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形容雪的句子

形容雪的句子

时间:2023-05-29 18:02: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形容雪的句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2.雪很美,当它落下来的那一刻,就注定要化成水。

3.那笔直的水泥路上已经盖了一条长长的白地毯,是那么的晶莹,那么的纯洁,让人不忍心把脚踩上去。花池旁的两棵松树上挂满了白绒绒的雪球。微风吹过,树枝一颤一颤的,仿佛像我们点头问好。那花池里,本来已经枯落的花木,这时又开满了朵朵白花。

4.房子变白了大树变白了大地也变白了。房子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房顶有平的有尖的还有圆的。大树穿上了洁白的衣裳,挺立在道路的两旁,像一个个军人。远远望去,大地铺上了洁白的地毯,穿着各色服装的人们走在上面,就像给地毯绣上了美丽的花。

5.默然抬头,静寂的天空尽显苍茫,它无力的挥洒着纯洁的雪白,不知那落下的是天使眼泪的结晶?还是对世间不平事的申诉

6.雪落了,草黄了,树枯了,你走了。

7.有多久没有这样,看漫天飞雪,想前尘往事。浮现脑海中的句子却是,多少情爱在现实的风雪中涅灭。

8.早上醒来,打开窗子,就看到外面下着鹅毛大雪,我高兴极了,飞快的穿好衣服,冲到院子里,在雪中跳呀跳呀!看,院子里的那几棵青松上,堆着一层厚厚的雪,但是青松一点也不怕冷,依然苍翠挺立,还有那蜡梅也不怕冷,在雪中开放着呢。

9.有一个梦遗忘在冬季,有一句话随着雪花飘落在地,当我伸出温暖的手掬起冰寒的雪花时,蓦地发现梦的脚步在散落的细雪中转道折回。而当我用双手揽住双目又再次放开时,却看到散落的雪花于眼前一片一片地飘零。我想这也许就是冬留给我的记忆。

10.雪让人的感觉只有一个字——冷。大地一片银白,一片洁净,而雪花仍如柳絮,如棉花,如鹅毛从天空飘飘洒洒。

11.一场大雪过后冷的不过是我的身体,最凉的还是我的内心,该用什么什么去温暖被你伤的彻彻底底。

12.仍然不停得下着,像珍珠,晶莹剔透,像鹅毛,纷纷扬扬,像天空中的小精灵,调皮可爱,像柳絮扬花,从天而降……

13.如此凄美的雪景,如此妩媚的月色,实在是使人难以忘怀。但是也许是我太过于多情了。唉,残雪化蝶入梦飞,夜尽天明几时回?

14.雪越下越大,有的像天女撒下的花瓣;有的像顽皮的小孩在翻跟斗;有的抱在一起,像玉雕的圆球;还有的像树叶一样优雅、端庄地飘落下来。

15.寒冷侵蚀着每个人的肌肤,城市许久没有雪的踪迹,就像一个人的眼泪,凝结在心上成了伤口。

16.下雪了真的下雪了呵呵好冷的天好美的雪好痛的心

17.下雪了,多想和你一起雪中漫步,一个不小心就白了头。

18.想不出什么增进彼此的办法,雪停后依旧,寒冷如故。

第2篇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 (2011年高考湖北卷)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

误译 孝文皇帝放弃了筑坟的礼节而简单地埋葬,用节俭安定神明,可以作为准则。

正译 孝文皇帝放弃了筑坟的礼节而简单地埋葬,用节俭安定神明,可以把这作为准则。

分析与对策 例句中的“可以”为两个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把”。现代汉语中“可以”是一个能愿动词。如果把文言文中的“可以”直接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可以”,译文就不完整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①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二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②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此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 (2011年高考福建卷)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

误译 我给你一座新的亭子,并改变它的名字为“一柱”,可以吗?

