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02: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举例子的句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知识建构的机会。小学语文教学中追求“以学为中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以学为中心 学生 主体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056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要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变,使学生在“学”的体验和思考中学习语言、感知语言、运用语言。现以《秦兵马俑》第二自然段为例,谈谈语文教学中怎样“以学为中心”。
【案例一】
师: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呢?请大家自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学生依据教师要求进行勾画)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1: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有19120平方米。
师:文中用具体数字告诉了我们兵马俑规模宏大,这就是说明文中常用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生2:兵马俑有2个足球场那么大,并且坑内兵马俑还有近8000个。
师:文中把兵马俑坑的大小与足球场的大小相比,这种方法叫做作比较。在所有的兵马俑坑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坑?
生3:一号坑。
师:这种方法就叫做举例子。
……
师:(总结)为了体现兵马俑坑的规模宏大,作者分别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把兵马俑坑的规模宏大描写得更加真实具体、形象生动。
【案例二】
师: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能体现兵马俑规模宏大的词语或者句子,小组之内先交流一下。
(学生默读,圈画,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1)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有19120平方米,足有2个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
(2)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有19120平方米,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这两句话,从这两句话的不同描写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1:第一句比第二句更加具体。
生2:第一句话用兵马俑坑跟我们很熟悉的足球场作比较,可以使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兵马俑坑到底有多大,而第二句话就不能表现出这一点,读了以后,兵马俑坑到底有多大,我们还不是很清楚。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作者为了让我们具体感受到兵马俑坑的规模宏大,先用19120平方米这个具体数字告诉了我们兵马俑坑的实际面积,又采用了和大家熟悉的足球场作比较的方法,更直观的让我们感受到了规模宏大。
【分析思考】
从上面两则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和“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课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理念的差异
在案例一中,教师主要采取了师问生答的教学方式。对于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需要学生在不断揣摩中掌握,而教师完全是以直接告知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完全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而在案例二中,教师在教学时始终是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经过自主探究、思考从而获得知识,体现了让学生学而得法的教学理念。
2.教学策略的差异
案例一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只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找出体现兵马俑规模宏大的句子,而对于文本中的教学重点、难点部分则缺乏让学生深入思考的过程。案例二则体现了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准确把握。通过两个不同句子的对比,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语言运用之妙,而且也使学生明白了不同表达方式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体现“以学为中心”呢?
一、钻研教材,找出文本中的有效训练点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关键是要从这个例子中习得语言与方法。”要想构建“以学为中心”的高效课堂,教师就要认真钻研教材,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找准文本中的有效训练点,引导学生学习。如《秦兵马俑》一课的训练重点就是让学生在对文本语言的揣摩感知中体会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介绍兵马俑的,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和运用这种语言表达的方式。因此,教师只有找准文中的有效训练点,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习。
二、有效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习得语言与方法。如在案例二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比较描写兵马俑的句子在改动前和改动后的不同,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达到了让学生习得语言、习得说明方法的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初读课文,了解各段大意,理清段意。
3、讲读课文(1—3)学习太阳的远、大、热三大特点。
教学重、难点:体会列数字、比较等写作手法的好处。
课前准备:幻灯、字卡、有关文字投影。学生收集太阳系行星、和睦后、恒星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板书课题。10、太阳
二、交流预习成果:
1、
字词方面:
兽(shou)繁殖(zhi)蔬菜(shu)估计(gu)杀菌(jun)煤炭(tan)水蒸气(shui)治疗(liao)
2、
词义:
传说:人们口头流传的关于某个人或事的叙述。
估计:对事物所作的大概推断。
繁殖:繁育,生殖后代。
寸草不生:连一寸小草也不生长,形容荒凉。
三|、自渎课文,说说各段的大意。
(一)
1、太阳远。
2、太阳大。
3、太阳热。
4、太阳与我们的关系密切。
5、太阳与风雪的关系。
6、太阳与风。
7、太阳与杀菌。
8、太阳与地球。
(二)
文章共分两大部分:
第一段(1—3):介绍太阳远、大、热的三大特点。
第二段(4—8):介绍了太阳与人类、地球的密切关系。
四、
读第一自然段。
a)出示幻灯;后羿射日。故事导入,这个故事是真的吗?为什么?文中那些地方(词句)可以看出。
b)生自由读,找出答案汇报。
(1)传说、其实(师出示相关段落,圈出字词。)
(2)太阳与地球相距:150000000公里。(板书)
步行,日夜不停地走:3500年。
坐飞机:20几年。
(3)“箭哪能射得到呢?”(反问句)
箭根本射不到。
c)
师结:为了说明太阳与我们遥远,这一段利用许多数字来说明,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后羿射日”只是个传说,这种说明方法叫“列数字”。指导朗读。出示一段没有数字的文字作比较,体会列数字的好处。
五、
讲读二、三自然段。
师导:明方法除了列数字,还有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方法,文章在介绍太阳的大、热这两大特点时,是怎么写的,分组讨论学习后交流。
a)太阳的热。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板书)
(找出相应的句子,练习朗读,读中体会。)
b)太阳的大。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方法。
(找出句子,读中体会。)
六、分组朗读太阳的几大特点,深入体会说明方法的好处。
七、用上本课的说明方法,向大家介绍你课外了解到的有关太阳系中的行星、恒星的特点。分小组交流、练说,各组选代表交流。
八、作业:
课后运用本课学到的说明方法,介绍一样事物。
板书:
10、太阳
说明方法:列数字
打比方
举例子
作比较
远:150000000公里
大:1300000个地球
地球
表面:6000度
钢铁
热:
师:春联当然不止这四副,请看――
(PPT出示,生读:山河增秀色,大地沐春晖。神州有天皆丽日,祖国无处不春风。岁岁年丰添美满,家家幸福庆团圆。鹊闹枝头传喜讯,梅开窗外报新春。)
师:春联中,有的描绘了美丽的春光,如――
生:山河增秀色,大地沐春晖。
师:有的展现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如――
生:神州有天皆丽日,祖国无处不春风。
……
师:同学们,考考你们,不用书上那四副对联,改用这里的四副对联,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对,例子嘛,是可以换的!
