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最美乡村教师作文

最美乡村教师作文

时间:2023-05-29 18:02: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最美乡村教师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最美乡村教师作文

第1篇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才能爱写作文,也才能写好作文。每一个学生都有写作潜能,只要写让他们感兴趣的东西,灵感就会一触即发。而最能激发他们写作灵感的东西当然就是生活。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如电视上报道的“最美妈妈”“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司机”等,都可以让学生述诸笔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广泛阅读,加强积累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要让学生养成闲暇之时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如:1.意境悠远的古诗词;2.清新流畅的现代诗;3.个性、创新的同龄文等,这些好书既能陶冶情操,又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多种评价相结合

在以往的作文批改中,老师是学生唯一的忠实读者,老师的评语像圣旨一样决定了学生作文的优劣,但学生对老师的评语认真看的又有几个?所以我认为应该改变以往的做法,让作文评价多种方式相结合。

1.教师批改

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文章,尽量捕捉其亮点,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这样学生得到了你的认可,就会尽最大努力将文章写好。

2.学生互评

在作文批改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互评,以取长补短。要给学生列出一些相关的批改要求,让其有据可依。当然最终的评语还是要以正面肯定为主,挖掘写作者的优点。不过也要中肯地指出不足,态度要诚恳,不讽刺挖苦。这样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文章得到同伴的赞赏时,就会信心倍增,创作激情也会高涨。

四、赏识成功,激励自信

第2篇

关键词:校园生活; 社会生活;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145-002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对于阅读面窄、表达能力不强的中职学生来说,写作更是一件头疼的事情。很多中职教师认为写作教学无从入手,效率低下,甚至认为“教多教少一个样,教与不教一个样”,职校的写作教学由此陷入了困境、僵局。要打破这一局面,首先要从解决素材问题着手。因为从写作本身来分析,缺乏一定素材积累的学生,着眼点首先在寻找写作素材上,“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解决了素材问题,其他的系列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中职学生的眼中,有丰富多彩的世界,面对问题能有独特的看法,那么鲜活的文字就会自然而然流淌在笔下。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捕捉寻找素材方面,“帮助学生去找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唤起学生对职校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以激情点燃校园生活

经调查发现,中职生进入职校,大多是由于中考的失利,无奈之际选择了职校,因而对职校生活缺乏激情,不能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描写自己的学习生活。“哀莫大于心死”,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部分同学糊里糊涂,得过且过,从未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的学校生活,更没有以欣赏的目光来关注自己的校园生活,他们的精神世界相对空白,没有激情就谈不上创作。荒芜的精神家园里长不出枝繁叶茂的大树,毕竟写作是思想的流露。如果说应试教育下的学生作文有“套作”的痕迹,那么,职校的学生是最能在自由状态下写作的,他们的作文也应该是少了很多痕迹的原生态作品,是最绿色的作文,应该充满了率真的自然和朴素,流露出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纯和美丽。但是我们教师的期待与现实差距很远。

“文以情感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激情是创作的源动力,要唤起学生心中的激情。虽然生活并不总是像波澜壮阔的大海一样汹涌澎湃,她更多的时候犹如平静的湖面,水平如镜却也有蓝天白云的美丽倒影;阳光照射也会显得波光粼粼,平平淡淡才是真,要引导学生发现平淡之中蕴含的美。其实平心而论,职校生活与普高生活相比,没有繁重的课业负担,有相当多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活动、技能竞赛、文体活动,还有很多针对专业学习深入市场调研的机会,走向实习单位去实习见习的机会,只要用心观察,全身心的感受,职校生活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源头活水,要培养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学生学会感动,只有心灵震撼,思维的源泉才能汩汩流淌,才能写出鲜活灵动富有生活气息的文章。所以写作之初要激活学生的情感世界,帮助学生找回失落了的自信,学会观察自己的校园生活,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亮点,用心灵去感受,可以说中职学生的写作从学会感动开始。

学生不会感动也就无法写作,这一点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我是深有感触的,在当今时代,作为一名中职生其实是相当幸运的,自“十一五”规划以来,每年享受着来自党和政府的特殊关爱――每人每年1500元的专项助学补贴,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针对这一政策,学校引导学生以“感恩的心”来重视自己的中职生活,从国家教育部到省教育厅,针对中职生每年开展一次“文明风采”大赛,其中都有一项“征文类”竞赛,要求学生写作《助学政策助我成长》的作文,孩子们拿助学金的时候十分开心,但一想到写作文却愁眉苦脸,究其原因,还是未能真正全身心地融入到职校生活中去,未能写出作为一个中职生特有的欣喜和自豪。年年指导学生参赛写征文,发现大话、空话居多。“世间唯有情难画”,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只有心灵震撼,思维的源泉才能汩汩流淌,才能写出鲜活灵动富有生活气息的文章。“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先引导学生从校园生活入手,再把目光投向世界。

二、唤起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以独特的视角关注社会生活

中职的学生对校园生活关注不多,对他们置身其中的社会生活也同样热情不够,关键可能是孩子不知道用一双审美的眼睛去审视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中职语文教师就要做个有心人,多捕捉一些优美的镜头,让学生去发现去感受和欣赏。例如对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予以不同的引导,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关注社会生活,描写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刻的内容。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里,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指引农家孩子关注富有田园气息的乡村生活,乡亲们朴实亲切的乡间俚语,纯朴的民风民俗,乡村的蛙声蝉鸣、稻香果香,麦浪滚滚、秧苗青青,麦苗儿青来菜花儿黄,“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提笔写来,浓浓的乡土气息会扑面而来,杜绝无病之作,把学生的视野转向他们最熟悉的农村,正如文学史上 “荷花淀派”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一样,学生写作起来得心应手,文章也会自然清新。同样对于城区学生,关注社区建设,城市发展,现在我们提倡建设和谐社会,与社区的联系应该十分紧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校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如今的职校生也已是十六七岁的年轻人了,但似乎从来就未观察过周围的生活,更没有对生活的思考和观察了,现在我们倡导社区教育,但我校社区教育工作中的一件事带给我很大的感触,社区开展了以“晒晒幸福”为主题的社区教育活动,中职生参加并现场解答问题,有一个问题是“你所在的社区在关爱老年人方面开展了哪些活动?”孩子一问三不知,评委很友善客气地说了这么一句话:“这也确实有些难为她了,她只是一个十七岁的高中生,对老年人的事不太了解。”其实,我了解到孩子所属街道的宣传橱窗里有大量的资料介绍社区活动,另外这个社区的活动是相当的丰富多彩,那儿有老人合唱团、厨房拿手菜表演、百人饺子宴等等,孩子的爷爷奶奶都参加了,街道居委会里发生的故事,这些学生都不过问,完全生活在一个真空的世界里了,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会写作文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千世界里,但是我们对周围的生活常常缺少观察,更缺少思考,只有观察和思考,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在学生面前展示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给学生思维的训练,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孩子,你的生活是大地”,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整个社会,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还是应该倡导学生写周记,身边的大事小情,指导学生记下来,写出点点滴滴的感悟,“书到用时方恨少”,积少成多,素材丰富了,学生写作时自然有话可说了。很多时候,教师要有敏感的素材意识,及时传递有效素材。例如有的老师为了训练口语能力,每天有课前五分钟的说话训练,可以是美文阅读,也可以说说身边的社会新闻,我们对说的内容做一些指导,就是在指导学生积累素材。例如,有一天,我让学生介绍一种当令的植物,那时正是早春二月,校园里一株高大的玉兰花开了,我问同学你知道玉兰花美在何处?同学纷纷反问我,学校哪有玉兰花?我立即把学生带到玉兰花下,一起观察,孩子们通过观察,不仅认识了玉兰花,还写出了“她是报春的使者,不用一片绿叶衬托,洁白的玉兰花在阳光的映照下晶莹璀璨,浓浓的春意从花瓣间飘逸出来。”所以教师要先前一步,学生想不到的你想到了,及时告知学生,与学生一起探索发现,很多鲜活灵动的素材就在眼前了。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天天都在发生变化,特级教师王栋生告诫学生“谁让你不看报纸?”师生一起聊聊报纸上的新闻,思维碰撞,或许奇思妙想就来了。这也是帮助学生去找“米”。

