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02: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天净沙秋思赏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作者简介
马致远,元代杂剧家、散曲家。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晚年隐退。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现存七种。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有“马神仙”之称。曲词豪放洒脱。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其散曲成就尤为世所称,有辑本《东篱乐府》,存小令百余首,套数二十三套。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姜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这首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而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自然、精练。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做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一、常识
1.《散步》:作者莫怀戚。
2.《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
3.《羚羊木雕》:作者张之路。
4.《金色花》:作者泰戈尔,印度诗人,诺贝尔文学家奖获得者。
5.《荷叶.母亲》:作者冰心。
6.《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编著。
7.魏巍,散文作家、小说家,代表作有《谁是最可爱的人》。
8.海伦•凯勒,美国盲聋女作家,在十九个月时因一次高烧而导致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9.丘吉尔,英国政治家,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0.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11.《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12.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北京市政府曾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13.《观沧海》选自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朝代)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14.《次北固山下》作者唐朝诗人王湾。
15.《钱塘湖春行》作者唐朝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16.《天净沙•秋思》作者元朝戏曲作家马致远,“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二、背默
1.《论语》十二章
①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②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⑤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⑥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⑦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观沧海》•曹操
①《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次北固山下》•王湾
①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②《次北固山下》中描写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4.《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①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②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5.《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②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龟虽寿》•曹操
①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②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句子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7.《过故人庄》•孟浩然
①描写友人家优美的自然环境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②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8.《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①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②以动显静,因情生景、含蓄隽永的诗句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物以抒发自己悲苦哀怨之情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②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0.《夜雨寄北》•李商隐
①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的名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病句
1.看动词
①XX同学数学成绩提高的原因是因为他努力的结果。
②语文老师实现了不仅能使学生语文成绩提高,还能使学生数学、英语成绩提高。
2.看介词(通过、经过、由于、使、让、从、在)
通过紧张的期末复习,使我们的各科成绩都有了提高。
3.看否定
为了避免成绩不退步,他报了补习班。
4.看两面
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5.看并列(和、且)
①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英雄的报告。
②人们将反腐败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健全和建立反腐机制上。
四、名著阅读
《繁星》《春水》
(1)作者简介
冰心,原名为谢婉莹,籍贯福建福州长乐人。
(2)作品简介
《繁星•春水》是冰心早期的两部诗集:
①核心“爱的哲学”;
②主题“母爱”“童真”“自然”;
③内容: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③茅盾称为繁星格与春水体;
④语言轻柔雅丽,韵律浑然天成,意境优美清丽。
(3)作品赏析
1.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赏析:诗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母爱之情传达出来,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2.万千的天使,
要起来歌颂小孩子;
小孩子!
他细小的身躯里,
含着伟大的灵魂。
赏析:最美的世界是充满纯真童趣的。
3.造物者
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
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
我要至诚地求着:
“我在母亲的怀里,
母亲在小舟里,
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赏析:这首诗歌集中表达了冰心诗歌主题,把母爱,自然、童真之美融为一体,营造出一个至善至美的世界。感情真挚深沉,语言清新典雅,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启迪。
4.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艳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赏析:不要只惊羡别人的成功,更应该知道别人的成功是艰苦奋斗乃至牺牲的结果,并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
5.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赏析:生命之花,总是在谦逊的心境中绚烂开放。一旦陷入孤芳自赏之中,就会枯萎凋谢。是说“墙角的花”如井中之蛙,困囿于狭小的视野,而看不到广阔的天地。
五、文言文阅读
《世说新语》两则
1.字词解释
①內集:家庭聚会。
②儿女:子侄辈。
③讲论文义:讲论,讲解讨论;文义,诗文。
④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俄而,不久,一会儿;骤,迅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⑤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⑥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因,凭借。
⑦期行:期,约定。
⑧期日中:日中,正午时分。
⑨舍去:舍,丢下;去,离开。
⑩尊君在不(fǒu):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没有。
⑪相委而去: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舍弃。
⑫家君:对他人称呼自己的父亲。
⑬引:拉。
⑭顾:回头看。
2.句子翻译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③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在正午。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④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⑤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⑥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课文理解
①《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②《咏雪》中为什么公大笑乐?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③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从本文中你在做人方面得到什么启发?