【赏析】
一般在语文课上,只要教师把课文中的内容换成了其他内容,再问学生行不行、哪个好,学生则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课文中的好”。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所谓比较,缺乏思维的质量,仅是为了突出作者写得好,只是在“教教材”;另一方面或许是教师对文本缺乏深入的解读,尚未发现文本表达的密码。管老师从写作的角度,深入剖析《春联》,抓住“举例子”这一写作特色,出示补充的春联,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并替换文中的春联,意在让学生认识到,原来说明文中的例子是可以替换的,原来看起来神圣的课文也是可以改变的。这是课堂上实实在在的发现!这种阅读的收获不空洞,也不玄乎,对学生以后学习新课文很有帮助,因为学生明白“例子是可以换的”。同样,在写作时,学生也懂得了可以用不同的例子来说明事物,因为“例子是可以换的”!
【教学片段二】
师:春联最讲究对仗。就拿“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来说,“又是”对“依然”;“一年”对“十里”;“芳草”对“杏花”;“绿”对“红”。
生(齐读课文句子):上下联不仅字数相等,而且词类相当,细心揣摩体会,能从中学到一些使用文字的技巧。
师:例子是可以换的,谁也有这个本领,用“岁岁年丰添美满,家家幸福庆团圆”说说春联的对仗?
生:春联最讲究对仗。就拿“岁岁年丰添美满,家家幸福庆团圆”来说,“岁岁”对“年年”;“年丰”对“幸福”;“添”对“庆”;“美满”对“团圆”。
生(齐读课文句子):上下联不仅字数相等……能从中学到一些使用文字的技巧。
师:例子是可以换的,那么第二自然段改用“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有没有认为不可以的?告诉你,不可以。你很怀疑是不是?请你看一下第一自然段。
生(恍然大悟):这副春联,第一自然段里用过了。
师:一般来说,举例子不要重复。
【赏析】
在管建刚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就像登山似的,翻过一座座山头,发现一处处精彩。刚刚弄明白了“例子是可以换的”,并且屡试不爽的时候,教师突然设计一个无法替换的训练,对学生思维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强烈的好奇心必然促使学生进一步探寻问题的答案。就像经过长时间思考的谜语,哪怕没有猜中,在揭晓谜底的那一刻也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学生们此时对举例子“不能重复”的原则,也就有了获得谜底一般深刻的印象。可见,语文课堂可以是潜移默化的感悟,也可以有豁然开朗般的顿悟。
【教学片段三】
师:下一幅春联谁来对?(出示:好山好水好景,新岁 春 人。)
(学生对不上来)
师:看来,冒险是要付出代价的。(众笑)谁会对?
生:好山好水好景,新岁新春新人。
师:可以!你以前见过这副春联吧?
生:没有。前面半句,有三个“好”,后面这句也应该有三个“新”。
师:哦,你是根据春联的哪个特点来判断的?
生:字数相等,词类相当。
师:对,可以用这个法子来补。这一副呢?
(出示:山山水水处处画,家家 年年丰。)
生:山山水水处处画,家家户户年年丰。
【赏析】
对对子是传统语文学习的一项内容,与现在的语文学习有一定的距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比较遥远。那么,学生能不能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呢?管老师的教学告诉我们,完全可以。要完成这个任务,首先要认识对对子的基本要求,即“字数相等,词类相当”。在管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尝试。这种学习,不是传统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思考,而是全新的表达训练,是对语言规律的发现与运用。虽然完成的内容还比较简单,但这种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却是不言而喻的。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句,这段文字是按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4)文中运用了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二)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6)本段说明的内容是: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三)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翩然:
3.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6.本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7.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
8.揣摩本文两个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四)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7.本段描写自然现象的顺序是。
8.将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所表示的意义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①各种花次第开放学生不要乱花钱
花言巧语迷惑人爷爷的眼早花了
②到了秋天,果实成熟这条路,小王最熟了
俗话说:熟能生巧他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
③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是毒草就必须进行批判
要学会明辨是非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候
9.本段描写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是为了说明什么?
10.课文中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想一想,本段中有没有“大自然的语言”?试举例说明。
11.文中“年年如是”的“是”为指示代词,请说明它指代的内容。
(五)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2.本段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扣住了什么来举例子?
