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02: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供应链人才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据最新统计,2014届应届毕业生将达734万,较去年的699万增加了近40万,这意味着今年的就业形势会更加严峻。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各高校非常关心的话题,也是社会关注的问题,据中国经济网所做的“大学生就业难原因调查”显示,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第一个原因就是: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各高校主要通过设置不同的专业,以及通过不同的课程体系来培养不同的专业人才,而这些专业的设置主要是根据人才市场已经反映出来的需求情况来进行制定及完善。这就会导致高校按需培养出来的人才有一定的滞后性,因为设置好专业后学校需要2-4年的时间去培养人才,而且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都是采用的是:2-3年的教师讲授,最后一年的半个学期校外实习的培养模式。所以学生就业前大部分的专业知识都是来源于授课老师,而专业老师的大部分知识来源于教材,而同时一本有质量的教材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编写和完善的,这样一来等学生把教材拿到手后教材中已有很多知识已经更新了但是教材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更新。有时高校把握不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这就导致了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错位,没能很好的对接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与人才市场的对接问题。
二、高校在人才培养供应链中扮演的角色分析
把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看成是一个服务性企业:学生从不同生源地进来,经过教育加工后,再向不同的用人单位输送。和现实的服务企业不同的是,学校加工培养的对象是有生命有意识的人,而其他企业的对象是产品而言,从供应链的角度看两者是一样的。因此,在人才产业链中,高校和用人单位就是一条人才培养链上不同的连个节点,基于这点我们可以引进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来改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使之更有效的运行,并进行有效对接,从而达到生源地、高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共赢的局面。
三、利用供应链管理模式改善高校人才培养输送模式
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开始加快。相对而言,工科的知识更新速度要比文科的更新速度要快。同时,在人才市场中也发生着同样的变化,四年前的热门职业或者专业,四年后就不再是香饽饽了。那在种情况下,高校如何把握知识更新的节奏,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换特点,则成为各高校热切想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可以借鉴供应链管理中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经验,在我们的高校和用人单位中引用信息系统,建立一个高校、用人单位和教育部门共享的信息平台。利用这个平台高校可以方便进行人才需求调查,进而改善和调整人才培养计划,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就业率的目标;而用人单位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人才市场的供应情况,方便招聘对口人才,从而降低招聘成本。因此,高校可以和用人单位、政府部门协商,共同出资或者由地方政府出资建立这样一个可以让多方共赢的信息平台,从而既可以在微观上解决企业的招聘问题和学校的学生就业问题,又可以在宏观上解决整个社会或者地区的就业问题。
此外,还可以借鉴现在供应商和制造商联合经营的模式,来提高高校人才的培养的水平,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有很多供应商和制造成为了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生产成本,供应商直接把工厂建在制造商的附近或者选择在同一个工业园区,甚至还有些供应商直接设在制造商的厂房里,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的减少材料的输送成本。作为学校我们当然不能直接照搬供应商与制造商这种友好的合作方式,但是我们可以借鉴。作为高校可以在学校里引进企业的模式,根据不同专业可以在学校里设置一些以学生实训为目的的营利性组织,利用这些组织承接相关企业的一些业务。例如,物流专业可以在学校里设置一个快递公司,专门为学校的师生服务,负责校内及周边的居民快件的收发,统一外面各个快递公司在学校的服务点,当然在这个公司的运营过程中要有老师的参与。
最后,目前大部分高校对文科学生的培养模式,都是先进行理论学习后到企业实习的模式。其实大部分文科学生在校进行理论学习的时候,由于没有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对很多理论知识都是处于学而不化的状态,或者有些单纯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大部分文科生尤其是学管理类的学生,都觉得所学的理论或者管理手段离自己的生活比较远,而没办法很好的消化和吸收,导致在毕业的时候没有形成很好的竞争优势。为此,我们可以借鉴供应链管理中拉式的管理理念: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拉动链上的各个环节。同理的,高校可以采取先让学生去企业实习,再回到学校学习的方式来对管理类学生进行培养,因为经过实习后,大部分学生对企业都会有个感性的认识,有了这个认识再来学习管理中相关的理论,这样就更能领悟其中的本质和内涵,从而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进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结束语:高校作为人才市场的主要提供单位,要达到为用人单位输送有效对口的人才,以及实现学校的高就业率目标,则必须紧密和用人单位合作,及时调整和改善人才培养模式并能采用创新的手段和模式管理,以实现两者间的有效对接。此外,要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输送模式的管理水平,还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和宏观调控。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
1引言
在经济环境的作用下,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争力比较的核心,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在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艰巨性和必要性。我国当前的人才供应链还存在着人才储备不足、发展不均匀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对我国创新性国家的建立起到了阻碍的作用。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开展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的管理模型研究,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2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管理的构成
根据国际上对创业人才的相关分类研究,创新性创业人才与传统创业人才相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仅能够以独到的眼光去处理问题,还能够掌握时展的方向。创新创业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任用构成了创新创业人才的供应链,那么对这个供应链管理的模型就叫作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管理模型。针对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管理的性能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循环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创新创业人才产业供应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供应链、创新创业人才对接供应链。
3数据选取和分析
社会对人才的影响,是影响人才供应链管理模型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对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管理模型的研讨中,应该着重对社会因素进行研究。根据国际上对创新创业影响因素的分类,可以分成八个类型。例如:国家背景、教育、区域文化、经济条件、政策法规、设施情况、科研投入、市场环境。从这八个方面出发,可以将各项指标分为8个具体因素。这8个具体因素分别是国家创业基地数量、地方高校数量、地区专利数量、企业投资数、国家政策数量、基础设施和专项设施数量、技术园区数量、企业收益。为了保证此模型的科学严谨性,特别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城市作为模板来进行相关数据选取和分析。在数据分析时选取选择了苏州、黑龙江、云南、贵州、山东、河南、陕西、、海南作为分析对象。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率,统一选取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对于往年的相关数据,则采用查阅资料,咨询相关记载人员的方式,保证获得的数据准确有效。
4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市场变动促进产业的转型,但是因为人才短缺而造成战略转移失败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因此,完善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的管理,是产业发展的需求,是政府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只有正视人才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才能够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4.1政府对人才供应链管理的忽视
在当前政府的工作中,政府还普遍存在办事效率低下,管理观念落后等现象。尤其在对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的管理上,当前政府虽然认识到人才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落实到具体实际行动中。政府对于人才培养战略没有落实,在高新技术产业投入方面,也呈现出了消极怠工的现象。