正译 我为你新修那座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

分析与对策 例句中的“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新修”;“题”,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命名”。一般情况下,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①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这个形容词在句中就具有动词的性质。②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考生检验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

例3 (2011年高考安徽卷)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误译 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因为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

正译 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

分析与对策 “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中的“以”字,应译为“通过……手段”。有些考生误以为这个“以”与“有运饷官以弃运走”中的“以”用法一样,都是“因为”,造成翻译的句子不通。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①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考查的虚词及其多种用法,解题时要根据句意,准确翻译。②翻译完一个句子之后,要检查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关联词是否得当。

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

例4 (2011年高考四川卷)一日,携褚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

误译 一天,带上纸币到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大雪,站在门口,人们不理睬他。

正译 一天,(吕徽之)带上纸币到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大雪,站在门口,(那家)人不理睬他。

分析与对策 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人弗之顾”,也应适当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不应简单地翻译成“人们”。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毛病轻则影响考生对个别词语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①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把握语境。②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误区五:语序处理不当

例5 (2011年高考山东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误译 不要害怕百姓犯罪,不要阻止百姓出力。

正译 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阻止百姓。

分析与对策 原文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后置的介宾短语移到谓语动词前面,即将“以罪”“以力”这两个介宾短语分别移到“惧”“止”的前面。另外,“惧”“止”后面都省略了代词“之”,也应适当补出,使文句连贯完整。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①考生应熟练掌握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特别是介宾短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等倒装句,翻译时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②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要联系上下文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合理,看看有没有与文意冲突的地方。

误区六:语言不合规范

例6 (2011年高考重庆卷)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误译 (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缚送大帅那里砍了头,从此驻军肃然,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正译 (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第3篇

(1)暑来寒往,〖解释〗夏天过去,冬天到来。泛指时光流逝。

(2)山寒水冷,〖解释〗冷冷清清。形容冬天的景象。

(3)秋收东藏,〖解释〗秋天收获,冬天存储。泛指常规的农事活动。

(4)雪兆丰年,冬天大雪是来年丰收的预兆。

(5)夏虫朝菌,意为夏虫活不到冬天,菌类朝生暮死。比喻极短的生命。

(6)天凝地闭,形容冬天非常寒冷的情景。

(7)葛屦履霜,冬天穿著夏天的鞋子。比喻过分节俭吝啬。

(8)冬温夏清,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

2、句子

(1)《立冬》

李白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2)《立冬即事二首》

仇远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奇峰浩荡散茶烟,小雨霏微湿座毡。

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装棉。

(3)《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钱时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第4篇

渲染手法是指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例如:古代诗人形容大雪纷飞,说是“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形容海棠的艳丽,说是“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这都一下子就把平凡的事物渲染得瑰奇起来了。”

记叙文中,运用渲染这种表现手法,对文章中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烘托,以加强气氛,深化主题。渲染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渲染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1)反复:它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感,渲染情绪,突出主题,如《,您在哪里》一文。

(2)烘托:它借描写环境或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鲁迅小说《故乡》开头对故乡冬景的描写,就是这样,这样的环境和气氛,对人物凄楚心理和作品的主题,起着有力的渲染作用。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㈠判断方法

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㈡活用形式

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

例1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

分析例1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2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

例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

分析例3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例4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

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5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

分析例5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例6中“水”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能”之后,宾语“水”之前,活用为动词,是“游水.游泳”的意思。

4.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7泥而不滓(泥,生活在污泥里)(《屈原列传》)

分析例7中“泥”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活用为动词,整句的意思“屈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

5.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调话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8时秦昭王与楚婚(婚,结为婚姻)(《屈原列传》)

分析例8中“婚”本是动词,这里用在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这时“婚”变为动词,意思为“结为婚姻”。

6所+名词(组成所字结构)

例9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分析因为“所”字通常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所以所字后的名词用作动词。例9的“罾”字是名词用做动词,作“捕”、“捞”讲。

㈢规律总结:

名词活用为动词:

1.标志:名词出现在副词后;名词出现在能愿动词后;名词出现在“所”字后

2.语法分析:句中无动词;两个名词连用;名词在句中谓语的位置;名词后为代词。

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㈠判断方法

文言文中,形容词的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经常作句子的定语、状语和补语.,但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作一般动词。即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如果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2、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

3、楚王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分析例1中“短”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屈原”,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诋毁,指出……缺点”。例2中的“轻”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胜”,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轻视,看轻”。例3中的“善”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留侯张良”,活用为一般动词,是“友好,友善”的意思。

(二)规律总结: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标志: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

2、语法分析:句中无动词,形容词带了宾语,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

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㈠判断方法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除一般用作定语.状语.谓语之外,有时也作名词用,以替代跟它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者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有时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数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

例如:1、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听,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屈原列传》)

