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02: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草虫的村落作者,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读懂作者的表达,转化成自己的积累
每一位作者的表达都不尽相同,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孩子们读懂别人的表达,把别人的东西进行转化,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请看以下案例:
《草虫的村落》:“我愿意牵着你的手,到草虫的村落里去走一走。”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1:草虫的村落很美,作者想带我们去看一看,去感受那份美。
生2:作者在表达自己对草虫村落的赞美之情。
师:既然是表达赞美之情,那老师来改改:“草虫的村落真美啊!我喜欢这草虫的村落。”你觉得哪种说法好?为什么?
生3:老师的说法太直白了。
生4:老师这样说有点做作,倒不如作者郭风那么说,虽然说得委婉,但感觉更优美。
师:你们说得对。委婉的说法让人感觉更美。那么,这样的写法,我们可不可以试一试?
(生思考。老师提醒,比如现在我们要赞美北山公园。)
生:我愿意牵着你的手,到北山公园去走一走!
……
师:这样叙述,是不是感觉比写“北山公园真美啊”更优美一些呢?今后,大家可以试着这样在作文中表达感受。
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不要讲过多高深的写作方法,而是实实在在地让他们读懂别人的表达,这样他们就能真正做到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不要小看这样一个句子的积累,试想一下,孩子们有六年的时间,每天积累一句,六年下来,他们是不是会积淀很多属于自己的东西?
二、理解语句的意境,寻找相关的记忆
说到语言的意境,在汉语中最具说服力的是唐诗宋词。对于小学生来说,能弄明白某个语句描述的意境,就是最大的收获了。我是这样引导孩子学习的――
《学会看病》:“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
师:这个句子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生:儿子去看病没回来,作者心情非常紧张。
师:我们遇上什么情况可以用这句话来表达?
生思索,然后,他们设想了种种情境,他们每说一种情境,我就让孩子们读一遍这句话。新学期,我果然在许多孩子的作文中看到了这样的句子。
三、重现生活情景,活用他人的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如何培养良好的语感?我想,对于小学生来说,重现生活情景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能让孩子们更快地理解语言,把他人的表达方法运用得更加灵活。
我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时,曾经做过这种尝试。早在开学初,新书发下去,很多孩子就迫不及待地读过这篇文章了,而且,很多孩子都喜欢它。于是,我只是让孩子们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再次读书,找出感动的部分。
生1:第二自然段,老班长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师:作者看到这情景,什么表现?
生: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
师:从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作者看到老班长吃剩下的鱼骨头,很感动。
师:我们如果写作文,要表达你的感动时,可不可以用上这句话?什么情景下可以用这句话,你能举个例子来说吗?
生1:妈妈生病了,却坚持送我上学,我很感动。
师:我坐在摩托车后座上,看着她宽宽的背,觉得……(学生齐读“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
生2:我觉得很难过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个句子。
师:你举个例子。
……
我不知道这样教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但是,我相信,如果学生的积累多起来了,在写作时肯定就不会愁如何来表达了。
我随着李汉荣,
感受大自然的芳香,
我望着
一座老桥。
一双双脚印,
从它身上踏过。
或步履匆匆,
或步履轻盈,
承载践踏,
依然沉默着……
听——
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瞧——
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在山中,
忽然下起小雨。
飘飘洒洒,
淅淅沥沥,
弹奏出优美小曲。
静静地——
聆听雨的旋律。
雨,洗净了心灵上的淤泥。
渐渐地,雨飘忽到了远处。
雨,停了。
我随着作者的目光,
来到了草虫的村落。
甲虫弱小的生命里,
蕴含着——
对生活的热爱与渴望。
亲情,
乡情,
艺术,
智慧,
快乐,
小虫全部拥有。
甚至拥有了——
人类未拥有的东西……
走进索溪峪,
山是野的,
惊险,磅礴,随心所欲。
水是野的,像顽皮的孩子上蹿下跳。
物是野的,
猴子竟恶作剧在人身上撒尿。
人是野的,
嘻嘻哈哈,
打打闹闹,
【关键词】读写结合 综合运用 迁移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113-0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杜甫用最简洁的语言阐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可以说,阅读与写作两者相辅相成,是紧密联系,也是密不可分的。
对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要学好语文,要学以致用,就要把在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迁移运用,做到读写的有效结合,才有所获。
教师通过长期实践证明:读写结合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相互迁移、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课文教学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将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组织运用有机结合,彼此交融,从而真正地做到读写结合,以读来带动写作,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下面,笔者就谈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读写结合的一些实践体会。
一 激发兴趣,多模仿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仿写是他们习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在阅读教学中,范文能示范性地把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表达方法等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形象地告诉学生怎样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例子,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这样就降低了写作的难度,也能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
《草虫的村落》(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了想象、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写自己追随着一直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把读者带入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感受到作者在神游这个想象世界中所透射出来的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看得出,学生们很喜欢这篇文章。在引导他们领悟了文章的表达方法后,我让他们依照文本的表达方式记录和描述大自然。有一位同学创作出了《蚂蚁的王国》。小作者写到自己追随着找到食物的小蚂蚁来到了它们的王国;看到了熙熙攘攘的蚂蚁村民;看到了庞然大物的来访者――蜻蜓,乐于助人的蝴蝶;看到了蚂蚁们的劳动生活――大蚂蚁力气大,搬运食物。小蚂蚁力气小,为休息的大蚂蚁擦汗、倒水……小作者模仿课文的视角,以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描述,赋予蚂蚁生命、美丽与智慧。学生通过模仿,把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作文实践中,读与写的结合为提高学生创作能力提供了渠道和路径。这样的练习,表达出了学生自己独特的感受,他的收获也是独有和特别的。
二 寻找空白,善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文章,读来朗朗上口,有很多地方留有空白,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极佳的机会。如果教师能做一个有心人、做一位引路人,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意犹未尽之地,让学生把含蓄的地方进行扩展,把简练的地方补写具体,把文章未尽之意按作者思路加以想象和延伸,或者对一些有意义的故事进行拓展想象,写出更丰富多彩的结尾……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一定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
教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金色的脚印》一文时,有一段写到正太郎不小心掉下了悬崖,当他醒来时,看到一只大狐狸在不停地舔着他的脸颊,另一只蹲在他的胸脯上,温暖着他的身体……可是文章并没有写出他是怎样被救回家的。因此,我在此处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同学们,请你想象一下正太郎是如何得救的呢?有的同学写道:“……一只狐狸继续温暖着正太郎,而另一只狐狸竟然撕下正太郎衣服的一角,然后跑向了正太郎的家,妈妈见到狐狸嘴巴上叼的是儿子衣服上的一角,赶紧跟着狐狸走了……”有的同学写的是:“一只狐狸在正太郎身旁静静地守候着,另一只狐狸跑向了正太郎的家,用嘴咬着正太郎妈妈的裤子,用尽全身力气向外拉。正太郎妈妈感觉不对劲,便跟了上去……”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课文之外,这种读写结合的学习,既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方法的使用,效果不言而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他们除了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对语言的表达也更加形象和入神了。