三、指导学生开展经典篇章的阅读,引导学生以广泛的积累丰富写作素材

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知无非是两个途径:直接的社会生活和间接的阅读积累,对于中职生来说,课外阅读尤其重要,课外阅读是积累素材的重要手段。中职生不同于普通中学的学生,他们的课业负担不是很重,他们不会在题海里挣扎,有相当多的课余时间可供支配,但我们看看中职生的业余时间在忙些什么呢?现实情况是很多学生忙于上网聊天、甚至沉迷网络游戏,很难沉下心来读读名著。“青春正是读书时”,趁着青春年少多读一些书,对他们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有必读书目,我们是否给我们的中职生也罗列一些必读书目,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夯实他们精神文化的底子。“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看的多了,学生写作时就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阅读的视野决定了写作的视野,厚积薄发,才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职校的教师尤其要在课外阅读方面下功夫,要定期给学生罗列书目、开列书单,教师在挑选书目时要独具慧眼,除了精美的时文短篇,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甚至切合中职生实际,对中职生成长有帮助的内容,如贴近专业学习,关注身边就业、创业明星的成长经历,诸如名人传记之类的书籍,用励志故事来激励学生,引起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的思考,这样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就能列举大量的论据,而且这些事例对学生走向社会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也是大有帮助的。

素材搜集的方法也是值得推敲的,可以尝试给出一个话题,让学生围绕这一话题自己去搜集整合材料,如中职生尤其需要自主创新、爱岗敬业、创业成才方面的素材,可以先布置话题,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搜集整理,通过一段时间的搜集整合后再开展交流学习,资源共享。学生搜集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就业、创业的故事,大家交流以后,材料就十分丰富了。记得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我让学生搜集教师中的感人故事,学生首先从自己身边的老师中挖掘,接着想起了中央电视台的教师节系列节目,“最美乡村教师”的报道,把这些资料全部从网络渠道搜集下来,大家一起品味分享,既进行了一次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更积累了大量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这些都是丰富的素材。

当然,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光靠教师推荐,没有强有力的执行措施,也是很难取得成效的,教师可以把课外阅读作为平时成绩予以考核,要求学生上交读书笔记,我们不必贪多求大,或许一个学期就读那么一部作品,就静下心来阅读几篇美文,就围绕一个话题搜集一次材料,静静地思索,给学生的心灵几点启发也就够了,帮助学生养成学习思考的习惯,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对学生一辈子都是受益无穷的。

当然素材搜集的方法有很多,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学生手中有了素材,心里就有了底气,不会畏惧写作,更不会排斥写作,或许真正触动了学生的情感深处,或许又有了一定的社会生活基础的话,面对写作他们会不吐不快,那时写作就是一种独抒性灵的自由发挥,那是美妙迷人的境界,这也正是我们教师孜孜以求的境界。在写作教学中,让我们先指导学生去找“米”,相信有了“米”,其他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4年9月6日颁布

第3篇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教师与花》。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叶的事业,教师的一生,与花相伴。与花相伴的一生,富有诗意而美好。

如果说殷老师是一朵花,那十万百姓的送别就是一只生花的笔;如果说殷老师是一片绿叶,那她用生命和爱铸造的叶魂在千万人的心中都树立起了一座坚固的丰碑,成为了我们所有这些为人师者师德师风学习的楷模。

让爱在教育事业中闪光吧。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教师应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地培养学生,只有爱得深,才能更认真、更耐心、更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爱”源于高尚的师德,“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出自个人的恩怨,而是出自社会的需要、教育的需要。这种爱是稳固的、深厚的,是与教师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紧密相连的。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局限于个别的对象,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所肩负的是对一代人的教育使命,并非对个别人的教育任务。这种责任和爱能超越一切,汇聚成一股无可阻挡的力量,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无原则的,而是始终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而不宠,严而有格,严慈相济,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才是合格的教师。

我来自一所再普通不过的乡镇学校——××区保和镇初级中学,但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绿树成荫,一尘不染,鸽子在操场上散步,燕子在天空飞翔。我们学校老师形成的教风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爱校如家,爱生如子”。

××老师是我们学校德高望重的数学权威老师。他每天在学生上早自习的时候便到校了,坐在办公桌前,边写边算,头上的日光灯雪亮雪亮,他的鼻梁上架着深度老花眼镜,有时手里还拿着馒头啃着,有一回我看见他馒头上还有墨水。这一幕,印在了我的心中,也铭刻在了学生的心中。我和他教过一个班,学生在周记和作文里流露出了对他无尽的敬意和无限的爱戴,他是生活在花丛中的人。

学校有位女老师叫××,她是两个初三班的语文老师,还兼任班主任,她的丈夫××老师也在我们学校,他是一个初三出口班两个初一新生班的外语老师,在这学期开校的第一周,他们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没有时间回家吃饭,虽然从家到学校只有十分钟左右的路程。没有办法,他们只好把电饭堡搬到了办公室,并从家里带来了米,一日三餐就这样在食堂里打点菜凑合着,晚上十点左右才能回家。

学校老师一天在下课聊天时说:“我们家大人都是班主任,孩子上学都是自己去的,早饭是一包牛奶一个面包,边走边吃,可能有时上学脸也没洗吧,老师都叫我们管管孩子的生活了。”我们心里都是一阵辛酸,也许保和镇中的孩子都是这样长大的。

这就是贫困中恪守信念的乡村教师,清寒中奋而思进的乡村教师!也许有人会笑我们傻,呵呵,也许我们是很傻,可我们问心无愧了!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第4篇

作文教学,本应该是充满着生活和生命情怀的教学过程,它应该与生活息息相关。

这堂课我选择通过老师的引导直叩学生的心扉,触动学生的心灵,从而唤醒学生的情感经验、生活记忆,让学生去关注生活,鼓励学生抒写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达到我手写我心、我文抒我情的目的。

在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的基础上,视觉、听觉相结合,“听”“说”“读”“写”相结合,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从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中去寻找感动点,让学生更明确地体会到,“就在你立足的地方,深深地挖掘,就能尝到甘甜的泉水”。

【策略说明】

触:以视频触动学生,看生活中的平凡人与平凡事: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以视频拨动学生的心弦,能迅速激起学生的感动点,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引:以照片引导学生,寻找平凡人与平凡事的感动点。

生命中感动自己的平凡人、平凡事,也许就是那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句话语等等,让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搜索这一个个感人的瞬间。

展:学生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感人的故事,读名家文段,抓动情点,细致入微。

在写作时,不一定要写大人物、大事件,要多关注生活中的平凡人、平凡事。正如艺术家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练:写平凡,聚焦学校,寻找学校里的最美教师、最美同学或最美工人,进行人物素描,写出他(她)最让你感动的一个瞬间。让学生通过平凡去领悟平凡背后的不平凡。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视频和照片的触动,引发学生对生活的回忆;2. 让情感的激流在心中缓缓流淌,并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3. 通过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事,领悟平凡背后的不平凡。

【教学过程】

一、情感导入

“岁月无痕流苍翠,人生情长绘冷暖。”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总有一些事能直叩我们的心扉,让我们泪流满面。

二、看平凡,触动心灵

1. 我们先来看两则视频,一则是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打包》,一则是根据台湾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的《母亲的勇气》。

同学们谈谈两则视频分别是哪个瞬间顿时击中了你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明确:《打包》中得了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在忘记了很多事情的情况下,依然记得自己的儿子爱吃饺子,不顾众人异样的目光把饺子装进口袋,带回去给自己的儿子。

“他忘了很多事情,但他从未忘记爱你。”

《母亲的勇气》中的母亲不懂英文,独自历经艰难,跨越三个国家,带了一包中药材去给刚生产完的女儿补身体,在机场那无助的神情,奔跑时的焦急,安检查出药材时安检人员大声的责问与母亲苦苦的哀求等等直抵人心。

三、说平凡,感动你我

1. 有人说:生活就像是剥洋葱,一层一层地剥开时,才发现自己已经泪流满面。在大家的成长过程中是否也经历过或看到过一些人、一些事让你刻骨铭心、泪流满面呢?

