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02: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学幻想之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凡尔纳是法国的科幻小说家,他是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奠基人,他被公认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的之父。
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及诗人,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开创者之一,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作品的著述、描写多有科学根据,对科幻文学流派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主要有《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等作品。
儒勒凡尔纳的父亲名叫皮埃尔凡尔纳,是一名诉讼人;母亲名叫索菲阿洛特德拉菲伊。凡尔纳的父亲皮埃尔凡尔纳是个正统的天主教徒,墨守成规,但学识洲博。他对文学和科学都有浓厚的兴趣。母亲索菲任性轻浮,但对人热情诚恳,富于幻想。
1857年1月10日,儒勒凡尔纳与奥诺丽娜德维亚恩结婚。1861年8月3日,二人的独子米歇尔凡尔纳出生。
1863年起,凡尔纳开始发表以科学幻想冒险小说为主的作品,总名称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异旅行》的系列作品集。
(来源:文章屋网 )
《地心游记》是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学小说,凡尔纳不愧为“现代科幻小说之父”,他通过非凡的想象力,描写出一个集科学性和文学性为一体的别有洞天的地心世界:地层深处波涛汹涌的大海、巨大的蘑菇林、惊心动魄的海怪搏斗场面、远古巨人放牧凶猛的乳齿象的场景、摄人心魄的岩浆奔腾景象,异常珍贵的古生物化石……我随着凡尔纳饱览地下的种种雄伟奇观,我眼前不时地呈现出一幅幅生动逼真、扣人心弦的画面……他的文笔太奇妙了!让我觉得地心世界仿佛真的存在一样,诱使我也想去亲自探个究竟。
其实,凡稍有地球构造知识的人都知道地心里是不可能存在那个奇妙世界的,更不可能有生物存在。且不说其它因素,单是高温和高压,就无法使生物生存。然而,作者凡尔纳却给我们描绘出一个个情节曲折动人的故事,他将科学和探险完美地结合起来,融进了大量的科学知识。读他的作品,我们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了解到不少科学常识,树立一种临危不惧、百折不挠的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操。
放下这本书以后,我陷入了另一种沉思。回眸国内的科幻作品,古代的作品多是神仙鬼怪,近代的作品只会玩穿越,而且一穿越就是几百年前的封建王朝。而国外的科幻作品多是探险类的或对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对比之下,我们难道不该思考点什么吗?传统的教育观封杀了我们的想象力,以至于我们只能从流逝的历史中寻找某些怀旧的记忆,而不是大胆地去用科学的思维幻想未来。所以,我想大胆地呼吁:还原孩子爱幻想的天性,还原孩子的创造性天赋!
六年级:孙海琳曼
科幻小说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一般认为英国作家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是第一部科幻小说。其后,美国诗人爱伦·坡也相继发表了一些具有科幻性质的小说作品。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文学界出现了两位极其重要的科幻小说家:法国人儒勒·凡尔纳和英国人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两人创作了大量科幻小说作品,并使科幻小说作为一种严肃的文学体裁,正式得到主流文学界和读者们的认可,凡尔纳更是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
凡尔纳的作品天马行空,充满了奇妙的想象,且科学严谨。可以说,凡尔纳以科幻小说的形式,预言了20世纪许多科技成就。比如潜水艇的发明、人类进入太空等。《从地球到月球》这部作品中的许多数据,包括飞船发射地点、飞行时间、登月人数都跟后来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相近。而美国第一艘核潜艇,也以凡尔纳小说《海底两万里》中描写的 “鹦鹉螺号”潜水艇命名。美国核潜艇之父海曼·乔治·里科弗直言,他制造核潜艇,就是受到了《海底两万里》的启发。
如果说凡尔纳开启了科幻小说的大门,那么,威尔斯则是开疆拓土,为后世科幻作家指明了方向。20世纪科幻小说中的几大主流话题,都是由威尔斯开创的。他在《时间机器》中第一次提出了“穿越时空”这一科幻理念,随之衍生出无数文学作品,包括国内流行的穿越小说。而他在1898年创作的《世纪大战》,是第一部写外星人的文学作品,其对外星人外貌特征的描写,也成了后来科幻小说中外星人的标准形象。
在这两位先驱者的带领下,科幻小说在20世纪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欧美涌现出大量科幻小说作家。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创办了一大批风格鲜明的科幻杂志。如《奇异传说》《惊奇故事》《奇幻与科幻小说杂志》等。《惊奇故事》的主编雨果·根斯巴克第一个提出了“科学幻想小说”这个名词,用来表示这类新型小说题材。他对科幻小说的杰出贡献得到了后世的尊敬,美国科幻小说最高奖雨果奖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幻小说作品中许多对未来的想象都变成了现实,如火箭、计算机、核武器等。人们发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现实生活,和40年代出版的科幻小说作品中描绘的场景惊人地吻合。这使得科幻小说受到了众多读者的追捧,科幻小说也因此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直至今天,科幻小说仍然是最受欢迎的小说题材之一,由科幻小说改编成的影视作品也被广泛传播。除了小说和影视作品,还有许多科幻动漫作品也大受读者欢迎。
科幻作品推荐:
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时间机器》《基地》《三体》《》
科幻电影:《星球大战》《变形金刚》《终结者》《盗梦空间》
科幻动漫:《哆啦A梦》《铁臂阿童木》《钢之炼金术士》
国内科幻小说作家推荐:
倪匡:1935年出生于上海,1957年到香港,曾经是工人,通过自学成为了职业作家。他的作品范围极广,包括武侠、科幻、推理等各类型小说。他也写过很多杂文、散文评论和剧本。
