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络情感日志

网络情感日志

时间:2023-05-29 18:02: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情感日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网络情感日志

第1篇

关键词:人人网,大学生,使用需求

一、文献综述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我们发现,随着大学生人群使用人人社交网络热情的高涨,近年来关于大学生与SNS(社交网站)的研究逐渐增多。一些研究者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大学生用户使用社交网站现状与其心理需求相联系(齐宁,2011),探究用户网络社交的深度与广度,另一些研究从网站的视角出发,研究高效网络环境的变化和网站的组织与发展(蒋广学,2011),但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究大学生使用需求和需求满足情况的研究却相当缺乏。大学生作为主要网络社交人群,应成为我们主要的研究对象,只有从大学生的需求出发,寻找其未能满足或没有很好满足的需求,才能真正促进网站设计优化和发展,优化用户体验。

二、实证研究

(一)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我们以北京林业大学在校生为例,调查大学生对社交网站--人人网的使用状况,探究其使用需求,并进行需求满意度分析。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大学生使用人人网最希望满足哪些需求;2.人人网各个功能的设计和使用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主要满足了哪些需求;3.大学生使用人人网还有哪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此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样本的选取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根据笔者所处地理位置,我们选择北京林业大学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在图书馆、教室、宿舍等学生密集区域有针对性的发放问卷。从调查样本所涉及的年龄、性别、所在年级来看,调查样本覆盖面较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合理性,能够满足我们的调查需求,通过对样本的分析能够推断出学生对人人网站的使用状况和需求满足度。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1、人人网各功能使用情况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在人人网上最经常使用的功能是日志、状态、相册功能,其中调查对象在人人网浏览日志、视频的比例占到87.9%,分别有76.1%和73.2%的大学生会在人人网上了解同学近况、状态,照片、玩游戏、留言互动的比例分别占到15.3%、13.7%和31.7%。可见,被调查者在网上活动主要有三方面:浏览日志、视频,了解同学近况和状态。日志功能最经常使用,但多为浏览日志,发表日志的只是少部分,表明大部分同学愿意在人人网上获得有用信息并了解身边朋友近况。

2 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站的需求分析

如表2.1所示,我们将大学生在人人网上的需求分为10类:包括习惯需要、展示自我、情感诉求、信息、巩固感情、了解动态、获得认同、归属感、放松娱乐、求知欲望。统计结果显示,在所有的需求中,求知欲望占据了第一的位置,其次是习惯需要,展示自我、情感诉求、了解动态、巩固感情为主要的需求,信息、获得认同、放松娱乐的需求较弱。分析可见大学生希望在人人网上获得信息、学到知识,同时希望通过人人网获得交际方面的提升,包括与朋友进行情感沟通、巩固感情、了解朋友的信息。

3人人网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分析

我们侧重于从功能的角度考察人人网对大学生需求的满足,从问卷调查分析中我们得出,日志主要满足了大学生了解动态信息、获得知识的需求,状态主要满足了展示自我、情感诉求、巩固感情等需求,相册满足了学生展示自我、巩固感情、了解动态、归属感、放松娱乐等需求。从各个需求的满足情况来看,展示自我、情感诉求、了解动态、放松娱乐等都通过多方面的功能能够得到较大的满足,但是学生最希望满足的需求中,求知欲望、巩固感情并没有得到较大的满足。

从以上分析中总结出大学生使用人人网以满足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类:

(1)扩大交际网络

大学生可以直接通过搜索功能找到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关或是想要关注的人和事情,通过 "加为好友"功能产生互动,从而建立人际关系,扩大交际网络;人人网不仅满足了结识新朋友的愿望,由于人人网有身份信息的认证,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寻找到老同学。

(2) 获取多维度的信息

在人人网上,用户不需要进入某个特定的话题或专栏分享来获取信息资源,所有的信息资源均可以在新鲜事页面上呈现。同时,这些信息资源的范围种类不受每个用户所建立的人际关系网络的规模大小所限制,确定信息资源范围的是该用户的所有好友的数量及这些好友分享,传播的信息。

(3) 构建自我形象与群体身份认同

大学生在人人网可以通过上传照片和写日志来记录生活、展示自我、增加人气,满足每个大学生内心希望获得更多关注和认同的心里,人人网的页面设计简单时尚,为传播信息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同时使用人人网建构自我,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个社会关系网络,群体身份得到认同,从中得到了社会归属感。

(4) 宣泄情感,放松娱乐

大学生通过信息的进行情感的诉求与交流,通过各种游戏以及其他应用达到放松娱乐的目的。

4人人网存在的不足

人人网在满足大学生以上需求的同时,还有一些需求未能得到满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大学生通过人人网构建的人际关系在现实中发挥的效用不高

通过调查,大部分大学生在人人网上认识的"陌生"好友仅仅限于在网上交流、相互分享信息,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联系,只有一小部分人会在交流真正为现实中的好朋友。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通过人人网构建的人际关系还是持有较低信任度的态度,他们并不能将这种在虚拟社会的人际关系转移到现实生活中,让其发挥最大的效用。

(2)人人网对于满足大学生获取其他有用信息方面的需求不够

目前大学生通过人人网获取的信息主要是身边的新鲜事以及一些娱乐休闲方面的资讯,而对于其他诸如就业、考证、专题学习方面的信息很少,部分需求未能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齐宁.大学生使用SNS网站的心理需求分析--以人人网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1(11):151-160

第2篇

“世界头号美人”离开了

2011年3月23日,有着“世界头号美人”之称的伊丽莎白•泰勒逝世,终年79岁。泰勒9岁初涉影坛,12岁时主演《玉女神驹》,把少女的朝气和梦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一炮走红。上世纪六十年代,她因《埃及艳后》等影片先后两次摘取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桂冠。她是美国电影史上最具好莱坞色彩的人物,纵横好莱坞60年,号称“好莱坞常青树”。泰勒创下结婚8次的好莱坞纪录,她不无遗憾地自嘲:上帝给了我美貌、名声、成功和财富,所以没有给我幸福。步入晚年的泰勒,全力投身于慈善,尤其致力防治艾滋病的公益事业。泰勒深受各界推崇,曾获克林顿总统颁赠的国民奖章。如今她虽然逝世,但美艳的明星光芒,将永远照耀电影史,也将长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福岛“50勇士”

日本强震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严重核泄漏,800多名工作人员纷纷撤走,但一支由50人组成的抢险救援队却坚守了下来。黑暗中,他们头戴呼吸器或者身背氧气筒,拿着手电筒穿过迷宫一般的建筑与设备,耳畔不断响起氢气与空气接触后爆炸的声音。他们被称为 “50勇士”。核防护专家表 示,他们连日在超高的辐射环境中工作,其中7成的人可能在两周内死去。后来又有150多人申请加入这一团队,以使辐射产生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这批勇士无惧死亡、不求留名,只以全国民众的安危为念,争分夺秒,试图用自己的身体,筑起保护福岛核电站的最后一道屏障。

癌症爸爸传递坚强

他曾经身患绝症,但坚强地挺了过来;两年后旧病复发,他依然没有放弃,坚持写下了近300篇日志,累计超过30万字的“网络家书”。他希望女儿长大后通过这些日志看到父亲的坚强。他就是湖北武汉29岁的“癌症爸爸”张鸣。面对疯狂生长的癌细胞,只要能睁开眼睛,张鸣总要挣扎着撑起已经疼痛得麻木的身体,打开对于他而言略显沉重的电脑,一字一字写下他的家书。“生病之前,一直都想追求快乐与安逸,总是想直接得到它们,最后却发现人生最具有意义的快乐和安宁,还是一种战胜痛苦的快乐和一种喧嚣之后的宁静。”“癌症爸爸”网络日志感动了无数网友,成了网友眼中的“励志达人”。

情绪文盲

随着网络对现实生活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从虚拟的网络中寻找满足。除了沉湎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还有患有“微博控”“偷菜狂”和“发帖癖”等这些新型网瘾的白领。他们在网络里“活蹦乱跳”,现实中却萎靡不振甚至精神烦躁、焦虑。有专家称,这些人有可能成为“情绪文盲”,即没有能力表达和控制自己情绪,从而也不能理解和接受他人的情感。在现实生活中,“情绪文盲”没有意识去思考自己,更没有时间认识自我,人与人之间最终只能建立肤浅的人际关系,情感表达只限于愤怒或冷漠等这些最负面的情绪。