展示学生照片,概括照片内容,描绘出照片中让你的心灵为之一颤的感动点,并用一句话来评价或赞美。

(配合学生选择的照片展示相应的幻灯片。)

小结:大家看到的这些人都是平凡的人,这些事情都是平凡的事。感动点就是那一次微笑、一个眼神、一句鼓励、一个动作等等,而这些平凡人、平凡事的感动点不正是我们写作的素材吗?

2. 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一次回味这些让我们感动的平凡人和平凡事吧!

(播放音乐和幻灯片)

小结:人生是一条浪花飞溅的长河,过去的记忆在时间的冲刷下渐渐模糊,但生活中总有一些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事摇曳在我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无法忘怀。让我们的双眼饱含泪水吧,这样我们的心中才会拥有美丽的彩虹,笔端才能流淌出温润的文字!

四、读平凡,直叩心扉

文学作品中就有一些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在时光的长河中沉淀下来,让我们的心灵不时泛起层层涟漪。

读读下面的文段,谈谈它的什么地方让你 感动。

(屏显)

有时候我和我母亲一道乘公共汽车,不管人多么拥挤,她总是能比较靠前地登上车去。她上了车,一边抢占座位(如果车上有座位的话)一边告诉我,挤车时一定要溜边儿,尽可能贴近车身,这样你就能被堆在车门口的人们顺利“拥”上车去。试想,对于一位年过六十岁的妇女,这是一种多么危险的行为呵。我的确亲眼见过我母亲挤车时的危险动作:远远看见车来了,她定会迎着车头冲上去。这时车速虽慢但并无停下的意思,我母亲便会让过车头,贴车身极近地随车奔跑,当车终于停稳,她即能就近扒住车门一跃而上。她上去了,一边催促着仍在车下笨手笨脚的我――她替我着急;一边又有点居高临下的优越和得意――对于她在上车这件事上的比我机灵。……当她能够幸运地同时占住两个座位,而我又离她比较远时,她总是不顾近处站立的顾客的白眼,坚定不移地叫着我的小名要我去坐……那时我站着,脸更红了,心中恼火着我母亲的“多事”,并由近而远地回忆着我母亲在汽车上下的种种表现。

――铁凝《母亲在公共汽车上的表现》

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龙应台《目送》

《母亲在公共汽车上的表现》中作者把母亲挤公交车这样一件平凡的小事,描写得十分细腻,母亲全然不顾别人异样的目光,对孩子的关爱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目送》中目送一个平凡的动作,承载了母亲和儿子分别时内心沉甸甸的不舍。

小结:写平凡人,叙平凡事,抒平凡情,说平凡理。因其平凡,很容易让人忽视,但同样也因其平凡,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湿润我们的 灵魂。

五、写平凡,最美印象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感动中国》里出现了许多平凡人的身影;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媒体开始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孝心少年……

第5篇

一、游戏点燃创作火花,让习作课堂妙趣横生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习作教学应当将游戏和习作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到游戏的乐趣。这就要求我们摒弃陈旧的作文教学模式,在作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经过设计的具有趣味性、游戏性和可操作性的游戏活动,如吹鸡毛比赛、顶牛比赛、扳手腕比赛、吃西瓜比赛、逗笑木头人等。在一次作文指导之前,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吹鸡毛”的游戏活动,学生用鸡毛当球,用嘴巴当球拍,个个玩得非常开心,场面也十分热闹。在游戏中,我用轻松的语言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注意观察游戏者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游戏结束后,再让学生把这次游戏写下来。这样,学生的习作有内容可写,而且写得自然、真实,同时写作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孩子们喜欢游戏,游戏让孩子们的作文五彩缤纷,为孩子们提供了一方自由飞翔的蓝天。

二、观照时事生活,引导儿童个性表达

“风声雨声读书时,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现代教育要求学生不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要了解社会,学会思考,做一个有见解、有思想的人。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水平,紧扣社会现实和当前的热点问题,拟定孩子们愿意书写、有所感悟的习作题目。如前段时间的班会课,我向学生讲述了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与“最美妈妈 ”。当视频中的一个个画面滚动播放时,孩子们个个表情严肃、心情沉重,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有许多话要说、许多想法要表达。我当即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其中一个孩子这样写道:“当我看到小悦悦倒在血泊中,而18个冷漠的路人却熟视无睹、见死不救时,我仿佛看到了小悦悦那绝望而又无助的眼神,这眼神拷打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的灵魂。现代文明中,我们失去了什么?是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互爱。让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拒绝冷漠,用爱温暖你我。”我深深感受到,不能小看我们的学生,只要加以引导,他们是很能发现和思考社会问题的!

三、挖掘媒体题材,彰显作文新时代特征

当今时代,网络、电视等现代媒体在社会各个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孩子们的生活也时时刻刻与之相联系。因此,网络等现代化媒体不仅成为教师学习、提高的途径,也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电视上总有一些经典的动画片深受孩子们喜爱。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米老鼠与唐老鸭》等。孩子们也经常上网查资料、玩游戏、聊天等。习作教学中,我充分挖掘网络、电视等现代媒体题材,让作文的命题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紧跟着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步调。我经常让孩子们写这样一些命题,如《我心中的喜羊羊》《有趣的网络游戏》《我的博客之家》《网名大观园》《网络语言之我见》《网聊趣事》等,因为命题触及到孩子的兴奋点,孩子们兴趣盎然,说得津津乐道,写得有滋有味。

四、巧用漫画,叩开儿童思维情感的大门

苏霍姆林斯基说:“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漫画因其内容大多是一个个鲜活有趣的故事,所以更容易叩开儿童思维情感的大门。每一幅生动有趣的漫画作品都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故事背景,成为学生说话、写作的源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使他们情不自禁地让画面人物变成有外貌、有神态、有语言、有心理活动的活生生的人。因此,我在习作教学中经常选择一些生动形象且蕴含一定道理的漫画,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如著名漫画家张乐平的《三毛》系列漫画、德国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的《父与子》系列漫画等。从漫画中一个个故事或一个个形象入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捕捉画面的细节之处,理解画面的深层含义。从图画走入作文,给学生提供一个丰富作文内容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从学生的习作看,巧用漫画写出的文章不仅图文并茂、题材广泛,而且内容新颖、表达流畅。

五、亲近田园,让孩子感受乡村别样风情

城市里的孩子被林立的高楼所包围,望到的蓝天越来越狭窄,奔跑的空间也越来越狭小。这些小公主、小皇帝们娇生惯养,没有农村孩子那么勤劳。他们远离农村却又对农村生活特别感兴趣,农村的那些自然风光、农家劳动、风俗民情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心。因此我们教师要利用活动日有目的地带领孩子们到广阔的农村去,去感受淳朴的民风民俗,感受农家人的质朴勤劳,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摘棉花、掰玉米、插秧、割稻等,在劳动中交流情感,领悟劳动的艰辛,获取最有感触的写作素材。譬如,秋季,我组织学生去棉花园采棉花,学生看到那茫茫如白雪的棉花,才知道棉花是从棉桃里开出来的。学生们兴奋地跑进棉花田,争先恐后地摘起了棉花,有的还被棉桃刺破了手,深深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的辛苦与勤劳。回来后,我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学生有了真切的体会与实践,普遍能够将文章写得有血有肉、真实感人。

六、挖掘文本创作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6篇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教师一生,与花相伴》。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叶的事业,教师的一生,与花相伴。与花相伴的一生,富有诗意而美好。

当我的演讲稿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了在今年教师节晚会上让我热泪盈眶的一个平民英雄教师——××老师。××老师是江苏金坛市城南小学女教师,200×年3月31日,××老师为了拯救身后的她的学生稚嫩的生命,张开双臂,用身躯阻挡着卤莽而来的小轿车……25米,整整25米……小车把××老师撞出去25米……在这个世界上行走、生活、热爱、奋斗、奉献了的……××老师52年的生命历程,嘎然跌倒……在××老师的追悼会上,10万名各界群众挥泪送别,被她救下的孩子跪在地上,泪流满面,他们深深地在呼唤:“××老师,您快回来啊”,“××老师,我们想您了”,“××老师,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老师唯一的爱好就是养养花,但是她实在太忙了,即使是养花,也是挑选那些容易伺候的花,像吊兰、君子兰之类。××老师最喜欢的歌就是那首《丁香花》,在教师节晚会上,当这首歌响起时,电视机前的我仿佛看见在一片花丛中笑脸绽放美丽异常的××老师:“那坟前开满鲜花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你看啊漫山遍野,你还觉得孤单吗?你听啊有人在唱那首你最爱的歌谣啊,尘世间多少繁芜,从此不必再牵挂……”

如果说××老师是一朵花,那十万百姓的送别就是一只生花的笔;如果说××老师是一片绿叶,那她用生命和爱铸造的叶魂在千万人的心中都树立起了一座坚固的丰碑,成为了我们所有这些为人师者师德师风学习的楷模。

让爱在教育事业中闪光吧。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教师应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地培养学生,只有爱得深,才能更认真、更耐心、更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爱”源于高尚的师德,“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出自个人的恩怨,而是出自社会的需要、教育的需要。这种爱是稳固的、深厚的,是与教师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紧密相连的。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局限于个别的对象,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所肩负的是对一代人的教育使命,并非对个别人的教育任务。这种责任和爱能超越一切,汇聚成一股无可阻挡的力量,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无原则的,而是始终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而不宠,严而有格,严慈相济,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才是合格的教师.

