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02: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端午节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端午节的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你们知道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传统节日嘛?(端午节)对,是端午节。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可多了,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历的这天,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等形式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20xx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因为他主张坚决对抗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还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极了,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精神的诗篇,最有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汨罗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船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便把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据说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后来,为了防止饭团被蛟龙吃掉,人们便提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的办法,这便是粽子的原型。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
和屈原不同,我们身处的时代是盛世的中国。国家富强,民众和谐。在这一个富足自信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爱国,学会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最后用一句屈原的话送给所有的同学“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黄而不毁其节。”,希望我们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一个奋发图强,能为祖国建设贡献心智的人。最后,预祝大家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谢谢!
又到了飘满棕子香味的端午节了,让我想起了我们家乡端午节的习俗。
我五岁那年,在湖南老家过了一个端午节。那天上午,爸爸领着我去看划龙舟比赛。还没有到江边,远远地就听到了锣鼓喧天,非常热闹。走近一看,江边插着许多彩旗,岸上人山人海,五条龙舟在江里一字排开,划船手摩拳擦掌在准备着。正式比赛开始了,只听一声炮响,五条龙舟像五支离弦的箭一样向前驶去,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加油声、锣鼓声、欢呼声……异常热闹。
这时天空下起了绵绵细雨,但是人们一点也不在乎,完全沉浸在这欢乐的海洋里。在人们的欢呼声中,有一条龙舟划到了终点,笑声、欢呼声更响亮了。
我看见岸上看热闹的人往江里扔粽子和鸡蛋,我非常奇怪地问:“爸爸,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要把好端端的粽子扔进水里呢?”爸爸说:“赛龙舟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到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以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纪念他。借划龙舟赶走江中之鱼,同时丢粽子等食物喂给鱼吃,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我爱家乡的端午节。我们家乡的爱国诗人屈原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端午节一天天地近了。这个周末的傍晚,当我小吃街上看到不断增多的粽子摊点,尤其是嗅到那清香醇厚的气息时,不禁想起了故乡的端午节。