2、吊有忧,贺有喜。(《勾践灭吴》)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分析:例1中“听”本是动词,这里用来作兼语,是“听力,听觉”的意思。活用为名词。例2中“忧、喜”本是形容词,这里用在动词“有”后作宾语,活用为名词,是“忧愁的事;高兴的事”的意思。例3中“至”本是动词“到”的意思,这里活用为名词“到的人”。例4中前一个“圣、愚”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主语,活用为名词,是“圣人,愚人”的意思。

(二)规律总结:

1、标志: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2、语法分析: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以替代跟它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者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

四、名词作状语

(一)判断方法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即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二)活用形式

1.表示比喻

例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牛马,像牛马一样,如牛马一般。这里是作者谦称)(《报任安书》)

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因景从。(《过秦论》)

分析:名词作状语,名词前面可以加“如”字来解释,含有“象……那样地(似的、一样)”的意思。例1中的“牛马”是名词,用来修饰动词“走”作状语,翻译为“像牛马一样,如牛马一般”;例2中的“云、响、景”本是名词,用来修饰动词“集、应、从”作状语,意思是“象云那样汇集”、“象声响那样应和”、“象影子那样随从”。

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或方式

例如:(1)倡优蓄之(倡优,像对待乐师优伶一样)(《报任安书》)

(2)皆谦而礼交之(礼,按照礼节,有礼貌地与他交往)(《信陵君窃符救赵》)

分析:这种形式翻译时应为“当作……那样”、“象对待……的似的”。例1中“倡优”,就可翻译为“像对待乐师优伶一样”;例2中“礼”可翻译为“按照礼节,有礼貌地与他交往”的意思。

3.表示处所

例如:1、而相如廷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分析:这种形式翻译时名词前可以加介词“于”字来理解,含有“在(从、向)哪儿”的意思。例1中的廷,表示斥责秦王的处所,“廷斥之”就是“在朝廷上呵斥他”,例2中的“上、下”表示动作的趋向,翻译为“向上,向下”。

4.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

例如:1、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分析:这种形式名词前可以加介词“以”字来理解,含有“用”的意思。例1中“厚币”修饰它后面的动词,表示使用的内容,翻译为“用厚币……”。例2中“舟”,修饰限制后边的动词“行”,表示“行”的工具“用船行路”“乘船出发”。

5.表示动作进行的时间

例如:1、其后楚日以削(日,一天天地)(《屈原列传》)

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3、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李塑雪夜入蔡州》)

分析:时间名词作状语,有三中情况,其一,表示时间的阶段性、经常性,含有“每每”的意思;其二,表示时间的持续性、逐渐性,含有“一天天地”、“一天比一天”的意思;其三,表示追溯过去,含有“往日”、“从前”、“当时”的意思。例1中“日”属于第二种情况,翻译为“一天天地”;例2中的“日”、“月”属于第一种情况,含有“日日”“月月”的意思,“日削月割”,就是“每天的割地每月的割地”;例3中的“时”,用在句首,来追溯当时的情景,“时大风雪”,就是“当时大风大雪”。

(三)规律总结

名词作状语:

1.名词出现在动词前;

2.和动词又不是主谓关系。

五、使动用法

(一)判断方法

一般句子,主语是动作的施行者,宾语是动作的对象。当主语不施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这个动作时,即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就是使动用法了。这种用法实际是兼语式的简化,本来兼语式的结构是“主语+动词+兼语+宾语”,现在简化为“主语+动词+宾语”,从而使语言简练,翻译时要翻译成兼语式。

㈠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都可以用作使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当它异乎常规地带上宾语的时候,往往属于使动用法。及物动词本来带有宾语,当动词与宾语之间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而是“使它怎么样”,即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例如

1、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2、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过秦论》)

3、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鸿门宴》)

分析:使动用法的翻译方法有二:一是使令式。格式为:“主语+使(宾语)+谓语”。二是动补式。格式为:“主语+动补词组+宾语”。例1中“归”,即“使之归”,翻译为“使……回去”的意思;例2中“朝”,即”使……朝拜”的意思;例3中的”活”,即“使之活”的意思。

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词,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1、洁其居,美其服(洁,使……洁净;美,使………美)(《勾践灭吴》)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分析:例1中的“洁、美”,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使动词,翻译为“使……洁净;美,使………美”;例2中的“绿”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使动词,翻译为“使变绿”的意思。