我来自一所再普通不过的乡镇学校——××中学,但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绿树成荫,一尘不染,鸽子在操场上散步,燕子在天空飞翔。我们学校老师形成的教风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爱校如家,爱生如子”。

××老师是我们学校德高望重的数学权威老师。他每天在学生上早自习的时候便到校了,坐在办公桌前,边写边算,头上的日光灯雪亮雪亮,他的鼻梁上架着深度老花眼镜,有时手里还拿着馒头啃着,有一回我看见他馒头上还有墨水。这一幕,印在了我的心中,也铭刻在了学生的心中。我和他教过一个班,学生在周记和作文里流露出了对他无尽的敬意和无限的爱戴,他是生活在花丛中的人。

学校有位女老师叫××,她是两个初三班的语文老师,还兼任班主任,她的丈夫唐宗宾老师也在我们学校,他是一个初三出口班两个初一新生班的外语老师,在这学期开校的第一周,他们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没有时间回家吃饭,虽然从家到学校只有十分钟左右的路程。没有办法,他们只好把电饭堡搬到了办公室,并从家里带来了米,一日三餐就这样在食堂里打点菜凑合着,晚上十点左右才能回家。

学校罗容老师一天在下课聊天时说:“我们家大人都是班主任,孩子上学都是自己去的,早饭是一包牛奶一个面包,边走边吃,可能有时上学脸也没洗吧,老师都叫我们管管孩子的生活了。”我们心里都是一阵辛酸,也许保和镇中的孩子都是这样长大的。

这就是贫困中恪守信念的乡村教师,清寒中奋而思进的乡村教师!也许有人会笑我们傻,呵呵,也许我们是很傻,可我们问心无愧了!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在这群优秀老师的熏陶下,我由一个懵懂的青涩的校园学生逐渐变成了一个合格的青年教师。我微笑着走到学生中间,传道授业解惑,成为了学生最为知心的大朋友,在和其他老师团结协作下,我们班学生今年考上了20名资阳中学。在毕业学生走的时候,他们跑到我的办公桌前,说:“老师,我们真舍不得你啊!”我心里

第7篇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因为爱,教师是绿叶。才干一生与花相伴。师爱像滴滴甘露,即使枯萎了心灵也能苏醒;师爱像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感情也会消融。最后,想用一首词来结束今天的演讲:调寄满江红》?暑日初收,金秋夜,思绪萦绕。为师表,笔端心热,付与芳草。四季辛劳暮与早,蜡炬成灰光多少??血和汗,看人才风貌,全知晓。爱深沉,花繁叶茂。鬓为霜,人自豪。奉献歌高唱,余音袅袅。滔滔长江浪推浪,资水留下声声好!齐努力,建神州伟业,丹心照!

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绿荫的选择了教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叶的事业吧。就是选择了叶的事业,教师的一生,与花相伴。与花相伴的一生,富有诗意而美好。

想起了今年教师节晚会上让我热泪盈眶的一个平民英雄教师—殷雪梅老师。殷老师是江苏金坛市城南小学女教师,当我演讲稿写到这里的时候。年月日,殷老师为了拯救身后的学生稚嫩的生命,张开双臂,用身躯阻挡着卤莽而来的小轿车…25米,整整25米…小车把殷老师撞出去25米…这个世界上行走、生活、热爱、奋斗、奉献了殷老师52年的生命历程,嘎然跌倒…殷老师的追悼会上,万名各界群众挥泪送别,被她救下的孩子跪在地上,泪流满面,深深地在呼唤:殷老师,您快回来啊”殷老师,想您了殷老师,您永远活在心中”殷老师唯一的喜好就是养养花,但是实在太忙了即使是养花,也是挑选那些容易伺候的花,像吊兰、君子兰之类。殷老师最喜欢的歌就是那首《丁香花》教师节晚会上,当这首歌响起时,电视机前的仿佛看见在一片花丛中笑脸绽放美丽异常的殷老师:那坟前开满鲜花是多么渴望的美啊,看啊漫山遍野,还觉得孤单吗?听啊有人在唱那首你最爱的歌谣啊,尘世间多少繁芜,从此不必再牵挂…

那十万百姓的送别就是一只生花的笔;如果说殷老师是一片绿叶,如果说殷老师是一朵花。那她用生命和爱铸造的叶魂在千万人的心中都树立起了一座坚固的丰碑,成为了所有这些为人师者师德师风学习的楷模。

让爱在教育事业中闪光吧。

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谁爱孩子。才干教育孩子。教师应用自己广博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干去精心地培养学生,只有爱得深,才干更认真、更耐心、更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爱”源于高尚的师德,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出自个人的恩怨,而是出自社会的需要、教育的需要。这种爱是稳固的深厚的与教师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紧密相连的不能局限于个别的对象,教师对学生的爱。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所肩负的对一代人的教育使命,并非对个别人的教育任务。这种责任和爱能超越一切,汇聚成一股无可阻挡的力量,当然,不是无原则的而是始终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而不宠,严而有格,严慈相济,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才是合格的教师。

但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绿树成荫,来自一所再普通不过的乡镇学校—区保和镇初级中学。一尘不染,鸽子在操场上散步,燕子在天空飞翔。学校老师形成的教风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爱校如家,爱生如子”边写边算,黄万华老师是学校德高望重的数学权威老师。每天在学生上早自习的时候便到校了坐在办公桌前。头上的日光灯雪亮雪亮,鼻梁上架着深度老花眼镜,有时手里还拿着馒头啃着,有一回我看见他馒头上还有墨水。这一幕,印在心中,也铭刻在学生的心中。和他教过一个班,学生在周记和作文里流露出了对他无尽的敬意和无限的敬爱,生活在花丛中的人。

两个初三班的语文老师,学校有位女老师叫尹若英。还兼任班主任,丈夫唐宗宾老师也在学校,一个初三入口班两个初一新生班的外语老师,这学期开校的第一周,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没有时间回家吃饭,虽然从家到学校只有十分钟左右的路程。没有方法,只好把电饭堡搬到办公室,并从家里带来了米,一日三餐就这样在食堂里打点菜凑合着,晚上十点左右才干回家。

孩子上学都是自己去的早饭是一包牛奶一个面包,学校罗容老师一天在下课聊天时说:家大人都是班主任。边走边吃,可能有时上学脸也没洗吧,老师都叫我管管孩子的生活了心里都是一阵辛酸,也许保和镇中的孩子都是这样长大的清寒中奋而思进的乡村教师!也许有人会笑我傻,这就是贫困中恪守信念的乡村教师。呵呵,也许我很傻,可我问心无愧了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由一个懵懂的青涩的校园学生逐渐变成了一个合格的青年教师。微笑着走到学生中间,这群优秀老师的熏陶下。传道授业解惑,成为了学生最为知心的大朋友,和其他老师团结协作下,班学生今年考上了名资阳中学。毕业学生走的时候,跑到办公桌前,说:老师,真舍不得你啊!心里真是酸甜苦辣味味俱全。教师节,收到学生寄来的贺卡,看到上面写道:感谢您,最最温柔,最最美丽,最最文雅,最最高贵的大姐姐。刹那间,觉得自己成了世上最漂亮的人。孩子们纯真的心、圣洁的情、深厚的意,净化了心灵,激起了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爱,真正地体会到一个教师最大的幸福和快乐。感到自己是一个生活在花丛中的人。

