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02: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古尔邦节快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古尔邦节上的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民族代表,穆斯林同胞们:
我是来自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回族学***,现就读于工商管理学院12级工管6班。
首先让我用伊斯兰教最崇高的礼节向在座的各位来宾和朋友们,穆斯林兄弟姐妹们。
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节日的祝福。
安塞俩目而来库目 !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的集会,热烈庆祝穆斯林群众的传统节日--古尔邦节。古尔邦节是象征着团结,友谊,祥和和幸福的节日。值此佳节之际,我们各位兄弟姐妹,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庆佳节。我感到非常高兴,也很荣幸能代表少数民族同学发言。
古尔邦节是全世界近二十亿穆斯林的节日,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回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数十个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这个盛大的节日又称宰牲节,与开斋节,圣纪节并称为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古尔邦节的时间定在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过节前,家家户户都把房间打扫的一尘不染,精心制作节日的食品。节日清晨,穆斯林要沐浴熏香,严整衣冠,去清真寺参加会礼。会礼完毕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去墓地祈祷,怀念并祈福过世的人。从墓地回来便开始宰牲,各地穆斯林与节日前备牲,牲一般为骆驼,牛和羊。根据家庭经济能力,富有者可宰骆驼和牛,一般者可宰羊,无经济能力则免。羊为一人一只,骆驼和牛为七人一头。宰牲的肉可分为三份,一份留为自用,一份馈赠亲友,一份施舍穷人。
今天在这个隆重的节日里,我要感谢我校领导对我们少数民族学生的关怀,给了我们这样一个舞台,虽远在他乡,但也人我们过上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节日,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氛围。更要感谢各位省、市领导,百忙之中对我们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谢谢你们。
最后,祝全体参会人员及穆斯林兄弟姐妹节日快乐,身体健康,阖家幸福!愿阿拉襄助,赐福于我们大家。
谢谢!
威宁县城北门河畔,一座具有阿拉伯情调和建筑风格的绿色寺院特别引人注目。其顶部为浑厚饱满的巨大绿色穹顶,气势恢宏,与四角四个三级绿色球体相串的小塔浑然一体。穹顶三级圆球塔尖,挺然托起一弯新月嵌向天穹。
人们一看便知,这是伊斯兰建筑——清真寺。
具有悠久历史的马坡清真寺,毁于清咸丰七年(1858)内忧外患的“镇压”中。现仅存的马坡寺遗址,只剩有残墙断瓦和幸存的北厢。为了保存遗址,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广泛征求穆斯林民众的意愿,另在风景秀丽的北门河畔新建了城关清真寺。
城关清真寺集东西方建筑艺术特色于一身。寺院为前后一体组合,是中、西式相结合的造型。立于正面的是“邦克楼”,威宁回民统称为“礼拜楼”。“望月亭”由顶层巨大的绿色穹顶作亭尖,浑厚的圆弧线与各层门窗的半圆拱门浑然一体,与西梁山的弧形山迹交映成趣。巧妙融入了阿拉伯情调的建筑风格,一入门便引起人们对异国他乡圣地景观的种种遐想。
穿过厅堂,后面是以礼拜大殿为正中的四合院。正殿与后窑殿、南北厢毗连组合成挑檐拱脊、蜿蜒起伏的中国古典式建筑群。正中轴线高朗挺直,两翼结构垂直对称,造型工整完美,结构坚实稳定,后窑殿立于大殿正后,到顶则以亭阁趋应,托起三层宝瓶。塔尖笔直地标识着正西麦加圣址天房“克尔白”的方位。
大殿前廊位于一米高的石阶之上,宽阔明朗。正中为五级缓步石梯,天井与侧大门甬道相连。这富有浓厚生活情趣的庭园风格,反映出回族穆斯林注重现实、追求完美情操的人生态度。
宽敞的大殿内厅装饰素洁、典雅,乳白色的吊顶花板和内壁喷塑涂饰柔和、朴实。整个寺院没有塑像和绘画,后窑殿和正殿设有素净的屏风,上嵌经文。
全殿以红色地毯铺就,在殿西北角陈放着可移动的亭阁“敏拜尔”,意为“宣教台”或“领拜台”。正厅的中轴线上悬挂着一组乳白色的吊灯,两翼则是四组日光灯、壁灯,交相辉映,给朴实、素洁的殿厅带来柔和的光明。
整个寺院,布局紧凑,庄严而柔和,华丽而淡雅,屹立于小河之畔、人民北路繁华路段,为威宁小城增添了一个新景观。
寺庙落成,有人赠长联一副:
上联:
从天穹掷落秀宇,幽庭深院,疏檐琉瓦,添得小城生姿,敢问是何方胜迹?揽古今云霭,考乌撒书史,揭岭背残碑,有扎马图志,郑和遣使,海瑞谏言,典赤政议,一教名流,随沧桑变局百年兴废,楼阁庵堂。值中华之盛泰,抚斯民之抑情,川问暖色,汇新殿回风,摇一湖翠波,掩半壁城霞,缠与长天争皓月。
下联:
借祥云腾起飞龙,高梁横卧,马摆回首,携卷万峰涌来,惊赞此鸿篇巨诵。鉴先贤遗训,阅世事兴衰,听过耳雄风,续康梁变法,逸仙倒清,毛公建制,邓继征鸿,瀛洲蓝图,乘高原爽气备追前峰,芳草回春。绿故里之山色,添新岁之枯荣,葡泉矾珠,涌溪流远逝,携一片浮云,掠两行雁影,扑来湖光山色中。
对联将数百年风云变幻的历史融汇其中,赞颂了历代回民先贤为祖国统一、民族富强和文化进步作出的卓越贡献。从扎马剌丁的天文研究、郑和七下西洋的对外联系到海瑞的刚正不阿、赛典赤·赡思丁的治政精神,对联一一列举,并讴歌历代革新者、革命者的丰功伟绩,把穆斯林的信念与国家繁荣富强紧密联系起来。
与草海之景、湖光山色相应,皓月既是景观,亦是伊斯兰教的象征。清真寺的绿色和故里山色相依存,体现了回族民众与其他民族团结和睦、共存共荣建设美好未来的决心。
节日怀祖奉先修身行善
每逢重大节日,回族穆斯林便开始了以寺为中心的节日活动。每一个参与者都满怀喜悦,以各种纪念形式进行庆祝和交流,并在寺院共同办理的宴席中分享自己的快乐。
威宁回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姑太节。
每年伊斯兰历的九月(莱麦丹月),是每个成年男女穆斯林的斋戒月,从破晓到日落,禁一切饮料、食品,戒一切邪念和非分念头。
斋戒的意义在于,使人学会节制,磨炼意志,清心寡欲,维护安宁。斋戒又是负疚的人忏悔和求赎的方式。斋戒月的最后一日,即伊斯兰历10月1日,就是开斋节,届时将举行会礼和重大的庆祝活动。
开斋节,阿拉伯语称为“诶德·菲特尔”。清晨,男女穆斯林沐浴后前往清真寺聚礼,安排寺院席会餐。无论贫富,各自凭意愿集资或集物,共同分享,并在会礼结束后,把每家每户送到清真寺的“油香”当众散发。大家共度欢乐,互问吉祥,谅解往昔的一切成见或矛盾,在新的生活中互敬互爱,遵从主命。
“油香”是回民风俗中各种节日的礼节性“打散”物,以圣洁的规矩和方式制成,接受后不能任作褒贬,不宜用口直接咬食,尤其注重文雅。
古尔邦节,意为“宰牲”或“献牲”节,在伊斯兰历12月10日,是一年一度朝觐麦加的最后一天。回族民众在千百年的信仰习惯中,已沿袭成为民俗传统。凡一生至盼朝觐的人,都积极参与此盛大集会。有的地方还借机举行较有特色的体育活动。
圣纪节,阿拉伯语称“冒路德·奈比”,时间为伊斯兰历3月12日,纪念诞辰、逝世,故习惯上将圣纪和圣忌合并,与其他“圣诞节”区别。
关键词:新疆内职班 心理健康 对策
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所面临的内在压力和外在压力普遍增多。适当的压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效率,过多的压力则会引起较严重的后果。尤其是对远离家乡在异地求学的新疆内职班的学子,比普通的中职学生又多了更多的压力,心理的毫可能导致许多躯体症状甚至引发精神症状等。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内职班的学生在性别上和学习焦虑、过敏等项目上都存在差异,孤独感、自责和学习焦虑是造成新疆内职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为了应对新疆内职班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对策。
一、分阶段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1.预科阶段
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树立求学他乡的目标与理想,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内地自然环境与风土人情,在心理上早日适应内地的生活环境;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与汉字书写能力,为内职班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高一、高二阶段
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动力,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学会与周围的同学、老师和睦相处,逐渐提高生活能力,逐步减小心理负担,适应内职班的学习与生活。
3.高三阶段
高三学生心理压力较大、负担较重、顾虑较多,部分学生进入实习岗位会面临就业实习的压力,部分学生在校进入高职班面对高考的压力。针对不同的压力,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实习的学生提前进行就业指导,让他们能快速地适应社会,适应实习生活。对于高职班的学生,增强其自信心,树立目标意识,同时利用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放松训练,让学生学会积极应对学习的压力,学会缓解压力的方法。
二、多途径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内职班的教育环境相对单一,教育空间相对狭小,管理模式相对简单,为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多安排学生走出校园,定时安排外出采购、旅游观光;在古尔邦节等传统节日,组织晚会,让学生纵情地歌唱、舞蹈,释放平日学习中积累下来的压抑感,得到充分的放松。这样的活动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2.引导学生增强信心,正视学习的压力
面对学习压力,教师要鼓励学生正视学习,对于不明白、不适应的问题,要积极同老师同学交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课外阅读以及娱乐活动缓解学习压力。
