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桂林山水课件

桂林山水课件

时间:2023-05-29 18:01: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桂林山水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桂林山水课件

第1篇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紧紧抓住桂林的山和水,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桂林山水的美景,整个内容都洋溢着作者喜爱桂林山水的愉悦心情。通过课堂学习,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文本中的图文,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美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逐步培养我们民族学生的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掌握课本中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中描写桂林的“山”和“水”的特点及课文中的观察和表达的写作手法。

4.教学准备:收集图片、音乐、文字等,制作有关桂林山水的课件

5.教与学: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通解全文生字、新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

三、说教学流程

(一)充满激情,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时,我是这样提问学生的:在我们国家,有名的游览景点非常多,你们知道的都有哪些?你们去过桂林吗?桂林的山水甲天下,今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去欣赏它的美景。

出示课题——桂林山水(板书)

(设计意图:激情导入,引领学生走入风光秀丽的桂林山水。教育,就是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旅程。)

(二)初步感知课文

我利用课件出示桂林山水的风景图片,同时播放课前准备好的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上对课文进行初步的理解。

我说:同学们,欣赏完优美的风景,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当学生回答完后,我引读文本的第一小节,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真实的感受。)

接着,我问学生:有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对学生回答出色的,我给予了表扬。)

(设计意图:在听朗读和教师提问的过程中,让学生欣赏桂林优美的山水风景图片,可以使他们初步领略和体会桂林山水的美。)

(三)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课堂教学活动: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大声诵读课文,同时,利用字典、成语字典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查找出课本中不懂的字、词、语。

2.要求学生在朗读时,将把不认识的生字、词语勾画出来。

3.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效果,点名学生读课文。

(设计意图:以上一个教学小环节中,我锁定重难点,采用多种手法,引导学生多元化阅读课文,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掌握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四)细读课文,品味情感

1.学习描写桂林“水”的部分。

我说:课文的题目突出了“山和水”。那么,在课文中哪一节是描写山的呢?哪一节是描写水的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文本)

我范读了描写桂林“水”的部分,并提问:桂林的水如此美丽,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色,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来。(停顿3分钟)

我检查学生的思考结果并板书水的三个特色(水:静、清、绿),然后提问学生: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呢?(提示:美)

然后,我说:桂林的水真美啊!现在,我们再一起听听音频朗读吧,再一次感受漓江水的美。

2.进一步学习桂林“山”的部分。

我说:漓江的水太美了,但我们说到水时自然会想起山。在这篇课文中,请大家注意一下这篇课文的题目,说的是桂林的山和水,因此,我们应该去看看桂林的山又有哪些美?它的美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话,让学生的注意转移到桂林的山上,起着过渡作用。)

我说:我们已经学习了桂林“水”的部分,现在同学们可否自学描写桂林“山”的部分呢?(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自学,可同桌一起学习;交流:奇、秀、险。)

课件演示桂林的“山”,让学生直观感受其特点。同时,我引导提示:这么的多奇形怪状的山排列着叫“奇峰罗列”。再让我们听读这段,感受一下“奇、秀、险”的特点。

我说:同学们,原来桂林的山也是如此之美,难怪桂林山水甲天下呀!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读“我攀登过……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样的山”这一句,然后提问:难道峰峦雄伟的泰山不够壮美吗?难道红叶似火的香山不够迷人吗?(出示课件,对比桂林、泰山、香山等,让学生明白: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桂林的山和水,桂林的山水兼有山与水之美,当然是甲天下的。)我总结说:所以我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1.熟练朗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第2篇

《信息技术教育与各科教学的整合研究》是我校所立的一项市级课题。课题组成员通过近几年的研究,体会到在教学中合理科学地运用多媒体,可以把静止的、呆板的文字,全面转化为鲜明的视觉、听觉、动感形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

教师上课前,布置预习题,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资料,既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如,学完《珍珠鸟》一文后,让学生自己更进一步体会“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含义。学生主动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去理解。课堂上,学生说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某大型公司的一个清洁工,从事着一个容易被人忽视,被人看不起的工作,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一个晚上公司保险箱被窃时,与小偷进行了殊死搏斗,事后,有人问他这样做有什么动机,他却说,每次公司总经理从他身旁经过时,总会不时地赞美他:“你扫的地真干净!”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就使这个员工受到感动,勇于献身公司。从学生讲的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学生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二、多媒体使用恰当,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近年来,在教学中我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讲《桂林山水》一文时,就较好地运用了多媒体。“桂林山水甲天下。”那里的山美、水美,简直天堂一般,但绝大多数学生没去过那里。如果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就根本感受不到美如画的桂林山水。为了让学生能欣赏到桂林风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我从网上收录了相关的桂林山水介绍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制作了声图并茂的课件。课上,通过多媒体,将一幅幅桂林山水的美景展示在学生面前,达到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使教学更直观有效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不同的场景、对象,在课堂40分钟内,可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并可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不至于因为不断重复同样的内容而感到厌倦。如,教生字“日”学时,将其制成课件,通过多媒体,播放“日”字的演变,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就掌握了这个字的音、形、义。

