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黄山奇石作文

黄山奇石作文

时间:2023-05-29 18:02: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黄山奇石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黄山奇石作文

第1篇

黄山奇石

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气,尤其是那怪石,有趣极了.

就说"仙女弹琴"吧,它好象是从天上飞下来的仙女,弹着好听的曲子.

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天狗,趴在山上,望着圆圆的月亮,这就是有趣"天狗望月".

狮子抢球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两只狮子,趴在高高的山峰上,抢着圆圆的球.

第2篇

她中等个子,那葡萄般晶莹的眼睛充满智慧,闪烁着亲切的光芒。那张嘴巴更是厉害,上课时滔滔不绝、旁征博引,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她,上课时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记得上《葡萄沟》那课时,他有声有色的示范朗读,大家都听得入迷了,当时眼前仿佛是一串串紫莹莹的葡萄;记得上阅读课《黄山奇石》时,他拓展延伸,给我们讲了许多有关黄山上奇石的名称和来历。

她,常说作文就是生活。我们一个个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她就天天给我们“送米”——每天午读时给我们读两篇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作文供我们“做饭”,让我们在一串串笑声中喜欢上了作文,也让我们懂得了生活就是写作的素材。

她,见缝插针地教我们人生美德。“先人后己,助人为乐”是她的口头禅,在每时每刻思想的渗透中,是我们慢慢懂得了“言必行,行必果”、“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她用那温柔的语言抚平了我们浮躁不安的心。

她,责任心特别强,有“麻烦班主任之称”,平常有些同学作业不认真,乱作一通,他就“麻烦”他们重做;有些同学的字迹潦草,她就“麻烦”他们练字……最令我感动地是她批改完我的作文后,写满了对我的作文的肯定和修改意见,这又该“麻烦”老师付出多少心血啊!

她,像纯洁的天使不断净化我们的心灵。

她,像香甜的蜂蜜时刻滋润我们的心灵。

她,像辛勤的园丁培育着新一代的小树苗。

她,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点亮别人。

第3篇

小学作文教学应从低年级写话抓起,创设写的情境,培养想象,创造能力,提供写话平台,适度评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低年级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小学作文教学应从低年级写话抓起

在写话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既能激发写话的兴趣,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写话的能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只有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乐于参与。在孩子有了一定的识字、写字基础后,再将他们说的热情转到写话上。如教学《柳树醒了》一课时,我先展现出柳树刚发芽、小草刚苏醒的画面,并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声。我问:“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兴致高涨时,我便趁势说:“如果你们愿意把自己看到的写下来,送给爸爸、妈妈,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很高兴的,你们愿意这样做吗?”这个倡议得到孩子们的热情回应,由此拉开他们学习写话的第一幕。此时,不要让孩子对写话有畏难情绪,鼓励他们怎样说就怎样写。如果孩子暂时写不下去,那么教师不必强求,相信在以后的时间里他们会受其他孩子写话的感染,进一步学会写话的。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写的情境

现代教育媒体正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手段。如投影、录像、多媒体等辅助设备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口语交际训练中。教学《黄山奇石》这课时,我以美丽的黄山风光为背景,将各种奇石的图片投放到屏幕上。文中的“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美景逼真地再现于学生的眼前,再配以舒缓流畅的音乐,学生如临其境,尽情徜徉在优美、生动的意境中,对课文中所写的景物有较直观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再积极进行诱导:“谁来做做小导游,带我们去看看黄山的一绝――奇石?”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小导游做得有声有色。教材中的语言叙述方式很巧妙。我便利用多媒体一句句展示出让孩子多进行模仿创编,这样不但能学会写的技巧,还能培养写的能力,如教《小鹿的玫瑰花》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假如小鹿种的是百合花,黄莺和微风会怎么对小鹿说呢?(把种有百合花的图像展现出来)仿照书中的句式,为黄莺和微风创编几句台词写下来。有的写道:黄莺说:“百合花雪白雪白的。像个小喇叭。可好看了。我看见了就想把它摘下来当喇叭吹……”有的写道:微风说:“小鹿,我见过你家的百合花,香香的,我把香味带到学校,小朋友都夸我是百合香风呢……”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到的,巧妙地用书中句式表达出来,在仿照中掌握写的方法,知道该如何写。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想象、创造能力

想象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如《司马光》一课,给学生播放一段动画短片,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惊慌场面,让学生看出了司马光的镇定自若,当所有小朋友都慌张时,他却举起一块大石头砸向水缸,缸里的小朋友才得救。让学生根据画面中司马光的动作神情及其他小朋友的神情展开想象,司马光当时为什么没有慌?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又如《王二小》一课,给学生放映一段电影录像,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景,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适度评价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赞赏和鼓励,哪怕是做一件小事都渴望得到好的评价。要培养学生写话兴趣,就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写话的自信心。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写话教学,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写话教学评价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写话中的优点与不足,可以把典型的词、句展现给学生,培养他们基本的写话能力;可以利用现代信息媒体将自己的写话成果展示给大家,供同学阅读;还可以在评析他人写话的过程中,畅所欲言,从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只有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培植自信心,才能期待下一次的成功。这样学生的写话就渐渐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要我写――得到鼓励――我要写――越写越好。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觉得写话和吃饭、睡觉、读书、游戏一样,是生活中再自然不过的事。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时代,其正吻合教学改革的需要。它增强教材的感染力,增加阅读的信息量,拓展学生的感性和思维空间,极大地拓展教育的时空界限,学习自由度提高,评价机制也得到极大的改善,使学生写话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同时密切了师生关系,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知心朋友。因此,运用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强化写话教学的效果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色彩,生动活泼的动态变化,以及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等,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从而使学生写话变得更主动,变学写为会写、乐写。

第4篇

关键词:二年级 课内阅读 写话 整合实践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各个语文教师都在不断探索,争取研究出更好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技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二年级课内阅读与写话

