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02: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生哲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舍得”的人生哲学观念
《当代汉语词典》中就“舍得”一词,解释为“愿意割舍,不吝惜”。《马克思哲学大辞典》中明确表述人生哲学是以人生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其内容包括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人生的理想和道路等。
古今中外,有不少哲学家、伦理学家、教育学家以思考人生哲学为其探讨的问题,诸如西方的孟德斯鸠、叔本华、康德,东方的孔孟之道的儒家学派、老子的道家学派、墨家的兼爱非攻、韩非子的法家及其周易之说无不涉及人生普遍规律的探寻,人生意义的求取,人生价值的甄选,由此萌生出不同的学术派别,如幸福主义人生哲学、理想主义人生哲学、功利主义人生哲学及其实用主义人生哲学等。其中,“舍得”的人生哲学实质上不是纯粹的哲学,而是沿用哲学的思考方式研究人生的问题,哲学中的绝对与相对、偶然与必然、因果关系等均可解释人生的“舍得”。舍得,舍得,有舍有得,敢舍敢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以舍为得。这看似饶口令的词句包含着“舍得”人生哲学的大智慧。舍和得,互为因果,其间关系既有绝对定数,又有相对运动变化,既有偶然中的必然,又不乏必然中的偶然。
关于“舍得”的人生哲学本文由收集整理观较为经典的论述,时至今日仍闪现理性的思想光辉。儒家学派第二代传人孟子在恩师孔子的“杀身成仁”思想基础上,提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为确保“舍得”之间的人生实践,倡导“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而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其中,“不敢为天下先”即“夫唯不争,故无尤。”反之亦然,“名与身孰亲?身与货熟多?得与亡熟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提倡“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耗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这既是老子倡扬的基本人生态度,也堪称对“舍得”人生哲学的经典注解。而墨子则己施爱与己被爱来阐释“舍得”的人生哲学,“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夭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面对物欲的满足与精神的给养,法家的韩非子则提出“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曼理皓齿,说(悦)情而损精。故去甚去泰,身乃无害。”来警示后人对“舍得”的抉择。
二、“舍得”的正误甄选
“舍得”是否存在正误呢?当代年轻人提到“舍得”大多注重到“舍”与“得”之间的关系,而往往疏忽“舍得”自身也存在证伪。时下一些媒体节目为博取收视率,屡屡有年轻的红男绿女们发表骇人的“舍得”宣言:“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我闻到了钱的味道。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穷过才知钱的重要性。”“除非你多金,否则别理我”。语出惊人,引发当代年轻人关于“舍得”的正误甄选。世间事物分为阴阳两面,有其正面必有其反面,“舍得”的甄选亦有正误两分,而非单向度地以舍求得,最是关键的是为了得到而舍弃,是否知道舍弃后的得到是什么,最怕是不知道自己舍弃的是什么且不明白得到的是什么。
“舍得”的人生哲学并非一味地舍与得,有些底线永远是不能逾越的,诸如道德底线、法律底线等,一旦逾越,此“舍得”就非彼“舍得”,实则伪舍得,正误之间的选择需要真正意义上的舍得。学术造假事件屡见不鲜,尤以井冈山大学教师短短两年,疯狂炮制70篇sci论文,被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予以揭发,现出冰山一脚,震惊学界。逾越学术道德底线之时,舍弃是人之为人的起码尊严,暂时得到的是虚弱不堪的名和利。这样的“舍得”很难苟同是正确的“舍得”,功利主义的阴霾欲盖弥彰地离合着真正的“舍得”。无独有偶,时下在当代年轻人中出现了零工资就业现象,这是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紧迫信息,也是千军万马就业大军中个体的无奈舍弃,可另一方面却凸显出对劳动力价值的漠视和对劳动法的背离。中国青年报曾评论零工资就业现象是对劳动力社会价值的践踏,暴露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不守道德、不守法则。如此舍弃道德、舍弃法则的舍真正能得到工作吗?这一点需要我们当代年轻人好好思虑。“舍得”是什么?它是承担、是忍耐、是痛苦、是喜悦,是人生的智慧,更是我们对生活的现实哲学选择。人生如棋局,落子无悔,人生之难莫过于对舍与得的选择,而影响我们选择的最大障碍莫过于名利与世俗。名利影响我们的判断力,世俗言论扰乱我们的价值观。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无可厚非地会有太多的欲望。当我们用理智与道德去控制欲望,驾驭欲望的时候,欲望就会成为我们前进的一种动力。但当欲望脱缰而出无法掌控的时候,欲望又常常使我们对人生的舍与得难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过之。于是便有了太多太多的人生悲剧。有人越是想要获得,却越是获得不了;有人终于获得了,却大受其害。有人发觉自己得到了很多很多的时候,懵然回首却发现自己失去的太多。
三、“舍得”的心语
转贴于
一位出色的雕塑家完成了一座完美的雕像,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像的?”雕塑家答道:“其实,这座雕像原本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舍得“是一种人生哲学。舍是一种态度,一种本领,更是一种境界。舍得舍得,先舍后得;舍在前,得在后,也就是说“舍”与“得”虽是反意却是一物的两面。舍与得是对等的,一个人只有施与才能获得,不管是哪一种方式的施与。能舍方能得。可其间有一条永恒不变的真理:真正的舍得,是舍弃假、恶、丑或导致假、恶、丑的事物,最终获得的是真、善、美,真“舍得”才是人生哲学的真意,才是精神的给养,境界的升华。
下面这十大人生道理你应该尽早懂得:
1.活在当下
生命并不是从出生到死亡的这段时间,而是你呼吸着的时时刻刻。现在――此时此地――就是你所有的人生。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应该生活在充实、善良和平静之中,而不是恐惧和遗憾。此刻你可以尽你所能做到最好,因为谁都指望不住,包括你自己。
2.一辈子并不长
这是你的人生,你必须为之奋斗。为你认为对的事情奋斗,为你的信仰奋斗,为那些对于你来说重要的东西而奋斗,为你爱的人而奋斗,记得告诉他们:他们对你很重要。要知道此刻你是幸运的,因为你仍然有机会,因此停留片刻,好好思考一下你还有什么事情需要去做,今天就开始行动。不要等到明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3.今天的牺牲和努力未来都会有回报
说到为梦想而奋斗――学位,创业,或其他任何需要时间和投入才能实现的个人成就――你先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否愿意过几年大多数人都不愿过的苦日子,只为拥有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幸福余生?”
