆学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共看明月应垂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两岸猿声啼不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河表里潼关路。

10. 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 牧人驱犊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孤帆天际看。好峰随处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行到水穷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 因思杜陵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型默写

(一)理解诗文手法,进行正确默写。

1. 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2. 《望岳》中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使至塞上》中诗人自比,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李白《渡荆门送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5.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生动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钱塘湖春行》中运用了对偶手法描写动物迎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木兰诗》中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十年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赤壁》中发挥想象,从反面落笔议论历史、抒发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景写冬景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 杜甫在《春望》中通过描写花和鸟来表现诗人悲怆心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 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中以比喻写愁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诗人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心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 《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的悲凉孤寂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比较默写

1. 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在《别董大》中与这句话意思相反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李白《把酒问月》中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句,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从这句中脱胎而来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常言道:“平安易老,磨难长生。”《孟子》阐述这一观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诗圣杜甫“侧身天地更怀君,独立苍茫自忧民”的两句诗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5.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与《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句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请写出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具有相同哲理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镜),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天净沙・秋思》中与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心情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境相反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红楼梦》中有句诗: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爱莲说》中与之文意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 《夜雨寄北》中诗人借“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把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寄托于对未来相逢的设想,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除表达与亲人不能相聚的思念之情外,更能宕开一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词句来表达他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12.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道出了类似的生死观。

1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根据诗文内容默写

1. 《论诗》中表达诗人赵翼期盼文坛盛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归园田居》中画龙点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表达豪迈乐观之情,引用《秋词》中的诗句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传诵千古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主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达诗人前路艰难,归期无期的处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观沧海》中最能体现诗人博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观书有感》形象地描述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次北固山下》中写诗人思念故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有“以新代旧”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题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 《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诗人的民族气节和生死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之“大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 《雁门太守行》中表明战士以死报效君主的坚定决心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 李白的《行路难》中表现作者执着的抱负与坚定信念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词)中伤花惜时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运用型默写

1. 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像《〈论语〉十则》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

2. 建设和谐社会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由此,我们想到《游山西村》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诗经・关雎》表达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思慕、爱恋之情,其中被我们常用来形容美貌女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教师节到了,你送给老师的最好的对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李商隐《无题》句)

5. “扑朔迷离”常用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这个成语的源头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来题景,它是由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衍化而来。

7. 有的干部常用“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对此我们可以用周敦颐的一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理论依据进行反驳。

8. 面对金融危机,我们积极应对,攻坚克难,表现出无所畏惧、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这可以用王安石《登飞来峰》 中的诗句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读完莫泊桑的散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不由得使人想起《陋室铭》中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有这么多大腕级作家朋友的福楼拜,真是让人羡慕啊!

四、开放型默写(除5外,都需注明作者和标题)

1.请写出二句古代诗词中写“山”的诗句(必须带山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的诗人很喜欢写柳,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请再写出两句写柳的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在诗人笔下多姿多彩,请再写出不同的三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古诗词中有关亲情的名句灿若繁星,请你写出两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赠别诗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相当的比率。不少诗句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诵。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表达对友人的深挚感情;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借景抒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蓄地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李白在《赠汪伦》中以水之深喻情之深,化无形为有形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如画的残阳,常映入古诗文中。试写出两句,供大家欣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诗的世界也姹紫嫣红。请写出三个涉及颜色描写的古诗句(要求:出处应各不相同)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运用修辞,能使诗句灵动、表意隽永。“忽如一夜春风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巧用比喻,为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夸张,表达了杜甫对家人的强烈思念;“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拟人,使落花有情,表现了它无私奉献的精神。

9. 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两句与“雪”有关的完整的诗句。再写出一个与“大海”有关的完整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相关的景物描写了边塞的悲凉,相应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 古诗词中有很多关心民生疾苦的句子,请写出一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篇

今天,我们登上轮船,去观赏漓江的风貌。

漓江,发源于桂林北面兴安县的猫儿山,流经桂林、阳朔、平乐至梧洲,汇入西江,全长437公里。从桂林到阳朔约83公里的水程,她酷似一条青罗带,蜿蜒于万点奇峰之间。沿江风光旖旎,碧水萦回,奇峰倒影、深潭、山泉、飞瀑参差,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漓江绮丽风光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优美诗文。唐代大诗人韩愈曾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美这条如诗似画的漓江。

我们从磨盘山码头出发,其中经过了大?古镇的蝙蝠山,仙蝠迎宾,陡壁上隐显出两只展翅,飞翔的蝙蝠,似偏偏祝福。还有让人落泪的望夫石,美丽的草坪风光;冠岩幽洞有“洞府深深映水开,幽花怪石白云堆。中有一脉清流出,不知源从何出来。”的诗句,仙人推磨、童子拜观音、还有著名的九马画山……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第6篇

