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鱼字开头的成语

鱼字开头的成语

时间:2023-05-29 18:03: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鱼字开头的成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鱼字开头的成语

第1篇

一、寻找出中心句

一个语段由若干个句子组成,总要说明一个问题,而语序是由中心决定的。因此,首先要确定中心,寻找出表达中心的中心句。如: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答。

语言总是和社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彼此息息相关。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这一切( )都在语言上刻下了印记。

(1)将下面四个语句按恰当顺序填在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前后照应和衔接。

①同世界各国的交往频繁了②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③经济发展了④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一步步向纵深推进

(2)为使语意连贯,适合填人两处括号中的关联词依次是:、。

(3)为使语意简明,文中应该删去的是:。

先确立首句,即“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其他都是“推进”后的结果。然后,注意其他三句的顺序,即由浅入深,由经济到交往到思想观念。答案:(1)④③①②;(2)而,又;(3)“彼此息息相关”或“同呼吸,共命运”。

二、抓住标志词语

句与句之间,往往有衔接的语言标志,如首先、其次、开头、接着、一方面、另一方面、例如、同时、换句话说、反过来说、与此相反等,另外还有指代词以及关联词。这些词语能够明显地表现出上下句的勾连,表明句间的层次关系。抓住这些词语,就能较容易地把一些句子连在一起。如: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

李泽厚认为,汉字以“象形”、“指事”为本源。正是这个方面使汉字的象形在本质上有别于绘画,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价值和功能。

①一个字表现的不只是一个或一种对象,而且也经常是一类事实或过程,也包括主观的意味、要求和期望。②“象形”有如绘画,来自对对象概括性极大的模拟写实。③这即是说,“象形”中也已蕴涵有“指事”、“会意”的内容。④然而如同传闻中的结绳记事一样,从一开始,象形字就已包含有超越被模拟对象的符号意义。

③句中“这即是说”表明③句是对上文的总结,应放在最后;文段开头摆出了“象形”这个话题,能紧承这个话题且与文段衔接最紧密的就是以“象形”开头的②句,与②句中“模拟写实”这个语意承接的是④句。答案为②④①③。

三、着眼词语的呼应

语要有意,句要有序。每个句子由不同的词语构成,词语之间前呼后应,才能使语句前后贯通,语意畅达。如:把3个备选的句子分别填入方括号,使下面这段景物描写语意连贯,画面完整。

到了德胜桥。[ ],两岸青石上几个赤足的小孩子,低着头,持着长细的竹竿钓那水里的小麦穗鱼。[ ],几只白鹭,静静立在绿荷丛中,幽美而残忍的,等候着劫夺来往的小鱼。北岸上一片绿瓦高阁,清摄政王的府邸,依旧存着天潢贵胄的尊严气象。[ ],池中的绿盖,摇成一片无可分割的绿浪,香柔柔的震荡着诗意。

①一阵阵的南风,吹着岸上的垂杨②西边一湾绿水,缓缓从净业湖向东流来③桥东一片荷塘,岸际围着青青的芦苇

“净业湖”对后文“两岸”,“荷塘”对后文“绿荷丛中”,“南风”对后文“摇成一片无可分割的绿浪”。由“两岸”可推知第一空当填②;由“绿荷丛中”可知前面一句与“荷”有关,那么与之衔接紧密的语句就必须是③;而由“池中的绿盖,摇成一片无可分割的绿浪”一句可知有风,答案为②③①。

四、分析句间关系的疏密

一个语段先说哪句,后说哪句,做到合理安排,才能前后贯通,语意畅达。分析句与句之间在意义上的联系,并根据这一联系推断句子的先后顺序,是做好排序题的关键。如:注意下列句子相互间用语的逻辑照应,把它们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①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②我们都知道,门和窗有不同的作用。③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幽会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④譬如从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⑤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

第②句为中心句且提示要先从门的作用谈起,第⑤句排在第二位,第③句紧承“出进”话题而谈,①④两句又紧承⑤句话题,从“不仅仅进来进去”谈到“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答案为②⑤③①④。

五、注意语境中语意的表达

在语段中,每一个句子都是为语意的表达服务的,因而要注意语境中语意表达的前后关系。如:把下列句子填在后面的横线上,组成前后衔接的一段话。

①它们好像在外面等候了多时。②在这里看星星,星星在你眼前亮起,一直亮到脑后。③满天的星星肃然排列,迎面注视着你。

午夜走出帐篷,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你仿佛把头伸进一座古钟里面,内里嵌满活生生的星星。我顿时明白了《敕勒歌》中为什么有“天似穹庐”的句子。

第2篇

一、水之“字”韵

师:“水”是一个善变的精灵,它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名字。你知道汉语中,有哪些字与水关系密切,它们是水的兄弟姐妹,是水的变形变化吗?

师:打开预习单,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课前思考。注意每个人只说三个汉字,给别人补充的机会,不要重复。

生:雨、雪、海。

生:洋、浪、池。

生:潮、沟、潭。

师:哪个“tán”?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潭”字。

师:好一个“潭”字!

(板书“潭”)

生:江、河、湖。

……

师:很棒!看来大家对“水”字还是颇有研究啊。请看屏幕,老师这里也带来一些“水”的朋友,让我们一起大声读一遍。

(师逐个出示,生齐读。)

师:有没有发现这20个字,从字形上看,有什么特点呢?

生:第一行4个字,都是雨字头,“雨”就是水变成的。

生:第二至第五行,都有三点水,“氵”就表示与水有关系。

师:哦,雨字头、三点水的字是和“水”字密切相关呀!

二、水之“词”韵

师:“水”还是一个凝聚力很强的汉字,汉语中有许多字,愿意和水紧紧拥抱,组成新词。你知道有哪些成语与水关系密切吗?请你选出预习单中的三条成语,和大家交流。

生:水平如镜、水天一色、山清水秀。

生:水到渠成、山穷水尽、千山万水。

……

师:实在太多,说不完呀!请看屏幕,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大家一起读一读,注意每一行词语的特点。

(师逐行出示,生边读边猜。)

生:(齐)水落石出、水天一色、水到渠成。

师:发现有什么特点吗?

生:“水”字在开头,第一个字就是“水”。

生:(齐)细水长流、滴水穿石、鱼水情深。

师:这一行有什么发现?

生:“水”都在第二个字的位置上。

师:你们猜猜看,第三行词语的特点是――

生:(齐)第三个字是“水”。

师:是不是呢?请看屏幕,齐读――

生:(齐)山清水秀、镜花水月、风行水上。

师:果真!应该还有一行词语吧,“水”在――

生:(齐)第四个字。

生:(齐)青山绿水、行云流水、源头活水。

师:四行“水”字成语读完了,那有没有第五行呢?

生:(齐)没有!

(有一个学生说“有”)

师:我欣赏你的与众不同。你说“有”,那会是什么样的词语呢?

生:成语中没有“水”这个字,但意思和“水”有关系。

师:嗯,很有道理!请举个例子。

生:五湖四海。

(生顿悟)

师:让我们为他独辟蹊径

的思考,点个大大的赞!

(师出示第五行)

生:(齐)汹涌澎湃、清澈见底、碧波荡漾。

师:这么多与“水”相关的成语,我们要好好积累下来。

三、水之“诗”韵

师:古往今来,水一直是诗人文人的钟爱,他们为水写下了无数赞美的诗篇。你知道哪些诗句与水关系密切吗?选择一句经典的,和大家交流。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师:老师也带来一些与“水”相关的诗句,这里的诗句中“水”都是有色彩的。

(师逐行出示,生边读边议。)

生:(齐)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

师:诗中的“水”是什么颜色?

生:绿色。

生:(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

师:什么颜色?

生:白色。

生:(齐)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

师:颜色?

生:碧绿色。

生:(齐)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

师:水的颜色是――

生:银色。

生:白银色。

生:(齐)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

师:这句中水的颜色,你看清了吗?

生:红色。

师:再读读,还看到什么颜色?

生:绿色。

师:从哪儿读出“绿色”来的呢?

生:“瑟瑟”就是碧绿色的意思。

师:掌声为她点赞!嗯,一江之水,怎么会有红绿两种颜色之分呢?