4.拖延会让你成为昨天的奴隶
当你积极主动的时候,昨天就好像一个好朋友,帮你卸下背上的负担。所以要做什么事现在就开始吧,以后你会感谢你自己的,相信我,明天你会为今天就开始行动而感到高兴。
5.失败只是成长的课堂
那些受到挫折却仍然怀有希望的人,那些尝过失败滋味却仍然拥有信仰的人,那些受过伤害却仍然相信真爱的人,美好的东西终会降临到他们身上。因此,永远都不要为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事情后悔;这些事情已经无法改变、抹去或遗忘。把这些经历都当做教训,继续有风度地前进。
6.最重要的朋友是自己
幸福是自己的感受,无需他人的批准。在和周围人建立的关系前,你首先得和自己建立一种健康的关系。你要觉得自己眼中的自己是有价值和受欢迎的,这样你在他人的眼中就是一个自信的形象,你才能自信地与他人交往。
7.行为见人心
生活中有一些人总是说话很得体,但是最后你认清他还是通过他的行为。因此要注意人们的行为。他们的行为会告诉你需要知道的所有东西。
8.小小善举成就美好世界
对那些辛苦度日的人们报以微笑。善待他们,善意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会失败的投资,只要有人类就有爱。要学会给予,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微笑,不是因为你拥有的太多,而是因为这世界上有很多人觉得他们一无所有。
9.破茧成蝶的美好生活有伤痛
你会失败,会成功,会犯错误,你活着,你在学习。你是人,就不会十全十美。你会受到伤害,但你还活着。想想你还活着,这是多么珍贵的权利――能呼吸,能思考,能享受,能追寻你喜欢的东西。人生的旅途中难免会有悲伤,但也有很多美好。即使受到伤害,我们也要保持前进的姿态,因为我们永远也不知道在人生的转角处会有什么在等待着我们。
10.时间和经历会抚平一切伤痛
在辽宁省海城市,随便一问,人人都可为你指出海城镁矿耐火材料总厂的位置所在。一个老旧的大门,一块并不显眼的牌子,让人无法想象这就是规模颇大的企业一海城镁矿耐火材料总厂。党委书记蔡鑫是辽宁省山西商会的副会长,也是此次重点采访的对象。蔡鑫声音中浓浓的大同口音,让采访在毫无距离的乡情中开始。
超越本职去思考
蔡鑫是土生土长的大同人,抱着知识改变一切梦想的他以不错的成绩考上了鞍山冶金技术学院,主修会计财务,毕业后分配到辽镁(海城镁矿耐火材料总厂的前身)工作。在千里之外的海城,孤身一人开始在会计领域的工作。用蔡鑫的话说,先工作几年看看,不行就调回大同去。工作了两年下来觉得还不错,于是就一直呆了下来。三十年过去了,蔡鑫也由普通的财务升职为企业的党委书记,分管党务和企业的市场销售工作。
一个在当地毫无背景的外地人,一步步成为企业高层,这和蔡鑫的勤勉爱思考,努力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有绝对的关系。
从基层的出纳干起,蔡鑫就开始为企业财务的制度化和标准化建设出谋划策,因为工作出色,27岁被提拔为财务科副科长,30岁任矿长助理,在当时的辽镁(海城镁矿原母公司)系统,财务蔡鑫是绝对有名气的。主管销售和利润核算,能够做到精准,年轻的他开始得到了领导的赏识,领导到外地去考察,也愿意把他带上,参与企业间的商务谈判。在开阔眼界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到商务谈判的技巧和方法,这为蔡鑫在超越财务领域日后成长为领导积累了重要的基础。
如今身居党委书记要职,蔡鑫深感肩上的担子重大,众多的员工要有饭吃,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不断胜出并保证利润,这对于蔡鑫而言就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他的管理之道是:国企也好,民营企业也罢,首先自身得有很好的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从制度上管理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领导要做的就是以身作则,带头把制度执行好,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
而当言及企业的核心高管团队如何发挥作用时,蔡鑫的见解是:只要是核心团队能够很好地去开拓创新,这对企业肯定是好的。海城镁矿耐火材料总厂是典型的能源企业,要在行业内做好,从严管理企业是最根本的。
海城镁矿耐火材料总厂作为辽宁省唯一一家独立性竞争性领域耐火原料企业,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磷矿资源。因矿而建厂,后发展了耐火材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处在计划经济时期,所有的矿产资源都由国家冶金部统一安排调度生产。到了上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矿产资源逐渐走向了市场。
在2012年,尽管受国际、国内钢铁等行业的影响,耐火材料需求量锐减,且回款不畅,给企业发展带来较大困难。但在蔡鑫和全体海镁人的共同努力下,海城镁矿耐火材料总厂全年销售收入达到106855万元,上缴税金8031万元。
继承诚信精神
说到诚信,蔡鑫这样回答:“咱们山西人,从老晋商那儿就诚信,现在我们更得诚信,我现在管销售,不管是卖货也好,买货也好,采购也好,这些事首先要做到诚信,要讲信誉,尤其是销售这个环节更要讲信用。诚信对于扩大市场、逐渐地把企业销售渠道拓宽也好,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而在海镁宣传部长的印象中,从蔡鑫担任党委书记起,企业的春天也随之来临。他最大的特点是把山西人豪爽诚实、认真的品质在工作中发挥出来了。他能处处为企业大局着想,创新工作,这是被大家认可的。除了实干,蔡鑫的为人亲切,没有架子也让同事们印象深刻。
海城的山西会馆在当地人眼中起初仅仅是个关帝庙,是当地人祈福的重要去处,香火很旺。而蔡鑫在第一次发现山西会馆时,即注意到这是和家乡有关的。在他加入辽宁省山西商会后,还组织发动商会的会员企业为海城山西会馆的修缮捐款21.6万元,如今的海城山西会馆保存完好,承载着当地人的精神寄托。
蔡鑫的家就在山西会馆附近,休息时他更愿意溜达到山西会馆内,想想山西的祖先也曾到过海城,也慰藉一下自己的思乡之情。
印象:
老乡蔡鑫
那一年,他创作了一部名叫《魔鬼终结者》的电影剧本。当时,他在电影圈里尚是无名小卒,为了能让自己导演,他把这部剧本以及续集以1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他的制片人。就是凭借着这部电影,他开始在电影圈里声名鹊起。 而在拍摄电影《真实的谎言》时,为了让投资人放心,他主动提出来放弃对这部影片的所有权,最终赢来了高达4亿美元的票房总收入,让投资人个个喜笑颜开。后来,他开始拍摄电影《泰坦尼克号》。为了保证影片正常拍摄,他果断放弃了导演和制片人报酬。不曾想,这部影片竟然持续上映了281天,全球票房高达18亿美元,这两个数字让后来者鲜有望其项背的。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放弃,才成就了今天的美国著名电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摘自《扬州晚报》,有删改)
素材解读
卡梅隆的成长经历,令人心灵震撼。舍得,有舍才有得。舍得之间,彰显了人生的大智慧。为了心中的梦想,他一次又一次地选择了放弃,也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尚是无名小卒时的放弃,让他赢得了开启人生辉煌之旅的机会,从此他声名鹊起;成名之后的放弃,收获的不仅是声誉,更是事业上的一个又一个辉煌。也许,我们不知道放弃之后结果是什么,因为每一次的抉择都充满风险与挑战。可是,当我们学会勇敢放弃时,其实也意味着人生有了新的开始,大机遇即将到来。
适用话题
舍与得 坚持 梦想 赢得机会
女白领辞15万年薪工作卖水果
两个月营业额20万
两个月来,福州80后女生黄琛从车行高管变身“水果小妹”。难以想象的是,转行卖水果前,黄琛是福州某高级车行市场部经理,年薪15万元,管理着20多人的团队,但她不眷恋靓丽女白领形象,坚决辞职。经过市场调查,她给自己的品牌取名“优优鲜果”,只提供优质水果,并且没有具体门店,只要买满200元,就送货上门。一开始,虽然利润不高,但她对自己的选择充满信心。两个多月来,黄琛的“优优鲜果”营业额将近20万元。
(摘自2014年7月30日《东南快报》,有删改)
素材解读
读完这则材料,有感于主人公的勇敢与睿智,从一个车行高管变身“水果小妹”,这种身份的转变与落差,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更不要说一个80后女生了。毅然辞去年薪15万元工作去卖水果,这本身就需要莫大的勇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黄琛辞职创业,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有备而来。独具慧眼,看到了商机,是她果断放弃的原因。可以说,这次放弃是她对自己人生的重新规划,也是人生征程新的起航。其中压力,可想而知,但是她对自己的选择充满信心。我们有理由相信,黄琛的创业之路将会愈走愈宽,因为有时的舍,往往会有更多的得。
适用话题
舍与得 转身 勇敢与自信 创业
放弃出国保研 中大学子从戎
张丹羊
4年前,17岁的刘必然从山东淄博考入中山大学,随后进入博雅学院学习。今年毕业季,刘必然一不小心就成了“明星”,因为他放弃了出国、保研、就业的机会,已在征兵网上报名,决定从戎。“找工作对我来说不是难事,但当兵是只有24岁之前才能做的事,我想趁着年轻圆了这个梦。”这个21岁的大男孩有着深深的军旅情结。打从记事起,他就常听父亲念叨“男孩子就该去军营历练”。这句话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好男儿当兵去”的种子。大学生征兵报名工作启动后,他几乎是第一时间上网报了名。
(摘自2014年7月15日《广州日报》,有删改)
素材解读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人的一生中,要遇到许许多多的选择。古有班超弃笔从戎,为了建功立业。今天,刘必然放弃了出国、保研、就业的机会,毅然从军,是为了历练自己,也是为了圆梦。不管动机如何,不必说对与错,其实每个人的选择都值得尊重。人生道路上,处处都有美丽的风景。放弃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放弃不是无所追求,而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达到更高远的目标,向更理想的方向前行。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之时,当我们必须要抉择之时,我们不妨遵从自己的内心,奔向最想去的方向,那里的风景可能因遂了心愿,会更美。
