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02: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青玉案元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原文: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译文: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她却在,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来源:文章屋网 )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 隋炀帝
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折桂令 元宵
(元)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 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 宵》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影永冰灯》
(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宵月正圆》
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新质态;信息化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6-011-1
一、课前预“香”:新颖凝练的自学导引
语文课前预习的传统内容,在信息化的教学预习中,可利用新的形式与方法,带来更大的信息量和效率。教师可将有关的预习要求和内容制成微课视频,在班级QQ群等电子学习平台上,也可以利用自习课在教室内播放。
如在教学《青玉案·元夕》课前,一位教师制作了预习微课,并布置了以下学习准备工作:
1.教师在微课中先简单介绍了本课的基本情况、教材之间联系,诗人辛弃疾的主要特点,并提出了结合课文学习难点、重点的几个问题。
2.布置登陆班级QQ群,查看《青玉案·元夕》的资源库。《青玉案·元夕》资源库设有六个部分,分别为:“查一查”、“读一读”(辛弃疾_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982/11994917.htm,《青玉案·元夕》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43077.htm7.htm)“品一品”、“议一议”、“比一比”、附录(“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在QQ群上讨论班上哪位同学读书最有情感,推选出朗读达人。
这样的预习,只要具备基本的信息化软硬件,在教师不断及时、有效的指导和评点下,其体现的新颖感、趣味性、捷迅度,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和语文课堂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情境引“香”:逼真灵动的巧设熏染
通过信息化教学,在语文课堂中创设形象而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心中朴素真实的热情,引导学生深切感知、思考、领会,从而变语言的阅读学习为精神与情境的交融互动。在动静结合、逼真灵动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产生心境与语境、情境的多向共鸣。如教学屈原的《雷电颂》一文时,教师进行了丰富多样的信息化情境创设,引入特定的“雷电交加、狂风咆哮的深夜”声像情境,而教师则以“愤怒的屈原”的语言形象,在风声雷声中,感染着每个学生,熏陶着语言素养的积淀。
三、内容增“香”:张力十足的信源扩充
信息化使语文教学空间大为扩展,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资源,将原本平面化的语文内容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进行扩展。而本不在同一时空的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尤其是对于知识类、科学类的教学内容,其充裕的信息量和知识源,是学生以前的语文学习所无可比拟的,饱含知识与兴趣的张力!
而情感类课文的教学难点,就在于如果只是阅读和理解文字,学生较难靠近作者的内心世界,更激发不出情感的共鸣。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亡人逸事》一课时,作家孙犁对于亡妻的真诚怀念是重点,也是学生难以产生心境领会交融的难点。教师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赏析亡妻人物形象,直观化地增添大量非文本信息,较好地化解难点。再通过“致敬经典”的教学设计,引导观看剪辑过的2分钟左右的视频《背影》,体味朱自清感受到的父爱如何体现,进而引导学生归纳细节描写的魅力。PPT展示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明确赏析内容:苏轼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对亡妻的思念?启迪学生再次感悟细节描写的魅力。让学生在张力十足的信息源扩充拓展中感悟细节的魅力,感动——感悟——拓展,层层深入,自主体验,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
四、交互点“香”:灵活即时的沟通思辩
在信息化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师精心的设计,并以相应的技术支撑,搭建了便捷和灵活的途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双向即时互动。学生在此过程中进行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沟通思辨,所获得的快乐体验、学习感悟,对于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影响明显、效果突出。
