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小学心理教育

中小学心理教育

时间:2023-05-29 18:02: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小学心理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小学心理教育

第1篇

一、济南市学校心理教育实践探索的基本过程及其特点

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济南市的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学校自发地尝试探索阶段(1985年-1990年);有组织地进行科学研究阶段(1991年-1998年);有计划地全市区域性推进阶段(1998年开始)。

第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个别化、自发化和经验化,在目的上以矫治和预防为主,在内容上以传授心理学知识为主,在方法上以开展心理咨询和举办讲座为主。

第二阶段主要以组织山东省教育科学“八五”重点研究课题――“学校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纽带,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学校心理教育的科学研究,探索学校心理教育的规律、原则、途径和方法。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组,确定重点试验学校,制定研究方案。各试点学校从加强领导、培养心理教育专门师资入手,把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和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程作为工作的切入口,在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全方位、多途径、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机制,促进心理教育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和高效化。

第三阶段,以科研为先导,以行政推动为手段,逐步实现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的区域性推进。把学校心理教育的课题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行政推动工作的意见,1998年5月出台了《关于推进济南市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由市教委下发,指导全市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的区域性推进工作。《意见》主要从提高认识,建立健全全市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内部机制,构建立体的心理教育网络,加强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校心理教育的科学研究,加强心理教育工作评估、总结和表彰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比较具体可操作的要求。成立济南市中小学心理教育指导中心,具体负责制定全市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规划和有关学校心理教育规程,组织培训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指导和管理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组织经验交流和研讨活动。目前已有近100所中小学确定为示范学校,系统培训了近200名学校专兼职心理辅导员,济南市区域性推进心理教育工作正逐步走向科研化、操作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工作思路

总结我市十几年的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基本经验和科研成果,我们初步形成了全市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工作思路。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学校校长重视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把开展心理教育工作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认真研究,积极创造条件稳步组织实施。各县(市)区教委制定开展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规划,扎扎实实推进这一工作。各学校将其列入议事日程,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开始,加强领导,明确目的,制定计划,建立组织,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同时加强对全体教职员工的培训,提高其心理学理论水平:做到人人重视心理教育,人人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人人积极参与学校心理教育。

(二)在推进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中注重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科研先导、经验引路。

首先选准示范学校,教育科研部门和济南市学校心理教育指导中心重点给予指导,帮助学校培训和配备心理辅导教师,共同研究工作方法。由于长期以来,心理科学普及程度较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被忽视了,学校心理教育又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心理教育活动要求科学性、专业性、技术性比较强,在实际工作中肯定会遇到种种理论问题和操作性问题。所以,各学校都把实施心理教育工作当作科研课题来进行研究,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以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开展这项工作,把科研、教育教学实践与行政推动结合起来,边研究边推进,边推进边研究,并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探索最优化的学校心理教育机制。各县(市)区教委注意提炼、筛选学校的成功经验并及时推广,发挥示范学校典型引路的作用。

(三)抓关键,选准切入口,构建全方位的、立体的、开放的学校心理教育运作机制。

长期实践探索的经验告诉我们:一是要把学校心理教育师资培训作为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关键来抓;二是要把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作为开展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切入口。

从事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热爱学生、热心于心理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理论水平,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技能,教师本人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抓好师资培训,市教委制定了心理教育师资培训规划,有计划地组织培训,明确要求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应先培训后上岗。

学校心理教育的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防治心理异常,帮助和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形成健全的人格。心理学告诉我们,环境和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环境和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是复杂多样的,这决定了学校开展心理教育必须全方位、多途径、多形式、多方法、多层次地进行。既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又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活动课、班团队工作以及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中,同时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这种环境包括物质形态的、精神形态的和文化形态的。

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具有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因此,从工作方法上讲,我们注意选准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切入口,多年的实践研究表明,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咨询和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切入口。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心理教育工作,发掘学校每项工作的心理教育因素,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心理教育贯穿在“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过程之中。

(四)学校之间加强合作交流、纵横联动、相互促进,注重心理教育的阶段性、层次性和序列化。

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教师;胜任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14-0009-04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得到重视,同时,中小学生日益呈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促使教育部门逐步设立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甘肃省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相对南方发达地区较为落后,但甘肃省教育厅非常重视并投入大量经费建设中小学心理咨询室,配套硬件设施,同时组织师资进行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已达到一定规模。如何甄选和培养更优秀的心理健康教师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只有建立标准化任职条件和甄选标准才能解决此问题,因此,构建甘肃省中小学心理教师胜任力模型迫在眉睫。

美国心理学家McClelland于1973年提出胜任力(Competency)的概念,正式标志胜任力研究的开启。胜任力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1]。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 Model)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它是针对特定职位表现要求组合起来的一组胜任特征。这些胜任特征是具有层级、能被测量和评估的。胜任力模型可以评判测评对象的素质要求与岗位要求之间的距离,预测判断测评对象的未来发展潜力,可以作为人才甄选和培训的得力助手[2]。

目前使用广泛的研究建构的胜任力模型基本包含两大胜任力:基准胜任力和鉴别胜任力。基准胜任力是最基本要求,是职业能力底线,是完全可以通过培训促进发展成熟的知识和技能。而鉴别胜任力是指那些表现卓越的在岗者的知识、技能及态度等素质要求,这些特征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是取得高绩效的必须条件,是高目标要求。

本研究着眼于探究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胜任力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胜任力模型,为中小学心理教师的科学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实证依据与标准。

二、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BEI)及核检表法建立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模型,共分为五个步骤。

(一)编制胜任力词典

本研究组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研究专家小组,进行深度讨论,参考已有文献资料和胜任力基本词典,编制出“甘肃省中小学心理教师胜任力词典”“甘肃省中小学心理教师胜任力访谈提纲”和“甘肃省中小学心理教师胜任力核检表”。根据胜任特征的影响层级或表现范围等标准,将每个胜任特征划分为五个关键维度,并按照效果的重要性排列。第五行为等级是最高水平,表现为最佳绩效;第三等级是中等水平,描述平均的绩效表现;第一等级是基线水平,描述较低的绩效表现[3]。

(二)选择被试

本研究专家小组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位具体要求、职位内容和期望优秀心理教师胜任特征行为及其工作绩效,确定访谈样本的甄选标准如下:

(1)具备国家人力资源部认证的心理咨询师二级或三级证书;

(2)学校对其心理咨询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认可程度,包括学生的反馈和同僚对其的评估;

(3)接受心理咨询方向的专业培训教育的频率与热情。

在甘肃省兰州市、白银市、天水市、酒泉市等地县选取30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工作满2年及以上者)作为行为事件访谈的对象,绩优组和绩平组分别15人。其中男性6人,女性24人;平均任职时间为26个月。

(三)实施行为事件访谈

行为事件访谈法是麦克利兰结合关键事件法和主题统觉法提出来的,思路是检测在具体情境中完成高效任务或低效任务时被试的行为表现和素质状况。具体执行流程是让研究被试回顾阐述在其过往工作经历中的关键事件,包括自认为成功或失败的各三至四项,并详细描述当时的思路、方法以及具体执行力。然后研究者依据访谈内容确定高绩效行为和基准行为,对比卓越与表现平平组的行为表现,确定建立胜任力特征及模型[4]。

本研究按照BEI研究思路和流程,首先组织中小学心理教师胜任力专家小组深度讨论,然后编制“甘肃省中小学心理教师胜任力访谈提纲”,先选择5名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关键行为事件预防谈。在此基础进行正式研究访谈,并采用双盲设计。录制有效录音共30份。

(四)核检表调查

经本研究中甘肃省中小学心理教师胜任力专家小组的深度讨论和资料文献整理,最终确定胜任力核检表,包括甘肃省中小学心理教师最需要的20项行为特征和20种人格特征,然后要求访谈对象根据个人的实际工作经历和思考选择同时进行排序。