4.2教育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忽视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中,侧重培养的是应试教育而缺乏对学生创新性的培养。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仍然有待发展。学校教育对于学生创新性的培养上面,依然还是弱项。只有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才能够保证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创新性,成为创新性创业人才。因此,在当前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的形成中,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性的教育,才能够保证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的循环运转,进而发扬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管理工作的优势。
4.3产业对人才供应链管理的不重视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生产资料的供求也发生了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因此,只有进行全面的产业调整,才能够适应当前经济体制的发展。当前我国仍然有很多产业存在经营机制、经营方式不适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现象,也就造成了我国大部分产业处于低效运行的状态。要想改善这一现象,只能通过优化人才,从改善自身产业结构方面着手。只有培养出创新人才,从而形成供应链,才能够对产业内部进行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促进产业的发展与时俱进。
5建议
通过对上述模型的分析,可以根据地方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地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改,以促进地方创新创业人才的养成,进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5.1政府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
地方政府加强对地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给予财政支持,完善公共部门、公共设施等方式进行。目前,我国相关地区对于此类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还不到位,导致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有的地区政府对于人才培养没有给予资金支持,有的地区人才供应链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这就造成了区域内部没有人才可以挑选,而外部引进的人才又不愿意过来的现象。这对于人才供应链的构成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加强对人才供应链的培育是一个长远的目标,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协调。通过政府的相关政策和相关部门做出调整,让地区的人才培养工作明确发展方向,建立长远目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以保证地区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的逐步完善。
5.2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植
政府应该本着关注产业发展,促进人员就业,鼓励人才创业的方针,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只有培养出一个完整的人才供应链,才能够有效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在地区内部,加大引进高新技术的力度,宣传创业精神,积极建立创业经济园和创业基地。基于这种理念,很多地区并不认同。有的地区觉得高新技术的引入,对经济的作用力有待考察,而且需要交纳高额税款,并不实际。有的地区认为投入资产过高,风险值比较高,且地区内部融资制度、审批手续不完备,导致地区无法抽调资金引入高新技术产业。但是,在地区经济发展评定中,不是以地区经济数据额来评定,而是依据地区经济结构的构成来评定。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可以调整地区产业构成,促进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在引进高新技术、发展高新产业上面做好安排,并在财政和相关政策上面加以扶植,对大学生创业、农民创业和个体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以产业发展带动人才供应,进而促进人才供应链的有效运转[4]。
5.3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从人才教育上面加大投入,不仅能够减少后期的人才培养工作量,还能够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先进理念的培养。在教育中传播创新,让创新成为鼓励人民创业、寻求增加经济收入的新途径。只有在教育中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才能够广泛培养出各种社会需要的人才,才会为创新创业人才的选拔提供支持。当前的教育模式还处于落后的状态,教育模式的老旧落后无法真正促进人才的养成,因此教育相关部门要切实改进工作思想和工作态度,完善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和谐的创新教育氛围,做好人才培养的教育工作。
5.4做好人才与产业的协调工作
人才的教育与社会产业的发展有着脱不开的关系,有人将产业比喻成土壤,那么教育就是播种器,人才就是种子。只有三者的密切配合,才能够促进人才供应链管理的完善。地区要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让人才供应链得以有效的运转,在产业缺乏人才的时候提供人才后备补给。当前,我国的人才后备补给工作还比较差,主要是因为我国教育制度和经济状况导致的。因此,地区人才培养方案要从头做起,注重教育,建立地区人才供应链,促进产业发展,做好产业与人才的相互协调。
6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地方政府做好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扶植和引导,才能够促进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的构建,进而保证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管理工作的落实。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对于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着整个国家的未来发现。因此,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面,要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完善其相关供应链的管理。
参考文献
[1]瞿群臻,韩丽.创新创业人才供应链管理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3).
[2]李冰,徐晖.创新创业人才的供应链管理模型研究[J].中国商论,2014(8).
[3]仝汶灵.基于供应链理论的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管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
1福建省港口历年货物吞吐量分析
据统计,随着福建省各大港口的建设和发展,在福建省经济增长的带动下,福建省各大港口的货物吞吐量也在逐年增加,福建省沿海福州港、厦门港、泉州港、宁德港、湄洲湾港、漳州港六大港口的历年货物吞吐量见图1。通过图1可见福建省沿海几个港口的货物吞吐量从2004年到2013年(除2007年外)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2013年高达45475.19万吨。其中2005年比2004年增长高达23.81%,2011年比2010年增长14.05%,2012年比2011年增长10.95%,2013年比2012年增长9.95%。以如此迅速的增长速度,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海峡西岸的建设,在继续完善港口建设的现状下,未来的货物吞吐量将会继续上升。
2供应链模式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分析
2.1供应链模式下的港口物流人才现状分析随着物流管理的迅速发展,供应链管理也一直是与物流相结合企业的发展思维方向。从供应链系统的角度去发展企业之间的合作,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也是21世纪各大企业竞争的方向。因此作为针对港口进出口货物的物流发展也离不开供应链的思维方式。港口物流是增强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涉及到装卸、搬运、仓储、配送、运输等多种物流作业,同时整个供应链模式下涉及到国际贸易、货代、船代、报关报检、保险、财务等多种业务领域。图2为港口物流的供应链模式图。上述供应链模式中的人才培养除港口物流的专业人才外,各大功能的人才培养许多高职院校都已开设了相对应的专业,招生也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虽然目前从事港口物流供应链上的企业的专业人才也达到企业的实际需求,并随着相应专业的毕业生的输出,货代、船代、船公司、报关的专业人才占比也将会逐年增加,学历水平也将会逐年提升。除港口外对于这些行业的人才需求基本可以满足。
2.2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通过上述的数据分析和供应链模式分析,及港口企业的调查发现,未来福建省对港口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分以下三个层次。①港口物流高级管理人才。此层次的人才属于战略层次,需要从战略的高度规划企业的物流战略,除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外,还需通晓物流的技术知识方能全局把握港口物流的的发展,同时协调好港口物流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协作。②港口物流项目策划人才。此层次的人才属于战术层次。是具体港口物流项目的规划者,能胜任仓储管理、港口作业管理等工作,除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外,还需要掌握物流专业的技能及供应链上协作企业的相关知识。③港口物流操作人才。此层次的人才属于业务层次。是具体港口物流的各项任务的具体执行者,是一线操作人员。需具备一线物流设备的操作技能,码头现场控制能力。单证操作能力,理货验货能力等。