同样是教学古诗词《虞美人》中,另一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将师生、生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延伸到课前,要求学生课前诵读诗歌,并登录Bb平台学习课程资源与电子书包内容,完成平台上的《虞美人课前测试》,教师在课前即知晓了学生预习的基本情况。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既注重了课堂上围绕某个主题、场景或诗人感受的现场言语交流、辨析,如对于诗“眼”的“愁”、两次出现的“月亮意象”,都进行了悟境、品诗的交流思辨。还将学生的合作探究分为6个小组,可以在平台上自由注册,并完成博客写作、小组日志,以及组长的小组任务,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各抒己见。如此即时灵动的师生交互沟通,使课堂始终飘散着“趣随课走”的“香辣”之味。
五、提效飘“香”:协同重效的诊断评价
在教学辛弃疾的《青元案·元夕》一词中,教师采用了“课堂提问、书面练习、达标测试、学生自主网上测试、合作完成、其他”等多种评价形式与工具。
(1)每组选派代表进行诗歌朗诵之后,由学生和教师点评,选出“最佳男(女)声”,教师进行鼓励性评价;将学生的朗诵录音上传至学习空间,让学生进行再评价。
(2)课前要求学生解决字词义,了解诗歌的大意,查阅关于辛弃疾的生平和有关本词的品读,课上通过电子平台公开展现,再由师生共同学习,引出答案,评选出最佳合作小组。
1、阑珊是衰落、将残、将尽的意思。灯火阑珊,即灯火稀疏,指人烟稀少、比较冷清的地方。
2、这句话出自《青玉案·元夕》,为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思是: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的地方发现了她。
(来源:文章屋网 )
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释义:她回眸一笑时,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六宫妃嫔,一个个都黯然失色。
2、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两汉司马相如《凤求凰》释义:有位俊秀的女子啊,我见了她的容貌,就此难以忘怀。一日不见她,心中牵念得像是要发狂一般。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朝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释义: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她却在,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来源:文章屋网 )
1、盛——带有多重含义,兴盛、繁盛;盛大,隆重;深厚等等,由此可以了解到,此五行属性为金的字,寓意非常美好。适合企业命名,突出大家对企业发展好的愿景。
2、创——“创”五行为金,笔画6。意指创造,创建之义。此字更适合各行各业起名。体现出一家公司或店铺的成立情况与状态,也隐含了一个公司、或店铺的创意性与创造性。
3、译——译字意为表达、描述,诗句“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延伸了此字寓意内涵;用作人名意指明白、晓畅、开朗、通达之义。可见寓意也非常美好,适合男孩起名用字,其字的五行也为金。
4、诚——“诚”五行属金,其字义出自古诗词《说文》:“诚,信也。从言,成声。”意谓对待人们要诚实讲信用。是人们一直所推崇且一直学习的。用作人名突出父母对孩子品性的期望与寄予,希望他诚实守信。
5、思——诗句《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延伸了此字的寓意内涵,适合男孩、女孩起名。体现了孩子虚怀若谷,大度为怀,情商高。
6、珊——珊字其五行也属金,寓意内涵在中国古诗中经常出现,如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有云:“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象征珍贵、美丽。适合女孩起名,比喻女孩像珊瑚一样好看。
(来源:文章屋网 )
复习内容:常见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复习要求: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激发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兴趣。
复习重难点:1、正确辨析古诗词中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
2、能较准确地赏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
指导方法:启发思考、讲练结合
指导过程:
一、课堂导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秦时明月汉时关”等古诗词名句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运用了修辞手法。(板书:古诗词鉴赏――修辞)
二、师生互动、鉴赏诗词
鉴赏方法:朗诵诗词、整体感知――学生品读、鉴赏作答――教师点拨、学生整理。
鉴赏诗词及要点如下:(板书)
1、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比喻“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离别之苦
“尘随马去,月逐舟行”――思念之切
2、林黛玉 《 咏白海棠》:
拟人“偷来”“借得”
“偷来” 贬词褒用想象新颖
3、李华 《春行即兴》:
对偶“芳树”――“春山”
“花”――“鸟”
“自落”――“空啼”
4、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夸张 岳阳楼高耸入云
诗人恍若置身仙境
三、课堂练习:习题五
学生思考练习后,师生共同讨论,明确要点。
借代 特征代名称“朱门”代显贵之家,反衬凄惨景象
