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生物试卷

高中生物试卷

时间:2023-05-29 18:02: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生物试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生物试卷

第1篇

1.课堂留白,自主订正

生物试卷评讲之前,教师应该留出一点时间,大约10分钟,让学生自主分析,订正错题.对于学生来说,试卷拿到手之后第一关心的便是自己的成绩及其所处班级的位置,紧接着便是关心自己做错了那些题目.

例如试卷上第3道题目:淀粉酶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A.氨基酸 B.脱氧核苷酸

C.核糖核苷酸 D.核苷酸

本题准确率只有40%.

当学生再次分析此题目的时候,立刻就会恍然大悟,由于自己的审题,丢失了不该丢的分数.通过学生对照答案,自查自纠,较简单的问题就可以自行解决了,而不能完全解决或不会解决的问题就要要求学生做好记录.留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再去解决.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习惯,又能激发他们学习动机,点燃求知的欲望.

2.小组合作,踊跃展示

这是课堂的第二个步骤,老师可以留出大约10分钟的时间让每小组来会诊各个成员的问题.在实施这一步骤的过程中,老师应该要求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抛出在自主订正时存在的问题,对于试题答对的小组成员应大胆的来讲解,甚至展示成果.通过他们的共同合作,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

例如试卷上第9道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在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期施用化肥比施用农家肥更有利于作物生长

B.合理密植有利于改善田间CO2浓度和光能利用率

C.降低温度、保持干燥不利于植物种子安全储藏

D.给稻田定期排水、晒田的主要目的是抑制水稻生长

小组成员中甲同学能解释A项,乙同学可以解决C项,丙同学则可以解决D项.丁同学可以完全吸收刚才的知识、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帮助解决问题的同学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不会解题的学生则掌握了新知识以及解题方法、技巧.小组同学在自己解决问题的同时,互相合作,共同提高,从而共同进步.当然在小组合作中肯定会出现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此时应以小组为单位做好记录,上交的到老师处.

3.师生合作,突出重围[HJ1.5mm]

此阶段的时间可以由老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各小组未解决的问题,生物老师可以按照小组编号列在黑板上,此时老师不必讲解,而是让其他小组解题正确的学生对全班进行讲解.教师要做的就是多一点启发和引导,能让学生评讲的尽量让学生去评讲,同时发动其他学生适时补充和纠正,如遇到难以把握的问题时,老师应主动创造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例如以试卷上第11题为例:在其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以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在光照和黑暗条件进行光合作用实验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HJ0.8mm]温度(℃)5101520253035

光照下吸收CO2(mg/h)1.001.752.503.253.753.53.00

黑暗中释放CO2(mg/h)0.500.751.001.502.253.003.50

[HJ3mm][HJ1.5mm]

下列对该表数据的分析正确的是().

A.在连续光照的情况下,该植物在0℃条件下不能生长

B.昼夜不停地光照,该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

C.每天光照与黑暗时间相等,在恒温条件下,2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D.每天光照与黑暗时间相等,在恒温条件下,30℃与10℃条件下积累的有机物相等

本题错选A和D加起来达到50%,究其原因,学生对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等相关知识理解不到位,另外学生对图表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还有欠缺.老师应先引导学生分析光照下吸收CO2表示净光合速率,黑暗中释放CO2表示呼吸速率.判断植物是否生长或者积累量的多少,应运用“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这个原理.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师生合作的优越性显而易见,既能给学生主动参与展示的机会,调动学习的热情,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又能从学生的评讲中发现学生思考等方面的不足,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做充足的准备.

4.变式训练,巩固提升

第2篇

对一些经典试题一开始便进行讲解,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说无疑是高效的,但学生同时也就失去了抽象思维的过程,失去了发现错误的机会。对于实验性的内容,如果一开始就将其操作过程及结果进行清晰的展示,学生的实验就会成为照方抓药,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就成了一种形式,这对实验的顺利完成无疑是十分有帮助的,但学生失去了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尝试,在观察结果中进行真伪辨别的机会。因此,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使用合理的教学手段。

二、构建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教研课题

要构建生物学科高效课堂,教研组的作用之一是组织生物教师开展高效课堂的教学科研,使生物教师掌握有生物学科教学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我们学校生物教研组在2013~2017年五年发展规划中的教学研究活动,包括10项教研课题。

1.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策略。

2.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

3.如何构建师生互动的生物课堂。

4.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利用“最近发展区”。

5.高二生物的有效备考。

6.高考生物复习课有效性的课堂教学策略。

7.合理应用记忆规律,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8.从反思中收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9.提高生物试卷讲评课实效性的策略。

10.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三、教研组在构建生物学科高效课堂中的作用

第3篇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更是一个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无时无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人们的衣食住行在大数据时代变得更加便利了.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也在悄然无息地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构建习题数据库、阅卷数据库、微课数据库,加以合理运用,可以实时更新教学习题,改变阅卷模式,改进讲评方式,掌握教学动态,显著提高教学效率.

一、构建习题数据库,夯实基础稳扎稳打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之一是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也是高中生物教学最基础的知识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解答生物习题.解答生物习题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最基本、最常用的形式.习题从哪里来呢?现成的教参教辅上有很多,但是教参教辅的质量参差不齐,习题难度也不一,不一定适合本校的学生.而且受编写、出版时间的限制,教参教辅不能提供当年最新的各地模拟题,也不能提供根据最前沿的生物学信息、生物科技成果编写的题目.因此,作为一名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生物学科教师,很有必要建立属于自己的、适合本校学生的习题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既要有关于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核心知识、基本原理等的经典习题,也要有根据书本知识延伸编写的信息题;既要有历年的高考生物试题、各地的生物模拟试题,也要有当年的最新试题.要构建这样的数据库,教师首先可以借助互联网下载历年的试题,但要注意下载后首先要将每个习题都做一遍,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第一,下载的习题经常会出现错别字.第二,上载的习题有时配图不清楚.第三,下载的习题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的题目有科学性错误.第四,下载的习题难度不一定适合本校学生.教师做过这些习题之后加以适当的修改和筛选,让这些习题能为我所用.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扫描仪等设备将教参教辅上适合本校学生的习题以及当年的各地生物模拟试卷从纸质稿变成电子稿.再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解题情况,重组或自编一部分有质量的习题.最后,教师要实时关注最新的生物学新闻报道,分析这些报道中可能涉及的高中生物学知识,搜集或自创相关习题.因为这些信息很有可能成为当年高三模拟试题乃至高考试题的出题依据.比如: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她研制出以青蒿素为基础的抗疟疾药物.2016届的各地一模、二模生物试卷中多次出现了与青蒿素相关的题目,2016年的江苏高考生物试卷第30题则是关于疟疾的题目.在构建数据库时,教师要注意将各种试题分门别类.例如2016年的江苏高考生物试题要以不同的形式保存在不同的文件夹中待用:一、试题整份保存入《江苏高考试题》;二、试题按涉及的内容分章分节保存入不同的章节文件夹,并且在保存时可以在每个题目前用A、B、C来标注难易程度,以便在以后不同阶段的教学中使用.构建的习题数据如何使用呢?是不是在准备作业时全盘照抄,复制不走样呢?当然不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习题,必要时要作出一定的改编,甚至是改变题型,让习题库真正为我所用.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了“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这节内容后,关于这节内容的习题多数是单选题,并且不同题目中有些选项是重复的,课后初次布置作业时教师是可以直接选择3到4个这样的单选题的,但是事实上大部分学生对“基因”这个核心名词理解是不透彻的.因此在复习时,教师可以从习题库中选出以下几句话让学生判断正误,并改错: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②基因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③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④基因只存在于染色体中.⑤基因在每条染色体上成对存在.⑥遗传信息蕴含在基因的碱基种类中.⑦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⑧基因是碱基对随机排列而成的DN段.⑨等位基因A与a的最本质的区别是A控制显性性状,a控制隐性性状.这几个判断改错题难度逐渐增大,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基因”这个核心名词的理解.这样出题还可以实现分层教学,比如对于后进生可以降低难度,要求只判断对错或部分改错.

