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02: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际象棋的规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借用国际象棋认识西欧封建社会,是初中历史《中古欧洲社会》(人教版)一课的创新教学方法,它依据国际象棋的棋子和西欧封建社会各阶层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通过设计国际象棋游戏的方式将模拟游戏带入课堂,与教学内容相融合。
关键词 :国际象棋;游戏;西欧封建社会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3-0024-02
在历史教学中,面对抽象的概念或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复杂教学内容,不妨借助模拟游戏的方法转化为中学生较为熟悉或感兴趣的方式来进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引入历史模拟游戏,将教学内容与模拟游戏融合,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而且符合新课改贴近学生生活的理念。
认识西欧封建社会是初中历史《中古欧洲社会》(人教版)一课的核心内容,笔者依据国际象棋与西欧封建社会之间的紧密关系,设计了一种通过国际象棋游戏认识欧洲封建社会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九年级历史课堂上进行了实验,结果显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对西欧封建社会特点的认识。
一、国际象棋棋子和西欧封建社会各阶层的对应关系
国际象棋又称欧洲象棋或西洋棋,是一种二人对弈的战略棋盘游戏。国际象棋中黑白棋子各16个,每一方的棋子包括一个“王”,一个“后”,两个“车”,两个“象”,两个“马”,八个“兵”。国际象棋源于古代印度,大约在10世纪以后,经中亚和阿拉伯传到欧洲,先传到意大利,然后是西班牙和法国。11世纪末叶,遍及欧洲各国。在欧洲流传时期,欧洲人对国际象棋进行了多次改革,并最终定型。世界上的大多数棋类游戏都对应着相应国家的政治和社会,国际象棋也不例外,国际象棋反映的是欧洲中世纪的政治和社会,国际象棋的棋子也和西欧封建社会各阶层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下面加以简单介绍:
王(国王):国际象棋里的王,对应于中世纪欧洲的各国国王,是国际象棋中最重要的一个棋子。王被吃掉也就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灭亡。
后(王后):是站在王旁边的棋子,是国际象棋中威力最大的棋子。其实,国际象棋中的“后”,并不是代表王后本人,而是王后身后的另一个盟国。由于欧洲皇室之间有政治联姻习惯,因此,后这个棋子代表的是第三国军队,所以威力巨大。
车(城堡):国际象棋里的车,是从古代的城堡演变过来的。在中世纪,尤其是在15世纪之前,城堡是抵挡敌人侵略的最好方式,为了维护自己领地的统治,欧洲的大封建主们都拼命修筑城堡,车对应中世纪的大封建主。
象(主教):国际象棋中的象就是主教的意思。在棋盘上,主教的战斗力完全不亚于能征惯战的骑士。如果说骑士和城堡是王权的象征,那么主教就代表了一种同样强大的力量,那就是至高无上的教权。
马(骑士):国际象棋中的马代表着骑士阶层,他们有着强大的作战能力。在中世纪,骑士是贵族的最底层,通常只拥有一小块封地。
兵(兵卒):欧洲中世纪的兵往往来自于社会的下层阶级,这些人平时作为农民、手工业者、农奴等劳动阶层,战时则作为士兵。
二、借用国际象棋分析西欧封建社会的的教学流程
借用国际象棋分析西欧封建社会,并不需要师生精通国际象棋,而仅仅需要了解国际象棋中棋子的位置和走法规则,通过不同棋子的位置摆放和走法,认识西欧封建制度。下面介绍这种游戏教学法的基本操作过程。
1.通过不同棋子的走法,认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游戏活动开始,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会不会玩国际象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伴着国际象棋穿越到中世纪,去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状况。”然后,让学生描述国际象棋棋盘和棋子的图案。在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在讲台上摆出国际象棋棋盘和棋子。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古文明都有自己的国王与王后,同学们看看国际象棋中的国王、王后,与哪儿的国王和王后有关呢?非洲、亚洲、美洲,还是欧洲?”很显然,学生们都会指向欧洲。
然后,教师向学生们讲解国际象棋的历史,指出虽然国际象棋起源于古印度,但是,却是在欧洲中世纪定型并流行开来的,欧洲中世纪各阶层都将下国际象棋作为荣誉的象征。通过给学生播放十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简单地让学生了解国际象棋棋子基本走法,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不同棋子有不同的走法,不同的走法有不同的威力。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可以按两人一组发下国际象棋,在播放视频的同时,让学生边看视频边进行实际操作。进而学生会了解国际象棋的基本规则,比如,兵这个棋子只能向前直走,每次只能走一格;而后这个棋子,则横着走、直着走、斜着走都可以,并且步数也不受限制。
看完视频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国际象棋的游戏规则是否特别青睐某个棋子呢?哪些棋子更有威力?”学生们在操作、思考和讨论之后,很容易就会明白国际象棋赋予了不同的棋子以不同的威力,同样,学生们也可以得出这个棋子最有威力,而车比马更有战斗力,兵的威力则最小。在这个时候,教师顺理成章地指出棋子的威力不同是因为它们对应的欧洲中世纪的阶层、地位不同。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8、29页及《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来认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教师指出,经过查理·马特的采邑制改革,国王以下的各级封建主也把土地当作采邑分封出去,而逐层分封的结果,则形成了以国王为首,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次之的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最低层则是人数众多,肩负着沉重劳役的农民和农奴阶层。体现在国际象棋上,王和后代表着西欧封建社会最大的封建主——国王,象代表着教会,车代表着大封建主,马代表着骑士阶层,兵代表着农民和农奴,兵是国际象棋中人数最多的子,并且站在最前方,用自己的身体保卫着王国。
之后,经过讨论和总结,可以得出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是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领主有责任保护附庸,附庸也有义务效忠,随时去前线作战。体现在国际象棋上就表现为,国际象棋的对局目的就是捕获对方的王而保护自己的王,王处在自己一方棋子的最中间,为了保护王,其它棋子都可以牺牲。
2.通过国际象棋,认识教会的地位和影响。本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认识“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在教学这个问题时,也可以借用国际象棋。
教师在向学生们介绍了基督教的诞生以及后来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等问题之后,让学生观察国际象棋中“象”这个棋子的摆放位置。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在欧洲中世纪,教士有着极高的位置,“象”这个棋子摆放在了“王”和“后”这两个棋子的身边。同样,他们也有着强大的威力,并与其它棋子一起构成了强大的攻击能力。
然后,让学生们阅读课文中“丕平献土”的小故事,并讨论“在欧洲中世纪,为什么教会与王权之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讨论中,有学生就得出“正如在国际象棋中一样,他们之间可以相互支持,相互保护”的结论,这都体现了国际象棋对学生思考的影响。接着,教师结合国际象棋中“象”的位置和与其它棋子之间相互支持、保护的特点,总结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改写国际象棋游戏规则,思考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对欧洲中世纪社会秩序的影响
在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教学完成之后,可以进行进一步地深化和升华,借助国际象棋游戏,调动学生的高级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评价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对欧洲中世纪社会秩序的影响。
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修改国际象棋中棋子的走法,以便让每个棋子的权力都平等,游戏还能进行吗?”学生经过试验操作、思考和讨论之后,很快就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每个棋子的权力都是绝对平等的,人们肯定无法真正地参与游戏。同时也表明了,正是棋子之间走法的不同才给游戏带来了必要的秩序。
然后,提出这样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为中世纪的欧洲带来了相对稳定的秩序吗?”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文28页教材导入框的小故事。学生们在阅读和讨论之后得出很多不同的结论,一些学生会认为,在西欧封建社会初期,社会非常混乱,老百姓几乎目不识丁,甚至许多官吏都是文盲,如果不是那么严苛、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欧洲社会可能会发生更混乱的状况;也有学生认为,这样的等级制度是违反了人的基本尊严的。虽然答案千差万别,但是这样一个思考和讨论的过程恰好就是历史教学的一个关键目的所在。历史教学就在于让学生能够利用各种材料和信息去做出审慎地判断、处理,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自己思维能力和批判能力的发展,这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
四、运用国际象棋教学的启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关于国际象棋的演示和讨论占用了不少的时间,但是可以看出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们都非常有兴趣,也都进行了持续、热烈的讨论。学生们都表示,从国际象棋中学习历史的体验让他们对历史更感兴趣,也更容易激发他们的思考。在课堂讨论中,笔者问学生“在西欧封建社会,为什么教会与王权之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女学生回答道:“很简单,他们可以相互支持对方,以便保持自己的权力。正如在国际象棋中一样,他们可以相互保护对方。”很明显,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了对西欧封建社会王权与教权复杂关系的理解,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际象棋。
