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03: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原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税务会计原则
当前我国政府为了有效筹集财政收入,通过税收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会计行为进行的合法性规定。当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都并没有对税务会计的原则进行直接规定,而是通过税收法律法规的制定从宏观上对税务会计的基本遵从原则进行规定。当前我国税法中有关税务会计的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客观性原则、总体性原则和合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实质上是要求税务会计从业人员在进行税务会计核算过程中保证客观公正,切不可偏离财务事实,以最终实现财务信息的中立性。因此在进行税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时,需要以税法作为出发点,以企业财务现实作为操作对象进行有效核算。总体性原则实质上要求企业在进行税务会计体系的建立时需要考虑各税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需要从宏观角度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税法方面调整核算。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税务会计活动的完整性和总括性。合法性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除了遵守会计规范、利用财务会计原则外,需要将遵守税法放到很高的高度。对于企业而言,只有合乎税法要求,才能降低企业的纳税风险;只有灵活运用税法,才能寻找到财务会计筹划的空间,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
(二)财务会计原则
由于财务会计原则一般各国都通过了财务会计规范进行规定,因此具有很强的明确性和固定性。企业在从事财务会计活动中需要对资金运作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以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客观性,维护企业相关投资人或者债权人、股东的合法权益。因此可见财务会计是企业运行的重要内容,只有进行有效的财务会计管理才能减小企业面临的风险,同时提高投融资决策的准确性。而财务会计原则作为企业从事会计活动的基本遵循原则,一般具有以下几点:及时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和实质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就是企业在从事财务会计工作时必须保证时效性,对于会计凭证及相关信息的处理必须在规定期间内完成,切不可拖延至下个期间。因为会计是动态的工作过程,其财务信息也是动态的,如果未能保证财务会计的及时性原则必然造成企业正常业务难以开展。可靠性原则实质上类似于税务会计原则中的客观性原则,即要求财务会计信息是客观公正、可靠的。因此任何财务信息必须记载着相应的真实发生的财务活动,否则必然导致财务信息失真,难以向企业股东、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提供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现状的财务信息。实质性原则就是在进行财务会计处理时通过空壳公司或者其他形式进行财务信息核算的方式是尤为财务会计原则的,在日常财务信息核算过程中必须注重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财务信息和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实质对等。
二、税务会计原则和财务会计原则的比较
(一)成本计量原则的比较
一般来说,税务会计原则更多的强调历史成本,而企业的会计准则会更在意资产的价值变化。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应该按照其最初的成本,而在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也要以发生业务的实际成本来作为计价基础。当企业会计原则与历史成本原则发生冲突时,税法坚决支持历史成本原则,这充分体现了税法对于该原则的拥护。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情况是企业所采用的会计制度弃用历史成本原则,税法对该原则的维护就体现为:如果企业当前资产违背了历史成本,税法会规定企业必须严格按照税收法律法规来确认和反映相关资产的价值。税法如此强调历史成本原则的主要原因是,征税是一种国家法律行为,必须要有充足的证据来保证税款征收的合法性。而财务会计准则强调的是公允价值的理念,当一个企业的资产确认偏离历史成本原则时,可以用可收回金额等资产的公允价值来替代,以此来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
(二)相关性原则的比较
在财务会计中,相关性原则是指企业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要能与财务报告的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有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凭借该会计报告来做出尽可能正确的投融资决策。与财务会计中的相关性原则截然相反,税务会计中的相关性原则更注重企业的收入确认、成本计量、费用扣除要是企业实际发生的,并且收入与成本、费用之间要存在合理的因果关系。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财务会计的相关性原则是注重对企业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要尽可能地使使用者有效地评估企业的价值,做出科学的投融资决策,为企业的良好发展提供必要帮助。而税务会计的相关性原则是注重企业在进行纳税申报时要能准确核算其收入、成本与费用,税务机关也要根据这一原则来判断企业的成本、费用是否能扣除,并最终确定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可以看出,在相关性原则方面,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主要差别表现为适用对象的不同。
(三)配比原则的比较
配比原则是指企业的成本、费用要能够与企业对应时期的收入进行配比,以此来正确计算企业在该期间的收益,不配比的成本、费用就不能从收入中进行扣除,因为这是影响企业营业净损益的。税务会计对于配比原则的体现主要是在企业所得税中,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承认配比原则,纳税人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成本、费用必须要与同阶段的应税收入进行配比,不能提前扣除,也不能推迟扣除。财务会计的配比原则是权责发生制的体现,当企业的收入确认的权利发生时,随之也就产生了扣除成本、费用的权利,而企业没有收入确认的权利,与之对应的成本、费用也不能扣除。配比原则在税务会计中作用是,能有效防止企业少计收入,多计算成本、费用,以此来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的行为。每一个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有其特定的行业平均成本、费用消耗,企业在进行纳税申报时,需要考虑其成本、费用消耗率是否超过行业平均水平,营业利润是否低于行业平均。如果企业的营业利润长期过低,则很有可能会引起税务机关的注意,从而产生税务稽查的风险。
三、结语
关键词:税务;财务;会计;原则
在我国经济工作的建设中,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在原则上既存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有差异。当前二者的原则差异的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差异对于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共同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都是我国经济正常运行所必不可少的内容,二者在其根本上都是财务人员的服务领域,因服务对象,运行系统的不同而具有一定的差异。
(一)税务会计
国家税收法规和各省市地区的税收操作制度是税务会计开展工作的基础,基于当前的税收制度、规程,运用会计学和统计学专业知识对目标企业的财务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和统计,并最终形成企业适宜缴纳的税种、税目,以及各税种、税目应缴金额,以稳定国家的税收收入[1]。
(二)财务会计
不同于税务会计站在国家的角度,财务会计更多的是站在企业与个人的发展的角度,对企业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与监督[2]。财务会计需要通过一系列会计程序来工作,在现代企业发展中充当着较为重要的角色。通过对企业财务状况与盈亏能力的了解,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供相应的信息。
二、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原则
在会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必然有其必须遵循的原则,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工作性质不同必然致使其工作原则不同。以下通过具体分析二者的工作原则来加以说明。
(一)税务会计的原则
我国的税务会计理论体系原则有:客观性原则,会计理论以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和规律为目的,税务会计理论也不例外。通过对会计理论的深入研究以便更加有效地发挥税务会计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3]。逻辑性原则,即保证思维逻辑的一致性,保证税务会计报表是符合逻辑发展规律的。总体性原则,即有一个整体的概念,明确认识到这是一个战略性规划。历史性与动态性原则,由于税务会计处于较为复杂社会经济环境中,这就使税务会计理论体系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也就是说但该理论体系的内容是可以调整的,是根据社会实践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
(二)财务会计的原则
财务会计的原则有:历史成本原则,即在尊重历史经济数据的基础之上,参照历史数据加之以现实数据综合整理以得出结果。收入实现原则,即指企业产生过程中的收入应选择一个固定的时点作为确认的日期,借以判断其归属期间[4]。配比原则,即成本与收入相配合的原则,是指企业在特定的期间实现的收入与为此所发生的费用成本相较,以确定损益的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即以明确的权责关系来确认收支,也就是按收款和付款的责任来确认。谨慎原则,即稳健主义的原则,泛指在企业未进行某项工程前对其进行的风险预估,并在该风险显现出较为稳定态势下加入财务计划中去。
(三)二者的不同之处
二者的服务主体不同决定了二者的工作原则的不同,税务会计的服务对象是纳税人,而财务会计的服务对象则是企业。这就决定了税务会计一切以税务法为基准,所有工作活动都建立在此之上。税务会计坚决拥护历史成本的原则,强调在企业资产与历史成本相抵触时,必须按税法的规定使用相关的处理方式[5]。财务会计则恰好相反,相较于税务会计更具有灵活性。在工作执行中的诸多地方引入了可收回金额和等不少公允价值的理念,以确保财务会计报表信息的真实可靠。可见,会计工作者对于从事工作的性质完全属于根据服务对象而决定的。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在相关性原则的运用上也存在有相当大的差异。基于二者特性的不同,税务会计的服务则更多的趋向于政府,帮助政府促进税活动的有序开展。财务会计则更多是指财务信息,趋向于企业,其主要职责是帮助企业统计出企业的财务收支状况,明确企业的经营盈亏额,以便于企业做出相应方面的决策。因此也就造成了二者在相关性方面的差异。二者在配比方面也有所不同,税务会计对配比原则的认可是毫无疑问,因为税法对税款的流失有着严格的要求和规定。根据税法的相关条例,纳税人应该缴纳的税费必须在其应当配比的当期进行申报扣除,提前或者滞后都无效。与税务会计的强制性不同,财务会计则更多的是核算企业当中的金额,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差异进行的财务统计[6]。由此可见财务会计在灵活性上面要更加的人性化。财务会计核算中则更多的实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在对企业进行财务运算时,必定会出现未知的情况,财务会计则需要通过对未知情况做出相应的风险评估。这一原则在税务会计工作时基本用不到,因为税收是全都按照税法进行核算的,是根据国家法规有自己固定标准的,所收取的税费也仅仅由纳税人承担,并不存在有所谓的风险性。因此,对于财务会计的运算来说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税务会计中并不适用,若强制运用到税务会计的工作中则会增加税收工作的风险,也与其确定性相悖,不利于国家的财政收入的稳定。
(四)对于二者差异的思考
1.促进二者的协调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在许多的原则上面还是具有一致性的,即使二者之间部分的原则并不能够互相适用,但并非是不可调节的。由此可见,这些原则都是具有共通之处的,只不过是基于二者的具体的适用目标而改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目前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促进二者之间的相互融合,。在不违背二者的原则之下充分发挥二者共同之处的作用,也要正视不同之处,使二者能够协调的发展,更好的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共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税务会计更多的考虑的是如何才能增加收税的便利以保障政府的收入,是本着“税收核算原则”来进行收税。并非是站在纳税人的角度来为纳税人考虑,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财务会计的为公司和员工的绩效考虑不同。目前我国的税收工作的开展还未能做到一切完全按照法定标准来完成,不严格按照税法的相关条例来展开工作,势必会导致许多的问题在收税中出现。因此,我国现在需要制定出完整的税收体制来展开工作。目前我国的“财务会计原则”已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实践已经渐趋成熟和完整。因此,在进行税务会计的改革的同时,是否可以多多借鉴财务会计原则中较为成熟的方面,将财务会计中看重实际重于规定的原则用于日常的税收工作中,融合能够适用于税收的加以合并。压缩二者之间的差异,促进二者互相协调,共同发挥我国在财务处理上的最大优势。2.加强企业的税务统筹企业内需要大多数是财务会计,但在企业的整体运行中也是需要缴税的,关于税款方面则就需要税务会计了。因此即使在企业的实际运行中二者虽然有着不同的运行原则,但二者始终是会在某些方面加以重合的。财务会计也可以根据国家企业纳税的相关法规计算企业营业额,从而进行一部分的税务筹划,将企业所需缴纳的税费提前计算,促使企业提前准备税款,避免出现流动资金不足的现象。使得财务会计在税务筹划的过程中对企业的运营和盈亏状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发展中所承担的经济风险,促进了企业更好发展。
三、结论
总而言之,财务会计原则和税务会计原则即使存在有大量的差异,二者也都是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运行的。二者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决定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可以互相融合的。在对二者的原则进行具体的对比后,不难发现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只有在更加合理的协调之下,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帮助国家寻找到一条更加符合基本国情的经济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嘉琛.浅谈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3):471.