13.“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的“禾”指的是什么?
14.本段说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画出关键的词语。
15.本段语言有什么特色?
(六)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A)的日数因季节的(B)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要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①)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给文中A、B两处分别选择恰当词语。(1)差别(2)差异AB
2.给文中①②两处选择恰当的连词A.虽然但是B.由于因此C.可是因而D.但是所以
参考答案
(一)
(1)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2)①;概括到具体(逻辑)(3)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5)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二)(1)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2)荣枯去来(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3)……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4)①传语②暗示③唱歌
(5)A.×B.√C.√D.×(6)以实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7)①杏花开了……②桃花开了……③布谷鸟开始唱歌……(8)逻辑顺序
(三)1.BA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7.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8.(1)次第,一个接一个。(2)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四)7.时间顺序
8.①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花费用来迷惑人的模糊迷乱②长成知道得清楚熟练程度深③这样是(判断词)正确正是9.说明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10.有;例如燕子归来。11.本段前面的内容。
单元知识小结
一、易读错的字
粮(liánɡ)食
治疗(liáo)
抵(dǐ)得上
繁殖(zhí)
摄氏(shì)度
蔬(shū)菜
玲珑(lónɡ)
隐蔽(bì)
宽敞(chǎnɡ)
松鼠(shǔ)
圆锥(zhuī)
梳(shū)理
二、易写错的字
玲:右边是“令”,不要少一点。
鼠:上面是“臼”,里边是两短横,不要连住了。
殖:右边“直”里面是三横。
氏:独体字,下面没有点。
三、重点词语
抵得上
寸草不生
摄氏度
繁殖
粮食
煤炭
地区
飘浮
杀菌
治疗
松鼠
乖巧
清秀
玲珑
搭窝
拾麦子
追逐
警觉
触动
光滑
勉强
狭窄
脱落
梳理
四、多音字
度
埋
杈
苔
五、形近字
六、近义词
矫健—矫捷
清秀—秀丽
坚实—结实
舒适—舒服
驯良—善良
繁殖—繁育
密切—紧密
寸草不生—不毛之地
黑暗—昏暗
光明—明亮
七、反义词
寸草不生—郁郁葱葱
矫健—笨拙
驯良—顽劣
端端正正—歪歪斜斜
密切—疏远
生存—死亡
八、词语搭配
(密切)的关系
(美丽可爱)的世界
(发光发热)的大火球
(漂亮)的小动物
(乖巧)的松鼠
(闪闪发光)的眼睛
(美丽)的尾巴
(玲珑)的面孔
(高大)的老树
(强烈)的日光
(圆锥形)的盖
(灰褐色)的毛
(宽敞舒适)的窝
九、词语归类
1.
AABB
式词语:光光溜溜
干干净净
端端正正
2.
“又××
又××”式短语:又干净又暖和
十、句子积累
1.
打比方: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2.
列数字、举例子: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十一、考点提示
1.《太阳》:知道太阳的特点:大、远、热。
2.《松鼠》:仿照写松鼠搭窝的过程的文字,用上“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3.
掌握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关键词:英语课堂;设例;提高;教学效率
英语课堂对语言点的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使用好例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现象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并能使学生对该用法加深印象和牢固记忆,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英语课堂设例的生活性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宣传手册要求新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注意“强调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密切结合”。在讲解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的时侯,我问学生李×:
“What is your favourite subject?”
李×回答:“My favourite subject is English.”
这时我转问刘×:“What did he say?”
刘×回答:“He said that his favourite subject was English.”
在必修1第一单元中我们学到get along的用法,有个被提问的学生举不出例子来,我试问:
“Who are you getting along well with in the class?”
经这一点拔,学生回答到:
“I am getting along well with my partner.”
二、英语课堂设例的多样性
教师在讲解语言点时所举例子不一定是多多益善,但是一句多译,使例子多样化却不仅能让学生对比学习,认清区别而且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轻松多学。比如在让学生翻译“我兄弟参军三年了”这个句子,在我的引导下,与学生共同举出这些例子:
1.My brother has been in the army for three years.
2.My brother has been a solider for three years.
…
三、英语课堂设例的时代性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宣传手册强调了课程内容选择要有时代性――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例如,在讲解It is necessary...的句型时,结合当今环保问题,举例如下:
It is necessary that 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protect our envirorment.
四、英语课堂设例的教育性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六会”,其中“学会做人”摆在第一位。可见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有必要考虑到教育功能。因此,在英语课堂设例上也要考虑对学生的情感、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的教育,以达到对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目的。
在讲解whatever一词时,曾设例如下:
Whatever happens,we never turn against our country.
当然,另外英语谚语,格言中很多都有正确的导向性,课堂上可以选择一些思想内容积极向上的句子介绍给学生,那将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今年上高一的第一节英语课,我就给学生介绍了:
Attitude is everything.
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
这些句子对学生来讲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教育。
五、英语课堂设例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课堂富有趣味性的例句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活跃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家知道,在英语中,一词多义、一词多性是很常见的现象,我曾给学生举过这么一个趣味横生的例句:
I saw a saw saw a saw.(我曾见过锯锯锯)
巧妙利用英语语音的谐音,也时常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
Mary,I’m so sorry.May I marry you?
