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莲花的诗句

莲花的诗句

时间:2023-05-29 18:02: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莲花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莲花的诗句

第1篇

我不觉心驰神往,挪动双脚,想去找寻那一缕缕清香。越往前走,香气就越浓,清香变成了幽香。“啊!好美好大的莲花池!”一池满满的香荷映在了我的眼前,我惊叹了!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夕阳的照耀下,一朵朵盛开的莲花像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挨挨挤挤的,互相,又好像在向我这个不速之客打招呼。圆圆的荷叶铺在碧蓝的池水之上,如绿毯一般,色彩斑斓的蝴蝶、蜻蜓在莲花间翩翩起舞,卖弄着自己的舞姿。

碧绿的荷叶上,一朵朵娇艳的荷花,或粉红,或深红,如同俏丽的少女,亭亭玉立。一阵微风拂过,她们拽起自己的绿裙,踏着欢快的节拍,跳起了优美的舞蹈。莲叶上的颗颗“珍珠”也随之手舞足蹈起来,其中几颗因过于得意忘形,竟然从莲叶上滚落下来,落入池中,吓得水中的鱼儿逃之夭夭。

好美啊!散发着缕缕芬芳、清秀可人的莲花,让我再次想到前人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闭上双眼,我觉得自己仿佛也变成了池中的一朵清丽的莲花,在这绿色的地毯上载歌载舞……

不知不觉地,夕阳渐渐西沉,隐入墨蓝色的天幕。荷池的水面上,泛起了悠悠的水雾,整个荷池仿佛披上了一层朦胧的、柔柔的薄纱,一片片绿叶、一朵朵红花此刻显得格外娇嫩、润泽。“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才是对莲花的最好的注解。

眼前的莲花是美丽的,而我心中的那一抹红更是魅力无穷。因为她不仅娇嫩美艳,香飘四溢,更主要的,她具有高洁的品格,从不随波逐流,亭亭直立于澄澈的池水中,绽放着生命的本色,清纯,高雅,圣洁,坚贞。

我悄然而去,但那一池盛开的莲花将埋藏在我的心底,那一抹红也将镌刻在我的心灵深处……

安徽界首市顾集中心学校

(指导老师 刘腾辉)

第2篇

在数不胜数的繁花中,美丽、娇艳的很多很多。我单单喜欢平凡的梅花,与我志同道合的还有梅妻鹤子的林逋。古代描写梅花的诗句也是很多的,宋代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是那样的优美,把梅花的样子深深刻在了读者的心中。

梅,一种极为平凡的植物,盛开在令人畏惧的严寒,独占枝头,不畏不惧。他是冬天的佼佼者,以一身洁白或墨黑所征服花的世界。他由五瓣娇小的花瓣组成,白梅是那样的纯洁;墨梅是那样的高贵,在伴有梅花独有的那种幽香,立刻把人深深吸引着。

冬天,大地万物都沉睡了,看不见高贵、典雅的玫瑰,看不见出淤泥不染的莲花,也看不见婀娜多姿的,只有它,一朵朵小小的梅花,正义凛然地耸立在冰雪地的严冬。他抬头挺胸,十分神气的占领了整个冬季人们的目光。他不与百花争春,他只在枯燥的冬天,开放,吐露芬芳,他把冬天点缀得冷艳动人。

梅花以他不怕严寒,勇于战胜生活中一切不利环境而独占枝头,我们也该学习他的不怕困难,勇于战胜挫折。在学习中,我们要加倍努力,更上一层楼;在失败后,我们要拍拍胸脯,抬起头,说,我能行;在生活中,我们要勇敢的生存,不被恶势所击败。这就是梅花对我们的启示。

我爱梅,我爱它的娇小动人,我爱它的幽雅香气,我更爱它的不畏严寒,勇往直前。

第3篇

莲花,有着婀娜的姿态,美丽的花朵以及清新的香气。它又叫荷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以广泛种植荷花而闻名。

莲子在中国是一种珍贵的食品、荷花的清丽形象经常出现在各个有名的园林中、文人墨客的一幅幅珍贵的画作上面,荷花也是随处可见,更别提从古至今文人们为莲花留下的那些优美的诗句……所有这些,都表明着荷花在中国的重要性,以及它自身美好的品质。

用于观赏的荷花,清香阵阵,沁人心脾,在远处看起来,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美丽极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洁净地立在水中,常常会有游人驻足观赏,为它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高贵气质所征服。它的香气十分清芬,令人闻到以后心旷神怡。

它不仅有观赏用途,还是一种美味的食品。它的药用价值更是举世闻名。藕和莲子是可以食用的;莲子、根茎、藕节和荷叶、花及种子的胚芽等等都可以入药,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莲花高贵的,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以及为了治好别人的病奉献自己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第4篇

爱藕说

映日荷花,接天连叶,亭亭莲蓬和藕,本是四位一体的。

爱佼佼荷花者有之,咏田田莲叶者有之,赞点点莲子者有之。偏心的诗人哟,为何厚此薄彼?为什么不肯为嫩藕多唱几支短歌?

藕,自生与世间,变委身水下,不见日月,在浊泥污土的围困中生活。一旦出淤泥。风采翩翩,洁似玉,白如学,一尘不染。不是贞洁操守。孰能如此?它孔窍玲珑,称得起虚心;它居下而有节,贫贱不屈;它虽然嫩而且柔,藕牙儿却能穿透青泥碧水,劲挺起翡翠一般的绿茎,托起红花碧叶,算得上是柔中有刚。

古人将六月二十四日,奉为荷花节日。默默困顿于泥水里的藕,谁知它声于何时?它像竹鞭那样,孕出藕牙,长大开花,再生出莲子以续生生之脉,谁知它年寿几何?它节节横生,从未与花叶争宠夺艳,甘居地下,无日无夜的托着花儿叶儿,像是母亲的玉臂偎抱着幼子,睡知它有几多辛劳?

给我一支花的诗笔吧,我想寻找动情的诗句,写给养育那莲花的母亲玉藕;也想把真挚的感情奉献给千千万万的妇女伟大的含辛茹苦的母亲!

迸发出心中最真的火焰,打印在夏日的扉页中的是莲。你在这里重新锤炼,终于挣脱出那泥牢中的锁链,婷婷盛开在这苍茫大地间,向世人倾诉着至善的语言。坚忍的意志在这苦海中尽显,最终铸成一朵金刚净莲。

心中的一团圣火,理想中的一只白鸽,都成了你的主宰,多少智者依你而眠,多少善者永远在心中把你挂牵。看那一柄净碧的荷叶荡涤着人们迷中的眼,一片淡粉的莲瓣成了多少代人的梦幻,凸起的莲籽成了永不改变的琴键,奏响了激荡万古的乐章。

人间的一朵净花,凡尘的一方净土。生命因你而明白了纯净的内涵哦,莲!

