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念家乡的故事

思念家乡的故事

时间:2023-05-29 18:03: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念家乡的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思念家乡的故事

第1篇

(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

(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5-6题。(共4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分)

6.“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分)

【典型错误】

1. 错例一:(1)作为(2)永久

错例二:(1)奋起(2)恒心

2. 错例一: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苦他的心志,劳他的筋骨。

错例二:所以将要从天上掉下一个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3. 错例一:①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错例二:①有法家拂士 ②有敌国外患

4. 错例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因为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所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说法已无现实意义。

错例二:“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尽管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说法仍有现实意义。

5. 错例一:“小桥流水人家”抒发了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错例二:“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6. 错例一:为全诗营造了一个温馨恬静的气氛。

错例二:为了抒发游子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错答探因】

1. 错例一和错例二对“作”的解释不够准确,解释“恒”的意思时,不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作出正确的理解。

2. 错例一对“苦”和“劳”的解释不够确切。错例二错误地理解了“降”的意思。

3. 错例一列举的两个条件与一个国家要避免“亡”的命运没有直接关系。错例二列举的两个条件不够具体。

4. 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说法不只一种,而错例一和错例二只举出了一种说法,不够全面。错例一和错例二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认识观点明确,但没有说明理由。

5. “小桥流水人家”是写景,景中含情,但不是直接抒情,因此错例一是错的。“断肠人在天涯”抒发的是诗中游子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而不是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所以错例二也是错的。

6. 错例一错把间接抒情当作直接抒情,“小桥流水人家”是融情于景,是间接抒情,不是直接抒情。错例二错把游子当作诗人,所以也是错的。

【应对策略】

1. 语段(一)选自教材,两个加点的词在教材中都有注释,只要熟悉教材,不难作出正确解释。

参考答案:(1)奋起,指有所作为 (1分) (2)经常(1分)(共2分)

2. 解答此题关键是要对“苦”和“劳”作出正确解释,“苦”就是“使……痛苦”,“劳”就是“使……劳累”。

参考答案: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写出句子大意 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共2分)

3.在节选的文段中孟子并没有直接说明一个国家要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但是,孟子在文段中指出了一个国家之所以灭亡的原因,即“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据此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一是要内有法家拂士,一是要外有敌国外患。看来孟子是间接告诉了我们,一个国家要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参考答案:(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一点1分。共2分)

4. 文段(二)之于文段(一)犹如材料之于观点。文段(二)选自课外,参照文段下面的注释,不难理解文段大意。理解了文段大意,对照文段(一),就会发现,文段(二)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文段(一)中的两句话,一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一句是“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认识,只要答出是否具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

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以下说法:

(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共2分)

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认识:

示例一:近年来,同志在阐述党风廉政建设问题时,多次引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警示全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古训,是对沧桑人生富有哲理的深刻认识,是对历朝历代兴盛衰败的经验总结。古为今用,引为借鉴,又是对全党语重心长的谆谆告诫,是对某些昏昏欲醉的人的一记警钟。它对于增强全党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抵御各种腐蚀和诱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示例二: 牢记古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我们处在极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放松“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如果我们丧失警惕,追求安逸、贪图享受、骄傲自满、昏昏欲睡,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走到反面。走向毁灭的、、、等,就是这方面活生生的典型。(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2分)(共4分)

5. 解答此题,关键是要正确理解此诗寓情于景(或融情于景)的写法。《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句法很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十分耐人寻味。看到这样的景物,诗中的主人公――一个流落异乡的游子,怎能不涌起满腔乡愁?更何况此刻他是独自牵着一匹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的马,步履艰难地行走在这西风劲吹的古道上呢!又是一年将尽,何日是归期?可见,前三句是写景,末一句是抒情,抒发了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断肠人在天涯 (1分) 感到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 (意思对即可。1分)(共2分)

6.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这首诗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人的悲哀。根据这种写法,我们就能分析得出结论。答案中要有以下几个关键词:“以乐景写哀情 ”“对比”“孤苦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参考答案: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答出“以乐景写哀情”或“对比”或“衬托”1分,答出“孤独凄凉”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1分。共2分)

【备考宝典】

本卷古诗文阅读主要考查对文言词句的理解及对选文内容的领悟。从阅卷情况看,此题失分,主要还是在对选文内容的领悟上出了问题。

从今年各省市课改区语文试卷看,古诗文阅读的考查明年仍以课内为主,并向课外延伸。题型以客观题居多,兼有主观题。考查内容以对文言词句的理解、对选文内容的领悟和课内古诗的初步鉴赏为主。在所有考点中能够短时间内提分的首选是古诗文,因此,备战中考,古诗文阅读不可小觑。关于古诗文阅读的复习和备考,以下几点提醒同学们注意:

1. 对课标和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不但要能熟读成诵,而且还要能理解、会运用。

第2篇

分析:

1、《东山》以周公东征为历史背景,以一位普通战士的视角,叙述东征后归家前的复杂真致的内心感受,来发出对战争的思考和人民的同情。

2、诗的开篇,以开门见山,直赋其事的手法,简单直接地表明故事的背景和缘由。在叙事之中,插入景物描写,这是这首诗的一个创举。这种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为后世文人发扬光大。零雨其蒙,既点出了当时的天气,属于细节描写,使人更能如临其境,感受故事,又为全诗定下一个凄美感人的基调。制彼衣裳,勿士行枚,通过这样一个细节描写,战士喜形于色、盼望早日和平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以行枚这样典型的行为,代指军旅生活,是用了一种借代的写作手法。

《东山》出自《诗经·国风·豳风》,为先秦时代豳地民歌,本诗相传是反映周公东征归来的作品,诗中表现了战士在归途思念家乡和胜利返归的喜悦心情。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环节一:幼儿们此前已学过几首通俗浅显的古诗,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孩子们背诵着本单元的《静夜思》入场。教师谈话引入,复习上次活动的内容,引出本次活动。

师:刚刚我们背诵的这首古诗,是谁写的呀?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幼1:表达了诗人李白很想念他的家人和家乡。

幼2:诗人想回家,夜里睡不着了……

……

师:小朋友们说得都很好!我想问你们,爸爸妈妈如果出差了,你会想念他们吗?