部分代整体“樯橹”代指战船
具体代抽象“金戈铁马”代指精锐部队
四、课堂小结
修辞手法在高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诗词鉴赏、现代文阅读、作文、扩展语句以及仿用句式等题型中均可涉及修辞手法的运用,请大家既要学会鉴赏,又要学会运用。
五、课后作业:习题六、七、八
附:《古诗词鉴赏――修辞》问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二)阅读林黛玉 《 咏白海棠》,分析颔联的修辞手法及效果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简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修辞方法是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做简要分析。
简析: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五)下列诗句中都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效果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2、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简析:“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简析:“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六)下列诗句中都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效果。
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简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2、王安石的《题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简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七)下列诗句中都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效果。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上逢李龟年》)
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八)课后作业
1、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和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提示: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运用了夸张、比喻。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青玉案・元 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①青玉案:词牌名。②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繁花齐开。③宝马雕车:指观灯的贵族豪门的华丽车马。④凤箫:《神仙传》载,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作凤鸣声,引来了凤。故称箫为凤箫。⑤玉壶:比喻月亮。⑥蛾儿雪柳:元宵节妇女头上戴的装饰物。⑦阑珊:零落。
词中哪些地方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析。
一、鲜明的教学目标
一堂课的有效性取决于课堂时间分配的有效性,在有限的时间里只有突出每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效课堂。准确而鲜明的教学目标将直接关系到课堂的主体内容。因此,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是每一位老师备课的第一步,更是最重要的一步。
笔者将《青玉案·元夕》的教学重点放在了“那人”这一意象的鉴赏,因而在教学设计的主体环节便确定为小组活动,这也将成为课堂的主体内容。
二、高效的导入
导入是学生对课堂的第一印象,是一节课的第一炮礼花。成功的导入设计往往可以迅速捕捉到学生的兴趣,创作良好的课堂氛围,巧妙地切入课堂教学。面对花样百出的导入方式中,老师们往往会思考究竟哪一种才是最佳导入方式?是情境导入、新闻导入、活动导入还是其他?
首先,教师的语言必须生动而简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精心设计的语言,能把模糊的事情讲得清晰、有条理,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讲得生动、活泼,启发学生去追问、去探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导入只是一个引子,时间应控制在三五分钟之内。其次,导入的方式需要新颖而巧妙。新颖别致的导入往往能够让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比如在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一课《钱》这篇课文的导入,就可以采用活动导入的形式——汉字听写大会,让学生听写与钱相关的汉字,如锱铢、孔方兄等等。这样的导入形式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补充了关于文本的背景知识,可谓一举多得。第三,导入必须紧扣文本和背景。高效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应该是有价值的,而紧扣文本和背景的导入不仅仅符合导入本身的功能,更能给学生打开一扇理解文本的窗户,诱导学生快速融入情境之中。在《青玉案·元夕》的导入,笔者采用了对联导入的方式,借助这个导入可以充分让学生把握辛弃疾的豪放词风、爱国豪情及所处时代背景,更好地理解词人的情感。
三、明晰的教学线索