倪匡最著名的作品当属科幻小说《卫斯理系列》和《原振侠系列》。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卫斯理和原振侠题材的影视剧已经拍了几十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中国第一个专门为科幻小说设立的奖项——倪匡科幻奖,就是为了表彰倪匡对中国科幻小说的贡献而设立的。
刘慈欣:1963年生于北京,曾是计算机工程师。刘慈欣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创作科幻作品,现在是中国科幻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被誉为中国科幻的领军人物。他曾于1999年到2006年连续八年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其作品宏伟大气、想象绚丽,注重表现科学的内涵和美感,并努力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文学样式。
《三体》三部曲是刘慈欣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作品,又被称为《地球往事三部曲》,讲述了地球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被誉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在各大书评网科幻类小说的排名高居榜首。
王晋康:曾经是工程师,为了给儿子讲故事而偶然开始了科幻创作,处女作《亚当回归》获得了1993年全国科幻征文奖,该作品在1997年又获得了中国科幻银河奖。
王晋康的小说厚重、大气,他常站在不同的角度来思考科学技术的发展。他的作品中一直传达着“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的理念,时常表现出科技发展所带来的问题。王晋康的作品颇具特色,尤其是其小说结尾处,常常奇峰突起,并少有大欢喜、大团圆的结局,常给人沉重的压抑感,引人深思。
何夕:又名何宏伟,于1991年开始创作科幻小说,是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多部作品,如《光恋》《电脑魔王》《平行》等都获得过银河奖。
何夕喜欢在未来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对人性的善恶进行探讨。他的作品既包含着宏大的科学背景,又有着细腻的感情,其中也不乏美好的爱情。将复杂的科学背景和人们细微的感受融于一文,是他小说的特点。
中国科幻大本营
——《科幻世界》
《科幻世界》创刊于1979年,前身是《科学文艺》和《奇谈》,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科幻世界》主要刊登国内外一流科幻小说和最前沿的科学动态,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也被誉为中国科幻期刊中一块历久弥新的金牌。
法国作家凡尔纳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他的代表作——《地心游记》,像磁石一般吸引了千千万万的读者,而我也深陷其中。
初读此书,是从故事的末尾看起的。没看几眼,我就撇下一句“没意思”离去了。一个月后,眼角的余光不经意瞥见书架上的它,从中抽出,拂去书上些许尘埃,靠着椅背,细细品读,字字句句斟酌,不知不觉竟已过去好几个时辰了。放下书,不禁觉得之前浅薄了它。
从最初的神秘信件到最后克服障碍重返地面,探险三人组历经艰难险阻,曲曲折折,使我的心也跟着跌宕起伏。
一张六七百年前的羊皮纸成就了这次旅行——里登布洛克教授废寝忘食地探究其中的奥秘,当破解玄机后,拉着侄子阿克赛尔,要去“地心”!在执拗的叔叔面前,阿克赛尔只得顺从。他们辗转来到冰岛,聘请了向导汉斯,着手准备去斯奈菲尔的相关事宜。他们穿越了人迹罕至的草场和熔岩地带,发现了那座将带给他们奇遇的斯奈菲尔火山,并登上了顶峰。之后的故事才是险象环生。“真正的探险之旅开始了。在这之前,我们所经历的只是劳累疲乏,而不是什么困难,可从现在开始,每时每刻,每走一步,都会遇上困难的。”诚如书中主人公所说的,缺水、迷路、大风暴、海怪大战,各种难以想象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不过这些都被他们坚韧的毅力一一克服了。但是,命运又为探险三人组出了一道难题:经历了千难万险,就在他们马上就要到达地心的时候,火山爆发了!在炙热岩浆的翻滚下,幸运女神再次眷顾了他们,他们从意大利的斯德隆布利岛成功逃出并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放下书本,这些精彩的故事仍然刺激着我的大脑皮层,回荡在脑海,久久不能散去。虽然最终主人公们并没有更深入地心,但他们那不止不休的探险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正因如此,《地心游记》俘虏了我的心,使我拥有了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决心!
(注:此文发表在《作文指导报·初中版》2013年1月8日,第2期,[,!]总第641期。刊号:CN41-0086。作者为福建省晋江市季延初级中学2013届14班/赖佳灵。)
我很喜欢听《真心英雄》和《阳光总在风雨后》。这两首歌,真可谓词好调美,舒耳舒心: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是的,成功需要风雨中的等待,它不可能随随便便、轻轻松松获得的。
好事多磨,成功需要风雨中的等待。生活经验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的。小小的灯泡使我们人类大大地向前迈了一步,可是当初爱迪生却是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吃尽了苦头。他每天工作十八、九个小时,每天清早三、四点的时候,他才头枕两、三本书,躺在实验用的桌子下面睡觉。有时他一天在凳子上睡三、四次,每次只半小时。大约经过五万次的试验,写成试验笔记一百五十多本,方才达到目的。在这三年中,朋友离他而去了,亲人对他绝望了,赞助商更是见利忘义……在这风雨中,他不离不弃,等待着,艰难地等待着,最终成功了。他知道,成功的花儿是要经过风雨的洗礼才能绽放,才能变得更加鲜艳夺目。如果他认为成功触手可及,垂手而得,就不能在风雨中等待,也就绝不会获得成功的快乐。
冰心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句话也就是说要是没有风雨中的等待,是没有现时明艳的成功花儿。《人生圣经》列举了一些名人的档案: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用了十年,司马迁写作《史记》用了十五年,达尔文写作《物种起源》用了二十年,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用了40年,歌德写作《浮士德》用了六十年……这些告诉我们,成功需要风雨中的等待。
在风雨中等待需要耐心,需要坚持,否则成功也与你擦肩而过的。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被誉为“科学幻想小说之父”。然而当初他的第一部小说《气球上的星期五》接连被15家出版社退回。在他痛苦和气愤之后,他又走进了风雨之中,继续等待。他不是萎靡不振,没有怨天尤人,他便尝试着走进了第16家出版社。经理赫哲尔阅读后,当即表示同决出版,并与他签订了20年的写作出版合同。试想想他要是经历这样的风雨之后而心灰意冷,他能有以后的杰出成就吗?
