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理知识

地理知识

时间:2023-05-29 18:02: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理知识

第1篇

另外,因为生活化教学植根于丰富的生活,教学过程必将涉及多个智力领域,必然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方面智力潜能,提高学习活动的质量。因此,涉及多个智力领域的教学活动必将提高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学习效率,使多元智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学生全面、综合地发展。

一、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地理教学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周围的生活现象,并适时地引入课堂,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形成发展的原因,从而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

例如,在学“地球”一章的时候,教师提问学生:“冬夏两季教室接受阳光的情况,为什么有大的差异呢?我们这儿的人们为什么就喜欢住在坐北朝南的房屋呢?我们的鱼船在南纬30°、西经80°遭受强风暴袭击,请求援救,怎么办”等问题。

又如,在学“聚落”的时候,教师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傣族要住竹楼,为什么北欧的房顶又尖又高,为什么因纽特人住冰屋”等问题。

所有这些现象的解释都能结合我们的地理教学来解决。这样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在现实生活中现象,就可以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符合了学生的探索欲和好奇心,也能使他们从中体验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二、观察、发现生活现象并在分析探究中进行地理教学

没有观察,地理学也就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对生活常识中所观察到的地理现象的分析,从而加强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如在讲述六大板块张裂时,我顺便讲到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躺在医院病床上观察世界地图上非洲和美洲轮廓,以致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使学生懂得观察生活的重要性。

又如讲到交通发展对城市的影响时,我让学生去观察定海城东西南北各方面交通的发展。经过全班同学的讨论补充,许多同学才发现:原来定海的交通有了根本的改观。向西:有兴舟大道通过晓峰岭隧道连接定海与鸭蛋山码头,通过海峡轮渡连接定海(鸭蛋山)与大陆(白峰);通过鸭(鸭蛋山)老(老塘山)线、连岛大桥连接大陆;通过环岛公路连接西乡农村。向东:北有东皋岭隧道连接白泉,中有昌洲大道连接临城,有朱家尖大桥连接朱家尖,南有东山隧道连接定沈线。向北:有外环线横穿城北,有长春岭隧道、定马线连接马岙等。向南:通过海上航线连接国内国外、四大洲五大洋。原来定海的市区规模又扩大了许多,西到盐仓,东到洋岙,欲接临城、沈家门,连成了城市带。

三、强调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

在讲授山区的开发利用时,我顺势过渡,我国的山区主要集中在西部,那我们怎样合理地开发利用这2/3的山区,为祖国的经济建设服务,为祖国经济腾飞做贡献呢?请你结合当前西部大开发的有利契机阐述你的设想。

展示相关的画面(开发矿山、放牧牲畜、林业生产、登山观光)。此时我已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而是俯下身来,融入到学生中,与他们一起来研究、探讨,共同获得新知。当我们看到一幅满是树木的画面,学生说可以开展林业生产,林业生产既可以增加我国的绿化面积,保护生态平衡,同时也增加了我国木材的蓄积量;当看到一幅美丽的山上有很多游客的时候,学生说发展旅游业,因为秀美的山川可以吸引大量的游客,增加当地的收入,而且有的学生阐述说,我国这些美丽的旅游资源还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游客,增加了我国的外汇收入……学生通过画面展示的自然景观信息侃侃而谈,了解了我国壮丽的山河、多样的地形,为发展农、林、牧、副、矿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增强了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感,以及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2篇

一、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记忆

在积极思考、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材料的方法就是理解记忆。地理知识结果的形成产生必然有其原因,不理解其成因,单纯的记忆结果不易记住,而且很容易遗忘。例如我国人口的分布六多六少,学生应当在理解“自然环境的优劣决定了人口的分布状况”的基础上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很自然的能够记住“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多,干旱荒漠地区人口少;……”再如: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的记忆,学生理解它的分布特点是由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特点所决定的,这个记忆就是一个复习了,省时省工。

二、充分利用地图帮助记忆

巴朗斯基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而中学许多地理知识直接来源于图中,是获取地理知识的源泉,同时又要求将知识落实回图中,利用地图帮助记忆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而且是学生应当掌握的一种技能。例如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位置,就是对图的记忆,学生要经常读图、填图、析图,做拼图游戏,这样也就记住了他们的位置,同时也是对它们名称的掌握,轮廓形状的熟悉有一定的帮助。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的记忆,往往是一个难点,而地图有效的帮助,大大降低了记忆难度。我国山脉、地形区的空间分布,可以教学生自己动手去画,拓下中国轮廓,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走向的山脉,画下中国主要山脉,填上地形区名称,这样的记忆效果就很明显。

三、让生活联系帮助记忆

知识来源于生活。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学要贴近生活,地理知识的记忆也要联系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生活经历,往往事半功倍。例如,我国季风气候的教学,有的教师在台上对成因讲得津津有味,台下的学生云里雾里,昏昏欲睡,讲完后,甚至有的学生连冬夏季个盛行的风向都不知道,还谈何记忆?而学生的生活经验,就知道冬夏季盛行风向,可能仅仅需要教师的点拨。学生已经具有的生活体验可以支撑对新知识的记忆,必然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教师要认真分析,明确提醒学生。再如,地图的教学,让在一幅图中学生利用图例找到两个地点,分析出它们的方向、距离,学生很容易理解图例、辨方向、比例尺的作用,从而有效的记忆。

四、在学习的过程中记忆

各种地理知识有着许多联系,学生在记忆地理知识时,要学会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方法,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联系旧知识,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一个“高”带来很多影响,我国夏季气温最低出现在青藏高原因为高,我国许多大河的流向自西向东原因是西高东低,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主要还是海拔高,记住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在以后的学习中许多知识迎刃而解,轻松地记忆地理知识。著名记忆专家哈利·洛雷因说:“记忆的基本法则就是把新的信息联想与已知事物。”再如,黄河中下游地上河的形成原因,让学生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黄土高原的状况,甚至做实验,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些知识必然形成记忆的结果。

五、在知识的乐趣中记忆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知识;生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233-01

一、地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地理学是关于地球与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可以粗略分为两个较小的领域:人文地理学及自然地理学。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要与自然环境打交道,人类要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自然环境反过来又要对人类的生活带来各方面的影响。人类社会中的人口、文化、经济、人类的交往都离不开地理知识。所以生活中时时有地理,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

