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3 06:16: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特殊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推进幼儿特殊教育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让智障幼儿沐浴早期教育的阳光
融合背景下特殊早教体系的探索与思考
“1+X”康复模式的构建和实施
深化“医教结合”创新早教途径
立足康复训练 促进早教课改
课堂观察:审视和反思特校课堂教学行为的新视角
加强支持性就业指导,强化残疾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注重课堂语言实践 提高聋生语文能力
聋生数学操作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聋数课堂
培智数学课堂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使用
爱,可以改变一切
是谁激活了课堂
“勿以善小而不为”
特校言语康复专用仪器设备配置标准解读
云南省举办第二届特殊教育教学研讨会暨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
重视听觉技能训练 培养盲人听距离感
实在的理念 实用的专业 实效的职教——浙江省温岭市聋哑学校发展纪略
呼唤高素质、高水平的特教教师
新形势·新问题·新思路——四所师大教授谈我国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科学建设
抓住机遇,推进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科学发展
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初探
培养多学科人才,建设特殊教育综合服务体系
特教师资培养与高师特教专业建设思考和行动
杭州聋校校长赴京参加教师节全国表彰会
中美两国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现状分析
让特教教师在网络环境下成长
如何培养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听障学生手语伴读现象剖析及教学策略
用瑞吉欧教育理念指导孤残智障儿童教育
放大镜的启示
“馒头风波”引发的“蝴蝶效应”
一把尺子的感悟
老师,乌鸦不一定喝到水!
自闭症儿童的舞蹈动作治疗
对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建议
丰富学校内涵 打造办学特色——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辅读学校发展纪实
台湾地区特殊体育师资培训政策及实施
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
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解析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和方法
开展心理辅导的原则和途径
关注智障学生的性心理健康
培养轻度智障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
基于特殊需要的个别化教育
浅析北京市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及改革
回归自然 享受原生态的课堂生活
给聋校语文课做“加法”——《海伦·凯勒》教学例谈
盲校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谈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对随班就读数学课堂教学的再思考
聋生英语典型错误分析及对策
心灵的触动——品德教育一例
信息技术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例与评述
也要善待“越轨”聋生
“我不愿‘公开亮相’!”
尤其是对特殊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具有特殊的认知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兴趣爱好的影响较大,特别是智障儿童,由于这些儿童与一般正常的儿童相比,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障碍,不符合一般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
因此,对于特殊教育中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而言,其课程开展的手段和进展都处于较为滞后迟缓的地步,特殊儿童的特殊需求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开展增加了一定的障碍。
在现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无论是一般儿童,还是特殊儿童,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机会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这个时代的先锋课程。我们应该看到,不论是特殊儿童,还是正常儿童,玩都是孩子们的天性,因此在特殊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该充分体察特殊儿童的感知能力、认知能力,在照顾到每一位特殊学生的特殊需求的同时,充分利用他们爱玩的天性,以及学习和认知受到兴趣爱好的影响较大的特点,在特殊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中引入游戏教学策略,培养特殊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其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增强特殊学生的自信心,提高整体特殊教育教学水平。
一、游戏教学原则
(一)进行缺陷补偿
我们常说,如果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那么往往他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特殊儿童由于先天的或者后天的缺陷造成生理、心理或者社会等一方面或几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些缺陷一定会通过其他方面来进行补偿。抱着这种心态,我们对特殊儿童才能以一种更加利于他们发展的动态的眼光来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缺陷补偿理论。
本课程教学对象主要是中重度智力障碍并伴有多重障碍的学生,对于在智力方面存在障碍的学生,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引入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则应该重点开发并利用他们的视、听、触觉等多种感观,借助于双手或者身体的触觉效果,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操作中来,在操作中帮助他们形成对物体表象的认识,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所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而对于在听力以及语言方面存在障碍的学生,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开发和利用这些学生的视觉观察能力,突出对这些学生的大脑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特殊教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游戏教学策略,应该格外注意对特殊学生的缺陷进行补偿的理论和原则,充分满足特殊学生的特殊需求,通过游戏教学提升特殊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能力,激励他们主动地投身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去。
(二)多种方式结合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具备其独特的教学特点和优势,信息技术课程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能够将多种不同的形象和形式向学生进行传递,比如可以通过色彩鲜艳丰富的图片、形象生动的动画、娓娓动听的声音等各种丰富形象有具体的形式,来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对于智障学生而言,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引入游戏策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对学生的缺陷进行补偿,开发和利用其具备优势的方面进行教学安排,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各种较为专业的信息技术理论同多种形象直观的内容结合起来,降低特殊学生的认知难度,增强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二、游戏教学策略
(一)情境游戏教学
在进行特殊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引入游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进情境教学模式。在进行上课的前期准备中,教师应该充分备课,根据班上学生的各自特殊需求制定符合学生各自要求和水平的适度难度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游戏中来。比如在讲授校本教材中画图内容《我是小小建筑师》这节课时,先让学生玩一玩屋子拼图游戏,通过游戏可以让学生较好地熟悉建筑的结构,这样既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减轻他们的学习障碍,又能更好地导入新知,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让他们在轻松愉快地环境中不知不觉学会了本节课的内容。
(二)角色扮演游戏