㈢名词使动用法

例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2、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分析:例1中的王之,是“使他为王”的意思;例2中的“将孙膑”是“使孙膑为将”的意思。

(二)规律总结

动词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的意思;形容词处于谓语的位置,又带有宾语,并且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六、意动用法

(一)判断方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用作动词后,主语对宾语含有“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做(看成)什么”,即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不用如意动。用如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㈠形容词意动。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

例如1、公子怪之(怪,感到奇怪)(《信陵君窃符救赵》)

2、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廉颇蔺相如列传》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析::例1中的“怪”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翻译为’感到奇怪”;例2中的“羞”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翻译为“以……为羞耻”;例3中“私”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翻译为“以……为美”.

㈡名词意动。

名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是名词必带宾语,且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的人或事物,可翻译“把……看作”“把……当作”

例如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廉颇蔺相如列传》

3、粪土当年万户侯.。

分析:例1中的方为名词“先”、“后”活用为动词,翻译为“先,以……为先”;“后,以……为后”;例2中的名词“粪土”,活用为动词,翻译为“把……当作粪土”。

(二)规律总结

形容词、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即主语对宾语含有“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做(看成)什么”,即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七、动词的为动用法

(一)判断方法

动词的为动用法就是动词对宾语含有“为它怎么样”的意思。为动用法的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的“为动”关系.

识别一个动词在句中是不是为动用法,主要看这个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为动”关系,为动用法的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服务的性质。

从语法结构上看,动词的为动用法是以动宾式来表达状动式的内容。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意灵活地译为“为+宾+动”“替+宾+动”“给+宾+动”等格式。

例如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急,为……着急)(《信陵君窃符救赵》)

2、且勇者不必死节(死,为……而死)(《报任安书》)

3、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

分析例1中的“急”应理解为“为人急”,就是“为他人着想.”。例2中的“死”应理解为“为节死”。例3中的“泣”应理解为“为之泣”,“既泣之三日”,就是“已经为它哭了三天”。

(二)规律总结

动词的为动用法:

1.看动词和它的宾语之间是不是“为动”关系。

第6篇

[关键词]助词 “は” “が”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018-02

日语为黏着语,助词是具有语法意义的接词,所以,助词的用法非常重要,而且很难。其中“は”和“が”的用法对日语学习者来说尤其难掌握。在这,首先分别简单地概括一下“は”和“が”的用法,然后探讨容易混淆的“は”和“が”的用法。

一、“は”的基本用法

“は”是提示助词,主要有以下三种用法,即提示主题的功能、表示对比或对照的功能以及表强调的功能。

助词“は”提示句子主题,接在“は”后面的部分说明前面的主题。主题是指一句话的中心事项、范围,也就是这句话的题目、话题。所以主题必须是①众所周知的人、事;②前面已经提到的或者说话者和听话者都明白的事物。换言之,主题部分“~は”为旧的信息。主语、宾语、定语等都能成为主题。其中,主语为主题时,“は”和“が”的用法容易混淆。

例:この辞は小さいわりに、大安い。

表对比和对照时,一般用助词“は”。与之进行对比的人或事可以不明确表示出来。在一句话中,“は”是表主题还是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或句子结构来判断。放在主语之外的句子成分后的“は”很多都表示对比。

例:酒は少しむが、タバコはすわない。

表示强调的“は”一般接在谓语后面,以惯用的形式出现,所以很难用“が”代替。

例:そんなに大きくはない。

二、“が”的基本用法

“が”可以为格助词、连接助词、感叹助词和接续词等。本文只介绍容易和“は”混淆的格助词的用法。作为格助词的“が”有主格助词、宾格助词和领格助词的用法。

领格助词的用法只出现在文言形式的书面语和惯用语等,所以本文也略去对其用法的说明。

表示动作主体、性质或状态的主体、存在物等的“が”为其主格助词的用法。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自然)描写文中出现的客观事物的主体时。描写眼前的景象、风景时(包括意外、惊讶、新发现等情况),即表示新信息时用“が”。

例:バスが来ました;おや、ベルがなりました。あっ、先生が来ましたよ。

2.强调主体或主语,肯定一个事物而否定其他事物时,使用“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が”具有排他性的特点。