风雨中的等待是酒的发酵,是蓄势待发,而不是坐以待毙。彼得问上帝失败的理由有多少种?上帝说失败的理由有100种,第101次努力就一定会成功!每个人都会经历风雨,尝过失败的苦涩滋味,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等到甘甜的那一天,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等待到成功。99次希望,98次失望,差了一次,便算不上锲而不舍了。我们心灵的底层总是害怕失败,有时连再等待一次的勇气都没有,成功怎么会青睐你呢?曹雪芹叹道:“十年辛苦不寻常”。所以,当你失败了99次,请你做第100次尝试;而假如你已经失败100次,那就请开始第101次的努力。这就是风雨中的等待,风雨中的等待贵在坚持。
我们不能惧怕风雨,需要在风雨中洗礼,等待风雨中爆发。“而今我又走进风雨,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人生……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2022最新关于《神秘岛》读后感范文 今天我买了一本书——《神秘岛》,书中讲述的是:
一八六五年二月,正值美国南北战争,一个战俘为了逃离监狱。乘坐热气球逃走了。路上遇到了大风把热气球吹到了一个岛上。一开始,他们一无所有,但在史密斯的帮助下,他们自己动手做出了他们需要的东西,他们用铁做刀,用陶土做炉子,用生铁做钳子、铲子等。他们遇到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险,又一次又一次的遇到奇迹。比如:赫伯特生病时,他们发现了药;史密斯被救;海里的纸条等。他们在岛上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最后,他们回到了美国。
书中一个情节,就是一群狐狸上了小岛,为了不让这群狐狸吃掉家禽,史密斯他们拿着兵器去保护小岛。这让我想我们国家受侵略的时候,那些军人拿着枪去迎战。我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发明家,要是有人侵入我们的国土,我就拿起我的新发明去迎战。
《神秘岛》让我明白了:知识是伟大的。我们要多学习,积累自己的知识,这样遇到困难就不会束手无策。
2022最新关于《神秘岛》读后感范文
这次寒假,我看了一本叫《神秘岛》的书,之前我看过一本叫《格兰特船长和他的儿女》,神秘岛是那本书的续集。《神秘岛》这本书是由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所写。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工程师(史密斯)、战地记者(史佩莱)、水手(潘克洛夫)、史密斯的仆人(纳布)还有一个年轻人这五个人组成。有一次,这五个人被一阵突如其来的飓风刮到了一个荒岛上,他们在荒岛上一共生活了三年。在这三年中,他们遇到了很多危险。他们凭着自己的智慧以及神秘人的帮助,每次都能克服困难,幸存下来。他们就凭着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座花岗石宫,要知道就凭他们五个人造一座房子也是难中加难了。所以我长大也要向他们学习,不要老靠着别人,要靠自己克服困难。然而他们在小岛上也帮助了别人,让别人也能脱离困境。后来,他们又多了一名队员,就是他们救出的那个人—————艾尔通。最后,他们六个人凭着自己的实力以及神秘人的帮助,又战胜了海盗的攻击,回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祖国。
看了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是书中的神秘人内莫船长,他自己快要死了,还接二连三地帮助别人,又送给别人一盒珍贵的财宝。而我却和他恰恰相反。这样一比较,我感觉很羞愧,所以我要向他学习,从他那里学习那种不为自己,而为别人着想的品质,我就能做得更好。书中的纳布也很优秀,他为了找到自己的主人,不惜自己的生命与大海拼搏,最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主人。他这种对主人忠心耿耿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2022最新关于《神秘岛》读后感范文
这段时间我读了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的法国著名作家儒勒· 凡尔纳写的小说《神秘岛》。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方的五名俘虏逃到一个孤岛上的奇妙生活和冒险经历。这五个人以工程师史密斯为首,他们虽然来到了一个荒凉的孤岛上但是并没有放弃生存而是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建立了自己的家“花岗石宫”,在岛上生活的这段时间他们不仅要与毒蛇猛兽搏斗还要时刻提防海盗的侵袭,其间发生了很多不可思议的神奇事情,最后在神秘人的帮助下在火山爆发之前成功逃离了孤岛,生存了下来。
从1891年开始,威尔斯为一些报刊撰写文章。1893年,威尔斯患上肺出血。休养期间,他开始撰写短篇小说、散文和评论,进行科普创作。随后,《全国观察家》发表了威尔斯关于时间旅行设想的连载文章,1895年,这些连载以《时间机器》为名发表为小说。《时间机器》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科幻小说,小说的出版迅即引起轰动,顿时,威尔斯声名鹊起。《时间机器》奠定了威尔斯作为科幻小说作家的地位,有评论家将《时间机器》出版的1895年认定为“科幻小说的诞生元年”。
《时间机器》没有传统小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不刻意表现人物微妙复杂的情感变化,而是将重心置于对科学发展可能性的预测及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哲理性思索上,戏剧化地表达了作者威尔斯对人类社会终极发展处境的人文主义关怀。故事主人公“时间旅行者”乘着自制的“时间机器”穿越时空隧道,飞到公元8027年。此时,人类物产丰裕,然而,先进的生产方式及文明所给予人类的养尊处优的生活习惯却反作用于人类这个物种,人类呈现出退化的态势。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阶级分化产生了致命性的恶果,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别异化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由于长期不劳作、不思考,资产阶级的智力和体力都发生了退化,他们蜕变为体态矮小、纤弱的埃洛伊人,生活于地面上的豪华宫殿中,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智力水平却只相当于5岁的孩童。