在进行特殊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引入游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特殊学生对外界未知事物具有强烈地好奇心,但是还没能形成为世界正确和客观的认知,受兴趣爱好的影响较大,尤其是特殊学生,更是因为自身先天或者后天的缺陷而存在或多或少的自卑心态,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心理障碍。通过角色扮演,能够让这些学生完全以另外的身份来进行表演,让这些特殊学生充分感受到游戏的乐趣,极大程度地提高了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信心。
(三)其他游戏策略
在进行特殊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引入游戏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上面两种游戏策略外,还可以引进试验性游戏策略、趣味性以及竞赛性游戏等。通过设置的各种不同游戏策略,针对特殊学生的特殊需求,使学生能够明显感受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乐趣。
结语:
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如今的生活生产等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特殊儿童同样也能欣喜地看到这些变化,并且内心也希望自己能掌握这门代表时代进步的技术。我们应该针对特殊儿童对未知事物的求知心态,充分利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寻求一条有效提高特殊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途径。
江苏省处于全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前列。文章阐述了目前江苏省特殊教育发展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建议多途径普及残障儿童的义务教育,大力推进融合教育,建立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完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启示。
[关键词]
特殊教育;发展;思考;江苏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各地区特殊教育事业均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发展不均衡现象仍然存在。其中,江苏省处于全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前列,先后有40个县(市、区)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区),已基本形成了从残障儿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级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建成并正在逐步完善高等特教师资培养培训机构,构建了省、市、县特殊教育教学科研网络,初步形成了“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示范学校为龙头”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因此,本研究以江苏省特殊教育发展为例,阐述了目前特殊教育发展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为特殊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启示。
一、江苏省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特殊教育发展取得的经验
1.残障儿童教育体系得以完善
为了普及智障、视障、听障三类残障儿童的学前教育,由政府部门统一规定所有特殊教育学校开办学前特教班,同时规定普通幼儿园接受残疾幼儿可给予财政补助,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0—3岁残障儿童早期干预。采取多种形式为残障儿童少年提供义务教育,比如特教学校、普通学校特教班、随班就读以及送教上门等,以此实现了残障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全覆盖、零拒绝”的目标,并高质量完成了残障儿童的义务教育普及工作。在高中及以上教育方面,根据省教育厅2016年统计结果显示,有22所特教学校设置了高中班,并注重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障学生高中阶段教育;金陵科技学院、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分别设置了聋人信息技术本科专业、工艺美术专科专业,南京中医药大学设置了招收盲人大学生的康复治疗技术专科专业,以此途径让有需要的残障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总体而言,江苏省已基本形成了从残障儿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级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为所在地区残障学生接受良好教育创造了条件。
2.课程与教学研究工作取得成效
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立足于特殊学生的培养,所以要重视特殊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核心地位,从而为特殊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以江苏省为例,充分发挥省视障教育、听障教育和智障教育资源中心的研究、指导、服务功能,以课题研究推动特殊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还在教育科学研究院中设立了幼教特教研究所,并在各级教研室设立了专兼职的教研员,由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每年组织特殊教育专题年会,持续地开展特殊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另外,发挥特殊教育的优势专业资源,承担了教育部《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研制任务,并鼓励有条件的特教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提高课程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发挥优秀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团队作用,在课程与教学方面力求创新突破,例如“聋人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创建与实施”“中度智障生生活适应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学前听障儿童双模块融合教育的十年实践与探索”等获得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项,这是近些年来特殊教育学校致力于课程与教学研究工作的成效反映。
3.财政保障力度增大
特殊教育能否获得发展的空间,与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与保障力度是否充分密切有关。以江苏省为例,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制定了《关于组织实施特殊教育发展工程的意见》(2013),提供工程实施、项目引领,省、市、县三级财政近三年共计投入5亿多元。在此支持下,江苏省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代表的特殊教育发展水平和办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发展差距缩小,切实保障了残疾儿童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让每个残障儿童少年享受有质量的教育。为了保障残疾学生的教育条件,省教育厅还规定对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按当地普通同级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8倍以上标准拨付;随班就读学校学生按同级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执行;对新入学的残疾大学生免收学费并逐步免除住宿费。在多项财政制度的支持下,江苏省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得到优化,残疾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和学习条件得到改善。
4.特殊教育被纳入义务教育统筹管理
教育督导是特殊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以江苏省为例,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被列为教育督导和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评估的重要内容,纳入全省教育督导的指标体系中,在教育督导评估中给予重点关注,以督促各级政府重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综合督导中,把县域特殊教育发展水平纳入全省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考核的重要指标,并且在评估验收时,作为必查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在此政策下,各地特殊教育学校表现出较好的发展水准,例如江苏100个县区全部通过2015年度教育部督导认定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这显示出有效的教育督导监督和管理是特殊教育获得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特殊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更多障碍类别儿童的教育需要引起关注