模拟游戏的教学方法使得《欧洲中古社会》这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借用国际象棋让学生在体验乐趣、挑战智力的同时,也更为深刻地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这也给了笔者一个重要启示:历史教学应该在坚持发展学生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尽量为他们创造充分参与和互动的学习机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并创造贴切、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复杂和困难的问题开展较高思维水平的讨论和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一直以来,我都有个梦想:想给中国制造插上两个翅膀,一个是技术的翅膀,一个是文化的翅膀。”
――冯军 爱国者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爱国者凭借移动存储、MP3等产品,在中国市场迅速站稳脚跟,并逐渐成长为中国知名IT品牌。近期它接连推出一系列颇具新意的产品,如哥窑相机、具有投影功能的DV、加入云概念的筋斗云手机等。爱国者旗下的哥窑相机在1个月内涨价3次,于2010年12月28日中午12点涨价至9999元,使这款产品在短短1个月的时间里涨了6000元。而在北京陕西商会公益拍卖上,2010号爱国者哥窑相机更是拍出高价,来自陕西的企业家侯新民以60万元的拍卖价购得2010号哥窑相机,爱国者哥窑相机的价格也再一次创造新高。60万元买一台卡片机,听起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而这一切都与爱国者的创新有关。在爱国者总裁冯军看来,这些新产品属于“爱国者式创新”――并不局限于技术创新的新型创新。
国际象棋加炮
“爱国者式创新”与传统意义上的创新有何不同?这还得从爱国者的“国际象棋加炮”说起。国际象棋中本来没有“炮”,加入“炮”的意义何在?我本人就是国际象棋的爱好者,多年研究国际象棋后发现它的游戏规则对做企业、搞创新大有裨益。在国际象棋里,“卒”攻到底就可以升“后”,威力剧增,中国象棋中的“卒”却“只能前进,沉底则成死棋”;同时国际象棋中的“马”特别灵活,没有中国象棋中“别马腿”一说,因而更具战斗力……诸如此类的区别,可以启发企业、员工转换思维模式,获取前进动力。而象棋中的“炮”,是中国象棋最大的优点,它代表着跨越、跳跃性思维。二者的结合,将出现“1+1>2”的效果。
文化创新
“爱国者式创新”还有更深一层含义。一直以来,我都有个梦想:想给中国制造插上两个翅膀,一个是技术的翅膀,一个是文化的翅膀。如果将“技术的翅膀”比作国际象棋,那么,中国文化就是那个“炮”。而人们一谈创新就只想到技术创新,却没想到只有技术的翅膀是飞不起来的。技术、文化,两个缺一不可。
“爱国者式创新”的核心要义就是为产品创新中加上中国文化这个翅膀。哥窑相机就是这种新模式的成果。哥窑相机继承了800年前的传统,它很可能成为整个中国IT行业的转折点。哥窑相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外壳采用特殊处理,产生诸如宋代哥窑瓷器一般独特的纹路,而且每一部的纹路都是自然生成,互不相同。在奢侈品、高端品牌市场,中国品牌是一片空白,要想超越国际品牌,必须要有自己的“炮”。哥窑就是爱国者发现的那个“炮”。但是想在数码影像领域杀出一条血路,实非易事。在这个领域,日系厂商处于事实上的垄断地位,技术优势明显。爱国者在数码影像领域活了下来,没死掉,也没投降,这是我最自豪的地方。但这不是终点,希望爱国者能成为这个领域的高端品牌。要实现这一点,光靠技术创新短期内恐怕难以实现。“国际象棋加炮”理论可以帮助我和我的团队突破现有的条条框框,从中国文化中寻找“炮”――哥窑,实现创新思维的飞跃,也让爱国者品牌飞跃成为可能。
中国IT企业并不缺乏技术创新,缺的是自信。下象棋形成的潜意识,导致中国企业事实上是抵制创新的,这也是我提出“国际象棋加炮”、打开右脑等一系列创新方面概念的原因。我不担心会被误解,也理解大家为什么会产生误解,我更愿意把注意力放在通过哥窑相机的成功证明“爱国者式创新”的价值,证明中国文化这个“炮”的价值。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关键或许就在于此。
关键词:比喻 索绪尔 下棋理论
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是语言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端,对二十世纪语言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书中采用比喻把抽象晦涩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1]
许国璋在《许国璋论语言》中认为,在七个比喻中,最好的是乐章、下棋和代数,而在这三者之中,最为恰当的是下棋这一比喻。因为下棋这一比喻能够显示出内部与外部的对立,能够体现历时和共时,同时更能够体现出实体与价值的对立[2]。 下棋这个比喻不仅解力强,应用范围也很广[2],是“索绪尔最心爱的一个比喻:他把它用在不同的对立上” [2],这三个对立实际上是如何看待语言的分歧问题,是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角度。
一、 “从内部还是外部去研究语言” [2]
绪论第五章“语言的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中说“语言是一个系统,它只知道自己的固有的秩序” [3],“最初,国际象棋问世于亚洲大陆的波斯,随着东西方文明的逐渐交流,国际象棋随之进入欧洲,这种情况便反映了国际象棋的文化传播历程。与此相反的是,同规则相关的事物均呈现出显著的内部性。举例而言,将原本是木头材质的国际象棋棋子拿掉,用象牙材质的棋子进行置换,此种置换行为对于国际象棋本身的行子规则毫无影响,如若对国际象棋的整体棋子数量进行改动,则将直接造成国际象棋罗子规则的改变”,根据这一论述,索绪尔指出,对于系统原本所遵循的规则的改变,实则表现为对系统内部改变的的结论。 此段论述通过“棋史与棋料和棋法” [3]的对立,描述语言内部要素对于系统的决定性作用,得出应从内部研究语言的结论。
可以发现,此处使用“下棋理论”的作用有三:
(一)揭示索绪尔语言学的性质
“索绪尔语言学是研究对立关系的语言学。” [2]“各个不同的比喻有一个共同点,即一个比喻包含至少一对对立” [2],这个比喻体现的即“棋史与棋料和棋法的对立” [2]。
(二)揭示索绪尔论述的前后相关性
为何木头棋子换成象牙棋子的改变对于系统是无关紧要的呢?这就牵扯到后文讲述的价值问题。故棋子材质改变这一行为揭示了不止一条语言规律,也可发现用下棋这一复杂行为解释语言诸多现象是十分合适的。作者论述的缜密程度可见一斑。
(三)促进论述目的的达成
对语言内外要素的探讨是为了说明语言的定义,“我们通常将语言解读为主体藉由自身逻辑,同时结合自身的意思表示,对用于表意的语言进行具体的组织,而与之无关的成份,则要将之加以摒弃。” [3]索绪尔理论中的外部要素包括民族学、政治史、各种制度如教会和学校与地理上的拓展和方言分裂;除了棋子理论,他还举出禅德语和古斯拉夫语这种我们不知道过去是哪些民族说的语言的例子,说“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内部研究这些语言和了解它们所经受过的变化” [3],由此证明可以排除外部要素从内部研究语言。
但冷门语言实例不如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更容易被理解,所以作者在举出语言实例后又提出棋子理论,使语言内部要素是决定性的这一观点和语言的定义得到更完美地诠释,促进了论述目的的达成。
二、 “静态地还是演化地看语言,即共时地还是历时地看语言[2]
第一编第三章第四节“用比拟说明两类事实的差别”中,索绪尔在提出棋子理论前先举出投影、树干横断面和纵断面这两个比喻,又说“不过在主体所能借用的比拟当中,最为恰当的比对,无外乎是将下棋活动同语言系统二者实现对比,其均为主体提供了可供分析的完备系统,甚至可以说,下棋活动如同语言系统的另一种形态的呈现。” [3]
这段论述中的“下棋理论”的表现和作用较为复杂,故分四点论述:
(一)“下棋的状态与语言的状态相当” [3]
对立即棋子的位置赋予了棋子价值,放错位置的棋子是无效的棋子,同样,“在语言系统之中,遵循着特定的语法规则,不同的符号实现了彼此之间的平衡,同时,每一个语言符号本身作用的实现,必须依赖其他符号的帮助方才能够彰显其应有的效用与价值” [4]
(二)棋子的移动相当于从一个共时态过渡到另一个共时态,而“历时事实以及全部细节可以得到对照” [3]
这一过程包括以下方面:每一着棋如语言中一个孤立的要素,它的改变带来的效果不可预知,“从国际象棋的落子规则来看,棋盘中的棋子进行移动与其同其他棋子之间的平衡状态是截然不同的现象。所起的变化不属于这两个状态的任何一个;可是只有状态是重要的” 。[3]
(三)历时态和共时态的根本区别
用“下棋理论”描述就是说半途观战的好奇者与从头至尾观全局的人所获得的体验和做出的判断可能是相同的[3]。观全局的人看到了状态(一个棋阵),也看到了变化(整个棋局),但半途观战的人可能没有看到变化只看到了状态,但他仍然可以对局势发表评论,见解的深刻程度不一定会低于全程观战者。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第二点中的论述为什么说“只有状态是重要的”。
(四)“下棋理论”的缺陷
主观上棋手有意和说话人无意的差别这虽然是比喻的漏洞,但“这唯一的差别正表明语言学中绝对有必要区别两种秩序的现象” [3]:历时事实在有无意志左右的情况下都会和共时系统发生抵牾。“从历时的层面,永远理解不到错综复杂的系统关系。” [5]故索绪尔与新语法学派在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何为重点的冲突就可以理解了:在事实上,他认为“一系列改变语言的事件”是“人们所说的新闻事业:随波逐浪,不知所往” [3];在方法上,他认为历时语言学的缺陷在于展望上的二分带来的混乱和不同语言之间比较方法得出的太过间接的联系。
之,这段理论的论述相较于上一部分语言的内部和外部要素的论述显得更为复杂难懂,形影相随的“下棋理论”则提供了很好的理解视角,便于作者展开下一步的理论建构。
三、 “从实体还是从价值看语言” [2]
第二编第三章“同一性、现实性、价值”讨论了这个问题。
(一)何谓“从实体看语言”
从快车理论看,构成快车的开车时间等[3]条件得以实现时,我们就得到相同的实体[3],“然而实体不是抽象的” [3]。“从实体看语言”,注重的是分类要以具体实体为基础,因为词类之所以是语言的因素不只因为它们与某些逻辑范畴相对立 [3],即不能脱离单位存在。
(二)何谓“从价值看语言”
索绪尔对价值的定义较为复杂,从“下棋理论”看,“如但就国际象棋中的一个棋子――小卒来看,其是否能够成为国际象棋落子中的一个要素?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在于,这个棋子的效用完全取决于其所处的位置,如若其在棋盘之上,则能够发挥其价值和效用,如若其身处于棋盘之外,则对于博弈之人而言,其根本不具备任何意义。因此可以这样说,唯有该棋子出现在其所应该出现的位置时,方才能够具备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赋予相同的价值也就意味着赋予了两个外形相异的事物以同一性。“由此可见,在像语言这样的符号系统中,各个要素是按照一定规则互相保持平衡的。” [3]
(三)兼顾两方的结论
故索绪尔在说明“实体”和“单位”的定义及划定方法后,仍然没有放弃用“下棋理论”做本节最后的总结,由此可见该理论的重要性。
与上文两部分的偏向一边的结论不同,此处的结论是既要从实体看语言又要从价值看语言,此时,个体要素便具备了实体内涵”[2],此即索绪尔所指出的,具备实体特质的事物方才具备价值属性,而此种价值属性源自其处于系统之中,并能够同系统之中的其他要素发生相互影响的理论。
四、比喻和比较结合在一起
索绪尔在语言学系统研究过程中,其在举出的国际象棋博弈这一比喻时,已经明确指出了“比喻”和“比较”二词的相似所在,并在此基础之上指出了二者在语义层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之中,索绪尔反复使用到“比喻”和“比较”,如此便能够发现,索绪尔在其研究中注意到这两个词汇内涵层面差异性的同时,亦同时发现了二者的相似之处。这便是索绪尔在语言学研究中的一大研究特点所在。[3]
五、 结语
通过上文四个方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索绪尔是一位善于把用比喻把复杂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让读者更好理解理论的语言学家;我们还可以发现,“说汉语的人具有形象思维的方式,常使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写作” [6]这样的表述是值得商榷的,至少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比喻的形象思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温小凤.浅析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中的“下棋”比喻[J].知识文库,2016(4).
