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汉语拼音总表

汉语拼音总表

时间:2023-05-29 18:02:13

汉语拼音总表

第1篇

关键词:表音汉字 三维结构 计算机语言 信息产业 人工智能 传播战略

《走自主信息化之路》一文,已经收进IEEE文库。该文章的发表,使表音汉字走向世界迈开了第一步。当今信息社会,语言竞争非常激烈,在谈论汉语国际传播时,首先就有一个汉语国际传播战略问题。

一、展现表音汉字,事关汉语国际传播战略

什么是汉语国际传播战略?大家知道,优胜劣汰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总趋势,也是汉语国际传播战略必然遵循的基本规律。汉字拼音化,就是展现汉字的优势。以汉字的优势与其它文字比拼,才能取得国际传播的优势地位。

当今世界,文字大致可分为印欧系语言的拼音文字系统和汉字系统。拼音文字系统是多音节文字系统,汉字是单音节文字系统。汉字由象形、表意到拼音,可以说:汉字是唯一代表世界文字发展史全过程的文字,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西方的拼音文字已经将象形、表意抛弃了,只剩下一个拼音阶段。

(一)西方拼音文字几乎是“纯习俗”符号,而汉字是有理据的

《符号学》指出:“语言,是最庞大的几乎‘纯习俗’符号”[1]。这是西方人对自己拼音文字作的结论。所谓“纯习俗”符号,即全靠约定俗成,无理可讲,相沿成习。说明西方拼音文字是无理据的。与汉字相比,简直是天渊之别。

围绕汉字拼音,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了几个世纪,盖因没有找到汉字的编码规则。但是,要说汉字有编码规则,那将是有违文字发展规律的事,既没有人相信,也没有人去做。可是,汉字在形成形声字时,已经是在以字造字,是有意识的,与当时的社会哲学思想密切相关。汉字沿着形声字的道路发展,必然形成“音、形、义”三维结构,这是我国历代学者不断研究与总结的结果。因此,汉字发展成为有规律的文字是必然的。

首先,汉语已经实现了拉丁字母拼音,总计416个单音节。因此,汉字必然是单音节字,它与西方拼音文字的多音节字相区分,这是汉字的第一个特点。“汉语拼音”只能给“汉字注音”,形成很多同音字。因此,它还不是文字,不能用来支撑计算机语言。

其次,汉字以形声字为主。形声字已经占汉字总数的90%。由于形声字的构字已经模式化,即:形声字=部首+基本字。形声字的部首不发音,是符号,所以部首是字“缀”。可惜,这一特征长期被国人所忽视。文字是庞大的体系,汉字416个单音节字,不通过加“缀”,是不可能形成庞大的文字体系的。语言学家索绪尔说:“语言是一连串的区分行为,在模糊不确定的概念层与同样模糊不确定的语言层上区分出相应的单位。”[1]语言,正如任何符号系统,其特征是区分一物与组成一物两者没有什么不同。通过加“缀”来区分同音字,这是汉字的第二个特点。

第三,汉字的同音基本字发展经历了两千多年,趋于稳定。在字和字之间,已经形成“音、形、义”的“三维结构”体系(参阅陈耀西,陈红根《走自主信息化之路》一文)。这个体系是规律化的。如果这个体系不是规律化的,即使加“缀”,也不可能实现拼音化。这是汉字的第三个特点。

到2004年,因为找到了实现汉字拼音的方法,即找到了汉字的“音、形、义”三维结构规律,故可在国家推行的《汉语拼音》的基础上,用加缀法,以一个汉字复制一个拼音字。它不是生拼硬凑,之所以能顺利地实现汉字拼音化,是由于有“音、形、义”三维结构理论的支撑。不然,庞大的汉字体系,是无法着手进行拼音化工作的。所以,表音汉字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在汉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下成长的拼音文字。形声字就是加缀字,这是汉民族的文字特色。所以汉字拼音化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之事。

当西方人对西方拼音文字作的结论是‘纯习俗’的符号时,而东方文化的代表——汉字,却被发现是有规律的“音、形、义”三维结构。按照汉字的这个编码规则,用西方任何一个国家的拼音字母表,都可以拼出汉字的拼音文字。无论是法国、英国、德国、还是俄国的拼音字母表,除个别发音与汉语发音习惯不同外(例如:俄语的卷舌音,汉语就没有。我国采用的是拉丁文字母表。)。如果将此问题引申一下,这个问题将说明:汉字在世界文字中是唯一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字。只有寻找到汉字的编码规则后,人们才知道汉字的可贵。

(二)正视英语热

2011年5月18日,《教育部、国家语委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指出:“青少年汉语能力和汉字书写能力正在下降和退化。在一个文化高速传播的时代,我们的母语却正在被淡忘,这是一个悲哀。”这个报告说明教育部、国家语委敢于正视问题。

在信息社会,计算机无孔不入。计算机硬件的核心是芯片,计算机软件的核心是计算机语言。现今我国没有中文的计算机语言,全都是英文的计算机语言,例如:BASIC语言、FORTRAN语言、C语言等,中文进入不了中央处理器。特别是数量巨大的库文件,英语在编程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英文垄断了软件领域。在这个范畴里,汉字事实上已经被边缘化。信息社会,我们的母语不能支撑计算机语言,不能编软件,已经被边缘化,青少年当然淡忘母语,转向英语。现在,哪一个行业不用计算机?哪一所学校不学英语?甚至连中国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在学英语。对于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正确认识汉字的作用

《符号学》认为:“人类文化是一种语言文明,大部分规模较大的符号体系,是建筑在语言这初始体系之上的二度体系。”[1]语言是“初始体系”,是“基准模型”,是区别计算机语言等人工语言的自然语言。“语言不但是人类社会最大的符号体系,而且大得不成比例,其他符号体系与之相比实在太小,而且全都可以被语言混杂、解释、置换。”[1]只有自然语言是最完善、最科学的符号体系。社会发展到今天被称为信息社会,人们一下子将注意力集中在语言学上,因为计算机语言就是自然语言的二度体系,它们的关系如下:

自然语言——计算机语言——机器语言(ASCII码)

语言和信息的关系成为当今社会最基本的、最核心的关系,这个关系处理得好与不好,不但涉及到社会发展的快慢、国家的强弱;而且关系到民族的生死存亡。因为只有自然语言才是计算机语言的支撑、解释体系。如果一个国家的计算机语言不是由本国的自然语言支撑,那么它必定要靠编译成计算机语言的那种自然语言支撑。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要求汉字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现在汉字实现了拼音化,就应该急起直追,用表音汉字编译中文的计算机语言。使计算机语言适应汉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发展中文的计算机软件,推进中国的信息产业,提升中国工业的自动化水平。

但是,我国目前使用计算机却是“借用”英语为桥梁,汉字内码用的是阿拉伯数字编码。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国产计算机。计算机“识别”汉字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当然更谈不上计算机“理解”汉字问题。这就是不解决汉字拼音化的严重问题。

大家知道,在利用ASCII码时,西方的拼音文字都用一个字节来保存,一个字节由8个二进制的位组成(注:二进制是我国发明的),用来表示无符号的整数的话,范围正好是=0~255。而严重的问题出现在东方文字,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文字包含大量的汉字符号。例如,中国的文字不是拼音文字,汉字作为符号有数万之多,远远超过256个字符,因此,ISO的8859标准实际上不能处理中文的字符。中国的专家通过借鉴ISO8859的编码思想,认为:既然一个字节的256种字符不能表示中文,就使用两个字节来表示一个汉字。汉字的编码问题好像是解决了,其实不然。台湾也使用中文,由于历史的原因,那里没有使用大陆的简体字,还在使用繁体字,而且台湾也制定了一套表示繁体中文的字符编码,称为BIG5。不幸的是,虽然台湾也使用两个字节来表示一个汉字,但没有像我们兼容ASCII一样兼容简体字,他们使用了大致相同的编码范围来表示繁体的汉字。所以ISO8859的悲剧又出现在同样使用汉字的中国人身上了。同样的编码在大陆和台湾的编码中实际上表示不同的字符,大陆的玩家在玩台湾的游戏软件时,经常会遇到乱码的问题,根源就在于:大陆的计算机默认字符的编码就是GB2312,当碰到台湾使用BIG5编码的文字时,就会做出错误的转换。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日文和韩文中也包含许多的汉字,像汉字一样拥有大量的字符,可是,日韩语言的字符编码同样与中文编码有冲突,日文电脑游戏在大陆上一样也会出现无法理解的乱码。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互联网出现了,一夜之间,地球村上的人们可以直接访问远在天边的服务器,电子文件在全世界传播,在一切都在数字化的今天,计算机内存中用阿拉伯数字编码的汉字到底代表什么字?这就成为一个真正的大问题。

当汉字表音化之后,由于汉字可用拉丁字母表示,汉字即可利用二进制编码,以一个字节来表示一个表音字字母。于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东方文字就可以以一个编码表出现在互联网上。表音汉字与简体、繁体汉字兼容,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汉字编码是同一的、一致的。日文和韩文中的许多汉字也与繁体汉字兼容,少数古汉字尽管现今少用,也可包容在同一编码表中。

当今世界,只存在东方的汉字和西方的拼音文字两大体系。现在,汉字与拼音文字兼容了,世界文字进入了并轨期,互联网将不需要因文字的复杂性而产生层层编码,互联网将变得简单易行。

二、汉字的适应性是汉语国际传播的锐利武器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书同文”,秦小篆为通行的规范字体;到了汉代,隶书成了正宗;魏晋以后正楷风行;解放后,汉语拼音。汉字的发展与时俱进。当纸成为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时,文字从刻在竹简上变为写在纸上。汉字要写在纸上,就必须适应“写”的要求,汉字由篆体字变成隶字,横平竖直,书写方便,汉字体型发生了剧烈变化,顺理成章。同一个道理,信息社会,汉字要“写”进计算机,计算机代替了纸,计算机读写汉字要用拼音字,汉字现在也实现了拼音字的目标,就好像篆字转换成隶字一样,现在要将汉字转换成拼音字,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这本来是顺乎天理,合乎人情的事。但是,有的人总担心“失掉”汉字,不同意推行拼音字,这与一些错误的舆论有关。例如:拼音会使汉字“沙漠化”、拼音字要“取代”汉字等等。其实这种错误的舆论是由于不理解汉字的生命力所造成的。仔细想一想:实现拼音字时,是靠汉字的规律去实现的,汉字原封未动。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果因发展需要汉字转换成其他的什么文字时,汉字这种规律性文字,还可转换成另一种文字。我们为什么要丢掉汉字呢?更何况拼音字与汉字一一对应,拼音字本身就是汉字的一个类别,犹如篆字、隶字一样,多一种文体多一条路,这有什么不好呢?篆字、隶字不是照样存在吗?汉字的任何改革,都应遵循汉字的“音、形、义”三维结构规律。遵循了汉字的“音、形、义”三维结构规律,汉字的形态可能会变,但实质不会改变。例如“谁”的拼音字“yshuizr”由三部分组成:部首“y”代表“言”,读音“shui”,后缀“zr”。而后缀“zr”恰恰是“隹”的部首。所以,表意字是表音字的后盾,表意字为什么要丢掉呢?

三、汉字文字要素的完整性,使表音汉字具有确立的文字地位

由于表音字与表意字是无缝对接,是落实“汉语拼音”。解放后,党和政府大批语言文字专家一起,花了那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就是要实现拼音汉字吗?但是,当时未找到汉字的“音、形、义”三维结构规律,只实现了“汉语拼音”。即便这样,也为汉字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实现了拼音汉字,只是当时工作的继承,不是什么另类之举,不值得大惊小怪。表音字既与表意字不矛盾,又与“汉语拼音”不冲突,表音字去做表意字做不到的事情,有何不可呢?

(一)区分同音字,成为汉字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纠结

汉字的词由字组成,丰富的词语极大地提高了汉语的表达力。但是,在1999年2月出版的《语言文字词典》的“一语两文”条目的第八段的末尾却说:“人们担心拼音文字不能区分同音词。其实同音词属于语言的词汇问题,通过对词汇的整理,完全能够加以区分。”[2]这里所说的拼音文字是指416个注音字,注音字无法区分同音字。这个问题在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2年第5次学术年会发表的《汉语现代化——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5次学术会议综述》中已经明确指出:“用拼音给汉字注音,用拼音汉语用于汉字不方便使用的领域,已经在逐渐走拼音化道路。”[4]实际上否定了“词汇整理”论。

大家都知道:汉字的同音词取决于同音字。不能区分同音字,也就不能区分同音词。正因为同音字问题才使汉字不能支撑计算机语言,才使得我国不得不“借用”英文的计算机语言。表音汉字则实现了区分同音字问题。因为它具备文字的三要素,用数学的语言说,是“音、形、义”三变量俱全。而注音字只有一个“音”变量。“词汇”再怎么“整理”,也“整”不成文字。所以,非要将注音字说成是我国的拼音文字,是无知的、愚蠢的霸道形为。

例如:“意义”用注音字表示为:(yi yi),“一心一意”表示为:(yi xin yi yi)。显然,它不能“通过对词汇的整理”而加以区分;其次,是想通过标声调来区分同音字。小学的拼音教学实践早已证明:此路也不通。因某些基本字的同音字太多。如读音“yi”的字竟达30个之多,加声调也不能解决区分问题;且因加声调后,每一个字有4个声调,在计算机使用时,一个声调是一个字符,实际上是增加了字符数而又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更因声调在不同地区的人群中差异太大,不易掌握。然而,表音字就不是这样。上述例子“意义”表示为:(yib yim);“一心一意”表示为:(yir xin yir yib),显然可以区分同音词;其次,表音字的后缀有词性,词的结构受到语法制约;第三,表音字的一维书写方式,使字和字之间可以连写,其结果将弥补歧义和语法的不足。例如:“意义”表示为:(yib yim),可写成“yibyim”。

(二)表音汉字具有完整的文字要素系统

“音、义、形”集成的表音汉字,是由表意汉字复制而成,是有规律的文字,“它把汉字所能表达的一切予以保留”。所以,表音汉字的文字地位是确立的,是勿庸置疑的。它具备文字的易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可使用性、通用性等。其全面性、系统性、通用性都概括在“音、形、义”三维结构的规律中。

文字与语言不同,汉语是依靠语境来区分同音字的。因此,单音节的拼音文字与多音节的拼音文字同样具有使用价值。只是单音节的拼音文字由于理论性较强,其“三维结构”规律难以发现,但不等于说单音节的拼音文字不可能“后来居上”。显然,表音汉字是规律化文字,在实用性上,它已占有先机。更能吸引人的是:汉字的多样性(象形字、表意字、表音字)使其各具特色,丰富多彩。大家知道,多彩的文化生活是灿烂的:象形字的印章;表意字的诗配画;单音节字的易读性。不难预料:单音节的拼音文字在世界文字史上,必将谱写辉煌的篇章。

1.表音汉字适应ASCII的要求

汉字在没有拼音化时,汉字编码在计算机的ASII码中使用的是阿拉伯数字编码。当有了拼音汉字后,就可利用26个拉丁字母进行编码,实现我国计算机的内存转轨,抛弃两个字节表示一个汉字的编码方案。

当汉字拼音化之后,由于汉字与拼音文字兼容,以汉字为载体的东方文字就可以用一个编码表出现在互联网上,由于拼音汉字与简体、繁体汉字兼容,所以,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汉字编码是同一的、一致的。日文和韩文中的许多汉字也与繁体汉字兼容,少数古汉字也可包容在同一编码表中。这样做,有很多好处:

首先:简体字“衅”与繁体字“釁”的拼音汉字都是“xinp”,在编码表中是相同的。这样,当我们要使用简体字时,就选择简体字;要使用繁体字时,就选择繁体字。又如简体字“样”与繁体字“樣”的拼音汉字都是“myangh”,使用时很方便。

其次,内存编码表可以随时扩充。因为拼音汉字在ASCII编码表中用26个拉丁字母的编码,不需“借用”阿拉伯数字。“借用”阿拉伯数字使汉字内码扩展很困难。低字节与高字节由16个二进制位组成。26个拉丁字母的每一个字符,只需一个字节表示。国标GB2312只有6763个汉字,扩展到GBK时为20902个汉字,再扩展怎么办?GBK是没有包括繁体汉字的。然而,用拼音汉字就没有这个问题,汉字库可随时扩展,用户个人可以扩展,国家也可定期扩展,不受限制,适应汉字“量大字杂”的特点。

第三,表音汉字用于内存编码安全,不同于用阿拉伯数字编码。此外,听说俄罗斯军队用俄文编程,不用英文编程,目的在于信息安全。

第四,在互联网上,便于与东方文化的国家交流。汉字是东方文字的源头,汉字拼音化了,对东方文字就有影响,也有利于其他东方国家文字的发展。在互联网上,文件中将是拼音汉字在世界各地传播,不再是“借用”的阿拉伯数字。

第五,在软件编程、汉字输入、文字处理等方面,都用拼音汉字。通过表音汉字,与汉字点阵字型库挂接,即可实现汉字输入。汉字输入不再有“瓶颈”问题。更重要的是:表音字与表意字的复制关系,可实现汉字的机器输入,这有利于大信息量输入。

2.拼音汉字适应编程要求

在软件领域,我国使用英文计算机语言,“借用”英文编程。有了拼音汉字,可用拼音字设计计算机语言,例如,BASIC语言常用的语句可用拼音字代替:

汉字 英文 表音汉字

读 INPUT YDUV

写 PRINT XIEV

完 END WANV

则 THEN ZE

到 TO DAOV

令 LET LINGV

如果设计中文编译器,就可以实现中文的计算机语言。这样,我们就不受英文的制约。在欧美国家,高中生都会编程,计算机成为普及工具,这就有利于发挥国民的创造力。试想,在信息社会,一个国家如果只能依靠少数精英掌握英文,使用计算机编程,这个国家能有多大的创新能力?能有多少惊人成果出现?计算机是信息社会的生产工具,没有编程能力哪来的创新能力?这是我国进入信息社会的根本大事。这个问题不解决,怎能实现信息社会?如果有人认为中国不通过计算机语言的实践就可跨入信息社会,就类似于清朝的“洋务运动”,认为可以通过“买机器”实现工业化。事实证明:工业社会“买”不来,信息社会同样也“买”不来。

所以,表音汉字的“缀”,不是为加缀而加缀;表音汉字的“拼音”,不是为拼音而拼音。它们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家分析一下:从发现汉字的“音、形、义”三维结构规律,到实现表音汉字;利用表音汉字做计算机的内存;利用表音汉字输入/输出;利用表音汉字设计中文的计算机语言;利用中文的计算机语言编写软件/库文件。以上这些工作,仅属于计算机识别汉字范畴的工作,它显然已经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千万不要认为表音汉字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随意而做的一件事。没有“音、形、义”三维结构规律,是不可能实现表音汉字的。

每当谈到中文编程问题时,就有人怀着“谁动了我的奶酪”的感情说:“没有必要!”当提出要分析汉字的词性时又有人说:“谷歌早晚会懂得分析词性的。”这种观点当然不能让人同意。因为“谷歌”是一家外企公司,把中国人应做的事,寄托在外国人“早晚会懂”上,那我国还有什么希望发展自主的信息产业?想当初,汉字没有拼音化时,中国人用英文的计算机语言编程,那是情有可原;现在汉字也拼音化了,中国人还要用英文的计算机语言编程,这不就让人不可思议了吗?!