资本家的剥削对象,那些常年在地下工作的工人则异化为夜间活动的地下居民莫洛克人。辛苦的劳作使莫洛克人变得凶悍粗野、形如狐猴。他们生活于黑暗的地下世界,整日在隆隆的机器旁工作,以劳动养肥手无缚鸡之力的埃洛伊人供自己食用。经历了一系列历险之后,“时间旅行者”又飞到了更久远的未来。三千万年后的地球满目疮痍,唯一的活物是白色的蝴蝶和巨型螃蟹,即将熄灭的太阳发出微弱暗淡的光,空气稀薄的地球沦为一个冷凄、寂寞的庞然大物。此处,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人类未来的前景,表达了威尔斯对文明和科技最终会给人类带来的后果的担忧和困惑。在无限的时间和广袤的空间视域内,人类渺若纤尘,人类的未来风雨飘摇,威尔斯的科幻小说重新拾回了英国文学中那种对前途的忧虑和不安。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慨叹生命的短暂,然而,威尔斯却设想出了一架能自由穿梭于时空中的机器,不仅超越了自古以来困扰着人类的时光局限,更打破了牛顿确立的一成不变的时间观,以幻想的形式提出了“四维空间”的构想。如今,“四维空间”、“四维几何”已获得广泛认同。《时间机器》问世20年后,现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研究,从理论上证明了时间和空间位移的相对性原理,阐述了“时间旅行”的可能性,《时间机器》中荒诞不经、天方夜谭式的时空观竟然得到了理论证实。
继《时间机器》之后,威尔斯陆续发表了《莫洛博士的岛》《隐身人》《星际战争》《神食》《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当睡者醒来》《获得自由的世界》等大批重要的科幻小说。威尔斯的科幻小说对后世的科幻小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当睡者醒来》开创了“反乌托邦”小说的先河。前苏联作家扎米亚京的《我们》、英国作家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及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等“反乌托邦”小说经典之作都继承了威尔斯所开创的这一传统。
《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把读者引入了奇幻的月球世界。根据月球人所担任的不同社会职责,威尔斯赋予了他们不同的形象:数学家四肢萎缩,脑袋却硕大无比,警察肌肉发达,邮差腿脚细长。这些奇形怪状的月球人影射了在社会中从事各种职业的现代人。拥有最高智慧的“月球大王”四肢萎缩,脑袋却膨胀巨大,此后,“大脑袋”成为科幻小说中外星人的标准形象。
1898年,威尔斯在《星际战争》中首次描述了外星人和地球人之间可能的文明;中突——星际之间的战争。从此,在科幻小说史上,人类和外星人之间一直烽火连绵、冲突不断。1938年,《星际战争》被改编成广播剧,奥森,韦尔斯买下广播权,在美国新泽西电台演播,当时适值“二战”前国际气氛紧张的特殊时期,“火星人来了”的广播即刻引起全民性恐慌,许多人信以为真,纷纷收拾行李到乡间避难,美国街头出现了类似于《星际战争》中伦敦附近大逃亡的景象。美国政府派出警察将广播剧本全部烧毁,但仍有部分剧本保留了下来。后来,剧本被公开竞拍,为好莱坞著名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所获,于2005年改编成轰动全球的电影《星球大战》。
威尔斯的科幻小说有意无意地预言了科技的发展趋势及未来可能出现的科学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最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在《获得自由的世界》一书中,威尔斯发明了“原子弹”一词。书中描述,原子裂变时释放出极大的能量,人类企图把原子弹当做毁灭敌人的终极武器,最终,几百座城市在“原子爆炸的冲天大火”中化为灰烬。据说,原子弹的发明即源于此书。当时,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中所描述的原子弹促使移居英国的匈牙利物理学家利奥,西拉德博士前往美国,他说服爱因斯坦提醒美国总统罗斯福,人类确实可以利用原子裂变技术制造出威力巨大的炸弹。威尔斯的《获得自由的世界》促进了原子弹在现实生活中的诞生。在《莫罗博士的岛》中,莫罗博士对动物进行的肢体移植和大脑改造与20世纪的器官移植及动物无性繁殖的“克隆”技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星际战争》中,火星人使用的“热线”类似于现代激光武器,“黑烟”类似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使用的毒瓦斯,小说所描写的火星人大规模荼毒生灵的场面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印证。威尔斯在《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中生动地描摹了宇宙航行的失重现象,人类在月球上的软着陆,以及飞船返回地球时在海中溅落等景象,这些大胆的设想均被现代宇航员登月及返回地球着陆时所采纳。
威尔斯青年时期生活的艰辛使他洞察了社会的弊病和各种社会不公。成年后,威尔斯致力于探索社会的发展与改革,他加入过改良主义的“费边社”,会晤过罗斯福,曾两度访问前苏联,受到了列宁和斯大林的接见。在科幻小说中,威尔斯密切关注科学发展与人性及社会的相互关系,将科学预见、文学技巧及社会人文关怀融于一体,创造出了典型的“软科幻”小说。威尔斯借助于科学幻想,对科学技术发展可能引起的负面作用提出了警告。他认为,如果没有社会的发展与人性的进步,科技的膨胀只能导致人类的灾难。
1939年,73岁的乔治,威尔斯独坐在酒会大厅的某个角落,为自己写下了短小的墓志铭:“上帝将要毁灭人类——尽管我警告过你们”,这种近乎玩笑的做法饱含着他对于人类未来及科学发展前景的忧虑与担心。
人类的发展史也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科学给人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福音,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支撑。
平时我们能够接触到大量与科学相关的文字,在阅读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关注科研的最新进展、最新成果,关注新的科学事件,以提高阅读科技说明文的能力,并为作文准备充分的素材;关注科学与人文的和谐,理解人类应该合理利用科技、正确发展科技。