二、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在教学引入中的运用

地理课堂导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显得非常关键。好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习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为新课教学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过程顺利开展,为提高教学质量上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地理有关的实物导入新课的学习,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运用,这里举几个例子:

(1)从“谈天气”导入天气的教学。通过与同学们谈论“今天的天气”,引导同学们畅所欲言,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活跃了气氛,调动了课堂积极性,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类似的还有“气温”“降水”的学习。

(2)用实物引入课堂教学。比如“地球仪”“地图”这些章节的学习,都可以利用展示这些生活中的物品从而引入课堂教学,讲“等高线”时通过等高线模型引入课堂教学等都是较好的方法。

(3)通过新闻、实事等视频或报纸(最好是视频)引入新课。比如在学习“中东地区”时,通过电视或者网络点播关于中东地区的热点新闻,引导学生思考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使学生对这一地区产生积极了解的欲望。类似的例子还比如从希腊债务危机引入欧元区再引入欧盟的学习等等。

2、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在新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根据具体的地理知识,也可以把它和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更能理解知识点。这种运用在教材里也重点进行了体现,教师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补充。常见的也举几个例子:

(1)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材中在讲到亚洲的自然环境时,通过插图介绍了东南亚民居、南亚孟加拉民居、北亚民居、西亚民居等等。在中国地理中介绍了四大地理区域代表性的民居,碉房、蒙古包、窑洞、高脚屋等,无一不反应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这时候可以让学生根据当地传统民居特点,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也是乡土地理教育教学的一个内容。

(2)自然灾害。当今世界,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各类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几乎每天都有报道。在学习到相关地理知识时,结合新闻报道,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危机意识都是很有好处的。比如“东方之星”沉船事件这一热点事件中涉及到的自然灾害如暴雨、龙卷风。又比如汶川大地震、三峡水库库区的滑坡等。这样的例子只需要教师多关心新闻和时事,就不难发现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事例。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影响本地的主要自然灾害,以及在灾害来临时应该采取哪些必要的避灾措施等等,做到学以致用。在学习中,不排除个别学生深入研究了解的可能,为培养优秀学生播下火种。

(3)日常生活与地理。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地理的关系密切,除去民居前面已经说过以外,服饰的传统布料(丝绸、棉布、皮)、款式(如藏袍),主食的构成,交通工具的选择等都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出门在外,气象知识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4)以加深对其他学科的理解。比如:诗词中的地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生物中的地理-----物种的分布,音乐中的地理----长江之歌歌词,体育中的地理----NBA球队名称缘由,经济中的地理------人民币图案,军事中的地理-----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其他不胜枚举。

3、在课后巩固反思中的运用

在学生的课后巩固中,可以利用地理知识,设计一些情境分析,把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假设选择野外宿营地,应该如何选择,要考虑哪些地理上的影响因素?设计一次旅游过程,包括旅游路线的选择,随身物品的携带(比如到青藏高原需要准备防晒霜、墨镜、急救药品等等),并考虑旅途注意事项等。并思考这样选择的原因。

三、学好地理知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地理知识能够解答我们生活中的很多自然现象,因此,学好地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以使人类更好地生活。学好地理,了解地理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规划生活,甚至在灾难来临时临危不乱,可以更从容地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学好地理是为为了生活,为了更好地生活。

(上接第232页)方法的参透。

总之,小学数学复习课要真正上好、上出实效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在实际中摸索,根据本班实际,因材施教,灵活选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复习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既发展智力,又提高能力,使复习课真正提高教学效率,获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窦春梅.小学数学复习课的基本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6)

[2] 鲍华锋.多媒体教学下的数学复习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4)

第4篇

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其他任何力量能在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考必背地理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考必背地理知识1我国省级行政区记忆口诀

京津沪渝直辖市;蒙宁新藏桂自治;一国两制台港澳;东北三省黑吉辽;冀晋鲁归华北;苏浙皖赣在华东;湘鄂豫归华中;华南还有粤闽琼;川滇黔归西南;西北还有陕甘青。

我国之最

面积最小的省是澳门;纬度最高的省是黑龙江;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跨经度最广的省是内蒙古;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人口最多的省河南;人口最少的省澳门

我国七大古都

七大古都是北京,西安南京杭州城;河南洛阳和开封,安阳殷墟史料重。北京故宫天安门,颐和园及八达岭。西安大小两雁塔,骊山华清池秦陵。南京雨花台江桥,蓄武湖和中山陵。杭州西湖双十景,灵隐寺与飞来峰。洛阳龙门石窟精,白马少林寺著名。开封铁塔和龙亭,相国寺钟观音听。

中国铁矿

我国铁矿有八家,内蒙白云湖北大。辽宁鞍山和本溪,河北迁安安徽马。海南铁矿在石碌,四川一朵攀枝花。

中国煤矿

中国煤矿有十一,开滦峰峰省份冀。辽宁煤矿是阜新,大阳西山在山西。安徽淮北江苏徐,黑龙抓住鹤和鸡,平顶山矿省份豫。

有色金属矿

德兴铜矿在江西,湖南锡矿山产锑。贵州铜仁产汞矿,云南个旧出产锡。甘肃金昌矿产镍,钨矿产地赣大余。湖南水口山铅锌,广西平果出产铝。内蒙白云泥土稀,山东招远有金币。

货运选择三原则

贵重急需量不大,最佳选择是航空。易死变质鲜活货,短程可用公路送,远程而且数量大,铁路上有专车用。大宗笨重远距离,水运铁路二者中。

中国十大旅游景点

北京故宫八达岭,避暑山庄河北行。陕西省内秦皇陵,长江三峡鄂渝境。安徽黄,桂桂林,浙江西湖苏园林,台湾岛上日月明。

农业活动界线

(1)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2)水田区与旱作区的界线:秦岭~淮河。

行政区界线

(1)南疆与北疆的界线(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线):天山。

(2)湖北省与重庆市的界线:巫山。

(3)福建省与江西省的界线:武夷山。

(4)广东省与湖南省的界线:南岭。

(5)西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界线:昆仑山脉。

(6)甘肃省与青海省的界线:祁连山脉。

(7)四川省与陕西省的界线:大巴山脉。

综合地理界线

(1)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①黄土高原的南界

②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④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