(五)访谈文本编码

组织研究参与者整理被试的录音资料,然后转换成文字材料,最终形成30份文本资料,字数共计为21539。

(六)分析数据建立胜任力模型

研究者认真分析整理访谈文本中的数据,使用SPSS19.0对中小学心理教师高绩效组和绩效平常组的访谈内容长度、中小学心理教师胜任力特征出现的频次、平均等级分数和最高等级分数进行统计分析,甄别出甘肃省中小学心理教师的鉴别胜任力和基准胜任力,并结合资料文献建立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模型。

三、结果与分析

(一)访谈长度和字数的比较分析

对甘肃省中小学心理教师不同绩效组的访谈长度进行t检验,数据如表1所示。

甘肃省中小学心理教师高绩效组平均访谈长度为1064字,1581.30秒;绩效平常组平均访谈长度为975字,1351.2秒。通过对两组的访谈长度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高绩效组与绩效平常组在此两项比较内容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差异检验比较分析

1.频次差异检验

表2中显示胜任特征的总频次在绩优组和绩平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经统计只有共情能力和责任意识二项能力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两组未出现统计学意义差异的其他胜任特征略),因此使用频次指标并不能很好的区分高绩效组和绩效平常组的胜任力表现。

2. 平均等级分数差异检验

平均等级分数是指编码中胜任特征等级分数总和与总频次的平均值[3]。比如根据“甘肃省中小学心理教师胜任力词典”,某一样本在“面质能力”上的具体得分是在第1等级出现2次,在第2等级出现3次,在第3等级出现1次,在第4等级出现3次,在第5等级出现1次,这一胜任特征出现的总频次就为10次,平均等级分数则为(1×2+3×2+1×3+3×4+1×5)/(2+1+3+3+1)=2.8分。不同绩效组胜任特征平均等级分数的t检验见下表3。

如表3所示,对平均等级分数进行t检验,高绩效组和绩效平常组在责任意识、共情能力、表达能力、倾听能力、面质能力、价值中立、真诚亲切、敏锐觉察8项胜任特征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3.最高等级分数的差异检验

对高绩效组和绩效平常组文档资料中各项胜任特征的最高等级分数进行t检验,共有 8项胜任特征具有显著差异。

(三)核检表统计结果

使用经甘肃省中小学心理教师胜任力专家小组讨论而编制的“甘肃省中小学心理教师胜任特征核检表”调查了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60名,让他(她)们从20项行为特征和20项人格特征中选出10种高绩效胜任力特征,并排序。按照胜任特征出现频次及其百分比进行统计见表5。

统计结果表明出现频次最高的前18项胜任特征中除了在绩优组和绩平组中具有统计学差异的8项胜任特征外,还有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身心和谐、情绪把控力、说服力等10项被认为最重要,出现频次较高。将上述10项胜任特征作为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共有胜任特征,即基准胜任力模型。

四、甘肃省中小学心理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建立

根据对甘肃省中小学心理教师访谈数据分析所得的结果,筛选高绩效组和绩效平常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的胜任力特征,统计结果共有八项特征作为鉴别胜任力模型,其中包括责任意识、共情能力、表达能力、倾听能力、面质能力、价值中立、真诚亲切和敏锐觉察。基准胜任力模型由核检表统计结果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十项胜任特征构成,其中包括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身心和谐、情绪把控力、说服力、成就动机、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自省能力、创新能力。最终建立八项鉴别胜任力和十项基准胜任力在内的甘肃省中小学心理教师胜任力模型。如图1所示。

五、讨论

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力模型是建立在“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词典”基础之上,一切被认为对高绩效组和绩效平常组的心理健康教师具有鉴别意义的胜任特征都来源于胜任力词典。专家小组结合了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职责和实际工作需要等要素,经过反复的讨论研究确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工作中所需的胜任力特征,形成了“中小学心理教师工作胜任力词典”。并最终确定“西北地区中学心理教师胜任力模型”,为以后甄选和培养优秀心理健康教师建立良好标准,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注:本研究得到甘肃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点项目(GS[2015]GHBZ033)支持。

参考文献

[1]冯明,尹明鑫. 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综述[J].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9):229-230.

[2]王家奇,汤舒俊,记凌开. 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J]. 湖南社会科学,2009(5):118-119.

[3]张光鹏,任苒,陈哲娟,等.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岗位胜任力构建与应用[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2(6):52-56.

[4]曲海英,井西学,张臻,等. 胜任力研究与护理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的理论构思[J]. 中国医院管理,2007,27(5):44-45.

第3篇

〔关键词〕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2-0010-03

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早,于1987年发端,历经20多年风起云涌,取得了许多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近年来,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积极推进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全方位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作为工作重点,建立了一整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运作模式,提升了办学水平,推进了素质教育。为了提炼经验,发现问题,找到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和方向,近期,南京市教育局对全市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逐渐明晰了以“规范管理、专业引领、品牌塑造、积极导向”为特征的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以规范化管理提升心育工作的品位

南京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之初就得到了行政的大力推动和规范管理,经过不断的摸索与整合,南京市形成了体系化的行政管理机制,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整体工作具有了较高品位。当前,其行政管理机制形成了两大模块:行政与服务体系和行政管理制度体系。

1.行政与服务体系是由三个三级子系统组成的立体网络结构

工作网络――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区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咨询网络――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陶老师”工作站)区县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陶老师”工作站分站)学校心理咨询室;

科研网络――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组区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组学校心理健康教研组。

2.行政管理制度体系则是心育系列工作制度化的产物

在大量的课题研究和教育实践基础上,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保障和促进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

首先是纲领性文件的制定,如1996年颁发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培训内容、途径方法,到教师队伍培训、考核评估等做出相关的规定;1999年制定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

其次是各项具体工作领域的制度建设,包括学校心理教育专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学校心理咨询室管理与评估制度、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工作监督制度等。例如,为规范学校心理教育专业人员资格认证,南京市于2000年制定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员资格认证实施办法》,并配套制定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方案》和《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员培训方案》;2001年又制定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员考核办法》;为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室健康发展,南京市于1999年出台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暂行办法》,2002年制定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室评估方案(试行)》,2006年对《评估方案》作了修订,正式颁布了《南京市学校合格心理咨询室建设及评估标准》,后为适应形势需要,又于2007年颁发了《南京市学校示范心理咨询室建设及评估标准》;为确保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南京市相继出台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准则》(2001)和《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工作规程》(2007)。

这些政策和文件的颁布施行,使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战略与策略的层面上都进入了规范化的运作轨道。

二、以专业化建设锻造心育工作的品质

南京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套专业化的操作模式,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规范地实施,为心理教育的品质提供了保障。这套实践操作模式包括五大模块: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规范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多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层级式的心理健康防护系统。

1.以科研课题引领教育实践,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科学化

南京是在全国最早启动心理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城市之一。早在1987年,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就着手研制出版了《儿童・少年・青年心理培育纲要》,这是国内推出的首个学校心理教育的指导性蓝本,出版后立即引起全国极大关注。紧接着该所又会同市鼓楼区教育局编写了《完善你自己――中学生心理百题》,这也是全国最早出版的中学生心理读本。此后,南京市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在科研引领之下健康有序地发展着。

“九五”期间,南京市几十所学校汇聚在国家重点课题《大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十五”期间,南京市又成功立项了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心理监护系统的构建与运作》,集中了80多所中小学参与研究。此外,南京市还先后完成了《中学班主任与心理教育研究》《心育与德育关系的研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研究》等一大批各级心理教育课题。并且,全市逐渐建立了一批立足本市、辐射全国的心理教育研究中心,其中较具影响力的有“中小学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中心”“儿童感统训练中心”“儿童心理剧研究中心”“情感教育研究中心”“少儿心理科学院”等。科研课题整合了全市学校的心育资源,引领了全市学校的心育实践。2007年,南京市由教育行政领导亲自挂帅,从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启动了中小学生“学习力”研究,以多领域合作、多学科融合的方式开掘学生学习的心理潜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目前这项研究正在稳步进行中。