三 品味情感,重体验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无数篇课文中,蕴含着丰富动人的情感与深刻的哲理。教师要通过教学营造情感的氛围,使学生如置身其中、置身情中,加上教师精当的讲解,学生的品读体会,他们与课文的作者或课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受到感染,与文同喜同欢,同乐同悦,同苦同悲。当学生沉浸在文中的意境中,就会有许多话要说,这时正是让他们练笔的绝佳时机。
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段进行品析,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老人对海鸥奉献了无私的爱,以及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更有对老人的一片深情。学生被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动了。此时,我设计了如下的小练笔:海鸥对老人的情感如此之深,对你又有什么启示呢?只见学生们纷纷埋头,挥笔写下了自己的感悟。有的学生说:“人类关爱动物,动物将回报以爱,我们应该善待动物,与大自然友好相处。”有的学生说:“善良的老人,深情的海鸥,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令人震撼,我们也应该与动物建立深厚的友情。”我当场一一宣读,并热情地赞扬了学生的善于思考。其他同学也不甘示弱,纷纷举手。课堂中短短几分钟的小练笔,就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得到了潜移默化的训练。
四 拓展思路,巧妙写
每册教学教材都编排有古诗,这些古诗都是经典之作,内容精妙而且浅显易懂。写景的古诗将景物描绘得生动、细腻;叙事的古诗表达的情感真挚感人。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将这些古诗变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可以将它们变成一则则小故事写下来。有一位同学是这样来写《咏柳》这首诗的:贺知章和他的孩子来到了家门口的柳树下,他出神地望着柳树,不禁吟起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边说一边折下几条柳枝给孩子编帽子。孩子看着那长长细细的叶子,忍不住问爸爸:“爸爸,那嫩嫩的叶片不知是谁黑夜爬在上面裁的呀?”贺知章听完后哈哈大笑,摸摸孩子的头说:“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的训练,无疑促进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以及对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除此之外,改写练习也可以尝试使用。如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叙述,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表述同一个内容;还可以改变文章的篇幅,如把篇幅较长的的文章进行缩写,让学生运用凝练的语句进行描写和叙述,都能很好地锻炼和提高其概括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结合中,学生的习作能力才会逐步提高。”总之,读与写是个整体。教学中,只要教师把握时机,巧用教材,选准读写结合点,经常性地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富有个性色彩的练笔活动,就一定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较强的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以读促写;习作能力;积累;感悟;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2001701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教学重点之一,而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写作教学。现在,很多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灌输,很容易使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读与写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两大途径,两者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慢慢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积累习作语言
习作语言是进行习作的基础,如果学生的习作语言积累不丰富,就很难写出生动的文章。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很多文章都是以主题阅读的形式来呈现阅读内容的,里面的很多课文是小学生进行习作语言积累的有效平台。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语与精彩的句子,为他们写出生动的文章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1.借助文本阅读,积累优美的词语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在描写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优美词语,这些优美的词语是把文章写生动、写具体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词语。
例如,在《草原》一文中,作者描写草原的小丘时,主要对小丘的线条进行了细节描写,并运用了绿色渲染、墨线勾勒、翠流等词语,这些词语的运用使得草原的小丘有了国画般的美感。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还要让他们把这些词语进行摘抄和背诵,使学生有效进行语言积累。
2.借助文本阅读,积累精彩的句子
精彩的句子是把文章写生动的基础,有很多课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写出精彩的句子,所以引导学生对文中一些优美的句子进行积累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草虫的村落》一文中,作者运用了很多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如“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等,这些精彩的句子能够把人带入梦幻般的草虫世界。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些句子进行背诵积累,这样不仅能够丰富他们的习作语言,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语感。
实践证明,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积累优美的词语和精彩的句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二、感悟表达技巧
小学生的习作往往存在“记流水账”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掌握有效的表达技巧。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学生学习表达技巧的有效范本,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在文本阅读中习得表达技巧。
例如,在《山中访友》一文中,作者把山中的很多事物比作自己的朋友,其中有一个自然段分别围绕“你好,清凉的山泉”“你好,汩汩的流水”“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好,悠悠的白云”这一结构进行描写,可以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十分高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文本阅读的形式对其遣词造句进行感悟,这样有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习得语言表达的技巧。
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是用词重复、句式单调,导致写出来的文章枯燥乏味。遣词造句能力是写好文章的重要前提。以上教学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引导学生对文中表达技巧进行感悟,这对于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十分有好处的。
三、穿插习作实践
学生积累丰富的习作语言、掌握有效的表达技巧之后,并不是立刻就能写出好的文章来。习作水平的提升需要经历实践的过程,光靠几节习作课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穿插习作实践。
例如,教W《黄山奇石》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对作者在描写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奇石所运用的语言进行品读,在品读过程中掌握相应的表达技巧。然后引导学生对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奇石进行想象练笔,在想象练笔过程中,让他们对文中的一些描写方法进行迁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对文中的语言在实践中进行内化,促进他们习作能力的提升。
一口气看完了作者郭枫写的《草虫的村落》这篇文章,我不由得惊叹起那些不起眼的小虫子来。它们到底蕴藏着多少秘密?带着这个疑问,我来到广阔的田野上,开始寻找起虫子们的踪际。
看啊!我找到了!这些小虫子们的住宅就在一处土坡上,今天这儿可热闹了,大大小小的虫子们聚集在一起,交头接耳喜气洋洋的样子,一定有什么大事。我看了半天,又仔细听了一会,才知道它们正忙着举行一年一度的食品节呢!
