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

时间:2023-05-29 18:03: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案例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案例教学

第1篇

一、 案例

题目:从放东西说起―主次矛盾原理教学。上课伊始,老师先将案例放到课堂上展示,并发动学生积极思考,然后结合教学内容,深入浅出,把深奥的哲学原理讲得十分透彻、现象。这既解决了教学任务,又展示了案例教学在课堂上的魅力,一举两得。

教具:一只广口瓶,一些大小石块和沙子。

教师先将大石块放入瓶中,直至不能再放入为止。然后问学生:“瓶子是否已满?”

学生答:“满了。”教师再将小石块放入瓶内大石块的空隙中,直至不能再放入为止。

然后再次问学生瓶子是否已满?学生已悟出什么,回答说“未满。”

教师问:“为什么?”学生回答:“还有沙子可以放入。”教师说:“对了。”然后在放入沙子,一直到满为止。

教师:“请同学们考虑,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如工作再紧张,总有空闲时间,要学会占空子等。无论怎样回答,只要有道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教师:“你们回答的都对,但我想告诉你们一个更深刻的道理。请大家继续看实验。”

教师先将小石块放满瓶子,然后问能否放入大石块,学生答不能。教师问能否放入沙子,学生回答可以。教师再将小石块倒出,然后用沙子放满瓶子,再问能否放入石块,学生回答不能。到此,实验完毕。

教师:“现在,请你们将前后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看它能说明什么道理?”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引出教学主题。

教师:“人总有许多事情要做,但事情总有大小之分,如果先做小事,就像先放沙子。最终必然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最终失去抓大事,取得大成就的机会。这个道理在哲学上就叫做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二、反思

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生动而富有哲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创新的一次有价值的尝试。

1. 能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案例教学是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它不仅要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应该用于何处、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从而既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增长实际操作的能力。

2. 能够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案例教学中,学生要独立地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自己着手实际演练,因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案例教学多采用生活中的事例,经过编写形成的案例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紧密相连,或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而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认真参与案例讨论,同时阐述自己的观点。采用案例教学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新的开拓,通过阅读、调查和分析,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第2篇

管理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素质,能有效、高效地进行管理活动的管理人才。因此,其教学模式重在实际操作能力,与一般的理论教育是有区别的。

管理学最重要的教学模式是案例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模式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最初用于工商管理,现已扩展到管理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管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借助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其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真正接近甚至融入真实的管理世界。大量的实践已证明,案例教学对于确保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主要阻碍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本科生管理课程教学中已普遍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并收到较好的效果。但由于我国管理学起步较晚,管理案例教学相对落后,因此我们在案例教学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阻碍与问题,有待于理论研究和在实践中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的实践和教学能力不足。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大多数教师是“校门”到“校门”,没有实践经验,教师又不能长期深入企业,各商学院又缺乏对教师实践方面的培训,因而无法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在此情况下实施案例教学,只不过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某些案例作为教学的补充和说明,案例启发角度比较单一,案例点评不够深入、全面,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2、学生的知识面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案例教学是具有较高难度的教学模式,在对教师要求较高的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案例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广泛的背景和较丰富的社会阅历,从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开拓思路。但管理学课程的开设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此阶段的大学生仅仅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尚未涉及,社会阅历较少。此外,对于长期接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影响很深的大学生来说,尽管对案例教学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对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束手无策、答非所问,不能利用所学的管理理论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学生参与较少,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3、选择管理案例质量不高。目前,管理教学案例主要来自于一些著名大企业发展的得失成败中提炼出来的经典案例,经典案例往往篇幅过长、背景过于复杂、问题的难度过大,而教学对象是没有工作经历和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因其知识储备不足可能会无从下手,丧失参与的兴趣,因而难以达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另外,管理案例有的来自新闻报道、报纸、杂志改写的实例。此种案例内容较新,学生感兴趣。但这些新闻、报道的材料,由于缺少加工,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且带有偶然性,很难用正常的理论分析出来。

4、案例教学时间比例把握不好。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类课程中,大多数课程都采用案例教学方式,而且案例教学课时数所占计划课时数的比例较高,有的课程高达90%以上。而在我国的管理学教学中,由于把握不好运用案例教学的时间比例,总感觉理论讲授的时间不够;同时,案例教学也未能深入开展,以致运用案例教学时好似蜻蜓点水,针对案例往往只能一带而过。

5、基础设施薄弱。管理学案例教学不等同于课堂上的案例讨论,而是一种模拟式的教学实习,因而需要一定的教学投入并建立专用的教学设施,才能适应案例教学的需要。然而,现行的管理案例教学中,除少数高校的案例教学设施比较先进以外,大多数高校至今仍缺乏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缺乏足够的信息资料、缺乏多媒体教学工具和高质量的课件等。不仅教学经费投入少,而且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利于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不可能达到案例教学的质量和要求。

三、跨越案例教学模式阻碍的对策建议

1、采取多种途径,发展师资力量。案例教学是一种技巧性、难度性较高的教学方法。教师既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要具备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的能力,要能引导学生对案例的理论提升,能使其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获得更透彻的理解。教师应加强培训,尽快更新观念,并掌握从事案例教学所必需的各种专门技能与技巧。为此,学校应有计划地选派任课教师接受系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与学习;亲自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熟悉企业经营环境,了解企业运作程序,在管理的实践中收集典型案例以丰富管理案例教学内容,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组织教师开展“产、学、研”活动,使教师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达到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双向沟通、优势互补,以丰富教学经验。

2、引导学生改变学习习惯,更新学习观念。为了改变学生总是习惯于教师单方面在台上讲,学生被动地听,希望教师能够为每个案例提供一个唯一的绝对准确的答案,对管理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无法理解的现象。因此,在管理学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就必须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改变他们老套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在教学前,必须进行积极准备。学生应大量储备案例分析所需的理论知识,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境中寻找问题,再从不同角度,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案例教学当中,学生应以案例中“扮演者的角色”去观察与思考案例中的问题,锻炼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能够通过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再次,要求学生认真总结,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必须总结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解决方案。最后,把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表现情况纳入最终成绩,并占较大的比重。

3、重视案例的选择。一是教学案例的内容应尽可能涉及所授的理论知识,达到管理学的课程目标;二是确保所选案例应该是真实的,是管理实践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是现实工作中常见的、复杂的问题,这样的案例才有研讨价值。否则,就会降低学生参与案例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三是问题的难度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小、中、大型案例循序渐进,尽量使难度呈梯度增加,使学生由简入手,在逐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是多选择贴近生活和我国企业实际的案例,尤其是那些身边的案例,如本单位、本地企业,越是学生熟悉的案例越具有感染力,这样既可以使案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提高了教学效果4、合理分配案例教学的课堂时间。原则上,确定并掌握合理的时间比例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考虑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差异。案例教学模式的发展是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的。首先,它的发展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的出现是对教育领域形式主义学习方法的反叛。其次,案例模式在管理教学培训上的应用,主要基于这样的一种逻辑:管理的成果靠正确的决策,正确的决策靠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靠正确的生产,所以学习应以实践为基础。正是基于这种以实践、经验的方式和对待社会生活的态度,案例教学模式在西方的管理学中被广泛地使用,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案例模式的使用往往是有限的,体现在效果上也是有差异的。二是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案例教学并不能替代其他的教学方式。管理学教学中,讲授、演讲、实践教学等都可以综合安排使用,尤其对于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的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而言,还有一个转换思维方式的适应过程,因而采用案例教学计划数的50%左右,高年级学生可适当提高比例,研究生的案例教学比例可以达到90%以上,甚至完全的案例教学。