例:今は京都ではなくて、京が日本の首都である。

3.在复句中,如表示条件的从句以及定语句中的主语用“が”表示。

例:年末が近いので忙しい;あなたが行けば、私も行く;王さんが介してくれた本は面白いです。

当谓语为“主语+谓语”的形式时,“主语+谓语”的部分在语法上大体相当于从句,所以此时主语后也使用“が”。

例:この部屋は通がいい。

作为宾格助词的“が”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1.用“が”表示助动词“たい”、感情形容词、形容动词的对象。如嬉しい、悲しい、寂しい、恐ろしい、怖い、恋しい等。

例:水がみたい;私はふるさとにいるがかしい。

2.当谓语为感官动词、可能表现或可能动词时,用“が”表示其对象。

例:猫は夜でもものがえる;李さんは日本がせます。

3.用“が”表示感觉的对象。

例:私はが痛い;手足が冷たい。

4.“が”表示喜恶对象。

例:私は映画が好きです;私はが嫌いです。

5.用“が”表示属性形容词(描述性形容词)的对象。

例:中国は人口が多い;夏は日がい。

三、容易混淆的“は”和“が”

(一)主题和主语

一个句子中,如果主体的后面为“は”,则“~は”部分即为主题。如果主体后面为“が”则“~が”即为主语。那么什么情况下用“は”,什么情况下用“が”呢?以下对此进行分析。

(1)如句子的重点或疑问词为主体时,主体后接“が”。如不是时则接“は”。即“新信息”的主体用“が”表示,“旧信息”的主体用“は”“が”表示。

例:「さんは寮にいますか「いいえ、さんはいまにいます

上句的重点不是主体“さん”,而且主体是已知的事物,也就是旧信息,因此使用了“は”。

例:「どなたがあなたの先生ですか「あの人が先生です

该句中疑问词或者说句子的重点为主体,且主体为未知事物,即为新信息,因此使用了“が”。

例:昨日太郎がびに来た。太郎はリンゴを土に持ってきてくれた。

该句中,第一个“太郎”是首次出现的未知主体,因此用“が”表示,而第二个“太郎”为前面已经出现的人物,即为已知的主体,因此用“は”来表示。

但是,在写小说时,即使在小说的开头部分,作者为吸引读者,对于首次出现的未知的主体也使用“は”表示。

例:松与三はセメントあけをやっていた。

(2)做出主观判断后,说明某事物(包括自然法则、真理、习惯性动作和状态等)或人的意志、信念、能力、习惯等时,主体后续“は”。如客观描写眼前的具体事物时,主体后续“が”。

例:太はから出て、西に沈む(自然法则、真理);彼女は朝6に起きます(习惯);

私たちは四つの代化をするためにがんばります(意志、信念);

雪は白い(主观性判断、对事物的说明);

雪が白い(对眼前的具体事物进行客观描述)。

(二)复句时

句子中“は”关联到该句句末或整句,而“が”只关联到离它最近的谓语部分。因此,在含有“ば、たら、と、、ため、のに”等条件从句和定语句时,使用“が”而不能用“は”。

例:温が低いと、はなかなかかない;

雨が降っているのに外でんでいます;

私が一番好きなスポツはスケトです;

ただし、以下の二つの合は、「はを用いる。

但,以下两种情况时使用“は”。

(1)在复句中,“は”同时兼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格助词的功能时,从句主体后使用“は”,且不能用“が”代替。

例:君は、彼と仲がいいから、おいするのだが;

私はうちへると、すぐおに入ります;

君は大学に入るなら、もっと勉しなさい。

(2)在出现了“と”表示思维的内容或引用时,此时的“は”没有关联到句子的最后,因此从句也可以使用“は”。

例:君は行くと思います;

田中さんは日本のはきれいだと言いました。

四、“は”和“が”两者都可用

(一)事物的说明和眼前描写

出现了中顿、“~て”以及“~ながら”的复句中,表示主体时“は”和“が”两者都可用。如用“は”则表示事物的说明,如用“が”则表示眼前描写,主体成为句子的重点。

例:李君は(が)ごを食べながら、ラジオをいている。

(二)对比和主语或宾语

以下例句中,“は”和“が”两者都可用,但分别使用时其产生的意思效果不同,使用“は”时则隐含有对比的意义。

例:「雨が降っていますか(眼前描写);

「はい、雨が降っています(眼前描写);

