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01: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生心理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在传统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课堂上依然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的地理教师甚至仍然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教师只是重视研究教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步骤,最终课堂成了一些教师演示教案的舞台,教师并没有顾及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情感间的差异。整节课下来学生几乎没有发言的机会,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
(二)教育方式不当,忽视学生的情感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从来没有在课前或课后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只是以上完地理课为目的,从不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情感需要。
还有的地理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一旦觉得学生的回答没有切中题目的要害,便中断其发言,迅速指定其他学生回答,毫不顾忌学生的心理需要。更甚者,则是挖苦、体罚学生。凡此种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方法,不仅深深刺痛了学生的自尊心,还打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最终还会使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恶劣,从而影响教学。
(三)学生学习地理的意识淡薄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地理一直处于边缘性的位置,常常被认为是“小科”“副科”,导致一些学生在心理上不重视地理。
另外,地理虽然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结构和内容也比较简单,但就调查发现:初中生普遍认为地理比较抽象、难学,想学也学不会,而且在考试中地理成绩也总是不理想。因为成绩的不理想,学生没有体会到付出或成功带来的快乐,所以一些初中生逐渐地丧失了对地理课的兴趣,情感教育的实施就更难了。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对策
(一)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
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正在发展、成长中的孩子,他们具有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仅在知识和技能上满足学生的需要,更要在情感上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对于学生情感的发展来说,教师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教师要为人师表,要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教学作风,孜孜不倦、循循善诱的精神影响和教育学生。
(二)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上好一堂地理课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认识到自己是课堂上的导演,学生才是演员,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比如在讲到有关蒙古高原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引用一句古诗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该古诗中涉及到了地理知识中的哪些方面。有的学生说:“这个地方是蒙古高原。”有的学生说:“这个地方的人以放牧为生。”还有的学生说:“这个地方的气候肯定适合草木的生长,不然草不会长那么高。”当听完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积极地进行评价,指出学生的正确之处,再用委婉的语言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杜绝挖苦、讽刺学生。只有学生克服了自卑的心理、树立了自信心,才能与教师的思想融为一体,才能在愉快、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中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三)借助身边事例,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借助学生身边的事例和故事,是进行地理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据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借助中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原型,与地理教材进行联系起再去启发学生思考地理规律和一些现象的成因,则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且此种做法还具有良好的启发性作用和直观价值。比如,在讲到“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这一内容时,可引导学生联想没有煮熟的鸡蛋,将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与鸡蛋的各个部分相应地进行比较,这样就能很方便地让学生分清楚各结构间的联系与区别了。
三、总结
关键词:初中物理 学生积极性 培养对策
初中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但是“物理难学”已不是个别学生的呼声。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一些很小问题而对物理望而却步。所以从初中生刚涉及物理知识开始,教师就要有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初中物理的台阶,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缺失的现状分析
初中生处于刚有辨知力的阶段,对未知世界有着强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然而,“物理难学”却似乎已达成了大多数学生的共识。物理相对于他们以往所学的科目而言显得更为抽象和生涩,再加上教师在引导方法上的陈旧单一,学生物理学习积极性的缺乏现象十分严重。
1 教学理念仍然守旧
现在初中物理课堂上的教师基本上都犯有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的错误。教师的教学理念仍然没有改观,还一如既往的忽视课堂上学生的主置。教师的教学理念应该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科技的进步而作积极地调整。一味的守旧只能把学生推向物理的死角,把学生的物理的学习兴趣扼杀掉。
2 课程内容枯燥乏味
实际上,物理学科是一门很有趣的自然学科。它里面有很多实验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能通过学习物理知识而明白很多发生在身边却从来不去追究根源的现象。物理课的趣味性就体现在实践操作上和一些抽象的大自然的奥妙当中。但是,在初中的物理课堂上,教师往往会忽视实践操作,而重视定理公式。教师将冗长繁多的定理公式塞到学生的脑袋里,学生体会不到物理世界的神奇,自然就觉得这门课程枯燥乏味了。
3 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笔者任教初中物理多年,深知许多老师在过去的教学中,只是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程出来之后。要求教师能够结合学科特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然而事实是许多教师依旧按照以前老套的教学方法向学生讲授新课。学生还是被动的听讲,个人思维的发散空间不大,学生完全没有学习物理的兴趣,没有积极性,教师教学效率也就无从谈起。
4 教学质量缺乏保障
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就是通过收集教学信息、衡量教学效果、诊断与更正教学过程的偏差等活动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息式的质量监督、评估与控制,促进教学工作不断改进,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中还存在着监控不平衡,发现问题缺乏及时反馈、跟踪验证和有效解决的措施等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常是教师拿着教案来,上完谋留下作业就走,不会太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教学质量严重缺乏保障。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意义
文章探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培养对物理教学实践有一定的意义,它能很好的指导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师生一起邀游于物理的殿堂,汲取知识的营养。
1 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笔者任教多年,深知在物理课堂中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理论上,授课过程是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为主线,以教与学为重点。贯穿整个课堂。在实际课堂中却存在很大的偏差。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和管理为主动参与,教师实行导向功能,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是很多教师都在积极考虑的问题。教师的主要职能是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领着知识走向学生。