故乡的端午节,是一曲意味深长的歌谣。旧时家乡的民谣里唱得好:“喜鹊叫,麦梢黄,麦收过后粽飘香。”端午节之所以跟喜鹊扯上关系,源于一则感人的传说。相传喜鹊在觅食时被猛然降落的牛粪掩埋,幸好被公鸡扒了出来。喜鹊为报答救命之恩,遂于每年农活最重、须最早打鸣的麦收时节为农人报时,让公鸡得以休息。虽无法考证传说的真伪,但可以明显地感到,端午前的麦收时节,平素早早唱响的鸡鸣消匿了,唯余一声声婉转嘹亮的喜鹊鸣叫回荡在村子里,催促着农人下地。在倍感新奇的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感恩的深意,更从侧面告诫我们不管关山相隔,无论身在何方,都不能忘本。
故乡的端午节,是一道永驻心间的风景。记忆中,每年端午节前,祖母总会叮嘱我多割刈些艾草,早早摊在打麦场上晒干。虽然难免有插在门前“辟邪”减灾等传统意义上的考量,但更多的是实用价值。点燃后冒起浓烟的艾草,不仅可以在盛夏驱除蚊患,更是猪牛羊等大牲畜产崽时消毒、预防大出血的良药,倍受乡亲们的青睐。端午节当天,还有包粽子、煮咸鸡蛋、抹雄黄酒、挂香囊、洗夏季“头茬澡”等大事。每年的这个时节,母亲总会早早地到村边的竹林里折下鲜竹叶,清洗后在开水里烫一下,裹上浸泡好的糯米,绑上棉线,为我们蒸出一篦子滑嫩芳润、清香醇厚的竹叶粽子。咸鸡蛋的鲜香肥美自不必说,抹雄黄酒和往手足上挂香囊也被认为是节日大事。据说雄黄酒可以驱除蛇虫侵扰,挂香囊能够保平安。虽然其功效不得而知,但都煞有介事地遵从照做。至于洗夏季“头茬澡”,则是相传三闾大夫投汨罗江后,上苍怜悯民间凄楚,遂于每年端午节晨往天下江河湖塘遍洒良药,沐浴后有健身防病之效。端午节时的塘水还有些许凉意,但大伙仍然踊跃参与,以图吉利,那副天真纯朴的憨直劲煞是可爱,引人回味。
故乡的端午节,是一根牵动乡愁的丝线。仔细想来,未在故乡过端午节已有十余年了。祖母已病故多年,村边的竹林也被伐掉垦为耕地,抹雄黄酒的习俗被证实无益于健康而早早摒弃,昔日碧波涟漪的池塘疏于治理,被淤得几近消失。村里的中青年人都去了南方务工,大牲畜早已无人养殖,艾草也没了用处。只有那熟识的歌谣和鲜艳的香囊,仍陪伴着孤独的老人和留守儿童们。麦收过后的粽子仍很香,只不过已没有人再去费心费力地制作了,直接从小卖部的冰柜里买来完事。有时重返故园,欣赏着村里一排排拔地而起的小洋楼,看着空荡寂寞的村落,在为乡亲们物质生活大幅改善倍感欣慰的同时,总感到少了些什么。尤其是在端午将至的气氛里,总能引起我无尽的遐思与慨叹。
怀着这样的心绪,晚上竟做了一个温馨的梦:漂泊多年的游子都学到了一技之长,具备了自主创业能力。端午节里,他们与亲友欢聚一堂,描绘着返乡创业的蓝图……(作者刘杰,笔名青裳孤客)
1、端午节起源于:初源于古代百越地区对龙图腾的崇拜与信仰。后源于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
2、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
3、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来源:文章屋网 )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们一家人在饭厅快快乐乐的吃着粽子。我突然问爸爸:“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爸爸说他也不知道,其他人也纷纷表示不知道。于是,我只好自己去翻书查找。
相传在古代,楚国谋士—屈原深受楚怀王的重用。那些卑鄙小人就经常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怀王渐渐不用他了,屈原见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悲愤不已。有一回强大的秦国派人找楚怀王议和,屈原看出这是秦王的阴谋,便去劝阻楚怀王,没想到楚怀王不但不听他的,还将他驱逐出都城。结果楚怀王一到秦国就被关机牢房里,三年后因忧郁成疾死在了秦国。楚怀王死后,楚襄王即位后,整天吃了玩,不理朝政,楚国一天一天衰弱下去。屈原多次劝说楚襄王,反而被流放到了遥远的汨罗江边。后来亲王占领了楚国的都城,屈原知道了这个消息后悲痛万分,因不愿做亡国奴而于农历五月初五这天跳进了滚滚的汨罗江里。后来百姓们为了保全屈原的尸体而往江里面投放粽子和鸡蛋,希望江里的鱼不要吃屈原,还把船装扮成龙的样子在江面上划来划去以便驱赶水怪。从此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就把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
喔,原来端午节是这样来的。
四川成都青羊区成都市鼓楼小学三年级:晏亮
写端午节的短文
李呆
阳光金黄又柔和,天地问一片明媚。外婆家门前两棵高大的樟树上,站立着两只喜鹊,它们唧唧喳喳,在一唱一和。
屋外敦厚的外公正肩扛着锄头往家走,手里捏着一束尺把长的绿色叶子。那叶子名叫菖蒲。外公用红纸,把菖蒲粘在门两边的木柱子上,真是好看!我好奇地凑上去,立刻闻到了菖蒲的清香。
屋里,外婆在灶台上忙碌着,菜刀切、锅铲炒,热气腾腾,香气扑鼻。
外婆还会拿出一只碗,那碗里倒着些许烧酒,烧酒下沉积着橘红色的雄黄。她一只手拿碗,另外一只手的食指仲到碗里,蘸来烧酒和雄黄直往我耳朵里、脖子上、额头上涂抹。我逃,外婆就追。到后来,在门前的空地上,小伙伴们看到各自部是耳朵里黄黄的,额头上黄黄的,就忍不住笑。
端午节,在门口插上菖蒲是驱邪避瘟,给小孩子涂抹上雄黄酒,是为了让他们避过虫蝎叮咬,平安过夏。
这是记忆中的端午节。它就像那时的阳光,是柔和的,金黄色的。每每想起,我的心情就会明媚起来。