5、配备好必要的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的安排。

教学场地条件主要是指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室条件方面。对于大型案例讨论,如果具备一些单独、小间的案例研讨室,案例研讨的效果会更好些。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一间大的教室也足够进行分组案例研讨;不过,需要给每个小组配备必要的课桌椅,等等。另外,每个小组或者课堂的课桌椅的排列也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秧田”式讲课桌椅排列适合于开办讲座,沟通方式主要是单向的,讲台上的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难以充分地参与。而案例的讨论主要是进行双向交流,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这种传统的讲课桌椅排列方式是不利于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学场地的常用排列类型有“圆桌形”、“方形”、“矩形”、“六边形”,等等。这些排列类型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者都是平等的,都有机会参与研讨活动,并且彼此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并能让教师清楚地看到和听到学生的反应。

必要的设施条件包括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到的讲台、板书、软板、投影、麦克风、幻灯机、活动挂布等各种辅助设施。与教学场地设施条件有关的一个问题就是案例教学班级和研讨小组的规模问题。什么样的班级规模和案例研讨小组规模较为适宜呢?不同的老师可能对“理想”的案例教学班级规模有不同的判断。根据我们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实际,班级人数尽可能控制在40人以内。案例研讨小组的规模则定在4~8个之间比较合适。这个规模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充分地交换意见,有利于对需要共同努力以提出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案进行充分地讨论交流。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 本质 特点 改进

1 案例教学的特点

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我认为案例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1.1鼓励学员独立思考。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员怎么去做,而且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员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但案例教学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而且案例教学的稍后阶段。每位学员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一两次技不如人还情有可原,长期落后者,必有奋发向上、超越他人的内动力,从而积极进取、刻苦学习。

1.2引导学员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现在的管理者都知道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管理的本身是重实践重效益的,学员一味的通过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不仅对自身的发展有着巨大的障碍。其所在的企业也不会直接受益。案例教学正是为此而生,为此而发展的。

1.3能够实现教学相长。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员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测试才知道,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在案例教学种,学员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他的答案随时由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能够实现教学相长。

1.3.1教师不仅是教师而且也是学员。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员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而且从学员那里可以了解到大量感性材料。

1.3.2能够调动学员学习主动性。教学中,由于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学员大脑兴奋不断转移,注意力能够得到及时调节,有利于学员精神始终维持最佳状态。

1.3.3生动具体、直观易学。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加之采用是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

1.3.4能够集思广益。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独唱”,而是和大家一起讨论思考,学员在课堂上也不是忙于记笔记,而是共同探讨问题。由于调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们党校的教学对象都是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这种教学形式更能发挥他们的特长,一定会受到他们的欢迎的。

2 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老师讲授原理时间多,分析和讨论案例时间少。现在的教师仍习惯于在教学过程中以讲授原理为主,甚至实行“满堂灌”。其次,受制于中国教育制度和管理,致使学校老师普遍缺乏实际运作经验,从而只好“扬长避短”,即发挥讲授原理之长,避开分析案例之短。

2.2学员讨论案例时间多,教师分析和讲授案例时间少。当前不少老师也引入了案例教学,但由于不擅长案例分析,以至于既有的案例教学仅仅是组织学员讨论案例,然后总结成功经验或找出失败教训,而很少分析和讲授案例。其次,由于缺乏自编案例和对案例内容不熟悉,有些案例讨论甚至任由学生漫天神侃,教师很少点评,案例教学甚至演变为了学员之间的意气之争。

2.3学员以欣赏心态介入案例多,以角色置换介入案例少。教学案例是试图模拟一种实际情景,让学习者身临其境地进行分析和决策。为此,学习者必须把自己摆放在案例之中,模拟成为案例中的当事人,面对案例提供的背景材料做出决策。当前由于很多学员不会分析案例和缺乏案例分析训练,以至于仅仅站在欣赏者或局外人角度去阅读案例或谈论实例,这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引导和进行专门训练。

2.4摘抄案例多,采写案例少。我们所讲的案例是指教学案例,即在设计和撰写时有一定的教学目的,案例内容只描述了发生的事件和过程,并含有一个或多个急需决策的问题,请学员贡献意见。由于采编案例费时费力费钱,教师缺乏投身案例建设的积极性,以至于目前很多老师使用的案例多是从报刊上直接摘抄或网上下载的文章甚至是传记文学。这些案例只是陈述事实结果,或介绍成功的经验,从严格意义上说不能称作案例。这样的案例很难使学员体验到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和从案例当中学到决策方法。

2.5普通案例多,精品案例少。部分老师也曾采写或改编过少数案例,但由于时间和力量投入不足,致使案例整体水平不高。这些案例只能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而不能够有效地为实践服务和为教学对象提供实践经验。

3 使用案例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3.1典型性: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它应该具有典型性。应该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而且是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来源于实践,决不可由教师主观臆测,虚构而作。尤其面对有实践经验的学员,一旦被他们发现是假的,虚拟的,于是便以假对假,把角色扮演变成角色游戏,那时锻炼能力就无从谈起了。案例一定要注意真实的细节,让学员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学员才能认真地对待案例中的人和事,认真地分析各种数据和错综复杂的案情,才有可能搜寻知识、启迪智慧、训练能力。为此,教师一定要亲身经历,深入实践,采集真实案例。

3.2客观生动性:真实固然是前提,但案例不能是一堆事例、数据的罗列。教师要摆脱乏味教科书的编写方式,尽其可能调动些文学手法。如采用场景描写、情节叙述、心理刻画、人物对白等,甚至可以加些议论,边议边叙,作用是加重气氛,提示细节。但这些议论不可暴露案例编写者的意图。更不能由议论而产生导引结论的效果。案例可随带附件,诸如有关规章制度、文件决议、合同摘要等等,还可以有有关报表、台账、照片、曲线、资料、图纸、当事人档案等一些与案例分析有关的图文资料。当然这里所说的生动,是在客观真实基础上的,旨在引发学员兴趣的描写。应更多地体现在形象和细节的具体描写上。这与文字上的生动并非一回事,生动与具体要服从于教学的目的,舍此即为喧宾夺主了。

3.3案例的多样性:案例应该只有情况没有结果,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处理办法和结论。后面未完成的部分,应该由学员去决策、去处理,而且不同的办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假设一眼便可望穿,或只有一好一坏两种结局。这样的案例就不会引起争论,学员会失去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讲,案例的结果越复杂,越多样性,越有价值。

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案例分析 教学模式 尝试

案例分析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能力,发展智力而以典型事例说明,解释教材内容,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教学行为方式。在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今天,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适应新教材的变化,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达到帮助教师教学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而案例分析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案例分析教学模式的作用

(一)提供掌握间接经验,尤其是抽象、概括间接经验的认识基础。学生总是基于直接经验、感性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认识和掌握不能直接感知的抽象、概括的知识。案例分析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直观效果,使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建立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问题浅显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起着化难为易的作用。

(二)深化认识,促进学生理解事物的本质特点。学生对知识的领会是通过思维而实现的,但只有在丰富、典型、正确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领会事情的本质规律,当感性材料不足或不够典型时,学生通过思维也会理解不能直接感知事物的若干共同特点,但无法分清哪些是事物的本质特点,哪些只是事物的外在特点。教学经验证明,列举具有典型性的实例是促进学生理解事物本质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举例或是以古喻今,或是借物言志,或是以小比大,或是以影附形,具有比附性和生动形象性,因此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活跃课堂的气氛。

(四)降低学习难度,提高记忆效果。由于恰当、典型的实例大都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不仅便于学生深化对事物的认识,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它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减轻学习的压力,降低学习的难度。也正是由于恰当、典型的实例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精力集中,因此也容易强化学生的记忆,利于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二、案例分析教学策略

(一)用恰当、确切的典型事例讲解。课堂举例要对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经历等出发,选用学生容易观察、便于想像的例子或亲身经历的事情,可以是有直接针对性的一个理论概念具体对应物,或是具有类似价值的客观事物,也可以是反例。不论哪种例子,都要注意与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能典型地反映出问题的要害和事物的规律。举例要尊重客观事实,具备科学依据,并且原理正确,说服力就强了,容易启迪学生的思维,利于理解问题。