[2]张晓雪.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J].财会学习,2017(05):119.
[3]陈雨佳.浅析企业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必要性以及对策[J].中国商论,2017(04):153-154.
[4]叶宝忠.关于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与协调的相关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12):27-28.
[5]曹亦安.企业会计制度以及会计管理模式应用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11):123-124.
〔关键词〕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原则 基本假设
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的分支之一,产生于本世纪20~30年代,形成于本世纪40~50年代,主要侧重于信息的积累、对比、分析和解释,用来帮助企业管理当局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各责任单位的经济活动。由于管理会计起步较晚,较财务会计已成熟的理论相比,管理会计理论还远未形成体系。而作为其理论基础之一的管理会计原则,中外学术界对其还很少进行探讨。而且由于其本身的服务对象、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的灵活性、多样性,很少形成广泛的业务原则。因而到目前为止,对管理会计原则还未形成统一定论。
管理会计原则是指导管理会计工作的规范,是对管理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应具广泛的适用性及指导作用。1974年,美国会计学会(aaa)提出了八类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虽然没有得到世界范围的普遍公认,但非常有借鉴意义。我国著名管理会计学者李天民教授又为管理会计原则构建了科学的理论结构。笔者现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其具体内容作浅显论述。
管理会计的本质是一种全局性的,以决策性会计为主体的经济管理活动。其总目标是提供相应管理信息,协助管理当局做出有关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决策。管理会计为管理当局提供的管理信息,总是尽可能运用财务会计系统所提供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加工、改进和延伸,使他们能更有效地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除此之外,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管理会计也把提供的信息内容扩展到企业外部,如环境、政策、竞争对手等。但既然管理会计的主要信息来源是财务会计信息,二者在某种程度上是同源而分流的,我们不妨借鉴财务会计原则的体系,即把管理会计原则总分为基本假设和指导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又具体分为决策有用性原则、提供信息的约束原则及针对用户的质量原则。
一、基本假设
(一)会计主体(accountingentity)
它是管理会计对象运行的空间范围的规定。由于管理会计主要是向企业内部各级责任单位提供有选择的、部分的、特定的管理信息,因此,管理会计的主体,可以是整个企业,但更多的是各级责任单位。
(二)持续经营(goingconcern)
它是对管理会计对象运行的基本方式的规定。即企业或各级责任单位的生产经营和筹资投资等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从而相应的管理会计方法能保持稳定、有效。
(三)会计分期(accountingperiodicity)
它是对管理会计运行的时间范围的规定,即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筹资投资活动,划分为一定的期间,以便及时提供有用的管理信息。相对财务会计而言,由于管理会计的工作重点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服务,提供相应信息以协助其进行经营管理活动,而不是定期对外提供强制、规范的会计信息,故时间跨度可以灵活选择。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战略管理会计的推行,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将朝着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不同的管理主体有不同的时间需求,从年、季、月发展到周、日,甚至随时提供。
(四)货币的时间价值
由于管理会计职能的多样性导致其除应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外,还要广泛采用其他非货币计量单位,例如标准实物单位、质量综合计量单位、创新程度、市场占有率等等。而且在长期投资和筹资决策中绝不能假设币值不变,因为货币在不同时间的价值是不相等的。总的说来,货币计量和币值不变假设对管理会计均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在投资、筹资中都必须考虑的重要前提———货币时间价值,以便使决策更为科学、合理。
(五)效益最大化目标
管理会计的总目标,就是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服务。为此,企业管理当局在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经营业绩的过程中,必须始终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提高作为基本标准。
二、指导性原则
(一)决策有用性原则。这一原则分为首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两个层次
1.首要质量特征
(1)相关性原则。要求在收集、加工处理、提供信息时,要充分考虑信息用户的需求以达到决策有用性。
一项管理会计信息如对信息用户决策没有帮助,则不具相关性。相关性原则有以下两层涵义:
a.及时性: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应能够及时满足经营管理决策的需要。它包括及时将产生的信息资料进行处理和及时报送给信息用户。
b.适应性:是指从基本数据得到的信息对企业决策过程的满足程度及协调程度。
(2)可靠性原则。是指确保管理会计信息能免于错误及偏差,并能忠实反映它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信息如不可靠,不仅无助于决策,而且还可能造成错误的决策。因此可靠性也构成信息的主要质量。一项管理会计信息是否可靠。可就其四个组成因素加以衡量:
a.客观性:强调管理会计信息能客观反映现存状况或对未来做出客观的预测。这一原则要求信息的来源,即用于生成信息的资料应客观、真实、准确,同时要客观选择处理方法。
b.可核性:是指由独立的不同个人分别采用相同的计量方法,对同一事项加以计量,能得出相同的结果。
c.中立性:指管理会计信息对不同的信息用户的影响都是没有偏见的(公平的)。在信息中如果掺杂着计量人员的个人兴趣,就不可能有中立的计量。因而中立性原则要求管理人员站在一个客观的位置上,在处理和提供信息时不能掺入个人的偏见和主观意愿。
2.次要质量特征
(1)一贯性原则。是指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方法应保持一贯,便于不同期间信息可比。
(2)可比性原则。是指能使信息用户从两组经济信息中区别其异同的质量特征。当经济情况相同时,会计信息能显示相同的情况;反之,当经济情况不同时,会计信息亦能反映其差异。
一贯性与可比性原则相对于管理会计而言,在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中的重要性是不同的。一项长期决策要依靠各式各样的未经加工的信息和不重复出现的情况。如长期投资决策,可能由于内部强调的一贯、可比而使决策受到不适当的阻碍。因而在长期决策中,这两项原则并不重要。然而在短期规划和业绩评价方面,则要较多地依靠仔细加工的信息和重复出现的情况,从而更要求一贯、可比。
(二)提供信息的约束原则
1.成本效益原则。指提供管理会计信息带来的效益高于需要花费的成本。只有这样取得的信息才有价值。然而这一原则中的成本效益的衡量方式还有待商榷。它们可能扩散得极为广泛,从信息用户到整个企业乃至企业客户、投资者、消费者等等,从而难以准确衡量。
2.重要性原则。指管理会计信息对管理者做出决策或对责任单位进行业绩评价等将会构成重要影响。它可以从定性、定量两个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确定。这一原则与成本效益原则是不可分的。为降低信息成本,必须遵循重要性原则进行信息处理。
3.民主性原则。进行各项决策分析和编制预算时,应遵循目标管理的原则,实行参与制的民主管理方式,即走群众路线。以企业员工为中心,相信职工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员工的潜力和主观能动性。
4.灵活性原则。这一原则包括诸多方面:
(1)基本数据和信息分类的多样性以及方法的灵活性,以适用不同的信息用户及不同决策的需要。
(2)信息来源的多渠道性。管理会计信息既有来源于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内部信息,也有来源于企业外部的诸如政策、环境、竞争对手的信息。
(3)提供内部信息时选用规则的灵活性。管理会计信息无强制性规则,企业可以根据需要灵活提供。
5.稳健性原则。指管理会计人员在处理及提供信息时应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但对可能获得的收益则不要过于乐观估计,以免因过于乐观给企业造成损失。
(三)针对用户的质量原则
1.可理解性原则。是指信息用户对传送的信息能弄清楚的能力。可理解性是决策者和决策有用性原则的连接点。管理会计人员应尽可能使会计资料易于被人理解,而信息用户也应设法提高自身的理解使用能力,以使会计信息发挥最大的功能。
2.可接受性原则。是指信息用户对已出现问题的说明与计量标准的认可程度。由于管理会计的信息种类和计量方法具多样性、灵活性、复杂性的特点,只有与这种信息相关的属性被用户接受,才是有价值的。而如果用户难以接受,则会是信息成本的浪费,而效益为零。
3.激励性原则。是指信息用户与组织之间为保证“目标一致性”所做出的努力。具体说,就是对企业的全体信息用户乃至每个员工实施激励措施,营造有利于全员参与的管理环境,对我们所希望的行为要予以积极引导,不断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冒险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因素,做到企业与管理者,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目标一致,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天民.管理会计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10
2.余绪缨.管理会计.辽宁人民山版社,1996.01
3.庄守鑫.论管理会计原则.上海会计,2000.10
关键词:税务会计原则 财务会计原则 对比
税务会计主要用于进行税务筹划、税金核算和纳税申报,是以税法为基准进行税收的,税收核算原则等于税收原则,但是因为其特性,还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会计制度。财务会计主要对企业的资金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与监督,是针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进行经济管理的一种方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对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有利的作用。本文着重分析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原则性差异,得出一定的思考。