二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均不成熟,对事物的认识程度、看法等都会有所不同。同时,他们才刚刚接触到“作文”这个词的含义,对于作文的具体写作方法还不是那么了解。因此,我们不能将高年级的作文教学方式应用于二年级学生的教学过程中。而这个时期,看图写话是二年级的学生写作文的主要方式。几乎所有的二年级的语文教师都会采取看图写话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宽他们的写话思路。这对于学生们未来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课内阅读,就是教师组织学生们对课本教材内的文章进行仔细研读,体会文章的主体精神,领会其主旨大意。就我国目前二年级的语文教材内容来看,所有的文章都是相关专家、高级教师等精挑细选出来的。教材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2.二年级课内阅读与写话的关系

正如哲学上所讲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周围的事物、环境等方面息息相关。从学生的学习方面来说,不同学科之间、学科内的知识都具有某些想通之处。对于二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课内阅读会对学生的写话能力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首先,课内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现在大部分低年级教材中都会加入一些插图。生动活泼的插图形象,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要点。例如,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坐井观天》一文,学生们在学习课本内容之前,就能想到这是一个“青蛙”的故事。之后,学生们边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思考和拓展。因此,课内阅读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看图写话过程意义重大。

第二,课内阅读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和优美的句子。课内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接触到更多优美的句子或者相对高级的句式。另外,对于某些较好的文章,教师往往让学生背过。这对于学生日后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学生看图写话能力的提高也会对其课内阅读能力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

3.二年级课内阅读与写话的整合实践研究

为了进一步验证二年级课内阅读与写话之间的相互促进的关系,尤其是课内阅读对于学生写话能力提高的作用,笔者对自己所教的二年级学生进行实验验证。

3.1课内阅读材料的选定

笔者选取了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黄山奇石》一文,并以此作为自己实验的内容之一。笔者选取这篇文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该文章配备插图,且图画生动形象,与看图写话的性质相类似;第二,该文章属于描写文,更易于学生理解。

3.2具体的实验步骤

首先,笔者让所有的学生找到这篇文章,然后观察教材中的几幅图片,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凭借第一印象描述一下图画内容。

其次,笔者又讲解了一些关于这篇文章的主要事物“黄山”的知识,主要表达出黄山之美,以此激发学生们进行课内阅读的兴趣。

再次,笔者带领所有的学生通读课文内容,将一些生词、生字都划出来,并将这些生词、生字的具体含义和读音告诉学生。

第四,笔者将所有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分给他们具体的阅读问题。每个小组的成员先自己进行阅读,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找出教师布置问题的答案。

第五,待答案订正之后,教师们可以进行相关的写话练习。这一阶段是整个实验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步骤之一。首先,在看图写话内容的选择上,笔者选取与《黄山奇石》最相近的写作话题“泰山之美“。其次,笔者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们呈现了关于泰山美景的各种图片,图片的内容非常逼真。而后,笔者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看图写话(写话字数不多,在50个字左右,要求用到课内阅读内的相关句子)。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必须注意一点,教师必须在适当时机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3.3实验结果分析

课后,笔者对所有学生的写作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几乎所有学生的看图写话字数都超过了50字,并且写作内容中都用到了课堂上学过的句子,文章质量相对较好。由此可见,二年级的课内阅读对于其看图写话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总结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不同,其身心发展的水平都会有所不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取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实验验证,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课内阅读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其看图写话能力,对于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意义重大。因此,二年级语文教师在进行课本教材教学时,最好将其与看图写话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张萍.《小学课文系列阅读》实践研究[J].语文天地,2013(12):69-71.

[2]刘明胜,张彩凤. 新课程下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新视角[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1(09) :56-59.

第5篇

关键字:现代教育技术;语文教学;作用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性学科,其课堂教学呈现为一种以课本为凭借、以培养语文能力和发展智力为内容的综合性训练结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从学习主体的需要出发,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掌握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技巧,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发挥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不但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语文环境的必要性

1.1语文教学的分析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中教师以“导”为主,全面服务于学生的“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从而,真正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增进学生的自主意识,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完善自我。

语文与其它注重抽象思维、需要冷静思考的科目不一样,语文课堂讲究的是热烈,需要的是激情。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大多是文学性的,而对它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想象力。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都要用想象去填补作者所勾勒或暗示的空间,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再创造就会给语文教师带来广阔的空间,在求新的过程中,语文教学才能枝繁叶茂。

1.2创建语文教育技术课文环境的必要性

在今天的教学中,课文环境创建无疑打破了以往教师“满堂灌”的传统,解决了让学生参与学习,学会自学,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会自己去寻找知识的难题。教学课文环境就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接近实际的课文环境进行教学,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和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的课文环境。

强化朗读、背诵、说话、书写和作文在语文实践中的地位,借以促进倾听、观察、归纳、联想和想象等一般学习能力的提高。这些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主要方面。教师为学生创建一定的课文环境,让他们在愉悦的课文环境中调动更多的感官与知识进行交互.为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语文教学课文环境

2.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语文教学课文环境的理念

2.1.1课文环境创建要尽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冈。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语文是枯燥无味的,但更是丰富多彩的。如果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只是通过书本来进行,许多动人的故事情节和优美的场景只是通过学生大脑的想像来完成,那么学生就会感觉枯燥无味,更谈不上什么教学效率和效果了。

2.1.2课文环境创造要为完成学习目标营造良好的氛围

课文环境创建不能只图教学气氛的热闹,也不能刻意显示现代教育技术,创建课文环境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兴趣、引感,使学生产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欲望。因此,课文环境创建不能脱离教学目标,要为教学目标的完成营良好的氛围。在语文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语文是一门教学自由度很大的学科,只注重创建花哨的课文环境而忽视教学目标往往就脱离了教学的根本目的。

2.2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案例设计

2.2.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直观的课文描述环境

直观的环境指可以让我们靠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感官直接去感知的情境。现代教育手段很多,运用文字、声音和图画等等手段都可以直观的展现出来,给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把学生的审美能力推向,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欲望,从而使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认知活动中去。

(1)真实的视频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黄山奇石》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仙桃石”、“猴子观海”等4种奇石。笔者先从网上找到一段优美的黄山奇石视频,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领略黄山秀丽神奇的怪石,感受它的美。在这里设计的引语是:“黄山石最特别在哪里?大家对黄山石好奇吗?想不想看看?”接着,点击“视频”链接,播放网上视频实景录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理解课文。