在出土的唐代文物中,马的形象比较多见,那是唐人对马这种动物重视和喜好的直接反映。《新唐书》卷三十六曾明确指出:“马者,国之武备,天去其备,国将危亡”,将马的地位提高至关系国家存亡的高度。同时马在唐代又是一种贵族化动物,古代的种种传说赋予马一种神圣的色彩,使它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奇异的品性,甚至达到神化的地步。而与之相比较,毛驴这种动物的社会地位就低了许多。

唐朝驴已成为中国本土的家畜之一。也许体格羸弱的毛驴,从外形上就不太讨喜欢奢华、追求新奇的唐代贵族们的青睐。他们对良驹的渴求可说是已达极至,马匹的价格因其所蕴含的尊贵的社会性,而随行逐市地高涨。唐李隐《潇湘录》中记载:“邺中富人于远者出好马,忽一日有人市中鬻一匹马,奇毛异骨,人争观之,远闻之,酬以百金。”《太平广记》卷四三六引《稽神录》中述叙:“军使吴宗嗣者,尝有父吏某从之贷钱二十万。厩中马生白驹,驹长卖之,正得吏所欠钱。”可见,以百金或几十万钱买一匹马在唐代是非常平常的事情。而毛驴的价格则相对廉价许多,《续高僧传・释志宽传》言:“曾用钱一千五百,买驴负经,既至东京,值卒科运,大贵,或头至数万者,同侣欲为卖之,宽便诣市自出之,但取元价。”《太平广记》卷中三六引《酉阳杂俎》载:“开成(836―840年)初,东市百姓牵驴卖之,驴甚壮,报价只及五千,及诣南市麸行,乃得五千四百文,因卖之。”可见唐代一匹精壮的毛驴在平时最高价格也就几千文而已,只有到了有应举之事,全国读书人均需入京赶考之时,其价格才会有所上涨。显然,毛驴是为清贫的文人涛者、僧侣及寻常百姓所广泛使用的家畜,这也就是这种动物的艺术形象在现存的文物及艺术品中极少被描述的原因之一。

虽然驴的艺术形象并没有进入到唐代社会的主流文化中去,但唐代诗人却似乎对这种有着散漫情结同时又略带倔强的动物充满了兴趣和好感。在现存的古诗词中,在那些放浪形骸的文人诗者的身边我们不难找到它的影迹。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有:“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的诗句,苏轼在《续丽人行》中也曾这样给我们勾画出杜甫的形象:“杜陵饥客眼长寒,蹇驴破帽随金鞍。”,李商隐在《李贺小传》中有:“(长吉)恒从小奚奴,骑疲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而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似乎也和小毛驴有着难解的情缘。王琦《李太白全集注》卷三十六引《合璧事类》载:李白游华阴,县令开门方决事,白乘醉骑驴过门。元好问《李白骑驴图》的诗中对李白骑驴也有精彩的描写,可见这位桀骜不驯、风流潇洒的李太白也有骑驴神游的习惯。至于贾岛似乎更对毛驴有一种特别的偏爱,他骑驴赋诗的典故流传至今,而姚合在《喜贾岛至》诗中以:“布囊悬蹇驴,千里到贫居,饮酒堪伴,留诗自与书。”的诗句向我们绘出贾岛骑驴会友,饮酒作诗的场景。这些,似乎都在向我们证明一个事实:那就是看似不起眼的毛驴,曾在遥远的古道之上,一度成为当时诗人们特用的坐骑,或许毛驴的平民气质更符合诗人轻看浮华、寄情志于山水的人生境界吧。也正是这样,才会有以后同样骑在毛驴上的宋代诗人陆游在《剑门道中遇微雨》一诗中意味深长的一问:“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图中的这件身高12.5厘米的唐代彩绘小毛驴,身配鞍具,颈部前伸,两只耳温顺地贴向脑后,一幅安静乖巧的表情,似乎正是等待―位将要远行于青山绿水之间潇洒诗人的到来。它与唐代鞍马多姿多彩的形象相比虽少了那种溢光流彩的高贵神韵,却平添了几许民间生活纯朴而悠闲的浪漫情怀。面对这件小小的工艺品,我们的思绪也随着它跨越千年的历史尘埃,步入漫漫古道,品味那些回荡于其间的爱恨情愁。

(责编:耕生)

第7篇

关键词:中国古代 古诗词 环保思想

中国素有“诗国”之称,在这悠久广裹的诗的国度里,古诗词的环境色彩多姿多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上风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情;“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情调;“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冬景……古往今来,诗人们身临这千差万别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激发灵感,创作诗篇,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也写出了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在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的今天,回顾我国古代诗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有关内容,对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水土流失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她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明历史。可是秦以前她并不黄,春秋、战国时期河水是澄清的,当时黄河的名字叫“河”或者“河水”。《诗经?魏风?伐檀》这样写道: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一唱三叠,水清如许!