中国是莲子的故乡。早在五千年前仰韶文化遗址中,就曾发掘到两粒莲子;三千年前的《诗经》中,就有隰有荷花的诗名。

莲子补中养神,止渴去热,厚肠胃,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利耳目,除寒湿,是一种纯天然高级营养保健品,历来为御膳房必备之物。莲子食用方便,既可制成莲子羹,莲子汤,八宝粥,糖水莲子,又可炖鸡,炖鸭等制作美味佳肴,是强身健体,养颜驻容,馈赠亲友的上等佳品。

产于浙江宣平的莲子更有它的独到之处。一般的莲子颗粒较小,久煮不酥,而宣莲由于本地独特的土质和气候条件,颗粒较大(465粒即达500克),酥而不烂,味美爽口。它含有高蛋白质、钙、磷、镁等多种物质。因而浙江宣莲成了历代的贡品。

阅读题:

1.细读《爱藕说》,说说藕有哪些优秀品质。(写出其中4点)(4分)

2.《咏莲》中心中最真的火焰指的是什么?(2分)

3.《莲子》一文中写到的产于宣平的莲子有哪些独到之处?(4分)

4.《莲子》中说早在五千年前仰韶文化遗址中,就曾发掘到两粒莲子;三千年前的《诗经》中,就有隰有荷花的诗名,而《咏莲》中也有两个诗句和这句话意思相近,这两句诗是_________。(2分)

5.这三则材料是从不同角度写莲的。某校校刊编辑要把这三则材料一齐收录在一个栏目里,现在请你为这个栏目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6.这三则文字都是赞美莲的,人们在赞美莲的时候,常常赋予它美好的品格。在其他花草树木中,你最想赞美什么?它具有怎样的品格?(3分)

参考答案:

1.贞洁操守 虚心 贫贱不移 柔中有刚 默默奉献 含辛茹苦

2.红莲

3.颗粒较大 酥而不烂,味美爽口它含有高蛋白质、钙、磷、镁等多种物质

4. 凸起的莲籽成了永不改变的琴键,奏响了激荡万古的乐章。

第5篇

正月梅花凌寒开。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北宋·王安石《梅花》)“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通“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的《雪梅》一语道破雪与梅的不同,充满人生智慧,读来饶有情趣。北宋林逋的“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把梅花的形态、神韵描绘得淋漓尽致。唐代黄蘖禅师亦有“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的名句。

二月杏花满枝来。

唐代罗隐的《杏花》写道:“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宋代叶绍翁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些优美的诗句,被人们千古传诵。

三月桃花映绿水。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唐·周朴《桃花》)清代孔尚任也有“小院桃开人不见,闭门独赏一枝红”的佳句,形象生动,悦目怡人。

四月蔷薇满篱台。

“朵朵精神叶叶柔,雨晴香拂醉人头。石家锦幛依然在?闲倚狂风夜不收。”(唐·杜牧《蔷薇花》)“浪摇千脸笑,风舞一丛芳。”(唐·李群玉《临水蔷薇》)画意诗情,令人陶醉。

五月榴花红似火。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山石榴》诗云:“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元人张弘范的《榴花》诗云:“猩血谁教染绛囊,绿云堆里润生香。游蜂错认枝头火,忙驾熏风过短墙。”杜牧的诗用美人去映衬榴花,而张弘范的诗则用游蜂来映衬榴花,同一手法,效果不同,因为蜂性畏火而错认榴花,就更加形象地显出榴花的火红。

六月荷花满池塘。

民间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节。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笔下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荷池小景,以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佳景,千古流传。

七月凤仙展奇葩。

明代瞿佑的《凤仙花》写道:“高台不见凤凰飞,招得仙魂慰所思。”唐代吴仁璧的《凤仙花》诗写得更加形象逼真:“香红嫩绿正开时,冷蝶饥蜂两不知。此际最宜何处看?朝阳初上碧梧枝。”

八月桂花遍地开。

明代朱元璋的《红木犀(桂花的别称)》诗云:“月宫移向日宫栽,引得轻红入面来。好向烟霞承雨露,丹心一点为君开。”唐代宋之问也有诗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天香”浸透了赏桂人的身心,也倾倒了无数文人墨客。

九月竞怒放。

唐代白居易有《咏菊》一首:“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元稹也有咏菊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黄巢更有脍炙人口的《不帝后赋菊》诗:“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在《秋菊》中也赞美道:“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十月芙蓉千般态。

唐代白居易诗曰:“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花尽木莲开。”木莲就是芙蓉花。宋代苏轼则写道:“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看来,诗人们皆识芙蓉之美。

冬月水仙凌波开。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盈盈步微月”(宋·黄庭坚)道出了水仙花的轻盈曼妙姿态。杨万里的“韵绝香仍绝,花清月未清。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亦风流不减。

第6篇

关键词: 莲花 图像 花鸟画

莲花亦称荷、水芝、芙蕖、水芙蓉等,是中国画中除“四君子”题材外又一重要的审美对象,历代都有画家们不断去描绘它,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莲花作品。莲花的花、茎、叶可被视为绘画中的点、线、面基本元素,其形态十分适合入画。此外,莲蓬与莲藕入画也别有一番意味。花鸟画在五代才独立成科。但在此前,莲花就作为陪衬出现在人物、山水画中。最早的四川出土汉画像砖《戈射》、《采莲》就雕刻了一派诗意盎然热闹的荷塘景象。随后,魏晋的顾恺之所绘的《洛神赋图》中,莲花作为人物画的背景陪衬出现;《簪花仕女图》中,莲花成为唐代贵妇头上的装饰品。关于莲花题材的绘画走向了成熟是五代以后,莲花图像常以主导地位的形式出现,即莲叶、莲花、莲蓬成为画面的主要构成样式及表达的主题。在这一主导样式中,常分为三种情况出现:(1)以莲花为主要对象的表达构成整个画面,如宋人《出水芙蓉图》;(2)以莲花、莲叶和小鸟、蝴蝶等作为构成样式,如山人《莲花水鸟图》、宋画《疏荷沙鸟图》;(3)以莲花、莲叶,以及芦苇等其他水生植物作为陪衬而构成整个画面的样式,如徐渭《墨花九段卷》。