一、财务会计原则与税务会计原则的比较
1.相关性原则比较。
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相关性原则是具有较大差异的。基于二者的特性,税务会计的相关性原则多是趋向于政府,帮助政府进行征税活动。在进行纳税时,根据纳税人的具体收入来核算应缴纳的税费,同时也要考虑到纳税人的工作性质。财务会计层面的相关性原则指的就是财务信息,更多的趋向于企业,主要是帮助企业统计出企业的财务状况,同时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盈亏额,便于企业根据财务情况,做出相应的决策。所以财务会计的相关性原则多是偏向实用性。
2.历史成本原则的比较。
历史成本原则等同于其字面意思,按照最初的成本,记录会计要素,以经济业务刚开始运行时其产生的成本金额作为评估的标准。使用历史成本原则是为了根据企业的最初成本,对企业目前的市场价格进行统计,从而得到其的盈亏数额,不再是以单纯的市场价值来估算一个企业的经营效益,而是还要看其最初的历史成本为多少。只要企业处于盈利状态,在税法中,对于历史成本原则的认识,在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中都较为相同,但是,一旦企业出现负的营业额,目前的市场价值低于历史成本时,税务会计的处理方式是“必须对有关的资产隐含的增值或损失应按税法规定的适当方式反映和确认为前提”。但是财务会计的处理方式大不相同,一旦企业经营财务低于历史成本时,财务会计将会以公允价值代替企业现有的金额,进行核算。税务会计按照历史成本来核算企业是否盈利,主要是因为要根据税法的规定,按照现有收入计算纳税金额,有一定的法律支撑,虽然和公允价值相比,历史成本原则无法准确的表现出企业具体的盈亏资产,但是历史成本原则要更为直观和可靠,是进行涉税诉讼时可以使用的有利依据。因此,税务会计在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中,还是使用历史成本原则,财务会计会根据企业现有的经营体制,核算企业现有的现金数额以及在经济市场中的资本,使用公允价值,来确保企业在进行财务核算时,所得的信息绝对的真实可靠。
3.配比原则的比较。
配比原则主要是用来确认金额的,在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中具体的使用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在税务会计中,对配比原则是认可的,根据税法的相关条例,纳税人应该缴纳的税费必须在其应当配比的当期进行申报扣除,纳税人如果要进行年度的费用扣除,同样的也是应当按照严格的日期来进行配比,提前或者滞后都无效,因为税法对税款的流失有着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因此在收取增值税时,配比原则就不适合。增值税主要是针对于货物的,如果货物超过了税法中所规定的数额,就要对于超出的部分缴纳增值税,但是在实际收税过程中,要做到这点较难,因为无法去核算货物的具体数量,只能根据所开发票来收取增值税费,因此若是依旧配比原则的话,就很容易模糊应收取的增值税的费用。税法中的配比原则和财务会计中使用的配比原则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因为财务会计多是核算企业当中的金额,有些企业经营着多款产品,各个地区都有售卖,或者有的企业有着多个分公司,若想要对各种产品或者子公司的盈亏进行核算,就必选先要了解具体每个地区的营业额,以及在各个地区经营所产生的费用,然后进行统计,进而核算出各个地区具体的盈亏,这是配比原则在财务会计中的具体运用,和税法中的分配原则有着很大的不同。
4.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比较。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多是用在财务会计核算中,是指在对企业进行财务运算时,如果出现未知的情况,那在进行风险评估的时候应该尽量的谨慎,做出合理的判断,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一原则在进行税务会计时基本用不到,因为税收是固定的,并且按照税法来进行核算的,一切都是有标准的,所收取的税费只能由纳税人本人来承担,并不存在未知性,更用不到风险评估。因此,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于财务会计的运算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税务会计中并不适用,因为要进行风险评估,既然是评估,那么就存在不确定性,有可能实际的金额和评估的金额存在很大的出入,而且都是由会计人员来进行评估的,没有百分之百的准确性,容易发生误差产生漏洞,在税收会计中使用的话会导致应缴纳税费的变动,增加税收的风险,同时也和税务会计的确定性相违背。
二、对税务会计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差异的思考
1.加强税务会计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的协调。
从上述文中所论可以看出,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在相应的原则上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有的原则虽然在两者中的名称相同,但是具体的使用内容却是完全不同的,比如配比原则,有的内容相同,但是名称又不同。因此,这些原则的使用作用,还是根据具体的目标而变得,正所谓标准则取决于“目标”又体现于“目标”,因此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才会既有共通点,又有差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实际生活中,两类原则的差异越加扩大,目前应该思考的重点是,怎么在不互相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在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之间进行合理的协调,使两者之间能够和谐想存,为我国社会经济提供更好的保障,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税务会计是本着“税收核算原则”来进行收税,更多的考虑的是如何才能增加收税的便利,保障政府的收入,而非站在纳税人的角度来处理问题,对纳税人的利益考虑的少。现在我国的税收活动还没有达成一切按照法定注意标准来完成,没有严格的按照税法的相关条例和法则来执行,势必会增加收税中的问题,和纳税人的不可确定性。因此,我国现在需要制定出完成明确的“税务会计原则”来进行收税,虽然税务会计的准则还不明确,但是我国的“财务会计原则”经过较长时间的实际使用,已经较为成熟和完整。因此,在进行税务会计创新时,应多多借鉴已经成熟的财务会计原则,积极采用财务会计中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提取出能够适用的点进行合并,加强税务会计原则和财务会计原则的协调,要想合理的协调两者,就要最大化的压缩差异,发挥我国财务处理的最大优势。
2.加强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
企业虽然主要进行的是财务会计,但同时也要通过税务会计来缴纳税款,虽然在企业的实际运用中二者还是有着不同的原则,但是可以进行协调,让企业在经营过程当中不出现财务问题和税务问题。财务会计在计算企业营业额的时候,同时也可以根据国家企业纳税的相关法规,进行税务筹划,计算出应该缴纳的税费,企业就可以提前准备好,避免出现资金流通不够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促进企业更好的进行市场筹划。企业财务会计积极进行税务筹划,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发展,同时也能在筹划过程中对企业的运营现状和盈亏状态有个更好的了解,进而根据盈亏额度让企业进行一定的监督和管理,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所承担的经济风险。
三、结语
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因为面临的对象不同,一个面向政府,一个更多用于企业,因此在进行会计工作时,在相关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在我国进行经济管理中是两个十分重要的经济活动,合理的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够促使企业经济效益更好的增长,帮助我国经济走向更好的发展路线。
参考文献:
[1]程亚玲.对税务会计原则和财务会计原则的比较与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0(2):25.
[2]胡玲玲.对税务会计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差异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6(2):37-38.
【关键词】会计原则;班级管理;尝试
1引言
原则,是指说话、行事所依据的准则,没有原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对于会计工作而言,会计原则是开展会计工作的准则,给会计信息提出了相应的标准和要求,只有坚持了会计原则,才能为投资者提供正确的信息,进而帮助投资者作出正确决策。会计原则具体包括客观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及时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对于班级管理而言,坚持相应的原则,能够使得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得以有序运行。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行为习惯差、待人处事缺乏原则等问题,结合自身所带的财务管理班级,基于其专业背景,将会计原则引入该班的班级管理中,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原则意识,二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三是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1]
2班级管理的对象及针对性的问题
2.1班级管理对象
笔者所带的是普专财务2015级1班,该班一共35名学生,其中男生4名,女生31名,少数民族学生3名,占8.5%。初带班级时,我发现很多同学对该专业不了解,选择财会专业是由父母决定或者跟风选择的。
2.2班级管理的针对性问题
2.2.1学生缺乏时间观念
学生对时间观念认识不足,一是表现在学院规定的三个时间点(早上8:10,下午13:50,晚上18:50)考勤时,学生踩点到达或者迟到较为普遍,二是学生离校、返校缺乏提前意识,未将一些不可控因素考虑进去;三是超过规定期限提交资料现象时有发生。
2.2.2学生学习习惯较差,缺乏相应的规范意识
学生在做笔记时,一方面记录随意,有的同学记到书上,有的同学记到本子上,另一方面笔记记录要点不突出,思路不清晰,不便于查阅和复习;做作业时,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无法辨认;个别女生请假随意,没有履行相应的请假手续。
2.2.3学生做事不严谨,粗心大意
学生在开学填写相应的表格时不看清楚相应的填写项目,粗心大意,导致错填、漏填相应的表格;学生在考试时将考试时间忘记、错记,导致错过相应的考试。在报考会计从业资格证时忘记缴费时间,导致错过考试机会。
2.2.4缺乏相应的证据意识
学生在考试时没有养成携带相应的的证件,在班级活动中需要开支相应班费时,不主动索取相应的原始发票.
