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一副春联

一副春联

时间:2023-05-29 18:01: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一副春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副春联

第1篇

过年了,祝大家笑口常开,笑逐颜开,有说有笑,谈笑风生,眉开眼笑,捧腹大笑……哈哈,只要你开心,随你怎么笑。

短信拜年

现在过年大家都时兴用手机发短信拜年。大年三十,我发出了32条短信,却没收到一条回复。初一我又发了19条短信,还是没有回复。初二我发了13条,依然没有回复。等到初三终于收到一条短信,我激动地对老妈喊:“看啊,有人给我拜年了!”打开手机一看,短信是这样写的:“中国移动祝你新春快乐!顺便告诉你,你的手机已欠费停机。”

春联风波

纪晓岚是清朝的大学士。有一次,他春节回家探亲,乡里有一家三兄弟请他写春联,于是他写了一副“惊天动地门户,数一数二人家”,横批是“先斩后奏”的春联。这一来可不得了了,有人以“犯上”之名,告了他个欺君之罪。乾隆皇帝得知,立即召纪晓岚回京查问,纪晓岚回道:“春联是我写的没错!这家老大是卖炮仗的,不是‘惊天动地门户’吗?老二是集市上管斗的,成天‘一斗、二斗’地叫,不是数一数二人家吗?老三是卖烧鸡的,不是‘先斩后奏’吗?”一番话说得乾隆也笑了。

父子凑春联

古时候,有一人家十分迷信,凡事都要讨个吉利。年三十晚上,父亲和两个儿子商议:“堂上要贴一副新春联,现在咱们每人说一句吉利话,凑出一副春联来。”两个儿子点头称是。父亲先捋着胡须念道:“今年好!”大儿子想了想也念道:“倒霉少。”二儿子接着又念道:“不得打官司!”念完了,大家互相称赞了一番,就由父亲执笔,写了一条没加标点的长幅,贴在堂屋的正中。第二天,邻居们来拜年。一进门,看见那副春联,大声念道:“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解缙改春联

明朝首辅解缙自幼好学,出口成章。有一年春节,他在后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对门的员外看了很不高兴,心想只有像我这样的人家才配贴这副对联,就命仆人把自家门前的竹子砍了。不一会儿,家人来报,解缙便将春联改成了:“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员外听了,非常恼火,令人把竹子连根挖出,不料解家的春联又改为:“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少爷写春联

从前有个富家少爷,平日吃喝玩乐,游手好闲,把他父亲留下的遗产都花光了,临近年关,连柴米也没有。除夕夜,这位穷困潦倒的少爷写了一副对联,贴于门口:“行节俭事,过淡泊年。”村上有位老学究读后,感叹不已,在对联的联首各加了一字,成了:“早行节俭事,免过淡泊年。”

第2篇

漫话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兴起,明清两代兴盛,发展到今天已有1000多年了。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独有的文字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位置;“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为正方菱形,多贴于家具、影壁上。

春联不仅是节日的装饰,也是人们未来的寄托,对新春的祝颂。旧时店铺前的春联还兼起广告的作用,各行各业的想方设法用春联来夸耀自己的生意,用春联来招来顾客。不同行业的春联有不同的特色,只要看一眼春联,就能知道这家店铺是经营什么的。比如绸缎庄的常用“此中多锦绸,以外无经纶”;酒店用“香闻十里春无价,醉卖三杯梦亦甜”……无不既有颂春之情,又和自己的本行密切相关。一般人家则只是在门上贴一副祝颂年景的春联取个吉利。像“有天皆丽日,无地不春风”、“岁岁平安日,年年如意春”等,表达人们憧憬未来、热爱生活的心情。

第3篇

大年初一上午吃完饺子,我和滕思源、孙鹏飞出去玩,看到家家户户门口都贴上了崭新的春联,突然想起了书中讲的有关对联的知识;“对联可是一门大学问呢!一副好的对联应该对仗工整,动中有静,诗中有画,观联知人,赏联知心……”于是我提议,大家挨门挨户评春联,看谁家的春联最大气,最有文采。

“你们看,这副对联:“岁增岁岁岁风光好,年复年年年气象新。”太棒了!“岁”对“年”、“岁岁”对“年年”、“风光”对“气象”,它们各组词义相近,词性相同,对仗工整,真是好对子。”孙鹏飞滔滔不绝的说。滕思源随生附和:“对,对,你的评论很精彩”

走过一家又一家,看过一副又一副,被我们评为最佳对联的是:“俭朴同栽理想树,勤劳共育幸福花。”原因是这副对联不仅对仗严谨,而且运用了比喻手法,在我们眼中展现出一幅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的画面。一户普通的勤劳之家,不靠天,不靠地,不贪心,不幻想,全靠一双勤劳的手,这精神是多么可敬啊!