⑤亚热带长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

⑥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

⑦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⑧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2)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

①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③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④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

⑤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通过的地方

⑥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通过的地方

高考必背地理知识2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

我国是个多民族,少数民族五十五,人口最多是壮族,四百万人满回土,苗维彝藏和蒙古。

我国十四个陆上邻国

北面俄蒙古,朝鲜在东岸;西北哈吉塔,三个皆斯坦;印尼和不丹;四国在西南;西边巴和基,还有阿富汗;南方三国家,老缅和越南。

中国地形区特点

青藏高原有雪山,远看是山近成川。内蒙高原第二大,一望无际地面坦。黄土高原黄土松,支离破碎多沟坎。云贵高原峰岭众,岩溶坝子到处看。塔里、准噶、柴达木,盆地内部戈壁滩,四川盆地山岭环,内有成都象把扇。三大平原北向南,东北华北长江岸。东北海拔200米,人民常把黑土翻。华北又称黄淮海,海拔50地势坦。河汊交织湖泊多,"水乡"遍布长江岸。

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

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地势阶梯界线

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三大自然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

(3)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过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

自然地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界线(华北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②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3200℃等值线。

③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7500℃等值线。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的界线:贺兰山一线,相当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高考必背地理知识3地形区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格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口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1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气候界线

(1)1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河流界线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秦岭。

(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第5篇

地理学科是高中一门基础型学科,对社会和学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因此本身具有许多特点,例如地域性、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等。可以说地理学科具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属性。中学地理长期以来在教育体系中占有独立、重要的地位。

中学地理课程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习地理,可以使学生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体验。此外,对于学生树立环境观念、人与自然关系、地球意识和爱国情感,也有特别的意义。虽然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地理,但是在长期教学过程中,由于高中地理有新的特点,教学内容设计的范围很广。比如仅自然地理学一个分支,就包括地质、气象、气候、水文等等,每块内容都可以成为一类独立的学科。地理知识包罗万象,人类社会、自然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方面面。因此,不少同学反映学习地理非常吃力,缺乏兴趣。久而久之,高中地理的学习就变成了让教师和学生都很头疼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双管齐下,让学习地理成为一件简单有趣的事情,全面提高成绩。想要达到目的就要从教与学两方面入手,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一、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在我国目前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必要的一环。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直接、快速、准确地掌握知识。但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特别是地理知识的学习不能死记硬背,需要思考和理解。在新课改的精神下,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让“教”更加灵活,更加容易接受,以达到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让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产生兴趣,这样才能更容易接受。它所强调的不仅是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掌握和运用,而是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内在起点和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课堂上可以加入一些相关的有趣味性的地理小知识,学习地球表层时,可以讲一下地球生物的进化和由来。平时还可以通过一些小故事引起学生兴趣。精心设计导语,也是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可以提出相关性的问题,例如学习时区和日界线时,就可以通过一个小故事,坐飞机时是8月9日,下飞机时却是8月8日,为什么会这样?学生有了对这个问题产生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答案,当然会认真地学习接下来的教学内容,积极地去寻找答案,这样就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在学习中变“苦学”为“乐学”,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去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丰富教学形式。高中地理的学习不能依靠机械记忆知识点和强制性的规律学习,这种学习短期内也许可以提高成绩,但是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不能进行主动学习,而只是被动接受。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形式。首先,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教学道具,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比如讲到地球自转和公转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用球体演示地球运动情况以及与太阳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上台亲自演示,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使学生更好更容易地理解掌握这部分内容。其次,充分发挥语言艺术,透过高中地理教材,不难发现,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材也变得更加有趣味性,少了枯燥的理论,多了图画、图表等,语言也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尽量使用幽默或者文采性的语言,例如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来说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分析温差的垂直变化;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讲解气温的日较差的变化。

此外,丰富教学方式还可以把问题引入教学,减少教师讲解的时间,留下时间让学生思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其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相关问题,以课堂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将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自己去解决“为什么”。

二、培养学习能力

学习应该是个双向的过程,而不应该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新课改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是学生的主题,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教师的作用外,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不能忽视,教与学本来就是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就达不到教学目的,不能取得教学效果。因此,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习能力。

1.主动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在教育心理学上也叫做内在动机。这个动机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决定着学生学习地理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倾向性和选择性,可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投入地学习。这个动机要在教学过程中慢慢培养,比如在学习新内容时可以向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带着目的去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可以事半功倍。2.积极思考,探究性地解决问题。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能动作用,就要把学生带入到学习中来,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古代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理论,在师生互动中学习,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加强师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一个和谐的氛围有助于学生学习思考。整个地理课堂,重点不是教师的知识传授,而是教师设计如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如何让学生理解知识、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教师只是起到主导的作用,进行组织和点拨,让学生在学习中当主角,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索的成功者。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把教与学结合起来,双向互动。在新课改的精神要求下,教师和学生都要树立全新的观念,带着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有助于地理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在中学教育中的学习,从而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这符合新课改的精神,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6篇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能够离开地图。

第一、“图文结合易学好记”,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即形成“脑图”。在历次高考地理试卷中,都有许多无图考图的题目,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十分重视构建“脑图”的训练。

第二、抓“读图”明“空间”,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从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可以看到有很多试题直接或间接考查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知识。在区域地理学习中更应重视地图的运用。

第三、地图学习要学会分类、读图、变图、用图。

学会分类,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景观图、原理示意图、漫画图、数据图、结构图、等值线图等。

学会读图,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①先读图的主题,即图名;②看清图例、比例尺和方向;③注意细节,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④联系实际。学会变图,如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图文转换等。

学会用图,如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用图记忆等。用图记忆就是记的时候,应该直接把文字放到图上记,当涉及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你的脑子里反映出来的是有文字的图片而不单是文字,你便可以象读图一样回答各种问题了,不管是文字题还是读图题都可以解决。

学习地理要学会掌握使用地图的方法,养成读图、用图和收集地图的好习惯,“左书右图,图文并茂”,从地图中获取知识信息,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地图是工具,也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学会了使用地图的方法和习惯,学习地理就会学得轻松、学得有趣,才能学好地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第7篇

     如何有效地组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呢?