幼(齐):想!

师:爸爸妈妈暂时不在身边的时候,我们那么想念他们,该怎么办?用什么样的方式和爸爸妈妈联系呢?

幼3:打电话……

幼4:发短信,用微博、视频……

师:小朋友说的都是我们现代的联系方式,爸爸妈妈出差,去了离我们好远好远的地方,我们能用很多种联系方式,快速地联系到他们,对吗?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生活在古代的人们,会用哪些方式进行联系呢?

幼:烽火送消息,飞鸽传书,骑马送信……

(师、幼一起看图片、互动,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关于通讯工具发展演变的过程,不同时期人们的联系方式及其通讯特点。)

师:古时候交通很不发达,通讯也很不便利,人们想联系的时候很困难,不像我们现在,几分钟就可以做到。所以一些常年在外的人会更加想念亲人。今天,我们看看另一位在外地工作的古代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故事。

环节二:观察古诗配画,想象画面里的故事。

师:仔细观察,看看画面上都有谁?先看近处,是谁,在做什么?

幼:诗人。

师:诗人手里拿着什么呢?

幼:信,信封……

师:再看一下,诗人的表情是怎样的?

幼:好像很伤心……

师:他为什么伤心?他看到的信是谁写来的?

幼1:他很想念家人。

幼2:他很想回家看看他的家人。

幼3:他好像要流眼泪……

师:小朋友再看看那图片,在远处,你们看到了什么?

幼:看到一个人牵着一匹马。

师:那你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吗?

幼:送信的!

师:古时候,人们把送信的人叫做驿差,就像我们今天的邮递员。你觉得诗人手里拿的信是刚收到的,还是刚刚写完的呢?

幼(齐):刚刚收到的。

师:为什么是刚刚收到的?

幼:因为那个骑马的人转身刚刚离开他的家。

师:哇,你们观察得好仔细哦,还有没有不同想法?

幼4:也有可能是他刚写完信。

师:为什么你觉得是刚写完信?他会给谁写信?

幼5:他会写给他的家人,因为他很想念家人。

师:有的小朋友说是刚收到,又有的小朋友说是刚写完的,到底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就知道了。

环节三:配合故事视频和背景音乐,教师有感情地讲述故事。

师:明代诗人袁凯出门在外,常年在南京工作,他的家乡离自己工作的地方很远很远。他思念家乡亲人,但是很不容易回家去,所以常常只能盼望有家中的书信到来。今天驿差送来一封家里的来信,他喜出望外,赶紧打开来看。呀!满满的几页纸都说了些什么呢?原来,每一行都没有别的话,只说:你要早点回来,家里人想念你啊。读着读着,诗人情不自禁地流出两行热泪。

师:故事讲完了,小朋友们说一说,家书是刚刚收到,还是刚刚写完呢?

幼(齐):刚刚收到!

师:那诗人在哪里工作呢?

幼:南京。

师:南京离他家乡有多远?

幼:很远很远。

师:是啊,当时交通很不发达,可能好几个月才能收到一封家里的来信,当他收到这封信的时候,心情会怎样?

幼(多数):很高兴……

幼(少数):很伤心,很难过……

师:是啊,袁凯收到家里的来信,又高兴又伤心。我们再来听一遍故事,听听其中用了哪个词语形容诗人的心情,看谁听得认真?

(师、幼一起倾听视频故事《早点回家》)

师:谁能说一说,诗人用怎样的心情等待家里的来信?

幼:盼望。

师:哇,你好棒哦!听得好认真。对,故事中用了一个词语是“盼望”,(出示词语字卡:盼望。教师三遍带读词语)谁能用“盼望”来说一句话?

幼:他盼望家里能寄给他一封信。

……

师:诗人盼望家书的到来,今天真的有驿差送来了一封家里的来信,他的心情怎样?故事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语?

幼:喜出望外。

师:哇,你真厉害!(出示词语字卡:喜出望外。教师三遍带读词语)

师:满满的几页纸,每一行都没有别的话,只对诗人说些什么呢?

幼(齐):早点回家。

师:家人为什么让诗人早点回家呢?

幼:家人很想他。

师:他也很想念他的家人对不对?(出示词语字卡:想念。教师三遍带读词语)你们能用“想念”来说一句话吗?可以说我们生活中的事,也可以是故事中的事。

幼6:诗人很想念他的家乡。

幼7:诗人很想念他的家人。

幼8::我很想念我的妈妈。

幼9:我很想念我的外公。

师:大家用“想念”这个词练习说话,说得很好!诗人袁凯接到家里的来信,看到满满几页纸上写了很多话,但都是一个意思,就是让他早点回家。家里的人想念他,他也很想念家人,这时他才会情不自禁地流下两行热泪,他多么盼着能早点回去看看他的家人啊!

环节四:情景活动:读爸爸妈妈写的信,感受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

(小朋友表演邮差送信、收信,老师发信)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谁给我们写了信呀?

幼:想。

(幼儿拿到各自的信,感到很新奇)

师:现在,小朋友们都收到了一封信,请你们把信打开,看看是谁写的,里面都说了些什么呢?(幼儿开始看信,情绪慢慢地有些激动了)

师:小朋友有些字不认识,可以到下面去找听课的老师帮忙,好不好?