[2] 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122,116,121,117.
[3]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6,121,45-46,128,129,130,146,147-148,155,156.
[4] 郭r峰.从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四个比喻看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2010年12月24日,在土耳其安塔基亚举行的女子国际象棋世锦赛尘埃落定,中国棋手侯逸凡过关斩将,最终荣登冠军宝座,侯逸凡只有16岁,她的夺冠,也创造了国际象棋历史上最年轻“棋后”的记录。
侯逸凡自幼天赋异禀,9岁便获得国际象棋世界少儿锦标赛冠军、此后,她接受名师指点。良好的棋感加上系统的训练,她的棋艺突飞猛进,接连拿下了形形的冠军奖杯。在侯逸凡与对手的历次角逐中,不乏经典名局,但是,当记者采访侯逸凡,问她对自己的哪些比赛印象深刻对,侯逸凡略加思索,竟然提起了三场败局。
第一场要追溯到2000年,那时侯逸凡只有6岁,有一次,侯逸凡参加全省少儿比赛,一路所向披靡,直至进入冠军争夺战。争冠对手是一位男孩,虽说比侯逸凡大几岁,却被侯逸凡犀利的棋风所压制,苦苦支撑到最后一盘。下着下着,男孩小声对侯逸凡说,“我们和棋吧?”侯逸凡立刻拒绝,因为她已占据明显优势,冠军唾手可得男孩只得硬着头皮继续下,侯逸凡暗自得意,仿佛已经看见了夺冠后妈妈的笑脸和教练挥舞的鲜花,不料,形势突然急转直下,男孩缓过劲来,反戈一击,杀得侯逸凡无法招架,必输无疑,侯逸凡不干了,对裁判说:“他之前就提出过和棋,现在和还可以吧?”裁判答道:“当时你没同意,依据规则,只能以最终的结果为准。”就这样,侯逸凡到手的冠军飞了,她伤心地大哭一场、在泪水中,她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不能因为一时的顺利而得意忘形,笑到最后才笑得最甜。
第二场是2008年世锦赛,年仅14岁的侯逸凡出人意料地杀八决赛,决赛的对手是俄罗斯美女科斯坚纽克,侯逸凡整整小她10岁。赛前,很多人预测,侯逸凡的功力已与科斯坚纽克不相上下,加上初生牛犊的冲劲,应该不落下风,那一天,在无数人关注的目光中,侯逸凡踌躇满志地上阵了。遗憾的是,人们并没有看到一场针锋相对的对决,侯逸凡下得非常辛苦,感觉处处受限,心理上非常不适,根本没有发挥出正常水平,科斯坚纽克令人信服地夺冠,赛后,教练评点说,“科斯坚纽克七年前有过一次世锦赛决赛经验,尽管当时输给了诸宸,但那次失利对她的策略准备和心理准备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次,明显感觉她的准备非常充分,尤其是在心理上,而这恰恰是你失利的重要因素。”侯逸凡领悟到:成功不是靠运气,而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只有在技术、心理和经验等多方面磨练成熟之时,成功才会瓜熟蒂落。
第三场是2010年与世界棋王卡尔波夫的“性别大战”,卡尔波夫是整个国际象棋界的巨人,盘踞在世界冠军的位置上长达12年之久,老棋王果然名不虚传,尤其是在对残局的判断上,明显高出侯逸凡一筹,侯逸凡输得心服口服,其实,侯逸凡经过多年的打磨,棋艺已经炉火纯青,在女子象棋界鲜有对手,就连卡尔波夫在赛后也惊呼:“侯确实非常厉害,超出我的预料,”但是,与卡尔波夫一战,令侯逸凡清醒地意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任何时候都要虚心前行,学艺之路永无止境,在卡尔波夫的指点下,侯逸凡不再满足于对棋艺的追求,而是沉下心去,从研究国际象棋的历史开始,探索理论,感悟棋“道”,从而在下棋的境界上更上一层。
失败是最好的先生,自己的失败里往往暗藏了一个人最缺乏、最直接的成长营养,我们为什么要舍近求远,总是试图从别人的成功法则里获取有用的东西呢?
电脑与人脑的多种对决
最近,美国益智类电视节目《风险》(Jeopardy)经过3天(三轮)人机大战,最终电脑战胜了人脑。参与这项节目的选手首次出现了一个非人类选手――IBM的超级计算机沃森(Watson)。沃森的对手则是《风险》节目历史上最优秀的两位人类选手肯・詹宁斯(Ken Jennings)和布拉德・拉特(Brad Rutter),詹宁斯最终连赢74场《风险》比赛,赢得250万美元奖金。人机对决的比赛场面和结果显示,沃森对人的胜率占有很大优势。在三轮比赛中,沃森在第一、二轮几乎抢答近90%题目,第三轮抢答逾60%,答对率逾95%。
《风险》是一个知识竞赛节目,提出百科全书式的各种问题,包括科学、时事、历史、文化、语言、文学、艺术、体育、地理、文字游戏等。竞赛的基本规则之一是数位参与者抢答问题,谁先抢答并回答正确,谁就会获得积分和奖金。而且,随着问题难度的提升,每道题的奖金也提高。参赛者中任何一方累计奖金总数最高者为赢家。比赛结束后,肯・詹宁斯承认失败,并在电脑屏幕上写下了战败感言:“我,代表我自己,欢迎这位新的电脑霸主。”
在沃森打败人之前,电脑已经多次战胜过人脑。例如,1997年5月11日,同样是IBM设计的电脑棋手深蓝便与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俄罗斯的加里・卡斯帕洛夫进行对决,结果卡斯帕洛夫战败。深蓝与卡斯帕洛夫的总比分为:3.5比2.5,前者赢2局、负1局、和3局,后者赢1局、负2局、和3局。最令人惊奇的是最后一局的比赛,只下了19步棋,历时1个多小时,卡斯帕洛夫便推枰认输。在赛后的新闻会上,卡斯帕洛夫尽管不服,但对自己的成绩感到“羞耻”,并表示歉意。
2006年8月11日,首届中国象棋人机大战在北京奥体中心进行,对手是中国设计的超级电脑浪潮天梭和以徐天红、柳大华为代表的5名中国象棋大师。经过两轮紧张激烈的酣战,浪潮天梭以5.5比4.5(两回合10盘棋共3胜5和2负)战胜了人脑。
2010年10月11日,日本东京大学本乡校区举办了一场职业将棋的人机决战。出场的人类棋手是日本将棋联盟棋士会副会长清水市代女士,而电脑则是日本情报处理学会开发的阿伽罗2010系统。结果,阿伽罗战胜清水市代。将棋源自中国象棋,传入日本之后演化成日本独有的方式,在81格棋盘上博弈。
电脑的优势
这一系列电脑战胜人脑的博弈背后其实有一连串的不平等,可以说,人脑是在与电脑不对等的条件下竞赛,所以电脑占了上风。
电脑沃森运用2800个处理器并行工作,这意味着沃森相当于2800个电脑,或者说在沃森的背后有2800个助手在帮助它理解、分析问题,并迅速作答。但是,作为人类的选手,詹宁斯和拉特并没有助手,他们不能在现场咨询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或英国牛津、剑桥大学等名校的2800名专家,因此,这一竞赛有失公允。
同样,中国象棋人机大战也是电脑占有先机。超级电脑浪潮天梭是中国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机,共装有64个并行处理器,每秒的分析速度达到了惊人的42亿步棋。而1997年战胜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卡斯帕罗夫的深蓝却只有32个并行处理器,每秒只能分析2亿步棋。所以,浪潮天梭比深蓝更有优势,相当于有64个高手在帮助它,而人类棋手则只有一人。
除了硬件优势外,浪潮天梭还有软件在帮忙。而软件就是安装了人类象棋选手前5名的博弈程序,也即在同一台电脑上运行5个不同对弈软件,以帮助电脑进行博弈。
在日本的将棋人机大战中,机器人阿伽罗在硬件上拥有169个处理器,相当于有169位智囊。此外,阿伽罗还装载了4套象棋软件,都是日本将棋高手的对弈经典。
显然,由于电脑在硬件和软件上都有比人脑更大的优势,在竞赛中战胜人脑也不足为奇。
电脑的弱势
表面上看,电脑无论在运用计算的棋类竞赛,还是在掌握人类的知识竞赛中都获得了成功,但是,与人脑相比,电脑还是有很大的软肋。
今天,电脑只是借助众多人类棋手的智慧、高速运算的能力在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和日本将棋等项目中战胜了人类,对于更为复杂的围棋,电脑目前还很难战胜人脑,原因在于围棋的复杂性。
数学计算表明,围棋每步平均有200种下法,如果在14步棋时,围棋的路数为200的14次方,而国际象棋则为35的14次方。即使只计算合理的下法,围棋在这一步上也有一亿亿种可能的选择。
此外,电脑还面临其他的复杂因素。国际象棋棋盘只有64个格,每一步有30种合乎规则的走法。但是围棋有361个点,每一手有200多种变化。象棋全部可能的走法在1060~1070种之间,而围棋有10250种变化。
围棋的图形既直观又复杂,361个交叉点上处处是战场,到处可以冒硝烟,当然在局部也有风平浪静的区域,但是总体上是一种立体的、交叉的“全球战争”,几乎无规律可言。国际象棋则有无数的规律,每个棋子只能按照一定的规则行进,如象走斜线,马走L线。此外每个棋子的等级也会决定象棋的下法,例如兵的价值只有1,而车为5,王后则为9。
这些规则通过计算能找到每一步棋的最佳下法,因此可以为电脑设计出最佳程序。围棋则不然,除了几乎无规律可循外,每一个棋子都是平等的。更令人难以捉摸的是,就是按双方吃子的多少来计算也无法算出谁是赢家,谁是输家,而是要看谁争得的地盘最大或相对大。有时一个棋子的位置就可以决定一盘棋的死活或一大片领地的得和失。
判断领地的得失不是靠精确的计算,而是靠棋手的直觉和几何图形的想像力。有经验的棋手对某一区域和地盘的几何图形稍加考虑就可以判断出可不可以救活,是死棋还是活棋。电脑是无法产生这种直觉和几何图形的分析能力的。人们当然可以教给电脑一些概念和规则,但目前还无法教会电脑灵活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则。
尽管在百科知识类的竞赛中电脑沃森战胜了人脑,但电脑在3天比赛里也答错了7题,显示了诸多方面的弱点。其一,沃森对于人类语言的理解并不充分。例如,《风险》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填字游戏和奥利奥饼干出现的年代。沃森的答案是:20世纪30年代,但这是错误的。正确答案是20世纪20年代。有意思的是,沃森不能很快纠正错误,因为肯・詹宁斯已经先回答了30年代,主持人说答案不正确。沃森又接着抢答说30年代。原因在于,沃森不能听到或看到肯・詹宁斯之前30年代的错误答案,因此把错误答案又答了一遍。
其二,沃森没有人类生活的经验,故而会答错题。例如,一个问题是,USPS寄送的是什么物品?它面积为3.5×5英寸,价格是28美分。正确答案是明信片,但沃森答错了,而人类选手詹宁斯答对了。
