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02: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长江的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2、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来源:文章屋网 )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是唐代诗人崔颢的诗作《黄鹤楼》,每每读到这首诗时,总被那诗中美丽的诗句所打动。所以这次我们来到了武汉,先来到了黄鹤楼,登上了黄鹤楼,站在高高的楼上向下望去,浩浩荡荡的长江直扑入眼中。此时的他正象一条巨蟒奔流直下,时值傍晚,深红的太阳贴着江面,慷慨地用他的余晖在江面上铺设着、将金光尽情地泼洒着。金色的江面不停的荡漾着,随着波浪在不停的向前涌动。航行的船只在铺着金光的水面上徐行。隔江相望,正是晴川历历和芳草萋萋的景象。诗人崔灏想是就站在这里,想是就看到了眼前这样的景色,才写出这样的诗句。黄鹤楼和长江造就了诗人的情怀,造就美妙的诗句。而同时诗却让他们有了亘古的意境。我终于在这里把诗人的诗、眼前的景还有我的的所感溶到了一起。诗在记忆中浮现,景在记忆中深化,情感在心中升腾。武汉是一个有诗意的地方,只可惜我不会作诗,辜负了这眼前的美景。
远看长江总觉得和他有了很多的隔阂,这次我们来到了他的身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千古英雄”。这条大河孕育了多少的英雄豪杰,上演了多少荡气回肠的故事。想象他该是气势磅礴、奔流激荡。可是眼前的他却好象阅尽了人生的老者,这样平和的恬静的甚至是无声的从我们脚边缓缓流过。他在默默的回忆么?他在低低的诉说着什么么?还是在蓄势等待迎接新的英雄,来上演一段更精彩的故事?江边有一个壮年的汉子赤着臂膀在江水中搏击,不时激溅起浪花,围观者的喝彩声不时响起。长江你总算不寂寞了吧。应该会让你想起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的勇者吧。长江你自己就是勇者,更是属于那些勇者。
乘上游轮,跟着它乘风破浪,看着船划出的水道,激起的白色的浪花,吹着有些凉意的江风,听着船前行的轰鸣。我们就这样在江上行驶着,想着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关键词:旅游地理;诗词;教学
一、巧用诗词,形象生动,激发兴趣
我在讲授“南岳衡山”的时候,引用了清代学者魏源的《衡岳吟》中的诗句:“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朱鸟展翅垂云大(duò舵)。四旁各展百十里,环侍主峰如辅佐。”诗句形象生动,既描写了五岳的特点,又清楚地指出了衡山的山势在五岳中有它独特的地方。学生被诗句中生动的比喻吸引住了,自然有了了解衡山的兴趣。后来我又引用了著名诗人李白的《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回飙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让学生在欣赏诗人优美词句的同时来体会南岳四绝之一的“祝融峰之高”这种教学方法便于学生理解,效果很好,有的同学甚至养成了抄录老师授课中诗词的习惯,既培养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自身的文学素养。
二、巧用诗词,给学生以艺术美的享受,同时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在讲授南昌市的名胜古迹――滕王阁时,我介绍它依临长江支流赣江之滨,南昌城边,当夕阳晚霞映照,人会不禁想起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学生被诗句带入优美的意境,在学习的同时得到艺术美的享受,使原本枯燥的学习过程转为愉快地欣赏过程,自然产生了一种将来有机会要去看看的愿望,这样使学生学习旅游地理课不仅仅停留在学习书本知识上,而是更进一步地教会他们去发现美、欣赏美。
在讲到武汉长江大桥时,我引用的诗词《水调歌头・游泳》中的句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几句词让我们自豪于伟大祖国的光辉成就的同时,领略到武汉长江大桥雄伟的气魄。每当我在授课中引用诗句来赞叹祖国千姿百态的风景时,学生不仅得到丰富的精神享受,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巧用脍炙人口的诗词导入或结尾,容易引起学生共鸣,达到很好的效果
北宋诗人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千百年来众口传诵,学生也都已在小学或中学学过,所以我在介绍庐山的时候用它来引入,学生在老师朗诵至一半时往往会抑制不住表现的欲望而大声地附和,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同时也给整节课的气氛开了一个好头。
四、巧用诗词,化难为简, 增强记忆