3.全方位、多形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按照教育部、人社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纲和课程标准要求,职校学生第一学年必须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为了促进内职班学生心理健康,学校还可以定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给学生讲些常见的心理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向学生介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介绍心理咨询室。另外,还可以根据内职班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种巧妙设计的活动中,寓教于乐。
三、重视学生的“三生教育”
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这个时候学生对于生命的重视程度较低,不少心理脆弱的学生接受不了打击,很容易受到挫折。“三生教育”是以学生为本,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系统教育。学校通过“三生教育”培养新疆学生树立追求幸福生活、实现自己人生的目标,鼓励每位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热爱生活,积极学习知识和技能,不忘感恩祖国、家乡、父母和老师。
四、培养爱国热情,促进民族融合
我是一名年青教师,有着三年的教龄。在我三年的教学中,我与内出班的孩子接触很多,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这里我想谈谈对内出班政治教学的感想。
1 情感沟通
学生喜欢哪一个老师就愿意接受他的教育,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而学生乐于接受某一位老师的教育,自然也就会更喜欢这一科的老师,也就是“信其道亲其师”。教师要想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信任和喜欢,必须要有人格魅力。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高超的教学艺术打动人、以充满爱的怀抱呵护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愿意更多的为这群孩子付出,去爱护他们,关心他们。记得初一刚来校时,没过多久就是中秋节,这些孩子不能与家人团聚,为了使他们不至于孤单,我领他们在教室开展联欢活动,并且给他们分发了美味的月饼,发到最后多出了一块,我给了班里年龄最小的一个女孩。没想到今年中秋节我收到了远在深圳市松岗中学的她给我发的短信,短信中说到:“老师,中秋节快乐,我还记得初一那年过中秋节时你把多的一块月饼给我。也祝八中所有老师节日快乐!”看了这条信息,我心里非常感动,三年前的一块月饼竟让孩子记忆犹新,原来老师对她的每一点关心,她都那么用心的记着。
三年里让我记忆最深的是2008年11月28日,当时正是过古尔邦节学生休息,我在家里接到了学生的电话,说全班同学都在学校里等我去,有事情要我处理。我急匆匆的从家里赶到学校,原以为是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没想到是他们为我过生日。孩子们都到齐了,买了蛋糕、饮料、水果,还给我买了礼物。当时我开心的流泪了,由于赶上学校放假,教学楼门锁了,所以我们只能在校园里,男生回到宿舍搬了几张桌子,全班同学围成一圈,唱着生日歌,在那么寒冷的傍晚,竟一点也感觉不到凉意。我在心底里高兴,那是我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
情感是人生中最美丽的东西,当我去爱护关心孩子们的时候,我也得到了他们的爱,让我的生活充满欢乐。
2 教会做人
“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这句话包含了深刻的道理,作为班训,我让学生记在心里。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的感召力来自于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自于教师对于学生的爱和宽容,来自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修炼出来的教育智慧。教师要具有耐心细致的个性品质、高尚儒雅的情操情感、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使学生产生“向师性”。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以崇高的师表风范出现在学生中。只有这样才会自觉地用自己的健全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教育学生,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的人格的人。
当学生犯错时,我不会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批评,我都会耐心的问其原因,帮助她分析道理。比如有学生未交作业,我会先问清楚原因,然后告诉他们无论是什么理由不交作业都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应该在老师没有询问之前自己主动找老师解释,然后将作业补上并保证不会再有第二次。
记得在距离中考仅剩一个多月时,班里有一个女孩由于谈恋爱成绩下降。当我与她谈心时,她告诉我道理她都明白,只是自己有时候做不到精心学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我与她谈起了她的父母,女孩哭了,谈起了她初一刚来时的雄心壮志,女孩似乎平静了许多。我要让她明白:我们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活着,我们要为所有关心我们的人负责。
后来这个女孩顺利升入了广东省东莞高级中学。教师节我收到了她的来信,信中写了这样一段话:“老师,谢谢您,在我灰心时,由您鼓励;在我难过时,由您安慰;在我挑战时,由您支持。因为有您在,我才有今天,不知道怎么感谢您才好,我会用优秀的成绩来报答您。”读完这封信,我觉得自己多么幸福。每到节假日,我都会收到他们的来信或是接到电话,说心里话,我很感谢这帮孩子。
3 成绩提升
爱迪生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在与学生建立了情感的基础之上,在学生懂得基本做人道理的前提下,学习成绩的提高应该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班里有一个学生汉语很弱,平时沟通都存在障碍,因此课上很少能听见他的发言。但孩子很懂事,平时学习非常刻苦,晚睡早起,意志力这么坚强的孩子很少见,因此我平时也更多的关注他,关心他。结果中考顺利考入深圳市松岗中学,教师节接到他的电话,汉语水平依然不太好,他告诉我中考成绩排在班级中下水平,他很羞愧,但没有失去信心,一学期后会告诉我好消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以后,人们越来越重视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每逢国家法定节假日,出去旅游的现象就非常普遍。尤其是五一、十一,旅游景点都成为比较热点的话题。据统计,1999年我国有组织接待旅游游客的人数达525万人,当年旅游收入为326亿元,占同年国民生产总值的0.12%,但是根据2009年的统计数据,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9.08亿人次,1.29万亿元,占同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6%。由此可见,我国国民旅游意识不断提升,旅游业已经逐步深入到平民日常生活当中,而且旅游业作为国家第三产业的重点,是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宗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地域性,主要反映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俗上,是我国非常宝贵的旅游资源。我国的宗教文化资源丰富,有我国传统的道教、佛教,也有外来的伊斯兰教、基督教。旅游业虽然是以盈利为目的,但是与其他商业形式不一样,它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为在旅游的过程中,也加速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对我国宗教文化有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宗教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宗教文化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宗教文化是旅游也的重要发展方向,极具旅游价值。因为宗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符合人们追溯历史进程的心理,是最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目前,世界范围内信仰宗教的人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尤其是国外非常重视宗教文化的建设。而在我国,主要是朝圣烧香拜佛,来表达对美好生活虔诚期望。这些在旅游投资者眼里都会转化为强烈的旅游动机。例如,世界上一些著名的佛教圣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耶路撒冷、伯利恒、罗马、梵蒂冈,这些国家的宗教旅游业都发展得很成熟,成为国际旅游业的中心。我国各种宗教名胜古迹非常多,仅国家批准的重点历史文物就有150多处。我国的百花争鸣,百花齐放,但是主要以佛教为主,发展到唐代达到鼎盛时期,那个时期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寺院、石窟、佛塔,比较著名的五台山、敦煌莫高窟、武当山、乐山大佛等等,每年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海外信徒、专家学者、一般游客。
围绕衍生出来的民间风俗也是极具价值的旅游资源。例如与宗教有关的节日,傣族的浴佛节(泼水节),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台湾的妈祖还愿节,每逢这些节日,都会吸引人们的眼球,世界各地的信徒纷至沓来。一方面游客身临其境,欣赏各种宗教文化艺术之余还可以增长宗教知识,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人们朝圣膜拜的心理。
宗教文化也可以通过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形式来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例如,一些具有鲜明宗教特色的电视剧都搬上荧屏,广为传播人们在欣赏精彩剧情的同时也接受着的洗礼。例如宗教的典型代表剧《西游记》热播以后,火焰山、水帘洞都成为人们探访的足迹;陈好主演的电视剧《大敦煌》真可谓是剧情跌荡起伏,场景恢弘大气,剧中有许多展现敦煌莫高窟的场景,这部剧热播以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敦煌迷,随着《少林寺》的上映,许多游客都踏上了南少林的征途。