“超级奶奶”的生命传奇

83岁的贝蒂•卡尔曼,生活在澳大利亚,是一名瑜伽教练。她身手矫健,可轻松完成许多高难度动作。她心态年轻,练习时身穿粉红休闲装,戴珍珠耳环,始终保持好莱坞巨星葛丽泰•嘉宝的雍容华贵。

91岁的弗雷德里卡,出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二战时,她曾经冒着生命危险救过10条人命。她的孙子萨沙看见她晚年孤独而沮丧,意志消沉,决定为奶奶拍摄一组艺术照片,以激起她对生活热情。在一张照片上,奶奶变身“跑步机超人”,整个身子和地面平行飞了起来。照片一传到网上,便迷倒了众多网友,许多人把“超级奶奶”作为自己的人生榜样。

第3篇

博客是一种心情日志、是一种新型话语平台、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个人网络杂志、是一种自媒体、是一种个人品牌,更是一种传播先进文化的手段。博客在中国不仅是航海者,还是盗火者。如果,博客只局限在个人的意识当中,只局限在汉语世界中的自娱自乐,最终将会使中国走向狭隘和肤浅。博客应该作为承载传播先进文化和先进知识的重要平台。

博客是一种心情日志

“博客”(Blog或Weblog)一词源于“Web Log(网络日志)”的缩写,是一种十分简易个人信息方式。博客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无线等,尽情展示自我、分享感受、参与交流,美好你我生活。

博客不是日记,因为日志和日记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是分享,一个是隐私。

博客是一种新型话语平台

博客的出现改变了对传统互联网的概念。传统的互联网受众接受的是网络编辑单方面筛选编辑的信息,而博客则建立起了一个真正的,阅读、评论三维空间立体化的互动平台,为所有人构建起了一个平等新型的话语平台。

博客是站在自己视角上,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自己的文字发现精彩的世界,并通过互联网呈现给世界。

博客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在休闲的时候,很多人都选择喝咖啡,其实博客就是咖啡,是一种生活习惯和方式,像中国饮茶的国家出现喝咖啡一样。它代表着另外一种思想和情怀。

为什么中国的博客如此热度不减?除了中国缺少明星和个人出版系统的市场经济体系以外,更主要的是它给了中国一个全新的思维观念和看待世界的角度。在网络时代,博客成为人们所寻找的精神家园,也因此也成为了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它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

像新浪等这样的规模网站,现在也自己称呼为传统互联网。因为,那是网站一方的编辑单独编辑稿件传递给受众。现在有博客,你自己有说话的权力,有说的更精彩的权力――BBS显得有些凌乱和琐碎。博客追求的是共享。你可以是转载,也可以是原创,你有自己的观点。而你的观点其实就是你的素质,能力,才识等等的综合体现。它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正在悄然引发一场中国式的文艺复兴运动。

博客是一种个人杂志

博客是“小众情趣大众化”的杂志。博客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赋予“个人”的信息和寻求共享的可能性,在虚拟社会中,赋予了个人一个信息化的“生活”天地,这其中也包含信息分享欲望。博客,自由表达的平台,更多折射出个人形象的展示、个人形象的推介、情感的倾诉、思想的交流、并且兼有资料存储的功能。从这种意思上来说,它更像一本个人性情的杂志。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文字,用自己喜欢的图片,排自己喜欢的版面,呈现给受众的是一个丰富的、个性、真实的网络杂志。博客的未来发展是博客联盟形式发展,另外一个发展趋势是博客、播客、维客、印客、倔客连锁发展。博客精神的核心是体现一种共享精神。随着印客的兴起,博客可以和印客实现一个完美的组合流程,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个性的编辑整理自己喜欢的作品。

博客是一种自媒体

据了解,目前我国博客人数已从2002年的20万左右,发展到2006年的2050-2080万人;博客类型涵盖了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全国活跃博客人数超过300万,约占网民总数的15%。据他介绍,研究报告显示,到2010年,全世界约有50%-70%的新闻将出自博客。

博客中的德拉吉、“拉链门”事件以及萨利姆•帕克斯因在伊拉克战争中所写的战争博客文章而成为英国卫报专栏作家,这些都是作为自媒体的一个标志。在国家法规允许的政策下,个人可以依靠博客的力量,形成自己的专栏,形成自媒体。

大卫•维恩伯格(David Wein-berger) 说:“互联网教给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我们既能够成为一个庞大公共群体的一部分,还能够保持我们的个性面孔。但是这又需要我们花更多时间在公共场所生活。在互联网上, 日记的概念已经被外化了:会有公共的日记出现。今后可能的情况是,在真实世界中曾经有的公众和私人自我之间的那条本来明显的界限会逐步被腐蚀掉,一点一滴地。”他认为,未来每一个人都会拥有至少15个崇拜者。而博客无疑是构建个人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博客是一种个人品牌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以虚拟ID构建的虚拟社会正在被更多的人所接受。THE SECOND LIFE所倡导的新的生活方式也被更多人所接纳。未来,每个人都会有两个身份。一个是真实社会的身份,另外一个就是虚拟社会的身份。在未来高新技术发展和普及的前提下,网络中虚拟社会的行动,比如买书、订阅、购物、付账、缴税、买保险等可以很便捷和真实社会搭建起平台。当虚拟和现实搭建起这样的平台,个人的品牌意识建立就显示的很重要了。这是一个个人品牌逐渐凸显的时代,它让你的个人价值最大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博客作者已经不再是普通的网民,已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文明科技的传播者,而不应是糟粕的散布者。作为构建设个人品牌的标志之一就是博客。

博客是一种传播先进文化的手段

总书记在党的17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第4篇

关键词:高中;生活化;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1-094-1

一、高中作文教学现状

我国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仍然处于教师教学刻板学生学习痛苦的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应有发展,而高中作文教学始终是教育的难点和重点。衡量学生的语文水平,主要从其阅读和写作两方面入手,而现实凸显出的是学生作文水平不容乐观。作文不仅成为学生极为头疼的事情,也是教师无法进行教学改革的科目。另外传统的应试作文训练导致诸多学生写作模式化和僵硬化,无法抒发自身情感,长此以往学生丧失作文兴趣。因此高中作文呈现出以下问题:首先,刻板的写作教学方式抑制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传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采取“命题——批阅——讲评”模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习惯按照老师思维方式逐步形成八股式作文,严重丧失了自身个性和创造力,文章中无法蕴含自身饱满的情感,缺乏感染力;其次,写作教学与学生实际需求脱离,现有的写作教学计划缺乏系统性,教师命题往往以近年来考试热点出发,学生也以教师喜好为对策,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写作没有发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思想情感表达水平的功能;最后作文评判标准失衡,目前高中写作水平的评定过于条条框框,将学生的真情实感拘泥于评分标准之中,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模棱两可,学生无法听到建设性的意见,更加无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总之高中作文教学脱离实际生活,学生无法真实、个性地表达内心情感。

二、高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策略

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作文教学是这样阐释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以此为目标,笔者提出以下作文教学策略供同行参考。

1.树立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

传统的作文教学将学生的思维固守在封闭的教室中,割裂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教师应该意识到写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点滴,丰富生活阅历增加情感体验,进而引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真实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因此树立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打通作文与实际生活的通道成为作文教学的关键。

生活化作文教学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根本,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将课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结合,引导学生仿写或者写读后感,为学生铺垫良好的写作情绪,营造抒发真实情感的写作榜样。总之,新的作文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能够实现生活化作文教学实践,能够克服传统作文教学中的训练弊病,激发学生参与性学习,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课堂,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情感,写出贴近生活的真情文章。

2.生活化作文教学实施策略

首先,期刊的编辑。在笔者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组织学生编辑期刊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手段。为提高学生写作练笔的质量,教师可以提议全班同学组织编辑班级刊物,将学生分为审稿组、排版组以及美工组等部门,班级所有学生均需要履行定期交稿义务和刊物组织中的责任,稿件要求原创且抒发真情实感,并定期评出刊物中优秀作文加以褒奖。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写作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对作文的评定能力,鼓励学生在刊物的创办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向彼此学习。

