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02: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技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 cn:国内统一发行刊号
■ issn:国际发行刊号
■ isbn:图书刊号
■ hk/NR:香港刊号
■正刊:编辑部正规发行的杂志,与市场同步
■ 增刊:在发行正刊之余发行的刊物
■ 论文集:由某些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合,图书
刊物认定
认定省级学术刊物的原则为:
1.在由省(部)级业务主管单位的、有正式出版刊号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2.全省大行业学会和省直厅局主办、经省级以上出版部门批准登记的学术期刊。
3.省部级大报理论版。
4.一般大学学报。
5.在国家二级学会、省级主管单位主办的学术会议上宣读,并被有正式出版刊号的论文集收录的论文。
认定国家级学术刊物的原则为:
1.在国家级(由国家级部门主办或主管)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2.在中国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并被有正式出版刊号的论文集收录的论文。
3.在国家一级学会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并被有正式出版刊号的论文集收录的论文。
4.正常是标记为核心刊物的杂志(科技核心北大核心等),也被列入国家级刊物。
核心期刊认定:
对中国内地出版的期刊中核心期刊的认定,国内比较权威的有以下版本:
第一种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每年出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限理工科期刊,以下简称《引证报告》)。中信所每年第四季度面向全国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上一年的科研论文排名。排名包括sci、ei、istp分别收录的论文量和中国期刊量等项指标。《引证报告》以1300多种中、外文科技类期刊作为统计源,报告的内容是对这些期刊进行多项指标的统计与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类进行“影响因子”排名。
第二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要目总览》不定期出版,1996年出版了第一版,2000年出了第二版。《要目总览》收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类别的中文期刊。其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通过五项指标综合评估。《引证报告》统计源期刊的选取原则和《要目总览》核心期刊的认定各依据了不同的方法体系,所以二者界定的核心期刊(指科技类)不完全一致。现在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已经是2004版。
第三种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限于理工科期刊。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建立的,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
查询地址一(159.226.100.178/html/lyqkb_y.htm)
查询地址二(.cn/lunwentougao/cscd2000.htm)
第四种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它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和社科文献计量评价中心共同建立的核心期刊库。
期刊和论文查询地址: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n/
【关键词】科技文献 文献资源 体系建设 文献体系
根据《2004-2010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和《宁夏地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的精神,于2007年宁夏科技信息研究所在科技厅的支持下启动了《宁夏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工程》项目,在构思与设计中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为核心,优先引进及自建一批对我区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益的科技基础文献、科技管理文献及本地化特色文献资源为重点,合理配置宁夏地区科技文献资源体系,为区域自主创新提供基础信息保障和社会效益。
1宁夏地区科技文献资源现状分析
科技文献资源是科研人员在科技创新活动成果中智慧的凝聚集成,也是科技创新活动中知识获取重要载体和主要渠道,是科研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对区域性的科技文献资源现状的调查是推进和构建区域性科技文献资源体系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障,2009年初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组织协调下,对区内拥有科技文献资源的科研机构、高校及图书馆、政府部门、企业进行了科技文献数据资源现状调研,主要以纸质科技文献和电子期刊数据库为主。
1.1纸质科技文献资源的存量现状
据调查统计,全区纸质科技文献资源以科技类图书、科技类期刊、科技报告、标准文献、专利文献、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为主,其中科技类图书共486.69万册(中文:478.11万册,英文:8.58万册);科技类期刊共10602种(中文:9925种;外文:677种);科技报告:21954册;标准文献:7万余件(国内外标准、行标);专利文献:6万件;会议论文:731册(集);学位论文:23篇。
1.2电子版科技文献数据库的存量现状
据调查统计,全区科技文献数据库以自建数据库、网上包库、镜像站点、光盘库为主,其中:自建数据库:21种,占37.5%,网上包库:5种,占8.9%,镜像站点30个,占53.6%,光盘库:8个,数据总存量约为15.07T。
调查结果表明:宁夏地区的科技文献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文化系统、教育系统和科技系统,其“规模较小,收藏分散、重复,结构不合理”是宁夏地区科技文献资源的突出表现,而且具有本地特色的各类科技文献数据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从而造成使用率低,共享程度很低。如何利用有限的存量资源,构建适合宁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和自主创新的科技文献资源体系,实现科技文献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应对当前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技文献信息的迫切需求,是当前宁夏科技文献资源建设的核心问题。
2 宁夏科技文献资源体系建设构思与设计
根据宁夏科技文献资源的分布、存量现状及宁夏地区特色资源的情况,紧密结合宁夏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活动特点,准确定位科技文献资源体系建设目标,制定相应的建设原则是构建宁夏科技文献资源体系的前提,是实现科技文献资源合理配置,创新资源环境,完善与用户互动交流的重要保证。
2.1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准确定位宁夏科技文献资源体系建设目标
(1)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银川服务站为枢纽,将国家图书文献中心资源作为地方科技文献资源体系建设中的主要支撑。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是迄今我国最成功的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模式,拥有中西文期刊库、中外专利库、科技报告等多个数据库,资源丰富、信息量大、覆盖面全。NSTL中外文科技期刊达2.7万种,外文科技期刊达已达1.7万种,外文的覆盖率达95%。其中、英、日、俄等中外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国外科技报告、世界各国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等海量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作为宁夏科技文献资源体系构建的核心资源。同时作为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银川服务站,将NSTL资源纳入到地方科技文献平台的建设中,成为地方中外文科技文献资源的主要支撑。
(2)集成整合科技基础文献资源、科技管理资源、本地化特色文献资源的资源框架结构。
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对科技文献信息的需求,通过集成、共享与引进等手段,有计划、有重点地阶段性建设相应的国内外科技期刊、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科技资料、科技报告,以及专业数据库等各类科技文献信息,加工集成具有区域特性的本地化特色文献资源的形成网络版文献相配套,物理馆藏与虚拟馆藏相结合,一次文献与二次文献相配合的理念。构建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为核心,以科技基础文献资源、科技管理资源、本地化特色文献资源为主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宁夏科技文献资源体系。
(3)通过镜像等网络资源共享手段,充分利用国家、其它地区和国外信息资源,使面向全区服务的国内中文科技期刊满足率达到95%,专利文献满足率达到100%,国家与行业标准满足率达到90%;国外外文核心一次科技期刊满足率达到85%,主要国家专利文献满足率达到90%,重要标准文献满足率达到80%。
(4)充分发挥在科技管理、科技服务及科技创新过程中形成的科技档案的重要作用,建立科技档案文献管理系统,使当前的科技档案管理适应电子政务要求,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逐步实现科技档案目录、全文数字化,对科技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和网络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2.2以集成、共享为前提,制定具有宁夏地方特色的宁夏科技文献资源体系建设原则
在国家统一指导思想、建设原则、总体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按照“统一规划、突出特色、优先集成、公益为主”的建设原则,推进宁夏科技文献资源体系建设工作。
2.2.1统一规划,共享共建
以实现科技文献资源的“集成、共享”为指导思想,重点加强我区现有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成整合和社会共享。以有限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及切实可行为原则,充分利用我区现有的科技网络资源、基础信息资源,统一规划,集成整合,联合上网,资源共享,实现网上文献信息资源的联合检索和全文下载等服务功能。
2.2.2突出特色,强化服务
针对我区区域科技创新的需求,大力加强与我区支柱产业相关的科技文献资源的收集、加工、集成、服务;坚持在线服务、智能推送服务、知识导航服务与传统信息服务、定题专项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方式,体现专业化、特色化、社会化为主的建设思路和服务理念。
2.2.3优先集成,开发并重
优先引进、集成一批国内外能满足我区急需的高质量重点科技文献资源。同时联合共建单位,整合我区已建的各类专业数据库,组织开发一批我区科技基础数据库以及满足行业、专业特定需求的特色数据库,形成具有宁夏特色的综合性科技文献资源系统。
2.2.4公益为主,滚动发展
坚持政府支持投入为主与多元化筹资相结合,尽快建成“宁夏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坚持以公益服务为主,开放管理、共享共建。通过对社会开展文献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深度加工和各种增值服务,实现良性循环,滚动发展。
3依托宁夏科技文献资源体系建设和原则,确定宁夏科技文献资源体系建设思路与设计
根据宁夏现有科技文献资源的具体情况,以国家图示文献中心银川服务站为中心枢纽,将科技基础文献、科技管理文献和本地化特色文献作为宁夏科技文献资源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3.1科技基础文献资源
根据我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调整和创新体系建设的需求,及时有效地整合、购置国内外科技期刊、会议资料、图书、标准、专利、学位论文和科技报告等不同类型与载体的科技基础文献资源。
宁夏科技文献共享资源之一——科技基础文献资源
3.2科技管理文献资源
宁夏科技文献共享资源之二——科技管理文献资源
3.3本地化特色文献资源
宁夏科技文献共享资源之三——本地化特色文献资源
4结语
科技文献资源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种的重要战略性资源,也是国家公共财政对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支持的重点。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因此,构建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为核心,以科技基础文献资源、科技管理资源、本地化特色文献资源为主体的具有地方区域特色宁夏科技文献资源体系,实现了各类科技文献资源合理配置和整合,为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文献支撑和保障。而持续稳定地建设具有本地化特色的宁夏科技文献资源体系,充分发挥科技文献在科技创新与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中对科技文献资源的支撑保障作用,是当前我区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凡儒,马克芬,徐丽娜.高校馆文献资源体系可持续以展规划.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 (1)126-126.