其三,对于人类的诸多语言与使用者的关系,沃森也并不清楚。例如,一个问题是,这个语言的方言包括吴语、粤语和客家话。正确答案是中文。但又是詹宁斯答对了,沃森答错了。因为沃森并不理解吴语、粤语和客家话其实就是中国人除普通话以外的方言。
人工智能的展望
电脑与人脑对决的本质就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最终能否战胜人脑。实际上,这可能是一个悖论,因为人工智能本身是由人脑来设计的,所以即使电脑在未来的诸多方面占了上风,也仅意味着彼人脑打败了此人脑,即特殊的人脑(人工智能)打败了自然人的大脑(功能)。
当然,由此也引发了一个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未来电脑能否取代人脑。这个问题可能需要时间和实践才能回答,但是,在现阶段,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专家认为,电脑战胜人脑还根本没有走上议事日程,人类也没有必要为此担忧。尽管如此,也可以看到人工智能有了长足的发展。
现在,人工智能已经从电脑与人脑的棋类竞赛,发展到百科知识式的竞争。这是一个飞跃。因为,棋类比赛的本质只是一种数学竞赛,而百科知识式的竞赛则是更为全面的智力竞赛。要做到这一点,电脑的最大挑战是要理解人类的语言,尤其是语义。要求电脑弄懂人类语义的一些基本问题并不难,但是,对于电脑来说,人类语言中的隐语、双关语、比喻义、引申义、反语和谜语等就特别难以理解。
要理解人类的语义,研究人员为计算机编程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不仅要让电脑听懂主持人的话语,也要听懂竞赛对手的回答,并从他们的答案中获得信息以分析对错。
当然,即使以专门进行数学计算的竞赛而言,电脑在围棋上战胜人类也并非不可。按照计算机专家的粗略估计,围棋电脑程序的计算速度要比象棋程序的速度慢,前者的速度只是后者的1%。要想让围棋电脑程序达到象棋电脑程序的水平,需要设计和制造比象棋电脑强1027倍的电脑。按照摩尔定律,人类有望在22世纪开发出能够战胜人脑的电脑围棋手。
此外,还有人预测,随着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到2045年机器人将比人类更聪明,美国未来学家与发明家雷•库兹韦尔就持这种观点,他认为30年后机器人不但能进行计算,还能谱写乐曲、驾车、著书、提出艺术概念、讲笑话甚至破解长寿秘诀,它们将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为人类提供帮助。因为,技术发展的奇点在若干年后可能出现。
郑策,中国国际跳棋冠军。在刚知道郑策时,记者对国际跳棋一无所知,只好复盘了一段茨威格《象棋的故事》中米尔柯-琴多维奇左右互搏的画面,来臆想郑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采访当天,成都正是几度暴雨之后报复性的烈日暴晒,摄影师在成都棋院的楼顶寻找拍摄视角,郑策坐在一边,等得有些无聊,自己摆上棋盘,拿着棋子陷入沉思,似乎瞬间就进入了对弈气场。
郑策不习惯对着摄影师的镜头摆造型。他说,以往有拍照,都是比赛前几分钟,摄影师拍几张现场报道的图片就收场。但是出于对摄影师劳动的尊重,郑策还是一直努力配合,跟米尔柯-琴多维奇相比,显得要“食人间烟火”得多。
半路出家
郑策从接触国际跳棋到现在,只有5年多的时间。最初他花了3个月时间就进入了国家队,而拿到国际跳棋全国冠军,只用了1年多时间。这一方面可以看出中国国际跳棋发展比较稚嫩,换一个角度,可以看出郑策极具天赋。
国际跳棋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智力游戏,有考古史验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那时的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等地区都可以见到国际跳棋的影子。世界国际跳棋联合会成立于1947年。如今,这项运动在全球有超过4000万拥趸,在荷兰、比利时、瑞士等国家普及程度都很高。郑策说,中国国际跳棋发展起步非常晚,中国棋院成立于1992年,但是国家国际跳棋队2008年7月才开始选拔组建。
2008年7月,为应对当年10月份即将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世界智力运动会,中国棋院临时组建了国际跳棋队。郑策介绍说:“中国棋院在2007年底开始筹备国际跳棋的人才培养。我是2008年4月开始接触国际跳棋的,属于第二批培训班的学员。”所以整体来说,中国的国际跳棋选手,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
郑策以前专攻的是围棋。1983年出生的郑策5岁开始下围棋,1997年在日本获得世界青少年围棋邀请赛冠军,转战国际跳棋时,他已经是围棋职业三段选手。2008年经过短短3个月的学习,郑策就在国家国际跳棋集训队选拔赛中取得第七名。国家集训队一共招8个人,这样,郑策顺利进入国家队,开始针对首届世界智力运动会的集训。
两个月后再一次内部选拔,郑策就拿了第三名,取得了代表中国参加首届世界智力运动会国际跳棋项目(一共有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国际跳棋、桥牌5个项目)的资格。郑策是四川省唯一参加这次世界智力运动会的选手。他很清楚,在国际跳棋项目,不管是国家的整体水平还是他的个人水平,跟世界顶尖水平差距都很大。首轮对战中,中国选手除了郑策逼平对手,其余悉数败北。郑策说,他当时逼平的蒙古对手Battulga,现在已经是国际跳棋特级大师。
火速称王
转战国际跳棋以后,郑策在2009年就夺得了全国国际跳棋个人赛冠军。决赛中,郑策遭遇的是曾芊让,几个月前在山东泰安举行的世界智运会国内选拔赛中,郑策输给了曾芊让,这一次他算是复了“仇”。从这时起,郑策开始成为中国国际跳棋项目的一流选手,不时代表国家队参加各种国际比赛。
对郑策个人来讲,比夺得中国冠军更令人激动的,是参加2010年的首届中俄蒙三国国际跳棋邀请赛。郑策说:“聊这次比赛前可能需要先铺垫一下,俄罗斯是目前国际跳棋项目世界上最强的国家,而蒙古是这个项目实力最强的亚洲国家。所以对中国选手来说,参加这样的比赛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第一场与郑策对决的是俄罗斯的契佐夫,他根本没想过赢下比赛的事情,觉得和棋都很难。
赛前这样的心态,并不是郑策妄自菲薄,契佐夫在国际跳棋项目已经拿过10个世界冠军,契佐夫还是中国聘请的第一位国际跳棋外教,当时在世界等级分排名中高居第三位。但最终郑策赢了,全世界国际跳棋圈的人都惊呆了。如何去描述这么一场对弈会比较准确呢?中国国际跳棋选手到目前为止,没有第二个人在正式比赛中战胜过国际特级大师。当然,这并不足以让郑策自信爆棚,他清醒得很,“赢这盘棋只是做对了老师出的一道难题”。
说着,郑策迅速为记者复盘那次比赛的后半程。国际跳棋规则很简单,讲解几分钟就能明白,不过郑策复盘时唰唰地一波流,记者也就是跟着囫囵吞了几个枣而已。大意是,契佐夫有些大意,犯了一个错误。郑策抓住机会,实施了一个漫长的打击部署,把契佐夫引向了绝境。郑策说:“这盘棋的关键是这一步让对手落底成王,这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几步之后我反过来吃掉他的王,而且自己落底成王,大局已定。契佐夫肯定也看到了这步棋,但我猜想他是认定我看不出来,所以走了一招险棋。”
长路漫漫
郑策最初学习国际跳棋时,资料非常匮乏,能找到的只有少量的俄语、荷兰语资料。所以他经常通过网络跟国外棋手对战,而因为时差关系,练习时间基本上都安排在半夜。现在国内也有很多优秀选手慢慢涌现,就在成都棋院,1994年出生的周伟已经成长为国内一流高手。郑策技痒时,就会找周伟切磋。
“其实从传播的角度,国际跳棋甚至比围棋和象棋更能引发人们的兴趣。首先国际跳棋规则简单,很容易入门;其次,国际跳棋鼓励吃子,有吃必吃,初学者尤其能从中找到杀伐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国际跳棋是一个简单的游戏,需要很强的全局观和计算能力。郑策说:“前段想得远,可能需要往后想10步左右,下到后程,你也许需要考虑20步之外的事情了。高手之间的对战,少则3-4小时,多则5-6小时。”可见这不仅是个智力游戏,还是个耐力游戏。
PART 1 为什么要学棋
不是每个孩子都喜欢下棋,尤其是女孩,他们一开始常常是被动地接触棋子,后来才慢慢喜欢上的。
关于“为什么学棋”,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三种不同的声音。
孩子说:
“就是喜欢嘛!可以和小朋友玩,也可以和大人下,跟打仗一样,很好玩。”
家长说:
“望子成龙呗!如果参加比赛,获得好成绩,脸上多光彩;将来可以上好的小学、中学,甚至大学。”
“我家宝宝很顽皮,老是坐不住,下棋的时候,居然能坐下来,认认真真地思考。”
“现在的孩子很娇气,什么都得顺着他,学棋之后,让他接受输赢的锻炼,也好知道凡事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老师说:
“学棋是一项文明的体育活动,能培养孩子的公平竞争意识。”
“在下棋的过程中,需要开动脑筋,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开发宝宝的计算、记忆和表达等能力。”
“通过比赛,更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力、忍耐力和责任心”。
幼教专家则认为:在学棋这件事上,孩子自己的志趣至关重要。如果孩子不喜欢下棋,爸爸妈妈采取高压政策,硬要他学,肯定学不好。同样道理,如果宝宝想学中国象棋,爸爸妈妈却一定要他学围棋,那么他的成绩也不见得会很理想。
只要孩子喜欢学棋,他就能安静地坐下来对弈,哪怕教室外面有精彩的游戏节目,哪怕内急得不得了,他也常常能忍耐得住。
PART 2 4~5岁是关键年龄
宝宝学棋年龄太小不行:2~3岁的孩子会把棋子当成糖果,往嘴巴里送,很危险。根据幼儿园的实践,孩子4岁时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接受下棋的概念,在游戏中知道棋子是什么颜色的,棋盘是什么样的;5岁时,可以让他们数一数,棋子总共有多少,一边玩游戏,一边了解棋子是怎么走的。
PART 3 相信孩子的潜力