四、从两大语系的特点对比,明确表音汉字标明词性的必要性

在汉字拼音化的进程中,汉字一直存在两个纠结,一个是如何区分同音字问题;另一个是彰显汉字的语法问题。

(一)汉字的第二个纠结是汉语语法问题

人工智能时代对语言文字将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中国人与机器人的交流一定是汉语,不可能通过翻译与机器人交谈。外文翻译成中文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无论哪种翻译,由于语言风俗习惯不同,对中国人来说都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当汉语用于“人工智能”分析时,人们再想“借用”英文这个桥梁,那就“此路不通”了!加工对象在哪里呢?再反对汉字拼音化时,恐怕是追悔莫及,悔之晚矣!

例如:汉语中,大量的虚词运用,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汉语的虚词比英语丰富得多,有相当数量的助词。如:“的”“得”“地”“着”“了”“过”“们”等。因此,语法结构有较大的区别,这是众所周知的。因此,今日之选择,要为将来之应用负责。汉语必须有适合人工智能的文字。

《人工智能原理》指出:“熙先生在《语法答问》一书中曾精辟地指出,和印欧语相比,汉语的主要特点”[5]有以下三点:

第一,汉语的词类缺乏形式标记;

第二,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试看在英语中:

主宾语 谓语 定语 状语

| | | |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副词

而在汉语中,这种关系变成了多对多关系,如下图所示:

第三,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短语(即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例如拿动词来说,在英语短语中,不允许有限定动词出现,如果要出现动词的话,只能是动词的不定式或分词形式;只有句子及其包含的子句才能有一个限定动词充当主要动词。可是汉语的情形完全不同,动词和动词结构不论在句子的哪个位置上出现,形式完全一样。

《人工智能原理》还指出:“汉语的这些特点对于用计算机来进行句法分析是极其不利的。”基于这些理由,并且考虑到汉字在产生之初,一般只有一个意义,称为本义;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往往会在本义的基础上产生若干个新的意义,称为引申义。基于汉字为单音节字的特点,在实现基本字表音化时,必须利用前、后缀来标明表音汉字的词性。这既利于根据本义追索其字源,又利于分析句法成分。

正如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序一”中所言:“词义的发展脉络,词性的标注等问题,却不简单。他们也自知当前不能全部做好,我认为他们还有自知之明,但做总比不做好。万事开头难,只要开了头,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总有一天会完备起来。”尽管这段话是在2010年8月买到该词典后才看到的,但由于该词典对词性的标注是目前所见到的最全面、内容最丰富的词典。所以,我们又将此前的词性标注,依该词典进行了新的审查修订。我们深深地感到:词性的标注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研究的学术问题。吕叔湘先生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编著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词性的标注?因为它是汉语研究必须要做的基础工作,也是人工智能的重大前提条件之一。正因如此,我们做了下面几项工作:

1.基本字大都为前三文,表音化时,没有前缀,只有后缀,后缀标明本义词性。

2.常用基本字是名词,不加后缀。因为在表音汉字中常用名词是使用最多的。为了使用简便,所以是隐含的名词词性。

3.形声字的前缀为部首,是表示形声字的含义的,当然与词性有关。表音汉字的前缀是具备词的,再加上基本字的后缀带来的词性,所以形声字的词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部首“扌”的形声字,几乎都是动词,部首“邑”的形声字,几乎都是名词。

例如:“(jianz)戋(小,少)、(shjianz)浅、(zhjianz)笺、(bkjianz)賎、(dqjianz)残、(jjianz)銭”。其中,基本字“(jianz)戋”,后缀为“z”说明为形容词。其形声字(shjianz)浅、(bkjianz)賎、(dqjianz)残是形容词;(zhjianz)笺、(jjianz)銭则是名词,与竹器、金属有关。因此,表音汉字能承担词性的任务。将汉字的隐含词性变成显性词性,这将是汉字的重大变化。在GB18030汉字库中,基本字有1641个;另外,还有502个独体字,其实也是基本字,故总计为2143个字。因此,将基本字标注词性,是一件非常艰巨而又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它是汉字实现表音化而追求的目标之一。注音字是没有词的,不能把注音字当成拼音文字。正如前文所说:计算机“识别”汉字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是因为汉字的拼音化没有真正解决。现在我国计算机使用的输入法,如五笔字型是拆字法,“kl”能代表“中国”吗?就连微软公司的输入法,也是显示一排同音字,最后靠人的智力来分辨后选取所需的汉字。只有表音汉字输入法,才能实现表音汉字与表意汉字一对一的关系。输入表音汉字“yib”,只显示一个表意汉字“意”,不可能显示另外的任何汉字,这才称得上是计算机“识别”了汉字。至此,也就可利用表音汉字编译中文的计算机语言,实现中文的编程。

(二)表音汉字使汉字字形的变化成为可能

熙先生在《语法问答》中指出:“传统语法受印欧语影响,所以一般把汉语与印欧语比较,其中最最显著的特点是汉语字形没有变化,即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在汉字表音化之后,汉字的形态变化将成为可能。因为基本字具有词性,且由于汉字的一字多词性的特点,以及汉字没有形态变化的传统。要使汉字既具备词性变化,又保持汉字形态不变的传统,在基本字标注本义词性的基础上,再标注引申义的词性。计算机使用时,文章中只须本义词性时基本字的原形不变;当需要用引申义的词性时,再加注引申义的词性。此时,以引申义的词性为该字的词性。对此,用符号加注词性成为一种较好的解决办法:

名词用符号“?”表示,动词用符号“~”表示,形容词用符号“?”表示,副词用符号“`”表示。可以将这些符号加在字的后面。

此外,在加后缀时,对23个声母字没有全部用完,保留有“n”,以便在语法分析需要时,作为改变字形时使用。例如,在分析句子时,由于句子中会出现数个动词,标明主要动词是很必要的,在动词后再加“n”,表示主动词,有利于语法分析。

例如:“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这句话用表音汉字表示时为:

“Wo rmenp de gong chanv dang he gong chanv dang suom ywlingv cwdaop de bar lup jun、xinh sir jun,shid get mingb de dui rwur.”在这句话中,动词有三处: chanv(产)、ywlingv(领)、shid(是)。显然,shid(是)为主要动词,标明shid(是)为“shidn”,对计算机识别是有利的。语法是智能运用的依托,不解决汉语语法的显性表示问题,就不利于汉语的人工智能运用。

五、展望

人类又一次迎来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这次由大规模数据、智能化生产以及无线网络所引领的技术革命,将推动经济增长,带来社会巨变。

信息技术已经进入一个大规模数据时代。处理能力和数据存储实际上是免费的。掌上数码设备如iPhone手机的运算能力能让上世纪70年代的IBM主机自愧不如。互联网正演变为“云”网络——所谓“云”是指一个由数以千计的数据中心都可以让1990年的任何一台超级计算机看上去像是洪荒年代的产物。惊人的数据处理能力使以往无法想象的服务和业务成为可能。这其中就包括文字的处理能力,由此可见,表音汉字有利于大规模信息处理。

基于计算机设计的,自然界不可能有的物质特性的新材料,如隐形材料被设计出来,这些新材料与三维打印相结合,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爆炸性影响。所谓三维打印实际上是利用计算机、激光、新材料,“打印”飞机等精密零部件。这种近乎完美的计算化设计和直接制造的时代,令人们制造产品的方式产生巨大的改变。所以,支撑计算机软件的计算机语言,并不是一个转瞬即逝的社会现象,而是一个长期支撑社会实践过程的客观事物,千万不要轻视计算机语言的社会价值,我国应该有中文的计算机语言。

对自然语言的理解,一直是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一个高层次的重要研究方向,一直是人工智能所关注的核心课题之一。显然,如果计算机能够理解自然语言,人-机间的信息交流能够以人们所熟悉的本族语言来进行,那将是计算机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另一方面,由于创造和使用自然语言是人类高度智能的表现,因此对自然语言理解的研究也有助于揭开人类智能的奥秘,深化我们对语言能力和思维本质的认识。所以说,这个研究方向在语言应用方面和语言理论方面都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毅衡.符号学文学论文集[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2]何立.语言文字词典[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3]石纯一等.人工智能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4]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第2篇

但纵观多年的汉语拼音教学情况可见,汉语拼音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在教学目标上,教师没有准确把握课标的基本要求,对学生的要求超出了绝大部分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实际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对重难点没有明确的认识,对拼音知识的教授存在缺漏和错误;在教学形式上,没有追求教学形式的趣味性而干巴巴地传授或一味追求教学形式的趣味性而忽略教学实效,造成低效教学;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教学时快马加鞭赶进度,又没有及时给予复习巩固,学生对汉语拼音知识的掌握不扎实,遗忘快,对汉语拼音的有效获得率较低等。

那么针对汉语拼音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哪些策略呢?我就十余年的低年级语文教学浅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准确把握新课标,正确定位汉语拼音学习目标

2001年颁步的课标对汉语拼音教学要求的定位比以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课标将学习目标定位于: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这样设定要求的考虑是立足于“用”,只把汉语拼音作为认读汉字、纠正方言的工具,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这样做有助于改变汉语拼音内容过多,要求过高,教学时间过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的状况。总之,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比以往大大的降低了,因此,我们教师要准确把握新课标要求,正确定位汉语拼音学习目标,不要在教学中盲目提高标准,增加难度。让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造成了低效教学。

二、准确解读教材,明确汉语拼音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我们现在的教材在汉语拼音的内容编排和呈现方式上加强了汉语拼音与识字和发展语言的有机整合。每一课中都编入了情境图、音形图、音节和音节词、儿歌等内容。既丰富汉语拼音阶段的学习内容,又增强了初入学阶段语文学习的趣味性,还将汉语拼音的学习与识字,学词,学句结合起来。这是以前黑白版老教材所不能完善的。但我们又要明确认识到,这些内容都是汉语拼音的辅助学习内容,也都是为学习拼音服务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准确解读教材,把重点放在认写拼音字母,掌握拼读方法上,而非教材中的生字、儿歌。我们一年级语文教师要遵循汉语拼音教材的安排规律,围绕:“读准字母的音,认清字母的形,教给正确的拼读方法。”这个重点,科学、合理地分散各部分内容的教学难点来开展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反复观察、模仿、朗读,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读准字母的音,认清字母的形,掌握拼读方法,形成能力。

三、尽职尽责,正确教授汉语拼音知识

在当前的拼音教学中,我们会发现,由于教师的素质问题,在教学时忽略了发音方法和拼读要领的指导。导致了学生的声、韵、调等发音指导不到位、学生的不规范发音被反复强化等现象。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其实,拼音教学中在强趣味性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发音方法指导,以此保证拼音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单韵母的教学,教师要强调发音口型,示范发音时要把音拉长,并且在发音完毕时,口型不变,以此强化学生对归音口型的认识。声母、音节的拼读教师都要做好发音口型的示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地教授拼音知识,学生才会受益无穷。

四、营氛围,趣味游戏为拼音教学服务

第3篇

关键词: 拼音教学 教学原则 教学顺序

一、引言

语音是语言的载体。据薛家宝(2002;286)在言语交际中分析,听和说的比重分别占45%和30%,读和写分别占16%和9%。

可见听懂别人的话和准确地发音是成功进行言语交际的关键。在汉语学习之初掌握正确的发音是多么重要。常见的“洋腔洋调”现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初级阶段的汉语拼音没有掌握好。

现阶段汉语拼音教学中,主要关注于怎样准确清晰地说明每个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方法。而对于拼音的教学顺序一般按照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声韵配合表顺序进行。这样的顺序显然是以母语是汉语的学习者为教学对象设定的。母语汉语者学习汉语拼音是为了学习汉字,汉语语音是已经习得的。而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拼音则是以其为载体学习汉语语音。按照母语者的学习目的制定的学习顺序,显然是不适用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

因此,本文通过讨论尝试建立新的汉语拼音教学顺序。

二、汉语拼音教学原则

(一)为教学目标服务原则

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事物及特征,使外界客观事物内化为内部的认知结构。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学习拼音的目的是掌握汉语的语音系统,获得汉语的语音意识。一切教学手段都要以这个总的教学任务为核心,围绕这个核心展开教学。因此,我们确定第一条汉语拼音教学原则:为教学目标服务原则。

(二)音韵教学原则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通常把元音、辅音与韵母、声母糅合在一起教学。元音、辅音是普通语音学的术语。声母、韵母是传统音韵学的术语。目前教学通常从元音、辅音发音的角度开始单韵母教学,而在其后复韵母教学中又从韵母、声母的角度教学,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声母和辅音、韵母和元音概念之间相互转换跳跃,给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记忆造成了负担。另外,汉语语音中还有声调教学,而声调与元音、辅音不是处于同一个系统中的概念,为学习者理解和记忆带来了不便。

汉语音节的本质特征是声韵结构。描述汉语语音,声母、韵母这对音韵学概念更合适。由此,我们确定汉语拼音教学的第二条原则:音韵教学原则。

(三)由上而下原则

目前大多数汉语拼音教学是以斯金纳(Skinner)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operational reflex)为基础的。具体表现在汉语拼音教学当中,就是先教授韵母,然后是声调,然后是声母,最后整合为音节。实际上对汉语拼音教学目标进行分析,逐级找到应该提前教授的知识,从低级基本技能出发,逐级向上,最后实现教学目标。

据张金桥,吴晓明(2007)研究表明,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学习者的语音意识发展顺序却是相反的:“外国留学生汉语语音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先是声母、韵母、声调作为一个整体;后是声母分化出来,韵、调作为一个整体;最后声调、韵母、声调完全分化出来。”

可以发现这是一个由整体到部分、化整为零、由上而下的过程。这是由汉语的特点决定的。汉语是语义音节语言,以音节为单位表义。所以,学习者首先习得的是音节。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在教授到声母“x”的时候,很多学生已经会说“谢谢”,当“x”单独教授遇到障碍时,我们常常会采用这样的策略:先请学生说“谢谢”,感受“x”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进而掌握声母“x”的发音。

建构主义也认为教学可以自上而下地展开教学进程。即首先呈现整体性任务,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

顺应汉语学习者语音意识发展顺序,我们确定汉语拼音教学的第三条原则:自上而下的教学原则。

(四)由易到难原则

人的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地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建构对新信息的解释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运到记忆中,而是以长时记忆为基础,输入的信息存储到短时记忆当中,与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相匹配,如果与原有知识匹配成功,则用原有的知识代替,如果匹配不成功,则提取出最相近的知识,并对其进行加工和整理,形成新的解释,存入长时记忆当中。

要提高汉语拼音教学效率,就要使后输入的拼音表征与原有语音表征接近。并且人更容易习得表征项目少的知识。拼音的语音表征项目少,t难度低,表征项目多,则难度高。由此,我们确定汉语拼音教学的第四个原则:由易到难原则。

以上四个原则中,为目标服务原则是汉语拼音教学的总原则,其他原则都要服从于这个原则,不得与其相悖。音韵教学原则是拼音教学的中心原则,保证拼音教学中概念系统的统一,能更精确地描述说明汉语语音的本质。由上而下教学原则是汉语拼音教学顺序的总原则,在遵循前两条原则的前提下,遵循由上而下原则。由易到难原则是在确定由整体到部分教学顺序之后,在平行层面上确定知识点先后教授的顺序原则。

三、汉语拼音教学顺序

汉语拼音与汉语语音一样是一个系统,声母、韵母、声调、音节都不是分散、孤立存在的。根据第二条原则,以音节、声母、韵母、声调为基本概念进行汉语拼音教学。根据第三条原则,由汉语音节入手,以音节为单位进行汉语教学,教师由音节到声母、韵母,由高到低、由上到下地教学。由于汉语音节的本质特征是声韵结构,因此,最后拼音教学顺序由韵母与声母决定。根据第四条原则,在音节层面,由零声母音节到有声母音节;在零声母音节层面,由单韵母音节到复韵母音节;在有声母音节层面,由容易的声母音节到难的声母音节。

(一)零声母音节教学顺序

1.根据由易到难原则,单韵母音节语音特征项目少于复韵母音节,因而教学顺序先于复韵母音节。汉语单韵母音节有7个:分别是a、o、e、i、u、ü、er这7个单韵母与声调结合构成的音节。其语音特征主要由这7个韵母决定。

这些韵母的发音并不是独立分散的,而是由舌位高低、前后、圆展等特征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的系统。这个系统里面,a和i处于两端,是有标志性的韵母。而人们学习有标志性的知识更容易。因而,我们确定教学由a和i两个音节开始。

根据学习建构过程理论,前后输入的特征项目相差越少,越容易习得。因此,我们确定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音节教学:a>i>ü>u>o>e>er。

这些音节中的韵母发音特征见下表:

从i到er,每两个相邻的韵母之间发音的区别性特征只有一项,在习得前一个韵母音节的条件下,很容易在前一个的基础上建构出后一个。这样就构建了一个连续的单韵母音节发音系统。

2.复韵母音节教学顺序

复韵母音节就是复韵母与声调共同构成的音节。

汉语拼音的复韵母开、齐、合、撮四呼教学都是以开口呼韵母为标准的,因此,我们着重讨论开口呼韵母音节的教学顺序,个别情况再个别讨论。

(1)在汉语音节中,韵腹发音最响亮,韵腹的差异在汉语语音中是最显著的,属于标志性的特征。因此,我们按照韵腹的标准将开口呼复韵母分组,分别是a组复韵母,e组复韵母和o组复韵母。遵从由易到难原则,我们确定开口呼韵母音节的教学顺序为:a组>e组>o组。具体顺序为:a>ai>an>ang>ao;e>en>eng;o>ou>ong。

每组内部两个相邻的音节之间发音区别性特征项目都是相差最少的。

(2)复韵母ie、üe、ei中的韵腹发音不同于任何一个单韵母,但其书写形式却与单韵母e相同,容易造成混淆。因此有必要单独作为一组教学。仍然遵从由易到难原则,其教学顺序为:ie>üe>ei。

(二)有声母音节教学顺序

由于我们确定的汉语拼音教学顺序是先零声母音节,后有声母音节。因此,有声母音节教学顺序主要取决于声母的难易程度。

1.汉语拼音声母按照发音部位可以分成六组。分别是唇音、齿音、舌尖前音、舌尖后音、舌面音和舌根音。这六组音的发音部位构成一个连续的系统。按照发音部位的顺序可以确定教学顺序为:唇音>齿音>舌尖前音>舌尖后音>舌面音>舌根音。

2.每组声母内部由于发音区别性特征的多寡,又有不同的难易程度。遵循由易到难原则,声母音节教学顺序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

(1)b>p>m>f;(2)d>t>n>l;(3)s>c>z;(4)sh>r>ch>zh;(5)x>q>j;(6)h>k>g。

四、结语

学习的建构过程并不是单一固定的过程,而是灵活的。因而,汉语拼音教学顺序也可灵活改变。根据汉语拼音教学的第一原则――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原则,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对象母语的差异而灵活调整教学顺序。

参考文献:

[1]薛家.英语语言文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86.