在教学英语单词gym时,设计了这么一句有趣的谐音句:Jim and Jimmy are doing gym in Jim’s gym.当我用正确的语音且富有节奏地把它朗读出来时,全班同学兴趣盎然;通过带读,学生更是充分品尝到了这例句的魅力与趣味。
在一次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使用marry with,get/be married with而不是to时,我就设例:
She got married to me last year.问学生为什么用to而不是with呀?随之告诉学生结婚可是两人(two)的事,而two与to同音,学生听完哈哈大笑。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合理、科学、优化设例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只要我们贴近生活,走进时代,激发兴趣,用心教育,细心观察,就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愉快学习,也能教育学生,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宣传手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1)能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能体味和推敲文章重要词语和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深层含义;
(3)了解并掌握常用表达手法及其作用;
(4)能在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验,对文章提出看法;
(5)能初步鉴赏文章作品的形象、语言和思想内容,较准确地评价语言材料,发掘其内在价值。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部分至关重要,阅读理解中对全文主旨的把握及对文章细节的理解,文章中涉及的具体人物形象都需要在不断的练习中得到体会。中学阶段,学生通过三年的积累,大量的阅读,就会在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还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思路才能更好地作答,在所有的阅读理解中,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经常会涉及。
说明文是一种常见文体,说明文主要以说明文为一种文体,描述事物特征和原理,它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画图表。
(1)举例子:通过举相关例子对道理加以说明,让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这种方法最常见。
(2)分类别:对事物的特点或原理分门别类地加以说明,让说明更加细致专业化。
(3)作比较:把两种事物加以比较,突出其中一种。
(4)作诠释:对事物的特点或原理作具体详细的解释说明。
(5)打比方:用相关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6)摹状貌:对事物的特点或原理细致地描绘,让说明更生动形象。
(7)下定义:用科学性的语言说明对象或科学道理加以揭示。
(8)列数字:用具体数据对事物特点或道理加以说明,让说明更准确。
(9)列图表:用表格方式对事物的特点加以说明,让说明更简洁更直观。
引用说明:
(1)引用具体的例子,让文章更翔实,更细致。
(2)引用具体数据,体现了说明文的科学性。
(3)引用名言格言、谚语,让说明更有说服力。
(4)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增强说明的趣闻性。
说明文中阅读理解主要考查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及筛选的能力,一般解题过程分为:
(1)先了解文章的大意,即文章在说明什么,各段之间的联系;
(2)读题审题找到相关段落;
(3)再次细读段落找出问题对应的句子进行总结归纳问答题。
说明文中常见题型:
(1)考全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说明内容,题型为: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请概括某一段落的说明内容,这类题可以直接用原文回答,答案一般是文章的中心句,如果没有适合的答案时,则可以结合全篇具体的说明对象作答。
(2)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如:某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删掉××词,会改变句子的意思,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更符合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为文章加上恰当的标题,在阅读完全文以后,总结归纳提炼根据说明文重要事物及其特征,加上标题。
(4)某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本题先结合说明文的常用方法,一一对应,再根据每种方法作用结合课文具体内容答题。
(5)通过精读略读全文之后,全篇分析出错误的选项,此类题考查的对文章的总结归纳能力,拿到文章后通过通读全篇分析判断,找出错误项。
记叙文是以生动形象的记叙写人记事的一种文体,它的分类为写人叙事,写景状物。
常见题型解析:
(1)根据题目设题,根据题目的设置表达了××感情,表达了××之旨,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类题目一般要在拿到文章进行通读后才能解决,通过对全篇文章的把握最后得出感悟归纳。
(2)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中心人物性格,细节描写方法和作用,这种题分析就要结合实际看采取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中的哪一种,再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归纳。
(3)重点句子的理解及在结构上的作用,或总领全文,或承上启下,或前后照应,回归原文再进行思考。
(4)重点段落出题,开头段一般是引起下文,结尾段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中间有的是过渡段落,这种题目要在长期的积累中学会把握重点段落的能力,从而提炼出中心。
(5)某个词的好处或者表达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包含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常用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物描写包括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
修辞手法有比喻:抓住两种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
夸张;是为了追求表达效果,对原有的事物进行合理的扩大或缩小。