其次,写作和关注网络日志。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盛行,网络交流能够使得师生之间更加亲密无间,同学之间互动更加频繁。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高中生都有自己的博客和网络日志,里面真实、简单地记录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内心感受,与网友分享;教师应该准确把握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正确引导学生的网络写作。例如教师定期关注学生的网络日志和博客,了解学生的真情实感和写作风格,并积极地给予鼓励和恰当的评论,将网络交流与现实的师生沟通相结合,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写作水平。

最后,感悟社会体验。高中生作文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对生活材料缺乏认知,不能感同身受表达内心情绪,这并非简单的语言表达障碍,而是由于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不足。针对此类问题教师应该在写作命题上多下功夫。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实践活动课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或者进行春游等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发现生活的真谛,感悟社会真情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只有付诸亲身体验才能在写作中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想法。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不要妄加评论学生的个人观点,倡导学生以特色的写作手法张扬个性,尊重学生原创作文,站在学生的立场对整个社会加以感悟。

第5篇

关键词:教育;博客;教育专业化;作用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3-9357-02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blog to Promo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ANG Yue-hong, CHENG hua, SONG Jing

(Yancheng Health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Yancheng 224005, China)

Abstract: The blog applied to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t the various schools, especially in the primary schools has been a very good application.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education Blog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then discusses the role of education Blog in the proces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final analysis, education Blog in the promo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a number of problems and solutions.

Key words: education; blog; education specialization; role of

教育博客(Blog)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建起了自己Blog网站,学校教师教也纷纷在校园Blog网建立自己教育Blog。目前越来越多的老师把Blog和教育叙事用得更加灵活自如,他们在Blog上彼此交流、记录下自己教学生涯中闪光的思想,把Blog作为学习资源、教学平台和自己的信息化生活的环境,诸如讨论教案、教学设计等,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教育Blog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1.1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涵义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职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 逐渐符合教师行业专业标准, 成为一门专门职业。从理论上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取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的广博精深和技能的熟练程度;二是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认识和提高;三是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要通过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专业发展文化与模式。教师专业化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经历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一个发展过程。

1.2 教育Blog概念

Blog是Web与log组合的缩写,可译为“网络日志”,常称为“博客”。 教育Blog可以这样来理解:一种可以表达教师个人思想和工作经历,表达的内容可按时间顺序排列,并且能不断更新的网络信息呈现方式。在当代信息社会,教育Blog充分利用了网络双向互动,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将教育者的工作与思维历程、灵感与思想精华进行及时地记录和,并可连接到互联网中最有价值、最相关的信息与资源,这是一种教师个人与外界深度交流沟通的网络新方式。

1.3 教育Blog的功能

教育Blog大致有五种功能,① 归档,包括按日历归档,按年月归档、按内容归档,这一功能可以用来对教师所写日志进行简单的归类,方便教师对自己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管理。②所写的日志,可以列出所有日志的标题,也可以只列出一部分,主要还是方便教师对日志进行管理。③查询检索,若不知道自己是哪天写的日志,也不知道把它归在哪一类里面,可以通过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对教师来说,利用关键字查询,是进行知识管理的另外一种有效的手段。④链接,链接是Blog的一大特色。通过链接功能,可以链接到他人的Blog,也可以连接到自己经常浏览的网站,形成自己的社群网络;通过链接资源,可以形成自己的知识来源。通过这些弱连接,教师之间还可以互相学习,共同影响,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⑤日志,的日志可以是笔记、灵感、文摘、多媒体、或者是各种超链接。的内容包括时间,文章的标题,正文,作者、留言、引用跟踪等。的内容,就是教师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的内化过程,是对生活的反思过程。

从对Blog的分析中可以看出,Blog的即时功能,知识管理功能,链接功能非常适合作为教师自我发展的平台,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管理工具,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化工具,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2 教育BLOG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积极作用

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学习工具,教育 BLOG在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方式和深度思考等等诸多方便给教师带来益处,主要表现为:

2.1 BLOG使教师主体意识觉醒

所谓主体,是一个哲学的概念,是指事物的属性、关系、运动变化的承担者和载体。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主体是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教师主体的觉醒,是指教师认识到自身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承担者和主人,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决定自己的工作生活发展变化,从而自觉发挥能动性,积极投身于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

教育Blog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包含了三个环节的过程:捕捉灵感、记录事件;亲身经历、行动实践;相互交流、自我反思。这是一个螺旋发展的态势,引导着教师在不断记录、反思、交流、共享、实践中寻求问题理想化的解决。在此过程中,许多教师改变了学习和生活的方式,主体意识正在觉醒。

2.2 教育Blog的出现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由于教育Blog在使用技术上的低门槛,在情感上的人本化,在操作上的简单化,在经济上的便宜性,使教师接受这一社会性软件的现实可能性。技术上近乎零障碍的博客,透露着“零距离”的人文关怀,使博客具备了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意义。在博客平台上教师可以记录自己对教育的思考,在不断地阅读、书写、积累、交流中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丰富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一名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这样就要以有助于改变教师的学习方式,使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自我更新成为现实可能、有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反思方式,为教师的反思性学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力的技术支持

2.3 教育Blog可以促进教师协同学习

由于博客具备 “、分享、交流”的功能,它可以让教师把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周围的群体交流心得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中的教师们课后需要进行教学反思,可以借助教育Blog这些特点,并且教师可以通过优秀教师、教育专家的Blog站点与他们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与名家大师们进行交流。在这种不断交流的过程当中,多了教师的独立思考,多了研究型教师团队的思想碰撞,更多了碰撞后产生的新观点、新智慧、新知识、新积淀、新资源,就推动了教师自身的进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4 教育Blog能实现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

传统的各种软件在个性化上很难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教育Blog是个性化的产物,适合教师个性化的发展。无论教师对什么方向感兴趣,都可以利用教育Blog来充分发展。除此之外,许多Blog还可以按照教师的喜好,进行界面的设置。用教育Blog拓展教师个人学习兴趣,从内容上来说,更专注于某一个方面内容的学习和交流。用教育Blog拓展教师个人学习兴趣有两种参与方式,一种是以教师作为学习者个体为中心,通过链接或邀请他人参加,形成基于某一学习主题的交流社群;还有一种方式是通过参与他人创建社群,来发展提升自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并与社群形成互动。

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3.1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重视教育Blog,引导教师利用教育Blog进行学习

当学校没有建立自己校园Blog,教师们把Blog“安家”在不同的网站,彼此之间相对独立。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可以架构大校园Blog平台网站,这样就可以把教师的Blog集中在一起,解决了分散的问题,创建了相对集中的学习社区。有了学校的教育Blog平台,就要引导教师撰写教育日志,应该引导学校每一名学科教师,尽量将Blog与学科教学相结合,避免Blog应用的泛化,这样教师可以把在课堂上遇到教学问题,放在Blog上进行相互专门讨论,从而可以更快更好的解决问题。

3.2 教师应充分学会利用阅读工具来提高教育Blog信息阅读速度

教育B1og上的信息越来越多,这给人们的阅读带来了困难。众所周知,Blog上的内容基本上每天都有更新,但它不像主题网站那么固定。作为一个教育Blog读者,每天可能会访问许多Blog。很多时候,在打开这些Blog之前,读者根本不知道其内容是否更新。为了避免花费大量时间挨个去打开这些不确定是否有新内容的B1og,就需要一种B1og的订阅工具,它可以自动帮你获得你订阅的Blog的更新内容。目前,已有的一些支持RSS(ReallySimpleSyndication,即简易信息聚合)的B1Og阅读软件,例如SharpReader,NewzCrawler、FeedDemon等,可以在不打开网站页面的情况下阅读网站内容。

3.3 学校就建立教育Blog的评估机制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可以说不是一个能处于自发状态,自然完成的进程。同样,利用Blog这一个工具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也需要许多外在的干预,其中一个有效的手段就是建立Blog的评估机制,并在评估的基础上鼓励发展。如何评估这是一个难题,也是制约教育Blog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瓶颈,当然也是各界人士正在研究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 祝怀新,潘慧萍.德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04,39(10):5-7.

[2] 刘恩允, 韩延明.大学教师专业化的内涵、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7,21(11):56-59.