你看,到处都是食品——面包渣、火腿肠、蛋糕屑、烤红薯、熏鱼片、玉米粒……各种食品让虫子们眼花缭乱,胃口大开。当一只最老的虫子站在树桩上郑重地宣布:本年度食品节正式开幕,伴随着阵阵礼炮,焰火在空中开放,虫子乐队开始了疯狂地演奏,而那些虫子们也开始争先恐后地吃了起来,瞧那吃相,可真够疯狂的,有的两手抓满了食物,一只手上的刚吃完,便又吃起别一只手上的食物;有的一边大口大口地吞着食物,一边使劲往孩子的口中塞着食品;还有的虫子干脆纵身一跳,一头钻进了食物堆里,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就在虫子们吃得开心的时候,一个身手敏捷的“小偷”悄悄地溜了进来,仔细一看,原来是只蟑螂,只见它手里拿着个大袋子,乘着大家不注意,把大堆大堆的美食全部扫入袋中。忽然,警报声响了起来,原来正在警戒的虫警们发现了蟑螂的鬼祟行为,迅速地拉响了警报,蟑螂仓惶而逃,像风一般地逃离了现场,虫警们紧追不放,一个个像离弦的箭一样尾随其后。
快要下坡了,为了尽快地甩开虫警们,蟑螂急中生智,如高山滑雪运动员一般踩着一片树叶顺着山坡滑了下去,一会儿的工夫便没影了,虫警们也不甘示弱,训练有素的它们也迅速地成为了一个个高山滑雪运动员们,一场精彩的高山滑雪比赛开始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虫警们终于抓住了小偷蟑螂,把大堆堆美食夺了回来,一场虚惊过后,虫子们又开始大吃了起来。
……
直到夕阳西下,我才回过神来,望着还在尽兴的虫子们,我不禁惊叹道:“虫子的世界真奇妙啊!下次我还来光顾它们!”
指导老师吕柳书
【关键词】字理分析 汉字掌握 文本解读 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97-01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每一个汉字都有其构成的理据。我们的教学若能追溯汉字本源,将其描述成一幅幅优美的图画,演绎成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则有助于学生兴致盎然地学习语文,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营造的独特意境,提升学生的内在情感!
一、借助字理趣导课
一个良好的教学导入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我们在导课时就能把握住语言的本质,富于它更多文字的、文化的意蕴,就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进入最佳的语言文字学习中,使导课既具语言的内涵,又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红领巾”真好》是二上年级一首清新优美的儿童诗,唱响了一曲人与鸟儿合谐相处的美与爱的赞歌。教学时运用字理猜字的方式导入,效果非常好。课始,老师出示“鸟”的甲骨文,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字?然后出示“鸟”的篆文让学生再猜,最后出示楷体“鸟”字。在这三次“猜一猜“的情趣激发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大增,注意力也自然格外的集中。
这种借助字理导课的方式,正是把握了汉字乃象形文字这一特质,它不仅通过猜古文字,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文本的解读起到四量拨千金的作用,而且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领会字理,分析字形,领略汉字的艺术魅力。这样的语文课,因语言有厚度,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加深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二、活用字理巧解字
汉字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结构复杂,笔画繁多,到如今,呈现给我们大量的形近字,音近字,加之新课程识字量大大增加,而儿童感知具有笼统的特点,不能正确地识别字形之间的细微差别,因此,错别字大量出现。如何破解这一教学冰点?活用字理巧解字,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位老师就巧妙利用字理教学“帽”字,使学生准确掌握字形,深入理解了字义:
师:这个“帽”字右上部分非常容易写错,请你们仔细观察“曰”“日”,哪种写法是正确的。(师边板书,边询问)
因“曰”“日”字形十分相似,许多学生难以区别。这时,教师将“冒”字的古文字“ ”进行解说,让学生发现上缺口框就是帽子的象形,中间两短横像帽子下的头发,下面的“目”是眼睛。如果缺口框里的两横封了,就像把帽子上下封死了,这样就戴不进去。所以“帽”字右上部的中间两短横左右两边不封,以此表示帽子戴在头顶上。和“冒”相关的字还有“冕”“冠”也是帽子的意思,所以上面的两短横也是左右两边不封的。讲解之后,学生豁然开朗。
如此灵活运用字理进行识字教学,把原本生硬的汉字演绎得丰富有趣,直观形象,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学生不仅巧记了“帽”字字形,理解了它的意义,还触类旁通,理解了与之相关的“冕”“冠”的字形与字义。
三、善用字理促理解
学生学习课文,经常会遇到一些难解的句子,而这些句子的理解仅仅靠教师抽象的讲解效果不佳,甚至无济于事。这时,教师对关键字进行字理分析,就能化难为易,理解词语,进而理解整个句意。
四上《巨人的花园》一文有这样一句话:“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洋溢”便是关键词,“洋溢”是什么意思?“充满”,“飘荡”都没错,然而仅仅这样的理解,只关注了语言的表层,并没有深入到语言深层的蕴意。
有位老师善用字理解“溢”字,从而轻而易举理解整个句子:
学生读此句话,教师随之出示图(一只杯子,水满出一滩。)让学生猜这幅图表示什么字?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理解,这时教师再进行解读:我们的祖先就是用这样的画面来表示“溢”。请看,这下面是个器皿(师板画出“皿”),上面是一个横着的水(师板画出“水”),现在水从器皿里面流出来了(师补写好三点水),课文中是什么“溢”出来?因地前边教学时还字为画,将概念化、符号化的“溢”字简约、形象、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学生便顺理成章地理解整个句子的真正内涵。字理的善用,带动了词句的理解,为阅读教学化解了难点。
四、恰用字理悟意境
意境,文之母也!它是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当的情境,使其身临其境,从而让学生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情感。而恰当运用字理,同样能让学生在发现汉字之美的同时,由感而悟出语言所描述的情境,进而体会语言蕴含的情意。
“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是六上《草虫的村落》中的第一句话,描绘了一个环境清幽,心境宁静,作者与大自然相融为一的“静谧”世界。如何让学生走进这份“静谧”,笔者曾听到有位老师这样引生入境:
板书:“村落”
师:村落,会让你想到怎样的景色?