这次我们开展的评春联活动,不仅使我们领略到了新春佳节的祥和气氛,增长了知识,还使我们看到了人们的心愿,真是收获不小哇!

四年级:孙婉喧

第4篇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2、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3、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4、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盛行开来。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是我国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民国初年,上海出现了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形式,以后发展成为今天的挂历。

5、除夕守岁踩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

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在晋代就有除夕守岁习俗,南北朝时已很普遍,进入隋唐后守岁很盛行,宋代沿袭唐风更盛。另外,汉代已有除夕夜晚饮椒柏酒(用草药配制的药酒)以驱邪祛病的习俗,后世改为饮屠苏酒,王安石有诗“春风送暖入屠苏”。现如今,我国南方仍有年节时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屠苏酒的风俗。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6、年夜饭: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除夕夜的团圆饭也叫年夜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动手,在家做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为了避免麻烦,就直接将年夜饭的地点放到了饭店。无论在哪里吃,团圆的主题是不会变的。

7、压岁钱:

第5篇

时下城里的人多不愿意自己撰写春联,而是到市场上去选购。购联也是有学问的,不能随意为之。下面说说我个人的看法:

一、明确主题

春节各家有各家的喜事,内容不可能相同。因此,要选择适合自己家庭情况的对联更好。

二、看春联的质量

这里说的质量一是印刷质量,更重要的是春联的内在质量。怎样分辨它的质量高低呢?

春联来源于对联(楹联)。因而要求对联的撰写者必须懂得诗词格律。

1 上下联字数相等 比如上联是七言,则下联也必须是七言。

2 用字不重复 一句中,或上联与下联中,用字不能重复,但是叠字可以除外,如声声、阵阵之类。

3 对仗 对仗是诗词格律的术语,有对称、对应的意思。举例言之: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其中“生意”对“财源”,“兴隆”对“茂盛”,“通”对“达”,“四海”对“三江”。

对仗要求上下联对应的部分词类相同,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

4 平仄协调 做旧体诗词要讲究平仄。平,是指汉语音律的平声,汉语字典中标“阴平”、“阳平”者即是,仄,是指音律的仄声,字典中标“上(读作‘赏’)声”、“去声”者即是(古汉语中的八声也归入仄声。普通话中入声字已经消失,南方的许多地方仍有保留)。平仄协调,常常运用古诗词的规矩,比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而且上下联要对应。以上例来说,上联中的二四六为“意”、“隆”、“四”,分别为“仄”、“平”、“仄”:下联的二四六为“源”、“盛”、“三”,则分别为“平”、“仄”、“平”。

如果是长联,其断句另有规律,就不能套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了,另当别论。

5 横批与内容对应 横批常是两联内容的概括,千万别张冠李戴。

读者还须注意,上联常以仄声结尾,下联应以平声结尾。这样的对联读起来才响亮。在贴对联时一定要注意,右侧门框是上联,左侧门框是下联,不要贴反。没有门框,贴门边时,也是这样。

第6篇

朋友们,我们都知道一到新年家家户挂起红红的春联。是啊!这春联是老祖宗留下的墨宝,千百年来也寄托了今人与古人的美好祝愿与向往。它是集书法,艺术,文学于一体的,不但读起来朗朗上口,仔细体味一下,意境也蛮不错的。

既然说起春联,咱就不得不提起它的来历。相传很久以前,住在东海有一个大怪物叫“夕”,每365天醒来一次,一醒来就兽性大发,到处抓人吃。哎呦!这可苦了百姓了,他们既没有工具又没有力量,只能是敢怒不敢言啊。可是有一天,一位白胡子老头到了,对百姓说了一种方法。百姓一试,果然把“夕”吓得落荒而逃。从此再也没敢出来过。这个方法就是年三十晚上贴春联,放鞭炮,保证平平安安过大年。看来,这春联还是咱中国人的庇护神呢!

