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01: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笔者常常思考:“语言文字训练”也好,“语言运用”训练也罢,这样训练的目的是什么?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吧。学生拥有较高的语文能力要干嘛呢?于永正老师强调“学语文的终极目标是学会表达”。“表达”的最高形式当然就是“写”了。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个命题――“写”语文!
“写语文”是相对于“读语文”而提出的。对于课堂教师来说,“写语文”就是“写课文”。说到这里,可能有很多老师吓一跳:我们常常说学习课文或者读课文,哪里提到了“写课文”了?笔者是这样操作“写课文”的教学理念的:学生初步自主学习课文后,在教师的稍微指点下继续把握课文内容。接下来,教师不作更深层次的解析,而是让学生写出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所得所悟所思所疑――写课文!最后展示、反馈班级学生写出来的所得、所悟、所思、所疑。在反馈中碰撞、交融、提升,完成对课文的正确把握。这样的一个学习流程,既完成了学习课文,又锻炼了写的能力,或者说用写的方式学习了课文,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课文。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课时先学习生字新词,然后用多种形式熟读课文。接下来组织学生讨论: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老师稍作总结。第一课时大约还剩下15-22 分钟,让学生围绕“课文写得真美,我最喜欢哪一部分,说说理由”――“写课文”。写完后上交老师批阅。第二课时组织学生展示反馈第一课时所写内容。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碰撞、融合、提升。
有的学生会写喜欢“美丽”,有的学生会写喜欢“富饶”有的学生会写喜欢海底部分,有的学生会写喜欢海面部分,有的学生会写喜欢海滩部分……有的学生会从内容入手,有的学生会学习表达方式(总分总)模仿写一段; 有的学生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自己的一次旅行……
下面,笔者分析一下学生所写的内容。
展示一:这篇课文介绍了西沙群岛的海水、海面、海滩、海鱼、海鸟。其中我最喜欢海鸟了。我想西沙群岛真是鸟的天堂,那么多的鸟蛋!如果我去那地方,我一定要捡很多很多的鸟蛋回来。只是不知道这些鸟蛋能不能孵出小鸟仔,如果能,那多好玩呀!我爱你,西沙群岛。
小作者很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个性化地介绍了自己喜欢的鸟蛋。结尾抒发自己的喜爱。很优秀的一个总分总的段落表达。
展示二:西沙群岛的每个地方都吸引着人的眼球。我觉得最诱人的应该就是第五自然段的海滩上的海龟了。你想想,成群结队的庞大的海龟爬满了沙滩,产下一个个白白胖胖的海龟蛋!多么壮观啊!这么多海龟一下子让我想起了《西游记》中那只老龟驮着唐僧师徒四人过河的情景。特别特别让人觉得好玩的是渔业工人把海龟翻个四脚朝天!我猜想四脚朝天的海龟会多狼狈,多慌张,多着急,多无助!如果有机会到西沙群岛游玩,我一定一定也要翻它个四脚朝天。
多么丰富、稚气、富有想象力的一段表达呀。回忆《西游记》中的相关内容以及自己也想翻海龟的愿望让表达更加丰富灵动。
展示三:这篇课文写得真美,让我一下子想起了上次我们一家人去湄洲岛黄金沙滩玩的事。那天天气格外晴朗,我们带上玩沙的工具奔赴目的地。沙滩上的游人特别多。我们马上选定地点,开始挖沙洞。我和爸爸分别从左右两端向中心挖进,准备汇合挖通。不一会儿,我的手指尖触到了爸爸的手指尖,爸爸提醒说:“小心,别急。”话音刚落,沙洞就莫名其妙地塌了,当然还伴随着妈妈夸张的尖叫声。接着 ,我们又堆了一个巨大的城堡。我们一家人还和这个古老的城堡合影了呢。后来,我们轮流被埋进沙粒里。只露出一个“贼头贼脑”。有个小弟弟路过我们身旁,兴奋地指着我们大呼小叫起来……最后,当然是游进大海,享受无边无际的海浪。那一天玩得不亦乐乎!下次旅游选定西沙群岛!
学习了课文,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美好回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不知不觉就完成了一次货真价实的习作训练。
展示四:学习了课文,我又学习了10 个一类生字,分别是:饶、屿、崖、威、武、卵、渔、栖、粪、辈。13个二类生字,分别是:蓝、懒、披、划、威、武、拣、颜、形、状、渔、料、辈。还学习了21 个词语。我觉得最好笑的是“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哈哈,会有那么多鱼吗?夸张得多精彩呀。
这个学生最实惠啦,汇报了自己学习了生字词的情况。真好啊!进入三年级,识字教学就是应该不同于低年级。应该更多地同“写”的训练结合起来。
大家想想,如果全班四五十篇这样的“写课文”习作,会是怎么样的!这些习作基本上涵盖了平常教师要分析讲解的课文内容。这样的“写课文”至少有以下几个训练收获:
1. 用“写”的方式完成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基本上杜绝了师生对课文的“解剖”。
2. 尊重、成长、成熟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理解能力。
3. 以学习课文为契机完成了一次表达能力的训练。
【关键词】课程标准;语言运用;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针对阅读教学中重理解、轻运用,重讲解、轻实践等弊端,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那么如何落实?如何体现呢?结合对新课标的学习与实践,谈几点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语句推敲 研读文字
巢宗祺教授这样说:阅读教学确实需要讨论文本的思想情感内容,不过这种讨论应该和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联系在一起,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一文,通过盲童安静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在这篇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个词语就是“奇迹”,而文中正有这样一句话: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于是在教学时,我对学生说:“读完课文,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划下来。”学生一下就找到了“奇迹”这一句。我首先让学生理解悄然、竟然、奇迹的意思,带着不同的感受去读句子,然后通过对比朗读:①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②安静的手指合拢,拢住了那只蝴蝶,是一个奇迹。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最后峰回路转,安静还创造了哪些奇迹呢?引读课文,感悟安静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我就是这样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让学生以具体的语言现象为思考点,推敲语句、研读文字。
二、揣摩表达 品味文字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文体的特点,更要在品味文字的同时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如我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课《翠鸟》一文时,文中第一段: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教学这一段时,我不仅抓住“颜色鲜艳”和“小巧玲珑”来品读翠鸟的外形特点,还把它与第一课《燕子》进行比较阅读,出示燕子第一段: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师:这两处描写有什么相同之处?生:都是描写动物外形的。师:作者在写燕子的时候,抓住了它的羽毛、翅膀、尾巴来写,写翠鸟时为什么不也从这三个方面来写呢?学生交流得知: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描写动物要抓住特点来写。这样一来,不仅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而且体会到语言表达的特点。
不同文体的文章在表达方法上是各具特色的,比如标点符号的用处,反复出现的词语表达的效果,文章的叙述顺序,文章的表达方式等,无论何种文体,都应增强语言运用意识。
三、读写结合 运用文字
学习语文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我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发现第四自然段写“鱼”那部分的内容是总分总的写法,我想:何不引导学生运用总分总的写法写一段话呢?只有这样才真的是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想吧。
我是这样设计的:引导学生运用总―分―总的段式结构写一段话。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作者对鱼的描写,学会了要想把一个意思写具体,可以用上“总分总”这样的段式。其实这种段式是我们说话、写作文最常用的一种段式。比如我们去公园玩,看到公园里的花真多啊……我们就可以用总―分―总这样的段式说一段话。中间具体介绍都有哪些花,它们的颜色、样子、姿态等。可写的事物还有很多,你们能说一说,还可以写什么吗?”