电视上的棋类比赛往往给人挺困难、挺高深的印象,但是,这是职业、成人棋手的比试,我们的宝宝学棋,是游戏式的,开始的难度很低,很容易入门。家长一定要克服自己心中的畏难情绪,这样才可以激励宝宝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其实,幼儿对棋的领悟能力,要比我们想象的强得多。比如,下围棋最后要点目数,需要做类似于乘法的计算,很多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看老师这么做了,时间一长,自己也就会了。
看看那些参加市级比赛的小棋手,十分有意思。在获胜的小朋友身上,表现出来的是自信,即使没有取得好成绩,眼泪一会儿也就干了,输赢都是暂时的,下一次再把冠军赢回来!所谓“胜不骄,败不馁”,就是因为在学棋之后,孩子的潜质得到挖掘和发挥,随着学习和比赛的锻炼,潜移默化中,他们懂得了:要凭借实力取胜,而实力是靠平时积累的。
PART 4 选个好学校
比较成熟的幼儿棋类学习包括:“围棋”、“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
比较合适的幼儿教学机构应该有以下特点:
1、具备文、体双重特色的幼儿园或幼儿棋类培训班;
2、和体委有联系;
3、聘请有经验的教练,有专门的棋类教研室,有适合幼儿的启蒙教程。
4、让小朋友接受边玩边学的方式,爸爸妈妈可全程辅导。
PART 5 循序渐进说学棋
孩子学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一般说来,宝宝在幼儿园小班时开始接触棋子,到中班时学习规则,大班时已经下得有模有样了。
随着小棋童的成长,他们会和其他小朋友一样,面临升学问题。毕竟能当上专业棋手的只是极少数,如何处理好学棋和学业之间的关系呢?
在一些棋类特色小学,我们了解到,小棋童数学成绩大多不错,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名次也大多是数一数二的;许多棋队的同学毕业后,升入了市重点中学。上海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棋队的董老师就认为,学棋的关键是要认真,每天抽出1个半小时学棋,每周就是10小时左右,这对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相当有帮助。
家长应该认识到:下棋是高雅的活动,和功利无关;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陶冶性情的方法;无论是棋坛泰斗,还是棋室里的老爷爷,都是因为对棋的由衷喜欢,才使他们的人生和棋结下了不解之缘。
孩子学棋,最主要的是拥有了一门可以滋润他一生的快乐的本领。明白了这一点,无论是小棋童还是家长,都能放松心情,真正做到快乐学棋。
PART6 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小比拼”
许多家长很关心:哪种棋类学习比较适合孩子?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多数的正规幼儿棋类教学都注意了游戏性和循序渐进,同时,都要求家长陪同、辅导,收费也相差不大,就学棋入门来说,三种棋类没有太大的区别。
家长选择时,除了考虑交通便利、师资情况等因素外,不妨从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学棋期望值入手。
喜欢卡通的调皮孩子,可以选择棋子可爱、下法有趣的国际象棋;喜欢数学的孩子可以选择逻辑性强、算法较难的围棋。
一、教育教学:
托班孩子的规则意识模糊,如何在一日活动中体现生活、学习、观察、环境四个有序是本学期的重要任务。
1、全力为我园创建省一级幼儿园评估做好各项工作。
2、注重班级环境的创设,给幼儿一个干净、整洁、优美的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安全、舒适、可操作的材料,在活动中启发幼儿积极、主动、自发探索,建构知识,促进其发展。
3、本学期继续根据托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主题探究活动,注重活动区活动的计划,做整理回忆各环节,做到学习有序。在做计划时,采取望眼镜等形式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活动时,教师将加强对孩子的观察与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评价分析。在回忆时,采取多种形式,增强孩子的倾听兴趣。
4、丰富一日生活,使孩子各方面得到发展,在一日生活中,除了主题探究活动,还有体能活动,音乐活动、语言活动以及将英语活动渗透在一日生活中。
5、开始认识国际象棋,培养对国际象棋的兴趣。
二、家长工作:
本学期的家长工作,重点是提高教师的服务意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1、学期初,召开家长会,发放调查表,向家长介绍班务工作计划,取得家长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以后取得家长的配合铺好基石。
2、根据家长的需要,为部分幼儿建立家园联系本,记录幼儿在园、在家的表现,利用互联网及时在网上有关班级内容。
3、每月更换家长园地内容及每月向家长发放学习内容。定时投放幼教书刊供家长借阅。
4、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使家长进一步了解幼儿在园的生活情况。
5、利用节假日开展家园联谊活动。
三、卫生保健工作:
1、加强对幼儿生活保育方面的照顾,和加强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随时关注孩子的生活细节,多一份细心、耐心,让家长满意。
2、每天对教室进行空气消毒,为幼儿提供一个清洁、适的活动环境。
3、协助保健医生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测量身高体重等。
总之,严格按照园里的卫生要求,认真实施各项卫生保健工作。
四、班级管理工作:
1、加强学习意识,认真学习园本课程建构理念及幼儿园三三发展计划,在班级开展学习型组织:读书学习义流互动反思成长。
英国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度,由于长期受皇室贵族统治的影响,因而崇尚道德礼仪,国人的骨子里似乎也都具有一种绅士风度。我们可以从他们举办的本次BGN世界象棋挑战赛中聊窥一斑。
西服革履全靠自己
一直以来,象棋手大多对穿戴并不太讲究,不过本届比赛,主办单位却别出新裁,明文规定:凡着装不按要求(西服、西裤、黑皮鞋)者,一律取消参赛资格。
不仅如此,赛场挡板后,还设有擦鞋处,鞋刷、鞋油样样齐全,以便棋手“随时有灰随时擦”,这成为赛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就竞技体育本身而言,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不过透过表象,我们却了解到了英国人的生意经。作为一家网络公司,他们需要的是天文数字般的点击率,需要的是多多益善的广告商,或许正是考虑到这些,他们才有了上面的包装意识,而这恰恰又是禁锢象棋发展的一大障碍。
的确,象棋要发展,离不开包装,无论是电视转播效果,还是提高棋手的地位,都具有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英国人为我们开了个好头,以后呢?我们太应该好好地反醒一番了!
改进象棋的两个方案
多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向世界,特别是欧美国家推广象棋,然而收效颇微。这其中除了资金原因外,中西方文化及语言文字的差异也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BGN公司运动总监雷蒙・基恩先生认为这有两方面因素:一、西方人不识汉字,如果能够把棋子上的汉字转化为图形或处理成立体象形棋子,效果会好很多;二、中国象棋子是走在线的交叉点上,而国际象棋则走在格子里,西方人对此也感到不习惯。改进的方法是重新设计象棋盘,让棋子走在格子里。
对于这种匪夷所思的“改进方法”,各大新闻媒体众说纷纭,笔者窃以为:推广一种棋类,说到底就是在推广一种文化。中国象棋有着千年的积淀,有着其它棋种没有的特色。如果一味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只能自取灭亡。
不过话又说回来,无论基恩先生的想法是出于对象棋事业的热爱,或是为了公司的发展,他的这种推广象棋的精神还是应该赞成的。
另外据圈内人士介绍,从明年起,中国入围BGN挑战赛的名额将由今年的32人,改为28人,余下四人从欧美等国家中产生。
看来首届比赛只不过是英国人绅士打法的预演,好戏还在后面!
棋规引发二场风波
第一场
背景:第二轮第二局刘殿中VS张强,首局刘胜,是局弈至第41回合,双方进入第二时限,张强提出刘殿中有漏记着法的嫌疑。
临场裁判于是停钟,找裁判长朱宝位处理,但却并没有将双方记录收缴。
朱宝位问裁判:“哪里漏记?漏记了多少着?”
此时临场裁判又重新返回比赛现场,查阅记录,但是刘殿中的记录却完好无缺。于是朱宝位判比赛继续进行,刘殿中并未违例。
张强提出质问:“刘殿中明明连续漏记了四着,按照规则,应该判负,是他刚才才补记全的!”
刘殿中:“规则不是说连续漏记七着才记违例的吗?”(言外之意,他已经承认了刚才补记四着的事实)。
朱宝位按照新规则“连续漏记四着者被判违例”的规定,改判刘殿中违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本局刘殿中告负的话,两方战成平手,本次比赛还新增了一条规则:如果双方战平,如果有一方违例,则不用加赛快棋,直接判违例者负。本局刘殿中虽然得势,但已失去一子,如果进攻乏术的话,久战下去必然败北,可见这次判决对双方棋手的重要性。
刘殿中听后也不服,而且提出了新的线索,双方都刚刚进行到第二时限,由于本次比赛所用计时钟采用倒计时方法,此时钟面显示张强有15多分钟,刘殿中17多分钟,如果减去第二时限每人15分钟的话,也就是说刘殿中在第一时限内仅剩下2分多钟,而张强仅剩几十秒。
按照规定:双方如果用时紧张,且在3分钟以内,可以不记着法,但进入下一时限后必须补齐。
据临场裁判回忆,当时用时情况的确如刘殿中所言,于是裁判长不得不再次改判:刘殿中并未违例。此局最终刘殿中战平对手,从而进入下一轮。
第二场
背景:最后一轮第二局许银川VS赵国荣,首局战平,是役许银川呈车双兵仕相全对赵国荣车卒单缺象的优势残局,但迟迟没有吃赵的棋子。
赵国荣问裁判:“比赛规定自然限着50回合内一方不吃对方棋子,可以判和,我现在能否提和?”