长江三峡自古闻名,描写三峡的诗篇很多,在讲解时可先用“万峰攒天天为缩,天落峡底光如烛,夔州诸山逼江来,长江不受山约束”的诗句来形容整个三峡的形势,使学生了解瞿塘峡雄伟的特色(瞿塘峡又称夔峡)。三峡滩险,流急,景色奇美,可用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形容,同时学生也容易理解下行船的速度之快及流速之大。还可让学生对比诗句“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黄牛指西陵峡中的黄牛山),可得出上行船之缓慢困难及西陵峡滩多水急的特点,从而记住三峡各自的特色,即瞿塘峡雄,巫峡秀,西陵峡险。
又如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安徽九华山在唐代以前称陵阳山、九子山,缘何改为九华山?是由于李白的诗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广为传诵,学生在欣赏诗句的同时也记住了九华山的名称由来。
总之,选用诗词用于旅游地理的课堂教学之中,作为一种方法和手段,有它的独特功效,但并非“信手拈来,俯首即是”那样随意;如果选用不当,就会适得其反,令人觉得牵强附会而产生厌恶感。所以引用诗词时要恰如其分,还要和教学上的其他方法紧密联系,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例如,《黄河的治理》“地上河”部分的教学中,我设计过这样的问题:“请大家识图,试用一句诗词来描述黄河‘地上河’的情景。”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真是:七嘴八舌不停口,妙语如珠说黄河。在众多的描述中,大家最推崇的是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本来这句诗,是形容黄河发源地之高,在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上。今天用于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描述,既形象生动,又言简意赅。把黄河下游高出地面7米甚至10米的感觉,表达的淋漓尽致,加上黄河“地上河”图片的帮助,学生们想象力的发挥,便对黄河“地上河”的意境,有了更清晰、深刻的认识。再者,这句熟悉诗词的运用,不仅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十足,而且学生对黄河下游形成的“地上河”的理解,成为易事。更值一提的是:语文诗词与地理教学的结合形式,成为学生们津津乐道、久久不忘之事。
另外,在《天气及其影响》部分的学习中,我曾经布置过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收集、整理有关描写天气现象的诗词,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加以展示。”待到课上,学生们兴致极高地拿出了收集到的诗词资料,踊跃而自豪地展示,同样收到了满意的教学实效。例如,描写雨的诗词:“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描写风的诗词:“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二月春风似剪刀”、“吹面不寒杨柳风”……描写雪的诗词:“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天气“阴晴”的诗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描写“霜”的诗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写“晴”的诗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样,使学生们在极高的学习兴趣中,很快掌握了自然界存在的各种天气现象,又把语文学科与地理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达到了知识间的整合,又促进了二学科的共同提高;同时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巧妙地把学生的学习范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将课堂延伸到网上、图书馆、阅览室,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更培养了学生资料收集、分析整理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合作、主体参与的精神。
二、地理知识解诗意,活学妙用,兴趣无穷
教学中,有时巧借一句趣语,授课会增加几分诙谐;妙用一句诗词,课堂更变得形象生动、趣味无穷。用地理知识巧解语文诗词的意义,不仅使学生对地理学习热情极高,课堂会更加深化;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学素养。
例如,《地球运动》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我实施了这样的活动:展示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以及探究问题“请同学们分析诗词中包含的地理意义?”经过同学们小组内激烈的讨论,很快得到答案:“坐地日行”包含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八万里”包含了地球的最大周长──赤道约为4万千米的地理意义;诗词说明了地球自转一周所行的路程。“巡天”包含着地球在天空中的自转和公转;“一千河”说明天空中的无数星河。