2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上文我们提到过物理其实是一门很有趣的自然学科,但由于教师的引导不当,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如果教师意识到这个问题,在授课方式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作相应的调整,教师与学生双方形成一个很好的互动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定会有很大的提高。教师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用有征服力的语言授课,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高,课堂教学气氛会非常活跃。
3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走向知识,是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通过物理课外实验活动和物理习题教学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课外实验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对实验对象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迁移思维,思维打破常规寻求异变,探索多种解决方案;在物理的习题教学中,利用特殊题型,培养学生对物理问题的逆向思维能力。
4 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学永恒的主题。爱因斯坦有句名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也以饱满的热情、有魅力的语言、热爱物理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影响。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进行综合评估,建立一个良好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物理教学质量会得到提高。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培养对策
笔者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诱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初中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
1 教学理念上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给现代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打破了传统的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已不是权威:学生仅凭互联网就可以找到大量自己想要的信息。“物理难学,物理难教”,已成为全国物理教学的呼声。物理教学不在于形式和内容的新颖独特,而在于是否让学生积极参与。如今教育界大力倡导的教学改革要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改的必然之举,也是长期以来教育反省的结果。
2 教学方法上要善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是90年展起来的新技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直观具体、感染力强的感性认识材料,使学生看到了事物在运动、发展、变化。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在课堂中演示出来,从而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散自己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内容上要增强趣味性
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是培养学生积极性一个比较直接的方法。课改后,要增强物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关键在于教师在教案设计中注入新鲜血液。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在课堂中物理历史趣闻的应用,让学生对物理学科有个全面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注重课堂语言的运用,尽量用有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人物理世界。比如,一些难度比较高的猜想,就可以很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4 教学质量上要重视讲课效益
讲课效益由学生和教师双方决定,首先就要求教师注意教学方式和教学的层次性。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在课后需花很多的心思调查研究,把学生的情况摸通透。物理教师完全了解学生的特性后,不该在物理课堂讲的内容不要长篇大论;详讲的内容亦不应该一言代过;课堂练习的密度与强度应视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教师能很好的把握课堂的教学节奏,把物理学中奥妙,像弹美妙的音符一样的传授给学生,学生跟着老师的节拍前进,教师的讲课效益会在无形之中得到很大的提高,自己在课堂上也不会容易感到疲累。
教育实习中地理科学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高校地理科学师范生是中学地理教师的主力军,师范生的教学素质直接影响中学的地理教育水平及新时代中学生对地理知道的理解与掌握。因而需要高校在培养地理科学本科师范生时,积极探讨有效的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法,促进大学本科教育的良性发展。然而,目前高校地理院系的大多科研侧重于自然科学,而对中学教学改革的研究相对较少,随着中学地理学科的改革的不断发展,大学地理师范生的培养模式越发显得陈旧[1]。如何通过教育实习,培养和提高实习生的教学能力,是现在许多高校都在探讨研究的问题[2]。为了更好的探讨高校地理科学师范生的培养,本文从教育实习入手联系中学地理教育,提出地理科学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方法,以期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学地理教师提供参考。1教师基本素质培养1.1心理素质:教育实习前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首先,要端正思想,认真对待教育实习,积极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理的问题、难题。其次,要做好角色转变的心理准备,从学生到教师,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转变在心理上需要个适应过程,因此在平时课堂上的锻炼尤为重要。1.2语言表达:语言表达能力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音的标准性,二是地理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语音的标准要靠平时的口语训练和积累,地理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对实习生来讲必需通过认真备课、深钻教材、听课吸收来得到提高。1.3教学仪态:教学仪态主要要求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着装,二是上课时的肢体动作。着装要自然得体,符合教师的身份。肢体动作指的是上课时手势的配合,眼神的交流等,运用得当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肢体动作常跟个人的习惯有关,因此要克服相对较难,需要平时的观察、模仿及自我纠正。1.4板书书写:板书工具以传统的粉笔最为实用。随着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不再重视书法的练习。然而板书技能是一个师范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因而需要在大学本科教育期间坚持练习,而在教育实习前再进行一次强化训练,以期在教学实习时能学以致用。1.5教学逻辑:教学过程的逻辑性是一个值得教师探讨的课题,它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的表现能力,任何一堂精彩的课都体现了教师较强的教学逻辑性。地理科学师范生要加强教学逻辑性的训练,主要是加强上课过程中的引导与过渡语言表达的训练,可以通过教学详案的编写、不断的试讲及听众的点评来得到提高。2教学技巧培养2.1理解新课标,熟读教材:中学新课改浪潮下的新课程标准是中学教育的指南针,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处理必需以新课标为准,因此地理科学师范生要认真解读最新的课程标准,为自己的实习做好准备。中学的教学方式跟大学的教学方式差异较大。要适应中学的教学,首要的就是熟读教材,借鉴别人的优秀教案,研究如何在一节课内把要讲的内容讲完讲透。2.2了解学生,掌握学情:现在的中学地理教育以学生作为主体,学情复杂,体现在初中生与高中生不同,同样是高中生各校生源也有所相差。即使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年级,各班也各有学习特色。要明确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将自身定位为引导者,在实习初期积极听课,咨询中学带队老师,增加对学情的了解,做到胸有成竹,教学有法。2.3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运用: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中学教育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变得十分广泛。