[2]柴俊星.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有效途径的选择[J].语言文字应用,2005(8).

[3]张金桥,吴晓明.外国留学生汉语语音意识的发展[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4]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第4篇

【关键词】拼音壮文;出路;汉壮混用。

【作 者】覃德民,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副译审。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H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0)01-0097-009

The self-examination about why we carry out Zhuang alphabetic

writing was difficult to go on foot

Qin Demin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two high tide of carrying out Zhuang alphabetic writing and its actuality, analyses the reason about its difficulty to carry out, the way out for Zhuang alphabetic writing in discarding the pure alphabetic writing, uses Chinese character and Zhuang alphabetic writing together, and analyses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way, advances the specific scheme.

Key words:Zhuang alphabetic writing;uses Chinese characterand Zhuang alphabetic writing together

国务院正式批准《壮文方案》已有半个世纪,广西壮族自治区民语委会同有关部门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壮文的推广作出不懈的努力与探索。作为壮文工作战线上的一员,我对拼音壮文进行了一些反思,以求教于各位同行。

半个世纪以来,推行使用拼音壮文曾经出现过两次高潮。

第一次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1955年国家帮助壮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壮文,1957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壮文方案》,在壮族地区开始推行使用,那时习惯于搞群众运动,把学习使用壮文当作政治任务来抓,一度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学习使用拼音壮文的热潮。自1956年后,先后成立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民族出版社、壮文报社、民族印刷厂,建立区、地、县壮文学校五十二所,先后培训壮文干部、群师四万多人,参加学习壮文的群众达二百九十多万人,有七十多万人能拼读和书写简单的文章。区内出版的壮文书刊、通俗读物三百五十多种,发行一千零四万多册。壮文报发行五百多期,最高时期发行量达八万份。国家民族出版社翻译出版著作单行本十万多册,还翻译出版了《人民画报》、《民族画报》、连环画、科普读物等八十多种,发行一百二十多万册,其中《人民画报》和《民族画报》还发行到十三个国家。人民币也印上了壮文①。然而好景不长,“”开始后,推行壮文工作被迫中断。

第二次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1980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恢复推行使用拼音壮文,并对原《壮文方案》进行了修订。1982年3月,《壮文方案》(修订案)经国家民委批准,并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公布推广使用。

首先,恢复或新建有关壮语文工作领导机构和专业机构。自1980年6月恢复自治区民语委后,各地、市、县也相继恢复了壮语文工作机构(主要包括壮文工作委员会或办公室和壮文学校)。广西民族出版社、广西壮文学校、《壮文报》(即现在的《广西民族报》)等都于1982年底前得到恢复。1980年广西人民广播电台设立壮语编辑部;1984年建立广西民族语文印刷厂;1986年组建综合性民族文化期刊《三月三》壮文版,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则增设壮文翻译室,自治区教育厅也设立了壮文推行办公室。

其次,壮文进校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截止1989年,全区小学壮文试点己发展到45个县(市)306所小学1071个班,学生30879人;有22个县建立民族中学共22所67个班,在校学生3499人。广西壮文学校于1982年、广西民族学院(即现在的广西民族大学)和中央民族学院(即现在的中央民族大学)于1983年先后恢复壮语文中专、大专、本科招生,至2002年共培养6000多名壮语文中专毕业生(不含壮文短训人员)、近千名壮语文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此外,南宁、桂林、巴马、百色4所民族师范学校也开设了壮文课,共轮训在职县、乡、村领导干部、中小学领导和教师、民间文学工作者、壮族歌手、地名普查员、应届大中专毕业生等6000多人(其中干部和中小学教师3253人,大中专毕业生2904人)。这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是壮文进校实验,主要由自治区民语委负责,推广使用拼音壮文进入了最好的时期。1990年6月起,壮文进校试验工作移交给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由于人力、财力的限制,壮文进校试验逐步缩减,标志着拼音壮文推行使用工作开始走下坡路,到2002年,全区仅剩23个县(市、区)66所壮语文试验小学,63个教学点,分布在46个乡镇,小学生20766人;有民族中学(壮文初中)24所,学生17318人(其中壮文班学生5571

人)②。

目前拼音壮文的现状是惨淡经营。近年来,由于经费的制约,再加上大中专毕业生不包分配,自谋职业,壮文进校也逐渐萎缩:大专院校的壮文专业停止招生,中专正在转轨,民族中学的壮文课也仅是摆设,小学的壮文班逐年减少,农村用壮文扫盲的工作举步维艰;除了用拼音壮文出版的《广西民族报》和《三月三》外,壮文书籍已罕见出版,于是,“读书、看报”的现象少了,写稿、投稿的人急剧锐减,壮文的“一报一刊”订阅数逐年下降,现在仅仅能维持千余份。目前拼音壮文已进入苦苦支撑阶段:壮文进校试点二十年不能推而广之,且日益缩减,甚至完全“烟消云散”,剩下来的几个职能部门还能支撑多久?这是不言而喻的。照此下去,拼音壮文离死亡不远了。壮族――这个在世界各民族人口数量排在第60位的中等民族,其法定文字拼音壮文将面临着消亡的命运。

方块壮字的现状是各自为政、自生自灭。目前除了正式刊物使用拼音壮文外,壮族聚居的广大地区,常用的是以汉字为主体、再加上部分“土俗字”组成的文字,用来创作、收集、记录山歌、戏剧等,用“土俗字”加汉字书写的山歌本、壮语剧本、师公唱本等在民间时有出现,但因得不到统一和规范,使用面很窄,会读会用的人不多。由于得不到政府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也由于读者太少,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方块壮字作品能够付梓出版的可谓凤毛麟角,许多优秀的方块壮字作品只能连同其文字一起自生自灭。壮族具有悠久历史的方块壮字也将面临无人用的尴尬境地。

当初在创制拼音壮文时,专家和舆论普遍认为:拼音壮文“易学易懂,只要读熟声母、韵母,掌握好声调和拼音方法,就可以拼读、书写自己要讲的话和要写的文章。”③但是,为什么“易学易懂"的文字壮族民间不用,反而用繁难的汉字和“土俗字”呢?为什么政府主导的拼音壮文步履如此艰难呢?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一、洋文符号在方块字的王国遭遇水土不服。壮族人从英文的学习中深深体会到洋文的难学,从小学或初中就开始学英文,经过五到十年的学习,掌握四五千个单词还不能阅读一般的读物,因为没有学习使用英语的语言环境,过几年后,许多人所学的单词基本上已经忘记。学过英文的壮族人,因为学英文的艰辛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一看见有26个拉丁字母组成的文字就头疼,总以为拉丁化的壮文也会很难学,自然对拼音壮文没有好感。没接触过外文的壮族人,看见拉丁字母组成的文字不是熟悉的符号,也提不起兴趣,甚至会产生厌倦情绪,自然也对拼音壮文没有好感。在拼音壮文未创制以前的上千年的历史中,壮族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汉字视为自己的文字(事实上是中华民族通用的文字),把汉字改造成适合自己用的方块字称作“sawndip”(半生不熟的字,即土俗字),就像日本、朝鲜半岛、越南把汉字看成是正统的文字,把自己创制的文字分别称作假名、谚文、字喃一样。在壮族地区,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抑或是将来,汉字的正统地位不容置疑,就像当年的朝鲜半岛、越南、以前和现在的日本一样,懂得汉字多才算是文化水平高,对汉字以外的文字掌握得再好,也算不上文化水平高,这种思想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第二、要在汉字王国迅速推行纯拼音壮文,那是异想天开。在汉字文化圈实行文字改革的几个国家中,除了越南用拉丁字母作为其拼音文字符号外,朝鲜半岛、日本都是以他们熟悉的汉字笔划、部首来创制他们的拼音文字,并且都取得了成功,日本凭借他们的假名夹用汉字跨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南朝鲜即韩国也凭借他们的谚文跻于亚洲四小龙之列。

越南的文字由汉字、字喃成功地转变成拉丁字母文字,有内外因素。内因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时,全国的文盲率很高,为了尽快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素质,需要强制推行简单易学的拼音文字,以代替繁难的汉字、字喃,外因是为了摆脱中国的影响,表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用拉丁字母文字把自己与中国隔离开来,因此,把推行使用拼音文字当作政治任务来抓,把学会使用拼音文字与爱国爱党联系起来,新文字很快在社会上站稳了脚跟,完全取代了汉字和字喃。

朝鲜半岛作为独立的国家,1446年在创制出他们的拼音文字――谚文后的几百年时间里,还不能一步到位地使用纯拼音文字,一直是汉字夹用谚文,直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分成南北朝鲜后,才开始废除夹用汉字方案,伴随国家的强制推行,纯谚文才真正站稳脚跟。所不同的是,北朝鲜已是纯谚文,南朝鲜即现在的韩国在谚文中还夹用少量汉字。特别是在宪法、法律等严肃文件仍夹用汉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韩文的语义精确性进行了批评,认为韩文取消夹用汉字的做法增加了国际贸易交往中的歧义性,建议增加适当数量的汉字与韩文并行使用④。有意思的是,2005年2月9日韩国政府宣布:在所有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等领域,全面恢复使用已经消失多年的中国汉字和汉字标记。凡地名、人名、历史用语等不写汉字就容易发生混乱的语汇,均在韩文后面注明汉字,将目前完全使用韩国文字的公务文件改为韩、汉两种文字并用,以解决韩文难以清楚的表明汉字含义的历史难题。壮学研究

日本早在1200年前开始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创制拼音文字,800年前这套文字基本成熟,叫做“假名”,夹在汉字中使用,如今日本的“当用汉字”还有1945个。

因为没有国家的强制推行,也因为处在汉语文无所不在的环境中,在壮族地区要一步到位地用洋文符号来取代具有悠久历史又用惯了的汉字、方块壮字,无异于异想天开,在汉字文化圈中三个国家文字改革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半个世纪以来推广使用拼音壮文收效不大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壮语方言的差异增加了推行使用拼音壮文的难度。壮族聚居、杂居之地东西横跨近千公里,南北跨越也六七百公里,历史上没有过统一通用的文字,也没有形成壮语的中心城市,壮语标准音不完全是自然形成的结果,而是在壮语语言调查的基础上人为选定,因此壮语标准语音与方言语音的差别是难免的,就是在同一个县里,语音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有些词汇不同就不可避免,要让操着不同方言、词汇有些差异的壮族人在短期内都用标准音来交际、拼写文字,是不现实的。汉语普通话作为国语通过各级学校推广,广播、电影、电视夜以继日、年复一年铺天盖地而来,经过几十年的普及和推广,还不能让所有方言区的人都说汉语普通话,各方言区的人在本方言区域内还是以讲各自的方言为主,到了外地遇到同乡,方言还是最好的沟通手段、联络感情的纽带。何况,壮语文没有汉语文那样的强势地位,推广起来自然步履艰难。

第四、在汉借词的处理上,拼音壮文具有先天的缺陷。在满眼是汉字、满耳是汉语的国度里,民族语文中的汉借词会越来越多,拼音壮文不能准确地表示一些汉借词,容易产生歧义现象。在壮语标准音中,由于没有送气和不送气之分,也没有i和ü之分,在借用具有送气音和ü音的一些汉语词语时,很可能会产生混淆。例如:

1862 nienz 12 nyied,gyoengq gunghyinz daemjbaengz moix siünghgiz ndaej daengz dansu(碳素)dwg 29211 gwzling,dansu(氮素)dwg 1295 gwzling.

Gij soqliengh swnghcanj swhliu gunghyinz yungh daeuj lauzdung,gaenriengz gunghyinz lauzdung swnghcanjliz(生产率)ndaej daezsang cix daezsang.

Neix dwg lauzdung swnghcanjliz(生产力)daezsang ndaej daeuj.

这是《资本论》第一卷中的三句话,如果没有带括号的汉字注明,很可能会误解原文的意思。正因为民族文字不能完全准确地表达所有的汉借词,因此,在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与壮语最接近的布依文方案就专门设置了6个声母、9个韵母来拼写汉借词。既然不能很好地表达日益增加的汉借词,拼音壮文还不能算是比较科学的文字方案。

第五、相对于方块字而言,拼音壮文具有其致命的弱点。

首先,拼音壮文是线性文字,分辨率比较低,不利于扫读,汉字、方块壮字(即“土俗字”)是表意文字,是图形文字,分辨率比较高,可以一目数行乃至一目十行,扫一眼即可了解一页书中的二三成内容,这是线性文字不可能做到的。

其次,由于分辨率低,出错率相对就比较高。在当今的电脑时代,方块字的输入不会出现多笔画、少笔画、用错笔画的现象,而拉丁字母文字的输入就有可能出现多字母、少字母、用错字母的情况,就相当于一个方块字多了笔画或少了笔画或用错笔画,因而出错率会比方块字高,尤其是没有自动校对系统的拉丁字母文字更是如此。一万个方块字,用拼音壮文来表示,至少有4万个字符,在阅读中方块字只看大概的轮廓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仔细看它们的笔画,但拼音壮文不仔细看它的字母不行,稍微不留神就有可能出现多字母、少字母、用错字母的情况,变成错别字,因此,阅读、审稿、校对就会比方块字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1∶4,哪个出错率高,这是不言而喻的。

再次,从容纳不同方音的角度来讲,拼音文字远远不及图形文字,拼音文字不能容纳更多的方音,尤其是不能容纳分歧比较大的方音。拼音文字一般只表示一种读音,图形文字则可以有不同的读音。阿拉伯数字是图形文字,每个民族、每个方言读音不同,但表达的意思却完全相同;汉字是图形文字,不同方言、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国家的人读音不同,但表达的意思却一样,这是拼音文字望尘莫及、永远不可能做到的。

有人曾把推行拼音壮文步履维艰的原因归咎于壮语标准音的选点问题,并提出重新选点的建议,有人曾以壮语南北方言差异较大为由,提出像傣文、苗文那样搞多个方案⑤,搞成南部方言方案、北部方言方案,更有甚者,异想天开地提出直接采用泰国的文字方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笔者认为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想法,都是折腾,徒劳无功。那么,壮族文字的出路何在呢?