适用话题
舍与得 圆梦 选择 人生历练
名人名言
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都失去了。
――伊 索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 子
幸福越与人共享,它的价值越增加。
――森村诚一
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泰戈尔
舍,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给人一句好话,你才能得到别人回你一句赞美;给人一个笑容,别人才能对你回眸一笑。舍和得的关系,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关的,舍与得也是互动的。所以,我们劝人不要把烦恼、愁闷传染给别人,因为舍什么就会得什么,这是必然的因果。
――星云大师
他似乎从来都不是一个学院中专门研究一个学科的学者,而是一个穿行于政商两界,深入到华人社会多方面的重要角色,也是媒体和公众所需要的焦点人物。他的学问其实是入世的,是经世致用的,是切近于他所处的历史情势和生活状态的。他其实是一个人生哲学的传播者,在一个剧烈变化的华人社会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南怀瑾传奇的一生其实是自有其神秘性和复杂性的。他始终活跃在全球华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领域,人脉关系遍及两岸的政商诸界。
早年在台湾,南怀瑾就有许多政商界的崇拜者,也在台湾当时的生活中扮演过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角色。而到了1980年代之后,又在两岸的关系之中多所着力,并做了许多有影响的事情。晚年在苏州的太湖学堂,也有许多各地的崇拜者以和南怀瑾先生见面晤谈为很高的荣誉,这些崇拜者当中不乏众多的高层人士。其实南先生的名声很大程度是由这些政商界的高层人士的崇敬带来的。
他在金温铁路的建设中的贡献,既是回馈他的乡邦故里,也是具有高度远见的行为。我父亲的故乡是温州,那里的许多人对于南先生有一种真切的情感,其原因就在于其对金温铁路的贡献。在今天高铁改变中国的空间感觉的时代,那铁路似乎已经不足道,但曾经的贡献却是异常巨大的。
他的卓识在于他对于世界大势有自己的独特的了悟,其实他对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后的融入世界,并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快速崛起的进程,是敏锐地看到了,并有深切的感悟的,因此他1980年代之后始终在内地发展,也赢得了许多人的信任和崇拜。这既有他的生活哲学的传播,也有他的现世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打通儒释道的意义
但他最重要的贡献,却是始终以儒释道三家的阐释者的形象,赋予中国传统的价值一种现世生活的意义。
他的用力之处,其实不在于理论体系的建构,也不在于哲学研究的突破,南先生从来都不是学院中的学者,也没有在某个专门的学科中独树一帜,他不是一个以现代的学术训练进行专业的传统文化研究的正统派学者,所以他和学术界一直疏而不亲,几乎没有什么专家学者会探讨他的学说,也受到过学界的一些人的抨击,他的传统文化的阐释也被许多学界中人批评为硬伤多多、学识不够。
他并不在正统的学界圈子之内,似乎也并未试图和正统的学界一争短长,而在于纵横整个传统文化领域,对佛学、儒学、道家等均有自己的体会,且他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阐述。同时他具有强大的个人魅力,在社会中拥有许多信仰者,可以说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有很大贡献,对于佛儒道学说的整合,使得这些学说能够通过他的串讲和传播而让许多人豁然开朗,获得关于人生的感悟。
他的讲学活动或著作都是对于传统的经典的发挥,这些发挥的着眼点不在于经典本身的考证或研究,而是从自己的心得出发,对于传统当下意义的发挥。南怀瑾先生的认识不在经典的学术化,而在于它的现世化,也就是着眼于经典在华人社会转型中的意义。
他点明:“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同时他生动地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这些说法的基本含义,在于他的工作其实是试图用传统的中国价值,为华人社会的剧烈变化寻求一种精神的皈依。
儒释道的“打通”是他的事业的核心,这种打通的意义在于为今天的华人社会提供一种人生哲学。一种既出世又入世,既超越又世俗的价值观。
对传统独特的诠释
如果说星云大师等人促进了佛教的“人间化”,可以说,南怀瑾则试图将整个中国的传统思想的核心都“人间化”。用儒学解决我们现实的人际关系的问题,用佛家解决我们的精神超越的问题,用道家解决我们修身养性自我修养的问题。这些构想其实是南先生最为生动和吸引人的地方。他的讲学和著作的现实性也正在于此。他的传统的诠释其实是为了当下的人生问题的解释。这些解释又和其他类似的诠释者有所不同,因为南先生所影响的往往都是社会的高层的政商人士,所以他的支持者固然有普通人,但最重要的还是政商界的人士。
他的形象仙风道骨,气质不凡,让人一见而产生崇敬,因此政商界饱受现实压力的人,都从他那里寻找精神的慰藉。普通人也由于这种神秘性而对他产生敬仰。他的书并不像许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那么生动,其实还是显得文字稍有艰深之处,思路也并不非常浅显,正因为如此,他的书反而让许多不在学界内的人感到高妙。而他在太湖学堂的教育的实践,也是试图传播传统的精神的一种努力。
其实对于20世纪后半叶的华人社会来说,先是台湾的发展,这种发展是进入西方的生产和消费的系统的。其中的生活变化巨大,对于华人的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非常深入,在台湾如何借助传统完成转型,寻求传统中国价值和现代生活的融合,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为台湾社会需要转化传统来解决现代化所遇到的精神困扰和问题。南怀瑾先生在台湾就扮演了这样一个重要的角色。
而中国内地1980年代之后的改革开放,过去靠一种强烈的意识形态框架支配的社会产生了松动和快速的变化,这时也开始产生了精神的问题,这些问题和困扰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由于发展的高速度和生活变局的巨大而日渐凸显。南怀瑾的意义在于通过对于儒释道的阐发,传播了一种人生哲学,通过人生哲学来超越西方的一套议题。他曾经说:“我们现在所讲的经济学,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外国人的经济学。我觉得我们国家,经济、财经,包括金融、银行,自己要研究研究,建立自己的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被人家牵着鼻子走。”“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我深深感到,我们这个时代有这么一个现象。”
【人生哲学赠言集萃之现代生活哲学版】
为谋生而受教育的人就不可能很好地享受生活的教育。??
跃跃欲试是一个人的生命力还没有衰退的标志。??
什么是荣誉?一个透明的气泡;那黄金呢?一种暂时拥有的发光的惹麻烦的东西。??
像时尚一样,容易落后的不是你的衣服,而是你的思想观念和能力。?
生活有时就是这样:一生只为一瞬,一瞬决定一生。??
信念这种东西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所有成功者最初都是从一个小小的信念开始的。??
当无事时,应像有事时那样谨慎;当有事时,应像无事时那样镇静。??
看一个人的心术,看他的眼神;?看一个人的身份,看他的对手;?看一个人的底牌,看他的身边好友;?看一个人的骨气,看他的车轮;?看一个人的性格,看他字的直画;?看一个人的本质,看他的暴发。??
爱情其实很随便,但有的人却认为很难寻觅;?友谊其实很随便,但有的人却认为很难寻觅;?人生其实很随便,但有的人却认为很难捉摸;?死亡其实很随便,但有的人却认为很难捉摸。?我要说的其实也很随便,应该干的。??
一条锁链,最脆弱的一环决定其强度;一只木桶,最短的一片决定其容量;一个人,素质最差的一面决定其发展。??
富有并非拥有的多,而是奢求的少。??
人生一共四道试题:学业,事业,婚姻,家庭。平均分高才算及格,切莫将太多时间精力永在一道题上。??
读透一堆好书;擅长一项谋生的技术;拥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心存一份美好的情感;做一个好人——人生应做五件事。??
接受“不完美”,如同接受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色彩,才有可能拥有多彩的人生。而且,生活中的几个“不完美”斑点,正是让人谦卑、同情和珍惜的原因。??
生活就是将无数个欢乐时光串连,而不仅仅只是留住生命。??
一个人找不到自己的远方是可怕的。有了远方也就有了人生追求的高度,而一旦有了追求,远方也就不再遥远。??
有时,对于一筹莫展的事,你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的小聪明;有时,对于令人绝望的事,你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的理智而已。??
人生,只需顺其自然——花开的时候尽管美丽;没有花开的时候,就默默孕育。不急不躁,不恼不怒。多好。??
把你的智慧和体力卖给出价最高的人,但永远不要给自己的灵魂和人格出价。??
这个时代比洗澡、洗桑拿更重要的是洗脑,澡不洗会散发臭气,脑不洗则会被时代淘汰。??
如果机会不来敲门,那就做一道门。??
营养·运动·水·阳光·空气·休息·节制·心境平和——“NEWSTART”口号。??
一个快乐的人不一定是最有钱的、最有权势的,但一定是最聪明的,他的聪明在于懂得人生的真谛: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灿烂。??
做人就像买股票一样,任何巅峰都是暂时的,它也许是下一个深渊的起点,因此任何对巅峰的得意和眷恋都是极端危险的。??
明天就是新的今天的开始,它其实是不存在的,所以假如你一直在依靠明天,或者依赖明天的恩惠,那你的今天注定没有激情。??
