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席慕蓉的诗

席慕蓉的诗

时间:2023-05-29 18:02: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席慕蓉的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异域

席慕蓉

于是夜来了

敲打着我十一月的窗

从南国的馨香中醒来

从回家的梦里醒来

布鲁塞尔的灯火辉煌

我孤独地投身在人群中

人群投我以孤独

细雨霏霏不是我的泪

窗外萧萧落木

(选自《席慕蓉诗集》)

【赏析】

席慕蓉除了爱情诗以外,有关乡情、乡思、乡愁的诗歌也不少,而且这类诗歌她写得更是情难自抑,更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席慕蓉曾于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进修,入油画高级班,《异域》这首诗就写于那个时期。诗歌表达了她初到布鲁塞尔时想念家乡的真挚情怀。

诗句一开头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气氛。梦中,“我”回到了家乡,一切都那么美好,好似充满了醉人心扉的香气。然而,好梦难久,从思乡的梦中醒过来,窗外的街市灯火辉煌,而窗内却充满着十一月的寒气,“我”是那么的孤独、失落!这一切都是因为“我”身在异乡。

于是“我孤独地投身在人群中”,虽然人潮汹涌,但周围陌生的人也只能带给自己孤独。在这悲凉之时,窗外更是一片凄凉,昏昏暗暗的,只剩下“萧萧落木”,无人来问。窗外的萧萧落木、绵绵细雨、模糊的双眼、雨水和泪水,共同描绘出一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在这样冷清的异域他乡,怎能不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

结尾的现实与开头的梦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突出了夜幕降临,心里浮影的故乡、亲人在诗人心中的沉重分量。那时那地,“馨香”“细雨”“泪水”……无一不宣泄着诗人对回家的渴望。

【总结】

席慕蓉的文学创作涉及诗歌、散文和小说,而她的诗歌最具特色,成就也最高。席慕蓉的诗自然流畅,完全是从心中缓缓流淌出来的,全然没有雕琢的痕迹,浑然天成。

思乡的情绪、对爱情的信仰以及对时光与生命的理解是席慕蓉诗歌的重点。她的乡愁,不会因生活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随文明的发展、世事的喧乱而淹没,那是一种忧郁的、缘于上古时代的渴望;对爱情的信仰则来自历史与现实的彼岸,来自她心灵的深处,绝对的宽容,绝对的真挚,绝对的无怨和美丽,它生长在灵魂的家园,照亮的是她整个人生的长河;在她眼里,她认为时光和生命是没有起始也没有终结的。这三个内涵汇成了她的诗歌所独有的情致与境地,浓缩成一个爱的世界,而那淡淡的感伤、空灵澄澈而又极富内涵的文字,又使她的诗歌具有美感。

第2篇

关键词:《七里香》;时间;意象

在席慕蓉出版的所有诗集中,《七里香》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从出版层面考量,它作为诗人正式出版发行的第一本诗集,较为成功地建立了诗人与读者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不仅为读者打开了一扇新诗大门,也为席慕蓉本人带来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从诗歌收录情况角度分析,它的诗篇涵盖面较广,基本内括了近年来众多学者的席诗研究方向,无论是古典情怀的继承,生命悲剧底蕴的揭示,还是爱情的讴歌与赞美,都尽数囊括其中,是席慕蓉诗歌价值研究的典型代表。事实上,《七里香》的价值并不只是体现在受众群或爱情诗的层面,它在时间书写的成就也同样不容忽视,而在时空轮回的巧妙处理,瞬时的描摹以及时间意象的运用方面,《七里香》都向我们展示了它别样的魅力。

一、时空轮回的巧妙处理

前世今生的概念在现代诗中并不多见,一者它背离了当下的发展环境,缺少科学的现实意义;二者它所需的故事结构性太强,往往掩盖诗歌本身的文辞表达与意境的建构;三者它与新诗发展立足于现实与本我的主流相去甚远。种种原因,都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相关概念对于诗歌的渗透。但客观而言,前世今生的概念并非缺少相应的价值,正如《红楼梦》中的“木石前盟”对这一概念的延伸与应用。在诗集《七里香》中,席慕蓉则通过对时空轮回的巧妙处理加深了爱情诗的悲剧意蕴,也揭示了爱情悲剧一定的普遍性。在诗歌《一棵开花的树》中有这样的语句“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诗句中一共有三种形象,“我”,“你”与“佛”。“佛”即是联结前世与今生的媒介,在佛的帮助下,女主人公完成了由“人”到“树”的转换,经历了“轮回”。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说,普通人不可能活五百年,因而这里与今生相对应的前世就有了不确定性,即很可能包含着另外多个前世,这样的模糊性既缩小了故事架构,又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多次时空轮回中,主人公一直在请求佛达成她的心愿“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而当她终于如愿盼到今生时,却得到了“你终于无视地走过”的悲剧结局。可以说,这样的时空处理很好地拉长了主人公等候的时间距离,不是几十年的青春年华,而是虔心向佛的五百年和化作一棵树后经历的岁月,从而大大加深了结局爱情幻灭的悲剧意蕴。自然,《七里香》中还有其他模式的时空轮回,例如在诗歌《古相思曲》中,角色与角色之间就出现了断层现象,即在时间的轮回转换中,角色不再持续统一,而是发生了改变。“在那样古老的岁月里/也曾有过同样的故事/那弹箜篌的女子也是十六岁吗/还是说/今夜的我/就是那个女子”,诗句中的“弹箜篌的女子”与现实中的“我”之间也许有一些相似性,但其本质已然不同。继承下来的是故事情节,即“相同的故事”,在这样的故事中“多少个朝代的女子唱着同样的歌”以抒发自己的“思君”之情。这也就阐述了爱情悲剧的普遍性,无论时空怎样轮回,相似的爱情悲剧不会消失,只会不断地上演。此外,席诗中的时空轮回也带有一定的历史性,为诗歌本身带来了古典意蕴。