因此,师范生要借教育实习的机会培养软件的使用技巧,这些都将在教学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除了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也要掌握传统的黑板教学方法。学生在教育实习时要做到两者兼顾,不能顾此失彼。2.4教具的使用及创新:理论的课堂教学学生容易疲劳,而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使用教具一方面能形象的说明问题,另一方面能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使用甚至创造教具。2.5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教育实习评价方式: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认为,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而不是证明,同时,评价必须反映社会的要求和学生个人的需要。因而,评价是促进实习生连续的、循序渐进的、螺旋式上升过程的一种手段。通过对教育实习的评价,发现每个实习生的潜质,找出每个实习生的不足之处,并为指导教师提供反馈,将是对实习生增进对教育教学的领悟的有效途径。对于具体的评价的方法,笔者认为可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将实习分为四个阶段:实习前准备工作、实习中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实习后的总结工作,分别给每个阶段评定成绩,各占一定的百分比,然后合计总分作为学生实习成绩。3结语综上所述,教育实习是地理科学师范生必修的专业实践课,是师范生从学生到教师转变的过渡训练,对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地理科学师范生是未来中学地理教师的主力军,高等院校应该紧密联系中学建立长久的实习基地,以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南针,培养学生的教学基本素质,加大地理教育实习的指导力度,使学生能合理处理教材编写教案、熟练驾驭各种行之有效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出新时代教育需求下的中学地理教师。
转贴于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高效;有效措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地理学科教学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初中生所学的课程越来越多,地理的学习时间逐渐减少,然而,初中地理课程要求却越来越高。《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难题就是必须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构建一个高效的地理课堂。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提出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几点有效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有一位名人说过,教师人格的感召力,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态度的形成以及兴趣的培养,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要求初中地理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用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向学生传播正能量,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目标。地理教师还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既包括地理学学科知识,也包括进行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需的教育科学知识。初中地理教师应透彻理解地理学的完整体系,能正确熟练地掌握地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和掌握与地理学科相关的背景、知识及地理学的发展趋势。此外,教师要做到穿着整洁、得体、大方,语言表达要文明、准确、亲切、生动。教师还必须学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教师要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更新和充实学科体系,提高教育理论水平。
二、做好课前准备
一堂地理课的成功与否,除了地理教师对教材内容是否能运用自如之外,还与教师是否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密不可分。做好课前准备是上好一堂地理课的前提,是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做好初中地理课前准备,就要结合初中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根据《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导学案。地理教师要在课前多查阅资料,对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取其精华。还要写好教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此外,地理教师还要做好课前候课,调节好自身的情绪,暗示学生开始上课。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一个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需要激发学生对初中地理的学习兴趣,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课堂气氛是一个可以左右课堂教学活动效能的关键因素,也是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关键。轻松、愉快、积极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知识的建构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并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学习者对学习的焦虑,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也能随之提高,而且可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需要设置有效的课堂导入,使学生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且,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很多学生因为喜欢教师而喜欢该教师所教授的学科,并培养了对该学科的兴趣。只有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乐于接受老师的指导,才能乐于和老师交流,积极参与课堂,使课堂生机勃发、充满活力,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积极开展教学评价和课后反思,实现由优质教学向有效教学的转变
教学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尤其要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生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更要关注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还要关注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团队合作意识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变化和发展。教师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地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之中。课堂教学反思是一个深层次的认识过程,也是构建地理高效课堂、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关键因素。每一位地理教师在课后要善于进行教学反思,并且要经常与学生和其他教研人员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与此同时,增强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改进教学手段,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自身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更大的提高。
关键词:体育教学;健康意识;教学策略
在2000年开始的体育新课改中体育课程不再是“体育”,而是改为了“体育与健康”。这是一种教学观念的改变,更是教学意识和模式的改变。以往的体育课教学只是重视学生的体质、体育技能的掌握,而现在的体育与健康教材则更加强调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习惯,不再仅仅是身体锻炼,而是更加注重身体的发展。面对这一改革,如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效率,是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在积极探讨的问题,下面就阐述一下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一、重视教学策略的实施