(二)课堂举例要适时,把握好时机。有些例子可放在课前讲,以导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悬念,激发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有些例子可放在课中讲,以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有些例子可放在新授内容讲完后讲,以说明前面的理论或说明前面理论的根据。最常用的时机是在学生感知新知识,对新教材有了一定的印象后,在教师对新教材进行讲解时运用,这时运用例证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其他时机有:新概念、新知识引入时;学习内容可能产生负迁移时;学习内容复杂难懂时;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时。

(三)举例要讲究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使学生在感受生动事例的同时,接受到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学无疑要注意这一要求。在表述例子时,不仅用词造句要准确,合乎语法规则,前后贯通,逻辑性强,把握好语调,语速及情感,语言生动形象,而且所举事例要浅显、贴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通俗易懂。这样才易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易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第5篇

关键词 法律职业性 案例教学 教学理念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2011年中央政法委和教育部启动“卓越法律人才计划”,其以提高法律人才的实践能力为重点,这一重大举措对法学案例教学的改革提出了紧迫的要求。有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新形势下的法学案例教学作以下浅谈,以商榷于同仁。

1 新形势下法学案例教学的意义

时下多数学者认为,法学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应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并与职业能力教育相结合。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法学教育对素质教育重视有加,而对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培养关注不足。自从实行统一司法考试以来,法律资格的取得与大学法学教育之间联系较为疏远的不正常状况已经得以改观,但从目前司法考试的内容和考试方式来看,我国的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在不少方面是脱节的。司法考试是选拔法律实务人才的考试,而我国的法学教育多年来秉承知识传授的传统,不仅所开设的课程偏重于理论,而且不少教师在观念上也认为司法实务只是个实际操作问题,很容易掌握,无需在大学课堂上专门教授。另外,从法律认知规律来看,案例教学也不可或缺。法律规定源于生活,是对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的归纳和提炼,法律调整的基本过程是从个别调整到一般调整。由此,学习法律就不能只是讲授抽象的法理和法条,还应当遵循由抽象到具体的思考过程,其具体体现就是“把法律还原为生活案例的”的案例教学法。有鉴于此,卓越法律人才计划将其主要任务定位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在具体举措方面,提出要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搞好案例教学。

2法学案例教学的理念

关于案例教学法的理念,有学者认为可以使用三角形来表示:“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主体观和师生观,为三角形的底,“知识与能力并重”是一种人才观,“开拓与创新”则为一种人格观,二者均为三角形的腰,而由三条边线组成的面则是学生在专业上的自主与持续发展,这是案例教学法理念的最高价值。对此,笔者深为赞同,但认为应将人格观中的开拓与创新纳入人才观,因为开拓与创新是新时代人才观的核心内容。另外,应将“平等和尊重”作为人格观列入。

2.1主体观和人格观

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法认为学生具有建构知识的无限潜力,故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换。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引导者和咨询者,这些角色应当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案例的呈现环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能激发学习热情的教学情景,并向学生呈现双方当事人对抗性的观点以及法官们就该案处理的观点分歧。而在问题环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提问,更要引导学生自己提问题,为此,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提出能够激发学生从更深层面探求知识的兴趣的问题,并通过诱导、赏识等方式,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在思与行环节,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实际操作,边想边做,边做边学,像律师那样思考,像学者那样钻研,从实践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和依据,从讨论中或辩论中相互学习,发现新知。在评价环节,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针对当事人的不同观点与理由、裁判的正确性与合理性以及教师和学生提出的观点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结合案情,从立法和法理角度进行评判。在此环节,教师应“放下姿态”,从评判者走向咨询者,作为“学习共同体”中的平等一员,积极寻求与学生平等、自由地进行讨论、交流和辩论。由此,也就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在真理面前相互平等及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应当相互尊重的人格观,这对于培养健全的公民人格有着重要意义。

2.2人才观:以创新性为中心

案例教学法的理念来自苏格拉底的辩证说和兰德尔的推理说,辩证说重视逻辑推理和辨证思考的过程,要求学生对任何问题都要作深入细致的分析,而非人云亦云。而按照兰德尔的推理说,如果学生学会了如何进行法律分析,那么即使他不去记忆具体法律条文,也同样能够运用法律推理能力理解他所不熟悉的法律。在这两种学说指导下建构的案例教学法究其实质,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下,使用典型案例,循循善诱地将学生带入或真实或虚拟的案例,并让其承担一定的法律职业角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个教学过程由两方面的过程所组成,一是将抽象的法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融入法律案例之中,使学生在共同分析、讨论教学案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法学原理和知识,另一是通过对法律案例的剖析和追问,使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并不断提高反思的技能,发展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为学生开拓与创新人格品质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实现的现实途径。首先,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身份平等,共同置身于一个论战的场域之中,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差异在这儿消失了,参与者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论题自由思考、平等辩驳,而一个自由、民主、平等的人际氛围是创新的首要前提。其次,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鼓励下,积极主动地重新组织其既有的经验和知识,综合运用形象与抽象、收敛与发散等不同思维形式,自主、批判、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努力寻求问题的解决方式或者选择出最佳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就是学生积极面对挑战,不断开拓进取,创造性思维被激发,创造性潜能被开发,创造精神得以养成的过程。

3法学案例教学的过程和方法

3.1典型案例的准备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本素材,其选取至为关键。根据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中心法律硕士分中心近期编写的《法律硕士研究生教学案例编写要求》,案例的基本要求有:第一,案例应当以近三年发生的真实案例为基础进行编写;第二,案例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执业技巧为导向,便于模拟实务操作;第三,案例应当有明确的所属板块,即是刑事、民事实务还是行政或非讼实务,并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第四,案例应当明确描述案情和证据,不能过于复杂,但也不宜过于简单;第五,案例不要预设案件处理结果;第六,案例的篇幅应适中;第七,案例的教学时数应适中。笔者以为,就案例的选取除了应当遵循近期性这一要求外,还应当遵循下列原则:第一,典型性原则,典型性的衡量标准一是其涵盖的法律信息能够充分体现某一法学原理和知识,二是在教学法上符合教学规律,能够使学生通过某一案例切实掌握所讲理论、知识及技能。第二,针对性,即要以拟讲授的知识为中心来选取案例,使案例服务于讲授的知识。第三,综合性,即所选取的案例应当涉及尽可能多的法学理论和知识,不能一个案例对应于一个理论或知识点,要避免案例教学成为简单的“以案说法”。第四,一定的疑难性,所选取的案例其答案不能一目了然,而是要具有一定的“模棱两可”性,有深究的价值。选取到好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一半,故而教师平时应当多多留心,注意收集、积累案例,并对案例进行分析整理,做好分类,以为不同教学内容之用。此外,还可以考虑让学生自己收集案例,以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3.2案例教学的实施

在案例教学的实施环节,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在具体方法上,可先由教师精心设计好一系列问题,问题应当具有启发性和层次性,并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然后教师围绕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分析和讨论。为求讨论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应当在课前要求学生复习相关法学理论和知识点、熟悉所涉及的法律法规条文,并在讨论开始前向学生提示案情和问题的关键所在,必要时还应就如何运用法学理论和知识分析、判断、论证具体问题作适当讲解。案例运用的具体方法有案例讲授法和课堂讨论法。实践证明,讨论法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更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也更好。因此,教师应当尽可能多地运用讨论法组织案例教学。案例分析和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当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总结并非是简单地给出问题的答案或案件处理结果,而应着重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讨论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讨论的得失,并指出今后的努力方向。总结工作也应尽量让学生来做,以培养其概括和抽象能力。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当尽量抱持中立立场,但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当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适当的启发。

3.3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

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师指导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这个阶段十分重要,因为它是学生围绕案例对法学理论和知识的整理和系统化工作,也是课程考核的重要一环。通过课堂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应当以书面形式对所讨论的案例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并将其外化为案例分析报告,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和提高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并逐步培养其撰写学术论文或法律实践文书的技巧和能力。就案例分析报告的格式,笔者所任教的学校广东财经大学有着统一的规定。但笔者以为,从案例教学的目标出发,报告的格式不宜强求统一,只要包括了案情介绍、案例的学理分析和证据分析、案例所涉法律法规、案例处理以及其他需要事项,如相关的学术文献等,就可以了。

对学生撰写的案例报告,教师应当及时进行批改,并做合理考核,然后适时向学生反馈。反馈这个环节不可或缺,但目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邵维国.案例教学是法学本科教学的生命(代序)[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

[2] 李昕.民事诉讼法教学案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

[3] 王霖华.法学课程的案例教学理念探讨[J].教育评论,2004(5).