     谈到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许多老师都遭遇到了当前学生学习任务重,课外活动时间少,绝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对野外活动的兴趣不浓厚等困境。诚然,这些都是当前中学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严峻形势,但是,对于立志提升学生能力的教育者来说,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下面笔者就以我校近年来组织开展的活动为例谈如何在高中有效组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

一、提升学生兴趣,精心选择课题

随着高中各学科知识体系的加深,学生对书本以外的周围环境的许多自然和人文现象有了较强的感知能力,也有了探索奥秘的兴趣。随着年龄发展,认识水平的提高,高中生视野较开阔,也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能完满完成各种课外实践活动。长沙市市区及周边地区有丰富的可供考察的,紧密联系所学课程的自然、人文地理事物,教师适当利用周末时间和高二选修课的时间,在长沙市完全有可能成功地组织好课外实践活动。

对于中学生而言,考察内容的选择还是应以所学课程为依据。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是确定考察内容的重要依据。我校根据历年的经验积累,针对长沙市地方特点和地理学科体系,在高一至高二阶段实施了如下实践活动:高一上期实施进行月相观测、长沙市经纬度的测量、岳麓山地质地貌的考察等课外实践活动;高一下期进行洪灾成因实验分析、长沙市雅礼中学附近商业网点密度与效益的调查、身边的白色污染的课外实践活动;高二上期进行长沙市交通状况的调查、长沙市旅游资源的调查、长沙市湘江水质调查的课外实践活动;高二下期进行长沙市垃圾回收状况、对长沙市卷烟厂的调查的实践活动。这些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即考虑了与教材基础知识的链接,也考虑到了长沙的地方特色和学校周边的各种状况,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事物作为考察的内容,很容易实现顺利开展的目标。其中,长沙市经纬度的测量,岳麓山地质地貌考察活动等是我校目前组织得较为成功的课外实践活动。

二、科学设计方案,充分准备活动

地理野外考察等实践活动是一件头绪纷繁的复杂工作,而且难度很大,对地理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是很高的。为了保证每一次的活动都得以顺利进行并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制订详细的地理课外活动计划,对科组老师进行分工,确定每一次活动的辅导老师人选,避免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随意性。而每一次外出活动前,指导老师则要制订一套详尽的活动方案,包括选择活动的基地、参加学生的人数、时间的安排、活动的程序、以及每次活动的目标要求如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达到什么程度、采取什么方式和方法及措施完成这些目标等等,并预先到课外活动基地进行联系及安排好活动的行程。多年来,由于准备工作做得细致而充分,我们每次均能圆满完成既定的学习和活动任务。

我们在决定组织岳麓山野外考察活动后,为了进一步落实考察内容和设计具体路线,我们高一地理组的老师提前了进行一次详细探查。

返校后,我们上网查找、到当地相关机构收集资料,再参照其他学校的地理野外考察活动,最后通过综合考虑和研究,我们详细制定了考察计划,计划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确定野外考察目的,主要依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地方性野外考察资源特点。

(2)确定考察时间。活动时间一是要尽量选择在天气好、自然灾害少的时候;二是与课堂教学进度相适应,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实践活动效果较好。

(3)确定考察线路和点位。这次岳麓山实践活动,我们设计了如下考察路线:爱晚亭 → 清风峡 → 蔡锷墓 → 黄兴墓 → 白鹤泉 → 麓山寺 → 响鼓岭 → 云麓宫 → 岳麓书院,考察内容分别为:考察内容:爱晚亭的背斜谷;清风峡的小背斜、沟谷地貌地点;从清风峡前往蔡锷墓、黄兴墓沿途考察岳麓山主要植被、土壤;白鹤泉附近的沉积岩层理观察、涌泉、啼笑岩小断崖;云麓宫、麓山寺、岳麓书院的儒释道文化。特别注意的是,在进行实地考察时,带队老师自己要留意,也要提醒学生注意沿途是否有更典型的考察地点,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更能将理论联系实际落实到更实处。这次考察当我们在从云麓宫返回半山亭的途中,一个老师发现了更大、更典型的背斜地貌,再一次把队员们引向“课堂”的深处。

(4)提醒学生准备相关材料:如相关教材、教师准备和自己收集的综合资料、照相机、放大镜、铁锤、水壶和用以记录的笔记本、铅笔等。

(5)组织准备:严密的组织工作是顺利进行野外考察的有力保证,对于活泼好动的中学生尤其如此。要使考察队成为一个拉得起走得动,令行禁止、纪律严明的队伍,出发前一定要做好组织工作。本次活动共组织高一40余名学生参与,学校领导和教师6名。按教师分成六个队,各小队设队长一人,协助老师工作。再将各小队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3~5人,小组长负责小组的野外考察、现场讨论、室内准备、作业检查等组织工作。在考察出发之前,我们根据活动内容、地点和参加人员的情况,制定涉及安全保证、群体纪律等若干规章制度,向全体参加野外考察的师生宣读并要求全体师生必需严格遵守。

三、严密组织活动,有效融贯知识

野外观察是野外考察最重要的环节。在进行路线观察时,除重点观察既定的专项内容外,还应关注那些沿途能够见到的自然事物、人文事物等一般地理事物的变化情况,并要求学生随时做好记录。教师在沿途可适当提问、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问。在定点观察时,教师要明确考察的范围和重点,耐心向学生讲解所观测的地理现象的特点和成因。在长沙市湘江水质调查实践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观察从猴子石大桥到长沙轮渡附近湘江两侧景观的变化,包括自来水厂的选址、渡口、码头的区位、排污口的选位、沿线水颜色、洁净程度的变化等。笔者在不同河流段综合性提出了不同问题:橘子洲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自来水厂的选址的区位因素有哪些;湘江水的污染源主要是哪些,污染成分主要是什么,如何减轻湘江水污染;为什么湘江沿线的码头主要分布在河东一侧……通过沿途学生不断的激烈的讨论和老师的及时讲解,学生感觉与母亲河更近了一步,也更关注母亲河所遭受的伤痛,学生纷纷表示要尽自己所能保护湘江。

野外考察有时需要采集样品,包括岩石、植物、水样等。在采集样品时要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要保护考察区域的环境。我们在岳麓山考察活动中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地质锤采集到部分红色砂岩标本。在长沙市湘江水质调查实践活动中,学生采集了从上游自来水厂到下游渡口、排污口等处的水样。