(2)用网上优美图片调动学生的视觉和想象力。

2.2.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

主动学习环境是由老师用工具手段等创造的环境。它让学生在环境中自己发现问题,开动脑筋独自解决问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主动学习的环境,就以唐诗为案例来说明。唐诗对大多数小学生而言,枯燥无味,根本不知道讲什么。但如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能解决这一难题。李白的《望天门山》和白居易的《钱塘江春行》这两首诗为例来说明一下。

(1)首先运用PPT制作课件。课件封面以淡黄的古典窗格和隐约的腊梅背景形式呈现,配备美妙的古典音乐,显得古色古香,能产生很好的视听觉效果,可以带领学生进入一个古代诗情画意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进一步探索课件。

(2)在网上找到卡通动画,李白、白居易卡通形象动画资料。小学生和其他年龄段学生不同,酷爱动画,所以卡通形象,会对李白、白居易的形象于大脑,印象深刻,并用卡通FLASH领读,小学生会自觉主动的跟读诗文。

第6篇

学生们的习作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习作过程是思维碰撞、生命运动的过程,是智慧的提升,是真善美的发现。好的习作离不开老师正确的引导,好的习作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积累,好的习作离不开作者对真善美的感悟。

关键词:生活 真情 引导 表达

一、习作,因生活而充实

习作,离不开生活;它,是生活的积淀;是生活的提炼。离开生活,习作便没有分量,成了无病的文字叠加。习作,因生活而充实!

所以,丰富学生们的生活体验是提高他们习作水平的首要条件。

我鼓励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出去游玩,体验生活,积累素材。马丁同学去过上海,就写出了挺有趣的作文《我看上海世博》;艾娟同学曾在北京呆了一个暑假,《我爱你,北京》她是一气呵成的;汪强去过黄山,才能写出《黄山奇石》……

不是每位同学都能出去游玩,但“生活”是时时刻刻都存在每位同学身边的。我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并把每天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让他们给自己的写作备一个资料库,分类存放,到用的时候信手拈来。我总是不时地为他们的“资料库”创造材料。天冷了,我带着他们去拔河比赛;下雪了,我们一起打雪仗;他们疯狂玩陀螺的时候,我组织他们在课间进行了一次“陀螺大赛”。这些活动第二天准会在他们的日记本上灵活地再现!久而久之,他们的日记写得丰富多彩了,他们的习作写得有血有肉了。

二、习作,因引导而精彩

学生有了生活的体验和情感的积蓄,教师就要引导他们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教师正确的引导,会让学生文思泉涌,视角独特,创意非凡!

1、 抓偶发事件引导习作

前几天上语文课时,我让一个学生回答“照应”的近义词,他说是“照顾”,我一听,非常气愤地用教棍在他肩膀上敲了一下:“‘照应’的近义词是‘呼应’,你的答案牛头不对马嘴。”那个同学的脸马上“刷”地红了,非常惭愧地低下了头。这时,忽然有同学说:“老师,‘照应’有两种意思,当‘照顾’讲也行呀。”对呀,我马上意识到我错怪了学生,我摸着这个同学的头,真诚地说:“你的答案是对的,老师太武断,错怪你了!老师向你表示歉意!”全班同学都善意地笑了。

我抓住这个契机,引导他们写片断:“同学们,老师犯了错误,你们心里总有想法吧?请你们把刚才的经过记录下来。”同学们这下有话可说了,有的表扬我,有的批评我,其中那位无故受批评的同学是这样写的:“我的心像刀割般难受,我不住地埋怨自己这个词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我真是太笨了!”听了我真诚的道歉,他这样写道:“当时我的内心涌动着一股感动,感动于老师的知错就改,感动于老师的实事求是,感动于老师的真诚待人……”

我经常利用课堂发生的这些不起眼的偶发事件,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收到很好的效果。既整了班风,又训练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

2、 “就事论事”引导写作

针对学生眼里“看不到要写的事物,不会选材”的弱点,我是这样引导的:我们一起来“就事论事”。比如:写出某一件事对你的教育。

“同学们,我们教室后面放一个大盒子是干什么的?”

“装废瓶子的。”

“瓶子装了干什么?”

“卖掉,做班费!”

“这样好不好?”

“好。”

“有哪些好处?”

“可以养成同学们不乱仍垃圾的好习惯。”“可以减少教室垃圾。”“可以增加班费。”……“老师,这真是一举两得呀!”“老师,这应该是一举多得!”……

“这件事对你们有没有教育意义?”

“有!”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就动笔把它写下来吧!”

三、习作,因想象而飞翔

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的心灵就不会思想”。《课标》将充满童趣的想象作文列为小学生习作的样式,开辟了学生自由作文的重要途径,丰富了学生的作文体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习作,因想象而飞翔!

比如,指导学生写《找春天》一文时,我课前先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这首歌赞美了春天的美丽,学生比较熟悉。他们听完后兴趣来了,纷纷展开联想。每个同学都有各自的想法、说法,通过联想、想象,学生的表达欲望被激发出来。

四、习作,因真情而感人

“情动而辞发”,我在习作教学中一贯要求学生作文要以情动人,切忌无病,应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说自己想说的。

记得上学期,全班几十个精灵古怪为了表示对我这位“慈祥的老师”的爱戴,特意为我举办了生日聚会。一位同学这样写:“我们兵分几路去准备……教室里被水冲洗得一尘不染,有的同学裤腿、鞋袜全湿了,但他们全都不在乎!……我们全都屏住呼吸,静等老师的到来。当老师推开虚掩的门,顿时教室里礼炮轰鸣,彩纸纷飞,我们齐呼‘老师,生日快乐!’……”这篇习作一气呵成,是因为他们真情的流露。真情会让文章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学生的习作好比一艘帆船,满载着生活与真情。老师的引导是舵,学生写作的欲望是帆,只有在舵手正确的引领下,鼓足了写作的风帆,它才能在文学的海洋里远航……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练笔;教学;写作;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77-01

很多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感到头痛,不知从何着手,不知写什么,主要是每单元一次作文训练间隔时间长,学生练笔次数少,导致阅读教学与作文相脱节。怎样引导学生在读写的基础上练写,使读写结合,互相促进,是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在教学中,我针对所学课文让学生进行随文小练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仿写中练笔