裁判说:“可以。”
于是停钟。
许银川问裁判:“如果棋手提的自然限着未到50回合,按规定是否给对方增加5分钟比赛时间?”
裁判说:“对。”
于是开始审核记录,结果许银川距50回合自然限着还有3个回合,赵国荣提和不成立。
裁判说:“按比赛规定,如果棋手提和不成立,不仅要给对手增加5分钟比赛时间,同时还要判提和不成立者违例一次。”
一、在游戏活动中唤起幼儿的下棋兴趣
游戏是幼儿的伴侣,是感知认识事物的开端,是积累知识形成概念的有效途径。组织幼儿开展棋类活动的最佳形式就是游戏。在棋类教学中,应该通过游戏引导幼儿学习、理解,从培养兴趣入手,在游戏中唤起幼儿对棋的兴趣,掌握基本棋艺、规则和棋类基本知识。
教师可以在五子棋、飞行棋、象棋、围棋等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激发幼儿参与棋类游戏的兴趣出发,整合各领域的教育内容,开发了若干形式多样、妙趣横生的棋类游戏。如幼儿自扮棋子在户外的大棋盘上运动,走、跳、躲闪、敏捷性等运动能力都获得了发展;各类“数学棋”“交通棋”“颜色棋”“图形棋”“动物棋”“故事棋”“水果棋”“四季棋”,将幼儿的认知经验与幼儿喜欢的游戏棋相整合,在认认、说说、动动、比比中,既巩固了对下棋规则的理解和运用,又使幼儿的学习兴趣、合作意识、品质习惯和认识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显然,将棋类知识结合于游戏中,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既可帮助幼儿有效地学得国际象棋、围棋的基础知识、技能,又能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真正体验棋类活动的快乐。
二、在表扬中激发幼儿的下棋动力
孩子小,当他们碰到一点困难或输棋时就容易放弃,所以特别需要大人及时的激励,孩子需要语言上的支持,“你很棒”“你能行”等,还需要行动上的帮助,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微笑的表情、翘大拇指的动作,和一朵小红花都能激励孩子,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份自信。对能力弱的幼儿我们帮助他们获得成功,多一点下棋的自信,使他们不感到害怕。对能力强的幼儿,请他们帮助一些比他们弱的孩子,他们也有自己的一份成功与喜悦。激励能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让每位孩子都充满自信地学下棋。
活动中老师具体、生动的语言表扬可以激发幼儿去发现,去思考。尤其是当幼儿下棋遇到失败或挫折表现出情绪不高时,给予必要的指导、恰当的鼓励,对于提高幼儿的下棋动力与意志力,帮助其克服消极情绪有着重要作用。除了语言表扬,我们还可以进行行动激励。比如为了激发孩子们之间的竞争力,我设计了一张棋类记录卡,让下棋的孩子录下了几局,然后胜利者在评比栏中贴标志。每周结束,看看谁是“棋王”,这样无形中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学习下棋的上进心。
三、在情境教学中化解幼儿的下棋难度
心理学家指出“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对学习的渴望不会自发地出现,但是他们会依靠教师为他们创设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有意识地为他们创设不同类型的情境。事实上,情境教学法的本质就是创设让幼儿感兴趣的情境。在传统的规则棋类教育中,我们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把单调的棋盘与复杂的规则情境化,降低幼儿的学习难度。
比如在围棋学习中,把单调的棋盘比作天空,把棋盘上的九个小黑点比作是星星。把枯燥的黑白棋想象成大灰狼和小白兔,一只大灰狼在右,一只在左,一只在前,一只在后,悄悄地包围小白兔,然后老师摆出四颗黑子吃掉一颗白子的形状,说小白兔逃不出来了,就被抓住了。这时,再告诉小朋友围棋的原理:想办法把对方的四条路全部包围,就可以把它吃掉了。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十分投入,兴致很高。很多传统的规则棋类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来说入门是有难度的,所以我们通过把规则情境化来降低学棋难度,让孩子更快入门。
四、在教学活动中锻炼幼儿的下棋技能
在棋类教育中,教师作为中介者,不仅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专门性或渗透性的棋类教育活动,还要以孩子的需要、兴趣为基础,强调学习过程和直接经验,并给孩子以主动自发的操作、摆弄、尝试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活动。设计棋类教学活动时:一方面应当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年龄阶段的共性特点,从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设计相应的课程内容,体现出共同的要求和统一的进度;另一方面,又应当随时观察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处理好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使所有孩子都受到良好的棋类启蒙教育,又为个别有棋类潜质的孩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把棋类活动与音乐、语言、体育、智力游戏等各类教育活动相结合。例如,在语言活动“聪明的小兔”中,老师让幼儿扮演“小兔”,请他们来识别围棋棋盘上的虎口,并学会用语言表述:“这是虎口,小兔不能进。” 在音乐活动“拷贝不走样”中,幼儿在欣赏了不同音乐音色的同时,通过触觉感知和直接比较,区别国际象棋不同的棋子形状,体会熟悉了棋子的形态特征。在美术活动“粉刷匠”中,幼儿不仅学习了冷暖色,还知道了六十四格的名称。在“小兵站岗”活动中,通过模仿小兵动作,沿场地竖线,逐格跳跃,感知掌握了兵的走法。在“小马吃草”活动中,幼儿模仿马的行走方法,在场地上来回寻草吃,通过不断重复马的走法动作,幼儿十分自然地熟悉了马的走法。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以集体教学,小组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余活动相结合,促进不同层次水平幼儿共同提高。
关键词: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模型;分析模型;概念统计模型;混合模型;不适定问题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编者按:Internet时代对中文信息处理提出了更多、更新的需求,同时,致力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的队伍也在不断地壮大。在这支队伍中,既有在这个领域里长期辛勤耕耘的老兵,也有初出茅庐的新人。为了使研究者们得以在更高的起点上开展研究,我们特向该领域(或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和学者约稿,这些稿件或是多年研究成果的厚实积累以及发轫于斯的深刻思考,或是具有前瞻性的前沿课题探索,或是相关研究工作系统而深入的综述。我们设立了一个约稿专栏,陆续刊登此类稿件,以飨读者。本期刊登其中的2篇,分别是张钹院士的“自然语言处理的计算模型”、黄昌宁教授等的“中文分词十年回顾”。相信这些论文对读者全面、深刻地了解乃至理解相关学术问题,一定会大有裨益。
1 引言
本文讨论的“自然语言处理”都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各级语言单位进行的自动处理,包括对字、词、句、篇章等进行转换、分析与理解等等[1]。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相比,自然语言处理算是一门很“老”的学科了。电子计算机刚刚问世,计算机科学家就对语言的机器处理备感兴趣,不久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不同领域的学者也纷纷参入他们的研究队伍,一门新的研究领域――自然语言处理从此诞生。翻开它的历史,人们会发现,自然语言处理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研究工作跌宕起伏,时而乐观,时而悲观。人们对自然语言自动处理的困难通常估计不足,对它发展的前景往往过于乐观。可是,实践却一再表明事实并非如此,研究工作总是困难重重,进展缓慢,于是引来了悲观情绪。奇怪的是,这种乐观与悲观情绪的交替、循环在半个多世纪自然语言处理的发展历史上却不断地重演着。
早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现代电子计算机还处于襁褓之中,利用计算机来处理自然语言的想法就已经出现了。当时人们从破译军事密码的工作中得到启示,以为不同的语言(中文,英文,还有其他语种)只不过是对“同一语义”的不同编码而已。于是想当然地认为,采用译码技术“破译”(理解)这些“码”(语言)应该不成问题。结果却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自然语言自动处理居然比破译密电码困难得多!