有的同学说写天上的白云多姿多彩;有的说写游乐场里真是热闹极了;还有的同学说动物园里的动物可爱极了……大家众说纷纭,一下子拓宽了思路,激起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当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呈现出来后,真的可以用多姿多彩来形容。我想之所以学生会写得如此丰富,如此好,正是因为教师给了学生一个“场”,让学生敞开心胸去写作,而且教给了学生如何去写的方法,学生才会写,乐写。我想如果每节课我们都关注到语言文字的运用,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怎能不会提高呢?
四、综合实践 言语习得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课程定位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是要实现学生的“言语习得”。
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后,结合园地五中的习作内容,我安排了一项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做小导游,带领游客游览颐和园。
做小导游时,要准备这样几项工作:
1.了解导游是干什么的?
2.如果你是导游,出发前接到一项任务―带领游客游览颐和园。出发前,你得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回顾游览路线和各景点名称)
3.如果你是小导游,该怎样介绍这特有的景色呢?(抓住“特有”一词回忆优美的风光,引导学生说出看到的景物及景物的特点)
4.哪个景点最吸引你,哪些词语能让我们从中体会?(抓住重点词语朗读、发现、品味)
然后,让学生玩一玩“解说接力游戏”:行程分三个部分,用抽签的方式选出解说内容。最后总结方法:如果你旅游归来,想写一写自己的见闻,从《颐和园》中学到了什么呢?
一、竖式教学的“窄化”现象
现象一:环节前后“脱节”。三年级下册《乘法》单元第一课时《两位数乘以两位数》,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列横式分步计算,然后出现竖式,接着让学生探索竖式每一步的意义,得到结果。一些教师把分步算法与列竖式孤立开来,重点教学竖式的格式、算法,忽视列竖式的基础、每一步的意义,忽视竖式形成的过程,致使学生把解决此问题的理解定位于“用竖式计算”。
现象二:竖式算理“忽略”。三年级上册《除法》单元第一课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情境图“4筒加6个羽毛球共46个,平均分给两个班,每个班分得几个?”进行计算,一些教师注重了竖式计算的算法,忽略了具体的算理:为什么先用最高位去除?竖式中第一步获得的“4”表示什么意思?整个竖式里,出现了两个“4”和3个“6”,分别是什么意思?使得学生只会计算结果,而对每一步的意义不甚了解。
现象三:教材意图“不解”。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单元第二课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妈妈买了12个苹果,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如果每5个一盘呢?教材中创设了分苹果的情境,先安排学生分一分,通过口算算出结果,接着介绍了竖式的方法,再通过类比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有些老师孤立地进行竖式算法的教学,无视教材的编写意图,脱离了具体的教学情境。其实这里是第一次出现除法竖式,对竖式的算理、求商的方法,学生的学习是有困难的。我们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依托除法的竖式,通过类比推理学习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帮助他们体会除法的算理和算法,进一步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纵观以上常见的课堂教学现象,可以归纳为两类问题。
第一是教师对知识点教学的“孤化”。由于数学的知识分散在每一册、每一个单元中,一些教师往往将知识和技能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和能力点,再围绕这些“点”进行强化训练,最终留给学生的很可能就是几个符号、算式,数学本身的意义也简单化地变成了题目的计算和应用。竖式计算这个知识点分散在每册中,但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的准确性、形象性、生动性能够从整体的结构关系中表现出来,如果教学中仅关注竖式计算,很容易导致竖式教学的“孤化”,影响了学生对整个竖式体系的理解。
第二是教师对学科结构整体把握能力薄弱。或许是对教材体系不熟悉,或许是缺少整体建构的意识,或许是对竖式的理解不够深入,一些教师重视单类竖式的教学,忽略所教内容的基础和结构位置,导致了所学新知未纳入学生的知识理解体系中,支离破碎,学生很快就遗忘了。语文教学中倡导“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竖式教学也要对新知进行“整体感知―局部研读―整体把握”,充分考虑整体与所学新知的关系,从竖式的整体网络上思考,在竖式的整个单元中体会,才能帮助学生整体地把握竖式的本质。
二、赋予竖式计算的现实意义
1.整体把握内容标准
数学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形成了比较严谨的编排体系,教师要基于数学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数学学科内在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正向迁移能力,使学生能够用综合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2.突出单元整体设计
数学教材内容的编排是以单元结构形式呈现的。教材将有内在联系的、具有共同主题的内容构成一个整体,并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编排。计算单元内容编排一般结合口算、估算、竖式笔算、混合运算及解决问题综合编排,竖式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与其他内容相辅相成。教学时我们要将一个单元当作一个整体进行思考,优化组合,整体设计,以整体渐进的方式推进教学。
下面以五年级上册“小数乘除法”单元为例,进行说明。
(1)整体思考单元体系。系统论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教学单元是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的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其规模的大小是不同的,并且是有层次的。在以竖式计算为主的单元中,竖式教学的顺序有着较强的逻辑性,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前进行单元整体解读,以此感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理清单元的知识结构。“小数乘除法”单元分五段:第一段学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探索小数点移动规律;第二段学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探索小数点移动规律;第三段学习小数乘小数,求积的近似值;第四段学数是小数的除法,求商的近似值;第五段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五段教学后安排整理与练习。
(2)整体设置单元目标。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综观整个单元教材的教学目标,厘清知识内容,明确各知识点、数学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学的重难点,使教学形成整体结构。如“小数乘除法”这一单元,我们要系统理解编排意图:一是在情境中学习,让学生联系整数乘、除法的意义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运算意义。二是明白小数乘除法混合分段编排特点,便于学生根据不同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三是由易到难安排教学层次,突破教学难点。教学中安排的例题都是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逐步突破难点的,所以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下个知识的学习,知识点前后关系紧密。整体把握单元目标,既要考虑小数乘除法的知识基础和后续学习作用,又要考虑本单元螺旋上升的教材编排体系,还要考虑学生学习能力的持续发展,只有这样设置的单元目标才能真正体现出整体性。
(3)整体进行单元回顾。学生学完一个单元后,要引导学生进行整体回顾,这样在学习过程中能进一步构建知识体系,强化所发现的数学方法和数学规律,拓展认识。如“小数乘除法”单元,内容比较多,且难度较大,所以在单元复习时,可以围绕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关键环节,让学生讨论“小数乘、除法的计算与整数乘、除法有什么联系?”“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三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可以转化成整数的乘除法来计算,只不过需要另外考虑积或商的小数点位置,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竖式计算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价值。