(在场的老师们将信的内容读给幼儿听,幼儿们一边听着一边感动得流下眼泪,此刻,包括听课的老师也为之动容。)

师:接下来,小朋友与大家分享自己手里的信,把爸爸妈妈写给你的信读给身边的小伙伴听。(幼儿互相读信,情绪一直都很激动,教师帮助个别孩子将信完整地念出来。)

师:今天有一位家长来到这里,与大家分享她写给孩子的信。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郭君怡的妈妈来到我们中间!(孩子们鼓掌欢迎)

家长读信:致我最亲爱的宝贝君怡――

小君怡,时光流逝,转眼间宝贝就要上小学了。回忆起你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妈妈担心你,担心宝贝在幼儿园会哭,会找妈妈。现在你要上小学了,妈妈又开始了新的担心,担心宝贝不能适应小学的生活。但我相信我的宝贝是最棒的,一定可以很快适应小学的生活。宝贝,平时你会觉得妈妈太过严厉,觉得妈妈不再爱你。不是的,宝贝,妈妈一直都很爱你。妈妈对你严格是希望你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能力;妈妈对你严厉是希望你能坚强和独立。妈妈不希望你有多大的成就、多好的学问,只希望你能幸福、平安、快乐地生活。妈妈会永远保护你,爱你,陪着你度过每一个难关。外面的风雨再大,也会有妈妈的陪伴。宝贝,你永远不会孤单,直到妈妈生命的最后一刻。最爱你的妈妈。(郭君怡上台与妈妈拥抱,在场听课的老师们无不为之感动。)

第4篇

月亮公主是谁呀?你一定十分奇怪,谁用月亮这个名字呀?难道是选美小姐的代号?如果你这么想你就错了!因为月亮公主就是天上那圆圆的月亮啊!你一定是分奇怪吧!呵呵,她可是天堂上的可爱公主呀,接下来我来讲一讲她的故事吧:

月亮公主她本是玉皇大帝的三女儿,玉皇大帝十分疼爱她。可是大姐姐红儿却十分嫉妒她,常在玉皇大帝面前说三道四的玉皇大帝十分生气把红儿(嘿嘿O(∩_∩)O把大姐就叫红儿吧)打入迷谷(迷谷就是望不到头的云迷宫啦;-),这让红儿更加嫉妒了。红儿在月亮公主的帮助下玉皇大帝终于原谅她了。红儿假惺惺的对月亮公主说:“月亮妹妹呀~~,你是不是饿了呀~~~,姐姐给你煮饭吧”话说完脸一转立刻露出了狰狞的面孔心想:我的月亮公主呀,你全身灵气逼人,我就让你法力尽失吧哈哈哈!!!”说着就把去功散的药放进菜里。可怜的月亮公主笑着吃完了饭之后,就得有些累就睡觉了。第二天起来以后就觉得自己没有法力了。她有一些惊讶,月亮公主想:“我不能为一点小事麻烦父王。可是几天下来她越来越虚弱,就对玉皇大帝说:父王我没有法力了,已经不是仙女了,自然要告别仙界了,但是我太喜欢这个仙界了,我想在晚上为人类照明请父王答应”玉皇大帝含泪说:“好!我一定满足你的愿望,我也知道是红儿害了你,以后你叫月亮,红儿叫太阳。红儿白天照明你晚上照明好吗?你没有法力了就让红儿给你法力吧,好了就这样安排吧散堂。”从此白天太阳,晚上月亮就定了下来。每当晚上月亮便思念家乡了,于是流下了眼泪这眼泪这是天上的星星。

从此,人们在晚上的时候,总是在讨论月亮的故事。

第5篇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又是一年中秋时,中秋节与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春节等一样,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

说到中秋节,人们大概第一个先想到的是吃月饼,然后是赏月。农历八月十五,就是中秋节这一天,每户人家都会出现大大小小的月饼。这些月饼形状各异,味道不同,有莲蓉,凤梨,蛋黄,豆沙,桂圆甚至鲍鱼等等数种口味。这几天,手机微博微信,电脑里,基本都在讲“十五的月亮十五圆”。记得小时候,大人们常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但自2011年来,连续三年出现十五的月亮十五圆。这样的机会听说下次就要等到2021年以后才有了。而今晚最美的赏月时间是在晚上7点13分。

夜幕降临,人们吃过中秋团圆饭后都陆续寻找最适合赏月的地方。而我选择在自家的阳台上。皓月当空,当我看到一轮明月呈现在辽阔的天空时,皎洁的月光洒落在自家房子边上的河面,树荫。到处一片银光色!把黑夜点亮了。是那么的纯美,楚楚动人!我看到一颗明亮又大又圆的月亮,迫不及待拿手机拍摄下她的美丽。以往我们欣赏到的月亮从没有这样明亮这样圆。望着辽阔的夜空那一轮明月,我想到了中国诗人从古至今描述月光的千百种诗句。古人会望月吟诗,而我只能欣赏到她的美!我在想:月亮里,有嫦娥吗?大人们口中的种种传说多么吸引我们。妈妈说要给我讲个月光水的故事:传说古时候嫦娥奔月的时候她舍不得民间而流下了一滴眼泪,这滴眼泪化成了月光水。

传说人们在中秋时候家家户户喜欢在露天中边吃团圆饭边欣赏美月就是为了等这一滴月光水能滴在自己身上。如果谁被月光水滴到就会一生一帆风顺,大富大贵。也有人说:在中秋这一天,站在月光下许个愿望,有一天就会实现。许许多多的传说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美好的想象。

中秋节,这个喜庆团圆的日子,也有许多在外打工的人,海外游子,华侨。他们都没办法回家和家人团聚。最近我预习了的课文《梅花魂》里作者的外祖父就怀着一颗眷恋祖国的心,他时常会念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抒发这种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心情。有很多人没有办法过上佳节,也许他们只能望月寄托对亲人的思念。我相信月亮一定能把相隔两地的人的心连在一起。中秋佳节,我们传承了中华美德,敬老爱幼,为的就是给家人稍去更多的陪伴与关爱。今天,每家每户灯火通明,热闹的吃着团圆饭。坐在月光下吃着月饼欣赏皓月。过着快乐祥和的中秋佳节。