四、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时要注意的问题

(1)不要喧宾夺主。气氛渲染太浓了会转移学生注意力,因此,要适时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达到教学目的;(2)能用则用,不用就不要勉强用。无需每课都要使用多媒体教学;(3)使用多媒体教学时,要有适当的板书。如果一节课下来黑板上没有一点痕迹,可能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也没有印象。

因此,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能增强视觉动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昂,对学习产生兴趣,更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看到“部分”,也能看到“整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在各科教学,尤其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努力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第3篇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字”教学的有效整合

1. 运用课件让生字的偏旁变色、闪耀,让学生认清字的结构组合;运用课件特写,让学生认清生字的笔划、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

2. 运用课件进行字体演变,设计生字的情境图(动画),帮助学生建立起生字的音、形、义联系,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了解字义。

3. 运用课件揭示生字的音、形、义关系。

4. 运用课件传授写字技巧、注意写字的细节。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词”教学的有效整合

1. 运用课件学习词义。例如,在教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一课时,我利用直观形象的动画课件――小猴子下山,在玉米地里掰了一个又大又多的玉米,扛着往前走;而后又扔了玉米,摘了几个又大又红的桃子;接着又扔了桃子,在西瓜地里摘了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抱着往前走;最后,扔了西瓜,去追蹦蹦跳跳的小兔,结果小兔不见了,小猴只好空手回家。这一动画效果有声有形,生动清晰。文中“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几个形容词,“掰”“扛”“扔”“摘”“捧”“抱”“追”“蹦蹦跳跳”几个动词的意思就被生动地表现出来。不须作过多的解释,学生一目了然,轻松地掌握了它们的意思,为突破课文难点部分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运用课件理解词义。例如,在教第十册《丰碑》一课时,学生对课文中的“丰碑”难以理解。我用多媒体演示:大雪纷飞,在一棵大树下,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着,如一座晶莹的丰碑。接着,教师启发学生:军需处长怎么会冻死的?在冻死前是怎样的情形呢?导入重点段的学习。多媒体演示:画面渐渐清晰,出现了老战士的形象,他冻僵了……学生通过朗读分析,理解了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高贵品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他的精神,可用多媒体把两个画面结合起来:老战士冻僵了,雪越下越大,覆盖住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讲述了军需处长这个管理棉衣的人没有棉衣被冻死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他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表达了对这位战士深深的崇敬之情。运用多媒体,通过两个场景的对比,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学生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

3. 运用课件揭示词意。例如,在教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要求学生理解、区别“摇、甩、摆”这三个动词的意思。我就反复播放教学软件中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小鱼是怎样在河里游的,老黄牛怎样赶蝇子的和燕子在空中飞行时尾部的动作,接着让学生说一说、做一做它们尾巴是怎么动的。通过“看、说、做”不仅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这三个动词,同时还进一步掌握了小鱼、老黄牛和燕子的尾巴的特点和用途。

4. 运用课件感悟重点词语。例如,在教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为什么是“千万缕”而不是“一片”?阳光为什么会像“利剑”一样“穿”过树梢?学生难以理解。我运用CAI作情境展示:繁茂枝叶一层压着一层,密不透风,周围浓雾茫茫,金色的太阳光透过浓雾,从针尖般的树叶缝隙中穿过……同时,伴随CAI舒缓的乐曲和课文录音。这种声像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清晰的表象,再加上反复在读中体会,学生对“千万缕”“利剑”及“穿”字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从中感悟了语言的美与精炼。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句”教学的有效整合

1. 运用课件理解句子。例如,我在教五年级上册《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对“设计人字形铁路”极其陌生,对“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这一难点百思不得其解。教学中,我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将火车怎样通过“人”字形线路爬上陡坡的过程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真正理解火车是怎样通过“人”字形线路爬上山的。让学生亲眼看到北上的列车到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学生随着演示过程经历了直观形象性思维,形成了鲜明的表象,难点不攻而破。这时再来朗读,学生就会豁然领悟,从读中感悟到人字形铁路的巧妙之处。