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
没有失礼:元方抓住了客人失信、无礼在先,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对于年仅七岁的孩子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启发:做人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论语》十二章
1.字词解释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4)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6)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7)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8)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9)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0)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1)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2)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3)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4)人不堪其忧:忍受
(1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6)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7)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8)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19)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0)于我如浮云:对于
(2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2)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3)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
(24)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5)不舍昼夜:舍弃
(26)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7)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8)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新课程背景下的新教材收录了大量的古诗文,中、高考都设置了诗歌欣赏题,这是一次真正的回归。历史就是这样螺旋式的上升,诗歌教学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那么,在新的背景下怎样赏析古诗词?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解读古诗词。
一、以歌诵诗
一般来说,诗是可以唱出来的,无论是听别人吟诵还是独自欣赏诗的意境都是以能听到的或在心中默诵的节奏和韵律为前提的,所以音乐性应当是诗歌的显著的标志。现实中,很多学生把这些优美的古诗词视作一种背诵的负担,在朗诵时,如同背诵一段时政宣言,其声势浩大,毫无美感可言,更不必提到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也无法在吟诵中体会意境。笔者以节奏和韵律入手,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1.节奏
好的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大程度依赖于诗歌很强的节奏感,节奏划分方法有两种,一种按音节划分,一种按意义划分。
音节划分五言诗一般是“二二一”式,七言一般是“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达的需要,在意义上划分不同的朗读节奏,但不管怎么说,诗歌总是有一种内在的节奏,我们就是要在这种反复的吟诵中感悟诗歌那种特有的回环往复的艺术魅力。
2.韵律
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都讲究押韵。所谓押韵就是在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用同一个韵,使诗歌具有音乐感,读起来悦耳动听。
另外律诗还将平仄声有规律地安排。声律和谐,富于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四声平仄与顿数相结合,使诗的音调更为响亮和谐。
在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了解诗意,体会诗情,领略诗境。当然,在诵读过程中可以辅助一些其他手段,如播放与本诗意境相符的背景韵,CD画面,让学生展开想象,进一步品味古诗。
二、知人论诗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观,因此我们读诗必须对作者的人生经历主观思想感情有大致的了解。
怎样解读诗圣杜甫的诗,就必须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和他本人的生活道路,杜甫生活在唐帝国盛行及衰的急剧转变时期,玄宗天宝十四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杜甫既经历了安史之乱前那种繁荣昌盛的“开元盛世”,也经历安史之乱“流血川原丹”生灵涂炭的全过程,还看到了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一蹶不振,江河日下的败落景象,因此,杜甫的诗和他所处的唐王朝那个由盛及衰,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
三、以法析诗
诗词写作,有一定方法,如果不知赋、比、兴为何事,便将不知诗歌为何物,赋、比、兴指诗歌的写作技法和表现手法,由此可知,“法”在解读诗歌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除赋、比、兴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情景交融
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如马致辞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写景抒情的名篇,短短二十八个字,描绘出一副有主有从,有虚有实,有动有静,鲜明而又和谐的秋郊夕照图,透过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旅人漂泊无依的情怀,作者有着写景,景中有情,侧面抒情,情中句句皆景,景物愈写愈深,感情愈抒愈烈,最后才逼出“断肠”二字以点明所抒之情。
2.渲染烘托
一般的送别诗,都写得缠绵悱恻,难舍难分,如柳咏的《雨霖铃》,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却无一点缠绵,得益于前两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的渲染,“三秦”“五津”气象开阔,为全诗定下了豪迈的感情基调。最典型的烘托莫过于《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里没有下面对罗敷进行刻画,只是通过旁人的反映侧面烘托罗敷的美丽动人。
3.运用修辞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鲜明,揭示了贫富的悬殊,阶级的对立,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憎恨,对人民的同情。
(2)“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青山绿水的活泼多情,着意奉献。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新颖奇特,把北方冬天的雪比作南方春天的梨花,写出了诗人对这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的惊喜之情。
另外还有借代、夸张用典等手法。
一、在反复吟诵中去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
从语文教学的传统看,我国古代就提倡“美读”。中国传统文化提供给学生阅读的多是经典范文,学生在吟哦诵读中去体会文章的韵律美,并且体会感悟美。现代文中也有许多经典文章。比如课文《鼎湖山听泉》的第八自然段: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糖果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急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对于这段优美的排比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点拨下异口同声地齐读,老师范读,学生体会,学生替换地轮读,男女生分组诵读,看着黑板上的关键词背读。逐句进行接读,众生鼎沸的速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韵律美,理解鼎湖山多层次悦耳的泉声:柔曼、清脆、厚重、雄浑……轻读徐疾,节奏又有着各种各样的变化。让学生由辨声而想象声音产生的具体情境:草丛中淌过的小溪,石缝间漏下的滴泉,细流汇于空谷……学生在诵读中激情四射,仿佛置身其中,与作者产生了共鸣,纷纷要仿写!长期以来,教师对词汇和句法的注入式教学,是学生早已习惯当“听长”,懒于诵读,更厌于思考。所以非常有必要让学生多读,在反复吟诵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教师的任务就是以读带讲,以导促读,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解疑释惑领读成诵,熏陶养成语感,并在反复诵读中体验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抓住文章中心。