野外观察虽然是考察过程中最重要的知觉过程,但光靠观察和思考,仍不能全面了解某些地理事物或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特别是对于那些人文地理事物的了解,光靠观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进行访问和调查。才能得到一手的资料。老师要教育学生,以谦恭的态度和求知的渴望向有关部门和有经验的人认真学习,征询意见或建议。雅礼中学附近商业网点密度与效益的调查活动中,学生须巧妙地询问店铺的经营额,存在的经营问题等。长沙市交通状况的调查,学生除向主管单位调查交通状况外还可向市民调查统计相关资料。在长沙市卷烟厂的调查活动中,学生可向工厂负责人询问厂选址的原因,也可向周边居民询问污染比较严重的季节和时间段等。

四、及时检测反馈,科学总结成果

由于野外考察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对获取的各项标本不可能都就地进行鉴定和研究,不少工作需要在室内进一步化验和鉴定,在野外记录和收集到的文字资料要及时进行整理,对野外测试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对考察中绘制的各种图形进行整饰和清绘。同时,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考察的内容作系统的综合分析,比较广泛使用的是撰写一份考察报告。撰写考察报告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极好形式,一方面可充分调动学生深入钻研地理科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提高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表达问题的能力。考察报告可以独立完成,亦可根据考察活动所分小组合作完成一份报告。同时教师要求全体成员全面总结这次活动取得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开展工作积累经验教训。

学生完成考察报告后,老师要认真批阅后进行分析和点评,根据情况组织学生在室内课堂教学中展示考察成果,还可张榜公布和表彰学生考察报告,这样更加激发了同学们参与地理课外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在测量长沙市经纬度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如实验器材的选定、影长起始点的确定、容易错过实验时间等。笔者在学校操场除悉心指导学生外,还通过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检测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为什么在实验过程中不能碰杆子,为什么我们在12点前后要测量的时间间隔为什么要缩短,可能引起测量误差或直接导致错误实验结果的因素有哪些……通过这些随堂检测,学生的深层次的思考更多了,这样的思考也更接近生活实际了。

第8篇

关键词:乡土地理;家乡的发展历史;宏观状况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厚积”才能“薄发”。教好乡土地理就必须尽快地熟悉当地的地理环境,尽可能地收集本地的有关地理资料,课余时间注意收集、分析和归类大量有用的乡土地理素材,建立乡土地理素材库。那么,要如何来了解和学习乡土地理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学习。

一、了解家乡地理的总体状况

只有对乡土地理的总体概况进行了解,教师才能在利用乡土地理素材来讲解时把握一个总体的“准确度”,才不会在使用乡土地理材料时出现偏差。

如何从宏观上来把握一个区域的总体特征呢?我觉得,首先要对本地区的行政区划、地形特征、气候特点,以及河流、湖泊、工农业发展、交通状况、文化特征等地理特征加以了解和掌握,以保证在用乡土地理材料时不会出现宏观地理特点的错误。其次,要了解本地区与相邻地区在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上的差异,比如要了解淮安周边地区乃至全江苏省的宏观地理特征,以保证学生对课堂教学中乡土地理材料的拓展和提问,提高乡土地理材料利用的准确性。

二、了解家乡的发展历史

地理老师对本地区乡土地理的发展历史要有了解,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联系到城市的发展历史和社会实践中,在学习中不断丰富、加深、巩固、拓展视野,从而激发兴趣,培养信心。比如交通运输方式变化对城市的兴衰影响,可以通过古今东、西大街的对比来学习,东西大街与清江浦一样坐落于里运河的沿岸,已经没有往日的模样,留下的类似的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和“童年读书处”,都可以免费参观,通过对本地乡土地理发展历史的了解,学生感到地理素材更加真实,无形中增加了老师课堂教学知识的“可信度”。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使用本地区历史地理的素材,还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在历史中学习地理的效果。为了使学生对淮安兴衰和过渡性地理位置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可以用:学校附近的板闸,过去是何等壮观啊?人烟十万,商旅如织。民国以来,随着里运河的衰落和清江浦的衰落,板闸镇也衰落了。在讲古代淮安的地理位置时,介绍若飞桥附近的“南船北马”标志碑,通过它可以了解该桥在当时淮安古城的重要作用。由于该桥紧邻学校,是好多同学上学放学的必经之地,所以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有的同学还回家上网查了大量资料,做了地理小报,很好地把握了淮安的过渡性位置。

三、了解家乡的发展方向

一个地区的地理特点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淮安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变化的速度更加快,笔者在讲淮安交通的变化时,古代是南船北马,现代是高速公路,最近几年刚建成的淮安南北西枢纽、新火车站、机场,还有学校对面的轻轨公交站台,这些素材就是热点,包括在建的高铁枢纽,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实例,学生会感到十分真实,同时也使乡土地理的材料更具说服力。

怎样做到让乡土地理环境的发展与时俱进呢?我觉得首先要关心当地各种媒体和网络所报导的新闻、图片,不断收集,积少成多,并加以分类。如地理新闻类、交通类、经济类、环境类等等。其次,可以动员学生去收集,既可以促进学生对乡土地理的关心,同时也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再次,对自己所到城市或地区加以关注,利用外出游玩的机会对身边的乡土地理变化加以记录或分析,使自己对乡土地理素材的使用达到熟记于心,同时也使学生对乡土地理素材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了解家乡的微观状况

除了对宏观的地理素材的了解,还必须要了解乡土地理的微观状况,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乡土地理素材的使用“落到实处”,感到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知识的作用,也会使地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乡土地理素材的使用“无痕对接”。本校地处市区核心主干道,放学时门通状况堪忧,同学们的安全也受到了威胁,对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可以让同学们给出合理化建议。这实际就是一个乡土地理的微观状况,建议增加红绿灯,学校和交警加大对放学时段的交通疏导等都能大大缓解交通的压力。对这种微观状况地理环境的了解和研究,使学生学会对自己身边地理现象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研究,作为老师更应注意用专业的眼光去审视周边的乡土地理事物,注意积累、分析和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掌握“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所以地理教学中如何通过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是相当重要的。乡土地理素材的运用能体现联系学生实际,体现课堂教学的时代感。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结合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自然条件对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分析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等事件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影响,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逐步确立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9篇