在其他诗篇中,也有描写河水可以照出风物的倒影等的诗句,可见,“黄河之水”当时还不是黄色的。

那么,河水是什么时候变黄的呢? 早在春秋时期,已有诗文记载河水不清了,郑国的子驷就引《逸周诗》说:“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可见那时黄河水已相当浑浊了。汉朝中期治水名人张戎更是有:“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这是在汉早期没有人说过的现象。“黄河”之名也正是从此时见诸史书的。这之后对黄河之“黄”的描写也越来越多了,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可见一斑,孟郊的《泛黄河》中也有“谁开昆仑源?流出混沌河”,这些都说明唐朝时黄河含沙量有增无减。这之后又有宋代王安石《黄河》:“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欧阳修的《黄河八韵寄呈梅圣俞》:“河水激箭险,谁言航苇游。坚冰驰马渡,伏浪卷沙流”,清代查慎行的《渡黄河》:“地势豁中州,黄河掌上流。岸低沙易涸,天远树全浮”可见历史上的黄河水基本都是黄的。

炎黄子孙如滔滔黄河之水在不同的领域引领着时代潮流,也以不同的方式诉说着黄河昔日的荣光,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而今,却成为一条悬河,危机着子孙的发展,对其的治理刻不容缓。

二、沙尘暴

沙尘暴从来源上看,属于自然现象,但是当人类活动强烈,引起地表干旱及植被退化时,会加剧沙尘暴的发生几率。从古代的诗词歌赋中,尤其在以边塞生活经历为背景的诗歌中,我们能找到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沙尘暴的真实体验。

《诗经?匪风》是有沙尘暴含义的最古老的诗作。

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

匪风飘兮,匪车嘌兮。顾瞻周道,中心吊兮。

谁能亨鱼,溉之釜鬵。谁将西归?怀之好音。

风之大,使得思夫之情更显情切!

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杨尘沙”,描述了朔风扬沙的情景。这一阶段的诗歌中记述沙尘暴场景的非常多,如 “风飚扬尘起,白日忽已冥”(王粲《杂诗》);“ 悲风鸣树端,不睹白日景”(陆机《苦寒行》);“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别董大》)等等,意思基本上都是说大风刮起后,沙尘飞扬,遮避天日。后来的诗歌进了一步,对沙尘暴带来的其他影响有更多的阐述,北朝的王褒的《饮马长城窟》写到“尘飞连阵聚,沙平骑迹多。昏昏垅坻月,耿耿雾中河。尘沙塞下暗,风月陇头寒。转蓬随马足,飞霜落剑端。”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诗中写到“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元代的萨都剌《上京即事五首》写到“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紫塞风高弓力强,王孙走马猎沙场。” 田艺蘅 《塞下曲》:“黑风卷沙平太行,辕门列戟飞秋霜”等,都说明沙尘或沙尘暴天气现象古来有之。

而今,上帝抛沙的那只手越来越快,沙尘暴的发生频次和强度也越来越多,不得不引起警惕。

三、动植物保护

我国古代具有丰富的动物保护思想。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有初步认识。传说,周文王曾告诫儿子武王对大自然不要进行过度的开发,要按自然规律合理使用。他说:“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瞥之长;不糜不卵,以成鸟兽之长。”当时人们还认识到保护山野薮泽是国富民强的保证。《孟子?梁惠王上》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将动植物保护上升到称王称霸的地步。

辛弃疾在《西江月》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寥寥几句,即把枝头的鹊儿、鸣唱的知了以及稻田里的青蛙描述得鲜活而又灵动,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万物共生的和谐与活力。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句亦十分活泼新鲜。写出了了人类与自然界生灵万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同时提倡保护野生动物的态度和观念。王建在《寄旧山僧》中“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的诗句就鲜明地褒扬了怜爱动物、救助生命的行为。他的另一诗作《题金家竹溪》中所说的“山头鹿下长惊犬,池面鱼行不怕人”,提及的也是如何调整人与野生动物关系的问题。

从大自然中走出来的人类,始终是自然连环中的一个环节,挥刀滥伐林木,让山川,使生灵无栖身之处,最后祸患必落到人们自己身上,爱护他们吧!