二、构建阅卷数据库,教情学情一目了然

批阅习题,分析完成情况是课堂教学效果反馈的重要渠道.使用传统的手工阅卷,再准确地统计每个学生每个习题的正确率,分析错误之处对教师而言是一项繁琐而又重要的工作.以我为例:批阅一个班级50个学生20个单选题、5个多选题的作业,需要花费15分钟左右,再统计每个学生的得分需要8分钟左右,然后统计每个题目每个选项的错误率、错选的选项占的比例……完成这些工作耗时需要1.5个小时,而且统计时容易出错.任教2个选修班+2个必修班,这样繁琐的工作显然是完不成的.如果只批对错,不统计不分析结果,对于后续教学工作徒劳无功;如果抽样阅卷的话,统计的数据不但不可靠,也不利于评卷工作的展开,更不符合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利用阅卷软件,如“苏州市课课通系列万能读卡系统”,50个学生30个选择题1分钟就能完成阅卷和数据统计,包含每个学生的得分、排名,每个题目的正确率等.使用软件“智学教师端”能完成批阅主观题,统计主观题的得分情况.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坚持使用阅卷软件,经过处理、分析、综合数据,可以构建每个学生每个课时、一学期、一学年乃至高中三年的数据库,有利于教师找出每个学生的知识盲区、理解误区,稳扎稳打实现各个击破;可以构建一个班级的数据库、一个年级的数据库,发现班级整体的薄弱环节,挖掘教学过程的不足之处,对症下药、步步为营;将来若能联网实现数据共享还能构建全市乃至全省同一张试卷每一小题的数据库,实现“样本=总体”,实时掌握全省总体动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阅卷数据库使教情、学情一目了然,教学工作循序渐进.

三、构建微课数据库,有效教学事半功倍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个知识点或者一张试卷的讲评,教师都是面向全班学生展开的,采用的教学方法、预留的思考时间、选择讲解的题目、讲解的难度深度主要是针对大部分学生设计的.上新课时这样的教学方法并无不当之处,但在复习阶段,这种方法未必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前的复习阶段,本校半数以上的学生考及格是不成问题的,也不具备冲A的实力.其余学生的目标主要分成2类,保C和冲A型.一张模拟试卷,使用阅卷软件,统计出每个题目正确率.试问一个百分之九十正确率的题目需要上课讲评吗?不讲?保C的学生不懂,其实那百分之十几乎就是这些学生错的.讲?浪费大部分学生的宝贵时间,尤其是冲A的,这种题目他们不会错.百分之五正确率的题目讲解吗?讲?这类题目难度较大,半数以上不冲A的学生听不懂.不讲?冲A的学生怎么办?每遇到这样的题目都课后一个个单独辅导解决?显然也不可行.微课数据库,就能在这种情况下发挥它的独特作用了.教师可以预先把这些题目一个个录好微课,如果题目较多的话,也可以同组老师分工合作,各自录制一部分再资源共享,难懂、易混淆的知识点同样如此处理,日积月累,构建微课数据库.然后将这些微课放于学校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在课后在教室里的电脑上或者到机房里,甚至在家里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搜索观看微课,实现有效教学.对于选修生物的高三学生来说,在高考中或要保B或要冲A,教师同样可以采取这种方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一对一有效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录制好的微课也有其弊端,实时互动交流受阻,有待于教师进一步研究解决这一问题.

四、教学数据库再发展,大势所趋

综上所述,教师利用习题数据库出好每一份作业,利用阅卷数据库批好每一份试卷,利用微课数据库讲好每一个题目,找到薄弱点利用习题再巩固再讲评,何愁教学重点掌握不了、教学难点突破不了、教学疑点消除不了!因此这三个数据库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可以促进教学长足发展.此外,除了以上三种数据库,教师还可以构建学生心理数据库,让学生的动态有迹可循;适时运用网络晒课数据库,名师指导醍醐灌顶……构建多种多样的数据库辅助教学,目前只是冰山一角,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必将为教育教学带来新的重大变革,这是大势所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线教师要能用、会用、擅用数据库,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意识、进取的精神,主动迎接“大数据教学时代”的到来,让大数据为教学带来更多的突破,也让传统教学与时俱进,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者:顾妹 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

第4篇

作为高中生物老师,发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不知道从何下手,或者不能深刻地理解出题人的意图,解答得不够充分。从高中生物解题的思路、步骤的方面入手,谈谈我的教学经验与看法。

关键词:

高中;生物;解题技巧

在高中生物学的学习中,学生解题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应用,解题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解题是学生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很多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知道从何下手,或者不能深刻地理解出题人的意图,解答得不够充分。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呢?