二、旅游业促进宗教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宗教文化也逐渐成为旅游业的重点项目,宗教文化借助旅游业这个平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宗教圣地每年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这些不仅有利于各种宗教文化的学术研究和考察交流,而且对宗教文物也起着保护和修缮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政策的颁发,许多宗教文物古迹都得到了恢复和修缮,例如承德避暑山庄、敦煌莫高窟等都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项目,不仅得到了很好的恢复维修,而且大力宣传人们文物保护的意识。一些宗教圣地的寺庙(如云南的筇竹寺、承德的外八庙、北京的潭柘寺)也都修缮一新。通过整理修缮以后,不仅是为了吸引游客,拉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保护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再者,具有教化的作用,让生活在尘世中疲惫的人们,偶尔放松一下,涤荡心灵,从而鼓起生活的勇气,这也有助于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
然而,旅游业不仅仅给宗教文化带来积极作用,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由于近些年旅游人数剧增,许多人为破坏历史文物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一些游客在寺庙的柱子上乱涂乱刻,“某某人到此一游”的字样随处可见;曾经的寺庙一下子热闹喧腾起来,完全没了暮鼓晨钟的宁静气氛;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也由于人流量过大,呼出的二氧化碳腐蚀石壁上的图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981年峨眉山金顶被焚于一炬,也是由游客造成的。如何在宣扬我国宗教文化的同时,保护历史文物古迹是我们旅游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旅游投资者不仅仅只以盈利为目的,游客也不能只贪图快乐而为所欲为,爱护宗教文物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宗教文化与旅游经济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但是共同发展是它们的总统目标。由上可以看出,开发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重发展的必然趋势。旅游业为我国的宗教文化的发扬和传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旅游这种渠道,不仅可以让我国优秀的宗教文化遗产走入每个公民的心理,而且也有助于走向世界。旅游活动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方式,通过旅游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增长宗教文化知识,洗涤心灵,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另一方面,宗教文化是旅游业前景非常广阔的资源,都说“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宗教文化不仅传承的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信仰,这恰恰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心理特点,这是不可多得的商机,可以给旅游业带来广阔发展空间。可以说开发宗教文化旅游项目是一箭多雕,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可以看出,旅游业已经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越来愈大,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国外有许多比较成功的旅游业经验,我们可以吸取这些优秀的经验,在大力发展宗教文化旅游经济的同时,也做好历史文物保护工作,使宗教文化更好地服务于旅游业,立足于两者的长远发展,从而充分发挥它们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节目编排;新疆电视台;对策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3-0096-02
面对近年来国内电视节目编排日趋白热化的竞争,新疆电视台只有理性面对,进行全方位的节目编排改革,才能赢得电视节目竞争的主动权,改变《全国各地方卫星电视台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名落孙山的窘境。
经过对新疆电视台节目编排存在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新疆电视台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革:
一、增强四种意识是节目编排改革的基础
电视是一种传播媒体,同时又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这就要求节目编排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深厚的文化底划,尤其要增强以下几种意识:一是喉舌意识。哪种节目能播,哪种节目不能播,导向是否正确,口径是否与中央保持一致,节目编排人员都需认真仔细的研究。二是受众意识。有文章说中国的电视期待着编排大师,而真正的编排大师就应把研究受众的接受状况作为自己编排节目的前提。无论一般栏目,综艺晚会还是电视剧,两三分钟就需要一个兴奋点,如果节目引不起观众观看兴趣,观众就会换频道。因此,新疆电视台应树立以受众为本的观念,科学区分观众层次,艺术地编排节目,做到编排的节目题材广泛,雅俗共赏。三是竞争意识。新世纪的电视行业面临着外部、内部传媒的严峻挑战,竞争成为电视台生存发展的必须。就节目编排而言,竞争会导致各类栏目在收视影响下的优胜劣汰,促进电视事业的发展。新疆电视台的节目编排人员一定要树立“让观众看我们的节目”的信念,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四是市场意识。电视媒体产业化经营已使电视台的经营从节目交换变为节目买卖。电视剧、大型文艺节目、专题片、广告等已经以商品的形式进入流通和消费领域,这就要求节目编排人员通过市场调查,了解观众喜欢什么样的节目,社会上在流行什么样的节目。
二、开发多种栏目新形式,积极参与竞争
作为新疆实力最强的电视台,新疆电视台走出新疆,参与全国竞争是大势所趋,积极开发新的受欢迎的栏目形式已迫在眉睫。
2007年《新周刊》在总结中国电视的经验时,提出2006年较受欢迎的10种节目形式:真人、公益、高端、方言、混搭、独播、季播、BlmgBling、植入、定制。这10种节目形式中,以新疆电视台目前的制作实力来看,真人、公益、方言、混搭因为对制作成本的要求不高,比较容易被接受。高端、独播、季播、Blmg Bling、植入、定制在学习使用上应持审慎态度。
目前,新疆电视台已经做过一些公益、方言节目的尝试,特别是XJTV-6的《新疆羊肉串》这类方言剧,形象表现出新特的人文和地域特点,极具接近性。新疆电视台总编室主任霍延敏认为,方言牌只能主打本地市场,不适用于面向全国受众的XJTV-1。
高端节目在新疆电视台自办节目中间还不存在,这一方面和新疆地区受众的认识水平、欣赏水平有关,一方面也和制作能力有关。新疆多民族化、语言过于复杂化、层次过于多样,虽然主打高端意味着电视台对于精英群体的重视,但高端类栏目制作技术上并不难,难在节目精粹。
谈到独播,新疆电视台总编室主任霍延敏表示无奈,他承认需要强大资本支撑的独播剧对于新疆电视台目前的状况而言无疑是拔苗助长,不可能有这么多的经费支撑一部连续剧,市场风险太大。往往在全国内地不看好的连续剧,在新疆就很受欢迎,有时候内地热播的连续剧,在新疆却不受欢迎,购买连续剧有许多的风险。另外,目前新疆电视台全年播出至少2000集电视剧,购买独播剧势必会影响全年购买计划,新疆电视台也不可能一步到位直接跨入独播剧的行列。
季播的方式由近年来比较活跃的湖南卫视先行尝试,事实上也没有做到实至名归。新疆电视台可以参照受众研究,以农村观众为对象尝试进行季播,在农忙时期,应该适当缩减有关农业节目的播出,而在秋收过后则加大对农村农业节目的供应。也就是说,一张节目大表不能统领一年了,要预留出可以灵活调整的时间。
Bling Bling和植入的方式对于新疆电视台来讲应该是一个目标,而不是马上改观的结果。因为这二者需要成熟的文化市场氛围,需要电视台本身的号召力,也需要相应的强大的资金支持,因为闪亮动人的明星并不是好请的,是要花钱的。植入的方式,目前可参照的典型还是湖南卫视,比如将《又见一帘幽梦》的男女主角被请来参加《快乐男生》,并配合电视剧的播出,为之设计一些特别环节,他们还在《快乐大本营》、《越策越开心》、《背后的故事》中频频出现,连续剧和多档综艺节目进行对接,达到了较好的自我宣传效果,
《又见一帘幽梦》在晚间黄金时段的取得了较好的收视佳绩。但是这种方式目前对于新疆来讲缺乏合适的平台。
定制作为电视广告的“老一套”,新疆电视台并不陌生,不过原来我们的定制仅局限于商业广告、电视购物这些纯广告节目,为广告主以不同形式度身设计节目值得尝试。不过,这需要单独的策划制作班底,强大的市场支撑,但是对于新疆电视台来讲,这种方式还算是切实可行的。强化黄金时段节目编排
节目编排本来就是在玩一个时间游戏,对于电视来讲不能独播就首播,不能首播就先播,是各电视台屡试不爽的箴言,同类节目同时段不妨早它几分钟播,这样收视效果也会大为不同。这个时间差也是新疆电视台节目编排时应该注意的。
强化黄金时段编排的一个重要基础是执行品牌战略。电视台各个频道应该至少有一档集中频道精英、精心制作,在本地市场上叫得响的节目可供编排。如果各个频道都有一档黄金强档的品牌节目,那么强强联合的效果就表露无疑。
强化黄金时段的编排还要关注本地时段的特殊性。新疆人的黄金时段比内地多一些,因为少数民族过节时间不一致,至少要多两个:肉孜节、古尔邦节。学生的黄金时段是寒暑假白天,因为毕竟出外旅游、玩耍的是少数。成年人的黄金时段是普通节假日。
时差把新疆的时间分成两类,北京时间和新疆时间。传统的说法是时差2小时,事实上上下班时间相差仅1小时。新疆人一般晚19:30下班,20:00点~20:30是回家做饭的时间,约21:00是全家吃饭时间,凌晨00:00左右睡觉。因此新疆人的黄金时段一般在21:00~00:00,
强化黄金时段的编排还必须做好专业频道的分众化研究,比如儿童频道,儿童的作息特点与成人不同,黄金时段也不一样,儿童的黄金时段一般为18:30~21:30。另外,XJTV-1面向全国受众,在全国的收视率飙升带来的经济效益与新疆电视台其他频道相比不可同日而语。然而面对内地受众,新疆地区的人口受众实在是九牛一毛,不可因小失大,
因此新疆电视台必须要着眼全国,即在播出节目时不可与内地产生太大的时差,最好以内地时间为标准,兼顾本地受众。
四、改革次黄金时段节目编排
对于全国卫视来讲,次黄金时段编排结构雷同,在黄金时段即将到来前1小时左右相当明显。一类节目样式是电视剧,影视频道、生活频道及都市频道都在此列,且多以重播近期剧或老剧为主。一类就是地方新闻的集体撞车,全国有22家卫视台都将与中央台《新闻联播》极其相似的本省新闻联播放在黄金时段之前播出。一类是娱乐新闻节目,难逃千人一面的窠臼。
