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什么的秋天

什么的秋天

时间:2023-05-29 18:02: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什么的秋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什么的秋天

第1篇

不知不觉中,夏天已经远离了我们,而接下来的却是“自古逢秋悲寂寥。”的秋天,而秋天里最纠结的莫过就是那中秋,月儿圆,家团聚。这是在普通不过了,而我呢?却只能仰望天空去看那圆圆的月亮,来寄托我的思恋。每逢过中秋我也曾和我的父亲在一起,而如今却只能通过电话来交谈,不能实实在在的见上一面,却终究是心里的遗憾。我可谓真的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秋天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季节啊!

秋天,枫叶已飘满落地,宛如一片红海。人在从中走过,这时的枫叶从上而下的飘落下来,不就是一个很亮慢的画面吗?再秋的季节里,只有开心,只有快乐,那么什么忧愁都会随风飘散,留下来的不过就是那让人感受到不再沉默的活力了。

秋天,是一个动起来的季节。在这个时刻里,运动仿佛就是最好的休闲方式,不仅舒适,而且让人不再寂寞。感受风一样的自由,享受地一样的辽阔,接受海一样的胸怀。秋天不比春天那样的姹紫嫣红,但他秋天也毫不逊色,田地里一片接着一片的金黄,一波接着一波的麦浪。你说这不是吗?

秋天,是一个值得记恋的季节。没有花的陪伴,没有新的生长。只有那凋零后的衰败,但依然的坚强,秋天它不仅勾起人的思恋,或者什么的。可以让你思考自己,也可以反思,自己该干什么或者该做什么。

秋天,也许不远就要走了。我不知道它何时再来,但下一次的秋天的来临会远吗?

初三:冉兴明

第2篇

中秋刚过,秋的韵味还未及细细品味呢,冷澈的风已从遥远的荒漠地带长躯直入,一时间萧瑟秋风更兼细雨,秋叶翻转大雁南飞,恍忽觉得是季节之末了,一年也将尽了。

其实,秋只是在他惯常走过的五色的路上散步,只不过今年似乎走得有点心急了,可能间或还跑跳了几步吧。尤其是在万籁俱寂的雨夜,他可能还会趁人不备顽皮地翻若干个跟头,所以吵醒了冬天这个老人的梦。冬老人几乎是一翻身就醒来了,过早地把他的酷寒和冷默带给了大地。

秋深了,可秋也许还没有去意,冬给人的感觉已悄然来临。冬虽没有真真正正的到来,可他这一性急,大地上的人可是风刀霜剑严相逼啊.怎一个冷字了得。这就让人一下子难以适应了。因为生活在西安这个四季分明的内陆城市,对自然界的那种和缓而灵动规律的气候渐变过程是很熟悉的。该冷则冷,该热则热,四季万花筒般次第旋转,一般都是不温不火,不会争先赶后。好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该看到的能看到,该感受的也都能感受。人们对这一切都已习惯了,对倏忽的冷热就没有足够多的心理准备。冷风到来的是有点早了,忙着加衣的西安人一面倒腾衣柜里的换季衣衫,一面抱怨着天气的变化,可一面在内心深处收藏着浓浓的西安情结:西安多好啊,热不过南方,冷不过北方以北,春夏有草莓樱桃杏桃可吃,秋天有苹果梨柿子石榴可吃,冬天没什么水果可吃了,还可以看雪,实在嘴馋了,还可以吃冬储的苹果,吃南方空运来的香蕉啊芒果啊什么的。没有水灾,也没有台风,四平八稳、井然有序,也就是长安这个曾经的名字最能涵括其中的深意。

但仿佛有好几个秋天都是这么匆匆而过了。这个早走的秋天,也仅仅是那些个匆匆而走的秋天中的一个。看着他的背影,人免不了怀想半天,感慨系之,所思所动既有留恋也有丝丝秋意。秋天那红黄绿三色交织的山峦还没来得及攀援,好看的秋裙未及穿在身上,和女朋友去紫薇田园都市看书的承诺还没有实现,秋意就这么走了。其实这颗心不是一个植物园能放得下的,很想以后和家人一起到很多很多的地方去,只要他们愿意。