再如,同学们也利用地理课上学到的“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的气温直减率知识,充分理解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及“一山有四季”诗词中,包含的因海拔高低的变化,引起了气候、植被景观的垂直变化的地理意义。
通过以上的地理教学活动,同学们利用已学的地理知识,巧解出诗词中包含的地理意义,使地理知识正向迁移。学生们既获得了一份地理知识之外的意外收获,又增强了学习地理知识的极大兴趣。
三、诗词引用,探究趣味更浓
例如,《长江的开发》“水能宝库”部分的处理:学生们通过小组内读图、分析讨论、合作理解、找出长江“水能宝库”主要位于上游河段。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追问:“为什么长江上游河段水能资源如此丰富呢?”学生们结合识图,经过小组内小段时间的讨论,得到答案:“长江上游河段水能资源丰富,是因为处于
一、二级阶梯与
二、三级阶梯两两阶梯的交界处,所以河流的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进而,我继续启发到:“三峡处水能资源巨大,大诗人李白也曾有诗为证,想想是哪首诗呢?”话音刚落,学生们热情洋溢的尽情齐声朗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时我也被同学们高涨的地理热情深深感染,便补充:“一声猿叫未停,小船已过千万重山。虽是夸张,但也道出三峡处水流的湍急,水能的巨大。所以早在1956年,就有要在三峡处建立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规划,有《水调歌头·游泳》诗词为证。哪位同学知道,诗词中的哪些句子,体现了要在三峡处建立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呢?”这时,一位男生举手站起大声朗诵道:“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本节内容进行到这里,同学们那种对所学知识的陶醉与满足,不言而喻;对三峡处巨大水能的自豪与合理开发,也叹服无比。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教学实效、思想教育双丰收。
——记青年诗人谢长江
五指山起伏连绵,云遮雾绕。拨开层层的云雾,一座青砖碧瓦的农家庭院便呈现在眼前。屋内,一位残疾青年用仅存的小指和无名指夹着笔,正在专心致志地写作。他叫谢长江(原名谢德均),10多年来,他创作的200多篇缠绵悱恻、优美动人的诗篇,成为沐川文学创作这块寂寞的土地止一朵艳丽的奇葩。
1967年12月14日,在建和乡河口村老山上一个农民的家中,伴随着一声呱呱的啼哭,小长江坠地了。由于在家年龄最小,加之天资聪明伶俐,小长江倍受奶奶和母亲的钟爱,并有幸接受民间艺术的熏陶。每到夜晚,奶奶就把他搂在怀中,给他讲熊外婆、狐狸精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最初的文艺的种子,这是他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金色岁月。正如他在散文诗《爱的梦》中所写——
我深深地爱着你,在这欢乐的世界。太阳像一只金色的葫芦悬在天空,那里装满我们的美酒……让我拥着你,把兴奋的诗歌贴在你心上,让我透过你灼热的目光,打量未来,让我的想象在未来的腋下长出翅膀……
伴随着醉人的童话,清脆的鸟语,迷人的花香,小长江一天天地长大。到6岁时,家里人把他送进了离家最近的高峰小学,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涯。如其它农村孩子一样,上午在校念书,下午放学回家打柴、放牛,他从同学处第一次看到了连环画,认识了雷锋、高营长,并在内心深处萌发出长大当兵做英雄的梦想。
可惜,这如歌的日子,仅是昙花一现。9岁的时候,他误将雷管当鞭炮点燃,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他失去了左手的全部指头和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失去了儿童应有的天真和欢乐,他开始跌入忧郁、愁苦之中,终日郁郁寡欢,生活黯然失色。
这是一棵被风暴折断了的树子,多少个寂寞的夜晚,面对一弯冷月,回想那支深情悠悠的歌。
命运里,或许就该有这场痛苦。
然而,有谁知道——
那一瞬的悲哀已将一个疯长的春天摘去。从此,日子平平淡淡,很久已没有春光的音讯。
这场苦痛,使他整整辍学半年。在家休养期间,他一边放牛,一边用树枝在地上练习写字,新愈的小手常常磨得鲜血淋漓。回到学校,他学习更刻苦了,倔强的性格,使他发奋图强,年年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并顺利升入中学学习。
在中学时,他认识了蔡永红,找到了他文学的启蒙老师。蔡老师除教给他一些写作知识和技巧外,还经常帮他修改作文,以至蔡老师在教育学院学习期间,还常常用让他把文章寄去,改好后再寄回来。也就是从蔡老师那里,第一次接触到了《收获》、《传奇文学》等文学刊物。他如一棵饥渴的禾苗,吮汲着久候的甘霖,他常常利用课余时间,躲进墙角,随书中人物一起欢喜一起忧伤。艺术的魅力,给予他无穷的,给予他无尽的希望和欢欣。他曾在《红红的火鸟》中写道:
这片古老的土地,有一片原始森林。但我也找到通往山谷的神秘路子。用我的泪水,将那些失落的叶子,养活成一只只红红的火鸟,飞上奶奶的天空,把所有的黑色云烧成灰烬……
初三的时候,谢长江开始尝试文学创作,背着老师和同学,他一口气完成了5000多字的小说《泥潭》。紧接着,第二篇2000余字的童话《小兔》也诞生了。但遗憾的是,这两本手稿都在后来的生活中散失了。
进入高中,他了解了朱自清、鲁迅、托尔斯泰等更多的文化名人,接触到更多的名家作品。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至今令他记忆犹新,兴味不衰,赞叹不已,更引起了他对散文、散文诗的浓厚兴趣。他爱好散文诗,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新奇的学校生活,点燃了他的学习热情,也激起了他萌动的青春。他结识了他心中的“童话鸟”,他们畅游于沐溪河畔,狮子山头,谈理想,谈人生。这美丽而短暂的一瞬,给他留下了无限的记忆。
在她那边的岸上,是否仍是春雨霏霏?那片树林,是否仍是满树阳光?而我是否还是她的童话鸟,衔一朵星星花落在她的掌心……
一道“黑色”的门槛,把他堵在了大学校院的门外,十年寒窗化作泡影。他回到了生他、育他的故乡。失落和迷茫,使他产生了轻重的念头,同学的期望,老师的目光,又鼓起了他生活的风帆,要活就要活个样儿,要活就要活得有价值。他决心成为乡村的歌者,用他明亮的歌喉,歌唱土地,歌唱那每一个新鲜而闪亮的日子。在乡村1年的时间里,他写了七八万字的稿子。
1987年,他打点行囊,怀揣借来的90元线,只身前往新疆,开始了他生命的又一次旅程,走出了他文学创作上一片广阔的天地。就在旅途的火车上,他第一次目睹了黄河、长城、天山和草原的雄伟瑰丽。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激发了他对生活的激情和萌动的诗心。
这真是一个成熟的季节呵!闪着兴奋的霓虹灯正如饱满的果实,挂在都市的枝头,透出诱人的芬芳。无数星子,仿佛枝头上的倒影,于湛蓝的水中漂得越发明亮。而在楚楚一动的枝头空间,许多亲昵的身影飘来飘去,如一对对穿花衣的天堂鸟,梦幻一样飞旋......
在新疆石河子市,他接触了许多历史人物,见到了《冰山上的来客》中“地主婆”的原形人物,并瞻仰了烈士墓,认识了《绿风》诗刊编辑曲近。缤纷的生活,旖旎神奇的景致,引起了他无限的振奋,激发出了他一刹那间的灵感,使他的生活闪现出从未有过的光芒。1987年8月12日,他的处女作《诗》诞生在《石河子报》上。茫茫戈壁,使他文思泉涌,两年时间就创作草稿八万余字,并在《绿风》诗刊、《新疆军垦》、《石河子报》上发表诗歌、散文、小小说20余篇。
1988年底,谢长工回到了久违的故乡,寻找那曾经“丢失的麦穗”——
高高的麦垛,回忆麦地的村庄。但麦地深处,我丢失的麦穗,是不是握在小女孩的手中?那些满天飞舞的红蜻蜓,是不是小女孩放飞的麦穗……
1994年,谢长江在文学上闪现出了一片亮丽的天地,乡里人的悲伤离合给他提供了广阔的素材,使他在文学创作的原野里纵横驰骋。仅一年的时间,他就在省内外报刊台发表文章50余篇。他的文学之路豁然开朗。
1998年,年已30岁的谢长江,终于寻找到了他的梦中情人,进入《温柔之乡》,坠入《感情的家园》。
这该是怎样的一方乐园啊!那个盛开的男人,觉得妻子高耸的胸部竟是一个奇迹,太阳一样散发着母性的光芒,将孩子化妆成桔红的小天使……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是作者站在高台之上,看到、听到的。诗人描写的主要意象有风、天、猿、渚、沙、鸟。风急、快,突出风的迅猛。风儿急急而去,是那样的无情。无人陪伴已觉可悲,连那风儿也好像故意欺负作者,匆匆离作者而去,可以想见此时他那悲苦的心境。天高带给人一种苍凉、空旷感,登上高台的人是何等的渺小。猿呢?作者用啸声,并且是哀凄的啸声。诗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哀凄之声让人动容,声声刺透他那几近破碎的心。
渚,用“清”来形容,可见洲渚之上草木凋零,凸显萧瑟,传达凄凉之意。沙白,可见岸边白沙漫漫,这冷的色彩,又增一份寒意。鸟,正是没有依靠所以徘徊而不肯离去,就像这时候飘泊无依的杜甫,这只鸟是不快乐的。这也充分说明了“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本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和“长江”。“落木”用“无边”、“萧萧下”形容。体味诗句,我们似乎看到秋风染得草木醉,苍翠的群山上弥漫着枯黄的叶子,一阵秋风吹过,那枯黄的叶子从枝头飞下,纷纷扬扬飘落而下,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结。远望群山,好像被黄色染过一样。面对这一切的人自然也会想到人生就像这落叶一样慢慢地走向生命的终结,于是会为年华的逝去、青春的流逝而感到痛彻心扉。杜甫写这首诗时55岁,已经到了生命的晚秋。那秋风中慢慢飘落的枯叶,正是他漂泊一生的象征。秋风劲吹,无情地把他卷下树梢,他的飘舞因命运不青睐反而变得更加壮美,纵然已经枯黄,他甘愿化做泥土,滋养着大树,融入那片他所热爱的土地。