3.整体研析编写意图
数学教材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师生共有的重要教学资源。每个教学例题都是根据课程标准精心挑选和设计的,所以例题中的每一个信息、图例都不能忽略,竖式教学的例题也是如此。教师要领会教材编撰意图,深刻把握教材本质,让竖式不再“孤独”。
(1)直观操作,提升感知。在数学学习中,直观操作能有效推动内在的思维,有利于把具体的感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教材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三年级上册前的竖式计算都安排了直观操作,目的是通过有序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竖式的结构和计算过程。如二年级下册的“有余数除法”,教材创设了把12个苹果每5个放一盘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在图上圈一圈的操作,解决了平均分的问题,并告诉学生“有余数的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具体的操作活动,有利于他们体会有余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进一步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2)凸显过程,丰富认识。竖式教学的教材编写非常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将操作过程、计算过程和算式书写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一步算式的含义。
一是整合操作计算。如三年级上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材呈现“用小棒代替羽毛球分一分”的操作过程以及口算计算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竖式表达分的过程和结果,并提示结果书写的位置。这样的操作过程和口算的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赋予程序化的竖式计算以现实的意义。
二是分步理解算理。如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材依次呈现了三个虚线框内容,又进一步抽象为一般写法,这样不仅让学生清楚了每一步结果是如何得到的,而且明晰了每一步的计算结果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三是突出差错转化。如五年级上册的“小数加减法”,教材在出示情境图后,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用竖式计算,然后进行差错对比交流。通过对竖式书写形式的比较和小数意义的分析,让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只有相同计数单位才能相加,从而更好地体会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这一意义。
四是展现推理过程。如五年级上册的“小数乘小数”,学生已经具有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的初步经验,教材先引导学生进行估算,为笔算提供了支持。接着教材提出问题,乘得的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样得到原来的积?通过竖式旁给出的形象的推理过程,帮助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并理解了算法。
(3)借助素材,支撑理解。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丰富,教材从三年级下册开始,选取了更多的学习素材来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生活经验支撑对竖式计算解法的理解。如三年级下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通过“每箱南瓜24个,运来12箱,一共有多少个?”这个生活中的素材,启发学生可以分别算出10箱和2箱的个数,再把两次算出的结果相加,相机列出竖式,解释每一步的意思,这样就比较容易地让学生理解了竖式的算理和算法。
(4)理清算理,生长经验。在学生获得大量计算活动经验后,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更加重视让学生对计算法则进行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如三年级上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在让学生尝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后,教材引导学生总结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回顾学过的除法,引导学生交流并进行概括,使学生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有了整体的理解。
关键词:树状结构;存在问题;运用形式;效果体现
复习是所有小学科学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都要实施的一个教学环节,理想化的目标是把零碎、散乱的知识系统化、综合化,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组织更加有序,从而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并能对知识进行系统的重组。小学科学不仅有着其知识范围大、面广、独立性强的特点,而且科学知识跟学生的生活常识密切相关,更有着学以致用的要求,这就使得科学高效的复习对学生是否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尤为重要。据了解,常见的复习方式是“线性结构”,每节课、每单元、每册书的内容一一复习,再辅以大量的练习试卷,造成了复习时间紧张,学生兴趣低落,知识掌握凌乱、“碎片化”、复习效果差等一系列的问题。寻找一种科学高效的复习方法来提高复习效果,已成为我们科学教师的共识。
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传授是我们教学中的一大主题。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体验,发现运用“树状结构”于科学复习中有着知识脉络清晰、贯穿性强、覆盖面广、节点可灵活调整等优势,与传统的复习方法相比,更是一种科学高效的复习方法。
一、“树状结构”的认知
1.“树状结构”简介
“树状结构”的定义:树状结构是一个或多个节点的有限集合。它满足:(1)有一个根节点。(2)有众多的子节点,每个子节点都可以单独成为一个新的“树状结构”。(3)节点代表某项资料,边连接节点。
2.“树状结构”的应用
“树状结构”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的程序设计,企业各部门的组织架构,课件的制作等方面。以本人制作的《水的三态变化》课件制作为例:课题《水的三态变化》相当于“根节点”,菜单中的内容相当于“子节点”。借助于超链接的方式,课件会自动转向相应的分支,极大地提高了灵活性。同样“树状结构”的组织架构形式也可应用于小学科学不同形式的复习之中。
二、小学科学知识板块的梳理
1.按系统性梳理
小学科学三到六年级,共32单元内容。按从大的知识来分,可分为三大板块: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板块又可作为“根节点”展开形成“树状”。具体的“树状结构”及所涵括的年级与课时如下:
生命科学:《植物》S37、《动物》S37、《我们的身体》S47、《生物与环境》S57、《生物的多样性》S67;《植物的生长》X37、《动物的生命周期》X37、《新的生命》X47、《环境和我们》X67。
物质科学:《我们周围的材料》S37、《水和空气》S37、《溶解》S47、《声音》S47、《我们关心天气》S47、《光》S57、《运动和力》S57、《工具和机械》S67、《形状和结构》S67、《能量》S67;《温度和水的变化》X37、《磁铁》X37、《电路》X47、《食物》X47、《岩石和矿物》X47、《沉和浮》X57、《时间》X57、《热》X57、《微小世界》X67、《物质的变化》X67。
地球与宇宙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S57;《地球的运动》X57、《宇宙》X67。
(注:S37指的是三年级上册共七课时,X57指的是五年级下册共七课时。)
2.按具体性梳理
在实际的复习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具体的知识板块展开,还可以再继续细化,这样能满足一课时完成一个板块知识的复习,以便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复习方法的巩固。
具体的板块知识可分为:植物、动物、磁铁、能量、电学、简单机械、浮力、空气、材料、时间测量、天文、地理、光、运动和力、形状与结构、微小世界、环境保护、物质变化、测量仪器等。
三、小学科学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1.小学科学知识系统的独特性致使复习低效