以前西安可是四季分明的,春夏秋冬都可圈可点,印象深刻。记得年轻的时候很喜欢柔和的秋阳和随处可见的秋草,和先生的一场痴恋也是在秋之深处,孩子还是生在了秋日的一个午后,一转眼这么多年过去了,有关那个季节的一些诗稿也不知遗失在了何处。那个时候不仅是秋天,春天仿佛也很长,长得好像有足够多的故事可以回味,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春秋都是一闪而过。现在的冬天虽说和过去一样依然漫长,但是有好些年都没有看到铺天盖地的大雪了。

前几天看到报上说,陕北下起大雪,下的很大很大。陕北很近啊,期待西安今冬也能有这样的几场大雪,那样或许也就少了许多没有过够秋天的遗憾了。

第3篇

我们正在地里收花生,几个妇女骑着自行车从远处过来。我问母亲,她们是干什么的?母亲看了一眼说,拾秋的。她们不过大秋吗?城里人过什么大秋。说话间,她们从我们身边翩然而过,每辆车的后座上都绑着口袋和小镐。她们到了一块刚收完的花生地,下来,向旁边还在收秋的人问明了情况,这才下地去拾。

这些人和我们一样,也是秋天田野上忙碌的风景。但是,我们是在劳动,她们是在放松。她们累了,可以无休止的歇着,饿了,可以随时回家。我们不能。她们是在秋天找点儿事干,而我们是在大干特干整个秋天的事。

我跟母亲说,等收完了庄稼,我们也去拾秋。母亲说,行。

其实,不用我说,母亲也会去的。母亲节俭了大半辈子,绝不会让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像丢石子一样,丢在地里的。眼瞅着它们,长出芽,然后死去;或者腐化成泥,融入土地。母亲说,那是遭罪。母亲对待粮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收花生时,母亲会把花生下面的泥土,整个翻捡一遍,尽量找出藏在里面的花生。所以,每年大秋,母亲的手总是黑乎乎的,有时洗都洗不掉。

庄稼终于收完了,母亲带着我去拾秋。秋收后的田野,失去了往日蓬勃的生机,好像一下子苍老了许多。的土地,除去了身上的负重,轻松了许多,想好好睡一觉。沟畔上的几棵大杨树,形单影只,沉默了许多,没有了朋友,它们心里也会难受。一群小麻雀叽叽喳喳,飞上飞下,欢实了许多,它们正在享受生活,它们是先于我们而来的拾秋者。

我和母亲走进一块地。刚刚下过一场雨,松软细腻的沙土地上被砸出了千点万点的小沙坑,密密麻麻,像有一群淘气的小田鼠,玩耍时踩出来的。忽然,我看见一个白花花的亮点,走过去,原来是一粒花生,被雨点掸去了身上的浮土,露出了白皙的身影。我把它捡起来,放入篮中。我低着头,在地里慢慢地走,来回来去地走。地里还有许多这样的小亮点,鱼鳞一样,不时地刺亮我的眼。

母亲在我后面,蹲在地头,拿出准备好的小镐,一镐一镐地拾起来。不时,有一两个花生像调皮蛋儿似的,跳出来。在黝黑的泥土里,潮湿的花生愈发显得白胖。母亲一边拾,一边和我说话。母亲说,拾花生会上瘾。如果碰上一块地,这块地的主人又是个懒散的主儿,就像村里王二两口子,干活稀里马虎,干得快,丢的也多。不信,上他那地里去拾,准拾得你不想回家,忘了吃饭。不过,他那地早有人拾了。这是经验之谈,我深信不疑。

母亲拾秋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有一回,我回家,见父亲正在厨房里做饭,却不见母亲的身影。我问父亲,母亲干什么去了。父亲说:“拾花生去了呗。这不,连饭都顾不上做了。”正说着,母亲推着车进来了,后座上绑着半口袋花生。母亲那天着实高兴,有说有笑。我愣愣地看着母亲,母亲为什么这么高兴呢?是看见我回来了吗?还是因为又拾回来那么多花生呢?也许,两者兼而有之。

勤劳的母亲,像在抻皮筋,无形中把秋天拉长了,也把收回到家里的秋天,加高加厚、变香变甜了。

心灵物语

“勤劳的母亲,像在抻皮筋,无形中把秋天拉长了,也把收回到家里的秋天,加高加厚变香变甜了。”过去的那些时代和人们,虽然物质不丰富,但智慧的父母在田间地头,给儿女们进行着人生的第一堂课:比如勤劳,比如节俭,以及许多人生的道理。那群叽叽喳喳飞上飞下的麻雀,那几个来乡下拾秋的城里人,面对秋季的庄稼地,珍惜着,喜悦着。在你的记忆中,又有怎样美好的人和事呢?在这个秋天,拿起手中的笔来,把身边的人、事、景细细描绘,深深思考并慢慢成文,相信是极有趣的事儿。