“长江”用“不尽”、“滚滚来”修饰。奔腾万里的长江浩浩荡荡奔涌而来,这是何等的气势。长江水一去不复返,让人想起“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个体生命、个人的成败在浩荡的长江面前是何等的渺小,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而自然却是永恒的。作者因个体生命的短暂和个人的渺小感悟到生命的悲哀,他用酣畅的诗句为自己的生命唱出一曲悲歌。
通过以上各个意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首联和颔联中的景物描写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这里有无边落木和滚滚不尽的长江,凄凉之中有壮阔和深远。所以杜甫虽然悲愁,但是不哀婉,细细读来,景物描写字字关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作客”可看出客居他乡,漂泊流浪,而“万里”可看出地域之广,漂泊之远,“常”可看出时间之久,杜甫经安史之乱,十多年来一直漂泊在外,虽然有过短暂的稳定生活,但是一直漂泊西南天地间。“独”正是说明漂泊的结果,孤独一人,无亲无友,“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漂泊中适逢九月九日登高祈福之日,“独登台”,自有对家的一种思念。
人生百年,杜甫早已是垂暮老朽,总想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在“多病”的登高中自有对生命的叹息。而杜甫早年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壮志。纵观杜甫一生,他仅仅做过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等低微的官职,回想自己一生能不苦闷、能不忧愁吗?他在为自己的生命流逝、功业无成而悲歌。
满目秋景,凄凉萧瑟,满怀愁绪无法排遣,秋景添悲意。杜甫虽然是年迈多病孤单一人却依然要登上高台祈福。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一种对不幸的抗争精神。所以杜甫的诗歌虽悲却悲而不伤,悲而能壮。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中虽有个人境遇的叹息,但年迈多病的诗人为何会长年漂泊,不能终老故里,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动乱。这时安史之乱虽已经平息,但地方割据乘机争夺地盘,民不聊生。而杜甫却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所以“艰难苦恨”中自有忧国的情怀。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纵使“吾庐独破”他依然想到“天下寒士”,所以“艰难苦恨”中还有忧民的叹息。杜甫是宁苦身以利人,这样的一个悲天悯人的伟大诗人独登高台,想到自己的漂泊、人民的流离失所,可以说是悲从心中来。
“繁霜鬓”是自然的规律,更是“艰难苦恨”所致,而这更使杜甫“艰难苦恨”。
千般悲愁压于心头。在贫病交加中,杜甫连喝酒浇愁的权利都没有了,更要命的是“新停”,刚刚不敢喝酒,悲愁之深总对酒有一份向往,情感的需要而理智却告诉自己不可以,真是“长恨此身非我有”。这是个人多大的不幸,想到此真是又加一层悲愁。
综观全诗,杜甫为萧瑟秋景而悲,为长年飘泊流浪而悲,为孤独登台而悲,为年老多病而悲,为壮志未酬而悲,为国家百姓而悲,为潦倒穷困而悲,为不能饮酒解忧而悲。《登高》是杜甫在乱世中为我们唱出的一曲悲歌。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漂泊、思乡、孤独、悲秋、年迈、多病、抗争、潦倒、贫困、忧国、忧民的杜甫。
时代用冷酷的目光选中了杜甫,让他受尽了种种磨难,他用满含泪水的双眼审视着这片他所热爱的土地,他用枯瘦的手拿起饱蘸人间悲苦的墨汁的巨笔书写下生命的感怀。
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地方,他有许多景区值得我们流连,可是中国太大了,我可玩不遍,但我知道有一处景区非常的让我怀念,那时春游时取得地方叫采石矶。
采石矶是中国长江中游南岸的一个港口,位于中国安徽省马鞍山市的长江南岸。采石矶为长江沿岸三矶之一(另燕子矶和城陵矶),亦是南宋着名战役采石之战发生的所在地。也是伟大的诗人李白多次庞登的地方。
采石矶位于马鞍山市区西南约5公里的采石公园里的翠螺山庄,采石矶的得名据说是因三国东吴时.此处曾产五彩石,又因其形状如蜗牛,又有“金牛出渚”的传说,故又名牛渚矶.它和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合称“长江三矶”。以山势险峻,风光绮丽,古迹众多而列三矶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誉。采石矶突兀江中,绝壁临空,扼据大江要冲,水流湍急,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这里曾发生“宋金采石之战”。
一年级:吴菲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的诗总是那么气势澎湃,气宇非凡,像闪电,穿越千年的风雨,震憾着我的心。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又是何等的豪放!