人生——下课啦,放学啦,放假啦,毕业啦,混够啦,老啦,后悔啦,死啦!??
世上有两难:一是改变别人,二是改变自己。??
人创造奇迹常常是在瞬间,但没有一个创造奇迹的人是依靠瞬间的。??
面对这么一个选择太多、欲望太多、物质太多的自由世界,一切都不容易。约束惯了,自由就不容易;沉默惯了,说话就不容易;严肃惯了,笑就不容易;重压惯了,轻松就不容易。??
人生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该克服的困难,也都能自己克服,用不着什么钢铁般的意志,更用不着什么技巧或谋略。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心中有光,那是信念的基点,那是力量的源泉,那是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人生,是每个人生命旅程中惟一经营的项目,创造幸福是它的附加值和目的。生命的过程,就是经营人生的过程,须细细把握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慎重接受每一次选择,以理性的态度和健康的心理潇洒应付始料不及的变故;不挥霍生命,也绝不吝惜投入。?
不要幻想100%完善,除非你上天堂。??
若衷心相信自己所为无误,就一定要坚持到底,死鱼才随波逐流。??
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发现了喜欢的事,应仔细研究是否可能以此维生,别轻易放弃而去做那些所谓更实在的事。??
无数的人向往不朽,但不知道在下雨的星期天下午该做些什么。??
关键词:马一浮诗话诗教人生哲学
被同为“新儒三圣”之一的梁漱溟先生誉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的马一浮,是中国近代于儒学、道学、佛学、诗歌、书法等领域造诣精深的学者。马一浮一生著言颇多,其成果也颇丰。若论其学问、思想之精华,则融于一句“六艺该摄一切学术”之中。马一浮认为“六艺”者,“真是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1},即是天地万物的生繁演化、一切生灭过程都包含于其中。又因“六艺”者,为“一理”也,“一理”即是每种事物中所具有的“通则”“同相”,亦为道之具现,本原之所生。马一浮曰:“一物之中,皆具一理”,“物虽万殊,事虽万变,其理则一”{2},而“六艺”之学统摄于心。马一浮云:“学者须知,六艺本是吾人性分内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来的。吾人性量本来广大,性德本来具足,故六艺之道即是此性德中自然流出的,性外无道也。”{3}心载情性,情性存心,通过理气的外用而顯发于德,德彰显于众生是为仁。同理,先哲所云之“王道”亦为仁政之施用,“王道”即为“德政”之显化,因此人人心中存仁而显德,天下苍生的行为准则以立仁为先、以显德为首,“立仁显德”是谓君子,君子者,仁人也。故马一浮视人心中自然流出的诸德为“天德”,此“天德”于世世而见诸行事则为“王道”。“天德”和“王道”之表显是为“六艺”,“一切道术”统于“六艺”,“六艺”统于“一心”,即为“一心”之全体大用。
此“一心”虽包罗万千于其中,然心中之理最终也需要落实到事事物物,而如何做到“心物相通”抑或“心物为一”,马一浮对这一命题也有一番实用的“功夫”,其谓之“以诗为教”。如同原始儒家的先贤们一样,“现代新儒家”之代表的马一浮,对“教万民而化之”的儒家现实与政治关怀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坚定的信念。
一、诗以言志
何谓诗?何谓志?“诗以道志而主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4}诗者,志也。志之发而为言,即谓之诗。诗者,乃抒发人之情感的一类文体尔。诗之功效首以言志居之,言志当以情性而论,情性无外乎感,有感而发,实为诗人流露情性之本真。马一浮说:“言乎其感,有史有玄。得失之迹为史,感之所由兴也;情性之本为玄,感之所由正也。”{5}诗言感,有两类。一曰史,一曰玄。史,即为事件、事物,为外在表象,得失于心,是为感之所由兴,“凡涉乎境者,皆谓之史。山川、草木、风土、气候之应,皆达于政事而不滞于迹,斯谓能史”{6}。玄,即为精微之理,为内在关系,来之于情性,是为感之所由正,“造乎智者,皆谓之玄。死生、变化、惨舒、哀乐之形,皆融乎空有而不流于诞,斯谓能玄矣”{7}。
马一浮对于感之史玄二者的关系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善于史者,未必穷于玄;游于玄者,未必博于史。兼之者,其圣乎!”{8}凡人多半或善于史,抑或善于玄,二者兼具者甚少,然则亦有超凡脱俗之辈,可将史玄二种融会贯通,通讽喻,极幽深,其圣乎!此恰契合马一浮以“一理”盖天下之理,以“一心”含天下之心的思想。只是欲融会史玄,还需人的襟、厚魄力,需要诗之气格超、韵味胜,只有具备“胸襟”“魄力”“格律”“神韵”四者,才可称之为好诗、妙诗、名诗。史玄借诗而融,融于诗,亦融于心,故诗以道志,即诗以道心,志在内为心,发外托言而为诗。心为体,诗为用。仁之存于心,亦即仁之存于诗,寄诗言而为教,将心与心,与人识仁,人人与仁,人人识仁,人人教仁,则人皆教化而仁者立焉,诗教之大用,尽于此理。马一浮认为,诗者,为声教之大用,为声教之“真教体”。“此方真教体,清静在音闻”。声教之用在于可潜移默化涤人之心智。古之圣人言说诗教时,其心中之大悲亦显于诗,一切法界皆入于诗,故可谓“实智”。在其看来,诗教之鹄无外乎教人以仁。仁者,心之全德,人心欲能得其感而遂通之,必无一毫私且正而不偏,思而无邪。故天理所发,全体是仁。马一浮把诗之小用(言志),抽离出来,放大之后,放于政教之中,以诗为教,让非私之仁德之心于诗教这一途径入民之心,则天下之心可统于“一心”,仁之本然得以显现。
不难看出,马一浮作为“一代儒宗”,济世救民的思想深入其骨髓当中,先生生于乱世,却与当时诸多文人不同,选择隐于野,研于学,治于道,以求找到天下治平之方法。将学问归于儒家之“六艺”,“六艺”归于一心,一心存仁,最终返璞于儒家之最高概念“仁”,所有外发之用都源于此一途径。例如《将避兵桐庐,留别杭州诸友》(1937年9月):
礼闻处灾变,大者亡邑国。奈何去坟墓,在士亦可式。妖寇今见侵,天地为改色。遂令陶唐人,坐饱虎狼食。伊谁生厉阶,讵独异含识。竭彼衣养资,殉此机械力。铿翟竟何裨,蒙羿递相贼。生存岂无道,奚乃矜战克?嗟哉一切智,不救天下惑!飞鸢蔽空下,遇者亡其魄。金城为之摧,万物就磔轹。海陆尚有际,不仁于此极。余生恋松楸,未敢怨逼迫。■黎信何辜,胡为罹锋镝。吉凶同民患,安得殊欣戚。衡门不复完,书史随荡析。落落平生交,遁处各岩穴。我行自兹迈,回首增怆恻。临江多悲风,水石相荡激。逝从大泽钓,忍数犬戎厄。登高望九州,几地犹禹域?儒冠甘世弃,左衽伤耄及。甲兵其终偃,腥膻如可涤。遗诗谢故人,尚想三代直。{9}
此诗泰半以言事为主,其中多有对各种环境的描述,其重点亦是将事融境,以境融情。诗中咏叹抒情之时,不乏借物借境,以外事而论情义,以景色来喻理义。故马一浮曰:“学诗,须知诗之外另有事在。得诗教之意,则所感者深,自无俗情。”{10}诗外有事,眼光不只限于诗中,着眼于时政,史玄融、理事通,方可内外表里如一,使德心合于事理,而不骄,不乱,无所妄断。故,史玄相融、理事相通,方可言有实感,有实感而必有真情性,有真情性而必能诚其志,志诚者心亦诚,心诚则能仁。
二、诗以说理
马一浮曰:“作诗以说理为最难,禅门偈颂说理非不深妙,然不可以为诗。诗中理境最高者,古则渊明、灵云,唐则摩诘、少陵,具以气韵胜。”{11}马一浮认为,诗以说理为最难,相较于诗以道志之纯粹的自然感情之流露,诗以说理则需精、微、细。诚然,此三者之差别,确于言语中难分难辨,只能寻索诗人运笔行文时之每种感悟,能体察其中奥妙者,功夫不会落于古之巨擘。故晓理而懂精、微、细者,必于字处用力,正心以诚其义也。
精者,诗中处处见其功夫,须每字求其懂,言之精者方为诗。马一浮说:
言之精者为诗,“诗言志”,最要是心术正大,方可学诗。{12}
须多读古诗,选择一两家专集熟读,字字求其懂,乃可触类悟入,知古人作诗有法度,一字不轻下。{13}
微者,诗中言说之讲究,需清楚明白,求于每处之严谨,行墨落笔,思量而定。细者,在于行文章法之间,选句清新、格调讲求、句法变换,“细”字功夫虽难,然能具以上几点亦始得。诗以说理,能做得“精”“微”“细”,才可谓赋诗以理。而“说理”与“言志”相同,最后亦需返达于仁。然,达于仁当之何如?曰:知习“六艺”也。能知“六艺”之原本,能习“六艺”之精髓,放眼人类文化之交融,回归本心之善存。此种思绪的游弋,是马一浮对儒家文化于时代背景下的深刻体悟和强烈的现实关怀。