3会计原则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做法
3.1坚持客观性原则,树立以事实为依据
客观性原则要求必须要有相应的证据和依据,必须要客观,强调的是证据意识。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一方面要求班费的收入和支出必须要有相应的单据,没有单据不能在班费中开支。[2]二是评优评奖时,制订了一条规则就是在评优评奖期间内不能出现违纪现象(迟到、早退、旷课、寝室卫生和教室卫生扣分),当同学们进行申报时,评优评奖的结果不仅要在班内公示,还要将其提供的原始材料进行公示。三是详细记载学生的过程性表现。在期末评分时,针对有名同学因为不及格找老师求情时,我将其平时记载的课堂表现、单元测试给该学生看,使学生心服口服。[3]四是要求纪律委员如实考勤,严格把关,做好详细记载。五是要求班长做好班会记录,留下依据。
3.2坚持重要性原则,落实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重要性原则要求重大问题决策、重大资金使用必须要经过集体讨论才能作出决定,不能由辅导员或者几个班委说了算。比如举行元旦晚会时,需要购买相应的糖果、气球等,开始几个班委准备自己去买,他们私自决定买什么、去哪里买,既没有告知辅导员,也没有告知班上其他同学,没有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后来被我发现后,我在班上将几个班委批评了一下,并且在班上专门强调凡是重大事项决策、大额资金安排,必须要报告,然后进行讨论。
3.3坚持谨慎性原则,培养学生严谨意识
谨慎性原则要求开展工作应该保持应有的谨慎。会计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如果粗心会酿成大祸,甚至会给单位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4]在班级管理中,一方面通过身边的朋友因为在工作中粗心而丢掉工作的例子给同学们讲,目的是让同学们时时提醒自己,要严谨和细心.。二是学生在填表时,一再告诫学生要仔细、谨慎,把表的项目和要求看清楚了再填写。三是针对班费的运行情况,专门告诉记账的同学要仔细记录并且核对账目,哪怕少一分钱都不行。四是告诉学生要打提前量,做事情要留足余地。比如针对班级踩点进教的现象比较严重,我专门定了一条规矩,并且作为硬性要求,早上8:10进教室,中午13:50进教室,晚上18:50进教室,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打提前量。此外,针对学生放假回家我专门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一方面要提前购买车票,另一方面要提前到达车站候车,只有你去等车,不可能车来等你。五是针对学生的笔记,我专门提出了规范化的要求。比如笔记本的每一页的右边留出空白,用于记录一些反思和心得。
3.4坚持及时性原则,培养学生时间观念
及时性原则要求及时提交相应的信息,针对我班学生做事拖拖拉拉的现象,在班上要求学生提交资料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过时不候。[5]特别去年评优评奖时,要求学生在国庆节以前补齐相应的支撑材料,但是部分学生一拖再拖,导致评优材料不足,有同学因为错过了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报名,导致去年没有资格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这都是缺少时间观念,做事拖拖拉拉造成的后果。
3.5坚持可比性原则,各项工作按照标准进行
一是班级制定的规章制度对于任何一个同学都是公平的,没有特殊化。比如制定班级的操行分评比细则时,我们最后对每个同学评分时就要按照评分细则进行评选,无论你是不是班委,只要违反了相应的规定,该怎么处罚一切按照制定的标准进行。二是对于课程成绩评定,一开始就给同学介绍了评定标准,并且明确告诉学生每个同学标准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为哪个同学而搞特殊化。
4实施效果
4.1时间观念逐步形成
该班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学生上课迟到,学生在大型集会时提前10分钟到达指定地点。学生在递交相应资料时均能在规定时间前提交。在离校和返校均能提前购买相应车票,提前安排相应形成。
4.2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初步养成
通过跟班听课,我发现学生大部分课程能够跟着老师思路,记录笔记规范,学习习惯初步养成。同时,能将寝室和教室收拾得井井有条,生活习惯初步养成。
【参考文献】
【1】赵春兰.会计专业教育与班级管理的融合[J].求知导刊,2015(2):118.
【2】傅巍.班费管理中的企业财务思想[J].审计与理财,2014(1):41-42.
【3】贺迎九,王咏梅,王征.把绩效管理理论运用于高职院校班级管理[J].学习月刊,2006(8):89-90.
【4】季诚.成功教育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尝试[J].中华护理教育,2006(12):170-171.
[关键词] 会计原则 客观性 重要性 实质重于形式 量化分析
一、会计原则的变革概况
财政部2006年2月颁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
新基本准则将“一般原则”更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侧重于体现会计的目标,突出了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取消了“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将“实际成本计价”原则作为计量属性。将原“可比”性原则和“一贯性”原则并为“可比性”原则。新增“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二、几个会计原则的量化分析与研究举例
1.客观性原则的量化分析
客观性是选择计量程序的依据,我们要选择客观性强的计量程序。以往的会计原则均是文字说明为主,较少用变量进行解释。下面将进行量化分析:
(1) 客观性公式
式中:n~参照组的计量次数
~第i个计量报告的数量
~xi的均值
客观性V就是计量报告数量xi的离散程度。一般来说,在产生两个量度分布的会计计量方法中进行选择时,离差越小的方法越客观。
(2)可靠性公式
会计人员使用客观性原则来选择计量程序是为了确保计量程序最大程度的可靠性,因此使用可靠性来代替客观性更为合理。
式中:~推断值
对可靠性R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会计人员应当在客观性和引起可靠性水平偏差之间找到可接受的平衡点,此平衡点是在被计量的推断值x*得到一致认可的情况下才可能找到。
以上是对客观性原则的量化分析,它可以使我们会计人员对于客观性原则直观合理地进行定量分析,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
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分析举例
新准则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会计实践发展的要求。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会计信息,只有反映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才能谈得上其他会计理念。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较易发生掩盖经济实质,虚假反映交易本质的行为,因此本文将着重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举例分析。非货币换的“商业实质”即: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
例1,判断举例
甲企业用存货与乙企业生产设备交换:
存货流动性强,变现快;设备较长时间才能为企业带来现金流量,两者产生现金流量的时间相差较大,具商业实质。
甲企业用未到期的国库券与乙企业的房屋交换后再出租:
国库券利息可定期获得,无风险,而房屋租金要依赖于承租人的财务和信用状况,风险较大,两者产生现金流量的风险相差较大,具商业实质。
例2,综合举例
甲公司用库存商品――家具与乙公司库存商品――电脑进行交换。家具账面价值16万元,公允价值13.5万元,电脑账面价值13万元,公允价值13.5万元。换入资产按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其入账价值。
甲公司分录:
借:库存商品――电脑135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2950
营业外支出 25000
贷:库存商品――家具16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2950
乙公司分录:
借:库存商品――家具135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2950
贷:库存商品――电脑13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2950
营业外收入 5000
家具和电脑在未来现金流量时间上相差较大,具商业实质。由于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是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确定,则产生营业外收支;如使用历史成本核算,则不会产生营业外收支,差额进换入资产的入帐价值。
实质重于形式的核算原则留给会计人员更多职业判断的余地。会计人员面临着如何运用职业判断,对会计业务进行恰当处理和客观公允地揭示问题,按实质而非形式反映会计信息。
3.重要性原则的衡量方法
(1)规模方法。指某项目与其他相关变量的相对大小。如某交易或事项的当期金额或对未来影响不少于税后净收益的10%~15%,则认为是此项目是重要的;如交易或事项的当期金额或潜在的效果占税后净收益的5%~10%之间,其重要性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2)变化标准方法。是对两个会计期间中项目的趋势或变化的影响进行评估。需考虑项目的性质,如是否收益确定的决定因素,是否不经常或非常项目,是否或有事项,是否以现有事实和环境来确定等。
重要性原则能够指导会计人员提供较为精确的与报表使用者最相关的报告。
三、结论
新准则中的会计原则发生了一些变更,反映了国家会计政策的改革方向。会计人员应把握会计政策的变更方向,领会变更的意图,更好地在实务中执行。
本文对三个会计原则的研究可供会计人员在实务操作中更好地把握尺度,记录会计事项更真实可靠,反映内容更重要的会计信息,提供使用者更有用的财务报表。
参考文献:
[1]朱学义教授:“会计理论研究”课程讲义
[2]企业会计准则.2006 P2
[3]郑庆华 赵耀: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分析[M].2006,P5-6
[4]艾哈迈德・里亚希-贝克奥伊:会计理论[M].2004:5,P173-175
【关键词】 绿色会计 原则 内容
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下,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着眼于自然资源和谐利用的问题,更加强调在自然资源使用上的公平问题,这样就必须将会计主题的视野扩大到会计同环境之间的关系上,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社会生态环境都反映到会计模式中,来计量和揭示会计主体的活动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的经济后果。在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关系紧张的的局面下,为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正确处理长期社会效益与短期经济效益的关系,使全球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绿色会计应运而生,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 绿色会计的内涵
绿色会计(Green accounting),也称环境会计(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是指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它是会计学和环境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绿色会计是在修正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将会计和自然环境相结合,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对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和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一种会计理论和方法。它主要反映、报道及考核企业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成本价值,全面反映自然资本和企业社会效益,是会计学科新兴的一个绿色分支。其分为三部分,一是自然资源损耗成本,二是环境污染成本,三是企业资源利用率和产生的环境代价的评估。
绿色会计的实质是要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牺牲环境质量的代价,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方法有机结合,即在生产成本中,要将废物处置费用计算在内,避免将这一笔本应由企业承担的隐蔽而沉重的费用转嫁给社会,以减少公共费用的开支。
绿色会计因其将环境因素纳入核算范围,因此也具有了一些独特的特征:一是不确定性。环境问题具有多样性,在资源利用方面也非常复杂,因此绿色会计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二是周期难以计量。绿色会计涉及环境因素的经济业务不像一般的经济业务周期很短、业务较为单纯,环境经济业务的周期很难计量,并且具有很大的复杂性;三是研究方法多样。绿色会计不再仅仅涉及经济学与数学的计算,还涉及社会学、环境学等学科;四是报告信息多面性。绿色会计报告既应揭示财务信息,也应揭示非财务信息,如企业的环境目标及执行情况,企业对于治理环境所采取的措施等。
2. 绿色会计原则
2.1政策性原则
即在进行绿色会计核算时要体现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的要求。
2.2社会性原则
绿色会计要揭示企业对资源环境的责任,必须要求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考虑企业的业绩。对企业的评价,应以能在企业内部使社会收益与社会费用相配比的社会利润为标准。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仅要为企业内部服务,而且要有助于宏观管理和调控。
2.3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即我国绿色会计的构建不能全盘沿袭,应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和完善。
2.4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原则
即政府会计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必须对企业最低限度的披露作出明确的和强制性的规定。当然,如果企业主动地披露尽可能多的环境信息,政府及社会公众应给予支持和鼓励。
3. 绿色会计核算的内容
绿色会计核算内容是以全新的绿色环境经济理论为基础的,是社会绿色经济核算发展必然产物,它更强调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有偿使用,具体而言其核算内容主要有:
3.1自然资源损耗
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超耗成本和“自然资本”消耗成本。前者指企业在生产、储存、运输等环节中对自然资源超定额消耗的损失;后者指除人造资本以外的可用货币计量的自然资源。2005 年在埃塞俄比亚南部,一群狮子白昼频频袭人,迄今已咬死了大约 20 人。这件事看上去好像跟生态环境没任何联系,但仔细看,惨剧的根源原来是过度伐木。狮子走出森林,白昼吃人,过去在埃塞俄比亚是十分罕见的。但近年来,埃塞俄比亚南部地区的森林遭到过度砍伐,吉布河谷甚至闹起了旱灾,狮子所赖以生存的栖息地遭到破坏。这是酿成狮子吃人悲剧的根源。由这个例子看伐木企业对大自然资源无限度的索取,甚至过度的索取,不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会计计量,即绿色会计,带来的后果不单单是企业经济效益没有持续增长,反而使企业赖以生存的原材料遭到短期内不可再生的状况,直接导致企业原材料供应短缺。由此可见,实施绿色会计对环境的保护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3.2环境污染损失
主要指由于资源消耗失控、重大事故、三废排放等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损失,如农田,渔塘及淡水、自然景观、工农业、居民生活区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其损失数据可根据赔偿费及罚款按历史成本原则计价,也可按重置成本核算取得。
3.3环境保护支出
反映企业对环境保护所作贡献,包括在“三废”处理、控制、补救和减少自然资源耗费,美化工作、生活环境的各项支出,具体可以通过以下账户来进行归结核算。投入资本; 业务费用; 研究与开发费用; 环保行政与规划费用; 补救措施费用; 复原或回收费用。
3.4环境保护收益
反映企业从环保中所获取的收益。通过对收益的核算,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环保支出效益情况,从而鼓励与鞭策企业改善环保工作收益,它主要包括:企业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及对这些产品减免税收所得到的收益;企业的绿色产业计划对各项投资的吸引;消费者因乐意消费该企业的绿色产品而导致的利润上升,以及股票价格上升而带来的收益;企业实施环保措施后所带来的一系列无形资产、社会效益及政府奖励。
参考文献:
[1]盛宝柱.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绿色会计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1,(5) 03~15.