3福建省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3.1福建省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为了推进福建省“大港口、大物流”的发展战略,积极配合“福建省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做大做强港口群的发展规划,就必须努力培养一批优秀的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合理构建福建省港口物流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目前高校的实际调查分析,未来港口物流的专业人才输出还是以高职院校为主,因此结合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将港口物流管理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能从事泊位策划、装卸调度与指导、堆场管理、闸口操作、报关与验关、单证操作、客户服务、仓储管理、库存控制、配送等港口物流管理能力及技术操作能力,并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一线港口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
3.2福建省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为能输出符合港口物流的专业人才,结合目前高职教育的特色,对福建省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如下探索[5]。①“工学结合”式培养。高职教育的发展近几年一直在大力发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高校的优势,进行三位一体的合作。切实执行工学结合。因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港口物流的岗位需求,确定出明确的港口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提出态度、能力、知识三维结构的培养模式。并结合港口企业的特殊性,努力争取港口企业的校外教学,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调统一,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②“订单式”培养。由于港口企业的需求较高,对学历和专业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为了能更好地输出适合港口物流的人才,可与港口企业合作开班,直接针对港口物流的操作能力需求进行培养,使应届毕业生进入港口企业后能很快接手相关工作,缩短了新员工入职的培训期,降低了企业的员工培训成本。③实行顶岗实习制度。目前高职院校都设有顶岗实习环节。为了提升港口物流管理人才的质量,在校外顶岗实习环节,与港口物流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既能满足学校为学生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也能更好地服务于港口物流的科学化、高效化的发展方向,实现校企双赢。④加强职业资格认证的培训。“双证书”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同时通过职业资格认证的培训考试,使学生更能系统的掌握港口物流的专业知识,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同时把握整个供应链模式下的港口物流的职位需求及相关性。因此作为港口物流管理的人才培养,可考取助理物流师、报关证、报检证、货代证等资格证书。⑤加强人才引进机制。针对港口物流的高级管理人才,应届毕业生基本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除了企业内部晋升外,可以加大外来人才的引进,重点引进具备国际贸易、货代、物流、财务等供应链模式上一体的管理类人才,加强港口物流的人才结构。
4结束语
21世纪企业的竞争是人才和供应链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谁就能在企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近期APEC会议中提出的互联互通和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港口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港口物流的需求是巨大的,因此港口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是必然的,福建省作为我国的沿海省份,港口的发展势在必然,因此针对福建省港口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与培养研究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作者:王凤英单位: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一)供应链含义分析
供应链其实是一种供需网络,各种产品在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间供需网络,这个网络涉及到了生产商、批发商以及消费者等等,这样来看也可以认为这是一个网络式的物流体系。各个企业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节点,而节点之间又是相互需求与供应的关系,供应链不仅实现了连接供应商与用户的纽带作用,也使得商品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增值[1]。
(二)供应链特征分析
多个企业采用节点方式组成节,因此也就出现了模式与类型多样的企业,供应链结构也就比较复杂,这是供应链的复杂性。第二个特点是系统性,供应链实际上就是一个网状供需系统,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互相联系彼此相依。系统有共同的任务与目标,各个要素以竞争或者是合作形式完成这个目标,改变了传统的采购、制造等活动分离的模式。供应链系统中的企业不仅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也是其他供应链的构成部分,企业在运行时是动态变化与相互交叉的,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改变自己的运行机制,更好地迎接挑战与解决问题。
二、供应链系统中的企业物流管理不足之处
(一)企业物流管理观念陈旧
虽然我国物流管理取得较大发展,但是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首先来分析其观念问题。我国多数企业采用的仍旧是传统产品供应销售方式,只是单纯地在企业内部实施物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的职能也就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不利于企业进行系统合理分工,供应链下的企业物流管理也就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与作用。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与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物流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因此应该积极改变陈旧落后的管理思想与理念,提升企业物流服务效果。
(二)企业物流设施设备落后
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物流设备都是比较落后的,没有将信息化技术充分地运用到其中,物流管理的服务效率也不能提高,物流设备较为落后陈旧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物流发展的需要。与物流设备陈旧落后相对应的就是物流管理规范缺少,企业在物品储运过程中不能实现整体管理与运转,物流管理自动化水平偏低[2]。
(三)企业物流管理人才缺少
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我国与外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交流业务范围也在不断深入与广泛,现在物流企业需要的不仅是具有很强素质的人才,更加需要具备很强外语能力的人才。但是我国现在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是比较落后的,无法培养出真正满足企业物流管理体系要求的人才,极大地制约了我国企业物流管理的发展与进步。
三、改进供应链系统中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方法
(一)改变陈旧落后的物流管理理念
企业物流管理要想真正地实现大发展大进步,就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然后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特点,计划制定出合适的供应链系统物流管理方案。改进改善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水平,还要在思想观念上改变,现代性的企业应该逐渐地改变企业经营方式,树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思想理念,重点关注物流服务内容创新、拓展服务类型等的服务理念。物流服务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实物服务方面,还应该给客户提供特色信息服务,积极主动地与客户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形成自己一套专业与特色的服务方式与理念,取得独特的竞争优势。
(二)积极使用信息技术开展企业物流管理
现在发展得比较成熟的信息网络技术也可以应用到企业中去,实现信息、资金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提高物流工作效率,企业在开展信息流服务工作时,应该以实物物流为基础,从而做到物流服务体系的完善,除此之外,物流企业还要与客户结成战略联盟伙伴关系,拓宽物流服务渠道。电子商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日益成熟并且在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上充当着重要角色,这种电子贸易方式充分地将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结合在一起,以顾客需求作为导向,紧密地将供应链系统中的节点联系起来,有效地提升了供应链系统的运行效率,又吸引了新客户加入,拓展了物流服务新项目[3]。除此之外,我国还要借助使用西方先进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力量,更换物流服务设施设备,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三)培养企业物流管理人才
物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持,物流企业要想实现创新管理等最终依靠的还是专业物流管理人士,这些人才成为了物流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为了更好地为企业培养多种物流管理人才,一些高职院校必须制定一整套完善的符合企业物流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积极履行优胜略汰人才选拔原则,给表现优秀人才提供好的工作机会。人才培养的另一种方式就是鼓励其积极进行进修,努力学习外国先进的物流管理方面知识与技术经验,根据我国物流管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培养一些有管理才能与创新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
四、结语
[关键词] 民航特色航空物流市场复合型航空物流人才
一、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定位