与语文、数学等学科相类比,小学科学知识有着独特的系统结构。语文、数学等学科在知识的建构上是典型的“螺旋上升”,六年级的学生根本不需要去复习一年级的拼音字母、加减法。而科学学科的知识之间却是“板块式”平行结构,从三年级开始,每册书有四个单元,每单元的知识各不相同,同一个知识却贯串不同的年级,这样容易造成知识记忆上的“碎片化”,这也是科学复习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2.小学科学知识内容的多样性致使复习费时
小学科学包罗万象,涉猎范围极其宽广,既有学生很感兴趣的动植物,也有学生见之畏难的电学、天文、机械等知识;既有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又有科学探究精神的教育;既有仪器使用的方法掌握,又有科学知识的学以致用等等。详细具体地梳理后就会发现科学知识内容多达二十多种,各板块之间互不关联的,而且每册、每单元内容独立性强、跳跃性大,其中实验的内容及方法数量尤其可观。小学科学知识的学习内容之广、复习难度之高可见一斑。
面对这样庞杂的知识,在单元复习、期末复习甚至总复习时都觉得非常不易。若无科学高效的复习方法,而用传统的“线性结构”复习法,再辅以大量的练习试卷,复习无疑是费时费力的,效果也事倍功半。
四、“树状结构”在科学复习中的运用
1.“树状结构”在科学复习中的运用策略及优势
“树状结构”就是运用结构法建立知识的系统体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不同类别形成系统,编制成网,转化为准确、清晰的知识架构来进行复习,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树状结构”在科学复习中还有着其特有的优势之处:
(1)贯串性强。以某个知识板块为根节点,可把多个年级(如三年级到六年级)的相应知识贯串到一起,编织成网。例如,从三年级的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出现了一幅大树。那么在复习植物的知识时就可以以“大树”作为“根节点”展开,通过知识梳理,把相关联的三上、三下、四下、五上的有关植物的知识贯串在一起,最后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棵“知识树”,实际教学中显示的是PPT图片。
(2)覆盖面广。“树状结构”的分支度大,各分支在科学复习中容易交集,能达到重难点知识多重复习的效果。如,在复习茎的运输水分、矿物质和养料的实验时,如何能清晰地观察到茎的导管,就会复习到六下《微小世界》单元里的放大镜和显微镜,甚至可以以它们为“根节点”展开,又会长成一棵“知识树”,这样就能相互交集,形成网络状。
(3)灵活性强。以根节点为起点,可灵活复习任何一个子节点,避免了以往“线性结构”复习法中的每册每课分散复习的刻板,防止了知识复习的凌乱,有利于相同知识的整合。如,以“植物”知识板块为根节点,可灵活选择在植物的结构、作用方面子节点展开,也可在六上的《生物多样性》单元中的植物分类子节点中展开,这样就囊括了三至六年级的植物内容的知识。
(4)根节点的知识点可大可小。即知识整理可从大的知识板块为起点,也可从小的知识点为起点,可随实际课时要求灵活调整。如:复习时间有连续两课时以上,可从“植物的结构、作用”为根节点展开;只有一课时的那可从“植物的分类”为根节点开始。
2.在复习课中的具体运用
我在尝试“树状结构”引入植物知识复习时,提前布置学生尽量带齐三上、三下、四下、五上、六上各册科学书,提前布置学生课前自行复习相应内容。同时在上课时制作课件,课后下发每节课的板块复习汇总资料,真正落实“学有所得”的教学理念。
3.高效复习效果的体现
“树状结构”复习方法避免了以往“线性结构”带来的知识板块中各年级相关联知识的松散,能高度集合同一板块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对板块内知识的建构和认知。其作用具体体现如下:
(1)复习的省时性。教师对整个小学科学知识板块的结构作了解后,就能合理安排各知识板块的复习时间,避免了以往复习的随意性,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2)复习的高效性。科学的复习对于教师、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庞大的工程。比如,对六年级学生来说,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最早学过的科学知识已经过去了四年,曾经学过的内容已经模糊,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通过系统的复习来清晰、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树状结构”复习方法犹如一张网,能网尽所有的基础知识,甚至能交集,做到无一遗漏。学生能轻松整合同一板块的知识内容,并能对板块内知识的拓展变化作了解。在多年的科学复习教学中本人发现运用“树状结构”方法复习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学习的惯性,课堂中学生参与程度极高。通过每节点的展开,结合相应的课本与练习,学生记忆中曾经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进而得到了巩固加强。同时结合自己编写的各板块复习资料作为学生复习练习作业,从而构建合理、清晰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学生复习过程轻松、成效显著。
(3)复习的针对性。教师能根据复习时出现的问题,及时缩小板块中的知识点,也就是调整“根节点”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加强复习,再结合相应的练习,达到突破难题的目的。
(4)科学高效复习方法的传授。“树状结构”独有的架构模式能在复习中形成由点到面,最后形成覆盖全面的网络。在教学中极易从一个节点的知识触发学生的记忆,容易引起学生抢答,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这样就能逐步养成从知识的认知到学法的提炼。“树状结构”在课堂上的多次运用,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运用这种科学高效的复习方法,理清复习线索,节时、高效地自我复习,这也为学生将来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艾滨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在知识掌握的最初阶段遗忘是比较快的,以后会逐渐变慢,这表明高效复习是很必要的。“树状结构”架构是一种很高效的复习方法,既可运用于总复习中,也可运用于各单元、各册之中。这样,在科学知识复习整理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参考文献:
[1]裴毓华.运用模型方法解决小学科学教学问题[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02).
一、激发学习兴趣
“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课标》)。特别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认一认4》中,我校陈丽津老师是这样设计的:第一课时要求认8个字——“出、入、开、关、坐、卧、立、走”,在认“出”字时,老师运用图画解析会意字的方法,出示图:
告诉学生:上古人穴居在山洞里,一只脚从洞口走出来,就是“出”的本义;接着演示“出”字的演变过程: 出,上半部分是人的脚趾,下半部分是洞口。认“入”字时,教师出示 ,告知学生:入就是从外面走进来。在古代,人们用这样的形状来表示“入”字,因为尖头器具容易进入其他物体。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出口、入口、开门、关门”等词语的意思。在初步认识了“坐、卧、立、走”4个字后,安排了一个“考考你”:出示 让学生猜猜分别是什么字?
汉字在孩子们的眼中变成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画,在这样愉悦的气氛中学生不仅巩固了生字,同时也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汉字的兴趣。
二、培养想象能力
一个汉字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古老的甲骨文自不必说,现在的简化字,有不少是几千年前就简化而流传下来的,但每一个汉字都是美的化身,其中的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无不包融着美,体现着美。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汉字的这些特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培养说话能力,提高课堂实效。如:泉州师院附小的吴友钧老师执教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七子之歌》这首诗歌,在理解“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这个诗句时,紧紧抓住“掳”字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师:“掳去”这个词并不常见,凭着你的经验,如果找一个词语来代替的话,你会找什么样的词语呢?
生:抢去、抓去、夺去。
师:这些词语的确和“掳去”意思相近,但是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课件演示并介绍:“掳”是一个形声字,扌部,虏声,具有俘获、抓获之意。声旁“虏”的本义也是俘获。“虏”的繁体字字形“虜”是形声字,从虍从力,从毌(gu3n)。“毌”即“贯”字,是穿钱用的绳索。这里表示用绳索拘捕的意思。
师:理解了“掳”字的意思后,咱们再把它和“抢”、“抓”、“夺”比一比,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呢?