2. 运用课件突破难点。例如,我在教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时,为引导学生理解“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这一难点,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满池荷花。它们姿态各异,看着看着,“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接着,多媒体演示:“我”在荷花中翩翩起舞,满池的荷花也随“我”一起翩翩起舞,蜻蜓向“我”飞过来,告诉“我”飞行的快乐;小鱼向“我”游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小作者的观察想象,突破了难点。

3. 运用课件学习造句。学习造句,是“句”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造出优美的句子?例如,在教二年级上册《山行》一诗时,我作了如下尝试:播放“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霜叶红于二月花”等自然景观的幻灯片,使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投影上的画面融为一体,进而领悟其意境。以这一幅幅画面来调动学生学习造句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边赏边读,进入意境,模仿造句。学生们以本地山河景观为内容,造出了“登上塔山石径斜”“松林深处有人家”“枫叶红似二月花”等优美词句。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段”教学的有效整合

1. 运用课件理解内容。例如,在教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时,要重点通过动画再现亚里士多德所讲的内容和伽利略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话得出的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以及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进行的公开试验的情景。使学生深刻理解伽利略的结论:铁球下落的速度与它的重量没有关系。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第4篇

曾不止一次聆听过大师们的课堂教学,方知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是那么的辛苦,症结还是在于我们自身,因为我们的许多劳动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负效的,才会让孩子们事倍功半。这不禁让我想起曾听过的《桂林山水》教学片断:

师:(多媒体演示桂林美景)读课文,看了刚才的画面,你们认为桂林山水美吗?

生:美。

师:是呀,这样美的桂林山水怎么能不让人赞美呢?现在分小组展开讨论,看看用什么方式来赞美桂林山水。你可以画一幅画,可以唱一首歌,可以……(学生分组讨论,争辩声、讨论声此起彼伏。)

师:大家准备好了吗?谁先来赞美?

生:我们小组是唱一首歌。(小组合唱《我想去桂林》)

生:我们小组是画一幅画。(向全班同学和听课老师展示)

(接下来是跳舞,作导游解说等汇报。教室里热闹异常,大约持续十几分钟。)

师:好,同学们的汇报很精彩,都抒发了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时下,像这样只追求形式,课堂上安排了过多的非语文活动,学科资源的随意整合仅是其中一种。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组合作学习、奖牌红星激励是大家惯用的手段,学生四人或六人围坐一组,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活动,一会儿戴上头饰表演,一会儿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花样层出不穷;而执教者对教材的重点都把握不清,看着学生游离主题而不知引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这样的教例,我常会想: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语文教学的目标如何落实到每一节语文课中去?听了大师们的教学之后,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一、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上来。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的“本真”。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此为智力方面的素养;二是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良好习惯,此为非智力方面的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心无旁骛地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为他们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以为,这个“基础”就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基本语文要素;就是要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上下苦功夫,使他们拥有受益终生的很好习惯。学生一旦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自发学习、自主探究,在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成果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学生的身上就会散发出浓郁的语文味来,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健全人格都会得到提升。

二、语文教学应着力于让学生多读多背

读背是语文学习之精髓,是摄取语文素养之捷径,我们不能把它束之高阁,另辟路径,去搞花样翻新。实在的语文课就应该抓住读书这个根本,让学生反复地去读、去背,口诵心惟,从读中扩大识字量,从读中品味词语的语境义,从读中发掘句子的言外意,从读中体会选材的匠心。读既是实践,又是濡染;既有理解,又有体验;既有语感的培植,又有情感的陶冶;既是规范语言的内化过程,又是心灵世界净化的过程。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是与他所背诵文章的数量和质量成正比关系的。背诵除有“读”的所有功能外,还有着更多的益处,它既是涵咏,也是习染;既有积累,又有“反刍”;既是积淀文化蕴的过程,又是提升文化品位的过程;既是学生记忆力、领悟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又是学生个性潜能不断开发的过程。语文惟有实实在在地读背,才能使字词句章,兼收并蓄,潜滋暗长,积少成多,才能由感到悟,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产生质的飞跃。读背无疑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好方法。不让学生读背,对语文学习来说就是釜底抽薪。

第5篇

第一、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制订不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我制订切实可行的小目标,提出略微高一些只要学生稍微一努力就可以解决的目标,使学生满载而归,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认为学习也应该是件很轻松的事情,很惬意的事情。这样有利于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对于能力出众的学生我再适当提出难度稍大的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拓展空间,满足他们的渴求,以保护能力强的学生求知的欲望,使他们不至于在学习之中吃不饱。