拟人;给事物加上人的性格思想,让事物人格化,从而更生动地写出物的特点。
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感染力与说服力。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有强化内容的作用。
对偶:形式整齐,语句整齐,表达更流畅。
反问:态度鲜明,语气得到加强,强烈抒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发人的思考。
记叙文的答题方法一般遵循:先读题目,用浏览的方式通读全部题目,略加以记忆;阅读原文,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和文章大意;再回归题目,结合课文作答,个别没有把握的可略微停留,通过再次阅读原文解决。
记叙文常见的问题:(1)总结性问题,如:请用简要的文字概括本文主要内容,这类题目回答时应略微后置,可等待其他题目答完,对文章内容把握更透彻的时候作答。
(2)对文章中有特点的句子中的词语进行赏析,此类题目必须重新回归到具体段落中,从某词语对文章表达作用方面作答。
(3)个别句子调换位置后效果如何,你有何看法,此类题目应回归到具体段落中再作答,具体分析两个句子的含义,再尝试调换后的效果,做出具体思考。
【教学目标】
1.借助自主复习单,掌握概括说明文要点的一般方法。
2.通过合作交流,总结准确分辨说明方法的诀窍。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要点,梳理阅读方法
1.从单元导语人手,回顾学习要求。
(1)抓住课文的要点。
(2)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
2.呈现课前学生梳理的课文要点。
3.交流概括要点的方法。
(1)逐段概括要点:①呈现课文《鲸》,交流概括要点的方法。②思考本单元中运用此概括方法的其他课文。
(2)摘录文中关键句。①呈现课文《松鼠》,交流概括要点的方法。②找找课文《假如没有灰尘》中的关键句。
二、借助课文范例,寻找概括诀窍
(一)呈现自主复习单中的学习困惑。
困惑一: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容易混淆。
困惑二:一个语段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说明方法,易出现遗漏。
(二)解决困惑一。
1.呈现课文中的例子,说说分别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这种玻璃叫“夹丝网防盗玻璃”,博物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举例子)
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打比方)
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作比较)
2.合作讨论:如何辨别“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这三句话用上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3.小组汇报。(判断说明方法的时候,我们可以做标记)
4.练习运用。
(1)独立完成练习一。
练习一:判断说明方法,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A.作比较 B.举例子 C.打比方
①例如,小麦抽穗时遇上连续三天以上的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 )
②一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过加工后可获得数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大豆所需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
③人民英雄纪念碑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
(2)交流并及时完善板书。
举例子——例如、如、比如、又如
打比方——像
作比较一相当于
5.基于学情,重点区别几个容易写错别字的说明方法。
(1)交流整理其他说明方法。
(2)显红易写错的字,交流记忆的好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作假设打比方
(三)解决困惑二。
1.呈现课文段落,联系上下文,思考显红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鲸》
2.同桌讨论:读一读,想一想,判断一个语句或语段中有哪些说明方法时,怎样才能不遗漏?(随机板书:一遍一遍读,一个一个找)
3.尝试运用,完成练,完善板书。
(1)独立完成练。
练 将这段话所用的说明方法写在横线上。人的机体,用则灵,不用则衰;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因为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外国就有过这样的研究,科学家观察了一些20~70岁的人,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60岁时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而在那些终日无所事事的懒人当中,大脑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____
(2)同桌交流。如有分歧,再读读片段,看看板书,轻轻讨论。
(3)全班交流。
三、通过综合练习,掌握概括诀窍
1.回应课前学生的困惑。
2.运用概括的诀窍,独立完成练习三。
鸵鸟
鸵鸟分布于非洲和阿拉伯半岛,主要生活在沙漠地区,是现代鸟类中体形最大的鸟。
鸵鸟的双翅已经退化,不会飞翔,但在顺风及拐弯奔跑时,双翅展开,起着像帆一样的作用,能保持平衡,又能借助强劲风力,加快奔跑速度。鸵鸟善于奔跑,一步可以跨出7米远,时速可达60千米。当然它们不能一天到晚都跑得这么快,但即使在它们跑得疲倦时,也能胜过一匹快马。
提到鸵鸟,人们往往认为,鸵鸟遇到危险的时候,如果来不及逃跑,就会把自己的头和颈平贴地面,钻进沙堆,就会平安无事。其实,这是人们误解了鸵鸟。经过研究人员多次观察,从来没见过鸵鸟把头藏进沙里。实际上,鸵鸟很聪明,因为把头埋进沙里,很快就会窒息死亡。有时鸵鸟把头贴近地面,是为了听远处的声音,或者是为了放松一下颈部的肌肉。年幼体弱的小鸵鸟,遇到敌害逼近时,常把身体紧贴地面。由于它们身上羽毛的颜色和黄草、黄沙相似,很容易瞒过敌害,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小鸵鸟的头颈也不钻进沙堆,而是两眼紧紧盯住敌害,做好随时逃离的准备。
①文章介绍了鸵鸟的____、____等特点。
②判断文章第二自然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写在横线上。________。
3.交流。
四、小结,布置后续作业
1.欣赏同学习作中恰当使用说明方法的片段。
2.回家再次修改习作,思考能否更好地运用说明方法,把事物介绍清楚。
【教学反思】
复习的目的不仅要“温故”,更要“知新”。