次黄金时段的节目编排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虽然次黄金时段电视开机率最高,但全家人共同收看节目,所谓“众口难调”,给节目编排增加了难度。因此次黄金时段的节目编排要有的放矢,不能主观主义或不负责任地随意编排。二是,频道竞争对收视率的影响非常大。随着电视竞争的更加激烈,电视节目收视率还会进一步降低。
因此,在进行次黄金时段的节目编排时,首先要对次黄金时段预期的收视率和观众喜好兴趣进行认真调查,进而科学地预测分析。只有遵循观众收视规律来安排不同的节目,才能锁定忠诚度较高的观众,才能吸引游离型、边缘型甚至绝缘型观众,才能提高收视率和占有率。新疆电视台不妨专门做一次观众调查,定量定性了解观众构成及其喜好兴趣。次黄金时段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节目?目前仍然缺乏充足的观众调查及数据支持,只能初步地假设,这些观众至少有这两个特点:他们的构成复杂;收视诉求点是轻松和愉悦。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我们国家也不例外。而中华美德正是所有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瑰宝,我们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传统文化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传统文化观后感1近日看到一幅漫画漫画中,一位厨师身上写着,寒假培训的资料,旁边是一幅传统文化的锅,被架在火上,另一边是两个人捧着热汤在品尝,
这幅画面,让我觉得我们应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经典美德。
众所周知,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已经拥有五千年的竹文化历程,经历了历史的长河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近代社会最后到达线的时候,中国的美德早已深入人心,传统文化是历史的象征,在历史中漫长的过程中不断被洗涤从最初的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到现在的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哪一个不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诗歌中大量赞美歌颂祖国山河的诗和人的真善美的佳作,数不胜数,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解除了人们生活的质朴安宁和谐,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写出了他对隐居生活的悠闲安详的喜爱,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建筑也无不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每一个建筑的独特风格都有不同的意义。所以建筑才被称作凝固的艺术,比如说中国古代建筑一般都是房檐向上翘起一层一层,每一层都比上一层大而且宽,这不正是体现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终极全,的特点吗?可见一个小的艺术中都蕴含着那么大的声音,足以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中国的民族节日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例如傣族的泼水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蒙古族的那达慕集会,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应该弘扬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一直延续下去,不能让这些文化在我们的手中销声匿迹,国家在不断,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去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政府也应该保护我国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绵延不绝。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去弘扬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多的人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带动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创新,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让中国的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永垂不朽,使中国更加强大,祖国更加美好。
传统文化观后感2“过年了!过年了!”我高高兴兴地跑出了家门。
今天是除夕,爸爸,妈妈,我在家门口玩。刚走出大门,就看见门的两旁贴春联,上面写着:冬雪欲白千里草,春晖又红万朵花。上面的字又黑又大,外面有一圈金色的外圈上下两面都有好看的花纹。
“爸爸,妈妈,我们一起去看邻居家的对联吧!”我建议道。爸爸,妈妈点了点头,拉着我的手一起去看邻居家的对联。我们一路上看着,对联各种各样,语句各不相同,有的是:“春回大地千峰秀,日暖神州万木荣,”有的是:“旭日融和开柳眼,春风摇曳送莺喉,”还有的是:“岁自更新春不老,花多增艳水长流”......我看的眼都花了,不管哪一种都表达了人们的美好心愿。
我看着看着,手开始痒痒的,不由自主地跑到爸爸妈妈前面,做了一个鬼脸说:“妈妈,爸爸我们把家里剩下的大门都贴春联吧!”“好的,不过你不要乱贴。”
“保证。”我和爸爸,妈妈回到家里一起去贴对联。我精选了一对春联,站在一个凳子上,把双手举得老高,脚踮得不能再高的时候,对联才找好了位置。
“爸爸,快一点,我快坚持不住了。”我在门口外面高声喊道。我举着对联在外面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爸爸拿着胶水才出现在我面前,我和爸爸一起奋力地把春联贴了上去。
贴完了春联,妈妈就神秘兮兮地问我:“贝贝,春联有哪些历史呢?”我摸了摸脑袋,想了很久说:“您来告诉我吧!”
妈妈笑地说:“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时,四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幅春联直到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原来,一对普通的春联,也有自己宝贵的故事。我真是开了眼界。
传统文化观后感3说起春节,那可是我们中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每逢春节,大家都会团圆欢聚在一起。
每年的除夕夜,我们一家都会去爷爷奶奶家过年。我们要祭神佛、祭祖先,保佑来年大家都平平安安。奶奶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有我爱吃的红烧肉、油焖大虾、大闸蟹、白切鸡,还有一条大鱼,寓意着“年年有余”,当然也少不了汤圆和年糕了,寓意着“团团圆圆”和“一年更比一年好”的意思。真是满满的祝福啊!
吃好饭,我和妈妈去街上看烟花。烟花真是绚丽多彩,漂亮极了。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一把撑开的大伞;还有的像一条条雨丝,从天而降。真是美不胜收啊!当“噼噼啪啪”的炮竹声响起时,我不禁想起一首诗:“炮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看看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我想大家一定是吃着年夜饭,看着电视吧!
除夕,让我最欢喜的事就是爷爷给压岁钱。压岁钱装在一个红包里,要放在枕头下面。爷爷希望我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快乐成长。
正月初一,我们都穿上新衣服、新鞋子,去给长辈们拜年。这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不是又热闹又有趣呢?
传统文化观后感4日已西沉,似水墨般泛红的晚霞晕染在天边,暮光浅浅映在女子的脸庞,孤身一人静默于楼阁阑干,玉手中的绣花针在丝布间游走穿行。“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树,望断归来路”她绣着,望着,不觉间,泪已沾裳,肠已断。她不曾停过,唯恐再见之时,绣还未成,将万般情思、千般愁绪和那数载芳华绣于那绢丝布,绣进那田心间。
刺绣,就这样带着无数深闺女子的情与恋,不觉间已然走过了数千年。
总会醉心于刺绣之美,数以千计的丝线在绣布间交织,似有命运的安排,或曲折盘绕,或细密纵横,每条丝线都的出现相遇都恰到好处,冥冥之中早已注定。当所有丝线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那绣作便有了生气灵性。不同丝线的“相遇纠葛”,呈现出的是不同纹路质地的视觉盛宴,使单单丝线表现出世间万物百态。它可似水墨般清逸淡雅,亦可如油画般鲜亮明丽;既有水彩之润变通透,亦有素描的立体可感。分明清晰不输于高清相片,却在深浅不一的视觉触感上更胜一筹。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惊叹于绣娘们那双灵巧纤手,如何将冷冷丝线绣出活物之灵动。染线劈丝,绷布绑架,构图勾稿,穿针引线……看似简单的技艺却不知需要她们多少时日的习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老绣娘闭眼劈丝,最细的仅有发丝的十分之一。可又有几人会知晓,这是几十年与丝线的朝夕相处,方才有了闭目不视却心灵互通的“默契”。很多绣娘当她初次与针线相遇便不愿离开,她们将自己的青春甚至一生交给了刺绣。以针作笔,以线为墨,以布成纸,彩线似有情,随银针交错缠绕,丝丝缕缕的脉络间好像在替每位绣娘诉说着什么。
古代女子闲时刺绣,身已静,心亦静,唯有心中愁绪难解,便只好穿针引线,绣与一绢丝布,将心事娓娓道出。“美人望断秋水暮暮朝朝,一针一线遥寄如丝爱恋”愿化风随君,奈何闺深人寂,只将布绣“从头到底,将心萦系,穿过一条丝”念君千里,赠君万情。
如今的绣娘何来古时深闺的相思愁怨?使她们依旧坚守在布架前刺布绣花又是什么?“每年都会给家里的儿女孙子绣衣裳。现在都是用机器了,谁还会穿这个?”大山里的一位白发老人,手抚件件绣花衣,深陷的眼睛泛着微微黯淡的泪光。“热爱刺绣,想把这份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这需要每位绣娘能沉得下心,守得住贫。”一位开办绣工坊的绣娘,手持针牵线,无偿教人刺绣,却依叹愿者甚少。人们似乎不曾注意到每件绣品间的一针一线都饱含各样深情,有单纯的热爱,亦有满溢的心意,更有传承的坚守……机器下的刺绣虽形似却不神似,虽极致平整精细,却总少了份人的温情。这份情,若用寥寥几字去表达,恐无法承载。只在绣娘们用手用心去绣时,其中千万种复杂的思绪情意,便全然流露出来,缠于每缕丝线上,寄在每针绣迹间。
闭眼,静心,轻轻抚摸,可曾感受到针线间穿越千年的闺怨和永存温热的深情?