李白是个豪放的诗人,但也不乏柔情衷肠,他的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竟也让人黯然神伤:“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难怪孟浩然听了这首诗后伤感得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
我一直弄不清是什么力量造就了旷世奇才李白。读了《李白传记》后才明白,李白是以生命在写诗,所以才有了不朽的诗文。他那坎坷曲折的一生造就了一个伟大的浪漫诗人。
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白的爷爷因逃难来到了西域胡地。李白在胡地长大,父亲李客却依然教他读书写字,以及一些大唐礼节。公元710年,李白十岁,这一年李白一家才返回大唐。生性顽皮的小李白,还是一样爱玩,直到有一天遇上了一个磨铁杵的老婆婆,悟出了“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的道理,才开始发愤读书。十二岁那年,李白就作出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不朽之作。十五岁时,李白就告别家人,上大康山拜师赵征。二十岁又上峨眉山师从东岩子。五年后,李白告别东岩子,此后便浪迹天涯。
李白游历过许多山川湖泊和名胜古迹,这不但开拓了他的视野,更使他的心灵得到了滋润。他每到一个地方,总要结交几个豪杰之士,或是接济一些落魄文人。他不仅是诗人,也是豪侠。
李白的一生总是生活在现实与理想的冲实中。他对政治很有抱负,但因才盛遭忌,只做了两年的翰林学士,以致鹏鸟展翅翱翔的壮志受挫。他终日沉溺在诗酒中,其实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旷世的诗仙李白,他的诗如长江黄河般直泻千里,波澜壮阔,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奇迹!李白有着太多能令我们学习的地方,他对学习的态度、方法;他对政治的抱负、看法;他崇尚自由的生活态度;不畏权威的无畏精神……
长江、黄河……奔流的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几千年的诗意,就在这水边延伸。
(一)
长江走过,割开一卷秀丽的三峡,大地把江水深深拥在怀里,这里就多了几分浪漫,浪漫得犹如峡间山雾的迷鳌!叭瘴疲何杏辏耗海籼ㄖ隆蔽紫可衽宓拿溃斡袷橇私饬耍览龅萌萌瞬欠葜耄乙擦私猓康挠拿溃芍泄昀寺奈兜溃谒娲Υ溆牡闹谢胖萆喜欢弦鸸裁鹫竦矗鸹叵臁:罄吹牟苤苍诼逅撸惨魉兴闹械纳衽廊耍览龅穆迳裆砣缜岷瑁诓ü怍贼缘暮用妫傲璨ㄎ⒉剑尥嗌尽!彼白砹骶馊笥裱眨俏赐拢粲睦肌!钡闭媸蔷赖募讶耍残硎钦馍剿懒耍匀簧雒览龅墓媚锢础6未室踩缂讶说耐褡氯幔蛭忻廊耍蛭姓馍剿涞睦寺
刘禹锡的竹枝间,浪漫之极了。“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花红易衰似无意,流水无限似浓愁”,就是在三峡中写成。而我每每提起“竹枝词”三个字,总想到一个峡中而生的绝代佳人,抱着琵琶,手里抚着一束柔美的竹枝,同她本身一样娇美。
(二)
是她,王昭君。
她带着三峡的秀美,走进了千里荒凉的北方。
她一定见过黄河,当她看到这条从天而来大河时,她又想到了什么?