第二、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在上每一节课之前,都要备好教材,尤其要备好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兴趣的切入点,只有激发并调动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在知识海洋中尽情畅享快乐。只要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由“不学”转为“爱学”,由“爱学”转为“乐学”。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学生学习的调味剂,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促进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推动着他们努力学习、努力探索,勇于攀登。我们班的孩子都喜欢看课外故事书,我就利用他们的这一点,让他们自己讲讲都看过哪些有趣的故事,有什么好的故事情节说话给大家听。学生们有了诉说的兴致,都各抒己见,热情空前高涨。日复一日,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归纳能力自然而然的就有了长足的进步,也敢说、爱说、乐说了,作文也不再是难事了。

第三,采取有效学习方法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我喜欢采用四种方式进行教学,一种是直观性教学,另一种是情境教学,其次是适时设疑,最后是顺势利导。这四种方式我乐此不疲,并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兴致很高。

1、首先是直观性教学。直观教学就是采用直观实物,如课文的挂图、根据课文制作的动态课件等进行教学的一种直观方法。我曾经在上《桂林山水》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桂林山水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我设计了桂林山水动态的视频,山青水绿,生动的一幅画面。然后让学生欣赏,使学生对桂林山水赞不绝口,心中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种方式对学生的感官有很大的刺激,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其次是进行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根据已有的教学资源充分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比如在上《鸟的天堂》一课的时候,我放了一段录音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感受,犹如身临其境一般,体会各种不同的鸟的叫声,感受鸟的世界的神奇、奥妙。之后学生感受颇深,增加了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并且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中。

3、适时设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习《花边饺子》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学课文,并提出一些只要一努力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如“我小的时候为什么妈妈总是包两种馅的饺子?”“长大后我为什么给妈妈包花边饺子?”由于问题不难,学生对问题很感兴趣,纷纷分小组去寻找答案,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4、顺势利导。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积极性,也要学会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虽然强大,但有时又显得很脆弱。如果运用得好,它可以使学生获得好的成绩,树立学习的信心,获得终生受用的知识与能力;如果运用不得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消失,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负担,厌学、弃学的情况随时就有可能发生了。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课程 融入

1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它的优越性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青睐,信息技术能够带给全新的教学体验,通过声、光、色、形等方式将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用更加贴切,更加真实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设置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小学生们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当然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的融入目前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教师们要寻找到这些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

2 “教”和“学”并重

很多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上,没有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没有充分的利用好课件来帮助小朋友们更好的去“学”。还有的老师为了使学生一直紧跟自己的思路,担心过于生动的画面使小学生们不能够聚精会神,不注意课件教学的交互性,禁锢了孩子天马行空的思维,这是不符合新时期教学理念。实际上小学生的思维是灵活的,所以语文的教学也不能死板,不能生搬硬套,语文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老师们不能完全再根据以往的经验去授课,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导向的思路,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来调动小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将老师的导向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联系在一起。

例如,有一次在讲《桂林山水》的时候,其中有一段关于桂林的水和山的描写:“教师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光潋滟的西湖,却从没有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只有船桨激起一道道水纹,扩散出一圈圈涟漪的时候,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跋涉过连绵起伏的燕山,却从没有看见过桂林这样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呀,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哇,像翠屏,像芙蓉,像玉笋,重峦叠彩,绮丽清秀;桂林的山真险哪,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它就会栽倒下来似的”这几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很是成功,聊聊几笔就将桂林的秀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可是在教学中教师发现,有的孩子并不能够真正的感受到这幅“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有的是因为对于海的波涛汹涌没有概念,有的也没有见过绿色的翡翠,有的是没有真正的观察过船行进的状态,所以教师通过课件的视频,让教师的学生们体会了海洋的巨浪滔天,感受了翡翠的深邃晶莹,观察了船在水上行进的景象。最后教师自己剪辑了一部关于桂林山水的视频,配上课件的原声朗读,看着孩子们认认真真的听讲,教师知道这片美丽的土地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那一天教师给孩子们布置作业回家用一个词来表现桂林的水在自己心中的感觉,其中的一个孩子写的是:上善若水,令教师大吃一惊。