第8篇

高考不仅要“为高校选拔人才”,而且还要“为国举才”。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担道义”之“铁肩”,方能有“著文章”之“妙手”。为此,2014年高考各省(市、区)18道作文题纷纷奏响“接地气”这一主旋律,引导广大考生去关注万家灯火,去体味苍生疾苦,去走进百姓的物质、情感、精神世界,其导向可“点赞”,其理念可“圈点”。

一、贴近时代生活的实际

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那么,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的实际特征是什么?是现代化、信息化、多元化、国际化等。这就需要我们去“破”去“立”,去“扬”去“弃”,去传承去发展,去坚守去突破,更需要我们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主流价值观。2014年高考各省(市、区)18道作文题准确地触摸到了当今时代这一生活实际的脉搏,在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多维观照中,对时代热点进行命题:

1.三点一线。新课标全国Ⅰ卷“两人过独木桥”直接取材于菁菁校园中的运动会项目,寓教于乐,让学生体验规则与变通、竞争与双赢。江西卷“课内外学习探究”则让广大考生对新课标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探究性学习”(另外两种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有感而发,见仁见智。

2.正能量。广西卷“老王看病”传递的是友善互助、感恩回报的正能量。四川卷“人只有站起来后,世界才属于他”传递的是自强不息、拼搏奋斗的正能量。

3.传统文化。北京卷“老规矩”考量考生对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与现代化以及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扬弃的辩证思考。

4.现代科技。辽宁卷“祖孙看风景”把目光聚焦于“照明科技”,广东卷“黑白胶片和数码照片”把目光聚焦于“数码科技”,天津卷“假如有一款芯片”把目光聚焦于“智能科技”,这三个地方的作文题均是引导考生关注现代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刻反思科技发展的利与弊、得与失。

【备考启示】

2015届高三作文的指导与训练,要引领考生自主开展“三进行动”:①走进社区。通过公益、志愿者等活动,了解邻里乡亲的生存状态,感知他们的幸福指数。②走进草根。通过慈善、德育基地等活动,了解普通民众的基本诉求,感知弱势群体的冷暖甘苦。③走进媒体。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了解最新时事、科技,感知飞速发展的时代气息。

二、贴近百姓情感的实际

无论是大家伟人,还是芸芸众生,都要食人间烟火,也都有七情六欲。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因此,高考作文题应该带烟火气,含草根味,以此来引导考生胸怀“五心”(把忠心献给祖国,把爱心洒向社会,把关心送给他人,把孝心带回家中,把信心留给自己),蕴蓄“五情”(亲情、友情、师生情、故土情、家国情)。“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广大考生对家人、他人尤其是弱势群体有触感,有痛感。既悲天,又悯人;既有体人之心、恤人之怀,又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2014年高考各省(市、区)18道作文题敏锐地点击到了百姓心底这个最柔软的情感穴位,与百姓的情感神经同频共振,让广大考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如下四种情怀尤其撼人心魄。

1.对天性的尊重情怀。新课标全国Ⅱ卷“喂食野生动物”警示人类要与动物平等相处,不要因为一己之好、之乐、之爱、之需而使动物丧失天性和觅食能力,更不能因为溺爱等不适当的教育方式而使孩子失去天性、个性,失去生存能力以及自立、自理能力。

2.对他人的体恤情怀。重庆卷“租房”警示人们既要想着自己,也要想到别人;既要“利己”,也要“利他”;既要“与己方便”,也要“与人方便”;既要“人人为我”,也要“我为人人”,将体恤化作实际的言行,将责任注入内在的品质。

3.对责任的担当情怀。广西卷中“老王”的那句“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体现的是一个农民工对自身责任的一种担当。虽然“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但他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消极逃避,而是“再苦再累自己扛”。这份担当情怀尽显一个草根的血性,更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4.对故土的守望情怀。虽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湖南卷“最美乡村干部”向人们发出了故土的深情呼唤:只要扎根故土,守望故土,坚持信念,放飞梦想,故土也能绽放异彩,“风景这边独好”。

【备考启示】

2015届高三作文的指导与训练,要引领考生扎实做好“三项工作”:①重温教材名篇。要通过重新品读、品味教材中润泽心灵、滋养精神的名篇,濡养自身情怀。②浸润精神家园。要通过观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年度道德模范、年度经济人物、年度新闻人物颁奖典礼等精神大餐,浸润自身情怀。③阅读探究迁移。要通过探究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中蕴蓄着浓郁人文情怀的文本,由“读”向“写”迁移,把握情怀表现的路径、手法。

三、贴近学生思维的实际

高中生较之于初中生、小学生,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能力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高考作文应该根据高中生思维发展的这一实际,加大对其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特级教师肖家芸指出:在新材料作文“一统天下”的今天,“高考作文早已不在审题上考了,主题、结构、技法和语言等,多数考生差距不大,差距大的是内容和思想。高考作文最缺的是思想和科学的思维。而决定此二者的是思维的方向或角度问题。理性思辨代表思维的最佳角度,理性思辨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高考作文等次的高低。”为此,2014年高考各省(市、区)18道作文题对广大考生思维的长度与宽度、深度与高度、角度与维度等都进行了全面的考量,要求考生既能把握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又能把握事物与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如下四种思维能力尤受命题专家关注:

1.深度开掘能力。湖北卷“山顶的风景”要求考生对众人提出的不同看法展开深度开掘,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每个人对风景都会有自己不同的体验和评判,人生需要自己独立思考、选择,不能偏信、尽信他人之言。

2.立体观照能力。浙江卷“门与路”要求考生对空间的门与路、知识的门与路、事业的门与路、生活的门与路、人生的门与路等展开多层次的立体观照,既抓住机遇,又迎接挑战,既认清明天的去向,又不忘昨日的来处。

3.辩证分析能力。上海卷“穿越沙漠”要求考生对“客观的限制性”与“主观的能动性”展开辩证分析;安徽卷“剧本修改”要求考生对坚守与变通、规则与创新展开辩证分析;江苏卷“青春不朽”则要求考生对时间层面的“老去”与精神层面的“不朽”展开辩证分析,把握“时间可以流逝,但精神永远不朽;我们无法控制青春的长度,但可以调控青春的亮度”的要旨。

4.多维思辨能力。苏轼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东卷“开窗看风景”要求考生思辨的是“相由心生”,看风景的心态、角度不同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福建卷“空谷”要求考生思辨的是心态、心境、阅历、认知不同,则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就会不同。

【备考启示】

2015届高三作文的指导与训练,要历练考生“三力”:①洞察力。要通过案例分析、时势观察等方式,历练考生拨开迷雾、透视本质的洞察力。②剖析力。要通过时事点评、小组辩论等方式,历练考生剥茧抽丝、条分缕析的剖析力。③破解力。要通过为学生会、班委会自主管理出妙招、晒计策等方式,历练考生亮出实招、化解难题的破解力。

第9篇

――题记

很久以前,我太爷住的村子有四十多户人家,全村共用一盘青石碾子。碾子是太爷亲手凿的,石料出自深山,大伙撅着屁股猫着腰嘴里喊着“一二一――一二一”,用钢钎木棒把巨石从山上撬出来,用五头牛栓的勒勒车拉了回来。碾子凿成了,不偏不倚地放在村子的中央。德高望重的太爷宣布:“碾子大伙公用,碾子是‘青龙’,不准损坏!”有了碾子,人们碾米有了着落。孩子们围着碾子追逐嬉闹,妇女们端着箩筐到碾子旁做针线活,有时,一直聊到星斗灿烂。碾磙很大,妇女孩子推不动。平时,碾几升谷子,男人就光着膀子前推后拽。逢年过节,谷子量大,毛驴便派上用场。

一圈又一圈,碾子“吱吱――哑哑”地叫着,碾子忙过,也闲过。那兵荒马乱的年代,村民终年跟着饥饿打交道,碾子转得也不那么欢实。村子的每一天,每一年,以至每个人的喜怒哀乐也都从碾子上碾过,碾子就像村子历史的刻录仪。正是:碾磙吱吱转得忙,穷人照旧饿肚肠。