[3] 陆李松.构建区域BLOG社群,促进精英教研走向大众教研[J].教学月刊,2006,27(2):184-189.

第6篇

(一)新兴网络通讯工具介绍

目前,在我国常用的网络通讯工具有腾讯QQ、微信、微博、人人网等。较早出现的也是使用率最高的是QQ。QQ是一款基于Internet的即时通信(IM)软件,它支持在线聊天、视频电话等多种功能,并可与移动通讯终端等多种通讯方式相连,是中国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聊天软件之一。微信拥有超过6亿用户,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和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人人网注册用户来自社会各界,从而跨出了校园内部这个范围,给不同身份的人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平台,提高用户之间的交流效率,网站提供日志、相册、音乐、视频等网络热门资源分享等功能。

(二)新兴网络通讯工具的普及性调查

上述通讯工具的使用率越来越高,辅导员对网络沟通方式的选择应基于同学们对网络交流工具使用的偏好,利用最合适的媒介与同学们进行沟通交流。针对网络交流工具的使用率,笔者进行了一项抽样调查。以200名在校大学生为抽样样本,网络交流工具为QQ、微信、微博、人人网,分别统计使用率及意愿沟通率,得到以下结果。QQ使用人数198,使用率99%;微信使用人数176,使用率88%;微博使用人数159,使用率79.5%;人人网使用人数153,使用率76.5%。由此可以看出上述四类网络通讯工具的覆盖面之广。这也是“90后”这一代的特点,好奇心强,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熟悉各类网络信息技术。

二、网络交流的几种方式

网络通讯工具的多样化以及界面友好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几乎每个学生都会使用QQ号、微信、飞信等通讯工具中的一种或几种,这使得网络沟通变得简单易行,同时日前流行的微博、人人等交流方式,使用率也是相当高,这些资源保证了网络沟通的持久性。因此,通过对网络通讯工具的即时性进行分类可得下述两种交流方式:

(一)通过QQ、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进行沟通

QQ、微信、飞信等即时网络聊天工具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为辅导员与学生沟通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90后”大学生为从小的生活环境所限,与同龄人可畅所欲言,但是与老师面对面时难以表达自己。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学生平时不敢直说的、敏感的话题就可以通过QQ、微信等聊天工具与辅导员沟通,这样既避免了辅导员与学生面谈时候的尴尬,又能够拉近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网络聊天可以为双方提供一种平等性,大家不论真实身份如何,在网上你我都是“网友”,学生与老师在“友”的身份下,沟通就要比平时见面更能顺畅的沟通,辅导员以网友的身份更能有效的对学生的行为缺点或者生活目标等进行指导。QQ、微信等即时性的聊天通讯工具能够让辅导员与学生第一时间进行沟通交流信息,它能够给双方提供平等、互动的环境,打破距离、地域限制,有效地辅助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工作。

(二)通过人人网、微博等具有延时性的网络资源进行沟通

即使是使用QQ、微信等即时性的聊天通讯工具,仍存在少数性格内向的同学依然不能主动与外界接触,不善于表达自己,认为QQ、微信过于直接。这样的学生更多的是使用人人网、微博等网络资源表达自己,通过发表日志、心情等方式抒发内心的感受。辅导员经常浏览学生们的日志或者心情,往往能够体会到学生这一段时期的心理变化,在日志或者心情下留言,甚至可以匿名留言或者发帖,以适合这类学生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目前产生的问题。

三、新兴网络通讯工具的优点

(一)突显管理人性化,增进师生关系

网络交流的平等性、互动性以及时效性等特点,使得网络工具这种无形的工具具有了人性化的特点。辅导员或者学生管理工作者需要做到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管理教育方式,要学会与自己的学生建立朋友关系,突破其年龄与地位上的差距,让学生主动与自己谈心交流。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通讯工具与辅导员沟通,辅导员也可以通过这些工具向学生传递朋友间的关心与爱护。例如,在学生的生日当天,通过QQ、微信、飞信等发一条生日快乐的祝福语,让学生体会到辅导员老师的关心与关注;在学生发表状态后做简短的评论,写一些自己的感悟,会让学生产生认同感,拉近之间的距离。另外,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当中,学生们不用考虑要面对的社会舆论的压力,在这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得到了思想上的解放,最终使大学生能够更轻松地面对友(爱)情,交往需求在网络中得到充分的满足。

(二)“背对背”沟通,易于发现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遭遇精神苦闷、挫折失败时,往往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和问题,他们渴望找到可以信赖的倾诉对象和适当的发泄方式。很多时候,他们会选择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来寻求心理安慰。这个时候,QQ空间、签名档、人人网以及微博、微信等会成为他抒感的平台,以日志、心情、说说等形式呈现在网友面前,高校辅导员就可以经常留意大家的信息变动,来了解学生最近正发生和经历的事情,进而判断其心理变化。另外,为了便于加强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辅导员可以利用网络媒介将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资料到网上,学生可以随时点击网页,接受辅导,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

(三)利用新兴技术,提升工作效率

随着电脑、平板、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学习必不可以少的通讯方式,利用网络媒介可以快捷方便的传达信息,提高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的工作效率。比如,上课时间地点由于突况变更的通知、校内各种突况的通报、即时性消息的传递、针对大四毕业生的就业信息的随时,都可以通过QQ、飞信等网络通讯工具进行传达,信息传递覆盖面广,同时学生接收到信息并相互转告,既方便又快捷。具体到班级管理方面,就目前形式来看,辅导员所带班级过多,如果每次班会传达事情都以班会的形式,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时间,对辅导员来说也是非常繁琐的,他们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处理其他事务,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现代化的手段可以弥补这些不足,经由网络通信工具,辅导员可以将各种信息实时公布在通讯工具的群分享里面,学生上网就能够浏览阅读。现在的手机网络通讯功能发达,通过这种媒介辅助进行班级管理,能够极大提高班级管理效率,使得高校日常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科学。(本文来自于《中国校外教育》杂志。《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四、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网络 语文 教学 新天地

计算机网络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传统的语文学习。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促进语文教学的教法和学法的和谐,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网络平台实现了语文教学的“大语文教育思想”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因此,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把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思维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人格完善的教育。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国际互联网的虚拟环境,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无地域局限的活教材,实现了“大语文教育思想”。厚积方能薄发,旁征博引也不再是难事。

如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课的网上搜寻,提供给学生更多感性资料:观赏颐和园的视频,阅读有关颐和园的故事,为激起学生爱国情怀提供基石。《敬畏自然》的学习后,让学生利用网络搜寻了解到当前全球面临着的环境问题,同时观察、调查一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环境破坏,通过“论坛”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云南的歌会》的学习,让学生利用网络了解各地的民风民俗,调查当地毛龙、敬雀节民俗活动,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等。

二、网络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不仅丰富多彩,同时还提供了最先进的信息组织方式,它可以根据人们的不同要求将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有机地组合起来,创设情景,让教学更具直观性。

如学习《看云识天气》这篇说明文,课文具体介绍了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如果只凭文字的理解和教师的口头描述,学生难以理解,但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配以相关的动画与音响,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云与天气的密切联系,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课文预习中,网络还可以为学生带来丰富的现实生活材料,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而有趣的语文问题。例如在教学中通过百度、谷歌、有道、搜狐、雅虎等搜索引擎查找每篇课文的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和课文中关键的词语,既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生的知识面打开了,视野开阔了,我们语文老师就可以免掉许多无用功的花费。从而更多时间去钻研自己的教法、学生的学法。

三、网络平台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在传统作文教学课上,由于条件限制,作文教学以面向整体进行,范围窄、形式单一、效率低下。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中,可以突破时空局限,拓宽学生视野,学生因“身临其境”而获真情,动起笔来有话可说。教师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给学生提供作文教学的个别化指导。针对学生参差不齐的作文水平,分别给予不同的写作要求和不同的评语。通过调查了解到,在我所教学的班中,全班62名学生,占80%的学生都有QQ号,于是就利用这一资源,要求学生开通QQ空间,在空间里写日志,一方面加大了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开展互助学习。同时教师也参与日志的写作,为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要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的留言、评论。学生写作自然会成了身边的事,自己的事。

四、网络平台利于师生交流,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互联网技术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便利,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软件或技术,增强与学生的交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促进教学成果的巩固,也有利于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