第6篇

关键词:法学本科;案例教学;阶梯式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在我国当前的法学本科教育领域运用甚广。但是,由于我国并未出台统一规范,实践中不少法学教育工作者对案例教学存在着较为片面的认知,例如认为其仅服务于实践技能培养,或者将其等同于举例教学等。笔者认为,准确界定案例教学基本内涵,首要前提在于明确法学本科教育的基本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结合我国法学本科教学现状,构建合理的案例教学模式。

1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厘清

法学教育应朝何处去,尤其是法学本科教学的目标为何,向来备受争议。在欧洲中世纪历史上,法学教育曾经完全脱离当地法律而存在。在意大利波伦亚法学院,教授们讲授的罗马法被认为是无国界的、永恒的。此时的法学教育不以讲授职业技能为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通过界定法律基本概念和规则来研究各地法律,传播文化理念。而在英美法国家的历史上,无论是在奉行学徒式教育的时期,还是在大学开设法学专业的早期,法学教育皆被认为是提供职业技能训练。即便后来哈佛大学法学院创设案例教学之后,究竟法学教学工作应以学习经典案例中所包含的原理和原则为主,还是以训练学生适应现实法律工作为主,也曾引发讨论。相似的争议也出现在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过程中。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学教育刚刚复苏之时,法学本科学历并非从事法律行业的必备条件。不少政法干部并不具备法学教育背景,而是通过法律培训项目等获取工作所需的法律知识。这导致多年来,我国法学本科教学工作一直以系统讲授法学基础知识为要义,并未将其等同于法律职业培训。此种教学路径暴露了一定的弊端。毕业生无法满足社会的迫切要求、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弱、高端人才欠缺等问题频频出现。近年来,我国开始在法学本科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引入了法律诊所课程,还开设了模拟法庭等课程。尽管如此,在整体教学模式未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如何协调学术研究和职业培训两种目标的冲突,仍是目前法学本科教育中的难点之一。我国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员会曾于2011年联合提出“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8年又对上述计划予以完善,将改革重点放在“厚德育、强专业、重实践、深协同、强德行、拓渠道、促开放、立标准”等方面。而法学本科教育是法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也应符合上述培养计划的基本要义。仅强调学术研究或者仅强调职业培训,仅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或者仅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将多重目标兼而有之,才能满足我国当前法治建设的人才需要。应注意,学术研究与职业培养等不同目标之间的关系并非不可调和。只有筑牢法学专业知识基础,并形成对固有认知的思辨习惯,才可能为下一步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依据。而从事法律职业,除了能懂法、会用法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对现有法律制度的解构和建构能力,如此才能形成强大的职业发展潜力。

2当前法学本科案例教学的偏误剖析

案例教学作为法学本科教学方法之一,也理应主动契合上述多重的培养目标。亦即,案例教学既要服务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要实现基础知识的学习,甚至作为学生从事相关主题研究的载体。当前在我国,案例教学虽然在法学本科教学领域运用甚广,但仍存在不符合上述培养目标的两种典型倾向,具体而言:2.1将案例教学局限于实践教学。目前,在大多数研究案例教学的论文中,这种教学方法被作为推进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例如,有学者认为,通过案例进行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取实践经验最直接、最有效且成本最低的方式”。亦有学者认为,案例教学是适应我国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背景下产生的,属于法学实践教学的具体环节。诚然,案例教学通过改编或者直接引用现实案例,引导学生接触法律实务操作,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仅将案例教学等同于实践教学,则极大地限缩了此种教学方法的功能。美国是较早提出在法学领域适用案例教学的国家之一。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朗代尔教授在反思学徒制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个案教学法。此种案例教学方法是一种融合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并提倡彼此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一种模式。教师提前将相关的案例材料分发给学生,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材料。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通过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法,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从而引导学生寻找到案例中蕴含的法律原理和规则。该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找法”,其指向的实为案例背后的法律知识,是一种法律思维训练方法,而并非训练学生从事法律职业。因此从本质上属于理论教学方法,而非实践教学方法。因此,将案例教学方法直接等同于实践教学,并不符合其最本源的目的。案例是教学的手段,但并不是目的。诚然,案例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提前接触到实务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问题,但除此之外,案例教学还有助于向学生更生动地展现抽象概念原则的具体内涵,甚至引导学生去发掘特定法律规定的可能争议和现实障碍,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另外,将案例教学仅限于实践教学,似乎还暗含着一种要求,即所有案例都应当源于现实、都是真实发生的。然而,从我国当前的法学本科教学实践看,由于真实案卷材料的匮乏,全部采用真实案件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改编案例或者虚拟案例的做法也并不少见,但这并不影响预期教学效果。2.2将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关于案例教学还存在另一种理解误区,即将其等同于举例教学。所谓举例教学,是指教师在解释某个法学概念或者讲解某项法律原则时,引入具体的事例,作为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依据。大多数法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曾经适用过举例教学。举例教学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在讲解特定知识点时,引用了某具体案件中的特定情形。例如,教师为了讲授审判公开原则,举出了李某某等五人案。该案件不仅包含了审判时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被告人,而且还涉及这种与个人隐私密切相关的内容,依法属于不应当公开审理的案件。通过这一案例的引入,学生们可以更准确、更直观地了解我国当前不公开审理的几种特殊情形。二是在讲解特定知识点时,借用具体的事件或者事物予以说明。例如,教师用一本书向学生解释物证与书证的区别。如果是以书本中所记载的文字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那么这本书属于书证;但如果是以书的重量或者材质来证明案件事实,那么这本书属于物证。由此可见,前一种举例教学因使用了具体的案例,因而可以被纳入案例教学的范畴。尽管如此,此种举例教学也仅属于“低阶”的案例教学方式。相对于课本知识的传递,案例的作用是次要的。学生对于特定知识点的理解以文字的抽象描述为主,案例仅起辅助学习的作用。易言之,抽掉了案例,并不会决定性地阻碍学生学习该知识点。而后一种举例教学显然背离了案例教学的根本要义。必须承认的是,此种举例教学方法对理解特定知识点是非常有效的,属于一种值得继续提倡的教学方法。不过与第一种举例教学一样,此种方法亦从属于理论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并不具备主导地位与独立空间。而且,这种教学方法所举的“例子”仅限于具体的事例或者事物,不是真实的案件,甚至也不包括改编过的案例。因此将其归入案例教学更显得勉强。综上所述,举例教学与案例教学确实存在一定重合之处。但是如果仅将案例教学等同于或者局限于举例教学,那么对案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案例教学服务于学术研究,但学术研究不限于基本理论知识的获取,还应当包含对当前法律制度的思索与建构。而举例教学仅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无法实现进一步的研究目的。案例教学还立足于职业培训,既能促进学生感知法律实务,又能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但举例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存在太大关联,更毋论法律职业的培训作用了。