一、掌握课本知识是解题的前提

任何学科都需要学生本身对课本上的知识点加以理解记忆。高中生物有着与其他理科不一样的地方,比如物理,物理要求学生将概念理解透彻,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延伸,所涉及的物体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这样有利于解题。而对于生物来说,学生需要学习的对象是比较抽象的细胞的分子组成、生物的遗传变异、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这就要求学生将生物独有的名词、术语以及概念记忆牢固。例如,简述同一个体细胞中有关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的特征。分析:解答这道题时,就需要学生深刻地理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概念和过程,细胞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与细胞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有着很大的不同,有丝分裂的前期,细胞中会出现同源染色体,但同源染色体不会联会,有分裂的中期,纺锤丝将染色体的着丝点拉到赤道板位置并排列整齐。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并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这个时候,虽然染色题的数量加倍了,但是DNA分子数没有发生变化,分裂的结果是分裂前后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与分裂前一样。同理,学生还需要对减数分裂的过程了然于心。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类似的概念放到一起,进行对比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

二、不同题型的解题技巧分析

在对课本的概念记忆牢固以后,做题时就要注意解题的各种技巧。

1.选择题

在做选择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字,比如:“不、都、最、至少、可能、错误的、正确”等,这些字眼往往是答选择题的关键所在,我就要求学生在审题的时候,用笔将这些词语画出来,避免在看选项的时候遗忘题干要求。并善于从题干给出的图表中获取信息,生物体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题中会时不时给出一些图表,很多隐含的信息都在图表中有所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分析横纵坐标,将获得的信息加以综合分析、推导、判断。例如,现有甲、乙两种植株(均为二倍体纯种),其中甲种植株的光合作用能力高于乙种植株,但乙种植株很适宜在盐碱地种植。要利用甲、乙两种植株各自优势,培育出高产、耐盐的植株,有多种生物技术可以利用。下列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中不可行的是()解析:审题时将“不可行的”画出来,之后再看选项。这一类题本身并不难,它们考查的就是学生的耐心和细心。在做题的时候不要被做过的题干扰,认真阅读每一道题的题干。

2.非选择题

认真读题,提取有用的信息。信息不仅来自题干,还来自小题。很多时候,小题会给你一定的提示,可以从问题出发,采用逆推法进行推导。在答案已经明确的前提下,要组织好答案,避免答非所问,而且,你的答案需要有因有果,说得清楚,说到点子上。如果一直和未知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必须经过几个因果关系的知识才能间接联系,那么答案就需要一层一层地说清楚。表格类的题目出现的比较多,关于这部分的题目解题思路可以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学生一定要读题干,理解表格设置的目的。第二步,理解表格行和列的含义。第三步,揣摩出题人的意图,探索表格隐含的信息,然后联系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对所获得的信息加以整理,最后要弄清题目要求回答什么,避免答非所问。

3.特殊题型的注意事项

第5篇

一、研究经典案例,揣摩设计思路

常言道: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一点实验基础知识的积累,是不可能完美地设计出一个实验的.因此,为了夯实学生们的实验设计基础,我们需要在课堂上让学生们研究经典生物实验案例,揣摩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

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光合作用》这节课时,我在讲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讲解到萨克斯在发现光合作用可产生淀粉的这个实验中,先把植物放在黑暗中一段时间,之后又将叶片一半曝光,而另一半遮光,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这片叶片,最后发现曝光的一半为蓝色,遮光的一半没有颜色变化.介绍完实验步骤之后,我便向同学们提问:萨克斯实验前将叶片放在黑暗中一段时间的原因是什么?实验过程中将叶片一半曝光,而另一半遮光的原因又是什么?学生们通过对这个经典的实验案例进行探究分析,发现黑暗处理是为了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干扰,而一半曝光、一半遮光则是为了进行对照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通过研究萨克斯的这一经典实验案例,明白了设计实验需要遵循无关变量一致与对照实验的基本原则,对实验设计也有了基本的思路.

在上面的这个例子中,通过鼓励学生们主动探究经典实验案例,不但可以帮助他们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还可以积累他们的实验基础,让他们逐渐揣摩实验设计的思路,为他们的实验设计奠定基础.

二、强化动手操作,激发设计兴趣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无论我们在课堂上如何讲解实验的具体操作,也不如引导学生们亲自操作来得实际.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实验设计能力,激发他们的设计兴趣也是非常关键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在生物课堂上不断强化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比如我在讲解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物质的跨膜运输》这一节课时,讲解到了细胞膜的基本结构,也就讲解到了磷脂双分子层中的磷脂分子“亲水端”的问题.为了避免学生们因为初次接触而难以接受这一知识点的问题,我在上一节课就通知了学生们在上这节课时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少量洗衣粉、4根白色绳子、水、一把汤匙和两个玻璃杯这些简单的道具.我在讲解到这一知识时,引导学生们结组在课堂上做这个实验:一玻璃杯装入洗衣粉水,另一个为清水,各放两根绳子到这两只玻璃杯中,同学们发现清水杯里的绳子浮在水面,而另一杯中的绳子沉到水底.之后我向同学们讲解了实验原理,即洗衣粉分子也存在“亲水端”与“亲油端”,学生们也因为这个例子更深刻地理解了细胞膜的构成与它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影响.这个小实验不但大大活跃了我的课堂氛围,还让同学们更灵活地掌握了课堂知识,同时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有所提高.

在上面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设计一个小实验,鼓励学生们动手操作,不但强化了他们动手实验的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实验设计兴趣,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是大有助益的.

三、给予自由时空,自主设计程序

真正的能力都是从不断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在夯实学生们的实验设计基础与激发学生们的设计兴趣后,我们的重点便是要给予学生们自由的时空,鼓励他们自主设计实验程序,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比如我在讲解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节课时,讲解到了生长素的发现史与生物学家们在探究的过程中所做的一系列探究实验,课本上提到了温特曾得出“尖端产生的某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的结论,但是却没有详细的解释过程.鉴于学生们在前两册的学习中已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基础,我在这节课上鼓励学生们参照课本上已有的实验,利用胚芽鞘尖端与琼脂块来设计实验验证温特的结论.有的学生根据实验的对照性原则与单一变量原则设计了较好的实验,可以得出温特的结论;而有的同学因为不够严谨或其它能力原因而没能设计出符合题意的实验.之后,我对同学们设计的实验进行了点评,让他们明白了自己出错的原因,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坚信熟能生巧.这只是一个简单例子,我在讲解别的内容时也都尽量给予了学生们自由的时空,鼓励他们尽量多地自主设计实验.

在上面的案例中,通过给予学生们自由的时空,鼓励他们尽量多地自主设计实验,不但可以让他们对课本知识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更让他们在练习中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实验设计能力.

四、反思实验成败,升华设计思维

没有人生来就是什么都会的,因此学生们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就需要教导他们反思实验的成败,从中吸取教训,升华设计思维.