「雨は降っています(が、すぐ止むでしょう。)(含有对比的意义)。

例:食べることは好きですが、作ることはあまり好きではありません。

以上简单地概括分析了“は”和“が”的意义及用法比较。

【参考文献】

[1]王宏.日语助词新探[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第7篇

二、下列带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1 分)

A、给 . 予(jǐ) 呼啸 . (xiào) 怜悯 . (mǐn)

B、澎湃 . (bài) 漏 . 斗(lòu) 要塞 . (sài)

C、勉强 . (qiǎnɡ) 暂 . 时(zhài) 血泊 . (pó)

三、“在网上购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这句话中,“新鲜”的意思是第( )个。(1 分)

(1)没有变质的 (2)没有枯萎的 (3)经常流通不含杂类物品 (4)少见的,稀罕的

四、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句子是( ) (1 分)

a 海伦像一块干躁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b 我仿佛看到,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娇傲的光芒。

C 蒙蒙细雨给这条峡长的小镇披上了蝉翼似的轻纱。

d 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

五、下面词语搭配不恰当的一组是第( )组。(1 分)

(1) 克服缺点

承担责任

(2) 全神贯注地宣布

郑重其事的学习

(3) 嘶哑的声音

热闹的市场

六、成语积累。(4 分)

1、写出四个描写山峰的四字成语。

2、用“天( )地( )”的形式写成语。

a 形容大风时天地都暗淡无光。( )

b 形容时间长,永远不变。 ( )

C 形容头晕时的感觉。 ( )

d 形容包围严密,遍撒罗网口 ( )

七、连线并填写本学期的相关诗句。(3 分)

夜不能寐 渴望 明月何时照我还

死不瞑目 思念 春风又绿江南岸

怒发冲冠 欢欣 ______________

手舞足蹈 愤怒 ______________

八、选择文章的作者或作品,把序号写在括号里。(1分)

《草原》( )(1)老舍 (2)巴金(3)冯骥才

杜甫( ) (1)《前出塞》(2)《春望》(3)《塞下曲》

九、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4 分)

1、《将相和》一文是根据历史文献 《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 )

2、我国古典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和《聊斋志异》。 ( )

3、“天上的星星数不清”和“钟山只隔数重山”中的“数”的意思一样。 ( )

4、“华侨终于回到了他十分酷爱的家乡。”这是个用词不当的病句。 ( )

十、选择。(4 分)

1、选出意思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 )

A、这样精彩的表演,使我赞不绝口。

B、这样精彩的表演.不能不使我赞不绝口。

C、这样精彩的表演,怎能使我赞不绝口?

D、这样精彩的表演,怎能不使我赞不绝口?

2、下面的比喻句中,比喻最贴切的一项是( )

A、这个老单身汉像木条一样瘦削。

B、一轮满月正在荒野上庄严地徐徐升起,像一个赤红的大金盘。

C、这个姑娘的眼睛又黑又亮,像经常戴的黑色眼镜。

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第8篇

形容赏花时心情的句子如下:

生命的花期只有一次,花开前夕的静默与期待,花开时分的张扬与热烈,落花时节的苍凉与无声;弹指红颜老,悄然间,岁月刻画,落得满头苍发,今朝花期如至,不知赏花人何在;春风吹醒了花儿,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艳丽的花儿竞相开放,红得像火,白得似雪;春雨过后,玫瑰花受到雨水的滋润显得更娇嫩了,让人想好好保护它似的;远远看上去,一株株玫瑰花显现出一片红色,红似火,艳如霞,美丽极了;桃花的心,是春天的希望与生机,是三月的自由与渴望。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

形容冬天冷的句子

1、冬天,一层薄薄的白雪,像巨大的轻软的羊毛毯子,覆盖摘在这广漠的荒原上,闪着寒冷的银光。

2、那年冬天,那个冷呀,把人冻得鼻酸头疼,两脚就像两块冰。

3、这年冬天,地都冻裂了缝,小北风像刀子似的猛刮,大雪满天飞。

4、冬天,非常寒冷。说实话,我不希望它来临,可是它来临时,我却有异样的感觉。

5、冬天,整个世界成了只大冰箱,山冷得在颤抖,河冻得僵硬了,空气也似乎要凝固起来。

6、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吹着,不时地向我袭来。并且,偶尔会有顽皮的小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就像跳舞一样。()六角形的雪花各式各样:有的像银针,有的像落叶,还有的像碎纸片,煞是好看。