莲花在我国的栽培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莲花除莲藕、莲子常被人们作为食物利用外,莲花的全株植物体都有食用或药用价值。再加上莲花的花叶之茎挺而直,无蔓无枝。花开有时,花落有声,外形来看莲花都呈现一种美的享受,所以老百姓对莲花可谓是情有独钟。与梅、兰、菊、竹多为文人“清供”相比,莲花雅俗共赏,它的接受层面广泛,既有文人士大夫,又有普通老百姓。选择莲花作为描绘对象,不仅在于莲花的千姿百态,硕大的莲叶让人心旷神怡,而且在于其枯败弯曲的枝干与我们内心的萧瑟的心境触动,从深层来说其效果取决于人们视觉背后的深厚的文化。

一、莲花图像在民间的文化含义

在中国的民间文化中,莲花具有生殖崇拜的意义。例如,民间通行的莲花与鱼的图案中,莲花被用来代表阴性,而鱼根据其形状则代表阳性。在中国许多地区的民间绘画中,莲花常被用来暗示女性的生殖器官,过去新娘贴身穿的红兜肚上常绣着莲花的图案,也是以此唤起一种性的意识或欲望。在一些地方的方言中莲花还被当做是“合欢”的谐音,因此,其图像的性指向也就更加明显了。所以民间剪纸、刺绣、年画中普遍出现莲花纹饰,以表现人们对生命繁衍的暗喻和象征。甚至在唐代的《簪花仕女图》中,曾有学者指出其仕女头上所戴的莲花具有一定的性暗示。

此外,民间对莲花的表现类型还有一类是表现吉祥的,通过画面上所选用的物像表达老百姓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这些作品多出现在民间的木版年画中,如“连年有余”表达人们对连年富足生活的向往;“和合如意”表达人们对和谐生活的向往。明清时期,以莲花形象和鹭鸶组成的吉祥纹饰出现,更是暗喻着“一路连科”,表达了人们对读书人求取功名之路顺达的祝福。

同时,宋张舜民的“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也指出了诗歌与中国画的兼收并蓄,诗中蕴含画意,画中蕴含诗情、诗境。从《诗经·山有扶苏》到乐府民歌、唐人诗歌,莲花也常与爱情联系在一起。历代爱情主题的诗歌中,莲花总在其中扮演着月下仙子的角色,“并蒂莲”成为夫妻白头偕老的象征。顾恺之以曹植的《洛神赋》为蓝本所描绘的《洛神赋图》,发挥其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意地在画面表达了原作者的心境。图中莲花既映射了赋中“灼若芙渠出绿波”诗句,又暗示着这个凄美的爱情。

二、莲花图像在佛教艺术中的象征意义

世间花卉一般先开花后结实,唯莲花则在开花同时,结实的莲蓬已具。明代的《群芳谱》中强调了莲花这“华实齐生”的特质。早期的佛教徒也是基于植物生育的特征而选择了莲花承担了佛教的象征使命,莲花也因此被佛家视为能同时体现过去、现在、未来。

此外《佛陀本生传》记载,释迦佛生于两千多年前印度北边,出生时向十方各行七步,步步生莲花,并有天女为之散花,这更加让莲花在佛教中具有特殊的宗教寓意。但印度佛教所崇拜的莲,更多的是指睡莲。佛经中所说的“七宝莲花”,只有两种白色的芬陀利花是莲花,其余如红色的波头摩花、蓝色的优波罗花、黄色的拘物陀花、杂色的泥卢钵罗花等(以上花名为梵文译音),都是睡莲。在中国,睡莲的分布远不及同科不同属的“近亲”莲花分布普遍,因此中国莲花顺理成章地代替了印度睡莲的圣物。

第7篇

诗歌欣赏我认为一定程度上就是欣赏诗行中所包含的最大可能性。这也是诗歌最大魅力之所在。对于郑愁予的《错误》,以下将以文学欣赏的方式来解读其诗行中可能的内涵。对文本采取“细读法”,通过对作品中词语的选择和搭配、比喻和象征、反讽和复义以及叙述角度和作品意义的关系等的细密考察,来探讨文学本身的意义。

诗句开头“我打江南走过”,打哪儿走过?是特意?是偶然?是漫不经心走到了江南,走过江南?——这不是选择题,而是皆有可能。“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容颜如何能够开落?会开落的是莲花,是一年年季节更替,花开花落。然而容颜真的不能开落吗?开开落落是脸上因希望因失望而来的喜喜忧忧!对花而言,可以开了又落,落了又开,开开落落。可容颜真的能如莲花的开落,今年落了明年还会同样地盛开吗?青春流逝一去不回。从此意义层面上,“开落”实为偏义复词,即“落”了,是红颜的消退。而又是什么使得容颜如同莲花那样开开落落呢?岁月,还是情感?诗歌的复义,在诗歌的开始就赋予了该诗丰富的内容和联想的诗意。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不来”“不飞”,季节的到来有谁能够阻挡?“不来”、“不飞”,事实上是来了也飞了。诗歌悖论的运用,缘由为下句“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所道出的:只是因为独守寂寞的心,怎么还能够感受到东风、看得见絮飞呢?静寂空寞有如黄昏降临的青石街,“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两句比喻描摹江南小镇物象,与“打江南走过”顺手天成,营造江南朦胧忧愁的氛围。而“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不响”“不揭”,无声无色,一切声色与你无关,当等待在季节里凝结冰冻,还有什么期待?早已心若死灰!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与上一句“不来”“不飞”相互呼应,四句否定的连用,强调的是一种否定,而这种对否定的强调,强调的更是一种不甘又无奈的心境!季节中的等待,等待什么?难道不是等待东风来柳絮飞,等待期待中恋人的脚步,等待生命的春天?

而诗歌第三节,“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达达马蹄,踏破沉寂,踏醒期待,一句“美丽的错误”,诗歌悖论包含多少爱怨喜恨。这个错误让一颗平静的心重新期待泛起希望的喜悦波纹,然而最终带来的却是更大的失望,极度的失望,而且这一颗心是否还能恢复原先的平静呢?好一个“美丽的错误”!且马蹄声声对应上文“跫音不响”,以动衬静,更见城之空、心之空。空空,但仍带着美丽忧伤的期待,可又渺无前途,心绪复杂难言。

该诗描述了一个等待归人的女子的心情,但同时也是在描述那“打江南走过”的游子的心情:想象着那个等待中的容颜如何开落,等待中的人儿如何独守寂寞,自己又将如何与之相见?