二、瞬时的描摹

与时空轮回不同,瞬时与永恒一直是诗人们反复歌咏的对象。“谁也不可能持久无极地把鲜美、可爱的生命永远地紧紧攥在手中”,正因为生命有限,人生短促,所以诗人们多用年华逝去,岁月无痕来表达一种对自身渺小的感慨或抒发自己一生无为的悲哀。也因为如此,诗歌中有关时间的描摹大多具有消极意义,“时间”扮演着一种“敌人”的身份。而席慕蓉则从这种宿命的悲哀中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瞬间之美。在《七里香》中,诗人一直在表达对生命际遇的感激与珍惜之情,在诗人眼中,短促的人生虽无法摆脱却足以超越,我们却大可“把握生命中每一次美丽的瞬间从而努力使之成为永恒”。诗歌《抉择》充分表达了诗人对于瞬间的超价认知:“就让一切该发生的/都在瞬间出现/让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让我与你相遇/与你别离/完成了上帝所作的一首诗/然后/再缓缓地老去”,我们很难从中找到诗人的不满或是悲哀,她把相遇和别离看做是“上帝所作的一首诗”,对一切充满感激,对瞬时美好的珍惜完全掩盖了对“缓缓老去”的宿命的凄凉,在诗人看来,这一个瞬间的价值已远远超过剩下来的平庸的人生的全部。再如诗歌《夏日午后》中,“极愿/如庞贝的命运/将一切最美的瞬间烧熔/含泪成为永恒的模子/好能一次次地/在千万年间/重复地/重复地/重复地/嵌进你我的心中”,诗人所盼望的并不是整个生命历程的一帆风顺或者绚烂缤纷,而是对于美的瞬间的记忆与珍藏,可见诗人对于瞬时的价值态度。事实上,《七里香》中对于瞬时的描摹往往是具体化的,例如诗歌《暮色》中,瞬时是“在一个年轻的夜里/听过一首歌/清冽缠绵/如山风拂过百合”,诗歌《青春之二》中,瞬时是“她十六岁时的那个夏日/从山坡上朝他缓缓走来/林外阳光炫目/而她的衣裙如此洁白”,在诗人笔下,这些瞬时都带有往昔回忆的色彩,大多是对过去的某个瞬间的再现,在那些瞬间之中,一首歌的旋律可以是“山风拂过百合”般的清冽,阳光是炫目的,衣裙是洁白的,所有的可见可听的景观都带有不可复制的动人之美。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瞬时并不都是美的,正如同世间万物都有它的对立面一样,瞬时描摹中若没有绝望的部分,倒显得诗人有些刻意了。席慕蓉在诗歌《悟》中写道:“曾让我那样流泪的爱情/在回首时/也不过/恍如一梦”,流泪的爱情自然是让人痛苦的一个瞬间,而诗人认为它“也不过恍如一梦”,可见诗人对于痛苦瞬间的包容与忍让。

三、时间意象的运用

诗歌中的时间书写离不开时间意象的运用,“流水”则是最为普遍的时间意象,古书有云“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可见,早在古代“流水”就已经被用作时间的喻体。在席慕蓉的诗集《七里香》中,“流水”意象同样被广泛应用。诗歌《时光的河流》中有这样的描述“可是/我至爱的/你没有听见吗/是什么从我们床前/悄悄地流过”“从我们床前流过的/是时光的河吗”,诗人以河喻时光,在睡梦中听见流水的声音,担忧着时间就这样流逝,担忧着与至爱之人终将分离,将形象虚无的时间具体为河流,同时赋予它声音,不仅是对古诗河流喻岁月的继承,更有一定程度上的创新。《青春之一》中席慕蓉则选用了“发黄的扉页”这一时间意象,“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诗人把匆匆而过粗糙的青春比作一本太仓促的书,而发黄的扉页显然是时间流逝后的具体表现形式,与青春是书的比喻相契合,

十分恰当地将青春远去的事实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流露出诗人对于短促的青春的一种惋惜与悲伤。此外,《七里香》中还较多地运用了“白发”这一意象,诗歌《邂逅》中有“你用思念添几缕白发/我让岁月雕刻我憔悴的手”,上一句的“白发”与下一句的“岁月”是相对的,思念的时光中“你”逐渐衰老,而岁月流逝中,“我”的手也变得愈发憔悴,“白发”同样是时间流逝的具化展现;而诗歌《晓镜》中则有“可是/不眠的夜/仍然太长/而/早生的白发/又泄露了/我的悲伤”,夜晚因为诗人的失眠而愈发漫长,而早生的白发又暗示着诗人手中流失的岁月与光阴,给“我”的悲伤曾添了一层沧桑的意蕴;诗歌《新娘》中有“在白发时重温那起帆的岛/将没有人能记得你的一切/像我能记得的那么多那么好”,这是一首新娘的自白诗,新娘要求丈夫趁着青春年少珍惜她并爱她,而诗中的“白发”则喻指两人年老之后,代指时间的消散,三首诗歌都用“白发”来揭示岁月的流逝,用意象使得时间更加地可感化,从而较容易地把读者带入到相应的情境之中。事实上,诸如“流水”“白发”的意象在朦胧诗或是其他现代诗歌中出现的频率都非常地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七里香》中的时间意象缺少研究意义。时间是抽象的事物,不可看,不可摸,流水的意象使它有了流动的形状和消逝的声音,“白发”和“发黄的扉页”的意象使它有了沧桑的颜色,让时间具体化,可感化。单从时间意象角度而言,这样的《七里香》的确缺少发声的力量,但定格于时间的轮回和瞬时描写的基础之上,时间意象就成为了《七里香》的时间书写中相当重要并占有一定分量的部分,与前面两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时间书写系统,从而具有了更多的价值。

在时间书写方面,席慕蓉无疑不是最为出色的诗人,而《七里香》也绝非是运用得最好的作品,然而,我们却不得不说,诗人对于时间的轮回,定格与具体化的把握是十分到位的。在诗集《七里香》中,几乎每一首诗都有着过去,现在与将来,都有着时间的印痕,我们甚至可以说,时间就是诗篇的主要线索,在时间的轮回中,爱情的画轴缓缓打开;在瞬时的定格中,生命之美展露无遗;在时间意象的推动下,青春,乡愁由淡及浓。诗人把她眼中那灿烂而美丽的爱与生命放置在几千年漫长岁月的流转中,放在朝与暮几十个小时的黑白切换中,也放在时间锦布上的某一个突现的过去,某一个需要珍惜的现在,某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中。的确,席诗中缺少大环境大背景下的空间景观,使诗歌具有了一定的局限性,缺少了一定的伸展性,但在时间书写的架构中,诗歌的魅力却无穷延伸开来,一种柔和温婉的美涤荡其中,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项目名称:浙江师范大学实践教学成果(201129)。

指导老师:首作帝

参考文献

第3篇

好大好大的蓝花

2岁,住在重庆,那地方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金刚玻,记忆就从那里开始。似乎自己的头特别大,老是走不稳,却又爱走,所以总是跌跤,但因长得圆滚倒也没受伤。她常常从山坡上滚下去,家人找不到她的时候就不免要到附近草丛里拨拨看。有时她跌进一片森林,也许不是森林只是灌木丛,但对小女孩来说却是森林。有时她跌跌撞撞滚到池边,静静的池塘边一个人也没有,她发现了一种“好大好大蓝色的花”,她说给家人听,大家都笑笑,不相信,那秘密因此封缄了十几年。直到她上了师大,有一次到阳明山写生,忽然在池边又看到那种花,像重逢了前世的友人,她急忙跑去问林玉山教授,教授回答说是鸢尾花。

1949年,世难如涨潮,她仓促走避,撇下了家传宗教中的重要财物舍利子,却把新做不久的大窗帘带着。据席慕蓉回忆起来,那窗帘十分美丽,初到台湾,母亲把它张挂起来,小女孩每次睡觉都眷眷不舍地盯着看,也许窗帘是比舍利子更为宗教更为庄严的,如果那玫瑰图案的花边能让一个小孩久久感动的话。

34岁的画架

别人提到席慕蓉,总喜欢说她出身于师大艺术系,以及后来的比利时布鲁塞尔的皇家艺术学院,但她自己总不服气,她总记得自己14岁背着新画袋和画架,第一次离家到台北师范的艺术科去读书的那一段。学校原来是为训练小学师资而设的,课程安排当然不能全是画画,可是她把一切的休息和假期全用来作画了,硬把学校画成“艺术中学”。