[2]谢水顺.论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建设.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3)16-17.
[3]李香溶.建立有特色的高校文献资源体系关于专题文献资源建设的一点设想.图书馆论坛,2002(4)71-72.
[4]常立沙,丁超英.共建湖南农业文献信息资源体系的思考. 图书馆,2001(4).
[5]钟伟珍.论现代图书馆用户服务的基本要素.情报杂志,2001(3)13-14.
征稿栏目
1.前沿聚焦:发表农业、林业、环保、食品业、旅游业、资源产业学科前沿、生产实践前沿问题的观察性、前瞻性论文。
2.工作研究:发表农业、林业、环保、食品业、旅游业、自然资源产业等有关科研、管理、推广工作中的总结性论文或调查报告;行业和区域社会、经济、科技、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方法和经验性论文。
3.资源•产业:刊登农业、林业、土地、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及矿产资源规划、开发、利用保护;相关产业经营、创新与发展的论文。
4.环境•安全:刊登生态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保护与治理有关各学科及其交叉学科的论文;以及森林安全、作物安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环境安全、人居安全方面的论文。
5.经济•管理:刊登生态经济、农业经济、林业经济、旅游经济、绿色食品经济、资源经济、环境经济各学科及其交叉学科的有关论文;行业管理、企业管理、科技管理、管理工程、管理咨询、管理控制等方面的论文。
6.生态•旅游:刊登绿色生态、生态工程、生态控制;生态旅游、旅游规划、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建设的论文。
7.园林•园艺:刊登园林设计、风景园林、园林工程、园林技术;花木园艺、果蔬园艺、育种栽培方面的论文。
8.动物•畜牧:刊登动物科学、动物保护、畜牧科技方面的论文。
9.农林•植保:刊登植物保护、植树造林、森林工程、土壤肥料等方面的论文。
10.建筑•材料:刊登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绿色材料工艺、材料分析、材料加工方面的论文。
11.能源•技术:刊登节能技术、清洁能源技术、替代能源技术、太阳能、生物能源等方面的论文。
12.食品•加工:刊登绿色食品工业生产、质量控制、储运流通方面的论文;农产品加工、林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绿色加工技术等方面的论文。
征稿对象
欢迎全国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广大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硕士博士研究生、管理人员等积极赐稿!
稿件要求
1.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理论性、科学性、实用性。
2.文稿内容格式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等。
3.论文篇幅一般以3000-6000字为宜,参考文献不少于6条。
4.来稿文责自负,严禁抄袭和一稿多投。
5.编辑部在收到稿件后5日内回复,全部稿件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一个月内没有收到用稿通知则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确认。
6.请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联系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E-mail、邮编等信息,以便本刊编辑联系有关事宜。
7.投稿方式:来稿请通过电子邮件附件发送或通过邮局投寄,并请注明:投稿《绿色大世界•绿色科技》。
联系方式
编辑部地址: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中建大厦1804号邮编:430074
E-mail:
网站地址:Http:∥
哪些电气期刊容易发表?不管是什么行业,想要获得更好的晋升机会,必须要通过一些方法来证明和提升自己,所以很多人都选择在期刊上这种方法,那么比较好发表的电气期刊有哪些?下面小编就整理了一些,欢迎大家前来借鉴参考。
发表电气设计论文可以投稿到哪些刊物上呢?投稿电器设计论文可以围绕电气安全、电气自动化、电力系统等方向去写,例如“电气自动化控制备的可靠性分析”、“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探讨”等,发表电气设计论文可以投稿的期刊有《华北电力技术》和《电力勘测设计》,两本期刊均可以发表电力设计类论文。
《华北电力技术》(月刊)创刊于1971年,是国家电网公司主管,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和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电工技术类刊物,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在国内电工技术类杂志中具有一定影响力。期刊设置栏目有试验研究、新技术开发及其应用、供用电技术、技术改造、故障分析、综述、技术院校专家建议。
《电力勘测设计》杂志是电力勘测设计行业唯一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类刊物,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管,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承办,本刊为双月刊,逢双月末发行。期刊推广电力勘测设计科研成果,推动科技创新和进步;交流电力勘测设计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以及管理工作经验;促进电力勘测、设计事业的发展。本刊面向全国各电力勘测设计企业、电力产品制造企业、相关行业勘测设计企业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发行。
优秀的电气期刊还有很多,读者们也可以自行进行搜索,关键是要适合自己的论文风格,这样才会提升自己的文章投稿成功率,对于文章投稿有任何的疑问,都可以咨询我们。
英文名称: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4-6011
国内刊号:11-3032/TU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关键词:期刊;读者服务;问卷调查;结论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2-26 -02
一、调研目的与项目
为了全面了解搬入新馆后期刊阅读的状况以及读者对期刊服务的更好需求,为图书馆更好地做期刊服务提供依据,特组织了本次调查。
1、你的性别是?2、你是新生还是老生?3、提到期刊室,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4、你对新馆期刊室的阅读环境满意吗?5、你平均多长时间到期刊室阅读一次期刊?6、你阅读最多的是哪类期刊?7、你是否愿意把你看过的好的期刊推荐给他人?8、你是否希望图书馆提供定期的个性化期刊推荐服务? 9、如果你希望期刊室提供定期的推荐服务最希望推荐哪种期刊?10、你希望期刊室增加哪些方面的期刊?
你希望图书馆期刊室还能提供哪些更好的服务?
二、调查结果
1、共有100人参加了此次调查,其中男同学54人,女同学46人,老生72人,新生28人。2、提到期刊室,有28人首先想到的是休闲娱乐,42人想到的是信息咨询,26人是为了查找资料,4人想到的是参考咨询。3、在被调查的100名学生中,有11人对新馆期刊室的阅读环境表示非常满意,60人表示满意,28人填写基本满意。 4、你平均多长时间到期刊室阅读一次期刊的调查中,有4人每天几次,56人是每周几次,28人是每月几次,9人是每年几次。 5、有45人阅读最多的是文学类期刊,20人是科技类,36人是生活娱乐类,4人是医疗保健类,16人是专业类,有6人是阅读最多的是其他类期刊。6、在调查中,有26人非常愿意把看过的好的期刊推荐给其他人,57人表示愿意,17人表示无所谓,没有人不愿意推荐。7、有34人表示非常希望图书馆提供定期的个性化期刊推荐服务,59人表示愿意,6人无所谓,1人不愿意。8、在如果你希望期刊室提供定期的推荐服务最希望推荐哪种期刊调查中,有38人希望推荐文学类,15人希望推荐科技类,32人希望生活娱乐类 ,8人希望医疗保健类,30人希望推荐专业类,6人填写其他类。9、在希望期刊室增加哪些方面的期刊调查中,33人希望文学类,19人希望科技类,35人希望生活娱乐类,10人希望医疗保健类,33人填写专业类,11人填写其他类。10、最后的一项你希望图书馆期刊室还能提供哪些更好的服务?