现行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让学生把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积累起来,从中体味到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出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学生受益匪浅。如学习了老舍先生写的《猫》一课后,让学生仿写最后一自然段的写法(先总后分),写一种熟悉的小动物的特点。有学生写道:“我家的三只小白兔真能吃啊!每天放学后,我都要采一大篮青草喂它们。它们看见我拿青草来了,立即蹦过来,两只前脚搭在笼子上,还不停地抓笼子。我把草一撒在笼子里,它们马上转过身去,用三瓣嘴迅速吃了起来……”

很多学生仿写了他们熟悉的动物的特点,把自己家的小动物都写得生动活泼,让人喜爱。这样的仿写让学生从范例中获取表情达意的语言模式,获得简单的习作方法,降低了写作的难度,使学生“练”之快乐。

二、在情动处练笔

“情动”是“辞发”的先决条件,在写的过程中,二者常常是相伴相随、互为因果的。因而,教师可以借助课文内容,以此为素材让学生练笔,让文章内蕴的情感涌出纸外。

《老人与海鸥》一课中的15自然段写道:“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衣天使。”这一段描写出了海鸥对老人的情义,读了感人至深。教学时,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海鸥,写一段话表达对老人的留恋。有学生这样写:“老爷爷,这十多年来,把我们看成亲生的儿女。你省吃俭用,把我们照顾得无微不至,而今,我们还没报答你,你怎么就走了呢?看着你的遗像,我们是多么悲痛……”在文章的情境交融处引导学生练笔,学生易于将心中涌动的情感流露于笔端,使习作语言细腻丰富而感人,在抒情练笔的同时,学生对文中人物的理解也更透彻了。

三、在改写中练笔

亚里士多德说:“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古诗文语言凝练,令人遐思,具有无限的思维弹性,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再造空间。在了解诗文大意后,学生反复吟诵、品味古诗文,充分感受诗的意境和情感,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改写练笔,在想象中拓宽思路,使学生深刻体验到藏匿诗中的那份情感,在练写中“入境”,使读与写相得益彰。

如《游子吟》这首古诗,描绘了一幅儿子即将远出,母亲在灯下为儿子赶制衣服的情景,表达了母爱的伟大。在学生理解诗意后,我让学生借助课文的插图和诗句进行改写,注意写出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让人读了深受感动。有学生在文中写道:“明天就要进京赶考了,吃过晚饭,我拿出书本在油灯下温习。一会儿,收拾完家务的母亲拿着几块裁剪好的布和针线坐在了我的对面。我一看,知道娘又要为我缝制一件新衣了,就对她说:‘娘啊,你已经为我缝了不少的衣服了,你累了,早点歇息吧。’‘我不累,明天你就要出远门了,这一走,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得再多缝一件,多得少不得!’娘一边缝一边说……” 这样的练笔深化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四、在空白处练笔

作者常常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教学时,让学生填补这些空白,对全面把握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等一笔带过,进行略写,形成了空白。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力,分别把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具体形状写出来。通过写,岩石的千姿百态得以充分展现,学生对它的神奇的理解和认识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升华。

五、在续写中练笔

第8篇

一、语言要精心设计

很多教师为了上好一节课,课前十分重视,往往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查阅大量的资料,精心思考后确定教案,然后信心满满地走上讲台,希望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时却事与愿违,原因就在于未能好好考虑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语言的安排。他们经常在一个教学环节完成后,发现无法很好地导人到下一个教学内容,于是只能用很朴素的语言来展开,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语文教育的对话理论认为:“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教学语言的组织和设计反映了一个教师教学思维的深刻程度,一个教师只有具备深刻的教学思维和精湛的语言表达艺术,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升华。

在教授《飞红滴翠记黄山》一文时,教师和学生讨论黄山上诸多的怪石及其得名的原因后,为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几张黄山上其他怪石的图片,让学生为它们命名。教师同时采用如下的教学语言:“黄山上的怪石如此奇幻,它们的名字是如此令人神往,那么黄山上还有几块没有名字的奇石,请同学们为它们拟几个精彩的名字,倘若有一天黄山管理委员会真的用上了你取的名字,黄山会因你的智慧而加深美的内涵,即使没能用上,黄山在你心目中也会变得更加美丽。”这样的教学语言使学生的热情立刻被鼓动起来,他们会迅速运转大脑,积极思考,各种有创意的名字也会层出不穷。

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能够充分考虑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激励性和启发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对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高尚情操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板书要引人入胜

心理学证明:在学生课堂上接受信息的两个渠道中,相同的时间内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量是听觉的1.66倍;一份材料,只凭听觉三天后能记住15%,只凭视觉能记住40%,而视听结合能记住75%,同时,教师板书的过程正是学生接受知识、理解内化的心理过程,这也是促进学生学习心理的发展过程。

一堂课上的板书凝聚了一位教师的教学智慧、专业素养和教学技巧,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审美情趣和综合教学能力。引人入胜的板书必须符合教学内容,提纲挈领,突出重难点,有效配合文本,加深学生的印象;其次是亮点突出,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欣赏之中掌握当堂所学知识。设计这样的板书,笔者认为必须遵循一定的准则:板书的书写要规范,不写错别字、繁体字等,笔画顺序应准确;要有条理,使学生根据板书掌握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关系,把新知同化到已有知识体系中;有针对性,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设计不同的板书,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掌握教学的重要内容;此外还应注意板书的概括性和启发性。

在具体设计板书时,教师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别具匠心地设计相应的板书。例如,《看云识天气》一文的板书可以采用表格形式,做到纲举目张、条理清晰,比其他形式的板书更利于学生参与,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发挥创造性,从而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可以采用提纲式板书,这样的板书能紧扣原文,突出教学重点,直观地呈现文章的内容体系,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其分析概括能力。而对这篇文章的主题加以提炼时,可以采用图像式板书,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主题的印象。此外,板书的设计还可以采用问题式、对比式和流程式等。

三、演示要富有情趣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和演示技巧比较单一,学生只能从教师的讲和写来被动接受新知,这导致教学效果的低下,教师和学生均为此所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必须借助良好的演示技巧,创设一定的情景氛围,生动形象、直观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情感、启发想象、启迪思维,追求教学的最大功效。那么,可以采用哪些演示技巧来辅助教学呢?