闲话少扯,言归正传,我最喜欢的春联。其实,那也不过是普通的一副春联,我主要是喜欢它的意境。

松下清琴皓月,花边鸟语春风。

“松下清琴皓月”夜晚,在松树下抚弄清琴,明亮的月亮略带一点少女的羞涩,悄悄的悬挂在那昏暗的天宇。她很慷慨,把她特有的美——皎洁的月光赠与万物。这时你怎么舍得辜负这美妙的夜晚,辜负这轮美好的明月。朗朗月色将万物全部罩住,月亮是不会偏心的。也罩住了一个你。万籁俱静,你披上月光弹上一支哀怨缠绵的曲子。谁知月亮已感动得哭了,将她明亮的泪——露珠撒在了你的身上,你的琴上。这时你会抛开一切的烦恼与躁动,把美妙的琴声赠与这美丽的夜晚,赠与这多情的月亮。这时的月亮已显得有些激动,时而入云里,掩藏起自己娇羞的面庞;时而活脱脱地整个展现出来,睁大多情的双眸注视着你。看来,你的琴声使月亮醉了,使她迷了。要不然怎会向你眉目传情,向你洒泪呢。你与月亮已有了心与心的交流,不经意间,你才发现她已偷偷吻过你好几回。不信,你尽可以去问那株老松,它把一切的一切全看在眼里。月啊,回去吧,夜深了,我们明晚再见。

“花边鸟语春风”可就没这么空寂了。在徐徐的春风中,作为报春使者的花儿一马当先,竟相开放在迎接她们的皇后——春姑娘的到来。翠绿柔软的长柳低垂于湖面,给湖光留下美丽的倩影。放眼望去,好动的小草随意延伸,走到哪里哪里一片绿。鸟儿可耐不住寂寞,早已三五成群,唧唧喳喳的出来了。沉闷了一冬,现在春回大地,它们将那鲜艳的羽毛一梳,圆溜溜的眼睛一瞪。“噌”的一声径直冲向蓝天。过了一会儿,它们又回来了,不过这次也是不老实的。它们急速掠过水面,还不忘用小爪子抓挠一下它,使它荡起层层微波。又一下子飞入云中,打着响亮的口哨,真佩服它的精力怎么那么充沛。游春踏青的人三五成群,几只各色的风筝高高飘飞在蓝天,是想与白云嬉戏吗这是一副活脱脱的春画啊,春风又起,使它永远定格在画面中。

哦!这副春联的意境美吗?你喜欢吗?你醉了吗?

第7篇

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 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 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 福 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 福 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 福 字,利用 倒 与 到 的谐音,寓意 福到了 。

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 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 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 门神 。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盛行开来。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是我国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民国初年,上海出现了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形式,以后发展成为今天的挂历。

年夜饭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除夕夜的团圆饭也叫年夜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动手,在家做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为了避免麻烦,就直接将年夜饭的地点放到了饭店。无论在哪里吃,团圆的主题是不会变的。

除夕守岁踩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的重要时刻。 除 是 去 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 月穷岁尽 ,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守岁,俗称 熬年 ,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

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在晋代就有除夕守岁习俗,南北朝时已很普遍,进入隋唐后守岁很盛行,宋代沿袭唐风更盛。另外,汉代已有除夕夜晚饮椒柏酒(用草药配制的药酒)以驱邪祛病的习俗,后世改为饮屠苏酒,王安石有诗 春风送暖入屠苏 。现如今,我国南方仍有年节时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屠苏酒的风俗。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 聚宝盆 。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 碎 谐 岁 ,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 岁 与 祟 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因此,同学们不要相互攀比压岁钱的数量,而应该注重它的情感价值。同时,要合理使用压岁钱,把它用在学习上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 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 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 岁 与 祟 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春节食俗

春节食俗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 年高 ,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第8篇

1、祭灶又称“送灶”或“辞灶”。古时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等到除夕夜,把“灶神”再接回来。

2、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扫尘之日,全家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民间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3、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等。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中国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还有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相传至今。比如,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画年画和守岁等等。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在古书《吕氏春秋》中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习惯了,此外,扫尘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

春联也叫对联、桃符,它以对偶、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的愿望,是我们中国独特的文学形式。春节贴春联这一习俗起源于宋代,春联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

“福”字,指的是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是为了表达对亲朋好友的一种祝福。可是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祝福,人们干脆把“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了”。

现在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已很是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家家户户带去了兴旺和欢乐的喜庆场面。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在此我再送大家一副对联:“焰火耀长空,色彩斑斓欢度除夕度,金龙腾大地,人声鼎沸喜迎吉祥年”!