(生沉默)

师:请看屏幕上的画面,谁看明白了?

(生思考)

生:被阳光照到的一半江

水是红色的,还有一半江水

阳光照不到,看起来就是碧绿

色的。

师:原来,夕阳西下,被霞光映照着的半江水面是通红的,而没有照到的这半江水面,就呈现出青绿色的了。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奇景,让我们吟诵诗句记住它!

四、水之“文”韵

师:“水”不仅流动在诗词中,也流淌在古文里。接下来,请大家捧起课前预习过的小古文《小石潭记》,先大声朗读一遍。

(生朗读)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古文,另一位同学对应着读译文,一段一段读。我们一边理解,一边思考: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有什么特点,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对应朗读,理解思考。)

生:这个小石潭“水尤清

冽”。文中第一自然段中间就写着“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师板书:潭水清)

师:除了这句话在直接写

“潭水清”,还能从哪些词句中读出这个特点呢?

生:从“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话中,可以读出“潭水清”。你看,鱼儿在潭水中,就像在空气中游动一样,这水已经清到了完全可以忽略了,好像什么都没有似的。

生:从下一句“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中,也可以读出“潭水清”。不仅可以看到水中鱼的一举一动,甚至连鱼儿在阳光下的影子留在石底上,都可以透过潭水,看得清清楚楚。

生:从“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中,我读出了“潭水清”。水中的石头,位置不同,形状不同,都可以透过潭水,看得一清二楚。

生:从“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中,我读出了“潭水清”。你想,隔着这么好的竹林,传来这么清脆的水声,这儿的水怎么能不清澈呢?

生:从“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中,我也读出了“潭水清”。四周不仅有竹林隔着,还有绿树环抱,中间的潭水一定是被层层过滤了的!

师:发现了吗,这竹、石、树、鱼和“水”之间有什么关系呀?

生:水是中心,其他都是用来衬托水之清澈的。

师:是的,竹、石、树、鱼,从不同的角度,衬托出这一潭清水,这是一种“侧面描写”。难怪这篇《小石潭记》成为千古名篇。让我们再次朗读欣赏这篇奇文!

(生配乐朗读)

五、水之“笔”韵

师:读了这么多关于“水”的字、词、诗、文,是不是觉得这“水”灵动而可爱。其实,水不但流淌在文字中,也流淌在我们身旁。请看屏幕――这是“水平如镜的湖水”,你曾看到过;这是“波涛汹涌的海水”,你曾拥抱过;这是“欢腾奔流的溪水”,你曾抚摸过。

(师出示三幅画,第四幅留白。)

师:这第四幅画面,就是你们课前每个人准备的照片――“水的记忆”。请拿出来,观察图片,抓住特点,诗词文言,自由表达,让水流动在纸上。

师:怎么样,写100字的片段,有没有困难?

(生凝思)

师:若有困难,请看一位同学带来的照片――珍珠泉。再来读读由这幅照片写成的一段文字。

(师出示作品:泉小,水清,似一面绿镜。有鱼数十尾,各有姿态色彩,或红如烈火,或黑如浓墨,或金如霞光,或五彩杂染。泉眼在上,碧水下落,细水长流,如一小瀑,气势虽不宏伟,雅致却胜江河。丛林环抱,曲径通幽,唯有流水之音。泉旁坐之,悦耳悦目,不觉沉醉其间,流连忘返。――黄敏之)

(师指名朗读,生欣赏品味。)

师:怎么样,读了别人的文字,你是否跃跃欲试了?快拿起笔来,写下属于自己的文字。

(生练笔,师巡视。)

师:请停笔,让我们来听一听两位同学所写的“水的记忆”,注意学会欣赏。

生:(朗读)那记忆中的海,记忆中的天,似乎成为一体。淡蓝色与青绿色奇妙地结合,水天一色,幽蓝沉静。那朵朵浪花,奔腾着、跳跃着,朝我们涌来。我一惊,往后退了几步,海水在我面前温柔地站住了,几秒后又渐渐退去。过了几分钟,新一波潮水,又像一匹奔腾的千里马一样,呼啸着,汹涌而来,再一次在我面前停下了脚步,缓缓地,温柔而谦卑地退去。

师:这是海水的记忆,你欣赏她的哪些文字?

生:海水像一匹奔腾的千

里马,比喻很形象。

生:海水温柔而谦卑地退

去,这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很生动。

生:她先写海的颜色,再写海的动态,这样很有层次感。

……

师:欣赏别人的文字,也是一种学习。潘玺羽同学给我们带来的这段“海的记忆”,有色彩,有动态,有比喻,有拟人,写得棒!掌声祝贺!接下来,我们再欣赏一个片段。

生:(朗读)青山环抱,碧水中流,“桂林山水甲天下”此言不虚。漓江之水平如镜,春风拂,水鸟掠,清波涟漪荡漾开。乘小舟游于此,但闻水声清婉,似銮铃乍响,如黄鹂百啭。江水澄净,纵深尤绿,拨水觉清冽。四周青山倒影,映入水中,宛如画卷,真可谓“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近岸,层峦叠嶂,树木葱茏,丛丛翠竹似凤尾。岸边多卵石,有芦花摇,碧白一片,分外幽深。江上柔波散,游船点点浮。人景合一,水天一色,竟欲乘风归去,仿佛飘飘欲仙,正是:“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生惊叹)

师:从你们瞪大的眼睛中,我看到了惊讶、疑惑,这是季嘉滢自己写的吗?我证明,刚才10分钟,她是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真有点不可思议!请问在这段精彩的“漓江之水”中,你最欣赏哪些文字呢?

生:“乘小舟游于此,但闻水声清婉,似銮铃乍响,如黄鹂百啭。”两个比喻,一个“似”,一个“如”,又生动,又有变化。

生:“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这是巧妙地引用王安石的词《桂枝香》,我们刚刚背诵过的。

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这个结尾画龙点睛,实在太妙了!

生:除了直接写漓江之水,她还借青山、树木、翠竹、卵石、芦花等,衬托水的清澈碧绿。

……

师:我们的才女季嘉滢这段“漓江之水”,可谓妙笔生花,读来叹为观止!漓江之水,从照片中,真的流到了她的笔端啦!同学们,只要你再仔细观察图片,细致推敲文字,相信你笔下的水,也会这样流动起来。让我们再次拿起笔,向别人学习,修改好片段。

(生专心修改)

第3篇

你为你的主角起好名字了吗?

呵呵,该不是,好死不死,我正巧戳到了你的软肋?

你那万事具备的大作,偏偏差的就是名字这一股东风?

回答文章开头的疑问,起名确实是一件人人都会的事情,但是起一个好的名字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一本小说,哪怕名气再大、写得再好,如果里面的人物名字你看着别扭,那么阅读障碍起码增长一倍。至少沐沐我到现在为止对前苏联作家的作品还是望而却步的。无奈啊!名字实在太长太拗口记不住啊!同理还有希腊神话。

要知道,“文学即人学”,好的小说中树立的必然是鲜活的人物形象。而姓名则是人物的形式符号,并且它决不能是随便贴上的标签。一个好的名字应该是联系了人物的社会经历、个性特征、故事情节甚至小说主题的或隐或现的意蕴符号。小说的人物名字往往是读者对其的第一印象,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第一位登场的是:我们的文学大师鲁迅

鲁迅先生在给小说人物命名时,可是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小说人物取名的摹形手法呢!以先生的名作《阿Q正传》中阿Q这个名字为例吧,你难道不觉得这个名字不但形象地勾勒出人物外在的相貌特征,还考虑到“形”和“神”的关系么?真可谓是见其名如见其人,因为从外形看,阿Q头上除了几处喇疤疮外,还有一条黄辫子,“Q”正是脑袋后面拖根黄辫子的绝妙漫画肖像;往里面说呢,阿Q本来姓赵,被赵老太爷打得不敢姓本姓,名是“桂”,还是“贵”?没办法确定,只好用洋字拼音“Quei”的第一个字母来代替;而且还有引申意义哦!脑袋后拖根小辫子的写照,点明了特定的时代背景;“Q”又是英语“Question”(问题)的开头字母,借以表明小说要反映的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系列问题。

鲁迅先生起个名字,可真是不容易啊!