教学线索是一个教学设计的灵魂。教学线索的清晰或是复杂将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高效与否。明晰的教学线索往往可以巧妙的将整个文本串起来,以点带面,让人眼前一亮。而教学线索的寻觅过程也是整个教学设计环节当中最劳心费神之处。而在本课的设计当中,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设计教学环节,即把握词的内容与形象——情感及意图——手法及技巧,重点突破本词的“那人”这一意象,旨在通过活动促进阅读与鉴赏,全面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找到“那夜——那人——那些话”这条线索分别对应不同的活动设计与意图。如下所示:
整体感知——朗读全词——品味元宵夜——那夜——修辞与技巧
意象鉴赏——小组活动——寻找知“辛”人——那人——意象与主旨
延展提高——仿写句子——写点知“辛”话——那些话——生动与形象
四、全方位的小组活动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有效教学”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课堂教学应该以生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力打造高效课堂。以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便体现为小组学习、小组合作、小组探究,因此小组活动的设计决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有效的小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零门槛的。任何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并得到锻炼和提升。在“那夜”这个环节中,笔者采用了一个挖空填词的方式,那是一个()的夜晚。这样,文学功底较强的同学便会用到万人空巷、千盏明灭等词汇,而即使是较为内敛的学生也可以轻松地找到合适的词。其次,有效的小组活动应该是新颖的。在任何领域,创新都是受人欢迎的,教学也是如此,而因循守旧的活动方式只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第三,有效的小组活动应该是开放的。学生的创造力永远是无法预设的,而一个既定的答案往往会让整个讨论的过程失去其本身的价值。因此,开放的小组活动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力和想象力,答案永远是丰富多彩的。最后,有效的小组活动应该是好玩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关键条件是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设计出新奇好玩的小组活动,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有效的多媒体辅助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良好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仅可以让充分展示课堂内容,更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反之,过分的依赖多媒体则将喧宾夺主,丧失课堂本身的魅力,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制作幻灯片或其他多媒体辅助时应尽量简洁高效。
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释义: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2、《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释义: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代.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释义: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释义:
江山千古依旧,割据的英雄孙仲谋,却已无处寻觅。无论繁华的舞榭歌台,还是英雄的流风余韵,总被无情风雨吹打而去。那斜阳中望见的草树,那普通百姓的街巷,人们说寄奴曾经居住。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元嘉帝多么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狠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我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扬州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的行宫下,神鸦叫声应和着喧闹的社鼓。有谁会来寻问,廉颇将军年纪已老,他的身体是否强健如故?
5、《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代.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释义:
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却只见北固楼一带的壮丽江山,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真是说不清,也道不完,有如这浩渺江水无穷无尽,奔流不还。
关键词:诗文教学;节日;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185-01