7、寒冷的严冬,河水一改往日的活泼,似乎恬静地睡着了

8、冬天的太阳也似乎怕起冷来,穿了很厚很厚的衣服,热气就散发不出来了。

第10篇

五、分析情节鉴赏类。

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或其性格展示的过程。情节的考查,一般建立在对情节片段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具体题型有对情节片段基本题材的概括,有对某一情节片段在整个情节中的地位意义的分析,有对情节线索的把握与分析。

【例1】(2007・宁夏卷)12.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例2】(2009・安徽卷)1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4分)

【例3】(2009・浙江卷)15.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5分)

【例4】(2009・四川卷)15.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4分)

解题思路:

⑴把握文章思路,划分情节片段;

⑵概括情节片段的具体题材;

⑶分析判断情节片段在全文中的地位;

⑷明确贯穿题材以形成情节的线索。

【例1】的答案: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例2】的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例3】的答案:

【看法一】以“魔盒”为题更合适。理由: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③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

【看法二】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理由:①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③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

【例4】的答案:以“想象”为线索,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

六、赏析小说语言

小说中一些含蕴着某种表现手法或言外之意的句子,往往是考查的重要对象。其他如语言风格、语言特色也是高考试题中常见的面孔。

【例1】(2009・四川卷)14.小说主人公称自己是“实习医院”,请谈谈它的意思和表达效果。(4分)

【例2】(2009・安徽卷)13.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例3】(2009・浙江卷)13.指出三处画线词语“似乎”(注:见下文)在句中所起的作用。(3分)

她忙着又给我倒了点热气腾腾的茶,接着端坐在安乐椅上,默默地注视着我――似乎①在思索着如何选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一定感到奇怪,是吧?”贝格斯太太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这么一个似乎②是无用的东西。不错,这里头的确是空的。”

灯火在神奇地闪烁着,这地方似乎③变得亲切得多了。

【例4】(2007・湖北卷)18.本文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分别举例分析。(6分)

【例5】(2009・安徽卷)13.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6分)(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解题思路:

⑴明确手法,分析形象性的语言材料所表达的理性意义;

⑵透过关键词,捕捉句子的言外之意;

⑶熟记语言风格和特色的基本类型,在充分感受对象文本的语言之后,作出判断,并能例举文本实例进行分析。

【例1】的答案:“实习医院”是主人公自认为百病缠身的形象表述,它运用比喻达到幽默的效果。

【例2】的答案:运用比喻,描绘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运用比拟(或“拟人”),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

【例3】的答案:显示人物的情态;表示对魔盒作用的肯定;反映“我”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第11篇

1.交流平台,交流和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

2.词句段运用,积累描写四季的词语,练习用所学方法理解词语。

3.书写提示,学会使用钢笔写字,注意握姿和坐姿,练习写好横画和竖画,注意“横平竖直”的书写方法,把字写规范、端正、整洁。

4.借助拼音诵读,体会有关秋天的词语,帮助小学生积累词语。

重点

先看后写再对照,写的时候要注意正确的坐姿和握姿;积累有关秋天的词语。

难点

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

1.“交流平台”交流和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回想自己读书时遇到不懂的词语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的。教师点拨:联系生活实际、查字典等都是很好地理解词语的方法。

2.“词句段运用”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积累描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词语,另一个是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小组合作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

3.在“书写提示”中要学会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字的笔画顺序,按照“横平竖直”的方法书写汉字。如“排”的写法,提示学生一是笔画要写规范、正确、整洁,二是字的大小要适中。

4.“日积月累”用读、写、默写等方法掌握描写秋天的一些词语。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解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2.板块一:交流平台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读书的时候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你会怎样做?

2.小组交流,看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方法多。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

课件出示:

生1: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我会查字典,字典就是我们无声的老师,我请教它的时候很多,它对我也很有帮助,比如:有一天我看到一句话有“忐忑”这个词语,我就是通过查字典明白它的意思的。

生2:我时常运用组合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一个词语,通常由几个字或几个词构成,所以我们只要先分开理解字义、词义,再组合起来就好理解了。如“忠勇”一词,“忠”有忠诚的意思,“勇”是勇敢的意思,“忠勇”就可解释为忠诚勇敢。

生3:刚才的同学说得都不错,我有时候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读书时还要瞻前顾后,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解释词语或句子。

生4:遇到不理解的词时,可以找这个词的近义词,如“美丽”一词,它的近义词是“好看、漂亮”等。这就是用换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效果也不错哟。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除了刚才你们提到的方法,还可以用换词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去理解词语。

设计意图:

直接进入板块,然后根据学生的经验让他们放开去说,学生平时也有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只是不善于总结归纳,老师提出问题“哪个小组总结的方法多”,激励他们动脑子去思考,去组织语言,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板块二:词句段运用。

1.课件出示:

1.你会用哪些词语形容不同的季节?