[2]刘洁卉.建立绿色会计的必要性和措施[J].财会月刊,2010,(4) 63~65.
[3]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增补版[M].1.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2~60.
[4]吴伟仁.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M].1.天津:百花文艺出版杜,2010:29~40.
[5]王进芳.对诺思洛普弗莱原型的误读与反思[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0,(9) 36~42.
【关键词】 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原则;成本法;权益法
长期股权投资是为长期持有被投资单位的股份,成为被投资单位的股东,并通过所持有的股份,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或为了改善和巩固贸易关系,而持有的、不易变现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的种类不同,其核算方法也不同。即使同一种核算方法在不同的情况下,也有不同的账务处理。这种情况使很多会计工作者和学者不能正确和熟练掌握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要想做好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和学习工作,除了实践以外,还应掌握长期股权投资账务处理背后所反映的会计思想,体现的会计原则。这样才能从本质上做好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以不变应万变。
一般会计原则是具体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的标准。一般会计原则可分为三类:即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在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中,主要体现这三类原则当中的以下几点会计原则。
一、重要性原则――成本法和权益法的选择
重要性原则是指在选择会计方法和程序时,要考虑经济业务本身的性质和规模,根据特定经济业务对经济决策影响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会计方法和程序。
依据对投资单位产生的影响,长期股权投资可分为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和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四种类型。作为起修正作用的重要性原则决定了在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根据投资份额占被投资企业表决权股份的不同而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通常情况下,企业对其他单位的投资占该单位有表决权资本总额的20%以下,即认为无控制、无共同控制或无重大影响;50%以上即认为是控制,此时会计核算采用成本法;企业对其他单位的投资占该单位有表决权资本总额的20%~50%时,即认为是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此时采用权益法进行会计核算。但新准则同时又规定,若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被投资单位为其子公司,投资企业应该将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
二、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反映的会计核算原则
(一)历史成本原则――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如有变动,除有特殊规定外,不得调整账面价值。按照此原则,企业的资产应以取得时所花费的实际成本作为入账和计价的基础。根据此原则,在成本法下以支付的现金,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与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直接相关的费用、税金及其他必要支出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其账务处理示例如下:
例1:A公司购买B公司股票,每股购买价格为5.1元,购买了100万股,又支付了3万元的税费。则初始投资成本应为
5.1×1 000 000+30 000=5 130 000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 5 130 000
贷:银行存款 5 130 000
(二)配比原则――长期股权投资中应收股利的账务处理
配比原则是指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配比。这一原则是以会计分期为前提的。当确定某一会计期间已经实现收入之后,就必须确定与该收入有关的已经发生了的成本和费用,这样才能完整地反映特定时期的经营成果,从而有助于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
配比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比,即将收入与对应的成本相配比;二是时间配比,即将一定时期的收入与同时期的费用相配比。
在长期股权投资不同时点,对应收股利的确认和计量尤其体现了这一原则。
1.长期股权投资购买时的价格包含已经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续例1:如果购买价格5.1元中含有B企业已经宣告发放但尚未支付的0.1元股利的处理。A企业在2007年2月15日购买B企业的股票,B企业已在1月15日宣告分派股利,每股0.1元,以2月28日股东名册为准。
0.1元股利是B企业2006年赚取的收益,所以B企业将这部分股利加入到A企业的购买价格里。根据配比原则,0.1元的股利A企业不能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也不能作为投资收益,应作为应收股利处理。
初始投资成本=(5.1-0.1)×1 000 000+30 000=5 030 000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 5 030 000
应收股利 100 000
贷:银行存款 5 130 000
收到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 100 000
贷:应收股利 100 000
2.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有两种不同情况。
(1)股利分派日与股票购买日相近
例2:A企业向B企业投资,2007年2月15日购买B企业股票,B企业2007年2月28日宣告分派股利。根据配比原则,因为B企业发放的是2006年的股利,这部分经济利益的流入与A企业投入B企业的资本无关,不存在因果关系,并且2月15日A企业在购买股票时未支付这部分款项,所以应该冲减投资成本。此时账务处理应为: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
(2)股利分派日与股票购买日相远
例3:2006年1月1日,A对B投资。2006年12月31日B企业宣告净利润10万元(A企业不做账务处理),2007年1月15日宣告分派6万元的股利。根据配比原则,因为2007年宣告分派的股利是2006年赚取的收益,应确认为投资收益。此时账务处理应为:
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
虽然两种情况下账务处理不同:投资赚取的应计入投资收益,不是投资赚取的应冲减投资成本,但其反映的会计核算原则是一致的,都体现了配比原则。
三、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反映的会计核算原则
权益法,指投资最初以投资成本计价,以后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权益法通常对长期股权投资而言。在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随着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而变动,包括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以及其他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变动。权益法下,会计核算主要反映了以下几点会计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以公允价值计量初始投资成本
客观性原则也称真实性原则,是财务会计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指企业的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必须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为了防止某些企业利用股权投资差额调节利润,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和利润水平,新准则在长期股权投资计量方面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用投资企业占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来反映其所占有该企业的份额,并规定,当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时,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而当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时,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其账务处理示例如下:
例4:A企业以300万元对B企业进行投资,占其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30%,对B企业具有共同控制权。投资时,B企业的可辨认资产公允价值为2 600万元,负债总额为1 400万元。则A企业占B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为:
(2 600-1 400)×30%=1 200×30%=360(万元)
由于其初始投资成本为300万元,小于应享有B企业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360万元,则应将其差额60万元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投资成本) 60万元
贷:营业外收入 60万元
在上例中,如果B企业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900万元,则A企业应该享有B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为:900×30%=270(万元)
由于A企业的初始投资成本为300万元,大于应享有B企业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270万元,则不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这样就避免了一些“股权投资差额”较大的上市公司利用分期摊销差额来调节利润,减小了企业操纵利润的空间,也使企业的会计核算更加简洁、客观真实。
(二)权责发生制原则――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所有者权益的变动
长期股权采用权益法核算时,权益法强调控股公司与附属公司之间的经济实质关系,即它们在会计上已经构成了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在被投资企业取得利润后未分派股利的情况下,因为被投资企业的股东权益增加了,所以投资收益应在被投资企业发生利润或亏损时确认入账,而不需等到被投资企业实际支付股利时才入账,这一做法更符合权责发生制的要求。为了能及时、真实地反映公司在被投资公司所拥有的权益,就不能将附属公司支付的股利看作控股公司的投资收益,而应将它视为控股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部分变现,因而应是部分收回在附属公司的投资。
例5:A向B投资35万元,年末B企业获利10万元,A占30%股份,做如下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3万元
贷:投资收益 3万元
如果年末B企业为亏损,应做相反分录。
如果下一年B企业分派股利6万元,因A占30%,所以分得1.8万元股利
借:应收股利 1.8万元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1.8万元
(三)及时性原则
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比如:受资企业资本公积变动了,投资企业的投资也随之调整。这一点体现了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会计信息应当及时提供的会计原则。
续例5:B企业资本公积增加20万元,A企业做如下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损益变动 6(20×30%)万元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6万元
(四)配比原则――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
根据配比原则,无论是成本法还是权益法,长期股权投资在处置时,都是按实际取得的价款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损益,并同时结转已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续例5:A企业以40万元将此股权卖出,其他条件如上叙述。
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35+3-1.8+6=42.2万元
借:银行存款 40万元
投资收益 2.2万元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35万元
――损益调整 1.2万元
――其他损益变动 6万元
如果是以50万元卖出,就有投资收益=50-42.2=7.8 万元,会计分录同上。需要注意的是,还应同时结转原记入资本公积的相关金额,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五)谨慎性原则――长期股权投资减值
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长期股权投资期末应该进行减值测试,将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进行比较。如果账面价值低于可收回金额,应该计提减值准备。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长期股权投资期末计提减值准备这一要求,恰恰是谨慎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长期股权投资计提减值准备时的会计处理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四、两种核算方法的异同
通过上述两种不同方法的示例分析,可以看出成本法和权益法的异同点。
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首先成本法和权益法下“投资成本”明细科目的核算都体现了客观性、真实性和谨慎性原则;其次是两种方法对投资收益核算都体现了配比原则。具体而言:对于被投资企业宣告的现金股利属于投资企业投资之前实现的盈余会计处理,体现了收入和成本配比,在确认投资收益时的时限要求则体现了时间配比。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成本法核算主要在于合理确定投资后将来可能收回的投资成本,因此只设置一个科目核算其投资成本;权益法核算主要在于确定投资后应享有的被投资企业的股东权益和责任,因而设置了明细科目分别核算其投资成本和损益及变动。成本法注重的是初始投资成本,受资企业的其他变动投资企业一般不做调整。权益法注重受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只要受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变动了,投资企业也会随之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 戴明德.财务会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基建会计原则 交通建设 影响
引言