第4篇

总是说,进入了初中就是开始拼搏,就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奋斗。初一是打基础,初二是重点,初三则是毫无疑问的冲刺。早在初二开学第一天我们就像懵懂无知的初一说了“Bye-Bye”而今天--初三开学第一天就代表我们向初二告别,更加成熟,向前冲刺。

下午来缴费,我攥着钱和发票排在体育馆那条长龙的末尾。我闭眼回想,还记得初一动不动就和同桌拍板,大眼瞪小眼,少了一份包容;还念着初二和同学一起逛街到深夜才回家挨得那一巴掌还隐隐作痛,少了一份理解……回想着过去种种的一切都少了些什么,那么初三,我应该怎么做?

我拿着盖了章的发票向寝室挪去。我四处观望,还记得初一入校时那石缝中奋力生长的小草,多了一份坚持;还念着初二秋天,那枫叶树上飘落下来的片片红枫叶,多了一份执着……观望过去的种种一切都多了些什么,我应该学习么?

我坐在教室的一角,双臂环着脑袋,我是应该继续大眼瞪小眼,继续彻夜迟归,来做一个“少了”什么的人还是应该向小草感激,向红枫叶致敬,做一个“多了”什么的人?渐渐地我像一只即将远航的船失去了方向,在大洋上停住。

“彤,我们一起加油吧!”琳的这句话开始向在收音机中按下了“循环”键。猛然我认为应该将那些“少了”的逐渐变成“多了”什么的,在同学与同学之间应该多一份包容,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多一份理解,在遇到困难或难题时应该多一份坚持,相信自己能行,在学完知识后应该多一份执着,不断地往深处探索。

这,就是初三该做的吧!

我拿出书本开始预习。船儿又像在大洋上发现了新路线,全速前进,我希望在他人的心目中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塑造一个与众不同的我。我愿意像三角形的定义一样,与同学进行互补,我愿意像种子生长一样,去汲取更深部的营养,与老师一起。我愿意,我愿意。

初三,开学第一天,我懂了很多。

第5篇

五年前蔡大脑袋辞去公职离婚到北京大学读博的理由,一般人绝想不到,他是为长寿跑到北京去的。电话里我问他你到北京读博跟离婚碍不上呀?他说我就是要离哦选了德国古典哲学,这东西深奥!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读出来,别瞎耽误老婆了,我们俩是好说好散的。

我说你原来在重庆不也是挺好的吗?他说我喜欢北京呀!北京秋天的天好高,又蓝!他说经我多年的观察,纬度偏北的地方的人普遍高寿。比如乌龟为什么会长寿?乌龟不用心啊,冬天的时候它就睡觉了,不耗散心力。重庆夏天太热,一热我就抓狂,脑子没办法集中精力想东西。夏天热我就想辞了工作回家去。他说我们老家就白天热,晚上还有个容人喘息的机会。重庆这地方,×的!接力地热。白天热了一天以后,晚上又把热量吐出来,人跟上蒸笼蒸似的。

他说我估摸着我自己在这个地方活到60顶天了。我跟老婆说,她不理解。蔡大脑袋原在那边一个媒体单位上班,单位不错。他人缘不怎么好。他这个人爱较真,偏执,人还磨叽。平时低眉顺目的,偶尔用眼的余光看人一下,能让人心里打个激灵!这不是一头活狼吗?!一头被困在笼里走来走去的狼就是这种眼神。他那个老婆烦大脑袋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了。也是天可怜见!这回终于得了一条活路。两人这么多年也没孩子,把财产分割一下,你左我右,马上相逢无纸笔,互道珍重,各自抱拳而去。