航空物流是以航空运输为主要运输方式来满足客户需求,从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进行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它既包含空中运输环节又包括地面综合物流处理环节,通常会以机场为立足点,协同空中运输的地面物流处理环节,涉及物品装载飞机前后离开发货人或到收货人的包括地面配送、装卸、简单加工、仓储、空运、信息支持等服务的有机结合。随着经济的发展,航空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同时,经济的飞速发展又促使航空物流内部不断升级,这就使之对“复合型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复合型物流人才既要懂得物流技术,又要懂得物流经济,还要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成为储存保管、运输装卸的专家,以及掌握企业供应链流程,熟悉物流信息技术系统,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外语知识、安全管理知识、法律知识。
经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人才的培养也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来规划。因此,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满足航空物流市场的需求,尤其是要培养具有民航特色的复合型航空物流人才以推动航空物流业的发展。
二、培养具有民航特色的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的必要性
1.航空物流人才链培养现状
由航空航天制造产业链拉动的物流人才,尤其是航空物流人才需求紧迫,同时,与航空航天制造产业链强关联的高科技产业链也对以航空物流为特色的复合性人才需求旺盛。能够满足这样的产业链需求的航空特色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熟练掌握国际贸易、国际结算、报关、报检、运输专业、仓储专业、物流信息和管理等知识和技能。而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现代物流教育的培养模式与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着较大差距。近年来,随着我国物流教育的发展,一些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的物流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但这远远满足不了航空物流业对于人才的迫切需求。根据2003年全国高校招生目录统计,正式招收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及其方向的高等院校已达171所,其中,本科院校为47所,占全国本科院校的7.355%,占全国高校的3.239%。但这些学校的物流教育多属于社会物流教育,即只包括基础物流课程,而缺乏特色物流教育。因此,在缺乏良好的智力支撑的情况下,航空特色型物流人才的稀缺已经成为制约航空物流业飞速发展,形成产业链,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的最大瓶颈,同时也严重地制约着整体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2.物流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调研了航空物流链上具有代表性的多家企业,航空企业大田集团有限公司,机场货运企业上海东方远航物流有限公司,运输企业中国货运航空公司等,各位领导明确指出企业需要掌握“航空物流”知识的物流专业人才。
(1)企业需要掌握航空物流专业基础知识的人才
作为具有航空特色的物流专业,应让学生掌握航空物流的基本知识,例如航空货运的流程,航材仓储的管理,航空运输经济等。特别是国际航空物流人才是短缺的,现代航空物流中国际航空货运占的比重比较大,而且未来发展趋势会越来越大,所以要求学生掌握国际物流、报关原理等相关课程。
(2)企业需要航空物流业务流程优化人才
航空物流是一个供应链管理的过程,它需要与多方面的部门和人进行接触,企业需要的航空物流人才要掌握本部门和相关部门的业务流程,能够进行业务流程优化。
(3)企业需要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的物流专业人才
企业需要的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在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与专业知识脱离的矛盾,未来的物流教育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增加实践课,在实际操作中去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
三、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1.培养目标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适应民航事业及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立足民航、服务社会、面向世界,培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较强的学习与交流能力,坚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较强的物流实务运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航空物流和供应链系统规划设计、运营组织和全程实时控制等技术与方法,能在航空公司、机场、物流企业、研究机构以及其他与物流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物流和供应链系统运行、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2.能力结构要求
按照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容的了解,学生应在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达到以下规格要求:
(1)知识结构要求。①掌握公共基础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②掌握经济类、管理类、法学类、金融类、会计学五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③掌握物流和供应链系统运行、规划与设计、经营管理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2)能力结构要求。①具有较强的收集处理信息、计算机应用和语言文字表达的实践基础能力;②具有物流与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第三方物流经营管理、供应链物流全程监控的专业实务操作能力;③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初步的规划设计、方案制作、科学研究等规划设计能力。
(3)素质结构要求。①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精神;②具有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作风;③具有从事航空物流业务工作的基本素质。
3.课程总体结构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思路是采用平台加模块的形式,通过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和航空物流专业方向的成组课,以及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程的开设,进一步理清了课程体系设置的层次。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从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板块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型运行机制。在理论教学体系中充分体现课程的层次性,在加强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及分析能力等方面培养时,搭建公共必修课教学平台。
在突出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系统论、物流学理论、供应链管理的教学基础上加强基础课教学、专业课教学、特色课教学、综合素质课教学互相衔接和贯通,形成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由英语和计算机训练、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构建课程实践训练机制;由教学实习、专业调研、学年论文、科技活动等构建专业实践训练机制;由教育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构建综合实践训练机制。从总体上讲,在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实习环节上互相渗透并实现互动,在知识结构上体现拓展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的专业特色分析
1.内部培养专业的特色
考虑到航空物流这个新型专业的特殊性,针对调研中提到的需求特征,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从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全面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分别是仓储,业务流程重组,航空货运和国际物流。课程设置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分析可看到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增加了与航空物流有关的课程,包括民航货物运输、航空运输经济、航空法、空运地理和航空危险品运输等课程,增强了课程的专业性。
(2)物流管理最主要的两个领域是运输与仓储,在航空物流中最能体现这两个领域的部门是航空货运部门和航材部门。所以增设了“航空器材计划与管理”这门课程。
(3)把案例教学溶入到每门物流课程中,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强独立实验课、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重要环节的教学内容改革,着重考虑时空安排,做到合理有效。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5)结合市场需求与学生的兴趣,在选修课程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具有学科前沿性、民航及物流管理应用背景的特色课程,培养有一定特长的本科毕业生。开设了“航空危险品运输”、“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课程。