四、生态破坏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中国古代,先贤哲人关于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论述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充满了对自然的看法和自然环境的关怀,也警示世人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

从 “二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无不体现了良好和谐的生态环境。从歌春的杜甫《春夜喜雨》,到颂夏的苏轼《望湖楼醉书》等从咏秋的马致远《秋思》等,到叹冬的柳宗元《江雪》,使我们对自然界的和谐生态产生感知,唤起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娇滴,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到“风萧萧易水寒”的悲壮等。大自然,美不胜收。

然而生态环境恶化。“枯藤老树古道西风”是生态萧条,一片肃然的体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则表达作者对生存环境的百般忧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真实的描述了玉门关外春风不渡,环境恶劣的情形。《赤壁赋》“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等记录了擅长火攻的葛诸亮多少次纵火造成的生态破坏。

呜呼,能不保护环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这些朴素的生态思想历久弥珍,在千百年来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起着积极的先导作用。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有良好的生存环境!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创建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诗经译注》 当代文学出版社

第8篇

承蒙诗人马启代的厚爱,新近由线装书局出版的新著《黑如白昼》,已赠我几个月了,看到它就读上这么几首,每次都被那诗句牵引着,额头几乎拧出汗来,这汗一半是黑色的思索,一半是白昼里艳阳下诗美的陶醉。这“黑如白昼”是什么?是没有白哪有黑,是没有黑就没有白的黑白辩证法?是艺术之光折射的对人生社会的思索。这样说来自然繁琐,那暗夜里的万家灯火,正是我们惯常的比喻:黑如白昼。这样就多了温暖和希望。

文学是一种圣洁的艺术,诗是文学中的文学,是顶尖的艺术。必须以一种参禅的心境写诗,必须以一种朝拜的虔诚读诗,写诗缺了禅悟的心,诗就没有了宏阔和温暖;读诗没了虔诚的朝拜,就无法领略诗的柔软与深刻。马启代的诗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参禅悟心的机会,在这个写诗比读诗的人还多的时代,在这个红尘肆扬、浮躁无根的年代,马启代的诗是个特例和意外,在这个诗歌完全迷失的时代,他的诗却有自己对生活的判定和命名,他知道自己是谁,知道把灵魂放在哪个高度,知道用诗的语言把心引领向何处,他对这个时代的黑白思考就注定了他的诗的来路和方向,他的诗在黑暗中疼痛,在疼痛中涅槃与重生,也许这是对黑白思考的最好诠释:黑是生命的背景,白是未来的蓝光。

诗人马启代这本集子所收入的诗均写于2011年元旦到2012年底。时间标注到“日”,极为详细,地点均为“泰山”,泰山是古代帝王祭天的地方。《黑如白昼》是诗人以一个“诗囚”的身份,在泰山炼狱般的生活境遇,是在心灵深处对泰山天地万物的一种祭拜。炼狱即涅檠,这《黑如白昼》的释义也应该包含这个意义——黑的炼狱,白的涅槃重生。

这种关于黑白的双色艺术孤独的思考,思考的孤独,是如何表现的?我想应该有这么几点考虑:

一是在“我”和万物的对话中,表现孤独。“——只有风,隔着铁窗和判决,给我说话/天空无云,阳光和风一定非常孤独”(《天空无云,阳光和风一定非常孤独》)。这里诗人置身在黑暗中,把自己完全融人到面对白昼的万物中去了,风、云、阳光是他的伙伴,“我”也是他们的伙伴,“我”是物,物是“我”,物我同在的境界,也就是物我两忘的境界。到这里我终于理解作为泰山“诗囚”的诗人,能够这样“三生炼得浩然气,抛却浮名作诗囚”(《许多年,我为诗找一个家,其实它一直在我心里》)的坚强、乐观、豁达的生存哲学,这应该首先感谢诗这个媒介了;其次应该感谢诗人作为泰山之子与山的相濡以沫,和谐共处,与泰山天地万物的物我两忘。“那些去南方串门的云朵、飞鸟/以及绿叶和花朵,忘了回来/我听到阳光和风在天上走动”,这种以动写静,以物喻人的写法,彰显了诗人孤独中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二是对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赞美,可以理解为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对自由的渴望。诗人写星星“北斗七星,七个的小孩,一直望我/那么干净的眼神”,“的小孩”即为赤子,老子曾赞美“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还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这是得道之人达到的境界,也是一个赤诚的诗人应该达到的境界。所以,诗人还说“星星,泰山上的灯,哪一盏是你在望我”,这是孤独者的渴望。他写各种各样的风,“春风只在它耳旁,说了几句温柔话/这位老先生,就迫不及待地返老还童/冒充多情的样子/不知趣地吐出绿来”,这是温柔的春风,生机勃勃的风。“风不停地吹/直到把一湖的波纹吹进我心里……风不停地吹/再吹/天空,我将把这些皱纹还给你”,这是奇妙和力量的风,是魔力的风,能把皱纹吹开,可见诗人想象力的奇特。在另一首诗《一阵风把我吹回童年》巾,风的这种力量更加强大:“一阵风把我吹到中年/岁月涌过来,被礁岩撕得粉碎……一阵风把我吹回童年/我已无法再退。世界,我要生长!”这种力量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因为没有任何理由,任何势力,能够阻止成长的力量。“世界,我要生长!”这一声喊出了巨石下平凡的小草。还有那成熟的风,“这是秋天,风压在监狱的上空,不断成熟/一枚胚胎爆芽的声音/让天地颤栗”;还有那邪恶的风,“活在风中,我一直与风/较劲,撞头/直到把风碰得喊疼,落荒而逃”;还有那凶恶的风,“天空的伤口上/有风的队伍在集结//天空的痛是风咬出来的/风的影子,在天空自由地生长//天空,长满了风的牙印……”纵观这本集子,写风和阳光恐怕是最多的了。