生:会让我想到很美的家乡。让我想到和谐、温暖的地方。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师:是炊烟袅袅,是茅檐低小,是一个安宁而平静的世界。有这样一个词(出示静谧)就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请大家读“静谧”。
师: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谧”字,左边是言字旁,意思是把你的语言放在器皿里。现在,把你的语言装在口里。生齐读。(师辅以“吁”声)
师:闭上眼睛读一读。体会一下在“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课文开篇,寥寥数语就描述了一个“静谧”的世界,要让学生体悟到这份“静” 与“谧”,仅靠教师的描述,音乐的渲染,学生的朗读,是无可企及的。这位高明的教师将“谧”分解成三个独体字,然后根据三者之间的意义关系进行巧妙的整合,挖掘出“谧”字的意象,趣而美地解读了这个“谧”,进而轻松自如地引领着学生进入这片“静谧”之地。
汉字的每个笔画或部件都是事物具体形态或状态的高度概括。它总是将抽象意义附着于具体形象,让人“视而可识,察而见意”,将天地万物的千姿百态一一呈现出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渗透一定的字理知识,指导学生分析字理,识别字形,理解词义,感悟意境,体会情感,借助汉字的深厚内涵,领略汉字的艺术魅力,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会有效突破重点和难点,也会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放射出奇光异彩。
参考文献:
【中D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1―0050―01
每次写作文,总是有部分学生“无话可说,无物可写”,这种现象是语文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作文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时间的写作训练,多方面写作技巧的集中培养和锻炼,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写作无话可说的局面。从总体上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积累素材,开阔视野
1. 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活是写作之源,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引导学生注重在生活中积累素材,注重观察,不断开阔视野。生活就是写作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而观察是人们摄取客观事物的第一扇窗口,它可以获取第一手材料,是人们获得写作素材的主要途径。只要学生学会观察,注意观察,认真体会和感悟,就能发现生活中的道理,把握事物的本质,视野也会逐渐开阔。
2. 广泛阅读,积累素材。朱熹曾经说过:“开卷有益。”经常看书必然会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文学修养。广泛阅读一方面可以弥补学生体验生活的不足,使学生间接地获得许多写作素材及对生活的感受;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博采众长,多方面地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广泛阅读不是让学生大量看作文书,而是鼓励学生有选择地读文学精品,读大家名著。要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活的真实,一次次地受到陶冶,净化心灵。
二、加强训练,勤于练笔
1. 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人们认识或爱好某种事物的一种意向,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也不例外。兴趣浓厚,可激起强烈的积极性。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潜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调动起写作的积极性。
2.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习惯。要训练学生养成好的写作习惯,最重要的是建立一种科学的激励机制,这就要解决好学生思维导向的问题。除了认真做好作文评改,写好激励性评语外,比较有效的办法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内外活动来激发学生,促使学生通过活动,加强写作训练,养成勤于练笔的好习惯。
3. 充分利用教材实现以读导写。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章不仅文辞精妙,内容丰富,而且其中的许多写作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教师要根据不同课文、课型,充分引导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实行读写结合,以读导写,教给学生写作的钥匙,使学生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善于模仿是学生的一大特点,他们喜欢模仿他人的一举一动,以读导写正顺应了学生模仿的心理特点。
(1)句式仿写。对教材上的一些语言范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熟读、理解、领悟的基础上,写出与范例相近的结构形式或修辞手法的语言片段。如,排比句、比喻句和一些运用了关联词的句子,就可以让学生经常练习,并积极引导他们在作文中运用。
(2)段落仿写。教材中有些细节描写或片段写作很有特色,可引导学生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如,在教《少年闰土》《一面》时,可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中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品析课文中人物的外貌描写,从而使学生掌握写人物外貌的一些方法:从远及近、整体到局部,抓特征、表性格。
我认为,这10分钟并不一定专指单纯的练字,即完成各地相应的写字配套教材中的写字练习或是教师布置的书写练习。这10分钟可以是一节课中各环节安排的书面练习,比如听写、课堂小练笔,或者其他教师设计的配套语文作业习题等。可见,将高学段写字教学随堂化不仅必要而且大有可为,那么我们如何烹制这道“营养大餐”?
一、课始5分钟预习检查——写字教学的营养早餐
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掌握了一定的识字、写字方法,并且能够使用工具书根据上下文进行合理的猜测。这些都为识字、写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高学段老师一般比较注重学生的预习,并且能在一上课就有所检查、反馈,这值得学习。但是,比较遗憾的是,在我们的课堂上写字教学还是有走过场的嫌疑,我们其实可以做得扎实一些。
我们来看两个课始5分钟的案例设计。在《草虫的村落》一课的设计中,老师积累了四字的词语,但忽略了这一课要求书写的生字。如“静谧”的“谧”字,这个字虽然在四年级上册的选学课文中出现过,但这个字不是常用字,学生容易写别字。所以在积累完四字词语后,教师可以请学生说说在书写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抓住重点对这些问题进行正确的指导。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课的设计中,课始,老师请学生听写词语,所选词语也抓住了书写的难点,如“眷”“潺”“鹰”等,但遗憾的是,听写完后,老师问学生有没有错误,学生都说没有。于是,老师直接进入了阅读环节。学生真的没有一点错误吗?老师是不是应对课前预设到的难点“眷”“潺”等字的书写进行点拨指导?即便没有指导,是否可以抽取一两个学生的听写纸,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对书写的规范美观进行一定的指导?