一、语文教学应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十分丰富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中秋节等。在这里,我们并不要求学生了解所有的传统节日,而是选择那些在传统节日中那些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的,适合孩子们学习探究的语文素材,让学生通过收集、阅读、交流等方式,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感悟民族精神。例如:我们可以结合清明节指导学生收集古人描述清明时节的诗词,如唐朝杜牧的《清明》;并且让学生向父母了解清明节民间的风俗习惯,理解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每逢清明节怀念先人的习俗;结合元宵节组织学生猜灯谜,创作灯谜,感悟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妙绝伦;结合中秋节感悟人们“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浓浓乡情等等。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从古诗词中寻找中国的传统节日,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情况。
春节:《元日》(宋)王安石
中秋:《水调歌头》(宋)苏轼
清明:《清明》(唐)杜牧
元宵节:《青玉案 元夕》(宋)辛弃疾
《生查子 元夕》(宋)欧阳修
端午节:《端 午 》老舍
诗词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文化的精华,通过一首首优美的古代诗歌,学生们既了解了古代百姓的生活情况,也了解了这些传统节日文化在我国的悠久的历史。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了解并发扬光大这些传统文化,一首首优美的诗歌又好象我们儿时唱的儿歌一样“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种中国独有的思想,会深入学生的脑髓,假以时日,会显示它独特的魅力。
二、语文教学应深化传统文化的深度
自五四以来,中国人不断批判传统,导致国人漠视古典文化,到如今已直接威胁到民族文化的传续。所以语文教师责任重大,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次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古往今来,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古书的人能成为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有志报国的人。
三、语文教学中应融入传统节日文化
初中学生年龄小,但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利用这个特点,每到一个节日,可以要求学生动手动脑,把自己融入到节日中去。结合我的实践,把我的做法归纳如下。
(一)向学生简单介绍各个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习惯、意义等等。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中秋月亮最圆,最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人们一般在中秋节里赏月、吃月饼、赏、赛龙舟等等的纪念活动。……
其他几个传统节日的介绍也如此。
(二)让学生背诵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
与中秋有关系的古诗词:李白《静夜思》、苏轼《水调歌头》、李白《月下独酌》、王建《十五夜望月》等。与重阳节有关系的诗词:的《采桑子·重阳》、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与春节有关的诗词:王安石的《元日》、林伯渠的《春节看花市》等。与清明有关的诗词:杜牧的《清明》、宋之问的《途中寒食》等。与端午有关的诗词:唐代文秀的《端午》、清代李静山的《节令门·端阳》等。
这是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窗外赫德路上的女贞树,褪去炎夏喧嚣的景气,夜色里安静地吐露着幽冷的月光。熙熙攘攘怒放的玫瑰也不复白日的热闹,都埋下笑靥,低眉不语。就是这样一个窗口,栖息着张爱玲酣畅淋漓、冰火交织的矛盾灵魂。
人们说她冷,像女贞树般只愿泛着幽僻的淡绿冷光。之说她有一双冷眼,温柔的秋波潺潺迂回至她这里竟囿于一汪寒潭。她的笔永远那么尖刻,毫不矫饰、毫不遮掩,就这样将喧嚣尘世里饮食男女所有的纠葛、冲突,决绝地用第三人称的笔触倾泻而下。她把自己放在了冷眼睥睨的角落,对芸芸众生、碌碌蝼蚁最多的评论不过只是一声轻叹,像《倾城之恋》里流苏与柳原于乱世惺惺相惜背后的世俗精刮一般,她只不过是以“旁观者清”的姿态挪揄笔下人物的蹇运,以主宰命运的悲悯戏谑的结局。这似乎与海明威“八分之一”的冰山不谋而合,而属于她的“八分之一”又何尝不是一双冷眼凝固而成的。她的绝对冷静理性使这浮华得只剩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上海多了一份清醒,让满面风尘的上海从被阿芙蓉麻痹了的镜花水月中惊醒。
然而女贞淡绿单薄的底色自然是衬不了她一世的浓烈的。冷眼是她笔力千钧之备,而心底的热切是她一身精魄所在。玫瑰的凄艳、火红才是这个奇女子炽烈生命的最好概括。
张爱玲在形容与胡兰成相识到相知的感受时说:“像是玉壶里盛了滚滚的牛奶,满满的要向外倒。”很少有人愿意相信冷心冷语的张爱玲会有这样炽热的感情,就像人们不愿意相信戎马倥偬一生的辛弃疾会写出《青玉案·元夕》这般婉丽悱恻的词一样。而张爱玲对胡兰成用情至深,真正像她自己说的“低到了尘埃里”。在张与胡前世今生的纠缠里,张爱玲始终以义无反顾的热切回应命定的劫数,殒身不恤,明知不归,竭诚以赴,不燃到心力交瘁油灯枯尽誓不罢休。热烈如她,即使因这场命定的失火灰飞烟灭也在所不惜,真像极了当年的鱼玄机,一声飞卿声断肠,凭栏独倚秋水长。她的热切所蕴藉的真挚是胡所担当不起的,而胡终是轻易背弃了“不负如来不负卿”的誓言。
若是满园蓊郁葱茏的女贞,便只有秋林般静美而单调的冷寂;若是满园炽烈娇艳的玫瑰,也只有流于庸常脂粉的滥觞。她的冷与热在走向命途极端的同时何不终是殊途同归?她总以冷漠萧索的口吻暗自道破槛中人沉湎于情天恨海而不得的天机,在此期间又何常不是将自己热切激烈的爱恨嗔痴溶解在这看似寡淡的叙述里?
《红楼梦》里三姑娘探春是带刺的玫瑰,张爱玲又何尝不是兼怀冷与热这两种看似绝对对立的人格禀赋,艳丽而不失风骨?