虽然江苏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一直处于我国较为领先的地位,截止2016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三类残障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97%以上,但比较而言,孤独症、脑瘫、重度及多重障碍等其他残障儿童的入学问题还存在较大的困难。此外,普通学校中还存在为数众多的学习障碍儿童、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等,但目前的特殊教育工作对此还缺乏有针对性的、有效的相关服务措施,这需要在未来特殊教育工作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2.融合教育亟待发展
虽然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方针是“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但多数残障儿童的教育安置形式仍是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例如,江苏省2016年的残障儿童在校生数为23123人,其中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有12652人,占54.7%;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或附设特教班就读的是10471人,只占45.3%。而让特殊需要儿童在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已经成为了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即使在最为贫穷、资源贫乏的国家,融合教育也至少成为使更多处境不利儿童享有学校教育机会的政治宣言或者现实举措”[1]。相比而言,江苏省普通学校从理念到行为,以及专业支持等方面,都没有为接纳残障学生做好足够的准备。
3.教师队伍的人员配备和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职工人员配备不足。以2016年为例,江苏省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数为12652人,教职工总数为3664人,生师比为3.45:1,超过了对特殊教育学校生师比3:1的规定。不仅如此,特殊教育学校还要承担随班就读的指导、送教上门等工作,导致教职工的工作量较重。另外,特殊教育学校师资的质量不高,在面临特殊教育学校里残疾类型逐渐增多、残疾程度不断加重的情况下,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以及康复训练,对现有的教师队伍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同时,随着融合教育的广泛开展,特殊教育学校需要转型为当地的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越来越多的教师将承担起巡回指导的工作,他们不仅要了解普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具备较强的学科教学能力,还要具备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应对普通学校里各种类型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
4.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推动下,特殊教育发展所需的经费投入逐年在增加,如江苏省绝大部分地区都能按照同类学校普通学生的生均公用经费8倍标准给特殊教育学校拨付经费,但与新形势下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相比,还缺乏稳定的经费长效保障机制。一是部分地区随班就读学生尚未达到普通学生生均经费8倍的标准;二是特殊教育学校所承担的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工作的交通、差旅等费用缺乏专项的经费保障,对普通学校教师、特殊儿童家长等开展的培训工作,也缺乏稳定的经费来源和渠道;三是特殊教育教师的特教津贴对教师的激励作用有限,从事随班就读工作的普通学校教师未能享受特教津贴。因此,如果仅靠短时间的特殊政策或发扬特殊教育教师的奉献精神,特殊教育工作是难以持久且有效开展的。
二、江苏省特殊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多途径普及残障儿童的义务教育
国务院在《“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2016)中提出要“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主要指标”,其中“残障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要达到95%[2]。为实现该目标,仍需坚持“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通过多种途径解决残障儿童的受教育问题。随班就读和特教班的形式,能让残障儿童就近入学、尽快融入普通学校生活,融入主流社会,也为普通学生认识多样化社会、学习接纳与帮助他人、培养宽容善良的良好品德提供了机会;特殊教育学校能给残障儿童提供专业的教育,能为普通学校提供专业的支持、示范和引领;针对极少数重度残疾、无法上学的儿童,送教上门是一种满足他们受教育需求的很好补充。总体而言,教育安置模式多样化并存的发展格局是保障残障儿童受教育权利、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公平与社会公正。
(二)大力推进融合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未曾要求普通学校教师掌握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虽然我国相关的政策文件规定普通师范教育专业应该开设特殊教育方面的课程,但真正做到的只是极少部分院校。所以,大多数普通教师都认为特殊教育只是特教老师的任务,这不利于融合教育工作的推展,需尽快转变这种特教人办特教的观念,促进更多的人员参与到融合教育工作中。融合教育不仅是一种理念,也是促进弱势群体回归主流学校与社会,平等共享社会文明成果的教育实践策略。实际上,普通教育离不开特殊教育,因为普通学校里的每个班级都会有特殊需要学生,必须通过特殊的课程、特殊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满足他们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推进融合教育也是促进所有学生更好成长的教育策略。接纳残障儿童,大力发展融合教育,激励教师潜心研究,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使之成为普通学校转变教育观念、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好契机。
(三)建立特殊教育指导中心
在融合教育全面实施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残障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特殊教育学校的生源发生变化,其必然面临着转型发展,即从单一的残障儿童教育机构转变为所在地区的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从教学机构向综合性管理机构转型,全面指导区域内普通学校的融合教育工作(含送教上门),成为区域融合教育的指导和管理中心;建立科学、综合性的教育诊断评估(包含医疗、康复、心理、教育等)制度,对学生安置和转衔提出建议,成为特殊教育诊断评估中心;探索建立各种制度、策略、标准、工具,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研究中心。”[3]因此,尽快建立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明确其工作职责,为普通学校深入提供特殊教育专业支持,将是未来特殊教育发展的重点。
(四)完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
加快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强有力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明确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指导中心、随班就读的特殊教育教师配备标准,配足配齐教职工;制定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特殊教育发展支持保障体系,明确各类教育机构的生均公用经费、专项补助经费的标准,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特教津贴;鼓励与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残障儿童学前特殊教育机构,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开展适合残疾人的职业教育,营造关心、支持特殊教育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强舆论引导,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特殊教育事业,从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科学发展的高度,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不断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
(五)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
加强特殊教育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提升特殊教育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条件。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是培养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需要加强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特殊教育一线工作需要的专业人才;普通高校的师范教育专业也应开设特殊教育的相关课程,为毕业生未来从事随班就读工作奠定基础。教育管理部门也应把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列入议程,加大对从事特殊教育巡回指导、送教上门工作的师资培养和培训工作,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平台,不断提升特殊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提高特殊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使特殊教育事业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谈秀菁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邓猛.融合教育理论反思与本土化探索[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49.