上面的两个课例“课前5分钟的字词预习检查”,带给我们的启示不少,高学段写字教学不能都指望学生的自学、课前的预习。教师应该全面收集整理学生课前自学反馈的信息,确认课堂教学中要重点检查、巩固的易混淆、易写错的字词,并设计好相应的辨析、比较训练点。做好这个步骤对提高课堂写字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至关重要。
学生预习后,老师在课堂上必须及时检查反馈,检查形式可以多样,不必面面俱到,虽然教材中编排的生字比中年级少,但课堂上也不可能做到逐一指导。容易的内容,老师可以一带而过,老师应重点检查学生易写错的内容。重点字不一定就是教材中规定的一类生字,也可以是文章中出现的常用二类字,还可以是容易写错的形近字。检查指导后,老师有必要让学生在书上的空白处写一写或在“生字纠错本”中进行积累。
二、在课中感悟处批注摘录——写字教学的开胃点心
运用批注的形式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已经成为高学段老师的首选。批注是一种迅速的书写技能,它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抽取知识要点,更便于满足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发展。因为批注需要一定的速度,恰恰可以作为高学段写字教学要求有一定速度的训练点。批注是见缝插针记在课文的空白处的,没有格子,没有横线,而且不像低年级课文那样,课文文字一多,教材留白的空间就少了。因为没有书写上的指导,翻看有些学生的语文书,老师就会发现他们字迹潦草、杂乱,这对书写、学习都是不利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白板进入课堂,并充分显示出其优势。一位老师在设计《我的舞台》一课时,利用白板书写功能,先在表格中示范如何摘录关键词语,然后请学生照样子批注和摘录,这真可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老师举一反三,学生习得方法,课程很成功。
直击《我的舞台》一课,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领无疑是到位的,但是,学生的批注书写得是否规范美观,老师忽略了。老师在白板上示范批注时,更注重的是批注的内容,忽略了书写工整的示范引领,对学生批注的书写速度、美观也没有进行点评。如果老师能使用白板中的钢笔功能,用漂亮的书写展示,带给学生美感,学生会由内而外地产生想把字书写得漂亮的强烈愿望,那么在摘录、书写时一定处处用心。这种方法费时不多,指导效果明显。老师在学生进行批注讨论后,用实物投影仪投影自己的语文书,学生看到了老师的批注,不仅会肃然起敬,而且也能了解到如何书写批注才更美观,在窄小的空白处如何摆放批注的位置,箭头如何标记,较长的批注怎样利用便利贴……通过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一定能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书写习惯。
批注、摘录已成为高学段学生很重要的一种学习能力,如果老师对学生批注、摘录的书写指导能有所为,那么无疑会成为一道美味的开胃点心。
三、阅读理解时串联渗透——写字教学的主食
在高学段阅读教学中,写字教学没有被摆在突出的位置上,缺少时间保证、指导保证、练习保证。但是,如果凸显了写字教学,很多老师又生怕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的热情、个性的弘扬、对文本的解读会受到破坏。其实,如果运用得法,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活跃思维,而且能训练学生的语言,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给阅读教学锦上添花。
如《草虫的村落》一课要求书写的生字词“俏”“韵”“勤勉”在作者重点介绍的句子中,也在执教者的预设中,那么何乐而不为呢?只要稍加改变,写字教学就有了一席之地:1.感受小圆虫的俏丽。读句子,围绕“俏丽”一词跟进:作者是怎样写出小圆虫的俏丽的?理解和书写“驻足痴望”,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读出小圆虫的俏丽多姿,将这个词语漂亮地写下来。2.感受音乐家的音韵:用心书写“音韵”一词,说说那是一种怎样的音韵。3.感悟村民们的勤勉。老师板书“勤勉”:从这两个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两个字都有“力”字旁)观察字形说说你们对这个词的理解。(村民们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村民们是如何勤勉的?
这样的设计,生词融合阅读教学在理解的过程中书写。融合情境书写、带着情感书写和脱离文本的书写,意义是不一样的。所以,理解《浙江省语文学科教学建议》关于“结合具体的语境学习词语,重视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将生词的理解和书写在阅读理解时串联渗透,“家常主菜”才能色香味俱全。
四、至少8分钟的课内练习——写字教学的特色小吃
《浙江省语文学科教学建议》特别提到“课内书面作业时间一般不少于8分钟”。无论是赛课还是日常课中,老师都要努力将这8分钟运用得淋漓尽致。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留意,会发现现在不少孩子有一个通病:练字和作业脱节。他们认为,练字是练字,可以写得很认真,很美观;作业是作业,可以写得潦草些。课堂补充作业的评改,很多教师关注的是答案对不对,而极少关注页面整不整洁,字写得好不好。所以,老师在课上应领写课堂练习,既为学生做正确书写和美观书写的示范,又不断提醒学生匀速书写,保持自己一贯的速度,不断强化写好每一个字的观念,使学生养成在作业中保持一定速度和质量的习惯。
同时,课内8分钟的练习也不一定都是为阅读理解设计补白练习,有时也可以设计一些扎扎实实的随堂练字训练。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番茄太阳》时,最后一个环节的8分钟就是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习写字。于老师不仅逐字指导方格中要求书写的字,还请学生用钢笔描摹,让学生临帖书写,不满意的还可以写第2遍,然后让学生写词语、短语、句子。在请学生到黑板上书写时,他特别注重点评,发现学生写在黑板上的生字错了两个字——“茄”和“献”,马上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地范写这两个字,边写边讲述要领。
关键词: 快乐积累; 指导; 快乐赞赏; 展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207-01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害怕的科目。学生感觉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即使交上来的学生文章的也多数内容是空话、大话、套话。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习作,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条件。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我结合实际,在班里举行了“快乐习作”活动,进一步对习作教学进行了一个有益的探索。
一、观察生活,紧扣书本,快乐积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下面我们来谈一谈如何在生活和课本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而学生的生活内容其实是极为丰富多彩。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和生活,去留心观察周围世界,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获取作文题材,使习作有感而发。当然在引导学生观察时,教师要懂得适时授以观察的方法:首先要教学生有序地观察,其次要让学生从多方位观察,三要让学生的观察由主次。例如:教学四年级作文《我们的校园》,在习作前,我先带领学生参观了自己的校园,去欣赏校园的景观。观察时,我给予导向观察指导,边看边引导学生该如何观察,观察的重点应放在什么地方,让他们适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会不断地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作文时便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
此外,我还提倡学生从课文本上积累素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语言优美,因此,我让我的学生多读,多背书面的优美词句,好的片段,优秀作文。让学生做到多读精思,举一反三。如教《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时,我着力于引导学生看一看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有在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时,我让学生细心观察作者是如何通过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的特点来描写,表现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总之,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方法、表达方式,积累词汇、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我还提倡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阅读、以扩充素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多了,自己的知识就会丰富起来,写起文章就会得心应手。因此,我在班级里开展了读好书活动,班里设置了图书角,学生们自已从家里选择一两本适合高年级阅读的读物放在图书角里以交流阅读,并倡导每位同学准备好一本积累本,以便随时积累优美的词语、句子扩充素材。
二、创设平台,指导学生写作实践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孩子的素材很丰富,语文阅读的能力也很好,但是遇到习作的时候却无从入手,终其原因就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给学生练笔的机会少。因此,让写的训练挤入阅读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指导学生写作实践,按层次的不同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的。
1.仿写训练。其实我们的小学语文也确实能提供这样不少的练习,例如我在授课《山中访友》中“你好,清洁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时,我会引导学生:“同学们,作者在跟他的朋友热切打招呼,来,我们一起做一做打招呼的动作,我们再想一想,作者还会跟哪些朋友打招呼?仿照句式并完成练习,通过演写练习,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得到习作的语言训练。
2.续写训练。(1)续写开头部分;(2)续写简要情节;(3)续写课文内容;(4)续写同题异文。如我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我会结合课文后面的小练笔,让学生们展开想象,续写《穷人》一课渔夫和桑娜在收养了两个孤儿后家里会发生什么事?他们一家的生活将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小孩子们能不能和谐相处?等等,我们要充分发掘课本资源,为学生提供小练笔的机会。
3.改写训练。(1)改变人称;(2)改变记叙的结构顺序;(3)改变文章的表达方法;(4)改变体裁。