传统文化观后感5赛龙舟是中华民族端午节的传统活动,这个活动的起因是为纪念我国古代时的伟大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今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我有幸和爸爸观看了一次赛龙舟。尽管当时是早上7点钟,岸上已经是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比赛还没开始,两岸已经是掌声雷动,吆喝震天。爸爸拉着我左冲右突、前推后挤,我好不容易才挤进人群中,站在这人群中,我真有一种唐僧师徒步入火焰山的感觉。
一条条精美的龙舟停泊在江边,龙船狭长、细窄,一个个龙头非常漂亮,栩栩如生,龙尾也像蟒蛇的尾巴和狮子的尾巴熔合在一起。从远处看,就像几条蛟龙在水面上整装待发。每一条船上赛手的衣服样式整齐、颜色鲜艳,只是颜色不同,有的红色,有的黄色,有的蓝色……真是绚丽多彩,好看极了。
赛龙舟开始了,每只龙舟都像一支离弦的箭,一个劲的向前冲,每只龙舟的速度都不分上下:一会儿红色1号领先,不一会儿蓝色8号又追上了。突然,划船手好像力气大增,每一只龙舟的速度更快了。这时,击鼓手开始鸣鼓了,划船手顿时很有节奏的跟着喊起:“咚!咚!咚咚咚!嗬!嗬!嗬嗬嗬。”天公也好像来助威,开始下起了毛毛细雨。真是鼓声!人声!助威声!
张惠宾:先从一张照片谈起。我看到一张1969年你在内蒙古草原挎枪骑马的照片,是谁给你拍摄的?
谭明:1968年中学毕业后,1969年3月我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当战士。你说的那张照片是我们连队上的一个战友拍的。作为学生,我们一到兵团看到马很激动,都想上马比试比试。当时我在团部警通排,排里有几匹战马,我们要经常出去遛马,所以骑马机会比较多,还算有两下子。
张惠宾:那时候你拍照片吗?
谭明:我和兵团的几个好友经常互相拍些纪念照,自己摸索着冲洗照片。其实上中学时我就给同学拍纪念照,我家里有一台135相机,我经常用它拍照片。之前摄影书籍很少,都是同学之间你知道这点我知道那点,大家一起玩。我接触摄影很早,但那时没有想法专门去拍点什么。
张惠宾: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意识地拍摄照片?
谭明:1971年我调到首钢工作,首钢工会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因为我拍过照片,就帮忙拍各种活动。这期间,我认识了钱元凯,他也喜欢照相,我们就一起拍,一起冲洗照片。在这之外自由创作一些工人肖像、工人干活场景等。有时也搞一些创作拍摄,参加展览。这算是初期的创作,比较肤浅,基本都是摆拍。
张惠宾:这是你走上摄影道路的起点,属于半职业式拍摄。从什么时候开始摄影成了你的专职工作?
谭明:1979年我调到北京民航局工作,1985年民航局成立业务宣传部,创办《鹏程》杂志(现为《中国之翼》),办刊宗旨是做旅游期刊,宣传中国的民风民俗及各地风光,也报道民航方面的新闻。过摄影,也喜欢摄影,就进了业务宣传部,开始专职搞摄影。
“意志与毅力在我的摄影道路上起着决定性作用。”
张惠宾:专职做摄影之后都拍摄些什么照片?什么时候开始拍摄风光的?
谭明:主要按照《鹏程》杂志的定位要求拍摄世界各地少数民族的风情、节庆。比如1987年我去新疆喀什拍摄后刚刚恢复的“古尔邦节”,人们跪在清真寺前祈祷,大阿訇念完之后家家回去宰羊。
张惠宾:你如何把握这类题材的拍摄?这种状态持续了多久?
谭明:因为我们本身既是摄影又是编辑,所以到了现场看到什么拍什么。我经常在大巴扎里转,跟现在的“扫街”差不多,拍回来之后自己编,以组照形式刊出。这种状态持续有四五年之久。之后,我们轮流负责一期杂志。因为是季刊,每人有三个月的时间自己想专题,然后出去拍摄。这样我跑的地方就多了,不止拍民俗风情,开始拍各地风光。
张惠宾:为什么选择风光摄影?最早是去哪里拍风光?
谭明:一方面跟我早期接触国外的画报和广告有关,而且民航局很早就出挂历,挂历是以风光为主,所以那时我就想多拍一些中国壮丽的山河美景,尤其向往拍摄名山大川。另一方面跟父亲对我的影响有关。我父亲是军人出身,曾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为求解放行“两万五千里”,那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一直支撑着我在风光摄影的道路上走了一程又一程。
我最早是1989年去梵净山拍风光,那时的梵净山还是一个自然保护区,云雾非常漂亮,我拍了很多照片,拍完之后自己一看确实有一种自然之美。之后我就着力于风光摄影。风光摄影绝非易事,我曾冒着﹣35℃的严寒在长白山雪地里拍摄,也在世界屋脊阿里经历过生与死的对话。所以意志与毅力在我的摄影道路上起着决定性作用。
“‘真’里面可以体现‘美’,但如果这个‘美’不是现实存在的,你根本拍不出来。”
张惠宾:大家都在说“风光摄影”,你和李少白先生作为风光摄影大家,怎么界定“风光摄影”?它的内涵是什么?
谭明:风光摄影就是摄影师在面对自然时,对美的鉴赏和评判。它不只是对大自然景象的一种记录,更包含很多因素,比如蕴含于自然风光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风光摄影在中国有着深厚和广泛的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怡情山水,寄情于景是很多中国文化人的审美取向和艺术取向。
李少白:风光摄影就是以大自然和依附于大自然的人文景观为题材,从审美角度进行拍摄。一定要强调“审美角度”。比如王久良拍的《垃圾围城》,就不是风光摄影,因为他是从社会学角度去拍的,他想带动社会关注这方面的问题。而谭明拍的就是标准的风光摄影,因为你拍的主要还是大自然的美,目的是让大家从审美角度去欣赏它。至于你的作品,作为资料也好、知识也好在传播,那是另一回事。举个例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你说里面有没有知识?肯定有,我们可以通过这首诗研究唐代社会。但作者并不是以此为目的创作出这首诗,他主要还是抒情。
有的杂志把谭明定位为国家地理型摄影师,我认为地理类杂志刊登照片还是以传播知识为主,只是利用审美手段使照片拍得比较好看,但好看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所以地理类杂志签约摄影师首先要明确的是传播知识。
张惠宾:近些年摄影界热议“风景摄影”,你觉得“风光摄影”和“风景摄影”有什么区别?
李少白:顾名思义,“风景摄影”是以一个地域的景色为主。而“风光摄影”可以是景,也可以不是景,重在对自然的审美。实际上“风光摄影”和“风景摄影”有交叉。
谭明:现在热议的不光是“风景摄影”,还有“新风景摄影”、“新风光摄影”等,我觉得这都是媒体在炒作。山山水水大风光与草木花的小品风光不过是题材不同,表现形式和手法有区别,但都属于风光摄影这个大类。
李少白:摄影界热议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文人的固有观念,总是在艺术中强调思想与社会功能,而对审美重要性认识不足。比如中国历代文人对“词”的评价不高,说“词”是“诗余”,“诗”高于“词”。为什么?他们觉得“诗言志”,而“词抒情”。我不同意,凭什么“诗”非要“言志”?“诗”和“词”只是在题材和形式上有一些不同而已,本质上是一样的。再说“言志”就比“言情”高?现在有些人特别强调个人修行、思想,我认为更应该崇尚审美。当今中国审美比思想更重要。如果一个人有极强的审美能力的话,那么对他来说,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张惠宾:审美本身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思想?
李少白:不是。思想有观点和主张,需要通过逻辑性的语言表述出来。20世纪人类最大的教训是什么?我觉得有两个:一个是认识到人不能和自然做对,要和自然和谐相处;还有一个,20世纪是人类思想交锋最激烈的世纪,尤其是各种主义的交锋。最后证明什么?证明了没有哪一种主义是绝对正确的,现在要强调共存,谋求多元化发展。
回到摄影,纪实摄影主要有两个功能:记录历史和关注社会。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通过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摄影就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所以审美不是纪实摄影的第一要素。而风光摄影的主要任务是美育,审美是第一位的,不审美就不叫风光摄影!