去年老何在北京工作。我打电话问他,你见着大脑袋了吗?他说见到了。我问老何,大脑袋现在在那里干吗?他说这个傻×在北京看天悟道呢。我说他疯了吗?老何说据我观察他脑子正常得很。老何说他原来在重庆不是有好几套房嘛,留了两套给老婆,存款也归老婆,他自己还有钱在北京买了一套房。我都不知道他这些钱从哪里来的。在北京买的这套房现在租给人家在住,一个月收入好几千,现在就靠这个钱过活。我问那他自己住什么地方?老何说这狗才精明,自己又租了一个小屋住。说小屋保暖,水电一个月算下来,要省不少钱。他自己说现在租房这个钱,他一个人吃不了喝不了的。太知足了!最重要的是他在北京能找到人跟他讨论德国古典哲学。他说大脑袋拍了好多北京秋天的云彩的照片,一大堆堆在小餐桌上拿给他看,兴奋得直哼哼!说:“你看看!你看看!北京的秋天多美呀!你看看这个叶子黄得跟金子似的。”中午他留老何吃炸酱面,一人一大碗,还有一筐小黄瓜,几瓣紫皮蒜,一瓶二锅头,小黄瓜蘸酱,吃得哧里哧喽的。

老何说大脑袋端着碗,上嘴唇沾着点酱汁,他从碗边上抬起眼睛问老何:“我现在感觉他妈的太幸福了!太知足了!我为什么不愿意待在重庆啊?一个原因是热,一个在那里没人跟我谈古典哲学。他妈北京什么人都有,在这边我觉得不孤单,没有那种把我当傻×看的眼神。大家各忙各的,谁也不管谁。待在这边我觉着舒服。”他说他这叫“万人如海一身藏”!老何说在京城日用品、蔬菜什么的,还比下面城市便宜。如果不上饭店,没有什么应酬,几千块钱也确实够了。

蔡大脑袋把手圈成一个“九”字,跟老何说:“我觉得我在京城,我能活到九十。你信不信?我敢跟你打赌!”老何说我不跟你赌,到时候我都不在了,你没地方拿赌金去,老何去年在北京住了一年,回来跟我说那里空气相当不好,一年也就秋天那么几天能看到天的颜色。明天老何又要出差到首都去,我让他带了一方很小的砚台给大脑袋,这是大脑袋问我要的,他说要磨墨写字,抄《金刚经》,修身养性,调理心性。愿大脑袋在京城寿登大域!

灰尘选自《世间的盐》,中国华侨出版社

第6篇

我喜欢静,也因此常常向往这样的生活:住在深山中的一所小木屋中,在围墙里种些花果蔬菜之类的,周围被大片大片的竹林所包围,闲时坐在青石板上用萧吹奏着名曲,或者拨弄一下琴弦夜课,听听周围的鸟叫声,这种生活我一向往了好久。在那喧闹的地方,心里总不宁静,在这样的地方才能让我宁静。在这里独自一人,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无拘无束,自由得很。

这样的生活也许离我们太遥远,那么就换一个离我们近的:秋风轻轻的吹着,遍地都是枫叶。夕阳下,独自一人静静的走在曲曲折折的小路上。之所以经常向往这样的生活,也许因为,夕阳下的枫叶特别美。在树下静静的看书也好,睡觉也罢都是别有一番风味的。这样的生活我却没有享受过多少次。

其实不是自己静不下来,而是周围的环境逼得不让你静下来,也许在这样的环境我才能静下来。也知:水静则清,心静则灵,静能生慧”的真正境界,也明白古人为何偏偏喜欢去深山老林中隐居,也许他们像我一样换个清静的地方心才能平静。

春天也好,夏天也罢,四季各有各的韵味。春天我也是喜欢的,这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小草开始发芽了,冬眠的动物也出来捕食了,小河也渐渐的融化了,孩子们在欢快的玩耍,街上的人们的衣服渐渐的减少了,极为热闹,但热闹使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夏天,因为天气炎热大多数人喜欢闷在家里吹着空调看看报什么的,也悠闲得很,可是却也烦得很。

冬天凛冽的寒风吹着,穿着厚重的衣服,显得格外笨重,哪里也去不得,唯独孩子们是高兴的,按照惯例长辈们都会在春节期间发放不少的压岁钱,雪停了,孩子们可以打雪仗、堆雪人,可是我似乎已过了那个年纪。