有人说教师的高度就是教学的高度,教师的宽度就是教学的宽度,这说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乃至于教师的专业素质都对教学有一个很大的影响。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是一节体育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我所说的策略和教学设计不一样,更不是简单指教案,教学策略是进行教学活动的思想和计划,或者是进行教学活动的方略,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特点。教师的教学策略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首先教师要深刻理会体育与健康的含义,体育是为了健康,不是在体育课上给学生讲授健康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大体育观,站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高度,围着学生的健康进行教学,不仅仅是身体健康还有心理健康。教师要利用体育课这个渠道和载体,将教师的体育观念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心理健康积极向上。利用体育课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和发展。
二、注重教学容量的问题
教学容量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按照教材的内容安排设计本节学习任务,也就是要解决什么问题,体育技能和健康知识要掌握多少等。教师的教学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实际具体安排。首先要求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锻炼的方法,而且还有保健知识的方法,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种植健康的种子,使学生掌握保健和健康的原理。这是体育教学的内容,老师在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同时,还要适当地延伸和拓展,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教师适当地确定教学容量,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增加学生的体质,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保健意识,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师要把握好这样的教学容量,控制好这个度。例如,跑、跳、投掷等,均是为了继续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爆发力、弹跳力等。控制好教学容量就能够解决好教什么的问题。
三、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策略关键是教学方法,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决定着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体现,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怎么学取决于教师怎样教。尤其是体育教学的策略更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直接关系的。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经过精心的选择和精心的设计。比如,球类教学要实施游戏式教学、短跑训练要实施分阶段教学等,根据而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就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怎么教、怎么学是体育教师要认真探讨的问题,也是保证体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四、树立大体育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学生未来的学习路程结束后,要走向工作岗位,工作后的体育锻炼是要依靠学生自己进行自我约束。而且长期坚持不懈,这是要养成一种习惯的。习惯的培养也是意识的作用,体育锻炼的习惯、健身保健的意识,都是要在学生的在校学习期间培养和形成的,而体育教学活动正好是肩负这一历史使命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一些职业特点,可以导致人的职业病,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保证拥有健康的身体,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做好体育教学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的需要。所以,体育教师要认真探索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形成科学的体育教学策略,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代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物理教学效果[J].才智,2011(15).
[2]向玉琼.让初中牛津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更多样化[J].华章,2011(13).
一、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完善自我
初中生处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增长、双重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努力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重视学生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能力,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要设置合理的情境,给学生一定的情感态度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教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任重道远。为此,作为初中地理英语教师的我们要保持激情与梦想,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教与学过程中碰撞。
二、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改的实施以及江苏“五严”的出台,使我们不得不去为此多动脑筋,让学生用最少的精力和时间去获取最大化的知识量和学习效率。为此,我们教师要重视改革教学方法,循循善诱、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过时,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任何一种学习都要一种氛围,创造一个和谐有趣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学习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初步练习及再认识的一个巩固、提高、深化的过程。它能使学生有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我们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处理和加工,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等良好的习惯。我们初中地理教师还要重视地图教学的作用,让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逐步积累地理知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才能。
三、合作探究,促进师生有效交流
初中学生具有活跃、好强、好胜等心理特征。我们在课堂上采用合作探究和竞赛比赛等有效交流方式,提升学生的好胜心理,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热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缺少合作交流,他们的主体性不能真正地体现出来。为此,我们要使学生在彼此合作过程中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方法。
我们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的合作性能使课堂教学呈现一种活泼、和谐、民主、互动的开放局面,且能够真正地活跃学生的思维。
只要学生对合作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的合作积极性就会高,合作效果也会随之好起来。这一切的实现都是缘自梦想和坚持。
比如说,我们让学生探究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概况,包括自然、经济和文化环境,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方式、交通、农产品资源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够积极交流开展实践和探索。
四、赏识教育,推进教学有效性
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们要清楚赏识教育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非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看到学生的进步,及时给学生以赏识、表扬。教师的赏识,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和肯定,更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这样下去,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会大增,他们就尊重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对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推进。