1.多媒体演示。教学多媒体演示是指利用展台或白板投影、视频、录音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尽快进入情境,理解文本,受到感染。如在《画山绣水》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一段关于桂林山水的视频导人正文,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必然被激发,而视频中的一些景象也会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投影无疑是作文讲评课的最佳演示工具,教师可以在上作文课之前将优作、问题作文和待升格作文一一理出,通过展台让学生从文字的书写到全文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去感受、思考这些作文的成败得失,加上教师的点拨,学生的作文水平定会有所提升。

2.事物演示。事物演示是指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物来创设直观教学,把学习课文与认识事物有机结合,丰富感性材料,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想象,从而自觉地进入艺术形象所再现的场景之中。在教授《活版》或《核舟记》这类文章时,教师可以将铅字或微雕等事物拿到课堂上,可以一边讲解课文内容,一边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铅字或核舟,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思路会紧跟着教师来接受新知。又如教授《桃花源记》一文时,教师可以让美术功底好的学生将课文中“落英缤纷,芳草鲜美”这些语句在黑板上“翻译”成图画。这种图文互补可以启发学生的艺术联想,丰富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实验演示。实验演示是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将文中涉及的科学公理、规律等借助一些器物加以演示,这样可以深入浅出地揭示较为抽象的科学现象,展示事物的复杂过程,也便于学生的理解。在教授《斜塔上的实验》一文吋,学生可能因为思维定势而无法想象两个质量不同的球从同一高度坠下却同时着地。此时,教师可以做模仿秀,让学生重温当年伽利略挑战世俗演示这一实验时的情景,再次感受伽利略的勇气和魄力。

四、状态要饱满热烈

第9篇

小学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A段,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是首要任务。要让学生乐写会写,仅仅靠写好每个单元一次的作文是远远不够的,精心利用课文中的精彩训练点,是个很好的途径,能让学生觉得写作“有法可依”“有情想抒”,从而爱上写作。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寻找精彩语句练写作

教学中,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寻找课文中在遣词造句、修辞方法等方面有特色的精彩语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感受语言魅力,然后进行仿写。例如在教学《槐乡的孩子》时,文章描写女孩捡槐米特别具体、细致、生动:“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同学们品读这一句时都会心地笑了。我顺势问学生:“你们这么开心,因为――”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答道:“她边塞槐米边点头像觅食的小鸭子……”我马上点拨:“作者观察真细致,既观察到一个女孩弯腰捡的动作,还观察到了辫子飞舞的动作;作者还会想象,把两条辫子想象成蜻蜓的翅膀,把边塞槐米边点头的小女孩想象成小鸭子。那我们也来试着观察并展开想象写一写。”我请一两名学生上台表演踢毽子,再让学生写话。学生笔下流淌着灵动的文字:“王欣仪把毽子用力向上一抛,那毽子就像翩翩起舞的小鸟一样,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周之笨手笨脚地用手拎着毽子,把毽子往上一抛,脚一踢毽子没踢着,反而自己随着‘咚’的一声,一屁股跌在地上,人仰马翻。”

二、精选典型段落练写作

教师应精心选择那些层次分明、构段典雅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如《风筝》中的放风筝片段是典型的总分式。作者先总写“同学们放风筝”,再分述“同学们刚刚放风筝”和“风筝越飞越高”的情景。作者重点抓住一系列动作并展开想象把当时的情景写出来。我引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了解段的结构特点,然后请同学上台吹泡泡,最后要求同学们仿照这一段写吹泡泡的情景。由于有章可循,我现场观察指导,同学们写作的片段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教材中不少课文都有典型的构段形式,除以上的先总后分以外,还有先总后分再总式,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第三自然段,我让学生仿写了象山湖;并列式,如《黄山奇石》第三自然段;还有先分后总式、因果式,我都及时地引导学生仿照练习写片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看图说图议图练写作

小学语文教材几乎是一文一图,甚至一文几图,所配插图色彩鲜明,形象生动。但插图因限于“图”的特点,既是明显的,又是隐蔽的;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声的。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这些特点,通过看图、说图、议图丰富和再现图画所表达的内容,让学生写片段。如学习《翠鸟》这篇课文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思考,如果要描绘翠鸟的外形,把它的特点写出来,你会怎么写?学生动笔写外形之后,再让学生对比课文第一段,说一说课文描写精彩在哪里,并修改自己的片段。这样一来,学生对描写外形要抓特点、从整体到局部具体生动地描绘就有了一个很深的感悟。

四、把握空白延伸练写作

不少课文,具有供读者想象的语言空间。在教学中,可以巧妙把握教材延伸点,引导学生进行内容的延伸、情感的升华。例如在教学《荷花》这一课时,为了从“冒”字感悟荷花的生命力,我引导孩子们设身想象并相机采访:“你就是一朵洁白的荷花,为什么急着从荷叶底下冒出来?”学生们入情入理地想象:“我是一朵洁白的荷花,从荷叶底下冒出来,我多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啊……”学生们用一串的排比句,组成了一首诗。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抓住一个“冒”字,通过想象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

当然,利用课文片段教学生写作的“课堂练笔”方法远不止这些,以上所谈的只是本人在教学中一些粗浅的尝试罢了。三年级作文教学是小学作文教学的转折点,这个时期,教师必须抓好片段训练这一过渡性的作文教学,为以后作文的布局谋篇打下坚实的基础。只要老师能成功地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结合,取法于课文,运用于写作,就能在作文实践中为三年级作文仿写点亮一盏灯。

作者简介:江西省金溪县仰山学校语文教师。

第10篇

说话是人们交流感情、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情感的桥梁。培养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对他们今后学好各门功课、提高学习能力、开发智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相反,如果对学生缺乏良好的口语交际方面的训练,那么就会使学生的智力发展受到局限与阻碍,因此,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创设各种交际情境,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其实就是口语交际的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指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倾听、表达、与人交流自己思想的一种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交际环境,营造和谐、融合的交际气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使其乐于交际,游刃有余地交流。在教学《黄山奇石》时,教师把各种奇石图片制作成课件,投放到屏幕上,文中的“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美景逼真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个个举手说出课文中每一句话所写的景物,当然也赢得了其他同学的一片掌声。教学实践证明,经常设计一些主题鲜明的有趣活动,让学生相互进行交流,使他们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围绕主题,无约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当小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时,其学习效果也非同一般。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与口语交际教学的实际情况,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口语交际活动的兴趣。