摒弃纯拼音壮文的做法,实行中西合璧、土洋结合是最好的出路。“中”和“土”是指汉字,“西”和“洋”是指拼音壮文。长期以来,由于受拼音化浪潮尤其是拉丁化浪潮的冲击,我国原有的一些民族文字曾进行拉丁化改革,如维吾尔文、哈萨克文、彝文,新创制的民族文字一律是拉丁字母拼音方案,完全脱离了国情,用了民众十分生疏的洋文文字符号,而且搞纯而又纯的民族文字方案,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结果收效不大,走了许多弯路。民族文字夹用汉字,是对盲目拉丁化、纯民族文字化的一次纠正。在汉字王国,完全脱离汉字去搞纯而又纯的民族文字是没有出路的。相反地,逐步增加夹用汉字数量,最终达到能用汉字来表示的词就不用民族文字来表示,使汉字成为民族文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民族文字之树才能常青,民族文字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可以存活更长的时间。日本作为独立的国家,他们的国民并不因为夹用汉字、汉借词太多而感到不安、感到羞耻,并不因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摒弃汉字、实行纯拼音文字方案,下面是2009年9月15日人民网日语版中《贸易纷争 「共倒れにしかならない商务部研究员》的一段短文:

中国が米国の今回の措置に反击する必要があるのは、米国のォバマ新政の初期段に米国に潜む保护主义的倾向を迅速にくい止める必要があるためだ。米国宪法では、外贸易政策の决定が议会に与えられており、こうした体制であるために、米国では贸易保护主义や贸易问题の政治问题化を主张する利益集が、行政机にあって政治を主导する政府よりも、国の贸易政策の方向性を左右しがちだ。唯一の超大国としての地位も、米国の贸易保护主义を膨张させている。加えて、执政のどの时期にあるかにより、贸易保护主义势力にする必要性はなる。ォバマ大统领は选中に作り上げたヵリスマイメ一ジを保つてホワイトハゥス入りし、国民との「蜜月时代はまだ终わつておらず、その高い支持率は记录を更新した。よつて、ォバマ大统领はいましばらく、 贸易保护主义势力の政治的な支援に过度に依存する必要はない。だがヵリスマイメ一ジが消え去り、「蜜月时代が终わり、政治的支援が一定のレべルまで减少すれば、大统领の心の中に贸易保护主义势力の支援を望む持ちが强まる可能性がある。

朝鲜半岛作为独立的国家,六百多年前已创制出适合于本民族用的拼音文字方案――谚文,但直到六十多年前一直是汉字夹用谚文。分成南北朝鲜后,为了摆脱中国的影响,以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废除了使用几百年的夹用汉字方案,但是在宪法、法律等严肃文体,南朝鲜即韩国现在还不得不求助于汉字,下面是大韩民国1987年宪法序言的一段:

隔着千山万水的邻国的文字还夹用那么多汉字,照理来讲,国内的民族文字应该夹用更多的汉字才是,事实恰恰相反,在汉语文的王国,在同一片蓝天下,在民族文字中竟然找不到汉字的影子:所有新创制的民族文字统统拉丁化,新旧民族文字纯而又纯,不屑与汉字为伍,完全与汉字划清界线。结果,善于搞拿来主义、“汉”为我用的日本早已走上发达之路,拒绝“汉”为我用的国内民族文字少有人问津,还在为民族文字即将消亡而冥思苦想、长吁短叹。没有好好地反思:在强势语文面前,在汉语文无所不在的大环境中,还在坚持推行纯而又纯的民族文字,只能是自寻死路、自取灭亡,满语文的消亡最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满族入主中原后的前一百多年,满语曾被定为国语,满文被捧为国书,大力推行使用满文,凡录用官员、考试、入伍等等都以满语文为准,满语文水平高的优先录用,清王朝的重要文告、文件都用满汉两种文字,就连与外国签署的条约也用满文来书写。即使这样,在汉语文的大海中,满语文迅速地走下坡路,最终逃不脱衰亡的命运。现在,全国的满族人口上千万,但会讲满语的不过百人,懂得满文的不到二十人,大量清朝的文献无人去研究,大量清朝的书籍无人看得懂。如果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大胆启用夹用汉字方案,所有的汉借词都写成汉字,甚至连满汉对译词都用汉字来表示的话,满语文的消亡就不会那么快,结果肯定没有今天那么糟糕。

当时的汉语文还没有今天的强势地位,作为国语国文的满语文也不过存活了三百多年的时间,在汉语文铺天盖地而来的今天,作为可有可无的民族语文存活的时间只能以十来算,语言可能长寿一些,纯民族文字寿命更短,这是必然的趋势。相反地,在民族文字中夹用汉字,能用汉字来表示的就不用民族文字来表示,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的民族文字就有可能与汉字共存亡,从而推迟民族语言消亡的进程。

汉壮混用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壮族地区主要接受汉语文教育,为汉壮混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因为交通闭塞,国内许多少数民族还处于封闭的状态,很少与外界交往,懂得汉语文的人可谓凤毛麟角,客观上要求使用纯民族语文来提高少数民族科学文化水平。但是,随着与外界交往的日益增多,许多少数民族逐步摆脱了封闭状态,懂得汉语文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壮族地区,几十年来,百分之九十九的壮族人一跨进校门就接受汉语文教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六十岁以下的壮族人多多少少都懂得一些汉语文,为汉壮混用奠定了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铺天盖地而来,在报纸、杂志和各种书籍的密集宣传下,不懂得汉语文的壮族人将会越来越少,从而为汉壮混用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在壮文中夹用众人常见而又熟悉的文字符号,对未接触过壮文的人来讲更具有吸引力。对于读过汉语文的人来讲,不管是哪个民族,如果叫他们从前面所举例的三种文字中选学一种文字,又不讲明是什么文字,我相信许多人会选学后两种文字,因为后两种文字毕竟有一些熟悉的文字符号,前一种文字都是陌生的文字符号(括号里的汉字是为了说明问题而加上去的)。这一点从职称外语考试中就可以得到证明:许多人以前从未学过日文,但经过一年或更短的时间的日语培训,职称外语考试也过关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文中有一些熟悉的汉字。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夹用汉字呢?

(1)壮语文借用汉语文字、词的音同时保留汉语文字、词原义的,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新汉借词,比如“社会主义”、“干部”、“政治”、“政府”、“机关”、“法院”等等新词术语,以及汉语文的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等,都可以直接写成汉字。

(2)壮语文中与汉语文有一一对应的词(简称“对译词”),可以直接用汉语文的字、词来表示,阅读时还是读壮语文的音,比如“你”、“我”、“他”、“人”、“手”、“足”、“山”、“木”、“水”、“火”、“土”等等常用的字、词,如能与壮语文一一对译,都可以直接写成汉字。

(3)壮语的同音词可以用汉壮对译词来表示,并用上标符号(=)来标记,以此来表示只借用汉壮对译词的音而不是汉语文的本义。比如“同班”(doengzban)表示汉壮对译词的本义,“同班=(doengzban)”表示汉壮对译词中的壮语同音词“同辈”(辈分相同)、“平辈”(有亲属关系的);“门”(dou)表示汉壮对译词的本义,“门=(dou)”表示汉壮对译词中的壮语同音词“我们”(不包括说话对方的);“滑”(raeuz)表示汉壮对译词的本义,“滑=(raeuz)”表示汉壮对译词中的壮语同音词“咱们”(包括说话对方在内的)。

(4)只借用汉语文字、词的音、形来表示壮语文字、词的音、义的,比如“搞0化0”(gaujvaq)在壮语中是“乞丐”的意思,“迷0哪0荡0麻0”(miznajdangqmaz)在壮语中是“很光荣”的意思,可用上标符号(0)来标记,以示舍弃原汉语文字、词的意义。

为了检验以上方案,笔者曾对15000多字不同类型的文章做了试验,简况如下表:

说明:①同音字是指汉壮对译字、词中的壮语同音字、词;②汉借字是指新汉借字、词;③壮文音节是指不方便或不能用汉字来表示的拼音壮文。

从上表可知:汉借词直接写成汉字,夹用汉字平均可达10%,汉借词较多的作品,高者可达到41%,中者33%,低者也达到24%,这就意味着在这类作品中,汉借词直接写成汉字,学过汉语文的人不经过专门学习拼音壮文,即可看懂百分之三十几的单词,是名符其实的拼音壮文夹用汉字方案;汉借词、汉壮对译词用汉字来表示,接近70%的壮语文字、词可用汉字来表示,是汉字夹用拼音壮文方案;汉借词、汉壮对译词、汉壮对译词中的壮语同音词、借音词用汉字来表示,接近90%的壮语文字、词可用汉字来表示,不过约10%的壮语同音词要用一种符号来标记,约10%的汉语文借音字、词要用另一种符号来标记,此方案基本上算是汉字壮读方案。这里的数字与笔者编著的《汉字壮读、汉壮混用词典》(约70万字)的数字有差距,《词典》共收入2800多个壮语单音节词,有1600多个单音节词可用汉字来表示,约占57%,共用了2600多个汉字,其中对译字约1800多个,对译字中的同音字500多个,借音字200多个。主要原因是,第一,汉借词未包括在内,第二,不能用汉字来表示的壮文音节大多比较偏僻,使用率不高。

试举例如下[右上角标有(=)的字是汉壮对译字、词中的壮语同音字、词,右上角标有(o)的字是借音字]:

例一:政治读物(2004年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结束语)

①拼音壮文夹用汉借词:

Gak boux代表:

Ndaw bimoq neix,gij任务政府工作maqhuz naekcaem,dou roxnyinh gij责任gwnz mbaq gig hungnaek,hoeng hix miznaj dangqmaz。Daengx guek 人民yienghneix saenqnyaemh caeuq 支持政府,hawj dou goengrengz hoenghhwd,saenqsim cibcuk。Dou giensaenq,miz aen党中央aeu同志guh总书记daeuj领导,yaengx sang fangeiz hungmbwk邓小平理论caeuq“Sam Aen代表”重要思想,gaenjgaenj baenghgauq daengx guek gak族人民,couh itdingh ndaej haekfug gak cungj gannanz caeuq yungyiemj,dawz改革hailangh caeuq社会主义现代化saehnieb mboujduenh doinyoengx baenaj!

②拼音壮文夹用汉壮对译词、汉借词:

Gak boux代表:

Ndaw bimoq neix,gij任务政府工作maqhuz重沉,dou roxnyinh gij责任gwnz mbaq极大重,hoeng hix miznaj dangqmaz。Daengx guek人民yienghneix信任caeuq支持政府,给dou goengrengz hoenghhwd,信心十足。Dou giensaenq,有个党中央aeu同志guh总书记来领导,yaengx sang fangeiz hungmbwk邓小平理论caeuq“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baenghgauq daengx guek各族人民,就一定ndaej克服各种gannanz caeuq yungyiemj,dawz改革hailangh caeuq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doinyoengx baenaj!

③汉字夹用拼音壮文:

各boux代表:

内bi新neix,启0任务政府工作骂0胡0重沉,门=roxnyinh启0责任哏0肩极大重,hoeng hix 迷0哪0荡0麻0。Daengx国人民yienghneix信任和支持政府,给门=公=力hoenghhwd,信心十足。门=捐=信,迷。个党中央要同志估0总书记来领导,yaengx高番旗hungmbwk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baenghgauq daengx国各族人民,就一定得=克服各种艰难和yungyiemi,把改革开浪=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doinyoengx去=哪0!

例二:俗语

人懒换三sak,人凶换三gvan。(懒人换三根舂杵,泼妇换三个丈夫)

饿不吃糇=车0,馋不吃鸡乜0。(再饿也不能吃谷种,再馋也不能吃母鸡)

齐=家吃旨0弯0,齐=家ram旨0狠0。(大家吃才有味道,大家抬才抬得起来)

例三:描写性的短文

哏o0ndoi,时=春草蛤0青swdswd,叶树嫩wtwt,花开满bo,鸟叫cixceux;时=秋1wgnim ndaemndwtndwt,lwgvengj黄rwgrwg。Lajdoengh,=时春花苗青识0识0,蛙割=slweniobob,时=秋riengzhaeux caemqdigdig,makrwh venjdengjdengi。这是因为泉ndat ciengzlwex有水暖流下河,时=冬heiqfwi翻oenxoenx,使及o0neix四季ciengzlwenx raeujub。

读过几年汉语文的人,不论是哪个民族,只要告诉他右上角标有[=]的汉字是汉壮对译的同音字、词,右上角标有[0]的汉字只借用汉语文的音,没有符号标记的汉字不是汉壮对译词,就是汉借词,就算他没学过拼音壮文,不会阅读整段文字,但透过字里行间,他多少都能明白三个例子中的一些意思,这就是汉壮混用的魅力所在。

拼音壮文夹用汉字达到第(1)(2)步,就是汉壮对译词加汉借词用汉字来表示,其余的用拼音壮文来表示(请看例一②),比日文夹用汉字美观得多,也不逊色于韩文夹用汉字。达到第(3)(4)步,虽然增加了两个符号来标记,看上去不那么美观,但对于一种处于次要地位、甚至是可有可无地位的文字而言,对于绝大多数无法跨进壮文学校的壮族群众而言,这两个符号就相当于20%的信息量,是完全必要的,这是对汉字夹用方块壮字实践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在壮族地区民间有许多汉字夹用方块壮字的手抄本,其中有许多汉字壮读字,包括一些汉字壮读字中的同音字,还有不少借音字,正因为不用符号来标记,就很难分清哪些是对译字、哪些是同音字、哪些是借音字,往往是写的人或常用的人才看得懂,这是汉字夹用方块壮字使用面很窄的一个根本原因。用附加符号来规范所用汉字的音、义,使读音更准确、意义更明了,更有利于阅读和理解,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交际的辅助工具。只要是能够记录本民族语言、能够被本民族用来交际,而且不用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就能够被普通民众掌握的文字,就是好文字,就没有必要在乎这种文字符号是哪个民族、哪个国家先用的,更没有必要全部另起炉灶,搞出一套与别国别族不同的文字方案来。汉壮混用达到第(2)步以后,实际上是以汉字为主,拼音壮文为辅了,字虽然是汉字,但还是读壮语的音,其语法更是壮语的语法,比如汉语的“眼泪”,用壮语来表示是“水=眼(raemxda)”,汉语的“母鸡”,用壮语来表示是“鸡母(gaeqmeh)”或“鸡乜0(gaeqmeh)”。

实施汉壮混用方案,使使用者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懂得汉文多的可以多夹用一些汉字,不记得汉字的可以用拼音壮文来写,同一个词,可以用拼音壮文来写,也可以用汉壮对译词来写,还可以用借音词来写;实施汉字壮读方案,由于百分之七、八十的壮语用词用汉字来表示,这些都不受壮语方言的限制,不用专门学习培训就可以看懂百分之七、八十,剩下的百分之二、三十(主要是拼音壮文)就有兴趣攻下了,读书、看报的人数将会迅速增加,对报刊杂志、各种书籍的需求将会成倍增加,从而刺激壮语广播、电影、电视的发展,学过拼音壮文的人更有了用武之地:有更多的报刊杂志、书籍可看,有更多的稿件可写,就用不着担心像以前那样学而无用,无书可读,无报可看,有耳不闻(指广播),有目无睹(指影视)了。

这就是本人对推行拼音壮文步履艰难、收效不大的反思后得出的结论。

注释:

①引自《壮文工作通讯》1981年第一期。

②引白覃耀武在纪念《壮文方案》颁布4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③引白《广西日报》1982年4月27日社论。

第5篇

上面说的“汉语”应该指“普通话”,准确地说是“现代的共同的汉语”。普通话是用现代北京话系统做标准设计的。因此,汉语拼音是用来书写现代共同汉语的专用的符号形式系统,具有音标兼有文字的性质。传统汉字是表意体制的语素文字,与语音单位没有直接的联系。汉语拼音的符号形式与语音单位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因此具有音标的性质。汉语拼音经过音位的概括,可以通过25个字母,用最节省的方式书写汉语,因此,也具有表音体制的音素文字的性质,虽然还没有完全取得法定文字的地位。由于语言中的音素的数量比语素的数量小得多,所以,汉语拼音不仅可以直接表示语音单位,而且可以比传统汉字更加经济地完成书写汉语的任务。

一、汉语拼音应用的优势

1.汉语拼音能够准确反映普通话的实际语音

用汉字写汉语一方面本来一个声音却写成了不同形体,另一方面本来不同的声音却写成了相同的形体。前者造成人们经常写别字的结果,特别是对于刚刚从口语进行书面语转换的小学生。后者造成人们经常读错词语的现象,特别是对于那些用于不常用意义的词的读音。例如,山东“济南大学”与广东的“暨南大学”,在口语中经常发生混淆。如果用拼音写出来就没有这个问题了。普通话的轻声、儿化等语音现象,汉字不能或者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如果用拼音就好了。用汉字没有形成,也难以形成以词为单位书写的习惯,用拼音就有现成的正词法实现词式书写。词式书写对于正确使用普通话口语,对于普及普通话这种国家共同语非常有利。

2.汉语拼音可以促进人们自觉接受普通话系统的规范

汉字容易把普通话系统以外的词素当做词夹杂进来。汉字书写无法体现词和词素的距离,因此很容易让来自文言或者方言的词素,在普通话中当做词用。例如,上海《语言文字周报》2001年9月26日陈一平文章的题目是“语淡味不薄”。应该说“语言平淡味道浓”,因为“语”不是词,用拼音写出来是“yǔ”,自然首先使人想到词“雨”。于是促使人们重新考虑选择“语言”这个词,才符合普通话系统的要求。《复旦学报》1997年第3期周振鹤文章的题目是“日本文化的幸与不幸”。“幸与不幸”应该说“幸运与不幸”,才是普通话。不过,文章的正文都是用“幸运”代替了“幸”。题目中的“幸”也许是编辑弄巧成拙的加工。有人说标题要简洁,但是也不能削足适履,应该长的就不怕长。例如,北京《中国文化报》1999年7月13日发表孙若风的报道,题目是《孙家正在全国文化法制工作会议上强调积极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法制建设》,就不怕长。

3.汉语拼音能够使书面汉语的排列和索引更加有序化

由于汉语拼音只使用了拉丁文字中的25个相当于音素字的符号形式,所以很容易从语音的角度建立词语的顺序。所以,现在图书索引、姓名排列等,除了考虑那些不熟悉普通话和拼音的人,一般直接采用拼音顺序。

不过,我们的《现代汉语词典》一方面采用拼音顺序,另一方面又照顾词的第一个音节的汉字,所以不是严格意义的拼音顺序词典。我们在20世纪后期也看到了严格意义的拼音顺序的词典,例如上海的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美国德范克的《汉英词典》。

4.汉语拼音能够使汉语的书面信息处理更加方便

汉语拼音用的基本单位少,所以可以像英语用的文字一样,比较方便地用于电脑信息处理。随着普通话和汉语拼音的普及,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直接用汉语拼音在电脑上写现代汉语。由于前面说的原因,汉语拼音对于输入古代汉语文献当然不方便,这就需要根据文字形体进行编码。即使这样,人们仍然喜欢用形体中的部件名称的第一个拼音字母做为代码,因为这样容易记忆。