3“阶梯式”法学本科案例教学的具体构建

基于上述对法学本科教育目的的讨论以及对案例教学认识偏误的批判,笔者认为,我国当前法学本科案例教学应当朝向“多元导向、逐级递进”的方向发展。“多元导向”,要求案例教学应符合法学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既要服务于基础法理的教授,又要服务于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培养基础扎实、具有思辨精神且满足法律事务需求的综合型人才为根本目标。而多重目的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应局限于某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不应成为理论教学的简单点缀。“逐级递进”要求案例教学应当贯穿于法学本科教学的始终,并根据各学年实际教学安排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规律,以多样化的渠道和手段进行逐步推进、步步深入,使学生逐渐掌握理解法律、运用法律、解构法律的能力。笔者将满足上述要求的教学方法概括为“阶梯式”法学本科案例教学模式,根据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可以区分为“以案知法”“以案用法”和“以案构法”三个方面。3.1“以案知法”阶段。这是法学本科案例教学的初级阶段,主要适用于刚刚接触法律知识学习的低年级学生。在笔者供职的法学院,法学本科学生在大学一年级主要学习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等专业基础课程。这些专业课程将为学生打开通过法律世界的大门,教师除了传授本专业法律知识以外,还应当培养学生主动独立学习、自主检索获取各类知识的能力。与此相适应,案例教学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予以实现:一是作为解析课堂专业法律知识的依据。该方式类似于前文提及的举例教学。教师可以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适当地穿插真实的或者改编过的案例,便于学生更准确、更直观地理解抽象法律概念以及立法规定。二是作为学生自主获取法律专业知识的手段。在学习上述基础专业课程的同时,有条件的法学院还可以相应地开设专门的学科案例课程,例如民法案例分析课、刑法案例分析课等,以案例为主体,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寻找相应的法律知识点,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这一阶段,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案例。与此同时,学生也应逐渐学会主动接触现实中的相关案件,检索适当法律知识,并将现实案件与书本知识进行链接。3.2“以案用法”阶段。这是法学本科案例教学的中级阶段,主要适用于已经具备一定法律知识但尚未深入接触过司法实践的学生。在笔者供职的法学院,法学本科二、三年级是学习专业法律知识最密集的阶段。在这两个学年,学生主要学习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经济法、商法等专业必修课程。在大三寒假期间,学院还会组织学生进行到律师事务所、法院、检察院等进行专业实习。三大程序法课程的开设以及专业实习的开展,要求学生开始思索法律的实践价值。并且,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积累,此时提升学生的法律操作能力,特别是将课本知识应用于司法实务的能力,也成为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因此,案例教学的核心方向应当从了解法律、寻找法律转向应用法律。零敲碎打式的举例教学以及附属于基础知识学习的案例教学,虽然仍有一定的适用空间,但已经不再成为该阶段案例教学的主体了。此时,案例教学主要通过开设专门的模拟法庭课程等方式予以落实。笔者供职的法学院一般于大三下学期开设模拟法庭课程。课程通常是由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教师或者外聘导师承担,在他们的指导下,学生要完成模拟法庭的演练。此类课程为案例教学的运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案例是课程讲授的线索甚至主体部分。学生通过将法律知识运用于案例的解决,从而提升实务操作能力。不过,目前此类课程的主要问题在于集中于庭审阶段的模拟训练,但缺乏对审前程序的关注;模拟庭审的表演性太强,不少学生倾向于照本宣科,难以实质性地提升控辩技巧。对此,笔者认为我国当前模拟法庭教学工作,一方面应当从注重庭审阶段的模拟转向覆盖诉讼全流程的培训,将“模拟法庭”修正为“模拟诉讼”;另一方面应当从注重教学形式的呈现转向学生实质能力的提升,摒弃对庭审演练的固执坚持,既要考查学生参与模拟的积极性,更要考查学生应用多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3“以案构法”阶段。这是法学本科案例教学的高级阶段,针对的是已经基本上完成法律基础知识学习,马上要踏入法律职场或者继续进行学术深造的高年级学生。在笔者供职的法学院,对于法学本科四年级学生而言,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结束。这一学年主要是从事毕业论文写作以及进行就业或者考研准备。毕业论文的写作既是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总结,也是考查学生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据。然而当前,我国法学毕业论文主要以学术论文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并且,为了应对学校的抽检制度,学生们将更多精力放在论文的规范性问题,忽略了创新性方面。而将案例教学引入毕业论文写作,既提升毕业论文形式的多样化,又有助于保障论文的创新性。案例可以作为论文问题的引入,以小见大,通过解读和发现案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或者通过将法律规定运用于具体的案例,了解我国当前具体法律制度的实施情况,并提出适当的建构方案。除此之外,案例还可以成为法律分析的样本,对案例样本进行统计或者分析之后的数据和信息将成为充实论文的重要论据。目前在我国,人民法院的裁判文书网查阅下载都极为便利,分类检索也较为科学,这为学生通过案例进行论文写作提供了充足的原始材料。

注释

[1]方流芳.中国法学教育观察[J].比较法研究,1996,(2).

[2]周汉华.法律教育的双重性与中国法律教育改革[J].比较法研究,2000,(4).

[3]苏力.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法学,2006,(2).赵天红.案例研讨课的困境及未来走向[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7,(4).

[4]班小辉.论法学案例教学方式的二元化及其互补发展[J].法学教育研究,2018,(3).

[5]冉杰.苏格拉底法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评论,2007,(6).

[6]郭明龙.案例教学:回归/走向法教义学[J].天津滨海法学,2017,(1).

[7]张家军.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

第7篇

一、真情瞬间

1、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父母对孩子的疼爱(出示课题)。一起走过一段真情之路,首先请看真情瞬间。

出示几幅照片。

2、看了这些照片,你想到了什么?

(爸爸妈妈真关心我们,真辛苦,爸爸妈妈对我们真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真幸福……)

二、真情故事

是啊,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爸爸妈妈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给予我们多少疼爱啊,这期间又有多少故事值得我们回忆呢!让我们一起来到“真情故事屋”。(课件出示:真情故事屋)先听听老师自己的故事。

1、老师的故事(课件出示:爸爸的爱)

记得我小时候,我四年级就要到五里以外的学校去读书,我爸爸每天早上很早起来为我烧好早饭,我吃早饭[本文转载自文秘站网-找文章,到文秘站网]时,爸爸就帮我检查自行车,从头到尾非常仔细,然后目送我骑得很远很远。冬天,每当我放学回家,总会看到凛冽的寒风中瑟缩着一个身影,搓着手,跺着脚,那是我爸爸在等他心爱的女儿回家。有时问他等多久了,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嘿嘿,刚站这儿,你就到了。”

我的爸爸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爱着我,我在凛冽的寒风中看见了爸爸的爱,在焦急等待的目光中感受到了爸爸的爱!

2、学生的故事

同学们,其实天下的父母都一样,父母的爱时时伴随着你的成长。当你生病时,吃饭时,回家很迟时,当突然下起雨来,而你还在外面时等等。想一想爸爸妈妈疼爱你的故事,跟我们大家说一说。

课件出示:

当我生病时……

当我回家很迟时……

当突然下起雨来时……

当我吃饭时……

当……

生简要说自己的故事。

(故事真多,没有说过的同学跟旁边的同学说一说)

3、典型故事

听了同学们的故事,老师眼前浮现出一幕幕感人的情景。今天,我们的新朋友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大家欢迎!你们看,周岚同学的手臂上有一大块疤,这个疤背后有一个故事,一个母亲的故事,周岚,你给大家讲讲吧。

当医生说这孩子不行时,是妈妈坚信还行;当医生说要用孩子头上的皮植皮时,是妈妈坚决要求,要植就植我的皮;当孩子成绩下降时,是妈妈一拐一拐走上楼梯敲开了老师的家门;而当妈妈自己生命垂危时,却暗自庆幸没有把孩子带来。多么可敬可佩的母亲,多么伟大无私的母爱啊,让我们用歌声赞美母爱:

音乐响起《世上只有妈妈好》

三、字谜游戏

拥有父母的爱是多么幸福啊,你们看,这只小猫也紧紧拉拄父母的疼爱这几个气球不肯放呢,可是它不知道每个字后面藏着丰富的内容呢,你们想知道吗?好,各小组只能选其中一个字。哪一组先来选?