黄河一身豪气,黄涛一泻千里,声如雷鸣,最为豪迈。还是引用刘禹锡的诗罢:“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豪放浪漫之气不亚于李白。
李白以豪迈为底调,极尽浪漫之吟诵。“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见到了黄河的风急浪高,更助长了心中豪气。
我没有考究过王维路过黄河的具位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尽的黄沙,伴着滚滚而来的不尽天上水,在大地上写出不尽的苍凉。
我不知道在这些文豪之前的五昭君,是否因为见到这大地上的景象而心有触动,不尽的荒凉,还承受无数铁蹄的打磨的中原以北,就是这样。历来的诗中就多了一悲怆,多了一些牵挂、思乡,多了一些男儿血气。
本来,五昭君就是为了改变一些现状,穿过了漠北的风尘。豪迈随处都有的,遍布九州,就是巫峡的水,也在月夜号叫。
(三)
我想不用再去想一想五岳,想一想其他的地方。就几条大河,也能给我们无数的回响。
一片诗意的土地……因为她的美丽。
她承载了我们的生活,更承载了我们的文化。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她。
前段时间听过一场教授的演讲,大谈爱国主义,他不讲,我心里也明了。
我有我的原因,我有我的方式,我爱这土地。
想起一首我很喜欢的诗,很能代表我的感觉,是艾青老先生写的,写在一个爱国的时代: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轮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都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的灵魂在诗意的土地流浪,想继续吟出飞扬的诗……
(四)
又去了嘉陵江边,磁器口。
建文帝来过,匆匆地来,又匆匆地走了,丢下满目青山。
这里繁华得很,繁华得让人失落,失落掉心中最后一点神秘感。走在人堆里,几步就一个外国人的影子晃过,嘉陵江上有些迷迷的雾,像建文帝临走时迷惘的眼神。
建文帝迷惘的是江山去处,而这雾迷离着什么?
闹得很,闹得无法让后人能好好品味一下前人留下的遗产,文化中商业的比重,似乎要吞没余下的部分。
读书为什么,在诗意没落的年代?
千年诗意的中国,连一个小小的诺贝尔文学奖都不曾有人拿过。我们应该轻轻地拿一个回来,这样富有诗意的山河,这样沉淀着的文化,不要失落在黑色的眼睛中。
我开始出发,向着那个理想的方向,更希望更多的人,一起走,虽然会很艰难,虽然还很遥远。
李泽厚在评价《春江花月夜》时说:“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李先生认为,诗歌随着时代的变迁,由宫廷走向生活,六朝宫女的靡靡之音变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春江花月夜》便是一个典型。
其实,早在隋朝时,隋炀帝杨广已经创作出了《春江花月夜》(其一):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宁静浩荡的长江,开得正艳的满岸春花,随波而去的月光,顺潮而来的星辉,共同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春江花月夜图。但是,这首诗依然带有一丝南朝“宫体诗”的艳风,未完全脱去南朝诗的影响。
到了初唐时期,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已完全洗尽了南朝诗的脂粉气,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少年式的清新与自然,颇有“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之感。
其首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为我们描绘的景象是:寂静寥廓的夜色中,浩渺的潮水仿佛与天相接,一轮皎洁的月亮缓缓从地平线上升起,好像从浪潮中涌出一样,给人一种静谧、清雅之感。与隋炀帝的诗相比,多了广博、深沉之美。
“滟滟随波千万里……皎皎空中孤月轮”的诗句,用滟波、春江、芳甸、花林、流霜、白沙、孤月等意象组成一幅清幽深邃的春江月夜图,朦胧而带有梦幻色彩的画面使人有如坠仙境之感。与隋炀帝的诗相比,更具缥缈、迷蒙之美。
“江畔何人初见月……但见长江送流水”是议论抒情,感叹明月常在、宇宙永恒。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就整个人类而言,则又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这样看来,多么令人欣慰!诗人虽有对于自己生命短暂的感慨与惆怅,却未绝望,而是有一种乐观、旷达的感悟。与南朝诗一味抒哀怨之情、描绮丽之状相比,境界更高,意境更美。
这种清新少年式的歌唱,虽不免有伤感、惆怅之意,但能够让人感受初唐时期蓬勃的朝气和青春的旋律。
我想,如果把六朝诗比作姿容美艳的少女,那么张若虚的这首创作于初唐时的《春江花月夜》则是十五六岁的清新少年,带有一种干净而浅愁的气质。
与六朝诗相比,多了一点质朴,少了一点绮丽;与盛唐诗相比,多了一点轻愁,少了一点昂扬。也正因为这样,这首诗以其清幽、雅致、宁静、深邃之美,有着“孤篇压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之美誉!