多数同学对现在的期刊服务很满意,也有部分同学非常热情地提出了自己对期刊室和图书馆的更好希望。其中体现在:多放点绿色植物,美化环境。可以适当放点轻柔音乐,使得环境更加温馨。多一些服务人员,提供更方便的咨询,导读。增加期刊报纸。增加一些类似面试心得,实用口才及其论文方面的书或期刊,多些时尚杂志。多些新闻时事,政治外交,新闻评论方面的期刊。保持桌椅更清洁。文化气氛单调,建议图书馆建立小型影院,咖啡馆,楼上装隔音设备等。
三、结论
期刊管理核心要素是期刊利用,期刊利用主要包括读者利用期刊传播信息, 增进学识,是期刊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终极目的。[1]传统期刊信息服务是以馆藏印刷型期刊信息的开发与利用为主要方式, 读者利用期刊资源的主要途径是到图书馆查找所需期刊和论文, 直接接受图书馆的服务。我们是在期刊阅览室和自修室这两个读者比较多的地方组织的此次调查,读者的范围广,男女比例平衡,为图书馆更好地做期刊服务提供了比较充足的调查依据。从调查的结果看,多数同学对新馆的环境,服务的质量都比较满意。比较多的同学来期刊室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和资料,让我们高兴的是多数同学平均一周要来期刊室几次。更有部分同学一天就来期刊室几次,证明期刊室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多数同学还是喜欢阅读文学类和生活娱乐类的期刊,由此我们可以再多增订些这方面的期刊。对同学们提出的多些新闻时事,政治外交,新闻评论方面的期刊之类的杂志我们也反应给采编组尽快增订。在这次调查中,反应出老生对图书馆的热爱多于新生,所以我们要加大力度在新生中做图书馆的宣传工作。读者同样希望图书馆提供个性化的期刊推荐服务及期刊分享平台,即满足读者对数字化图书馆的迫切需求。
措施: 本次调查对期刊室更好地做读者服务工作帮助很大。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更加认真细致地做好这项工作。比如一些具体措施,把读者的呼声尽快反映给领导:加强新生的图书馆宣传,使更多的学生尽快喜欢上我们的图书馆。加强对图书馆数字化平台的宣传,使图书馆的资源更好地被利用。积极主动地为读者答疑解难。提醒读者公告栏上有新的期刊目录,为读者详细解释期刊有双月刊及季刊等之分,期刊及时上架。读者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期刊名称写在公告栏内推荐给其他读者,丰富阅览室的温馨文化气氛。把读者希望征订的期刊尽快反映给采编室,尽快增订。现刊按中图法重新编号,给学生明确的中(下转第30页)(上接第26页)图法导读指南。我们还要以读者阅读倾向调查为依据, 注重阅读指导, 开展期刊推荐工作。主动向读者推荐他们所喜爱的刊物, 把热门刊物用板报、宣传橱窗等形式介绍给读者, 让读者随时了解阅览室的藏刊内涵。在室内摆放“ 读者建议薄” , 时刻关注图书馆网页读者留言板上读者的建议和要求, 这是与读者交流、 沟通的两个重要渠道。几年来,对于读者的需求和建议, 我们及时反馈给采访部门, 适时调整采购方案, 使得馆藏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并逐步得到完善, 期刊的利用率得到了有效的完善。[2]期刊是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源。 我们认为,当前高校图书馆已进入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新阶段, 传统的期刊服务模式已无法全面适应网络时代和读者的需求,期刊管理实际已步入一个创新发展和多元策划时代,这对期刊管理既是挑战,又是重要的发展机遇。为此,我们试图通过本次的调查和研究找到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实践为基础,上升为理论,又回归实践中去指导和认识实际工作,以切实可行的管理创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挖掘阅读价值,从而达到有效提高期刊开发效率, 发挥并增强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得天独厚的价值之作用。
参考文献:
[1]曾红.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期刊工作的变革与创新[J].江西图书馆学刊.
[2]林昱.关于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与服务的思考[J].党史文苑.
要:中国新闻奖是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科技媒体的获奖作品对科技媒体的报道方向有一定的导向意义。本文选取了近六届中国新闻奖的评奖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了科技报道加强传播力、扩大影响力的路径。
关键词: 中国新闻奖
科技报道
走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科技传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与其他行业媒体相比,科技媒体尤其是科技平面媒体的发展,由于所处的市场空间实在太小导致竞争进一步升级。因而,研究市场规律,探索科技报道的正确走向成为科技媒体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中国新闻奖是全国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每年评选一次,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自1991年至今已评选21届,涌现出众多的优秀科技新闻作品。
2006年我国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正式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国务院同时出台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党和国家的重大举措,为科技新闻报道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笔者拟选取从这一年开始的近六届中国新闻奖中科技媒体的获奖作品,对其进行分析并寻找规律,以期为科技媒体确立科技报道的走向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近六届“中国新闻奖”科技类获奖作品基本概况
经过对第16届至第21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进行筛选,既满足科技报道,又满足科技媒体刊播这两项条件的并不多,共有14件,年平均2.33件。具体结果如下表:
2006年~2011年“中国新闻奖”科技类获奖作品 一览表
年份 奖项级别 体裁 题目 获奖单位
2011 二等奖 评论 《专家哪里去了》 《科技日报》
2010 二等奖 消息 《中国首次提出“人类泛基因组”概念》 《科技日报》
2009 三等奖 消息 《1104枚火箭弹令“鸟巢”上空雷雨消遁》 《科技日报》
2008 二等奖 系列报道 《中国铁路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探寻》 《科技日报》
三等奖 消息 《我输水工程首用盾构方式穿江越河》 《科技日报》
通讯 《科学巨星背弃科学之后 ——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的悲剧》 《科技日报》
2007
二等奖 消息 《地学科研愁的是“没人花钱”》 《科技日报》
三等奖 评论 《“院士造‘院士’的反”值得喝彩吗》
《科技日报》
通讯 《谁来倾听发明人的声音》 《科技日报》
系列报道 《青藏铁路》 《科技日报》
2006
一等奖 版面 《科技日报》10月17日一版 《科技日报》
二等奖 评论 《农科院所制假坑农的多重恶劣性》 《科技日报》
通讯 《科考队员何时不再睡“狗皮褥子”》 《科技日报》
三等奖 系列报道 《来自深圳自主创新的报告》 《科技日报》
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近六届的中国新闻奖中,科技类媒体只有《科技日报》一家跻身其中,其他科技媒体难得一见。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科技媒体的报道水平不高,更多的原因应该在于评奖机制本身的一些局限,比如报奖名额的限制。一般来看,《科技日报》以外的科技媒体要取得报送中国新闻奖的资格具有比较大的难度,无论是地方还是行业的科技媒体,均需要从本地或行业报系统中脱颖而出,其难度可想而知。
二、科技类获奖作品分析
从获奖作品的体裁分析来看,版面1件,消息4件,评论3件,通讯及系列报道6件。如果不考虑版面这个类别,其他报道类型的获奖数量差别不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内容比形式更为重要。下面笔者将从获奖作品的内容角度出发,进行一些规律性的总结。