比如我在进行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光合作用》这节课的复习教学时,曾让同学们自主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光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必需的条件”,学生们在设计过程中出现了各种类型的错误.比如有位同学实验设计的第一步是“将实验植物及装置放在暗室中一段时间,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暗室中有红色安全灯”,我让班里其他同学找出这个步骤的错误并纠正,即暗室中应用绿色安全灯,之后我向学生们讲解了这样做的原因.再比如,另一位同学实验的第三步为“取一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水浴加热”,同样地,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发现这个步骤未设置对照组.通过这样在课堂上展示学生们的错误并让他们自己解决,不但可以让其他同学不再犯类似的错误,还可以让他们从失败与错误中吸取教训,反思设计思路,升华思维,争取让这个错误成为自己进步的阶梯.

第6篇

关键词:新高考方案;生物科;试卷分析;备考策略

2008年是江苏新高考改革后的第一年高考,到现在已有4个年头。分析比较这4年的江苏生物高考试卷,对目前高三阶段高考复习备考工作和高一高二的生物课堂教学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思年来江苏生物高考试卷分析

1.1题型与题量

从表1看新高考4年来,题型和题量保持相对稳定,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部分。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其中20个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计40分;5个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计15分。非选择题有所变化:一是题量有所减少,2008、2009均有9大题,2011年减少一题为8大题;一是2008年有选做题,但2008年以后取消了选做题。非选择题的大题量虽然有所变化,但4年来整张卷子的小题量基本维持在63小题左右,很多中等程度的学生来不及做。

从表2看,4年的试卷阅读量都相当的大,图表也较多,基本维持在19幅左右,这也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还有答案要填的文字偏多,这也影响学生的解题速度。特别是2011年虽然题量减少,但阅读量和答案要填的文字数并没有减少。

1.2试题在教材中的分布

从表3可以看出近4年的试题基本覆盖了全部章节,《江苏高考生物科考试说明》所列知识点约109个,每年高考生物试题考查的知识点都超过90个,考查的知识点中能力要求为“B”的占考试说明B级要求的近1/2,能力要求为“C”的超过5/6以上。而A级知识点考查的仅占1/3左右,这反映了知识点考查的能力要求越高,被考查的比例更高。在强调覆盖面的基础上,试卷也突出了对重点内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例如“细胞代谢”“遗传、变异和进化”“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态”“基因工程”等,这对当前高中生物教学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从表中还可看出实验能力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必修1和必修3上,这就提醒我们要重视课本实验。

从表4看近4年来必修与选修的分值基本维持在8:2左右,这样的考查比例比较合理,和选修课时和必修课时比相一致,这也有利于教学的安排。需要注意的是多数涉及选修内容的考试试题,尽管情景都是以选修知识为背景的,但考点大多在必修教材中,所以复习中要加强选修内容和必修内容知识的联系。

1.3实验考查

从表5看近4年的江苏高考生物试题中实验题约25%左右。4年来的实验题素材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课本实验和实践,约占2/3强,二是来自科研一线。近4年实验题的考查没有偏离《江苏高考生物科考试说明》的要求,每年的实验考查内容基本涵盖了实验原理、实验器材选择、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处理、探究性实验设计、实验评价等各个方面,突出科学思想和实验方法的考查。

1.4难度

从表6、表7不难发现从2008年开始,生物试卷的难度大大增加,尤其是2011年更难。由于从2008年开始生物成绩以等级来划分,为了提高区分度和可信度,加大难度是必须的,这样的难度也没有违背考试说明中以中等难度题为主的命题意图。从我校调查的情况看学生高考生物的等级与语数外三门总分匹配率非常高,近4年达本二线的学生生物等级都在B级以上。

2.备考策略

2.1剖析教材,强化核心概念的教学

高考试题往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复习中一定要紧扣教材,利用好教材,尽量带着学生走进教材,分析教材;还可将教材上的生物学科主干知识设置成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把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再把这些线连成知识网络,通过不同的知识网路的交叉连接,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教学中要加强核心概念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前科学概念的甄别和纠正。由于高考命题要求,高考题中会出现大量新背景、新情境,但无论如何最终都会体现高中生物教学所要求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起点高,落点低”。

2.2重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近年来江苏生物高考题综合性非常强,有时一道题可以覆盖多个知识点,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生物学知识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有着种种联系的,教学中要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懂得知识的灵活运用及迁移,去解决各种问题。新课程改革就是不希望培养出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高考也绝非要把这类学生选。有位命题专家说“江苏生物高考就是要让学生越考越聪明”这句话值得大家品味。

2.3重视对学生获取信息和信息转换能力的培养

由于高考试题强调原创,所以很多题目设置了新的背景或情景,这就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能力,这是新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所以平时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针对性训练。近年来,高考题出现了大量的图、表题,这些图、表往往是大量信息集成的产物,是多个知识点的联系与汇总。读懂、读透图、表的过程也就是对知识再理解、再整合、再升华的过程。针对学生看图、读图能力差的特点,平时多加强专题训练。

2.4重视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强化探究能力的培养

第7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复习方法;学生

近年来,高考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么,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更加注意对复习方法的研究,着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高效率的复习。下面是笔者在复习教学过程中总结的经验。

一、夯实基础,认真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总复习的目的和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对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加以整理和总结,进而巩固和提高。所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有计划、有顺序的复习,适当的时候,教师要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自由支配。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个知识点,并逐步形成知识的网络和系统。而且,一定要把复习课本知识与恰当的练习结合起来,把引导学生理解好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放在第一位,而不能以练代讲、以练代学。

教师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后,学生可以掌握知识链和知识网,便于理解性记忆和回顾。如,脱氧核糖核苷酸——基因——DNA——DNA结构和复制——基因表达——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来源——进化。这样帮助学生归纳出一条主线,以利于学生系统地获得知识,并形成联系的观点,活跃思维。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或是过于抽象,同学们学起来感到有困难,这时就应化难为易,设法突破难点。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复杂问题简单化。生物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而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能使知识一目了然。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的变化,我们若将其总结为“前期两现两消,后期两消两现”,则其他过程就容易记住了。动物体内三大物质代谢过程复杂,可总结为“ 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转化“。对一些复杂的问题,如遗传学解题,可将其化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小题,依次解决。

(2)抽象问题形象化。思维越离开具体事物,就越抽象。要尽量借助某种方式,使之与实际联系起来,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间结构复杂,教师很难讲清楚,但出示一个DNA模型,几分钟即可解决问题。因此,学习生物常常需借助图形、表格、模型、标本、录像等形象化的手段来帮助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

此外,还可以突出比较法的运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选择运用比较法,把课本中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并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因此,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前后知识的联系,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等,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法的学习,这样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对图解图像问题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迁移能力