六年级:淡泊明志

第6篇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于一个很古老的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后羿的人,一天他无意中得到了一种人吃了以后能飞上天的药。他将这药交给他的妻子嫦娥保管,一天后羿出去了,留下妻子一个人在家,他的哥哥来到嫦娥 跟前逼她交出药来,可嫦娥不肯,无奈之下一口气吞下药,只觉得自己轻飘飘的双脚离开了地面,从窗户飞出去了,就这样一直飘到了月亮上面。后羿非常想念自己的妻子,每年的八月十五他都会做嫦娥爱吃的月饼,放在桌子上用心等待着嫦娥。就这样年复一年八月十五这个特殊的日子被流传下来了

虽说只是一个传说,但同时也说明咱们的中秋节已经流传很久了,

中秋是团聚的日子,是我们又能感受到家中那温馨感觉的时刻。这一切都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温暖,我很庆幸我有父母的关爱。想起多少曾经在外流浪的人们啊,在这美好的团圆之夜也只能无可奈何地想念远在家乡的亲人, 那是一种怎样的伤心欲绝啊。也许只有他们才能感受到离别的滋味。而我可以在家里和父母享受着美好的时光,没有伤心,只有温馨。想起古人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心中也泛起了一种莫名的伤感,在不久的将来,我也许会奔赴 我梦想的地方,离开日日夜夜关爱、呵护我的父母,也许以后在赏月的同时,思念家乡的人中也会多了我的存在吧。中秋节,我希望它会永远寄托着我美好的祝愿!

中秋节是甜蜜蜜的,说甜蜜蜜是因为,可以享受可口的月饼,可以和家人们享受着美好的馈赠。中秋让我更懂得亲情的珍贵,让我尝到了故乡的甜美及温暖。深刻地了解明明知道在身边却不懂得珍惜,失去了才发现它的重要。在萧瑟、冷清的中秋节点燃了一把温暖的火,去了秋的凉意。

中秋团圆节,我心中那颗故乡的圆月。

中秋节的周记(二)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中秋之夜,月亮显得格外圆,也特别亮。家家户户都喜欢座在一起,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据说吃月饼像征着合家团圆,几百年来我的家乡一直有这一传统风俗。

今天晚上,我们一家便早早聚集在阳台上,一边赏月,一边吃着月饼。桌上的月饼各式各样,有豆沙月饼、水果月饼、火肉月饼……还放着各种糖果。月亮渐渐地升上了中天,金色的圆月仿佛像一个大月饼,微风吹拂着我们的头发,像妈妈的手在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这时劳动了一天的奶奶开始为我们讲起了"吴刚划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许多神话故事。听听奶奶的故事,看看天上的圆月,我觉得自己也仿佛进入了角色。

第7篇

天使人人爱

——《小天使海蒂》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读了《小天使海蒂》这本书。

故事中的海蒂是个没有父母的孤儿,她心地善良、天真纯朴,无论走到哪,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她就像一个天使,人见人爱。海蒂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爷爷家了,在海蒂来之前爷爷一个人住在山上,很少跟外边的人来往,是就海蒂用自己可爱纯真的心灵,改变了爷爷孤僻的性格,让爷爷重新回到了山下的村子里,跟大家生活在了一起。在那里,海蒂还让瞎眼的的贝塔奶奶找到了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后来,她的姨妈让她去了一个贵族家里陪他们的女儿克拉拉读书,克拉拉是个残疾人,每天只能坐在轮椅上。在那里,海蒂和贵族小姐克拉拉很合得来,很快两个人就成了形影相随的知心朋友。海蒂把自己在山上的所见所闻讲给克拉拉听,克拉拉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讲给海蒂听,也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后来在海蒂的帮助下一点一点的尝试走路,最终摆脱了轮椅,也拥有了健康。海蒂还让失去女儿的医生重拾快乐。克拉拉的奶奶教会海蒂做衣服,鼓励海蒂认真学拼读,还给海蒂读故事,给予海蒂无微不至的关怀。但小海蒂的思念家乡的心情一天比一天重,甚至还患上了梦游症,最后,她们不得不把海蒂送回家。在众人的帮助下,后来克拉拉和海蒂又在爷爷家再次相聚。

小海蒂是伟大的,她有一颗纯真善良的童心,在任何时候都能找到快乐,而且把这份快乐分给别人。在生活中,小海蒂一刻也没忘记帮助他人,她凭着自己的善良,纯真的天性,融化掉了最为寒冷的坚冰,唤醒了温暖的亲情,她就像是一个天使,给周围的人带去了幸福,带来了阳光。

海蒂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她教会了我在生活中要学会帮助别人,当同学有困难,我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当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我也因该尽己所能的去帮助他。面对生活和现实中的挫折和磨难,我们还因该学会坚强乐观的面对。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和海蒂一样,做个快乐的天使,把幸福和快乐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小海蒂,你真伟大,我要向你学习!

羊口镇寇家坞小学三年级一班 王昊平

辅导教师

于业华

第8篇

关键词:古诗 多媒体 生活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68-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古诗阅读作出了明确要求: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能列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意境比较优美,能陶冶人的情操的,教学时,要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从以下几点谈谈新课标背景下古诗词教学的点滴体会。

1 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

古诗词文章一般都言简意赅,短短几十个字,却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虽然在古诗下面对难理解的词语标了注释,学生借助工具书基本上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但对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一些描写古代的文章,如《七律・》一文,学生对二万五千里的艰难险阻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课前,我通过班级的白板播放了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铁索桥的惊险悲壮视频,以及过草地,过皑皑白雪的覆盖的雪山,让学生目睹的艰难,体会越过岷山的喜悦心情。再如,教学《天净沙・秋》一词,前两句诗描写了“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六个图景,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能利用多媒体,把这六个图景一一展示给学生看,使抽象的诗句变成直观的图景,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2 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教材里的古诗词,有一部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泊船瓜洲》写出了王安石远在他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诗人送别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等。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诗人,联系生活,体会一下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游子吟》一文,文章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与赞美,对于“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句诗,如今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学生根本没穿过破衣服,更别说是缝缝补补的了,孩子们对伟大的母爱领悟成了一个难题,为此,我引导学生回想母亲每天起早摸黑地照顾我们的生活,风雨无阻地带我们上学,不管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甚至是下雨天,我们坐在教室里,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多等一分钟,她们宁愿自己在学校门口等上十分钟、半小时,甚至是一小时,任凭风吹雨打、太阳炙烤,她们无怨无悔,为我们默默地付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感激这伟大的母爱,为此,我建议同学们每天回去都帮父母分担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天至少完成一件,孩子们基本上做到了,我觉得这才是对这首诗真正的领悟。