1.基于教材及学情,让教学目标更有效。此课以单元导语为目标,利用自主复习单,让学生课前梳理要点、说明方法及困惑。这样,不仅让学生复习相关内容,而且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起点及困惑,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2.讲练结合,迁移运用,让复习课落到实处。教学中,紧紧抓住学生自主复习时提出的困惑,利用课文范例,概括解决困惑的方法,再趁热打铁,尝试运用提炼的方法做练习,并且在交流中完善发现。整个设计遵循温故知新、梳理回顾提升的思路,既有方法的提示,也有实际的练习与讲评,朴实、高效。
关键词:古汉语;文言词语;不同句式
谈一谈一些文言文中判断句、宾语前置、被动句的句式。
一、判断句
现代汉语判断句,用判断句“是”表示,例如,“我是博士研究生”,文言文中没有判断词,而是在句尾用语气词“也”来表示判断。我们就举几个文言文判断句子来看一下:我,子瑜友也。我是子瑜的朋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夫大国难测也。大国是难以猜测的。《左传・曹刿论战》。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意思是“都是后人用贯休的诗给它们起的名”。《梦溪笔谈・雁荡山》。另外,有的时候,在主语的后面加上助词“者”以期提顿语气,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有一些文言判断句,用“乃”来加强肯定,例如《孟子・齐桓公晋文之事》里的一句话“是乃仁术也”就要翻译成:“这就是仁慈的思想”,这一句从表面来看,“乃”翻译为:“就是”,而实际上“乃”只是翻译成“就”,“是”仍然为人们翻译现代汉语时所加――因为说话方便,“就是”等于“即”。
二、宾语前置
在一般的情况下,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一样,宾语位于动词谓语的后面。但是在有的情况下,动词或者介词的宾语要前置:一种是疑问代词作宾语。《鸿门宴》中有一句话:“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操”的宾语,所以“何”就放在“操”的前方。这一句文言文就不能说成“大王来操何?”《岳阳楼记》里有一句:“吾谁与归?”其中的疑问代词“谁”作为介词“与”的宾语,也放在了介词的前面,这一类句子疑问代词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时候要译到动词或者是介词的后面才对。而另一种就是句子中有否定词“不、未、毋、莫”,尤其是在否定副词“未”,否定代词“莫”时,动词宾语是代词的时候,那么,这个代词就要提到动词的前面。贾谊在《论积贮疏》中有一句:“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就有否定代副词“未”,动词“闻”的宾语“之”就放在前面;译成现代汉语,就要放在介词的后面而翻译为:“从古来到现在都没曾听到过这样的事”。《左传・晋灵公不君》有一句子:“则莫之继也”,就与这一句类似,应该翻译成:“就没有谁能接续您了”。
三、被动句
主语不是谓语所表示的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子被称之为被动句子。例如,“这些书装订好了”,显然不是书装订其他什么东西,而是它本身“被”装订好了,动词的前面有时加上“被”,有时候就不加。如果有必要,需要说明动作主体,就要加上介词“被”引进,“这些书被印刷工装订好了”,同时,“被”也还可以换成“叫”“由”“给”等。文言的被动句子在不需要引进动作主体时,与现代汉语没有大的不同,今天不讨论;当需要引进动作的主体的时候,它和现代汉语就有差别。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用介词“于”的引进。《史记・屈原列传》中的句子:“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这就是引进介词“于”的被动句子,用了“于”来引进其动作的行为主体。这个句子全句可以翻译为:“所以(楚怀王)内里被郑袖迷惑,而外面却是被张仪所欺骗”。还有《左传・鞍之战》中有一句:“S客伤于矢”和上面的句子类似,应该翻译为:“S客被箭射伤”。
另外,必须注意,这种句子用“于”构成的介词结构本来是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作补语的,而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则是要移到谓语动词之前作状语的。其次,用介词“为”来引进动作主体也较为常见。例如《三国志・隆中对》有句子“贤能为之用”(贤能被他使用),《韩非子・守株待兔》中的句子:“而身为宋国笑”(而本身为宋国人笑话),都是词类用法中较为典型的例子。
有时候也用“为……所……”式子来表示此类用法,例如《史记・信陵君列传》中有句子:“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就是这样的用法,该句子应该译为:“我侯嬴听说如姬的父亲被被人杀害了”。用“为”“为……所……”式子一律要放在谓语之前,这和现代汉语一样。另外在有的时候,还可以用“见”“被”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诚实而被怀疑,忠贞反而遭到非议)也是属于这种例子的。这里的“见”“被”只表示其被动,不能引进行为主体。如果需要出现主体,一种是在前面先行提出,例如,“冀君实或见恕也”,先提出“恕”的行为主体“君实”;而后一种则是后面用“于”字引进,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句子:“臣恐见欺于王”。
参考文献:
[1]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语文教育出版社,1992.
[2]王文生,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关键词】表达特色、英语口语
目前的大学生们对语言的学习已经不再只满足于对语言知识的学习,而更渴望的是对语言知识的运用。那么学生要学好英语口语是不是多积累单词、多开口,老师设计出丰富的口语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就行了呢?事实证明,如果忽视英语口语语言的表达特色,这些方法只能适得其反,使得学生说出的英语是书本气息浓厚的“古”英语,不够生活化、跟不上时代节拍。因此,笔者想在此举例说明英语口语语言的表达特色,以嗜读者。
1、“口语”就是口头语言,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每天开口说的话,所以口语第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简明、扼要。英语口语用词简单,少用大词;句式结构也简单,通常来说,在口语中主要是采取以单词、短语和短句替代长句和复合句、省略、模糊表达等方式来简化句子,下面将举例具体说明这些简化表达法。
例如:就单词而言,英语口语中常用缩略词,如I’m; you’re; he’s; I’ve;you’ll; We’d; I’d等来替代I am; you are;he is; I have; you will; we should; I would。口语中还常用Oh(表惊叹、喜悦), Wow(表惊奇、新奇),Err(表迟疑或作时间补白),Ouch(表疼痛), Hey (引起别人注意),Well(作时间补白或调节语气)等小词来表现不同的情绪和语气。此外还有很多“一个词”的句子如: “Help!”(救救我!);”Absolutely!”(正是,对极了。);”Exactly!”(确实如此,完全正确!)等等。下面是很具代表性的“一个词”或“两个词”的会话:
有个人在路上碰到朋友提着一个购物袋,于是可能就有下面的对话了。
例1:A: “Shopping?”(购物?)