张惠宾: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谭明:同意。风光摄影的艺术表现是一种美的再现,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思想及心路的表述。美在每个人心中虽各有不同,但美却是人们不断追寻的目标。人类离不开美,社会更需要美。只有表现了美,才称得上是风光摄影。
李少白:现在很多人刻意逃避“美”这个字,认为一提“美”就低俗,这是不好的倾向。作为“美”来讲,现在固然有一种泛滥,或者是审美疲劳,或者是一种庸俗化,但我们不能否定“美”。人类的精神领域归结起来就是“真善美”三个字,“真”是根本,但最高级的是“美”。
张惠宾:风光摄影里“真”和“美”的关系是怎样的?
谭明:风光摄影离不开纪实,很大程度上具有纪实性。“真”里面可以体现“美”,但如果这个“美”不是现实存在的,你根本拍不出来。我就是在“真”中求“美”。很多人去拍素材,然后在暗房制作,这种攒出来的片子不叫摄影。风光摄影是一件既严肃又严谨的事情,如何真实地再现心中的真善美是每一个风光摄影人面对的课题。
“风光摄影更深层次的再现是用视觉影像解读文化与自然的联系。”
张惠宾:你从风光摄影师的角度理解摄影的根本属性是什么?
谭明:就摄影术的发明本意来讲,摄影就是忠实地记录客观景象。摄影的根本属性还是纪实。它所表述的是社会各个不同的层面,不管是风光还是风情,是建筑还是人文纪实,都是在自然与文化之间不断显现出的社会现象。
张惠宾:你自己怎么看待国家地理型摄影师这个定位?
谭明:摄影师足够了,不需要其他修饰语。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干什么。
李少白:别人如果说我“师”,我极为不高兴。“师”和“家”是有区别的。“师”是一种职业,一种手艺,比如理发师什么的,没有叫“理发家”的。“家”一定是和思想和艺术有关系的。
张惠宾:你愿意别人称你为“摄影家”,但又不愿意有“思想”?
李少白:大家不要误解我反对思想,思想是很重要的,但摄影不是表现思想最好的工具。任何一个艺术门类都有自己擅长的表述和固有的功能。拿文字来说,它能清晰准确地表述思想,但对于感觉,有时它表述不清楚。比如疼痛,你想要表述清楚,就需要很多形容词或是比喻,那么看文字的人必须有同样的生活经验才能理解你所表述的疼痛的感觉。否则,你的形容和比喻就毫无意义。反观图像,它直观易懂,可以清楚地把人类的感觉表现出来。所以作为一个风光摄影家,你拍照片不要妄图说这张照片是表现某种思想或某种观念的,它表现不了。
张惠宾:我理解你说的“让思想滚蛋”,一层意思是说摄影担负不了表现思想的任务,再一层意思是你不愿受思想的桎梏?
李少白:也不是,我说的“让思想滚蛋”,就是说不要干自己干不了的事儿!为什么我会说这句话呢?有一次我听一位摄影家讲他的风光摄影,他就强调风光摄影的思想性,特别提到他拍的一张有纹理的树节子怎么怎么有思想。结果讲课结束后一个毛头小子直指他说:“您这张照片我看了半天,不理解有什么思想!请您具体讲讲它的思想性。”摄影家说了三分钟,意思是反正这张照片有思想性。主办方负责人最后说了两点:第一,艺术家必须要有很高的思想境界;第二,艺术家的作品一定要有思想性。这两点我都反对。这也直接让我说出了“让思想滚蛋!”这句话。我认为,风光作品主要不是表现思想,而是去触动人类的内心世界。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潜藏着很多东西,但你通过感官看不到也听不见。那怎么去认识它呢?就是通过艺术去触动它。我说的“让思想滚蛋!”就是让思想从风光摄影当中滚蛋。回过来说谭明,我认为谭明最大的贡献是把中国的风光拍得非常美,并没有说传递了什么什么思想。
谭明:我理解你的意思是,摄影师在拍摄前就要思考怎么去完成你的构想,而不是在拍摄完成后赋予作品所谓思想。虽然摄影很大程度上见仁见智,但这样的牵强附会来得不实在,观者看着也不舒服。我觉得一幅作品七分在拍,两分在看,一分在说。其它交给观者,我们不要限定观者的思路。
李少白:现在中国风光摄影备受争议,一些风光摄影家纷纷寻找出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转向观念,我觉得他们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为风光摄影正名,实际上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另一种倾向是说风光摄影不是再现而是表现。表现什么?表现内心的风景。我觉得风光摄影最重要的还是再现!再现分两种,一种是把大家都看得见的东西呈现出来,这种再现在目前摄影器材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容易做到,无非是构图好一点,用光好一点。另一种再现,就是像爱德华·韦斯顿和安塞尔·亚当斯那样的摄影大家,他们也是非常逼真地再现,没有人为改变拍摄对象,但他们能看到别人眼中看不到的东西。所以我不同意“再现就低级”,“再现”也不是一个贬义词。摄影就是“再现”,好的摄影家就在于他能不断去发现,把发现的东西再现出来。谭明就是一个“再现”非常棒的摄影家,他的发现能力很强,眼光比较独到。他的《中国最美的地方》确实不错,再换任何一个人去拍,可能都不会比他拍得更好。
张惠宾: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谭明:他说的有些绝对。风光摄影的创作离不开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熏陶。山清水秀的名山大川,不仅仅是自然景致,更是人们修身养性、寄托理想的家园。所以风光摄影不光是再现,再现是基础,更深层次的再现是用视觉影像解读文化与自然的联系。
“把大家共同认知的特征拍出来,这是很关键的。”
张惠宾:现在整个社会都在提“美丽中国”,这几十年你也一直在拍“中国最美的地方”,这是你的一个很大的成就和贡献。这方面你有哪些比较深刻的体会?
谭明:我喜爱风光摄影,每当我面对自然,就会尽情寻觅那震撼心灵的景观,抒发我内心对美的探求。自然界的山山水水,既是我的创作源泉,又是引领我成长的师长。只有了解自然才能了解我们自己,正如老子所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投身自然,才能尽己所能地用视觉语言展示生养我们的土地。
李少白:我跟谭明一起上过峨嵋山,峨嵋山有两个主要建筑,金顶和万佛阁,谭明认为最具代表性的是金顶,但过去大家都是近距离拍摄金顶。他找到一个点,既可以表现金顶,又可以表现周围环境,但要走很远。我拒绝往那儿走,我觉得走一趟无非就拍一张片子,有这个时间不如拍点儿别的,当然我们俩的创作观念也不一样。谭明意志非常坚定,走了很长的路,终于拍到了。后来我看那张照片确实非常震撼。谭明追求极致,包括器材也是,只要他想拍的题材都用大座机。很多人说中国的风光照片不如外国人拍得好,其实我认为谭明的风光摄影应该说达到了世界水平。
谭明:我和国外风光摄影师交流过,他们也认为中国的风光确实很美。中国的摄影创作资源之丰富是任何国家与地区无法比拟的。从世界最高峰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到世界第二低地新疆吐鲁番盆地-154米的艾丁湖;有长达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有全长约6300公里的长江和全长约5464公里的黄河。如此宽泛的地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从一定意义上讲,风光摄影是为了社会生活及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而存在的。当自然之美融入人们的身心,融入社会生活,就演绎之美和历史文化之美。
大自然的风光都有其明显的地域特点,刚才李少白说了,为什么我非要去那里拍峨眉山金顶?到那个地方要爬山,还要走一段很长的废弃的铁轨。那里海拔3000多米,在平地上行走已非常困难,况且那段铁轨只有两脚那么宽,离地面四五米高,稍有不慎就可能滑落摔伤。有的同伴走了十多分钟就受不了回去了。我之所以坚持,就是因为从那个地方拍,能把峨眉山的地域特点表现得更全面。再比如我去云南石鼓镇拍长江第一湾,高度总是不够,不管在水面上,在岸边,还是站在稍高的地方都拍不全。怎么办呢?我就爬山,换另一个角度,等于一天我上上下下爬了三座山,最后在一座山上拍到了河湾。
张惠宾:这是你一以贯之的理念,拍一个地方首先得是那一个地方?
谭明:对,而且不是我说是哪儿就是哪儿,是大伙儿看了之后就知道是哪儿,把大家共同认知的特征拍出来,这是很关键的。现在风光摄影有一个共性与个性的问题,个性必须建立在共性的基础上,你不能拍完之后大家理解不了,你说那是个性。那你就突破了共性的底线,你的个性就不成立了。
张惠宾:你认为摄影家的发现能力体现在哪?