人文地理确切来说是从地理必修二开始涉及到的,一直到后来的必修三、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中的人口、人种、宗教、城市、交通、都有包括在内。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地理知识点人文地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文地理人口与城市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生产力水平(根本因素)

3、人口发展模式:

原始型(“高高低”):极高的死亡率,平均寿命短,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慢。

传统型(“高低高”):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代表:尼日利亚)

过渡型:死亡率低,出生率高但开始下降,人口压力大(代表:巴西)

现代型(“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老龄化(代表:德国)

4、人口发展模式地区分布:

全世界:属于“过渡型”,正处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日本等大多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接近零增长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阶段——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增长减缓阶段-—过渡模式--过渡型——人口压力大

发达国家――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

②承受人口经济压力最大的国家是儿童与老年人比重大的国家。

③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的原因:人口老龄化问题更突出

6、人口迁移迁出区:发展中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发达国家的城市中心区。

人口迁移迁入区:发达国家西欧、北美、西亚(中东),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

7、环境人口容量:即环境承载力,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人口消费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地域开放程度

8、合理人口容量—---人口适度规模,一般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9、城市化

①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发达国家特点: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70%以上);发展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原因)

发展中国家特点: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50%以下);城市发展不合理(个别大城市畸形发展)

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根本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

④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a.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c.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10、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①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促进力量。

②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有:珠三角模式――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工业化、城市化;

温州模式――小商品经营个私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苏南模式――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边贸发展的云南德宏模式;靠资源开发促进城市化发展的东北模式。

11、城市地域结构

功能区——地位——分布——特点

商业区:占地小,大多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道路口,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之地,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密集

工业区:占地较大,分布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河流的下游,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住宅区:占地最广,分布在最大风频的上风向、河流的上游,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12、不同等级城市提供不同的服务

种类和服务范围

城市等级 服务范围 职能种类 服务级别 城市数目 相互距离

高级城市 大 多 高 少 远

低级城市 小 少 低 多 近

人文地理知识点1、自给农业与商品农业是相对而言的,判断时要注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密集农业与商品农业之间联系密切,资金密集型农业和技术密集型农业一般属于商品农业,但劳动密集型农业大部分属于自给农业。

2、人类对自然因素利用改造的前提是不违反自然规律。

温室大棚农业一般出现在纬度较高地区和冬季;热带地区一般不会发展温室大棚农业,因为热量非常丰富。

3、修建梯田是有前提的,一般适合在坡度比较小的地区,所以并不是所有山区都可以通过修建梯田来改造自然条件。

4、季风水田农业属于自给农业,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但并不是所有属于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亚洲国家商品率都低,机械化水平都低,如泰国的商品率就较高,日本的小型机械化程度也非常高。

因此,分析问题时要根据具体信息进行,防止脱离材料盲目归类。

5、水稻种植业分布地区需要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但并不是绝对的。

如果某地降水稀少,但地表水资源丰富,能够发展灌溉农业,则它可以发展水稻种植业,如我国河西走廊。

6、混合农业是按生产对象划分的。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虽然与澳大利亚和西欧混合农业相差甚远,但仍然属于混合农业。

7、工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并不是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如采矿工业受自然(资源)条件影响较大。

8、不同指向型工业的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只要能获得经济利益,市场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原料地,如高档家具厂;原料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市场。所以分析工业区位时要用发展的观点。

9、劳动力素质并不专指劳动者的文化程度,也包括劳动者的经验和熟练程度。

10、注意区分电子工业和电子装配工业,前者是技术指向型工业,后者是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11、新兴工业可分为劳动力密集型(意大利的东北部及中部地区)和技术密集型(美国“硅谷”),并非特指技术密集型工业。

12、传统工业和高技术工业对交通条件要求都较高,但前者侧重于运量大的水运、铁路运输等方式,后者侧重于速度快、效率高的航空运输等方式。

13、平原是城市发育最理想的环境,但并不是所有平原上都分布有密集的城市,如亚马孙平原。

14、河流交汇处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但在山高谷深的山区,河流交汇处不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5、交通运输条件对城市的影响是动态的,某一时期主导交通运输方式的繁荣往往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会阻碍城市的发展。

扬州的兴衰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16、注意城市化水平高低与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的区别: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百分数反映,百分比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

城市化速度指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17、对城市化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还应该认识到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也是城市化。

18、逆城市化不是城市衰败,而是城市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多出现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

19、城市问题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存在的,而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也不是必然会出现的。

20、注意区别城市地域形态与城市基本形态:前者主要指城市的外部形态——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或放射状;

后者既包括外部形态,也包括内部形态——集中紧凑式和分散疏松式两种。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农业的分类:

①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

②按投入多少分类:粗放农业(靠天吃饭);密集农业(劳动密集与资金密集型)

③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考虑市场需求量,主要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

2、农业的主要区位:

自然区位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有:市场、交通运输、政策

3、农业地域类型:

①水稻种植业(自给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单产高)

②商品谷物农业(商品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③大牧场放牧业(地广人稀,交通便利)

④乳畜业(靠近市场)

⑤混合农业(对市场的适应性与灵活性)

4、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优势:

南方:水土流失(水热充沛)

华北:土地盐碱化、春旱、夏涝(光照充足)

东北:热量不足(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

西北:水资源缺乏(光照充足)

5、我国农作物分布:

①东耕西牧;

②南蔗北菜;

③南稻北麦(冬小麦—秋种夏收—华北平原,春小麦—春种秋收—东北平原);

④茶叶—气候湿润的酸性土壤(江南丘陵);

⑤温带水果---苹果、梨、桃

⑥商品粮生产基地: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苏皖北部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河西走廊、南疆、宁夏平原(太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已不再是商品粮基地)

⑦商品棉基地(热量充足、光照强):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及南疆等

6、①原料指向型工业:甜菜或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新疆的纺织厂

②市场指向型工业: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饮料厂、食品厂、玻璃厂、欧美在中国建芯片厂(汽车厂)

③动力指向型工业:炼铝厂、有色金属冶炼、火电厂、水电站

④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纺织厂、普通服装厂、电子装配厂、包带、制伞、制鞋厂

⑤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芯片)、卫星、飞机制造厂、精密仪表

7.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应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或位于最小风频风的上风向;