爸爸妈妈最喜欢吃什么?爱好是什么?全班同学在小组内交流。

(爸爸妈妈这么关心你,你也应该了解他们哪。)

爸爸妈妈是怎么给你过生日的?请告诉全班同学。

(你们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爸爸妈妈每年给你过生日,你却连他们的生日都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请你选择一种形式大声赞美父母的爱。(如:一句诗、一首歌、一句话、名人名言等)

(古往今来,赞美父母的内容有很多,同学们也可以自己创作。)

以前,当爸爸妈妈批评唠叨你时,你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实话实说。

(你现在是怎么想的)

爸爸妈妈最操心、最高兴、最生气事是什么?请赶快告诉你的好朋友。

(爸爸妈妈之所以为你生气、高兴、操心,是因为爸爸妈妈处处关心你啊)

四、真情回报

1、周岚是怎么做的

同学们,爸爸妈妈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无私地爱着我们,同样,爸爸妈妈也需要我们去关心,那我们可以怎样来关心父母呢?一起走进“真情回报大厅”。周岚的妈妈已经在这里等我们了,你们听。

播放周岚妈妈的录音

岚岚为妈妈做了哪些事?

2、我们可以这样做

岚岚真是个懂事、孝顺的孩子,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也能做得很好。那平时我们可以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事呢?(劳累时,生病时,伤心时、节日时等)。

生分别讲

(爸爸妈妈的节日还有,如三八妇女节、五月十一日母亲节、六月五日父亲节,在这些节日里,我们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祝福爸爸妈妈。)

五、真情心语

在真情之路上我们一起走到这里,你也许有一些话想对爸爸妈妈说了,你看,我们不是已经来到了“真情心语天空”吗。

课件出示:“真情心语天空”

拿出老师给你们的心语卡,写一句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开始吧。

生写师巡视。

请写好的几位同学大声地告诉我们大家。

五、总结

第8篇

(一)提升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之举诚如季卫东先生所言,“法学教育不仅要致力于法律技艺的培训,而且要着重陶冶远见卓识和法律精神。这就需要认识到工科强校的某些不足之处以及法科的特征,通过各种方式弘扬人文主义理念,形成认真探讨基本原则、价值范畴以及正义观的博雅氛围。”因此在理工主宰、人文欠佳的工科院校里,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理念,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法律精神,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的确是工科院校法学教学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5]就此而言,案例教学的引入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现代案例教学的基本模式不仅包括课堂上的案例分析,还包括模拟法庭、法院旁听、诊所式教学和媒体教学等。对于法科学生来讲,这些教学形式固然可以使他们从法律人的专业角度获得知识的升华和应用,从中探寻辩论的魅力和职业的神圣感,而对于面向非法科学生所开展的法学双学位教学和法学选修课来讲,案例教学特别是模拟法庭、法院旁听,则使这些与主要与机械、工程和技艺打交道的学生得以在法庭特定氛围的感染下直面正义、公平、价值等话题的探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们的人文精神和社会关怀,为他们人文素养的提升产生重要的推动力量。

(二)工科院校法学院系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法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则更加严峻。而相比于专门的政法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法学院系,工科院校的法学院系无论在图书资料、师资水平,还是在学生基础、校园法学文化氛围等方面均无法与之抗衡。故而,工科院校法学院系欲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培养出被社会接纳的法学人才,就必须突出自身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工科院校多学科、重实践的文化氛围———因为法律与机械以及工程学之间其实存在的千丝万缕联系,法律事实上就是个人维护合法利益的操作规程,是处理和解决各种纠纷的技能,这注定法律专业与其说是一门科学,毋宁说是一种工艺。因此,通过案例教学彰显法学的实践特性,突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增强应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是工科院校法学院系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从而不断获得发展的的重要手段。综上,工科院校法学教学不仅应引入案例教学法,而且其自身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在案例教学法上存在比专门政法院校、综合性院校的法学院系更为迫切的需要。

二、工科院校法学案例教学面临的问题

由于认识到案例教学的重要意义,目前很多工科院校都将其贯彻于法学教学之中,但总体来讲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影响了案例教学应有功能的发挥,主要问题概括如下:

(一)重形式而轻效果在一些工科院校,开展法学案例教学成为对外宣传、彰显创新的有力依据,是否采用案例教学还被作为教学考评的一个量化项目,受此影响,法学案例教学异化为“追赶潮流”之举。然而这种对形式的过分注重,却隐藏着对法学案例教学实际效果的忽略。比如,案例教学沦为变相的案例讲授,教师依然是主导,从案例选择、问题设置到结论得出仍受控于教师的指挥,而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地位,只不过是从“听讲课”变成了“听案例”。尤其是部分教师不注重典型案例和真实案例的选择,往往将“格式化”后的虚构案例引入讨论,这不但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也无法用实际问题来检验学生所学,案例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不适应工科院校法学教学的特殊需要前已述及,工科院校的法学欲求得生存、发展,必须突出自身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因此工科院校法学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法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还要利用工科院校多学科、重实践的文化氛围优势,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旨在检验法律职业技能,赋予法律实务工作“市场准入”资格的司法考试就理所当然成为众多工科院校法学教学的重头戏,司法考试的过关率也被视为评价法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很多工科院校的案例教学却并未很好回应司法考试的现实要求,更多关注学生对抽象法学理论的理解,其存在的价值仅限于解释和补充说明所讲授的理论内容,而非综合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因此极易导致学生产生思维上的惰性以及认识上的误区,一旦面对司法考试中纷繁复杂的案例情形便不知所措,所以虽名曰“案例教学”,但实际上却不能适应司法考试中案例分析题的需要,显然是一种失败的案例教学。

(三)不利于工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体现了教育对社会需要和学生潜能的开发以及个性全面发展的满足。我国《高等教育法》第5条就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目前不少工科院校的法学案例教学却与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背道而驰。教师往往在案例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学生只需在教师事先安排的思路“诱导”下,对格式化后的“平板型”案例展开定向分析、思考。而且,该过程以书本理论和立法规定为大前提,学生按照三段论式推理,结合案例给出的小前提得出最终的分析结果。不难发现,这种案例教学方式使学生失去了和关系纵横交错、事实纷繁复杂的真实案例直接接触的机会,不利于他们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由于将书本理论和立法规定作为推理的大前提,实际上也消解了学生主动挑战主流观点或法律条文中可能存在缺陷的热情,抹杀了他们的反思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工科院校实施法学案例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具体思路

(一)基本理念工科院校法学案例教学之所以存在的上述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正确理念的缺失,或者说“法学案例教学究竟应当围绕什么中心展开”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所以才会出现诸如案例教学沦为案例讲授,案例教学与工科院校法学教学需要相脱节的现象。笔者认为,法学案例教学的优势在于彰显法学的实践特性,培养学生应用法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就是说法学案例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服务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因此这就决定了法学案例教学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围绕学生展开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把是否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得到锻炼,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作为判断法学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唯此,工科院校的法学案例教学才不会迷失方向,法学案例教学的功能才能得到良好发挥。

第9篇

一、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促进会计教学方法改革

目前,我国会计教学方式十分单一,学生在单调的教学模式下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主动性与积极性都不强。这是由于学生在课堂上主要面对理论知识,十分枯燥死板,不利于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引入会计课堂,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多社会中的真实案例,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因为这些案例都源自于实际社会中,其中融入了会计领域专业人员的精心设计与思考,能够极大鼓舞学生,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二)目标课程资源不足问题

我国企业会计工作变化很大,不只是简单的记账工作,而是要求会计人员在财务管理与会计工作中具备较强的管理思维与战略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1]。所以,在培养会计人才时要据此进行相应的改革与调整,但是对于现阶段会计教学内容与课程而言,会计教学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未能根据市场需求合理整理与设计课堂内容。所以,将成功案例引入到会计教学中,能够有效弥补课程资源匮乏的问题。