2.以专业素质建设教师队伍,使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化

首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和资格认证。2002年,在明确区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这两类不同工作性质的基础上,南京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学校心理咨询员”两个层次的资格认证制度,成立了资格认证机构,制定了规范的培训方案,认定了培训部门的资质,提出了具体的考核办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员资格认证,是一个符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要求的较为完整的体系,是促进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深入、规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具有较高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这项举措已被国家教育部编入高校相关学科教材。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99名教师取得了心理咨询员资格,1882名教师取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

其次,对心理教师进行职称评定。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的稳定和专业成长,南京市开始了心理教师职称评定,目前暂属于政治系列。同时也开启了市级心理学科带头人的评选。

此外,在教师通识培训中,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分量和专业性,南京市还专门组建了由高校专家、一线优秀专业人员等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以专家数据库方式为各教师培训机构提供师资信息。此举得到了教师管理与培训部门的高度赞誉。

3.以评估督导改良心理咨询室,使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规范化

学校心理咨询室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重要阵地,为此南京市一直致力于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与完善,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一是明确心理咨询室的职能。要求学校心理咨询室不仅承担对上门求询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的职责,而且要承担宣传心理教育、指导班级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实施专题性团体心理辅导、整合学校心理教育资源等任务。

二是认证心理咨询室的专业人员。要求这些人员必须经市教育局组织的心理咨询员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后持证上岗。

三是评估和验收合格心理咨询室。我们制定了合格心理咨询室的试行标准,从2002年起每年进行评估和验收,以市教育局的名义认定合格心理咨询室。为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水平不断跃升,又于2007年启动了学校示范心理咨询室的评估验收。

四是总结和交流心理咨询室工作经验。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心理学术团体举办过多次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交流会和心理咨询室建设专题论坛,一些区县也分别召开过心理咨询室建设经验交流会。截至目前,南京市经过评估验收的学校合格心理咨询室已达551个,占市中小学总数的90%以上,并验收了首批47个示范心理咨询室。

4.以多样形式传递心育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元化

课程是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课堂是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南京市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心理辅导课、心理活动课等,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市有80多所小学先后开设了心理教育活动课,每周一节,每节20分钟;初中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课;高中则以选修课(有的学校还作为必修课)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常识和心理健康辅导。市里还先后编写了《中小学各年级心理教育实验读本》、《心理教育活动手册(幼儿卷、小学卷、中学卷)》等教材,开展了心理剧展演、群体心理素质训练、学生心理小论文征集等活动。许多学校还形成了自己的成果和经验,创出许多团体心育活动的形式,如“少儿俱乐部”系列、“校园心理剧”系列、“心育游戏”系列、“心育体操”系列、“音乐育心”系列、“心育小研究员”系列、“心育行为练习”系列等。心育课已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此外“同伴互助”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举措,全市许多学校建立了“同伴互助小组”“心理互助热线”,一些学校还设置“班级心育委员”“心理信息员”,使同伴互助落到了实处。

5.以三道防线建立防护系统,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层级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践中,南京市形成了三级心理健康防护系统。一级系统(心理培育系统)面向全体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育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这部分工作主要是由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规划、组织、管理,主要承担者是学校。二级系统(心理辅导系统)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对一般性的心理困扰、初始性的心理障碍进行辅导。这部分工作主要由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织管理,“陶老师”和学校心理咨询室一起实施。三级系统(心理矫正系统)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援助,对患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与治疗。这部分工作主要由“陶老师”承担,学校心理咨询室配合进行。

三、以特色化运作打造心育工作的品牌

南京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意识地引进特色化的品牌运作方式,塑造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形象,使心育工作生动鲜明地呈现,以此提升教育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主要有以下三大品牌。

1.“智慧果”青少年性教育热线

1994年,南京市开通了全国第一条专为中学生提供性心理咨询与性教育的电话热线,并赋予它一个诗意的名称――“智慧果”。热线开通后即引起了广泛、热烈而持续的反响,国内外五十多家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一时间北京的“少女课堂”和南京的“智慧果”成了当时国内青少年性教育的代表模式。该热线已接待咨询近万人次。

第4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问题;建议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成才的关键,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生活、学习、交友等实践活动中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顺利、健康成长的关键。

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当前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它注重通过主体性活动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心理体验,进而在分享交流中领悟、探究、实践,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学校及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忽视学生体验等方面问题的存在,阻碍了课程的顺利开展。为此,我们学校及相关教师需要不断地改进措施,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活动课的实效,为广大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真正含义

在实践中,心理教育活动课被冠之“学校心理课程”“心理辅导课程”“心理教育活动课程”等名称,这些名称不同,但基本意义是一样的,并且实际运用中,还可以赋予不同的内涵。

心理教育活动课,可以利用其他教育形式展示其自身的特点,目的是更好地发挥心理教育的实效。

二、心理健康活动课存在的问题

1.学校及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随着国家200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学校逐渐认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开课不足,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教育室,教师大多没有专门系统地学习心理辅导知识,大多以兼职为主。

2.课程设计不合理

作为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手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形式单一、设计上不适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配备了任课教师,但是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有的学校甚至只是为满足一时之需,如应付检查、评比、达标等活动。

3.课程没有结合学生特点,学生心理体验不足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心理教师通常在课堂内容中加入若干有趣的活动。由于学生在活动中可以缓解一下压力,放松一下心情,学习热情大幅度高涨,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但是学生高亢的情绪只停留在活动本身带来的乐趣,并不能体验活动的目的和真谛,感悟不到价值所在,从而也唤不起学生对主题内容的思考。如,在课堂中,心理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活动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活动的感受或体会。

三、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一些建议

1.增强教育意识,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学校要从领导到教职工都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2.设计合理化的活动课程

设计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它不只是为了上课而上课,而是能有效地解读学生实际心理问题、困惑的课程。如,我们可以开展角色扮演课程,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以一种类似表演的方式展示某一角色相应的行为特点和内心感受,使其认清角色的理想模型,从而增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学生心理或行为方面的问题,以达到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目的。

3.强化课程中的学生体验

体验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核心,能够引起学生心理体验的活动才能让活动课焕发光彩。只有激发学生心理体验的健康教育课程才会是有效的课程,学生产生体验后才能产生内驱力,才能在实际生活中用活动课程的体验去矫正自己的心理认识和行为。如,采取问题探究式活动课程,在上课前教师可以做好相关的调查,分析本校、本班学生有哪些心理认识上的问题和困惑,或者有哪些行为上的偏差。这样课堂上学生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思索,探究自己的困惑,最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发挥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最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而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手段的活动课,应该关注学生真实的心理体验过程,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并且切实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活动课程,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赵兴万.如何提高心理活动课的实效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6).

[2]王心红.福州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建设的现状与思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2).