3 将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入一起

通过设置情景,引导小孩子从内而外的理解文章的精髓。网络上有很多的资源可以供老师和孩子们学习,有时通过简单的复制和粘贴就能够获取大量的信息,但是小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这样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将来的进步和发展。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整理信息技术资源,通过积极的引导使孩子们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体验语文教学过程中那独有的视觉、听觉、感官和内心的强烈冲击,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有一次给孩子们讲《小兴安岭》: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这里对于小兴安岭夏天的一处细节描写把握的很好:高高的树,繁茂的枝叶,阳光洒下,斑斑驳驳。早晨起来,浓雾缭绕,景物在浓雾里影影绰绰。动静结合,美不胜收。可是孩子无法在脑海里形成立体的感受,教师就从一些视频上剪辑了一些片段,从而将那些美丽的语言文字化成了可视的影像,通过这些画面,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那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美。感受到了那种浓雾缭绕的情景,雾的弥漫的动态的美和那些景物若隐若现的静态美竞相辉映。在之后的学习中,有的学生已经能够在自己的作文写作中应用这种描法了。

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特点就是生动形象,能够运用声音和图像来表达内容,从而超越苍白的语言和叙述。这对于抽象思维较弱的低年级同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4 小结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教学模式的革新已是必然,通过将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能够不断地提升教学效果,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瓶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只能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不能成为教学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个人的发展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国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0):73-99.

第7篇

关键词:挖掘文本的诗意;彰显教师的诗意;诱发学生的诗意

王崧舟先生说:“让儿童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上,是语文老师的天职。”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诗意盎然呢?

一、挖掘文本的诗意

课文中诗意点比比皆是,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挖掘,就能让课堂充满生机,学生充满活力。

教学《水墨徽州》一课时,我问学生:“文章为什么以‘水墨徽州’为题?”学生自读回答后,教师总结:“高低错落的粉墙、鳞次栉比的黑瓦、清幽静谧的石板小巷、古趣盎然的石雕牌坊与雾色朦胧的山水,这些元素在一起确定了徽州黑白灰的基调,这恰好与中国水墨画的精神契合。”这样的描述本就如一首诗。

二、彰显教师的诗意

文本的诗意离不开教师自身诗意的内涵。教师应该拥有诗意的情怀,用“诗人”的眼光去触摸教材,寻觅和挖掘文本字里行间蕴藏着的丰富诗意,用“诗人”的情思和智慧构建课堂,师生才能享受到学习语文的幸福。

三、诱发学生的诗意

语文课的落脚点和归宿是诱发学生的诗意,只有把学生带入诗意的境界,我们的语文课才算取得圆满的效果。

1.导语引发诗意的情感

现行语文课本的文章,语言美、韵律美洋溢在字里行间,教师的责任就是用富有鼓动性的导语,创设一种情境,引发学生强烈的诗情。

教学《游子吟》一诗时,引导学生理解了原诗内容及所表达的情感后,我问道:“浓浓的热汤里升腾着母亲的关

怀,三鲜馅的饺子里深藏着母亲的爱!我们能不能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对母爱的感受,歌颂母爱呢?”学生争相表白。这不但让我和学生产生心与心的交流,而且让我们一起享受美妙丰盈的诗意历程。

2.多媒体渲染诗意的氛围

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开阔学生眼界,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与诗意的激情。

在执教《桂林山水》一文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桂林山水美景后导入:“大自然是一个美丽的无与伦比的世界,每一座山都是一幅写着诗的画卷,每一汪水都是一曲跳跃着音符的旋律。同学们,用诗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你心中的感受吧。”

马卡连柯说:“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心灵因充满激情和幻想而变得诗意盎然。

让温馨诗意永驻孩子的心底!

参考文献:

第8篇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71-0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些话都证实了朗读的重要作用。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的优秀教法之一,也是语文训练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和手段。文章的深义妙理、作者的奇思匠心、作品意境的感受、作者感情的体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学生语感的培养,语言的积累也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才能获得。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呢?

1.充分发挥配乐朗读声情并茂的优势,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动因。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乐读、爱读。当前,很多学校都配置了现代远程教育项目设施,可以到多媒体教室去上语文课,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特别是可以利用抑扬顿挫、准确流利、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让学生在欣赏课文的配乐朗读中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从而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找春天》一课时,笔者利用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营造了一种童话般的情境,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把朗读、理解、感悟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欣赏课文配乐朗读的基础上自由、充分地朗读,在读中巩固生字,在读中探究问题,在读中感悟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笔者播放了两次配乐朗读后,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的急切、向往、激动的心情,感悟"冲出、奔向"等词语蕴含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说说自己找到的春天,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说说初春的特点,从而体会课题中的"找"字,体会课文表达的发现的乐趣。笔者让学生带着"作者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反复读课文,从找春天的过程中感悟春天,体会找春天的乐趣,体验发现的快乐。笔者还让学生带着欣喜的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然后笔者用课件显示不断找到春天的情景,最后形成山花烂漫、百鸟争鸣的画面,同时播放轻音乐,创造想象的氛围,与学生一起在轻音乐声中朗读课文,让他们感到回味无穷。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既培养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