五、激发兴趣,做好有效教学的保证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结合教材实际、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多用现代化媒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等进行课件设计,教案设计等。教师要在平时的地里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变成一种强大的动力。
教师应有效运用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通过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非凡独特的地形地貌图片或视频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科学兴趣、探究精神。
例如,在教学《海陆的变迁》一课时,我们一方面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等现代媒体的使用,让学生动态地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一方面我们还要做好知识的讲解喝点评,加深学生对海陆变迁过程的认识。之后,对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等知识点,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等学习手段来进一步消化,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要和学生一起进一步探讨海陆轮廓的形成以及大地是如何运动等问题。
六、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合理评价机制
合作学习中好的评价肯定会带来好的结果。合作意识是现代中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教学过程是学生群体人际互动的过程,学生往往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经历的感情和感受当作评估自己的标准,当感觉自己是群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自己有价值的感觉。这也是体现了“合作学习”评价观的重要环节。当学生在合作中取得了进步,有了发展时,我们要多说说:“你真棒!很好,谢谢你!非常好!”等。
关键词: 地理课堂教学 教师 学生 改进措施
优质课堂就是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0分钟内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三维目标的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低效课堂指满堂灌、低效能的“学生不愿听、教师讲得累”的传统课堂,笔者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对目前初中地理存在的低效课堂教学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建议。
一、教师方面
(一)备课不充分。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具体表现:一是频繁出现口误。大脑中所想的与口中所说的脱节,想与说不同步,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茫然、不知所措和不回应。二是语言与课件不匹配。一节好课应该是老师语言在前,课件呈现在后,如果语言与课件不匹配,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就会非常生硬,让人一听就厌。三是对学生的关注提问少。由于准备不足,教师全部精力都放在知识讲述上,没有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预设,对学生的关注和提问很少,只顾一个人讲,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二)教学设计不精心。教师备课只停留在对教参、现成教案的照抄照搬层面,没能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对象的年龄、知识、认知能力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没能超越教材;没能做到在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保持镇定,随机应变,从容应对,没有克服困难需要的耐心、恒心、意志力和执著精神。
(三)自主学习习惯缺失。课堂教学中,一般是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自主学习少,严重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使学生对本学科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无法激发学习兴趣。
(四)课后反思与总结缺少。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反思,已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课堂教学与课后反思有效结合,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二、学生方面
(一)学习习惯存在问题。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被动;许多同学依赖性很强,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上课不专心听课,对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练是漫不经心、若无其事,不肯动脑筋。课后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不少学生回家缺少监督,学习更不自觉,基本不复习,本来在学校接触地理的机会就少,回家又不及时复习,知识就会很快遗忘;也有同学不重视基础,学习不得法,练习、作业粗心、马虎,教师讲评了订正,结果到后来还是错,甚至更收效甚微、事倍功半。
(二)厌学情绪严重。许多学生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难以形成愉悦体验。随着知识获取和能力发展,学生的地理学习情感、态度、自信发展跟不上。通过地理学习让学生获得自信和成功感,是地理学习目标极需实现的方面,然而这一点在地理学习中表现得严重不足。
三、改进措施
(一)“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堂课上得成功与否,与课前准备工作的好与坏有直接关系。首先,教师应做充分准备。主要包括查阅各类信息资料,储备丰厚的相关知识,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掌握一定的地理技能,准备合适的教学手段和用具,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应变能力,积聚处理学生生成问题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等。其次,学生要做好预习。预习可以像兖州一中那样,在前一节课上完成,也可以在上课前一天晚上进行。预的任务是初步熟悉新课基本内容、知识结构;查找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把课本后面的练习尝试性地做一做,不会做的可以再预习,也可以记下来,等待老师讲解或提问。总要求是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查图,脑在思考。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尽量多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但是多数初中生自立性、自为性和自律性较差,因此,“教师参与”是自主学习中学生主体的要求,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
(三)课后反思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和从教学中学会什么的有效途径,勤反思是现代教师在研究状态下进行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性回忆,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表现、教学成功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研究产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
(四)创情设境,激发兴趣。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就想探究其奥秘,就会主动、积极、执著地探索。通过精心导入、激情授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可以幽默引趣、幽默点拨、幽默纠错、幽默启悟,为课堂注入一股新鲜血液,使课堂如同磁石般富有吸引力,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
(五)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当然有效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同步、情感的共鸣,同时这里的“参与度”不仅是学生个体参与的深度和有效程度,还是学生参与的广度,真正自主高效的参与应该是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真实参与。
课堂教学是开展地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地理课堂教学质量会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如今地理课堂上,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教学现象依然存在。初中地理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今地理课堂中的一些低效教学现象,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努力改进教学方法,逐渐摆脱低效课堂,为学生构建一个更优质的课堂,从而更好地推动地理学科朝着素质教育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社会第一册及参考.