也许城还是寂的,路还是静的,而马蹄声声敲在归人万千思绪里。也许只是路过家门,也许本就不经家门的路上。家也许只是可想而不可见,渴望而不可及的心中之影。于是诗人一句浩叹“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归来只是一个假象,一个又待破碎的伤心的梦,不会真的归来。这里有深深的歉疚,你错误马蹄踏醒的也许是谁一生再难平静的期待。但诗人也许本是归人,本成归人,但已无法真正归来,或是即使归来,还是要离去的,所以只能“是一个过客”,这一句反讽意味深长。根据诗歌张力,回到上文再去理解:诗人渴望的“城”自己寂寞着,渴望的“窗”自己紧掩着,这“你的心”,与其说是恋人的心,不如说是故乡的门,是诗人自己对生命往事的追忆。被故乡放逐的游子回乡来,却发现已成了故乡的陌生人,无法真正进入,迎接它的只有寂寞。所以这不止是一首写给恋人的情诗,更是一首游子难归的思乡诗。

“我不是归人”,不是不归,是无法归去,只能“是个过客”……人生本就如客,追忆只在一刻,错误是欲归却又无法归去的所在。

第8篇

关键词:夏花 意象 绚烂 审美共通性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12-0090-02

作者简介:尹凤芝(1962―),女,内蒙古宁城人,本科学历,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基础教学部部长助理,副教授。研究方向: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与实践。

张亮(1980―),黑龙江大庆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基础教学部社科教研室专职教师。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文化与文献研究。

夏季是高温多雨时节,也是花期繁盛的时节。荷花、莲花、石榴、蔷薇、芍药等鲜花在夏季争先开放。特殊的季节,繁盛的花朵,使得“夏”字和“花”字两个字合成在一起,好像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某种深刻的内质,有了更深刻的比喻义。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诗句,更使得“夏花”一词被人们广泛认同。写景用之,记人用之,“夏花”一词处处可见于当今文学作品之中,颇具美感。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花卉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意象中的重要意象之一,但是,我们在把“夏花”作为一个合成词进行考证的时候,却发现这个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极低。

那么,在古典文学中,“夏花”一词到底出现在哪些文章中,“夏花”意象是完全的国外审美意象,还是在古代文学中就形成了文学意义,又表达了怎样的意蕴?本文对我国古代“夏花”一词的运用进行梳理,对古典文学中“夏花”意象的审美价值做初步探究。

一、名词性“夏花”词条

夏花,作为一个独立名词概念,在唐前作品中确实很少见到。在我们查阅的文献中,见到的最早的名词性“夏花”词条应为唐代徐晶的《赠温驸马汝阳王》。

赠温驸马汝阳王

畴昔承馀论,文章幸滥推。夜陪银汉赏,朝奉桂山词。

梁邸调歌日,秦楼按舞时。登高频作赋,体物屡为诗。

连骑长楸下,浮觞曲水湄。北堂留上客,南陌送佳期。

忆昨陪临泛,于今阻宴私。再看冬雪满,三见夏花滋。

都尉朝青阁,淮王侍紫墀。宁知倦游者,华发老京师。

诗中“再看冬雪满,三见夏花滋”句,“夏花”与“冬雪”对举,成为季节象征,用这个象征来代指季节更替、岁月流逝,使得无形的时间在流失的时候有了具体的质量感。“三见夏花滋”,给人感觉一次观望就一次变化,冬日以来,三次回眸已经夏花满园了,可见时光飞转之快。作者用语虽然朴实,但是颇有深味。

此外,倪瓒《黄本中书斋为写寄傲窗图》中有“春竹罗径笋,夏花敷沼莲”句,王冕的《黄牛山》 中有“密竹先秋意,长藤过夏花”句,“夏花”均作为一个固定词语出现,与春景秋意对比,展现了颇有特征的意象形态。

二、非固定合成词中的“夏花”组合

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诗歌中出现的非固定合成词中的“夏花”组合。中国古典诗歌由于律诗对字数限制的特殊性,使得词语组合产生了多元性、朦胧性的特点,这使得词语在组合上也产生了多元解读的可能。

我们来看郭茂倩《乐府诗集・夏歌二十首》:

夏歌二十首・十二

春桃初发红,惜色恐侬摘。

朱夏花落去,谁复相寻觅。

歌中通过桃花春发夏落的对比,表现了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无奈感慨。其中,“朱夏花落去”正常的语序应该为“夏,朱花落去”,夏天了,那红色的花朵却悄悄谢落了。作者灵巧地调整了修饰词的位置,使得诗句合辙押韵,更由于“朱”字移动到“夏”前,形成“朱夏”的感觉,增大了红硕颜色的修饰范围,使得读者阅读起来似乎可以感觉到整个绚烂夏天的逝去。

另外一些诗歌中也出现了类似的组合,但是“夏花”二字组合的意义并不明显。如苏辙《收蜜蜂》中的“小窗出入旋知路,幽圃首夏花正繁。”杨万里《和仲良病中耽睡》中的“欲夏花全退,犹寒柳尚眠。”“夏花”两个字虽然形式上靠在一起,在视觉上可能给人留下“夏花”的印象,但从构词角度来看,实际上“首夏”“欲夏”关系更紧密,“夏”“花”二字并没有形成一个词,这里不再从文学意义上分析了。

在这类非固定合成词中出现的“夏花”概念,应该说还不是一个成熟的词语“夏花”,但是它内在的多义组合产生的文学效果,还是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三、有明显修饰意味的“夏花”意象词条

在为数不多的“夏花”词条中,令人惊喜的是在一些诗句中,我们看到作者有意识地对“夏花”进行修饰。如元代《闲居丛稿・卷六》中蒲道源的《德衡弟馈石榴三枚》中“遗我盘中硕果三,累累多子出包含。光摇镜面丹砂碎,冷结金茎瑞露甘。一本同胞吾有感,远条盈菊彼无堪。夏花岁岁开时节,莫忘重拈助笑谈”句,“夏花岁岁开时节”,夏天是一个多花的季节,用“夏花”作为时节讲是很有特点的,“夏花时节”有特定的文学意味。蒲道源用“岁岁开”来修饰“夏花时节”,从一个时间广度上延展了这个时节特征,给这个特定的美丽时节以余味。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修饰“夏花”的色彩,使用到的形容词是“明”这个字。如韦应物《种药》有:“阴颖夕房敛,阳条夏花明。”又如宋代朱熹的《萱草》有:“春条拥深翠,夏花明夕阴。”“明”,作为色彩解释,《词源》解释为“光明,明亮,与‘暗’相对”。《中华大字典》还有一条解释,“有光耀也”,并引用《考工记》“举之而丰则明”。可见,“明”除了明亮义外,还有鲜明的、明亮的、色彩动人的、色彩耀眼之意。韦应物专门有一首五律名字叫《夏花明》,对明亮鲜耀的夏花进行了具体描述:“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本诗从夏天浓密的树枝绿叶,鲜亮的红花写起,开篇就写出了绿树中点缀满枝红花的特点,色彩对比鲜明。颔联紧接着又写天气特点,夏日正午,太阳炎炎,灼灼如火。在这明亮如火的季节中,花朵随风翻转起舞,倒影在水中,又形成另外一个美丽明晃的倩影。这高亮度的、晃动的景象,使得作者最后收回远眺的目光,转看屋内字迹的时候,不觉感到眩晕不适,荧煌光亮满眼。“明”不单单是色彩的明亮,它是高强度的鲜丽,明晃,如火,如日,灼灼耀眼,绚烂不已。韦苏州的这首《夏花明》可以说是绚烂夏花的很好注解。