一年级,暑假还没到,天却炎热起来,别人都乖乖地在校区里画,她却离开同学,一个人走到学校后面去。当时的和平东路是一片田野,她怔怔地望着小河兀自出神。正午,阳光是透明的,河水是透明的,一些奇异的倒影在光和水的双重晃动下如水草一般生长着。一切都是如此喧哗,一切又是如此安静,她忘我地画着,只感觉自己和阳光已浑然为一,她甚至不觉得热,直到黄昏回到宿舍才猛然发现,短袖衬衫已把胳膊明显地划分成棕红和白色两部分。

“啊!我好喜欢那时候的自己,如果我一直都那么拼命,我应该不是现在的我。”

大四,国画大师傅心畲来上课,那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课程尚未结束,他已撒手而去。他是一个古怪的老师,到师大来上课,从来不肯上楼,学校只好将就他,把学生从三楼搬到楼下来,他上课一面吃花生糖,一面问:“有谁作了诗了?有谁填了词了?”他可以跟别人谈五代官制,可以跟别人谈四书五经谈诗词,偏偏就是不肯谈画。

每次他问到诗词的时候,同学就把席慕蓉推出来,班上只有她对诗词有兴趣,傅老师因此对她另眼相看。

一株樱桃树

在欧洲,被乡愁折磨,她这才发现自己魂思梦想的不是故乡的千里大漠,而是故宅北投。北投的长春路,记忆里只有绿,绿得不能再绿的绿,万般的绿上有一朵小小的白云。想着想着,思绪就凝缩为一幅油画。乍看那样的画会吓一跳,觉得那正是陶渊明的“停云,思亲友也”的图解,又觉得李白的“浮云游子意”似乎是这幅画的注脚。当然,最好你不要去问她,你问她,她会谦虚地否认,说自己是一个没有学问没有理论的画者,说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这样直觉地画了出来。

那阵子,与法国断交,她放弃了向往已久的巴黎,另外申请到两个奖学金。一个是到日内瓦读美术史,一个是到比利时攻油画,她选择了后者,她说,她还是比较喜欢画画。

有一天,一个欧洲男孩把自家的一棵樱桃树指给她看:“你看到吗?有一根枝子特别弯。你知道树枝怎么弯的吗?是我爸爸坐的呀!我爸爸小时候偷摘樱桃被祖父发现了,祖父罚他,叫他坐在树上,树枝就被他压弯了,到现在都是弯的。”

说故事的人其实只不过想说一段轻松的往事,听的人却别有心肠地伤痛起来,她甚至忿忿然生了气。凭什么?一个欧洲人可以在平静的阳光下看一株活过三代的树,而作为一个中国人却被连根拔起,“秦时明月汉时关”,竟不再是我们可以悠然回顾的风景!

那愤怒持续了很久,但回台湾以后却在一念之间涣然冰释了,也许我们不能拥有祖父的樱桃树,但如果年年盛夏植物园里都有我们的履痕,不也同样是一段世缘吗?她从来不能忘记玄武湖,但她终于学会珍惜石门乡居的翠情绿意,以及六月里南海路上的荷香。

骠悍

“那时候也不晓得怎么有那么大的勇气,自己抱着50幅油画赶火车到欧洲各城去展览。不是整幅画带走,整幅画太大,须要雇货车来载,穷学生哪有这笔钱?我只好把木框拆下来,编好号,绑成一大扎,交火车托运。画布呢?我就自己抱着,到了会场,我再把条子钉成框子,有些男生可怜我一个女孩子没力气,想帮我钉我还不肯,一径大叫:‘不行,不行,你们弄不清楚,会把我的东西搞乱的!’”

在欧洲,她结了婚,怀了孩子,赢得了初步的名声和好评,然而,她决定回来,把孩子生在自己的土地上。

“作为一个艺术家当然还是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好。”她说这句话的时候人在车里,车在台北石门之间的高速公路上,她手握方向盘,眼睛直朝前看而不略作回顾。

“她开车真骠悍,像蒙古人骑马!”有人曾这样说她。

骠悍就骠悍吧!在自己的土地上,好车好路,为什么不能在合法的矩度下意气风发一点呢?

跟荷花一起开画展

“你的画很拙,”廖老师这样分析她,“你分明是科班出身(从14岁就在苦学了),你应该比别人更容易受某些前辈的影响,可是,你却拒绝所有的影响,维持了你自己。”

廖老师说得对,她成功地维持了她自己,但这不意味着她不喜欢前辈画家。相反,正是因为每一宗每一派都喜欢,所以可以不至于太迷恋太沉溺于一家。如果要说起她真的比较喜欢的画,应该就是德国杜勒的铜版画了。她自己的线条画也倾向于这种风格,根根清晰分明似乎要一一“负起责任”来的线条,让人觉得仿佛是从慎重的经籍里走出来的插页。

牧歌

初见她的诗和画,本能地有点趑趄犹疑,一时决定不了要不要去喜欢。因为她提供的东西太美,美得太纯洁了一点,使身为现代人的我们有点不敢置信。通常,在我们不幸的经验里,太美的东西如果不是虚假就是浮滥,但仅仅经过一小段的挣扎,我开始喜欢她诗文中那种独特的清丽。

席慕蓉的诗是流丽的、声韵天成的,溯其流而上,你也许会在大路的尽头看到一个蒙古女子手执马头琴,正在为你唱那浅白晓畅的牧歌。你感动,只因你的血中多少也掺和着“径万里兮度沙漠”的塞上豪情吧!

她的诗又每多自宋诗以来对人生的洞彻,例如“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乡愁》),又如“爱原来是没有名字的/在相遇前等待就是它的名字”(《爱的名字》),或如“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七里香》)……像这样的诗,或说这样的牧歌,应该不是留给人去研究或者反复笺注的,它只是,仅仅只是,留给我们去喜悦去感动的。

不要以前辈诗人的“重量级标准”去预期她。余光中的磅磅激健、洛夫的邃密孤峭、杨牧的雅洁深秀、郑愁予的潇洒妩媚,乃至于管管的俏皮生鲜,都不是她所能及的。她是她自己,和她的名字一样,一条适意而流的江河,你看到它满满的洋溢到岸上来的波光,听到它滂沛的旋律,你可以把它看成一条一目了然的河,你可以没于其中,泅于其中,鉴照于其中,但至于那河有多深沉或多惆怅,那是那条河自己的事情。

而我们,让我们坐下来,纵容一下疲倦的自己,让自己听一首从风中传来的牧歌吧!