一、特殊教育现状分析
特殊教育应包含对盲童、聋童、智力落后儿童、超常儿童、言语障碍儿童、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多重残疾儿童等所有残疾儿童的教育。
我国政府非常关注并重视特殊教育问题,但其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原因有:(1)因重度残疾无法到校上学。(2)现有特殊教育资源不能够满足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3)部分学校不愿意接受残疾儿童随班就读。(4)家庭意识等方面的一些特殊原因,部分重度智力残疾儿童连家长都不认识,无法接受任何教育。五是由于残疾状况的多样性和残疾人的个体差异,目前的教育机构还非常缺乏对各类别残疾学生分别采取不同的特殊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二、特殊教育措施
1.注重“因材施教”
教育机构应提供与特殊儿童的学习需求相适应的多样化的教育,要给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特殊教育手段,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条件。如,学校为无臂或双臂残疾的学生提供低位桌子,以供他们用脚握笔书写;为低视力学生提供放大设备和台灯;……这样可以为残疾学生在普通教育机构机会均等地学习提供很大的帮助。
2.整合资源,建设特教中心
探索各相关部门整合的特殊教育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开展医、教等多学科结合的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与服务的研究。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和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的建设,在设施设备配置、专业人员配备、管理制度等方面建设适应残疾儿童教育康复需求的保障体系。
(1)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残疾儿童能否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权状况的重要标志。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其未来的综合素质、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贡献能力,也决定了残疾儿童的生存状况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广泛宣传残疾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意义、地位和作用,提高全社会的认知度,营造全社会关爱残疾儿童、关心残疾儿童教育的氛围。
(2)正视现实,正确对待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公平,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苦难,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证明这个道理。在学校里或者社会上,大多数人应关心、帮助残疾的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然而也有人会用“瞎子”“聋子”“瘸子”这些不恭的语言甚至用动手动脚的欺侮行为对待他们,这是极不道德的。
(3)克服困难,提供机会
只要有可能上学的,家长要克服一切困难让孩子上学。最好上残疾儿童学校;没有残疾儿童学校的地方,可以随班就读。实在上不了学的,家长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这对孩子的一生是十分重要的。家长应该尽早给孩子选择学习一技之长的机会,这是孩子未来生活的依靠。
(4)认真呵护,努力培养
家长还应该收集大量的残疾人走向成功的事例,讲给孩子听,或让孩子自己学习。最大限度地减少孩子的依赖心理。树立自强精神。特别是孩子遭受挫折的时候,要以具体分析、耐心指导帮助孩子选择坚强。切不可以过分的怜悯和护卫,降低孩子的斗志。
(5)树立自信,追求成功
对残疾孩子不能要求太高,但如果一点没有要求,顺其自然也是不利的。让孩子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获得小小的成功,及时给予鼓励,让孩子觉得“我也能行”。日积月累,他们会获得一种精神享受,不断追求成功。
3.建立制度,送教上门
教育局应研究制定《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实施方案》,对轻度残疾儿童少年实行随班就读,实行回归主流教育,在普通中小学的正常班级里,招收少量(一般1~3名)的弱智学生或其他残疾的儿童随班学习。对无法到校有教育需求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实施送教上门服务的有关政策,采取纳入特殊教育学校学籍,由特教学校派遣专职特教老师开展送教上门工作。
4.家校互动,协调合作
针对重度残疾儿童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上下楼、上卫生间都需要有人协助,而我们目前的中小学教育机构都没有无障碍设施;有些需要倚靠才能坐,而学校只有统一的条凳;有的握笔困难,书写缓慢,有的交流困难,口齿不清晰等现象,家长应每日接送或陪读,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充分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使特殊教育落在实处。
5.加大政府投入
特殊教育机构的目的是在残疾学生未能适应普通教育机构之前给他们一个过渡,让他们学习如何融入,如何适应普通教育,如何与其他同学交流。对于确实不能适应在普通教育机构学习的残疾学生,特殊教育机构也应当是个开放性机构,让在特殊教育机构学习的残疾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接触和了解普通教育机构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娱乐。教育部门应当增设孤独症、脑瘫儿童特教学校,针对他们的特点实施特殊教育。可以对未入学的重度残疾人试行家庭非正规教育。政府对入户志愿服务给予适当补贴。
6.发挥远程教育和社区教育作用
将视野扩展到残疾人终身学习,远程教育可以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远程教育这一资源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机会的做法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社区教育形式也是适合残疾人的一种方式,它为残疾人提供了就近就地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可以开展扫盲与技能相结合的教育,可以开展提高公民素质的教育。
总之,特殊儿童如果没有教育,生活本身依然会存在,但没有教育的生活可能会出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增强主体能力,不能超越缺陷,无法改变自身现实生活命运而最终失去生活,沦为“活着”的奴仆。特殊教育要注重引导和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需求,激起并提升他们的内在欲求。正如金生教授所说的那样,它“从事的是思想的活动,是思想的事情,显然不是直接的现实的行动主体……它能够进行的活动仅仅是思想理论,以思想理论的方式来触摸生活,给生活和教育的出路提出种种思想或原则。”因此,关心是特殊教育影响特殊儿童生活的一个根本准绳,体验是特殊教育关心的根本办法,发现和培育特殊儿童优势潜能是最重要的内容。
最近一家知名的“特殊教育”方面的期刊向我约稿,要我谈谈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融合的问题。大概知道我是从事普通教育工作的,所以编辑特别提示要我谈谈特殊教育应该向普通教育学习些什么。我想了好久没有动笔。特殊教育应该向普通教育学习些什么呢?这个问题我到现在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想法。倒是另一个问题一直在引发我的思考并让我产生了写作的冲动,这就是:普通教育(主要是指普通中小学教育,下同)应该向特殊教育学习些什么?
普通教育应该向特殊教育学习些什么呢?还是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特殊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所谓特殊教育,简而言之,就是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这里所说的特殊儿童主要包括盲童、聋童、智力落后儿童、言语障碍儿童、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多重残疾儿童、超常儿童等。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在教育信念上,更加坚信每个孩子都有潜能,都能进步和成长。除超常儿童外,特殊教育的对象总是在身体、智力或心理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面对特殊儿童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家长、社会和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有一种永不放弃的教育信念,坚信每个儿童都有潜能,坚信每个儿童通过科学的教育都能进步和成长。没有这样一种坚定的教育信念,特殊教育这所大厦就无法矗立,就缺少了灵魂。第二,在教育目标上,更加切实和本真。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工作者在为这些儿童确定教育目标时,更多地放在使他们能够“正常生活”“自食其力”“对社会有用”等方面,非常切实和本真。第三,在教育方法上,更加强调因材施教,更加注重关爱、尊重、等待、容错等。在特殊教育领域,每个学生真正成为了独特的“这一个”。