女贞与玫瑰这一冷一热的契合,使在矛盾里诞生的张爱玲成为真正的性情中人,要么就胆寒齿冷冷彻心扉,要么就飞蛾扑火炽烈灼人,总之,将爱恨放置同等的地位接受时间审判,拒绝平庸苟且的温存。冷也好,热也罢,终是逃不过性情里的“真”字,只有绝对忠于自己的人才会拥有,才配拥有如此激越的生命咏叹,才能不失本心地美到极致。
生于矛盾的张爱玲在自己所有作品的结局里终是未能寻得到安放灵魂的栖息之所,只有23号公寓窗前的女贞与玫瑰依旧低声絮语什么……
(本文获第十一届“新作文杯”放胆作文大赛高中组三等奖)
【解题要领】
就解答古代诗歌阅读题的一般程序而言,首先要对古代诗歌进行整体感知,进而结合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及诗歌形象,加深对诗歌思想内涵的把握;然后就作者蕴含于诗句中的观点进行评价。高质量解答古诗鉴赏试题的前提是了解诗的特点并且会读诗。
那么,什么是诗呢?
所谓“诗言志”,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最主要的特征是“抒情”。或忧国伤时,或建功报国,或思乡怀人,或伤春悲秋,或怀才不遇,或隐逸之趣,或山水之情,或吊古伤今……诗为情而生,情因诗而存。
诗歌提倡幽微,贵在蕴藉,讲求含蓄。诗人在表情达意时又大都反对直白,一般人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艺术概括,创造出具有一定思想内涵的具体可感的生活图景,这便是“意象”。她是形神兼备的生命体,是解读古代诗歌的锁钥。
“意象”一族,精彩纷呈。她可以是“景”,一切景语皆情语,触景生情,情随景迁,情景交融,是“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她可以是“物”,物有所寄,物有所托,诗人笔下之物皆有着诗人的主观情愫,真可谓我中有物,物中有我,物我合一;她可以是瞬间的闪念、片刻的举动、短促的话语或一时的蹙眉。于细节中流露出不易察觉的心态,正似那海上浮动的冰山,露出的仅是那一点点,更多的却深深藏在水下。
怎样读诗呢?
应当着眼于诗歌语言,结合表达技巧,品味诗歌意象,把握诗人感情。
(一)诗歌语言,就内容角度而言,有情感语言、意象语言两大类。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思故乡”直接道出诗人此时此刻的情怀,这是本诗的情感语言。“明月光”是写景;“举头”“低头”是动作细节;“疑是地上霜”是心理细节――三者虽无一个“情”字,却无字不含情,这是该诗的意象语言。这首诗情感语言与意象语言有机结合、虚实相生,共同营造了诗歌美妙的意境。两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情感语言往往直抒胸臆,较为显豁;意象语言或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或细节传神,往往含蓄蕴藉,较为幽微。要读懂诗首先要将两类诗歌语言相互联系,加以整合,这为准确把握诗歌意象走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二)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虚实相生是古代诗歌最主要的表达技巧与抒情手法。情感语言是“实”,意象语言为“虚”。意象语言中,象是“实”,意为“虚”。意象的内容特征与组合方式尤其值得我们关注。有的借景生情,情寓景中;有的托物言志,借物写人;有的白描刻画,细节传神;有的用事引典,别有寄托。明确诗歌的虚实组合,掌握诗歌的抒情手法,懂得映衬对比、伏笔照应等等,诗歌的意象便呼之欲出了。
下面举例谈谈如何解答古诗鉴赏试题。
【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_____________
(2)体现的思想情趣:________________
(3)如何体现的: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好诗。诗歌以“情不厌”为神,以一组景物“野凫眠岸”“老树著花”“短短蒲茸”“平平沙石”等和一个细节“车马疲”为形,形神兼具,抒发了作者置身于东溪美景之中的喜悦之情。
本诗所列问题都是紧紧围绕诗歌的情景交融而设,不蔓不枝、简约干净,平易而不失弹性,灵活而不失依据。
我们再来谈一谈本诗解答的操作步骤。
第一步,锁定本诗的情感浓缩语句――“情不厌”,进而分解出“情不厌”的原因――“有闲意”与“无丑(枝)”。本诗的意趣便显豁了:诗人置身东溪美景,顿生闲适之情,自然流连忘返。至此,我们便可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问题(2)就迎刃而解。
第二步,赏析诗歌的意象语句,尤为关注情感语句与意象语句两者的密合。至此,便可确定“野凫”一联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问题(1)的答案浮出水面,问题(3)也不难解出:“闲适”(情感语言)心情由“野凫眠岸”(意象语言)表达出来,对自然景物的“赞美(无丑)”(情感语言)之情由“老树着花”(意象语言)流露出来。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舜帝曾一边弹着五弦琴,一边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前6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