二、注重说话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中要运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让学生练习说话。如,经常开展普通话演讲比赛,说说听到的、看到的事情,说说广播里或电视里的新闻等。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不但启发了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还利用课本中插图,让学生在认真观察后说出插图的意思。例如: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时,教师让学生借助插图展开想象的翅膀,理解与傣族群众互相泼水、相互祝福的生动场景,抓住“泼呀、洒呀”“说啊、跳呀”等词语,让学生连起来说。在教学《雷锋》时,教师用多媒体制作一幅天降大雨、湍流的河水漫过小桥的视频,视频中呈现雷锋卷着裤子正在背小同学过桥的画面,先请学生用一句简短的话说明图意,再引导学生具体地说说插图的内容,并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有的说:“下雨天,雷锋卷起裤子把小同学背过桥。”有的说:“天正下着大雨,刮着大风,雷锋分别把小学生逐个背过小桥。”接着教师又根据插图按“天、风、雨、河水、雷锋”的叙述顺序,让学生看插图后完整地叙述图中的内容。这样逐步地增加表达的难度,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实行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让孩子拥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归根到底就是要提高其表达能力,让其能够具体明确并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若仅仅依赖于每学期6~8次的大作文,是不能满足需要的,可根据课文提供的语言特点,设计小型多样的练笔活动,对课文进行扩写、缩写、改写、仿写等。这可大大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教师提问:“假如那个小女孩来到你的周围,你会怎样对待她?”读写训练,可以结合生活积累的体验和感悟,可以是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在这些训练中,一是要注意小练笔的内容要多种多样,学生只要抓住事物的某个方面、某种特征,就可以作为小练笔的材料;二是小练笔要与培养观察能力结合起来训练,循序渐进,学生掌握了观察的方法,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就可以去写生活中的见闻和感受;三是把大作文与小作文配合起来进行,有助于搞好从段到篇的过渡。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生个体的口语实践活动是提升口头表达能力的关键环节。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着力推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语文口语实践活动,真正让口语交际训练走出课堂,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有效推进小学生口语交际训练活动,这就要求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积极与人接触,主动大胆地与人交流。例如:在学生刚入校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做自我介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个人爱好,就读的幼儿园,自己家住哪里,家里有几口人,等等;也可以让小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人物或者事情。在学生演讲时,教师可以适当进行点评,并给予恰当的评价,从而引导学生有条有理、清楚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为了使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开展锻炼、提升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应该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生活中的口语交际情况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确保有的放矢地开展针对性训练,引导孩子在提升口语交际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小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提供交际的途径,教师要积极探索口语交际的方法,实现双向互动,不断加强实践;同时,要不断提升自身口语交际能力,做好示范,从而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协调发展,使其口语交际能力成为人际交往与生存发展必备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纪家楼小学)

第11篇

一、语文教学中束缚学生创新思维的现象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标准化试题和作文训练中出现的偏颇,束缚着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一些标准化试题,学生只作“学答”,不做“学问”,标准化的考试就有标准化的答案。杨振宁教授指出,中国学生面对标准化考试只能作“学答”,不能做“学问”。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化,它不是抽象的概念和公式,有时一个词语,或一句话的含义都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作出非此即彼的判断。标准化考试是为了评分上的公平,但这又势必造成死记硬背,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如“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标准答案一定是“水”,如果学生富有联想地创造性地答成“雪化了变成春天”,“雪化了变成绿色”,却不能给分。有一道从“一面坡度不大的坡”的描写中让学生用两个字概括出这面坡的特点的题,学生说了“坡低”,“坡长”,“坡缓”都被否定,因为答案已锁定为“坡小”。用“捉迷藏”的方式“请君入瓮”,遏制了学生的思维,打消了学生体验成功喜悦的可能。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小学语文学习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如在教学《初冬》时在大雾蒙蒙的清早带领学生出去观察雾中、雾后的美景,使学生对课文里的语句“象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太阳射出光芒来”等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充满浓厚趣味性的同时,也自然地、感性地融入学生对本课思想内容的更深一层感悟,使文章中心得到升华,从而理解并背诵课文就易如反掌。

三、培养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所摒弃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对课文中狼和小羊的对话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灰狼的凶恶、蛮横无理和小羊的温顺。这样学生通过以上的实践操作,验证了这样一句话:“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自己动手做过才能真正的理解。”该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的对头脑中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产生种种联想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四、指导学生质疑发展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一课时,在揭示寓意培养发散思维时,就可以指着画面问:“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当你看到这位年轻的种田人守着树桩等兔子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接着请一个同学上来当年轻的种田人,让他的“邻居”上来教育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人纷纷相劝,共同教育“年轻的种田人”的情景,这就形成了师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场面。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情境中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在教学中,我注重情境的开放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学生了解了“仙桃石”、“猴子观海”等奇石的样子及课文的介绍方法后,可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略写的其它奇石的名称,展开想象,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它们的形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要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并且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作出验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改革后的新课程培养目标之一。我同意一些教育工作者提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关键期”的观点。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教育重点是在班里,课堂上形成浓郁的尊重创新的氛围。教师在备课、讲课与辅导学生中应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解放学生头脑、眼睛、嘴巴和双手,让学生多想、多看、多说、多干。提倡思维无“”,提倡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样课堂教育在“活”和“动”的过程中有所创新,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活”和“动”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第12篇