学生课后可以通过上校园的局域网随时查找所需的材料,随时发表自己的文章。套句时尚的话就是可以“将学习进行到底”。而教师则可通过电子邮件,QQ等方式定期到网上去回答学生的问题,去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对学生的学习作出动态的评价。

在QQ共享群里,教师将提供一些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课外阅读的材料等让学生下载,也要求学生上传自己的学习成果,共分享在学习中的快乐。教师还将一周的教学情况以“日志”的方式发表,也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评论,还要求学生以“心情”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语文学习的感受,这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同时也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第8篇

这是我的一位好友发表的对网络交友的文章,值得一读。我把它推荐给网友。文章的副标题是我添加的。

她想离开前,几次与我交流,听取我的意见。这期间,她删除空间里的日志,更换网名,又连续发了几篇日志,能看出她复杂的心里。我对她说,上网了解信息和学习是必要的。不过网络里垃圾太多,很难做到不吸食垃圾食品。关于网络交友,无可厚非,关键是如何把握自己。

我与她结识于半年前。她的文字清晰明快,情感表达真挚,有一定文字和作文能力。为辅导她作文,我与她通过两次语音,多次文字交流。对她的印象:是个热爱生活,喜欢读书,为人正直的职业女性。

与其他网友离开一样,对她的想法,我同样心情有点复杂:即欣慰又有些不愿她离去。我理解并尊重她的抉择,希望她能控制自我,通过互联网了解时事、社会,学习到文化知识。在这里,祝她一切诸好!

(曹老师)

走入网络,还得从两年前说起。由于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失去两位至亲至爱的老人。为此,我因思念父母心切而常常陷入深深的痛苦中难以自拔,多数时候都是以泪洗面,对生活没有丝毫的热情。我是一位性格内向的女人,对事情总是提不起放不下。四年的同窗朋友见状,就帮我弄了个。刚开始我没多大兴趣,一两个月不会上一次网。后来,随着上网次数的增加,我认识了一些朋友,有的聊过一两次就再也没有联系,有的却是一聊就聊得很投机。俗话说;日久生情,久而久之,就会有一上线就想见朋友的那种冲动,见不到就会有一种淡淡的失落和忧伤油然而生。除了自己想见的人好像对谁都不会有兴趣。于是我慢慢学会了隐身,逛起了朋友们的空间,学着写一些凌乱的文字,所谓的“诗歌”“散文”之类的东西写了不少,在朋友们的赞扬声中兴趣越来越浓。我真真切切的感到了网络中真挚的友谊,于是内心不再孤寂,对父母的离去也渐渐淡忘。( : )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展到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的程度,只要一有空,就坐在电脑旁,聊天,写东西,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总觉得时间过得充实而愉快。于是对孩子的关心少了,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天天下滑,对老公也逐渐有些冷落。由于常常很晚才去睡觉,惹得老公总是不高兴,说我玩物丧志,还说我中毒,要让我去戒毒所戒毒。对现实中的朋友也日渐疏远。为此,我产生过戒网的念头,把空间的东西都删了,可是过不了几天,烦躁的内心又驱使我二度走进网络。

直到有一天我认识了一位女性网友,我们聊到了一位共同的网友,她说那男的说喜欢她并爱上她了,还说要见面什么的,当时我吃了一惊,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因为这个男的也向我作过同样的表白,刚刚才对我说过的话,怎么又会向另外的女人说起呢?这次聊天,让我真正看清了网络世界中虚伪的一面。

后来,我很少聊天,偶尔聊聊都是跟那些比较正派的人聊点有用的东西。对于开视频查户口的网友极为反感,这些人只要跟你一聊,就没别的,为开个视频都要折腾个老半天,如果你不开视频,就用“不真诚,不够朋友”之类的话语来激你。慢慢的,我不太喜欢聊天,开始在网上不厌其烦的写着自己想写的东西,去逛那些有着相同爱好的朋友的空间。可不知为什么,自己总是那么入迷,写东西也能一写就是几个小时,常常忘了自己该做的事。

回想这一两年来,自己虽然也在网络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失去的更是不少,感觉很对不起老公,对不起孩子,常常忽视了他们的存在。

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话是:现在仍痴迷于网络交友的朋友们,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把握得好了,将会收益多多,反之,将会对自己,对家人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茫茫网海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海洋,我们千万要慎行,不能滥交朋友,一定要交那些实在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只有这样的朋友,才能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取长补短,使自己不断进步和提升。网要上,但是要适可而止,不能影响家庭的和谐,不能偏离现实的轨道,好好珍惜现在的一切,好好爱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吧!

第9篇

一、教师通过网络掌握学生动态,进行情感交流

教师通过网络间接交流与面对面直接沟通相比,更容易拉近师生的距离。现实中,不少学生对班主任望而生畏,甚至一学期也不敢跟班主任说一句话。然而在QQ聊天中,一个大大的“笑脸”表情便顿时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隔阂,拉近心理距离。老师的网名、头像、日志等等,会给学生一种全新感受。当学生认识到老师并不是不可亲近时,就会主动与老师交朋友。另外,学生喜欢在网络中涂鸦,发表日志、QQ签名等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或者近期甚至瞬间的心情,而老师可以通过QQ及时捕捉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到现实与网络的动态跟踪,对学生能够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必要时,在网络中以留言的方式给予点拨或者鼓励。相比之下,老师在课堂的教诲,学生往往只记得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语句,而网络留言以文字形式表现,相当长的时间内,学生仍可以翻阅。

在班主任工作经历中,笔者发现:有一些平时看似自闭、寡言少语的学生,在网络中却是写作高手,可以自由流露出丰富的情感。因此,班主任利用网络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例如,班里有一名以前平时表现很好的学生,一学期后却开始出现迟到、旷操的情况,以后甚至发展到天天旷课、夜不归宿。老师找到他,试图与他交流沟通,该学生低头不语,不吐一字。老师经过浏览他的QQ空间日志,看了他回复给朋友的留言,从中找到了答案:这位学生从小生长在单亲家庭,如今父母都各自成立了新的家庭,他顿时感到自己成了无人疼爱的孩子,开始自暴自弃,甚至产生了辍学的念头。发现这一苗头以后,老师立即联系了学生家长,有针对性地对这名学生进行了心理疏导,课余时间时常通过QQ与其进行沟通,让学生不再感觉到孤独,没有被抛弃、冷落,从而让该学生找回了自我,摆脱了心理阴影,重新焕发了生活的激情,学习成绩、与师生的关系均焕然一新。

二、教师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公开,让学生参与到班级建设中

在班级管理中,学生班委与班主任直接联系,涉及到信息传达、出勤考核、活动安排等等。但这样会加大班主任、班委与其他学生之间的距离,给学生一种“班委是为班主任服务的,他们才是班级建设的主体”的错觉,另一方面也会使班委失去同学们的支持,处于孤立的状况。这必然会导致班委失去作为班级管理核心的作用,从而降低了班级的凝聚力。对此,班主任利用网络公开信息,让学生当家作主亲自参与班级管理。班级的事务由师生共同参与管理,部分事务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决定,增强学生班级主人翁的意识,使每个人感觉到班集体是“我”的班集体,班级的管理与“我”息息相关,“我”也是班级的管理者,学生会更加主动更加热心地为班级建设出谋划策。

班级建立了QQ群,学生可以在群里畅所欲言,随时发表对班级建设的点滴意见、对班级活动的独特看法、对任课教师的主观评价等等。在QQ流的过程中,班主任就能够随时掌握班级的现状,了解学生的期望,并能及时发现问题,予以解决。班主任尽力让学生在QQ群里提出的合理意见成为现实,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

班费开支一向是学生之间比较敏感的话题,在班级QQ群空间中设立一个“班费管理”板块,专门用于公开班费的每一笔开支及用途,让班费的每一分钱都能用到最有意义的事情上,从而不仅消除了同学们对班费使用情况的疑虑,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理财、当家作主能力。

三、教师通过资源共享,积极开展网络第二课堂活动

网络的最大特点是资源共享,但是,学生只是利用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比如游戏、听歌、看电影等等,没有把网络资源共享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班主任可以通过收集一些相关学习辅助材料,放到QQ共享里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所学知识,促进学生们进步。除此之外,观察发现,每一名学生都会被某些事情感染,他们会感动、会震撼、会突然变得很懂事。班主任可以创造氛围,让学生更多地接触那些能够触碰他们心灵的东西,自然而然地灌输德育教育。