三是诗是“我”的生命,万物是“我”的代言人,是心灵的白昼。是什么支撑起了泰山“诗囚”两年炼狱般的日子?

首先是诗歌,诗就是白昼。“我一直在这里坚持/今天,阳光一下子照亮了我的诗行”,“诗是黑夜里活的阳光”,诗和阳光对于诗人同等重要,诗就是诗人的未来,阳光就是诗人的呼吸:“有一天,我要关闭呼吸,给阳光断电,把世界含在眼帘/我的诗句,会保存我的心跳和体温”,诗还是他的伴侣:“诗,让你受委屈了,陪我坐监,不是我的本意/淮让我们志趣相投呢?”这些白昼的意象,应该为诗人欢呼歌唱。“我的诗行里又飘荡起雪花,轻柔,凛冽/还伴着呼呼的小北风”,季节在诗人的诗里变幻交替,是诗支撑着诗人独守着囚禁的生活,诗支撑着诗人的每一天,每一天的天地万物都会飘进诗人的诗里与之相依为命。“——风走过三遍,就是霜,再走,就是漫天的雪花/一直走,我知道百花就要开了”(《我双手攥紧了那句谶语,怕风生雷动一直没有打开》)。季节还在诗人的诗里变换,在另一首诗里我们可喜地看到诗的收获和庄稼的收获一样可贵:“熟透的黄金已颗粒归仓,秋风累了/熟透的词汇也趋向内敛”(《我的诗行里又飘荡起雪花,轻柔,凛冽》)。卢克莱修说:“心灵中的黑暗必须用知识来驱除。”(《物性论》)诗囚的心灵黑暗必须用阳光和诗来驱逐。

其次是天地万物生态和谐。诗人以泰山之子的情怀,以参禅祭拜的虔诚,以平等和谐共处的生态观,面对置身囚禁的遭际,这样泰山的天地万物都被诗人调动起来了,天地人三才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和谐,诗人的心空才黑如白昼。这种和谐在《天堂里有翅膀的扑棱声》中表现得十分充分:“一只麻雀,落入树冠里//又一只麻雀,落入树冠里//许多只麻雀,落入树冠里//……松树,激动地晃了晃/夜晚也一块落了进去//——我站在树下,成为夜的一部分/几丝灯光来救我//天堂里有翅膀的扑棱声……”一只又一只到很多只麻雀在诗人的眼前落入树冠的巢穴,这大自然动植物生态和谐的一幕,让身在炼狱的诗人十分艳羡,也十分温暖。“我”和夜色融为一体,听那天堂翅膀的声音。“枯黄里浸透太阳的颜色/我恐一叶阳光的重量,把大地压疼”,这里阳光浓缩在一片叶子里,诗人奇特的想象不单在把无重量的阳光想象成有重量,而且还将无感觉的大地想象成有感觉,更重要的是天地人都有了相同的情感。

第三是对天地万物的尊重,物是诗人写诗的意象,本来可褒可贬无足轻重,诗人却十分珍视。“风,和尘是万物的形式,浮名没有体重/诗是有重量的//我和诗站在一起,历尽浮尘,迎风不倒/诗句闪耀出铁质的光芒”。诗人要把“风”和“浮尘”用到对立面,还要做一句不分贵贱的解释,足见对天地万物的尊重了。这种对万物的敬重也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与肯定。