写作中引用有关科学事例时应该做到准确、新颖、灵活。所谓准确就是要能准确记住事例中科学家的名字、科研成果等,而忌用“有一个科学家”等模糊的说法;所谓新颖就是要能关注科研的最新进展、成果,能用到一般同学所没有用到的最新事例;所谓灵活就是要活用事例,不要把它仅仅当作是议论文中的例子来用,可以通过想象等手段加工成叙事类文章。写作时还要理解科学是把双刃剑,不可夸大其作用,也不应排斥,要强调合理利用,力求科学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B经典阅读
海水灌溉农田
人类利用海水直接灌溉农田的梦想由来已久。但是,由于种种技术条件的限制,这始终被认为是异想天开的科学幻想。实际上,在利用海水直接灌溉农田上,的确有一个很大的技术障碍。因为每1000克的海水中平均含有35克盐,用这样的海水来灌溉绿色植物,那不是在“腌咸菜”吗?显然,能否培育出“抗盐”的两栖作物是实现利用海水直接灌溉农田的基本思路。
在近十几年里,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发现并培育出了“盐生植物”。这种植物的特性之一是,它们喜好海水环境,并能在海水中正常生长。它们的根部有个“过滤”装置,能把海水的盐分过滤掉,使作物体内获得淡水营养。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有14种作物具有这种特性,其中有两种盐生植物能产生同小麦相当的蛋白质,可望成为人们的新型食品。生长在墨西哥沿岸的海蓬子就属于两栖盐生植物。在我国,科学家发现生长在海岸滩涂的碱蓬也是一种盐生植物。经过人工培育驯化,它的嫩芽可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它的种子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可制成保健食用油。
筛选和培育盐生植物的另一种途径是利用农作物杂交技术。20世纪80-90年代,美国科学家就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盐生农作物。用70%的海水直接灌溉这些农作物,获得生长良好的黄瓜、西红柿。用盐度3.8%的海水灌溉小麦、大麦等农作物,也获得了理想的收成。近十几年中,人们利用基因技术又培育出多种新的盐生植物。在干旱少雨的沙特阿拉伯,人们就成功地进行了这种实验。
将海水进行简单的技术处理也能收到令人惊奇的效果。科学家进行实验,将经过磁化的海水直接用于农作物灌溉,实验结果是出乎意料的,每公顷海滩平均收获茄子15吨,或高粱30吨,或西红柿33吨。这项技术虽然还处在实验阶段,但它初步显露出的希望使得人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利用海水直接灌溉农田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现实。
考点训练
1.下列各项因素,与海水能否直接灌溉农田不相关的一项是( )
A.时间因素,古代人类对此仅仅是梦想,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梦想才可能变成现实。
B.海水盐度因素,盐度的高低决定了农作物是否能不被“腌咸菜”,并能够有效吸收养分。
C.作物自身因素,能找到在海水环境中正常生长的作物的话,就可能实现海水灌溉。
D.杂交技术因素,将耐盐基因植入普通作物中,培育出新的盐生植物就能实现海水灌溉。
2.下列关于科学家为实现海水直接灌溉农田而做的实验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盐生植物的根部有“过滤”装置,它能把海水中的盐分过滤掉,使作物体内获得淡水营养。
B.科学家发现了海蓬子、碱蓬等能产生同小麦相当的蛋白质,并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多种盐生植物。
C.科学家利用含盐分的水灌溉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的黄瓜、西红柿、小麦等,获得了理想的收成。
D.利用磁化技术简单处理海水,可消除大量盐分,然后直接用于灌溉,收到了惊奇的效果。
3.下列对原文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筛选和培育盐生植物是实现海水直接灌溉的重要途径,因此基因杂交技术在这一领域有着重要的前景。
B.在干旱少雨的沙特阿拉伯,人们就成功地进行了实验,这意味着不久的将来人们就可以征服沙漠了。
C.成功向海洋进军,获得大量的海水资源,这将可以使淡水资源日益紧缺的压力得到有效的减缓。
D.这项技术还处在实验阶段,但初步显露的希望使人们相信,利用海水直接灌溉农田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现实。
阅读指南
说明文,尤其是科技说明文要强调说明的准确性,因为在科研工作中往往会因差之毫厘而谬以千里。在科技说明文阅读题中也要求体现准确,所以往往设置“细节题”――从细节处进行考查。这就要求考生在选择正确答案时要做到“句句查来历”,即在对任何一个句子作出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判断时,必须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依据。
比如第2题,A项虽然在原文中有“它们的根部有个‘过滤’装置,能把海水的盐分过滤掉,使作物体内获得淡水营养”的依据,但与题目要求选择的“实验”无关;原文没有说海蓬子、碱蓬就是“能产生同小麦相当的蛋白质”的两种盐生植物,而且“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是碱蓬的种子,不是海蓬子等,更不是“多种”,所以B项也不能选;原文3、4两段提到利用含盐分的水灌溉杂交技术培育出的黄瓜、西红柿、小麦等,获得了理想的收成,所以C项正确;原文说“将经过磁化的海水直接用于农作物灌溉”,而不是“消除大量盐分”,所以D项不正确。
C经典作文
白色日光经过三棱镜以后就会闪现红、橙、黄、绿、蓝、青、紫七色光。其实不仅仅是日光,当你换一种方法,也能看出貌似单调、相同、不变的世间万物中的多彩来。
请以“多彩”为话题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不少于800字。
范文展示
斑斓科学
蔡玲玲
不知从何时起,人类的祖先无意间就打开了“科学”这道神奇的大门,随着充满好奇心的人类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科学也渐渐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展现出了她的斑斓色彩。
科学是红色的。它悲壮,激昂,震撼着人的心灵。被称为“镭的母亲”的居里夫人一生都在为科学事业拼搏奋斗,以最大的热情去迎接每一次挑战。长期与放射性物质打交道使她不幸身患重病,然而她却从未退缩过。她就是科学史上那一抹红色,她的热情和奉献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去攀登科学的高峰。