三、创设情境,激发真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习作方面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欢天喜地、毫无惧怕地走进习作天地,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可以使学生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竞争意识,学生的内在动力才能充分调动起来,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作文课上,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以境激情”。用表演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描述;借助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创设情境,再现情景,让学生思考、体验;组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班级活动,如游戏比赛、参观访问等,使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自身体验仔细观察,在欢乐气氛中亲自动手、动口、动脑、动笔,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
四、快乐赞赏,树立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动力,教育上任何巧妙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我会时常热情、真诚地赞赏学生的习作,让学生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消除对习作的厌倦心理,让他们有成功的快乐,从而更加乐于习作,不断提高习作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习作过程中,要让每一们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肯定与赞赏。我把给学生写批语作为一个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在细心品味每一位学生习作的基础上,我尽可能地给每一位学生都写上带有鼓励性和启发性的批语。如“你的习作有进步了,今后能多看点书,多积累,老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你能写上一页了,具体多了,真了不起”“这一句写得真美!你要继续努力”“嗯,描写得精彩极了,你真棒。”……每一次习作都得到老师的赞赏,谁不满怀信心乐于参与呢?
五、快乐交流,展示成果
学生的习作有了进步,我还想办法让学生的作文展示出来,每次作文批改后发到学生手里,让他们自己读几遍,自己再改一改;然后相互传阅相互修改;最后就是集体欣赏。同时,我在教室后面开辟了成果展示台,让学生把自己的美文或课外阅读的好段好篇贴上去与大家分享。我校还有校园广播,我还定时向广播站上送一些优秀习作,供全校师生欣赏。这劳动的快乐、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再加上品尝的快乐,营造出和谐的作文教学氛围。这相互欣赏,享受成功的做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兴趣。
将快乐贯彻在习作上,你会发现,习作起来一点都不难,让学生在生活中、活动中体验作文的乐趣,在老师的鼓励下快乐写作,学生怎能不喜欢作文呢?
参考文献:
[1] 谭惟翰著.语文教学心理学.
[2] 果鲁英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 熊华生著.语文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0-0245-169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0.052
小学生年龄尚小,思想观念不够成熟,为此,教师必须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逐渐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小学语文教学是渗透德育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教学内容都涉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歌颂和赞扬祖国壮丽山河的文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再加以引导,必然会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思想境界,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1]。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语文学科集人文性、工具性、综合性于一身,其教育价值不能仅仅体现在语言和文字上,应该在教会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向更深的层次拓展,成功的语文教育既要育才,也要育魂[2]。然而,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却一直被人们误认为是简单的读书、识字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文教学职能的发挥,学生无法从语文课堂中学到更富有内涵的东西,语文教材内的德育教育资源也没有被充分利用。如果教师能够将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就能使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得到更好地利用,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得到升华,逐渐形成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以及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进而使语文教育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另一方面,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会讲解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例如,教师可能会讲雷锋的一些事迹,这些故事对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整合途径
(一)语文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主要场所。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能从语文教材中获取大量的语文知识。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多以赞扬伟大的人格、品味壮丽的山河为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教育资源,深入剖析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内涵。在学生理解透彻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情况下,再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表达和应用能力,使学生在使用这些语言语句时,能够不受其表面含义的束缚,进而实现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3]。例如,在《感受自然》这一单元中,有很多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文章,如《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等等。教师通过深入剖析文章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对大自然中各种景观的看法,同时也能通过作者的描绘深刻体会到大自然的神秘、美丽。这样一来,就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乐于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学生也会对大自然中的现象产生兴趣,愿意去观察,去探索。总之,教师一定要对语文教材进行更加深入地钻研,无论是在文章形式还是在文章内容上,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并将这些思想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受到积极的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二)语文阅读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学习语文也离不开“读”这个环节。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教会学生有感情地阅读文章[4]。特别是在学习古诗文的时候,尽量让学生“多读精背”,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虽然古诗往往语句简短,但是涵盖的内容却极为丰富,且意境深远。很多古诗文都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起到丰富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学生在阅读这些古诗文时,也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感悟古人的情感,从而获得美的体验。
除此之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将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课外阅读资源更为丰厚,且形式多样,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与思维,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同时,进行课外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但是教师应该适当地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阅读材料,即这些阅读材料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且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切不可选择一些有害的、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读物。
(三)语文写作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写作水平也能间接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写一些美好的事物,让他们用赞美的手法进行写作。例如,多布置一些《我学××做好事》《爸爸、妈妈辛苦了》这类写作题材,并鼓励学生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并从生活中找到“真、善、美”。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辩论赛和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针对一些时事政治发表观点,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结语
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进行整合的途径有很多,可以从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方面进行整合,但教师一定要注意整合的方式方法,并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摸索,力求将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最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1] 潘焕琪.浅谈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新课程学习:学
术教育,2009(12):61-62.