一、地理知识解诗意,活学妙用,兴趣无穷
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更是如此,有时巧借一句趣语,授课会增加几分诙谐;妙用一句诗词,课堂更变得形象生动、趣味无穷。用地理知识巧解语文诗词的意义,不仅使学生对地理学习热情极高,课堂会更加深化;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学素养。
例如,在讲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分布"这一特点时,我设计这样的导入方法。上课时首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一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滚滚长江东逝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然后问:这些诗句都蕴含着怎样的地理知识?学生们迅速说出我国许多河流是向东流入海的,我顺势引导:俗话说水往低处流,我国地势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们说出我国地势的特点为西高东低。我继续追问:我国地势除了西高东低的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呢?这样的特点又有什么样的地理意义?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这一节内容。这样自然导入到这一节,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如,在讲中国气候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思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那么春风为什么不能度过玉门关呢?春风又指的是什么呢?这样导入,可以增加学生的探究欲望,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学习,学生们知道,这里的春风是指夏季风。我国是受季风影响比较显著的国家,我们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限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又如,同学们也利用地理课上学到的“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的气温直减率知识,充分理解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及“一山有四季”诗词中,包含的因海拔高低的变化,引起了气候、植被景观的垂直变化的地理意义。
通过以上的地理教学活动,同学们利用已学的地理知识,巧解出诗词中包含的地理意义,使地理知识正向迁移。学生们既获得了一份地理知识之外的意外收获,又增强了学习地理知识的极大兴趣。
二、诗词巧用,贴切生动,教学生花
例如,《黄河的治理》“地上河”部分的教学中,我设计过这样的问题:“请大家识图,试用一句诗词来描述黄河‘地上河’的情景。”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真是:七嘴八舌不停口,妙语如珠说黄河。在众多的描述中,大家最推崇的是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本来这句诗,是形容黄河发源地之高,在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上。今天用于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描述,既形象生动,又言简意赅。把黄河下游高出地面7米甚至10米的感觉,表达的淋漓尽致,加上黄河“地上河”图片的帮助,学生们想象力的发挥,便对黄河“地上河”的意境,有了更清晰、深刻的认识。再者,这句熟悉诗词的运用,不仅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十足,而且学生对黄河下游形成的“地上河”的理解,成为易事。更值一提的是:语文诗词与地理教学的结合形式,成为学生们津津乐道、久久不忘之事。
另外,在《天气及其影响》部分的学习中,我曾经布置过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收集、整理有关描写天气现象的诗词,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加以展示。”待到课上,学生们兴致极高地拿出了收集到的诗词资料,踊跃而自豪地展示,同样收到了满意的教学实效。例如,描写雨的诗词:“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描写风的诗词:“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二月春风似剪刀”、“吹面不寒杨柳风”……描写雪的诗词:“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天气“阴晴”的诗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描写“霜”的诗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写“晴”的诗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样,使学生们在极高的学习兴趣中,很快掌握了自然界存在的各种天气现象,又把语文学科与地理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达到了知识间的整合,又促进了二学科的共同提高;同时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巧妙地把学生的学习范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将课堂延伸到网上、图书馆、阅览室,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更培养了学生资料收集、分析整理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合作、主体参与的精神。
三、引用诗词,深化知识,探究趣味更浓
蕴含地理知识的诗词比比皆是,如果在地理课堂中恰当的加以应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可以很直观的说明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又能形象的反映农业生产季节性的特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而在高山古寺之中,桃花才开始盛开,这主要是平原与山地相对高度较大,山顶气温远远低于山脚气温。通过这两句诗让同学们深刻理解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摄氏度及海拔高低引起气候、植被景观的垂直变化这些地理知识。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一首很棒的诗,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囚徒生活的无比厌倦。比如,在“春花秋月何时了,”这句诗里,虽然“春花秋月”是美景,可作者却追问它“何时了”,这是因为,“春花秋月”有一个时间概念在里面,他想知道屈辱的囚徒生活何时是一个尽头,虽然春花秋月是美景,但是,却表达了作者悲痛绝望的心情,因为国破家亡了。
在结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诗中,把抽象的心情形象化了,既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断,还写出了心情的激荡不平。“一江”是长江,暗含了诗人对故国的无限思念,因为故国的国都--金陵脚下就是长江,“春水”与“春花”“东风”相呼应,体现了作品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