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8、传统工业区(丰富的煤、铁资源):德国鲁尔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东北工业区。

9、新兴工业区(企业规模小或技术水平高):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美国的“硅谷”、日本的北九州等

10、产业转移的原因---选择最佳区位(资源原料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国家政策),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

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工业区环境压力日益沉重,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11、产业转移的方向: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东南亚、拉丁美洲、我国沿海(进一步内地)

12、产业转移的影响: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①对于转移国来说,可以实现产业升级,但也可能会导致失业人口的增加;

②对于接受国来说,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也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13、促使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设分厂的原因是: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低廉的地价。

如跨国公司在中国建芯片生产厂、汽车厂,是因为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不是因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

14、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

②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

③东南沿海、毗邻港澳台,靠近东南亚的优越位置;

④劳动力丰富廉价的优势条件;

⑤侨乡

15、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过程中问题:对外资吸引力下降,产业升级面临困难,发展后劲不足。

①珠三角地区产业基础(轻工业为主)先天不足;

②科研实力比不上长三角地区;

③市场腹地不够广阔;

④工资和地价水平提高;

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16、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过程中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电子信息产业升级。

②加强各城市的分工与合作,构筑大珠三角洲城市群;

③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④加强规划和管理,改善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

17、五种现代运输方式的特点

铁路:运量大、运速快、运价较低、连续性好;

公路:灵活性好,但运量少,适于短途运输;

水运:运量大、运价低,运速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

管道:连续性好、运量大,投资大、灵活性差。

空运:运速快,但运量小、运价高;

18、港口区位:

①河港要布局在河宽水深(侵蚀岸一侧)地方;

②海港要布局在水深(等高线密集处)、泥沙淤积少、风浪小、地形平坦处。

19、商业中心区位:

①市场最优原则,要求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

第10篇

【关键词】地理知识 力量 丰富 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72-02

当我读到“知识并非力量,只有当知识被运用时,它才具有力量”这句话时,我震住了。多年来,我们一直信奉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现在却突然发现“知识并非力量”了。难道,是培根错了吗?不是的,只是我们没有正确理解他的意思而已。知识的确是力量,但它成立的前提是知识正在被运用,正在被我们用于解决各种问题,只有这样,它的力量才会彰显。

因此,丰富的地理知识比单调的地理知识更有力量;有用的地理知识比无用的地理知识更有力量。

一、教给学生丰富的地理知识

现行地理教材逐步建立了新的知识结构体系,既有传统的知识结构体系,又进行了很多的改革,如简化知识、综合考虑、突出重点。

为了简化,许多地理知识缺少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只剩下相关的结论了。

为了简化,于是地理教材斩断了地理原理的来龙去脉,只剩下掐头去尾的“中间断”。现行地理教材在讲地理原理时省去了较多的细节,使学生无法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也没有足够的资料去分析、解释事件的发展,同样也没有设计问题以引发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之间的讨论。为了教学的简单,教师可以照本宣科,因为现在地理教科书中的结论是确定性的,然后是大量的习题和解题技巧的训练,而不是用地理原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这种简单的地理虽然给学生也带来营养,但它惯常以“压缩饼干”的方式提供。压缩饼干也是可以充饥的,却不能激起人的食欲。

为了简化,于是地理教科书没有用更多的篇幅展示科学家的思维历程,特别是前人走过的弯路,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思考的结果,这些结果常以概念、特征、规律的形式出现,用词是冰冷的、抽象的,读起来是艰涩的。由于简化,地理教科书中只有确定性结论的存在,地理教科书更像词典,是代查阅、核对用的,而不是用来引起思考的,这样做的代价是省略了知识的丰富和体验知识的快乐。

随着教学年代的延长和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掌握了一套教学操作程序,能在最短的时间用最经济的方式方法把现成的知识结论告诉学生,强逼学生生吞活剥地接受现成的事实性知识乃至无用的知识。这样使知识在学校教育中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这样看来,若说知识是重要的,那么只能说丰富的知识是重要的;若说知识就是力量,那么只能说丰富的知识就是力量。

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增加知识的丰富性呢?

第一,添加。是指对于某些地理问题,教材完全没有素材,此时教师为了易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而添加的素材。大气的保温效应是由于有大气逆辐射的存在,那么为什么大气逆辐射具有保温效应呢?人教版地理必修1教材没有讲。在授课时,教师应作适当添加。教师应介绍大气成分、大气的分层等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因此大气层对地面有保温作用;臭氧能强烈吸收紫外线,因此大气层能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这样讲学生就容易理解大气为什么对地面有保温作用;为什么人类要保护臭氧层了。

第二,补充。是指教材完全没有素材,为了解释地理现象和原理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补充。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一版没有提供板块构造理论知识,而修订版只讲了板块构造理论的结论。这时可以补充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一方面便于学生理解山地的形成,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家是如何形成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理论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第三,修改。是指教材中提供了素材,但由于时间的原因,数据反映的事实已经事过境迁,此时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根据需要适时更新教学素材,有效消除教材素材的滞后性,就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心时事,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的发展。

第四,改进。教师不能把教学经验简单地理解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工具或手段,忽视经验所内含的价值,而应充分发挥教学经验的优势,使学生乐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教给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

以往的地理课程和教学或多或少存在偏离学生发展、远离学生实际的问题,表现为:①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问题、事件以及他们关心的问题在课程内容中未得到充分体现。②知识的堆砌,过分强调学科的逻辑结构,罗列大量地理事实,记忆性内容比重过大,原理性不强,迁移价值不大。③忽视实践和应用。④过分注重形式,对地理学科本身的教育价值的体现考虑较少。所以学生感觉学习地理知识没有用,这样的地理知识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这样的地理知识是没有力量的。

有用的地理知识才有力量。针对中学生这一教育主体,“有用的地理知识”有两层涵义:我们必须考虑现实的升学压力,学生家长和学校比较关心学生能否考上大学,能否考上好的大学。在短期内,这一现状很难改变。因此,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对毕业和升学要有用。新教材一定要紧扣课程标准,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对于学生“有用”的涵义更主要体现在对“个人全面发展”起作用。学生对感兴趣的知识才爱学。学生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在生活中能解决问题、解释困惑,这样的地理知识就有力量。对学生有价值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个人的基础素质,才是最有用的地理知识。