科学是金色的。几十年如一日,袁隆平终于成功地培育出了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杂交水稻,极大地缓解了中国人多田少的严峻形势。袁隆平被尊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但他却说自己只是一个中国农民。又是一年秋,金灿灿的稻子大丰收。金色,是付出后的收获。
科学是绿色的,如自然界的生命一样朝气蓬勃。就在一棵苹果树下,一个成熟的苹果砸出了牛顿的灵感,“万有引力”学说就这样被发现了。后来,这项发现又与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相结合,构成了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让人类在认知自然的过程中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让后人找到了一个可以站得更高的巨人的肩膀。绿色,是创造力的代名词。
科学是蓝色的。哥白尼大胆地提出了“日心说”,却因其与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地心说”相矛盾而遭到了教会的封杀。虽然直到临终前,他才有机会将他的《天体运行论》付印成书,但就像黎明前黑暗中东方的那一缕蓝色,“日心说”引起了人类宇宙观的重大革新,并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以来宗教神学的理论支柱。
科学是银色的。2003年杨利伟穿着银色的宇航服迈出了中国载人航天之路的第一步,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又上高峰。2005年,浩瀚的太空又印下了费俊龙、聂海胜的身影,我们与发达国家在航天技术上的差距越来越小了。银色,是中国宇航人成熟的象征。
科学是黑色的。火药是人类的重要发明之一,然而它最重要的用途却是在战场上。从古到今,有多少人在炮火的轰鸣中化为灰烬!黑色,是让人类最心痛的灾难。
斑斓的科学色彩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万花筒。愿人类消除科学中不和谐的黑色,欣赏到更为璀璨、斑斓的科学之花。
技法点拔
【关键词】 科幻电影;“时间坐标”;“意义坐标”;表征意义;深层实现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一、元年概念:时间坐标非意义坐标
科幻电影是基于电影类型的一种分类。学界对“科幻”的定义一直不乏论争,为避免“泛科幻”甚至“伪科幻”过度模糊类型边界,一般定义科幻片为:以科幻元素为题材,以科学幻想性情景为背景,拥有以基本科学逻辑为支撑的脉络,在此基础上展开叙事的影片。在世界范围内,科幻最初以科幻文学的形式产生并逐渐推广,科幻电影更因影像表现力和大众号召力,将科幻热度与影响力提升至新高度,进一步拓宽了此题材的受众基础。早在1902年,法国导演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可被视为科幻电影的开山鼻祖,《太空旅行记》、《海底两万里》等科幻题材影片延续着相关创作。随着好莱坞异军突起,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科幻片类型逐渐确立,并趋向成熟。从早期的《化身博士》到“科学怪人系列”,到《2001太空漫游》、《黑客帝国》,再到近年的《星球大战》系列、《星际穿越》等等,美国科幻文学、科幻电影成为世界科幻之标杆,二者相辅相成,美国科幻文化已然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
在中国,科幻热潮也并非朝夕,实际却存在着严重的供需断层。长期以来,中国本土科幻小说乏善可陈,电影一度无迹可寻,长期处于近乎停滞状态,依靠好莱坞科幻大片填补需求缺口。一方面是好莱坞科幻片的大卖,一方面是本土科幻片的难产,好莱坞科幻片之成功,突出了高科技时代科幻的巨大市场潜质,却更反衬了中国科幻的疲软,再次提醒中国电影市场科幻类型的长期空白。从中国科幻的发展及现状观之,可见本土科幻电影的长期空白并非“无欲”,而是一种源于无能的尴尬沉默。2015年,以《三体》等科幻文学改编电影正式投拍、中影启动《超新星纪元》等多部科幻大电影项目为标志,中国首批科幻电影创作集中展开,2015年因此被称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中国科幻电影长期缺失,使得本土科幻片项目集中萌芽具标志性意义,“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之说透露着业界的关注与期待,但质疑声不绝。此前,以《母亲》、《流浪北京》、《甲方乙方》等代表作作为起点支撑,类似作品相继出现,相关类型在后续发展中更呈现出积极上升的发展态势,由此,“独立电影元年”、“贺岁片元年”意义达成,概念延续至今。目前,“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却仅仅是一个“前置概念”,作为“静态坐标”而存在:由于大部分作品尚未成型,后续发展态势实际无从谈及。诚如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组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闫安所言,所谓元年应为“一种类型片正在走强,在之后几年也有比较多的作品跟进,有持续性,从而形成了相对成系统的类型片整体。但对于科幻片而言,现在大家熟知的作品都还在制作中,今年过去后会怎么样,现在还看不出来,从文学作品到电影创作上也没有看到可供大规模持续发展的依据”(1)。应该说,就本土科幻片投拍客观事实而言,在狭义时间概念上,建立“时间坐标”以纪念科幻电影类型在中国的开创性意义,“元年”之谓无可厚非,而在意义层面“元年”却相去甚远。
标志性的开端是否足以延伸出符合内在意义的坐标轴以及值得关注的后续动态?“制作热”能否换来“观影热”,未见真容的首批作品中能否出现实力佳作,堪当中国科幻片“奠基之作”重任?能否将现象热潮转化为对本土科幻片的信心和认同,实现本土科幻片供需链条的良性循环,最终建立起成熟的本土科幻片类型和与之对应的稳定市场?如是种种尚属未知,挑战却属必然,从这一层面上,如今无论何种论断似乎都为时尚早。“中国科幻电影元年”要真正成为实至名归的“意义坐标”,现象名词到内部实现相距几何尚难定论。“元年”提出之价值在于意义层面的唤醒与发展之道的探寻。由“元年”这一时间起点,可以开启对本土科幻电影创作的关注,引发业内的重视与集中探讨,对上述问题进行脉络梳理。结合实践动态进行策略研究,将眼光聚焦于整个类型面对的挑战与机遇,深入意义实现层面,旨在对中国科幻电影历史空白、起步阶段将面临的风险及后续发展问题进行前瞻性分析及策略探讨。若首轮尝试完成,经历行业大浪淘沙后,“元年”之谓得以保留,方可宣告意义层面元年成立。而当下,寻求实现“中国科幻电影元年”“意义坐标”之法,才是当下“时间坐标”建立的价值所在。