第5篇

一、有关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

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进行了论述;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途径、方法及基本原则做出了规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师资队伍、条件保障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要求。2002年8月1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内容、途径、方法及组织实施等都做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许多地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大胆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大家发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行政推动不够,科研指导力度缺乏,机制不健全,心理专兼职教师无职称系列可走,心理老师师资队伍出现了这边培训那边流失的严重问题等。

二、有关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加强全面素质教育、坚持“健康第一”,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的首要职责。随着社会发展和升学竞争的加剧,广大小学生的心理负荷不断加重,心理问题呈现上升趋势。目前,在小学心理教育活动中,多数教师在实施心理教育时,凭借的是教师自己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主观判断,很少把心理学界所界定的心理健康标准与其结合起来加以考虑。这种主观判断的依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学习为主的在校行为,如学习用功、乐于学习、遵守纪律、求知欲强等;二是以品行为主的处事行为,如乐于助人、不损人利己、与教师相处融洽等;三是以心理特征为主的个体行为,包括少有逆反心理和乐于交往、不固执己见等。由于理论界对何为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心理健康应包括哪些内容等,至今为止还没有统一说法,再加上小学教师缺乏对心理学界所界定的各种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深刻认识,小学教师自己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主观判断与心理学界所界定的标准比较起来,往往表现出许多差异,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制定科学的心理发展特征标准,能够判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是解决小学教师实施心理教育的依据问题的关键,而制定科学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应注意:(1)体现发展性。在不同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下,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又会发生一些变化,表现出新的特征。心理学界要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研究,制定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要及时地体现发展了的小学生的心理特征。(2)富有阶段性。人的心理发展特征是有阶段性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时期的人的心理发展的特征也是有差异的。(3)具有全面性。制定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在内容上要全面,能够反映出小学生心理的各个维度的发展特征。

三、当前在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些年来,小学心理教育逐步深化,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许多小学校在开展心理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认为心理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不少学校把心理测验作为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参加心理测验。这种片面的做法,不仅没有解决学生已有的心理问题,而且有时有意无意地制造了学生新的心理障碍,甚至引发新的心理疾患,从而使心理教育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2)认为心理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许多学校根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要求心理咨询教师向学生、家长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来是对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视,实质上是把实施学校心理教育的责任推卸到个别心理咨询教师身上,致使广大学生需要心理服务的要求得不到满足。(3)认为心理教育就是开设心理教育课。不少学校每周安排固定的课时开展心理教育课堂教学。这种做法,不仅很难深入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不能灵活、及时地顾及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心理问题。因此,解决好实施小学心理教育的策略问题是获得心理教育最佳效果的必要前提。从学校这个角度来讲,为了实现心理教育的目标,小学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注重实施两个策略:一是全面动员,多渠道、全方位地将心理教育贯穿于小学各项工作之中,形成专门与非专门渠道;二是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变学校“孤军奋战”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大合唱”。只有形成小学心理教育网络,才能促进心理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总之,当今社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重视。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建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成了当前业内工作者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教师只有掌握科学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才能准确、深刻地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教师只有准确、深刻地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才能有的放矢地实施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2]江海燕.中小学心理教育基本原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1-2.

[3]李建平,金志明.《认清功能明确目的》,《中国教育报》.

[4]林建华.《中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

第6篇

问:“心理健康教育”一词,近几年来在我国教育界出现频率很高,但对其内涵的理解,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您能否具体谈一谈,您个人在从事这项工作时,是如何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

答:近20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不少重大成就,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便是其中的一项。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名异而实同的几个术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我们至少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1.是一种教育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一样,是一种教育形式,有人把它简称为“心育”。我国的权威辞书――《辞海》(1989年版・增补本)中就已收录了“心理健康”的词条,并把它定位于一种教育形式。

2.是一种教育方法

从实践中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教育方法。对于这一点,我国台湾著名的心理学家张春兴教授深表认同。由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张氏心理学辞典》中,张春兴教授对“心理教育”词条的解释为:“为培养学生某种品格或增进学生心理适应能力而实施的教育方法。心理教育,顾名思义是运用心理学的原则去改变学生的行为,诸如改进学生读书习惯、培养学生求知兴趣、提高学生读书动机等,都属于心理教育范围。”

3.是一个教育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教育过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教育学生具有强烈的进取心、责任心,具有动态中保持心理平衡的能力以及对成功和挫折具有较强的心理适应性和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教育过程,必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身心发育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成长规律。

问:在十几年的心理教育研究和实践指导中,您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哪些好的做法、方法或形式?

答:对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做法和形式,我综合概括了10句话:通过参观访问(如孤儿院等),扩大学生亲身感受,增强亲社会情感;通过心理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和情绪调节能力等;通过故事接力,让学生表达(实际是投射)出心理感受和体验;通过角色扮演,使情景再现,实现尝试、换位,体会新经验;通过心理游戏,融洽学生的心理氛围,实现良好的沟通和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讨论辨析,使学生在辩论中更加接近和理解社会,深化认识,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才和合作精神;通过“优点轰炸”,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天生我才必有用”,鼓励并增强学生的自信;通过脑力激荡,可以组合或修正别人的意见,集思广益,明晰方向,还能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通过“竞赛对抗”,既让学生表现自我,又增强学生承受批评和挫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意见,增加与他人互助互动研讨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也可以避免出现少数学生坐冷板凳的现象。同时,还要加两句:设置意见箱,问题往里装;热线电话响,心理咨询忙。如果说前述10条主要是针对“团体心理教育”的话,那么这两条主要是方便于学生的“个别心理教育”。

问:据我们了解,您在心理咨询与辅导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请您具体谈谈这项工作好吗?

答:好。心理咨询与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些年,我们没有放松过这项工作。从咨询与辅导的个案情况来看,主要是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关子独生子女的心理咨询

当前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比较突出,不少家长前来进行咨询。在咨询中,针对他们关心的问题,如儿童生长发育、早期教育、智力开发、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气质、兴趣)培养等问题,我们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和原理,结合儿童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做出深入细致的分析,使前来咨询的家长得到了指导。同时,针对当前独生子女娇惯、偏食、任性等特点,我们提出了许多科学育儿建议,如寓教于乐、尝试错误后果、正面鼓励教育等,并就教育的一致性、生活规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尊重人格等观点向家长做了宣传,家长们表示受益匪浅。

2.关于中学生早恋的咨询

常有一些中学生来信或来访,诉说他们因早恋而影响了学习和人际关系等的苦恼。对此,我们总是热情地接待或回信,帮助他们分析早恋的原因以及可能产生的种种结果。在我们耐心、细致的工作下,许多学生都从苦恼中解脱了出来。

3.关于学生人格发展的咨询

人格发展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现在中小学生所面临的成长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像广州这样开放的大都市,面对各种压力,许多学生在人格发展方面表现出一些问题,例如自卑心理,总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碰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喜欢联想,把自己放置在与人为敌的位置上不能自拔,有时也会想到自己前途渺茫而觉得做人没有价值等。通过对他们有针对性地咨询辅导,逐渐帮助他们树立改变自己的信心,激发他们的改变动机,为他们的人格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问:您开展心理教育多年了,取得了哪些成果,有什么心得,能谈谈吗?

第7篇

关键词:班华;心理教育;思想研究;学术贡献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8-0016-05

作为我国心理教育诸多领域的开创者、开拓者、开辟者和开掘者,班华教授在心理教育的学科建设、思想体系、教育理念、模式建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教材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都有深刻论述和非凡建树,为现代心理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作出了奠基性、创造性、前瞻性的卓越贡献。

一、现代心理教育学科建设的开创者

作为现代心理教育的创始人,班华教授开创性地提出了“心育”概念,充分论证了心理教育与“五育”、与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心育”概念是1987年班华教授参加修订《德育原理》教材时提出的。1989年,随着《德育原理》第二版的正式出版,“心育”概念正式问世。1989年,班华教授应山东师大之约,为山东省中小学德育师资培训班讲课。一共讲了五个专题,其中第四个专题是《心育刍议》,包括多方面内容:什么是心育、心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心育的内容和废止虐待型教育。班华教授“所说的心育即心理教育,指培养各种良好心理品质,包括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兴趣教育、能力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锻炼、个性教育等均属于心理教育,是心理教育的组成部分”[1]。1990年,江苏省教育学研究会在盐城市举行学术会议,班华教授在会上作专题报告,内容就是心理教育,题目为《心育刍议》。《心育刍议》经修改在《教育研究》1991年第5期发表,后来该文又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反响。《心育刍议》对心理教育的任务和内容、途径和方法、目标和原则作了系统阐述,勾画了心理教育学科的实践蓝图。