B: ”Been.”(卖过了。)
A: “Where?” (在哪里购物?)
B: “Costco.” (在Costco超市。)
A: “Many!” (卖了很多吧!)
B: “Some.” (一点。)
例2:A: "Do you like noodles?" 你喜欢面食吗?
B: "Kind of." 或是"Sort of." 还好啦!(短语替代句子,相当于I kind of/ sort of like noodles.)或是“I do.” 我喜欢。
(省略句,相当于I really like noodles.)
例3:A: “Where are you, Jean?”简,你在哪里?
B: “Over here.” 我在这儿。(副词短语替代句子,相当于I’m here.) 转贴于
2、口语在表达所需时可以根据语意的需要调整词序,将最需要强调的内容放在句首。
“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 有什么能为您效劳的吗?
“One mor e thing, my wi f e i s a vegetarian.” 还有一件事,我妻子是个素食者。
“How he could solve it I couldn’t figure out.” 我实在不明白他是怎么解决的。
“The man over there, he’s a pain in the neck.” 那边那个男的是个令人讨厌的家伙。
3、英语口语表达多样化、生活化、情景化。英语口语中,同一语意可以通过多种表达方式来传达,但由于会话是在一定的现实语境中产生的,所以语言必须生活化,要“得体”,换句话说就是说话人必须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
例如: 有两个同学正在参与一个角色表演的会话练习。下面是一个对话片断:
A: “Sam, could you please help me move to my new house this weekend.”
B:”I’m awfully sorry. My bosswants to go with me to Chicago for some business matters this weekend.”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很明显B说的第二句话显然是不符合情理,不符合语境的。
因为boss(老板)对B来讲是一个上级,所以上级对B肯定是发号施令的人,而不是向B乞求的人,而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老板想在本周末跟我去芝加哥处理点生意上的事。其实我们只要对句子稍作改动就行,原句可改为:My boss wants me to go with him to Chicago for some business matters this weekend. (译为:我的老板让我在本周末跟他去芝加哥处理点生意上的事。)
4、英语口语表达中具备一些独有的信号词,例如:用“Yes, but.../ but I’mafraid.../well, er ...”等来表示不同意,而很少直接说“No.”。
综上所述,英语口语具有非常鲜明的、异于书面语的表达特色,对此一无所知的人很难学好英语口语。
注释及参考文献
﹝1﹞曲明文. 英语语调在口头语篇中的意义﹝J﹞. 外语教学,2006年3期.
﹝2﹞邱政政. TOEFL听力新思维﹝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8月第2版.
﹝3﹞何安平,徐曼菲.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Small Words的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年第6期.
关键词: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过程》大学英语字面意义阅读技巧教学改革
1.大学英语字面意义阅读技巧教学
1.1《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字面意义阅读技巧调查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1至4册共有40个单元,每个单元讲解一个阅读技巧,前后有重复。调查其中的字面意义阅读技巧,我们发现40个单元中涉及的字面意义阅读技巧及其所在单元如下:
猜测词义: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册第二单元
阅读句子大意: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二册第四单元
阅读段落大意: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册第五单元、第四册第四单元
阅读段落主要细节:第一册第五单元
地道表达:第一册第六单元、第一册第十单元、第三册第五单元
比喻语言:第二册第五单元、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四册第三单元
本义与涵义:第二册第十单元、第三册第十单元、第四册第九单元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关注的字面意义阅读技巧有猜测词义、本义与涵义、地道表达、比喻语言、阅读句子大意、阅读段落大意和阅读段落主要细节。其中猜测词义、本义与涵义(其中涵义涉及语篇意义)、地道表达、比喻语言是词汇和短语层的阅读技巧,阅读句子大意是句子层的阅读技巧,阅读段落大意和阅读段落主要细节是段落层的阅读技巧。教程中字面意义阅读技巧的安排略显不足:第一,缺少对衔接,尤其是语篇衔接的讲解。我们将在1.2中做补充。第二,缺少对学生使用字面意义阅读技巧的指导,没有详细地讲解字面意义阅读技巧操作步骤。我们将在2.2中做补充。
1.2大学英语字面意义阅读技巧教学实践指引
本节我们考查衔接,尤其是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s)。衔接是语法的一部分,作用是反映作者思想连贯性和帮助读者在不同思想之间建立联系。我们将考查衔接中可能给读者造成麻烦或者提供帮助的一些方面。衔接手段(cohesive devices)主要有四种:替代、省略、词汇衔接和话语标记。限于篇幅,我们重点考查利用话语标记阅读字面意义的技巧。
话语标记的作用是指示关系,包括话语中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和作者与信息之间的关系。通常话语标记还可以显示其所在句子的功能价值(functional value)。大多数话语标记的意义并不难理解,但是学生必须理解这些话语标记,这一点很重要。学习话语标记的主要原因是话语标记在帮助读者厘清复杂文本的意义方面非常有用。话语标记常常告诉读者,作者在语篇中两部分之间设定的关系;如果读者理解了一个部分,话语标记就可能是打开另一部分的钥匙。例如下面这句话:
Rain had been forecast for the morning;however,by noon no precipitation had occurred.