2.1语调。语调是用来表达句意和感情的抑扬顿挫的调子,由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快慢来决定。不同的语调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文章的内容不同,采用的基调也应不同。如《小溪流的新家》一文的基调是欢快活泼,《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的基调是深沉悲痛,读的时候要注意区别。

2.2重音。重音包括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和心理重音。语法重音指词语中应重读的字以及句中应重读的成分。例如《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小白兔说:"自己种的。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其中的"自己种、吃不完"要读重音。心理重音是表示情绪或情感的重音,它一般落在句中的修饰语上。如课文《一粒种子》中:"啊,好个光明的世界!"重音应落在"光明"上。

3.朗读能够让学生提高情感的体会

作家都会将自己深刻的情感融入文章里面,作家的思想感情都是通过作家在文章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景物奇观、动物事件等表达出来的。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象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读者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这样一来,就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例如《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让学生带着自己深刻的感情,真正地走进桂林山水,真正地身临其境感受桂林山水的魅力,体会漓江水的静、清、绿,体会桂林山的奇、秀、险,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从作者笔下这么美丽的山水中透出作者那股对桂林山水浓浓的爱意和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由衷的赞美之情。再比如《自然之道》教学中,在作者一行人看到那只"侦察兵"小海龟马上要被那只食肉鸟拖到沙滩上,在这里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紧迫感,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到了事情的紧迫,同时也和文中一行人一样感到了事情的紧迫,产生了"不能见死不救"的共鸣。这也很好地为后面他们做的"愚不可及"的事情产生的后果做好了情感铺垫。让课堂中的学生和作者笔下的人物一样,设身处地地为那些太平洋小海龟捏了一把汗,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大自然的规律是不能违背的,如果违背了,就会得到与自己地预想相反的结局。其中有一个男生在临下课的时候还感叹了一句:"真是好心办坏事啊!"可见,朗读做了多好的铺垫啊!能够让学生真正地体会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有了这个课堂法宝,还愁阅读教学的难吗?由此,教师应加强指导学生朗读,尤其是应该精读的文章,不能粗观大意、浅尝辄止,必须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感,代作者说话,代作者表达思想,抒怀。经过这样的朗读,对文章的理解才会加深。

第9篇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将课文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给语文课堂带来新的教学模式。其指的是将音频、图形、文字、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通过数字化压缩、采集、储存等处理方式,以合成等形式展现出来的一种现代化信息技术。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满足教学要求以及给语文教学带来较大的便捷。

2利用多媒体结合课本内容,促进学生思维开发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尚未开发成熟,对于课本上的知识一般以形象为主,但在认识事物时却能够熟记于心。因此,教师可抓住这一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小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材料进行辅助教学,并以课本原文为展示内容,进而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印象更加深刻,从而启发学生脑力思维,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黄河魂》一文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加理解“魂”这一词,可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黄河的视频片段,并对内容进行生动地阐述。在看视频的过程中,可适当的将声音调大,让学生在声感上感受到黄河水汹涌奔腾的冲击力,进而从形象思维转换成理性思维,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3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新课改课堂教学下的要求,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德、智、体、美的综合发展。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更加快速地培养其审美情趣。例如,在学习《江南春》一诗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诗句的意思,教师可结合多媒体技术对每一句诗句进行解释,并展示诗句中的景色。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一句,利用多媒体展现傍水的村庄,五颜六色的鲜花,艳绿的草丛以及枝头鸣叫的黄莺等。展现过程中,使学生进入该情境下,更直观地感受到诗的语言美,并带动学生使用各种感官去体味诗的意境美,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结合多媒体,延伸课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以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只限于学习课本内知识,具有一定地局限性,以致于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甚至缺乏学习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教学生课本知识以外,还要利用其它方式教授课外知识,帮助其形成主动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现课文内容以外,还可在学生面前通过展现桂林山水,并发出问题。如“A同学,你去过桂林吗,”“B同学,你觉得书中描述的桂林景色和你想象当中的景色相符合吗”等方面的问题。在教学中,除了展现桂林山水的美景之外,教师还可选取桂林特有的四季美景,并向学生发出提问,类似“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啊,为什么”等,然后让学生看着图片,自己寻找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的季节存在不同的美,进而扩展学生思维能力,延伸至往后的学习中去,有效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5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教学内容更加立体化,使小学生更易接受收新知识