第10篇

2012年元旦期间,南明区100余名“绿丝带”志愿者在筑城广场开展便民服务活动。

每天早上7:30至晚上21:00,志愿者在筑城广场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介绍广场概况和广场管理相关办法、指引沃尔玛购物通道、帮助照相合影留念等服务。在刺骨的寒风里,志愿者以热情、温暖、贴心的服务赢得了广大市民和游客的一片赞誉。

2 小河区:

开展烟花爆竹安全宣传活动

2012年1月6日,小河区18名“绿丝带”志愿者走进小河区民族中学开展“安全燃放我做到,欢欢喜喜过佳节”烟花爆竹安全宣传活动。志愿者通过有奖问答、发放宣传资料、组织观看安全知识展板等方式,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和图文资料向现场的1560名中小学生详细介绍了购买、燃放、保存烟花爆竹的安全注意事项,让广大中小学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平安快乐过节。

3 清镇市:

开展“三下乡”服务活动

2012年1月7日,2012年贵州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在贵阳清镇市犁倭乡举行。贵州省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组织来自高校、医院、社区“绿丝带”志愿者一行11人参加集中示范活动,为群众提供义诊、维修家电、义务理发、春联、慰问“三关爱”对象等服务。

活动当天,志愿者接待服务群众千余人,发放年画、春联及志愿服务理念宣传品3000余份,捐赠学习卡、各类药品及慰问品价值12万元,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

4 遵义市:

举行迎新春关爱服务活动

1月11日,遵义市志愿者组织关爱对象举行迎新春座谈会活动。来自红花岗区、汇川区的43名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进城农民工参加座谈,志愿者为他们每人发放了500元慰问金和一个爱心包裹,另外还向留守儿童赠送了新书包和文具盒等学习用品。

在2012年元旦、春节期间,遵义市志愿者相继开展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进城农民工送春联、送食品、送医药等系列关爱活动,从群众生活实际需要出发,为需要关心、帮助的困难群众提供服务和帮助。

5 玉屏县:

开展服务返乡农民工活动

2012年1月16日,在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团玉屏县委组织30余名青年志愿者在玉屏县火车站和汽车站设置“返乡农民工亲情接待站”,为返乡过节的农民工朋友提供各类温馨服务。

在接待站点上,“送温暖、献真情,迎接农民工返乡”、“玉屏县父老乡亲欢迎农民工朋友回家过年”、“欢迎农民工朋友平安返乡”,一条条饱含温情的标语让农民工朋友深切感受家乡的关爱和温暖。志愿者们不停地忙碌着给农民工朋友倒送开水、发放晕车药、提供车讯咨询、帮助搬运行李等,并为困难农民工免费提供方便面、面包等食品。一位50多岁的农民工朋友端着开水感慨地说到:“还是回家过年好,家乡人多热情啊!”

6 凯里学院:

开展“送春联、迎新春”下基层服务活动

第11篇

师:春联当然不止这四副,请看――

(PPT出示,生读:山河增秀色,大地沐春晖。神州有天皆丽日,祖国无处不春风。岁岁年丰添美满,家家幸福庆团圆。鹊闹枝头传喜讯,梅开窗外报新春。)

师:春联中,有的描绘了美丽的春光,如――

生:山河增秀色,大地沐春晖。

师:有的展现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如――

生:神州有天皆丽日,祖国无处不春风。

……

师:同学们,考考你们,不用书上那四副对联,改用这里的四副对联,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对,例子嘛,是可以换的!