马一浮的“六艺该摄一切学术”的思想根据归本于“仁学”的把握和体用上,“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仁,一也。学是知仁,道是行仁。今治六艺之学为求仁也。欲为仁,需从行孝起。欲识仁,需从学诗入”{14}。此为马一浮对于求仁治学功夫论之旨要之所在。学仁,亦是知仁,知仁则需从学诗入门。又有:“六艺之教,莫先于诗。于此感发兴起,乃可识仁”{15},人之有感发兴,而道于至志,则是道志以诗,其为用;人之自感兴起,而道志于心,则是诗以道志,其为体。此二者体用之内在关系,皆现于诗,融于言。此谓自感、感人之体用。故有,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皆无有先于诗之用。研学“六艺”,必先从学诗开始,学诗的目的是学习如何抒情发兴,将自身所证得的感悟赋予诗中,萃其文字,锻其精旨,凝其神韵,研其志寓,沉心静气,而后挥毫行文。诗应心,心应道,道应天理;天理育仁而生于心中,发用于德而广施生生,生生以为礼而乐于教,教而化之是为大善大德也。故曰:
诗中着议论,用义理,须令简质醒豁与题称。虽小篇,亦当步骤谨严。{16}
所言之志、所说之理,在于以小见大,在于见微知著,在于化繁为简,在于微言大义。以诗言志、以诗说理不必冗长赘述,需拿捏心中之大真大善,把握诗之神韵,须直指天理之穷极之处。
例如《题〈击壤集〉用人字韵》(1941):
盘马弯弓足四邻,度阡越陌更无亲。九州有虎畏行路,六籍成灰甘醉人。吹剑惝然闻伐国,栽花偶尔当留兵。暮年诗思多萧瑟,输与尧夫一段春。{17}
此诗,前两句以说事言理自喻,其后则承前两句,层层辄进,诗律甚细,可以此诗而悟律诗之法门。故以此诗为例,假之以悟诗中“说理”之“超秒”。能达“超秒”之境者鲜有,多是无意而为之。
“说理”亦先自有悟处。马一浮云:“陶诗好处在于无意超妙而自然超妙。论者言颜诗如‘错彩镂金’,谢诗如‘初日芙蓉’。”{18}“有感”于“道志”与“自悟”于“说理”自有异曲同工之妙,然细细研读,两者之别确为显著。首先,“有感”乃因史,“自悟”乃因玄;其次,“有感”与“自悟”虽皆为本心之所发,但其所发的功夫相去甚远,一者为应景、应事而发,人之主观作用对象是外物;一者为应心、内观而发,人之主观作用对象是本我。一内一外,一里一表,实则正反向印,离而不分,合而不同。故道志需有感,说理先自悟。
诗中之理有大有小。大者,一切法界;小者,当下之生妙事物。马一浮云:“凡说诗,则一切法界皆入于诗,足可忘疾。”{19}诗能融理之大者,皆凭诗人胸中所容之义是大是小。故又云:“诗人闻道者固不多。就诗而论,一代不过数人,一人不过数篇而已。亦非是教人不学诗,但古之为诗其义大,后世之为诗其义小耳。”{20}在此,马一浮肯定了诗中所存理者,为大者善。古人多取大义,今人多取小义。小义和大义并非有高低、优劣、好坏之分,马一浮之意,是强调大义和小义的重要性,而非抒发大小义之等级差别。诗之胸襟与魄力,是为大义;格律、神韵,是为小义。大小之义皆备,四种乃足,才可称之为形神具齐,盖论及何谓好诗,则理应如此耳。“诗不仅尚其辞而已,诗之外大有事在。今人诗所以不及古人者,只是胸襟太小。古人所感者深,今人所感者浅,古人所见者大,今人所见者小,故判然是两个天地,不能相比。”{21}此处,马一浮把今人、古人做了个对比,今人之所以多小义者,因其感之浅、见小。归其究竟,只是胸襟、魄力的局限性。夫若我之所感同古人之深远,我之所见同古人之真切,则发而为诗,其义却不可追古人?如此自然能做到,而却非易事耳。今人之缺,非外在强加使然。正是内在之仁心不全,以至于诗志不全;诗志不全,则境界不高。境界落了,自然无法达到古人之胸襟、魄力。正所谓,人心不古,便与之相契矣。马一浮曰:“作诗是游于艺的事,但必须先志于道、依于仁,然后可。诗人所见者大,则其所言者远;其所积者深,则其所发者厚。不假安排,不事穷索,信手拈来,全是妙用。”{22}故作诗必先志于道、依于仁,此为诗教之根本。其效果表现为境界的提升,故有见者大、言者远、积者深、发者厚。善诗者,言近而指遠,名小而指大。心通天地,可动天地之本身,情至通鬼神,而可感神鬼之愫真。因此,心中存仁者,其心志之大,可通天地、感鬼神,上达于天命(天命是谓性,性自命出,情为性之用),下通于人性。心为本,仁存于心,以善为其真实体现,而后流于言表,发用为诗。诗传,教化之用,于他者之心中亦能引起共鸣,仁者之心同也,而后自然天下太平。所以,“一心”不仅仅指向个人之内外合一之心,亦涵盖他人之善、他人之真。人人之心,其本质一,而其受个体不同之约束所致之物质与精神上的隔阂可解。这种过程,于马一浮处,即是诗发挥其理的过程。诚如诗者,志也。而理者,亦志也。我心之理为志,于他处看其实,则为理。志与理,既为内外表里,又无他我之别。诗存理,亦有志,志之所在,理之所在。
三、诗之道
诗志、诗理已明,然何以入诗焉?曰:先知诗道也。诗道,即入诗之道,入诗之功夫所在。具体而论,可分两步:第一,入诗之始,需择“良师”。第二,入诗之后,亦能长远。择“良师”以固诗道之基石,能长远则具诗人之气质。故此,诗教入门必精挑细选而顾远见,泛读而精研方能成大器。仿古之圣贤,寻道而悟化,于诗处见道之变化消涨,看凡尘百态,留下笔笔情义之厚重。求印心相合,但见天地之渺渺,苍茫之潇潇。千回百转,方识得道之凿凿。
马一浮说:“诗之道极难,须从《三百篇》入,得诗之胸襟,先立大;再觅一家,寻个入处,始可言其余耳。不然门外张皇,终不济事。并须读得多,亦须读诗文评,以资启发。”{23}欲写诗,欲作诗,须读《三百篇》,体会其意,感受其志,得其胸襟,此为诗道之首要步骤。而后寻得一家,这寻一家,应为广读之后而为之。不广读,则不知各家之所长、所短;上下左右,孰先孰后、孰轻孰重,亦不知诗之精、之魂、之妙、之神。故马一浮叹之,如未饱读古人之诗,则所论不知者其所然,也觉索然寡味。不觉诗之义,亦不觉诗之味也!于是乎,先生之“广读”实为晓诗之理,言人之志。志赋予诗理之中,如同于框架结构之上添砖加瓦,丰富其内涵,远而观之,则浩浩巍巍,气魄荡然;近而品之,则精致入微,调理明晰。马一浮说:“若欲作诗,亦不出《论语》‘小子何莫学夫诗’一章,更无余义。若有言,若无言,莫非诗也。”{24}所以,先读《诗》,了其大用之道,而后作诗,之后以教。诗教之大用,乃《诗》之大用之延续,故学诗是于己明理,作诗是于人明道。例如《金华北山三洞歌》(1937年以前):
屈子离群诗远游,世间何处非丹丘?御风缩地聊可及,吾行不与时人谋。清虚任物尊黄老,洞天分治从灵宝。颇怪仙人有俗情,琳阙珠宫岂长保。久向兹山■灵怪,石乳寒凝如倒薤。然犀夜烛穷幽玄,投足奔流逆澎湃。白日雷霆风雨上,帝释天魔屹相向。旌幢鳞羽强安名,伯夷志眩神尧丧。初平一叱泯柔刚,龙汉迢遥隔几桑。不见青牛逢尹喜,浪传黄石教张良。情与无情元共体,掌中六合才■米。峥嵘寥廓始无形,昭昭何必异冥冥。大力中宵趋不辍,小智营营贪鼠穴。五丁奋臂空咨嗟,七圣迷途犹未彻。盈虚消息本相乘,火自流金水自冰。终古业风吹识浪,千年深谷变高陵。行歌欲觅渔樵话,击竹时来粥饭僧。见说蚩尤方苦战,何如松子事飞升。{25}
此诗恰诠“诗融理而大用者”,马一浮论此诗之音韵格律:五言须求严谨,而七言则有动荡开阖之势。《金华北山三洞歌》之七言可谓胜唐之音,而山谷、荆公均不能及。可见其对此诗评价之高。文字之中不难发现马一浮所持之言志融理而教化道明他人之处。
诗人之所感,每每以眼前当下之物景起兴,所感深者,理趣亦深。读之者须与诗人有同感,甚者能与诗人之心和合而一,如若其治义理之学至于纯熟,则其心与圣人之心合二为一。此诗音节韵律恰似唐朝李东川之诗风,而其诗说理则较大。故言理不必拘于小节,心之所向,理之所发,必以圣人之心为旨归,而不流于俚俗之中。
儒学之根本在于“仁”,“仁”之体用在于“教化”。马一浮认为,欲习“六艺”而入教化者,以诗为先,以诗教为首要之责任。于此感发而性起,乃可识仁,故曰诗可兴。诗可兴乃因志之所以然。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故一切言教皆摄于诗,此语可证。
四、结语
马一浮之诗,必有“志”“理”“道”三者之涵蕴义理,缺一不可。而其诗重在教化,须教人以善,教人以德,教人以仁。故其诗教,先以“诗道”入,次以通“事理”,次以明“人志”,“人志”以明,反观于心,观心而求德,德存而显,谓之仁人矣。总而言之,马一浮的诗教观与其一生的经历和人生的哲学密切相连,其人生的每一笔,于其学问、于其诗,都通彻相应,而最终所至,必是儒家理想之最高点——圣人。
马一浮自幼聪颖而好读书,幼时学旧学,而后,科举废,新学起,遂转而研习西学,自习英、法、拉丁等语言。留学回国之时,带回马克思的《资本论》德文版一部。回国后自觉民生疾苦和清廷腐败,于是发奋,专研国学,以求寻治国救民之道。马一浮博摄诸子,精研老庄,深探义海,反求六经,于之后形成其独到的思想体系。其早期所受儒家文化之熏陶以及后来的留学之经历,于其之后的思维结构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其人格的塑造和学术路向的发展也影响深远。而马一浮思想体系中无论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六艺该摄一切学术”论,还是体现西方真、善、美的诗文化理论,或是“以诗为教”的人生哲学,无不被其早期的求学经历所添彩着色。见马一浮之诗,可见其人之一斑,亦可见其学养之一斑。然而马一浮与其他大儒相同,注重清明德而能教化,其中以“诗教”为其重要方法。故其不啻精于诗,亦精于教。欲知其人,知其诗足矣。
关键词:庄子;人生哲学;现时代意义