生:“掳”、“抢”、“抓”都含有“扌”,表示和手的动作有关。
师:其实,“夺”下面的“寸”字在汉语中也表示“手”的意思,它指的是中医给我们把脉的地方,所以汉语中含有“寸”的字往往与“手”有关,比如“寻”、“射”等。可是,“掳”又与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生:“抢”、“夺”、“抓”只用手就够了,而“掳”不仅要用手,还用绳索来拘捕。
师:如果请你把“掳去”和前面学过的“襁褓”这个词语联系起来,你读出了什么样的画面呢?这样的画面给你带来什么感觉?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才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被人用绳子绑了起来,被一群恶狠狠的人抓走了!我仿佛听到了一个婴儿在大声地哭着。这样的画面实在是太可怕了!
师:这就是咱们汉语的细腻微妙之处,有时候一个字就包含了太多的信息和情感,甚至是画面。
这个环节中,学生在了解“掳”字的造字原理后,通过与“抢”、“抓”、“夺”的对比,体会了“掳”与其它几个动作之间的区别。因为有了对“掳”字的科学解析,学生才能在脑中浮现出一个个生动的“掳去”的画面,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升华了学生对诗歌内涵的感悟。
三、发展科学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汉字的演变过程的展示来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一文中,“爽”是个生字,其所在的句子是:“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是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我校宋雪梅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请同学们猜猜“爽”中间的4个“X”表示什么?接着多媒体展示小篆字形:
师:“爽”是个会意字,瞧,4个“X”, 表示交叉的窗户,一个人站在窗前,灿烂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屋里多么明亮啊!
生:(陶醉,尽情地享受明亮!)
师:“爽”本来的意思是明亮。后来又引申为(出示字典中的解释)——①清凉;②明朗,清亮;③舒服;④率真痛快的意思。文中的“清清爽爽”的“爽”选择哪一种呢?
(播放“清清爽爽”的剪刀声音。)
生:(齐声)明朗,清亮。
紧接着教师趁热打铁指导“爽”字的书写:先写一横,表示一堵墙,墙上有扇窗户,一个人走近了,他抬头仰望窗外,阳光照射,微风吹拂,令人感到清凉,舒服。注意一撇一捺,要舒展开来。
师:“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作者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和姥姥的哪些往事呢?
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你的脑海里又浮现出关于姥姥的哪些画面呢?
教师从“爽”入手,展示其演变过程,并适时讲解,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想象,追本溯源,并结合字典的解释、播放剪刀声等,让学生准确理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的意思,最后再紧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回到课文的学习中。
四、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中,教师经常引领学生用科学方法识字写字,学生就能够举一反三,“举一形而统众形”,养成科学解析汉字的良好习惯。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有10个生字(其中4个是“铃、岭、燃、烧”),检查完字的读音后,我让学生试着说说:依据偏旁,你怎么分析识记这些生字的。记得当时学生这样分析:
生1:“铃”是形声字。从金,令声。它的本义应该是金属制成的响器。
“岭”也是形声字。从山,令声。本义应该是山岭。
生2:“燃烧”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与火有关。燃,从火,然声。“然”的左上部像是“肉月旁”,右上部是“犬”,意思是用火烤狗肉。
这些生字,小学生能根据教师教给的汉字构形知识,从汉字科学的角度自己分析字形、正确地揣摩字义。他们这种自主识字是逐步建立在科学解析汉字的基础之上的,不仅是一种学习语文的能力,而且是在培养科学思维方式。
又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三袋麦子》中有一句话:“他(小猪)迫不及待地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因为孩子们从文中已经体会到了小猪要做成食品的急切心情,在写“迫不及待”时,总是把“及”误写成“急”。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迫不及待”四个字,引导孩子们讨论:
师:“迫不及待”这四个字,老师写对了吗?
生:(大部分同学)对。(少部分同学)不对。
(老师没有定论,继续问:)
师:我们先来看看成语“迫不及待”是什么意思?“迫”“待”又是什么意思?
生:“迫不及待”指急迫得不能再等待。形容心情非常急切。
生:“迫”是急迫,“待”是等待的意思。
师:“及”的意思呢?
生:(纷纷摇头。)
(展示课件: )
金文 小篆 楷体
师:认真观察“及”的演变,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金文的“及”上面是一个“人”弯着腰,下面是一只“手”。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那么,我们的祖先在造“ ”这个字时,是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可能是表示用手来抓人吧。
师:猜得不错。但科学的说法是“后面的人赶上来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现在你知道“及”的意思了吗?
生:“及”是抓到的意思。
综合性学习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综合性、实践性、主体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等。本次课程改革对综合性学习非常重视,如专门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再如语文、数学学科把语综、数综课单独列出并排入课表。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领域,一般把综合实践的三课时分一课时给信息技术。为此,信息技术课程在实施时往往存在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课堂教学常处于“学新课、赶进度”的状况,缺少综合性的实践过程。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校对六年级的信息技术课程作了一些变革,依托教师自己开发的校本教材,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探索,在运用旧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按需纳入新应用的学习。经过一学年的实践,颇有收获。
PDD模式开发校本课程,使综合性学习更具针对性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不管愿不愿意,我们已身处在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中,信息素养是每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正因为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决定从小学三年级起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经过三至五年级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为用服务,到了六年级,不仅是教师,就是学生自己也希望信息技术课能有一些新的尝试与突破,我校就把这一改变聚焦在综合性学习上。信息技术的综合性学习,既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又要考虑硬件环境的因素,如计算机网络设备配置情况,学生在课外使用智能设备的情况等,然后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于是我们萌生了开发一门数字化课程的想法,来使综合学习更具针对性。
我们给这门课程取名为《K12的数字生活》。该课程以综合应用为主,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展开,依托主题单元进行有指导的自主学习。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我们逐步完成了电子教材的编写,也收集了不少学生的过程性成果——优秀作业。
1.PDD模式开发校本课程的尝试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是一线老师,但一线老师课务繁重,除了国家课程规定的内容,可能还要教一些校本课,如社团、竞赛辅导等。如果没有课程意识,对所教内容不一定能形成规范的表达,如编写配套教材,形成教学资源库、学生作品库等。
一线老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实践,我们就从实践入手,把原本看似琐碎的日复一日的工作做得更有目的性、更有计划性,即站在课程的角度来思考与实践。为此,我们觉得最适合一线老师的课程开发模式是PDD模式:实践—审议—开发的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创造课堂教学的实践,审议课堂中产生的学习经验,发展教师作为专家的专业能力”来建设课程。