二、一步险棋:中国科幻难产缘由与开局之险
科幻电影在本土产生之迟正是基于其难度风险,也提示着“元年”之后,前路必然并非坦途。总体而言,中国科幻片难产在于本土文化特质影响下的先天性缺陷,以及源于科幻特殊性带来的高风险系数。
(一)根源劣势:“科学意识”的先天性薄弱
就思想根源而言,西方科学意识与中国人文意识的根本不同决定了科幻难于从中国诞生。中国受儒家文化影响,文士哲人的思考多集中于修身齐家,传统使得人文情怀深埋,长期影响着国人对世界的认知。文人掌握话语权,科技与研发停留在功用层,科学不受重视,科学意识难以形成、普及。西方文化中科学启蒙作为重要一环,更早致力于宇宙等未知领域的探索。最为年轻的美国或恰因历史单薄,反将目光更多集中在现代科技的探寻,解决问题的逻辑回环和科学意识形成主导。基于不同文化培植下的思维模式差异,及与之对应的成长、教育环境,中美分别形意识主导下的“文化教育”――中式传统教化影响下耳濡目染,和科学意识主导下的“科学教育”――侧重科学思维、创造力启蒙。此差异体现在文学创作中,中国诞生了人文色彩浓厚的神话传说、神怪故事等,欧美超现实主义创作中科幻文化则成为重要组成。
中国科学基础先天薄弱,科幻情结不具备孕育土壤,这决定了科幻在中国的“舶来”身份,本土科幻的形成是一个接受融合的意识重构过程。科幻世界观的建构为偏西式思维的产物,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造成中国本土科幻创作存在先天不足,它们虽不足以最终决定中国科幻存亡,但植根于思想层的文化背景、大众科幻意识的薄弱,与科幻在中国的接受、传播和本土科幻兴起的迟滞、科幻创造力不足等,有着必然的因果关联。欧美科幻的传入对中国产生了直接启蒙,引发中国科幻热潮并触发科幻创作,而面临的首层难题是思维转换及本土化建构:科学意识、逻辑能力、想象力等超出创作本身的“科幻思维”要求对创作群体考验巨大;跳出西方理念、世界观建立的科幻规则,科幻故事的“本土化”实现难上加难。
(二)创作、技术、资本的“科幻特殊性”
中国本土科幻创作的瓶颈,在文学阶段已引发诸多思考,创作是本土科幻面对的最为基础、核心的问题。近年来尽管本土科幻文学已有起色,刘慈欣作为科幻文学创作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以其《三体》系列作品为代表掀起本土“科幻”风暴,中国科幻产业热萌芽,最终触发科幻文学改编科幻电影,催生此次科幻电影元年。然而,置于科幻类型大命题之下,如今本土科幻太过单薄,少数派终究不可能真正支撑起中国科幻。科幻影片项目以大热科幻文学改编为主,以刘慈欣作品主挑大梁,而刘慈欣的可复制性偏弱,一位作家制作难以支撑中国科幻片产业链条的延续。必须承认,中国的科幻原创力远未达标,后续科幻创作是否能持续跟进尚难确定,尤其当科幻拓展至电影,原创力问题得不到解决,科幻电影更难以为继。作为“科幻”与“电影”的双重舶来品,科幻的基因缺陷等起点劣势自然过渡到电影中,不仅“先天的不利”引发创作之难,同时,科幻类型的特殊性带来一系列后天限制,决定科幻电影对创作、技术、资本等综合实力提出更高要求,创作难加实现难的高难度系数、科幻题材与技术资本高度捆绑带来的超高风险、市场不成熟与受众包容度偏低增大失败几率等等,如是都加剧了我国本土科幻片起步阶段的难度。
当下,少数成功的科幻文学已为电影创作提供了蓝本,即便科幻剧本原创压力被稍适缓解,且不论资源不足的实际隐患,单就科幻文学跨文本改编而言,相较普通文学其面临更多挑战。除去文学到电影跨文本过程中需作出的必然取舍,科幻的现实可行性成为影响最大的考量标准之一。科幻文学不受现实可能性制约,在特定的科学逻辑中叙述天马行空,电影影像虽能增强科幻的表现力,却并不如文学般随心所欲,其设想却并非能全部实现,构想的复杂性、思维的发散性自然受到限制。在影像呈现的现实考量下,原作建构的奇幻世界观或将因此折损,实现难度增大改编难度,对科幻电影的呈现边界做出了限制。同时,从现有改编观之,科幻文学往往存宏大构想带来“鸿篇巨制”改编难问题:如长篇科幻文学《三体》长达三部,大量的文字改编工作是一大考验,其篇幅带来的改编难度在此次影片筹备阶段可见一斑。《三体》电影版为分系列展开,如今进行的仅为第一部制作。而长远观之,文学改编仅为科幻电影的一大来源,未来科幻电影创作可能更多依赖原创,这意味着对科幻作家的影像思维书写和电影工作者的科幻素养提出更高要求,无疑又是一轮新的挑战。
电影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电影构想实现的过程越发依赖技术支持,科幻题材则将技术门槛进一步提高,技术难度是科幻题材面临的一大现实问题。中国在电影前后期技术中并不占优势,诸如CG特技等大量依赖欧美技术团队支持,而对技术的熟悉度实际上与构想的提出和实现存在直接关联,科幻电影尤其如此。自然,当前中国电影的技术水平在突飞猛进,而更为被动的限制在于技术需求必然要付出高成本,高资本要求使得科幻片带着与生俱来的超强商业属性,这决定其发展的被动性。此外,高投入类型应为成熟电影市场下,创作、技术、资本全面跟进催生的产物,如好莱坞科幻,基于其市场的成熟稳定,其足以具备高成本科幻题材摄制的实力,市场包容性与风险承受力完备,使得科幻类型获得萌芽机会。
而现今,中国的电影工业成熟度远未达标,电影产业尚未拥有足量资本支撑,科幻类型面临高投入高风险系数,却并不具备足够的风险承受力。正在筹拍的由刘兴和小说改编的作品《超新星纪元》、《流浪地球》和《微纪元》,预计成本分别为6000万美元、5000万美元和4000万美元,它们的投入虽然在国产电影摄制的大环境下并不算低,但置于好莱坞大片语境下,对于科幻这一自带“大片属性”的类型资本而言却并不太多。《三体》宣称将无上限追加成本,然而就先期投入与风险评估下,实际上限也不会太高。科幻特技与资本关联之密切,是无奈却也是现实,尤其中国未掌握成熟的核心技术,不仅带来创作难度限制呈现效果,也进一步加大了资本投入压力。在本土科幻电影起步阶段,无法对呈现效果与商业回馈作出可靠预判,投入与实现效果的必然关联下,节制资本的简单尝试无法实现。巨大风险与可见的实现难度下,比起小成本电影的安全易赢,科幻电影自非此阶段商业模式下的“聪明之选”。就观演关系而言,国内科幻电影观众审美水平的建立,是基于好莱坞成熟科幻片水平培养而来,所以对本土科幻片的期待值与低包容性也会成我国科幻电影面临的巨大压力。首批作品的成败直接关乎观众的信心与科幻影片创作的信心。基于中国科幻电影起步阶段的水平,结合观众好莱坞培育出的高审美期待,一旦首轮尝试表现不佳,对本土科幻片的后续创作甚至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基础薄弱加难度壁垒,国内科幻低起点难以匹配高期待、高投入,高现实风险与低投机可能之下,一般性尝试望而却步,中国科幻电影长期陷入需求创作而鲜有尝试的恶性循环。
三、本土科幻类型先河:值得冒险的开局
中国科幻电影元年意义的真正实现颇具难度,其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发展也面临一系列可预见性风险,初次尝试乃值得冒险的开局。此次集中涌现具有填补类型空白的开创性意义,除了里程碑的标志性,其更具尝试性价值。