2.小组交流,组长记录。

3.教师评议,推荐积累。

课件出示:

春:百花齐放

春光明媚

鸟语花香

春风满面

夏:酷暑难耐

挥汗如雨

烈日当空

骄阳似火

秋:五谷丰登

秋高气爽

秋风习习

瓜果飘香

冬:寒气逼人

鹅毛大雪

天寒地冻

漫天风雪

2.师:说一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理解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的?

听了老师的这番话,我憧憬着即将到来的一天,期待着在活动中有出色的表现。

小明打碎了家里的花瓶,心中有些忐忑不安,害怕爸爸妈妈会责备他。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2.分小组合作交流,看能用什么方法理解加点的词语。

3.小组派代表发言,互相交流,说说词语的意思和理解词语的方法,教师评议并小结。

(1)查字典理解词语。

憧憬:就是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忐忑不安:忐忑,心神不定。指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形容心神不定。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

听了老师的这番话,我憧憬着即将到来的一天,期待着在活动中有出色的表现。

想一想句子讲了什么。如“即将到来的一天”“期待着在活动中有出色的表现”,然后再思考“憧憬”的意思,就能领会“憧憬”在这里是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的意思了。

(3)运用查字典和组合法理解词语。

小明打碎了家里的花瓶,心中有些忐忑不安,害怕爸爸妈妈会责备他。

“忐忑不安”一词,“忐忑”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就是有心神不定的意思,“不安”是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的意思,“忐忑不安”就可解释为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形容心神不定。

设计意图:

通过第二个板块的学习,把理解词语的方法应用到词句段的词语理解中,巩固了字词理解的方法,再次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三、板块三:书写提示。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生字的笔画、笔顺。

2.学生按照提示“横平竖直”的规则书写,教师巡视,强调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个别指导。

3.优秀作业,投影展示,师生评议:在书写别需要注意的两点:

(1)笔画要写规范、正确和整洁。

(2)字的大小要适中。

设计意图:

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让学生先观察,接着跟老师范写,再临写。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四、板块四:日积月累。

秋高气爽

天高云淡

秋风习习

一叶知秋

金桂飘香

层林尽染

五谷丰登

果实累累

春华秋实

1.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

2.以上词语都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成语?(秋天的成语)

3.分清这些词语的意思。

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气候凉。

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透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五谷丰登:登,成熟。指年成好,粮食丰收。

天高云淡:天气晴朗,天空云少而高、轻薄而淡。指秋天的天空。

金桂飘香:金桂,是桂花的一种,颜色是黄色,所以称“金桂”。而桂花开在九月,也就是秋季,所以“金桂飘香的季节”就代指秋季,“金桂飘香”就象征着秋天。

果实累累:累累,连续成串。形容果实多。

秋风习习:和煦的秋风暖暖地、慢慢地吹动的样子。用于晚秋的景色。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春华秋实:华,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4.自由朗读,积累背诵。

设计意图:

积累描写秋天词语并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库,为今后的习作打好基础。

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学。教师只起引导作用,根据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教学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教学形式较单一,学生的思考空间相对较小。

第12篇

阳春白雪,形容女人高雅、脱俗。阳春白雪: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阳春白雪虽然被指高雅艺术,但古曲《阳春白雪》在很多书籍里被解题时,都称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很显然这是在阳春白雪四个字的字面上解题了。阳春白雪的典故和琴曲《阳春 白雪》年代相隔太远,已无音乐上的关联。

《阳春白雪》曲倒是很有可能与元代的散曲有关。元代杨朝英的《阳春白雪》是一本著名元代散曲集。元曲在曲韵及格律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阳春白雪》中收录的白仁甫的《驻马听》中有这样的句子,白雪阳春,一曲西风几断肠。可见元代已有阳春白雪这支曲子。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