唯独秋天,不冷不热的,格外舒适。“秋高气爽”这个词也许是这么来的。

每个人的心境不同,想法不同,自然对四季的喜爱也不同。不过我唯独钟爱着秋天的一切。

这是,梦已醒。

第7篇

不一会儿一大群人就不见了踪影。我急忙追了上去。校园的很多地方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聚集着兴奋无比的孩子,我饶有兴趣地跟随其后,或是站立一旁,听他们叽叽喳喳,或是顺着他们的目光欣赏着姿态不一的,它们有的盛开了,将娇艳的姿容展露无遗,有的则羞答答含苞欲放,而那稍稍展开的花儿,让人无限遐想,还有那饱满得要涨裂的花苞,令人不忍靠近它,生怕它一触就掉。我想,如此美景,孩子们看了,闻了,兴致勃勃,今天的习作没有问题,准能写好。

“瞧,这是什么花?多么鲜艳!”李伟惊奇地喊道。

“真的耶,这么多,一朵朵开得多热烈!”

“还很香呢!”

在七嘴八舌的议论中,围了好多孩子。我努力在脑海里搜索着:这是什么花呢?深秋季节,怎么还开放。

“这是杜鹃!”我肯定地向学生说。虽然我告诉了学生,但是我依旧看到他们眼中的不解。

“快来看哪,这里还有月季呢!”

“还有……这是什么花?深绿色的叶子,圆而饱满的花瓣,层层叠叠,多么美丽!”

我走了过去,在校园西墙边,那么一大片,在葱茏的叶子中绽放着那么多的花,有红的,有黄的,有紫的,五颜六色,一团团,一簇簇,仿佛给西墙披上了锦缎。“老师!”这一叫喊,打断了我的思绪,“春天、夏天我们才能看到这么多,秋天不是风瑟瑟,花而败落,枯叶飘落,惟有吗?这是怎么回事?”我愣住了。是啊,我们这些很少亲近大自然的人,读了很多书,只知道书上是这么写,却不知道大自然的真正面貌,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是啊,原来秋天也是这么绚丽多彩,并不像书上写的那样,看样子,我们今后要多接触大自然,“一定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大喊。

“走喽,看花去呀!”不一会儿,学生奔向了四面八方。

看着远走的孩子,看着摇曳的花枝,我沉思着:今天还写吗?干吗还要就写呢?……

第8篇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西南22公里,距成都66公里。以青翠满目,山形如城而得名,连峰不绝,蔚然深秀,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秋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闻名的青城山。哇!不愧是一座名山,瞧!大门就很壮观,上挂着一块扁,上面苍劲有力的写着“青城山”三个大字。进了青城山的大门,实在是太美了!一片绿红色的海洋上飘着几朵白色的小花。我们上了这些用一块块不高不低的石块铺成的路,我心里想,铺这些路的人真伟大。如果没有他们,我不知到,人们要多就才能爬上这陡峭的山岭?上了山岭,我们来到坐索道的地方这索道可真长啊!差不多有5000米啊,这下面的景色可太美了!这些红色树围着小溪,那溪水的流动声悦耳动听,不一回儿一片枫叶飘到小溪里美丽如果你闭上眼睛侧耳细听,你一定能听到大自然的声音。下了索道我们又去一个叫仙鹤什么的地方,从那里玩儿完了,我们还去了很多好玩儿的地方……我们就下了山。下山的路更使我莫齿难忘,我们沿着林荫路下山,两边的树高大围绕着这条小路使太阳晒不到这条小路,给游人提供了个很好的休息的场所。侧耳细听还可以听到小鸟唱歌的声音。

青城山啊青城山,没有人不爱你,就是因为你的幽,吸引了中外各地的游客。

第9篇

一天,主人在市场看中了一张漂亮的沙发和一把朴素的藤椅,他同时把它们给买了回来。

主人搬新家了,欢天喜地的把漂亮的沙发和朴素的藤椅也搬到了新家。主人把漂亮的沙发放在了客厅最显眼的地方,把藤椅放在了客厅的角落。

到了秋天,天气变凉了,主人常常会坐在温暖的沙发上喝茶、读书,来客人时会特意邀请客人坐在漂亮的沙发上面,沙发开始沾沾自喜,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啦。

这天晚上,主人休息啦,家具们开始聊起天来,凳子说:“沙发大哥,你怎么那么受主人的喜爱呀?我们大家都好羡慕你呢!”“就是,就是。”其他家具应和着说。只有藤椅还是默默地呆在墙角不出声。沙发用眼角撇拉一眼藤椅不乐意了:“藤椅,你为什么不说话,你就是个一无是处的东西,主人竟然会让你这个丑八怪和我摆在一起,哼,真可笑。”藤椅没说话,沙发接着又说:“藤椅,你看我美么?”藤椅还是沉默着,沙发开始不理会藤椅继续和其他家具吹牛啦。