获奖的4条消息,涉及的内容都是一些重大的科学工程问题,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气象保障,天公不作美可能会影响整个开幕式的成败,最后可以说是气象保障工作成功让天公作了美。公众自然就很关心这背后的“隐情”,记者正是顺应了这一需求,及时采写了这条消息,既解疑释惑,又传播了科学。又如《地学科研愁的是“没人花钱”》这条消息另辟蹊径,没有去炒作科技界为公众诟病的争项目、争经费等问题,而是抛出了愁的是“没人花钱”的话题,揭示了条件艰苦的科研项目难以吸引人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科技界的浮躁,实际上也是一个科学精神的问题。
再看获奖的3篇评论,评论代表的是媒体的声音,因而评论目前受到了各家媒体的重视。作为中国科技界的“喉舌”,《科技日报》的评论不仅要着眼于科技领域本身,更要用大科技的理念去审视社会的热点问题,发出本报的理性声音。从获奖的3篇评论来看,其所议论的都是社会热点问题,但并没有停留在议论本身,而是进一步引申出其背后的科学思想和方法,给人以启示。
获奖的通讯及系列报道既有关乎重大问题的长篇,也有关注科研人员生活的“小品”。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巨星背弃科学之后—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的悲剧》,这篇文章更像一个述评,所涉及的话题实际是目前热议的科学道德问题,虽然素材来源是国际而非国内,但依然获奖,在中国新闻奖中还是不多的,可以用弥足珍贵来形容。
三、科技报道提高传播力的路径
获奖既不是目的,也不是手段,但获奖作品还是能够基本反映出国家、社会、公众对科技新闻报道的需求。通过对以上获奖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从而提高科技新闻的传播力。
(一)坚持从科技角度看社会热点。公众对深奥晦涩的枯燥知识永远不会感兴趣,这和他们科学素养的高低并没有多大关系,因为能否弄明白那些专业的术语,对公众的生活不会产生多大影响。由此看来,要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靠说教式的科技新闻报道是完不成任务的。笔者以为,科技类媒体应向其他媒体,包括都市媒体一样学会追逐社会热点,但这种追逐应该有更高的起点,那就是立足科技。这是科技媒体的根,是科技媒体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本质特征。站在这个起点上,挖掘出社会热点背后所隐藏的科技元素,既能吸引公众的眼球,又能达到传播科技的效果。
(二)了解和掌握普通公众的科学需求。每个人都有好奇心,科学家应当是最具备好奇心的一个群体,因为正是缘于对某些未解问题的痴迷,才会产生纯粹的研究冲动。普通的公众也有好奇心,对很多事情也希望求得甚解,这种需求就是科技新闻报道的重要源泉。前文已经述及,奥运开幕式的天气保障,群众都很关心,也都想了解是怎么保障成功的。顺应公众的这种需求,就不愁写不出好的科技新闻作品。
(三)对科技界的热点事件要敢于发声和善于发声。近年来,科技界的热点事件不少,但似乎负面的内容更多,如院士举报院士、隔三差五的论文抄袭事件等。对于这些科技界内部的纷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都市类媒体似乎更感兴趣,而不少科技类媒体却是“鸦雀无声”。科技媒体对科技热点事件发表评论态度审慎,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很多的问题,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其背后有一些复杂因素,所以科技媒体自然就会表现得比较审慎。但如果一味审慎,久而久之,就会对科技媒体的公信力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面对热点,不要回避,要在深思熟虑之后,发出科技媒体的权威声音,这是提高科技媒体影响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四)关心科技人员的“柴米油盐”。打开目前的科技报纸、杂志,前沿科学、重大工程等占据了大量版面,但反映普通科技人员学习生活的报道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可能是科技媒体认为这不是报道的重心。但反过来看,科技人员无疑是科技媒体最稳定的读者群之一,如果科技媒体不关心他们的生活,不能反映他们的诉求,那这个稳定的读者群又能维持多久呢?
总之,面对当今激烈的媒体竞争,科技媒体必须要放下身段,倾听来自社会、来自公众的声音,切实提高科技新闻报道的传播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北京小学始终将科技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日程,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开展素质教育的重点。我校有健全的科技教育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每学年开始,校长都会提出科技教育工作的目标,并亲自参与科技教育活动方案、计划的制定,使我校的科技教育切实做到有明确的主题、有丰富的内容、有固定的地点、有充足的时间、有足够的经费,以此有效地保证科技教育工作的实施和科技活动的开展。
我校设立了由校长牵头的科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有效整合学校各部门的职能,形成完整的工作机制。我们形成了科技教育的特色:以科研为先导,注重培养教师队伍;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个性发展;不断强化校园科技建设,拓宽科技教育的途径,凸显学校科技教育的文化氛围。我们确定了科技教育的年段重点:低年级多听多看多动脑,科学世界任我游;中年级多学多试多创造,我和科技手拉手;高年级用创新点亮智慧,让科技融入生活。
我校每年都有计划地、持续地、稳定地投入科技教育专项经费,以确保我校科技教育活动的可持续开展。
科研兴校是我校自1997年以来一直坚持的,从“九五”到“十五”再到“十一五”都有不同级别的、独立承担的立项课题,今年我校《以学生质量为核心的个性化教育创新性研究》又通过了北京市“十一五”规划课题的立项。我校以课题研究的形式不断地推动着学校的发展,打造名牌的学校。这几年承接了国家级课题《探究式科学教育研究》、市级课题《做中学的研究》、《塑料降解与可持续发展项目的研究》等。
我校有8名科技教师和5名兼职科技辅导员,学校每学期都有计划地安排科技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学校设有“学生发展进步奖”,奖励那些对学生发展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教师。
学校设有科技教室8间、机器人教室1间、计算机教室3间、摇篮书屋2间,我校学生经常利用这些场所开展科技活动。我校还建立了稳定的校外科技活动基地,如北京天文馆、航天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科学研究所等。
学校按照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学科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开发和实施科技类校本课程,如《多彩生活自助园》、《快乐科学动动动》等。这些校本课程营造了北京小学浓郁的科技氛围。同时,我校将科技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不断营造小学的科技文化氛围。因此,我校学生科学素质水平整体较高,有突出的科技成果。如学生获得全国航模比赛第一名,北京市银帆奖;如学生所撰写的论文获得北京市金鹏奖;指导学生自编自导的科普剧获市级一等奖。■
近年来,好多高校建立了新的图书馆,图书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越来越丰富,这些资源如何被师生高效率利用是图书馆最关注的问题,提高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拓展服务范围,都与电子资源的建设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外文献供应商推出了网络版二次文献数据库,具有强大检索功能,随后又推出了具有丰富内容的网络版全文期刊数据库。我国也是从20世纪90年代图书馆学者开始逐渐重视电子资源。但由于因多种因素的限制,如投入资金、网络技术等,导致我国电子资源发展水平低,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应用。近20年,我国高校图书馆逐渐重视并推广电子资源,极大地方便了师生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查询。图书馆在纸质资源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参与电子资源共建,特别是高校联盟的共建共享,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
一、高校图书馆学生利用电子信息资源的现状
1.电子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图书馆发展趋势