除了在课堂召开主题班会外,班主任还组织开展“网络第二课堂”,相比单纯的语言描述,网络中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班主任有意识地在网络中搜寻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或是视频,放在QQ群空间的“感悟人生”板块。学生会主动浏览,还会留下自己的想法。

感恩节来临之际,教师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给学生准备了一个“孩子和树”的寓言故事,还有一段网络上非常流行的“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爱自己”号称史上最感人的演讲。学生们纷纷转载了故事和视频,甚至有学生还在自己的空间写下了观后感。

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颗纯朴的心灵,只因为学业的压力,周围的种种诱惑,使他们无暇顾及身边的人和事。教师通过“感恩”的专题教育,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辛勤付出,从而学会感恩。

网络是一个公开的信息平台,是老师、学生和家长共同的课堂。教师合理使用这一平台,加快信息的传递,也方便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另外,学生多是外地人,常年住校,与家长联系较少,通过网络公布的信息,能让家长及时、准确地了解学校的相关政策,也能够让家长随时掌握孩子的动态。

四、教师通过网络,给学生一个自信的平台

学生处于青春期,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冲突的变化时,时常会感到思想和行为的困惑和混乱,他们需要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埃里克森说过:“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

很明显,此时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能够增强学生自信心,对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班主任要重视学生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现状,利用各种途径增强学生自信心。一个好的老师要能够放大学生的优点,学生每一点进步,老师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利用网络,第一时间将他放大出来。老师不会吝惜对学生的夸奖与赞扬,而学生正需要得到老师对自己的肯定。

比如:班里有一位经常迟到的学生,一天他突然能够准时到教室了,老师就会在QQ群中记下一笔;有一位学生是漫画高手,老师会把他的得意之作,在QQ群中大秀一番;班级聚会,平时默不作声的学生突然一展歌喉,老师会拍下经典的瞬间,放在QQ群上;学生在班级打扫卫生、拾金不昧、孝敬父母等德育优点,老师不忽略任何一个值得表扬的细节。与老师平时的口头表扬相比,QQ群中的“光荣榜”会更加持久地记录每一位学生的点滴进步。

第10篇

关键词: “博客” 大学生“博客”文化 原因 影响

一、“博客”的出现及现状

“博客”一词目前在互联网中已非常普及。中文“博客”一词,源于英文单词Blog(指人时对应于Blogger)。Blog 实际上是WebLog的缩写,Log本来的意思是“航海日志”,后来泛指任何类型的流水记录,Web是指互联网,所以说Blog就是“网络日志”,一个Blog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所构成,Blog的内容可以是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或评论,也可以是自己的日记、照片、诗歌等。

在1997年12月,Jorn Barger运行的“Robot Wisdom Weblog”上第一次使用weblog这个正式的名字。2001年9月11日,美国世贸大楼遭遇恐怖袭击,博客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来源。从此,博客正式步入主流社会的视野。2002年是中国博客的“元年”,在这一年,两位中国互联网专家――王俊秀和方兴东建立了“博客中国”网站,使得WebLog的中文名称“博客”开始传播并渐渐为大众所了解。2003年,博客用户爆炸性增长到20万人,引起巨大争议的女性网络“木子美”让“博客”概念走向大众。2004年,近百万博客用户形成一个庞大的博客群,博客用户突破以往“网虫”写日记的界限,开始更迅即、更广泛地传播信息和思想,写博客、看博客成为网民除了BBS、E-MAIL、ICQ(QQ)之外的第四种网上生活方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作为用户自创内容的重要应用,博客自诞生以来,注册用户一直保持快速的增长势头,到2010年,中国博客用户已经达到2亿人。博客用户在规模增长的同时,其活跃度也在提高,博客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

二、“博客”文化的含义及特征

与个人主页相比,博客是一种方便的、个人化的、即时性很强的网页。一般的个人主页门槛相对较高,而博客则不同,博客是一种“零进入门槛”的网上个人出版形式,即博客满足4个零条件: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会申请免费邮箱的人,基本上都能够快速掌握博客的使用,[1]几乎可以“零技术知识”、“零成本”地拥有自己的博客空间。

与传统的BBS、E-MAIL和ICQ这三种互联网沟通方式相比,博客是一种公共性和个性相对平衡的沟通工具。BBS处在一种开放的状态而缺乏约束,因此公共性较强;E-MAIL和ICQ则是多用于个人间点对点的通讯,因此个人性较强;而博客则兼具个人性和公共性。博客是个人在网上展示自己的思想、与别人沟通交流的综合工具,同时,博客日志可以经常动态更新、不断积累,它的管理也比BBS简单得多。总之,关于“博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但基本的内涵都是一致的。我国最早的博客研究者之一孙坚华认为:“比较完整的博客概念,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其内容主要为个性化表达;二是以日记体方式而且频繁更新;三是充分利用链接,拓展文章内容、知识范围,以及与其他博客的联系。”[2]因此,博客从诞生之日起就体现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我们称之为博客文化,博客文化意味着开始实践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工作方式、新的学习方式和新的交流方式。一个真正的博客人,通常需要具备这样一些特质:具有对知识和信息的渴求、对关注领域的执着、思想与资源共享的开放心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博客不单单是一种网络技术手段,它更是一种网络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大致具有如下特征。

1.思想观点的共享性。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不同于传统的、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写作方式。博客从以信息共享为特征的第一代门户过渡到以思想共享为特征的第二代门户,它把人们带入到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世界,达到一种思想和观点共享的境界。

2.信息传递的即时性。

博客可以即时、记录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更新频繁迅速。内容的不断更新几乎是每个博客每天的例行公事。时常更新,不断积累,是博客文体区别于其他个人文章或著作的关键。信息传递的即时性确保了博客的新鲜度与活力。

3.思想交流的互动性。

在博客世界中,博客作者是博客网站的核心,博客与博客、博客与读者、读者与读者间多重交互的沟通成了维系博客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博客既是“主角”,他主动地提供信息,传播自己的思想与观点,同时又作为“参与者”接收信息,分享他人的信息与知识。

4.表达观点的自由性。

“博客时代”的来临,意味着媒体掌握在每个人手中。[3]博客给普通大众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思想的空间,他们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把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和理解、对学习对人生的体会和感悟记入博客。

大学生拥有旺盛的精力、张扬的个性、敏锐的思维、表达自我的欲求和对新生事物的巨大热情,大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关注度历来极高,大学生的这些特性与博客文化的上述特征正相契合。博客成为大学生积极参与的信息与思想沟通共享平台,大学生成为博客用户中非常活跃的群体。他们渴望通过博客来展示自己、表达观点,他们自由地选择喜欢的背景设计,使用喜欢的字体颜色……总之,这是一个自由的空间,一个能够充分展示大学生个性的平台。[4]

三、大学生“博客”文化流行的原因分析

随着博客的发展,博客行为的动机及博客文化的流行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很多学者对此作了研究,其湾学者黄钮棠、陈群典和林欣怡在2005年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博客行为的5种动机:(1)自我表达。是指人们为了表达自我情绪、满足创作欲望、记录个人情感和生活而进行写作的动机。(2)匿名替代。是指人们为了暂时忘却现实生活,展现现实中不能或无法展现的自己,以及用虚拟的身份畅所欲言而从事写作的动机。(3)信息联系。是指人们为了与友人保持联系、交换信息、寻求他人对自己意见的支持等而进行博客写作的动机。(4)社交活动。是指人们为了结交新的朋友或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而进行博客写作的动机。(5)公开评论。是指人们为了自己的评论和主张,组建公共讨论的场所而进行博客写作的动机。

调查表明,博客群的90%为13―29岁的年轻人,而大学生又是主要群体。大学生进行博客行为主要也是基于以上的动机,其中渴求自由表达自我和情绪宣泄是很多大学生进行博客行为的主要原因。大学生由于学业的压力、生活中的困惑、就业的困难等问题,内心深处集聚了极大的压抑、困惑,而在现实社会很难找到一个畅通的沟通渠道来缓解压力,因此,他们选择了博客这种低技术、强共享、重个性的渠道来表达自我情感,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感想和看法,并从中获得安慰、宣泄和满足。