以上,我们只是单单从“夏花”作为一个词语的角度对其意象进行研究。实际上,意象的原型应该来源于生活,也只能来源于生活,作者有了对生活的强烈感受,才能发掘出意象的审美价值。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夏花”一词在古展的大致轨迹。“夏花”一词解经用之,吟诗可见。关于“夏花”意象,借助韦应物等人的诗歌,其明丽绚烂的特点被表现得很准确。“夏花”,完美而又盛大地绽放了自己的希望;“夏花”,意喻不要压抑自我的情感,意味着人生要尽兴而为。生如“夏花”之绚烂,是用诗来阐述生命,也是将生命化作了一首优美的诗,能这样理解生命无疑是一种大勇气、大智慧。

参考文献:

第9篇

文/单影孤鸿

一『清风不解柳絮飞,谁人知是缘来时。

春风暖,柳絮飞,窗外落花醉。独依寒窗前,春已去,莺飞过。谁是护铃人?今年的春天不是想象中的温和、舒适。在林城这座小小的城市里,总有那么一些事、那么一些人在静静的等着。等着……。

林城的春天是非常美丽而诱人的,只是今年有点意外。比往年来得晚了一点,心情好像也厚重了一点。人们不再那么热情走出,只愿静静的等着。某人与某人都在等着,好像要有一场轰轰烈烈的盛典即将上演,很多很多的人都在期待着,盼望着。有时某个窗口弹出半个头,又以迅雷之势撤退,像一场狼狈的逃离。

风还是那样的轻,只是夹杂着湿湿的春意。如果我是一个诗人,也许会在这样的春天写出一首长满绿叶的情诗,简洁精练而又意蕴深远。只是在字里行间却流溢着纯纯的黑,黑得让人在午夜胆战心惊、辗转难眠。在一曲墨绿色的清韵中选择匍匐前行,在下一个路口,黑夜的边缘能否开出了白色的小花。诗人惊醒了,在笔端触断夕阳的意境里。

泪水在兵荒马乱的街角恣意妄为,眼睛不过是一场意外的借口。逃离满目苍夷的青春战场。

在云朵的另一端沉默,让流过的泪光洗净往事的伤口,站在诗的高度选择俯视或者仰望。如果注定有一场相遇要在这个春天上演,那就让泪水淹没三月的歌和曾经的花与事。

二『花开陌上缓月归,疑路枝头夕阳醉。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没有一点强求,不带一丝,却饱含无限的柔情和深深的期待,这是爱的何等境界?也许只有吴越王钱镠知道。等待一场爱情,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信仰。于千万人之中与你相遇,那是可遇不可求的缘分;于阡陌之上邂逅一场爱情,那是美妙的诗意的天意的安排。突然想起徐志摩赠给日本女郎的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于嘈杂的红尘中遇着一个拨动心弦的人,还有什么比这样的风景更美丽。把娇羞的头及心意低到尘埃里,让爱从尘埃里开出诗意的花来。在夕阳醉倒春风的瞬间,聆听来自花蕊的点点心跳。

在安意如的《陌上花开》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古典与现代柔美融合;在追寻浪漫的足迹时,我们沉醉唯美的画卷里及华美的诗句里。沿着花溪河缓缓流淌,追逐如梦的月光。“花溪”注定是一段纠结的情怀,无论它是一个地名或者一个词汇,“花”与“溪”两个诗意的文字连在一起就有不可名状的情结。

花溪岸上,紫陌喧嚣。那段年华在碎影残驳的河溪之畔流逝,当初的故事迂回曲折的开在落花的轨迹之外,在某个路口擦肩而过。时光下游,落花泛起淡蓝色的忧伤。一瓣落红以光年的速度冰冷地滑过三月琐碎的心事与花语。遗落月色之下的忧伤的文字,毫不犹豫。决离,幸福的定义。

三『若是尘缘未尽时,至花开

有的人注定被遗忘,有的事注定被尘封。当情感的提口已经缺裂,那么所有的掩藏都将泛滥成灾,直至湮没我及我们记忆、人生那年的约定如信笺上的诗行,字迹早已模糊不清,捧在手上却无比沉重,耿耿于怀。永逝尘埃里诺言再已没有诗情画意的绵绵情愫,当人生淡然到没有一丝痕迹,有谁又能够预测天长地久有几个岸的转折和几米相望的距离。久恒的人生却没了恒久的我们,命运线性的规划了梦想及爱情的虚缈高度,踮起脚跟,你仍是我抵达不了的岸。尘缘未尽,时花未开,而你却已离去。

彼岸人生,若然如梦。那些落英纷飞的往事在袅绕岁月里如歌如泣,演绎这悲壮而哀伤的曲调。在晚风里伸手触及一瓣落花的泪痕,无须什么言语便可揣摩那段苍凉的岁月。于寒光之下,用相顾无言的画面定格一场措手不及的相遇。没有风的夜晚在孕育一场惊天动地、惊心动魄黎明。你走了,那年花落无尘。

繁花落尽,满地流觞。

寒烟清隽,紫陌潇潇。

第10篇

关键词: 隐喻 唐诗 花 隐喻特点

一、引言

人类对隐喻的研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修辞学中隐喻一直被理解为辞格——比喻的一种,是“比明喻更进一步的比喻”[1]。最早对隐喻进行比较系统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他对隐喻本质的认识是“隐喻是对借来之词的使用,或者从种借来用于属,或者从属借来用于种,或者从属借来用于属,或者通过使用类比”。[2]亚氏从修辞层面认识了隐喻。所以,长期以来传统的隐喻研究都把隐喻作为语言中的修辞手段来研究。