5.汉语拼音有可能直接代替汉字

由于汉语拼音从音素角度设计字,所以字的总数量只需要25个,非常少。这样不仅处理起来更加方便,而且因此符合人类文字发展的大趋势。

在网络信息传输的过程中,有的人已经直接用拼音书写汉语。如果将来大量的人都非常熟悉拼音了,也许拼音会成为新的汉字,取代传统汉字。由于传统的包袱小,越南、朝鲜等国家早就成功地经历了这样的文字变化过程。我们不必回避谈论这个问题,即使会引起一些保守人的反感。

二、汉语拼音应用的局限

1.文字系统无法跨越时间和空间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37-138页说:“没有一个变化是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都发生的”。“泛时观点和语言的特殊事实永远沾不上边”。

有人说汉字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表达古代到现代,中央到地方的汉语,甚至可以表达外国例如日本、朝鲜、越南的语言。如果只是看到文字形体上大致相同的表面现象,而不管文字不同的系统功能;那么,拉丁文字不是有更加强大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吗?有人会说,拉丁文字的历史短,是从原始闪米特文字经过几个阶段演变出来的。其实,现代汉字的历史也短,它是经过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简化楷书几个阶段演变出来的。

有的学者试图设计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汉语拼音。最典型的是赵元任1892到1982年坚持设计和完善的,由商务印书馆1983年出版的《通字方案》。例如,本书第73页把“教我如何不想他”拼写成“ceawqooruhobutsiagta?”这样的拼写,虽然体现了作者涉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渊博的汉语知识,但是,一方面目的是照顾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汉语,另一方面实际上不能用任意一个时间和空间的汉语语音方便地读出来。这种拼音已经不是我们说的“汉语拼音”。它跟曾经失败的“老国音”有相似的地方。当然,“老国音”进一步要求把口语改变成适应不同空间汉语的混合汉语,更加违背语言规律。

有人到今天还在提倡用汉字写的文言,实在背离时代,背离拼音的要求。2001年南京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平时作文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他用文言写的高考作文,得了满分。这件事情引起新闻大肆炒作,而且南京大学的个别招生人员准备破格录取他,最后由于其他条件都不符合而没有录取。可见,这个满分是多么片面!《中国教育报》2001年8月16日发表答记者问的文章,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宁教授回答说:书面语和口语保持一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没有必要”“提倡中小学生去写文言文”,高考提倡文言作文“是有害无益的”。这件事情也充份说明我们有的语文教师和学者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理论欠缺。

汉语拼音记录汉语比汉字更加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当然,正如个别汉字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有些音素,例如[p][s],可能是任何时间和空间的语言都使用的。

2.汉语拼音记录对象的时间局限

汉语拼音是根据现代北京话系统设计的,所以它对古代的汉语没有用。凡是与这个语音系统不同的以前的汉语,它无法准确记录。我们用汉语拼音给古代书面语言注音,其实是很不科学的,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根据那样的注音读出来的汉语,不仅现代汉族人听不懂,就是叫那些作品的作者活过来听,也是听不懂的。可见,普通话不是表面的声音,而是建立在自己的词汇、语法体系上。因此,基本词汇和语法构成一种语言的基础。

研究古代汉语的学者给我们构拟或者找到了上古、中古、近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这才是真正的古代汉语语音,即使有些不一定准确。可是,这些古代汉语的语音不仅汉字无法直接表达,就是汉语拼音也无能为力,只有依靠国际音标。不知道能否用现代英语的文字系统给古代的拉丁语注音。

赵元任在商务印书馆1983年出版的《通字方案》第9页说:有人在1944年用拉丁字母设计中古汉语拼音系统,用来教汉语的古代文献《孟子》。我们也听到有些说南方汉语方言的古代文学或者古代汉语教授用自己的家乡话读古代文学作品,例如屈原的《离骚》,他告诉学生这就是屈原的楚语。谁知道呢?当然,至少比用来自北方汉语方言的普通话读更加接近古代汉语一些。这种做法倒是比用普通话读科学一些,但是,可操作性不强,现实价值也缺乏。

3.汉语拼音记录对象的空间局限

汉语拼音对普通话或者北京话有用,但是对其他方言或者其他地方的汉语没有用。例如,许多人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想用汉语拼音把方言和普通话的不同的语音表达清楚,往往遇到困难。越是不同,越是无法用汉语拼音表达。

反过来,用方言的语音系统去读普通话文章中的词,也不是真正的方言,只是普通话穿了一件方言的外衣。例如,在湖南省衡山县的方言中“跑”是来自普通话的“外来词”,可以用方言语音读“跑”,但是要表示“跑”,前山话说“打飞脚”,后山话说“打蓬牯子”。因此,在方言和普通话转换中不能简单停留在语音上。

不少地方志中的方言部份,由于作者缺乏国际音标使用能力,采用汉语拼音加汉字进行方言描写,使它作为文献的研究价值大打折扣。这是方言学者感到痛心的地方。很多民间文学记录中,那些最有特色的词被翻译成了普通话,破坏了它的本色。有的用汉字说明特殊读音,更加不伦不类。

例如,衡山县民间文学编委员1987年编辑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衡山县资料本》第11页有“看颈”这个词根本不存在,实际是“望颈”的翻译,因为“望”用白读音“[m5?5]”,记录人没有想到文读是“[?4?4]”的“望”。第112页用“来几”分别在左边加形旁“亻”构成形声字来记录表示“男孩”的词。解释是“衡山方言,伢子,十八岁以下男性的统称”。然而声旁“来几”的声调与词的声调一个也不符合,实际上与方言中的“奶机”同音。“伢子”是用长沙话解释,而普通话的“男孩”又不用。“十八岁”是主观确定的,应该是“没有成年的男子”,没有精确界限。

顺便说一下,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分别弄出3个标准,实际破坏了标准。这样从心理上照顾了人口占多数的使用北方方言的人,但是理论上不科学,实践上等于放松或者取消了标准。正如英语用英国首都的伦敦话做标准,汉语应该用中国首都的北京话做标准。北京话自然有自己一整套系统的语音、词汇、语法标准。当然,北京话本身也有规范问题。

4.汉语拼音书面分化语素的局限

汉字是表意文字,可以通过不断创造新汉字,把相同声音的语素人为地进行分化。但是,汉语拼音是拼写汉语的,不是拼写汉字的。汉语当然首先是口语,口语的基本单位是词。任何语言中的词都会出现同音词,但是不会很多,否则会影响正常交际。因此,任何语言可以使用表音文字。但是,有人说汉语的同音词比英语多得多,如果采用表音文字就会导致大量同音词无法区别。

这是一种误解。第一,表音文字本来是区别声音的,所以不会产生什么同音词。第二,文字写法不同改变不了同音词的性质。例如“期中”和“期终”,“终于”和“忠于”即使汉字写法不同,也改变不了本身的同音词性质。用表音文字的英语也有这种现象。例如,英语的“hair(头发)”和“hare(兔子)”虽然写法不同,但是仍然是同音词。第三,有的词本来是一个词,是文字强行分离。例如“他,她,它”本来就是一个词“tā(他)”,仿照英语写成了3个“词”。然而,英语的“he,she,it”才是真正的3个词。如果这样,我们可以让英语的“brother”也仿照汉语的“哥哥、弟弟”两个词的不同,分别写成“大brother”、“小brother”。我们甚至还可以根据“他”的高矮、大小等不同分化创造更多的“他”字。

我们必须承认汉语拼音在书面上分化语素的局限。有人为了弥补这种局限,方便那些习惯了汉字的人接受拼音,于是在拼写的音节前后加上一些类似汉字形旁的字母。这样,使表音文字又一定程度地回到表意文字的老路。其实,这种汉字的“优点”并没有给汉语带来多大的好处,在口语信息交流频繁的时代甚至是有害的。例如“期中考试”和“期终考试”写得不同,但是说不清楚。如果,我们从口语的根本上区分成“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无论用汉字写还是用拼音写,不仅说得清楚,而且写得清楚。因此,汉语拼音不必模仿汉字去人为分化汉语单位。相反,这样做会导致口语和书面语的分离。

三、汉语拼音应用的问题

1.字母名称的应用问题

这个问题讨论的人不少。许多人认为应该按照普通话语音系统确定名称。我赞同。因为现行名称许多不符合普通话要求,人们宁可使用英语字母名称或者直接用教学中符合普通话语音系统要求的声母、单韵母的呼读声音做名称。我建议按照普通话语音系统用国际通用的英语字母名称的声音确定。这样最容易推广。

2.隔音符号的应用问题

北京的期刊《方言》的英语目录中总是把“湖南”写成“hu''nan”,例如2000年第1期。大概是担心别人误解成“hun''an(昏暗)”。上海的报纸《语言文字周报》2001年7月11日发表王志海《谈谈隔音符号》,列举一批词,例如“fānàn发难”,认为这个词要加隔离音符号写成“fā’nàn发难”,才不会误解成“fān’àn翻案”。

这种担心和扩大隔音符号使用范围的做法是多余的,是不经济的。因为隔音符号是针对那些零声母音节设计的,所以如果不是零声母自然不要加,直接用最经济的零形式表示音节的界线。

现行学术期刊规范中,对英语摘要中的汉语姓名写法的规范,没有严格遵守正词法规定,也体现这种画蛇添足的现象。例如“pengze-run”中间的“-”相当于音节隔离符号,也是多余的。这是汉字书写方式的残留。“pengze-run”应该规范成“pengzerun”或者“pengzerun”。

3.声调符号的应用问题

声调是汉语的功能性语音要素,除了在英语等非声调语言中出现汉语单词以外,在汉语拼音的应用中应该一律使用声调符号。现在允许人们在使用大写字母拼写汉语的时候省略声调符号的做法不好。应该学习《现代汉语词典》,还有《中国语文》、《方言》、《古汉语研究》等刊物的编辑,他们用大写字母拼写出版物名称都加了声调符号。在机器处理不方便的时候,允许用1、2、3、4放在音节后面代替普通话4个声调符号。

4.正词法的应用问题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从1988年公布以后,有10多年了。可是,根据我们对1999-2000年的刊物的调查,多数刊物没有实行正词法,甚至连《语文天地》、《语文学习》也是这样。最落后的又最重要的是小学《语文》教材一直没有适应新形势,没有采用这个国家标准。小学《语文》教材因此出现违背普通话的拼音,例如:“yīhuìr(一会儿)”错写成“yī huì ér”。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正词法是普及得最好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也逐渐重视这个问题。

5.拼写错误的问题

根据我们对1999-2000年的刊物的调查,出现拼写错误的达到88%。这些五花八门的拼写错误,如果出现在汉语中,那么说明从事封面设计的美术工作人员普通话和拼音素质不好。如果出现在英语,那么主要体现在直接用汉语拼写的人名、地名中。这说明做英语翻译的人普遍存在普通话水平问题。这些也说明编辑人员的普通话和拼音素质以及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存在问题。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要重视拼音的规范,其次是尽快普及普通话。

6.音素汉字的问题

在任何语言中经过功能概括的单位是相对有限的,但是不同性质的单位在数量上相差悬殊。一般来说,在一种语言中,通用词接近10万个,语素接近1万个,音节只有1百到5千个左右,音素不到1百个。

如果说像古代汉字那样的词文字在现代已经是%0,像汉字这样的语素文字已经只有1%;那么,像日本假名、朝鲜彦文、阿拉伯文字那样的音节文字有30%,像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那样的音素文字有69%。也就是说在现代文字中,表意文字大概只有1%,然而表音文字大概有99%。

汉语拼音就是走表音文字中的音素文字这条宽广的道路。事实上汉语拼音方案采用大写字母,设计隔离音节的专用隔音符号和兼职的“y、w”,已经从拼写汉语的词的角度,为未来的表音汉字做了准备工作。所以,汉语拼音方案不只是为了给汉字注音。

要使音素汉字完全代替现行语素汉字,首先要普及普通话,然后要通过普及汉语拼音正词法,形成汉语的词式书写习惯。但是,更加重要的也最难的是在使用汉语过程中的普及普通话意识和词意识。这是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才能在人口众多,观念层次不一致的中国得到实现。这也决定于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发展速度。

在这里我们要警惕当前语言学领域的保守思潮,虽然同时要防止激进思潮。保守思潮是有社会原因的,这是20世纪最后20年伴随经济发展出现的思想反常现象。主张倒退、复古的保守思潮,“是阻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主要错误思潮。”有的人任意贬低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口号下,引导人们向后看,有意无意地企图从古人那里寻求解决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药方”。(许全兴《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代西方文明》,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9年第2期。)20世纪末期,中国刚刚从国家灭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就有人骄傲和霸道地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这种思潮就像中国经济腾飞以前出现的中国人想领导世界革命的思潮一样有害。(李慎之《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风范》,北京:《现代传播》1997年第1期。)任何对中国历史及其文化进行民族主义的夸大论述,虽然能够满足大民族的虚荣心,但是最终会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因为“民族主义并不等于民族感情,它实际上是对民族感情的非理性的不加抑制的张扬。”(刘春《历史边缘的选择》,北京:《现代传播》1997年第1期。)

在文章的最后,我们建议台湾尊重中国大陆使用了几十年的设计科学的汉语拼音方案,并且推动它的规范和普及工作,不要在犹豫了半个世纪以后在接受汉语拼音方案的同时再走弯路。同时,建议中国在大力普及普通话的同时,应该高度重视汉语拼音及其正词法的普及。

【参考文献】

[1]敖小平.《谈谈中国的语言和中国的文字》[a].苏培成等.《语文现代化论丛4》[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陈永舜.《汉字改革史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79.

[3]程荣.《汉语辞书中词性标注引发的相关问题》[j].北京:《中国语文》,1999,(3).

[4]蒋辅文.《提倡词式书写和词式排版》[j].成都:《中文信息》,1997[5].

[5]刘静敏.《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儿化韵拼写问题》[j].北京:《语言文字应用研究》,1998,(1).

[6]马庆株.《汉语拼音:和汉字一起走向新世纪》[n].北京:《中华读书报》,1998-07-22.

[7]彭泽润.《字母和字是同级单位》[j].南宁:《阅读和写作》,1988,(3).

[8]彭泽润.《文字的字间空隙和词间空隙》[n].上海:《汉语拼音小报》,1996-08-28.

[9]彭泽润.《汉语拼音正词法和汉语的“词式书写”》[j].北京:《语文建设》,1998,(4).

[10]彭泽润.《普通文字学中的“字”以及有关理论问题》[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1).

[11]彭泽润,彭建国.《20世纪中国的语言生活、语言教育和语言理论》[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12]彭泽润,李葆嘉主编.《语言理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

[13]司玉英.《文字学理论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字母”与“字”的关系》[j].延边:《汉语学习》,2001,(4).

[14]王均主编.《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15]尹斌庸等编辑.《汉语拼音正词法论文选》[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5.

[16]语文出版社.《语言文字规范化手册》[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第6篇

【论文关键词】西部边远山区农村;拼音教学;方法;措施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学好汉语拼音有利于识字,阅读和学说普通话,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寓言,发展思维。汉语拼音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年制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拼音教学要求:首先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圣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其次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在西部边远山区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由于西部边远山区在家长的观念、教师的素养、学生自身问题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汉语拼音教学的质量。关注对西部边远山区汉语拼音教学势在必行。

1. 西部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现状

1.1首先是教学资源匮乏,一直处于教师加课本的模式,无法进行直观教学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中来。二是部分教师年龄偏大,学历低普通话水平不高,受方言的影响比较深发音经常出现偏差现象带有方言口音,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不高,很难对农村小学学生学习汉语拼音拼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2在现在经济社会的冲击下和“读书无用”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家长纷纷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很多老人都不识字,有的识字也不识拼音,完全不给予孩子辅导,他们也辅导不了这样就成了“课后盲区”,也就是课后家庭辅导很少,甚至没有。

1.3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滞后,对新课改的理念不能很好的吃透,农村学校教育教研的范围不很浓厚,部分教师对拼音教学不够重视。

1.4其中主要问题是对汉语拼音教学偏离拼音教学指导思想中的“掌握音节”和“结合语言”的指导思想。如:教师处理不好指导学生学习字母与训练学生直呼音节、书写音节的关系。具体表现是,教师在每节拼音课的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字母的发音与识记字母形状的指导,而忽略直呼音节与书写音节的训练。再如:一部分教师在拼音教学中不注意结合语言进行,而是孤立地教学音节,使学生兴趣索然。问题表现在教师不能充分地利用教材中构词率较高的音节,适时、适量地指导学生用其组词语或用所组的词语口头造句。这样不但影响了学生学习拼音的积极性,还导致学生不能结合语意有效地识记音节及扩展学生的词语占有量,给下一段的借助拼音提前阅读和写话造成了困难。

2. 汉语拼音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社会实践和网络学习的有效工具。因此,小学语文必须重视拼音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这一工具,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2.1汉语拼音与写作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要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得从低年级说话、写话入手,从写一句简单的话到写一段话。小学生在写话时,会遇到很大困难,既不会写字。要想解决这个困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拼音代替没学过的字。只有采用这种方法,低年级的说话、写话训练就能顺利的进行。

用拼音代替不会写的字,它的作用甚广。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学生能学而即用。实践证明,汉语拼音能扫除孩子写作中的“拦路虎”,使小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为高年级作文打下了基础。

2.2汉语拼音与阅读

低年级的学生阅读的拐杖就是汉语拼音。他们识字量少,阅读时会遇到“绊脚石”。要想搬开它,那就得靠汉语拼音。

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教师都要诱导学生利用拼音自己读课文,了解其内容。这样既巩固了拼音识字,又能尝试到自己读熟课文的成功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2.3汉语拼音与学习普通话中

汉语拼音不仅是识字、阅读的帮手,而且对学生学习普通话、会说普通话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能说出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呢?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一上学就学习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和调号。并且拼读音节、句群的知识学生已牢固掌握,课文又是全文注音,因此,学生能说出一口规范、标准、流利的普通话。