从科幻大类型概念出发,科幻是一种思维的发散,有助于想象的延伸、世界观的拓展。所谓“硬科幻”更强调科学逻辑的建构,故而科幻创作者中不乏科学家等理论基础夯实的人群,甚至通过科幻构想与理论结合,寻求研究的前沿课题。最初的科幻构想中,有为数不少的成为现实研发的指导方向,对现实创造做出启发。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后,潜水艇成为现实,一定意义上,科幻有着先见性意义,甚至与科学理论的研究互为指导。《星际穿越》邀请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吉普・索恩作为科学顾问,视觉呈现黑洞模型,为目前为止表现天体物理学最为精准的影片。(2)索恩和《星际穿越》视效小组通过影片筹备中的实践积累,撰写天文物理学界和电脑制图界相关技术论文,“通过快速旋转黑洞发现了一些与引力透镜有关的东西,是此前从未见过的”(2)。此外,科幻对大众科学意识的培养、兴趣的启迪意义更无需赘言。科幻电影发挥影像的力量将科幻影响力推至新高度,实现了影像表现和功能的外延拓展。
回到中国的科幻片创作,之于本土电影创作与受众,这是一种新型尝试与选择。科幻题材实现了国产电影表现外延的拓展、旧空间的突破、表现元素及视角的拓宽。欧美科幻大热的影响从文学拓展到电影,类型的细化关联受众的争取,有助于增大受众群及科幻类型影响力,改善中国科学意识相对缺失、科学思维贫瘠的旧貌,有利于国民科幻热情的建立、科幻意识的培养和科幻类型的普及,也反向促进了科幻的发展,甚至影响对科学的探寻和追求。在科技浪潮下,本土创作是对创作者与观众的双重启蒙,改变以往根植于传统的单一神怪思维,对中国科幻意识、科学精神的再启蒙,借助影像将科学精神进行视觉化梳理。
同时,在先天劣势与后天实现难度及市场尚未成熟的多重因素制约下,本土科幻长期以来未能出现,但问题的真正解决需要以付诸实践性尝试为开端,唯有真正开启现实实践,创作难题与技术难度才能被真正展开,从而面对并予以解决。在技术层面,事实上如《星球大战》等大片的特效团队BsseFX公司本部设于中国,承担了《画皮》等国产片的特效呈现,本土“洋团队”对于先期借助国外团队先进技术实现科幻构想颇具便利。同时中国的技术团队水平日益提高,其间不乏佳作,科幻片发展与技术水平的更大的价值在于科幻元年的开启将科幻提上议程,在模式、技术引进及实践过程中探索,基于时间尝试为技术的提升等方面问题提供了可能。
元年的时间坐标到意义的实现探寻过程,是元年提出的真正价值所在,尽管会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难度与挑战,以及与生俱来的超高风险系数制约,但中国所谓IP热之后,科幻文学能催生新的创作热情令人欣喜,这的确是值得冒险的有力开局。
四、元年之警与路向何方
尽管本土科幻电影的尝试极具价值,但在机遇与风险并存下必须正视,所谓“科幻电影元年”的出现为商业资本催生而出的必然,而非创作成熟应运而生的自然。资本助力而非实力召唤的“引产儿”,必然更加问题重重。
首先,科幻创作尚不成熟,而当下基于文学热触发科幻片创作第一春,电影以原有文学资源为基础,容易忽略我国科幻原创力的实际缺失。创作力薄弱是问题之核,也是最难解决的难题。必须警惕科幻伪繁荣,要思考科幻文学资源被用尽后,后续创作在何处?此外,由于科幻电影极强的商业属性,科幻电影与生俱来的“大片”特性,使得资本控制下的妥协与坚守成为其面临的一大考验。高投入加剧对回馈的期待性、目的性,更易倾向商业需求,从而在创作中作出让步,忽略内在深度的思考,湮没其原本创作,最终浮于表面,甚至走入迎合的极端。加之中国对科幻的理解一度存在误区,“泛科幻”的广义概念下,科幻电影的创作更容易忽略以科学逻辑为核心的科幻内核,最终走入“伪科幻”的岔路。同时,高技术要求下,技术驾驭与内容权衡在发展尚未成熟阶段更易沦为技术奴隶,陷入“炫技”的极端。科幻不能舍弃科学逻辑和精神内核,在创作中寻求科学精神、哲学内涵甚至人性意义的探索,应作为终极内在要义。此外,观众的不包容与院线商业化考量下,科幻片的早期尝试缺乏外部支持,自身劣势加之环境的苛刻,使得科幻片的成长压力巨大。
科幻元年的提出让上述问题被正视、思考,要在问题萌芽中发现可行之道,梳理未来路在何方。中国科幻电影如何更好地创作发展?好莱坞成熟的科幻类型模式提供了内容启迪,更在创作模式上给予了借鉴。在美国,科学家等专业人士参与科幻创作,朱迪福斯特的《接触未来》,全程由卡尔萨根担任科学顾问,诸如此类,对于提高科幻创作整体水准功不可没。在成熟的好莱坞科幻片体系中,科学顾问成为创作的核心要员,科学家参与电影摄制也成为科幻电影质量的一大保证,与此同时,科幻电影创作甚至与科学研究形成成熟度的互利模式。《星际穿越》请到著名物理学家吉普・索恩担任科学顾问,根据其给出的数学数据,最终实现黑洞及相关理论的视觉呈现,是现今为止,天体物理学界最贴近、精准的模型。索恩对电影团队进行指导,电影摄制则对其研究做出辅助,可见科幻电影发展成熟,甚至进入“反哺”科学研究的新阶段。此外,以好莱坞航空题材科幻为代表,美国宇航局介入摄制,与科学顾问协同助力科幻电影,以确保科学、精准。由此可见,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除在创作、拍摄中要注重电影的观赏性,更应注重与科学权威资源的结合,同样需要相关专业技术部门参与指导。如刘慈欣所言,中国科幻大片难产源于“缺少对科幻概念的认识,以及情怀”。所以,真正的科幻要把握科学元素之核,实现电影产业与科幻专业、内在深度的结合,将产业链、科学链甚至思想情怀链条作衔接。作为观众,对于尚在襁褓的中国科幻片应给予一定的耐心与包容;行业层面,要予以专业关注引导、院线适当保护等倾向性扶植,给这一薄弱的新兴类型以发展的时间与空间。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意义实现非一日之功,一种长期缺失的新类型不可能一日大热,只有在发展中探寻生存之道,科幻类型成型、成熟才指日可待。
注释:
(1)参见《国产科幻电影的春天来了吗》,《中国科学报》2015年2月28日。
(2)参见《真实再现黑洞:恒星光线环绕穹界》,新浪科技・科学探索,http://.cn/d/2014-11-06/09269766316.shtml。
参考文献:
[1]基普・索恩.星际穿越[M].苟利军,王岚,李然,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2]理查德・麦特白.好莱坞电影: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M].吴菁,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3]虞吉.电影的奇观本性──从梅里爱到美国科幻电影的理论启示[J].当代电影,1998(5).
[4]赵伦,温晓红.中国电影需要编织自己的“科幻梦”――由好莱坞科幻电影引发的思考[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8).
[5]祝季冬.近十年美国科幻电影的哲学诉求[D].西南大学,2012.
[6]马闻达.中国科幻类型电影现状成因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