随着电脑技术和网络的迅猛发展, 让一切纸质资源电子化已经不是难题。国内外高校的电子图书有很多,典型的有超星图书馆和方正图书馆。很多的学术期刊、学位论文和会议文献都可以在各种数据库中找到。电子资源的学科种类全而广,具备图文声像并茂,更具系统性,查找起来也方便快捷等的优势已经成为生活的主要信息来源,特别是年轻的学生们更容易接受网络资源。丰富适用的各种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等)更可以达到资源共享目的。
2.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越来越广泛
电子资源以其更灵活的方式组织信息,有更大的信息含量,方便读者阅读。读者在电脑上处理各种资料,多途径、多渠道检索,降低了查找书刊寻找信息的工作量,复制也方便,提高资料的利用率。
电子资源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存储介质相较传统书籍而言容量更大,可以容纳更多的信息量;成本更低。相同的容量比较,存储体的价格可以是传统媒体价格的1/10-1/100甚至更低;内容更丰富,数字化资料可以包含图文声像等各种资料,增强可读性。
3.电子资源的利用率远远超越了纸质书刊
随着信息技术?c网络的发展,大量电子资源进人大学图书馆, 成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的一支强大的资源集群, 改变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布局结构, 丰富了馆藏模式、业性数据库产品的增加, 电子资源在大学图书馆资源中所占的比重的日趋增长, 越来越多的用户离不开电子资源的服务模式以及用户利用图书馆和资源的方式, 对图书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商服务。
二、电子信息资源在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短缺
尽管高校图书馆投入电子资源的经费、设备逐年上涨,但图书馆的电子信息资源毕竟不可能将收藏全各个学科,资金短缺显而易见。目前,中国知网最主要的是《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正因为它收录出版了中国的期刊杂志,以及学术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年鉴、工具书、国内外专利,还有国家的科技成果,以及一些图书、图谱等,知网的价格也频频上涨。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有:知网、万方、cssci中文、Apabi教学等20多家;外文数据库有:SCI、JCR、EI、Nature、Springerlink等近20家,经费从2000年100万到2016年200万左右。据报道,2013年底,云南省高校图工委所属近十所高校因知网涨价幅度太高而停用知网,尤其云南大学,知网的报价从原来40万提高到70万,谈判屡屡受挫,谈崩后不得已停用了知网。
2.技术不到位
电子信息资源是海量数据,要求保证资源的客观性和完整性,同时要保证信息的有序性和稳定性。这种情况下,同时“阅读”许多文献,快速地检索、辨析和组织相关内容,电子服务器的管理和技术问题就尤显重要。
3.电子资源共享利用率不高
内蒙古各大高校图书馆购买了很多相同的数据库,如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网,超星电子图书馆;外文的Springer外文电子、EI等等,各个图书馆的这种 “占有”意识淡化了共建共享意识,使得每个图书馆宁可花巨资也不愿意节约钱而使用其他大学图书馆的数据库,不但导致资金的浪费,也使高校图书馆也越来越孤立,“共享”一词成为空话。不仅各个大学之间没有资源共享,大学的各个学院都有自己的资料室,各资料室的重复订购没有和本校图书馆成为统一的整体,达到资源共享,使电子资源的利用率不尽如意。
三、电子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电子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
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就是为广大师生提供安全的,信息量全的资源。从近年来用户使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情况来看,高校师生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已经是多学科、多途径,单一的文献资源库或者只对本校学科的电子资源库不能满足用户需求。高校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专业的扩展,新兴学科的增设,交叉学科开设的增多,科研工作也随之越来越深入,电子信息资源的比重越来越多,共建共享,可以使用户不再局限于一个或几个图书馆选择信息,而是可以有更大的选择范围。
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拥有国家级善本100余部,省级善本500余部,其中有海内孤本《宗门三关密旨?附十七问》,明嘉靖年间巡按直隶监察御使刘以节刊《洪武正韵十六卷》等等。馆藏蒙古文经卷和古籍达4250册,其中有康熙皇帝十七子果毅亲王组织翻译抄写的世界上唯一的《伏藏》,此《伏藏》约700余册,除欧洲藏有数十册,俄罗斯藏数册外,600余册均藏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源不可能直接给读者借阅,只能调动内蒙古各高校图书馆的专家建成电子资源库以飨读者。各个高校都有自己馆藏特色,只有共建电子资源库,师生在共享自己信息资源的同时,也享受其他用户的信息资源,使信息资源实现最大限度的共享。
2.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可行性
近几年,高校图书馆都参加地区联盟建设,电子信息资源本书就是网络资源,可以同时被多个用户使用,同一地区的联盟图书馆很方便建设共享的数据库。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功能的强大足可以支撑同一地区高校师生的同时访问查询,达成电子资源共建共享,实现经费的合理分配,资源的最大化开发和用户的高效利用。
内蒙古高校图书馆都是使用汇文系统进行管理,统一的管理平台易于资源共享。特别是内蒙古地区的大学图书馆有很多特色文献,蒙古文的信息资源不会在CNKI和超星上找到,所以借助计算机扫描等的高科技手段是可以图书的原貌,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
四、如何提高电子信息资源共享的利用率
1.建立图书馆联盟
我国有不少的高校联盟,如C9联盟,卓越联盟,华约联盟等,也有地区的图书馆联盟。内蒙古师范大学属于华北地区高等学校图书馆协作委员会成员之一,成员馆之间可以对电子信息资源进行共建共享。各个大学都有开设有自己的特色专业,图书馆主要购买本校所开设的专业学科类数据库即可,非本校所开设专业一旦需求可以通过其他大学图书馆共享获得。如农业大学可以购买CNKI数据库中的农业科技类文献库,工业大学可以购买工程科技类数据库,医科大学可以购买医药卫生科技类数据库,基础学科数据库可以由内蒙古大?W购买,教育类数据库可以由内蒙古师范大学购买,这样每个大学除节约大量的资金外,购买电子资源经费的合理搭配,还能满足用户需求,每个大学都在使用,极大提高电子信息资源共享的利用率。
2.建立“一站式”服务
一、比较对象的选择
比较对象的选取是对比中外顶级科技期刊网络传播效果的前提,为此本文设置了四个遴选原则:(1)同时拥有,即对比双方均有自己独立的网站,依托数刊联合网、主办单位网、学科信息网、数据库平台设立的期刊网页予以排除;(2)同一时期,即选取2014年最具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对应的网站;(3)同一领域,即参与对比的科技期刊所处的学科领域相同;(4)级别对等,即影响因子均处于同类期刊前列,国外期刊选取“JournalCitationReports(ScienceEdition)”影响因子在专业排名前5的科技期刊对应的网站,国内期刊选取“TheHighestInternationalImpactAcademicJournalsofChina(2014)”影响因子在专业排名前5的科技期刊对应的网站。通过筛选,最终梳理10种国际顶级期刊网站以及对应的国内10种顶级期刊网站作为本次的比较对象,详见表1。
二、对比维度分析