2.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基础能力是人才基本素质的体现,只有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才能保证专业技能的实施。从航空物流企业的需求分析中得知企业迫切需要掌握航空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的物流专业人才。企业原来招收的毕业生明显感觉动手能力差,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企业需要的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了实践课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充分考虑了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新的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实现将直接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并促进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从而提升航空领域的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曹允春:基于民航特色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民航科教研究,2007,4,5~8
[2]梁军李济球林建华:物流复合型人才的能力素质与知识结构[J].中外企业家,2007,3,36~39
[3]陈 舜赵刚:高校物流人才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6期22~23
[4]彭纯军:国际物流复合型人才需求分析[J].科技创业,2007,6,101~102
1供应链及供应链系统
1.1供应链概述
供应链涉及帮助供应商提供生产资料、为消费者提供最终产品和服务的系列过程。供应链环节涉及产品的生产流通,包括生产、批发、零售以及客户终端,它涉及物料、信息、资金,是一个重要的增值链。
供应链具有复杂性。同时它是为企业的最终目标服务的,是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息息相关的。企业中的其他职能部门,与它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并且在市场中,供应链系统必须是动态的。供应链的成员繁多,其中的交叉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1.2供应链系统的定义
供应链系统指在整条供应链上,为各种客户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系统。供应链系统是有其相对应的网络结构、业务流程、管理要素等交互而成的一个整体性的系统构架。
供应链系统中各个部分是紧密联系的,它的每一个节点所具备的效用是不同的,这些具备特殊功效的节点相互联结,提升了单个节点的功能,达到一个整体的功效。供应链企业间为了共同的利益,对整个企业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诠释,是以互利互惠为目标的。对环境的适应性,要求供应链系统随时随地,能够因地制宜,快速反应,提出高要求。
2供应链系统下物流系统分析
2.1自营物流系统
供应链系统下的一种普遍的物流形式,关键是企业拥有由自身资源构成的物流团队。这有利于企业管理的一体化,在物流运输活动沟通管理中,产生更少的沟通噪声。但是,自营物流系统的成本很大,不太利于企业本身的低成本系统,从而制约其运营扩张。
2.2第三方物流
供应链系统中的主要角色,每个公司决定以合同的形式,将自己的物料和产品,全部外包给一家专门为各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公司,来完成自己的物流需求,从而节约了物流管理环节,同时也分出部分盈利。
2.3物流联盟
供应链系统中,为了达成长期互利的、全方位的合作同盟,有业务往来的两个企业,通过各种形式,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共同建立的物流结盟形式。物流联盟的形式是有意义,每个企业以共赢为目标的合作,大大地改变企业间单一的竞争模式。
2.4第四方物流
供应链系统中,物流的集成公司,利用互补原则,为供应商提供资源、能力和信息技术,从而管理自己的组织形式。为每个企业,提出物流方案,从而达到为其他企业的物流服务的系统,是建立在其他物流基础之上的。
2.5第五方物流
供应链系统中,出现了一个新生的概念,主要在4P(产品、价格、渠道、沟通)基础上,同时出现了“人员、有形展示、过程”等因素,有了7P物流管理系统,变成了更加宏观范围的物流链。
3供应链系统下物流系统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3.1缺乏专业型物流人才
人才的供给与社会发展不均衡,特别是物流业的人才缺乏专业的培训,由于基础文化深度不够,更加导致了企业中缺乏可提升的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环境上,物流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对我国的物流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要提高物流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供应链系统的增值性,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
3.2经营者的理念滞后
目前我国管理者更多只把企业目标放在企业利润上,而不是注重整个企业长期目标,没有意识到物流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上的效用,仅仅注重物流对成本和运输、仓储方面的低层次认识,没有建立系统的物流规划。
3.3供应链系统中物流体系发展不全面
截至2007年,我国物流管理部门情况调查,仅有34.6%设立明确的物流管理部门。企业中的物流操作过程中,将物资的运输、存储、包装、搬运、配送和流通加工等系列物流过程分配到各个职能部门,但是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对物流部门进行系统的战略规划和整理。
3.4供应链系统中物流成本管理存在高支出问题
企业中,由于观念上存在“重自给,轻外协”的思想,导致企业物资供应缺乏主动性、物资供给与生产进度不配套和装运效率低等增加了成本。各个环节衔接较差,各个部门沟通交流不够。供应链系统各环节提倡节点间的轻松对接,但是实际情况是,每个节点由于管理人员不专业、节点繁复,导致物流管理成本过高,大大影响了物流产生的附加值。
4供应链系统中企业创新和选定物流管理系统
4.1供应链企业的实力和发展规模的影响
企业评估自身的综合实力,首先企业人员、资金以及管理资源,这三方面具有局限性,在选择第三方物流公司时,首先提高物流管理效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放在首位。同时企业的形象,企业文化的展示,更应该结合企业的物流管理,达到一个完美的诠释。
4.2供应链系统产品性质因素选定物流管理系统
针对产品的不同特性,企业选择时应充分考虑这些不同:大型工业品的原料和鲜活的产品,此时选择相对专业的物流服务公司,应该更加注意渠道的合理化。针对全球市场的分销,应该选择委托给地区性专业物流公司;当产品相对单一的企业,此时大企业的统一管理的自营系统更加可取;如果只为了满足技术性强的企业,此时采取委托方式,最为适合。
4.3供应链系统物流总成本因素选定物流管理系统
供应链系统中,应该根据企业的成本预算,首先结合市场状况,清楚物流各种方式特点,结合企业,最后估出最低成本物流,从而结成一个完整系统。整个供应链运行时,会产生庞大的数据,这些数据中,有很多是可供参考的,在企业运营时期,就该充分参考有效数据,结合物流管理实际情况,做出应有的反应。
4.4供应链系统企业核心竞争力因素选定物流管理系统
企业应该考虑到自身的主营业务和企业长处,对各方面例如客户满意度等,就该结合物流系统,进行增强核心竞争力考虑的附加因素。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例如转变物流服务态度,让企业尽善尽美的形象深入人心,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 产学合作教育 供应链管理 延迟策略
一、引言
产学合作教育指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发挥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经验和岗位能力训练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一整套方法,它基于合作战略,以过程为导向,通过有效地整合供应链各节点的企业,达到以最有效率的方法提供客户满意的产品;供应链管理覆盖范围很广:包括供应商、核心企业和客户等;它的目标是降低产品成本和提高客户满意度。在产学合作教育中,如果将人才培养视为供应链产品的话,那么生源、学校与企业就构成供应链的三个节点,其中学校和企业是关键节点,由此构成的产学合作教育供应链是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借鉴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方法。延迟策略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理论方法,以下将从这个角度分析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二、产学合作教育的供应链延迟策略
延迟策略是在需求多样化和激烈市场竞争条件下产生的供应链管理新思想。需求多样化要求企业尽可能地按客户需求定制适销对路的产品,降低滞销产品库存。延迟策略的核心内容是:在供应链中,将产品的生产过程分为通用化阶段与差异化阶段,企业事先只生产中间产品或通用模块,尽可能延迟产品差异化的加工流程,待最终市场对诸如产品外观、功能和配置等差异化特征提出要求后,才完成产品的差异化加工流程。
例如上图的服装厂,它有两种不同加工流程,第一种是:事先对不同颜色服装的需求量进行预测,根据预测将布料染成不同的颜色,然后再依次进行编织、裁剪和包装共三个流程的加工。第一种流程面临的问题是:很难准确预测不同颜色服装的需求,做预测的时间越早,预测准确性越低,可能导致某些颜色的服装供不应求,而另一些颜色则积压严重,销售不畅。第二种是实施延迟策略后的加工流程:首先进行的是不同颜色服装的共有或通用的流程,例如编织和裁剪;将产品的差异化环节――染色放在后面,延迟到不同颜色服装需求情况已知之后再开工,从而使生产出来的衣服能符合市场的需要,适销对路,减少滞销积压。由此可见,延迟策略是解决产品需求信息时滞的问题。
产学合作教育同样面临着人才需求信息时滞的问题。人才教育的培养周期远大于产品生产周期,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它的需求信息时滞现象更严重。高校开设一个新专业,必须经过人才市场调查和需求预测,专业开设和招生计划的报批,制订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招生工作的开展,再经过三四年学习,学生毕业后才可以为社会提供服务。从最初的人才市场调查和需求预测开始,整个周期至少需要四五年。而我们身边的工作正在快速变化,每五年会有几百个工作岗位消失,同时又会产生几百个新的工作岗位;特别是近年来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的加速,使得技术工种和工作岗位的新陈代谢速度加快。五年前做预测时的短缺专业和热门技能,在五年后大量学生毕业时,可能变成过剩专业和冷门技能,这使得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很难适时地为社会提供拥有合适技能的人才,使得学生的就业率下降,或由于专业不对口而出现技术浪费现象。
延迟策略为解决产学合作教育的需求时滞问题提供一条思路。根据延迟策略的要求,可以设计产学合作教育的新模式:(1)首先是教学的模块化。将教学内容分为通用模块和专有模块两部分。通用模块的课程设置不是针对某单一职业或特殊技能,而是针对某些相关职业群而设计的共同基础知识和通用技能,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和转岗能力。专有模块包括面向某个特定岗位或某项特殊技能而设置的专业课程,它更偏重于实践能力的训练,既可以是学校课堂教学,也可以是企业的实践教学,目的在于培养能直接为企业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它的课程要根据企业的现时需求而设置,内容因岗位的不同而不同。(2)其次是专有模块的延迟和动态调整。由于社会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变化很快,有必要将专有模块延迟到最后阶段,并根据需求的变化动态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以使专有模块的教育更符合企业的最新需求。(3)学生入学时划分专业不宜过细,在学习阶段的前期,统一学习通用模块的内容,在后期根据企业对各种岗位和技能的具体需求,重新细分专业,进行引导分流,分别学习各个专有模块。