特殊教育工作者几乎会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的特点制订不同的教育计划,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而且,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他们都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关爱、尊重、等待、容错。“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教育是慢的事业”“允许孩子犯错”这些教育原则在这里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也许特殊教育还有其他很多特点,但我认为,仅上述三条,已经足够我们的普通教育反思和借鉴。对照特殊教育的这些特点和做法,我国的普通教育至少存在以下三大弊端:首先,缺少一种信念。“世界上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句话是有人常说,但真正信奉、认真落实的并不多。有些学校、教师会因为某些学生暂时在某一或某些方面表现欠佳甚至一次或几次考试成绩不好而将该生列入另册,直至把这些学生“看扁看死”。能不能坚信每个学生都有潜能,能不能坚信每个学生通过教育都能进步、成长、成人、成才,这是考量一所学校和一个教师境界、层次和现代性的重要标准。其次,目标严重偏离。教育的目标是育人,本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正常生活”“自食其力”“对社会有用”。但是,由于现实社会环境的逼迫和自身利益的驱动,普通教育的育人目标发生了严重偏离。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社会出现了一道奇特的“应试”风景: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企望儿女考上大学甚至名牌大学;学校和教师为了利益、荣誉片面追求分数、升学率;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这所学校的学生考上了多少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于是,应试成为教育教学的最高目标和唯一目标。回归切实、本真的教育目标,是特殊教育给我们的又一重要启示。我们的普通教育,应该像特殊教育那样“放低身段”,着眼于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自食其力”“对社会有用”的“正常人”和“合格公民”,着眼于为每个学生一生的成长、发展奠基,而不要像现在这样把教育目标弄得又偏又窄又高。第三,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以班级授课制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是大工业生产的产物。这种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假设一群学生具有共同的特征和基础,然后用同样的课程、同样的步调、同样的方法进行整齐划一的教育。叶澜曾经把这种教育形象地称为“只见森林,不见树木”。这种教育表面看效率很高,但它严重忽略了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唯一性和独特性,忽视了受教育者之间的差异,某种意义上,它是一种非科学、非人道的教育。向特殊教育学习,把每个学生都看成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一个”,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为每个孩子设计课程,普通教育才能真正体现以生为本,也才更加符合人性和规律。
前不久一个朋友跟我说,每当自己上中学的孩子考试成绩不够理想心里想发火的时候,他就会想到曾经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看到的情景,就会立即冷静下来,自觉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就会进一步坚定对孩子的信心,对孩子施以有效的帮助。我相信这位朋友的话是真实的。确实,我们从特殊教育那里,能够体悟到很多教育的真谛,能够学习到更加科学、人道的育人方法。1994年6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召开“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并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这个宣言提出:“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志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讲,普通教育也应该是特殊教育――满足不同儿童特殊需要的教育。
(柬埔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210013)
多年来,很多特教工作者不知道如何对特校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有教师认为特校学生的德育无关紧要,还有人认为难以施教、效果难体现,因而放弃对残疾学生进行德育工作。其实特校学生的德育更为重要,它是看得见、做得到的。对于残疾人,人们的同情心会放松对他们的道德要求,这种宽容使得一些残疾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这足以说明,对特校学生的道德教育更为重要。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特点,尽可能把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具体化,让学生看得见、做得到,让社会和家庭感觉得到,从而实现对特校学生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 齐抓共管施德育
有些人认为:德育是政教领导的事,是班主任的事,教师只管上好自己的课就行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在特校,每一位教师都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贯彻到每时每刻、时时处处,要从学生的行为习惯抓起。每一位教师都在关注着学生的行为习惯,随地吐痰、乱扔纸屑、说脏话、毁坏公物,都会有教师及时指出纠正,并对学生进行耐心地说服教育。如果学生没能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其他方面再好也是枉然。德育工作搞好了,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教学秩序、教学环境、教学成绩都能搞好,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 一点一滴育新苗
近年来,我校把德育的阵地延伸为展示学生个性、特长的平台,以德育才,以才促德,使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的德育,仅靠这样的集体或班级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它主要靠教师的现身说法。本人从事特殊教育多年,就是凭着耐心、爱心,让学生懂得尊老爱幼、遵纪守法,懂得讲究集体卫生和个人卫生。手把手让学生捡起扔掉的碎纸,手把手让学生学会互相洗头。尤其是一年级的新学生,如在厕所大小便、过马路看红绿灯、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等都要言传身教。我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实在平时,落实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确实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教育好一个学生就是挽救一个家庭!”有这样一个聋哑孩子,因父母要为生活而忙碌,每天就把几岁的聋儿用绳栓着,家里一条小狗陪着他玩了几年。7岁时送到固始特校时,他什么都不懂,胆小、孤癖、任性、爱哭,这一年下来,我从一点一滴纠正他的坏毛病,培养好习惯,教他做事做人的道理。现在该生已上四年级,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这其中老师付出的艰辛劳动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三 开放教育树自信
为了将德育工作落在实处,学校应实行开放式办学。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家长的需求,定期让学生家长到学校,感受教育的氛围,感受孩子可喜的变化,从而,赢得家长的信赖与支持。在开放活动中,学生能展示自己的能力、让家长看到了孩子的发展,有了成功的希望。如书画比赛、手语舞蹈比赛、每年助残日期间的各项活动等都可以请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通过开放活动,培养学生技能,增强自信,健全人格。
学校应利用周边环境,组织学生走上社会,服务社会,让学生参与到社会活动中。逛市场、游公园,让学生懂得如何爱护环境,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同时开展公益劳动,展示学生自立自强、奉献社会的自信和能力,赢得社会的赞誉。所以,特教学校老师和学生都应懂得这样一句话:上帝给你关上了一道门,就会为你开启另一扇窗。自信是人最美丽的化妆品。
四 利用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营造德育环境
“身处兰室人自香。”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著的,校园文化有极其强大的育人功能,它是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人们都在自觉与不自觉地经受着这种文化的熏陶。为使学生收到良好环境的熏陶,我校着力营造适合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利用学校的橱窗、黑板报、各种展板,教育学生只有自立自强,才能到达生命的绿洲。校园内张贴的警句名言、教室里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都要求学生记住并说出其意思,这样才能融于心、见于行。
五 德育的过程就是爱
一、信任与尊重,帮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信心
首先,我相信特教生也具有学习的基本能力,可以完成一般的学习任务(相对其他学生而言,降低要求)。因此,对他们的教育也从来不放松、不放弃。
其次,把他们看作有独立人格的人,充分尊重他们。不歧视他们。我还相信,他们都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并乐于学习的人,相信他们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潜力。