【赏析】

一般在语文课上,只要教师把课文中的内容换成了其他内容,再问学生行不行、哪个好,学生则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课文中的好”。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所谓比较,缺乏思维的质量,仅是为了突出作者写得好,只是在“教教材”;另一方面或许是教师对文本缺乏深入的解读,尚未发现文本表达的密码。管老师从写作的角度,深入剖析《春联》,抓住“举例子”这一写作特色,出示补充的春联,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并替换文中的春联,意在让学生认识到,原来说明文中的例子是可以替换的,原来看起来神圣的课文也是可以改变的。这是课堂上实实在在的发现!这种阅读的收获不空洞,也不玄乎,对学生以后学习新课文很有帮助,因为学生明白“例子是可以换的”。同样,在写作时,学生也懂得了可以用不同的例子来说明事物,因为“例子是可以换的”!

【教学片段二】

师:春联最讲究对仗。就拿“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来说,“又是”对“依然”;“一年”对“十里”;“芳草”对“杏花”;“绿”对“红”。

生(齐读课文句子):上下联不仅字数相等,而且词类相当,细心揣摩体会,能从中学到一些使用文字的技巧。

师:例子是可以换的,谁也有这个本领,用“岁岁年丰添美满,家家幸福庆团圆”说说春联的对仗?

生:春联最讲究对仗。就拿“岁岁年丰添美满,家家幸福庆团圆”来说,“岁岁”对“年年”;“年丰”对“幸福”;“添”对“庆”;“美满”对“团圆”。

生(齐读课文句子):上下联不仅字数相等……能从中学到一些使用文字的技巧。

师:例子是可以换的,那么第二自然段改用“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有没有认为不可以的?告诉你,不可以。你很怀疑是不是?请你看一下第一自然段。

生(恍然大悟):这副春联,第一自然段里用过了。

师:一般来说,举例子不要重复。

【赏析】

在管建刚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就像登山似的,翻过一座座山头,发现一处处精彩。刚刚弄明白了“例子是可以换的”,并且屡试不爽的时候,教师突然设计一个无法替换的训练,对学生思维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强烈的好奇心必然促使学生进一步探寻问题的答案。就像经过长时间思考的谜语,哪怕没有猜中,在揭晓谜底的那一刻也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学生们此时对举例子“不能重复”的原则,也就有了获得谜底一般深刻的印象。可见,语文课堂可以是潜移默化的感悟,也可以有豁然开朗般的顿悟。

【教学片段三】

师:下一幅春联谁来对?(出示:好山好水好景,新岁 春 人。)

(学生对不上来)

师:看来,冒险是要付出代价的。(众笑)谁会对?

生:好山好水好景,新岁新春新人。

师:可以!你以前见过这副春联吧?

生:没有。前面半句,有三个“好”,后面这句也应该有三个“新”。

师:哦,你是根据春联的哪个特点来判断的?

生:字数相等,词类相当。

师:对,可以用这个法子来补。这一副呢?

(出示:山山水水处处画,家家 年年丰。)

生:山山水水处处画,家家户户年年丰。

【赏析】

对对子是传统语文学习的一项内容,与现在的语文学习有一定的距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比较遥远。那么,学生能不能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呢?管老师的教学告诉我们,完全可以。要完成这个任务,首先要认识对对子的基本要求,即“字数相等,词类相当”。在管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尝试。这种学习,不是传统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思考,而是全新的表达训练,是对语言规律的发现与运用。虽然完成的内容还比较简单,但这种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却是不言而喻的。

第12篇

关键词:存在句 存在谓词 [+附着] 非宾格动词

汉语中的存现句式一直是人们所讨论和关注的语言现象。其表现形式为“处所成分+存现谓词+存现主体”,语义含义则是某处存在某人或某事物,表达意图是告诉别人某人或某物的存在。因其表达功能的特殊性,一般不会有其他句式和存现句替换。

存现句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处所成分、存现谓词和存现主体词。它们在句式中各自相互联系却又相互制约。任何动作都需要在一定的空间范畴内发生,存现句中的处所成分主要由方位短语、处所名词等充当,并在此基础之上引申扩展到时间范畴或感知范畴。典型的存现主体词主要是某人或某事物,因为汉语焦点成分通常在句尾,所以存现主体才是说话人想通过存现句交代给听话人的新信息。另外,存现主体词一般为不定名词,即前有数量词修饰,以体现其无定性。