谭明:在拍某个地方之前,要先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和现状,思考怎么去拍,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去发现。
李少白:你的发现就是找到最能表现这个地方特征的那个点。而我跟你不一样,我是发现别人看不出来的那些东西。
张惠宾:你在深层次地“再现”一个地方时,会怎么考虑?比如选择什么器材?采取什么机位?
谭明:比如拍新疆的五彩城,很多人去拍,高、低角度都有。我喜欢用大广角贴近它,这样既能突出它的特点,又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每一种器材或镜头都有自己的语言,即它适合表现的题材。这是我多年拍摄风光的体会。
“摄影的本质其实就是光影的变化,以光作画,没有光,影就出不来。”
张惠宾:风光摄影对摄影者自身有什么要求?
谭明:首先得有一定的观赏和观察能力,可以看出与众不同的特点来。其次要有一个好身体,能走得动,能吃得了苦。再者还要不断积累经验,因为要观察气象,了解路线等。最后,还要耐得住寂寞,很多时候出去拍片子一个人一呆就是一天。
张惠宾:你的风光摄影作品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
谭明:我不介意拍很多人拍过的风光。为什么?因为我拍出来肯定和别人不一样,我一定有自己的想法和新意。我喜欢这种挑战。挑战是奋进的动力,能鞭策自己不断出新。比如拍黑城遗址,我不具备天时地利的拍摄条件,只有一次活动机会,几小时的拍摄时间,但黑城遗址的拍摄在我脑海里酝酿许久。我了解过遗址的来龙去脉,西夏在此修建的黑水城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行于这寻幽访古之路,感受着大漠戈壁中残存孤城的苍凉与孤寂。如果不对遗址进行保护,过不了多久遗址将完全被沙漠吞噬。那么我就要突出沙漠的形态与质感。我以有较强纹理的沙漠为前景,示意黑城八百年沧桑的风雨历程,在构图上把大部分画面留给沙漠,沙漠的纵向纹理在光线作用下,引导我们的视线上行至画面上部的佛塔。夕阳下,昔日金戈铁马的景象便浮现在我们眼前。
李少白:目前在中国,谭明的风光摄影是最到位的一个。比如挑元阳梯田的片子,挑中那张可能就是他的,挑天山,挑来挑去最后也是他的。当然不是说百分之百,但大部分会是他的。为什么?因为他拍到了那个地方最具代表性的画面。“中国最美的地方”已经成了谭明的名片。如果在巴黎或纽约举办一个“中国最美的地方”摄影展,策展人有一定水平的话,谭明肯定是作品入选最多的摄影师。
张惠宾:也就是说,谭明拍“中国最美的地方”就是在拍中国视觉文化名片?
李少白:对,他拍得到位、典型。第一,他选择最具特征性的东西非常准确;第二,他技术上到位。他不是说去一次就拍成了,他是反反复复去,寻找最佳角度,最好的光线,最合适的器材拍摄完成。他跟我不一样,我是“快乐摄影”,拿个135相机就行了。他一般都要背三脚架。
张惠宾:我认为你们俩的区别在于,少白先生是“立异”,你是“求准”。少白先生从理想到行为方式都是“立异”,就像徐悲鸿说的“独持己见,一意孤行”,始终有内在的力量支撑着自己。而其他摄影家,包括你,也在追求与众不同,但你的行为方式跟他不一样,你是“求准”。你的作品传递的信息和文化特征比较准确、到位,可以作为名片让人接受。同时,你也注入了内在的情感因素,这种情感因素也是在“求准”。
谭明:我认为“立异”也好,“求准”也罢,每一位摄影者都有自己的创作思路,利用摄影手段把各自的情感注入影像,以此抒发内心对大自然的感受。
张惠宾:你觉得风光摄影最难的是什么?
谭明:难在创新。“任何一种艺术,如果它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其他艺术的话,那它就是否定了自己作为一种艺术的价值。”(出自本·克莱门茨与大卫·罗森菲尔德合著《摄影构图学》)在风光摄影作品中,似曾相识的画面层出不穷。有时一个原创佳作刚刚浮出水面,成百上千的临摹习作铺天盖地而来。所以还是要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解读景物,不懈努力,反复拍摄,才能拍出原创作品。比如广西南宁德天瀑布,我前前后后去了六七次。前几次拍完回来总觉得有遗憾,这里有欠缺,那里不到位,反复琢磨。
张惠宾:营造一种静谧和深远的意境应该是你拍摄风光作品一个突出的特征;我还看了你拍的一些人像作品,也拍得非常宁静。这是不是你的一个有意的取向?
谭明:这可能跟我的个性有关系,我喜欢安静,不喜欢喧闹的场面。干什么事还是要沉下去,静静地思考,表现的东西才能有那种氛围。
张惠宾:另外我感觉你拍的元阳梯田、长城等,画面里有一种旋律感,是有意而为之吗?
谭明:是的,那是一种线条组合,一种肌理。我拍元阳梯田那张片子用的是超广角,利用光影的变化把整个山包的梯田全部展现出来。拍风光片,韵律感是必不可少的。摄影的本质其实就是光影的变化,以光作画,没有光,影就出不来。
张惠宾:摄影作品生成所经历的物理化学的变化,导致摄影有一个先天的、强大的光影修辞能力,这是其他艺术门类不具备的,比如文学语言是靠后期训练出来的,美术也是。而摄影是只要一张照片拍出来,它就具有这种光影效果。哪怕是自拍,或者让小孩拿相机随便拍,拍出来都是作品。而这种先天的、强大的光影修辞能力,恰恰对摄影师的真正表达构成一种障碍。所以摄影师要有节制、有选择地用好光,这非常重要。
谭明:对,摄影就是用光作画。晚上可以长时间曝光拍星光、月光;阴天可以拍透过云层照射下来的散射光;晴天更可以拍各种光。
“器材和技术对我的拍摄帮助很大,能帮助我完成深层次的‘再现’。”
张惠宾:一幅高素质的风光照片是由哪些技术因素决定的?
谭明:首先是准确曝光,每个胶片都有一定的宽容度,要拍摄画面的高光和低光必须在胶片的宽容度之内才能很好地反映出来,如果是彩色片一定要掌握每种胶片的特性。同时把握运用好高素质镜头。当然还要利用技术型相机的偏摆移轴完成你的技术质量和创意。
张惠宾:你个人迷恋摄影器材与技术吗?
谭明:器材和技术对我的拍摄帮助很大,能帮助我完成深层次的“再现”。
张惠宾:相对于纪录类照片抓拍的“快”,“慢”是不是你拍摄风光的特点?
谭明:对,因为拍风光要等待最佳时机。比如拍云雾的变幻,该出来的地方出来了,不该出来的地方没出来,这个时机就要耐心等待。但这个等的过程也要“抓”,等它变得合适了赶紧抓拍下来,因为光线的变化是瞬间的事。
张惠宾:你在拍摄时会如何考虑时间印记,并对画面进行形象化描述?
谭明:风光摄影多以自然为题去构思,去拍摄。师法自然,人化自然。从大自然中提取精华,就要与大自然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泊交朋友。它们虽然是景物,但它们都具有生命,具有灵性。要用心去感悟,用情去沟通。
有一次我和李学亮一起驾车去新疆木垒原始胡杨林拍片子,我们到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沉睡千年的胡杨饱经风霜,形态各异,仿佛向人们诉说着久远的过去。据说胡杨寿命三千载: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烂。胡杨的根系非常发达,牢牢扎根大地,与恶劣的环境顽强抗争,把绿色展现在黄沙与蓝天之间。我们在林中穿梭寻找姿态造型最富表现力的胡杨枝干,找到一棵,我仔细选择角度和位置。当我架起机器,天已经黑了,周围静得可怕,只有天上的星星向我们暗示着远古的存在。我决定用星空作背景,以示时间的跨度;又用U2灯将胡杨枝干打亮,充分表现其神态。为了让天空留足够空间给星星,我选用了超广角的47XLmm镜头,速度用T门,曝光六七个小时,终于完成了《斗转星移》的拍摄。
张惠宾:后来你拍风光很少用135相机,更多是选择4×5大画幅座机,这种选择出于什么考虑?你在使用过程中有什么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谭明:4×5底片是135底片的13倍。它所记录下的内容,影像的细微变化,是小底片无法比拟的。4×5相机是一种技术型相机。所谓技术,就是通过相机的水平和垂直调整,极致地去表现影像的层次和质感。它对景物的描述,有一番独特的语言,称得上人类视觉的进一步延伸。很多人劝我拍8×10,人一辈子留下几张大片子非常有价值。我拍过几次,虽然影像素质更好,但它非常笨重,操作起来不如4×5便捷。4×5相机体积和重量适中,操作相对灵活,适合野外作业。我觉得很多场合4×5就够了,没必要追求8×10大片子。
张惠宾:4×5相机的对焦是不是很有特点?