3 改写古诗

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尝试过让学生仿写或改写课文中的优美语句,通过改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实古诗也不例外,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写作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对古诗也比较容易接受了,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改写古诗来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后充分发挥想象进行改写,将古诗用自己的话改写为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听,有学生写道:55岁的北宋诗人王安石,应皇帝之招,赴京上任为官,晚上,他把船停靠在瓜洲的江边,远望家乡南京钟山,虽然瓜洲与京口仅一江之隔,而京口与钟山也只隔着几座山,借着皎洁的月光,思念家乡,这次上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4 吟诵古诗

孙洙在《唐诗三百首序》中写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表达的意思不是熟能生巧。在教学中,“读”是学习古诗的必经之路,古诗不像现代文这么通俗易懂,学生普通对古诗有种与生俱来的排斥心理,如果让学生自愿吟诵的话,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为此,教师可以利用晨读时间,带领学生一起诵读古诗,熟读成诵,感受古诗流露出来的深刻含义。

5 表演古诗

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或许每位教师都尝试过,但大家未必尝试过分角色表演古诗。表演是一门艺术,要想表演的好,首先要对“剧本”有深入的理解,才能把古诗的思想感情流露出来。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我引导两位平时关系十分密切的同学来表演李白和孟浩然,表演前要向学生交代清楚古诗的背景,引导学生将李白与孟浩然临别前那依依惜别的情景表演出来,通过此次的分角色表演,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终身难忘。

6 即兴作画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习古诗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读和写,把古诗背下来并默写,其实学习古诗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为古诗作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提倡素质教育,古教学不能再局限于读和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画能力,为古诗来个即兴作画。如教学《四时田园杂兴》一诗,描绘了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可以利用我们农村的优势,引导孩子们想象大人们男耕女织,孩子们喜爱劳动,也在桑树底下学着种瓜,这样的一个生活场景,利用手中的画笔,把这场景画下来,学生在作画中,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古诗融合了知识、哲理、情感于一炉的传统文化精华,教材中的古诗中,荟萃了我国历代诗人的爱情、亲情、友情以及写景状物、咏人抒情等。传统的古诗教学比较重视学生对古诗文字的背诵,轻视对古诗思想感情的感悟,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要响应新课标的号召,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借助学校的有效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古诗词 类别 鉴赏方法

诗词鉴赏是高考必考题目,分值为8分。对于很多考生来说,这类题目很不容易把握,得分率很低。究其原因是很多学生缺乏鉴赏的技巧,读不懂其中的意蕴,不能领悟作者的情感。

要读懂古诗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古典诗歌从题材和内容上可分为很多类型 ,我们可以借助类型知识来把握诗歌的题材,从而确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我们熟悉了诗歌的这些知识就如同拿着一把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的帮助。

1.咏物诗

自然界的万物大到山川河岳,小到花草虫鱼都是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诗人往往借此表达情感,抒写自己的志向。咏物诗一般有三个特点:①题目有“咏”字②意象主要有“柳”“竹”“松”“梅”等③手法多为托物言志、比喻、象征、拟人、对比。鉴赏这类诗歌应抓住所咏之物的特征,透过所咏之物把握诗人的情感,做到“不即不离”。

2.边塞诗

以描写边塞风光及反映边疆将士奋勇杀敌,誓死报国,思念家乡等思想感情为基本内容。这类诗歌的主要意象有:边塞、大漠、长城、楼兰等。例如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诗的意象有:雪山、孤城、玉门关、楼兰,找出这些意象再结合最后两句话分析出该诗的思想感情为戍边战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3.送别诗

这类诗歌主要抒发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坦陈心志的送告白。这类诗歌常用的意象有:柳、长短亭、南浦、灞桥等。且题目中有“送”、“赠”、“别”等字眼。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的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激励和劝勉。

4.思乡诗

封建社会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抱负很多人不得不离开家乡,这一去山高水阔不知何时才能回家,敏感的诗人身处他乡无处不起故园情。这类诗歌的标志性特征是〔1〕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念亲,日暮思归。〔2〕托物意象:明月、大雁、杨柳等。〔3〕因梦寄情:如,“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4〕触景生情:如“何事因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5.怀古诗

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抒发诗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壮志难酬的感叹,揭批统治者昏庸荒,以此借古讽今。怀古诗常用意象有“六朝”“金陵”“赤壁”“秦淮”等和历史相关的名城、事件或人物。常用对比、借景抒情、渲染烘托等手法。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身临古赤壁追忆周瑜抒发自己被贬有才无处施展的感慨。姜夔的《扬州慢》运用对比手法描写扬州今昔不同的景色,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

6. 山水田园诗

第10篇

科长豪情壮志地介绍了佐贺县的国际化发展蓝图。介绍了年内开办佐贺县驻沈阳代表处、驻香港代表处、设置上海代表平台(办公地点设在佐贺县厅内,以出差的方式开展业务)、开通佐贺直航上海的国际航线等一系列的规划。事实上近年来佐贺县与中国大陆的交往落后于日本的其他府县。这些宏伟的规划,让我感受到了佐贺县与中国的交往一直以来如平静水面上的小舟,终于驶入时代的大潮,即将乘风破浪,远航。

第一次接待来自中国的大型访问团是以张云方先生为团长的中国徐福会友好访问团。对徐福的了解,我只孤陋寡闻地局限在学生时代历史教科书中《史记·秦始皇本记》所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仙山,名曰蓬莱、方丈、瀛州。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草。”这次的接待功课使我了解了更多的有关徐福的故事。身临佐贺,我切实感受着这些传说(亦或史实)对当下犹存的影响。