1956年人工智能诞生之时,该领域的创始人就把计算机国际象棋(Computer Chess)和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作为两个标志性的任务提出来,认为只要计算机的象棋程序打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机器翻译程序达到人类翻译的水平,就可以宣告人工智能的胜利。他们对此充满信心,以为凭借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将会在很短的时间里达到预定的目标。如认知心理学家H.Simon认为十年内这两项目标都可以实现。大家知道,实际上,直到1997年,即40年(不是10年)以后,IBM的国际象棋程序――深蓝(Deep Blue)打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才宣告第一项任务的胜利完成。而机器翻译呢?至今依然是一项十分困难的任务!这些过分乐观的估计至今一直成为人们质疑人工智能的一个口实和笑柄。人们一再低估自然语言处理的困难。
然而,跌宕起伏的历史也正是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工作的魅力所在,它吸引着千千万万的研究者去研究自然语言的复杂性,探索其中的原因,寻求机器自动处理的方法。至今大多数研究者主要从语言本身的复杂性来探讨这些问题,找到了其中的许多原因[2~7],其中包括:存在于各级语言单位(字、词、句、篇章等)的局部歧义性(Local Ambiguity),上下文的影响(Contextual Dependency),语法与语义的相互依赖关系,语言环境,知识背景等等。毫无疑问,语言处理的复杂性来源于语言本身的复杂性,因此上述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理解自然语言的特点,以及改进机器处理的性能,都起过很好的作用。不过,在自然语言自动处理过程中,计算机处理的直接对象并不是实际的自然语言,而是它的计算模型,因此要真正理解自然语言自动处理的问题,并找出解决的办法,还需要从语言处理建模的角度来探讨这些问题,可惜目前这方面的探讨还不多,本文将着重讨论它。
2 不适定问题
现实的自然语言系统N(Natural Language)十分复杂,不可能作为计算机的直接处理对象。为了使它成为可处理的对象,首先需要根据处理的要求,把它抽象为一个问题P(Problem),比如P是自然语言N中的分词问题。然后根据给定的输入、输出集(I,O),以及问题P,建立一个数学模型M(Mod―e1),以及与其相关的有效算法A(Algorithm)。M与A组成了问题P的计算模型F(ComputationalModel)。显然,同一个模型M,可以采用不同的算法,因此计算模型F取决于采用的数学模型M,M是模型的本质,而算法只是实现的手段。有了计算模型F,在给定的输入集(I)下,就可以计算出输出O,因此O也可称为F的解。或者说,通过计算模型F,我们对自然语言中的P问题进行处理(如图1所示)。因此研究自然语言自动处理的关键是研究计算模型F。
给定计算模型F(I,O),其中I是输入集,即一组数据,O是输出集,通常由语义空间的元素组成。以汉语分词为例,输入一个句子“南京市长江大桥”,对于计算机来讲,这个句子只不过是由“O”和“1”组成的机器码,即一组数据。我们要求的输出是:按照语义切分出句子中的词。因此模型F的作用就是按语义对数据I进行分类,分类的结果就是输出O。可以说,F是数据空间I到语义空间O的映射(Mapping),即映射F:IO。一切自然语言的自动处理问题P,都可以抽象为这样一个映射问题。于是我们把所有的自然语言处理(分词、词性标注、词法分析、语言理解等等)归结为一个普适的科学问题一映射问题F,从而便于进行理论研究。
不幸的是,由自然语言处理抽象出来的计算模型一映射F:I0,由于自然语言的复杂性,往往是一个不适定(Ill-posed)的逆问题,这就使得自然语言处理问题的求解十分困难。本来,对于一个问题解的存在性,唯一性,以及稳定性中任何一条不满足,就算是难解的不适定问题,而自然语言处理的计算模型往往这三个条件都不满足,因此是一个强不适定问题(Strongly IlI-posed Problems)。仍以汉语 “南京市长江大桥”的分词为例,首先它的解不唯一,至少有两种可能的分词结果:“南京市|长江|大桥”,“南京|市长|江大桥”。解的存在性和不稳定性也十分明显。如果改动上面句中的某个字,比如,将“京”字改为“景”字,根据“分词”的定义:“依语义(词义)对数据进行切分”,因为无论是“南景”还是“南景市”这两个词都不存在,因此无法从词义上对该句子进行切分,问题也就变成无解的了。目前已有许多关于不适定问题求解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成果[8,9],自然语言处理完全可以借鉴这些理论来探索新的解决方案。不适定问题的求解方法[8],简单地讲,就是加入适当的约束(Constraint)条件,使问题的一部分变成适定的(Well-Posed)。约束条件可以加到输入集、输出集、模型本身等。比如,著名的求解不适定问题的正则化方法(Regularization),就是对输出集(解集)进行约束,把它限制在具有稳定解的范围之内,从而使问题在这个范围内变成适定的。本文将从这个角度研究自然语言处理的相关计算模型,探索一条新的研究途径。
3 分析模型
语言学家N.Chomsky认为人类生成合乎文法的语句的能力是生来具有的,为此他提出一种称为生成句法(Generative Grammar)的理论[10],这个理论对人类语句的生成做了如下的解释,即人们通过一组有限的规则作用于一个有限的词汇上,从而本能地生成无限的可接受的、合乎文法的句子(Ac-ceptable Grammatical Sentences)。这个理论的提出马上得到语言学界的广泛兴趣,并对自然语言自动处理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个理论表明在自然语言的各级语言单位中都存在一定的内在规律性,因此依据这种规律性,就可以为语言处理建立一种计算模型,比如基于规则(Rule-Based)的模型。由此可见,一切理性分析的语言计算模型(Analytical Mod―el)都是建立在这种理论假设之上。
如果对输入集加以适当的限制,比如假定有限的输入集,理性分析模型一般可以满足适定性的条件,因此这种模型对于解决较小规模的自然语言处理问题具有一定的效果。可是,由于语言的输入集(I)是无限的,这种通过有限规则集,特别是少量规则集的建模方法,显然很难满足自然语言处理的全部需要。因此语言的理性分析模型面对大规模的真实文本时,都难以通过“可扩展性”(Scalability)的考验。因为当问题的规模扩大之后,理性分析模型在大型的输入集上,难以使问题的全部解达到适定性的要求。这也就是理性分析模型的局限性所在。
4 概率统计模型
Chomsky关于语言获取(Language Acquisi-tion)的理论也受到一部分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人类自然语言与人造的形式语言不同,并不遵循严格的规律,因此语言理性主义的分析方法难以克服语言复杂性带来的困难。与Chomsky理论相反,行为心理学家B.F.Skinner[11]提出另一种语言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类语言能力的获得来自于学习,语言是通过不断地实践而“约定俗成”的结果。这就是自然语言形成的经验主义解释。概率统计模型(Statistical Model)[12]属于经验主义的语言计算模型。概率统计建模采用从数据中学习(LearningFrom Data)的方法,至今取得很大的成功,目前已成为自然语言处理中占统治地位的建模方法。概率模型的成功应该归功于网络时代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正因为这些变化,为我们带来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数据。“数据驱动”(Data Driven)法应运而生,正是这种新的研究方法促成了当今以概率建模为代表的经验主义方法的繁荣与发展。比如,目前流行的基于语料库(Corpus-Based)的语言处理方法就是一种典型的数据驱动方法。
但概率统计建模也不是无懈可击的,面对大规模的真实文本,它面临着许多挑战。首先,语言的计算模型F:IO是不连续映射,根据统计学习理论[13],不难知道,通过学习与训练获取不连续映射的困难很大,通常存在学习不收敛、学习误差大、推广能力弱等诸多问题。因此基于概率模型的大规模文本处理的结果通常准确度受到一定的限制。其次,从建模的角度看,由于自然语言的层次结构,在各个层次的语言单位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依存关系,特别是远距离的依存关系(Long-Distance Dependency),如上下文关系等。如果建模时,把这些可能的关系都考虑进去,模型将会变得极其复杂而无法处理。但是语言计算模型的解通常是不稳定的,任何一个未加考虑的微弱因素(例如,长距依存关系,以及其他小概率事件等)都可能引起解的巨大变化,从而带来严重的错误,因此许多场合下,不能忽略微弱参数的影响,这就使概率建模方法陷入两难的境地。最后,虽然网络上的文本数据(生语料)几乎是无限的,但带有正确层次结构标注的数据依然匮乏,统计模型仍然面临严重的“数据稀疏”问题。因此单纯的概率模型也不能完全解决自然语言处理的自动化问题。
5 混合模型
以上讨论使我们认识到,无论理性的分析模型,还是经验的概率模型都不能解决语言自动处理的全部,特别是大规模的真实文本。其原因还需要从自然语言本身的特点去寻找,人类不仅利用自然语言表意,同时也用它来言情,一段语言中往往既有理性的思考,又有感情的流露,意中有情,情中有意,情景交融。因此自然语言处理既需要理性分析,也需要感性经验,二者互相补充。就是说,需要走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结合的道路,即混合模型(Hybrid Mo-del)的道路。目前已有许多研究工作试探混合模型的方法,已经取得一些成果[14~17]。但困难依然存在,比如,感性经验的表达与运用就是其中关键之一,也就是说,如何考虑语感、语境和知识背景等问题。
在机器翻译研究的初期(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人经常举以下的例子来说明机器翻译任务的艰巨性。
英文的原句是:
(1)The spirit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
(心有余而力不足)
经机器翻译成俄文之后(在文法分析、双语词典等支持下),再把它翻译回英文,得到的结果如下:
(2)The Voltka is strong but the meat is rot-(伏特加酒是浓的,但肉却腐烂了)
这也许只是一则笑话,可是它充分说明自然语言处理的困难所在。显然,机器将句子(1)的意思翻译错了。但不幸的是,我们从中竟然找不出错在何 处。因为(1)与(2)两个句字的语法完全一样,可见机器并没有犯任何语法错误。从语义层面看,“spirit”(精神,烈性酒)译成“Voltka”(伏特加酒)并无错误,同样,“flesh”(肉体,肉)译成“meat”(肉)等等也并没有犯语义上的错误。如果错在何处不容易找到,能否找出错误来自何处?的确,词的多义性是错误的始作俑者。可是问题并没有因此解决,进一步的问题是,如何消解这些歧义,找到正确的答案?对此我们似乎无计可施。因为任何的理性分析都难以纠正上述错误,唯一有效的解决办法,似乎只能直接“告诉”机器,它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换句话说,这是约定俗成,没有什么理由可讲。说明这里需要的是感性体验,而非理性分析。其实,当我们把一个文件输进计算机,文件里描绘的如果是一幅乡间的景色,讲述的是一段男女的情感故事,机器如何“看懂”它,如何对它进行处理?显然,要解决这类问题,机器除具备理性的分析能力之外,更重要还要有丰富的感性经验与知识。
机器是否可以具有感性经验,又如何得到这种体验?这是人工智能研究的重要课题,至今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以计算机国际象棋程序为例,其实,从理性分析的角度看,计算机分析棋局的能力早已超过人类,但是长期以来计算机象棋程序一直无法打败人类象棋大师。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人类具有“棋感”和下棋的经验,而计算机没有。IBM的象棋程序所以能够最后战胜人类高手,是因为同时在以上两个方面下了功夫,采取了相关的措施。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提高机器的计算速度,使它在下棋过程中,可以往前预测10―15步,而象棋大师一般只能预测3―5步,机器的分析能力远超过人类棋手。另一方面,为了弥补机器在“棋感”与下棋经验方面的不足,在IBM机器中存储了大量的下棋经验与知识,包括60多万种的棋谱(以往的下棋经验),棋局的评价标准(启发式的决策经验)等。
换句话讲,需要依靠理性分析与感性经验的密切结合,但此项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至今依然远未解决。
6 结论
一台电子计算机不管性能多么的高,本质上,都只是会计算“0”和“1”的机器。从计算的角度看,自然语言处理是一个强不适定问题,因此简单的建模方法,无论是确定性的,还是不确定性的都无法解决其全部。根据不适定问题的求解原理,只有通过提供大量的“约束”(包括知识,经验等),才能使之成为适定性的、可解的问题。因此出路是,通过计算机科学、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通力合作,将人类认知的威力与计算机的计算能力结合起来,才可能提供丰富的“约束”,从而解决自然语言处理的难题。
收稿日期:2007-03-01定稿日期:2007-03-01
作者简介:张钹(1935―),男,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
参考文献:
[1]王晓龙,关毅,等.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M].北京:清 华大学出版社,2005.