现行的高中生物课本中,有大量的插图。这些图像概括性强、生动直观,是对课本内容的高度浓缩和升华,其作用是语言、文字无法代替的。近年来的考试中,图像和图表分析题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图像又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课本。教师讲解时,应强调学生读文对图、看图释文、文图活用、读图解题,使图文充分结合。可以按照专题对图表图解进行复习,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的培养。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图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等。

分析图表、图解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往往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

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对图表、图解问题的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用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导向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审题并形成思维迁移能力。

三、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方式,理论知识联系实际问题

选择贴近书本知识,更贴近生产、生活的问题,避免纯知识性的题目。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灵活把握。教师可以将生产、生活中的生物问题融入生物课堂教学中,以增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比如,如何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

教师应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我国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灾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木,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

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深化基础知识,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教师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以实践活动为途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可配合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爱鸟周、植树节等节日开展一些公益性活动,引发中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心,从而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优化习题和试题,强化对材料题的复习,同时加强实验设计能力

在高考复习的几轮训练中,学生应当立足于以小题、易题打基础,以大题、难题促提高,从而提高整体复习水平。学生在做错题时,应该注重错因分析,对模糊概念应该弄清楚。教师在选择练习题时,一定要重视题目的质,坚持精选、精练、精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辨析、运用能力;启发他们举一反三,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使每一次练习都能有所收获。尤其是对材料题、信息题的复习,要精选题目,以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围绕问题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和解决。这种复习充分体现了认知规律,利于学生积极思维。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复习时还应加强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近年来生物高考实验考查呈现多样化,有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基础实验的内容,也有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实验评价。高考生物试卷中突出的变化是没有了独立的实验设计,而是将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到各题干、选项和解题思维过程中,这样更具有开放性。因此要求学生学会根据给出的条件,自己设计实验合理科学的步骤,求得对实验原理、结果严密的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有利学生个性的发展。

五、学会收集处理信息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生活中处处蕴含着信息。如电视新闻、报纸杂志、媒体网络、旅游科技、综艺体育等,经常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鲜活生动的生物知识和敏感具体的生物问题,要善于收集和处理,不断补充丰富生物知识。让学生课外要注意博览群书,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如走进图书馆,访问互联网站,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等,及时查阅收集、检索处理生物信息。这不仅是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也是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充实知识、丰富阅历的有效途径。

总之,在高考生物的复习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应经常进行扩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训练,尝试从一个现象联想到另一个现象、从一种知识迁移出另一种知识,让自己的知识和理论系统化、立体化,使自己的生物学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第8篇

    忌“重放轻抓”

    “自由式”复习法又叫“放羊式”复习法。这种复习方法,忽视了教师的指导。如果教师放松了“抓”, 过度强调学生的自由复习,往往会使学生把握不住重点,甚至走向复习的误区,进而导致复习效果不佳。正确 的复习方法,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计划、有顺序的复习,适当的时候,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自由支 配。

    忌“重练轻讲”

    总复习的目的和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对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加以整理和总结,进而巩固和提高。因此,复 习中最重要的环节就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个知识点,并逐步形成知识的网络和系统,只有把这一基础 打牢固,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而仅仅靠做题是难以达到上述目的的。在复习中,有的教师把讲练结合、精讲 精练片面地理解为以练为主、以练代讲,从而忽视了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本身的理解和钻研,把复习课当成了 练习课。这样复习的结果必然会使一部分学生一旦遇到较为陌生的题目便束手无策。因此,在总复习时,一定 要把复习课本知识与恰当的练习结合起来,把引导学生理解好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放在第一位,而不能以练代讲 、以练代学。

    忌“重文轻图”

    在现行的高中生物课本中,有大量的插图。这些图像概括性强、生动直观,是对课本内容的高度浓缩和升 华,其作用是语言、文字无法代替的。从近几年生物会考的试题来看,图像和图表分析题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1998年,上海市高考生物试卷,图像和图表的题目约占70%,而这些图像又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课本。这就 提醒我们在复习时应重视课本图像的复习。而实际上,在总复习的过程中,师生往往忽视对图像的复习,片面 认为,只要把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记住,就万事大吉了。这样复习的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成绩不 够理想。针对这种情况,在进行复习时,应强调学生读文对图,看图释文,文图活用,读图解题,使图文充分 结合。教师讲解时,应该重视图的作用,以图引文,以图释文,而决不能忽视图的作用。

    忌“重死记硬背,轻能力培养”

    很多学生乃至部分教师往往认为生物学的内容大多属于记忆性的,复习时只要下功夫死记硬背就行了。结 果在考试中,一旦遇到稍微灵活一点、陌生一点的题目,便感到无从下手。1998年上海市高考生物试题便能说 明这一点。分析其原因,并不是学生没有记住知识本身,而是对知识缺乏深刻理解,缺乏灵活运用知识去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至于那种“猜题押题”,划分“重点题目”的复习方法,就更偏离了正确的复习方向 。因此,复习时,一方面要求学生需要对教材的知识深刻理解,牢固记忆,更应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知识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决不能以背代教,轻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应多向学生传授一些复习方法 和解题技巧。

    忌“重难轻易,重大轻小”

    难题、大题和易题、小题在复习考试中各有其作用。一般来说,易题和小题偏重于打基础,主要是对学生 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而难题、大题是建立在易题、小题的基础上,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从几年的 生物会考试题和上海市高考生物试题来看,选择题占了整个试题的一半,再加上填空题,小题占的比重就更大 了。究其原因:一方面,小题目在考查知识,扩大考查的覆盖面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改变 死记硬背,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增加试卷的客观性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总复习时 ,应当立足于以小题、易题打基础,以大题、难题促提高,从而提高整体复习水平。

    忌“重数量,轻质量”

第9篇

关键词 作答时长 难度 高考 理科综合 生物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1 引言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其试题难度是考生、家长、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命题人员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难度”是考试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教育测量概念,是试题分析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含义指考生或被试者完成试题或任务时的困难程度。定量刻画试题难度的量数,称为难度系数或难度值,经典测量理论框架下在数值上等于代表性考生群体在试题上的通过率。

难度主要受考生对试题内容的熟悉程度、考查行为目标的层次、情景材料的信息量、试题的形式和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时间在此指给定考试时长或考生作答时长。一般情况下,在给定考试时长内,试题包含的信息量和考生思维量将对考生的作答表现产生影响;反之,在试题包含的信息量和考生思维量一定的情况下,作答时长也会对考生作答表现产生影响。此外,给定时长与考生自主分配的作答时长并不总是一致。同一试题可能由于分配时间的不同,导致通过率发生变化。在理想状态下,试题包含的信息量和考生思维量应与给定考试时长相匹配,现实考试情境下的给定时长是否恰当亟待研究,考生作答时长的分配对其作答表现的影响也值得深入探讨。