夏天到了,主人把藤椅从角落搬出来放在了沙发的前面,常常坐在藤椅上翘着二郎腿听听音乐什么的,碰都不碰沙发一下。

又是一个夜晚,家具们像往常一样又开始聊天了,但这次的对象是藤椅了,“藤椅,你看还是你最有用处呀,这么热的天主人坐在你的身上既凉爽又舒适。”“是呀,怪不得主人那么喜欢你呢。”沙发听了心里很不舒服,但也只能不吱声,藤椅看了看沙发说:“咱们大家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都是一家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用处,缺谁也不行。”沙发红着脸问:“你为什么不数落我?”藤椅笑着回答:“因为咱们是家人呀!”沙发和其他家具听后非常惭愧。

从此它们和睦相处,成为啦真正的家人。

五年级:何翔宇

第10篇

时序走进九月,天愈加明媚湛蓝、凉爽宜人了。枯叶沾露,秋意渐浓,白露悄然而至。白露像一道清凉灿烂的藩篱,把夏天和秋天彻底分开,从此再不必眷恋春之香艳夏之火热。晨起,花草叶子上,有露珠儿,晶莹,玲珑,剔透,衬着晨曦,熠熠生辉。侧耳静听,不知名的虫子在或高或低的鸣叫,远远的,近近的,有着一丝深远的古意。

白露之后,正是鸿雁南飞、百鸟贮食的时期。在北方,庄稼成熟了,小麦也该播种了,农民又投入一个美好而繁忙的时节。每个秋天的早晨,乡村的上空便会弥漫出一种红橙橙的香甜味。

每逢白露,苏南和浙江便会取糯米、高粱等五谷自酿白露酒用以待客;福州也有“白露必吃龙眼”的习俗;温州等地的人们还会于此日采集“十样白”,即10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用以煨乌骨白毛鸡滋补身体;太湖人更要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间,《打渔杀家》是必演的一台戏,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

秋分,秋的最中,此时的风景和气氛也最有秋的味道。就季节的特征来看,秋天到此时已过半,在白天与夜晚的分配上,也是刚好一半对一半,有着节气上最美的黄金分割线。

秋分一时现以“一场秋雨一场寒”多愁善感的清爽靓影;一时施以“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欢娱情歌;一时报以“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的妩媚风姿。但多数时候,她留给我们的印像是天高气爽,静寂中挂着许多白云,令人心旷神怡。

从前,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秋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秋分当天。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秋分节气,更是各种青菜、各种海味大量上市时,副食品极为丰富。对一些海滨小城而言,此时最美最鲜的大概要数沙光鱼了。所谓九、十月沙光鱼赛羊汤,决不只是一句简单的溢美之词。对于久居外乡的游子,怕也会于寂寞处,生出“秋分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的慨叹与离愁了。

记得小时候,每逢中秋临近,各家各户各人都充满了向往和兴奋。

当皎洁的月亮爬过树梢立在屋顶时,深邃的天空澄澈透明,往日的繁星似有若无,亮汪汪的月光如水般洒落在农家宽敞的院落里,比白昼更亮堂。家家户户搬出自家方桌,端一块完整的、画着月亮的月饼,恭恭敬敬地供献在方桌中央,四周的拼盘里供奉上自家收获的水果或别的什么好吃的,叫“献月”。老人们还会讲“嫦娥”和“玉兔”的故事,举头望月,我总想从“玉盘”中看见正在舞蹈的嫦娥或玩耍的白兔。

每当这时,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三五成群,悄悄地溜进邻家院子,偷偷地掰一小块月饼,或拿一串葡萄或揣一个苹果梨什么的,嘻笑着又去别家偷窥、伺机行动。这不是小偷行为,只是风俗习惯,大人们谁也不会认真、也不会责怪,有的甚至知道孩子们来了,还会故意躲进屋子,给孩子们创造机会。

如今,挤进城市钢筋水泥森林的眼睛已不太容易看到澄澈如水的月光了,这怎不令人倍添情思?