十几年过去了,村子由四十几户增加到八九十户,碾子用不来了,天不亮就有人来排队。已是石匠的爷爷凿了一盘新的青石碾子。新碾子与旧碾子相距不远,它们一唱一和,亮出了村子最美的歌喉。吃过大食堂后,碾子很是闲了一阵。

又过了几十年,“轰隆隆”,村子响起了机器声,机器让乡亲摆脱了碾米这种繁重的劳作。人们不再用碾子碾米了,碾子彻底闲了下来,寂寞的没有一点生气,有时孩子们从它的身上蹦上跳下的,鸡群也不时在它的头上嬉戏栖息,也算是给碾子一丝安慰。

“把碾子拆了吧!”村里的后生说。老人们虽然不情愿,但拦不住后生们的破旧立新。说干就干,一顿噼里啪啦,碾盘碾磙被砸碎了,分到各家,打地基,铺台阶,凿猪槽。碾子拆了,腾出了宽敞的地方,走起路来也顺畅了。后生们乐了,他们更喜欢机器演奏的乐章。老人们绷紧了脸,可又说不出什么。爷爷心里更像少了点啥,旱烟锅冒出的缕缕青烟,似乎诉说着丝丝的愁绪。

又过了许多年,家家丰衣足食。村里办起了米面加工厂,优质的米面销往四面八方。孩子们一茬又一茬,都进了学校,对农活越来越生疏。长大了有的进城上大学,有的进城打工。吃细米白面时,孩子们不知道碾子是何物,中年人也把碾忘得一干二净,唯有老人们还时时提起碾子的记忆。正是:机器唱歌后生乐,碾盘碾磙丢角落。

春风又绿大地,村村寨寨都通了公路,城乡往来日益频繁,几十年没有出过村的爷爷破天荒地进城转了转。回到村子,爷爷又琢磨起碾子。爷爷老了,恳请后生帮忙,还把手艺传给了几个后生。一盘新的“青龙”碾子又出来了,放在了村子上东头的小水库下面。那里流水潺潺,绿树成阴。在河的两岸,一排一行的杨树柳树,山坡上,满是果树。爷爷还请了木匠做了一套水车,水车长轴的齿轮咬合着碾磙框内侧下端的齿轮。后来,爷爷的弟子们又凿了几盘石磨,也用水车带动,方便村民磨面。水车缓缓转动,石磨缓缓转动,碾磙缓缓转动。村民们都愿意到这里碾米,说是机器的米磨有铁锈味,碾子磨的米磨的面是地道的米面味。老年人悄悄把碾米磨面送给城里的子孙、亲戚。

城里人来了,开车来的,骑车来的,步行来的。说是什么农家乐,说农村的风光美丽如画,说这里是天然氧吧。走时还要带上地产的瓜果蔬菜,或是腊鱼活鸡,更忘不了拎上几十斤碾米磨面,外带几斤小磨香油。这些再原始不过的土里土气的东西,城里人美其名曰“绿色食品”。

又到了碾磙转动时,鸡鸣狗吠牛哞羊咩声,电视电话电脑声,彼此应和;又到碾磙转动时,哗哗流水声,吱吱的水车声,转动的石磙声,孩子的读书声,妇女的欢笑声,老人的交谈声,声声动听。正是:又到碾磙转动时,机器欢歌石碾唱。城乡携手奔小康,共奏和谐新乐章。

点评: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碾磙为线索,通过碾磙的转动表现了山村的由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作者善于捕捉最能反映山村的一点,以点带面,列举了“很久以前”“十几年过去了”“又过了十几年”“又过了多少年”。现在这个时期,围绕“碾磙”写人们的精神面貌,逐步深化主题,“碾磙”是人们丰富内心世界的折射,是人们由贫穷走向富裕的见证。

――湖北省武汉市第十四中学特级教师:靳立鸿

写作思路:

大赛在即,非常紧张,这么多的题目,一时眼花缭乱,犹豫许久,选择了《又到时》,感觉比较顺手。一下笔才知道,要么写的内容“陈旧”,毫无新意,要么强说“秋愁”,矫揉造作。老师对我说,你还是先去采访“生活”吧,它会告诉你写什么。是啊,不能闭门造车。双休日,去黄龙造访农家乐,到薤山观摩林场别墅,在茅坪还当起“农民”;牵曳过老家的碾磙,拍摄过城里人跳“农”门。老师又对我说,你还要把握住“生活”的个性。一句话点醒梦中人。以前,我只管把所见所闻一写了之,为事而写事。而今,我如果能从中勾勒一丝时代的印迹,再现人物内心世界的“一斑”,在城市与乡村,过去与未来,穿上一根文字的红线,那也该是一点儿长进吧。但愿和谐永远都是生活的主旋律。

思路点拨:

作文竞赛中,我的做法是指导学生过“三关”:一是审题关。生活中有很多“又一次”,值得我们去品尝回味,生活有很多那一刻,让我们回眸流连。《又到时》,便是重温生活,再现生活,让学生用文字把生活酝酿成美酒。那么多的又一次,内容是熟悉的,不能刻意求新,但必须有新韵。扣住“又”字,不是简单地重复;不忘“时”字,切忌一味地回忆。久违的生活再次出现,新与旧便在碰撞中闪现火花。二是材料关。放手让学生去生活中寻觅,他们自己去看,去听,去体验,去思考,在人们司空见惯处挖到金石,在众人熟视无睹时聚合焦点。三是提炼关。经过再思考,打腹稿,材料的取舍存留,谙熟于心,进入酝酿发酵期。不断过滤去渣滓,蒸馏出来的便是清醇的美酒。

(指导教师:周俊凌)

家长感言:

第10篇

关键词:作业形式;兴趣;学生需要

家庭作业作为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的一种辅助手段,一直受到教师的重视。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一是很多教师课堂授课的时间太多,占用了大量练习的时间;二是个别教师片面认为练习的次数越多,学生的知识掌握就更牢固,殊不知,学生带着厌烦的情绪完成超额作业的时候,学习效率最低。家庭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传统语文作业机械抄写,内容单调,作业量大,学生不感兴趣,疲于应付。

语文是丰富多彩的,语文作业也应该形式多样。重复、呆板的作业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不完成作业甚至厌学的现象。为此,教师应该重视课前、课上、课下三个环节的作业设计,立足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目标。

一、课前积极准备

上语文课,学生的预习必不可少,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形式:

1.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所讲课文相关的文字、图片等资料,为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通过课前资料的搜集及课上的交流展示,学生之间有了思维的碰撞,情感目标得到了较好的实现。

2.发挥预习提纲的作用

低年级的语文预习,只是让学生读几遍课文、认读字词等。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积累的不断增多,这些要求对学生来说没有了挑战性。鉴于此,我设计了预习提纲表格,涵盖字词、感受、疑问等方面。学期末,把每一课的预习提纲都积累起来,加个封面,就成了学生的“著作”,复习的时候翻看,重点、难点、拓展一举三得,学生兴趣盎然。家长打电话表示预习方法有效,还有家长在博客上发文“这样的语文学习我们喜欢”,引起了不少家长的“围观”与

赞赏。

3.用画笔表达自己的感受

预习时,让学生把自己了解到的内容画一画。如,在教学《乡下人家》时,为了有一个良好的预习结果,我设计了一项既有趣又特殊的作业:用彩笔在纸上画出课文中自己印象最深的乡下人家风景图。这次的家庭作业给我们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学生画出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美景,也画出了他们心中最美的乡村。

4.把预习内容具体化,甚至提高难度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较强的预习能力,传统的预习作业,如,读课文、圈画生字、作批注等,学生轻车熟路,但是时间久了,问题就来了。学生会在某些方面出现应付现象。基于此,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取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比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布置学生积累居里夫人的相关名言并写出感受,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为他们对居里夫人人格魅力的理解奠定了基础。这样的作业少而精,学生也用心投入地做,效果特别好。

二、课上扎实有效

要想使学生喜欢上我们的课堂,除了认真备课之外,还要注意课堂作业的形式要新颖。

1.学生比较喜欢表演型作业

低年级课文易于表演,通过表演,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增深了感悟和体验,同时也培养了综合能力。高年级主要采用课本剧的形式,学生根据对课文理解,创造性地表演,增强了学习的挑战性。

2.提倡课上的小练笔

小练笔既能帮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又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让学生写一写,当堂读自己的作品,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优美的诗歌,朗朗上口,极富儿童情趣,学完后,课堂上拿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仿写一个小节,适时鼓励他们,增强学习的成就感。

3.走进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与写作能力

步入中年级,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与写作能力成为困扰教师、家长、学生的难题。我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每期定一主题,或介绍家庭朋友,或介绍某次出游活动,边用PPT展示边介绍。一幅幅生活照的展现,加上学生绘声绘色的描述,这便是低年级看图写话与高年级作文的巧妙过渡。

三、课下趣味浓厚

课后练习要少而精,提倡布置实践性作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1.手工、绘画型作业,如,连环画、诗配画等更适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与艺术才能,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为此,我带领学生创办班刊班报,由学生自由组合、合理分工,达到对知识的活学活用。其中有田园风光的,有科普的,有英语类的,还有生活小常识的,真是丰富多彩呀!