随着人类认知的不断发展,隐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著名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完成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3]一书标志着隐喻进入认知领域,它明确指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存在于人的思想行为中。此时的隐喻不单单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是被看作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由两个域构成的,一个是相对清晰的始源域和一个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隐喻就是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让我们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隐喻一般是从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常见的概念域来认知生疏的、无形的、抽象的、罕见的概念域,从而建立起不同概念系统之间的联系[4]。隐喻的这种认知机制同样适合于诗歌现象。

隐喻是诗的语言,诗歌是语言的精华[5],诗歌与隐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莱士·斯蒂文斯说:“没有隐喻,就没有诗”,澳尔特加·卡塞特说:“诗歌就是隐喻”,华兹华斯在《序》中说:“诗歌所能表达的根本对象是某种情感体验,主要是通过隐喻的功能。”由此可见,隐喻是诗歌的基本构成方式,创作诗歌离不开隐喻。

中国是历史上的诗歌王国,中国诗歌蕴含的优美和深远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思想的根基。我国古诗词所取得的辉煌与灿烂与隐喻的使用不无关系。从《诗经》到《楚辞》再到唐诗宋词,几乎每个时代的诗歌中都大量存在着隐喻现象,而“花”的隐喻占了较大比例,在古诗词中俯拾皆是,且隐喻丰富。本文仅对唐诗中“花”的隐喻现象进行简单分析,以期对“花”在唐诗中的隐喻规律及特点进行简单归纳,文中涉及的语料均来自198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

二、唐诗中“花”的隐喻认知解读

花作为一种植物,可以说是人们最多接触的植物之一,人们对其外表和特征比较熟悉,这成为关于“花”的隐喻的经验基础。

“花”这一意象常被诗人借用所以它大量存在于古诗词中,尤其是在唐诗中更是占有重要一席。本文通过对《唐诗鉴赏辞典》的查询,共收集到涉及“花”的隐喻的诗歌有270多首,对其目标域的分析归纳后发现,“花”的隐喻大致分为以下几类:隐喻时光流逝和人生短促;隐喻命运凄凉、内心孤独、失望的情感;隐喻离情别意、相思之情及归思;隐喻国家破败、荒凉等等。

(一)“花”隐喻时光流逝、人生短促或易逝的事物

1.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无奈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一诗中多次提到“花”这一意象都有此含义。如其中最出名的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对比,而且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耐人寻味。翁宏《春残》中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既是春残,自然落花无数,而无数落花又很容易引起人们韶华易逝、青春难再之感。现在,这位女子,正当芳龄,却独立庭院,青春在消逝,欢娱难为继,她的命运和这春残的落花,不是一模一样吗?作者将落花与思妇互相映衬,倍觉凄然。

2.用“花”隐喻短暂易逝、难以持久或非常珍贵的事物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人生、时光、还有很多短暂易逝但又弥足珍贵的东西,所以“花”的隐喻范围为适应创作的需求也有所扩展。例如在白居易《花非花》一诗中“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里取喻于花、雾表明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金缕衣》一诗中“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用“花”来比少年好时光,用折花来比莫负大好青春,既形象又优美,因此远远大于“及时行乐”这一庸俗思想本身,创造出一个意象世界。这就是艺术的表现,形象思维。错过青春便会导致无穷悔恨,这层意思,此诗本来可以用但却没有用“老大徒伤悲”一类成语来表达,而紧紧朝着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继而造出“无花空折枝”这样闻所未闻的奇语。没有沾一个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又是多耐人寻味,多有艺术说服力!

(二)“花”隐喻命运凄凉、内心孤独、失望

司马札《宫怨》中“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这两句写落花,以花零落、随水流逝的景象,象征宫女青春空逝的痛苦与悲哀,借落花无情写出宫女对命运的感叹。宫花非不美,但年年自开自落,无人观赏,无声无息地凋零,飘入御沟随流水逝去。在宫女看来,自己将孤独终老,无人问津这一凄凉的命运与这落花又何其相似!有些诗句借写“花”、“山”等自然景物的有情来反衬人的无情表达作者的失望、孤独之情。如,杜甫《后游》一诗中“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其含义是自从上次游览之后,美好的江山好象也在那儿“忆”着我,“等待”着我的再游;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欢迎我再度登临。这两句明确地写出了此地山水草木都已对诗人有情,含蓄地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这透露了作者对人世间的失望之情。杜甫还有一首诗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发潭州》。其中的“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两句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来“送客”、“留人”,这就有力地渲染了一种十分悲凉冷落的气氛,这种气氛生动地表现了世情的淡薄,人不如岸花樯燕;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慨。

(三)“花”隐喻离情别意、相思之情及归思

离愁别绪是唐诗的一个重要主题,那么用“花”来隐喻离愁别绪也属正常。“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这是李白《灞陵行送别》中的诗句,与友人离别的愁绪就像古树无花的凄凉心境,写出了与友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谊。

写女子相思的痴情,是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主题,不同诗人写来就各有一种面貌。薛维翰《闺怨》:“美人怨何深,含情倚金阁。不笑不复语,珠泪纷纷落。”从落泪见怨情之苦。李白笔下的女子:“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长相思》)。也写掉泪,却以“代言”形式说希望丈夫回来看一看,以验证自己相思的情深。而孟郊的《怨诗》中“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构思更为奇特。诗中女主人公天真地说:试把我们两个人的眼泪,各自滴在芙蓉池中,看一看今夏美丽的莲花为谁的泪水浸死。显然,在她心目中看来,谁的泪更多,谁的泪更苦涩,莲花就将“为谁”而“死”。那么,谁的相思之情更深,自然也就测定出来了。池中有泪,花亦为之死,其情之深真可“泣鬼神”了。这一构思使相思之情形象化。

曹松的《南海旅次》中“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形象地揭示出羁旅逢春的典型心境,把他对归思的抒写推向。句中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处于抑制状态的归心,进而表现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那就象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竞相怒放,不由自主。

(四)用“花”隐喻国家破败、世事衰败的愁绪

唐诗中用“花”来隐喻“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愁绪的诗句非常之多,最为典型的就是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由于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以致原本无感情的“花”也流下了泪水。这里将“花”拟人化,也是一种隐喻。作者将自己的愁绪转嫁给原本无情感的“花”更加流露出作者对安史之乱带来的山河破碎、满目凄凉的无限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出自刘禹锡的《乌衣巷》。此句中将“草花”前面加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用“野花”的荒僻气象来隐喻世事的衰败,曾经的繁荣如今全都败落荒芜了。