第二位登场的是;我们的武侠大师古龙

读古龙的小说,原因之一就是非常喜欢古龙笔下那些人物的名字。在沐沐心目中,古龙大约算得上是华语作家当中最精于给笔下人物取名的了,完全符合沐沐这个阅读上的绝对视觉享受主义者啊!第一次为古龙的名字惊艳是源自盗帅“楚留香”,那句“楚留香,处处留香”,迷得本人那叫一个七荤八素啊!后来通读古龙的小说才发现,人名绝对是其大大的闪光点。古龙取名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加入数字以及和色彩有关的字眼:如燕十三、俞五等。

2.注入古典文学尤其是唐诗宋词的元素:如柳余恨、秋凤梧等。

3.选用音节响亮而文气十足的复姓:如西门吹雪、司空摘星、上官燕等。

古龙在人名上不但追求直观的文雅之效,还更多地赋予人物名字以更深的含义,以人名彰显人物的气质性格,并进而收到描摹人物内心世界的效果,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比如说到老实和尚时,古龙写道:“这样的和尚,你说老实不老实呢?”还有那“春风吹动柳轻侯”,更不用说那“鲜花满楼”的盲楼主花满楼。名字是人物的外衣,在小说里,人物的名字往往能透露出他的许多信息,甚至能直接反映出他的性格以及内心世界的一些东西。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有两个名字,一个就是“我叫叶开。树叶的叶,开心的开”,那个小李飞刀绝技的惟一传人,那个永远带着友好与自信的微笑的孩子,简直是生下来就注定叫这个名字的;还有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白云城主叶孤城,他的名字和他的内心一样,是一座封闭而孤独的城池。

古龙小说中的人名有一种直指人心的魅力,若你想取一个出色的武侠人物的名字,不妨向他借鉴一番,相信一定可以获益良多。

此外还有不少擅长起名字的作家,言情系的尤其不在少数,比如琼瑶、席绢都是个中好手,我在这里就不一一提及了。

以爱好来取名字。

这个就很明确啦,以爱好来取名字的人物往往在第一时间就可以透露性格。俗话说: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世上的职业、事业也缤纷多样,志趣各有不同。有人喜文,有人善武,有人爱静坐读书,有人爱侃侃论道。你的主角爱什么?不妨给他一个

准确的名字吧!送上几个范例,一看便知。

方唐:现代著名漫画家,意谐“荒唐”,表现其讥讽的意味,漫画夸张讽刺看似荒唐,实则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莫非仙:魔术表演艺术家,名如其人。高超表演能使人产生莫非遇上神仙的疑问。

陈师表:听上去就是一个文质彬彬的人民教师吧。以愿望来取名字

不要以为用愿望起名字会特别俗气,其实把自己对于主角的美好期待转化成名字也是特别美好的一件事情呢!当然,你可以假装这是他在剧情中父母对他的期待,顺便安排上一段亲情戏码也是不错的选择呢!送上我个人特别喜欢的一个范例:

东方不败:姓与名的精彩结合,既表示东方永远昌盛发达,又表示自己永远奋斗永不言败的决心,并且有一种亦男亦女的中性风采。不是么?同理的有独孤求败。

利用成语来取名字

一般的成语寓意深刻语言精炼,如果用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来起名,不但高雅含蓄,而且朗朗上口。要知道成语可是中华语言中的精华所在,无论音韵还是意义,都有着雅俗共赏的特点呢!这些脱胎自成语的名字往往巧妙而意味深长。不信,我们来看范例:

马识途:取自“老马识途”。

叶知秋:取自“一叶知秋”。

是不是很有味道很有人物特色?嗯,使用唐诗宋词的效果也是一样的哦!

利用典故来起名

利用典故命名,区区两三字,可起数百字的效果,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立意虽然不如成语来得一目了然,但是在意味上可是不相上下的哦!若是你的古文底子不弱,这可是你大秀才华的时候咯!范例如下:

谢冰心:语出名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斐冲天:语出《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则惊人”。

易家言:语出《史记太史公自序》“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缺,成一家之言”。

于至清:语出《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而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总结时间第一条:首先,搞清楚自己要写的到底是哪一种小说!

校园小说系的:名字一定要取得现代、好读,最好就是让人过“嘴”不忘,读一遍就和哼了流行歌曲一样挂在嘴边,比如辫子姐姐的《查无此人》中的李可以,就是很好的典范。同理,朱古力的这个笔名也是不错的。

言情小说系:这类小说的名字要取得优雅舒缓,例如“洛央夏”、“沈嘉忆”,读上去缠缠绵绵的就再好不过了!取此类名字最好的途径就是去翻唐诗宋词了,记得一定要找婉约派,最好就是见月伤心,见花落泪!

玄幻武侠系:此类人物往往需要蓬勃大气或者禅意十足,建议把自己浸在豪放派的诗词中,相当管用,还有佛家经典也不要放过,《般若心经》、《金刚经》读着顺的、有感觉的,参照我之前教你的方法拿出来摘头去尾就可以当“菜”用啦!你的人物名字马上就很有感觉,很上档次哦!

时尚都市系:人物往往很现代,还有点捉摸不透的味道,这类小说为了追求时尚的感觉,人物往往喜欢使用英文名字。或者就是英文翻译过来的中文名字,类似于夏洛啊、迪伦之类的。建议大家想不出的时候,可以根据人物的职业设定去搜寻现成的人物名字,效果不同凡响哦j例如日剧中的《神探伽利略》就是出于这样的灵感了!

总结时间第二条:其次,给自己人物起名字需要注意的事项!

1.避免与他人重复(跑龙套的除外。脑细胞没必要死太多的啦)。

第4篇

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是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

新材料作文材料来源:寓言故事、历史事实、诗歌、漫画、名人名言、新发生的事件、报刊上的新闻、一段歌词、一组素材、一句格言、一个成语等。

材料形式:材料可分为单则材料和多则材料。

下面就从审题、拟题、布局以及材料运用等方面谈谈新材料作文的写作策略。

一、审题立意策略

原则: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方法:抓关键句法、因果分析法、多角度切入法

1.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主要指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和结语句。

例1:有人问巴西球员贝利:“你最满意的进球是哪一个?”贝利答道:“下一个。”

立意:永不满足,再接再厉 追求无止境

例2:中国移动通信有一则广告词,它引用了一位业余攀登爱好者的话:“每个人都是一座山,其实最难攀登的是我们自己。有时哪怕是一小步,也有新高度。做最好的自己,我能!”

立意:挑战自己、超越自我、不断树立新目标、不要忽视一小步、勇于登上自己的高峰、做最好的自己

关键词语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2.因果分析法。

例3:猩猩喜欢喝酒。村里人摆上甜酒,用大小杯子装着。猩猩见了,知道是诱惑。但其中一个对大家说:“何不尝一点点呢?不吃多了就行!”于是大家先喝小杯,不久又取大杯喝。它们实在抵抗不了甜酒的诱惑,大饮而醉。村人趁机追捕,无一幸免。

原因:它们实在抵抗不了甜酒的诱惑

结果:村人趁机追捕,无一幸免

立意:戒贪婪 懂得放弃

例4:古代有一个渔翁,一天,在井里网捞了两条大鲤鱼;第二天,在井里捞到了三条鲫鱼;第三天,仅仅捞到了几只米虾;第四天,第五天……什么也没捞到,这是为什么呢?