2.4汉语拼音与人民生活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汉语拼音已作为联合国通用的国际标准使用,九十年代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国际大图书馆已将汉语拼音作为中文图书音序检索的工具。现在,以汉语拼音为音序的字典词典已成为人们离不开的工具书了。从这一点来说,汉语拼音就成了人们起步学习文化的拐棍,识字正音的工具。

2.5汉语拼音与网络

时下,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普及,小学教育的计算机课程已经摆上了重要的位置。当人们刚刚接触计算机的时候,也是借助汉语拼音入门的。用计算机工作,打文件,查资料,发信息,无一不是使用汉语拼音的。汉语拼音输入有三大好处:第一,拼音输入更快,更准确;第二,拼音录入不影响作者的构思,使思维更流畅;第三,汉语拼音是小学一年级就已经掌握的工具,不需要重新学习新的输入法,上机就会操作,省时省事。汉语拼音帮助汉语走上了信息高速公路。

3. 加强西部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方法及措施

西部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教师的普通话整体水平不高,对汉语拼音的教学的认识不够,我们尽最大可能在树立新的汉语拼音教学理念,使拼音教学的课堂尽可能有趣味性,吸引我们农村娃娃,建立我们农村娃娃学习汉语拼音的平台,汉语拼音本身是比较枯燥,单靠一张嘴死记硬背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现在的许多农村娃娃的儿童读物越来越丰富,大多都有拼音注释,我们要充分利用娃娃们手中的儿童读物,引导他们自己借助拼音扩大阅读量和知识面,通过大量的阅读潜移默化地提高小学生的汉语拼音能力。莎士比亚说过一句很诗意的话:知识是到达天堂的翅膀。要让我们农村的孩子学会拼音知识,就一定要让我们的老师教给农村娃娃获得拼音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根据刚入学孩子思维形象具体化、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以及拼音教学的规律,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注重教学的趣味性,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游戏、活动等教学形式,缩小跨度,帮助学生学好拼音。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对普通话知识的学习,自己要正确地拼读好每一个音节,注意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为孩子们创设一个轻松、和谐、温馨的语言环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老师之间要多交流,多合作,倡导“为了一切孩子”的汉语拼音,探索和尝试多种课堂教学模式,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能力,只有这样西部边远山区农村小学低年级汉语拼音教学才能健康发展。总之,在农村小学汉语拼音教学中,要以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互动活动,寓教于乐,注重整合,才能帮助学生走出拼音枯燥难学的阴影,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学习方式里学习汉语拼音,拥抱汉语拼音,体味汉语拼音的乐趣。

3.1应用多媒体资源弥补教师发音不规范的缺陷和学生规范发音。要改变这一现状唯一的方法就是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发音环境。如果在教学中合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资源里的范读就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拼音、课文范读不间断的让学生跟读、练读,让学生处于标准的发音环境当中,加快语言同化速度,这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是非常有利的。

3.2因为是农村,寨子不大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家访的同时给予学生辅导,有必要的话可以安排时间表进行适当的辅导,每天晚上不能只去一个学生家里而应该尽可能多走几家。有的时候你可以告诉同学们今晚要去谁家让他做好准备,有的时候不告诉去谁家,这样可以给学生觉得虽然爸妈不在家里监督学习可是教师随时会到家里检查,慢慢的就会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同时要告诉家里的爷爷、奶奶一些监督的方法,就是虽然自己看不懂拼音但是应该看着书让孩子大声的背出来或读出来,这样孩子就会觉得爷爷奶奶非常关心自己的学习。这样既受学生喜欢家长认可,又辅导了学生又做了家访,辅导和家访一举两得何不乐而为呢!

3.3营造愉快的氛围,让学生敢于探索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愉快、充满信任的氛围,能为探究性学习提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因此,教师一要尊重、相信学生;二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活动之中;三要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不轻易否定,即使是错误意见也要耐心引导,认真分析;四要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由于年龄小,大多数回答问题时很紧张,说话结结巴巴。教师要以和蔼的笑容,鼓励性的语言消除孩子的胆怯心理,让他们在学习中保持愉快的心境,并使之转化为探究热情。

3.4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标》在基本理念里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但并不是要完全丢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实现有效的学习,自主学习是基础,语文教学必须激活学生学习兴趣,以强化学生的内驱力为出发点;合作学习能实现学生从外部活动向内部智力活动的转化;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

3.5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具体形象思维和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让他们看图发音、看图记形,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注意和想象,而且能帮助他们认知和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于是,笔者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3.5.1发音示范法。在教韵母和声母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师发音的开口度和唇型,然后让学生模仿,最后观察学生发音时的开口度和唇形,发现学生的发音毛病,及时指导纠正。

3.5.2情景表演法。带表演性质的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形象记忆。如教“a”时,请班里一个梳着短短撅小辫子的女生站在黑板前,指一指黑板上的“a”,问:“你们看,这个字母像‘某某’同学的哪儿?”有的同学说像她那圆圆的脑袋和翘起的小辫子;有的说不对,像她那圆圆的脸蛋和翘起的小辫子。接着问这个女生:“你到医院看病时,医生用压舌板压住你的舌头,叫你发什么音?”女生自然就发出“啊”的声音,全班同学也很快就记住了“a”的读音和写法。

3.5.3看手势读音组词。在学四声时,为了让学生大量地进行练习,笔者采用了看手势读音的方法,如学完“ɑi”,举起了四个手指,学生马上读“āi、ái、ǎi、ài”“热爱”的“爱”;举起了两个手指,学生马上读“ái、ái、ái”“挨打”的“挨”,或者教师读四声,学生做手势。这样不但训练了四声,而且帮助学生积累了词汇,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3.5.4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在字母教学时,充分发挥教学挂图和课件的作用,把图形和字母形体结合起来给学生讲。如b、d、p、g、q这几个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字母,笔者在教学时分别出示“小朋友听广播”、“骏马奔驰得得得”、“小男孩爬坡”、“鸽子衔树叶”、“气球”的图片或课件,让学生领会字母发音,说出记忆的方法:b的竖像收音机的天线,右半圆像收音机的机体,d的发音像奔跑的马蹄声,形状像马蹄印,p的右半圆像小朋友手举的红旗,一竖像旗杆,g像数字9下面加弯、q像9字,这样学生的头脑中容易形成表象,并储存在记忆中。

3.5.5歌谣法。一年级的学生在幼儿园里对顺口溜、绕口令、儿歌、谜语等最感兴趣。初入学,他们对字母形体非常陌生,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笔者在教学时把字母编成许多形式的歌谣。比如,在区别f、t、n、m时,让学生记住“伞柄朝上f、f、f,伞柄朝下t、t、t。一个门洞n、n、n,两个门洞m、m、m”。在区分h、n时,让学生记住“有背椅子h,无背椅子n。”教学ü时,编顺口溜“鱼儿游,鱼儿跳,鱼儿水里吐泡泡”,这样学生很容易地就记住“ü”上的两点。在复习韵母时让他们记住“仔细看,记住韵母并不难,a、o、e、i、u、ü带头各五个,挑头各三个。认真学,天天练,韵母个个记心坎”。通过这样编,学生对24个韵母掌握得非常好。在标调时,学生很容易弄错。就让学生记住:“它们六个亲兄弟,老大、老二、老三、老六,标调标前不标后,只有老四和老五,哪个在后标哪个。”还利用歌诀、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拼写规律。如用“声轻介快韵母响,三音相连很顺当”说明三拼规律。用“j、q、x真淘气,见到ü眼就挖去,挖了还读ü”,帮助记忆上ü两点的省略规则。

第7篇

关键词:隔音符号;音节;界限混淆;n和ng

引言

《汉语拼音方案》是标注汉语拼音的一套记音符号,于1958年2月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作为正式方案公布推行。它是在过去各种记音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中国人民创制各种记音与汉字注音法的经验总结。它比过去设计的各种记音法更为完善、优越,受到各界人士、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并得到联合国的认可和使用。公布50年以来,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工具,《汉语拼音方案》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作为拼写中国人名、地名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日益成为汉字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计算机中文输入等领域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50年来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的实践表明,这套是科学、有效、简易、实用的“最佳方案”,但它并不是尽善尽美、无懈可击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许嘉璐1997年底在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汉语拼音方案》,研究并解决实际使用中的问题,改进和完善计算机拼音输入系统要逐步扩大《汉语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者之一的周有光也表示:“《汉语拼音方案》不是没有缺点的”,“在拼音扩大应用的时候,人们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应当诚恳地欢迎。”既然前辈们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们又何必拘泥于现有《汉语拼音方案》的束缚中呢?在运用《汉语拼音方案》特别是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隔音符号中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与同人交流。

一、《汉语拼音方案》关于隔音规则的论述

《汉语拼音方案》对普通话音节的拼写有如下具体的规定:给汉语注音时,实行分词连写,即同一个词的音节要连写,词与词一般分写。按此规定给两个音节以上的词注音必然会涉及到音节连写造成的音节界限是否混淆这一问题,为了使音节界限明晰,《汉语拼音方案》规定了汉语的隔音方法:主要采用隔音符号与隔音字母来隔音。

《汉语拼音方案》的第五部分是“隔音符号”。其中规定:“ɑ,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例如pi’ɑo(皮袄)。”

这个规定说明了两个问题:

1.“ɑ,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站用《汉语拼音方案》记写汉语的时候,要分词连写(不是一个一个音节分开写),双音节和多音节的词就要把两个或多个音节连接着写,音节之间不能有空隙,例如tongxue(同学)、you’eryuɑn(幼儿园)。

2.“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让我们先看例子,拼音词fɑngɑn究竟是什么意思昵?“反感”?“方案”?不易确定。如果要表示的是“方案”,那么,拼音方案规定需写成fɑng’ɑn,即,在音节fɑng和ɑn之间加个隔音符号(’)。否则,就是“反感”的意思。再比如xiɑn,是什么意思?“仙(先)”?“西安”?如果要表示的是西安,就应该在xi和ɑn之间加上隔音符号。另外,x字母大写,成为xi’ɑn。又如前面的例子you’eryuɑn(幼儿园),尽管you和er之间如果不加隔音符号并不会出现“是yo和uer,还是you和er?”的疑问(因为汉语里没有yo和uer这样的音节),可是为了使音节界限更加明晰,在you和er之间还是用上隔音符号为好。

隔音还可以采用隔音字母y,w。《汉语拼音方案》规定:i行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i要改作y或在i前加上y,如yi yao(医药);u行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u要改作w,或在u前加上w,如wuiwu(威武);ü行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ü要写作yu,如yuyi(雨衣)。《汉语拼音方案》关于音节没有声母时用y、w代替i、u,或在i、u之前加y、w,以及用yu代替ü的设计,主要就是为了i行、u行、ü行韵母连接在别的音节后时音节界限的分明。试想“医药”如果不写成yiyɑo而写成i iɑo,它的两个音节的面貌是何等模糊难辨。所以,y、w实际上是两个起隔音作用的字母,而“’”则是起隔音作用的符号。前者用于i行、u行、ü行韵母的音节,后者用于ɑ,o,e起头的音节。

二、隔音符号用法新探

隔音符号的使用与隔音字母y、w的使用从某种意义上讲确实可以避免所有的零声母音节与前面的音节界限发生混淆的问题。但音节界限混淆问题并不是只发生在零声母音节上,还可能发生在鼻韵母上。普通话共有16个以n、ng为韵尾的鼻韵母,而n和g又都是可以充当声母的。这样,带鼻韵母的音节就可能与连接在后面的音节界限发生混淆。这样总结起来,容易造成音节界限不明的音素共有8个,即,ɑ、o、e、i、u、ü、n、ng。由ɑ、o、e、i、u、ü六个音素组成的零声母音节与前面音节的界限可以利用隔音符号与隔音字母划分开,暂且放在一边,问题就出现在n、ng两个音素上。

1.辅音n可以作声母,出现在音节开头,又可与ɑ、o、e、i、u、ü组成带鼻音韵母ɑn、en、in、uen、iɑn、uɑn、üɑn、ün,在这些韵母中n都出现在音节末尾作韵尾,可见辅音n具有双重性质,因此,当以n为开头的音节与前面的音节组成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时,如果前面恰巧与ɑ、o、e、i、u、ü相连,那么就很容易将n当做前面音节的韵尾,如“姑娘guniɑng”,“比拟bini”两个音节中的n本属于第二个音节,如果不加入隔音符号就很容易与前面的音节相拼为“gun”和“bin”。

2.ng是n和g的组合,是辅音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出现在音节中时不能作声母,只能充当韵尾。辅音g既可作声母出现,又可出现在音节末尾,与n组合为ng,这就为音节界限混淆提供了可能性:ng一旦连接在以ɑ、o、e、i、u、ü为末尾的音节后面的时候,就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而把ng割裂开来,把g当成一个音节的声母,把n作为前一个音节的韵尾,如huɑngɑn;辅音声母g遇到前边音节是以n作韵尾的音节时,容易被人误认作为韵尾ng而使后面的音节成为零声母音节,如,单干dɑngɑn很容易拼成档案。

其实,大部分辅音出现在音节中除了参与构造音节外,还发挥出了相当于隔音字母的隔音作用。普通话音节多数是有辅音声母的音节,汉语拼音字母单个音节的拼读习惯是:辅音字母不能单独地构成一个音节,总是跟后面的原因拼合成音节,多音节的只有在后边没有元音的情况下,辅音字母才跟前面的音素拼合,例如shɑng、kɑng、lɑn。这样,辅音字母就起了标明音节界限的作用,但n、ng两个辅音又有特殊情况,后面要进行分析。

隔音字母的运用没有问题,姑且放在一边,问题就出在隔音符号上。按《汉语拼音方案》规定,“ɑ,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但如上文中提到的例子you’eryuɑn(幼儿园),尽管you和er之间如果不加隔音符号并不会出现“是yo和uer,还是you和er?”的疑问(因为汉语里没有yo和uer这样的音节),可是为了使音节界限更加明晰,在you和er之间还是用上了隔音符号。又如,he’ɑi(和蔼)、hɑi’ou(海鸥)、chɑo’e(超额),不用隔音符号,界限也很清晰,但仍然加了隔音符号。可以总结出以元音为末尾的音节后面连接一个以ɑ,o,e开头的音节,这时要加隔音符号。

我们给“桑塔纳”注音,注音为sɑngtɑnɑ,可能有sɑngtɑnɑ和sɑngtɑn ɑ两种读法,但《汉语拼音方案》规定,以ɑ,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有必要才加,所以sɑngɑtnɑ不能加隔音符号,但音节的界限确实发生了混淆。总结得出,当n、ng出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的连接处时,如果在它们后面有隔音符号,那它们当然是前附于上一个音节的,如果没有隔音符号,那么必然会导致音节的界限不清,例如zhengɑn、zhene,这就是隔音符号的问题所在。再如,chɑng’ɑn和chɑngɑn,“长安”加了隔音符号,而类似于“产感”的,就不加隔音符号了,我认为这样做是极不合适的。单独拿出一个词当然很容易辨别,但如果把它放到语流中去快速朗读,必然会引起读者的怀疑,不知读哪个词好,必然会影响到朗读的连贯性。虽然根据上下文语境可以作出判断,但仍然浪费了读者的时间和目力。

既然类似于you’eryuɑn (幼儿园)、he’ɑi(和蔼)、hɑi’ou(海鸥)、chɑo’e(超额)这样不加隔音符号音节界限也很清晰的词都用了隔音符号,那么为何音节界限不清的类似于sɑngtɑnɑ(桑塔纳)和chɑngɑn(产感)这样的词就不能加隔音符号呢?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解除隔音符号使用条件的限制,只要音节界限不清晰就可以使用隔音符号,如shɑng’e(上腭)shɑn’ge(山歌),这样,音节的界限自然就变得更清晰了。

结语

正是基于上述分析,我认为,《汉语拼音方案》中对隔音符号的叙述不科学,“音节界限发生混淆”这一表述的具体表现没有明确,所以,人们对容易发生音节界限混淆和不容易发生音节界限混淆的情况不容易作出正确的判断。应该表述为:“ɑ,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或以ɑ,o,e,i,u,ü和n,ng同时出现于第一个音节的末尾与与其相连的音节的开头时,如果音节界限不清,就用隔音符号(’)隔开”,我想这对《汉语拼音方案》乃至普通话的推广都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王艾录.隔音符号用途异议[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5):72-74.