1、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根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先秦时代端午节的节俗活动鲜见于中原文献记载,就现存文献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关于端午节的相关文字记载,“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晋代的《风土记》中,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2、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据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见《闻一多全集》)论文中考证认为:吴越先民以“龙”为图腾,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而且每年在端午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以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祭龙神,也给自己游戏取乐,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关于龙的传说,在《易纬通卦验补遗》等著作中有相关记载:“天皇氏之先,与乾曜合德。”此言天皇氏祖先与日、月、五星(七曜)合德,即其身份极为崇高。《路史》:“天皇氏骧首、鳞身”。《河图》:“五龙见教,天皇被迹。”荣氏注曰:“五龙治在五方,为五方神。”《春秋命历序》:“(五龙)父子分治五方”。以“龙”为图腾,在图腾时期,四支族的四龙各治一方,而以团族的一龙为中央共主,所以有五龙分治五方之说(闻一多《端午考》)。这些龙的历史传说,其实即是源于上古吴越先民对龙的崇拜与信仰。
3、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据专家考证,进行龙舟竞渡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在产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区,这正是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特色。我国古代南方水网地区人们常以舟代步,以舟为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人们在捕捉鱼虾的劳作中,攀比渔获的多寡,休闲时又相约划船竞速,寓娱乐于劳动、生产及闲暇中,这是远古时竞渡的雏形。据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独木舟和木桨;龙舟最初原形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在古代典籍有关龙舟起源的记载中,最早是出现在东汉。事实上,我国南方吴越一带直到东汉时才开发。据此可以推测,端午的习俗最初可能只在吴越民族中流行,后来吴越文化逐渐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这种习俗才传到长江上游和北方地区,端午节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随着历史发展又注入新的内容。
(来源:文章屋网 )
每一条彩绳背后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题记
前两天大连一直阴雨连绵,太阳也没露一下。昨天总算碰上了一个晴天。
今天,从补习班回家,一个人底着头,漫不经心的走着,突然看到地上躺着一根已被剪断的彩绳。据分析判断,这里前一阵子应该是一个小水凼。(端午过后的第一个雨天,要把手上的彩绳摘下来,扔到水凼里。算是一种习俗吧!)这才突然反应过来。端午节已经过去很久了。望着地上此时孤零零的彩绳,不可抑制的想起奶奶。
我的小学生活大多是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那时的自己那么无邪,那时的日子那么温暖。
那时,在端午节的前一个晚上,奶奶都会把我搂在怀中,我可以清楚的感到她的体温,和她血液中流淌的爱意。我静静的听着奶奶轻微的喘息声,看她变魔术般的将普通的彩绳,拧在一起,编成好看的结。然后她会用她的大手托起我的小手,认真而小心的将彩绳系在我的手腕上,脚踝上。清楚的记得她的那双大手那么温暖,却那么粗糙。当时的我还会天真的问奶奶,为什么不好好保护自己的双手。而奶奶只是莞尔一笑,不予回答。现在想起,才晓得,那是岁月在奶奶手上留下的烙印,是她经历无数风雨坎坷的见证。系好后,奶奶总是会端详一番,似乎在欣赏她的杰作。而那又是一种怎样的目光啊!宛若三月中微风对嫩柳的抚弄;秋日里月光对修竹的依恋。又似晨曦中露水对小草的滋润;暮霭时夕阳与水面的辉映。奶奶澄澈的眸子中,满满的,都是对我的宠爱。
至今,那种感觉依旧十分真切。仿佛还能感觉到奶奶的体温和目光。
只是后来,我回到大连,回到妈妈身边。她的工作总是那么忙,忙到无暇顾及节日的到来,更不要说为我系彩绳了。
被忽略的端午,我已过了好几个。竟也习惯了没有彩绳的节日。只是当看到同学手上带着五颜六色的彩绳时,我虽然会不屑一顾,说那是小孩子的东西罢了。但心中,还是会想起奶奶,想起那童年用爱编织的端午的彩绳。
古人五月五日铭文镜、伍子胥主题镜、打马球镜等与端午习俗息息相关,因而为今人增长具有深厚底蕴的端午文化见闻做了很好的注解。