结果:鲤鱼――鲫鱼――米虾――一无所获

原因:井里捞鱼,空间不宽;水域狭窄 藏鱼不多

例5: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结果:枭搬到东边,村里人照样讨厌它

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不能更鸣)

立意:c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治标不如治本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还要找到完善自我的恰当方法

赢得社会认同,在于完善自己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或结果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多角度切入法。

例6:有一天,主人问笼子里的画眉鸟:“你想回到大森林去吗?”画眉说:“为什么呢?我住在笼子里,吃喝不愁,每天还可以唱唱歌,晒晒太阳。”主人说:“可是森林里有美丽的花草、清新的空气,还有广阔的天地。”于是主人打开了笼子,把画眉放回了森林。一年以后,主人在森林里遇见了画眉鸟。主人问:“森林里的生活怎么样?”画眉说:“好是挺好,就是这笼子太大了,怎么也飞不到边儿。”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立意:

从画眉鸟的角度:

①内心的限制是最大的束缚;②打破惯性思维;③适应新环境;④走出框框;⑤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等。

从主人的角度: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等。

第5篇

一年级新生入学了,他们背着书包欢欢喜喜地进入小学大门。打开书本,画面丰富,内容精彩,满怀好奇想读读看看,可他们却不认识其中那么多的生字。面对这些阅读障碍,我们的教师、家长曾经伤透脑筋,不知如何在短时间内解决这―难题。如今事实证明办法是有的,那就是改革识字教学,促进学生快速发展。而开设“生活化识字活动课”,以课内教材为主,课外开放识字为辅,便是―个有效的办法。

春节期间,我们布置学生收集、剪贴红包的相关资料。开学不久,我面向全区开了一节生活化识字课――《红包》。课后,著名特级教师陈树民老先生和区教研室张红耘老师等人都作了精彩点评。

[片段一]“红包”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识字主题是――“红包”。

生:(一起喊口号)“趣哧识字,快乐生活”。

师:你们在收集、剪贴红包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红包为什么是红色的?

生1:红色是中国的流行色。

生2:过年的时候,人们贴的对联、“福”字、放的炮仗大多数都是红色的,红色象征健康、活力、好运。

师:红色在咱们中国人的心中很喜庆,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送红包就是希望能给对方带来好运。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大多数课间的时候,他们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在操场上尽情地玩耍。好多孩子要一直玩到上课铃响才恋恋不舍地停止游戏,慌慌张张地跑进教室。有相当一部分的孩子很难在短时间内进入上课状态。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用这样的开头方式,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期待。)

[片段二]争当识字大王

教师收集学生剪贴的红包,适当补充,将图片――出示认读汉字。

生:(认读)“压岁包、大吉大利、恭贺新春、兔年大吉、恭喜发财、新春快乐、吉祥如意、万事如意、年年有余、心想事成”。

师:这些红包一般是什么时候送人?

生:过年。

生:(认读)“生日快乐、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师:“生日快乐”一般是在孩子或中青年人过生日时送,而“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般在年龄比较大的人过生日时送。

生:(认读)“百年好合、钟爱一生、永结同心、喜结良缘”。

师:这几种红包又在什么时候送人合适呢?

生:结婚。

生:(认读)“大展宏图”。

师:你知道这种红包什么时候送人合适吗?

生:店铺开张。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可要记着哟,送人红包是有讲究的,遇到不同的喜事,送人的红包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件事,因为送的对象不同,红包也不能完全一样哦。

(设计意图:“生活即老师,社会亦课堂。”在这―环节中,孩子们不但认识了许多汉字,了解到红包上的祝福语有这么多,还了解到送红包是有一定讲究的,遇到不同的喜事,送人的红包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件事,因为送的对象不同,红包也不能完全一样,可不能随便乱送。结合孩子的生活实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这些生活与识字息息相关的问题都是激起孩子兴趣的最好素材。)

[片段三]课间操

师川、朋友们,经过努力,你们都已经顺利通过识字大王评比环节,你们基本上都是识字大王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做个游戏,好吗?

生:(很开心地一起说)好。

教师播放视频,学生看着视频,随着音乐节奏模仿动物(小鸟、青蛙、兔子、马儿)跳一跳、蹦一蹦,时间大约为一分半钟。

(设计意图:因为低年级孩子年龄比较小,注意力不容易持久。在学生经过紧张的“识字大王评比”环节后,一节课的时间差不多已经过半,让孩子们在原地适当活动活动,既能调节课堂气氛,又能减轻孩子的疲劳感,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增添活力,还能让孩子感受到识字课是很有乐趣的。)

[片段四]“争当发现之星”

屏幕显示红包上的字。学生边拍手边说“小手小手拍起来,看字形,找规律,哪个汉字最有趣”。

压岁包大吉大利恭贺新春兔年大吉恭喜发财新春快乐吉祥如意万事如意年年有余心想事成百年好合钟爱一生永结同心喜结良缘生日快乐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大展宏图

师:这一关,老师要看看哪个小朋友有一双慧眼。请你们看看字形,找找规律,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把最有趣的内容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生1:我发现把“庄稼”的“庄”头上的一点换个位置就是“压岁包”的“压”。

师:你真会观察,一下子就看出来了。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字只要稍微改动一笔就可变成另外一个字吗?

生2:(七嘴八舌)“禾”改一笔能变成“本、术”。

生3:我发现“免费”的“免”右下角加一点就是“兔年大吉”的“兔”。

师:你是怎么认识“免费”的“免”的?

生3:有一次,我跟着爸爸开车到一个免费停车场认识的。

生4:“日”字加一笔可以变成我们班申诗凡同学的“申”。

师:“日”加一笔还可以变成哪些字?

生:(你一言,我一语)“田、旧、甲、由、目、白、旦”。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生字开花的板书:

旧 日 甲

由 目 白 旦

生5:“大”字加一笔也可变成另外一个字。

师:是吗?说说看。

生:太、天、犬、夫、夭。

生6:我觉得“大”字很有趣,我能编个顺口溜帮助记忆字形:“一人为大。”

一生7:我也能编个字谜给大家猜猜:“一人一口”是什么字?谜底就在屏幕上,其他学生猜字谜(合)。

师:老师也来说个字谜给大家猜猜,好吗?

师:“河(禾)边有把刀”――(利);“一口吃下十粒豆”――(喜)

生:……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识字教学要教给学生学习汉字的方法。根据汉字具有联想功能这一特点,教师教给学生科学的识字方法,举一反三,识字效果定能事半功倍。学生学会了方法,一方面能够主动识字,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识字的兴趣。汉字不再是孤零零的存在,而是在孩子脑海中按一定联系存在,这里汉字本身的特点就带有趣味性,汉字之间的联系也促使孩子去发现,他们在发现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培养了兴趣。)

[片段五]联想游戏

屏幕显示红包上的字,生边拍手边说“看一看,想一想,知识海洋真宽广”。

师:看看这些字或词,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喜结良缘”的“缘”字,想到了一个饭店的名字叫“久香缘”。

师:你曾经在哪儿看到这个饭店的名字呢?

生1:我有一次生病了,爸爸带我到医院去看病,在路边等车时看到的。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生病了还在学习汉字。值得其他小朋友学习。

生2:我看到“新春快乐”的“春”字。想到了成语“春暖花开”。

生3:我看到“春”字,也想到了我们在第一单元刚刚学过的成语“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春色满园”。

师:你真会联想,竟然能把识字课上遇到的字与我们学过的成语联系起来。

生4:我看到“恭喜发财”的“喜”字,想到了成语“喜气洋洋”、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

生5:我看到“兔年大吉”的“兔”字,想到电影《兔年顶呱呱》。

师:这可是今年春节期间放得相当红火的电影哦。

生6:我看到成语“心想事成”,想到了过年的时候老师发给我们的短信上也有心想事成。

师:哎呀,老师一句普普通通的祝福的话,你竟然还记得这样清楚,老师很感动。

生7:老师,我看到“生日快乐”,想到了生日歌。(生齐唱《生日歌》)

生8:我看到“生日快乐”的“日”字,想到了一首诗《望庐山瀑布》,我来背给大家听听:“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师:看到这个“日”字,老师也想到了一首诗,就在我们学校的一面墙上,你们想起来了吗?

生9:想起来了,在学校食堂的墙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生10:我看到“钟爱一生”的“爱”字,想到了一首歌《浪花一朵朵》。有一次,妈妈过生目的时候,我们唱给妈妈听的。

师:那你能唱几句给大家听听吗?