第4篇

两个才女两样人生

她是一个才女。在读初中时,作文极好而数学极差,几次考试都不及格。为了对得起父母和老师,她硬生生地把数学题死背下来,三次小考,数学都得了满分。数学老师却认为,她成绩的提高是因为作弊。她是个倔强而又敏感的女孩,并不懂得适度地忍耐更能保护自己,就直言不讳地对老师说:“作弊,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是老师,也不能这样侮辱我。”

结果,被冒犯了的老师气急败坏,单独给她发了一张她根本没有学过的方程式试题,让她当场吃了鸭蛋。之后,老师拿蘸了墨汁的毛笔,在她眼眶四周涂了两个大圆饼,然后让她转身给全班看。又让她去大楼的走廊上走一圈。

这一事件的结果是:其一,让她休学在家,自闭了七八年,严重时,连与家人同坐一桌吃饭的勇气都没有;其二,养成了她终生悲观、敏感、孤独的性格。尽管她成为著名的女作家,一生走过48个国家,写了26部作品,用她的作品帮助很多人树立起豁达、坚强的人生信念,但她自己始终走不出心灵的阴影。

另外有一个才女,少年时同刚才提到的人一样,读初中时,国文也出奇的好,曾在年级的国文阅读测验中得过第一名。但数学相当糟糕,面对数学课本,就像面对天书,她戏称自己为天生的“数学盲”,并且断言无药可救。

她跌跌撞撞地读到初三时,数学要补考才能参加毕业考。她知道事态的严重,却无法左右事态的发展,只好整晚不睡觉,把一本《几何》从头背到尾。

第二天,上数学课时,老师讲到一半,忽然停下来,在黑板上写了四道题让全班演算。这没头没脑的四道题在下午补考之前出现在黑板上,又与正在教的内容毫无关系,再笨的学生也能猜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于是,她忽然就成了全班最受怜爱的人,几位同学边笑边叹气边把四道题的标准答案写出来,教她背。她努力背会了三道,在下午的补考中得了75分,终于能够参加毕业考,终于毕了业。后来,初中最后的那堂数学课连同数学老师关切和怜爱的眼神,一并成为她生命中温馨美丽的记忆。

这里,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三毛,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席慕蓉,她俩都是我深爱并曾为之痴迷的女作家。

三毛很不幸,她碰到的是一位看重成绩而忽视人格的、具有强烈权威意识的数学老师。他为了维护自己那点可怜的尊严而滥用权力,给完全没有防范能力的三毛在精神上以致命的一击,让她穷尽毕生精力都无法从那种伤害中复原。

席慕蓉则非常幸运,她的数学老师并没有因为她在数学方面的不足而全盘否定她,于不动声色中放了她一马,让她有条件在更适合自己的领域里振翅高飞,用自己的诗、画和文章吸引和陶冶了无数的人。

第5篇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4、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5、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6、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

7、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9、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10、凄凉别後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11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12、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13、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14、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15、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16、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18、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19、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第6篇

高一作文:阅韶光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却忽然忘了是怎样的一个开始。从少女的一丝愁绪到星宿间璀璨的旋律,无不浸入物换星移的韶光,正如没有人的脚下是昨日的流水,鼻尖存明朝的馥郁……

既然一切都在远去,那么如何才能感受到其流苏?有人品茗,用醇香的渐渐淡去,轻吐着禅意;有人隐居,怀上一世的清宁绝俗,道出了哲理。的确,人们感受时光流逝的方法有很多,可我觉得有一种最实在,那便是读书,有人读书,既能掩卷沉思又可付之一笑,把字里行间的空白用自己的感想填满,便又阅了一页韶光。

读上两句轻快的小诗就是迎来了一个黎明。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自然的晨景似一汪淡色的染料,只是沾了沾笔尖,就洇出了作者澄空的心境。无论何时,哪怕是在堕夕阳的绚烂中,读到这样的诗句,感受韵文泛出清新深致的缕缕晨曦,灵动的字句也绘好诗人那段韶光的底色,只待读者的细细勾勒,勾勒出已经逝去但又属于自己的华年。

低吟几句慨叹的诗句也就是逢到了一场飘洒千年的细雨。“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烟雨迷?鞯哪捍菏苯冢?涯嵌紊畛恋氖惫饴T谝黄穑??甑男怂ゼ吩谡饧父鲎掷铮?蘼凼撬?恋搅苏饫铮?谰傻难塘?堑潭蓟崤绫《?觯?溆?院!U馐亲髡叩纳毓饴穑坎唬?蛭?榫恚?蛭?淖郑?蛭?亩粒?殉闪硕琳叨裙?囊欢喂庖酢4耸比羰瞧奋???ldquo;品”出金陵六朝的一场,恐怕要改成“饮”吧?

既然是阅读时光,那么选择何处的时光也就是一种自由了。读“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便是选了隋皇和唐帝之间那冥冥不断的数十载光阴,眺望炀帝那几里长的萤火虫之流光,照亮了隋唐时光的夹缝,跃动的荧光懵懵懂懂地前行,直至照亮高祖那突出的额角,饱满如日的帝王之相。或者索性丢开几摞历史长卷,直接闯入当代大家的韶光,摆脱了束缚,又有何不妥?陶醉在徐志摩“这病中心情又如缕缕炊烟,才袅袅,又断……”那段迷茫又浪漫的韶光;沉浸在席慕蓉“悲哀化作无数的音容笑貌,袭我以郁香,袭我以次次春回的怅惘……”那段淡雅剔透的韶华;迷失在鲁迅“鬼暇眼”的天空下;自嘲在刘墉“失长眠”的夜里……

如果一个人把历史古今那些破碎的岁月一一掬起,那可谓是得到了永生,不过读“时光之书”和读“书中的时光”不同,像我们这些图实在的书生,纵使是读,大抵也只是赏序吧。

每一段韶光的结局都已写好,同时还有另一段的开始。我们走在自己的韶光里,阅读着身后的岁月痕迹……

第7篇

第一次见面,他就给她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他知识渊博,谈吐不凡,更打动她的是他的善良。整个男生宿舍里,只有他养了一只猫,那时恰好母猫刚生了小猫。看着可爱的猫咪,她欢喜地走过去就要抱。他见状,连忙劝住她说:“小姐,请等一等,不要吓了这只母猫,它现在很饿,我正在喂它吃饭,你过来抱它,它就会跑掉的,这样小猫也会吃不到饭的。”听着他的话,她的心猛然一动,好印象自然也就产生了。她甚至痴痴地想,一个对猫如此细心的人,对人也绝对坏不到哪里去。

接下来的事情更是印证了她的猜测。一天,非常喜欢打乒乓球的她找到他,恳请他陪自己打乒乓球,他不假思索就同意了。她调皮地说:“我的水平可是很臭的哟!”她说的是真的,虽然她很喜欢,也很努力地去练,无奈水平却高不到哪里去,一开始还有人陪她练,可时间一长,找人就困难多了,这一度让她丧失了信心。她想到了他,这才找了过来。他嘿嘿一笑说:“我的也香不到哪里去。”

听他这么一说,她欢天喜地起来。就这样,一有闲暇,她就跑过来让他陪着打乒乓球,因为他的水平确实如他所言,每次打,两个人都是互有胜负,这不免让她重新燃起了练好乒乓球的信心。后来她才知道,他打乒乓球的技术相当娴熟,在对打的时候明显地让着她,而且让得不留痕迹。

有一次,他们打球打到很晚,他执意要把她送到住所,到了之后,他才放心地说:“到了,我走了啊!”不知道因为什么,平日里能言善辩的她竟然没答言,只是静静地望着他转过身,迈着脚步回去。当时的月色很好,她就那么痴痴地望着他的背影消融在一片月色中,一行诗句出现在了脑海里:如何让我遇见你/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其实结一段尘缘,这是早晚的事情。因为从一开始,他们都深深地留在了彼此的心里,一连多天的相伴,爱的种子已经扎到了心底,只要阳光洒进来,瞬间就能长得葳蕤繁茂,而阳光,则是他们彼此的表白。