在信任与尊重的基础上,我常对学生说:“别人行,你也一定行!”“试试看,你可以!”“你能做到!”“你能做好!”……逐渐地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有了学习主动性。并慢慢树立了“我能行!”的信心,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课堂气氛也逐渐活跃起来,举手的人也多了,举手的次数也多了,准确率也提高了,再加上我适时的表扬和鼓励,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理解与沟通,让师生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我理解他们由于自己未能很好完成学业任务而产生的自卑和自责心理;理解他们曾经受到老师、同学、家长和社会的轻视;理解他们现实中的愿望,希望改变自己学习落后的面貌,改变消极处境,渴望获得尊重。
我还经常找他们谈话,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是否需要帮助。他们对我无话不谈,把我当作他们信任的朋友。有时,一些学生还会在我耳边讲悄悄话。把他们的小秘密告诉我这个知心的大朋友。
三、启发与鼓励,让特教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首先,我启发他们制订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并鼓励他们为实现这个奋斗目标而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自己。
其次,我常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哪怕是微小的成绩,我也会投去赞许的目光,或说上一二句鼓励和表扬的话。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中去。
四、关爱与宽容,为特教生点亮心中的灯
我采用宽容的教学方式消除特教生的心理防卫,并从多方面去关心、爱护他们,以诚相待,与他们尽量保持情感体验上的一致。
一次,一个特教生在日记中写道:“朱老师对我真好,就像我的妈妈一样……”连孩子的妈妈也打电话感谢我,说孩子自从到了我的班级里,有了自信,回家话也多了,人也开心了。我也从心底里为孩子的改变和进步感到高兴。
关键词:特殊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法律 叛逆
在当今社会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是所有父母家长最重要的事情。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但往往有时事与愿违,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甚至走上歧途。由于我校与监狱系统搭起了合作的桥梁,我被安排在未成年人管教所开展职业教学工作。通过几年的教学和摸索,对于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有以下几点感悟与启示。
一、特殊人群不要特殊化
记得第一次走进未成年人管教所的大门,被那里的高墙铁网吓得心慌,看见了七八十个剃着光头的男孩子坐在眼前,还没等说话,就是猛一阵子的咳嗽……爱怜、同情、心痛涌上心头,为什么小小年纪有的走上了不归路。相处一段时间后,感觉他们都是做错事情的孩子,大都有着这个年龄男孩子应有的顽皮和天真。作为人民教师,应当对他们和校内的学生一样的关爱,一样的施教,绝不应有语言或动作上的歧视。在这里规定一周洗一次澡,班小人多的教室难免会有各种味道,我很注意自己的行为,宁可慢慢走到窗前,也没有直接捂住鼻子或说出伤他们自尊的话。纪律上有狱警的协助,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授课的同时尽量传达出一种平等的交流,在每一个小的成绩面前多肯定,多鼓励,让他们逐渐减少自卑感,重拾自信心。
二、针对参差不齐的文化水平和有限条件调整教学方式
这里的孩子大都是14~20岁,刑期大都不太长,教育改造后都会重返社会。年龄上的差异,之前教育水平的不同,给我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专业词汇听不懂,大量的品牌实例讲不了,很多的教学器材、工具,又因为特殊的环境不允许带进去。于是我成了这门学科的翻译,讲一个小章节,就用通俗易懂的话或形式进行说明。例如讲到一个部位的专业词汇时,我会和他们交流各种方言里对这个部位的称呼。讲到服装的衣长的量取,我就故意找了一件下摆参差不齐的衣服穿上,让他们给我量,量得学生直挠头,下面的学生每个人都争着给他出主意,学习的气氛一下子就高涨起来,这样他们就对这堂课的内容有更深的印象。教与学的融合,心与心的沟通,使我对这个事业充满了信心。
三、专业课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最有活力的年龄,也是最懵懂叛逆的阶段。年龄不同,文化水平各异,如何让他们愿意听我的课就成了我最初一段时间的思考重点。经过几次课间的交流,知道了他们平时的生活状况,再讲服装的面料、款式的时候,我就会举他们日常穿用的衣服、面料或一些电视、电影里明星的着装,再稍加一些和服装相关的奇闻轶事,基本上一堂课下来,就没有调皮捣蛋或睡觉的学生了。孩子从教学与现实生活中学到了一技之长。
四、思想政治教育时刻穿插其中
在授课的同时,我会借着一些专业课的相关内容,比如旅游,运动和他们探讨自由以及其他一些生活话题,让他们明白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要有规则,有规矩,有约束。使他们能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前进的目标以及真正融入社会的途径和方法;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了解法律,出去后成为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五、思维比知识更重要
从农村到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漫长语文教学中,我深深地懂得:我们提倡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也正不断深入。作为老师,如在人教版第一册《四季》的教学活动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从小学会自主探究学习,寓教于乐,使语文课堂更精彩。
1案例描述
《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都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诗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在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时,我并没有急于定向指导,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师:我们怎样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呢?
生:我们可以多读几遍。
师:对,熟读成诵,这是个好办法。
生:我想和同桌比赛读。
师:好注意!
生:我们也可以一小组读一段,比一比,读一读。
师:好,就照你们说的做。
(于是,教室里书声琅琅。之后,我又试着引导--)
师:我们也可以用别的方法,如,分角色朗读。
(读着读着,小家伙们个个活跃起来了,有的声情并茂,不由自主地配上动作朗读。刚读完,一个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手。)
生:老师,我觉得可以加上动作读。
师:这个建议好极了!配上动作进行朗读既生动形象,又记得牢。
生:对呀,对呀,好极了!
(我的话音刚落,其他小家伙马上雀跃起来。接下来,同学们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表达自己的"创新动作"。我趁势引导学生一边比划动作一边体验朗读:"草芽尖尖"可读得轻细,表现出草芽的柔嫩;谷穗"鞠着躬说",可读出谦虚的感觉;"雪人大肚子一挺"可以做出挺肚子的动作,以表现雪人顽皮的样子……)
2案例反思
我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探究而自豪。我庆幸自己没有去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课堂也因此更精彩。
2.1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本案例中,我寓教于乐,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学会加动作朗读、背诵,使学习活动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充分感受语言的优美,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上阅读,乐学,好学。
2.2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
对于站在小学学习起跑线上的孩子们来说,虽然他们只是一年级的学生,显得十分稚嫩,但他们充满童真、童趣,富有想象力,常常会给老师带来惊喜。本案例中,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用肢体语言和语言文字相结合,展开想象,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大胆表现文本内容,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其创造潜能也不断得到开发。
2.3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孩子才读几天书,谈什么自学能力?"其实不然!"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为其今后乃至一生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相信学生,只要老师引导得法,学生就能举一反三、灵活自主地学习,不但养成了积极开动脑筋的好习惯,而且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也增强了。
关键词:特殊学校;学生教育;特殊关怀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殊教育行业同样作出了改变,特殊教育行业工作者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其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特殊教育相比普通教育更特殊、复杂,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学生需要得到更多的特殊照顾。