张岱年先生曾说过,世界上关于人生哲学的思想,以中国为最富,其所触及的问题既多,其所达到的境界亦最深。追溯中国古代研究人生哲学的大家,当以老子为始祖。但对于人生做全面深入分析的,还是与老子一脉相承的庄子。庄子的思想虽然有混世主义和宿命论的嫌疑,但他的齐生死、一物我的理论,轻物重生的思想和追求精神自由的方法在现时代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庄子(公元前约369-前约286年),姓庄,名周,是先秦最大的道家。先秦道家的发展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庄子的思想是第三阶段也是最后阶段的代表。道家哲学的出发点就是全生避害。处于第一阶段的杨朱思想,中心是“避”,即逃离人世,隐遁山林。但世事复杂,仍有一些事是无法回避的。到了老子,除了“避”以外,更企图揭示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使事情向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庄子作为先秦道家的集大成者,吸取前人所长,不再单纯强调“避”和认识规律,而是产生了齐生死,一物我的理论,从一个更高的起点看待万事万物,看待人生。
一、齐生死,一物我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为,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齐生死,一物我的思想实际包含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待人人都必须面对的生死问题,把生死看作自然之本性,跨越生死的鸿沟;二是对待人生存与其中的自然,强调人是自然中的一份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乐观的生死观
人生在世要遇到很多的困难和不顺利,最大的痛苦莫过于面对死亡。畏惧死亡,忧虑死亡的到来是人类不幸的主要来源。庄子对于死亡抱有乐观态度,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他不但不哭反而鼓盆而歌,惠施问他为何,他说:“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至乐》)在庄子看来,人是“气”的一种形式,“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知北游》),生死都是自然的表现,只是自然的变化而已,同样要遵循自然规律,因此对于生死,就不应该有特殊的感情了。
“死生有得邪?皆有所一体”,“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知北游》)。生和死只是一个事物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生和死的界限也就没有那么分明了。生命就成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存在,死和生只是生命的两种不同表现方式而已。既然生和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人们面对死亡,当然也就无需悲痛和恐惧了。
对待生死,庄子既不悦生也不恶死,而是要求顺其自然,把生死看作自然之本性,进而从恐惧、痛苦之中解脱出来。庄子对死亡的态度是乐观的,跨越了生和死的鸿沟,人生就彻底的从死亡的巨大的精神负担下解脱出来了,于是其他的烦恼与不顺心就变的微不足道了。“死生亦大矣,而无变乎已,况爵禄乎?”(《田子方》)。
对于常人,很少有不畏惧死亡的。庄子的生死观对我们的启示就是生命和死亡都不过是自然现象而已,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变化,并没有什么可恐惧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单个人的死亡意味着生命的逝去、躯体的消失。但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只要在有生之年实现了个人的价值,生命就是有意义的,就不会彻底消逝。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也正是唯物史观的观点。
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却,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然,莫不入焉。”(《知北游》)意思是说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阳光掠过空隙,忽然而已。万物蓬勃生长,变化衰萎,没有不死去的。在庄子看来,人不过是万物之中的一物,人与万物的区别只是“人之形”。人应该完全听从自然的支配,用不着过分强调人的尊严,把人看作万物之灵。这种思想在现时代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有重要的意义。
科技革命以来,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人类中心主义逐渐成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主要的观念。人类一直认为拥有无以比拟的智力水平和强大的科技力量,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自然作为异己的力量存在着,在人类越来越多的享受现代高科技成果的同时,与自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这样造成的后果一方面是由于只把自然当作征服和改造的对象,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物种以惊人的速度灭绝,同时人类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狭小;另一方面由于人越来越疏远自然,背离了人作为大自然一份子的本来身份,造成了人自身的异化,精神失去了家园。
现达的科学技术确实能够让人类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但是从长远来看,作为地球大家庭的一员,作为自然的一份子,没有了绚烂多姿的生物群落,人类也将无法继续存活下去。庄子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的思想在今天看来对我们的最大的启发就是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不是自然的征服者,我们应该停止对自然的掠夺式、无节制的开发方式,把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和保护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二、物质欲望与精神自由
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为我们带来了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过程的便利,这是现代化进程以来不可否认的重大成果。但伴随着物质的丰富,人类的精神却相对贫困了,物质欲望成为控制人的枷锁,精神自由似乎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1、人生痛苦的根源一“有待”、“有己”
庄子认为,人生种种苦恼与不自由的根本原因在于“有待”和“有己”。所谓“有待”,指人的活动总是受着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要求,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客观条件和因素是人的自由的束缚。所谓“有己”,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对立起来,因而计较得失、苦乐、祸福,陷人种种苦闷。人一旦禀承天地之气而形成形体,就难以忘掉自身一直到最后死亡,所以人一直为功名利禄而奔波操劳。“一受其形成,不亡以待尽,御侮乡人相刃相糜,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不见其成功,然疲役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齐物论》)“有待”和“有己”造成了人生中的种种苦闷和不如意。
也就是说,原本属于自然多样生物种群中的一分子,却把自己从其中独立出来,站在与自然对立的一面。人淡化了自己的自然属性而过分强调社会属性,把获得社会认同和满足物的享受程度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尺。人被物化了,物成为唯一的标准,人被物所累,物质欲望沟壑难填,各种痛苦和苦闷从中而来。