――摘自《又到一年中秋时》 郭兴侃

第11篇

我不知道用什么来形容,我现在这该死的心情,就好象被全世界抛弃了一样悲哀,脑海中不断的浮现出,那一张张成绩单,是我真的不够聪明吗?所以才会在那么努力之后,败得一沓涂地;还是我努力得不够呢?我不该在别人玩的时候出去玩???其实我都知道,全都不是,是因为曾经的年少无知,错过了学习的机会……

抬头看看天空,一张树叶飘落在我的脸上,什么时候,秋天到了呢?秋天不是收获的季节吗?可是为什么我却还是一无所获,我就像这树叶一样,成为了一种装饰品,满天的飞……却找不到家的方向……

眼睛湿润了,一股悲伤蔓延着我的全身……

“走,我们去吃肯德基吧!不要哭了,一次失败没什么了不起~”一对穿着跟我一样的校服的女生,从我身边走过,在别人看来,好象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是再我看来却显得格外的刺眼,记忆的浪花,不由得翻滚起来……

“走,我们去吃肯德基吧,不要哭了,一次失败没什么了不起~”

“对于你来说没什么了不起,可是对于我来说却无比的重要,因为你从来都没有尝试过失败的味道。”

“我知道,我知道,所以别哭了,哭花了,脸就不好看了~”

“恩,恩”

温柔的声音,还不断的在我的耳旁回荡,就仿佛是昨天刚发生的事……可是却在刚才的刚才,我亲手掐断了这段难得的友谊,失去了那个,我累了,会给我肩膀靠,我哭了,会给我擦眼泪,我遇到困难了,会鼓励我,那个陪我手牵手,说着友谊要天长地久的朋友……

我现在才知道,我的幸福像一只候鸟一样飞走了,无影无踪……

我到底该何去何从,“冰糖葫芦喽,卖冰糖葫芦喽~~”一阵吵闹声打断了我的思路,我抬头一看,那是一张怎样的脸,那是一张被岁月打上了标记的脸,脸上的一条条皱纹,仿佛还诉说着,他曾经走过的路,遇到过的风雨,身上穿着破烂的衣服,可是脸上却满是笑容,全身洋溢着幸福的味道,他声嘶力竭的叫喊声不断的向我传来……

或许是因为内心的同情心吧~所以我大脑不经思考的跑的跑到面前,“我要要……一串冰糖葫芦`”我有些口吃的说道。

“好嘞~”看见有客人了,他脸上笑得更灿烂了。他小心翼翼的拿了一串冰糖葫芦递给我,一眼睛望着我,我这才爱发现我没给他钱,我手忙脚乱的在包包里寻找着……

“小丫头,是不是没带钱啊~”听到他的声音,我手中的动作停止了,我尴尬的忘着他,因为我真的没带钱,哎~人衰的时候真的喝水都能塞着牙……

“没什么,当我请你的好啦~”他摸摸我的头说到,就好象一个父亲,我怔怔的望着他,没想到他会这么慈祥,刚才甚至还浮现出他骂我的样子……

“可是,叔叔,你赚钱很不容易的……”不知道为什么,或许是承受了太多的委屈,现在却突然得到温暖,我哭了……

“没什么的,现在那么晚了,孩子,快回家吧~马上要下雨了!”说着,他慢慢的向前,脚步蹒跚的走去,看着那个渺小的背影,我却突然觉得他有多么的伟大……虽然生活很苦,但他却不曾抱怨着什么,总是用微笑面对,而直接那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风呼呼的吹着,天气显得更加恶劣了,我迈着大步流星般的脚步向家的方向走去,虽然脚步艰难,却觉得很幸福,虽然寒风袭人,却觉得很温暖……

第12篇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探讨这个问题,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从这我们不难看出,朗读是学生学习语言、掌握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途径。《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个“读”字贯穿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全过程。

诚然,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朗读确实得到了广大教师应有的重视。课堂上朗朗书声不绝于耳,课堂下手捧图书入迷阅读随处可见。这是教学改革中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最直接、最显著的方式,也使广大学生受益匪浅。然而,是否一美遮百丑呢?显然不是的。我们发现,很多语文课追求的仅仅是朗读的数量,而非质量,热闹者有之,那是猪鼻子插葱——装像。那种只注重形似而非神似的朗读,注定是失败的朗读,因为它缺乏实质,缺乏内涵。长此以往,“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岂非是镜中花水中月,中看不中用。