[2]Gibson,E.,Linguistic complexity:Locality 0f syntac― tic dependencies[J].Cognition,1998,68:1-76.
[3]Daniel Grodner,Edward Gibson and Duane Watson.The influence of contextual contrast on syntactic pro-cesslng:evidence for strong-interaction in sentencecomprehension[J].Cognition 2005,95:275―296.
[4]Silvia Gennari and David Poeppel.Processing corre―lates of lexical semantc ccomplexity[J].Cognition 2003,89:B27-B41.
[5]Tessa Warren and Edward Gibson.The influence of referential processing 0n sentence complexity[J].Cognition 2002,85:79-112.
[6]Gerry Ahmann,Mark Steedman.Interaction with context during human sentence processing[J].Cogni―tion 1988,30:191-238.
[7]Douglas Roland,Jeffrey L.Elman and Victor s.Fer-relra.Why is that?Structural prediction and ambiguity resolution in a very large corpus of English sentences[J].Cognition 2006,98:245-272.
[8]Tikhonv,A.N.,Arsenin,V.Y..Solution of III―posed problems[M].New York:Winston/Wiley 1977.
[9]Bakushinsky,A.,Goncharsky,A.Ill-posed prob―lems:Theory and Applications[M].Dordrecht/Bos-ton/Lond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4.
[10]Chomsky,N..Syntactic structures[M].The Hague:Mouton,1957.
[11]Skinner,B.F.,Verbal Learning[M].New York:Appleton-Century-Crofts,1957.
[12]Christopher D.Manning,Hinrich Schfitze.Founda―tions of Statistical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M].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 1999.
[13]Vladamir N.Vapnik,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M].New York:John Wiley&Sons,Inc.,1998.
[14]Aue,Anthony,Arul Menezes,Robert Moore,et aL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Using Labeled Se―mantlc Dependency Graphs[A].In:Proceedings of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Machine Translation[c].Baltimore。2004.
[15]Pinkham,J,and M.Corston-Oliver,Adding Domain Specificity to an MT System[A].In:Proceedings 0f the Workshop on Data-driven Machine Translation at 3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C].Toulouse,France,2001,103-110.
关键词 蒙古族 主要传统体育项目 价值取向 现代变革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1-000-02
一、前言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劳动创造和对环境的适应中建立、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身处现代文化变革的历史潮流中,民族文化不可避免地产生着内部的变革。蒙古族传统体育也不例外。由于时代的影响、外来文化的影响、特定任务的需要及官方安排蒙古族传统体育完成一定的任务和民族的迁移等原因,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已不再是原始的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而是经过不断变革的内部矛盾运动形成了现代的蒙古族传统体育。
二、蒙古族主要传统体育项目价值取向的现代变革
(一)赛马
1.参与主体。蒙古高原盛产著名蒙古马,无论是日常生活、放牧、打猎和作战等都离不开马,马就是最忠实的伴侣,被认为是五畜之首。赛马虽为“男子三技”之一,但参赛的骑手大部分都是8-13岁的儿童少年。而儿童历来不分男女,都可以参加比赛,这是“马背民族”的一种特殊习俗。近些年来,无论男女老幼均可参加,仅仅是在比赛中分男子组和女子组以示区别。
2.功能。在古代的时候,居住在北方辽阔草原上的蒙古族“以车马为家”。马在其生活、生产、战争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马在蒙古族的经济史、军事史上都建立过卓越的功勋。赛马就是从人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提炼出的,用于增长体力和提高技能的项目。近代规模最大的赛马在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上举行,有儿童短途赛、成年短途赛、女子短途赛、少年长途赛、十六华里颠马赛、十二华里走马赛和六十华里长途赛及万米圈赛等。随着经济发展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赛马发展成为具有竞技性质的体育比赛,赛马也由古代的社会生产技能和军事功能变革为竞技体育功能。
3.比赛办法。蒙古族传统赛马有速度赛马、走赛马、马术表演和马球等。1954年之前,速度赛马一般为直线跑,草原上没有固定而标准的赛马场,赛程一般则为20、30或40公里,先到达终点为胜利。1954年,内蒙古的第一届那达慕在呼和浩特市举行,直线跑变为“圈跑”,设有1500米、3000米、5000米和10000米等项目。1959年,呼和浩特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赛马场,速度赛马业进一步地规范。
(二)射箭
1.参与主体。蒙古族人民善于射箭,高超箭技都是从小磨练成的,为了交流经验,互相观摩,则经常举行比赛。射箭是“男子三技”之一,古代主要是由男子参赛,是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之一。现在射箭运动已经不分男女老幼并且不分级别,都可自由参加。
2.功能。早期,蒙古族先民为在恶劣环境下生存而产生了射箭这一传统体育项目,其功能主要是适应并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些功能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复存在。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族主要居住在蒙古高原寒冷地区,并且分为许多不同的部落,他们的经济生活则大体可分为游牧经济和狩猎经济这两种。骑射是蒙古族狩猎和作战之必需机能。弓箭则成了狩猎的工具,又成为了防御外侵者和征服其他地区的武器。解放之后的射箭项目主要作为群众娱乐项目。发展至今天,射箭这一项目已完全走向竞技体育道路,由军事功能和社会生产技能逐渐变革为竞技体育功能。
3.比赛办法。蒙古族传统射箭有步射、远射和骑射等三种。
(三)象棋
1.参与主体。早期象棋是蒙古族的军队士兵、小孩和老人喜欢的活动。而目前,男女老少皆可参赛,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已有浓厚的群众基础。
2.功能。古代蒙古象棋主要是用于测试智力和技巧的游戏,和战争中军事策略的对弈,随着目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蒙古族的人民开始逐步脱离自我封闭经济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技术、文化交流比以往更加的频繁,人们的民族文化意识也得到加强,与此同时,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得到了一定改进。今天的蒙古象棋己由军事方面功能和益智功能变革为带有竞技性质的游戏和娱乐项目。
3.比赛办法。蒙古象棋比赛规则更接近国际象棋,一直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在国际象棋比赛中,卒子一次走两步,讲究快节奏。古代的蒙古象棋卒子只能走一步,现在改革后的卒子第一步可以走两步。以前车之前的卒子可以变为车,象之前的可以变为象,现在已经改变,车和王不能换位。
(四)布鲁
1.参与主体。经过长期发展,布鲁已经由内蒙古东部猎人使用发展到现在的的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和兴安盟等地区都比较流行的全民体育项目,并且已经成为大部分人们较量技巧和训练耐力的运动。
2.功能“布鲁”在蒙语里是投掷的意思。布鲁来源于蒙古族祖先一种狩猎的武器,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发展成为蒙古族的狩猎工具和护身的武器之一。在今天,人们仅仅用在体育场上,并且早已经失去了它本来的作用。布鲁已经由最初的狩猎和防御手段变革为现如今强身健体和娱乐休闲的民族大众体育活动。
3.比赛办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布鲁项目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以及改造,在规则和制度方面借鉴现代竞技体育运动成功的经验并迅速发展壮大了自己,使蒙古族传统体育在继承的基础上,还有着有利的创新与发展,并且更加科学规范。布鲁比赛一般是每人投三次为限,每次投掷时间不能超过半分钟,投掷的姿势不限定。在现在的那达慕大会上,有站在地上掷远和投准的布鲁比赛,并且还有骑在马上的布鲁赛。马儿驰出百米,可投出三个布鲁。还有少年们竞相用布鲁从各种角度击打滚动着的皮球,这种则是难度更大的一种比赛。
(五)搏克
1.参与主体。在古代虽有蒙古族妇女摔跤的记载,但是一般来说搏克这项运动是由男子独霸天下的,广大牧民妇女无权参加搏克比赛。解放后,随着妇女地位的逐渐提高,妇女搏克也应时而起,1984年妇女搏克首次出台就受到了广大妇女和群众的欢迎,并迅速得到推广。发展到今天,搏克的参赛者已经由之前的中壮年男性参赛扩展到不受限制的全民参赛。
2.功能。早期,蒙古族先民为了生存,不但要与自然生存环境作斗争,还要抵御外侮,保卫本民族的利益不受任何侵犯,于是产生了摔跤这项运动,其功能主要是适应和满足生活的需要。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蒙古族地区生产力水平迅速发展,搏克的功能由一元转向多元,由最初的军事体育和贵族体育转变为大众体育。
3.技术。蒙古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作为特定社会以及农业文明的产物,必然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它具有历史性、传统性和自然性,自然也就注定缺乏创造性和科学性。以我为主,学习别人,积极吸收外来营养,是搏克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时至现在,搏克运动在抓握、解脱技术以及步法基本功和转体技术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搏克技术也已经日趋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4.比赛办法。传统搏克运动不分体重、不限时间,只有单淘汰制的个人赛,双方进行“一跤定胜负”,这固然有其特色和魅力,但这不利于作为一种现代体育运动来进行推广普及。因为有任何年轻选手加入时,第一轮时就失去了全部比赛机会,这不利于年轻选手的成长。1988年颁发的《搏克竞赛规则》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双淘汰制、团体赛、大小循环赛、三人轮赛、点将赛等的制度,双方不但要斗勇,还要斗智。并且也对比赛时间作了限制,团体赛九分钟,个人赛十五分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蒙古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我们应该既传承又要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使其更具有时代性、新颖性和规范性,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从而使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拥有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蒙古族生产和生活中有一定的娱乐性和强身健体作用,但是竞技性和观赏性不够,影响了推广和发展。奥林匹克文化为蒙古族传统体育构筑了发展的平台,蒙古族传统体育具有完善和推动奥林匹克运动的互补价值。奥林匹克文化与蒙古族传统体育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从而构成一个整体。奥林匹克文化将以特有的、丰厚的文化底蕴推动蒙古族传统体育的稳定、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恒杰.文化与人[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