第8篇

关键词:隔音符号;音节;界限混淆;n和ng

引言

《汉语拼音方案》是标注汉语拼音的一套记音符号,于1958年2月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作为正式方案公布推行。它是在过去各种记音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中国人民创制各种记音与汉字注音法的经验总结。它比过去设计的各种记音法更为完善、优越,受到各界人士、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并得到联合国的认可和使用。公布50年以来,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工具,《汉语拼音方案》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作为拼写中国人名、地名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日益成为汉字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计算机中文输入等领域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50年来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的实践表明,这套是科学、有效、简易、实用的“最佳方案”,但它并不是尽善尽美、无懈可击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许嘉璐1997年底在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汉语拼音方案》,研究并解决实际使用中的问题,改进和完善计算机拼音输入系统要逐步扩大《汉语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者之一的周有光也表示:“《汉语拼音方案》不是没有缺点的”,“在拼音扩大应用的时候,人们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应当诚恳地欢迎。”既然前辈们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们又何必拘泥于现有《汉语拼音方案》的束缚中呢?在运用《汉语拼音方案》特别是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隔音符号中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与同人交流。

一、《汉语拼音方案》关于隔音规则的论述

《汉语拼音方案》对普通话音节的拼写有如下具体的规定:给汉语注音时,实行分词连写,即同一个词的音节要连写,词与词一般分写。按此规定给两个音节以上的词注音必然会涉及到音节连写造成的音节界限是否混淆这一问题,为了使音节界限明晰,《汉语拼音方案》规定了汉语的隔音方法:主要采用隔音符号与隔音字母来隔音。

《汉语拼音方案》的第五部分是“隔音符号”。其中规定:“ɑ,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例如pi’ɑo(皮袄)。”

这个规定说明了两个问题:

1.“ɑ,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站用《汉语拼音方案》记写汉语的时候,要分词连写(不是一个一个音节分开写),双音节和多音节的词就要把两个或多个音节连接着写,音节之间不能有空隙,例如tongxue(同学)、you’eryuɑn(幼儿园)。

2.“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让我们先看例子,拼音词fɑngɑn究竟是什么意思昵?“反感”?“方案”?不易确定。如果要表示的是“方案”,那么,拼音方案规定需写成fɑng’ɑn,即,在音节fɑng和ɑn之间加个隔音符号(’)。否则,就是“反感”的意思。再比如xiɑn,是什么意思?“仙(先)”?“西安”?如果要表示的是西安,就应该在xi和ɑn之间加上隔音符号。另外,x字母大写,成为xi’ɑn。又如前面的例子you’eryuɑn(幼儿园),尽管you和er之间如果不加隔音符号并不会出现“是yo和uer,还是you和er?”的疑问(因为汉语里没有yo和uer这样的音节),可是为了使音节界限更加明晰,在you和er之间还是用上隔音符号为好。

隔音还可以采用隔音字母y,w。《汉语拼音方案》规定:i行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i要改作y或在i前加上y,如yi yao(医药);u行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u要改作w,或在u前加上w,如wuiwu(威武);ü行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ü要写作yu,如yuyi(雨衣)。《汉语拼音方案》关于音节没有声母时用y、w代替i、u,或在i、u之前加y、w,以及用yu代替ü的设计,主要就是为了i行、u行、ü行韵母连接在别的音节后时音节界限的分明。试想“医药”如果不写成yiyɑo而写成i iɑo,它的两个音节的面貌是何等模糊难辨。所以,y、w实际上是两个起隔音作用的字母,而“’”则是起隔音作用的符号。前者用于i行、u行、ü行韵母的音节,后者用于ɑ,o,e起头的音节。

二、隔音符号用法新探

隔音符号的使用与隔音字母y、w的使用从某种意义上讲确实可以避免所有的零声母音节与前面的音节界限发生混淆的问题。但音节界限混淆问题并不是只发生在零声母音节上,还可能发生在鼻韵母上。普通话共有16个以n、ng为韵尾的鼻韵母,而n和g又都是可以充当声母的。这样,带鼻韵母的音节就可能与连接在后面的音节界限发生混淆。这样总结起来,容易造成音节界限不明的音素共有8个,即,ɑ、o、e、i、u、ü、n、ng。由ɑ、o、e、i、u、ü六个音素组成的零声母音节与前面音节的界限可以利用隔音符号与隔音字母划分开,暂且放在一边,问题就出现在n、ng两个音素上。

1.辅音n可以作声母,出现在音节开头,又可与ɑ、o、e、i、u、ü组成带鼻音韵母ɑn、en、in、uen、iɑn、uɑn、üɑn、ün,在这些韵母中n都出现在音节末尾作韵尾,可见辅音n具有双重性质,因此,当以n为开头的音节与前面的音节组成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时,如果前面恰巧与ɑ、o、e、i、u、ü相连,那么就很容易将n当做前面音节的韵尾,如“姑娘guniɑng”,“比拟bini”两个音节中的n本属于第二个音节,如果不加入隔音符号就很容易与前面的音节相拼为“gun”和“bin”。

2.ng是n和g的组合,是辅音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出现在音节中时不能作声母,只能充当韵尾。辅音g既可作声母出现,又可出现在音节末尾,与n组合为ng,这就为音节界限混淆提供了可能性:ng一旦连接在以ɑ、o、e、i、u、ü为末尾的音节后面的时候,就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而把ng割裂开来,把g当成一个音节的声母,把n作为前一个音节的韵尾,如huɑngɑn;辅音声母g遇到前边音节是以n作韵尾的音节时,容易被人误认作为韵尾ng而使后面的音节成为零声母音节,如,单干dɑngɑn很容易拼成档案。

其实,大部分辅音出现在音节中除了参与构造音节外,还发挥出了相当于隔音字母的隔音作用。普通话音节多数是有辅音声母的音节,汉语拼音字母单个音节的拼读习惯是:辅音字母不能单独地构成一个音节,总是跟后面的原因拼合成音节,多音节的只有在后边没有元音的情况下,辅音字母才跟前面的音素拼合,例如shɑng、kɑng、lɑn。这样,辅音字母就起了标明音节界限的作用,但n、ng两个辅音又有特殊情况,后面要进行分析。

隔音字母的运用没有问题,姑且放在一边,问题就出在隔音符号上。按《汉语拼音方案》规定,“ɑ,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但如上文中提到的例子you’eryuɑn(幼儿园),尽管you和er之间如果不加隔音符号并不会出现“是yo和uer,还是you和er?”的疑问(因为汉语里没有yo和uer这样的音节),可是为了使音节界限更加明晰,在you和er之间还是用上了隔音符号。又如,he’ɑi(和蔼)、hɑi’ou(海鸥)、chɑo’e(超额),不用隔音符号,界限也很清晰,但仍然加了隔音符号。可以总结出以元音为末尾的音节后面连接一个以ɑ,o,e开头的音节,这时要加隔音符号。

我们给“桑塔纳”注音,注音为sɑngtɑnɑ,可能有sɑngtɑnɑ和sɑngtɑn ɑ两种读法,但《汉语拼音方案》规定,以ɑ,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有必要才加,所以sɑngɑtnɑ不能加隔音符号,但音节的界限确实发生了混淆。总结得出,当n、ng出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的连接处时,如果在它们后面有隔音符号,那它们当然是前附于上一个音节的,如果没有隔音符号,那么必然会导致音节的界限不清,例如zhengɑn、zhene,这就是隔音符号的问题所在。再如,chɑng’ɑn和chɑngɑn,“长安”加了隔音符号,而类似于“产感”的,就不加隔音符号了,我认为这样做是极不合适的。单独拿出一个词当然很容易辨别,但如果把它放到语流中去快速朗读,必然会引起读者的怀疑,不知读哪个词好,必然会影响到朗读的连贯性。虽然根据上下文语境可以作出判断,但仍然浪费了读者的时间和目力。

既然类似于you’eryuɑn (幼儿园)、he’ɑi(和蔼)、hɑi’ou(海鸥)、chɑo’e(超额)这样不加隔音符号音节界限也很清晰的词都用了隔音符号,那么为何音节界限不清的类似于sɑngtɑnɑ(桑塔纳)和chɑngɑn(产感)这样的词就不能加隔音符号呢?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解除隔音符号使用条件的限制,只要音节界限不清晰就可以使用隔音符号,如shɑng’e(上腭)shɑn’ge(山歌),这样,音节的界限自然就变得更清晰了。

第9篇

        (一)汉语拼音教学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没有把汉语拼音和识字与写字、阅读等并列,而是放在“识字与写字”部分,突出了帮助识字的作用,即“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虽然在学段中没有提出利用汉语拼音学习普通话的要求,但是在“评价建议”中就强调要借助汉语拼音纠正方言。这个调整的原因我体会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把汉语拼音放在“识字与写字”部分,强调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和查字典,即汉语拼音与识字之间的关系仅仅如此,同时也避免产生与阅读写作进行联系的节外生枝的理解;另一方面随着推广普通话的发展,语言环境最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为学生创设学习普通话的环境和氛围,把学习普通话贯穿于语文学习中。在识字与写字中,主要发挥汉语拼音正音的作用,能够借助拼音纠正方言。对拼音教学的要求,1992年的大纲基本上是在1987年的大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不同之处是提出了直呼音节的要求,要求六年制二年级有条件的可以逐步做到直呼。1963年的教学大纲一年级的要求是:“学会汉语拼音字母,能用来帮助识字。”1978年的教学大纲也没有直呼的要求,可见1992年有教学大纲对拼音教学要求的定位是最高的。

在新课标为了突出汉语拼音“工具”的使用价值,降低了拼音教学的难度,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降低记忆要求

多年来的教学大纲均要求学生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能够默写声母和韵母,一直到2000年修订大纲和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才发生变化。新课标要求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正确书写声母和韵母,变化体现在从要求“背诵”降到“熟记”,从“默写”降到“正确书写”。我想降低要求的原因有三:其一,从工具性角度看,学习汉语拼音仅仅是为了帮助认读汉字,如果没有帮助阅读和写作的任务,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熟记字母表就足够了,没有必要达到背诵默写的程度;其二,拼音字母的音与形没有直接的联系,小学低年级学习汉语拼音只能机械记忆,尽管所有的教材都会在形象性和趣味上下功夫,但作用毕竟有限;其三,要求默写声母和韵母,对于刚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无疑增加了难度。

2、降低拼读的要求

1992年大纲对拼读的要求是:“学会拼音方法,能熟练地拼读音节,有条件的逐步做到直呼音节。”新课标要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从“熟练拼读”直至“直呼音节”回到“能准确拼读音节”,拼读要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降低了两个层次的要求。这次课程改革之所以有这样大的调整,主要原因还是对汉语拼音工具性认识的回归。如果说汉语拼音仅仅是辅助认读汉字和正音,就没有必要达到熟练的程度甚至做到直呼,遇到不会读的字,只要能够借助拼音准确拼读即可,因而没有必要让学生将很多时间和精力花在熟练拼读和直呼音节上,而应该让学生直接识字的阅读。

3、降低书写的要求

1992年大纲对汉语拼音书写的要求是“能默写声母、韵母并抄写音节,在四线三格中写得正确工整”,这样的要求很高,用的时间也很多;新课标对汉语拼音书写的要求降低到“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降低的主要原因一是书写要求过高必然延长学习汉语拼音的时间,因而占用其他内容的学习时间;二是要求超过了一般学生的接受能力,反复严格的训练可能会造成学生厌烦的情绪。

新课标拼音教学要求变化表

识记

拼读

书写

1992年教学大纲

默写声母和韵母;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

熟练地拼读音节,有条件的逐步做到直呼音节

能默写声母、韵母并抄写音节,在四线三格中写得正确、工整

2001年课程标准

正确书写声母和韵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准确地拼读音节

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二)汉语拼音教学反思

汉语拼音是识字、写字的基础,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更是一个难点,由于拼音很枯燥,所以学生的兴趣不是很浓厚,这就直接影响到了对汉语拼音的掌握程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进行汉语拼音教学的时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努力:

第10篇

19世纪末开始,就不断有人发出文字改革的呼声,要求实现拼音化。1892年卢戆章提出他的“中国切音新字(夏腔)”,主张“切音字与汉字并列”,从而揭示开了我国汉字改革的序幕。他还指出,汉字实现拼音化之后,“凡字无师能自读;基于字话一律,则读于口,遂即达于心;又基于字画简易,则易于习认,亦即易于捉笔,省费十余载之光阴,将此关阴专攻于算学、格致、化学以及种种之实学,何患国不富强也哉”①。之后,汉字改革进入广义的拉丁化时期,并产生了“国语罗马字”和“拉丁新文字”,吴玉章、瞿秋白、鲁迅等人还发表了“汉字落后论”和主张废除汉字的文章,鲁迅还指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②。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指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向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后来还进一步指出了汉语拼音文字要采用拉丁字母,还专门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他们当时对汉字改革的总体规范是:先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等条件成熟再过渡到拼音文字。他们还相继出版了《文字改革》、《汉语拼音报》等报刊。经过反复的论证,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在全国正式推广应用,与此同时,汉字的的简化和整理工作也紧锣密鼓地进行,1964年编印《简化字总表》,1977年发表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82年改名为《增定汉字简化方案》),并整理了常用字和通用字。

80年代后,汉字改革运动较为缓和,1922年国务院批准国家语委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请求的通知里指出:“今后,对汉字简化应持慎重态度,使汉字保持稳定,以利社会应用”。胡乔木也说了:“中国文字要改革成为拼音文字,必然要有一个过渡期”①。由此可以看出,汉字的改革工作并不是你想完成就能完成的了的,这必定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须经过长期的努力,且不一定能够实现。在这之后,安子介、袁晓园、李敏生、段生农等人于北京成立现代化研究会,反对汉字拼音化,认为汉字是很成熟的文字了,甚至认为世界文字将学习汉字的优点而有所改变,和“汉字落后论”相反,安子介等人主张的是“汉字先进论”,他们的论着使用了“昭雪”、“反思”等字眼,会刊《汉字文化》创办之后,还发表了大量宏扬汉字文化的文章,来反对汉字朝拼音化的发展。

二、汉字和拼音化

所谓“拼音化”,狭义的概念就是用字母拼写语言,以字母作为正式文字;广义的概念是以字母作为正式的文字辅助符号来书写语言。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②。汉字是形、音、义三者的结合,是具有高度凝定性的文字,有一个观点是这样阐述的,“汉字是最便于单独出现,富有一认即知的性能,它既能超越时间的限制,又能摆脱空间的束缚,因此,它能为上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服务,也能为各个方言区效劳”。而拼音文字则几乎是仅为记录语言和交流而设的一种文字,因为语言的地域差异特别大,再加上文字本来的不固定性,文字的表意功能就大大的下降。如果用英语来表达和记录文化的话,这对古文化的记录是非常不利的,而且,从传承文化的角度来看,汉字本身就体现着文化的发展和历史的进程。譬如,甲骨文都是先人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以及当时当地的生活条件来发明创造的。因此,从这方面来看,“拼音文字”和“汉字”本身的历史积淀性和历史层进性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从汉字演变来看汉字拼音化,从切音字、注音(国际音标)等直到《汉语拼音方案》,似乎汉字每改革一步,拼音文字就进步一步,然而拼音却只是辅助汉语学习的一个工具,是“音和形”的结合,而不能直接表“义”。以往学者认为汉字数量大,结构复杂,难认难记,不利于教学和知识的传播,我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和杞人忧天的说法,汉字并不像他们所说的那样难懂,虽然数量多,结构复杂,但每个字都是由横(一)、竖(丨)、撇(丿)、捺(ˋ)、提(ˊ)、折(乛)、钩(亅)、点(丶)这8种笔画构造而成(又称“永”八法)①。这就好比表音语系中的26个字母,都是构字的要素,而一旦拼音化,这些要素一替换,汉字的同意字将弄得一团乱,会给汉字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承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从汉字的实际情况来看,汉字经过几千年的酝酿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文字、文化和精神体系,如果实现拼音化,则会使中国的文化失去存在的物质基础,也失去了贯穿古今的传承媒介。从现代信息领域的发展来看,汉字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开始我们就知道,汉字是一种凝定性的文字,所以才得以充当《牛津英语大词典》主篇菲尔德探索过程中的“中介语言”。而且汉字是由联合国五种规范文献中翻译出来最薄的一种文献语言信息量大,输入方便,在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由于突出的是汉字言简意赅的优越性,以占最少字符表达最完整的意思,这也是拼音文字无法对比的独特性。

三、汉字和拼音文字的比较

每一种文字都有它自己独特的一面,下面就汉字和拼音文字各自的优缺点进行比较,看到底是谁优于谁。

(一)汉字的优点,拼音文字的缺点

1.汉字形体区别度大,利于识别阅读

汉字对应语言是一音一字,其外貌形态是一个字一个样,个性十分突出,字与字之间干脆利索、整齐美观,给人的视觉印象深刻,易于辨认区分,利于记忆,极易于快速阅读,阅读时,一目了然,能迅速分辨,作出判断。

而拼音文字则是从二十几个字母中抽出几个字母平行排列来组成一个单词,而且一个单词就是一长串,各单词长短不一,线形字母个个相似,连成一片,每个单词都是那几个字母翻来覆去地更换拉置组成,词与词在形体结构上区分不明显,阅读时视觉的辨认难度大,而且因字母纯粹是一个音素,没有任何联系,不能通过理解记忆,所以拼音文字虽便于字母读音,但实际上单词难记,一长串相似的字母相连排列也有碍阅读效率,例如:

拼音字母——Yìshíjiān,wǒyòujuédézìjǐbùjǐnshìzàikànhuàjuàn,quèyòuxiàngzài

línglíngluànluànfānzheyījuànlìshǐgǎoběn.