1.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博客的“零进入门槛”,为大学生博客的流行提供了条件。

进入到21世纪,计算机和互联网在我国加速发展并越来越普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高,攀升至31.8%。

在网络世界,博客不像个人网站或有些网页,需要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如网站申请、网页制作与设计、网页管理等。博客的“零进入门槛”使得大多数学习者都能够快速掌握博客的使用。只要通过网络注册,便可以自由自己的日志,不再需要网民自己制作专门的网页,不存在技术难度。这些都为大学生博客的流行提供了条件。

2.大学生社会交往方式的转变,获取信息和知识途径的变化,为大学生博客的流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传统的交往方式占主导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寻求通过现代联系方式来追求建立更加广泛、多样的人际关系,于是网络成为他们的选择,成为他们交往的重要渠道。博客体现的是自由表达、开放宽容、个性张扬和敬业的精神,对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大学生通过博客结交朋友,发表观点,获取信息,增长知识;通过博客记录生活,整理思想,与素不相识的读者分享和交流思考的收获。

3.个性的展示,表达思想,缓解压力,是大学生博客流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SOHO的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对博客有这样一个形象的定义:“博客是互联网上的精神家园,没有博客之前,互联网就像荒蛮的牧业文明一样,人们到处游荡,居无定所,今天在这儿写一段,明天在那儿写一段。有了博客之后,互联网就像进入了农业文明,人们有了自己的土地,有了自己的家园,可以把财富和文明沉淀下来。”传统媒体如报刊、杂志由于条件所限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倾诉及交流的需求,而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平等性给大学生交流思想、抒发感情、展示自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大学生通过博客可以自由发表言论,充分展示个性,随心所欲地抒感,发泄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排解的不良情绪,缓解因为学业就业带来的竞争压力。

四、大学生“博客”文化流行的影响

博客的出现及其在大学生中的流行,在方便大学生充分展示个性、自由表达思想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1.积极的影响。

首先,博客的自由性、开放性,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大学生面临的主要任务不只是获取知识,更是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知识。博客上的信息极其丰富、更新速度非常快,通过博客去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能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因为博客信息是以立体的多元的形式来构筑和处理的,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阔大学生的视野,能使他们更加便利地学习相关社会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其次,博客的共享性、互动性,为大学生认识自己、修正自己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博客除了网络日志的功能,还有评论和留言功能。大学生在自己的博客上记录下每天的所思、所想、所行,阅读者可以通过留言功能对此进行评论,好的方面予以表扬和鼓励,偏颇或不妥的地方也会进行批评和指责。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和认识自己,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同时有的大学生也习惯在迷茫困惑的时候点击观看别人的博客,在分享别人思想的同时,也分享人生感悟和经验教训。

最后,博客的匿名性、虚拟性,为大学生排解负面情绪提供了很好的渠道。人的情绪是需要宣泄和倾诉的,情绪的长期郁积容易导致心理疾病。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抗挫折能力比较差。现在学业的压力、就业的压力使得部分大学生心理极为脆弱,而在现实社会里,又缺乏通畅的交流渠道来缓解他们内心深处的压力。大学生是感情上的强势群体、利益上的弱势群体,在其求学过程中面临压力和困惑的时候,需要发泄和倾诉,而网络则是现代大学生的首选。[5]博客成为很多大学生发泄负面情绪的重要途径。从博客内容看,在大学生博客中,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呈现出明显的情绪色彩。从传播方式看,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博客采用了匿名的方式,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将自己的情绪和不满发泄出来,能够较好地满足情感体验、情感宣泄的“需求”,有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2.消极的影响。

首先,博客写作的随意性削弱了部分大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养成过于主观的随意性态度。很多大学生博客并没有很好地处理情感交流与理性思考的关系。一些大学生用户这样吐露自己写博客的心声:“只是想创造自己的一片天地,在那儿,自己是主人,随心所欲,体味生活,享受年轻。”在他们看来,博客主要是作为一种满足个人倾诉的电子写字板或“心灵日记本”,无论是从博客的栏目设置还是所发文章、图片影集来看,宣泄个人情绪情感、叙述日常见闻、追逐时尚娱乐都成为主要内容,而关注社会时事、文化思想、学术和所学专业的内容偏少,总体上有题材狭窄、感性过强、理性和深度偏弱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部分大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形成或增加了学生过于主观的随意性态度,这与大学生严谨求学作风的要求是相悖的。

其次,网络及博客虚拟交往的依赖性,削弱了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的能力。网络及博客交往一方面扩大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但另一方面也对部分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的能力及心理产生消极影响。有学者指出,网络人际传播缺乏现实人际交往中不能忽视的非言语线索,消除了很多面对面交流中的必要因素,比如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肢体语言、语音语调、两人间距、环境作用等,将对话与交流置于所谓的“社会真空”。[6]在现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他们更愿意享受网络虚拟性、随意性、匿名性等特点带来的交流过程中的诸多好处,会逐渐注重网络虚拟世界的个人交往,而忽视或漠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久而久之,会使得大学生自我封闭,和周围同学的隔阂越来越深,与现实社会中的他人交往和沟通能力减弱,从而削弱了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的能力。

最后,网络及博客传播的随意和泛滥,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博客精神的实质是共享与协作,但共享的对象应有所规范与约束。现在互联网中存在大量以记录个人生活、展现个人思想为主体的博客,其中不乏宣扬违背传统伦理价值的思想,同时,西方个人主义、自由化思潮及文化渗透等都不同程度地冲击着传统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的底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过程中,网络及博客传播的随意和泛滥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的不确定因素。一些未经筛选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还会毫无阻碍地呈现在大学生面前。面对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博客平台,传统权威不复存在,博客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可能会造成大学生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到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甚至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在价值观上产生倾斜,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弱化,民族认同感减弱。

总之,作为网络世界的一种新生事物,博客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文化现象,博客的发展对社会,特别是对大学生的成长带来强烈的冲击和重要的影响,在开放参与、即时传播、无限共享的网络时代,任何“防”和“堵”的措施都是徒劳且完全行不通的。大学生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关注、研究、参与博客现象和博客文化,通过博客这一新兴的信息思想沟通平台积极引导,扬长避短,尽量避免负面影响,使大学生博客文化向健康理性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方东兴,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5.

[2]孙坚华.博客论[J].博客中国,2002.12.

[3]牛根生.21世纪是博客的时代[J].青年参考,2006.10.

[4]陈登报.博客文化的现状、特征及健康发展探微[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第11篇

【关键词】个性化服务;E-learning;兴趣识别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132―03

一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力、资本、设备,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1]。知识的学习、传播和应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而其中最重要的知识学习部分目前主要依靠课堂教学为主。这不仅限制了知识学习的对象;而且单一的课堂教学并不能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限制了知识学习的效果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为基础的E-learning作为网络信息时代新兴的学习模式,为学习者提供了共享的、资源丰富的、不受时空限制的虚拟网络学习,使得自主学习成为可能。E-learning作为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互补,正越来越多成为当代教育体系的有效工具[2]。目前大部分E-learning学习系统只是简单地实现了知识的数字化浏览和学习,但是由于学习者在文化背景、偏好、学习需求等方面差异性,使得这种单一的网络教学模式面临了很大的挑战。戚建林认为,“从知识服务本身内容看,知识服务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知识服务是指一切为用户提供所需知识的服务(包括提供普通知识服务和提供专业知识服务等);从狭义上讲,知识服务应是指针对用户专业需求,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对相关知识进行搜集、筛选、研究分析并支持应用的一种较深层次的智力服务”[3]。因此,如何设计一个开放、自主、交互的环境,及时调整学习者的学习重点,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成为当代E-learning研究的主要方向。在此根据人工智能中个性化推荐理论,结合E-learning的网络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个性化网络教学系统的用户兴趣识别方法,它可以动态地根据用户兴趣为用户提供相关知识,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