内容提要: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在任务化的学习环境中,将小学信息课程与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语文课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读写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不单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对语言信息的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和删改、编辑能力。通过信息技术课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信息技术丰富了语文教学的信息载体和传输渠道,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新的资源,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学生能自觉地,有效地使用各种基本的信息工具,进行简单的信息加工处理,并能使用这些工具去完成语文学习任务。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识字能力 阅读能力 写作能力 [正文内容] 上海市教委颁布的《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更好地养成收集、处理信息的习惯,提高语文能力。教师应充分、有效地运用现代技术,指导学生运用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并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使现代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校大力提倡利用校园网进行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借助于校园网络平台提供强大的交互能力,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学生在登录因特网的计算机上,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他们面前展开的是一个广阔无垠的知识世界,他们自己动手,查找资料;自己探索,解惑创新;合作研讨,共享成功。学生的信息素养大为增强,信息科技知识、技能和语文能力明显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学会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也正在加强。一、运用信息技术,培养识字能力。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要内容,因为识字是小学生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培养读写能力的前提条件。现在使用的语文九年义务教育试验教材对识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年级识字1300个,小学阶段要学生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众所周知,汉字本身较为形象,其中又有很多形近字、多音字,真是纷繁复杂。而由于年龄的关系,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比较差,对事物关注的时间更为短暂,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一时无法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整节课教学生字,往往是教师教起来感到枯燥,学生学起来觉得无味。所以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巩固识字教学的效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一)运用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直观演示。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直观演示指导学生看画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把无意识记变为有意识记,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的识记,收到记得快,记得牢的效果。教学七十三课《学上网》,“网”字时,屏幕上出现一张大大的网,慢慢地缩小,成了一个“网”字,此时无声胜有声,字的音、形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教学实践证明,直观演示识字,学生的印象特别深,掌握的生字比较牢固,教学效果较好。2.游戏法。识字的“机械化”,枯燥无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果。一年级孩子好玩,百玩不厌,故利用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有选择地设计各种与生字联系起来的游戏,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例如:(1)小猫钓鱼。画面上一只小猫在钓鱼,水中小鱼在游来游去,每条鱼身上有一个生字 。钓上一条鱼,指定一个学生读字。读对了,鱼会安然地进水桶。反之,鱼就溜回水中。(2)打气球。气球飞起来了,每个气球上有一个生字。请一个学生起来读,读对了,气球就会爆炸,生字掉下来,掉一个生字得10分,十个读对就100分。它也可以作为全班的练习,游戏开始,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操作,结束后,教师用大屏幕展示同学的学习情况。(3)贴苹果游戏。A:电脑上出现一棵苹果树,下方有本课的生字。指定一个学生报字,其他学生就将报到的生字贴到树上。B:苹果树上有很多带有字的苹果,让学生摘下苹果,组成词语放在下方的篮子中。(4)找朋友。画面上左方有带有汉字的食物画,如:小虫、竹叶、青草、萝卜,右边有几种带有汉字的动物画,让学生分别读出各种动物和各种食物的名称,然后帮助动物找出它们各自喜欢的食物,相对应地连在一起。在这类游戏过程中,学生通过连一连,贴一贴,猜一猜等活动,不时产生一种新鲜感,增强了识字欲望,充分激发了他们的识字兴趣。(二)运用媒体,拓宽学生的识字空间利用多媒体识字,能帮助学生尽早学会识字方法, 解决了识字教学中最基础、最难突破、最重要的部分——看图识字。为了使学生掌握字的结构,制作课件时要充分显示汉字的构字规律,在教学中很好体现形声字的特征。如教“”青、请、蜻、清、情、晴、睛”一组字时,第一幅画面先出示基本字“青(青草、青蛙)”,第二幅画面仍先出示“青”字,然后让学生结合屏幕上显示的小河流水的画面,让学生想一想,清水的“清”字在“青”的基础上加什么偏旁呢?学生会很快地答出加三点水旁,教师在“青”上用鼠标一点,一个活灵活现的三点水旁就飞了过来,与“青”字组成了“清”字。操作时也可让学生自己来完成。以同样的方法教“蜻、情、晴、睛”几个字。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制作课件时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红色。一组教学完毕,大屏幕上再次出现这一组字的整体内容: 清(清水) 晴(晴天)青(青草) 蜻(蜻蜓) 睛(眼睛) 情(心情) 请(请坐)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观察,这组字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及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记住这一组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能找出这组字的异同点,自己总结出记住的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记住这些字,而且记得尤其深刻,在以后就不会混淆了。学生逐渐地了解、理解了这一识字方法,对识字就会越来越感兴趣。形声字的特点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学生认识和掌握,并逐渐学会运用这一规律自己去识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校园网是一个识字的“海洋”,它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识字信息。学生通过网络这一信息仓库,及时而主动地去认识各类字, 在无意中扩大了识字空间。阅览课上,我们充分利用电脑的优势,开展网上识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低年级阅读素材库中的生字,短文。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图文结合,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巩固生字。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实施了个别化教育,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因材施教。以往学生对新字的组词范围较为狭小,而网络大大拓展了他们识字、辨义的空间,学生可以一下子学习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生字。另外,网上信息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动的识字环境。学生在平时上网过程中,可以接触到大量丰富的生活词汇。他们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联系实际,培养独立识记生字的能力,提高识记效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后,教师可以打破以往先集中识字,再学课文巩固识字的教学模式,借助于多媒体把识字与学课文融为一体,在学课文中识字,在语境中进一步巩固、理解、运用所学的字词。学生一直处于一种有趣的气氛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一批批常用汉字,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由此,学生对课外阅读也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些学生已开始阅读简单的课外读物了。通过网络将语言文字的学习与游戏活动有机结合,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使学生更轻松、更快乐、更主动地走进课堂,更热爱快乐的语文课。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一)运用媒体,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二期课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社会要求必须具有很强的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而这正是被传统语文教学所忽视的重要环节。正是基于这种世界范围内的深刻变革,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上了日程,提出了要引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并在“教学设备”中对学校的硬件建设作了具体的要求。(二)运用媒体,丰富课堂教学。 校园网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有教师在上《军神》一课时,先请同学看教师事先搜集的一段文字和图片,看看学生能从中捕捉到哪些信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再深入学习课文,品词品句,中间插播电影片段——特殊的手术,使学生感受到钢铁般的意志;最后是拓展延伸,教师布置了两项作业:1、还有很多尊称,你能从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说说每个尊称的含义吗?2、从网上搜集有关的故事,在十分钟队会上交流。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小学生阅历有限,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生动直观的内容感兴趣,抽象思维只有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培养起来。如《黄山怪石》一文,文中作者尽管非常详尽地描写了黄山的奇石、怪松、云海与温泉,但大多数学生没有游览过黄山,没有深切的感受,无法和作者产生共鸣。先通过观赏《黄山怪石》录像,情境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再通过配乐朗读课文,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黄山有个总体的印象,为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然后通过引导学生登录教师课前制作的专题网页,自主学习课文,质疑问难,达到读通,读懂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最后,学生在网站上自主查找、搜集资料,讨论交流。