一、改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给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以特殊关怀
在具体实践中,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与时俱进,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工作方法不断改进,特别注意坚持一个“爱”字,突出一个“特”字。所谓“爱”,即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方面,关注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或生活中的困难。例如,关心学生和正常人的交流问题,解答他们的疑惑等,做到把“爱”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教师要树立学生工作高于一切的思想,并以“爱”为纽带,增进师生情感交流,耐心教育。同时,突出“特”字,考虑聋哑学生、听力障碍学生的需求,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积极面对特殊教育任务的艰巨性,要勇于克服工作的巨大困难。在具体的工作中,要积极帮助他们树立起自强、自立、自信的决心,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目标。
二、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给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以特殊关怀
特殊教育教师除具备职业素养和知识能力外,还要熟练掌握特殊教育知识,如心理学、缺陷教育学等,教师还要对语言、听力等专业学科有所了解。教师要对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教材进行综合理解,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进行有效的教育,满足学生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要。例如,对有听力障碍的学生,教师采用助听、读写等形式对其进行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应照顾学生的心理状态。因为听力障碍学生实际听力水平有所不同,教师在开展教育时,也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针对性较强的教育方式。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对于增强学生的信心、满足其教育需要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特殊教育学校要加强对特教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1]。
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给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以特殊关怀
针对性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教育,如学生的能力、爱好、身体健康情况等,教师需要根据这些条件制定教学计划、为学生制定学习方案。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现有资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的针对性教育主要是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爱好进行教育。例如,学生对舞蹈充满兴趣,同时自身条件允许其学习舞蹈,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并给予鼓励,增强学生学习舞蹈的信心,使其舞蹈生涯顺利开始,并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需要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需要得到尊重。他们的内心是脆弱的,教师在教育时要照顾学生的心理感受,使学生的内心得到满足,这种满足会使他们感受到快乐,对生活充满信心。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要具有针对性,充分尊重学生的内心,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
四、坚持以人为本,给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以特殊关怀
任何教育都应坚持以人为本,使学生成为教育的核心。教育方案的设计要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然而,在特殊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一直被宣传,却没有受到特殊教育教师的重视,特殊教育同样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学中没有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特殊教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于程式化,导致学生的心灵和人格没有得到充分的自由成长。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没有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学生对生活的渴望,满足学生作为单独存在个体的情感需求。特殊教育学校以人为本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将学生的需求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其次,学生“以人为本”的本质是将学生价值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将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服务的宗旨,促进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综合发展[2]。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发展与需要的角度出发,实现特殊教育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总而言之,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教师要树立一种特殊教育理念,在特殊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为更好地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世英.特殊学校学生教育的特殊关怀[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0(5):70.
1.翻转特教培训课堂的基础
(1)物质基础
互联网时代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延伸到了网络,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学习。学校一般拥有机房,甚至为教师配备工作电脑。信息技术为翻转特殊师资培训提供了物质基础。
(2)知识基础
翻转特殊教师培训课堂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和学习能力。首先,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普遍增强,有600多万中小学教师接受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约占应培人数的76%;其次,教师是知识型专业人员,自主学习能力较强;最后,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
(3)理念基础
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育的主导者理应是学习的践行者。自2010年翻转教育理念传入我国,很多教师成为翻转课堂的施行人,他们理解翻转的理念及优势、劣势,为翻转特殊教师培训提供了理念基础。
2.翻转特教培训课堂的优势
(1)有利于参训特教教师自定步调式学习
参训特教教师具有离散性特点,传统培训未重视这一问题,对参训者进行无区别的统一培训,致使培训效果不佳。让参训者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是翻转培训的核心理念之一,遵从了特教教师的离散性特点。参训特教教师可以在培训前通过网络观看培训者设计的视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步调;学习困惑可通过网络和专家或其他特教教师进行交流以解答;实践困境可提交给培训者作为培训的案例。
(2)有利于参训特教教师连续性学习
传统的特教师资培训具有非持续的特点,影响了参训特教教师的学习效果。翻转特教培训课堂为参训特教教师提供了一个具有张力的平台。无论是参训前、参训中还是参训后,特教教师都可以与培训者、专家、其他特教教师进行交流,有利于参训特教教师的连续性学习。
(3)有利于参训特教教师建构式学习
建构式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指导者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传统的培训以讲授法为主,培训者主导课堂,参训者成为机械的知识接受者。翻转特教师资培训课堂有利于特教教师进行建构式学习。互动的个性化指导是翻转培训的另一个核心理念,强调以参训者为中心。在培训前、培训后参训者可以通过网络就学习问题向培训者、专家咨询,培训中可以当面与培训者、其他参训者交流。
(4)有利于参训特教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特教教师参加培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用于教学实践,传统的培训实效性低,大部分教师无法学以致用。翻转特教师资培训可以帮助参训教师解决教学困境。培训前参训教师提交案例,参训中培训者会就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给予个别指导;参训特教教师可以在参训中与其他经验参训者进行交流;参训后培训者或专家对参训特教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指导。