有关徐福东渡求仙丹,诸子百家论说各异,求丹何处,尚无定论。但是在日本的佐贺县、福冈县、宫崎县、和歌山县等16都、府、县都有很多徐福的传说。其中佐贺县与徐福有关的现存遗迹多达26处,相关传说更是数不胜数。

50年一度的徐福大祭

每年日本全国的祭祀活动恒河沙数,或许连地道的日本人也说不出具体的数字。但来到佐贺才第一次听说,有一个50年才举行一次的大祭——徐福大祭,据说这是在日本全国八万多座神宫、神社中,唯一拥有数万信徒祭祀中国人的活动。徐福带五谷、携百工登陆佐贺平原,传授了稻作农耕、传播了医药、机织、航海、金属文明、捕鲸等技术。这些发达的中国文化,极大影响了当时尚以采集、渔猎为生的当地原住民,使那时的日本社会由新石器时代的绳文文化飞跃到早期铁器时代的弥生文化。

有关徐福大祭,《金立町乡土史》这样记载道:为他们带来繁荣与发展的恩公徐福,虽然永居日本,不再同故国,但一定特别思念家乡。所以存50年当中举行一次大祭,将徐福的神灵恭送到他登陆地的海边,这样他可以隔海遥望西面的家乡。感怀恩公徐福,祭祀的大歌中这样唱到:

欢欣恭迎徐福尊神

以珍贵的珠宝 古楠木

在清静的碧空里辉映着

鲜红的石楠花

你我大家一起来

庆祝赞美这吉日良辰

将这盛事传流到后世

很感叹这些爱慕徐福的乡民用心良苦、别具意义的祭典。深省徐福大祭,不也是“感恩文化”异域同通文化的传承吗?不也是互通有无友好交流的成果体现吗?

徐福的恋人“阿辰”

大祭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最使人感动的是行进的队列会在“阿辰观音”宫前停留一段时间,让徐福与昔日相恋的阿辰姑娘一述离别之苦。这也是信徒对敬爱的恩公徐福的一番心意吧!因为徐福与阿辰有着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徐福住在佐贺金立町期间,美丽的姑娘阿辰照顾徐福,她逐渐爱上了徐福。后来徐福为了开辟新地寻找仙丹,决定暂时离开,并在离开时对她说,5年后还会回来,阿辰误听为50年后回来,伤心得大病不起,郁郁而终。村民为了纪念阿辰与徐福忠贞纯洁的爱情,为她塑造了雕像供奉起来,乡民但有所求非常灵验,特别是有情男女婚姻的祈愿更是灵验。后来逐渐被称作“阿辰观音”,现在依然被虔诚地供奉着。

佐贺的不老不死仙草

接触身边的佐贺人,几乎都能介绍一些有关徐福的故事。在诸富町井津金立神社的石碑上刻有“徐福上陆纪念碑”。神社内供奉有徐福雕像。新北神社的院子里有一棵千年白檀。推断树龄已有2200年以上,如今依然枝叶繁茂,据说全日本只有这一棵。白檀本不是生长在日本的树种,由此民间传说是徐福从大陆带来的种子,为了纪念登陆而种下。在佐贺还有一种奇特的单边叶芦苇和一种形状酷似芦苇叶子的叫作“越”的鱼。传说徐福一行上岸的地方长满芦苇,他们边走边用手把芦苇扒开,结果一边的叶子掉在地上,形成了现在那些叶子只长在一边的芦苇。掉下来的叶子成为叫作“越”的鱼。考古发现的碳化米,推测与徐福东渡的时代一致,直至今日佐贺平原的人们还坚信是徐福带来了农耕水稻栽培技术。每每听到这些介绍,看到这些景物,都会让我感受到内心有种暗流涌动着中华文明对世界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的自豪感、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

第11篇

一、主题的虚假

在主题上,《南京!南京!》有一个统一的中心思想:人性。有些人是恶的,如日本人;有些人是善的,如中国人以及帮助中国人的外国人;恶人也有善的一面,日本兵虽然战时烧杀奸抢、无恶不作,但闲暇时,也能唱唱歌、跳跳舞、思念思念家乡、怀念怀念母亲;而且即使在作恶时。也会良心发现。日军军官伊田放走拉贝时,主动提议放走唐先生和他的妻子,颇有成人之美的善心,他枪杀了唐先生时也受到良心的谴责,非常难受;善人也有恶的一面,唐先生为了保全自己一家人,出卖了安全区内受伤的中国士兵。但最终人性的善会战胜人性的恶,唐先生决定把生路给别人自己留了下来,这是对他所做恶事的赎罪,而角川的自杀更是他体内善战胜恶的结果。

影片确实起到了促使人去反思人性的效果,使人得出“善恶相争善者胜”的结论。片尾长达3分钟的画面所展现的作恶者良心发现后的自杀,和小豆子死里逃生后的轻松愉快的笑,就是这一主题的集中表现。但我们必须明白这是叙事文本的主题,而绝不是历史的主题。历史从来没有什么统一的主题,历史是原生态的、多元的。主题是历史文本化后被强加其上的东西。《南京!南京!》是对“”那段历史的文本化,“人性本善”是《南京!南京!》的主题,但绝不是“”的主题。难道日本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来中国攻城略地杀人放火就是为了证明“人之初,性本善”吗?而从影片的接受效果来看,大多数观众未能明确意识到这一区别,对于不了解更多史实的人来说,影片的主题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历史的主题,误认为叙事就是历史。从追求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实性的标准来看,《南京!南京!》不是一个呈现“”的好文本。