班华教授最早构建了国内心理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主编了第一本心理教育学术专著,奠定了心理教育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1994年8月,班华教授主编《心育论》一书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江西教育科研》在1994年第6期刊发了“书讯”《出版》,对《心育论》一书作了很高的评价:“该书在我国率先提出心理教育论或心理教育学这一新型边缘学科构想,勾画了较为成熟的心理教育学科的理论框架体系。”学术界也予以积极评价,该书被誉为心理教育学科的“独立宣言书”。关于心理教育学科归属,班华教授提出,“心理教育则不同,它可以是心理学科研究的对象,从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可以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属于教育学科性质”[2]。

班华教授注重心理教育研究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指导,鼓励学生积极研究与自主探索心理教育。在为博士生、硕士生开设的课程中,他专门增添心理教育专题。1987年,班华先生第一次招收硕士研究生3名,他们毕业论文的选题,有两个与心理教育有关。一个是连思源的选题《心育与德育》,另一个是刘守旗的选题《试论自我教育能力及其培养》。此后,李晖硕士论文选题是《道德教育与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任红娟硕士论文题目是《市场经济・道德教育・心理教育》。1994级博士生刘文霞的论文选题是《个性教育论》,1999级博士生沈贵鹏的选题是《心理教育课程论》,2000级博士生崔景贵的选题是《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2003年班华教授联系指导刘晓明博士后,他的研究课题也是关于心理教育的,题为《视域融合:心理教育中的价值问题》。班华教授表示,在指导博士生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应当从人的建设,特别是人的精神建设高度,理解心理教育是时代性课题。

二、心理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开拓者

班华教授在相关文献中对心理教育思想作了一系列深刻精辟的论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在《心育刍议》(1991)中,班华教授提出,“心育即心理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3]。表明心理教育是发展性的,是主动、积极的心理教育。在《素质结构・教育结构・素质教育》(1998)中,班华教授阐明教育分类是依据素质分类,而不是相反;各类素质相互关系,从而各类教育相互关系,需用立体思维方式和从质的角度理解其构成有机整体。并从系统论整体性高度,阐述了心理教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提出了“以德育为导向,以心育为基础,促进整体素质发展”的重要思想。[4]在《心育再议》(2001)一文中,班华教授提出,“与现代教育精神一致的发展性心理教育或积极的心理教育,即以人的发展为本,旨在优化人的心理素质,提高人的心理机能,进而促进人的整体素质发展,形成健全人格的心理教育”[5]。在《我的心理教育理念》(2005)中,班华教授再次提出,“心理教育目标就是要优化人的心理机能,提升人的精神品质”,“提高心理机能,提升精神品质是心理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心理教育的归宿”。认为“心理教育与其他方面教育不同之处,在于心理教育就是要影响、作用于人的心理机能,心理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优化人的心理机能,提升人的精神品质”[6]。2007年3月 12日,班华教授在《与中小学心理老师谈心理教育》一文中第一次正式以24个字概括了心理教育宗旨或目标,即“优化心理机能,提升精神品质,促进人格和谐,服务人生幸福”[7],以此作为心理教育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班华教授率先提出了“发展性心理教育”的思想和积极心理教育的理念,突出强调心理教育的发展和积极实践取向。“把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包括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简称心育。”[8]这一简要的表述说明班华教授所说的心育是发展性的心育。“我说的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都是指具有现代教育精神的主体―发展性教育;是现代人的心理素质与道德素质教育,是促进人格现代化的教育。”心理教育的主体是人,在班华教授所讲的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中,“人”是大写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心理教育包括对有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咨询或治疗,但更强调人的心理发展。发展性心理教育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教育。班华教授从多方面阐述了心理教育的积极意义,提出培养各种优良心理品质。“我们所说的心理教育属于现代教育范畴”,是主体性的,也是发展性的,即“主体―发展性心理教育”。“主体―发展性心理教育,是积极的心理教育,与消极的心理教育相区别。消极心理教育主要依据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教育主要依据积极心理学。消极心理教育主要基于物质主义心理学,积极心理教育主要基于精神心理学。”[9]班华教授认为,主体―发展性心理教育要在缓解现代人的心理焦虑, 预防和矫治形形的“现代病”方面起它所能起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开发人的心理潜能,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班华教授提出了“班级心理教育是心理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理念,[10]并勾画了班级心理教育的实践构想。他认为,班级心理教育是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班级教育组织形式……由起初对少数有心理问题人的个别咨询、小组咨询发展到在更大范围内采用班级心理教育形式,是心理教育自身发展的一次飞跃。班级心理教育已成为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基本组织形式;是心理教育本土化的典型表现。我国学校教育别强调班主任的班级教育工作,特别重视班集体建设,班级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精神家园,对儿童的精神成长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在中小学重视通过班级组织开展班级心理教育是“我国心理教育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在班级心理教育中,班主任或者心理教师可充分发挥作用;而发展性班级教育系统的各个子系统(要素)都具有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功能。

班华教授认为,必须坚持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性心理教育,重视通过心理教育发展人的潜能,发展青少年的创造性。如2000年中小学心理与道德教育读本“学会认知”分册就较全面地阐述了各类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培育。讲“学会创造”,不单单讲训练创造性思维方法、创造法则,同样重视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学会学习”分册共5篇,其中“四方法篇”仅占全书15篇幅,其余为“学品篇”“启智篇”“激智篇”“成功篇”。班华教授还提出了系统的心理教育课程观与课程目标,组织编写具有时代特征和本土特色的中小学校心理教育教材。2002年受南京师大出版社之邀,班华教授根据心育与德育结合的探索研究,和郭亨杰教授、陈家麟教授共同主编了《中小学心理教育》教材共32册,同时编写了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用书共3册,职业学校心理教育1册。这两套富有特色的心理教育教材引起了学术界和中小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三、心理―道德教育实践模式的开辟者

班华教授主张“探索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11],提出了我国心理教育本土化的时代命题。班华教授多次表示,“既要学习国外的思想理论,又要重视发扬本民族的文化精神。我应记住曾经说过的,要探索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班华教授认为,心理―道德教育是在中国文化和教育土壤上形成的一种新的心理教育形态,也是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对心理―道德教育的探索也是对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的探索。

班华教授首先提出了心理―道德教育概念,论述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融合的思想,并进行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12]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是我国心理教育领域与道德教育领域共同关心的话题。对其的研究与认识,不仅直接关系心理教育学科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走向,影响道德教育学科体系与内容的拓展与深化,而且决定学校教育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影响学校教育的培养质量。1987年,班华教授参加《德育原理》第四章的编写,基本内容是阐述德育与心育的关系,其中包括思想道德与个性心理的联系与区别,论及德育与心育结合、德育在个性教育中地位作用等问题,其所论个性发展与教育包含了个性心理教育。班华教授探讨了德育与心育、德育与个性教育的关系,明确提出“把德育与心育结合起来”的思想,“特别强调心理教育与德育关系问题,因为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都应当是最具人性化的教育,在教育实践中,二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对于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班华教授主张在认识上应该区别问题性质,在教育实施中能够自觉地使二者融为一体。融为一体就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班华教授用“心理―道德教育”来表示这种心育、德育融为一体的教育。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表征了教育发展的新态势,也是教育发展的一个新领域。

班华教授进行心理―道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积极构建心理―道德教育实践模式。在主持江苏省“九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生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和“中小学生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研究中,班华教授组织编写了心理与道德教育读物,将心理―道德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1999年9月,班华教授组织省内对心理教育有兴趣的老师们编写心理与道德教育读本共六册,2000年7月由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六本书分别供小学四、五、六年级和初中一、二、三年级学生使用。班华教授在该丛书前言中说:“课题的主旨是探讨如何使中小学生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在实践上推动和改进学校的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在研究工作上试图为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的模式,即‘心理―道德教育’作一点实际的尝试。课题设想以道德教育为导向,以心理教育为基础,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13]另外,他带领课题研究试点学校所创造的许多生动活泼的、为儿童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心理教育组织形式,例如“快乐小屋”“心理俱乐部”“校园心理剧”“心理沙龙”“青春对话坊”“心理绿荫网站”“快乐心灵家园”等等,都是心理―道德教育思想在学校教育中的生动实践。这些形式的心理教育已经自然地融入了德育,而这也正是适合我国中小学的心理教育,是本土的心理教育形式。