机会终于来了。在一个周末,她听说他患了重感冒,连起床都成了奢求。见了面之后,她问他要不要吃饭,他说没胃口。一听到这话,她很为他担心,她知道生病的人,胃口肯定大减,而在遥远的西方,街上的饭菜又是那么不适合东方人的胃口。想到这里,她就钻进专门为中国留学生准备的厨房里,从未下过厨房的她,竟然耐下性子坐在锅灶前,精心为他熬制了一碗粥。当这碗粥被端到他的寝室后,整个男生宿舍都沸腾了,大家都羡慕他竟有这样的机缘。

兴许是粥的力量,或许是爱的效果,很快他的重感冒就好了。正是这一碗粥,心终于向彼此打开了,爱情的种子终于获得了阳光,生根发芽,一瞬间就长成了参天大树。

1968年的春天,他们在布鲁塞尔举办了简单的婚礼,从此开启了他们心手相牵的生活。结婚之后,他才知道,她根本就不善下厨房,耐下心性为他熬制的一碗粥,不过是为了捕获他的心;而她也知道,他根本就不爱打乒乓球,之所以能陪着她打,也不过是为了获得她的好感。背后的事情都知晓了,并没有影响他们生活的甜蜜,反倒成了他们彼此插科打诨的素材。

学业结束后,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回到台湾。他们也没有选择在繁华的都市生活,而是住在了乡下,而且一住就是十年。在乡下的院子里,他们种下许多槭树,一到春天的时候就是一片葱绿,而到了深秋则变成一片深红。每当孩子熟睡后,他们就会牵着手在院子里散步,淡淡的清香缭绕鼻翼,伴着夜色,人生娴静而恬淡,充满了雅致。

早上,她都睡得相当香甜。有一个夏日的清晨,她醒了,却赖在床上不想起来,耳边传来的是清脆的鸟鸣和孩子的歌声,不一会儿,她听到他的嘘声:“小声一点儿,妈妈还在睡觉呢!”他照例是早早就准备好餐饭的,也不知道他是从哪里学来的厨艺,作为理科生的他竟能把饭菜烹调得精美可口。有时候,她甚至觉得他们的角色应该换一下。她教绘画,平日里也写诗,虽然他不懂这些,但永远都是她诗歌的第一个读者。她出了名,他甘愿做她背后默默支持的人,有人误解了他的姓氏,他总是微笑着纠正对方,却不给人一丝一毫的不满和压抑。

平淡而幸福的生活伴随着时光倏然而过,在他的包容下,她觉得每一天都是甜的。当然,她也努力地用自己的付出来弥补往日的亏欠,给了他足够的母性柔情。他们成为彼此心底最柔软的一块,再也无法舍得下分得开。

第8篇

凌晨0点,我下线,用鼠标箭头点了“开始”“关闭计算机”,然后电脑屏幕上弹出一个框,三个选择“待机”“关闭”“重新启动”,箭头在“关闭”上停留了十几秒后面的画面早就灰了下去,一狠心,按了下去,竟然有一些不舍,是舍不得什么???

是舍不得玩了很久的游戏角色?

是舍不得挂了好久的QQ帐号?

是舍不得一些志同道合的网友?

是舍不得散落在信箱记事本里的悲悲喜喜,欢欢乐乐?

````````

又不是永远不上了网,怎么会有诀别的感觉?真是奇怪。

起身,关灯,然后回顾黑暗里仅有的一丝光明--还未暗下去的电脑屏幕,蓝色的背景,上面有“正在关机”四个字,后面是一些省略号。

缓缓关上门,然后转身,感受夜晚特有的清凉,进了自己的房间,随手带上门,闷热的气息一下将我包围,于是感觉黑暗更加黑暗,悲伤更加彻底,绝望无边无际地蔓延``````

春树的《且听风吟》里头一句话把我拉回了现实,

“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

我在绝望吗?我在绝望什么???想不明白,自嘲地笑了一下,转过脸,看着已然熟睡的表哥,心中有种奇特的感觉。

是冰天雪地里的那一点微弱的火焰?

是无尽黑暗里的那一束希望的曙光?

是大雨滂沱里的那一把小巧的油纸伞?

```````

于是便有了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不再怕孤单没人陪,不再怕难过没人倾诉,不再怕生命里没有天使的存在。

从表哥手里抢回一个枕头,抱着就这样躺下去,这小子,竟然趁我不在,枕一个,抱一个,很热,但我还是不愿松手,紧紧地抱着,因为抱着的不仅仅是个枕头,而是梦,是回忆,是我生存下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理由。

它装满了我十几年来梦中溢出的泪水呀,我要抱着它,不让它离开,因为我怕,我怕它有一晚不在我的手上也会哭泣,把我的泪水都再流出来,我怕那流出来的泪水会把我仅剩的一点希望也给淹没,我怕,我怕它告诉别人我梦中绝望的呓语,我怕别人听了也会哭泣。

在床上转辗反侧了好久,好久,难以入眠,越想睡,它还就越不让你睡,和我一样,像是一个任性的小孩似的,拿它没办法,既然睡不着就起来看点什么吧!于是起来看席慕蓉,看她的诗,看她的词。