二、情节的歪曲

情节是叙事的核心要素,任何叙事文本都要呈现一定的情节变化,遵循“开始――中间――结尾”的发展过程。但是情节只能是一种艺术化的存在,真实的历史是没有情节的。历史只是发生的,不是情节化的,历史中没有情节,但历史转化为叙事文本后就有了情节。它们之间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情节服从于目的论预设。情节的发展要指向某个终点,服从于既定的目的。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主张“复杂化的情节”(complicaced plot),即情节要有“突转”和“发现”等转折。这样才能引起人的“恐惧”和“怜悯”,从而达到“净化”人的目的。目的论的预设还是选择材料和组织情节的依据。《南京!南京!》也有一个明显的目的论预设:表现战争中的人性,这也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影片的主题。影片的情节设置都是为了凸显这一主题。在叙事化的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些经过精心筛选、剪切的情节。角川进城、杀人、妓,一直受到良心的谴责,最后“杀身成仁”。这样的情节安排倒像是一部“基督徒受难记”,历经磨难而最终修成圣徒,他的一切磨难都是为了最后的升华做准备的。小豆子的情节则带有更加明显的目的性。他作为一个娃娃兵参战,竟然能在大部队溃逃后与几个老弱残兵一起坚守阵地,战败被俘。在“伟大”的战友陆剑雄的保护下,奇迹般地在第一次大屠杀中死里逃生,不幸再次被捕,但又由于“仁慈”的角川的善良本性,得以再逃一劫。为了证明人性本善的力量和希望,陆川精心筛选和组织了“角川受难记”和“小豆子历险记”两条情节线索。但是这样的目的论预设对于历史来说是虚假的,难道为了表达人性,竟然需要实行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吗?真实的的动机只有一个,那就是日本企图以残酷的屠杀来击溃中国人民的斗志,迫使中国投降。然而当历史被文本化后,虚假的预先设定的目的掩盖了历史真实,而服从于这一预设目的的一系列情节,又以其逼真性给人以错觉,强化了这一虚假的目的论主题,达到以假乱真、以假代真的效果。

2 情节受到原型情节的影响。不同的叙事文本中常常存在共通的叙事模式,在叙事学理论中被称为“原型情节”(master plot),移用原型情节能达到使叙事精炼、准确、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效果。有时候这种移用并非是刻意的,而是无意中进行的,是人们集体无意识心理作用的结果。《南京!南京!》中至少存在两处对原型情节的移用。

一是“光明结尾”的使用。影片绝大部分画面都充满着残忍的血腥和令人窒息的恐怖,但在片末长达3分钟的时间里呈现的却是轻松、光明、充满希望的画面。小豆子他们死里逃生,由惊恐到怀疑再到确定逃出厄运后的大笑,继而摘起蒲公英天真地吹起来,他在原野上笑着、跑着。这与前面阴沉恐怖的画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长时间的黑暗续上光明的结尾,给人以希望的力量。光明结尾式的情节早已存在,如我们所熟悉的鲁迅先生的《药》,鲁迅说给革命者夏瑜的坟头加上本不应有的花圈就是为了留下革命的希望。陆川在接受采访时也说“我就觉得这个孩子应该活下去,这孩子变成陆剑雄、角川、姜淑云,他们就像传火炬一样把这孩子一棒一棒往下传,最后就把孩子传出去了。我觉得这是老天爷给我的一份礼物。”但是不要忘了。《南京!南京!》不是在简单地讲一个悲剧故事,临结尾给人留下一点温暖的希望,而是在对一段真实历史进行叙述,对它的要求是必须接近历史真实。然而对“光明结尾”式情节模式的移用显然歪曲了历史,给那段阴暗血腥的历史生硬地涂上了本来没有的暖色。

另一个是对“善恶同体”模式的移用,这是角川角色的原型情节。史帝文森1886出版的《化身博士》,创造了善恶同体的叙事模式。《化身博士》写的是一个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医生基尔,他发明了一种药水,可以把自己变身为寻欢作乐、无恶不作的海德。他晚上变成恶人海德,白天又变回受人尊敬的基尔。然而善恶之间的斗争越来越超出他的控制,最后基尔在变身海德之前开枪自杀,人性中的善最终战胜了恶。这一故事先后三次被搬上好莱坞的银幕,并有许多模仿的作品,产生巨大的影响。《南京!南京!》中的角川显然是套用了这一叙事模式。角川也是个兼善恶于一身的双面人。他杀人、抢掠、妓,是其恶的一面,但他也思念家乡、幻想爱情、感受到良心的谴责,有善的一面。他在善恶之间挣扎,最终他放走了小豆子他们, 开枪自杀。善的一面胜利了。

从荣格的心理学理论来看,原型情节属于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人们在叙述某些事情时会不自觉地使用一些通用的模式来改造他的叙述对象。如果仅仅是虚构一个故事,这是允许的,甚至是高明的,但如果叙述的对象是历史,而且是大屠杀这样沉重的历史,任何叙事模式所带来的改变都是不能让人接受的,因为这等于在篡改历史。

三、视角的误导

叙述一件事总是耍通过一定的角度来进行的。不存在完全中立或客观的叙述,因而一个叙事文本就不可避免地具有倾向性。《南京!南京!》中很有特色的一点是大量采用角川这一人物的视角来展开叙述,通过他的眼睛来展示南京城里大屠杀的境况,通过他的心理来感受大屠杀。观众被他的视角牵引着,在叙述的过程中感受到善与恶的双重煎熬,在叙述的终点得出结论:善的力量是伟大的,是充满希望的。这样的视角设置与以前的影片将日本人做简单的平面化处理相比,的确艺术多了,丰满多了,也更具有观赏性。