谭明:4×5相机的偏摆移轴,可以达到一个全面合焦,从脚底到无限远全是清晰的。它不像中画幅135相机,必须在一个点上对焦,其他地方弄不好就跑焦了。当然普通相机的超焦距也可以达到全景深,但不如技术型相机来得彻底。使用4×5相机,拍完之后欣赏片子是一种享受,拍摄过程中的调节操作也是一种享受。
张惠宾:你比较节制,没有一味追求更大画幅。这是你的一种综合考虑和选择。现在摄影器材不断发展升级,这是否意味着拍照更容易了?
谭明:容易不容易是相对的。数码的东西来得快,是容易,但胶片拍摄更细致,有些是数字达不到的。比如用135相机拍接片,用矩阵拍摄方式也能拍出非常大的画幅,而且像素很高,但有一点做不到,就是它的视觉有问题。我在这个地方架4×5机器用的是超广角,你为了达到这个画幅,如果你用标准头接片,那你拍出来的画面在视觉冲击力上肯定是不够的;如果你也用超广角镜头,那片子放大之后细节的东西出不来。
张惠宾:如果用中画幅相机拍呢?
谭明:我现在也用哈苏中画幅,5000万像素,最高8000万像素也用过。它有一个问题是暗部躁点比较大,不如胶片拍出来暗部的细节非常清晰。当然将来相机的数字化发展肯定要超过胶片,但现在还没有达到那种水准。
“拍摄世界遗产,重要的和美的都很重要,两者是一体的,都不能抛开。”
张惠宾:风光摄影是你的一项主要成就,同时你还拍了很多中国的世界遗产,这出于什么考虑?
谭明:风光摄影包括建筑摄影,我拍世界遗产也属于风光摄影。为什么我要拍世界遗产?1992年我为富士代言,他们给了我很多普尔维亚胶片,这种胶片不适合拍风光,适合拍寺庙,拍广告。那胶片不能浪费呀,我就用它们拍寺庙,拍文化遗产。就这样我走上了这条路。那时候有三十多个地方,一个一个拍下来也不容易。后来就把它作为一件事坚持做下来了。
李树峰:拍世界遗产和拍一般风光片的区别在哪里?
谭明:拍摄自然遗产最重要的是把地质构造、地理地貌等特征展现出来。比如武夷山属典型喀斯特地貌,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之美誉,要把握这些要素,把特色地貌展现出来,然后再利用光影、云雾等变化去配合,才能拍出一张信息量充足的片子。
李树峰:你是不是光影好就拍,光影不好就不拍?
谭明:有时候确实要等待时机,但等待不是长时间无谓地等。在等的过程中,你可以寻找合适的画面去拍,有时候好的片子就是在不经意间拍到的。
张惠宾:你在拍世界遗产时,它们的文化特征是不是你着重要表现的部分?
谭明:是,毕竟它跟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纯自然原生态的风光是有区别的。在拍摄世界遗产时,还是要跟它的文化、历史背景相融合。在去某个地方拍摄之前,必须做大量案头工作;在拍摄过程中,还要进一步了解更多信息。
李少白:谭明是把拍摄世界遗产当作一件严肃的事情认真对待,他从几十年前开始拍摄,扎扎实实拍了这么多年。他不像有些人,拍世界遗产是一种策划,一种投机。
张惠宾:进入世界遗产所在地非常困难,尤其一些国宝级的地方常人根本进不去,你一般都是怎么进去拍摄的?
谭明:拍摄世界遗产的最大难度就是限制你拍,到现在我还没有拍到敦煌特窟,其他的除了几个新入选的世界遗产,我基本全拍过了。一般要国家文物局开具信函,有时候还需要相关领导特别批示,你才有可能进去拍摄。
李树峰:我们和“我们的家园:世界遗产项目”总监吉奥夫·斯蒂芬合作过几次,他在谈及世界遗产拍摄时说:“拍重要的和拍美的,是世界遗产拍摄过程中最值得考虑的问题。”我们是否更侧重于拍美的?至于它的认知价值和文化价值,我们考虑得太少。
谭明:上次参加《中国摄影家》杂志举办的“百名中外摄影家看永和”活动,我和吉奥夫交流过,他认为我们拍的世界遗产偏于艺术范畴,更多是为了展现它的美。我觉得拍摄世界遗产,重要的和美的都很重要,既要表述它的文化价值也要展现视觉之美,两者是一体的,都不能抛开。
李树峰:如果我要去拍一个世界遗产,首先研究功课不能少,然后到那儿之后,我要从系统性上考虑,把各个侧面都拍到。你要想通过影像把这个地方交代清楚,不能光是一张美片就完了,你得有纵深,有全景,有中景,有局部,有细节,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这里面有几张是重要性和艺术性俱佳的。这是比较理想的。
李少白:这要看你的拍摄目的是什么。比如我把世界遗产作为一个项目来拍,那就必须考虑它的知识性、学术性。如果我只是作为摄影爱好者,寻找拍摄题材,比如拍长城,我非要拍云海中的长城,这无可厚非,因为第一种拍法毕竟是少数人做的事,多数人没必要这么做。
张惠宾:我比较过国内外摄影师拍摄世界遗产的作品,发现一个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国内摄影师在拍摄时基本把人全部排除掉,只拍景观;而国外摄影师是把现实生活中的人,包括游客,尽量纳入到画面里。这种区别是文化原因还是摄影者个人的习惯性取舍?
谭明:我觉得是出发点和要求不一样,有时候编者会提出这样的要求,比如中青社有一次跟法国一家出版社合作出版一本中国画册,他们就要求画面中不能出现人。因为他们想完完全全再现景观,人出现在画面里,可能会在视觉上喧宾夺主。
李树峰:中国摄影师偏爱把人抽离出来,这样更容易营造一种纯净的艺术境界,给人一种崇高的静物美;国外摄影师更愿意把人融进去,片子出来以后会引起观者对于当下现实与历史建筑之间关系的思考。这是两种偏向,都挺好的,确实没有高下之分。
“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会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张惠宾:你现在主要拍什么?对未来有什么打算?
谭明:目前还是以拍摄世界遗产为主。既考虑把没拍到的全拍了,也找机会进一步完善拍过的题材。
李树峰:你认为中国的世界遗产摄影还有哪些地方拍得不够好,需要加强?还有哪些地方没有拍,需要补拍?
谭明:有太多地方需要补拍,只是我个人能力有限。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部门或单位去做这件事。要做好应是国家行为,整体考虑。国家和地方对申遗投入很大财力,但对拍摄出版一套完整的、有观赏性、有史料性、有收藏价值的画册却不上心。我曾与国家旅游局旅游出版社合作出版过大型礼品画册,出版社尽力给我开绿灯,但能力有限,很多地方只有国家文物局出面协调才有可能拍摄。我也和他们的一个司长谈过此事,但没什么进展。开弓没有回头箭,虽然拍摄不能完全尽兴,但我还是会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李树峰:你认为中国的世界遗产摄影作品价值何在?你的作品出路怎样?
谭明:就目前来看,世遗作品除了出画册、办展览、搞活动之外,作为艺术品收藏也逐渐被人们认同。但它真正的价值还是史料性、文献性和研究价值。我相信世遗作品潜在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显现出来。
李树峰:全国影友里很多人拍摄风光,请你给影友一些有益的建议。
谭明:风光摄影是一种表达心境的方式,有自然风光、建筑风光、园林风光等。不论哪类题材,表达方式要与内容相结合。平日里可多看展览多交流,开阔视野,增长阅历,培养独立思考和鉴别欣赏能力。理念的因循守旧是创新的桎梏。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要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套路及个性。这样作品才会有鲜活的生命力。同时,成功的作品离不开情感的投入,表象的魅力能满足视觉上的一时,而真正情感与意念的投入,才能震撼观者的心灵。
谭明简介
1950年11月出生,湖南茶陵人。1969年在内蒙生产建设兵团当战士。1971年调入首钢当工人。1979年调入北京民航局做摄影记者。
1998年拍摄并合作出版《香格里拉》画册。1999年拍摄并合作出版《天山南北》画册。2002年出版个人作品集《中国最美的地方》(2014年再版)。2004年在广东举办“中国最美的地方”摄影展。2005年参与拍摄并合作出版国家旅游局大型礼品画册《世界遗产在中国》,画册后被英国大英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收藏。2008年出版个人作品集《风光摄影》,同年以主摄影和图片总监身份与中青社和法国出版社合作出版大型礼品画册《中国》。2009年参与大型画册《共和国颂》拍摄并任艺术总监,同年参加“世界遗产在中国”大型摄影展,展出作品被德国法兰克福中心图书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