(五)用“花”隐喻喜悦、欢快之情

前面我们分析了在唐诗中常用“花”来隐喻一种凄凉、伤心的情绪那么与之相对的诗人们也常用春暖花开来隐喻欢快愉悦的心情。杜甫《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作者通过描绘了一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画面。在这首诗中诗人表露了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此外,窦叔向的《夏夜宿表兄话旧》中的“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用“夜合花”开来隐喻作者和表兄久别重逢后的喜悦之情。

(六)用“花”隐喻好看的女子

现在我们常用“如花似玉”来形容女子的姿容出众,而在唐诗中就已出现用“花”来隐喻好看的女子的例子。“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是李白《越中览古》中的诗句,“宫女如花”即隐喻像花一样美丽漂亮的女子,除此之外其《长相思》中“美人如花隔云端”直接写出隐喻“美人如花”。

(七)用“花”隐喻音乐

上面所述的“花”的六大隐喻都是在唐诗中比较常见,此外还有一种出现频率比较少的情况,即将“花”隐喻为音乐。郎士元的《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疑有碧桃千树花”以花为意象隐喻音乐。它意味着那奇妙的、非人世间的音乐,宜乎如此奇妙的、非人世间的灵境。它同时又象征着那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芙蓉泣露香兰笑”是从乐声(如泣如笑)着想进行隐喻的,李白《梅花落》中“江城五月落梅花”是以曲名为源域进行隐喻的。

三、唐诗中“花”隐喻的特点

(一)唐诗中“花”所隐喻的目标域多是比较抽象的事物

在《唐诗鉴赏辞典》收集到的270多首含“花”的隐喻诗歌中,大多数都是隐喻抽象的事物,只有8首是隐喻具体的人或事物,这与隐喻本身有着密切的联系。隐喻一般是用具体的、有形的始源域来映射无形的、抽象的目标域。

(二)唐诗中“花”所隐喻的目标域具有多样性[6]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事物之间的联系不断地被人们发现,而且人们也通过自己的丰富想象力不断建立各种事物的联系,同一个始源域可以映射不同的目标域。“花”这一事物既可隐喻比较抽象的情感如离情别意、归思,还可以用来隐喻客观事物如音乐、美人。由此可见其目标域是丰富的。

(三)唐诗中“花”所隐喻的抽象情感多与愁、思相关

根据上文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出唐诗中“花”所隐喻的抽象情感多与愁、思相关。在五类隐喻人的抽象情感的诗句里只有一类是映射喜悦欢快之情而其他四类虽然具体对象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的愁与思。之所以具有这一特点多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诗人们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体现出积极进取精神,但他们的仕途往往充满挫折,如韩愈、李白、杜甫等事业诸多不顺;后发生安史之乱社会动荡、战事频繁,因此诗人们的诗歌中体现出失望、忧愁的情绪也很正常,而且落花经常会使人引发出伤感的情绪那么借“花”来隐喻愁、思就不难理解了。

四、结语

隐喻不仅是语言中的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隐喻对我们认识世界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从而在人类的范畴化、概念结构、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7]诗歌与隐喻有着密切的联系,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唐诗中“花”的隐喻数量较多,且映射的目标域具有多样性。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莱考夫,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伦敦: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0.

[4]林丽君.唐诗中“草”的隐喻认知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10,(6).

[5]刘海波,段成.李白诗词中的概念隐喻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2010,(1).

第11篇

莲蓬是荷花的花心,娇小嫩黄,藏于美丽的花瓣之中,当盛夏之后,荷花的花瓣渐渐脱落,便会变成一只只碧绿的莲蓬。揭莲心之苦,就像用云淡风轻的微笑去排解心中的烦闷,如同六月里的清风,解去人间的暑气。诗人借着莲蓬去苦心来隐喻自己平淡和释然的情绪。

自古以来一直有很多文人墨客用各种方式去描绘和赞誉荷花、莲蓬。莲蓬和莲花一样,都具有圣洁、清净的象征意义,如“出淤泥而不染”。但是诗句与画卷上的荷花、莲蓬再如何灵动与传神,也只能是站在字里画外欣赏,无法亲近。如果把莲蓬优雅清丽的身姿画上造型独特的器皿、杯具,借着器型展现莲蓬傲然绝世的气质,应该会有一番与众不同的感觉。

这是一组名为“莲蓬”的瓷质茶器,润白的质地,淡雅的色彩,几笔勾勒出的莲蓬栩栩如生。第一眼见这杯器上的莲蓬图案,与画卷上最直观上的不同是立体感。因为器皿杯壁呈弧面,莲蓬跃然于上,高挑的枝子,花瓣似的莲房,饱满的莲子,虽然笔法简单,但干净利落。色彩虽不艳丽却也算运用得大胆巧妙,与杯面的鲜白底色有了强

烈的视觉对比度,立体感更显,就像把莲蓬养在了杯中。试想,端起茶杯的同时,欣赏一番捧在手上的莲蓬,似乎能闻到夏日荷塘边的荷香莲甜,然后品一口杯中之物,茶汤的甘润中隐隐有些莲的甜与苦,一盏“莲蓬”茶杯悄悄地把品茶人带入了这般令人浮想联翩的情境。

对于一款美观的茶器来说,不单是需要好的材质、独特的器皿和美妙的图案,还在于器型与图案的结合。这组“莲蓬”茶器,恰恰做到了这点。首先是杯面,虽是莹润的白瓷材质,设计者却有意让这些杯具的表面呈细小颗粒状结晶,用手轻抚,有轻微的磨砂感。近处欣赏,那些细密的结晶体并没有减弱瓷器的光润感,反而因为结晶体的多个平面与光的接触与折射,让杯面看起来泛着星星点点柔和的光,应景了荷花塘中的波光点点;其次是器型,盖碗、公道杯与茶漏底座都采用圆润的形态,给人以豁达大气之感。公道杯腰身处略往里凹,有些古代女子小蛮腰的味道,莲蓬的枝干正好落在这“小蛮腰”上,从视觉的层次感上拉伸了枝干的长度,让这一株莲蓬看起来更有一股挺拔傲然之气。看似有意无意,绘画者总能把莲房落笔于器皿的弧形圆润之处,巧妙应用光影的立体交叠造成视觉上的逼真效果。