1.关于网络传播途径科技期刊除自办网站外,还可通过专业科技类网站、综合类门户网站、社交网络、移动终端无线网络等多种方式,传播科技信息,实现论文资源共享,提高本刊影响力。国外科技期刊比较注重开拓社交网络的应用,[9]如EnvironmentalScienceandTechnology期刊网站上就有Facebook社交入口链接、Nature期刊网站上有Blogs入口链接,用户可点击链接进入相关主题讨论。从单纯的新闻媒体与社交网络的传播优先顺序来看,国外科技期刊论文更倾向于借助媒体的优势进行内容公开,并依托媒体的社交网络工具实现与公众的互动;而国内的科技论文在选择网络传播方式时,更倾向于在作者自我控制力较强的微博、博客、微信等社交网络工具首先进行公开,获取广泛影响力后再转入新闻媒体的转播视野。移动终端阅读作为一种节能环保、经济的绿色阅读方式正受到期刊网站的青睐,Cell的导航条即具有Mobile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此下载移动客户端,ChineseMedicalJournal也支持iPad阅读功能,但总体上科技期刊网站支持移动终端阅读的比例较低。在论文新闻化方面,国外期刊如Science、Nature等除通过自己的官方网站科技新闻外,还定期向各大门户网站及各科技网站推送自己依据科技论文转化的科技新闻,而国内的期刊网站在这方面做得相对不够。近几年,国内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逐步联手构建最新科研成果大众化传播的有效机制,实现多方共赢,但相对于国外多渠道的网络传播机制,目前国内的期刊与期刊、期刊与媒体、期刊与网络出版商的合作形式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为鼓励公众参与,国外期刊网站一般都设有论坛、群组、留言板等一系列的互动功能,公众参与度也较高,如在Nature的用户交流页面中,用户可以畅快地泡论坛,自如地添加标签,快捷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资料,而国内期刊网站的相关功能有摆设之嫌。
2.关于主页内容安排上述国内外顶级期刊网站主页均居中分布,网页布局总体分上、中、下三层:最上层大多放置反映期刊特色的logo与导航条;中间层是各功能分区,主要包括期刊介绍区、新闻公告区、检索浏览区、用户登录区、友情链接区及其他扩展功能,内容最为丰富;最下层主要是期刊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帮助等提示性栏目。在个性化要求日益突出的今天,上述三层之分也非严格限定,最上层有时也放置相对重要的信息,如广告条、重大公告等。国内顶级期刊网站中间功能区从左至右分两至三个竖条,具体内容排版由期刊根据自身特色设定,如ChinesePhysicsLetters期刊网站将通知公告放在左列,而JournalofMolecularCellBiology将事件公告放在右列。国内顶级期刊网站的当期文章目录与摘要占据整个网页的绝大部分,如ChineseChemicalLetters期刊网页几乎全是论文的简明目录,由于过多强调期刊网站主体功能容易导致其他相关功能的不足,布局略显单调、呆板,风格上也缺少国外期刊网站那种随和与自然。页面的底部区域,国内的科技期刊网站一般设有ICP备号、地址、邮编、联系方式等本土特色鲜明的信息,在设计上应当考虑增强网页内容的整体视觉效果、减少结尾部分的突兀感。需要说明的是,上述10个外国期刊网站中,Nature、NatureNanotechnology、NatureBiotechnology、NatureMaterials是同一出版机构下属的多种期刊,其主页布局风格十分相似,说明同一出版机构下属的各期刊倾向于采用相同的网站设计团队,而这种模式可大大降低网站的建设成本。
3.关于页面形式设计可视化图像比文字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借助视觉形式动力指引人们目光移动的顺序,[11]最快速、直接地向大众解读所要传达的主题信息。国内期刊网页在可视化程度上明显比国外期刊网页低,除期刊封面、广告位图外,整个网页中很少有其他图片,论文内容可视化更是不足,10个国内顶级科技期刊网页,只有NanoResearch期刊网站在数字刊目推介中配有相应的图片,以辅助理解论文内容。而国外期刊网页,图像占比率相当高,如Cell期刊网页充满各种图片,即便是通俗易懂的内容也倾向于用相应图片展示。从设计学的角度看,国外期刊网页的图片质量较高,如Science期刊网站将2014年11月14日的封面悬挂其上,把闪电与城市的大小比例无限放大,给人们展现一种非常规的视觉体验,整个城市被一层红色的浓雾笼罩,闪电从空中画出一道道痕迹,画面以红色系的冷色调给人一种警示、恐惧的效果,通过视觉语言有力地诠释出全球变暖对闪电活动的影响,见图1;而ChineseScienceBulletin期刊2014年11月的封面则以专业化极强的学术图片搭配红色的抽象背景,普通大众很难通过视觉语言解读封面故事,见图2。国外期刊网页除有图片外,还有音频和视频内容,如TheLancet期刊网站专门设有“Multime-dia”一栏,提供各种视频、音频;而对应的ChinesePhysicsLetters期刊网站几乎没有一幅图片,更不用说视频、音频。此外,也有国外期刊网页将大尺寸、高清晰的图像专门存放在相关链接中,如Science论文页面中有专门的“Viewlargerversion”链接,可点击查看高清图片,并可以教学幻灯片形式下载。
4.关于主体功能外的扩展服务与增值服务科技期刊网站的主要目的在于推介本刊的重要科技论文,由此衍生出诸多扩展服务与增值服务,如RSSFeeds、E-mailAlert、ProfitService等。国内期刊网页大多设有“订阅指南”,提供相关纸质本的订阅信息,很少有RSS链接;而国外期刊网站RSS订阅已成共性,订阅内容的分类方式也不尽相同,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期刊订阅内容分为JournalArticle、CASSection两类,Nature期刊有ScientificAmerican、NatureResearchJournals、NatureReviewsJournals、Na-turePublishingGroupJournals、NewsServices等多种类别。如今,期刊网站以E-mailAlert(电子期刊派发)方式可对自立身产品进行营销推荐,并可根据用户的需求自动地发送信息(如杂志的当期目录、摘要等),Na-ture邮件提醒服务细化了服务内容,依出版物A-Z字母索引,按用户的个性选择予以提供;而提供E-mailAlert服务的国内期刊网站只有ChineseMedicalJournal、ChinesePhysicsLetters、ChineseChemicalLetters三家。在期刊网站运营盈利方面,国内期刊网站盈利水平较低,大多处于无收入状态,而国外科技期刊网站的运营经验则较丰富,如NaturePublishingGroup为作者提供有偿英语语言编辑服务和黑白或彩色抽印本订购服务;Science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网页广告收入等。虽然“会员制”服务模式被国内外期刊网站普遍采用,但国内大多数期刊网站在实践层面较为肤浅,注册会员除阅读电子期刊外,很少能享受到其他特色服务;国外期刊网站的“会员制”服务,则较为全面,如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期刊网站除上述功能外,还为会员提供来自学会的教育、培训机会,给予项目基金资助,推送行业信息报告,组织就业指导培训,会员的求职信息等。
三、改进策略
1.增加科技期刊网络建设评价指标,促使期刊重视网络传播科技期刊的传统评价体系主要是基于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选取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重要指标进行科学统计与分析,将各期刊排序在相应学科下,作为期刊质量的衡量标准。近年来,又增加了基金论文比、地区分布数、他引率等修正指标,改进了期刊评价工作,每年均出台新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含核心版与扩展版),但该评价体系尚未引入科技期刊的网络建设因素。因此,可将期刊网络影响力作为单独的一项评价指标,并在期刊评价总指标体系下进行相应的赋权。一套融合了网络传播指标的评价体系,对期刊网站建设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激励各期刊加大网站建设投入,努力争取较高评分。而且,在当前发展“互联网+经济形态”的风口,“互联网+期刊”建设更应受到重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息咨询和知识交易可通过科技期刊网站这一载体进行。
2.拓展科技期刊网络增值服务,树立为用户服务的理念在网络信息资源爆炸时代,科技期刊提供科技文献的目次、摘要、全文以及期刊介绍等信息的基本服务与科技信息自身价值的实现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也无法应对用户多层次、差异化、定制式的信息需求。期刊网站当务之急是要以科技期刊论文为核心开发丰富多样的服务项目,如在科技期刊网站设置用户交流社区、内容推介区、图书情报机构专家在线咨询、文献计量统计分析模块等等,[12]通过树立为用户服务的理念,在注重内容学术性的同时,也关注内容服务的高容量性、新颖性、时效性、趣味性,使用户拥有更多的选择的同时更愿跟踪了解学科最前沿信息,增加用户体验、提高互动效果,转优势为增值服务。期刊数据库,如知网、维普、万方等,可通过适当降低使用费用、降低集中式授权比例、灵活采用分散式授权方式、与信息分析单位合作,为用户提供除单纯论文下载外的情报分析信息。