二、翻转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模式的构建
1.培训前的活动
(1)培训者
首先,整合培训材料。培训者应以调查为基础,分析研究参训者特点,组织适宜参训者学习的材料。培训材料应力求易懂性、科学性、实践性。其次,明确培训任务。为提高培训时效性,培训者应明确培训任务,避免参训者学习的盲目性。最后,组织互动式学习。参训者应利用网络组织学习者互动交流活动,一方面便于了解参训特教教师学习的盲点、难点;另一方面让参训特教教师互相探讨,各种观点相互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
(2)参训特教教师
首先,观摩视频,学习理论知识。参训特教教师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材料,观看学习视频和资料,学习理论知识。其次,案例提交与思考。参训特教教师把现实中的案例提交给培训者,思考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再次,寻求指导。对于学习中遇到的疑惑应寻求培训者指导。
2.培训中的活动
(1)培训者
首先,重点知识及疑难问题讲解。培训者在培训中首先对重点知识和疑难问题进行讲解,排除参训者因难点和困惑带来的学习焦虑情绪,引导其进入学习状态。其次,典型案例研讨与分析。培训者选择的案例应具有示范性、指导性,有助于参训者理解、掌握培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再次,小组讨论与个别指导。培训者应组织培训课堂的交流活动,引导参训者进行讨论式学习;对需要个别指导的参训者给予特别指导。
(2)参训特教教师
首先,独立探索。参训特教教师应对培训内容进行独立探索,实现知识的内化。其次,互动交流。参训特教教师应利用培训课堂积极参与互动交流,主动向培训者和其他参训者讨教。
3.培训后的活动
(1)培训者
首先,跟踪指导。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特教教师的教学具有专业性及复杂性的特点。培训者在培训后应对特教教师进行跟踪指导,帮助其提升实践能力。其次,评估。跟踪指导后,培训者应评估培训效果,检验培训的有效性。再次,反思。培训者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反思,调整不足之处,为以后的培训打下好的基础。
(2)参训特教教师
一、特殊儿童面对的社会现实
学前教育作为学龄前儿童的启蒙,是培养儿童认知、情感、性格和社会化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尤其对于特殊儿童而言,基础教育是促进其思维、语言、价值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我国大多数家庭在面对特殊儿童时,往往会处于自卑或顾虑而放弃孩子的受教育权利,由家人进行简单教育,从而使孩子错失了人格养成和融入同龄儿童团体的最佳机会。
1、特殊儿童的基本概念
特殊儿童不仅包括在身体上有明显缺陷的孩子,还包括其他与正常儿童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特殊儿童在智力、感官、情绪和行为等多方面和所谓的正常儿童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在智力和行为上的差异包括发展显著低于正常儿童,也包括了高于正常智力发展的儿童群体,其中智力发育明显快于同龄儿童的情况因为自身具有较高的知识接受能力因此在其未来的教育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受到过多的阻碍,反而获得了社会的关注和良好的教育环境,而我们需要研究的,主要是针对智力较低、身体有明显缺陷以及性格上有能明显病症的这部分特殊儿童。
狭义的特殊儿童群体可能存在着智力、听力、视力、肢体残疾,语言障碍或者情绪和行为上的障碍,身体和心理上的缺陷可以在发现残疾后及时进行教育和训练,达到成年以前的最佳康复水平,减少残障造成的不良后果,促进儿童更好的融入社会,得到全面的发展。
2、特殊儿童的教育现状
特殊儿童因为自身能力的不足而在教育过程中受到排斥,同等条件下,特殊儿童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才能达到与其他同龄儿童同水平的学习效果,大多数的教育机构不愿意接收特殊儿童入学,另一方面,显著的心理和身体缺陷使特殊儿童在同龄人面前受到嘲笑和不公平对待,心理层面的自卑感会促使儿童和家人选择放弃参与共同教育学习的权利,通过简单的家庭教学完成儿童的教育和提升,但往往缺乏效果。特殊儿童在教育情况存在的不足,是涉及个人、家庭和社会团体之间多层面的意识缺失的结果,一方面,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的相关机构和学校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存在内容上的缺失,多数普通院校没有针对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资源和内容开发,针对特殊儿童的专业机构和组织却又是挂着羊皮卖狗肉的市场状态,不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急于求成的教育方式使特殊儿童教育效果不强。另一方面,来自社会大众和舆论的压力让特殊儿童及其家庭在心理上出现了明显的自卑感,外界不接受特殊儿童的融入,而孩子和家长也普遍选择消极对待的态度,通过封闭的方式以求保证孩子不受到外界舆论和误解的伤害。
二、特殊儿童特殊教育的重要地位分析
特殊教育是针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区别于普通课程,能够最大程度满足社会特殊儿童教育需求的教育形式,不同于偶同的学前教育形式,特殊教育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需要针对不同病症和障碍的不同特点,制定科学的方案。
首先,对于特殊儿童而言,特殊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显著的直接效益。特殊教育从儿童心理学出发,帮助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通过对特殊儿童心理上的开导和自信心的建立,充分的挖掘特殊儿童的潜能,有效预防特殊儿童学前第二障碍的出现,在习惯养成和价值观形成的前期对儿童进行引导。
其次,对于特殊儿童的家庭而言,特殊教育具有重要的间接意义,任何一个特殊儿童的家庭多多少少对于教育会存在误解和偏差,良好科学的特殊教育能够有助于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关联,认识到孩子的特殊需求,促进家长积极的产遇到教育过程中,帮助孩子的成长,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并且还能有效的减轻家庭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负担,为特殊儿童的成长和家庭环境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支持。
再者,对于社会发展而言,特殊教育的发展是社会效益的提升,作为社会不可磨灭的个体存在着的特殊儿童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应该受到全社会范围的关注和帮助,而通过特殊教育使儿童迈入正常的成长阶段,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减轻残疾福利的负担,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特殊儿童的教育发展更对社会教育质量的一次强而有力的探讨和提高,通过特殊化的教育需求,探讨更为科学和适合不同年龄不同需求受教育者需求的方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了实践性的案例,也充分的表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三、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
1.、早期防范
当前,世界范围内对儿童教育越发趋向于幼龄化,早期教育的开展趋向低龄,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更应该突出“早”,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方针和政策保证特殊儿童的早期发现和干预,加强对儿童在婴幼儿时期的早期诊断和医疗,争取使用科学的方法和及时的措施把握最佳的治疗时机和教育实践,以使他们获得最佳的发展。
2、教育体系变革
实现特殊教育体系的转变,以促进社会教育体系的变革,特殊教育不应该与普通教育做出分离化和独立化的划分,特殊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知识传授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引导特殊儿童回归社会主流,因此,在教育形式的选择上,不应该将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进行划分,应该尽可能的实现两群体的一同学习,通过正常儿童带领特儿童融入社会和团体。普通学校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也应该尽量满足不同能力儿童的需求,为儿童的自身特殊需求提供特殊的社会服务。
3、整合教育资源
受主流儿童学习和教育理论的影响,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成为了教育资源在分配时考虑的重要因素,特殊教育的资源投入应该更大力度的得到支持,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在整合观指导下的特殊儿童教育资源正在受到社会和学界的普遍关注,教育资源的投入会促进特殊教育从分科到整合的转变,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四、结语
特殊教育的开展是教师、学校、社会、家庭和儿童多层面的共同努力,从传递知识的课堂教学转向引导儿童主动参与、探索和创造的灵活性、创造性教学,而特殊教育对孩子的引导、家庭的建设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整个教育事业更是具有深远的学术地位和现实意义。国家、社会和民众层面一方面需要纠正对特殊儿童的歧视态度,提高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和重视,另一方面则更需要从各方面团结力量,整合资源,促进特殊教育的开展和特殊儿童参与教育的程度提升,提高特殊儿童的教育质量,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引导特殊群体能够快速的融入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