二 理论基础

个性化服务是指针对用户的不同特点提供符合用户需求的服务策略和内容的服务模式,与普通服务模式相比,个性化服务显然具有更高的服务质量。简单地说,就是为用户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和指导。个性化推荐系统具有主动学习能力,通过概括和分析用户的行为,自动地实现某种程度的个性化反馈[4]。系统的基本原理就是根据各个用户对不同信息的兴趣描述,通过相应的推荐算法为用户提供符合其兴趣的信息;通过采集用户数据,包括内容数据和行为数据,建立用户兴趣模型后,推理机可以根据用户兴趣模型;并且通过相应的推荐算法对新到网页集和用户兴趣模型相似度计算以得出推荐页面集,并最终推荐给用户,同时把用户的浏览数据反馈给用户兴趣模型用于模型的更新和学习,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三 兴趣识别

随着个性化服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上的个性化服务呈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目前其发展的核心就是研究如何建立一种能够融合用户个性特征、学习兴趣要素的兴趣识别方法,简单说就是要动态地感知网络学习者的兴趣,及时调整学习内容。目前大部分的E-learning主要存在如下三方面问题:

缺乏对网络学习用户的兴趣识别方法。

缺乏从用户学习的内容中提取兴趣的方法。

缺乏兴趣删减的方法。

缺乏兴趣预测的方法。

根据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提出了一种面向网络学习用户的兴趣识别方法。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面向网络学习用户的兴趣识别方法

首先得到一定时间段内某个学习者的日志,每条日志数据的格式可用元组表示,该元组主要用来保存用户对某个网络资源(包括概念和知识元)所作的动作,包括浏览,查询,收藏,打印,以及用户在该网络资源上停留的时间和总共访问该资源的次数。

根据用户日志,对用户的动作进行筛选,选出能较好地反映用户兴趣的动作,并得到用户直接访问过的资源集合,然后计算用户在访问的资源上的浏览时间及查询次数,如图2所示。

以这些重要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计算用户对资源的兴趣度:若访问对象 为资源,则 的兴趣度 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式中: 表示分析时段内学习者对某一资源的最长访问时间; 表示分析时段内学习者对某一资源的最大访问次数; 和 为衡量浏览动作和查询动作对兴趣度影响程度的权值, ,例如若认为查询动作是学习者主动的行为,更能体现出学习者的兴趣,则可设 大于 。

利用兴趣删减算法,对资源进行删减,仅保留兴趣度高的资源;得到当前时段内用户感兴趣的资源集合。若用户存在历史兴趣集合,按照一定的衰减系数对用户以往的兴趣集合进行衰减,更新用户的兴趣集。

最后,根据其他用户的兴趣集合,识别出与某个用户兴趣最为相似的若干个用户,根据这些用户的兴趣集合向该用户进行兴趣预测。

2 兴趣删减算法

兴趣删减是将学习者不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从兴趣发现结果中去除的过程。在兴趣的研究中,用户是否对某一内容感兴趣通常是通过兴趣度阈值进行判断,如果内容对应的兴趣度小于兴趣度阈值,则认为用户对该内容不感兴趣。因此兴趣的删减问题可以转化为如何寻找阈值的问题。这里采用了一种可以从一组数据中自动发现阈值的算法,该算法的优点是考虑了数据分布情况,可用来解决兴趣度阈值的计算问题。

首先,将需要分析的用户兴趣值数据均匀的划分成若干个区间,例如若两个资源的兴趣度差异很小,则应该尽可能的将它们划为一类;区间i包含的数据的个数为区间i的频数,描述数据集在区间内的分布情况。称区间频数小于相邻区间频数的区间为谷区间,称区间频数大于相邻区间频数的区间为峰区间。相邻的两个峰区间之间的区域称为谷。显然数据在谷区间分布稀疏,而在峰区间分布密集,则兴趣阈值可在数据分布最为稀疏的区域中寻找。

其次,为了确定阈值区间,用参数q衡量谷的深和宽。参数q的计算公式为:

参数q值最大的谷区间即为阈值区间。这样可以有效的区分出不同的兴趣值分布区间,以达到较准确的阈值选取。

通过该算法获得阈值后,可以将兴趣度小于阈值的资源作为用户不感兴趣的资源从兴趣中删除。

3 协同预测兴趣算法

首先对学习者间感兴趣的概念情况进行相似度计算,其次将相似度最高的k个兴趣中的资源作为兴趣的预测集,最后对预测集中的每一个资源计算预测度,并按照预测度对预测结果集进行排序。

与普通的推荐方法不同之处在于算法中存在时段的概念,在计算相似度时比较的是学习者在不同时段内的兴趣,而在普通的推荐算法中不含时段的概念,推荐的依据是用户访问所有时间内的评价等信息。

四 结束语

E-learning作为网络信息时代新兴的学习模式逐渐壮大;本文以个性化学习理论为指导,通过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构建了一个网络学习用户兴趣识别的方法。能根据学习者特征信息(知识据结构、学习目标、学习风格、偏好等)提供适应学习者的学习资源。为营造个性化的网络学习环境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同时,方法强调了对用户兴趣的动态删减以及预测方法,突出了动态个性化服务的宗旨。但该方法还缺乏对用户情感的分析,以及用户情感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关于个性化协作学环境的创建和环境适应性是下一步继续深入研究主题。

参考文献

[1] 彼得•德鲁克(美)著,朱雁斌译.21世纪的管理挑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4.

[2] 王艳芳,支持个性化学习的E-learning系统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3):102-106.

[3戚建林.论图书情报机构的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3,(2):37-38.

[4] 余力,刘鲁,罗掌华.我国电子商务推荐策略的比较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8):96-10.

[5] L. Kolås, A. Staupe. The PLExus Prototype: A PLE realized as Topic Maps[A].The Seven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y[C].2007:750-752.

[6] P. A. Jaques, R. M. Vicari. A BDI approach to infer student’s emotions in an 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J].Computers & Education,2007,(49):360-384.

[7] R.Picard,Affective Computing[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7.

[8] 董静,王万森.E-learning系统中情感识别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29(17):4525-4527.

[9] 罗奇,万力勇,吴彦文.情感计算在e•Learning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6,6(3):80-83.

[10] ZHONG Zhao-man, ZHANG Jian-pin .A learning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expert system for E-learning[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4(1):168-174.

第12篇

前不久,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北京高校大学生社团联合发起的“北京大学生网络文明与实名制”问卷调查显示:46%的大学生经常遭遇匿名辱骂等不文明的上网行为,并认为实名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网络文明,包括减少网络对个人的攻击、减少不健康的内容。但另一方面,49%的受访大学生担心实名制可能会限制网民的言论自由和话语权,认为实名制只有在自愿的基础上才能逐渐普及。可见,作为互联网的中坚分子,大学生对于通过实名制来约束网民自律、实现网络文明的心态很矛盾。

实际上,网络实名制已有成功先例。赛我网是韩国最大的社区网站,有超过总人口数1/3的韩国人在使用它的个人主页、论坛、网络日志、相册等功能来构筑网上的真实空间,其中实名制用户占到了99%的比例。因此,赛我网总裁全胄镐认为,随着网民对互联网的需求逐渐升级,“匿名”将逐渐成为历史,网民尤其是年轻学生的坦诚交流和真实情感表露将上升为重要的需求,实名制将成为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

但是,中国互联网界并不这样认为。新浪网总编辑陈彤认为,网络的魅力就在于“匿名”,至于防范匿名诬蔑或发表违法言论,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如果强制性地让网民实名登记,是以牺牲部分网民的热情为代价的。在这种前提下,更多人认为,是否实名制其实并非关键,网络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匿名’,而是沟通起来更方便、快捷。

事实上,担心实名制会限制网民的自由话语权代表了网民的普遍心理,但匿名上网的种种弊端也越来越成为网络文明的绊脚石。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这是个问题。实名制俨然成为一把双刃剑。

在web1.0时代,网络内容以网站单向“炮制”为主,依靠控制和约束内容提供商就可以“正本清源”。不过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博客、社区、论坛等应用正在成为主流,互联网上的内容很大一部分将来自于“草根阶层”的声音,信息的主导权开始逐渐向用户转移。这时,要解决网络不文明问题,就需要双管齐下,内容提供商与网民个人两手都要抓。

但是,试图仅仅依靠“实名制”就解决这一问题,显然还也不现实,还需要考虑寻找更多的既不妨碍网络文明又不伤害网民自由话语权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