对于语文教学上朗读的缺失,笔者以为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朗读方法的缺失

众所周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这么说,方法是解决问题,通向成功彼岸的金钥匙。然而,在如今的语文课上,尤其是众多的常态课上,朗读方法的缺失依然严重。虽然说“教学无法,贵在得法”,但是我认为“得法”就是“掌握方法”。广大教师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了很多读书的方法。从读的形式上看,可以分为齐读、自由读、默读、小组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等;从读的功能上看,可以分为指导读、诱导读、提示读、引导读、迁移读、示范读等。

以上方法在我们的教学中,前者的使用不在少数,照理说朗读方法的缺失还不至于。关键是很多老师在比赛课、教研课上能灵活运用,而在常态课上就大不一样了,个别读、自由读、齐读、默读等采用的较多,更有甚者一两个方法一用到底,不加变化。殊不知,现代学生求新求异的能力超乎想象的强,他们善变,善于从变化中寻求知识。

二、朗读时机的缺失

“时机”在字典中的意思是具有时间性的客观条件,它突出的是时间性,“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同样凸现了时间的重要性。时机把握是否恰当、合理,将决定事情的成功与否。朗读亦然,朗读时机更应突出朗读的时间性,时机拿捏不准,效果就有云泥之别。

前一阶段听了两堂课,一堂是六年级的《最后的姿势》,一堂是三年级的《北大荒的秋天》。课堂上两位老师都非常专注、投入,极力想上好。但是纵观两堂课,在朗读这一点上都有同样的缺失:他们注重了朗读,但都是为朗读而朗读,所以课堂上显得热热闹闹,但实际效果却大相径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情况呢?个人觉得主要是朗读时机没有把握好。如《最后的姿势》一课,课文4、5、6三个段落中都有描写地震时情况危急的语句。教师也确实扣住这些语段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感悟。从现场效果来看,学生也能从这些语段中感受到情况的危如累卵。遗憾的是教师并没有在学生感受最深的时候,引导学生情感朗读,而是等到教完这部分后再进行诵读。由于朗读时机的缺失,同样的读,听起来就像喝白开水一样,清淡无味。这就好比跳舞,点踩不准,舞步也就乱了。

教师在课堂上朗读时机把握不准,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师驾驭课堂的火候不足,二是教师不善倾听学生的回答。火候不足导致教师不能准确地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因为他不清楚何时应该朗读,他只知道这部分教完后要整体朗读。时机在犹豫间稍纵即逝,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历练,不断提升。而倾听学生的回答则是师生在课堂上进行双边活动的有力保证。教师不善倾听,说重一点是教学观念的问题,他们没有以生为本,完全是一自己为中心,这样的课堂生成也是有限的。特级教师之所以特级,除了他本身的教学功力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教学观、学生观。他能在课堂上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从中捕捉有益的生成,并通过自己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生成无限放大,甚至成为其课堂上的教学亮点。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在教学中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并从他们的回答中捕捉有效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这样一来,不仅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而且从学生出发,前后衔接更有水到渠成的感觉,课堂教学显得严丝合缝,浑然天成。

三、朗读指导的缺失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领学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讲明之。”叶老的这段话讲明了教师在学生学习上指导的方法和作用,而朗读指导也应如此。正如叶老说的那样,在他们忽略了什么的时候,提醒一下;在他们弄错了什么的时候,纠正一下;在他们遗漏了什么的时候,补充一下,帮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

就拿《北大荒的秋天》这堂课来说,在教学“小河”这部分的时候,学生对“小河清澈见底”这一特点是能够领会的。可是在朗读时,总觉得缺少些什么。读来不能入情入境。课后,该教师也有同感。细细品味后发现是学生的朗读缺少变化,此时,学生读不出来老师就该指点,正如叶老所说“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领学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讲明之。”可惜该教师并未指导,课堂教学就这样匆匆走过了场。其实,要指导这段话的朗读绝非难事,只需弄懂该段的写作方式即可迎刃而解。这段话作者运用静态和动态的方法,表现出了小河的清澈见底。而教师在上课时仅仅引导学生体会清澈这一特点,至于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根本没有涉及,学生自然不懂,朗读时也就无法读出静与动的变化。由于教师自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学生读不好时就无法指导,学生读不到位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