[2]小学教师之友――地理卷.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怎样才能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呢?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要抓好以下几个教学的环节。
1.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科是八年级的一门新的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是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物理课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入来不及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科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象通过演示"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的求知的欲望。然后,再举一些生活中中看得见的例子和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过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的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下良好的基础。
2.增进师生感情,保持和谐的关系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很容易从兴趣出发,也很容易为兴趣驱使,很多时候,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方向,记忆力都和兴趣有紧密的联系,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教学的过程首先应该是个师生平等交流的过程,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物理问题理解的敏感性,思考物理问题的灵活性,解决物理问题的独特件、流畅性和变通性,在学生充满兴趣的情况下,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更容易巩同学习的效果,产牛学习的热情,最终实现课常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取得师生间的互相信任,利用更多更好的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课的爱好。"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做到返一点,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才能够取得长足的进步。
3.展示学科魅力、发扬学科优势
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测量"后问:你怎样测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如墨水?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提出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出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4.加强实验教学
由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必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公布,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5.发展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学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
6.注重学用结合
[关键词]初中物理 兴趣 “保鲜” 学科情感 优化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多数学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让刚教物理的年轻教师感到很兴奋。但有经验的教师明白,学生的这种兴趣如不及时深化,很可能会渐渐失去,进而使学生对物理学科还会产生畏惧、厌学的情绪。所以,物理教师应该尽最大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物理的最初兴趣始终保持新鲜感,即“保鲜”。因此,教师不仅要认真设计每一课教案,上好每一堂课,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个差生,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学久了更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一、课堂上培养对学科情感的“鲜味”
学习兴趣总是与学生对学习内容与方式的一种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学生接触到学科学习,而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探索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一起享受欢乐和忧患,利用一切手段培养学科情感的“鲜味”,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
老师鼓励的话多了,上课经常能够联系、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来学习、思考,经常做做小实验,上网查查资料,学生的学习会在趣味中感到轻松,对学习也会更有兴趣,更积极。
在教学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第二册《变阻器》中“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时,我用多媒体投影片后让学生观察电路图并进行操作:在电路图中把变阻器接入两个线路中,共有几种接法?哪些接法能否起到改变电阻作用?不能改变电阻接法的实质是什么?学生通过实践讲座后得出:共有6种接法,其中的三种方法能起到改变电阻作用,而接其中一个相当于接定值电阻,接另一个相当于接电阻很小的金属棒。这个结论应该是学生自主研究得出来的,我紧接着追问:上述六种接法中,只有前四种为正确接法,能起到改变电阻的作用,这些接法有哪些规律?学生答:正确接法为金属棒和合金线各一个接线柱接入。我不急于肯定,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确定哪部分电阻接入电路呢?有何规律?学生再次进入了热烈的讨论中。接着我出示变阻器的四种接法让学生观察。学生明白了:接入电阻取决于下接线柱,与上接线柱无关。学生在富有灵性的“鲜味”十足的学习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滑动变阻器的接法”这部分知识。
二、实验中提升对学习兴趣的“鲜味”
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的兴趣,使他们的思维活动更积极主动,学后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如在教学燃烧点时,课前我布置让学生进行“纸盒烧开水”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后,再进行新知的教学,自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后,得出了科学而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内化而来的,而不是教师外部给予的,成效会更好。
如在“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测量的结果暂时不公布,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
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增添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三、训练中解决学习困难以“保鲜”
现行物理教科书中采用国际单位制,初学者对“米/秒”、“千克/米”、“牛顿”、“帕斯卡”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而“电功”、“电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这些知识,还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这对于刚入物理门槛的初中生的确感到困难。
【关键词】地理教学 情感教育 策略
一、现状
自2001年国家颁布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后,在课程教学中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目标成为对每一位基础教育教师的要求。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获得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情感与价值观得到熏陶和培养。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掌握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虽然也被写在教案中的课程目标中,但在教学活动中却被冷落在一旁。很多学校的老师以升学率为指向标,凡是考试会考的内容才关注,不是考试的重点都被忽略,且各学科的题海战术不仅没有培养学生的态度与价值观,甚至破坏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良好态度。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是态度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不仅是语文等人文教育学科的重要部分,也是地理等其他学科的不可忽视的部分。如何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以及在价值观上树立正确的方向,是地理教学中课程目标的最终之义。