2.提倡学生大量阅读

读书是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最有效手段。如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他就把读书当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读书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我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学生喜欢读的书,让其有阅读的愿望;其次,在开始阶段,提醒家长监督,鼓励亲子阅读。在班级里,每两周定期召开读书汇报会。

3.亲子合作齐表演

在教学《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两篇寓言故事时,我安排了一个表演作业,让学生和父母合作完成。家长在反馈中写到:这次家庭作业不仅有趣,还增加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并从中收获了知识和快乐。

可见,富有创意、别具一格的作业设计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师生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让我们携起手来,通过创新作业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邹晓婷.作业可以如此精彩[N].中国教育报,2009-02.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 职业味 《职业》 教学反思

职校语文,作为大语文的范畴,理应具备“语文味”的本真。但区别于普通高中语文教学,职校语文还应具备“职业味”。“职业味”的内容之一就是职校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联系学生的思维现状,把学生的语文学习教书与就业观、职业观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职业》一文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育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 基础模块(上册)》 语文教材中的第四单元第十一课。作者是印度诗人和作家、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在文中,诗人借助一个儿童在一天三个时间段的所见、所想和所愿,阐释了自己对于职业的思考:小贩、园丁和更夫,这些看似平庸的职业,在儿童的眼中,却意味着简单、纯真、快乐和自由的生活。这些职业同样也能成就一种诗意的生活。

在文章前面的小序中,泰戈尔运用了反问和设问句式鲜明地提出了自己对“职业”的思考:这孩子的理想一点也不远大,他只想做小贩、园丁和更夫,似乎很没有志气,很平庸,长大了这样活着似乎很没有价值。真是这样吗?职业对于一个人到底意味着什么?虽然这“泰氏思考”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了,但泰戈尔在文中所阐述的观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尤其在普及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它可以帮助我们中职的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情愿与否和是否为人们带来美好感受的区别;树立远大理想和职业贵贱,二者并不冲突。

如何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领悟泰戈尔的职业观,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呢?我想,如果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文章的字、词、句知识,和文章所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实在有些浪费资源。如果将此文的学习与当今社会“嫌贫乐富”的现状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融合在一起,对中职学生准确领悟作者的观点是否会有一定的帮助呢?于是,我重新钻研课文,并收集了一些素材,精心设计了该文的教学。

我首先收集2008年-2010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材料,让学生在早自修上朗读了解,以做好上课前的心理准备。正式上课时,我又精选了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片断作为导入,先让他们的敬业精神感动每一个学生,然后我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情绪激昂,朗读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堂中,我充分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请学生对课文中提及的每一种职业补充一至两个事例材料。在巡视指导时,我发现同学们的参与度很高,课堂的气氛很活跃。在小组汇报学习成果阶段,各组都能借助合作学习的集体智慧,不仅疏通了文意,理清了课文的结构,还补充了大量当代先进人物的事迹,使文章更充实、更富有现代感,我觉得这节课可以结束了。

这时突然有一位同学指出:老师和同学们讲的那些先进人物,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况且有些职业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或着愿意去做的。就像《职业》这篇课文中的小孩子,他就没有那么崇高,也没有远大的追求,他只喜欢当小贩、园丁和更夫。那是不是说,我们不用把“业”看得那么重,也不用那么“敬业”?再有,怎么看待社会上那么多“自由职业人”的现象?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我沉思了一会后,首先肯定了学生敢于大胆提出问题的学习精神,这时下课铃响了,我灵机一动,把这个问题作为作业留给了学生,并要求学生认真思考两个问题:(1)怎样理解“业”的概念?(2)怎样理解“职业”精神?

课后我与个别同学进行了交流,让我惊讶的是这种思想并不是个别现象,不少学生不同程度上都有着类似的想法。于是我和学生们商量下周利用班队课围绕这个主题举行一次辩论。

第二周班队课,《我的职业我做主》辩论课如期开始。经过一番引经据典、唇枪舌剑的辩论,同学们逐渐形成了一致的意见,那就是我们所说的"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我们前面学习过的课文《敬业与乐业》中,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梁启超所说的:“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梁启超先生所认为的“职业观”与泰戈尔《职业》一文中所要阐述的“职业观”其实是一致的,职业的概念不应只限于我们平日所说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也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我们作为学生,应该也有必要以最大的热情去对待自己的学习。

在理解了“业”的概念后,同学们又出现了争论:当今社会轻贫乐富,从事《职业》一文中提到的那些:小贩、园丁、更夫等类似职业,不仅辛苦贫穷,而且还会让人看不起。不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这时我点拨道:要准确领会泰戈尔在当时提倡“职业平等论”的良苦用心,需要结合印度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古印度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印度人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除这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不可接触者”或“贱民”,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农村贫雇农和城市清洁工、苦力等,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解,我又以旧中国为例加以说明,旧中国也是等级森严的国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绝大部分中国人的职业观,人们的读书目的就是“学而优则仕”,在这种传统思想统治下,一般人都极度轻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寄希望于科举考试,把能出人头地、金榜题名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因此,泰戈尔所提出的“做小贩、园丁、更夫,似乎很没有志气,很平庸,长大了这样活着似乎很没有价值”这一思考就很好地映射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在文中,泰戈尔所提出的“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情愿与否和是否能为人们带来美好的感受”,这一职业观不仅在当时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就是在今天也仍然具有进步意义。这时有同学们联系到了前面我们学习过老舍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中林冲、杨志的例子,还有同学举出了鲁迅的《故乡》、《孔乙己》例子,听着同学们积极思考,思维互相撞击的火花,我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

对于从事那些底层职业就不需要“专业”“敬业”的思想,同学们也都给予了强烈地批评,他们纷纷说许多的英雄人物并不都是从事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高层领导,和主流行业的重要人员,相反更多地是来自基层的普普通通大众,诸如提供的材料――“2009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中的:安徽颍上县的农村姑娘――“最美”洗脚妹刘丽、照顾残疾家人20多年的退休工人朱邦月、为留守儿童创办希望小学的――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李灵等等,并且还有同学举出了学校厕所清洁工的例子,来说明敬业是每一个普通劳动者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

说到“自由职业者”,同学们经过辩论,也学会了辩证地看待现今社会为体现个人价值而从事“自由职业”的现象。不少同学还结合自己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特点,谈了对未来职业的感受。他们说虽然自己将来从事的是技工技师行业,工作也许不稳定,但只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同样能实现自身价值。就这样,在切身领会了作者观点的同时,同学们不知不觉地进行了一场职业观的自我教育,从而坚定了学生们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责任心和兴趣。

最后,一位同学们的发言代表了绝大部分同学的心声:作为学生,我们首先应该学会敬重自己的“业”――学习,只有认真的学习,掌握了扎实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为将来更好地 “就业”夯实基础;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我们也应热爱自己的事业,要干一行,爱一行,不轻视普通职业,不嫌弃体力劳动。追求职业之平等,是一个现代社会高品位人的崇高精神境界,也是我们每一个同学应该追求的目标。最后,他还引用了总理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一言,说:“我想每一个人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都能由衷地产生一种敬意,那就会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并且会在做事中发现乐趣,这样的人生应该是一种有价值的人生。”

之后,我又趁热打铁,布置同学们完成一份以“我的职业我做主”为主题的作文训练,同时还提供了一些书刊、文章供同学们课后阅读思考,如陈凯元的《你在为谁工作》、唐朝的《用感恩的心去工作》、冯颂阳的《别让工作伤害你》、王兴权《职业定位决定你的人生》等等。

一周后看到同学们交上来的作文,我想:一堂优质的语文课,再精心的预设,也比不上同学们思维地积极互动;作为中职语文教师,除了教好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外,更有必要大胆地拓展语文教学资源的时空,如果再能从精神和思想上给予学生以必要的思索,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从而真正领悟人生的真谛。那么,当我们的这些中职生离开校园走上社会后,也许他们会忘记所学的具体知识时,但留在他们脑海中的,那做人的准则将是铭记在心、永不磨灭,这不正是我们中职语文教师莫大的功德吗!