(三)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教师是会计教学中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教学能力关系着整个教学工作的效果,因此对于会计教学而言,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意义重大。因此,要对教学工作对教师的需求加以考虑,并重视企业对这些方面能力的要求,促使教师加强对案例教学的应用,将更丰富、更真实的案例引入到会计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这些方面的综合需求。

二、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

(一)做好案例分析与案例准备

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如何更好的将案例教学引入到会计教学中,是开展案例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要精心选择案例,目前企业通过财务管理与会计工作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案例很多,怎样选择最恰当的案例对于会计教学而言十分重要。作为会计教师,案例的选择要结合会计教学的现状,保证学生可以看懂案例,了解案例,同时案例还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性,要能涵盖大量会计知识的具体案例。案例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实习案例、课堂讨论案例与教学案例,每种案例都有着不同的功能与性质,要精心选择与设计。比如,①收集查阅各种会计类资料,从中找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案例;②到企业实地收集资料,找到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③通过与专业会计人员的交流,形成案例来源。

(二)认真分析并总结各种案例

在会计课堂上通过加强师生互动,对案例进行细致根系。案例分析不只是简单的为学生传授各种知识,还要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是帮助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简单来说,在分析案例时先要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将案例进展结果为学生进行介绍与展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就案例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案例时鼓励学生引入会计理论知识,将这些理论知识与现实案例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提升教学效果。

(三)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教学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案例分析报告,并且在整个案例教学中也至关重要。学生通过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能够系统的梳理案例与会计知识,所以必须提高对该阶段的重视。教师在让学生撰写报告之前,先讲清楚注意事项与相关要求,同时在这一基础上还要重视报告评估工作。对于学生评估报告中思想深刻、说理清晰、分析透彻的要及时给予肯定,并将其公布给其他学生。

(四)实际案例解析

①案例材料。在会计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适时引出案例材料,即某企业2014年工程已经全部完工,但依然将工程未完工作为理由,并将工程借款上的利息费用计入“在建工程”科目。

②提出问题。教师在为学生介绍案例材料后,可以为学生提出与材料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或者独立思考,即这样做是够合理?费用的概念?资产与费用有怎样的区别?为什么该企业不愿意将借款利息计入费用?

③教学实施。主要流程为案例教学准备、小组讨论、总结评价。学生通过讨论后,教师让学生分别发言,就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然后由教师总结,对问题作出详细的回答。第一,这样做是不合理的。因为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工程,不应计入“在建工程”给予资本化,而应费用化。第二,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与资产主要有两种区别,一是性质不同,资产为企业所拥有与控制,费用是企业的支出耗费。二是盈利性不同,资产预期可以让企业获得更多经济利益,而费用会造成企业经济利益流出。第三由于在费用中计入借款利息,会对利润总额带来直接影响,这样对公司经营成果与盈利状况影响较大。

第10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会计教学 教学方法

相对于传统教学系统性、严谨性的教学特点而言,案例教学体现了其互动性与创新性的一面。在会计教学中恰当引入案例资料,可以发挥独特的针对性、典型性与实务性等特点,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热情,培养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运用技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一、案例选择的特点

1.案例选择要具备一定的典型性

在浩瀚如海的案例中,选择合适案例作为教学素材,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案例分享课,须考虑到案例选择具备一定的典型性。只有具备一定典型性的案例,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会计专业知识中的具体数量与关系,才能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知识剪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并不局限于书本知识,更是对实际案例实践与操作能力的展现。而在这方面,典型案例将起到很好的强化作用,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转变为自身实际运用能力,不仅是知识的升华,更是对自身多方面素质的提高,是对知识融会贯通的体现。

2.案例选择要具备一定的针对性

针对不同理论知识点,可以有选择性地选取案例,围绕固定知识点,展开对案例的讨论,让学生充分理解当下课堂中的重点与难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案例中的数据关系、计量方法,涉及的名词与解释,均可与当下章节中的会计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会计要素的概念、计量方法、完成财务会计报告等。例如,学习货币资金管理与核算方面的知识时,可以举例某公司的实际经济业务,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与运算中理解公司的资金管理与成本核算,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案例选择要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

与传统文理科专业不同,会计专业更讲究实战的操作性与实务性,因此在会计专业课上运用案例教学时,要注意充分发挥案例的演练与可操作性,使学生可以动手计算、演练、理解并运用案例资料中的会计学原理。实务性强的案例不仅可以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欲望,还可以在演练与计算中增强学生的会计实务能力,掌握和运用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例如,学习增值税发票这一栏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案例资料基础上动手操作,增强对发票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4.案例选择要具备一定的综合性

知识与知识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和贯通的。讲解会计理论知识时,应注意时刻把握知识联系与贯通性。选取案例材料时,尽量选取一些具备综合性知识背景的案例,让学生在一个案例中可以复习多方面知识,温故而知新,对知识融会贯通。案例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对专一知识的理解向全面知识的运用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实际案例中找出问题的关键,条理清晰地分析与考虑问题,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际操作与计算。

二、案例教学的优势

1.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案例教学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形成一个互动的良性体系,教师提供案例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思考与讨论中,运用会计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教师是案例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可以根据专业课程内容与要求设置案例题目与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和讨论,突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双向对等的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被激发出来,这是传统会计教学方法不能比拟的。案例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前预备与准备,加深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更锻炼学生自主思考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增强学生参与讨论的能力

传统教学方法注重知识与技能传授,而忽视学生的互动与讨论能力。案例教学法恰恰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将探讨与交流元素延伸到课堂上。在案例课堂上,教师往往充当主持人的角色,组织与安排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学生可以围绕核心知识点进行讨论与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总结出自己的理论观点。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更可以鼓励学生在师生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增强自信。

3.构建完善的理论知识与运用技能

案例教学的本质是由教师搭建互动的教学平台,学生承担教学活动的主角,师生共同完成探索与互动的双向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借以丰富的案例实战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运用技能,不断增强解决问题与总结问题的能力。会计专业课程的特点之一便是较强的实用性,案例教学恰是从这一特点出发,以实际案例资料为主,以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手段,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相关问题讨论与分析中,在潜移默化中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理论体系,完善自身理论知识实际运用能力。

4.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

传统教学固然有其稳定的教学优势,但处于变化多端的21世纪,单纯传授式面授教学法正逐渐突显出自身的不足。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展现不同教学风格,案例中丰富的理论知识,大量的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了综合性的课堂教学展示平台,学生可以借由案例资料接触不同表格、图像、文字、声音、动态画面等格式,丰富同学们的教学课堂,更为学生学习知识创造生动、有趣的平台,大大提高学生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春萍.案例教学在会计高职教育中的应用,2007.

第11篇

关键词:公司金融;案例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121-02

公司金融案例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相关基础知识后,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典型的案例中进行分析,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与讲解,加深对公司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公司金融知识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在公司金融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案例教学法是实现公司金融实践性教学的重要途径

公司金融主要研究公司的治理结构、公司的投资决策、融资决策以及公司如何分配股利等内容。经典的公司金融理论主要包括MM理论以及围绕公司金融研究的各种理论流派,包括权衡理论、理论、信号传递、控制权理论等。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使得经典理论在我国“水土不服”。根据我国国情,公司金融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目前高校大多把公司金融作为一门理论课程进行单一讲授式教学,而公司金融决策需要更多的实践性经验,公司金融的学习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仅仅学习理论知识难以满足这一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案例教学模式可以将公司金融理论和实际的公司决策过程相结合。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良好地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实操技能锻炼结合,是培养新型金融人才所必需的。[1]公司金融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仅仅照本宣科、纸上谈兵是无法满足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的。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让学生置身其境,对案例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教师通过适当引导,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团队间的协作能力以及临场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采取“填鸭式”的方式将理论知识直接传达给学生,理论知识枯燥无味,学生或昏昏欲睡,或一知半解,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而案例教学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公司金融案例教学往往是以现实经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而且能以经济生活或贴近生活的一些热点话题,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营造良好的开放式、互动式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案例教学法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是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