3.发挥编辑的作用,提升期刊网站的管理运营能力科技期刊网络传播涉及网络科技新闻的传播、科技论文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移动终端电子期刊的传播等各种传播途径,每一种传播途径的开拓与维护都需要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13]前述科技期刊网站的内容组织与形式设计都需期刊编辑的积极参与,也对编辑各方面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先前是期刊编辑将内容进行选排后由网站设计公司进行线上传输,而今要求编辑对即将出版的论文进行筛选和推荐,并对重点论文进行精辟点评、概括及配图,这就要求编辑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明晰的新闻传播意识。此外,多样化的文章体裁、多指向的超链接等,要求编辑做好统筹安排,严格把关层级结构关系。编辑个人的风格偏好将密切影响期刊网站相关模块甚至是整体的风格,其应当建立起与可视化图形图像设计者的密切联系,借用他人新颖的页面设计、契合的动静图像组合将严肃的科技期刊及其网站办得生动、活泼,实现协同管理。
四、结语
儿童文学呼唤杰作 周晴
时尚杂志的危机与转型 尹晓冬
一场永远新鲜的马拉松接力赛 李霞
耕作在《国际象棋小世界》 李昂
直面挑战的《上海译报》 任玲
古代出版商的读者服务意识 施勇勤
编辑应坚持写作 许宇鹏,陈吉平
策划精品图书的方法 马根娣
图文类图书版式设计刍议 应黎声
科技类图书中自然科学名词的规范化应用 何剑秋
引文审读『盲区及灭错对策 罗时嘉
科技论文编辑规范与习惯用法的协调 陈智
图书宣传要突出个性和创意 陈增爵
高校学报编辑应增强学术规范意识 畅引婷
重提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 吴劲薇,沈志宏
青春类杂志的办刊特色与不足 孔明珠
从人文关怀的视角论女性期刊定位 贺强
少儿报刊开展创新教育之我见 吕江虹
科技期刊英文标题的规范化问题 熊春茹
著录英文参考文献应注意的两类问题 倪东鸿
《汉语主题词表》存在问题分析 刘春林
实践最好从踏实开始--读《清华精神九十年》 汪家熔
关于新版《柳如是别传》的校订 陈福康
网上图书宣传在美国 王蕾
国家地理学会与《国家地理》杂志 员荣亮
几宗出版业民事案的办案启示 余震琪
委托作品内涵及版权归属 岳楠
难忘徐迟 陆潜
文化使者在上海伴侣相依的英美--李约瑟与鲁桂珍·聂华苓与安格尔 陆潜
以后的出版研究(下) 张志强
鸳鸯蝴蝶派与中国近代出版 王建辉
《书目答问》传世百年三论 徐雁
我国近代地图出版业的文化贡献 李明杰
总目录
创新、品位和压力--获奖编辑的追求 群明
蝴蝶效应和青蛙效应--中国出版重整格局 陈纪宁
老树春深更著花--《唐诗三百首》图文本成功的启示 高克勤
难道我们只能做"羊"?--浅谈经济期刊如何应对WTO 牛国锋,牛瑾
创造出版业的基因多样化优势 刘杨
向世界贡献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家--中国出版人肩负的使命 王联合
编辑的知本与知本的激活 杨晓鸣,沈国明
期刊发展的大趋势 欧阳志刚
编辑意识、策划意识、主体意识 杨闯
突破"围城"天地宽 陈儒林
拓展品牌营销的空间 朱胜龙
编辑逆向思维四步曲 何其捷
畅销书、长销书、版权交易 向洪
中华书局的成功经营之道 吴永贵
小图书大策划 张丽珍
可读性和必读性 杨青
两部巨著中的一点美中不足 陈福康
从《革命烈士遗文大典》谈思想政治读物 徐保卫
当"巨石轰然坠落"时 孙欢
"防火墙"与"桥头堡" 孙梅
可敬的韦老太 吴道弘
大学出版与出版大学 贺圣遂
论出版集团的跨媒体经营 陈可
高校学报如何与国际期刊接轨 吴成福
出版业网络营销的策略 江翠平
论期刊主编决策活动 吴成福
甘霖洒大地--任大霖与儿童文学编辑出版工作 周晴
品牌·读者·五度 徐锦江
"双校论"小结韵言 孙培镜
出版时尚化种种 楚山孤
平面媒体错位传播现象透视 刘玉清
新闻类周刊的现状与发展 陈亦骏
学生刊不必争抢同一块奶酪 李凌芳
版面设计的加法与减法 王天真
关于上海"出版工作室"的调研报告 舒途,逸青
战争考验传媒--伊拉克战争报道回眸 赵晓兰
[关键词]学术期刊;期刊评价;基金论文比;基金论文;非基金论文
[中图分类号]R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1)06-0122-04
“基金论文比”是指某学术期刊所发表的文献中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目前,我国一些关于期刊的大型评价系统已将“基金论文比”作为期刊评价的一项指标。例如,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分别在2001年和2004年即开始统计“基金论文比”。《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也新增了这一指标。
将“基金论文比”作为学术期刊质量的评价指标,是中国期刊评价领域的独创。其源头可追溯到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于1994年颁发的《科技期刊学术类质量要求及其评估标准》。该文件规定:学术类科技期刊刊出论文属国家和省、部级基金资助的比例,超过40%的,期刊可以评为“优”;在5%-40%的,期刊可以评为“良”;小于5%的,期刊评为“差”。而在推动“基金论文比”产生广泛影响的还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制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对“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的选取。该所每年推出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均认为:“基金论文比是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这根强力指挥棒的指挥、导向下,“基金论文比”这一期刊评价指标越来越受到重视和追捧:首先,我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期刊评价体系,已有不少仿此模式将“基金论文比”作为一个评价指标;其次,一些研究者受其影响,也不断人为地拔高“基金论文比”的评价作用,甚至认为“基金论文往往代表了某研究领域的新趋势、‘制高点’,在各项评价指标中,应该适当增加‘基金论文比’这个指标的权重,因为‘基金论文比’比‘影响因子’更能代表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增设“基金论文比”评价指标后,将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也全部纳入“基金论文比”的无形制约之中。
由于该评价指标在期刊评价中占有一定权重,因此,各期刊对此都予以高度重视,对基金论文趋附倾向明显。例如,不少期刊以优先录用、不收版费、高额稿酬、快速发表等措施来吸引基金论文;一些期刊在其《征稿启事》中就注明“优先录用国家基金项目和省部级基金项目的科研论文”;有些期刊甚至明确表示非基金论文一律不予刊发。
“基金论文比”评价指标设计者的初衷和思路大概是:基金课题是经过研究者申报和专家评审以及基金主管部门批准而最终确定的,从外在程序和过程看,是比较规范、严格、认真的,而且基金课题的确定是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而产生的。因此,作为基金课题成果表现形式的“基金论文”必然也是高质量的;也因此,刊载“基金论文”的数量越多,其刊物的质量应该越高。“一般来说,各类国家级科学基金或资助项目均是通过严格的评审,并且定位于重大的基础研究或科学前沿研究的项目,因而各类重要的科学基金或资助产生的论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这一思路看上去颇为科学合理,但却是一种想当然的推论,并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近年来,也有一些研究者对“基金论文比”提出一些疑问;但总体而言,仍是充分肯定这一评价指标,而只是在“人为影响因素”等操作性、技术性层面提出一些修正的意见。笔者认为,尽管前两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已在综合评价体系中降低了“基金论文比”的权重,《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给予“基金论文比”指标的权重还不太大,但将“基金论文比”作为学术期刊的评价指标,不仅在操作性方面会产生一些弊端,而且其整体思路是欠科学、欠合理的,故其不宜作为期刊评价的指标。其理由如下:
(一)“基金论文比”指标使评价主体与评价客置倒错,评价逻辑关系混乱
目前,我国对基金课题项目的评审和确定,主要只是评审课题项目的价值、课题研究团队的研究水平和能力、研究的进程计划、研究成果的预期目标、研究经费的数目等,而不是对最终研究成果内容的评定。而课题项目最终能否通过鉴定、予以结题结项,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和依据,是看成果论文能否发表和在何种档次期刊发表。论文不仅是基金项目或课题研究进展的“计程器”,是基金项目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基金项目结题结项的重要理论性依据。而学术期刊审选稿件时,面对的是有着实实在在内容的论文,且一般都要经过几轮审选;同时,期刊的档次越高,对所发论文的要求越高,把关越严,所以自然将论文的发表情况,作为课题鉴定结题的一个重要标准和依据。这在很大程度上实际是将课题成果质量的评审和鉴定交给了期刊。