五月五日铭文铜镜存世极少。宋皓在《“五月五日”镜》一文(《嘉德通讯》,2010年第2期)中介绍了3枚:2007年嘉德拍卖推出一枚小手镜,其上有铭文“五月五日午时”(图1);2010年嘉德春拍铜镜专场推出一枚形制少见的八角形五岳镜,有“五月五日”铭文字样(图2);美国西雅图艺术馆藏一圆形五岳镜,上有“五月江中”字样。
见诸传世文献的同类铜镜,如王士伦在其专著(《浙江出土铜镜》,文物出版社,1987年)中提到的3枚:
延熹二年(东汉桓帝时期,159年)五月丙午日天大述,广汉西蜀造作明镜……
广汉西蜀刘氏做竟,延熹三年(东汉桓帝时期,160年)五月五日……
建兴二年(三国蜀刘后主年号,224年)岁在大阳,乾坤合作,王道始平,五月丙午日中制作竟……
我国以端午为题材的五月五日铭文镜之兴起当不晚于东汉晚期的汉魏之际。唐时盛于玄宗,废于德宗,兴盛了大概五十余年,文献可兹为证。东汉王充《论衡》有“五月丙午日日中之时铸阳燧”之说,唐代白居易《百炼镜·辨皇王鉴也》也载:“百炼镜,镕范非常规。日辰处所灵且祗。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日午时。琼粉金膏磨莹已,化为一片秋潭水。镜成将献蓬莱宫,扬州长史手白封。”此处反映的是作为唐代铸镜中心的扬州,每年的五月五日午时在扬子江江心为朝廷铸造具有避邪神力的“水心镜”“百炼镜”。然“扬州旧贡江心镜……易破难成,往往有白鸣者”(唐李肇:《唐国史补》),反映的是由于农历五月前后的数月是一年内最热的季节,制作铜镜的泥范易弯曲变形,不适宜铸镜,成品率极低。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端午》中认为,古人端午指农历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他同时引用东汉王充《论衡》的说法,认为午节可以是午日,还可以是丙日,而后人专指五日则是错误的。
江心可否铸镜,后人或信或疑。坚挺派认为,大量文学、历史文献记载并非仅是文人的浪漫或文学夸张,应是有一定的现实基础的;同时,朴素的天人感应,敬畏自然的思想理念也会驱使古人专注于江心铸镜。怀疑派则指出,首先五月五日作为干支纪年的午月午日,对应阴阳五行中的火月火日,其实仅是一种思想体现;其次表现为在唐代当时的生产条件下,江心铸镜恐船难以承受铸造熔炉的负重。因此,疑问者认为,所谓的五月五日江心镜、天人感应思想,或许只是美好祝愿。
伍子胥铜镜多见于东汉时期的吴楚地区,反映端午时节人们对伍子胥的忠孝节气的纪念。《浙江出土铜镜选集》(王士伦,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选介了一枚吴王、伍子胥画像镜(图3):伍子胥慷慨激昂、瞪目咬牙,拔剑白刎;吴王怒视伍子胥,越王和范蠡洋洋得意商量国事,贿赂太宰的二位美女等形象栩栩如生。另有“吴王”“忠臣伍子胥”“玉女二人”“越王”“范蠡”的题字。由于伍子胥被吴王赐死,于五月五日投入江中,化为涛神,人们将伍子胥与端午节比附,对伍子胥的纪念是不同于楚国故地对屈原的纪念的。
打马球,也是端午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蹬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中国铜镜图典》中(孔祥星、刘一曼,文物出版社,1992年,639页)有一枚打马球镜:菱形,圆钮。主纹为骑马打球。四名骑士骑在马上,做出不同的姿势,有的高举鞠杖,奋力抢球;有的俯身向前,鞠杖向下;有的策马回身,鞠杖击球。骏马或腾或止,均生机勃勃,再现了当时打马球的紧张激烈场面。四马之间间以折枝花,马侧有一座小山。边缘为四株折枝花和四只蜂蝶(图4)。
或许,唐代诗人文秀《端午》诗中“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的诗句不为所有人赞同,但“宝镜无私光”,人们可以通过五月五日铭文镜、伍子胥镜和打马球镜这一扇小窗,概览作为国家和世界文化遗产的端午节的丰富、瑰丽色彩。
端午节国旗下的演讲稿《端午节话屈原》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
再过几天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了,关于端午节的由来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它是纪念我国著名的诗人、爱国主义者屈原的节日。
屈原是距今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所在的时代是一个战乱频繁、弱肉强食的时代。当时的楚国在列强环视的状况下,却不能及时的发现自己的错误,依旧墨守陈规,没有改革的锐志,在国力方面远远地被倡导地主阶级政治改革的国家抛在了后面。面对连年的战争失败,割地求和,统治阶级采取的办法是偏安一隅,置国家存亡不顾,依旧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屈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他对当前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于是在国内倡导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由此得罪了旧贵族遭到了诋毁攻击。