2、“无待”与“无己”
庄子对这种痛苦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忘记欲望,忘记自己,即“无待”,“无己”。所谓“无待”,就是人的活动不依赖任何条件,不受必然性的制约。而要实现“无待”,就必须“无己”,也就是根本否认人的自我意识,泯灭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区别,扬弃了必然性对人的制约。
要做到“无待”和“无己”,具体的做法就是“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与大通,此谓坐忘。”(《大宗师》)即彻底地摈弃人的感觉能力和理性自觉,彻底忘掉一切,在内不感到自身的存在,在外不识有天地万物,从而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的“无待”和“无己”的方法带有强烈的主观主义色彩,忽视外界环境对人的制约作用,脱离物质基础而追求精神的解放,并且这种解放还是通过泯灭人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为代价。但是庄子通过这种精神的解脱方式成功的解决了先秦道家固有的问题:如何全生避害,同时也给我们以启示:人永远是自然的一份子,最终要回归到自然当中找寻精神的依托和生命的意义,物质是现代生活的必须要件,但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却不能为物质力量所控制,不能在追求物质的同时泯灭了人性,丧失了精神追求和精神修养。
3、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自由观的灵魂,也是他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同时可以看成是他追求精神解脱的具体方法体系。这个方法体系有两个层次:相对幸福和绝对幸福。
第一个层次是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就可以使我们获得一种相对的幸福。“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天地》)这个“德”,就是使我们成为我们者,即自然能力,充分而自由的发挥了这种能力,自由的发展了我们的自然本性,我们就获得了相对的幸福。庄子在《逍遥游》里讲了个故事,大鸟能飞九万里,小鸟只能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但是它们都发挥了自己的自然能力,按照自然本性做事,因此它们是同等幸福的。“凫胫虽短,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骈拇》)万物的自然本性没有绝对相同的,也不必追求绝对的同,只要充分而自由地发挥自然能力,就是幸福的。
第二个层次是获得绝对幸福的方法。获得真正的自由便是获得了绝对的幸福,而真正的自由是“无待”的,即不依赖任何条件的。要达到真正自由的境界,不仅要摆脱一些客观条件的束缚,更重要的是要摆脱个人肉体的和精神的条件的限制,真正做到“无己”。只有无己的人才能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齐物论》)我与“道”合而为一,庄子称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为“真人”。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要“缘督以为经”(《养生主》)居于善恶好坏的空虚之处,善恶都不追求。站在是非善恶之间,生命就不会被损害,便能自由自在的生活了。其次是“坐忘”(《大宗师》),即忘掉客观世界,忘掉自己的肉体,忘掉一切认识活动,达到与天地混为一体的境界,在精神上也就真正自由了,也就逍遥了。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的逍遥游实际目的是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和解放。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困苦、混乱,只要心灵虚静、物我两忘、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就会成为至圣之人,获得绝对的幸福和自由。说到底,他所追求的幸福是一种主观的、内在的、个人的幸福观,通过摆脱客观条件的束缚来获得主观的自由。虽然他的这种逍遥游具有神秘主义倾向和混世主义态度,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但对于庄子的逍遥游,更重要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
诺辉集团以石油化工为龙头,兼做国际油田投资、国际珠宝、影视制作等业务。在北京、香港、新加坡、中东、大庆油田、吉林油田、辽河油田、胜利油田等地都设有分支机构,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化工、五矿集团、中粮集团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如许多创业者一样,迟晓宇也经历了一番跌宕起伏,而非一帆风顺。大学时期主修音乐,毕业后顺理成章地成为音乐教师。但只做了两年教师,他就毅然辞去公职,开始自主创业。
一路创业的艰辛,以及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使迟晓宇越来越沉稳,年轻时的锐气渐渐磨砺为受用终身的平和谦逊。
迟晓宇说变化最大是心态,拿自己最大的业余爱好高尔夫球来说,心态的变化非常明显。前些年,他几乎一周去球场五天,输了就跟自己较劲,于是请私教、研究球技,一门心思想赢。“如今,能在球场上挥挥杆,打完一场球,就觉得是一种享受。”
他说,20岁时,觉得所有人都不可以辜负他;30岁时,他用要求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40岁,他只要求自己对得起他人,至于他人如何已经不再计较。他认为心态决定一切,“做企业和做人一样,吃亏是福,该舍则舍,不能太计较。”这样的心态,为他带来了众多朋友和许多“机缘巧合”。
迟晓宇将他的创业经历分为两个十年。第一个十年,因年轻勇于冒险而历尽波折,从事过广告、装饰工程、贸易等很多行业,事业起起伏伏,境遇时好时坏。
2000年迟晓宇回到家乡大庆,从这里开始了第二个十年,专注于石油化工行业。开始时主要做石油设备、物资,然后又做化工原料、燃料油等。经过十年发展,诺辉集团的国内业务越做越好,近两年开始着手海外国际油气原料贸易市场的开发,与中东多国的国王、酋长及其家族企业达成了合作。2012年,又与欧洲三大石油公司之一的ADDAX-ORYX石油贸易公司签署了中国市场开发与合作协议。
做珠宝生意,源于他个人的爱好。因为周围有很多同样关注翡翠喜欢赌石的朋友,交流中碰撞出一个机会,诺辉高端珠宝玉石会所也就自然而然诞生了。
目前,高端珠宝会所已经运营了一年多,以翡翠为主,也做钻石、彩色宝石等。
诺辉的翡翠链条是从原石开采开始,原石来自玉石源头缅甸和国内最大的缅甸翡翠集散地平洲,然后在揭阳进行设计加工。这样做很大程度地减少了翡翠成本。在珠宝设计上,除了聘用专业设计师,诺辉还针对私人定制业务,与一些知名珠宝设计师展开合作。此外,经中美商会会长介绍,诺辉珠宝也正在与世界顶级珠宝品牌海瑞·温斯顿进行接触,洽谈合作的可能性。
对话迟晓宇
《新领军》:这两年诺辉的业务重点开始转向国际市场,出于怎样的考虑?
迟晓宇:主要是因为国内的资源有限,诺辉在国内的增长空间已经不大了。同时国外资源丰富,通过私人关系,我们又与国外的一些国王、亲王等皇室成员,以及一些家族企业建立了比较好的联系,能够以比较有竞争力的价格拿到资源。国际市场将是诺辉集团大力拓展的业务空间,也是未来的主要增长点。
《新领军》:国际与国内在业务范围上是一样的吗?是否有业务拓展?
迟晓宇:国外业务我们主要有两块:一个是以燃料油、液化天然气(LNG)、液化石油气(LPG)为主的国际贸易;另一个是油田开采,这方面是国内业务所没有的。
《新领军》:珠宝业务方面,诺辉也开始尝试与国际珠宝品牌建立联系,这方面的计划是怎样的?
迟晓宇:与海瑞·温斯顿建立联系算是机缘巧合。无论是哪个行业,中国市场都被世界看好,海瑞·温斯顿刚好在这个时候有进入中国的打算,我们又有这样一块业务,于是就建立起了联系。这是一个机遇,我只是顺势而为,并不是长期规划的结果。目前与海瑞·温斯顿只是在洽谈阶段,还没有实质进展。
国际珠宝合作上,诺辉依托石油化工的国际合作背景,还是有一定资源优势的。比如,中东一些石油化工合作伙伴,也有不少对珠宝感兴趣的,其中也有些从事钻石生意,在合作上双方都有积极的意向。
《新领军》:诺辉对于珠宝业务的未来规划是怎样的?