存现句分为两类:存在句和隐现句。存在句表示某人或某物的存在,因此又被称为静态存现句;隐现句表示某人、某物的出现或消失,又被称为动态存现句。

本文主要的分析对象为存在句中的存在谓词,因此暂不探讨存在句中的处所成分、存在主体词和隐现句。

一、存在谓词

汉语里,存在句常表达的语义是某处所存在着某人或某事物,一般表达为下列句式“处所成分+存在谓词+存在主体”。其语用表达功能主要是告诉听话者,某人或某物以何种状态或方式存在。例如:

(1)桌子上摆着三本书。

(2)台上坐着主席团。

(3)门上贴着一副春联。

(一)存在谓词“是”

(4)桌子上是三本书。

例(4)中的“是”主要表示“存在”义,但其本义中并不含有“存在”之意,只是出现在存在句中,存在句便为其赋予了这样的含义。这种含义和“是”自身所表达的语义相融合,便出现在了存在句中,主要表达“存在”。

(二)存在谓词“有”

存在句所表达的意思即为某处“有”某人或某物的存在。所以当“有”表现出“存在”义时,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存在构式最基本的表达意图。例如:

(5)桌子上有三本书。

这里还需注意存在句中“有”和“是”的语义差异。在都表示某处存在某人或某物时,“是”更突出某人或某物在该处的独立性和唯一性,而“有”则无此意。例(5)中描述了桌子上存在三本书,但同时桌子上还可能有笔、橡皮等其他物品。例(4)则告诉听话者桌子上不是别的物品而是三本书,并且桌子上仅有这三本书,没有其他物体。而例(1)中的“摆”则表示的是这三本书存在于桌子上的状态。

(三)其他存在谓词

任鹰(2007)认为存在谓词的语义特征应为[+动作][+存在]。“[+动作]是底层的静态的与句式无关的语义特征,而[+存在]则是表层的动态的与句式相关的语义特征,是为句式所要求并为句式所赋予的语义特征,是动词在句式中所呈现的语义特征”(任鹰,2007)。其主要意思是:存在谓词所表现的语义特征必须和存在句所表示的存在意相融合,即这些动词中应有表示存在的语义特征来迎合存在句所赋予的构式意义,而存在句也应吸收进入其构式中的动词的主要动作意义。例如:

(3)a.门上贴着一副春联。

b.*门上摘了一副春联。

例(3)a中的“贴”表示一薄片状物体粘在另一物体上,即[+附着],因此“贴”表示了春联存在于门上,它可以很容易和存在句相契合。例(3)b中的“摘”的语义特征是[-附着],即门上没有春联了,所以不能进入存在句中。

在存在句中,无论谓词是表示某人或某物运动变化的,还是表示某物的安放和处置的,存在谓词的语义特征需包括[+附着],即动作可以附着落在某处,该动词就可以进入存在句。

徐杰(2010)曾对Goldberg的构式表示的事件类型和动词表示的事件类型相联系的五种方式进行了总结。“(A)存在谓词以典型的方式表示存在主体的存在;(B)存在谓词表示存在主体存在的状态;(C)存在谓词表示存在主体存在带来的结果;(D)存在谓词表示存在主体存在的前提条件;(E)存在谓词表示存在主体的存在方式或手段”(徐杰,2010)。通过这五种方式可以总结出:不仅存在动词本身的语义特征可以和存在句相契合,而且它们所表示的状态、结果、前提条件、方式和手段都可以与存在意义相联系。

有些动词即便表示了[+附着],并且符合这五种方式中的一种,也不能进入某些存在句。例如:

(6)*水里游着一个人。

(7)*院子里跳着一个人。

(8)*田埂上蹦着一个人。

例(6)、例(7)、例(8)都不太符合汉语的存在句构式,但是“游”“跳”“蹦”明明都表示[+附着],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知道,存在句包含三部分,即:处所成分、存在谓词、存在主体,这三者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着。存在谓词不仅要考虑它是否能进入存在句式,还要考虑和存在主体的关系。任鹰(2007)解释了这一问题,“可以进入存在句的动作动词,大都是表示存在主体的常态动作也即常规的存在状态的动词”(任鹰,2007)。这就向我们解释了,人虽然可以“游”“跳”“蹦”,但这三个动词并非是人的常态动作,人更多的是“坐”“躺”“站”,但是如果存在主体不是人,而是“鱼”“猴子”“蚂蚱”,则“游”“跳”“蹦”可以进入存在句。例如:

(9)水里游着一条鱼。

(10)院子里跳着一只猴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