面对压力,屈原秉持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思想,在与保守势力的斗争中显示了自己的高尚节操,赤诚的爱国之心。
这一片冰心,穿透了两千年的时空,依然光耀在中华大地。
两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谈论屈原的爱国主义,倡导的是什么呢?我们倡导的是屈原热爱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对危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的责任感,是面对强权宁折不弯的精神,要体会到屈原对于国家人民的深厚感情,体会到屈原对于这片土地,也就是我们脚下这片广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和屈原不同,我们身处的时代是盛世的中国。国家富强,民众和谐。在这一个富足自信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爱国,知道自己胸前的红领巾来之不易,学会珍惜我们看似应得的宽敞明亮的教室,我们的学习的机会,甚至我们的衣食。这都是我们的父辈甚至我们的祖辈怀持爱国的理念,对幸福和平生活的向往,扫净了自之后弥漫在中国人民头上的阴霾,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拼搏来的。
最后用一句屈原的话送给所有的同学“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黄而不毁其节。”,希望我们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一个奋发图强,能为祖国建设贡献心智的人,能为自己的将来铺垫繁花似锦的人,能回报呵护自己的父母师长,无愧于炎黄子孙的人。
20xx端午节的习俗作文精选今天下午放学回家,一进门便闻到一阵浓郁的清香。我问奶奶什么东西这么香?奶奶说是在包粽子,因为马上就要过端午节了。说完便和我讲起了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奶奶对我说:“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不是都叫‘端午’的,有的地方称为女儿节,有的地方称为重五节……”在这一天要赛龙舟和吃粽子,这些都是为了纪念屈原。
“那端午有习俗吗?”我迫不及待地问。
“当然有。”奶奶说:“端午也叫重五,所以都与‘五’有着紧紧的联系。比如要系五种颜色的长命绳,要插‘五端’,还要吃‘五黄’。”
“长命绳有哪五种颜色?”我好奇地问。
奶奶说:“有红、黄、蓝、白、黑。”
“那五端呢?”我追问道。
“有菖蒲、艾叶、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那五黄呢?”
“有黄瓜、黄鱼、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和雄黄酒。每个地方的五黄都根据地域的不同而略有不同”奶奶耐心地回答我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
我感叹道:端午节的学问真不少!
20xx端午节的习俗作文推荐一年里,我最喜欢的节日就是端午节。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是;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喝雄黄酒等。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
端午节一早,我刚睁开眼,就看见奶奶在外面忙真什么。过去一看,原来奶奶在插艾草,餐桌上还摆着用艾草煮成的鸡蛋和几个想喷喷的粽子。这时我才想起今天是端午节。看着煮的绿绿的鸡蛋和香喷喷的粽子,口水都忍不住要流下来,几分钟,两个鸡蛋和粽子就没了影。
到了晚上,爷爷把饭上完了,爷爷从柜子里拿来一个瓶子像是药酒的什么东西,还要我们每个人喝一口。我问爷爷;‘这是什么呀?’爷爷笑着说:“这是雄黄酒,喝了能避邪。”我端过雄黄酒,喝了一口,感觉辣辣的,但心里想着:这样我就可以避邪了,辣算什么。
端午节过去了,但它留给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20xx端午节的习俗作文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插菖蒲等。
今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爸爸、妈妈早早起床,出去买回很多菜。还有我不认识的“长草”,我问爸爸这是什么草,爸爸说:“这是菖蒲”。爸爸把菖蒲做成宝剑,贴在门眉上,左右各一把。妈妈也调好了雄黄酒往墙角、衣柜边上喷洒说:“可杀菌防病呢!”
1、端午佳节,快乐多多!
2、祝你笑容多,天天挂。
3、端午节快到,提前送祝福。
4、端午节安康,生活步步高!
5、端午节,赛龙舟,争先恐后,好热闹!一齐来过个开心的端午节吧!
6、粽子甜,甜出你幸福生活的美好。
7、端午节就到,真诚的祝愿:端午节安康!
8、祝端阳吉祥,生活如意!
9、端午节到了,愿您合家欢乐,端午安康,吉祥如意。
10、衷心祝你端午节幸福、快乐、美满!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