二、在品词析句中让学生领悟文章的语言美
寓教于文,在品词析句中让学生领悟文章的语言美,也不失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一种途径。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引导学生对文中精美的语言文字认真琢磨,反复推敲,仔细玩味,这是语文教学的本位,这样,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进行审美教育。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准确形象,赋有感染力强的语言的美文,例如朱自清的《春》,以“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的年轻、美丽和活力,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美丽的、健壮的春天,使抽象的春天变得有形、有色、有声、有神、有情,喷射出诗意的光辉。纵览全文,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抒发了对春天无比热爱和热情赞美的深沉感情。细细品味这诗一般的语言文字,会使学生陶醉在美的享受中。因此,导引学生品词析句,在阅读赏析中领悟作者笔下的美。通过品味文章美的语言文字,看到作者笔下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三、在视听想象中感受意境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和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思想的天性本身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只有善于创制情境,充分运用想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产生内心使像,在“想”中感受意境美,才能使学生更加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例如《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的景物巧妙的组合起来,创造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在教学时,我常常启发学生根据诗中前三句的九种景物展开想象,使他们面前呈现出一幅幅画面。学生在我们引导下边读边想象,脑子里就像放电影一样闪过一幅幅画面,从而感觉自己好像就是那个骑着瘦马、浪迹天涯的游子。这样把学生带入艺术的境界,让学生在视听想象中感受到语文课文的美。
四、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美
1.以个性化的阅读写作展示美。起初写作,我们完全可以适当降低审题立意诸方面的要求,做到四个“让”:让题材开放――题材无,学生有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的自由;让修改自信――修改权属学生,或自改,或互该,或集体该;让讲评更民主――学生积极参与作文讲评,指出优劣高下,提出建议;让成果共享――或在班上交流,或变成手抄报、或登上校报、或对外发表。
古诗词是新课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教材选编的古诗词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 它对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其文化底蕴,陶冶情操,培养美好品质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初中古诗词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影响了古诗词教学的效果。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策略?我认为应当强调美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为入选教材的古诗词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欣赏古诗词的语言美、声韵美去认识从中表达的意境美,进而体验、感悟诗人的心灵美,这不仅对于陶冶性情,发展观察力和想象力,丰富词汇很有好处。同时,还能使学生觉得学语文是一种美的欣赏,从而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情景交融,体味意境美
王之夫在《姜斋诗话》中所说的“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些古诗词时,就要特别注意这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美。
首先,抓关键词句。所谓关键词句,主要指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妙词佳句。这些词句最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又往往在全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教学《虞美人》,把握一个“愁”字,这“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恣肆,无穷无尽,学生就可以去体会李煜的亡国之痛对这些关键词句的反复品味,学生心中就会激荡起与诗人、诗作相关的深切感受,感情诵读也就水到渠成。
其次,抓思维方式。在古诗词的形象世界里,语言环境不等同于一般作品“上下文”的简单链条式结构,而是一个由形象体系互相渗透着情感的立体式多维空间存在。所以教师还应点拨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伸展思维触角,让学生顺利地把握住诗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吃透那些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永的普通词句。像王维的《山居秋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词句均通俗易懂,正像王国维说得:“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片自然的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只有把每一个意象由集中到分散,由分散到集中细细品味,才能让学生越发感到诗人的心境,更能从整体上肯定、强化诗的意境。
二、创设情景与自主感悟相结合
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以诵读为主线,串联感受、理解、领悟与扩展,始终把学生的吟诵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示范引导,创设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合作,开放发散,拓展创新,让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和谐发展。不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而是通过学生自由的联想与想像去感悟诗歌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创设情景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协助学生尽快掌握课文内容。但它也有一个缺陷,往往会造成学生对课文情景认知的单一性。实际上很多人同读一首诗,其脑海中造成的形象是各不相同的比方《游子吟》这首诗,有的学生想像的意境是儿子睡在床上,母亲在床边灯光下给儿子缝衣服;有的想像的意境是儿子在灯下看书,母亲在灯光前缝衣服;还有的人想象到意境则是儿子到临行时穿着衣服,母手拿针线在儿子身上缝补。因此,依照创设情景与自主感悟相结合的原则,两个方面各取所长,以补其短,以此取得古诗词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 科学评价,激励为主
在古诗词教学之初,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本诗情景进行“吟诵”。如“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要启发学生用轻读读出月下的静谧,用延长的拖音品味闲适、恬静的气氛。一开始可以有意识地读得夸张一些,其中,可以教师范读,可以自由练读,可以互读互评,可以配乐营造气氛,可以配图加强直观等等,形式不拘,力求多样。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大胆地、兴味盎然地去吟读。在多遍初读之后,让学生闭目暝想,并把所读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然后演演诗人当时的神情举止,说说诗中描绘的山川景物,谈谈脑中闪出的特写镜头,教师要珍视学生在初读中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初步感知,走近诗人,走近诗境。
教学的过程中,记忆力好的同学,背得要快些,记诵得数量要多一些;记忆力稍差一点的学生,背得速度要慢些,数量要少些。一部分语感好的同学,读得就好些,语感差一点的同学,读得就不会那么好。对待读得不理想同学,教师应该耐心指导,并且还要表扬他“读得很认真”或“很有感情”等等。对这些情况,教师要正确对待,要承认差异,个别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教师也要予以表扬,予以鼓励。
四、强化训练,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