中国人对莲蓬的喜爱自古已有,佛像多塑造为跣足立于莲座上,莲蓬的谦逊与质朴的形象富有禅意,契合了佛教造像中所追求的庄严美和典型美的结合。“莲蓬”套组的设计,除了视觉上的和谐,也多了几分禅韵。正如开篇的诗中所写,莲蓬的禅学是要让世人放下心中的重负,用简单轻松的态度面对人生。用这款“莲蓬”冲泡一壶佳茗,让清幽甘甜的茶香去却人心之苦、卸下人心之重。

第12篇

关键词 提问策略;积极思维;学习效果;掌握

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的过程是一个可以充分调动自己思维器官的过程,所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教学提问,教学提问如果能做到高效、实用,学生综合能力和教学质量都会随之提高。

一、教学提问的必要性

第一,教学提问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第二,教学提问能够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第三,教学提问还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表达能力。第四,教学提问使得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更加凸显和清晰,方便同学们对所学知识进行掌握。第五,教学提问是实现教及学双向交流的一种良好方式。

二、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现存问题

1.教师回答问题的方式僵化死板

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提出问题后,往往给同学们很少的思考时间,导致学生没有什么回应,最后就由老师直接说出问题的答案。另外,有时候学生对于问题的答案与标准答案并不相符,老师在这个时候经常会打断学生,然后说出标准答案,而不是针对学生理解上的误区及时给予相应指导。比如,老师讲授文章《我的母亲》时,老师会提问哪句话会体现作者对于母亲早逝的痛惜之情,对于这个问题,如果老师不对学生的答案给予适当地分析,学生就不会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或几分是合理的。这些都是当今初中教学中产生的教学误区,对于初中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不利的影响。

2.教师的提问方式不当

教学提问是课堂上进行师生交流沟通的主要手段,所以老师的提问至关重要。但是,老师的提问有时候并不合理,比如,在讲授《过零丁洋》时,老师可能不会分层次提问,而是将所有问题一次问完,依次提问同学们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种情感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你对这首诗歌有怎样的感受等等,这样的一次性提问会使学生觉得自己一点都没有理解,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就不会积极地去思考。所以,这样的提问不仅不会提高初中语文中教学的质量,反而会起到反面的效果。

三、初中语文教学的提问策略

1.提问要做到少而精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上,老师进行提问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并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老师进行教学提问不应该把重点放在提问数量上,提问太多反而会扰乱教学的逻辑,也无法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出的问题要非常“精”,“精”是指教师所提的问题应该是从文中得出最后又回归文中的大问题,能够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对于全文有一个整体把握,然后老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详细了解,明确作者的感情、写作线索、写作手法等等。总之,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当如一张网的总绳,能够抓住主要的点,提炼出文章的精华,凸显出教学的重难点,正确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

2.鼓励倡导学生主动提问题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若要激发学生的提问意愿,首先要让他们对于教材作一定的了解,由教师将课程的重难点以及单元知识间的关系进行介绍,适当地设计一些“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还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于教学和提问的资源,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产生强烈的认知感,这样学生的提问心理就会被激活。另外,老师应当为课堂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提问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民主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敢于提出质疑和疑问。对于每一个学生的提问,教师都应当先给予肯定,若提出的问题有所偏离,再进行及时引导,使学生能够回到正确的结论上来,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能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学生学习效率也会自然而然地提高。

3.把握所提问题的难度,科学进行提问

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效果如何,影响着教学提问的成败。所以,提出的问题要恰当,要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们能够积极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发展,教学效果也会比较好。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太难,最后就会变成提问和回答环节都由老师一个人来完成,这样的提问毫无意义,如果问题太简单,也起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极为熟悉,对知识有深刻理解,设计出的问题要具有非常严密的逻辑性,对于文中的精彩部分,还可以让同学们进行问题讨论。

在教学实践中我依据学生语文知识水平的高低和接受知识能力的强弱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对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提问。如教学《爱莲说》一课时,我的教学思路是:分组提问、讨论、演示朗读、激发感悟的情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C组提问:(1)我们来齐读课文,看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找出文章中用得最多的一个字?(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可爱,为什么作者唯独只喜爱莲花?(3)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B组提问:(1)作者爱莲,不仅因为喜欢它的外形、更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二段来分析,它是哪一种人的化身昵?(2)作者借莲的形象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3)本文除了衬托手法外,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组提问:(1)文章题目是“爱莲说”,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为什么还写了,牡丹花?(2)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同时又是花中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谁爱?作者把、比成什么?(3)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历来是富贵的象征,当时的世人都喜欢它,而此时作者又抱什么态度呢?(4)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用两个“独”字呢?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一莲一牡丹”的顺序来写呢?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回读课文,放开让学生分小组(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进行自由讨论,然后各组派出代表进行交流,小结如下内容:①本文的作者运用“托物(莲花)言志(莲花告诫脱俗,正直纯真)的写法。②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之外,还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③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表达方式。④采用了“陈述、疑问、感叹”等句型的变换使用。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分层,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都有话好说,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拓展延伸:(1)你知道哪些描写花的诗句?描写莲花的诗句?(可用比赛的形式);(2)仿莲之托物言志的写法,用“我喜欢……”说一段话或写一段话(A层生可说,C层生可写)

在进行分层提问时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学生的“层次”由老师自己掌握,不宜公布,避免产生负面影响;二是教师要把握好三个层次的度。同时,要以正面鼓励为主,设法调动各层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习达到最佳状态;三是视学情,在规定的时间内实行动态管理,适当调整三个层次学生。

4.给同学们留出适当的思考时间

在教师进行提问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给自己制定两个等待时间。第一个等待时间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回答问题前。这个时候要有意识地提供大量时间给学生,使他们能够积极思考,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启发、讲述或重复谈问题,不要急于把所有的东西一起塞给学生,留这些空白时间让他们自由发挥,当全体学生都经过一遍的思考之后,再让他们回答。这样就可以提高全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精力都集中在老师提问的问题上。第二个等待时间是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进行点评前。初中生的思维跳跃、不够连贯。所以,教师不要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有错必纠,而是带着尊重的态度,带着兴趣去倾听学生的回答,不管回答是对还是错。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自信,会为他们的观点提供更多的论据。

四、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策略好,学生们就会在提问中长见识,在提问中出成果,提问策略不好,可能会对误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和学习方向。所以教师应当科学合理地进行提问,在向学生们教授初中语文知识的同时,将同学们真正引入一个文学的殿堂。

参考文献:

[1]李琴芳.语文课堂有效提问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8).

[2]陈琳.讲究提问策略,让语文课堂进射思维的火花[J].新课程(中学),2012(10).

[3]毛乃军.对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的思考[J].考试(教研版),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