看她决心做一只不再躲闪的白鸟。

看她在佛前求了五百年,只为结一段尘缘。

看她微笑地继续去寻找一个不可能再出现的你

`````````

第9篇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出的中国主题:良好睡眠,健康人生。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睡眠质量却在下降,亚健康人数倍增,有的又发展为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等等。《科技日报》3月4日统计的数字是:长期失眠患病人数是睡眠正常人的4倍。睡眠不好的人98%易出现学习迟钝、记忆力衰退、情感障碍。

3月6日《北京晚报》报道34岁民警姜子军主动加班侦破案中案,连续工作40小时,突发心脏病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他何止是睡眠不好,整个就没睡觉,并不是他睡不着,而是根本就没时间睡。去年国庆期间也有一个北京民警也是这样牺牲的。

有时间睡却睡不着,或睡眠质量不高的人,统称睡眠障碍。这用音乐调理效果最佳。

第一种情况是有病痛,睡不着觉。我体验过。1994年,我腰手术后伤口疼,夜里睡不着。这时我就哼歌,听交响乐,疼痛可以忍受了,也就睡觉了。后来手术“事故腿”,还有乙肝,每天晚上老想将来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整宿整宿睡不着,数羊、数日子都不管用。当我用音乐的方法治这病后,症状渐轻,直至彻底好,没思想负担了,觉自然就睡得香了。

第二种情况是白天几乎没有体动。现代人体动和脑动应该平衡,每天体动和脑动比,不要少于20%,身体才能平衡。一个向我求助的老师,每天上12节课,天天累得很,晚上却睁眼到凌晨四五点。我给她开的方子是减去4节课,花两小时散步或游泳,花两小时和同伴聊天逛商场,晚上临睡前热水烫脚,伴着音乐,不看电视,床上继续伴着音乐,曲目有无伴奏合唱《牧歌》、《半个月亮爬上来》、《银色的月光下》等,两天后有效果了,一周后,睡眠恢复正常。杨绛在《干校六论》这本书里介绍,钱钟书在文学所里有失眠的毛病。结果到干校一劳动,晚上沾炕就着,治好了他的顽疾:失眠症。

第三种情况是工作压力太大,工作线索太多而失眠。我在湖南讲学,一个国企的董事长向我求助,他已经有轻度心脏病和脂肪肝了。我给他开的方子是每天至少一小时体动,晚上11点前必须上床,他说他已经养成1点以后上床的习惯了,上床早也睡不着,我让他伴着音乐背老子的《道德经》,音乐是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其中《索尔维格之歌》反复用。《道德经》帮他聚神守一,以克脑子老想工作,格里格的这部作品不闹、内在,直指人心,帮他收情。一个月后,睡眠恢复正常。

第四种情况是因为失恋或失去亲朋或满意的工作或钱财而痛苦造成的失眠。我有一个学员因失恋失眠求助我,我给他开的方子是席慕蓉的诗《一棵开花的树》,伴着交响乐《绿袖子》,让她朗诵,到睡眠时,音乐换成肖邦的《夜曲》,一个月时间,睡眠恢复正常。

用音乐助眠很少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得每天坚持,一般一个月后才见效,有顽固的三、四个月才能睡好觉,所以用音乐调失眠的朋友一定要有耐心,同时还要选准了音乐。

第10篇

论文摘要:禅宗文化就其总的性别倾向来说,具有女性性别倾向,但其自身内部亦存在着阴阳互补关系。而恰恰是这种阴阳两性倾向兼有的性质,使得男女两性在解悟和接受禅宗文化时各有所取,侧重不同。当代女性文学创作较为鲜明地体现了禅宗文化阴柔的一面。

文化具有性别倾向已是学界不争的共识。就中国古代文化而言,儒家文化起源于父性崇拜,道家文化起源于母性崇拜;儒家文化具有男性性别倾向。道家文化具有女性性别倾向。中国文化具有儒道互补的结构。然而问题远非这么简单。由于文化的长期共生互动,使得儒家、道家文化自身内部也形成了阴阳互补关系。在儒道两家文化影响下生成发展起来的禅宗文化就其总的性别倾向来说。近于道家文化。具有女性性别倾向,但其自身内部亦存在着阴阳互补关系。而恰恰是这种阴阳两性倾向兼有的性质.使得男女两性在解悟和接受禅宗文化时各有所取.侧重不同,这在当代男女两性作家的文学创作上得到了较为鲜明的体现。

虽然从总的性别倾向上来说,禅宗文化是阴柔型的,但仔细体味却能够看出其实际上是阳刚和阴柔的圆融统一。禅宗文化阳刚的一面可以概括为超然物外、离世高蹈,绝世独立、唯我独尊,哲思玄妙、透彻空灵。禅宗文化阴柔的一面可以概括为珠圆玉润,轻柔纯和;至情至性,真纯挚诚;随顺自然,坐卧自如。

一、禅宗文化女性阴柔的一面

1.珠圆玉润、至柔纯和——禅宗文化的阴柔特质之一

圆融是禅学核心范畴之一,有所谓色空不二、一体圆融,心物不二、一体圆融,理事不二、一体圆融,事事不二、一体圆融等等说法。由此衍生出禅诗的特殊追求:珠圆玉润,至柔纯和。

唐代著名诗僧贯休《野居偶作》中‘有名’联日:“风触好花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响此联仅从咏春写景的角度看,即已显得珠圆玉润.至柔纯和。更为灵妙的是它不着痕迹地表现了禅宗的核心意旨:刻意修行,无法得道;无心于道,道自然成。文人骚客自古爱好咏春,咏春之辞中大多蕴有惜春、伤春的感伤。但如此情态在禅宗看来纯属人为造作,是背离自然的矫情之举。在禅宗看来,生亦自然,死亦自然,春来何欣?春去何憾?四季之轮回,春秋之代序,一切自然而然,根本用不着作小儿女状,一惊一乍,悲喜无常。如果能做到随缘任运、自然而然地面对一切,接纳一切。那就是“无心于道道自得”的境界了。

细品“风触好花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便知是吟咏晚春落花景象。可是一反伤春之情态,而是欣然赏之的心境。落花又何尝不美?风吹花落,遍地缤纷,自然错落,如锦如绣,真是美妙不可言喻。晚春寒雨亦有其美.雨降山路,水遇横砌而斜流,震震颤颤,淙淙潺潺,其形其音,恰似玉琴清奏,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唐代另一位诗僧元可的《陨叶》同样显现出珠圆玉润、至柔纯和的禅风:“绕巷夹溪红,萧条逐北风。别林遗宿鸟,浮水载呜虫。石小埋初尽,枝长落未终。带霜书丽什,闲读白云中。”(诗中秋叶随风而飘,随水而逝,或载鸣虫,或别宿鸟,或染霜红,或寄白云。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遭遇何种境遇,一概自然应之。欣然安之,这就是禅的高妙态度和高明智慧。

2.至情至性、真纯挚诚——禅宗文化阴柔特质之二

禅宗文化的精髓一言以蔽之:生命至上,自然至美。得道高僧无不生存在这样一种纵情拥抱自然和真情投人生活的境界中。

应圆禅师有歌日:“寒气将残春日到,无索泥牛皆勃跳。筑着昆仑鼻孔头,触倒须弥成粪扫。牧童儿,鞭弃了,懒吹无孔笛,拍手呵呵笑。归去来,归去来.烟霞深处和衣倒。”好一幅早春农家乐景:冬尽风暖春意萌动,无绳水牛欢蹦乱跳。牧牛小儿将鞭儿扔了,任情戏耍恣意嘻笑。看似写那牧童儿,其实写的就是得道禅者的行状:至情至性,浑然忘我,和尚连参禅悟道都忘了,一味纵情任性,自然合乎禅道。

守恩禅师有歌曰:“雨后鸠鸣,山前麦熟。何处牧童儿,骑牛笑相逐。莫把短笛横吹,风前一曲两曲。”看似写初夏农村景象:山坡上麦田金黄,林莽中斑鸠吟唱,不知何处窜出一群放牛,鞭牛追逐嘻笑无状。和尚看得心醉神迷。却听见风中有声,其声是笛,音韵荡漾,直透心房,不由得人心旌飘摇、意迷神荡,不能自已,故有“莫把短笛横吹,风前一曲两曲”之感叹矣!(唧’此诗与前诗可谓异曲而同工,同样是至情至性、真纯挚诚。

3.随顺自然、坐卧自如——禅宗文化的阴柔特质之三