不认识precipitation这个词的读者可能会猜测到这个词是rain的同义词,因为句子的第二部分以however开头,表示第二部分的内容必须与第一部分内容设定的预期相反。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学生必须学会话语标记的使用方式,这样才能应用和使用话语标记。
从读者的视角出发,可以将话语标记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指示事件发生顺序的话语标记,第二类是指示语篇组织结构的话语标记,第三类是指示作者对语篇内容观点的话语标记。有的词可以兼类。
第一类话语标记的特征如下。
举例:then,first,at once,next,the following day
第一类话语标记是向语篇添加意义的(在这一点上与第二、三类不同)。第一类话语标记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回答的方式不是通过明示时间点(例如,在下午三点钟),而是通过指向语篇中其他事件。例如:
The guest arrived.Then the sports took place.
如果我们想知道运动开始的时间,就必须先知道客人到达的时间。第一类话语标记使读者能够厘清事件之间的时间先后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第一类话语标记起检索词的作用。
第二类话语标记的特征如下。
举例:in conclusion,that is to say,for example,to resume,in short
与第一类话语标记不同的是在某种意义上第二类话语标记是位于语篇的实质内容之外的。第二类话语标记通过指示某从句或句子与语篇其他部分的逻辑关系告诉读者作者在这个从句或句子讲什么。第二类话语标记根据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子类:
顺序:first of all,next,at this point,in conclusion,etc.
重述:that is to say,or rather,to put it in another way,ie,etc.
具体化:namely,that is to say,viz,to wit,etc.
指示联系:in this respect,in that connection,as we said,apart from this,etc.
重新开始:to resume,to return to the previous point,getting back to the argument,etc.
举例:to illustrate this,thus,for example,eg,etc.
总结:to sum up,in short,to recapitulate,etc.
指明焦点:let us consider,we must now turn to,I shall begin by,etc.
第二类话语标记是指示语篇组织结构的一种方式,另外,我们还可以使用词汇和元陈述(meta-statements,即关于语篇的陈述,而不是关于语篇内容的陈述)指示语篇组织结构。事实上,三者之间很难画一条明确的分隔线。
第三类话语标记的特征如下。
举例:moreover,incidentally,similarly,however,as a matter of fact,in any case,therefore,in order to,if,certainly,more importantly
第三类话语标记指示语篇中作者认识到的不同事实或思想之间的关系,例如因果关系。第三类话语标记还可以指示作者对某个事实或思想的相对重视程度及作者对某个事实或思想的态度,例如,作者是否认为某个事实或思想是没有预期到的,作者是否看到两者之间的相似性,作者把某个内容当做假设还是事实。
本人在南昌市东湖区青少年宫实习了一个月,情况还可以,这里的老师和学生各个都是满腹经纶的,尤其是老师,她们上英语课用的是全英语,我一开始听程老师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有些句子连我自己都听不太懂,那些学生居然个个都答的很流利。太佩服她(他)们了!
我在实习的时候,态度还算蛮认真的,听程老师讲课很有趣,因为她只用自己的教学方式去教学生,从来都不会硬搬书上的方法。而且她上课的时候,就像是小孩子一样,很放得开,也很贴近学生。她上课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遇到很难理解的句子或是词组,她就会举一些例子让学生明白,而且她举的例子都是学生身边的,要不就是拿学生来举例,以便他们不会开小差。
我跟她真的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比如:如何和学生相处?如何处理知识的重、难点?如何管理好课堂纪律?
我在这一个月的实习期间,上了三节课,第一、二节都是在三年级上的。第一节课在那里上的还可以,就是不能够驾驭好课堂,也不敢用英语上,因为我怕自己说错,所以整节课都是用的中文上的。上完课后,老师就说我上的还可以,就是不能驾驭课堂,还叫了我回家后,自己对着镜子用英语上一遍。至于课堂纪律这方面,她让我用小组记分的方法去控制课堂。但是,当我在那个班上第二节的时候,情况就不妙了,因为我自己没有准备够充分,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学生也不愿意听。第二节课真的是我上过这三节课中最烂的一节,我当时都哭了。
至于第三节嘛!老师说让我上一节高年级的,然后她就拿她正在上的那本书给我看,是清华教育出版社的五年级的课本。我看了一下内容,还蛮容易的,我上课之前,也准备充分了,但是在我上课的时候,还是同样的一个问题,我没有办法去解决——驾驭课堂。其他的都还好了,学生们也很配合我。关于驾驭课堂,我想我以后当了老师才可以驾驭好课堂吧!
哦!对了!我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声音不够大,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不过,我以后会尽量提高我的嗓音的!
不过有一点就是我的胆子比以前更大了一点!谢谢老师!谢谢那些配合我的学生们!我会永远记住你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