生10:(唱……)

(设计意图:游戏是孩子们最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根据汉字的联想功能,启迪孩子们联想,经常这样训练,成了一种乐趣,一种习惯,就自然地迁移到平时的语文课上,迁移到数学、思想品德与生活等学科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以至迁移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孩子的眼睛会变得特别亮,脑子会变得特别活,小嘴会变得特别会说话。)

[教后反思]

1.识字课的选题方面,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收集材料比较容易,才有信心、兴趣去做,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2.识字活动课_中,通过自己剪剪贴贴、读读认认、猜字谜游戏等活动,孩子们不仅产生了浓厚的识字兴趣,还大大提高了识字效率,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第6篇

一、 借课题牵引出文本主线

1. 板书、齐读课题。理解:顾,拜访。

2. 谁三顾茅庐?请谁了?(板书:刘备 诸葛亮)

3.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谁来说说在这两人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诚心诚意)

4. “天下奇才”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你知道这个雅号的来由吗?快速浏览课文,找找看!

【设计意图:从题入手,直入正题,简洁明了。通过释题和开放式的复习谈话,了解故事起因,利于尽快进入课文重点内容】

二、 借环境清幽隐喻高人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1. 指名读。

2. 理解:“蜿蜒”什么意思?注意看它的偏旁,猜猜看。(弯弯曲曲,像蛇一样)

3. 引读:弯弯曲曲,高高低低,在人们的眼中就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卧龙就好比是那――诸葛亮,因此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

4. 这里不仅山色壮美,而且松林翠竹,潺潺的溪流也秀丽宜人。指导读好。

【设计意图:文本中第三自然段开头景物的描写历来是老师的困惑。在情节推进的过程中作者忽然宕开一笔写隆中景物,对于情节的连续性似乎不利,因此将之放在何处教学着实让人颇费思量。我将它放在情节还没有展开之前,这样既可以维持情节的连续性,让文本板块清晰,便于学生学习;也可借助卧龙冈、青松翠竹这些中国文化中具有高洁隐义的象征物以及这里清幽雅致的环境,为诸葛亮的出场浓墨渲染,以期达到“未语先有情”的设计意图】

三、 借多重比较表达诚意

1. 清山秀水,绿林翠竹,好一处风光!可是刘备无心欣赏。此时的刘备刚被曹操打败,急需贤才辅佐自己。谋士徐庶曾进言刘备: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刘备决心要请到他,可是前两次拜访,都没有见到诸葛亮,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前往。在刘备第三次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又具体表现出了刘备的敬重和诚意呢?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用笔画一画,写一写。

2. 交流:你从哪儿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引导要点:

刘备与张飞的对话

(1) 指名读张飞的话。

理解“嚷”,张飞在读者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粗鲁、直爽,粗人)所以我们都称张飞是“猛张飞”。那么这个猛张飞“嚷”起来,会怎样呢?会是个什么感觉呢?指导读好。

(2) 指名读刘备的话。

斩钉截铁,看来真是生气了。可张飞与刘备的关系不一般啊,他们可是结拜兄弟啊!想当年,桃园三结义,那是怎样的兄弟情深啊,可此时的刘备为了诸葛亮――一个还没见面的外人,而生气地责备自己的兄弟,足见刘备对诸葛亮的确是――非常敬重的!

前往途中

出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如何能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呢?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自由讨论,借用清幽的环境,清脆的马蹄声,并结合“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来体会)

到达隆中

出示: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

(1) 感受两处“轻轻”,体会刘备小心翼翼里透出的那一番敬重。

(2) 从安排张飞、关羽在门口等待,体会刘备知人懂人,慎重周到,这周到的心思里也包含着刘备的那一份敬重与诚心诚意。

(3) 比较体会,突出“诚心诚意”。

① 而他自己则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上等候,恭恭敬敬地站是怎么站?谁来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立的样子?

② 刘备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了多久啊?

时间:半晌(时间长,起码不少于一小时)一个时辰(两小时)

引读:一个小时过去了――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

两个小时过去了――刘备还是那么……

恭恭敬敬地站一会儿并不难,但要恭恭敬敬站好几个小时,刘备感觉能舒服吗?(不舒服)

③ 身份比较。

刘备是什么人?刘备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论辈分应该是当朝皇帝的叔叔,人称“刘皇叔”,皇帝的叔叔啊!再说当时的刘备也是一方英雄了。曹操“煮酒论英雄”时就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使君就是刘备。

诸葛亮是什么人?(一个村民,用古话说是草民,山野村夫,一介布衣)

一个是皇叔,一个是布衣百姓,这地位的悬殊也太大了。但是刘备恭恭敬敬地等候着。

④ 年龄比较。

刘备当时已经46岁了,而诸葛亮才是26岁的小伙子。

⑤ 体会:那么刘备能这样不顾身份、地位、面子以及年龄的悬殊,如此恭恭敬敬地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容易吗?――不容易!是啊,不容易啊!没有这份诚心诚意是万万做不到的。

(4) 快步――一个“快”字,你读出了刘备的什么心情?他想迫不及待地干什么?(激动,兴奋,想马上和他讨论国家大事)

这一行行、一句句,流露的都是刘备那一份诚心诚意,那一份敬重!

【设计意图:只有用对比方显出可贵。这一部分设计我处处利用原著情节进行多重比较,突出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桃园结义手足情与素昧平生的比较,悠然午睡与长时间恭敬等候的比较,身份的比较,年龄的比较,在不断的比较中结合词句,让学生深刻体会刘备的情真意切】

四、 借《三国演义》领悟雄才

1. 刘备三顾茅庐才见到了诸葛亮,那么初次见面的诸葛亮又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才华呢?他到底值不值得刘备这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呢?读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2. 你读了有何体会?诸葛亮值得刘备三请吗?(值得!)何以见得?

(1) 提出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策略。从书名《三国演义》我们就知道,这个策略的确高明。

理解:群雄纷争,群雄就是很多英雄。当时很多乱世英雄之间争斗不断,战火连绵。天下一片混乱!你还知道东汉末年哪些乱世英雄?(孙权、曹操、吕布、董卓、袁绍)

(出图)教师讲解当时背景:当时曹操在北方,拥兵百万,占据大片肥沃的平原地带,孙权据有江东,国险民附。鉴于这种形势,诸葛亮建议刘备先拿下荆州,再取益州,向西扩展,建立基业,和曹操、孙权形成三分天下的局势,最终实现统一全国的大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隆中对”。经诸葛亮这么一分析,群雄纷争的混乱形势立即明朗。刘备听了――学生接读:“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青天。”

茅塞顿开,你怎么理解的?(刘备一听立即明白了)

就像拨开云雾见青天。这就叫“拨云见日”。

小结:寥寥数语,就让刘备茅塞顿开,看来诸葛亮的确是值得刘备三请的。

还从哪里看出刘备的三请是值得的呢?

(2) 如鱼得水。

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如果说刘备好比那鱼儿,诸葛亮就是那――(水)刘备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好一个如鱼得水。

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的话,就知道,刘备得到诸葛亮后,打了好多漂亮的胜仗,谁知道?来说说看。

(博望坡大败夏侯淳、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火烧新野、三气周瑜、智算华容等)

诸葛亮不仅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而且还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可见诸葛亮对刘备是多么重要啊!难怪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再读:“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设计意图:三顾茅庐,诸葛亮能否担此深情?学生如只凭借文本寥寥数语显然不足以深刻感受。因此本设计中我将诸葛亮出山辅助后所有大事件融汇贯通,不仅丰厚了文本,加深了理解,同时也让朗读有了情感依托】

五、 借先生文章怀念先主

1. 刘备三顾茅庐,以他尊重人才的诚心,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在诸葛亮的辅助下,刘备如鱼得水,成就了一番大业。21年后当诸葛亮回忆往事 ,仍十分感念刘备当年的深情厚谊,流传下来的脍炙人口的《出师表》就是证明。

(大屏幕出示《出师表》节选)

师:(深情朗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段话。

(2) 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3) 简单解读这段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一介草民而已。先帝,指的就是刘备,写此文时刘备已经死去,故称先帝。先帝不以臣卑鄙,先帝不嫌弃我出身低微,猥自枉屈,亲自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向我询问当时天下大事。因此我感激不尽,于是终身追随先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同学们,还有什么比诸葛亮本人多年来的一直感念于心,一生的追随,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刘备当年的这份诚意呢!