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自查、讨论等形式,尊重学生个别的差异和多样性的选择,有利于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一节课接近尾声时,学生已有倦意,教师却要对本课进行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的知识。此时,发挥校园网的优势,给学生以新的刺激,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例如:在《拔苗助长》一课的结束环节,教师先让学生欣赏事先制作的图文并茂的动画课件,然后将画面定格于“禾苗都枯萎,种田人无可奈何”。教师转而向学生提问:“你想对这个人说什么?”让学生从中表达锻炼能力并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语文教学还应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外,把学生带向知识的海洋。校园网中有大量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富有生活情趣的童话故事和科普知识等,它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也为思维训练拓展了时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有教师在上《琥珀》一文时,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了解琥珀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价值;课中让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穿插演示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琥珀的形成,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重点理解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课后延伸,学生利用搜集的图片和文章,进行排版和粘贴,制作成电脑小报和知识卡片。对于学生的作品,师生一起进行网上评比。对优秀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些尝试说明,阅读教学在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语文阅读的“认读—理解—鉴赏—评价”的能力养成过程,必然会与信息处理的“判断—选择—整理—处理”过程相整合,为学生提供人文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双重智力支持。我们必须给予网上阅读模式更多的关注,并使其与传统的语文阅读形式结合起来。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写作能力。(一)营造氛围,激发写作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要激发学生的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积极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营造一个毫无顾忌、放胆作文的和谐氛围,提倡"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让学生敢说真话,敢于表现个性。让他们真切地体验,自由地抒发。多媒体集声音、图象、文字、动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图象直观、色彩鲜明、音响逼真、动静结合的特点和优势。以往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出一个作文题目或一段材料后学生们便静坐下来冥思苦想,这样难以激发灵感,收效不大。将信息技术或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运用于作文教学中,有效的缓解了这一矛盾。教师可在课前收集、整理与本节作文训练主旨有关的文字、图象、声音等相关的资料,将枯燥的材料、题目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库”,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写作兴趣,为动笔写作打下基础。学生在电脑房里上作文课时,再也见不到学生“咬笔头、皱眉头”的情景,学生个个思想集中,精神抖擞,兴趣昂然。(二)运用多媒体,优化作文教学1.发挥多媒体优势,培养观察能力 无话可说是一些学生写作文时的最大苦恼,怎样才能解除他们的苦恼?对小学生来说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观察。 观察是一个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过程,人的许多感知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思考得来的。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只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感知事物、认识事物,把众多的表象,经过大脑的思维加工,使之按照特定要求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表象,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是至关重要的。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既能演示静态图像,又能模拟动态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能突破时空限制,展示课堂内不易看到或不可能看到的事物。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多媒体观察目标集中统一的特点与作文教学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观察,把观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抓住事物的特点,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就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与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想象能力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作文教学中,一个教师怎样才能像一位高明的导 游那样,顺理成章地把学生引入到美的境界中去,让他们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联想去欣赏美、体验美,从而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呢?我认为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优势去想象,教师须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创设这种情景,而运用多媒体就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 3.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训练思维方法在语文教学法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发展思维与发展语言是统一的。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是思维活动后的具体表现形式,学生只有说得“清”才能写得“通”。而现代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既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又便于教师指导学生说话,,在练习说话时,教师借助课件,创设情境,在观察思维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复述课文,编故事、想象说话等多种训练表达方式,启发学生动脑,合理想象,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强化语言与思维的训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写作就是人们把客观事物的表象和对其本质特征的认识,用文字符号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过程。写是说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检阅。小学生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虽然有一定的说写基础,但把握不好尺度。通过声、图、文并茂的情境引导,激发学生去说,然后再将心里想的,准备说的写出来,培养学生写的能力。(三)巧用多媒体批改、评阅作文以往批改作文是语文老师最辛苦的工作,往往是根据作文要求、依据自己的理解和感触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修改评判。在作文课教学中以网络信息技术设备为工具,会使作文的批改、审评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如:进行作文批改时,教师可将范文录入Word文档中,再通过投影大屏幕进行点评、修改,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也可以同时看到。在运作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Word 的剪接、复制、粘贴、删除等工具对文章进行修改,使字句的增删、段落的重组变得轻松自然,并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师生协作意识。学生的作文训练也可通过视频投影仪、大屏幕投影等供全班师生一同阅读、分析、修改,达到作文批改、评阅的较高境界。传统的讲评课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进行评议,由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时间较短,所以效果很差。重视培养学生自改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改革、实施作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采用计算机教学手段批改作文,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以充分的感知。教师每次批改作文时,都将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优美文章选出1—2篇,将一些具有共同性的典型病句、错别字汇集在一起,经过精心设汁,制成课件,通过教师点拨、交互式练习,让学生修改,其他同学直接观看,这就比传统的课堂教学要节省时间,速度要快得多。然后学生再对照自己的作文进行自改,同学之间相互交换、检查、评论,在改正别人不足之处的同时,学到别人的长处。在自改过程中,我还组织学生开展“文章病院”、“小医生会诊”等活动。这样修改,不仅使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作文修改的全过程,也锻炼了学生的认识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网络的互动性使语文学习更为快捷、方便。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扩展了学生的“视域”。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由原来划一被动的“不得不学习”变为了主动、多样的“要求去学习”,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学习”及“发现学习”。它将改变学生的交流方式,使他们从封闭的师生小圈子走向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我们把校园网作为教学的工具、教学的资源、教学的环境,把握好网络学习运用的时机和限度,就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使语文教学达到优化。综上所述,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说写能力和自改能力上都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是优化作文教学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参考文献[1]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3[2] 走进新课程[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3] 马迎春:强化教师信息素养,促进学科课程整合[J],网络科技时代 2002.(8)[4] 许静: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 菊苑 2002.(9)[5] 杨明全:实施新课程中教学观点与学习方式的转变[J],中小学教育2002.(10)[6]《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陈至立[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何克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