实际操作时,每一课时、每一单元及每个学期的内容都可以通过实践—审议—开发的过程进行反思与重构,并形成规范的表达。首先,由备课组讨论单元主题、课时数、作业呈现方式、评价标准等。接着以执教老师为主完成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并在平行班的教学中对每一课时的教学作随时的反思与调整;其次,备课组的成员在一起反思单元教学的效果,讨论需修改与调整的地方;最后,完成该单元的课程内容,主要是电子教材、教学方案、教学资源、学生作业。通过一年多的探索,《K12的数字生活》的开发顺利推进,也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依托校本课程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实践
信息技术课上我们的做法是把每一个单元设计为一个主题活动,每单元3~4课时。设计时主要考虑三个因素:(1)能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技能;(2)按需适量增加一些新颖应用;(3)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上册第一单元是“国庆旅游方案制作”,共4课时,第1课时“电子地图及简单应用”,第2课时“认识Google地球”,第3~4课时“制作国庆旅游方案”。由于学习目标明确,学生在进行第一二课时的探究性学习时都能做到积极主动地参与。旅游目的地由学生自己选,有些学生所做的方案就是国庆长假要真正实施的,所以每个学生都认真投入。要完成这样一份旅游方案,不仅要综合应用已学的知识,如Word图文排版、网上信息的搜索下载、电子地图的查询和获取,还要综合考虑交通、住宿、人员、时间、费用等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甚至还要争取旅游伙伴(或家人)的同意,让方案能够实施。
开放课堂创生课程内涵,使综合性学习更富创新性
英国社会创新之父Geoff Mulgan 说:“我们需要将下一代培养成数字技术的创造者,而不仅仅是用户。他们应成为世界的塑造者,而不仅仅是旁观者。”新课程也大力提倡要“激发兴趣,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就想让学生在六年级运用学到的信息技术来“做”点什么,并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上册第三单元“PPT微作品的创意设计”,学生可以自己决定制作的主题。本单元以“放飞你的想象,表达你的感悟,凸显你的技术”作为开篇语,来营造一种开放宽松的氛围。该单元共4课时,第一课时讨论什么是微作品、如何突显创意,并归纳出微作品设计的几个要素:聚焦主题、简洁即美、字少且大、色彩点缀、构图新颖……第二课时学习 “如何寻找合适的PPT模板,如何简单编辑后为我所用”,第3~4课时“设计PPT创意作品”。该单元用开放的课堂、自由的表达催生出丰富多彩的PPT微作品:“大人真奇怪”“一滴水的旅行”“小丑鱼历险记”“我想有一对翅膀”“我的明星梦”……虽然有些作品并不精美,技术上还有欠缺,但每个孩子都经过了苦苦的思索:我选什么主题?我找怎样的模板?版面怎样排才漂亮?用什么主色调?……
这样的课非常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新旧知识要贯通起来应用,并能灵活运用。这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同时也是一种挑战,但我认为挑战正是激发创新的动力。开放的课堂,常常带来惊喜,还有优秀的创意。实践证明,每个班总有优秀作品诞生,为了进一步激发创作灵感,我们把这些作品放在校园网的分享园中,供全体学生共享。这样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力。如图1,是“大人真奇怪”作品中的一个画面,童言童趣,赏心又悦目。
开放的主题,可以使学生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领
域。思维是主动的、活跃的,所以每个单元都会产生不少有创意的作品。再通过作品分享,再次得到启发,进一步促进思维火花的迸发。如PS创意海报设计的部分作品(图2)。
云存储拓展课程功能,使综合性学习更具灵活性
课堂是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主阵地,没有特殊情况,所有的学习活动及作品制作都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为了增加学习的灵活性,以及为学有余力或学有困难的学生拓展学习的时空,我们把“云存储”引入课堂。在百度上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公用网盘,所有六年级学生都可以访问。学生可以从网盘上下载学习内容、分享优秀作品、补交作业、临时存储素材文件等。
云存储的引入,不仅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看,是积极投入的。第一学期末,我们利用网上留言板对学生作了一个调查,95%以上的学生很喜欢这学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形式。如马同学说:“我觉得这学期的课程非常有意思,课堂上给我们留了充分的时间,让我们学到了很多课外的知识。”滕同学说:“我最喜欢主题图册,因为很有趣,希望下学期有更好玩的课程。”
优秀作业不仅能在分享园晒出,而且能通过公用网盘让爸爸妈妈欣赏到自己的大作,还可以下载到任何一台智能设备上,随时展示给他人看,这让学生非常有成就感。如阮同学说:“这个学期我学到了许多有意思的内容,没想到我也能做这么多作品,不可思议啊!我还为自己的家庭设计了一份国庆旅游方案。”
一、读写结合,提高学生感悟和表达的能力
叶圣陶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通过读写训练,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读写结合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而是一个一直深受语文教师关注的话题。我坚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读写结合的习作方法进行尝试。
1.课内巧拓展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一》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片断。
师:春姑娘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你们看,她把大自然打扮得多美呀!从课文插图中,你们能找到春天吗?
教师出示春光融融、鸟语花香的春景图。
生1:春天的雨又细又小。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是的,春雨绵绵,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
教师点击“春雨”一词,多媒体课件呈现春雨洒落的画面。
生2:春天的花儿都开了。
师:春天里有哪些花会开呀?
生3:梨花、杏花、桃花都在春天开。
生4:还有迎春花。
师:让我们来欣赏这些美丽的花儿吧!
教师依次点击“梨花”、“杏花”、“桃花”等词语,“梨花”的呈现先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是一朵梨花从含苞到慢慢绽放的过程。
师:春姑娘来了,春风轻轻地吹,春雨沙沙地下,柳树发芽了,小草绿了;小燕子飞回来了,叽叽喳喳地唱着歌儿;梨花、杏花、桃花开了,白的、粉的、红的,真美呀!同学们,能不能像老师这样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
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回放春光融融、鸟语花香的春景图,指导学生练习说话、写话。
2.课外抓实“两本书”
我坚持指导学生做好“两本书”的工程:一本是学生自编的“书”——阅读摘抄,一本是学生自写的“书”——日记。学期伊始,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好“两本书”的工程计划,引导学生利用课文的特点,进行读写结合,抓实“两本书”。主要方法是有选择地巧抓课文的四个“超链接”:链接同一作者的作品,链接同一主题的作品,链接同一题材的作品,链接同一写作手法的作品,适当地读一读,抄一抄,联系实际写一写,进一步培养学生形成查找资料、阅读、交流和习作的好习惯。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果单凭教材一个学期安排8次写作训练,不仅“量”严重不足,“质”的效果也不理想。如果教师在学生平时缺乏语言积累、方法积累和生活积累的状况下 ,不抓住读写结合活动,而是逼着学生硬写,学生怎么可能不胡编乱造,苦不堪言呢?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假话、空话、大话连篇才怪。
二、学科整合,激发表达的欲望和需求
李白坚在《大作文——写作教学中的新观念与新方法》中说:“任何生活和学科都可以从作文中找到表现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可以从任何生活和学科中找到体现自己的丰富内容。”各学科之间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在其他学科中进行适当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不但能增强学生对本学科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还能体验到其中的乐趣,激发表达的欲望和需求。学生有了写作的冲动,这时教师再作适当的引导,他们一定能产生一吐为快的高峰体验,从而“下笔如有神”。
如教学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看到了什么》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科学课的教学流程:
师:同学们,我们先做个“鼻子鼻子眼”的游戏,好不好?