在交通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工程项目众多、路网资金集中的特点,发挥基建会计的作用,非常必要。相关部门要严格监督、认真核算,帮助提高各项工程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交通建设中加强基建会计作用的意义
1.1什么是基建会计
基建会计,是应用于基本建设领域的一种专业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财经制度为依据,运用专门的方法,对基本建设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的、完整的、系统的核算,提供全面的、真实的会计资料,并进行分析和监督,以便加强基本建设经济管理,促进提高投资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1.2基建会计在交通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按照经济规律要求,国民经济的一切部门,都必须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在交通建设领域,为了了解各项费用开支情况,掌握财产、资金的占用和使用情况,必须运用基建会计,来进行经济核算,同时还可以了解建筑成本和交付使用财产成本的升降情况,以便合理、节约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另外,对投资效果也能起到考核作用。所以,基建会计也是全面实行经济核算、促进交通建设单位,提高投资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
二、交通建设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行为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既受广泛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管理机制等内部环境影响。在交通建设会计实务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基本建设投资和基建规模有效控制不力
由于基本建设单位,对建设资金有越来越强烈的需求,就可能为争争项目、投资,搞计划外项目,不科学地扩大基建的投资规模;实行不合理的建筑市场竞争,核算建设成本不严密,投资包干责权利关系不清,开支标准不明确等。从根本上,建设单位的这种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对国家宏观基建规模的控制,十分不利。
2.2领导意志作用
实施首长负责制,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例如,领导意志替代规章制度,容易造成监督失控、决策失误等。
2.3内部管理机制不严
在会计部门的内部,核算制度不严、会计规章制度不全、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都会对建设单位的基建投资的完成情况带来影响。
2.4会计人员个人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
会计从业人员,不了解工程建设相关知识,未能突破传统会计工作的局限性。例如,工程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等一系列的程序。这样一来,就很难履行监督核算的职责,对工程预、结算的审核,工程的材料用量及各种费用支出是否合理,都无法给出科学的判断。对于提高投资效益、加强投资利用是非常不利的。
三、如何在交通建设中充分发挥基建会计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其中一个转变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过去的靠投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转变为讲效益、集约型的增长方式。可见,投资效益越来越成为基本建设财会管理,乃至整个经济工作的中心环节。要充分发挥基建会计的作用,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参与建设项目的论证,参与合同的签定,当好领导决策的参谋
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即对建设项目的各项社会环境、经济效益、有关技术等指标,进行全面的决策论证,对项目建成投产后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给出科学的评价和预测,这是工程造价控制建设的重要阶段。所以,要想使基本建设的投资效益提高,首先就要把好计划、决策、设计关。要想使决策的正确性得到保证,就要求会计人员,能够科学合理地分析、预测、调查,对项目的经济、财务、社会效益,进行分析、评价、计算、比较,利用自己掌握的比较齐全的各项基本建设指标数据的特点,加上必要的调查研究,对工程造价的成本进行事前分析,以将建设规模和标准确定下来,帮助决策者从中选择最佳的建设方案。同时,会计人员还要参与合同的签订,在合同签订过程中,提供科学、全面、准确的数据信息,给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基础和数据支撑,保证合同的顺利签定。
3.2做好工程开工前、施工中的管理和监督
会计人员参与招、投标工作,就要了解招、投标的全过程,就必须参加有关的各种会议,以此了解工程的预算价格、工期、特点、承包方式,了解施工队伍的财力、物力、人力情况,可以从财会角度,对结算办法以及与财务有关的条款,提出合理的建议。同时,会计人员还要积极的参与签订各种经济合同。因为各种经济合同最终的执行者,还是会计人员。合同一经签订,会计人员就要据以付款及结算。为了审核合同在关于经济方面的条款,是否符合财经纪律、财务制度以及国的家有关规定,就要做到审核手续完备,避免经手人因不熟悉有关财务方面的规定,在结算方式等条款上,出现漏洞,造成经济损失。在通过招、投标确定各种经济合同及施工单位后,工程项目进入施工实施阶段。
在工程项目实施阶段,投资强度远高于其他阶段,这样就要求会计人员,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来。既要保证工程建筑的资金足够,不致因资金供应不足,或不及时,而使工程的建设进度受到影响;又要尽可能占用较少的资金,减少资金筹措困难,使利息支出减少,这是基建会计在施工阶段,工程投资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所以,会计人员在工程施工中应做到:做好算账、记账的日常核算工作,建立和健全会计核算制度。日常一切开支,均以合同和计划为依据,对确实需要而不违反财经纪律的超预算支出,一律补办审批手续,坚持严格把关影响投资效益和违反制度的开支。
3.3对工程竣工后的核算及配合审计部门对工程进行结算
每一个基建项目竣工后,决算都必须要进行,都要经过有关审计部门审核后,再通过会计人员进行结算。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与审计监察部门积极配合,提供出必要的财会数据。工程造价确定以后,要分析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报表。通过分析,可以找出问题,查明原因,并总结经验,为下年的决策和工作,提供建议参和考。基建会计还要配合审计人员,在编制和核算竣工财务决算中,严格执行财经法规,强调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成本管理的准则和制度,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将建设费用和其他费用的界限给出明确划分,保证交付使用资产建设成本的完整、真实和准确,从而使建设项目成本降低,进而使投资效益得到提高。
3.4提高基建会计人员素质与业务水平
基建会计工作,要转变旧有观念,不仅会计专业知识要掌握,同时,还要掌握多种科学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如经济学、法律、政策、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把财会工作,逐步转向对建设投资的全过程的核算、控制、决策、监督和反映。所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掌握预、结算的基本知识,以及不断变化的取费标准。随时了解市场行情,以便对进货渠道、工程造价、材料质地等信息有及时全面的了解。加强会计日常核算和管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准确,完善基本建设资金核算管理。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基建会计工作向深度、广度进一步发展,才能使基建会计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基本建设投资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余庆.基建会计接轨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交通财会,1993,(07)
[2]梁晓红.浅析基建会计核算中的几个问题[J].商场现代化,2010,(05)
[3]蒋茵.基建会计教学改革的探讨[J].财会月刊,1995,(05)
[4]陆时希.不能轻视基建会计工作[J].财会通讯,1997,(12)
(一)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制定导向的区别
国际会计准则是由国际会计原则委员会(IASB),并得到全球公认的、处理各国在跨国经济往来时执行的统一的会计标准,用于规范全世界范围内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会计运作的指导性原则。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监督和管理下制定的会计研究公告和意见书。
会计界普遍认为,国际会计准则是以原则为导向的准则制定模式,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是完全的以规则为导向的准则制定模式。但笔者认为,国际会计准则虽然倾向于提供原则和方向上的指导,但还是嵌入很多具体而详细的会计规则。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是以规则为导向的,但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是建立在FASB的会计概念框架上的,会计概念框架则是一套指导性的原则。不同的是,美国的准则发展过程中包含了过多规则性的详细要求。比如,对收入确认,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规定收入确认必须要满足两点要求:一是收人是已经实现的或可实现的,二是收人已赚取。如果是特殊行业,收人确认可以不满足这两点要求。对于长期的建设性合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规定,可以在工程建造过程中确认收人;对于矿产资源,在矿产开采出来时,即可确认收人;对于分期付款销售方式,只在收到货款时确认部分收人。而国际会计准则在收人确认准则方面的规定要少的多,一般只要商品附着的风险和收益转移了之后就可以确认收入。
(二)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融合和转换
随着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开始实现趋同或相互转换。2002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达成并签署了一项谅解备忘录,这项谅解备忘录被称为诺沃克协议。协议的核心是短期趋同计划,即双方将在2003年完成主要差异的确认,并对这些差异按照最有利于减少或消除的方式进行分类,然后再对如何减少或消除这些差异展开研究,争取在.2005年之前减少或消除这些差异,实现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相互间的不断趋同。诺沃克协议为实现全球会计准则统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使国际资本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两套会计标准有望最终走向统一。第一个趋同准则是商务合开,这一准则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FAS141R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ffRS3的趋同修订。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在酝酿第二个趋同准则。
二、两项准则在国际经济中应用的变化对我国国际会计教学的影响
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美国的会计技术在国际上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所以,我国会计教育中涉及国际会计教学时,往往以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为主,同时,我国国内的英文原版教材基本上都是美国的会计教材,也以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为基础编写。但是,随着欧盟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上对于国际
会计准则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同时,我国的会计准则也逐步和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比如,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实质重于形式准则就体现了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现代会计教育工作者要把教育塔养全球性的会计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以某种形式使用国际会计准则,而我国的国际会计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和国际会计的实际应用上有一定的偏离。如果不把国际会计准则加人到国际会计专业的日常学习中,那么我国的会计国际化教育就会有较大的缺失。将国际会计准则引人会计教学中,就涉及到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和方式,是把国际会计准则作为一个单独的课程进行开设,还是将相关内容分散作为现有会计教学进行补充,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三、美国的做法及我国国际会计教学的应对措施
在国际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要考虑以某种形式引入国际会计准则。笔者对美国的做法进行简单介绍,并提出我国的应对措施。
(一)美国会计教育引入国际会计准则的方法
美国日常会计教学引入国际会计准则有三种方法。一是单独设置一门介绍国际会计准则的课程,但是教学课程体系中的其他课程不变;二是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所有教学过程中,分散引人国际会计准则内容;三是将以上两种方法融合在一起的课程设置方法。有些会计教育机构(比如大中专院校或会计学院、会计技术培训机构等)设置单独的国际会计准则课程,其主要内容在于比较公认会计原则和国际会计准则这两种会计准则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使学生在学习了美国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两种会计准则的辨识,深人了解国际会计准则。这种课程一般在硕士学位的学习中开设,可以是必修也可以是选修。这种做法比完全的课程上的整合要容易。但是学生在学习之前必须要有全职的工作经历,或者在学习课程之前要事先有会计实习经历。
笔者认为,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分散引入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是相对比较合适的做法。以各种形式讲解的课程,凡是遇到与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相关的内容时,由任课教师讲述这些联系和区别。国际会计准则一般会涉及到税收、会计信息系统和其他与会计相关的课程。
(二)我国国际会计教学的应对方法