参考文献:

1. 叶卫青.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职业素质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2. 谢文新.中职语文教学应确定专业导向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

3. 李镇西.追求“语文-生活-人格”的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通讯,2000

第12篇

关键词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补偿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确实起到了不同于学校社会教育的独特作用。家庭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品德教育、劳动教育、智育开发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勿庸置疑的,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所不可或缺的。青少年在校接受教育期间,正是他们身心发育的最佳阶段,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智力发展也处于最好时期,求知欲、接受能力最强,他们只有在学校有目的的教育和引导下,才能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发展自我。本文以皖北地区农村中学为例,试图通过研究,在学校教育中用实际有效的措施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一、皖北地区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现状及原因分析

皖北地区的农村地广人多,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投入不足,长期以来,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加大,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制约着人们素质的提高,从而导致农村家庭文化素质偏低。这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水平。为了尽快脱贫,在城市化进程中,广大青壮年农民纷纷涌进城市打工,客观条件使他们抛家舍业,把孩子留给家里的老人或亲戚,他们希望挣钱后,改善家庭环境,更希望从此改变孩子的命运。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有的家长挣钱了,想好好供孩子上学,而孩子由于缺乏家教而厌恶学习,不想读书,使孩子错过最佳的教育时机。中高考制度的导向使得家长平时只看重学习成绩,看重分数,忽视孩子的德育教育。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家庭教育。农村家庭教育缺失,表现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初期的某些特点。特别是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比较困难,如果找到的职业效益不好,收入还不如早早缀学外出打工的同伴工资高,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不平衡现象,会使得身边许多讲求实惠的农村家长不愿意把金钱和精力花在孩子的教育上。基于家庭教育缺失严重的现象,本文在“因材施教”、“心理发展理论”、“以人为本”等理论的指导下,展开实践探索,揭示家庭教育缺失的深层原因。目前农村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单亲教育家庭、隔代教育家庭、初中寄宿教育等现象。在具体的家庭教育中存在家庭教育观念滞后,缺少科学的教育理念;家教方法简单,缺乏有效的教育措施;家庭氛围不和谐,缺乏良好的家教环境等不科学的教育现象。我们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和班主任,希望通过此方面的研究深层探究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为拓展学校教育在补偿家庭教育缺失方面提供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做好家庭教育缺失弥补的主要意义

1.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规范孩子行为的准则,是孩子成长的奠基石。学校针对家庭教育的缺失应扎实有效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唯有这样才能让正值发展的青少年健康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2.对于教师发展的意义

虽然新课改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但是在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影响下,教师和班主任更多地还是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发展。在学校的学科课程实施过程中德育渗透力量明显不足,各类德育活动的实施效果不足。这对教师的发展是不利的。一个全面发展的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本文所开展的研究既弥补了学生家庭教育的不足,也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措施与依据。在此话题的研究过程中还有利于教师教育理论的提高,对强化教师素质、促进教师成长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3.对于学校管理的意义

研究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缺失的有效补偿这一话题对学校来讲是一个重要的经验积累和方法搜集与积累的过程。在学校精细化管理下,可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提高学校的教育管理质量,必将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4.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三结合的意义

根据目前教育中出现教育分力,影响教育质量问题,我们提出要促进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发挥各自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或放弃任何一个方面,否则,会出现残缺的、不成系统的教育,遗患无穷。在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的教育中,学校教育更自觉,目的性更强一些,并且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因此,我们提出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通过学校教育最大可能补偿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

三、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弥补农村孩子家庭教育缺失

1.学校层面的活动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皖北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90%的是来自农村的寄宿制学生,家庭教育缺失在我校学生中是很普遍的现象。基于学校实际情况,学校主要从以下方面出发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校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是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也是学校多年良好传统的延续。在升旗仪式上安排学生代表结合不同的主题进行演讲,既对演讲者是一种锻炼,也能对全体同学起到教育作用。法律讲堂、道德演讲等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运动等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学校每年通过团委和政教处邀请学校的法律顾问进行法律讲堂活动,让学生增强法制知识,做到知法、守法。每年一次的运动会是集体感、荣辱感教育的最好时机。每年一次的远足拉练活动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每年一次的校赋朗诵大赛能很好地动员学生了解学校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的情感。每年一次的校园歌手大赛和班歌比赛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细胞,让紧张的高中生活得以放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每学期的优秀学习小组表彰展示、班级文化展示等活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校园文化,更让学校的办学品位得以提升。学生在各类活动中都能认真准备、积极对待,活动效果良好。通过多样的大型体育文化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合作意识,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竞争,获得提升。

2.年级组层面的各类活动

年级组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开展各类文体与知识竞赛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修养,完善素质。我校各年级组每学期都科学合理地安排一系列学生的课外活动。例如笔者所在的年级就坚持常规体育锻炼和创新活动相结合的形式。

常规体育活动包括早操、课间操等。早操过程中整齐的步伐、嘹亮的口号让学生每天有一个好的开始。课间操有效缓解学习的疲劳,让学生紧张的心态得以放松。学校的早操与课间操活动已经成为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另外,在跑操活动的基础上我们组织学生学习韵律操并进行韵律操比赛,整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想象力和创造性,自编了很多动作,韵律操的表演节奏明朗、精彩纷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年级组会根据学习时间合理安排拔河比赛、“三人制”篮球赛等常规体育活动。

在创新活动方面我们充分发挥女老师的作用,安排有责任心、有心理辅导经验的女老师对青春期女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心理报告会、心理健康辅导等形式引导高中女生如何做一个优秀女孩。各年级还利用有条件的老师成立心理咨询室,对个别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进行单独交流和个别辅导,每学期我们的心理咨询师都能有效解决部分“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充分利用体育课教学生练习基本的武术动作,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武术表演。各班级能充分利用黑板和走廊墙壁进行板报文化和走廊文化创作,例如利用母亲节、清明节、国庆节、青年节、端午节、春节等各类节日进行不同主题的墙报宣传与创作,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让学生在创作中得以学习和提升。通过定期的各类评比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行为

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各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通过广大任课老师的努力,教育学生从各方面认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类型,指引学生朝着自己的理想努力。比如历史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历史事例让学生明辨是非。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美文培养学生的爱心、孝心、公德心、感恩之心等,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通过不同主题的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各种情感,也能丰富学生各种生活体验。地理课上老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保护环境的责任、节约资源的习惯等。学科教学的德育力量是庞大的,学校可以从业务培训的角度开发校本教研,加大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行为。这样一定可以让孩子们缺失的家庭教育得到一定的补偿。

4.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作用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为了激发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活力,增强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政治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每一位政治课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全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5.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学校通过系统成套的主题班会,例如感恩教育、理想教育、信心教育、习惯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等多角度对学生产生影响。班主任工作中还可以通过召开不同形式、不同范围的学生座谈与交流会议,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所需、清楚学生所想,对存在思想问题的学生对症下药,使问题学生得到帮助。我校成立了名班主任工作室对全校班主任工作做定期的交流与沟通,并通过淮北市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进行示范引领,定期进行主题班会展示、名班主任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提升班主任的工作热情。所有班主任基本都能做到寓教于乐、热爱班主任这份工作。热爱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进行教育,这样对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来说无疑会达到最好的效果。

四、比较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