通过游戏,让学生明白通过眼睛看是观察,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口尝,用手摸也是观察。
师:科学课的第一课,就从观察校园里的大树开始吧。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交流。
师:从图片观察大树,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了树瘤、叶片、果实、藤蔓、小草、小鸟、苔藓等。
师:如果来到一棵大树下,你们想看些什么呢?
教师发放记录单,指导学生在记录单上用打钩的方式选择观察的方法:看、摸、听、闻、抱……
师:带着目的仔细观察大树的时候,还要边观察边记录。
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到校园实地观察枇杷树、广玉兰、梧桐树、桂花树,指导他们用文字、图画进行记录,然后交流。
师:课后,我们可以继续观察大树,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作文课的教学流程:
师:在科学课上,我们观察了校园里的大树,请大家拿出记录,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学生各抒己见,细说自己的发现。教师指导学生说清楚观察的时间、地方,观察的方法,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也很有条理,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说的写下来?
学生起草成段,描写自己的发现。教师来回巡视,指导习作有困难的学生。学生写完后,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读草稿,看看自己是否写得清楚明白。
师:老师也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了,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的发现啊?
教师展示自己的下水作文,让学生进行评价,趁机指导他们把自己的发现叙述清楚,然后组织他们互评,修改习作。
师:让我们把修改好的草稿认认真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配上插图,比一比谁的文章好,谁的插图好。
……
新课改强调学科的综合性,提倡和追求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补充作用,使各门课程、各个学科珠联璧合,产生合力,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和需求。
三、联系生活,开掘写作的源头活水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我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以开掘写作的源头活水。
如学校组织放风筝的比赛,我指导学生讨论、制定活动计划:分组—设计—制作—试飞—择优参赛。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不同的故事发生,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些都是习作的好素材。第一小组的学生设计制作的丹顶鹤风筝,在试飞的过程中,左摇右摆,飞得不高,被有的同学戏称为“丹顶鹤在打醉拳”。第一小组的学生回到学校后,立即召开了“诸葛亮”会议,又是找资料,又是做实验,最后他们从“鲤鱼游泳靠鱼鳍和尾巴”的实验中受到启发,改造了“丹顶鹤”的翅膀和尾巴。比赛时,“丹顶鹤”乘风直上云霄,再也不“打醉拳”了,获得了这次比赛的第一名。我趁机组织学生交流这次比赛活动的得与失,指导他们把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所感写下来。有了亲身经历,他们写出的习作充满童心和童趣,其中《“丹顶鹤”不“打醉拳”了》获得了“全国小学文学社作文邀请赛”的一等奖。
让学生能尽量熟悉和使用word,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下阶段的计算机学习打下较扎实的基础。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闽教版四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学计划1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计划针对四年级,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指法,文本编辑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由于每一学期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学生的遗忘性大,大多数学生学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参差不齐。有条件的学生家中有电脑或父母单位有电脑,上机时间相对多一些,操作较熟练,有大部分学生纯粹是上课时间练习,课后就没有巩固的机会,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较大,操作易生疏;
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因为信息技术课并不像语文、数学那么枯燥、单调。相对来说学生觉得比较新鲜。但是这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学习,而是打游戏。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教材分析
本期教材是使用新编版:四年级下册,内容是全新的。内容全部都是PowerPoint可见PowerPoint是这学期学习的重点,又是难点。
知识点:基本的操作和操作的技巧
重难点:基本操作
三、指导思想:
根据上级下发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四、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和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初步学会用PowerPoint。
能熟练掌握其中的一些主要功能。
4、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5、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进行某些创新设计。
6、做一个作品。
五、教学措施
本期主要采取课堂教师授课方式、学生自学方式和动手操作三种方式进入学习,适当进行一些小竞赛及课堂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中学生自学和动手是最主要的。
六、教学进度具体安排如下表
第一课 我家住在大海边
第二课 海洋之星的自我介绍
第三课 多姿多彩的自我介绍
第四课 甜蜜的全家福
第五课 给全家福排排队
第六课 给全家福披上彩衣
第七课 啤酒花开
第八课 多彩的节日
第九课 我们一起来跳舞
第十课 直播青岛
十一课 看我七十二变
十二课 海洋之星预选赛
十三课 连线海洋之星
十四课 回溯一线牵
十五课 海洋之星总决赛
十六课 涛涛的礼物
四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学计划2一、本班情况分析
1、基本情况。
2、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四年级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已有一定基础,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比较理想,但大部分学生在计算机的应用方面还欠狭窄,对于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还不够熟练或者不规范,少部分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还没有形成,学生的基础知识还有待继续加强。
3、学生的学习态度。
兴趣是学生的老师,学生对于计算机的知识还是很有兴趣的,所以能够自觉主动的去探索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把知识点讲授后,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巩固所学知识,以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4、班中优生情况。
年级中有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很扎实,对于windows的基本操作比较熟练,所以接受新知识的速度也比较快,这部分学生可以起到“小老师”的作用,在上机操作中可以帮助指导其他的同学,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5、班中后进生情况。
年级中有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比较差,主要是由于上课爱讲话,不认真听课所致,这部分学生同时也会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所以对于这部分学生要耐心引导,以达到改掉不良习惯的目的。
二、本学科教材分析
本学期采用的是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四年级上册,主要是“画图”软件的学习。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课走进电脑画室,让学生认识“画图”软件,掌握基本的操作;第二~第八课主要是通过画不同的图画来学习画图软件中各种画图工具及菜单命令的使用;第九~第十课是学生创作,学生可以利用掌握的画图工具自由创作,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画图”软件,熟悉“画图”软件界面,掌握各种画图工具的使用,能够利用所掌握的工具自主创作。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计算机的演示操作,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以及关心社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
3、质量目标: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认真学习其他学科以及本学科其他优秀老师的经验,进一步落实具体措施,面向全体学生,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抓好中上生,促进后进生提高,使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逐步提高。
四、本学期教学措施。
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纲,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在开学初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首先认真备课,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探索、研究疑难问题及有关微机实践。分析学生情况,学要求,做到每课必备,写好教案。
其次认真上课,以启发式教学为原则,以操作训练来强化概念,形成技能、技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精讲多练,前后连接,板书规范清楚,教态亲切、自然,采用多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及时总结,做好教学后记。
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通过探讨学习,总结得失,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学计划3一、情况分析
1、信息技术状况