在小学低端年级学生学习知识中,每一章节设计的内容较为广泛。因此,对于年纪尚小的学生来说,识字、认词比较枯燥乏味,甚至影响学习兴趣,造成注意力不集中,降低学习质量。所以,针对这一情况,巧妙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丰富学习的内容,使学生更加容易接收新内容。例如,学习“a、o、e”等声母表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准备声母表,以及利用动物等形象的照片做参照物,来比划将要学习的字母。或者在学习过程中,让小学生用一种动物或者物体来形容某个字母,以便使学生对学习的单词形成深刻的印象。通过这样的方式,小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能记住每个字母,还能提高说话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6利用多媒体的特点,创设情境丰富课堂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可以丰富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课本的内容。从而对课本原文产生新的想象,更能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我是什么》一文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准备相关内容的课件,在屏幕上打上粗大明显的四个字“我是什么”,直接刺激学生的眼球,然后引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并将一些抽象性的答案置入屏幕上,让学生阅读。接着,教师可向全班学生发出提问,类似“你们觉得屏幕上的答案对不对啊”“每个人按照屏幕上的答案说说自己的答案,好吗”等方面的问题。整个课堂围绕“我是什么”展开教学,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进而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模式。

7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 聋校 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应用方法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也给特殊教育带来了无限生机。

聋校学生由于听力上的残疾,从外界获取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大大降低,他们的语言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同年龄的正常孩子,和社会的进步极不协调。如何让聋生尽快适应社会的迅速发展,如何把大量的多元化的信息有目的地展现在聋生面前,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是特殊教育学校老师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应用缩短了聋生和社会之间的距离,特别是把多媒体课件融合到聋校语文教学中,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改革了传统教学,而且提高了聋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真正实现了聋生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教学过程中的导入、讲授与总结是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我认为在教学中,把信息技术恰当地运用到这三个环节上,便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导入

于漪老师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聋校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的内容文笔清新、意境优美,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是叙事抒情,有的是喻理抒情。学习这类文章时,我们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从互联网上收集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出课文情境。

如《荷花》一文,作者描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我根据课文内容,首先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荷花图片,把一幅幅与众不同的荷花展现在学生面前,情景交融,从课堂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情绪饱满地主动地接受新知识,激起乐学的情趣,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从中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二、设疑启思讲授

在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常常抓住重点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读、划、思、议。这些词句在课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中应紧紧围绕这些词句,重点设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去学习,再借助媒体课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草船借箭》中的“神机妙算”一词文章中周瑜自叹不如的感慨之言,也是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高度概括,如果单纯理解“神机妙算”一词,学生就很难体会出人物的性格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必须放在借箭过程中去理解。因此设计:在借箭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重点学习借箭的经过,同时结合借箭时的课件演示,学生明白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在于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巧谋划,进而体会到,诸葛亮能克敌制胜的关键在于他有运筹帷幄的才能,及其胸怀天下、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气魄。

如学习《荷花》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让荷花从荷叶之间冒出来,荷花的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分别演示出来,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展现一幅“活的画卷”,在欣赏感悟中获得美的感受。所以借助媒体课件,既能省时省力化难为易,又能突出重点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画龙点睛总结

课堂的结尾是总结规律、理清顺序、提示中心、浓缩精华的重要环节,此时巧用课件,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在讲授过文章的特点后,对全文总结适时地播放本文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品味“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再通过观看收集到的资料让学生进入到桂林山水美丽的景色之中,使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美的旋律、美的情调、美的形象,并从内心发出赞叹。

第11篇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及活动的特点,能刺激学生感官,在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创设情境方面,具有其它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教学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等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可以进行假想旅游,让学生乘车到桂林去游玩,大屏幕播放“桂林山水”一幅幅画面,加上配乐朗诵,学生随着镜头,欣赏到了桂林甲天下的风光,仿佛置身于美妙的情景之中。这种用图像、音乐喧染的情景给学生以强烈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替代的。

二、直观形象展示,增强感性认识。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宏观的自然现象、逝去的事物或者需要长时间才能感知的事物,因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无法让学生亲眼看见,这些都是课堂教学的难点。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直观具体、感染力强的感性认识材料,使学生看到了事物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真情实感取代了凭空想象,难题无须多讲,“百闻不如一见”。例如,在教学《恐龙》这一课,由于恐龙生活的年代久远,学生对恐龙这种中生代的爬行动物可谓一无所知,这就给教学带来了难度。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再现出恐龙的生活环,层现出各种恐龙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教师加以解说,就会增加教学内容形象性,学生如同观看生动有趣的动画片一样,轻松愉快的获得知识。