[2] 朱争艳.对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新思路探析[J].作文成功之路:上
旬,2015(5):48.
[3] 苏金凤.一言一行总关情――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分析[J].读写
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1):361.
[4] 尚卫红.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J].课外
语文:教研版,2013(5):136.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and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ZHAO Xin-hong
(Sheling Central Primary School, Shuangyang Distrct, Changchun Jilin, 130000, China)
鉴于此,如何从散文特征出发,在科学性研究与普及性教学中寻找到契合点?怎样使学生从散文学习中最大限度地汲取语言营养,获得思想启迪,受到审美熏陶?经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基于文本解读确立教学目标
基于文本解读确立教学目标指的是依据散文的特点,确定合宜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正确的文本解读是确立教学目标的基础。 生命文化类散文,教学目标应是使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本真意义和作者对生命的赞颂。比如《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作者通过描写泉水表达对生命精神的赞美,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体会作者“以物写泉、以声赞泉”的写法,以及对泉水孕育生机的赞美之情。 风情类散文,教学定位应是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在对风土人情的描绘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比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描写的是1985年8月季羡林先生重返德国的所见、所感,所以教学目标就是抓住描写德国街头景象的语句,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之美,发现其背后的文化之美。 哲理类散文,教学目标应是使学生领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底蕴的思想深度。比如《落花生》这篇课文,通过一家人谈论花生的好处,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因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为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文人情趣类散文,教学目标应是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人、对事、对物的那份真性情。比如《天窗》这篇课文,描写的是乡下的大人们在屋顶开了一个天窗,让看天窗的孩子们展开无限的想象,慰藉孩子们的心灵。因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就应是让学们感受到大人们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心灵的窗户,这天窗就是孩子们的心灵之窗。
二、基于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确立了教学目标以后,接下来就是基于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对于教学目标的定位,是教什么的前提。如果教学目标是感悟生命意义和作者对生命赞颂,就要选取能突出生命精神的人、事、景、物展开教学,比如《松坊溪的冬天》,就要抓住凸显生命精神的溪石、溪水、溪鱼展开教学。如果教学目标是感受作者在对风土人情的描绘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就要从自然风情和人情人性之美的角度选取文本中的人、事、景、物作为教学内容,比如《乡下人家》,就要引导学生聚焦“瓜藤瓜架、花、竹、鸡、河”等事物和夏秋两季的景象,感受乡村生活的风俗风情之美。如果教学目标是领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底蕴的思想深度,就要从“哲思”的视角审视文本中的人、事、景、物,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比如《桃花心木》,就要抓住树的变化和人的不确定性的浇水及每次都带来树苗等内容,感悟文章蕴含的哲理。如果教学目标是体会作者对人、对事、对物的真性情,就要从文本的情趣、性灵角度看待文中的人、事、景、物,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比如《猫》,就要从猫的古怪、淘气的内容中感受老舍先生对猫的那份独特的喜爱之情。
三、基于教学内容探寻教学策略
基于教学内容探寻教学策略指的是,在实践研究中依据不同类型的散文,建立人、事、景、物之间的联系,在感悟形象、品味语言、体会情感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策略一:“读”占鳌头。
朗读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小语教材中的散文文字朴实、情韵绵邈,只有引导学生沉浸在语言的音韵、节奏中,才能感悟语言的滋味、情感的滋味。
在教学散文时,教师要在学生的读上多做思考,把读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力求以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要通过朗读,把课文中那些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进而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要通过朗读,让学生读出蕴藏在文字里的韵味及作者的真情实感,进而体会到文章的精妙;要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语感,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特别那些情感极浓的散文,如《山中访友》《乡下人家》等。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精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如哲理类散文,一般是夹叙夹议,读起来要舒缓、平稳;风情类散文描写生动、形象、细腻,就要读出其中的意境;生命精神很浓的散文,由于作者的情感变化起伏,读起来轻重缓急应变化不断。还有一些课文,自身特点明显,如《白鹅》语言明快、流畅、含蓄、风趣,所以朗读时的语音应该清亮、明快,节奏感很强;而《白杨》《丑石》等课文,则要指导学生读好能表现人物形象、思想的对话,从中有所体察、感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具备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的过硬本领,以在教学需要时进行朗读示范。
策略二:咬文嚼字。
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还得从语言、文字的透彻了解人手。”散文具有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等特点,所以散文又被称为美文。散文教学中要抓住散文语言的特色,通过赏析重点字词段落,让学生感悟散文语言的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品析作者语言。散文教学,仅仅靠朗读是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品析语言,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进而增加积累。有些散文用词华美、有气势,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索溪峪的野》等;有些散文语言生动、形象、准确,如《与象共舞》《金色花》等;有些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如《天窗》《草虫的村落》等;有些散文语言简洁、精当、有韵律,如《鼎湖山听泉》《音乐之都维也纳》等。面对不同语言特色的课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品味、感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比较不同作者的语言风格,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鼎湖山听泉》这两篇课文的语言风格就很相似,使用排比、叠词,使语言简洁、明快、有韵律感;再如老舍先生的《猫》和丰子恺先生的《白鹅》,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语言进行品悟、比较可以发现,前者语言平实、朴素一点,后者则词句华丽、活泼一点,但都表达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品悟语言环节,引领学生细细品味那些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的语言蕴藏的情感,感受语言的魅力。