《马祖语录》有云:“平常心是道。”“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得道高僧所得之道便是这“平常心”。散圣禅师有诗日:“因僧问我西来意,我话居山七八年,草履只栽三个耳,麻衣曾补两番肩,东庵每见西庵雪,下涧常流上涧泉,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窗前。”此诗意旨可一言以蔽之:祖师西来无意,欲悟道者只须随顺自然.行住坐卧自在自如即可。

最能体现随顺自然、坐卧自如特色的是敦煌《无名山僧歌》:“问日山居何似好,起时日高睡时早,山中软草以为衣,斋食松柏随时饱;卧崖龛,石枕脑,一抱乱草为衣袄;面前若有狼籍生,一阵风来自扫了。……最上乘,无可造,不施功,自然了。识心见性又知时,无心便是释迦老。”此诗可谓是一幅得道高僧行状图:绝迹人为。纯任自然,衣食住行完全融人自然节律。是最为彻底的天然本真原生状态,是最高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境界。

二、禅宗文化阴柔的性别特性对当代女性作家的影响

相当多的中国当代作家深受禅宗文化影响。相对于女性作家而言,男性作家在解悟和接受禅宗文化时更多地受到超然物外、离世高蹈,绝世独立、唯我独尊,哲思玄妙、透彻空灵等阳刚特性的影响。相对于男性作家而言,女性作家在解悟和接受禅宗文化时更多地受到珠圆玉润、轻柔纯和,至情至性、真纯挚诚,随顺自然、坐卧自如等阴柔特性的影响。

1.珠圆玉润、至柔纯和的禅宗文化特性在席慕蓉创作中的体现

席慕蓉是个诗人,她最具代表性的诗集是《无怨的青春》。 (嗍此集开头的一首散文诗很能代表她的创作风格:

“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说一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长大了以后你才会知道,在蓦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

爱情是一种最最强烈的人生情感,爱情往往伴随着强烈的占有欲而产生。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一般佛徒才将男女之爱视同洪水猛兽,避之惟恐不及。这当然不是了空得道的表现。了空得道的禅者当如何面对爱情呢?会如此诗所表现的境界那样:爱在时无比地珍惜爱情,爱去时心平气和地随缘。惜缘而随缘,随缘而惜缘,圆融不二,互为因果,如此才会有无怨的青春和无瑕的美丽人生。

从禅悟的角度来看.一切人生的遭遇都由于因缘和合。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由于一种偶然的机缘。茫茫人海,两个人能相遇相识亦是一种偶然的机缘,能相亲相爱更是一种偶然的机缘。佛家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如此难得的机缘人们不该珍惜么?两个人在不同的环境里成长,生成了不同的个性,有着不同的向往和憧憬,竟能够一见钟情,甚而能一往情深.难道你能不惊叹那造化之神奇么?难道你忍心漠视甚至糟蹋造物主的好意么?如是,我们就应该惜缘呀,不仅对于情人,而且对于朋友,甚至对于偶然相遇的路人。惜缘就是珍惜感情,就是珍重他人,就是珍重自己,就是珍惜生命。生命是由分分秒秒所构成。是由种种人生情遇所构成。如果我们分分秒秒都能惜缘,如果我们能以惜缘之心对待每一种人生情遇,那我们就是在享受生命,同时也是在给他人以生命的琼浆!否则,便是在糟蹋生命,不仅在糟蹋自己的生命,也是在糟蹋他人的生命!那样便难免烦恼,难免痛苦了。

当然,缘分也有尽了的时候。缘分尽了,就心平气和地道别。那也是一种惜缘。惜缘须随缘,随缘便是顺乎自然。勉强是不必的,也是不该的。勉强,或委曲他人或委曲自己,终究会给双方带来痛苦。投缘的时候珍惜它,缘分尽了,也珍惜这份曾有过的真诚,而且心怀感激,感激他曾给予你一份生命的美丽。这便是惜缘的真意所在。如果我们能在缘存缘尽、缘来缘去的时候都珍惜之,我们就会拥有一个无怨的青春、一份无瑕的美丽、一个完满的生命。我们的一生就会如山冈上那一轮静静的满月,空明澄澈了,无遗憾啊!——这便是席慕蓉在情爱的禅悟中奉献给读者的一份爱之真谛。席慕蓉的诗风真所谓珠圆玉润、至柔纯和。

2.至情至性、真纯挚诚的禅宗文化特性在三毛创作中的体现

如前所述.禅宗文化的真谛一言以蔽之:生命至上、自然至美。台湾作家三毛追求的就是生命至上、自然至美的艺术和生活境界。她的至情至性和真纯挚诚在作品中也表露无遗。

对于生命,三毛有着无比诚挚的热爱。她把自己对生命的爱化为一个又一个流浪传奇:逃学,早恋,出走,甚至不惜奔赴荒野沙漠开辟心灵绿洲,创造自己的伊甸园。不管外在环境如何,三毛始终给我们展示出她禅心自悟、自性敞亮的快乐。在她禅心的浸润下,草原晨景让人热泪盈眶,沙漠晚霞叫人心动神摇;在她禅心的晕染下,做饭,洗澡,也都充满了盎然生机和美妙诗意。“生命真是美丽。让我们珍爱每一个朝阳再起的明天”。

三毛所有作品都有真情真性真我,没有一丝矫情,任性而发,顺乎自然。她是天生的禅者,目击而道存,触目即是无上妙境。这就是所谓等观正觉:佛性遍在,万法一如。以等观正觉观之。万事万物皆有佛性,万事万物皆无差别,万事万物无不美丽,时时刻刻无上喜悦!

结婚是终生大事,三毛却全无俗人之态.身著家常布裙,戴一顶素色草帽,一根新鲜芹菜随意地插在草帽上,飘然行走在炎炎烈日下、茫茫沙海中,一直步人她婚姻的殿堂……好一派飘然出尘的绝世风韵,让所有的俗人望尘莫及!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三毛却说:“婚姻是世界上最好的事情之一.对男孩女孩都一样。”她以高妙的智慧和灵性,将婚姻生活经营得风生水起,自由无羁又异彩纷呈,自然质朴又妙不可言。禅宗文化的至情至性、真纯挚诚的特性在三毛创作中表现无遗。

3.随顺自然、坐卧自如的禅宗文化特性在范小青创作中的体现

也许可以说范小青小说中最直接最纯粹地描写禅者生存状态的是《还俗》。《还俗》写结草庵的住持慧文还俗了,但她仍在庵中的一间屋子里住.所不同的是不再每日操持庵中公务,也不再每日按例做佛事功课,只是每天和里弄的妇女一起做做零活.和不时过往的熟人拉拉家常,照看照看邻里的小孩。再不就是用莲心刻点儿佛珠。就这样每日里自然度日打发晚年,平淡随和,坦然无蔽,甚至在人们用窥探的心思向她打听出家和还俗的缘由,她都自然应答,绝无遮掩之态和难堪之色。

似乎与一般民间老妪没什么不同,其实这恰恰是她难能可贵的与众不同之处。她真正达到了平常心是道的境界。马祖道一说:“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

慧文尼姑不还俗或许还不能说明她得了平常心是道的真髓。还俗,成了一个平常人,却全无世俗人的是非心、得失心、荣辱心,一任自然过活,随缘自在为人,坦然无蔽言谈,自如应机接物。这正是得道禅者的境界。

其实,随顺自然、坐卧自如的禅宗文化特性几乎在范小青代表作中都有体现。她的《顾氏传人》写顾氏四姐妹和傻子顾允吉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一日三餐、婚丧嫁娶等一应生活琐事。《文火煨肥羊》写梅家三代人各自的性情和日常生活,写三代人之间的平静与隔阂,写与丈夫分居的蓝家蘅,写蓝与梅家的来往,写她对丁阿平的若有若无的好感和对梅德诚若有若无的厌烦。《栀子花开六瓣头》写文宝娘娘做保姆,收破烂,唱山歌,与主人夫妇的关系。金志豪与同事小丁的交往及小丁婚嫁前后的变化。这一切在范小青的笔下都自自然然、琐琐细细地铺陈着,一种淡淡的禅宗文化意味就从中透露出来。

她的小说也不是没有矛盾冲突和奇异事件,但她的处置方式却意味深长。她描写生活的矛盾冲突,却重在消解而不是强化矛盾冲突。她涉及神秘现象描写,目的却在于消解神秘。让似乎神秘的东西复归平常。