班华教授对心理―道德教育实践模式的科学构建,作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深刻阐释。心理―道德教育重视以发展的眼光考虑对人的素质要求,“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幸福人生、树立理想、修养品德、乐观开朗、经受磨练、珍惜时间、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创造、思考职业、学会合作、遵纪守法、提高素质、终身学习。”[14]2004年10月,班华教授主编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丛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与中山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在“丛书”总序中,他提出了心理教育应既有全球视野,又关注本土化探索;并从人的建设的需要、社会转型的需要、时展的需要,提出了崭新的、富有时代特色的八个心育课题。2009年8月,班华教授提交给“心理―道德教育高层论坛”的论文《心理―道德教育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提出心理―道德教育应从中小学拓展到高校,从青少年学生拓展到成人世界,从现实社会拓展到网络社会。

四、心理教育社会服务创新的开掘者

班华教授积极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和科学决策服务,为着力构建江苏青少年心理教育体系指引方向。1999年,应江苏省教育厅的工作要求,班华教授参与制定了心理教育文件,提交了《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讨论稿)》。“纲要”分五个部分:一、指导思想;二、教育内容大纲:(一)小学阶段教育主题:努力学习,做全面发展的小学生。(二)初中阶段教育主题:关心自己健康成长,迈好青春第一步。(三)高中阶段 教育主题:培养健全人格,准备迎接新生活。三、实施原则与实施途径。四、师资队伍建设,五、组织管理。该“纲要”很快被采用,以“苏教社政[2001]23号”文件《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试行)》下发。大纲是为普通中小学制定的,但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趋势,在大纲中除提出职业高中心育内容方面可参照普通高中大纲外,还提出了鉴于职业中学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对职中学生的心育还应强调的几个方面,包括异性同学交往指导,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职业观,加强职业心理品质培育,认识生活目标与职业理想关系等。

班华教授积极推动心理教育的组织建设与学术交流活动,倡导建立心理教育专业研究机构。1999年10月25-26日,江苏省教育学会在南京成立了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班华教授亲自连续担任三届理事长,2013年11月,他担任第四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每年的学术年会,班华教授都亲自与副理事长、承办单位商定年会主题和议程,认真准备会议交流论文,或者作学术年会主题学术报告。在班华教授的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下,2004年5月,首届江苏心理教育高层论坛在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现江苏理工学院)举行,江苏省高校第一家心理教育专门研究机构宣告成立。在班华教授的直接推动和引领下,心理教育高层论坛在常州、长春、呼和浩特、无锡、扬州、连云港、唐山等地举办过11届,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力。此外,江苏宜兴、吴江等地的职业院校也成立职校学生心理教育研究机构。班华教授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刊物发表的《与中小学心理老师谈心理教育》等系列文章,更是受到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好评。

班华教授认为,“心理教育,就是如此美丽,如此诱人!心理教育,就是诗性教育,幸福教育!”“探索心理教育路还很远、也很艰难,必须不畏艰苦,继续探讨!”[15]班华教授关于心理教育的系统论述和实践研究还有很多①,我们要充分汲取其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和教育智慧,扎实努力,创新进取,中国心理教育科学发展之路必将越来越宽广,充满无限的希望、生机和活力。理想的心理教育自然不会自动向我们走来,我们当坚定而执着地向心理教育理想走去。我们有理由坚信,心理教育这朵多学科之林中的奇葩定会鲜艳无比、昌盛不衰!我们更有责任为之付出努力、用心追求!

参考文献

[1]山东师范大学教科所.德育师资培训资料(内部印刷)[G].1989(10):42-60.

[2]班华.我的心理教育理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3]班华.心育刍议[J].教育研究,1991(5).

[4]班华.素质结构・教育结构・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1998(5).

[5]班华.心育再议[J].教育研究,2001(12).

[6]班华.我的心理教育理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7]班华.与中小学心理老师谈心理教育(之一)[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13).

[8]胡守.德育原理(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59-82.

[9]班华.我的心理教育理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心理教育理念”再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10]班华.班级心理教育与班主任[N].江南时报・新教育周刊(8),2000-06-26.

[11]班华.探索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1(创刊号).

[12]班华.对“心理一道德教育”的探索――兼论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J].教育科学研究,2010(1);再论心理―道德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10(6).

[13]班华.心理与道德教育读本[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

第8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问题

从小学到初中,是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这个教育阶段对学生今后人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的未来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一、现实教育活动中对什么是教育的根本认识上存在误区

(一)教育的根本是育人。即我们日常所说“教书育人”。知识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等,都应该归到“育人”、“立人”教育活动中去。我们发现在实际的中小学教育活动中,中小学教育并不是立足于“人”的教育,仅仅是为了所谓的知识而教育,将知识教育作为教育的根本,这种出发点、立足点混淆了教育“育人”“立人”与知识传授的区别。教育的目的并非所谓的知识堆积,而是通过知识的汲取有益于人的生成,有益于人追求并实现理想。知识学习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只是育人过程中丰富人的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知识传授是人的全部教育的一个方面,而不是教育的根本。

在现实的中小学教育活动过程中,长期以来都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如此不可避免地出现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归结到教与学的质量评价上,也是以学生掌握和积累知识的多少为标准。因而教学活动即变成了让学死记硬背概念、术语、公式与定律,造成学生对记忆的概念、公式等的盲从,剥夺了他们独立思考、探究的时间,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似乎满腹数理化知识,但极度缺乏情感及价值判断、缺乏创造性,学生的自身科学素养难以养成,知识传授是人全部教育的一个方面,而不是教育的根本。

二、所谓中小学素质教育只是一种形式

(一)评价学生仍以“分数”为标准。素质教育提了十多年了,也许笔者孤陋寡闻,没有发现那个学校真正按素质教育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生“分数”上不去,家长有意见,教师受牵连。而且分数是看得见的,素质有时是抽象的,评价起来却有难度,故此素质教育只是提倡的形式罢了。

(二)评价学校好坏以“升学率”为主要依据。众多中小学,是好还是不好,家长看“升学率”,学校看“升学率”,上级考核还是看“升学率”。只有较高的“升学率”,才能保证有好的生源,才能赢得社会好声誉,那么,素质教育必然成为一种形式。

三、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

(一)创新能力缺失。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应试”。从小学到中学,考试无处不在,三天一小考,一周一测验,比比皆是。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学校或者上级的各种考试,最终为了小升初考试、中考。在社会上,小升初考试、中考的各种培训似乎形成了产业。学校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应试”产生的后果就是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毫不客气地讲,学生除了有一定的解题能力,其他能力都已缺失,特别是创新能力大大缺失。

(二)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主动学。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然而在我国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却不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也决不会放心这样做,认为学生把课堂搞乱,教学任务完不成。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讲到哪里学生要跟到哪里,学生学习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和培养。

(三)扼杀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思维。无论哪门课程,甚至课外阅读、作为写作居然都有标准答案。

四、忽视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与教育

(一)追求“分数”,忽视心理健康辅导。现在的学生确实辛苦,课程多而且难度大,学习压力增大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剧增,加上学习以分数评价学生,各种考试频繁,学生稍有失手,分数下降,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在这种压力下有的学生走上了极端,跳楼自杀等现象屡见不鲜。造成这种悲剧发生的部分原因即是学习在“分数”和“升学率”的指导下,忽视了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辅导与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名存实亡。现在教育部门的各级领导和教师大都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思想性、科学性、技术性和经常性的教育工作,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许多学校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由于缺乏专业心理教师,被师资力量所限,心理教育课程往往只是摆设,应付检查而已,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心理教育课程。

五、结语

如何解决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上述问题,2013年6月19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给出了答案。《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阐明了教育质量的科学内涵和评价要求,并将在全国推行新的“绿色”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方面20个关键指标。今后考评更重视学生品德、身心、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发展,不再看升学率和分数排名。如能顺利推进,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众多问题将迎刃而解,我们对此充满期待。

参考文献:

[1] 摒弃中小学教育质量“知识本位”评价方式[DB∕OL].教育部网站,2013 -06 -18 .