文姬是一位来自韩国的陶瓷设计师,就像她通过陶瓷设计所传递的信息一样,她是一位有趣而且可爱的女生,做起陶瓷来十分有耐心。
最初文姬在上大学时,所选的专业可并不是陶艺,而是地域学。就像大部分韩国高中生一样,当时她只是考虑到将来的就业而选择了这个专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越来越感觉到所学专业并非她的兴趣所在:“当我感到这种生活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的时候,我选择了放弃。当时,我年纪还比较小,对将来也没有计划。那时候我第一次认真考虑‘我’的存在和‘生活’。人的一生中,干‘活’的时间最长。那么,只有干自己感兴趣的‘活’,人的一生才能快乐。难道不是这样吗?”文姬便抱着这样纯粹的想法选择了陶艺专业,重新开始大学生活。
2004年,她第一次来景德镇,当时她还在读研究生,其所在的首尔产业大学与景德镇陶瓷学院建立了校际关系:“但当时我对景德镇了解的很少,也不怎么感兴趣。当时只是作为一名助教,为了两校之间的交流,与老师们一起访问景德镇陶瓷学院。那也是我第一次来到景德镇。”而今,文姬却对这里充满了感情,与她同样是从事陶瓷设计的丈夫一起在景德镇安静地创作陶瓷。
文姬的陶瓷设计总是充满童趣,小小的储物罐上顶着一片弯弯的绿叶,如同漂浮在设计海洋中一道美丽且安静的风景。“我的人生哲学和创作哲学就是‘趣味’和‘真心’。打比方说,制作一个小杯子的时候,其用途和方便性很重要,但让使用杯子的人感到某种趣味更重要。在产品设计出来之前,我会进行大量的思考。我觉得如果我的这些思考能够很好地传达给使用的人,那这就是一个成功的设计。”景德镇所提供的好材料和创作环境,让文姬离不开这里。而且这里的技术分工十分明细且拥有很好的技术水平。“起初我很难适应景德镇的这种氛围。可在这里,我能做成在韩国无法做的事情。有一些不一定非要我去做的事情,可以交给别人去完成。”
至今,文姬和她的丈夫已经在景德镇生活了2年半,这里虽然有点喧闹嘈杂,卫生环境也不是特别好。
“但景德镇有‘情’。在人们的大嗓门及喧闹中有一颗颗热心肠。并不算特别干净的街道有着其自身的规律。从其它城市旅游回来,仅仅是看到景德镇街上的陶瓷交通灯,都能让我的心找到平静。”
在孟子看来,要想成为圣人就必须“保养本心”、善养“浩然之气”。孟子说这种“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能够“塞于天地之间”,听起来似乎充满故弄玄虚的神秘色彩,实则仍以保养本性和加强仁义道德修养为旨归。纷繁世间,酒色财气,人生总是充满了欲望和诱惑,要想学做圣人就必须摆脱这些干扰。孟子认为,人们的差别不在于富贵贫贱,而在于能否保持高尚的道德,即做“仁人”。君子“以德服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抵御外在物欲干扰,保养良好天性,既需要好的环境,更需要个人持之以恒的努力。因此,孟子更强调个人的立志和坚持,强调君子必须“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In Mencius' view, to be a saint, one must "maintain one's original heart" and "cultivate one's noble spirit". Mencius said that this kind of "great spirit" and "supremacy and rigidity" can be "plugged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which seems to be full of mystical color, but in fact, it still aims to maintain nature and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and morality. The world is full of desires and temptations. If you want to learn to be a saint, you must get rid of these interferences. Mencius believed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eople is not that they are rich and poor, but that they can maintain high morality, that is, to be "benevolent". A gentleman "conquers others by virtue", "a gentleman is different from others because of his intention. A gentleman has his heart in benevolence and his heart in propriety ". To resist the interference of external material desire and maintain a good nature requires not only a good environment, but also the persistent efforts of individuals. Therefore, Mencius emphasized the individual's determination and persistence, and emphasized that the gentleman must be "destitute and righteous, and reach the Tao".
孟子反对的是大家都将“仁义”抛诸脑后而把眼睛紧盯在“利”上,反对“见利忘义”和“后义而先利”。他认为,如果人人都“怀利以相接”,“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那就会导致人们不顾廉耻、互相倾轧,天下大乱。因此他提倡君子应该做到“仁民而爱物”,在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要舍利取义、“舍生取义”。
What Mencius opposed was that all of us put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behind us and focused on "benefit", and opposed "forget justice when seeing benefit" and "benefit before justice". In his opinion, if everyone "cherishes benefits to connect with each other", "those who are ministers will cherish benefits to serve their monarchs, those who are sons will cherish benefits to serve their fathers, and those who are younger brothers will cherish benefits to serve their brothers", it will lead to people's disrespect, mutual strife and chaos in the world. Therefore, he advocated that a gentleman should be benevolent to the people and love things. When fish and bear's paw are "not available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ould sacrifice profits for justice and "sacrifice life for justice".
与老子的清净无为不同,孟子奉行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有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轩昂霸气,这比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无可奈何更为坚毅和充满斗争意志。他相信即使暂时遇到挫折和困难,那不过是一些必经的考验,人要想成功,必须经风雨、见世面。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在面对困境时,“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以实现人生价值。
Different from Laozi's purity, Mencius pursues a positive outlook on life, and has a kind of arrogance and domineering spirit of "who is willing to sacrifice in today's world", which is more resolute and full of struggle will than Confucius's helplessness of "Tao is not good, riding on the sea". He believes that even if we encounter setbacks and difficulties for the time being, they are only tests that we must pass. If we want to succeed, we must face the wind and rain and see the world. Mencius believed that only when people struggle in adversity can they inspire a strong enterprising spirit. In the face of difficulties, "a gentleman does not complain about the nature, does not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people" and "takes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in the world"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life.
孟子还提出了理想的人生典范——大丈夫人格。在孟子看来,保持自我和完善人格才是理想的人格即所谓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只有人格独立自主才能“无为其所不为”,才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Mencius also put forward the ideal model of life - the personality of a great husband. In Mencius' view, to maintain self and perfect personality is the ideal personality, that is, the so-called great husband: "to live in the world widely, to establish the world's right position, to walk the world's road", "wealth cannot be prostituted, poverty cannot be removed, power cannot be defeated". Only with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can we "do what we don't do" and "look up to the sky and look up to people".
“仁人无敌于天下”,有了这样的修养和“浩然之气”,就能够无所畏惧。
"Benevolent people are invincible in the world", with such cultivation and "noble spirit", you can be fearless.
本周荣登总榜的《货币战争》,就是作者将其在国外精英俱乐部所听到的各种观点进行汇编,讲述了各种金融战役的手段与结果,逐渐成为了“财智”青年和知识精英们口耳相传的好书。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刚刚在北京落幕,关于文化走出去的口号再次响起。然而,看看榜单,多少让人有些底气不足。西方最关注中国的就是经济,但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中国,却没有解释中国经济飞腾成因的著作涌现,即使在学术榜上,也一直是传统与西方称雄,未免令人喟叹。林毅夫教授说过,世界经济中心在伦敦时,英国人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世界经济中心在纽约时,美国人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现在世界的经济中心在向中国转移,中国的经济学家,是否已经准备好了你的传世之作呢?
本期榜评人:李杰
榜单整理:LINZI
先有哈佛,而后有美利坚
15世纪末,由欧洲通往美洲的大西洋航道被哥伦布开辟出来以后,欧洲人纷纷远涉重洋来到美洲。17世纪初,首批英国移民到达北美,在那里开拓自己的“伊甸园”――新英格兰。移民中有100多名清教徒,曾在牛津和剑桥大学受过古典式的高等教育,为了让他们的子孙后代在新的家园也能够受到这种教育,他们于1636年在马萨诸塞州的查尔斯河畔建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所学府――哈佛学院。1780年,即美国建国后的第四年,已经有了140多年历史的哈佛学院升格为哈佛大学。
当初哈佛学院的创办者把剑桥大学的模式移植过来,学院最初定名为“剑桥学院(Cambridge College)”。1639年,为了纪念学院的创办者和建校费用的主要捐献者约翰•哈佛(John Harverd),马萨诸塞议会通过决议,将学院改名为“哈佛学院”。
由哈佛学院时代沿用至今的哈佛大学校徽上面,用拉丁文写着VERITAS字样,意为“真理”。哈佛大学校训的原文,也是用拉丁文写的,意为“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校徽和校训的文字,都昭示着哈佛大学立校兴学的宗旨-求是崇真。
担任哈佛大学校长长达20年(1933~1953)之久的美国著名教育家科南特曾经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人的质量”。正是在择师和育人上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哈佛大学才得以成为群英荟萃、人才辈出的第一流著名学府,对美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和高等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世界各国的求知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相关推荐
百年哈佛教给学生的人生哲学
创立于1636年的美国哈佛大学,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学府,是世界各国学子神往的学术圣殿,被誉为高等学府王冠上的宝石。哈佛大学的巨大成就,不仅在于它高超的学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它积累的一系列深刻而珍贵的人生哲学。这些人生哲学教会每位哈佛学生立身的准则、处世的原则,以及锤炼自我、成就卓越的进取精神,指引无数哈佛学子获得了成功,走向辉煌,其中包括7位美国总统和40位诺贝尔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