高考(北京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以下简称理综)总分为300分,考试时长为150 min,试卷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科试题,其中物理占120分,化学占100分,生物占80分。考试时长为三科共用,考生可以自由分配150 min的时间。150 min在三个科目间的分配应与科目总分值成正比,即物理60 min、化学50 min、生物40 min。考生按照上述分配作答时长是否恰当,适当延长或缩短某一学科的作答时长对其表现有何影响。本研究以生物学科为例,研究作答时长对考生作答表现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测试对象

测试对象为已学完全部高中生物课程的高三理科学生,共452人。样本选自北京地区的两所中学,X校学生平均成绩好于全市平均成绩,279人;Y校学生平均成绩与全市平均成绩相当,173人。

2.2 测试方法

2.2.1 测试材料

以2011年高考(北京卷)理综生物全部试题作为测试卷,满分80分,其中客观题共30分,包含5道选择题,每题6分;主观题50分,包含3道非选择题,分值分别为18分、16分和16分。

2.2.2 实验设计

本研究为3×2两因素准实验设计,因素一为作答时长,三个水平:基本时长、不足时长和充足时长。因素二为学校,两个水平:学校X和学校Y。

2.2.3 预试

为确定标准作答时长,在Y校(成绩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选取一个普通班(40名学生)进行预试,记录从答题开始到90%考生正常完成全部试题所用时长。测得标准作答时长为40 min。

2.2.4 正式测试

按班级期末生物平均成绩,将两所学校的考生分为A、B、C三组,三组考生的总体水平大致相当。A组:要求该组考生在基本作答时长条件下,即40分钟内作答试卷。B组:要求该组考生在70%的基本时长,即28分钟内作答试卷,时间结束立刻回收答题卡,即B组在不足作答时长下完成测试。测试C组:要求该组考生作答试卷至90%考生正常答完,考试结束,回收全部答题卡并记录时间,即C组考生在充足作答时长下完成测试。

2.2.5 阅卷

对所有测试组进行统一阅卷。阅卷前对所有阅卷员进行正式培训,统一阅卷标准,阅卷结束后得到考生各题得分。

2.3 数据分析

用SPSS 19.0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答题用时

在测试中测得X校C组作答用时约48分钟,Y校C组作答用时为50分钟,此即为考生回答试题所需要的充足作答时长。在高考中,按照分值比例,考生在生物试题上分配的作答时长应为40分钟,试卷的思维量应与40分钟的时长相匹配。但出于保密的需要,高考试题在考前无法进行预试,试卷的思维量是由命题者估算出的。本研究经测试得到的标准作答时长约为40分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2011年高考(北京卷)理综生物试题总思维量与等分值比例的作答时长是基本匹配的。

3.2 全卷得分结果与分析

各组考生全卷得分情况详见表1。由表1可知,两所学校测试B组(不足时长)的得分在三组间均为最低,测试C组(充足时长)的得分均为最高。以全卷总分为因变量,组别和学校为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组别的主效应是显著的(F(2,446)=5.807,p=0.003),学校的主效应也是显著的(F(1,446)=51.462,p=0.000)。组别和学校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0.718),即不同学校间,不同时长条件下差异趋势是一致的,差异趋势详见图1。

因为本研究主要探讨时长的效应,也因为组别和学校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为了简化结果的解释,故在进一步的分析中只保留组别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组别的效应显著(F(2,449)=4.894,p=0.008),即在不同作答时长条件下,考生全卷总得分差异显著。对三组数据做进一步的对比分析,以A组为参照组,进行有计划的比较。结果显示,A组和B组差异显著(t=1.967,df=449,p=0.050);A组和C组差异不显著(p=0.425)。这说明,当考生作答时长由不足时长变为基本时长时,全卷得分有显著提高,但由基本时长变为充足时长时,全卷得分无显著提高。这进一步说明,2011年高考(北京卷)理综生物试题总思维量与40分钟的作答时长是较为匹配的。

3.3 客观题得分结果与分析

以客观题得分为因变量,组别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与对全卷得分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以客观题得分为因变量,分析组别的影响,发现组别间差异显著(F(2,449)=4.263,p=0.015),即在不同作答时长条件下,考生客观题得分差异显著。对三组数据做进一步的对比分析,以A组为参照组,进行有计划的比较,结果显示,A组和B组差异显著(t=2.008,df=449,p=0.045),A组和C组差异不显著(p=0.185)。说明,当考生作答时长由不足时长变为基本时长时,客观题得分有显著提高,但由基本时长变为充足时长时,客观题得分无显著提高。

3.4 主观题得分结果与分析

以主观题得分为因变量,组别和学校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与对全卷得分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以主观题得分为因变量,分析组别的影响,发现组别的效应显著(F(2,449)=3.124,p=0.045)。以组别A为对照组,进行有计划比较,结果与以全卷得分为因变量的结果也完全一致,即A组和B组差异显著(t=1.967,df=449,p=0.050),A组和C组差异不显著(p=0.425)。说明,当考生作答时长由不足时长变为基本时长时,主观题得分有显著提高,但由基本时长变为充足时长时,主观题得分无显著提高。

3.5 主观题各题得分结果与分析

3.5.1 第6题得分结果与分析

以第6题(高考试卷中第29题)得分为因变量,分析组别的影响,发现组别的效应边缘显著(F(2,449)=2.598,p=0.076)。以组别A为对照组,进行有计划的比较,结果发现:A组和B组得分差异显著(t=2.100,df=449,p=0.036),A组和C组得分差异不显著(p=0.891)。说明,当考生作答时长由不足时长变为基本时长时,该题得分有显著提高,但由基本时长变为充足时长时,该题得分无显著提高。

3.5.2 第7题得分结果与分析

以第7题(高考试卷中第30题)得分为因变量,分析组别的影响,发现组别的效应显著(F(2,449)=3.166,p=0.043)。以组别A为对照组,进行有计划的比较,结果发现:A组和B组得分差异显著(t=2.188,df=449,p=0.029),A组和C组得分差异不显著(p=0.659)。说明,当考生作答时长由不足时长变为基本时长时,此题得分有显著提高,但由基本时长变为充足时长时,得分无显著提高。

3.5.3 第8题得分结果与分析

以第8题(高考试卷中第31题)得分为因变量,分析组别的影响,发现组别的效应不显著(p=0.254)。这一结果说明增加或缩短答题时长对该题得分的影响并不显著。

第8题的分析结果与第6、7题的分析结果不同,得到这一结果应与试题的难度有关,第8题难度系数为0.66,属于中等偏易试题,试题相对比较容易,答题思维量与信息量相对较少,考生用于思考的时间相对较短,作答时间对考生得分的影响较小。第7题的难度系数为0.41,属于较难的试题,试题的信息量和答题思维量均相对较大,考生必须仔细阅读试题内容并将文字转换成模型进行思考,在解答试题时,由于本题的解题思维链也相对较长,考生用于思考的时间也较长,所以考生得分受作答时间的影响较大。第6题难度系数为0.60,难度适中,试题思维量和信息量不是很大,所以考生得分受作答时间的影响为边缘显著。