参考文献:
(一)物流信息化的程度比较低
煤炭企业生产点比较多,生产面比较广,企业总部和生产矿井的管理比较粗放,信息没有进行共享,物流管理信息的传递存在障碍。很多煤炭企业在进行物流管理时,对于信息的处理方法仍然是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信息的反馈比较缓慢。在企业内部,信息传递不通畅,导致物流系统出现问题,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
(二)煤炭企业服务的功能较为单一
在当前的情况下,物流企业主要提供的服务是单项或者是分段的物流服务,物流的功能主要体现在:1、运输。2、计划落实。3、储存。4、装卸。这些服务都属于传统的低层次的业务,与加工、配货等相关的增值服务较少,物流供应链不够完整。除此之外,煤炭企业在物流检测以及存货管理等方面没有提供相关的服务,工作效率较低,不能满足客户多样的需求。物流配送以送为主要方面,分、配、载、装一体化的服务比较少,流通加工的能力较低。
(三)物流管理的人才比较缺乏
煤炭企业物流管理的人才比较缺乏,很多物流管理的人才不愿意到煤炭企业工作。现阶段,物流人才的培养比较缺乏,数量较少,结构比较单一,煤炭企业所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是复合型的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包括:1、对煤炭企业比较精通。2、熟悉企业管理知识。3、具备物流管理的专业知识。4、掌握电子商务以及信息技术。
二、探究煤炭企业实现现代化物流管理的最佳途径
(一)强化物流配送的意识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流通过程的加快,煤炭企业在现代物流管理以及配送技术方面有所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物流提供了技术保证,煤炭企业在进行物流配送时能够更加及时,实现信息化,并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此外,需要扩大产业链。煤炭企业需要转变管理的方法,建立煤炭产业链,依靠信息通道,把公路运输、铁路运输以及港口运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煤炭物流更加信息化以及专业化。
(二)加强物流信息网络的建设
物流管理的效率主要表现在:1、信息采集。2、信息传递。3、信息处理与加工。煤炭企业需要借助企业资源的管理平台,建立信息系统,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并和采购网、客户服务网实现对接,使物流服务网络功能较为齐全,资源实现共享,服务更加便捷,借助于客户订单信息,从而实现配送物流。依靠信息传递,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使物流实现精细化和信息化。借助网络,企业能够随时掌握信息。在延伸供应链的背景下,物流系统主要是由三种信息运行:第一,需求信息;第二,供应信息;第三,共享信息。增加共享性有助于供应链的管理。
当信息的共享实现时,对于供应链上的企业,能够了解到市场信息,掌握供应链的运行情况,物流信息的环节比较透明,并和供应链的其他环节实现交流以及共享,需求信息就不会发生失真的现象。在供应链的环境下,物流管理的特点为:第一,信息实现共享;第二,过程实现同步;第三,加强合作,实现互利;第四,交货更加准时;第五,响应更加敏捷;第六,服务的满意度更高。对供应链进行物流管理主要指的是以供应链的管理思想为指导,进而对供应链的物流活动展开组织、协调等工作。它在物流管理模式中属于共生型,供应链的成员组织通过实现“三协”也就是协作、协同以及协调,使供应链物流的管理效率得以提高,供应链的成员都能够获得效益。
(三)培养物流管理人才
煤炭企业要想实现物流的信息化管理,必须具备大量的物流人才,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拓展物流管理的知识。在培养人才时,企业可以和大中专院校合作,进行一对一的人才培养;此外,企业可以推行物流师职业资格的认证培训,进而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
三、结语
摘要: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制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有明确的服务定位、面向全国制
>> 计算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供应链的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基于人才供应链的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1) 基于思科平台的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基于项目课程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 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基于加强专业认知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高职机械专业人才培养分析 基于CDl0的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基于多元反馈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基于SPSS数据挖掘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基于CDIO的农林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基于医药学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以专业规范为指导,科学构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本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6-147.
Research on Computer Professional Talents Education Plan Based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System
LIU Jing, GUO Yinzhang, YAN Linxia, ZHAO Junzho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 China)
Abstract: In the paper, an education plan of the computer professional talents, based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system, is studied. Professional training objectives with clear service orientation are illustrated in the plan. The objects meet society’s need, and face the manufacturing informatization and shanxi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 set of effective teaching system and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re set up.
Key words: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computer speciality; education plan
[关键词] 产学合作教育 供应链管理 协同工程
一、引言
产学合作教育指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发挥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经验和岗位能力训练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该国职业技术教育水平直接相关,而产学合作教育是打造高水平职业技术教育的最有效模式。在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指导下,产学合作教育得到各方面的重视,但由于实践中出现的诸如专业设置和盲目扩招等问题,导致学生就业因难、专业不对口,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相差较多等等,使得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吸引力下降,导致生源减少。众多文献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种种对策,本文试图从供应链管理思想出发,提出一个新型的产学合作模式,为产学合作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供应链管理是一整套方法,它基于合作战略,以过程为导向,通过有效地整合供应链各节点的企业,达到以最有效率的方法提供客户满意的产品;供应链管理覆盖范围很广:包括供应商、核心企业和客户等;它的目标是降低产品成本和提高客户满意度。在产学合作教育中,如果将人才培养视为供应链产品的话,那么生源、学校与企业就构成供应链的三个节点,其中学校和企业是关键节点,由此构成的产学合作教育供应链是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借鉴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方法。协同工程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理论,以下从这个角度分析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二、产学合作教育的供应链协同模式
协同工程是供应链管理的新型模式,它是一种使供应链业务流程顺畅连续的连接方式,它是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双赢的一种手段。协同工程有两个层次:战略协同和流程协同。战略协同指供应链双方具有共同战略目标,双方着眼于长期合作关系,在战略层面上实现共同发展。流程协同指双方在管理、业务标准等方面进行协同,以追求在业务和操作流程上的无缝对接。通过协同工程,供应链上下游厂商的联系更加紧密,这种模式对产学合作教育至少在两个方面有借鉴意义:
首先,它有利于解决产学合作教育中的“无战略”和“短视”现象。供应链协同超越了“讨价还价”的短期交易关系,企业不再将“最低价格”作为选择供应商的重要标准,而是基于合作双赢,从战略目标出发,选择合格供应商,将供应商视为实现战略的关键。而目前产学合作教育难以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往往带有短期行为色彩,考虑更多是使用廉价劳动力,而不是实质性地对学生进行培训,跟学校共同培养合格人才,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人力保证,因此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新型的产学合作教育关系应该摒弃纯粹出于利用廉价劳动力的短视眼光,发展一种基于供应链战略协同的新型合作关系。这就要求校企双方做到:(1)从思想上,企业必须将产学合作纳入长期战略发展规划中,把产学合作教育视为培养后备人才的基地,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技能的源泉,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保证。(2)高校要谨慎地选择合作单位,首先,考虑企业要有公益思想,愿意长期支持教育事业;其次,考虑企业要有必备能力,可以实质性地按教学计划培训学生。(3)成立产学合作指导委员会,由双方负责战略决策的高层人员担任,并加入一些外聘的行业协会专家和具有丰富经验的教育界人士。共同负责制订产学合作的长期计划、目标和评估方案等。