第四是这本集子里最重要的意象——阳光。在黑暗生命的背景中,诗人多次写到阳光:“这一缸春水,一冬天的阳光/喂养着,几尾婴儿般的鱼”(《电脑屏幕上的鱼》),没有阳光,哪有“那小嘴,举着忘忧的岁月,游来游去”的电脑屏幕上的鱼,让人羡慕的鱼。诗人是这样描写阳光和阳光的力量的:“阳光那么厚,贪婪地俯身在重峦之上/它仿佛铺开了整个世界的光/在向我一个人示威”,因此,诗人高呼:“我被震撼了,这种力量叫浩大!”阳光的力量,在诗人笔下还很司‘爱和神奇:“久雨之后,阳光正好打在那株野菊上/我分明看到它使劲摇摆了一下/整个正午都跟着晃了晃//我不知道它要说什么,连问三声,它一动不动/阳光在我头上抓了一下/我拍了拍额头,把天空拍打得直掉金子”。(《我拍了拍额头,把天空拍打得直掉金子》)因为阳光这个意象,“诗人让见惯不奇的生命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重新焕发出人性的温暖。”“我一直在这里坚持/今天,阳光一下子照亮了我的诗行//终于,太阳把干净的天空和属于我的蓝/统统还给了我”(《今天,阳光一下子照亮了我的诗行》),阳光不但照耀了诗人孤独黑暗的生活,还照耀了诗人健康的心灵和诗人如植物般四季生长的诗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阳光只看成是未来的希望,他的诗对人心抱有希望,对人性抱有希望,甚至是对自己囚徒生活抱有希望,因为那是反抗黑暗的心灵之光。

关于阳光的意象还有那么多意义包含在那么多诗意浓郁的句子里,还是采摘几句与大家分享:“冷眼观世界。阳光走过的地方水都活着/一闪一闪的眼神在说话”,有阳光走来,就有万物的灵动。“突然进来的一束阳光.照在我端坐的泰山上/我脸色宁静,牙齿咬着一座山的心事”,阳光照来,一座山一样沉重的心事,也显得不那么沉重了。阳光总是美好的和美丽的:“阳光被冰滤过,透明的冷,阳光还是阳光/有阳光的地方,就让它们去填满”,“我看到雪花站在阳光的指尖上摇晃,它桃红的唇/在天空种植脆嫩的鸟鸣”,“看那渴死也不曾闭眼的阳光卜—一我摸一口,想吐出几口绿”。

诗人马启代的这本集子,诗艺上成熟老到,结构精益求精,炼字如金,诗意练达,意境优美中饱含感伤和哲理,这是很特别的。总之,正如钱锺书总结过的:“作出好诗,得经历卑屈、乱离等愁事恨事,‘失意’一辈子,换来‘得意’诗一联,这代价可不算低,不是每个作诗的人所乐意付出的。”最后还回到诗集的最后一首诗上——《蚯蚓,是地下诗人》:“它让土地穿越身体,如诗人让黑暗穿越灵魂//……所谓精耕细作就是从泥土里打磨词语/它不以柔克刚,只以小搏大”,这是灵魂的洗礼,是黑如白昼的哲理升华。

①由于诗人大部分诗作的标题都很长,篇幅有限,文中相关诗句均出自线装书局2014年4月第1版的“长河文丛”中马启代的《黑如白昼》。

参考文献:

[1]牛殿庆、傅祖栋、王岩.和谐:文学的承担[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 3.

[2]钱锺书.诗可以怨[J].文学评论,1981(1).

第9篇

1、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季节是春天。

2、放纸鸢的诗句有,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墦间人散後,乌鸟正西东。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0篇

诗歌,意境优美,语言凝练,就如浓缩的茶叶,当适当温度的水将之泡开后,不但会恢复它鲜嫩欲滴的绿色,还会有一种清香扑鼻的感觉。所以,古人喜欢品茶,因为此中自有真意。如若在写作中注入诗歌的元素,也许是我们提升学生写作兴趣和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学生的写作中运用诗歌的过程就是泡开茶叶的过程。所以,我们在学习诗歌时,如果将之与学生写作结合起来,也许会收到意外的效果。

一、泡优美的写景诗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关键词:空山、新雨、秋。

泡:空的山峦,在刚刚下过雨的黄昏时节,变得更加的婉约,朦胧,阵阵的雨雾,氤氲在有些失落的丛林之间,一股淡淡的凉意悄悄地爬上我们的心坎儿上,哦,这就是“秋”的味道啊。

――《秋意绵绵》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关键词:荒城、古渡、落日、满、秋山。

泡:一座古老甚至有些荒芜的城,悄然临着古老的渡口而立,有如那风烛残年的老人,岁月风干了他曾经鲜亮的皮肤,如松树皮般皴裂出苍老的年轮,无神的眼眸,空洞地遥望古渡,似乎在呢喃着一个永远的故事。那脉脉流淌的水哦,载走了多少人的青想?夕阳残照,晚霞漫天,将那瘦削的秋山装点得更加具有诗情画意,那般的空阔、壮丽!