发展学生语言。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散文教学除了感受、欣赏外,还要力求适时适度地让学生学习用一用,使他们能够发展自己的语言。比如,对于文中一些优美的特点鲜明的句式,教师可以让学生背一背,因为学生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在需要表达和输出时得心应手。教师还可以在不离文言、不离文境、不离文意的环境中让学生试着写一写。例如,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让学生扩写:
我是一位留学生,流连在这花团锦簇的街头……
我是一位疲惫的游客,当我看到这姹紫嫣红时……
我是花的主人,我看到人们都在欣赏这怒放的鲜花……
我是(
),漫步于花的海洋中……
通过动笔使学生在想象中引起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强烈共鸣,使他们得到审美的感受,领会到作品包含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内涵,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为民间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剪纸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2003年被列入“中国民间十大文化遗产抢救工程”,2008年,中国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辽宁省岫岩、新宾、北镇、本溪等地区都有大量丰富特色鲜明的满族剪纸作品。这些作品涉猎的范围很广,有关生命生存、种族繁衍、图腾崇拜、、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等,经过历史的变迁与沧桑,逐渐变成抽象的文化符号。薄如蝉翼的剪纸,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文化创意语境中,满族剪纸文化能够为旅游产品设计提供重要的文化资源,通过提炼传统文化的设计元素和符号,对传统剪纸产品进行旅游文化主题改造和产品创新,开发符合现代审美的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将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文化资本,逐渐发展形成一个生产、推广、销售一体的文化创意产品行业链,形成可持续的文化创新和旅游发展模式,有利于促进发展辽宁文化创意产业,也能促进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2]。
二、满族剪纸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1.独特鲜明的满族文化内涵
满族剪纸处于特定文化生态环境中,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反映的是满族人的生活习俗、信仰崇拜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汉族和其他地方的剪纸有很大区别。岫岩、本溪等地的满族剪纸造型粗犷、朴拙、单纯,表现主题有喜闻乐见的福、寿、娃娃、鱼等,有渔猎时期与生活关系密切的虎、鹿、熊、豹、马、野猪等,北镇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还鲜明的体现着萨满文化中的山林崇拜和祖先崇拜观念。剪纸作品中的佛托妈妈、大翻嬷嬷、媳妇人替身、拉手大翻车、宇宙树、通天树也都极具浓郁的满族特色。新宾满族剪纸多以满族、民间传说故事、人生礼俗、花鸟草虫等为主要表现内容,它融剪、说、唱于一体,艺人在剪纸的过程中,或哼唱满族民歌,或讲述满族故事,还经常使用满文为创作元素,形成独特的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这些不能替代的满族剪纸文化作品,对于旅游者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2.多元、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满族剪纸不但内涵极其丰富,而且表现形式多样。北镇满族剪纸在构思塑造中多以弧线、直线为主,很少精雕细刻,作品大刀阔斧,不描不画,不打底稿,一气呵成,手法采用折叠对称等方法,头梳“上抓揪”的“嬷嬷人儿”,身上带有各种怪异图案的生殖女神,身披柳叶的“媳妇人”头梳满族的特有发式大翻车,身穿旗袍,脚穿盆底鞋的姑娘等都充分反映满族民间剪纸特有的率真、粗犷、浑厚的民族风格[3]。岫岩满族剪纸多用平常的剪刀,极少用刀刻,有的甚至用香火烧洞刻画动物的皮毛,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手法以镂空、成片为主,造型夸张奇特,令人耳目一新。新宾满族剪纸形式多样,分为单纸剪、双纸剪、立体组合剪、彩色拼粘剪、松明烟熏剪、火头烧烙剪和吊线动画剪等,材料除了纸,还选用皮革、鱼皮、麻布、桦皮、苞米窝儿、红辣椒、树叶、布、绸等薄片材料进行剪贴加工,有时还根据画面需要,灵活运用烟头、香头或木炭烫出点、线,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3.丰富的文化附加值及较高的经济附加值
在文化生态已经发生巨变的今天,剪纸作为重要的满族“文化基因”,纵向贯穿满族整个民族发展史,体现着深厚历史底蕴,横向涉及满族的生活方式、、习俗礼仪等各方面,文化空间极其广泛。在旅游文化创意语境中,要获取灵感和产品设计理念,必须注意基因改良重新建构的问题,对满族传统剪纸进行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创造的转化,实际上就是文化符号转化为文化资本的过程,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满族文化传统符号与价值系统经过改造,变成有利于创意变化的资本,成为具有崭新表现形式的特色产品,以新的载体继续保存剪纸的精髓。经过文化创意的产品既带有民间艺术的鲜明特色,又能展现生命力丰富的旅游商品文化附加值,有利于提高辽宁旅游知名度,扩大影响。另外,满族剪纸对满族民俗文化意蕴的深层次展现使其具有更加鲜明的个性、差异性及垄断性,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能够充分发挥旅游纪念品的纪念功能。剪纸艺术的材料方便、成本较为低廉、时间灵活,无场地限制,也不需要太多设备投资,通过制作者的创作,本来普通低廉的纸张就可以身价百倍,从这一角度讲,也具有较高的经济附加值。
三、满族剪纸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与传承实践
1.辽宁满族剪纸文化产品开发与传承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辽宁满族剪纸文化产品开发与传承呈现出重视传承保护,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不足的状况。在笔者列举的特色满族剪纸分布地区,政府都比较重视剪纸艺术的保护,将其纳入文化建设工程,从规划、投入、宣传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北镇县文化馆、站组织开办满族民间剪纸学习班,聘请老民间剪纸艺人讲课,培养一批年轻有文化的业余剪纸创作人才。同时也调动社会积极性,形成剪纸文化产业化管理,打造剪纸文化品牌,采取企业冠名宣传北镇、振兴北镇经济发展,实行市场化的经营途径。北镇还将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引入了课堂,编印完成全国首部满族剪纸乡土教材《满韵清风》,北镇全市25所中心小学、56所村小学、20所中学、两所高中先后开设剪纸课,设立剪纸活动室,经常举办学生剪纸大赛,激发学生们学习剪纸技艺的热情。岫岩县也建立了12个乡级剪纸基地,与庄河市文化馆举办剪纸联展。2004年底还出版了《岫岩满族剪纸艺术作品集》,建立挖掘、抢救、保护岫岩民间剪纸的组织机构,普查、搜集、整理剪纸艺术遗产,建立民间剪纸遗产资料库。新宾县在永陵镇开设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间传统文化为宗旨的新宾满族剪纸手工特色工坊。本溪早在2012年就建立了剪纸文化创意产业园,是一个以满族剪纸创意、生产、展示、销售、体验为主体的创新型、创业型、创意型文化产业园区,曾多次举办中国剪纸创意文化节等活动,将“剪纸”等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将传统艺术创作与多种产业形态相结合。关于满族剪纸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凸显很多问题,例如产品粗糙、单一、廉价,具有地域风格和历史传承特色的剪纸在旅游市场、文化收藏市场和礼品市场上比较少见,产品设计与需求脱轨,剪纸作坊规模小、开发资金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创意产业人才等,都需要时间妥善解决。
2.满族剪纸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与传承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