(2)对本诗表达的感情作简要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
这首托物言志的诗意蕴深远。本诗所列问题,紧扣“他物”与“己志”,两者密切联系,既逼真地描绘出桐树的特征,又巧妙地表达了作者自我崇高的情愫。“孤”字统摄全诗,是本诗的情感语词,置于诗题之中,更是居高临下,营造了全诗的情感氛围。诗中“解愠”二字,与“孤”呼应,拓展了“孤”的内涵。
“天质森森”“孤高百寻”“凌霜不屈”“得地虚心”“岁老根壮”“阳骄叶阴”是一组意象语词;“愿斫五弦琴”虽是用典,但典故实质上是相对凝固的意象,意味着为民请命,体恤民情。我们不妨将典故归于意象一族。这些意象语言与情感语言有机结合、相辅相生,诗歌的意境豁然开朗。同时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字里行间作者情感的律动,并对之有所领悟。至此,问题(1)(2)的答案便明于眼前。
【例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1)作者为什么分别在“灯”“风”“窗”前用了“残”“暗”“寒”三个词加以形容?
答: _____________
(2)“垂死病中惊坐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
这首诗写得极为出色。全诗几乎找不到一个情感浓缩词,只通过“谪”字稍作了暗示。不过,诗的首尾两句写景,形象地描绘了周围景物的黯淡凄凉,诗的中间两句叙事,尤其是“垂死”句,动作描写真切、细腻,表现了作者在一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的陡然一惊,语言朴实而感情强烈。可见,一首诗可以没有统摄全诗的情感浓缩词,但不可无意象语言。
这里的意象组合颇耐人寻味。一方面,动作刻画与情景交融相互交织,“残灯”句烘托全诗氛围,“垂死”句抓拍了具有巨大蓄积与容量的片刻,“暗风”句将“惊”的具体内涵蕴含于景语之中,全都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和玩味。另一方面,同一类抒情手法所包容意蕴又十分深厚。“残灯”“暗风”“寒窗”,既写客观之景,又抒主观之情,既为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为一体,“妙合无垠”。“惊”为“情”,“坐起”为“状”,“惊坐起”三字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再加上“垂死病中”的衬托渲染,使诗句更加传神,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深度,更表现出元、白二人的深情厚谊。
【例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得乐天书
元稹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1)简析“远信入门先有泪”一句,说出作者当时怀有怎样的心情。
答: ______________
(2)“妻惊女哭问何如”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
这是一首构思奇特的小诗。元稹与白居易是患难与共的挚友,这首诗几乎没有十分显豁的情感浓缩词,更不像一般小诗那样直抒胸臆。但是诗人在28个字里描绘了“问何如”的人物对话,刻画了“寻常不省曾如此”的心理活动,重点勾勒了“先有泪”这一“有包孕的片刻”,衬之以“妻惊女哭”的神态细节。我们将这些近乎白描的意象语言连点成线,元、白二人友情之深、交谊之切,跃然纸上。
可见,要读懂诗、解准题,就必须细察意象之间的联系与脉动,咀嚼意象世界内的关联与结合。如此才能析沥出字里行间的诗人情愫,品出诗歌的别样滋味。
【模拟训练】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①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②,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①玉壶:指月亮。②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妇人头饰。
(1)这首词是从感觉的哪几个方面描写“元夕”场景的?突出表现了“元夕”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写这首词其实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作者主要运用了何种手法来表现这种情怀?请略加说明。
答: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