(4)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背一背节选部分。

【设计意图:千般诚心都是后人评说,在此,我引用了诸葛亮本人写的《出师表》片段,再现诸葛亮对刘备“三顾茅庐”的感激之情。我变换角度,从诸葛亮无可置疑的深情追述中,既可以让学生再次深切感受刘备当年的这份诚意,也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现实意义】

六、 借拓展练笔揭示意义

1. 同学们,假如到此时,张飞再次回忆起三顾茅庐时的情景,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呢?(生练笔,交流)

2. 小结:是啊,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所以 “ 三顾茅庐 ” 这个成语到今天也就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代名词。

【设计意图:这个读写结合点选择的主要意图:一是想借此练笔让学生回顾文本内容,甚至结合原著,进行丰富的语言表达训练。二是想借张飞多年后的幡然醒悟,直言感慨,揭示出“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意义】

七、 借邮票插图激发阅读

最后,请同学们看我们课题旁的这枚刘备三顾茅庐的邮票,其实,从1998年起,我国已经开始发行《三国演义》的邮票了。至今,已经发行了五组邮票,共20枚,3枚小型张。课后请同学们再去找一找剩下的那些邮票,并去了解了解邮票中的三国故事。

第7篇

一、创设情境,调动自学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巧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兴奋细胞,调动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整个自学过程中处于积极状态,既有趣又有收获。

(一)通过生活生产实际创设情境

生物学是与生活实际联系很紧密的科学,很多知识可直接用于日常生活中,研究这些知识就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觉得轻松有趣。例如:讲“细胞呼吸”和“酵母菌代谢类型”时提出,为什么酿酒时先来水后来酒?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运用成语,谚语,诗词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成语,谚语,诗词来设计悬念作为开场白虽寥寥数语却掷地有声,进而诱发学生期待心理激发自学兴趣。例如:学习“植物的水分代谢和矿质营养”时运用了“有水无肥一半谷,有肥无水望天哭”。“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学习 “植物向光性”时运用了“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三)通过试验观察创设情境

生物学是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试验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用观察试验创设情境不仅生动具体而且将直观的感受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起着积极作用。例如:学习“植物细胞渗透作用”时,让学生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在同浓度蔗糖溶液和尿素溶液中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情况的不同,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精心设计,明确自学目标

自学的主要形式是阅读,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囫囵吞枣目的不明,在教学中不论采用怎样的阅读方法,教师预先设计好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一可以指导探索发掘课文内容的方向;二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文阅读思考得出正确答案;三可以促使学生发现自己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样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克服了盲目性。例如“光合作用的发现”一课,在学习“恩吉尔曼的水绵实验”时,先投影出示准备好的问题:(1)选用水绵做实验材料有什么好处:(2)为什么要在黑暗的环境中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 (3)为什么要在无空气的环境且用好氧细菌检测?(4)此试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然后分组提问回答,教师只用较少的时间归纳即可,这样不仅调

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克服了盲目性,而且还有了完成课堂练习的时间。

三、合理安排,保证自学时间

课堂时间有限,如果不能合理安排讲授和自学内容,必然导致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和自学时间无法保证的矛盾。为解决此矛盾首先教师要真正明确开展课堂自学是为了教会学生怎样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相信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其次是要深入分析大纲和教材,列出章节精讲的内容和必讲的重点和难点,将讲全讲细改为讲准讲精,给学生留下较充裕的自学时间。每节教材的前言和对某些现象或过程的描述由教师讲解较好,并适当增删内容,力求做到生动,富有吸引力,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起到对自学内容的引导作用。而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一般由学生独立阅读,自己得出准确答案。对于重点的知识,难点或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尽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解决,以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例如“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一课, “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涉及很多生物化学知识,比较抽象,主要由教师讲解,而“三大代谢和人体健康的关系”通俗易懂由学生自学,要求学生先阅读课本,列出各种疾病,然后小组讨论,用刚学过的知识去解释,并提出预防措施.如不吃早餐对身体有什么不利,会有什么反应?为什么空腹喝牛奶不好?长期素食好不好,如何正确减肥等等。这样经过学生的阅读讨论,既解决了重点问题,又突破了“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的过程”这一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及时点拨,解决自学疑难

中学生自学能力有限,如整章整节自学,易造成学生只记住字面意思,不理解内涵。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估计问题和要点,难点,布置自学后要注意学生的动向,及时进行点拨。例如“有丝分裂”一课,先播放一段FLASH动画,动态演示有丝分裂的过程,同时要列出问题:细胞分裂各时期的特点,细胞分裂各时期染色体行为变化,细胞分裂各时期染色体数目变化,DNA分子数的变化。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在观看动画时将注意力集中到关键信息点上,通过有点拨的自学和教师的精讲,易突破自学难点,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

第8篇

“有的放矢”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放箭要对准靶子,比喻说话做事要有针对性。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课前一定要明确目标,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目标设计上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直接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低下:

(1)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这方面原因一是教师没有吃透教材,二是教师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够,高估或低估了学生认知水平和语文能力。目标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目标内容茫然不知所措,加重学生思想负担,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目标要求过低,所教内容学生低年级已经理解并掌握,到了高年级教师还要不断训练要求,学生强打精神,磨来磨去,教学效益低,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

(2)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对教材没有进行深挖、吃透、灵活组织,导致教学目标的不明确。要么面面俱到,突现不出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加上补充大量资料,显得过度臃肿,喧宾夺主,一堂课下来学生一头雾水,不知这节课要掌握什么,内容过多让教师在45分钟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要么目标确立过低,课堂容量太小,一节课只抓一两段,密度小,效率低下,一节课学生没有学到多少实用的东西。

(3)教学目标不能体现语文本体性。由此导致教学过程中只是热闹的解读文本内容,忽视了语文本体,将语文课上得像生物课、科学课、地理课、历史课甚至建筑课、数学课等等,就是不像语文课。用洪镇涛老师的话说就是“我们都热心去种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我们语文老师个个都是学雷锋的模范”。 这些都说明,语文课的主体作用没有凸显出来,没有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技能。真正的阅读课时要给学生“授之于渔”,而不仅仅只是“授之于鱼”。

那么,针对以上存在的这些实际问题,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合理明确地确立教学目标呢,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阅读课的效能呢?笔者觉得应当注意下面几点:

(1)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深入地了解学生实际,结合文本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的切实可行,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应该根据学段目标、单元目标,结合学生阶段特点和认知能力,照顾学生的认知差异,不能确立过高于或过低于学生实际的目标。例如对于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新课标作了明确要求,重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浅显文言文的过程,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上册文字浅显的传统精品篇目,如《论语十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可以让学生整篇背下来,至于《山寺》《童趣》,难度较大,可以鼓励程度好的学生背,大部分学生读熟即可。另外,文言语法方面,例如词法、句法等文言知识,新课程照顾到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初中阶段不要求过多涉及,学生知其然即可,只要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即可,教师不能像对高中学生那样对词法、句法作过高要求。当然,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一定要落实到位。

(2)确立教学目标应整体把握,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取舍适度。一节课内容的教学目标不可以面面俱到,过于宽泛,要突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例如人教实验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一课,教学要求一课时,虽然文章很短,只有81字,但文章内涵很丰富,所谓一字千金。从思想内容上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高洁孤岸的节操、不慕名利的人生追求;从表现手法上看,文章使用了托物言志手法,借陋室来表明自己志向;从语言上来看,第一,含蓄精炼,短小精悍,富有表现力;第二,骈散结合,一韵到底,平易流畅,琅琅上口,有很强的节奏感;第三,运用多种修辞格,除了骈文的排比对偶之外,还运用了比兴、借代、反问、互文、引用等多种修辞格;从构思方面看,新颖别致,反向立意,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比兴开头,引出陋室,类比作结,突出陋室;从文言知识上看,名词动用、一词多义、倒装句式、实词虚词,不可谓不典型。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要想让学生掌握众多的内容,根本不可能。要想面面俱到,平均分配教学时间,只能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所以,必须结合学段特点和文本特点,筛选出教学内容,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并突出其中一两点作为教学重点。