在对本测试的预期中,作答时长对考生表现的影响,除了与试题难度有关外,还应与试题的位置有关。通常情况下,对于试卷中按照有序排列的一系列试题,考生应该按照由前到后的顺序作答。这样,如果在时间有限的条件下,相较于位置靠后的试题,位置靠前的试题分配到的时间应该更为充足,而位置靠后的试题在时间从不足变为适当或充足时,考生表现应该获得明显的增益。本研究的结果并未显示出如上的规律,原因可能有三,本测试共有8道试题,有限的试题数使得这种位置效应并未显示;位置效应的影响要弱于试题难度的影响,考生对较难试题的深入思考导致表现的增益掩盖了试题的位置效应;分配给考生的作答时间,无论是不足、标准还是充分,实际上都满足了考生基本完成试题的时间,也说明试题总的思维量和给定时长是较为匹配的。

在作答时长变长后,考生在较难试题上的表现获得了明显的增益,而不是在位置靠后的试题上。这也提示我们,考生在回答试题的时候是运用了一定的答题策略的。因为该测试卷中试题的难度并不是按照试题顺序单调递增,即位置最靠后的试题并不是最难的。考生能够在接触试题时就鉴别出试题的大致难易程度,并合理的调配时间作答,而不是一直按照试题顺序作答,毫无变通。

4 结论与建议

2011年高考(北京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试题总体思维量的设置较为合理。考生用约40分钟的时长进行答题的得分效果最佳,若缩短作答时长至28分钟,考生得分将明显降低,若延长作答时长至48分钟以上,考生的得分并无明显提高。在高考时,建议考生根据自身情况对答题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制定好自己的答题策略,以便更好地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孙恒,李金波.高考试题难度的预估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0:3-5.

[2] 毛竞飞.高考命题中试题难度预测方法探索[J].教育科学,2008,24(6):22-26.

第10篇

关键词 科学方法 归类复习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科学方法”(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划分是基于新课标高考生物考试大纲中的能力考核要求――“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方法是能力的组成部分,方法是能力的核心。

在科学方法复习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处理好教材,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模块科学方法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归类基础知识;难点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为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突破难点知识。

由于此专题在高考中占有很大比例,且“科学方法”贯穿于高考生物大部分知识点,笔者结合近几年高三复习课的教学实践,对此专题基础知识进行如下归类,目的是便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1 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思路

观察、提出问题一提出假说并作出预期判断,得出假定性的结论一设计完成实验一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 高考生物中考查的科学方法

依据考纲及考试说明归纳比较见表1。

2.1 获取经验性材料的方法

2.1.1 实验法

分析近几年高考生物试卷中的实验题,主要考查教材中的观察类和鉴别类实验(表2、3)。试题突出的特点是重视实验回归教材。从内容上看,既有对教材实际内容的直接考查,也有对教材相关实验原理和方法的拓展考查。通过创设新的实验情境,考查考生对教材实验的分析、理解和提取新信息的能力。因而教材中的实验在复习时尽量让学生做一做、想一想,找回感觉,摒弃“背实验”的错误复习方法,以引导考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知和接受科学方法训练。

还可以归纳“常规实验技术比较”(光学显微镜观察,制作临时装片、切片和涂片,研磨、过滤技术,解离技术,恒温技术,纸层析技术,同位素示踪技术等);“常规实验方法比较”(观色法,等组实验法,对比实验法,加法创意,减法创意,杂交实验法,化学分析法,分级离心法,梯度离心法,离体培养法,理论分析法,模拟实验法等);“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比较”、“经典性实验比较”、“以教材知识为背景的实验题材归纳比较”、“教材中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比较”等等。

另外,设计类实验中常常提供实验器材、药品,如能明确它们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往往能从中发现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甚至具体的实验步骤。简单总结如下:

常用的化学试剂:NaHCO3――提供CO2;NaOH――用于吸收CO2或改变溶液的pH;NaCl--配制生理盐水及其他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可用于测定动物细胞内液的浓度或用于提取DNA;龙胆紫或醋酸洋红――碱性染料,用于染色体染色等。

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增加水中氧气――泵人空气或吹气或放入绿色植物;减少水中氧气――容器密封或油膜覆盖或用凉开水;除去容器中CO2――NaOH溶液;除去叶片中原有淀粉――置于黑暗环境;除去叶片中叶绿素――酒精隔水加热;除去光合作用对呼吸作用的干扰――给植株遮光;如何得到单色光――棱镜色散或彩色薄膜滤光;血液抗凝――加入柠檬酸钠;灭菌方法――微生物培养的关键在于灭菌,对不同材料,灭菌方法不同:培养基用高压蒸气灭菌;接种环用火焰灼烧灭菌;双手用肥皂洗净,擦干后用75%酒精消毒;整个接种过程都在实验室无菌区进行等。

2.1.2 调查法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方法之一。调查类实验(实习)涉及调查方案的制定,随机取样、确定样本的大小、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和分析、计算等(具体比较见表4)。

2.1.3 模拟法

有些科学实验由于受到一些特殊因素的制约,不能或不许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实际实验。为了获得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通过对替代物的实验来获取经验性材料,这种方法叫做模拟法。复习时重点掌握教材中的案例(表5),帮助学生分析模拟的过程与结论。

2.2 理性思维方法

2.2.1 类比推理法

类比推理又称类比法,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相同的推理。在科学研究中,类比推理是提出假说的重要途径,往往可以导致新发现、新理论。但是,应当注意的是,类比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其证实或证伪还需要通过观察或实验。在高考复习时要带领学生复习教材中的例子(表6),以此训练学生思维,利于学生解答高考试题中的有关类比推理的试题。

2.2.2 演绎推理法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从普遍到特殊的推理方式。从一般(普遍)到特殊(个别),根据一类事物都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本质来推断该类中的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关系和本质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通常用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过程来理解,如必修1中“1969年,人们在坠落于澳大利亚启逊镇的陨石中发现了氨基酸,这些氨基酸不是来自地球。由此你可以作出什么推测?”这可以看成是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大前提: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小前提:陨石(非地球来源)中有氨基酸;结论:陨石中存在生命形式。