三、激发想象思维,加强诗歌教学。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但是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指导朗读古诗《静夜思》,我制作了课件,在出示图片的同时播放录音,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聆听配乐朗读,把学生带进一个明月当空,诗人倚窗思家的环境中。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这首古诗,让学生体会诗的韵律、节奏,并用缓慢、低沉的音调把诗人身在异乡那种孤独的思乡之情表达出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读的兴趣,同时,对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又如: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嶂,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四、激发写作欲望,丰富写作素材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且病句错字连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境,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如让学生写热爱生命的作文,为防止学生写空话,我找了关于四川汶川地震的图片和视频,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与场面,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宝贵,同时我又找了关于残奥会方面的视频,学生被运动员们热爱生命、超越自我的精神所感动,情动而笔发,写作任务也就完成了。

五、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12篇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最适合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极大丰富了语言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因为电教媒体能创造出逼真的立体情景,动静结合,虚实交替,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对内化学生的整体素质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我在运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品尝到了其中的甘甜。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而情感的激发必须靠创设情境来实现,因为学生只有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之中,才会受到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运用投影手段,就可以创设具有巨大感染力的情境.其次,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所支配,只要是他们感兴趣的,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掌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运用启发性的导语和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尽快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看看桂林吗?想看看甲天下的山和水吗?”学生听后都高兴极了,异口同声回答:“想”于是,在温婉流畅的钢琴乐曲声中,我出示了“桂林山水”的录象,并向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秀丽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动情的朗诵,使学生个个如痴如醉。就这样,老师很轻松地带入了本课的情境中,为讲读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如教学《》一课时,由于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年代较远,学生要体会中国工农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一个生动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观看一段精心剪辑的关于的录像片。一组组生动逼真的镜头,加上教师一句句饱含感情的解说,把学生带上了路。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很快进入诗的意境。接着,教师配乐范读全诗,以声、情感染学生。此时学生学习诗歌的欲望和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纷纷跃跃欲试。

二、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网络中,大量的信息、精彩的图片,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不可穷尽的资源宝库。这宝库里不乏同行的优秀论作,如优秀教案、论文、课件等,这些资源的合理运用,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本校的校园网中,也有不少的可用资源。一次,我下载网上设计的《秋天的雨》的课件进行教学,学生们欣赏着美丽的图画,聆听着诗一般的配乐朗读,渐渐地,他们陶醉了。我让学生再次听着音乐,跟着小声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学生们读得声情并茂,入情入境,读完了还要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再如,有一次词语教学,是让学生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如“层林尽染”、“叠翠流金”、“天高云淡”等。这些词语所描绘的景色很美,我努力地用语言进行描述,让学生想象那景,甚至还在黑板上画一画景物,以求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可是,许多学生仍用似懂非懂的眼神望着我,期待着更进一层的讲解。此时我想:要是有现成的景物图片该多好啊!下课了,我马上从电脑中查出了许多相关的风景区图片。这些景物不就是书上那些词语所描绘的景象吗?我将图片上传到教室,让学生们看景学词。这样,看着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再听着我的讲解,学生们一脸的释然。借助网络资源,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丰富表象,发展学生思维

人们学习任何知识,都是离不开想象的。阅读教学更是这样,必须重视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思维。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投影,可以帮助学生仔细、全面、深刻地体验课文内容,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为想象思维提供丰富的表象。这不仅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为了有利于学生体会桂林山的奇、秀、险,我分别出示投影片,让学生观赏桂林山的多姿多态,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又觉得像观光一样热闹有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记忆、注意等方面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创新能力。

四、语言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在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我借助幻灯投影片,对学生加强选词填空、词语搭配、整理句子、修改病句、扩缩句子、遣词造句、句子词序变动等多方面的语法基础知识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语法的基本规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利用幻灯投影片,精选一些妙言佳句要求学生熟读背诵,理解运用,日积月累,也能起到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作用。利用幻灯文字片,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句的理解,可缩短授课时间,加大教学密度,增加学生课堂上的自学时间,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电教媒体的帮助下,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整体发展。总之,运用电教媒体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平面型的教学方式转化为音、像、影、视结合的立体教学,使教学活动变成了生动、具体、直观、快乐的动态过程,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利用网络,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利用网络,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利用网络,能促进师生感情的融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现代教师,应该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在教学中多运用,在师生共享网络资源的同时,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辉煌。(作者单位:通榆县瞻榆镇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