(3)要突出语文本体性。在确定目标时要结合文本培养学生感受语言、品味欣赏语言和评价语言的能力,重视学习语言,重视语言训练,突出语文本体。文本中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点到为止,不纠缠不清,可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向相关学科老师请教或查资料解决。例如教学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下册《天上的街市》一课,根据文本内容及学生实际可确定其教学目标:学习、诵读诗歌,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这样就体现出了语文本体性。如果过分于对天河、牛郎星、织女星等知识作以介绍,就上成了天文学课。教学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下册于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课,教学目标可以确立在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感情上,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体会台湾同胞浓厚的思乡情怀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过多关注两岸关系、党对台湾的方针政策、台湾的重要地位、台湾的现状,就上成了思想政治课。人教实验版八年级上册《奇妙的克隆》一课,教学重点结合教材内容可确定为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对文中涉及的克隆知识,只要求学生大略了解即可,如果过多讲解分析,就容易上成生物课,学生虽然对“克隆” 了解透彻了,但势必会冲淡语文的本体性。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筛选教学内容,合理明确地确立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出语文本体性,我们的课堂就有了导向性,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语文课的味道,教学的实效性也就有了基础保障,在教会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向他们传授技能与方法,这样的教学才是充实的教学,才是更有效的教学。

第9篇

的确,作为学生要学好祖国语言,掌握科学,第一件事就是要读书。新课程标准中就明确规定: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260万字。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字,农村学生能完成吗?我对身边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发现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学校、家庭和学生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使课外阅读成为一句空话。

一、氛围缺乏:在农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其次,学校也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学生在校内的课业负担是比较重的,每周课表上安排了35节课,课余还有大量的作业要完成,很难挤得出时间来读书。即使是早读课也不大可能,得用来背诵指定的课文。因此,学生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都缺少读书的氛围。自然,学生对阅读提不起兴趣。

二、视野狭窄:学生阅读的书籍中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等比重较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家长认识上的偏差。许多家长一听老师说要买课外书,他们首选是优秀作文选,他们认为优秀作文能帮助自己的孩子提高习作水平。因此,就狭隘地认为作文书就等同于课外书。其次是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大多数学生并不喜爱看名著,即使是对教材中推荐的名著也是兴趣缺缺。学生喜欢看一些漫画和小说。其中有不少书的质量都比较差,真正能称得上文质兼美的极少。

三、读未得法:大多学生阅读课外书籍都是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了解了故事情节就算是阅读过了。很少有人做读书笔记,就是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几句好句,几个好词。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学生对于阅读的目标不明确,他们只满足于了解一下故事情节即可,把课外书与动画片同等对待,完全忽视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为了改变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我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加强了指导,不再是放任自流了。

一、由表至里,激发兴趣

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因此,我通过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1.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向上心理。平时,我总是有意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的故事,也在班中树立典型,让学生来激励学生,使他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习作水平才会逐步提高。同时,我以自己的行为来为学生做示范,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讨论,鼓励学生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

2.赏析激趣。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都选自名家、名篇,很有代表性。在平时教学时,我通常都会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其中的精彩片段,有声有色地指导学生朗读,学完后或介绍文章的开头、结尾,或介绍相关的作品,或介绍主要人物,来激发学生对文章阅读的兴趣。

3.活动激趣。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后就不会将课外阅读当作负担。我在班级里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竞赛,如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竞赛、手抄报赛、成语接龙赛等,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二、指导方法,注重实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我们教师本身并不能代替学生去读书,因此“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准确地运用阅读方法,做好读书笔记,课外阅读才有效率,才有收获。

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的是浏览。缺乏精读的阅读是没有深度的。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我遵循由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即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文章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必须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想象型等,我指导不同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笔记类型来记录阅读所得,并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三、落实检查,养成习惯

只有布置,没有检查是搞不好课外阅读的。对于课外阅读,我把它放到与课内阅读同等重要的位子,“书,不可一日不读;读,不可一日不查。”

我每天都抽几分钟,安排同学交流阅读的收获,其余同学评议。此举一举两得,不但能矫正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不足之处,还能借同学的口,开拓其余学生的视野。此外还每天检查读书笔记。通过检查读书笔记,了解学生阅读书籍的内容、种类、阅读量,并指出笔记的优缺点,明确努力方向。

第10篇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继承;创新

张先亮、聂志平教授主编的《语言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2011年8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概论》是浙江省教育厅的重点建设教材、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教材。该教材在继承同类教材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吸取了当代语言学理论的新成果,做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其突出特色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学理论素质。

一、重视语言学各领域的普及性介绍和方法的介绍

编者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结构主义的理论框架,把语言内部要素语音、词汇、语法和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单列一章。另外语言演变一章则介绍了语言历时的变化。以上是语言基础理论。语言学概论主要侧重语言基础理论,这一点应当是共识。不过语言学领域内丰富多彩的研究还是应该让学生有更多了解,尤其是作为基础课,很多学生将来未必继续做语言学研究,概论课甚至是他们了解这个学科面貌的唯一途径。很多教材这一方面的内容比较少,令人感到遗憾。《概论》比较重视语言学各领域的普及性介绍,它把语用学和应用语言学单设了两章,重视语言运用和语言学的应用,对文字改革、语言规划、语言教学、中文信息处理等内容,都比许多同类教材做了更多的介绍。虽然这些内容在授课时由于课时限制未必需要全部讲授,但教材已为学生提供了基本的参考,这有利于学生对语言学学科有更全面客观的了解,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一般教材不同的是,《概论》注意语言学研究方法的介绍。在绪论开头就说,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必须具备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然后详细介绍了历史比较法和结构分析法这两种最基本、使用最广泛的两种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在知识拓展附录“社会语言学”里也重点介绍了社会语言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在语音章之后“怎样学习国际音标”介绍了学习国际音标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了方法的指引,会把学生更快地引导到语言学研究的道路上去。

二、编著体例设计方便学生自学

《概论》内容的呈现方式则很有层次性。每一节后有思考和练习,重在检测学生巩固或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一章后有推荐阅读和知识拓展附录。这三者和正文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比如绪论中介绍了语言学简史,分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的孕育、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五个阶段来介绍。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除了介绍印欧的情况外,还注意介绍中国的研究。整合了西方语言学史和中国语言学史的内容,让学生对此有个完整的认识。让学生明白,我们整体的语言学框架是在索绪尔的基础上得到的,语言学的特殊方法也是跟西方学习的。课后练习也有一题:“为什么说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怎样理解结构主义语言学?”推荐阅读里也有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在知识拓展附录“十部语言学名著导读”中第一本就是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这些做法使学生由了解到思考再到深入探讨该理论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研究现状,层次性强,方便学生自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学理论修养。

三、注意吸收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

《概论》注意吸收学界新的研究成果,这在每一章都有体现。如“语音”章的国际音标是参照国际语音协会2005年最新修订的国际音标;“语法”章“语素”部分增加了语素变体的内容,把它分为语音变体和语义变体。语言的结构类型除了介绍传统的语言词法类型外,还介绍了近几十年来兴起的基本语序类型;“语义与词汇”章则是在传统词汇章的基础上,介绍了最近几十年语言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即由回避语义研究转为重视语义研究;“语用”一章如“礼貌原则”,一般教材介绍它的内容,即利人、损己、赞誉、谦虚、一致、同情六个原则与合作原则的关系,而《概论》又补充了礼貌原则的特征,即等级性、得体性、冲突性。另外,每一章后面的“知识拓展目录”一般都介绍了语言学各分支学科的新成果,如社会语言学、认知语法、流行语、几种参照汉字创造的文字、语用学与修辞学的关系、世界语言的谱系分类、语料库语言学等等。

除了注意吸收学界新的研究成果外,编者也适当融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如第47页:

对于语言符号的特点,索绪尔在语言学经典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认为有两点:第一,任意性;第二,性条性。国内高校语言学概论教材及专著多沿用这种说法。

而编者认为:

任意性是符号的根本属性,是任何一种符号包括语言符号都具备的属性,所以,语言符号的特点,应该是语言符号区别于其他符号的性质。

编者认为语言符号除任意性外,还有以下五个特点:以语音符号为能指、线条性、多义性、历史承传性、层级性。这是对经典观点的补充。还有一些是对一般观点的修正,例如第136—137页:

一般语言学教材也把义素看做一种语义单位,但我们认为义素不是语义单位。

语义单位都有一定的语言形式作为载体,都有一定可以感知的物质形式,比如义位是以词语的语言形式作为载体,义从是以短语的语言形式作为载体,表述是以句子的语言形式作为载体。而义素没有语言形式作为载体,而是对义位做进一步分析而分解出的最小对立项,是一种抽象成分。尽管义素也用词语的形式如“成年、”“同胞”、“亲属”表示,但这些词语形式不是作为自然语言的词语,而是作为对自然语言中语言现象进行说明而存在的,属于科学术语范畴,或者说,是“元语言”。因此,这些词语形式,不是义素的载体;或者说,义素没有语言形式载体。这是义素与其他语义单位有根本差别的地方。没有任何一个语言学家把音位的区别特征,或者说语音特征,看做是语音单位,音位音位区别特征没有物质的语音形式作为载体。同理,义素也不应该看作是语义单位。

这些语言研究的新成果,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学的生命力,感受到语言与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四、知识性与趣味性并举

一般的语言学理论教材是抽象枯燥的,而《概论》却是生动有趣的。这是因为它做到了知识性与趣味性并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表现为:

(1)注意举贴切的、有趣的例子。例如,讲语言学的功用时用了《光明日报》的例子:在美国的鬼节,两名化了妆的日本留学生不慎误入一户美国人家,男主人拿枪冲出来并高呼“freeze”,一名学生拼命往外跑,结果被枪打中,当场死去。讲语言政策的制定时举了“首届国会大会商议以何种语言做国语”的例子。然后又分析了50年代的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的例子,之后又举了为什么以英语作为第一外语等。多个例子从不同角度说明语言政策的制定离不开科学的语言学理论的指导。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如文字一章正文的图片有:结绳记事、因纽特人的图画记事、印第安人的图画记事、佤族的记工木刻和催债木刻、西安半坡的陶器符号、东巴文的图画文字、埃塞俄比亚音节文字、日本音节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的三种字体:碑铭体、僧侣体和平民体、古埃及象形文字的三种字体的比较、楔形文字、甲骨文、玛雅文字等。知识拓展目录“几种参照汉字创造的文字”中越南字喃、朝韩谚文、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也分别有1-2副字形的图片。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张图片相当于至少10000个单词的价值。这些图片不仅使学生对文字字形有直观的认识,而且增进理解,有力地帮助学生保持信息在长时记忆中。

(3)注重语言学理论与汉语应用实际密切结合。编者在讲到符号的约定性时,举了马三立著名的相声段子“逗你玩儿”,并分析道:

小偷变更社会的一般约定,把“dòunǐwánr”这个语音形式做自己的名字,相同的能指表示不同的所指,小孩遵守了这个约定,把它当做小偷的名字,告诉母亲小偷“逗你玩儿”偷衣物,而母亲社会共同约定的意思﹛跟你开玩笑﹜来理解,两种不同的约定形成歧误,于是构成笑话。

对学生来说,他们很熟悉这个段子,但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用约定性来解释这个笑话,既使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还使他们产生“语言学理论原来这么有用”的感受。

再比如语用学一章,因为它是近几十年从国外引进的较新理论,所以很多语用学教材的例子都是照搬英语的例句,感觉与汉语很远。而《概论》则把语用学理论与汉语应用实际密切结合,如讲礼貌原则的冲突性时,举了一个例子(第200页):

更多时候,接电话的客户,可能就是对方公司或单位的下面的员工,但是这些员工同时也是具体负责该项目的员工,我们称呼他们为“××总”,这就表示尊重和尊敬他们。有些客户会感觉不好意思,他们会在电话直接说“我不是什么老总,我只是下面打杂的”,听到客户的这种话语,我们营销人员可以笑着回答:“您太谦虚了!今天您不是老总,明天就是老总了!”一般这种话说出去,客户都非常开心,沟通起来更加融洽。

学生学习语言学的同时锻炼了口才,使他们在交际活动中如鱼得水。这样的语言学谁不愿意学呢?

(4)在合适的情境下,它甚至注意到了思想教育。比如朝韩谚文,介绍谚文的产生和字母样式其实就可以结束了,《概论》则接着说:1446年朝鲜谚文的正式诞生,并不意味着朝鲜拼音文字的正式使用。它只是二流文字,而一流文字仍然是之前仿照汉字创造的“吏读字”。20世纪初中国被欧美列强瓜分,中国的文化和文字也就自然而然地在朝鲜走下神坛,汉字被降格为朝鲜“谚文”的二流文字了。这样的介绍,会给学生思想的震撼,激发他们的爱国之心。

当然,《概论》也有一些不足,主要有两个方面:(1)教材每一部分的内容都很丰富,但相对来说线索有些凌乱,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相对比较薄弱。这也可能是多人编著容易出现的问题。(2)基础教材一般以学生、读者没有学科背景知识为前提来设计整部教材的内容安排,专业概念术语应随着相关章节开始出现并界定,此前尽量少用,如果提前出现也要加以说明。《概论》似乎缺少这方面的考虑,大量语言学概念术语在未给出定义和说明的情况下已经出现。比如,绪论中介绍语言学的大致发展历程很好,但引入大量的具体流派理论的介绍就不妥了,要理解这些内容是以掌握了语言学的基础为前提的。这么大量的介绍似乎附在后面更好。

在该国家级精品课程网上,浙江师范大学校内教学督导组专家王尚文教授在评价他们的教改课时认为:“语言学概论本来比较枯燥,能够让学生喜欢,甚至让学生立志以后从事语言学的研究,不容易。” 我们认为,这话也很适合评价张先亮、聂志平两位教授主编的这部《语言学概论》教材。

参考文献:

[1] 张先亮,聂志平主编. 语言学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李娟,王洪君. 语言学基础理论教材的系统性与开放性[M] .中国大学教学,2012(3).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四条基本理念中,第三条中有这样一段话:“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下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只有激活了学生与生俱来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愚公移山》一文,教科书对“杂然相许”的注解是:“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杂然,纷纷。许,赞同。”在教学新课时,我认为这种解释不太合理,认为理解为“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但这时,不便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便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文中两处‘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语气是否相同?”、“愚公的妻子是否一开始就毫无异议?全家人是否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此时课堂气氛热烈起来,学生们纷纷发言:愚公之妻与智臾语气不同,一个关切一个嘲讽;愚公家庭人口多,发表意见的人也多,况且愚公的妻子一开始就提出了疑问;纷纷同意并不等于异口同声地同意,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学生一致认为书中的解释不合理,“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这样,学生学会了批判地接受知识,在问题探究中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就论及“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须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呢?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应通过适当的启迪,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将学生的思维焦点,引向知识的明处。如教《藤野先生》一文,可提出以下问题:(1)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开头却写“清国留学生”?(2)写清国留学生用“标致”一词怎样理解?(3)作者写“弃医从文”跟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4)藤野先生听到“我”将不从医,为什么流露出悲哀的神情?(5)“我”既然“太不用功”,怎么会得到藤野先生的特别关照?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也在讨论中明白: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物性格、文章选材及主题思想几个方面。此时教师可将这样一个问题留给学生:如果要你写自己的老师,你要怎样安排、组织材料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样更能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写作,形成自己对阅读与写作之间关系的独立理解。

三、激发学生内在需要,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语文教学既要求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又要求学生适应未来的需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与方法。由学生的“学会”变为学生“会学”,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例如,在教何其芳的现代诗《秋天》时,如果所教学生是农村孩子,学生对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如果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他们可能对课文内容理解起来就有一些困难了。教学这首诗歌,重点是引领学生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教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激发学生表达美好感受的欲望。课堂上采用诵读法和品味法,让学生在朗读与品味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在这个基础上拓展延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开展“走近秋天,亲近自然”的活动。学生返校后,创作了很多以赞美秋天为题材的作品,包括摄影作品、散文、诗歌等。然后将学生的作品整理归类,举办一次“走近秋天,亲近自然”成果展。这样,既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又满足了学生心理的需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四、改革教学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第12篇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二)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焉(《石钟山记》)

【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