二、案例教学的方法及其在公司金融教学中的运用

公司金融课程应循序渐进地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采用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方法。

(一)讲解式案例教学

公司金融不仅具有很多难懂的专业术语,其很多原理和操作方法也需要理解特殊的经济背景,单纯地从字面理解其含义较为困难,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恒通公司的控制权之争:公司章程与公司治理》、《阿里巴巴的股权之争:马云的突击重围》这样的案例进行讲解。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叙述某一案例的发生和演变过程,分析案例所涉及的相关金融问题,从而阐明这一原理并明确操作方法。学生对原理的前因后果有了深入的了解后,理解和操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通过案例可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从而加深其对相关理论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案例讲解的教学知识点要结合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若每个知识点都举例,不仅浪费教师的精力和教学时间,还会使学生审美疲劳。

(二)讨论式案例教学

讨论式案例教学是由教师提供案例,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从而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2]教师可以在系统讲授某章节或某一问题后,提出一个案例,在讲课前以书面形式将案例素材交给学生阅读并准备,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比如讨论融资的时候,目前选择了《丰天集团的融资决策》和《企业融资行为与选择――四川堂宏集团和原四川沿江集团融资成败案例比较分析》两个案例。在进行讨论式案例教学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启发和提示。讨论式案例教学是最能体现案例教学精髓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三)辩论式案例教学

辩论式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载体,通过正反两组辩论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教学形式。这种案例教学的形式可以督促学生查阅大量资料,拓展知识面,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精心挑选合适的案例,维护辩论秩序,使正反双方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这种形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教师花很多的精力去组织、调动学生来参加,还需要控制好辩论时间,组织辩论往往需要较多的时间。

三、运用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传统教学方式和案例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

案例教学法虽然已经受到了教育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但许多教师、学者仍将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经验性的教学方法,对于案例教学法所代表的教育模式层面的内涵理解不充分,这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改善、提高,也不利于案例教学的推广。传统的理论教学注重系统性、逻辑性的传授理论知识,案例教学则重视对个案的探讨和研究。若延续以前的传统教学法,学生能系统了解基本概念,但对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运用能力不足。然而,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一个案例或者多个案例只能传授少量的知识点,且耗费的时间较长,若偏重案例教学,可能会让学生忽视对理论系统性和逻辑性的把握,导致知识的分散和零乱。公司金融是一门实践性强的理论学科,有大量的理论知识需要系统讲授,国内的授课方式和授课学时限制了案例教学的适用范围和适用对象。因此,不能一味采用传统教学法,也不能偏重案例教学法,只有案例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两类教学法互相补充,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既有完整的系统性理论知识,又有创新性思维和较高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

(二)选择教学案例要有典型性和针对性

选取好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有效的案例教学是将知识进行转换、内化于学生个体并形成实际能力,转换何种知识是形成何种能力的前提,而知识的内容又取决于案例的内容,所以案例的选择也就成了整个案例教学中知识有效转换的关键一步。[3]案例的典型性是指选取那些具有突出特点的案例作为课堂教学案例使用,缺乏代表性的案例使学生无法从专业角度做出分析和判断,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案例的选取还必须有针对性,难度要适宜,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而过于复杂,学生的专业知识不够,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案例的选取要和我国国情和社会背景相适应,尽量选择本土化的案例。公司金融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真实的案例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4]

(三)运用多媒体等设备辅助案例教学

教学案例具有信息量大、内容复杂等特点,形式较为多样,不仅可以是文字型的,还可以是视听教材。若由教师在课堂上口述或板书,耗时又耗力,教学效果也不直观。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发展得很成熟,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学中也占据了主导地位。通过多媒体等设备将特色案例通过动态化和形象化画面直观地表现、演示出来,能有效刺激学生大脑兴奋点,使学生对案例有更清楚的了解,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四、案例教学实施的关键条件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能力的教学模式,但它并不是一种万能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的实施还需具备多方面的条件。从硬件设施看,U形排列的学生座位可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这样的教室,中间一块马蹄形的空地留给教授做讲台,使教师走上讲台,就来到学生中间,瞬间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为课堂师生互动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各排座位之间留有足够的距离,需要时教授可以一边讲课一边走到任何一个学生身旁。[5]从软件来看,案例教学需要高素质的教师,特别是那些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案例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教师要做好包括案例解读、引讨论导、适时提问、课堂控制等工作,不是传统教学中教师只需备好教科书的内容就能胜任的。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丰富的案例教学经验等。不仅如此,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还应以探寻的精神、研究的角度来审视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教师要驾驭课堂,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提问和发言,既需要渊博的知识,更需要开阔的创新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唐玉娟.《公司金融》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教育,2015,(6):107-107.

[2]王立元.金融学专业“公司金融”课程建设的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8,(3):69-72.

[3]王瑞荣.经济学基础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方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53(7):251-25.

第12篇

一、传统信息技术教学的不足

在传统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意对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互动,学生与教师间、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想准确地、高效地把自己的想法传递到伙伴心目中就存在困难,到头来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都将受到影响,其直接结果是不能适应计算机行业对协作精神和与人交往能力的高要求。加之受传统学科教学方法的影响以及大多数学校对计算机行业的独有特点认识不够,教师与外界的交流和学习等方面的互动几乎停止,形成教师知识的陈旧,最终也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

传统计算机教学方法注重讲授,对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锻炼不够,计算机行业的技术更新快,新技术不断出现,技术的种类繁多,所有种类繁多的技术组合在一起,不稳定因素增加,如果没有清晰的思路和极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何谈解决问题呢?如果没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何谈创造性和创新精神呢?因此在校期间就应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掌握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

二、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教学是一种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特点是:这种教学模式极大的丰富了教师的丰富教学经验及实战经验,有利于改进工作态度,提高工作责任心。这种教学形式要求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积极进取精神,不断探究计算机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时刻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要根据中专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不断地从现代信息技术实际运用中寻求适合教学的例子。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这种教学形式充分彰显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常常是到倒过来的,学生的自主学能力不能得到有效培养。而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这并不是说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可有可无了。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案例的设计者,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是教师指导下的探究者,更有利于实现师生互动。学生可以积极参与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学习活动,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发挥主体作用。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既要选择好切入点,设计好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案例,又要在课堂讨论中组织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协作,实现生生互动,使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首要任务是编写案例。在编写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高度的拟真性。教师所选的案例既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又要切合实践需求,既要具有先进性,又要具有真实性,既要和教学内容要相融合,又要体现时代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通过模拟当代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复杂现象来训练学生,对教学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最终获得适合学生学习的案例。其二,案例要有启发性,教学案例必须设计好思考题,给学生创设一个思考、分析、挖掘、探索的空间。这种案例提供的情况越有启发性,就越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而可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其三,案例要有鲜明的针对性,教学案例的选择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总的来说就是要提高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案例能使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上进行广泛的思考分析,不断地推敲、归纳、领悟,形成一套独特的适合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因此,可以说案例教学不是单纯去寻找正确答案的教学,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这个思考过程正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三、案例教学的实施

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流程为:

描述案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师总结

(一)描述案例介绍案例的来源、意义和学生进行案例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至于案例的详细设计方案可通过学生讨论采用边提问、边描述、再提问、再描述的方法推出,这样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思考。如《A公司按B单位的要求配置了一台电脑》的案例可通过描述B单位的要求、A公司情况、A公司配置结果推出(可最后推出)。

(二)提出问题教师结合学生所学知识,适时地提出问题。如“假如你是A公司代表你该怎么办?”目的是让学生处于当事人的位置,进入角色,找出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当,有启发思考的价值,还要紧贴教材,服务与教学任务。如“假如你是B单位负责人,你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配置要求?”问题貌似简单,但所包含的知识点很多,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