二、情感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很少有时间去感受祖国的壮美河山。作为掌握地理常识以及祖国各地风俗习惯的一个学习窗口,地理课堂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为了应付考试,现在的地理教学不管是从课堂内容的设计上,还是学习结果的考核上,知识点的记忆成为教学的重点,缺乏生动真切情感教学的策略运用。笔者认为在地理课堂中应从以下几点来落实情感教育。
(一)教学方式多样,活跃课堂气氛
在多年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让学生死记硬背地理知识点来应付考试。中学生的课业较为繁重,原本记忆语文数学的时间要分出一部分给地理学科,并且本来能缓解压力、轻松活泼的地理学科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那如何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进行。例如,在讲到中国南北方气候差异的时候,可结合所学的知识点播放一段当下流行的《舌尖上的中国》片段,美食作为当地民俗文化的一种代表,不仅让学生感受了祖国饮食发展的源远流长,也让学生了解到正是不同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视频教学的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以及饮食文化之间的系统关联。
(二)精心组织教学,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既能促进学生知识目标的掌握,又有助于学生体验地理教学内容中的情境目标的达成,在实现当下的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地理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创设一个能够启发学生不断思考,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情境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可从课程导入和课中教学两个方面进行。
例如,在讲《大陆板块》这一节课之前,我事先让大家预习,并找到关于大陆板块漂移假说的故事。在开始上课时,我让一个平时不爱在课上表达的学生把他找到的故事和大家分享,并且在他讲完之后给予热烈的掌声。一方面,课堂之前导入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引人思考的情境,另外一方面,也给予了平时不爱在课上表达,没有自信的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表现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也提升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来实现。一般我们在课堂上都会提问题,但是要掌握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即所提的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新颖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讨论的时候才能投入到课堂中。例如,在讲到“人口和人种”的时候,我就问大家我们皮肤的颜色是什么样的?我们属于什么人种?世界上还有其他颜色的人种吗?问题虽然简单,但是不断地追问,调动学生不断地思考和讨论,这样就创设一种很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也在讨论的氛围中合作学习,培养了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变换语言语调,实现以情动人
很多老师认为讲课时要富有感情,并且要以朗诵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事,与地理教学无关,其实不然。地理老师运用饱含情感的语言,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地给学生展现授课的内容,对于地理课堂教学也是必备的。在讲到“气温变化”这一节课时,我在课堂上扮演了一次天气预报员,我专门找到了一个天气预报的前奏音乐,给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一次天气播报。而这一次的天气播报和电视上的不一样,我加上了更多的情感语言。例如,四川的大雨天气增加了地震灾区的救援难度,我在播报的时候,也表达了对于灾区人民的同情;而在讲到北京的晴朗天气的时候,我也展现了一些轻松愉快的心情。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的情感和情绪状态会受到语言语调的影响。而这一教学策略的采取,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情绪状态。
三、结语
总之,地理课堂上的情感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很多的相似性。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根据地理教学内容的独特性,与当下生活相结合来进行,始终要以教学纲要所要实现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促进中学生全面地发展,努力追求中学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黄国辉.谈中学地理教学情感教育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2010(32).
[2]马晓宏.浅谈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新课程:教师(下旬),2012 (3).
一、了解学生,合理设计
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最优化,主要看教师课前对学生的了解情况,看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是否适合自己的学生,看课堂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只有当构成教学过程的诸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处在优化的组合状态时,才能保证最优化的教学过程真正得到落实。
设计教学过程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诸如课程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难点的分散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等。而最关键的是如何结合学生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为基础,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进行教学设计。因为只有了解、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制定教学要求、组织教材、确定重点和难点、选择教学方式及组织教学时,才有了既合情又合理的依据。
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兴趣爱好与自身需要,随意拓宽与加深理论知识,加快学习进程,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师所教的知识结构不能很好匹配,就势必造成学生厌学的不良后果。例如,在初中物理启蒙阶段,学生刚接触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就企图让学生从微观、宏观的层次(角度),将这几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分”搞清楚,并通过纠错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语言解答物理问题,就是很典型的超越大部分初中生的认识水平。这部分知识如果要求每个初中生去理解、掌握的话,就将使学生对物理生畏,使学生丧失继续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导致教学失败。
二、培养兴趣,投入情感
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力,只有当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教学质量才能有根本性的提高。为此,《物理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之一。
使学生“认真学习”的方法很多,有的是由于教师采用“高压政策”,学生惧怕老师而“认真学习”;有的是家长的棍棒逼出来的“认真学习”;有的是教师每天不辞辛劳而盯出来的“认真学习”……凡此种种的“认真学习”,都是被动的学习,是缺乏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其效果当然是事倍功半的。唯有当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后,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中去,一旦学生进入这一主动学习的情境之中,学习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这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教师对教学系统的合理设计、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是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而教师“教”的能力又直接制约着学生对学习物理所具有的浓厚而持久的兴趣与努力,教师如果不具备“教”的能力,就必然很难激发起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不仅应做到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与逻辑性,更不可忽视语言的艺术性与趣味性。优美的语言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能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从而增强表达效果,融感彩于枯燥的、条条框框的知识学习之中,消除高强度学习给学生带来的疲劳。还可借助体态语言以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教师适当的“体态语言”同样也能起到消除学生视觉疲劳的作用),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趋向。但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的简练性并不排斥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及科学性的前提下,增加“适量的废话”(亦可称之为“噱头”)及对部分重要内容的强调或重复。