信息技术装备的改善,促进了我校信息技术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除低年级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外,中高年级已按要求开足开齐。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计算机的各部分设备名称、计算机的应用及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学会了如何开关机,认识了键盘,并学会了正确的键盘操作姿势和操作方法,知道了部分特殊键的作用,部分学生还学会了用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练习画画。除此以外,所有学生都接受了计算机上机实习规则、计算机机房的清洁维护等教育,都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使我校信息技术课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现特拟定信息技术课学科教学实施计划。
2、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情: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都非常喜欢计算机,同时对计算机充满了无知和好奇。我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四、四年级学生的教学管理,根据他们好动,不喜欢受约束的特点,多安排实践性的学习内容。比如课堂学习以游戏、活动为主,尽量将理论学习的时间压缩在20分钟以内。四年级学生要给他们规范的学习方式,用建构主义原理帮助他们建立关于计算机的系统知识,提倡他们运用信息技术于其他学科学习中,均衡地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二、教学总目标:
1、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2、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3、学会利用IE浏览器上网查找资料包括音乐、图片,并整理成库,学会利用WORD制作以及美化简单的文档。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学会初步的文字输入方法,逐步提高文字的输入速度。
三、实施计划的措施:
1、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2、教学时采用放教学录相,
通过演示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知识。
3、传授知识时突出一个“新”字、落实一个“趣”字、突出一个“活”字、落实一个“学”字(为学生服务);
教学过程突出一个“难”字(找准知能点、难点及关键)、落实一个“行”字(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认知能力训练);巩固知能突出一个“实”字(双基训练应落到实处)、落实一个“促”字(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创新实践)。
4、加强教师业务知识和上机能力的培训
四、具体内容安排:
四年级主要学习内容:了解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利用IE浏览器上网查找资料包括音乐、图片,了解文件的基本操作,学会利用WORD制作以及美化简单的文档,中文版Win98基本操作。
重
点: 利用IE浏览器上网查找资料包括音乐、图片,了解文件的基本操作,学会利用WORD制作以及美化简单的文档
难
点: 了解文件的基本操作,学会利用WORD制作以及美化简单的文档
四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学计划4一、本年级情况分析
1、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将继续承担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的教学任务。经过上学期的管理,本年级的学生已基本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流程,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法。
2、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四年级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已有一定基础,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比较理想,但大部分学生在计算机的应用方面还欠狭窄,对于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还不够熟练或者不规范,少部分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还没有形成,学生的基础知识还有待继续加强。
3、学生的学习态度。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计算机的知识还是很有兴趣的,所以能够自觉主动的去探索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把知识点讲授后,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巩固所学知识,以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4、班中优生情况。
年级中有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很扎实,对于windows的基本操作比较熟练,所以接受新知识的速度也比较快,这部分学生可以起到“小老师”的作用,在上机操作中可以帮助指导其他的同学,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5、班中待优生情况。
年级中有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比较差,主要是由于上课爱讲话,不认真听课所致,这部分学生同时也会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所以对于这部分学生要耐心引导,以达到改掉不良习惯的目的。
二、本学科教材分析
本学期采用的是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四年级下册,主要是“windows”的学习。这部分内容实用性非常强。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windows”,能够利用所掌握的工具自主创作。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计算机的演示操作,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以及关心社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
3、质量目标: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认真学习其他学科以及本学科其他优秀老师的经验,进一步落实具体措施,面向全体学生,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抓好中上生,促进后进生提高,使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逐步提高。
四、本学期教学措施。
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纲,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在开学初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首先认真备课,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探索、研究疑难问题
及有关微机实践。分析学生情况,学要求,做到每课必备,写好教案。
其次认真上课,以启发式教学为原则,以操作训练来强化概念,形成技能、技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精讲多练,前后连接,板书规范清楚,教态亲切、自然,采用多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及时总结,做好教学后记。
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通过探讨学习,总结得失,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进度
周次
内容
第一周
第1课建立班级课程表
第二周
第2课编辑班级课程表
第三周
第3课美化班级课程表
第四周
第4课完善班级课程表
第五周
第1单元单元小结
第六周
第5课春季郊游邀交友
第七周
第6课聊聊春游定方案
第八周
第7课精彩瞬间群共享
第九周
第8课分享见闻用邮件
第十周
第2单元单元小结
第十一周
第9课小小蜗牛跑得快
第十二周
第10课小猫拜访好朋友
第十三周
第11课小狗参观猫咪屋
第十四周
第12课鱼儿水中自在游
第十五周
第13课海龟鱼儿水中戏
第十六周
第14课小小鼹鼠钻地道
四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学计划5一、学生基本情况
在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性的操作技能,但是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高有低,掌握水平参差不齐,这对学不利,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设计与各种层次学生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另外由于教学设备不足,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得不到充分保证,可能会影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共有16课,分别是:认识word、word的视图与格式菜单、输入文章、插入符号、插入艺术字、编辑艺术字、插入剪贴画、文章的修改、文章的删除和移动、文字的对齐、文字的美化、插入来自文件的图片和文章、插入文本框、用word制作课表等、日历的制作、制作电子小板报、作品展示与评价。主要是文字处理方面的内容。
2、教材特点。
(1)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不强求掌握知识与操作技能; (2)以活动为重心,通过活动,体验、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3)活动过程是学生尝试、实践的动手过程;
(4)动手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自主探究; (5)以学科整合为平台,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究其他学科学习;(6)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印刷技术的发展;了解汉字的编码及输入法;
2、认识几种输入输出设备;
3、了解常用的字处理软件及字处理软件的发展过程;
4、通过浏览字处理软件的电子作品,感受字处理软件的制作魅力。
5、掌握打开Word文档的方法,并且会统计文档字数。
会在Word软件中改变显示比例。
6、掌握启动和退出Word的方法;
了解Word窗口的组成;学会显示和隐藏工具栏;学会在Word中输入文字。
7、掌握在Word中修饰文字,美化文档的方法。
8、掌握在Word中插入表格、绘制表格的方法。
9、掌握在Word中插入图片,调整图片的方法,能编辑图文并茂的文档。
10、学习设置页面的方法,能自主完成或是在同学的帮助下制作精美的电子文档,版面设计合理、美观。
11、在计算机操作中注意正确方法的指导,养成正确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12、拓宽知识面,拓展视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
13、形成现阶段学生应知的信息技术理念,树立学好信息技术、用好信息技术的信心。
14、培养学生与人合作、自主探究思考、勇于动手、善于交流的能力。
15、进行爱护公共机房设备的品德教育。
四、教学措施
1、任务驱动思想。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对主体性教学,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创造性能力具有积极性作用。
2、课程整合思想。
(1)与相邻学科的课程整合。 (2)与德育整合。
3、趣味性思想。
(1)语言的趣味化。 (2)内容趣味化。
4、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1)结合实例进行应用介绍。 (2)贯穿网络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