――《荒凉与壮丽》

二、泡抒情的诗句。

诗歌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用来抒情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没有了情,诗歌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有的抒发了个体生命的短促,天地宇宙的浩瀚;有的是抒发个人情怀,故乡之思,漂泊之苦,吊古伤今,黍离之悲,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心忧天下……所以对于诗歌中好的抒情句子,好好地泡一泡,自然别有一番天地。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关键词:飘飘、天地、一沙鸥。

泡:故乡云隔雾阻,万里河山,愁肠百结,怎生开解?漂泊无依,流浪江湖,就如那广袤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天地如此广阔,个体生命相对那无垠的宇宙而言,不就是如微尘般渺小得微不足道吗?而诗人因为心怀了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永远都是烟波浩渺,宽阔无垠!

――《伟大的渺小》

三、泡韵味十足的诗句。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关键词:呼、销、万古愁。

泡:五花马不可谓不名贵,千金裘不可谓不难得,青春易老,岁月已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这就是连接古今的万古之愁啊!如果没有了美酒,那沉积心头、经过了万年积压,如此绵长厚重的愁绪又焉能一一化解?

李白《将进酒》中“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口语化的语言,却是他真挚率真的生动写照,一声声吆喝,活脱脱就是一个田间老农,村中老叟,我们似乎能感受到诗人的澎湃热情、满怀豪情,诗人渴求借酒消愁之后的这份洒脱和热忱。口语,一旦有了情感作为调味剂,口语也就有了诗一样的韵味,让人回味不已。

――《口语的魅力》

四、泡哲理性强的诗句。

哲理诗句,含蓄蕴藉,很有嚼头,在写作中若能恰当运用,会让文章增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关键词:沉舟、千帆、病树、万木春。

泡:“沉舟”,溺于江中,也许历经了百千年,暗无天日,空气窒息,但是它的侧畔却是千帆竞发,何等雄壮!“病树”干枯,衰朽的年轮里已将时光凝固,但是,它的前面却是万木争春,一派盎然生机的景象!这是一种很难得的积极心态,对我们而言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许我们年老体衰,其志日益衰,其气日益微。如果我们总是抱着这种“沉舟”“病树”的姿势,永远向着积极的方向眺望,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从自己这艘“沉舟”身边迅速掠过的“千帆”,在自己这棵“病树”前面生长得郁郁葱葱的“万木”,着眼于未来,欣然接受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能够得到永远的宁静。

――《生活需要喝彩》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关键词:闲看、漫随。

泡:闲暇时,泡一壶清茶,斜坐在旖旎的春光里,看花开花落,宠辱皆融入这无边的静谧之中了;无意执拗于去还是留,这都是一种选择,安顿好自己的心灵,看天外云卷云舒,那是多么的惬意啊!现实世界,也许我们太执著于名利的得与失,日子也就变得黏糊而不透彻。也许,我们停下来,倾听一下来自大自然的声响,看一看一朵花儿的开放,也能察觉到生活的美妙。闲暇时候,别忘了让自己轻松起来。

――《惬意》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我”意义上的诗人。因为我们和诗人有着不悖的特质:对生活的热爱,都在理想王国的世袭领域里颠沛流离。在秋风瑟瑟的日子,我们的内心定会生出“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淡淡悲凉情怀,秋高气爽的时候,说不定会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情绪在心头滋生。面对别离,我们既会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劝慰,也会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怆。多情多才的中国诗人,似乎已将人世间的所有悲欢离合写尽。于是,我们有了丰盈的诗情,却失去了创作的激情。胸中的火焰渐成灰烬而冷却,我们只有咀嚼,不论酸甜苦辣,初觉五味杂陈而渐至漠然。没有了诗人,我们的思想似乎也行将枯萎。举目四顾,这个时代还有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妄谈诗歌,如芒刺在背。而肩负传道授业重任的师者,如何在诗情日益冷却的今天,传承诗歌的精髓,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惑,但我们还得坚守,因为这是我们的本分。

第11篇

诗歌鉴赏,作为高考试题的必考题型,一直是教师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解题头疼的焦点。其实,诗歌鉴赏连篇目加题目,字数并不多,篇幅也不大,只要我们在答题时,仔细推敲,诗歌鉴赏也有诸多突破口和暗示点。在此,本文作简要分析,希望对学生和老师有点帮助。诗歌中有哪些地方需要引起我们注意呢?