其次,它有利于解决产学合作教育的“脱节”和“不对口”问题。供应链协同的第二个层面是流程协同,目标在于追求供应链上下游流程的无缝连接,使得整个供应链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更快,产品更符合市场需求。目前产学合作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校与企业的“脱节”太厉害,具体表现在:(1)教学内容与实践需求脱节;(2)师资知识与企业技能脱节;(3)教学实训与现场操作脱节;(4)学生毕业后专业不对口。这四个问题的共同根源是学校教学、师资和实训等方面跟企业的流程无法紧密连接。因此,为了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率,产学合作教育必须秉承供应链流程协同的思想,实现校企业之间各项重要流程的无缝对接。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教学计划的对接,企业或行业协会应该参与专业课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制订,将企业对业务技能的最新需求反映到学校的教学上面,目的是把受训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并能直接上岗的熟练人才。
2.师资的对接,主要措施有:“派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派出去”指安排专业教师们到企业现场定岗工作,接受专业实践的锻炼,以使教师了解行业内最新信息和发展趋势,这样他们就会在教学中及时补充企业实际知识和技能。“请进来” 就是将企业的高等技师或管理者邀请到学校给师生传授知识与技能,通过案例教学方式将他们的实际经验传授给师生,以深化师生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3.实训场所的对接,一方面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和现场教学场所,有条件地可以将学生毕业设计安排在企业内部进行,另一方面高校实验室或实训基地的建设也可邀请企业参加,使得校内实训基地更贴近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
参考文献:
[1]马士华 林 勇 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摘 要:研究供应链视阈下企业管理战略的目的在于规避传统企管模式产生的各类问题,在降低成本总量的同时提高企业生产率和效益。本文介绍了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概念和要点分析,提出供应链视阈下企业管理战略的措施和方法如下:加强协同创新;突出客户需求;协同进行研发;实施信息共享;加快人才培养。
关键词:供应链视阈;企业;管理战略
供应链视阈下的企业管理是相对于传统企业管理模式而言的一种更先进、高度组织化、整体化的企管模式。传统企管思维中,企业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是相对分散、各自为政的独立小单元。企业管理者大多只重视销售环节,认为将产品销售出去是整个生产管理周期中最重要的部分,而对其他环节相对忽略或者仅仅视作为销售作铺垫的辅助环节,企业管理缺乏有机协调和全局观念。在这样的传统企管意识指导下,企业的供应环节不受重视,短期行为、灰色供应、低效率、高成本等问题普遍存在且难以根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整体效益和生产力水平的发挥,需要企业管理者尽快调整管理思维方向,从供应链视阈下重新部署企业管理的大战略。
一、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概念和要点分析
(一)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概念
供应链管理,即SCM,是英文Supply Chain Management的缩写,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原因是当时的企业管理人员基本上只考虑对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单方面的优化管理,试图以这种“单打独斗”式的企管模式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与效益,然而这种企管思维并未能取得如期的效果。因此有管理人士提出应当从整个供应链条即成本总量的视角将企管手段放在一个更具组织性、更加整体性的层面予以优化创新,于是有了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提出供应链管理旨在将企管焦点从较后端的销售转移到前端的供应环节,以加强每个供应节点的协调管理,以实现生产经营周期绩效的最大化。
故所谓供应链管理即为基于降低生产成本总量及提高服务与管理水平的目的,以一条生产经营“链条”的形式将供应、生产、销售、物流、终端用户并联,在全局性、整体化层面开展生产、组织销售。同时,系统性、规范化地设计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商流,以全面计划、有效控制、高效运行实现预期的经营目标。从另一个角度看,供应链管理可被视作将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商流及其关联合作对象有机整合为一体,以全面计划、有效控制、高效运行实现对以上元素的集成化一体式管理的企管模式。
(二)供应链视阈下企业管理的要点
供应链视阈下的企业管理涉及范围有生产计划、供应、物流、需求四部分,企管的要点首先是突出并满足客户需求。其次为加强“链条”上所有供应(生产)商之间的联系,以便为提高终端客户附加利益奠定基础。第三,做好从供应到销售之间所有节点的协调工作。第四,提高企业管理、资金流动、信息流动的管理效率。第五,实现并不断提高“链条”中各节点生产信息的及时与及视性,提高速度并加强集成化,从而实现生产经营的高效率与高效益。
二、供应链视阈下企业管理战略的措施和方法
(一)加强协同创新
积极参与供应端的生产制造过程,加强信息的双向交流,及时反馈客户需求信息。根据客户要求向供应端提出生产要素或技术参数等要求,与供应端协调开展产品或技术的创新工作。严把质量关,将传统企管模式延迟到后端的被动质量监督提前到供应前端,实现生产过程中的主动质量管控。及时为供应商提供相应的培训或先进技术信息,形成双赢互惠的长效机制。条件具备时参与供应端创新产品的设计或决策过程,帮助其提高技术创新或产品创新水平,加强与供应端的协同创新。
(二)突出客户需求
改变传统企管模式缺乏满足客户需求能力的弊端,加强采购商与供应端的信息联调与共享,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实行JIT模式,减少供应源,加强对供应源的管理并降低供应成本;建立相对长期的供应关系,确保供应质量;避免传统供应管理模式经常出现的客户需求减少时出现积压和浪费,客户需求增加时又供不应求的问题,提高交货准时度,以精细化生产为客户提供高质、高效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
(三)协同进行研发
根据客户需求与供应端建立协同研发机制,适当提供资金、技术、人力、物力等资源,以提供技术小组或者开展短期培训的形式开展新产品、新工艺的协同研发;供应端以应用新技术或新工艺提高生产效率、确保准时供货及增加对双方关联经营环节的投入等形式回报制造端;制造端进行零部件研发时可让供应端适当参与设计过程,利用供应端对零部件设计生产的先进技术或工艺提高已方的研发效率与技术等。
(四)实施信息共享
充分利用Internet和EDI技术实现“链条”上各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使各节点能够及时准确了解其他节点物资或产品等信息,了解合作伙伴的实时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生产。实施信息共享是实现JIT供应模式的前提,通过建立网络信息传递系统规避传统供应模式中大批量、到货慢、延迟多、更新慢的弊端,实现小批量、准时到货、高质量、优质服务的现代化供应模式,提高供应与生产效率,降低成本、避免浪费。信息共享机制能够巩固各节点企业的伙伴关系,使互利共赢形成常态化、长效化,在加强合作企业信任程度的基础上促进各方提高效率与收益。同时,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使传统相对落后的供应模式向电子商务类企管模式转变,既能实现信息的电子化共享,更能挖掘其深层次的高端应用,如电子转帐、追踪电子订单、安排供应或生产计划、监督供应或制造进度、确认到货等。这些电子应用类企管手段能够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高速运作,大大减少前端耗费的时间,并有效减少事务类工作占用的人力资源,从而使企业成本总量得到全面控制,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五)加快人才培养
实现供应链视阈下企业管理新模式关键在于拥有一定数量专业化的管理人才,不仅包括熟悉JIT模式的专业采购人员,还需要足够数量的信息管理人才、技术研发与创新人才、专业处理供应端事务的管理人才、负责监督控制并杜绝“链条”上各节点积压、浪费问题的专业人才等等。企业应开展相关专业的业务培训或将对口部门人员派遣进修,同时鼓励员工加强自学和自我进修,可以通过报销学费、考试费或评级费等方式提高员工自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于取得了更高级专业证书或学历的员工应视其专业程度重新安排其到更高一级岗位任职,以便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的知识与技术水平。此外,企业还可以采取定期轮岗的制度丰富员工的职业技能,使员工在其他岗位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或者通过轮岗发现其中具有专业天赋的优秀人才,将其调换到更加适应其专业才能的岗位,以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并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加快人才培养不仅限于实现供应链视阈下企业管理的高端战略,更是提高企业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是企业未来生存与发展壮大的根本。
结束语
供应链管理是信息时代创新型企业管理模式之一,在这种视阈下的企业管理战略较传统管理模式更加高效,避免了传统企管形式只重销售而忽略其他环节产生的种种弊端。供应链视阈下企业管理处于全局化、整体化的更高层次,对于降低成本总量、提高服务与生产效率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值得各行业企业借鉴与实行。
(作者单位:青岛海信空调营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
参考文献:
[1] 段圣贤.供应链管理下的制造商采购优化策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5):18
[2] 陈鑫.浅谈现代生产企业采购及采购物流管理[J].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9(4):22
1供应链金融内涵及其功能阐述