高考试题中尤以遗传题、实验题考查演绎推理较多,演绎推理法对于学生的逆向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好的作用。如2006年全国I卷的第31题第4问(试题略)。复习时注意演绎过程,让学生重点体会教材中的例子。

再如必修3第49页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强调了“科学重视实证”,也强调了“逻辑推理过程”,并用技能训练栏目对学生的推理能力作了训练。这里所涉及到的严谨的逻辑推理,多数指的是演绎推理。第69页进一步探究“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作出的推测,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2.3 模型法

必修1中的模型概念: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高中生物中涉及模型法的案例较多。

3 复习建议

科学方法的复习尤其要重视科学思维的训练,即努力使学生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为了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在复习每一类科学方法时,除了掌握系统知识外,要进行配套试题的强化训练。

3.1 训练高考试题

因为高考试题的设计比较严密,尤其是生物实验的设计有较强的逻辑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尤其是逻辑思维习惯)。教师和学生都要认真研究如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安排实验步骤、收集检验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等问题。

第11篇

关键词 实验素材 变式教学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1003―7586(2011)02―0022―02

2010年是浙江省实施新课程高考的第二年,也是理综生物全部采用浙科版教材的第一年。理综生物试卷与去年相比既保持稳定又有所创新,严格遵循《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注重生物学能力与方法的考查。试题立足教材,注重基础,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来自生物学的核心内容,鲜明地体现出浙科版教材的特点。试题体现新课程理念,紧密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在今年的试题中,实验仍是考查考生生物学素养的重要载体,实验试题立足于教材,但又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突出对教材内容的加工与提升,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既没有脱离教材的实际,又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实验设计、分析、结果的处理与表达。如第29题的Ⅱ小题所涉及的实验情境在教材中能找到其原型,是课本内容的变式,强化考生在实验全过程的体验,这成为今年生物试题的亮点之一。可是就是这样能从教材中找到其原型,是课本内容的变式的实验设计题,生物教师和学生都不禁大声感叹,似曾相识的实验题真的要拿高分也好难好难。

《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2009年浙江高考理综生物实验设计是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与2009年《考试说明》的样卷解题思路一模一样。2010年《考试说明》中实验设计又是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只不过换了另一种对照方式,虽然样卷注明了参考,教师仍然预测今年高考实验设计会是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并感觉不会考“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一进行实验专题复习,就脱离教材,印发手头参考资料,向学生传授实验分探究性与验证性并作比较,实验设计的原则,尤其是对对照进行进一步分类,强调实验设计解题套路、常用的表达文字及注意点,并从参考资料中找一些典型例题,做到题型齐全,尤其是生命活动的调节内容的实验设计,让学生反复训练,却忽视了教材,忽视了挖掘教材实验素材,忽视了实验变式教学。

2010年高考为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实验题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也是命题的热点。今后高考的考查一定会重视实验回归教材:从内容上看,既可对教材实验内容直接考查,也可对教材相关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拓展。从形式上看,不是简单机械重复,而是通过创新新的实验情境,考查考生对教材实验的分析、理解和提取新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既能回归教材,注重教材中基本实验的教学,又能挖掘课本内容中的实验素材,加强课本基本实验的变式训练,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本中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设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实验进行综合分析与运用。

1 验证性实验变式为探究性实验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传统生物学实验注重验证巩固知识,新课程的生物学实验教学倡导探究教学。生物学实验教学应落实新课程理念,注重实验原理分析,实验规范操作及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实验协作,发挥实验探究性,增加学生动手机会。

1.1改变实验教学程序

认真分析《考试说明》“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16个生物实验,将只注重验证课本理论的一些典型实验项目,修改成比较重视探究过程的实验。活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可改成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师为学生准备分析材料,如“当你把白菜剁碎做陷时,常常要放一些盐,稍等一会儿就有水分渗出;而当你把市场上买回的白菜放干后,放入清水中后白菜又会慢慢变得坚挺”,从而引导学生大胆提出探究的问题,再经小组讨论后确定有价值的探究问题,最后小组共同制定实验方案。

1.2合理拓展实验内容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探究:例如该实验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设计?如果用其他材料实验结果如何?实验操作步骤换一下结果会怎样?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会产生怎样的结果?要让学生带着探究问题进实验室,在实验室解决问题,带着新的探究问题离开实验室,从而养成良好的探究品质。又以活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为例,可合理拓展内容,增加实验材料种类,增加试剂浓度梯度及试剂种类,增强学生的探究热情。

2 重视教材实验的迁移作用教学

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教材实验后,此时迁移教材实验设计方案,可灵活地改变实验的某个条件,让学生模仿教材实验的程序进行简单实验设计。如在完成活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教学后,布置一题实验设计题:现有配置的一瓶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另有一瓶清水,但忘记贴标签,现给你一台显微镜和相关器材,请设计―个实验鉴定哪瓶是清水,哪瓶是蔗糖?训练学生迁移教材实验设计原理、选择实验材料和书写实验步骤等。

又如在“酶的催化效率”演示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对实验原理、操作步骤的分析,使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思想。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会运用实验设计科学性原则――设立对照组;通过实验内容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实验设计准确性原则――设立单一变量。使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 挖掘教材隐藏实验素材

无论是《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实验,还是教材中经典实验,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与科学能力。除了《考试说明》“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16个生物实验外,浙科版教材为了说明真理,时显时隐许多生物实验,有的隐藏在段落中,如证实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中的O;有的是用简短文字与示意图来表示,如红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神经冲动的传导等;有的科学结论可以转化为实验设计来验证或探究,如胰岛素的作用等。这些隐藏实验素材只要教师平时教学中加以重视,静下心来加以挖掘,多一点知识迁移能力,多一点“脑筋急转弯”,自编实验设计变式题,让学生反复练习。如设计“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探究实验时为何不去想“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呢?如在讲解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向右传导时为何不去想向左传导时电流计指针又会怎样偏转呢?

遗传内容是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历年高考的热点。近几年高考对遗传知识的考查题型多以实验设计和分析题的形式出现。2010年浙江省高考理综生物第30题第(3)题检验抗螟水稻是否为纯合子,就是一题遗传推断题,实际是遗传实验设计题。教师可充分挖掘必修Ⅱ中遗传和变异所有显现的或隐藏的实验内容,对遗传实验设计变式题充分归类,包括显隐性性状判断、基因载体(常染色体、x染色体)判断(包括显隐性基因已知和未知的)、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判断、控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判断、控制性状的基因是否在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或非同源区段的判断、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判断、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的判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的判断、根据性状判断生物性别的实验设计。运用孟德尔遗传定律,整理出一套较完整的解题思路。

4 重视实验课软硬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