第11篇

从十几岁懂得爱情开始,我就是一个爱情唯心派,始终觉得爱情不该是一种追出来的情感,不是一个人用鲜花礼物、白金黄金等对另一个人狂轰滥炸出来的感情,而应该是两个人产生的,你对我好的同时我的内心也早已对你乐开了花――这才是最自然的爱情。那些追出来的感情,其实是顺从了内心的欲望,渴望被爱,渴望爱情,渴望有个人对自己好,所以就有了依赖,然后才对这个人点头。

水丁木说,有的人的人生就像参加考试,总要一个一个地去完成任务,按照制定好的时间表来生活。其实,大部分人都是如此,以为到了一个阶段就该做这样的事,我也曾想这样,以为只要把这些“考试科目”一一通过了,自己的人生才算圆满。26岁结婚,30岁生宝宝,这是我从前给自己的人生规划,然而第一“科”我就“挂”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步入了相亲的行列。同事、同学、亲戚、邻居前前后后给我介绍了不下十个,每次媒人都会把对方夸得天花乱坠――房子多大,车子多好,工作多像样,家境怎么样怎么样,人品如何如何。

其实,这些东西我并不想听,我只想知道跟这个人在一起时我是否能感到快乐,是否能有一种我愿意与他同生共死的感觉。可能很多人会抨击我,才见第一面的人,怎么可能会有那种感觉?可是我想说,如果是合适的人,真的会有,你会不会爱上这个人真的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当然也有很多人,是一开始彼此无感觉,但是慢慢相处下来发现了对方的好,然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可那不是我想要的感情,我想要的是:怦然心动。

这大概有些理想化吧,但是这种感觉真的存在。我看过无数人在进入婚姻之后虽然生活平淡幸福,内心却充满对爱情的遗憾和渴望,我现在还不想那样。人生只有一次,我宁愿遗憾自己没有按时完成婚姻这个课题,也不要将来后悔,没有给自己机会去实现爱情这个梦想。

也许有人会笑我,二十七八岁的人竟然还对爱情抱有如此天真的想法。我不怪别人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我知道这个世上一定也有很多与我感同身受的人,和我一样执着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肯对这个世界妥协。

如果有一天爱情真的来了,我一定奋不顾身地飞奔过去,摔倒了我也不怕,被荆棘划得满身是伤我也不怕,跌进悬崖粉身碎骨我也不怕;我一定放下所有女生的矜持去追。因为那是爱情啊,是我等了半生才终于等到的爱情啊,是我等到人生尽头等到绝望都不舍得放弃的爱情啊。

若是有一天我等不下去了,从爱情唯心者妥协变成一个婚姻务实者,那么,我会找一个好人,一个品德好、性格好的人,一个正直、坚强、有责任心、值得我欣赏并顶天立地的人,这样没有爱情的遗憾至少可以被婚姻的温暖弥补一些吧。

最后用一首席慕蓉的诗来表达我对爱情的期待和热爱:

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

风霜还不曾来侵蚀

秋雨也未滴落

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

第12篇

语文中考我获得了115分的好成绩(我省中考语文试卷满分为120分)。考试过后,我静下心来想一想,语文之所以获得高分,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重视基础知识,二是在写作上下功夫。在这里,我就以上两个方面和大家谈一谈我的体会。

首先,要扣紧课本,夯实基础。在语文中考中,基础知识是一个重头戏。“积沙成塔,聚腋成裘”,这句话用在语文知识的积累上应该是最恰当的。语文知识的特点是零散、随意性大,因此,要靠在短时间内集中复习而收到良好的效果是很困难的,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于基础知识的复习,我认为方法只有一个:扣紧课本,脚踏实地,一丝不苟。语文的基础知识,如拼音、字形、病句、诗句的默写等,都是我们日常学习中经常接触到的,平时一定要常背常记,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整理、积累。例如诗句中的一些易错字,如“箫鼓追随春社近”中的“箫”(不要写成“萧”)、“劝君更尽一杯酒”中的“尽”(不要写成“进”)等,一定要理解意思,不能死记硬背。每隔一段时间,就回过头来将以往复习过的基础知识重新复习一遍。其实语文中考万变不离其宗。许多考点就是课本上的知识,有的有点儿变化,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些考点仍是从课文中的知识点中衍化而来的,所以复习时必须牢牢地抓住课本,重视基础知识,脚踏实地,一丝不苟。很多同学看起来很用功,每次复习时,翻一翻课本,画得红红蓝蓝的,写得密密麻麻的,好像都没问题了;等到真正“上战场”时,才发觉许多东西掌握得不是很准确。这样就很危险了。我们一定要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啃一遍课本,每一个边边角角都留意到,毕竟课本是我们的第一复习资料。

其次,要重视作文,博采众长、有效积累。在初三短短的一年中,强调靠“写”来提高写作水平,我认为实在不合实际。要想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好的效果,我认为还得依靠阅读。我的原则是:不管有多忙多累,也要抽出时间来阅读一些优秀的课外书,有意识地去背诵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好句子,这样在写作时就能信手拈来、画龙点睛。例如,当我们读到席慕蓉的诗句“遂翻开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时,就可以把它记下来,当遇到以“时间”或“青春”为话题的作文时,就能够派上用场。

初三的时间有限,不能阅读大量的书刊报纸,而年龄小又束缚了我们的个人阅历,所以我另寻佳径,从范文中汲取养料。范文是文章典范,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合理运用材料的方法;同时可以学习它的观点、语言、技巧,并结合自己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下面是我写以“秋天”为话题的作文开头的句子:“秋风吹打着我单薄的衣裳,我不禁打了个冷战,心中冷冷的……”后来,当翻看中考满分作文时,我发现了同一内容的作文开头:“秋风,凉了。”读后我眼前一亮,非常欣赏该生的文笔。只寥寥四个字就传达出秋天给人萧索凄清的感觉,比长篇大论的描写更能打动人。文字只要能够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就越简单越好,而不必生硬地添加过多的形容词。所以在语言的锤炼上我们必须学会精简和取舍,你多嗦一句话,就失去了说一句有意义的话的机会;你多添一个赘字,就失去了选用一个妙字的机会。

语文是一个慢效用的学科,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学好的。我们要严防懈怠,辛勤耕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耕耘多的人总能有较多的收获。这就好比守株有时可能碰上一只撞树的兔子,但绝对比不上主动出击的猎人。

(指导教师 杨会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