1.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嵌入“国际会计准则”课程。“国际会计准则”课程应安排在财务会计课程之后,并且最好同时和高级财务会计同时开设。因为学生在学习完我国的财务会计后,再学习国际会计准则会比较容易接受。在学习高级会计的同时学习国际会计准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深人地了解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原因以及准则制定导向。独立设置国际会计准则课程有利于学生对国际会计准则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但这种做法也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对教师而言,大大增加了教师备课和授课的难度。俗话说“术业有专攻”,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研究方向,有些可能对金融问题研究比较透彻,有些对国家政策有独到的见解,但由于国际会计准则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会涉及到经济和管理的方方面面,这样无疑会增加任课教师的负担。其次,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的会计准则以及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中有些内容重合,然而,为了课程的完整性,国际会计准则中还是会将这些内容重复编人并讲授,这同样会造成学生负担增加,教师负担增加,造成课时和师资力量的浪费。
2.将国际会计准则知识整合人课程体系。即将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分散后补充到相关章节中。我国国际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的内容除了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还要学习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在讲授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同时,将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整合在各科的学刁中是可行的。但将国际会计准则整合在整个课程体系中需要较高的投人,这种方法要求所有的会计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师都必须要懂得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的引入对他们研究的特定领域的影响。如果不想扩展课程总数和总的课时量,必须考虑有些课程应该从现有课程体系中剔除出去,而另一些课程应该缩减课时。
阎德玉:本校会计系教授,1941年出生。
为适应建立巾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中国大陆于1992年11月30日了《企业会计准则》并自1993年7月1日起施行,早在1971年(民国60年4月30日)台湾地区修正通过了《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共6部分56条。①此后台湾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又对前会计评议委员会所的《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加以增删修订,于1982年(民国71年7月1日)作为财务会计准则公报第一号公布了《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汇编》,1981年10月18日又进行了修订。
一、会计准则制定实施比较
海峡两岸会计准则的制定动因、制定机构、时间和适用范围均有一定的差异。
中国大陆制定会计准则的动因是: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会计核算标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并明确其制定根据是“会计法”,台湾会计准则的制定,与美国一位会计师1970年访问台湾时,就如何发展台湾的会计事业提出的三项建议(制定会计原则,颁布查帐准则,拟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无不有直接的关系,但其根本动因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从准则制定机构比较,中国大陆的会计准则由政府部门(财政部)制定,同时成立由各方面代表参加的会计准则评审委员会,作为财政部制定和实施会计准则的咨询机构。台湾的《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汇编》是由台湾会计师公会财务会计委员会公布和台湾会计研究发展基金会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修订。由政府制定和实施,其优点是:使会计准则具有行政法规的性质,可以增强实施的力度,提高实施的效果。但也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为“会计准则不仅是审慎推理与实证研究之成果,亦是政治行为之产物。”②由财政部制定准则可能会产生过度体现财政立场与利益,兼顾协调其他方面的立场与利益不够。从台湾会计准则公布与修订机构的人员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台湾制定机构的民间性,参加人员的代表性,对于会计准则的技术性和科学性有一定的保证,对于协调兼顾各方利益具有制衡作用。但是,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计划的科学、制定程序的严谨、审议严格规范相比,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尚需进一步借鉴与学习。
台湾会计准则制定的时间比中国大陆制定实施会计准则要早21年。这个时间差距意味着什么?至少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会计发展水平的差距。世界各国或地区制定会计准则的时间有先有后,但其先后顺序与其经济发达程度、推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先后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一事实进一步证明了会计准则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
中国大陆《企业会计准则》明确了适用范围,即“适用于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企业”。台湾的《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汇编》未明确适用范围。这里首先要研究应不应该明确适用范围?从道理上讲,任何一项规则都有其规范约束的对象,如同足球规则适用于足球比赛一样,会计准则亦应明确适用的范围。如何确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一种选择是“所有企业”,另一种选择是“部分企业(如上市公司或一定规模的企业)”。笔者认为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应根据会计准则的内容而定。对于“能置之四海而皆准,行之万世而不移”的会计准则内容,③如大陆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台湾的《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汇编》均属此类,应适用于所有企业。而像台湾财务会计准则公报第二十一号:转换公司债之会计处理准则,就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企业。最近,中国大陆以财政部文件形式的《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明确规定:“上市公司从1997年1月1日起执行,其他企业可暂不执行。”
二、基本会计准则架构比较
《企业会计准则》共10章66条,其架构由三大基本部分组成:总则与一般原则;会计六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原则;财务报告。《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汇编》共7章58条,其架构与《企业会计准则》相同,亦可分为三大基本部分:基本原则;资产、负债、业益(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损益计算;财务报表。
两者基本架构的主要区别有以下两点:
(一)会计要素的划分
《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亦称财务报表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个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静态要素亦称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费用、利润为动态要素亦称损益表要素。《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汇编》仅明确了资产、负债、业益三要素,在“损益计算”中涉及到收入、费用、利润,但没有作为独立的会计要素予以明确,世界各国或地区对会计要素的划分不尽相同,如美国就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权益、业主投资、分配给业主、综合净利、收益、费用、利得、损失十个要素。十个要素亦分成两大类。第一类包括资产、负债及权益三要素,是描述某一时点资源及资源请求权的金额,亦称静态要素。其他七项要素则描述在特定时期内影响企业的交易、事项与状况,亦称动态要素。大陆对会计要素的划分体系与美国会计要素的划分体系基本相同,只是美国对动态要素的划分更详尽一些,因而更确切一些。
(二)财务报告与财务报表部分
《企业会计准则》第九章为财务报告,其内容“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者现金流量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
《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汇编》第六部分为财务报表,其内容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业益变动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及其附注。
两者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1.财务报告与财务报表的范围有别,前者大,后者小。“编制财务报告的各种目的,而不仅以财务报表所传输的信息为限。虽然编制财务报告的一些目的,基本上和财务报表相同,但某些有用的信息用财务报表传输较好,而某些信息则通过财务报告提供比财务报表更好,并且有时只能用财务报告来提供。”④
2.财务报表种类的区别。台湾将“业益变动表”(或者保留盈余表)作为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并列的报表。“业益变动表”或者“保留盈余表”有编制的必要,但从报表之间的关系看,它们只能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的附表,对主表中的某些项目作更详尽的反映。大陆对财务状况变动表作了较灵活的规定,即亦可编制现金流量表。台湾在《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汇编》中,没有提及现金流量表。但是,海峡两岸在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中,都已用现金流量表取代了财务状况变动表。台湾已于1989年12月28日以财务会计准则公报第十七号公布了“现金流量表”准则。大陆也于1995年4月21日了“现金流量表准则(征求意见稿)”。
海峡两岸用现金流量表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的作法,事实上是受美国影响、向美国学习的结果。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7年了“现金流量表”准则公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92年12月了“现金流量表”准则,被代了于1977年10月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准则。可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都具有重大影响。
三、基本原则的比较
《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汇编》第一部分为基本原则,《企业会计准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一般原则为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包括的主要内容是:会计基本假定和会计一般原则。
(一)会计基本假定
《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汇编》的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第七条的内容,实质上分别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货币计量并币值稳定、会计期间四项基本假定。
《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的内容,实质上分别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货币计量并币值稳定四项基本假定。
两者都有四项会计基本假定的内容,在准则中都没有使用“基本假定”概念。
早在50年代末,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理事会就关切基本假定的研究,1958年,该会的一个特别研究项目委员会应用了三个基本名词:假设(Postulates)、原则(Principles)和规则rules)。美国多数学者认为基本假设是来自环境而比原则更为基础的会计概念。1961年美国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号“会计的基本假设”是研究会计基本假设的代表著作。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89年7月公布的《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结构》中,“基本假定”为其单独的一节,具体描述了权责发生制、持续经营两项基本假定。在1975年1月公布,1994年11月格式重排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会计政策的揭示》中,明确提出:“持续经营、一致性和权责发生制是基本的会计假定。当财务报表遵守了基本会计假定时,就不需要对这些假定作出揭示”。⑤
在现实的会计理论研究、会计教学、有影响的会计准则中,都是明确与广泛使用“会计基本假设”概念的。笔者认为:海峡两岸的会计准则都应鲜明地使用“基本假设”概念,将现有条款的内容作为对各项基本假设描述的组成部分。这样,既体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又能将会计理论研究、会计教学、会计准则制定三者相互协调与结合。
(二)会计一般原则
无论是理论的探讨,或者是准则的制定,关于会计一般原则包括的内容,至今尚未取得共识。
《企业会计准则》中,从第十条至第二十一条,分别为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可理解性(充分表达)、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谨慎原则(稳健性)、历史成本原则、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重要性等12项一般原则。
《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汇编》中,第六条、第八条与第十条、第九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分别为历史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稳健性(审慎性)、一致性、可靠性、及时性、权责发生制、实质重于形式等8项一般原则。此外,第四十四条为配比原则,第四十六条为区分资本支出与收益支出原则,共计10项。
经过比较,归纳如下几点:
1.两者的共同点,都有可靠性、一致性、及时性、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稳健原则、海峡两岸的基本会计准则,都未明确列出一般原则的名称,都只是对各项一般原则作了具体的描述。
2.《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汇编》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而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国际会计准则中亦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如果信息要想忠实反映它所拟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那就必须根据它们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不是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的反映。交易或其他事项的实质,不总是与它们的法律或设计形式的外在面貌相一致的。”⑥