1、关注题干。诗歌鉴赏题,总有一句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或“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这些题干,我们往往忽略,但是其中暗含不少可用信息。例如,从题干中我们可以得知,您要做的是唐诗还是宋词,了解这些就等于知道诗歌创作的总体背景。另外,也告诉您要做的是诗还是词,诗词是两个不同的题材,在答题思路上也稍有不同,利于调动我们答题思维的方向。甚至有的题干会告诉我们更多关键的信息,例如:2004年江苏高考卷的题干是“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这些信息告诉我们我们要解答的是一首唐诗,题材是边塞诗。了解这些。我们就可以用大脑中储藏的边塞诗的知识来答题,确保答案不会有太大的偏差。所以,题干不容忽视。

2、标题和作者不容小视。我们所接触的诗词大体有送别诗,咏物诗,怀古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题材。而这些题材在标题中有所暗示。例如:2007年江苏卷诗歌鉴赏的标题《登金陵凤凰台》作者李白。仔细分析这个标题,“金陵”是南京的别名,“凤凰台”一个南京的古迹,“登”是动词,登上。标题合在一起:登南京的凤凰台。由此可知,该诗应该是一首怀古诗。再结合我们所熟悉的诗人李白的经历,可以得知,本诗李白借登临南京凤凰台这一历史古迹,来抒发自己感情,了解这些后,我们自然会想到怀古诗的相关知识,例如,对比手法的使用,抒发昔盛今衰之情等。

3、诗歌中景物描写。古代大多数诗词中,多数都有景色描写,诗中的景即我们所说的意象,抓住这些意象,作者感情基调便有了很好的把握,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对这些意象的积累和识记。例如:见到“柳”我们会想到送别,见到“酒”我们会想到忧愁,见到“南浦”我们会想到送别等等。另外,如果景物多,就考虑到诸多景物放在一起营造的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就是诗歌的感情基调,往往也是作者的感情。例如2004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征人怨・柳中庸》原诗: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其中“马策与刀环、黄河和黑山”等都是暗示战争的词语,在解题中它们就应该引起师生关注。

4、诗词中注释不能忽略。有的诗歌鉴赏题中有注释,这是解题的很重要的突破口。我们可以设想:为什么命题人要加注释?如果没有这个注释是不是就影响学生答题?可见注释的重要性,而且这些注释内容并不固定,有的注释是介绍作者或是本诗写作的背景,了解这些就了解到写作本诗的动机,利于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有的注释是对诗句中部分词语的解释,了解这些至少对该诗句的答题意思有了解,利于解题。例如:2005年江苏卷注释: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如果不注意这个注释,我们或许不知道何为“苗发”,但是通过注释,再结合标题,我们知道,诗人开始怀念朋友了,下面的题目是不是做起来就容易许多?

5、命题人设置的题目,往往也有很多暗示。题目是考察学生,也是命题人认为这首诗的核心所在,了解这些题目对理解诗歌内容是有很大作用的。例如2010年江苏卷第三问“(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通过这一问中“代为之思,其情更远。”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即可。所以,诗歌鉴赏中的题目不能单纯当做问题出现,或许里面也有答题的暗示。

总之,只要我们能细心观察,总是能从诗歌中寻找突破口,把握命题人命题思路和考察方向,让貌似极难的诗歌鉴赏也变的容易和简单。

张明亮,教师,现居江苏赣榆。

第12篇

李白有着大男人主义的豪爽性格,将已经过去的事情统统视为渺小的过眼烟云,他自由自在地去游历那些壮美的山山水水,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惊叹。

李白的诗让我越读越有味,他的诗中不仅仅是对人生的感叹,似乎还有很多很多更深的东西等待我们去发现它。他的诗很开放,能让大多数人接受他。他写的东西即使我咬烂笔头也想不出来。点到为止,却又点得精确,点得透澈,让人忍不住被这个“李氏黑洞”给吸进去。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相思,摧心肝。”这些令人深感谢无奈的诗句就是这样融入我们的社会的。

我只是去听去看去想,李白的诗却成了我脑海里抹不去的光亮。影响着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特别是《将进洒》这首诗,最让我为之动容。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金钱在这位诗仙眼中早已成了毫不起眼的蚂蚁,在酒后也只剩无几了。回来想想,真是天妒英才,要不然李白早就当上“高级白领”了。那么好的文笔,那么气派的思想,那么坚定的雄心壮志,要是李白来到现代,那他肯定没那时间享清闲,而是为了工作和生活埋头苦干。

李白的诗像一条灵动、充满豪情的龙,在茫茫的诗云中穿梭,他傲然、不屈,眼睛里有着无数智慧的宝藏。昂首,腾空。

金色的影子在云端一闪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