第9篇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督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中

>> 浅析我国中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点及趋势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现状及策略研究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反思 从政策角度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点及趋势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转型期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我国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试论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基本对策 论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 论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实现条件 论我国中小学生闲暇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从教育督导职能的回归看我国中小学教育问题的解决 浅谈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浅论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 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8]李娟.学校心理咨询督导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青少年研究,2004(5):21-22.

[9]王宏方.美国学校心理学家的培养过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9):24-26.

[10]宋宁.心理教育的“朋辈督导”[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4):22-23.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芜湖,241000)

第10篇

摘 要:循环学习理论最本质的特点就是节奏和循环,包括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循环学习理论对中小学地理教师带来了启示:反思中小学地理教师学习的问题;掌握中小学地理教师学习的心理规律;关注中小学地理教师学习的过程或阶段;由重视“教育”向关注“学习”转换。

关键词:循环学习理论;中小学地理教师学习;启示

一、循环学习理论的理解

循环学习理论的提出。循环学习理论(cyclic theory of learning)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怀特海(A.N.Whitehead,1861一1947)。怀特海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其代表作品有《教育目的》、《教育与科学性的原理》、《过程与实在》等。怀特海批判了机械论者和联想论者的心理学说〔以及它那潜在的认识论和(不言而喻的)形而上学〕,并进一步认为他们的学说是孤立的、无系统的思想,差不多是用一种随意的方式机械地联系起来。因此,怀特海曾经在《教育目的》一书中指出:“人们常常认为,学生的进步是一种均匀不变的、持续稳定的进展,并不因为类型或速率的改变而有所不同。我认为,这种教育观念是建立在一种对智力发展过程的错误的心理认识上,这种心理严重地妨碍了我们教育方法的有效性。”他也批判了那些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所认为的新的学习方法:持续稳定地、逐渐地增加新的(孤立的)知识块。怀特海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看法的时候指出:“教育绝不是往行李箱里装物品的过程。这种比喻完全不适用。”因此,在批判其他心理学家的学习理论基础之上,他另创了一种新的理论—循环学习理论。

2.循环学习理论的本质特点。怀特海的循环学习理论最本质的特点就是节奏和循环,这与传统的教学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周期性节律的思想理念不仅在教育和人类生活方面是重要的,而且在现实的一切领域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各个阶段的发展中,每天、每星期、每个学期都有若干较小的漩涡,它们本身又包含着三重循环.’,而这种循环也会存在于每年或更长的时间周期(季度,年度,宇宙期)中。在怀特海的形而上学中,实际存在物(即微观过程)是造成这种律动和循环节奏的原因。实际存在物(aetualentity),是宇宙基本的要素,每一个实际存在物都源自前一个实际存在物,一旦条件成熟,它就将前一个实际存在物取而代之并开始形成下一个实际存在物—新的循环律动开始了,于是这些相互联系的实际存在物就构成了整个宇宙。实际存在物的周期性发展开始只不过是一个被动和模糊地接受周围事物的过程,然后或多或少地主动转向确定,随后它再次变得模糊而形成新的实际存在物.这种有节律的基本过程贯穿于整个宇宙,但在生命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这种循环的、有节奏的特性也不断出现在人类不同层面的学习中就不足为奇了。怀特海认为,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单元都包含着三个阶段,被称为“浪漫阶段”(Stage of Romance)、“精确阶段”(Stage of Precision)和“综合运用阶段”(stageofGeneralization)。有时候也被称为“自由-纪律-自由之循环”等三阶段。

3.循环理论的三个阶段论。第一、浪漫阶段,即领悟阶段。只要学生能模糊的意识到这个新的刺激物是与他们有关联的,它就会在学习者心中引发兴趣和激发某种情感上的醒悟。如果学生对一种新的情境有所了解,那么学生就会和这种新的情境产生关联。即对学生来说这一情景不应该是全新的、全然不同的或者与他毫不相干的,而是可以使他认识到这一情景和他过去的经验是有某种联系的。从接触单纯的事实,到开始认识事实间未经探索的关系的重要意义,这种转变会引起某种兴奋,而浪漫的情感本质上就属于这样一种兴奋。第二、精确阶段,也叫文化规则阶段。怀特海认为,在这个阶段,知识的广泛的关系居于次要地位,从属于系统阐述的精确性。这是文法(所谓文法,是指语言的文法和科学的基本原理。)规则的阶段,因此,在浪漫阶段期所学到的广泛但理解模糊的知识、以及那些一知半解的内容在精确阶段被详尽地具体化和系统化了。但是,如果没有前面所说的浪漫阶段,精确阶段是无结果的:如果对事实的一般规律缺乏模糊的理解,前面的分析就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分析。它不过是一系列关于单纯事实的无意义的陈述,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没有任何更多的意义。第三、综合运用阶段,也叫重归浪漫阶段。这个阶段把从精确阶段获得的特殊概念运用于具体事实,并调整以适应新的问题,它是一个获得满足和审美经历的过程。特别要提到的是,浪漫阶段所经历的最初的感觉与精确阶段获得的意识知觉要在综合化阶段对照和融合。怀特海认为,最后的综合化阶段补充了分类概念和有关的技能后,重又回归浪漫即重归自由。其实,在综合运用阶段中,学习者完成了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方面,学习者需要进一步精确知识,进行常规问题解决,将知识综合化、条理化、系统化和活化;另一方面,学习者在将知识应用到更广泛的情景当中时常常会遇到某些“反常”现象,原有的精确知识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因此,学习者必须面临和解决认知冲突或“危机”,准备回到新的浪漫阶段。当学习者掌握的知识越多,了解的事物越清晰,便会对更多的新事物产生更浓烈的兴趣,并对事物产生新的命题、猜想或假说,学习者就是不断通过这种漩涡式的循环,智力就发展起来了,身心也成长起来了。

二、循环学习理论对中小学地理教师学习的几点启示

1.反思中小学地理教师学习的问题。循环学习理论是在传统的学习理论基础之上构建的,是对传统学习理论的超越和创新,是一种新的学习理论。这种学习理论昭示我们:需要不断反思中小学地理教师学习中的问题,去反思传统的学习观。当前,在我国中小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中关注学习的异化:学得越多,越被动;知识技能越多,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越少;满腹经纶,却迷失了自我。我们不禁要问:学习何以成为异化人的力量?对于学习的异化现象,我们究其根源大致包括:第一、心理主义的学习本质观:认为学习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心理现象,只要遵循心理学的教导,把学习变成一套技术操作程序或心智技能规则并遵循之,即可实现任何学习目的。第二、功利主义的学习价值观:为培训而学,为社会升迁而学,至于学习的内在价值则无足轻重。其实,这两个方面是紧密相连:心理主义的学习本质观旨在通过对学习的控制而达成对世界的控制,必然走向功利主义,而功利主义的学习价值观本质上是控制的。因此,我们需要纠正这种功利主义的学习观,树立正确中小学地理教师的学习观。