3.《企业会计准则》中有相关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三项原则,而在《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汇编》中没有。在国际会计准则中有相关性、可比性、可理解性。论述相关性时,强调“为了使信息有用,信息必须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信息的预测作用和确认作用是相互联系的”。⑦论述可比性时,强调“使用者必须能够比较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以便明确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变化趋势”。“可比性这一质量特征有一个重要的含义,即应把编制财务报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这些政策的变更以及变更的影响告诉使用者”。“对可比性的要求,不应混同于单纯的统一性,并且不应允许成其为引进经过改进的会计准则的一种障碍。”⑧论述可理解性时,强调“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的一条基本质量特征就是要让使用者便于理解”。⑨
4.《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汇编》将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配比原则未作为一般会计原则的内容,而是作为财务报表要素(会计要素)的确认原则。这种处理方法与最新国际会计准则是相同的。国际会计准则在《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结构》中的第95段论述费用确认时强调了“配比原则”。第96段、第97段强调了“区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原则”。⑩
根据上述归纳的4点,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海峡两岸关于会计一般原则的内容,通过学术交流可以求得认识上的一致。我个人认为以直接关系到财务报表质量特征的会计准则,作为一般原则的内容。并鲜明地标出各项一般原则的名称。
第二,大陆应增加“实质重于形式”一般原则;台湾应增加“相关性”、“可比性”、“可理解性”三项一般原则。
第三,《企业会计准则》应将配比性、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两项原则,从会计一般原则中移至会计要素(费用)确认原则之中。
如果按上述想法改进之后,列入会计一般原则的内容有了一个规范的标准;既能使海峡两岸的会计一般原则统一起来,又能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一致。
四、三项具体内容的比较
三项具体内容的比较,包括资产确认、流动负债和资本公积。
(一)资产确认准则比较
《企业会计准则》第二十二条:“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汇编》第十六条:“资产系指企业透过交易或其他事项所获得之经济资源,能以货币衡量并预期未来能提供经济效益者”。
确认计量资产有四个要件:1.资产的实质是经济资源;2.作为一项资产,必须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3.可以用货币计量;4.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的经济利益。
台湾的资产确认准则全面包含了资产确认的四个要件。而大陆的资产确认准则缺少“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的经济利益”要件。企业取得和运用资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因此,在大陆资产确认准则中应加进这一要件。
(二)流动负债准则比较
《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汇编》第三十条:“流动负债为将于一年内以流动资产或其他流动负债偿还者。但营业周期长于一年者,得改以一个营业周期作为划分流动及非流动之标准,采用该项标准时,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企业会计准则》第三十六条:“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预付货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等……”。
两者比较,其主要差异在于台湾的流动负债准则强调了“以流动资产或其他流动负债偿还”。美国的会计书籍亦强调“流动负债系指可以合理预期需动用流动资产,或产生其他流动负债加以偿还之负债”。(11)
这里需要讨论的问题是:流动负债是否必须用流动资产或新的流动负债来偿还?中国大陆会计制度改革之前,企业的资金实行分口管理与控制,要求流动资金来源对应流动资金运用,两者保持平衡关系,其流动负债偿还(减少),必须是流动资产减少或者是另一项流动负债增加。但是会计制度改革之后,企业的各种资金可以融通使用,长期负债可以形成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亦可以形成长期资产。因而流动负债并不强调用流动资产或产生流动负债偿还。大陆有的企业用长期资产或长期债券投资作抵押取得银行短期借款,到期无力归还时,按合同规定处理抵押品归还借款的作法就是例证。
笔者认为,作为流动负债确认准则,应强调其偿还期,不应强调用什么偿还。在各种金融工具广泛使用的今天,更应如此。
(三)资本公积金准则比较
《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汇编》第三十五条:“……资本公积包括股本溢价、受领赠与、处分固定资产之溢价、资产重估增值及自合并而消灭公司承受之资产减除负债之债务及对股东给付额后之余额。并在第五十条规定:“处分固定资产之收益应依其性质列为当年度之营业外收入或非常利益,于次年度将该项收益减除其应负担之所得税后之净额,转入资本公积”。
《企业会计准则》第四十条:“资本公积金包括股本溢价、法定财产重估增值、接受捐赠的资产价值等”。
两者的差异是:台湾的资本公积准则包括了处分固定资产之溢价的内容。大陆处分固定资产的溢价或收益,作营业外收入处理,不转入资本公积。
客观地讲,处理固定资产产生溢价或价益,其原因很复杂也很难判定。可能的因素有:原先计提折旧过低;物价上涨所致;处理中卖方处优势地位形成等。
大陆的规定比较简化且易于操作,处分固定资产的收益扣除所得税后的部分,成为可分配的价值。台湾的规定增加了股东权益,处分固定资产的收益扣除所得税后的部分,成为不可分配的价值。
大陆和台湾对处分固定资产之收益的处理方法,都能作出一定的解释,问题在于准则制定者、实务操作者如何选择。
最后,笔者想要说的是:会计观念孕育会计思想,会计思想系统化形成会计理论,不同的会计理论决定对会计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当今世界,既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又是观念快速更新的时代。我们必须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去认识、研究会计问题。
①③朱国璋:《近代会计理论之介绍》(增订本),第146~152页,台湾中华书局,1971。
②(11)(美)KiesoWeygadt,《中级会计学》第8版,上册,姜家训译,第19、509页,台湾西书出版社,1995。
④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论财务会计概念》,姜尔行译,第12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⑤⑩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最新国际会计准则》,浙江会计师事务所编译,汪祥耀主编,第43、21、19~21、35~36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运用状况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1
一、引言
谨慎性原则又叫稳健性原则,是指会计人员在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或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以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以谨慎的态度去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尽可能合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谨慎性原则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是一项具有争议但是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会计原则。
在会计业务处理中,有时会遇到带有不确定因素和复杂因素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处理就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但是由于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有高低之分,其所选择的会计政策不一定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反而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另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判断,最终做出错误的决策。而且,有些时候,企业因为考虑到其自身利益,会做出虚估资产、操纵利润等行为,这将导致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一些国家法律政策的颁布,有时也会对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考虑到会计业务中不同会计原则对会计信息产生的影响,为了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提高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竞争能力,谨慎性原则的采用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谨慎性原则仍然存在被曲解,误用的情况,这另会计业务进行中出现了各种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保证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业务中合理运用,更好的发挥谨慎性原则的作用,就要求在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的同时,改进相关的机制。只有充分了解了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业务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谨慎性原则在实际业务应用中与其他会计原则存在冲突
通过谨慎性原则可以预估可能的损失,但是不能预估产生的效益。这容易造成企业对损失的预算过大,而对收入的计算过少,这将导致企业获得的利润得不到合理的、真实的反映,违背了会计运用中的可靠性原则。谨慎性原则要求尽量提前或当期预估将产生的损失,而延后预估产生的收入,这实际上是对损失和收入的不对称核算,违背了收入和成本费用相配比的原则。
2.谨慎性原则在实际运用中的操作过程中存在问题
谨慎性原则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它是针对会计业务过程中某个时间段,而不是整个会计业务过程。另外,谨慎性原则对会计业务过程中的某些情况应该如何解决缺乏一个客观的标准。比如:按照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对增产减值进行估算,但是并没有明确提出增产减值所对应的时间点,这就导致有的企业仅在某一段时间或者年末对其的资产进行检查,这样操作之后得出的结果显然是不准确的,不能更好体现企业运营情况的,这导致谨慎性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实现。
三、改进和完善谨慎性原则的措施
1.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正确安排各项原则在应用过程中的顺序
在会计业务中运用谨慎性原则时,应避免与其他会计原则产生冲突的情况,并且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会计原则重要性做出判断。企业所提供的信息要有价值,应是对实际情况的反映。所以要求企业提供信息时应该以可靠性原则为主。如果企业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给出实际的运营情况,那么会计工作就丧失了其本来存在的意义。谨慎性原则则应在保证准确性原则的前提下加以利用。其他情况则应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作出判断,不应一味的以谨慎性原则为主。
2.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培训
为了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事务中能得到更好的运用,企业应注意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定期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并实行一定的考核机制,增加大家对会计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要增强会计从业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保持会计人员的诚信和社会责任感,加强会计人员的自我约束力,拒绝会计造假,会计人员自身也应善于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全面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3.强化监督机制,明确滥用谨慎性原则的后果
在企业内部以及政府中建立相关的监管部门,制定相关的监督机制,加强对会计工作者的监督。充分发挥企政府及新闻媒体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监督作用,以防企业在会计核算中滥用谨慎性原则,从中谋取私利。对滥用谨慎性原则的行为,通过公开处罚、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赔偿因提供虚假财务信息造成的损失等手段,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四、结论
作为一项存在争议又不可或缺的会计原则,谨慎性原则体现了企业对损失的一种评估,有利于企业业务的开展,但是在目前的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不同的企业遇到的会计问题也不同,不能一味的采用相同手段盲目运用谨慎性原则。更不可以只应用谨慎性原则而忽略了可靠性原则等其他会计原则。因此,在实际会计应用中,应在努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监管机制的前提下,加强会计人员从业素质的提高,再合理的利用谨慎性原则,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其预警和化解风险的作用,保证正常的经济秩序,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亮琪,张瑞平.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4(30):155-156.
[2]陈刚.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及改进措施[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5):52-54.
[3]赵莹,田跃新.谨慎性会计原则研究综述及展望[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2).
[4]陈德萍.谨慎性原则的会计运用状况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2(9):48-50.
[5]杜学当.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4):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