加强“对生活有用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

1.借助生活经验

日常生活中很多地理现象与地理学科紧密联系,教师要精选和学生自身经验相关的知识,把教材内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据加以扩展、延伸,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有意义的学习。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接受,因此有利于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新知,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体现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沟通,活化了课本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问题,例如:当把一水池的水放掉时,水流的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的?现在我们可以品尝到很多反季节的和来自域外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这得益于农业区位的什么条件?等。

2.联系社会热点

与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现实社会相比,教材内容总是滞后的。地理教师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锐利的眼光,善于借助报刊杂志、网络、电视新闻等大众传媒工具捕捉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在备课授课中,不要拘泥于教材,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应用生活中的材料,及时将相关的地理信息融入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地理教学活动,拉近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地理教学增添新的活力。例如:最近发生的地震、火山、台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事例,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按预定地点安全着陆等。

3.结合乡情资源

“增强爱家乡的情感”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情感目标培养之一,取之于学生熟悉的本乡本土的有用地理知识,能引起学生对生活、现实和家乡的关注,产生积极的思考,甚至形成一些建议和措施,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的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江阴市新桥生态农业模式是怎样的?江阴市临港新城的规划考虑了哪些主要因素?是否合理?等。

4.开展实践活动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野外考察,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到外面的世界去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使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增长才干,增强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如:在学习“商业区位条件”后,我组织学生去考察江阴市步行街,从地理位置、交通、租金、人流量、销售量等方面调查,分析步行街布局是否合理,生意能否会越来越兴旺,等。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丰富的、有用的地理知识,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林培英 《如何利用地理案例学习地理原理》《地理教育》2005.4

[2]钟启泉 《“知识教学”辨》《上海教育科研》2007.4

第11篇

偏重书本知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精神世界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内在体验和感悟。尤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今,在中学生中开展实践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目前,为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迫切需要改革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让他们多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为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潜能的开发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1、学生的实践活动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例如学生在野外对照地图实地观察具体地区方向时,就对学生理解地图上的方向很有帮助。学生通过学校及周边地区平面图的绘制,对地图比例尺和图例的理解就比纸上谈兵要好的多;学生对城市环境问题的实地观察得出的环境问题要比从书本上理解的深刻。学生的实践活动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的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比如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实践活动,学生对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来源及使用就十分清楚。

2、学习一切知识的目的都在于应用。

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例如,学生对社区环境调查时,会发现社区建设如采暖锅炉的位置设置,社区绿化建设方案等都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再如学生对城市环境的调查,发现问题,并且能够结合课本知识提出有益的改进方案。

3、社会实践有益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发展。

例如学生对定向越野的实践活动,学生的等高线知识、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知识等都有了迁移和发展。再如学生根据对学校的测量,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对陆地与湖面气温的观测与计算、对学校绿地与裸地的对比观测、对学校教室外有无爬墙虎室内的温度的观测等,都是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4、社会实践有益于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有机的联系。

例如学生对校园环境如污水、废弃物的调查,不但使学生的地理知识与物理知识、化学知识、数学知识、美术知识、语文知识相联系,而且使学生的测量、计算等技能得到发展,撰写论文使语文写作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组织学生的垃圾分类、噪音的测量和水质的化验等都涉及到很多学科的知识。任何一个实际活动都要有综合的知识,任何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综合地运用各科知识。

(二)社会实践提供的舞台要比课堂空间广阔的多

失败的经验与成功的经验,尝试的机会和探索的机会要丰富的多。比如学生通过对学校周边地区环境的调查,不但可以在社区这个广阔舞台上显露才能,而且亲自体验失败的经验与成功的经验,尝试的机会和探索的机会要丰富的多。例如学生在对如何减少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其他污染物的数量时,一开始只是想到绿化问题,后来认为欠妥,又增加了降尘,认为还不足,又想到汽车的尾气排放问题等。因次,实践活动也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1、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每个人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为了履行责任,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主地思考和行动。例如学生在调查学校节水问题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调查水表的数据、设计表格、记录用水次数、进行计算、向全班宣讲。小组成员全体参与实践活动。

2、人际交往能力

活动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要比课堂上充分,即使是个人活动,也需要学生不断同他人进行交流,这些交往是多方面的又是多层次的,学生在其中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例如接受别人意见、坚持自己观点、吸收他人思想中合理成分以修正自己的思想,学习与人合作,例如请人帮助、给人帮助、相互帮助与共同合作等,例如学生在学校节水实践活动中,访问学校领导和教师,探讨学校节水工作,就是一例。

3、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在把自己的思想用语言表达出来之前,还没有把它潜在的学习变为可同自己或别人交流的思维活动。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向全班同学宣讲自己的或本组的观点,就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得到发展,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4、领导与被领导的能力

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作为领导的经历和体验,可以获得被领导的经历和体验。这种体验和经历的相互补充,将会使学生收益匪浅,使其能力都得到提高。班中可能有班长、组长、班委等干部,他们是班级的领导。但是当他们在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中,他们就有可能成为被领导者。被领导也是一种能力。

5、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208-01

一、以学生为中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因此学生必须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要使学生主动参与,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引导,将学生引向学习的心理倾向。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动作、图片等来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其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来,主动建构自己的地理知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听众的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批评。很多学生也习惯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对讨论式、协作式等新的教学模式还不太适应,或参与不够。因此,这里要求教师的角色转变,也要求学生的角色转变。

二、注重学生自身的背景知识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将学生想象为对新知识一无所知,新知识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直接传输给学生。而事实上,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或者说已经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在遇到新知识时,学生会利用自己的背景知识来主动理解它们,从而建构自己的新知识。而这个新知识又将使学习者调整自身原有的背景知识,并会影响到他对后来的新知识的理解和建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设计的问题应是在学生的现有知识背景下可以理解的,同时又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

三、强调互动

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与他人磋商、交流来不断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认识。讨论甚至争论可以刺激个体的反省思考,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

这里的互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二是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反映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教师通过交流把握课堂的节奏和讨论的方向,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及时获取信息和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学生之间的互动,反映了学生之间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和不同的思路,有助于个体及时修正认识,同时从别人的分析中获取经验和教训。

四、尊重学生的个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