现代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告诉我们,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有信息交换才能有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间通过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与体态语言)的交流,不仅进行知识的交流,而且在进行着情感的交流。建立在融洽的情感交流基础上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发展与持久。实践告诉我们,要使学生潜心于你所教的学科之中,就必须用“情感”这座桥梁来联系你与学生。在学生接受你传授给他们知识之前,学生首先接受的不是知识而是你这位教师本人。如果学生不能接受你这位教师,那么采用任何教学方法所起的效果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刻苦学习物理的兴趣,变被动的学习为积极的、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在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物理世界的奇妙与和谐,以充分发展学生潜在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学生始终以浓厚的兴趣、坚强的毅力投入到学习、探索、研究物理知识与技能之中。
三、及时反馈、合理调控
为保证教学过程处于最佳状态,必须应用反馈原理,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处理。
对教师来说,学生的口头回答、实验操作、课堂练习,以及学生的面部表情变化等都是学生对教师输出信息作出的反应,即学生的反馈信息或学生的输出信息。教师应对这些学生输入给自己的信息迅速做出反应并进行有效地调控。
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会事先设计好一系列有利于理解所学知识、深化所学内容的问题。但是由于教师的调控对象不是仅仅只会接受信息的机器,而是具有一定分析与处理信息能力的、有感彩的、有独立思想的、思维活跃的人,他们将会对所输入信息做出不同的反映。教师必须根据所接收到的反馈信息做出及时的调控,不断因势利导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积极的途径上来,否则教师的教学设计将受到干扰甚至被破坏,从而影响优化教学过程的实施。
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只有当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相互统一、相互协调时,才能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处于最优化的统一状态。例如,在讲到一般物体热胀冷缩知识时,有位同学举手询问:“既然物体是热胀冷缩的,为什么寒冷的冬天在室外放着装满水的水缸被冻坏呢?”显然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冲着对所学知识有质疑或者是学生想考考老师,但无论学生处于何种心态,教师都必须立即进行自我调控,绝不能大动肝火,而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这种勤问好学、勇于质疑的精神。然后可以告诉学生,这个问题限于我们现有的知识还无法解决,如果有兴趣,那么请课后再去学习、探讨这些问题,并可向学生推荐一些参考书目。通过这样的处理,花费时间不多,又能及时调整这个尴尬场面,同时又不使学生失望。
四、思路同步,教为不教
教师的教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模拟知识发现的过程,以及科学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内化为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达到“不教”的境界。
学生由于受年龄、知识、家庭、社会等因素影响,思维方式的提高必定跟不上知识学习层次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既要借鉴教材的思路,又不要受教材思路束缚,更不能受优秀教案、优秀课等的束缚。而应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形成一条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核心,既符合科学性又合乎逻辑性,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与价值观,既有主导作用又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思路。换言之,这是一条以教师思路为主导,以学生思路为轴心的优化思路。
以物体的浮沉条件知识为例,教材的编写由于受篇幅、系统性、条理性等限制,通常是通过几个小实验,而文字说明不多,这样的编写意图让人一目了然地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但又有其缺点——把物体的浮沉条件因果联系的知识完全割裂开来。因此,教师可以在系统归纳时按教材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在研究其浮沉原因时不妨采用启发探究的方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分析受力着手,把力和运动知识对应起来讨论,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五、加强训练,及时巩固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 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象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培养师生情感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展示物理趣味
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测量”后问:你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提出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
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四、坚持强化训练
现行物理教科书中采用国际单位制,初学者对“米/秒”、“千克/米”、“牛顿”、“帕斯卡”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学生习惯于单位的单一性,开始学习P=pgh和功率的单位焦耳/秒这些知识时,对概念的多因性很难适应。又如,“电功”、“电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这对于刚入物理门槛的初中生的确感到困难。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并侧重对差生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减轻差生学习物理的困难。
在强化训练中,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新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按每一条的预习提纲先预习新课内容,上课首先检查预习情况,课后应要求学生把上过的课文复习一遍,对课文中的概念、原理、公式做到透彻理解的前提下然后再做作业,做作业时应该注意力集中,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所以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去弥补原有的知识缺陷,从一开始,就查漏补缺,对差生紧盯狠抓不放,不让一个人掉队。
五、引导阅读理解
物理定义、定律一般是客观平白的描述,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影响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课文时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这里“垂直”一词就是关键词。又如在讲光的折射时,让一束光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上,这里的“斜”字就是非常重要的词。
在指导阅读时,首先要让学生把关键性的词自己找出来,把学生的阅读感觉从模糊的总体转变到精确的定位上来。在这些关键处放慢阅读速度,从字面意义理解物理实质。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尽可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去阅读,这对培养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对一些抽象概念,在教学前,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有一些感性知识的积累,如在学习惯性之前,先布置一些观察思考题:①观察用脸盆泼水的动作过程和发生的现象;②坐公共汽车,突然开车和突然刹车时各有什么感觉等等。这样学生在阅读惯性概念时就觉得容易接受,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六、注重学用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