视角一方面具有聚焦的功能,它能使特定的对象得到强化,加深印象,但同时它也有遮蔽的作用,因为它过滤掉了许多其他的信息。在影片中,角川毕竟只是成千上万日本兵中的一个,他的视角所呈现的只是他的所见所想,并不具有代表性。他的良心发现并不能说明所有的日本人都是有良心的。但影片过于依赖角川视角的叙述,很容易使人误以为大部分日本人都和他一样,这显然是不符合史实的,如果真是那样,就不会发生了。另一方面,与角川大量的视角画面相比,中国人的视角显得分量少,而且单薄。影片中没有多少画面来表达中国人心中的感受,这两种视角显得很不平衡。叙事学理论告诉我们,在作品中哪个人物的视角采用的最多,哪个人物的内心获得最多的展示,他就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同情,读者的判断会不知不觉地偏向这个人物的立场,尽管有时显得不合常理。《南京!南京!》中对角川正雄善良一面的过多展示,显然会诱导观众站到他的立场去思考,对他产生同情,从而得出他也是受害者甚至日本人也是受害者这样严重违背事实的结论。这种歪曲史实的做法很隐蔽,极难察觉和驳斥。对于中国人来说,由于中国人自身的立场和对历史的了解不会轻易接受这样的结论,但对于立场不同的日本人,或不知情也无利害关系的其他国家观众来说,这一结论就很容易被接受。历史就这样在不知不觉间被篡改了。

四、历史文本化的悖论

第12篇

【关键词】韩国;阿里郎;韩民族

中图分类号:J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006-01

阿里郎不仅均匀分布在朝鲜半岛,也广布于世界其他地方。但一般情况下我们会以现存的歌谣为基础把阿里郎分为分布在韩国江原道一带的“旌善阿里郎”,湖南全罗道地区的“珍岛阿里郎”,庆尚南道地区的“密阳阿里郎”等三大阿里郎。从这种分法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三种阿里郎是自发性区域民谣。之外也有广为流传的所谓京畿阿里郎或首尔阿里郎,我们将它分为“新民谣阿里郎”,以区别于“传统阿里郎”。

一、“阿里郎”名称的意思

“阿里郎”名称的意思可分为“阿里”和“郎”。“阿里”有两个意思,一是代表“美丽”,二是代表一见钟情而得了相思病或者受到伤害。如果词性是形容词的话,那就意味着代表“苦苦相思”到要得相思病的程度。“郎”的音在朝鲜时代男女均在用,但是使用得汉字不同。意思是“郎君”。所以,“阿里郎”是“美丽、英俊而苦苦相思的郎君”的意思。

二、阿里郎的由来

关于阿里郎的由来,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但流传着几种说法,如下:

a.阿郎说:怀念冤死的密阳使道的女儿阿郎而唱的歌。

b.阿里郎说:朝鲜的兴宣大院君时期在兴建景福宫的工地上劳动的百姓们思念家乡而唱起了“阿里郎,阿里郎”。

三、关于阿里郎流传至今的故事

关于阿里郎的故事诸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故事如下。

a.一个船夫用唱词描述的已对年轻男女的故事。故事讲的是,隔着一条阿乌拉基江而江生活在江原道旌善郡地区的一对姑娘和小伙子因大雨过不了江而无法见面的内容。

b.从前有一对互相恩爱的夫妻,丈夫有一天出门办事。妻子在家守候着丈夫的归来。但丈夫却听到妻子与同村男子的闲言闲语而信以为真,离开了妻子。丈夫离去后妻子便几天几夜呼唤着丈夫的名字——“李郎”。人们把妻子呼唤丈夫的“李郎,李郎”的声音的回音听成了“啊,李郎啊,李郎”,后来便成了“阿里郎”。

四、阿里郎的种类

江原道的“旌善阿里郎”, 庆尚南道地区的“密阳阿里郎”,全罗道地区的“珍岛阿里郎”,首尔京畿道地区的“京畿阿里郎”等是耳熟能详的。灵巌阿里郎,江原道阿里郎,蔚山阿里郎等也广为流传。

五、不同地区展现出的阿里郎的特征

阿里郎是韩民族的具有代表性的民谣,它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歌词与曲调的表现方式。在某个特定区域传承的民谣是反映着当地的文化特征,可以说是口碑传承文化的核心渠道。

(一)江原道的旌善阿里郎

a.曲调

风格舒缓而哀切。主要使用“米、拉、都”音为主音的、给人一种哀伤的感觉的“me na li调”。

b.歌词

舒缓而哀切,且不规整,形式多样。旌善阿里郎的歌词大概有800多个版本,这个数字也许会每年递增。旌善阿里郎只要知道它的曲调就能创造出无限多的歌词版本。

(二)庆尚道的密阳阿里郎

a.长短(节拍)

为8分之9拍,曲调欢快。

b.歌词

密阳阿里郎歌词俏皮、欢快。副歌部分会用“阿里阿里郎 思里思里郎 阿拉里噶那聂”。

(三)全罗南道的珍岛阿里郎

a.曲调

珍岛阿里郎跟其他地方的阿里郎不同,独特的曲调会让听歌的人不由自主欢快起来。歌曲婉丽且庄严是它最大的特点。

b.歌词

最大的特点是歌词是即兴之作。传统的副歌根据史书记载为“阿里阿里郎 阿里阿里郎 阿里郎亦那聂/阿里郎 恩啊恩 阿里郎亦那聂”。但有一些珍岛阿里郎的演唱家们也会唱其他几个版本。

(四)京畿道的京畿阿里郎

首尔、京畿区域的民谣,又名“首尔阿里郎”。是朝鲜末期的日帝国主义强占期形成的。它是1926年罗云奎导演的韩国最初的唱片电影《阿里郎》的主题曲,后来在韩国成为知名度最大的阿里郎。

特征:

a.长短(节拍)

曲调的主拍是se ma ci长短,传统的se ma ci长短是6/4拍或9/8拍,但京畿阿里郎采用了西洋音乐用得比较多的3/4拍。

b.歌词

凄婉而又刚烈。最典型的歌词形式如下:阿里郎 阿里郎 阿拉里呦/翻过了阿里郎山坡/抛弃我而离去的郎君/走不上十里就生了脚病。

参考文献:

[1]book.省略/detail/preview/list.do?bookid=DGT4809070009199&barcode=4809070009199&tab=01&page=146

[2]cafe.省略/yeongam-arirang

[3]朝鲜民谣曲集.延边文学艺术研究所编,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