供应链金融是指商业银行以链条上实体经济发生的真实交易为基础,围绕核心企业运用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对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风险管控,将单一企业不可控风险转化供应链条企业整体可控风险,将风险控制到最低并为链条上的实体经济提供授信、融资、结算和对账等业务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功能齐全且强大,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融资方面;商业银行引导物流由单一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向供应链金融服务发展,通过物流企业实现对中小企业实际资产状况进行监管,降低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其次,授信方面;供应链金融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不再静态考察单一企业的资信及其经营状况,而是动态地站在链条的整体之上判断企业经营状况。同时,供应链金融能够将核心企业的资信反向传递至下游企业,通过反担保的方式增强中小企业信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融资门槛高等问题,提高中小企业资金融通能力;第三,产业体系发展方面;供应链金融能够利用其在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方面的优势,将核心企业的外包业务及其人才、技术下放到下游企业,引导下游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和产品内分工,激励其进行自主创新,实现差异化发展,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协同增值,逐步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第四,风险控制方面。不可控风险对于单一企业来说虽不致命也会致使企业元气大伤,供应链金融能够将单一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化为整体链条企业共同对抗的可控风险,并能够利用其对风险信息的灵敏反映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及其应用对实体经济而言是多赢的局面,对商业银行而言,能够弱化信息不对称,规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信贷风险,拓宽业务范围,收获大批资信优异且长期稳定的客户来源;对核心企业来说,供应链金融能够为其寻求最低成本的外包业务接收企业,核心企业专注于核心技术的研发,实现分工精细化和专业化。同时,供应链金融不仅为核心企业拓宽销售融资来源,也为其发展打开广阔的市场;对下游企业而言,一方面,下游企业承接核心企业外包业务,通过专业人才、技术进行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核心企业的反担保方式,提高下游企业的信用资质,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融资困难的问题,提高下游企业资金融通能力。
2供应链金融在贫困地区产业中研究及应用现状
现阶段国内学者对供应链金融在产业扶贫中研究和应用都比较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要研究供应链金融在农业扶贫中的推动作用;程钲(2020)、徐翔(2020)、徐佳佳(2020)以安徽金寨县猕猴桃产业为研究对象,分析金寨县猕猴桃产业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由“联合社-合作社-信托机构”多重担保机制和以政府担保为主的农户小额信贷反哺机制组成。通过该模式,提高资金需求方信用资质,降低融资难度,商业银行也通过多方担保降低信贷违约风险。同时,通过联合社和合作社的带头作用,金寨县猕猴桃产业实现专业化发展,打造金寨县猕猴桃的品牌效应。在供应链金融拉动下,金寨县贫困户实现多元化收入,降低贫困户所承受的风险。另一方面,主要研究供应链金融减贫效应。申云(2018)、张尊帅(2018)、贾晋(2018)认为供应链金融作为新兴金融信贷服务模式,可降低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的排斥,但其在国内的政策实践和理论研究均相对较晚,其减贫机制和减贫效应尚未明确,通过对当下供应链金融学术研究进行梳理,为深化供应链金融减贫机制和减贫效应研究铺垫研究基础。杨一博(2020)采用收益分配合作博弈法,对农业供应链金融减贫效应的内在机理进行研究。通过该计算方法得出计算结果可知,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和合约内容设计是维持供应链金融各主体之间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在此之下的供应链金融通过对三流的优化整合,能够发挥降成本、增收益和补短板的功能。综合上述研究,供应链金融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大多数停留在理论研究,且研究数量不多,未能为产业扶贫提供智力支撑。其次,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大多数局限于农业扶贫,供应链金融在产业扶贫中的研究数量稀少,未能发挥供应链金融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贫困地区产业生态体系尚未形成。
3供应链金融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
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主要有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三种。本文主要运用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对贫困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进行研究,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进行双向赊销交易时,当企业销售资金回笼速度慢或者存在大量应收账款难以回收导致资金周转不畅时,可将应收账款凭证作为质押品抵押给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获得融资的行为模式。供应链金融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连接枢纽,以地区龙头企业为核心企业,通过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连接链条上各节点企业,贫困地区企业作为链条基础下游企业,为上游企业提供服务、产品、原材料等,形成初始供应链金融产业链。首先,贫困地区产业作为新生产业,缺乏足够的产业基础支撑其发展。在供应链金融中,贫困地区产业可与中上游企业寻求长期合作,为其提供所需服务或者产品原材料和产品代加工等,利用中上游企业的发展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同时,贫困地区产业也可承接中上游企业的产业转移,通过中上游企业产业转移所携带的人才和技术实现贫困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调整。在以上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交易行为都会形成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或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的应收账款。其次,商业银行运用物流企业对供应链金融链条进行管理,通过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来监控链条整体上所有企业经营状况。当贫困地区企业因资金周转不畅需要融资时,可与商业银行签订反向保理协议,将与中上游企业交易形成应收账款凭证质押给商业银行获取融资周转,将上游企业资信反向作用于贫困地区企业本身,增强自身信用资质。商业银行作为供应链金融核心枢纽,通过三流监管已然将贫困地区企业资产状况和经营状况掌握清楚,规避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再加上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将上游优质企业对贫困地区企业形成的应付账款,将上游优质企业的信用下放至贫困地区企业为其融资行为进行担保,扫除了贫困地区企业融资的障碍,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融通支持。而贫困地区企业为了能与中上游优质企业达成长期稳定的良性合作,也会按时偿还信贷来维护自身良好的信用状况。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企业、贫困地区产业三者因此形成长期稳定良性闭环式发展。最后,商业银行严格贯彻绿色信贷原则,通过物流、信息流监控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当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时,把资金流作为引导手段,促使贫困地区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否则,即便贫困地区企业发展再好,资产状况和经营状况再好,也无法获得资金融通,且通过供应链金融链条限制其发展。该机制作用下,通过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把贫困地区对中上游企业的应收账款凭证质押给商业银行,将中上游企业的优质信用反向增强自身信用资质,提高获取商业银行融资的筹码。在物流和信息流的双重作用下,银企信息不对称对贫困地区企业融资阻碍得以解决,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获得稳定的融资途径。在商业银行引导和中上游企业拉动下,减少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弯路,加快发展速度,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可行性。
4供应链金融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建议
4.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策保驾护航
设立专业管理部门负责供应链金融应用和推广,加大供应链金融理念宣传力度,增强中小企业及贫困地区企业对供应链金融的理解。完善贫困地区企业融资反应机制,改善贫困地区企业投融资环境。同时,加大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激励力度,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企业,在投融资上获得政府担保资格,助推贫困地区企业增强信用资质。
4.2加快完善供应链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大力引进人才
加大供应链金融产品服务创新,细化供应链金融产品服务功能,完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使其能够针对不同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状况都能拿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增强其实用性。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大力引进供应链金融知识人才,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融入供应链金融体系提供智力支撑。
4.3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物流作为供应链金融存在和发展的脉络,离不开基础设施支撑。贫困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单一且覆盖面小,进一步局限物流企业服务发展,限制供应链金融所能覆盖的范围。因此,物流作为供应链金融发展必不可缺的硬件设施,物流的发展程度决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深度。
4.4细化准入准则,加强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