汉字——一时间,我又觉得自己不仅是在看画卷,却又像是在零零乱乱翻着一卷历史稿本。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汉字与拼音文字相比较,在视觉效果上,清晰明了是拼音文字的一大要害。

2.汉字字词合体,一字一音,音界分明

就汉字的语音形式来看,汉字一字一个音节,各音节没有复辅音,元音占优势,音界分明,且乐音多,音质清晰响亮,语感个性强,读起来干脆利落,没有区分音节的负担,诵读中文时,声音一字一顿,抑扬顿挫,音不牵连,节奏平稳,频率较慢,即使是在音量小或有他音干扰的情况下,也能分辩得很清楚。汉字读音上的这些特点,也是决定汉语诗歌具有特殊艺术感的先天条件。而拼音文字是几个字母拼合成一个音节,几个音节构成一个单词,复辅音多,音界不分明,读文时,舌头转动快,语音连成一片,牵连不清,变化频率快,读者难读准,听者难听清。

3.汉字的交际功能强且稳定持久

汉字的形体与其字义血肉相连,不论读音是否准确,其字的含义是基本稳定不变的(除一字多义现象),从而见形能知其义,与拼音文字相比,汉字在交际功能上具有无与伦比的通用性与稳定性,是交际语言中功能最强的文字。

从时间上看,定型规范了的汉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代遗传下来的文章至今仍能看得懂,汉字的交际功能可谓是畅达四海,贯通古今,而这是拼音文字无法做到的,拼音文字各字母纯粹是表一个音素,在记录语言时,它基本上是按音写话,没有任何固定的意义,经过时间的推移或是因地方语言差异而使之语音上发生变化,那么记录它的文字也得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用拼音文字写的文章在此地看得懂,到了彼地就不一定看得懂了,而汉字,字义固定在字形上,无论古今都读得懂。

4.汉字中形声字是最易学并掌握的理想文字

汉字中的形声字既易识音,又易辨认明义,而拼音文字只有有利于识音的一面,拼音文字虽可由形知其音(这种文字的“形”也是一种易于辨认的“形”),它也不能由其音而知其义,形与义的关系非得死记不可。但汉字中的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的,不论是它的读音还是它的字义都易于掌握,因为形旁标明了它的意义类属,声旁标明了字的读音,《说文解字》中也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例如:

①问,讯也。从口,门声。

②忘,不识也。从心,从亡,亡亦声。

③娶,取她也。从女,从取,取亦声。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有些汉字的读音较现在来说会有所变化,但可以断定,形声字的声旁,有些在造字时就与这字的读音有差别,因为现实中,不可能每个字都能找一个完全相同的独体字作声旁,有的只能用近音来标音。所以,形声字只要认识了形旁声旁,就能知其音明其义,这种文字有规律,易记忆和掌握,外国也称其为“智慧文字”。

5.汉字的形体具有特殊的造形艺术美

以汉字作为对象的书法艺术,举世无双,它与中国传统国画艺术并列,称为“国画“,也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汉字的形体既方正匀称,笔画又变化多姿,在人们长期的书写实践中,创造出了多种具有美学价值的书体。汉字的书法艺术可随人的气质、艺术修养创造各种风格不同、神韵各异、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而拼音文字虽也可以写各种美术体,但它的笔画单调,缺乏个性,不论怎么书写,也创造不出汉字书法的这种玩味无穷,值得欣赏的书法珍品来。

6.汉字比拼音文字更便于电脑的处理

当今社会,已进入电脑信息化时代,一种语言能否适应电脑的工作,这是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美国加州大学物理教授程贞先生认为中文比英文更便于电脑的处理,虽说英文只需编用二十多个字母就能敲出语言,可经研究表明,汉字形体结构信息(笔画形)编码的“形码”的工作速度远远超过了汉语拼音编码的“音码”。再说,人们已经习惯了汉字输入,再换成一套拼音文字,还得重新学习文字,这样浪费了更多的时间和人力物力。

(二)汉字的缺点,拼音文字的优点

1.汉字数量多,难以识记

据1988年国家语委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共收入汉字7000个,而汉字总数已达6万多,即使常用字也有3000多,而且汉字笔画繁多(简化以前平均每个字有11笔),结构复杂(有左右、上下、包围等结构),字形相似(如己已巳等),人们要把每个字的形体和拼音都记住,起码要十多年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效率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2.汉字一字多音现象严重,是一个突出的难点

一个字一个音,好掌握,但如果一个字出现几种读音,就容易乱套,如“艾”字,在“方兴未艾”一词中念“aì”;在“自怨自艾”中念“yì”。再如“拗”字在表“将物体弯曲而致断”时读“ǎo”,在表“不顺、不流利”时读“ào”;在表“固执”时读“niù”。常见的多音字有:好、别、发、斗、行、教、校、期、假、率、着等好几百个。造成这种多音字的现象有很多,比如说:古今音变、近音假借、字词的引申等,所以这就是汉语学习中较严重的难点。

而拼音文字却比汉字好,它是由二十几个字母拼合而成,读音始终一致,只要认识字母和懂得字母构词顺序就对了,而且它的读音也就固定了,这看起来似乎比汉字简单,可背后的难点,却是说不清的。

3.汉字一字多义的情况较多,不利于识辨和掌握

汉字包括基本义和转义(包括引申义和比喻义)。一个字由基本义发出引申和比喻义,这种转义和基本义一脉相承,有密切联系,一般不会给学习、理解带来疑难,也不会引起混淆和误解。引起歧义和混淆的是同一字有几种毫无关联截然不同的意义。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称这种字为“书写形式相同的同音词”。比如“别”字的四种意义彼此间是毫无相关之处的:(1)分离、区别(如离别、分别);(2)不要(如别动手、别开玩笑);(3)绷住或卡住(如别上符号);(4)不顺、不相投(别扭)。

其实除了这种,还有一种特殊的一字多义的现象,就是古文和成语中的假借字,如《诗经》中“逝将去女”句中的“逝”、“女”实际上就是“誓”、“汝”两字的假借字。古文中常出现的“说”“直”就是“悦”“值”的假借字,这种字若不深入研究,就会在学习中增添一些麻烦。而拼音文字中不同义的词往往是不同拼音字母组成的,读音也一定有区别,所以不会发生以上的这种情况。

从上面的比较看来,汉字和拼音文字是各有千秋,可是,如果是在五四时期看来,像鲁迅、钱玄同、瞿秋白他们是大力主张废除汉字的,瞿秋白在《普通中国的字眼的研究》一文中还说:“……汉字已成了僵尸。中国的语言要充分的发展下去,要成为现代的,能够适应广大群众的新的文化生活,就必须完完全全的废除汉字”。其实他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我们还是受到了点影响,可汉字为什么没有改变了?那是因为汉字是经久不衰的。从上面说汉字和拼音文字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可汉字的缺点是可通过改进而创造出更完美的字,这种改造还在不停的发展,而拼音文字的缺点却是无法经过改造完成的。

四、反对汉字拼音化的理由

从上面我们对汉字不必朝拼音方向发展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似乎还存在疑惑,明明两种文字各存在优缺点,为什么非得说拼音文字取代不了汉字呢?下面我们再从几个方面去论述其中的道理。

(一)拼音文字解决不了同意字,词易生歧义的问题

拼音文字要取代汉字,首先通过不了的一个难关就是同音字(词)产生歧义的问题,前面也说过汉字存在相当多的同音字(词),而同音字(词)一般只是音同,而字(词)义不同,形体更不相同。传统汉字的同音字(词)一般不会混淆,但是如果用拼音文字代替汉字,我想同音就必定同形,那么同音异义的词就没法区分了。汉字虽说数量多、笔画繁,确实难认难记,但一般意义确定,虽然同音异义,但一看字就能确定其含义,而不会产生歧义。例如,音乐家赵元任先生写的文章《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试释是事。”

这篇文章虽然是“游戏文”,但它说明我国文字中同音字之多,上文就是用“shi”这个音节的四声共32个词写成,如果改写成拼音,听者不仅听不懂,更会忙着跑向洗手间了。所以,汉字的实际情况很难走上拼音化。

(二)拼音文字无法继承汉字文化独创的多种文学式样

汉字每个字就是一个词,这些字(词)都是面积相当的方块形独立个体,不像拼音文字写出的单词那样长短不一,参差不齐,有的词一长串,有的仅一两个字母。而汉字一字一音,字字有义,义有同义、反义、近义,音有平仄四声和声韵的异同,汉字的这一特点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文学式样和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大家所熟悉的格律诗词、曲、赋和对联就是汉字创造出的特殊文学式样。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语格律诗词曲赋和对联,是文学适应的中国特产,离了方块汉字是没法生存的,也许会有人说,格律诗词和对联也是汉语词创作的,将它换上拼音文字不就行了吗?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因为汉语格律诗要讲究时序、句法,不像英、法、德等语创作的口语化诗,汉语格律特别讲究词语的凝炼、简洁,这种高度概括、精简语句构成的诗,完全脱离了平日口头语的习惯,如果用拼音字母写出来,读者会看得懂吗?会明白诗意吗?例如:

Tiānjiēxiāoyǔrùnrúsū,

Cǎosèyáokànjìnquèwú。

Zuìshìyìniánchūnkǎochù,

Juéshèngyānliǔmǎohuángdū。

这是唐代诗文家韩愈写的《初春小雨》绝句。当然,熟悉这诗的人,一读拼音就能念出来,或能回忆起汉字原诗,但若是从未见过这诗的人用拼音拼写这首诗,可能就吃力了,然而用汉字写出来,一见就清晰明了,如:

初春小雨

天阶小雨泣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上面所举的还只是古格律诗中最浅易通俗的,如果诗中用上那生僻古奥的字词或用一些典故就更成问题了。

因此,如果真要用拼音文字来拼写诗、词、曲、赋和对联的话,不仅是使一系列的文化珍宝无法传承,而且留下来的将是一部常人读不懂的天书。

第11篇

《汉语拼音方案》共分5节:(一)字母表;(二)声母表;(三)韵母表;(四)声调符号;(五)隔音符号。一开头就是字母表。方案规定字母名称如下:

字母:AaBbCcDdEeFfGg

ㄚㄅㄝㄘㄝㄉㄝㄜㄝㄈㄍㄝ

HhIiJjKkLlMmNn

ㄏㄚㄧㄐㄧㄝㄎㄝㄝㄌㄝㄇㄋㄝ

OoPpQqRrSsTt

ㄛㄆㄝㄑㄧㄡㄚㄦㄝㄙㄊㄝ

UuVvWwXxYyZz

ㄨ万ㄝㄨㄚㄒㄧㄧㄚㄗㄝ

V只用来拼写外来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

字母的手写体依照拉丁字母的一般书写习惯。

这就是“字母表”的全部内容。

任何文字的字母都有它的字母名称。同样是用拉丁字母,英语字母有英语字母的名称,就是A[ei]B[bi]C[si]D[di]E[i]F[εf]G[]……那一套。法文呢,它的字母名称是:A[a]B[bε]C[sε]D[dε]E[ε,]F[εf]G[]……。法文字母有附加符号,如çéêè,é比e舌位高而靠前,就是国际音标的[e],èê比é舌位低些,相当于[ε],但是在词典中不管上面的附加符号,只依abcdefg的次序排序。

汉语拼音字母应当有自己的名称。咱们管它叫做“汉语拼音字母”,而不叫“英文字母”,虽然字母形式一样。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拼音方案研究组纵览全球使用拉丁字母的各国文字,各有各的字母名称。(参见周有光《文字改革概论》第三章附录[3]各国拉丁字母名称比较表,含20种语文字母名称。)汉语拼音方案字母根据各个字母的发音,参照各国字母的名称,定下了如上的名称。这本来是极为正常的、也是十分必要的部分。因为字母表尽管各国的名称不同,但它的字母顺序是全球一致的。这就使全世界的文献排序有了统一的标准。这在现代生活中,是极为必要的。汉语拼音有自己的字母名称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是考虑得不错的。

汉语拼音字母名称,元音以其本音为字母名称;辅音如不加上一个元音就听不清楚,所以参照拉丁文的读音,做了个别调整:jkqr大体参照英语字母的读法,读做jiε,kε,qiu,ar(拉丁文字母无j;k如按拉丁文读做ka,则易同ha混;q如读ku,则与汉语声母相差太远;r如读εr,容易与εl混.)。另外,n为了避免同l混,读做nε;w为拉丁文所原无,y的拉丁字母读音参照希腊文的Υυ读做ypsilon,我们当声母用,就把它们读做wa、ya;还有拉丁文的z,参照希腊文的Ζζzeta读做zεt,我们也按多数辅音的办法,后加一个ε。以上字母读音,也同国际上大多数国家文字字母相同或相近,在设计时,应该说,是既体现了汉语的特点,也跟国际习惯相适应的。26个字母,为了便于记忆,还把它按照汉语诗词格律,编成四句,前两句各七个字,后两句各六个字,句末押韵:

abêcêdêeêfgê,haijiêkêêlêmnê.

opêqiu,arêstê;uvêwa,xiyazê.

这样一来,n读成nê,也押韵了,符合中国口诀的民族形式.并且又给它谱了一首《字母歌》。儿童唱唱歌儿就把字母名称和顺序给记住了。

这本是个好办法,可是,过去教汉语拼音往往不注意这个,总是一开始就教6个单元音韵母和四个声调,然后教其他声韵母和整体认读的音节。上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教学汉语拼音,也是这样个教法。我曾建议先教《字母歌》,栏目主持人(也是电视中的教学者)说,教材不是这样编的,要最后才教《字母歌》。也许这是他们的教学经验,我不敢说自己一定对,也就不好坚持了。

不过我想,即使依我说的做,怕也未必行。因为方案已经公布快30年了,汉语拼音字母名称没有推行开。我推究其原因,以前研究拼音教学法,倒是设计了多种教法,进行了实验;但是对于字母名称的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强调。没有强调教字母歌,而是一开始就教声韵调的发音。字母名称实际形同虚设。另外,在确定字母名称时,也许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字母名称单注意到字母的发音和国际惯例,却忽略了北京口语里都存在有哪些音节。北京话是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北京人当然是标准的老师。但在北京话里,ㄝ(ê)只是个叹词,它是不同任何声母相拼的。你一开始就教字母名称,北京人可就为难了,因为教师口里就没有ㄅㄝ、ㄆㄝ、ㄇㄝ、ㄈㄝ这些音,你教他怎么教?公布方案时由于拉丁方案是个新事物,当然得利用大家已经习惯了的注音符号,就用它来标注声母。你看那“声母表”下每个声母下面标注的注音符号及其汉字的读法:ㄅㄛ玻、ㄆㄛ坡、ㄇㄛ摸、ㄈㄛ佛……为什么没有注ㄅㄜ、ㄆㄜ、ㄇㄜ、ㄈㄜ,(比较ㄍㄜ哥、ㄍㄜ科、ㄏㄜ喝),或者ㄅㄝ、ㄆㄝ、ㄇㄝ、ㄈㄝ呢?就因为北京话里没有那些音节,注不出它们的汉字来。这不能怪设计字母名称的疏忽,只是在教学中没有总结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周有光先生在写《汉语拼音方案基础知识》一书时(1995)在“字母的名称”一节中说:“拼音字母中的辅音字母,要在后面加上元音成为名称。有的在辅音后面加上一个‘诶’音作为名称。(‘诶’字的读音是ê或ei)。b念‘杯’(bê或bei)……有的在辅音前面加一个‘诶’音作为名称。f念‘诶夫’(êf或eif)。L念‘诶勒’(êl或eil)……”(周有光《汉语拼音方案基础知识》,语文出版社,1995,第22页。)

第12篇

关键词:汉语拼音;认读;拼读;读准;口试;笔试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110-01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评价建议"中指出:"汉语拼音学习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讲普通话、纠正地方音的情况。"由此可见,学生应该"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而且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讲普通话、纠正地方音。它对于学生在语文学习入门阶段掌握汉字的正确发音,实现汉语拼音帮助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评价中应将学生是否能正确发音作为着眼点之一。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目标:"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我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第一学段(一、二年级)汉语拼音的学生进行评价。

1.口试法

对于要求"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我使用口试法。

口试法是评价学生发音水平的一种效度很高的方法。所谓口试法,即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声母、韵母、音节、汉字、短文等语言材料,并依据学生朗读中的表现直接评价学生的发音水平。口试法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作为一种形成性评价方式加以使用,也可以在检查教学成效时作为终结性评价的方法加以使用。该方法简单易行,能直接测量学生的发音水平。如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我适时利用一些小学高年级教材中的生字表对他们进行测试,测试的具体做法是:

(1)使用三年级以上各册语文教科书后的生字表,让学生认读生字上的音节;

(2)从生字表中的任何一行开始让学生认读,认读50个音节,统计认读的正确率;

(3)学生拼读时,不催促,不提示,只对读错的音节做上记号。如果学生开始拼错,后又自行纠正,视为正确;

(4)测试个别进行,由教师进行测试,条件允许可培训几个高年级学生帮助测试。

或者,运用设计的测评试卷,测评时认读一个音节不得超过30秒,否则不给分;发音不正确,声调不准,学生自己能马上纠正的不扣分;拼读句子和儿歌时,不添字,不漏字,词儿连读,不拖调,发音正确,声音响亮,可得满分;在拼读句子和儿歌时的指导语:"请你从现在开始拼读句子(儿歌),要看清楚,拼正确。

口试法缺陷在于它属于个体测验方法,不能进行团体测验,因此评价起来比较费时,并且评分(或评等)难以做到客观、准确。对于这两方面的不足我通过笔试法加以弥补。

2.笔试法

对于要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我一般采用笔试法。

笔试法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汉语拼音书面测验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笔试法能在同一时间测量许多学生的汉语拼音水平,根据标准答案进行的评分比较客观、准确。下面,是我设计的汉语拼音笔试题:

(一)按顺序填写声母。

(二)按顺序默写单韵母。

(三)把声母抄写在下面的四线格里。

j-ip-q-ɡo-eb-ɑ-dt-u-k

(四)把下面的音节抄写在四线格里。

jīqìhǔpídǎɡǔzǔfùdàmǐ

(五)照样子用"-"画出下面音节中的韵母。

dǎɡǔhǔpímùmǎbáhéhúxūjīqì

(六)照样子用"-"画出下面音节中的声母。

húxūdǎɡǔtíqǐnítǔzǔfùcāxǐ

(七)按要求给下面的音节标上声调。

第二声:qizuhuɡedu

第四声:cikezisuxi

第三声:zumiɡubike

(八)照样子写出音节。

ɡ-ǔ( ɡǔ) d-ú() z-ú()

j-ǚ() q-ǜ( ) c-ù() x-ǘ()

(九)照样子分解音节。

mǐ(m)-(ǐ)

ɡē()-()zá()-()tù( )-( )

xú()-()qǔ()-()jǔ( )-( )

不管是口试法还是笔试法,都应当注重对学生发音时的难点进行测评。由于方言的影响,学生在某些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上存在较大的困难。例如,我班学生有的对声母n和l,z、c、s和zh、ch、sh容易混淆,有的对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较难分清等。评价时我抓住这些重点,汉语拼音纠正学生发音错误,帮助他们克服发音困难。

3.识字评价

学习汉语拼音的另一功能是帮助学生识字,因此评价中应将汉语拼音与识字结合起来,从而使评价的内容比单纯测评汉语拼音丰富,它使评价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性更强,而使学生对汉语拼音的枯燥感减少。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应重在考查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借助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评价识字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文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

对于识字的评价主要包括:

(1)是否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是否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是否有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是否规范、端正、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