第11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自2000年9月一期试刊与广大读者见面以来,得到了教育界各级领导、专家及教师的广泛关注。上海市教委德育处的张志刚老师在看到这本刊物后,十分中肯地说:“你们这本刊物真的不错,对老师开展工作会很有帮助。”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四中刘以榕老师在写给本刊主编、副主编的信中说:“热烈祝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创刊!感谢您们为我们一线教师送来了洒向师生心田的‘及时雨’,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一个相互沟通、交流、研讨的园地,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点。”

目前,我们已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请您评刊”200余份,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我们的刊物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

比如:浙江省淳安县严家乡初级中学王泽军老师来信说:“我最喜欢刊中的‘人物专访’、‘调查报告’、‘个案分析’栏目,我希望增加‘个案分析’栏目的篇幅。”本期文章质量尚好,但封面设计显得单调、呆板。从总体上讲,刊物可从以下四方面加以改进:①加强编者、读者之间的沟通和联络;②多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文章;③开一个栏目,系统介绍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④‘一线快递’除报道情况外,还应走进他们的行列,看看他们是怎样具体操作的。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街口小学曹专老师来信说:“我最喜欢刊中的《美国学校心理咨询者协会宣言》这篇文章,最喜欢刊中的‘专家论坛’、‘海外了望’栏目,希望增加‘专题策划’、‘名人名文’、‘心育知识箱’栏目,版式设计比较一般。从总体上来讲,我认为试刊创新不够、知识不多、思想不深、形式不美,建议创品牌栏目,如‘特稿’、‘专译’、‘论坛’等,增加知识信息和知识容量。”

另外,深圳教育学院附中科研处杨峰老师来信,建议我们要增加“心理教育活动课课例精选及点评”栏目。

“评刊”中,还有很多老师对我们的刊物寄予了深切的厚望,比如:河北省石家庄市第28中学陈宏霞老师来信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版对于我们中小学老师来说是个喜事,希望多提供一些前沿的心理学信息,多提供一些案例,对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较强的指导性。愿贵刊越办越好。”河北省青县实验小学王秀峰老师来信说:“感谢各位编委的精心筹划和辛勤劳动,我深深理解办一份刊物的难度和其中所倾注的心血。我相信,在不断的实践调整中,本刊会越办越好!”

总体而言,从栏目上来讲,大多数老师认为本刊现有栏目,如专家论坛、海外了望、一线快递、学术空间、调查报告、个案分析、人物专访、心育书架、心育动态等,都是不错的,但是,可以考虑增加突出刊物“心育”特色的专题性栏目,如“专题讨论”;增加介绍系统的心育知识、方法的系列性报导栏目,如“心育手册”;增加操作性强的栏目,如“心理教育活动课介绍”或“课例精选”;增加互动性栏目,如“编读往来”或“心育热点讨论”等。

从内容上来讲,要贴近中小学心育教师的实际,更具指导性。

从版式上来讲,有些栏目,如“个案分析”、“一线快递”等可活泼一些,有些栏目,如“专家论坛”、“人物专访”等要严肃庄重。

感谢各位老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厚爱,我们全体编校人员会在以后的办刊过程中,逐步将大家的好建议吸收进来,提高办刊水平,努力使本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一流的、学术与普及兼备的、受广大教师欢迎的刊物。

第12篇

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对中小学体育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进行分析,总结国内目前中小学体育安全事故的现状,并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安全事故、体系、界定、性质、特点以及培养目标进行分析;阐述中小学体育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和途径、相关要求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内容,并提出的应用建议。

关键词 中小学体育 安全保障体系 实践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教育纲要对中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小学体育教学面临着新的教学改革方向,针对中小学体育安全事故的现状,教育部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派遣众多的体育专家、学者亲赴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一线开展科学研究,探究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为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可见,针对目前国家体育教学颁布的目标,结合当地的实际开展中小学体育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体育安全事故的性质特点

事故影响多重性。主要体现在中小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不同程度损伤,其所影响有多重性,对于学校方面是给学校和老师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同时,让校方感觉到恐慌,是否继续组织体育活动,改组织什么体育活动才不发生类似问题的发生,又怎么去组织开展。

复杂多发性。中小学生开展的体育活动项目和内容丰富多样,造成体育安全事故伤害原因也是根据体育项目和内容有复杂多种多样性的特点。而且体育活动本来就存在着风险性的活动,有大部分是具有激烈的对抗性、竞争性,难免会出现意外损伤,轻者擦伤、碰伤、扭伤,重则造成骨折、脱位或者残废、甚至死亡。其中足球、篮球、跳马、单杠、双杠等项目都是比较容易发生体育安全事故的项目。

二、中小学生体育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中小学生体育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主要分为两大原因,一是教师原因和其他不可预计到的原因组成,中小学生发生体育安全事故在体育教师方面主要体现在教师在责任心不强,在体育的课堂、训练中没有以主人翁的精神贯穿整个体育活动过程;没有掌握学生的身体情况下就安排体育运动内容或者训练内容而造成体育安全事故。

中小学生发生体育安全事故的自身原因主要体现在心理因素、技术因素、训练因素和生理因素这四个方面。在心理因素方面主要有情绪低迷机体没有处于兴奋状态,没有很好完成技术动作,反之,过于兴奋,技术动作幅度过大也是容易出现体育安全事故。

三、中小学生体育安全事故体系的构建

(一)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

中小学生开展体育运动的根本任务一方面是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增强学生体质,并使得中小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树立中小学生终身体育习惯。另一方面培养中小学生参加体育运动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要完成教学目标,中小学体育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不同的季节气候因素和不同的场地器材科学地、合理地针对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设计体育课程,使得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到不同层次不同项目的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中,最终达到提高全民素质的伟大目标。

(二)课前的安全保障

中小学生体育课前安全保障首先是进行对中小学生体育课程的心理教育和安全教育。提高中小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的防范意识,剔除学生体育心理障碍。体育教学也是一个心理教学的过程,体育教师应该多开展心理辅导,让中小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使得他们在复杂性、竞技性的体育运动项目中克服相应的心理障碍,减少不必要的体育伤害事故。

(三)课中的安全组织工作保障

中小学生在开展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安全来自于体育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无论是在体育课堂或者是在课余锻炼和比赛中,中小学的体育教师都要时刻铭记体育安全事故的危害性和预防发生体育安全事故的重要性,充分做好每一次体育运动的安全组织工作,认真履行做为体育教师的权利和义务,降低中小学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为构建和谐校园做出应有的贡献。比如,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经常提高警惕,巡视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和比赛。

(四)应急预案体系

法律援助委员会主要组成为邀请知名律师担任援助咨询师,为体育伤害事故的损害方提供相应的法律援助。在发生体育安全事故的时候要,应急事故小组要及时赶赴现场进行处理相应事宜,以把损失降低最低,保护学生的安全。

(五)必要有效的安全保险

中小学生人身保险是降低中小学生和校方在发生体育安全事故之后经济损失的有力保障。中小学校应当在开学之初动员家长为学生购买有效的人身安全保险,以解除家长和中小学生发生体育安全伤害事故之后的后顾之忧。

(六)加强体育运动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处理体育安全事故能力

不断完善中小学体育安全教育体系,不断更新体育安全知识,加强中小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安全知识教育,强化初中生体育安全意识。拓宽教育渠道,不断开发教学资源,结合实际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对乡镇中学初中生开展体育运动安全教育,降低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关于减少中小学生体育安全事故建议

(一)中小学的体育安全事故体系构建主要从中小学体育教师、国家层面和有关管理中小学的机构的构建安全体系的经费投入、建立中小学生个人信息档案系统和加强体育运动安全防范意识教育等方面着手,克服一切困难,建立完整的中小学生体育安全体系,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二)加大对中小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的科研经费投入,派遣体育科研机构、高校体育专家到中小学一线进行调研,开展科学研究,为促进中小学生体育安全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校体育活动安全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Z].2005:3.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20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