可以说,在科技类和社科类期刊评价系统未将“基金论文比”列为评价指标前,大多学术期刊的编辑在审选稿件时,并不注重文章“贴着”哪一级基金课题的“标签”,而只注重眼前的论文,一切都按眼前论文的实际质量决定取舍。如果我们将“基金论文比”作为评价期刊或核心期刊的一个指标的话(无论其权重高低),则实际上是将评审与被评审的关系颠倒过来了。因为如上所述,原先课题能否通过鉴定予以结题,主要是审核课题论文能否发表以及发表在何种档次期刊之上,亦即由期刊来评价和鉴定课题成果的质量,现在却叉反过来由发表“基金论文”的多少来评价期刊的质量。这就将评价的逻辑关系和评价主体与客体的位置完全颠倒了。
(二)“基金论文质量高”之说,实际是将课题产生优质成果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划上等号
为什么会出现将基金论文刊载的数量与期刊质量划等号的情况呢?在基本思路上,这主要是将基金课题的申报、评审中所提供的可能产出优质成果的外在条件与成果产出的必然性划上了等号。
对通过评审并获得基金资助的课题,只能说由于该课题的选题具有一定价值、有一支达到相应水平的研究团队,或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还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因此有可能(但绝不是必然、必定地)获得较好的预期研究成果。这里必须着重指出,决不能将可能性与必然性划等号,将预期的成果与必定的结果划等号;决不能认为具有可能的条件因素,就必然产出预期的优质的成果。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
道理。而且必须指出,这个非常简单的道理还建立在这样的假设性基础上,即假设课题项目的评审确实都是客观、科学、公平、公正的(在当前社会大环境中,尤其是在对基金课题评审本身缺乏评审和监控的情况下,这只能是一种假设)。
而即使认可这一假设是成立的,但在具体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由于可能出现的种种不确定的变数,也都可能使成果达不到预期的质量结果:一是课题价值的变化。即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已有他人的同类型、同性质、同内容课题(包括非基金课题)的高水平成果问世,从而使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大大降低、研究难度大大提高,其成果甚至成为价值很小或毫无价值的无效劳动。二是课题研究团队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主客观因素的变化。就其主观因素而言,课题负责人对课题的重视程度、愿意投人精力的程度等对课题成果质量具有很大影响。常有一些课题主要负责人对本课题并不重视,仅是挂名而已,自身投人精力很少,具体研究完全交与普通研究人员甚至研究生完成。就其客观因素而言,研究过程中主要负责人的身体素质下降、其他工作压力增大、各种原因(如出国、出差、会议)挤占时间过多,等等,也都可能使之力不从心难以认真对待本课题,从而使成果质量无法达到预期结果。三是课题执笔者的变数。执笔者本身的专业水平、研究能力、研究态度等因素的不同,也都可能使课题各部分的论文水平迥异。
(三)有关数据和研究表明,基金论文刊载的数量与期刊质量不存在正相关关系
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者指出,科技期刊基金论文刊载的多少,与国际公认的代表期刊质量的“影响因子”没有内在的关联。例如,《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显示:2001年和2002年影响因子位列前20名的期刊中,其“基金论文比”超过50%的仅有9种,有的期刊“基金论文比”还不足10%。有研究者对影响因子灰色关联分析的讨论结果认为:“基金论文比’对影响因子的关联度比较小,也就是说,基金论文数的多少并没能对影响因子起决定作用。”“据报道,中国学者在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的论文中一半以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这表明,获得国家大量资助的基金论文在Science和Nature上与自力完成的非基金论文仅平分秋色而已。而且,如果以中国产的“基金论文比”指标来评价Science和Nature的话,那么其评价结果必然是:这两份期刊不如中国某些“基金论文比”为100%的期刊“质量高”。此外,还有不少的统计研究表明科技期刊基金论文刊载的多少,与“影响因子”没有内在的关联。而且,退一步说,即使“基金论文比”与“影响因子”正相关,则既然有了“影响因子”这项指标,就不必重复叠加“基金论文比”了。
那么,社会科学基金论文质量是否高于非基金论文,基金论文的刊载数量能否代表期刊质量呢?有研究者通过大量数据表明“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质量并不一定比非基金资助论文质量高”。但其引证的基金论文与非基金论文的统计数据均出自《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出版以前,而彼时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因无“基金论文比”的导向制约,在基金论文的选用和基金项目的标注上都不太重视其完整性,故其数据还欠准确、完整,其分析的信度与效度还显不足。为了进一步了解社会科学基金论文与非基金论文的质量情况,以及基金论文的刊载数量与期刊质量的内在关系,笔者选取《新华文摘》2010年全年24期中“经济”栏目和“教育”栏目所转载的全部文章进行了统计分析。之所以选取《新华文摘》的这些文章为样本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受《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基金论文比”评价指标的导向影响,自2009年以来至少重视了对基金项目的标注,从而使数据的采集统计更加准确、全面;二是作为二次文献的《新华文摘》本身不受“基金论文比”的无形制约,在转载文章时不会考虑其是否基金论文;三是《新华文摘》所转载文章大多反映了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一般说,代表着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最高水平;四是在社会科学领域,“经济”与“教育”这两大学科的应用性强,其基金课题数量较多,因而对基金论文与非基金论文进行分析比较,其结果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笔者查阅了每篇文章的原载出处,统计出24期两大栏目的总篇数、基金论文数、非基金论文数及其各占总篇数的百分比(见表1)。
由表1可见,《新华文摘》经济、教育两大栏目转载的基金论文篇数占总篇数的比例还不到1/3。数据表明:社科类基金论文并不比非基金论文的质量高;基金论文刊载的数量与期刊质量之间并没有正相关关系(否则,刊载基金论文不足1/3的《新华文摘》无疑将被贴上“二流期刊”的“标签”)。
(四)“基金论文比”指标对办刊产生负面影响,引发编、作双方“共犯”学术不端行为
如前所述,当今期刊评价系统特别是影响很大的核心期刊评价系统的评价指标已成为学术期刊办刊的强力指挥棒。从期刊方面来说,让办刊工作者担忧的是,将“基金论文比”作为期刊的一个评价指标,将对学术期刊的办刊造成不良影响乃至误导,期刊审选稿件必然会趋附“基金论文”--只要是“基金论文”,即使质量差一些也会优先选用。实际上,不少科技期刊的前述做法已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担忧[6-9]。因为其结果将可能导致期刊实际质量的降低。从作者方面来说,“基金论文比”指标间接引发作者学术不端行为,异化学术研究风气。由于期刊在“基金论文比”的指挥下存在趋附基金论文甚至唯基金论文的情况,作者为了迎合期刊要求、提高录用率,在文中标注基金资助情况时出现诸多不端行为,例如,标注的基金项目中有不少是过期基金、搭车基金、无关基金、虚假基金,等等。总之,不少作者想方设法为论文穿上一件真的或假的、合身的或不合身的漂亮“基金”外衣。而期刊对这些基金标注方面的不端行为,也抱着认假、容假、纵假的态度,昕之任之甚至通同作弊,这就更加滋长了一些作者搭车、冒充、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可以说,“基金论文比”客观上造成了一个利益关系链:“基金论文比”一指挥期刊迎合(优先录用基金论文)一指挥作者迎合(产生搭车、冒充、造假等不端行为)。所以,“基金论文比”不仅使期刊实际质量受到影响,而且助长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形成。而这里的学术不端行为并非作者单方面所为,而是有期刊的导向、纵容甚至参与,成为编、作双方“共犯”的不端行为。
(五)“基金论文比”指标对非基金论文作者存在不公平因素,抑制和浪费了宝贵的人才资源与研究资源
由于不少期刊在“基金论文比”的导向下采取优先录用基金论文的策略,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排斥了非基金论文,抢占了非基金论文的发表机会,这对于非基金论文作者来说,是相当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