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03: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立夏诗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立夏》宋朝·赵友直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
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湫明诗也以诗定韵为十·立夏少半月》宋朝·滕岑
立夏少半月,谷雨是今朝。梅子酸着齿,麦穗长半腰。
天运不暂停,又将转斗杓。无复冬裘御,重取夏扇摇。
3、《立夏》宋朝·释居简
弦改南薰曲自调,萦回小篆水沉消。
叶舟自打窗前过,只有杨花度小桥。
(来源:文章屋网 )
2017年端午节班会主持稿【1】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晚上好!我是主持人xx.
今晚我们相聚在这里,是为了纪念一个特殊的日子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两千多年来,飘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诗人屈原一路相伴,他那种爱国情怀、浪漫诗篇,已经化为民族的文化与精魂,深深地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今晚,让我们一起过一个古色古香的端午节。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今晚到场的嘉宾。教育学院学生科科长xxx老师,XX都市报的XX记者,以及我们的辅导员xxx老师。大家热烈欢迎。
端午习俗的介绍:
端午节呢,是我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旧习俗。在我们XX,比较流行吃粽子,划龙舟,吃鸭蛋。那么,除此之外,民间还有什么风俗呢?
下面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下具体的风俗。
赛龙舟;
粽子情节;
悬艾叶菖蒲;
雄黄酒;
游百病;
佩香囊;
讲述屈原的故事:
人自清高水自浑,谗言无力回乾坤。纵身汨罗应有恨,何须舟楫捞诗魂?(引出屈原) 关于屈原的故事,大家可能跟我一样,有所了解,但是,却不甚解。下面有请为仙为我们讲述一个详细的关于屈原的故事。掌声有请。
诗歌诵读: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屈原就是其中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离骚》让人叹为观止。实在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屈原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在端午节常常举办赛诗会。今晚,让我们这群温大学子也来一场现代版的赛诗会。此环节分为三部分。
1、诗歌诵读
2、我爱记诗词
3、库存诗词大比拼
1、《怀沙》是屈原的绝笔作。当他在汨罗江边抱起石头,面对滚滚江水,他到底在想什么呢?下面请欣赏由xx、xx、xx、xx为我们带来诗歌诵读《怀沙》。掌声有请。
2 、我爱记诗词:作为中文专业的我们,对于古诗自然是要多多读、多多背的。下面呢,进入我们的第二个环节:我爱记诗词。抽纸条,答题,答对5题,奖励一个粽子。
3 、库存诗歌大比拼:下面是第三个环节。抽话题,分组。对诗歌。那组卡住了就是输了。
一首离骚,是你轻拨的琴弦上滑落的历史绝唱,唱响充彻你嘶哑的喉腔,惋惜你的力量有如蝉翼一般的单薄,惊叹你的才智纵横文人政客的裕博,屈原我们向您致敬,请欣赏诗歌朗诵《》
伴着优美的旋律,今天的节目就到此结束了,回首过去,我们思绪纷飞,感慨万千;立足今日,我们胸有成竹,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们引吭高歌,一路欢笑。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了我们家园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最后,祝大家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端午佳节!
2017年端午节班会主持稿【2】
(一)活动序幕
1: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这可难不倒我!我国的传统节日有(边说边扳手指头)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立夏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传统节日都有一些习俗,要吃一些特殊的食品,举行一些特殊的活动。比如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立夏节吃鸡蛋,清明节全家踏青扫墓,元宵节闹花灯
1:看来你知道的还不少嘛。
2:先别夸我。我也来考考你:你知道哪个传统节日要吃粽子吗? 1: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大家说什么节吃粽子?
(全班同学齐回答:端午节)
2:那么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在端午节里还有些什么习俗和活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端午节去了解一下吧。
(齐说):话说端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1: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端阳、 龙日、 夏节、 五月节、 诗人节女儿节、小儿节等等。
2: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大多相同的。
(一)端午故事
(二)端午习俗
(三)端午诗会
谜面:猴年旧貌换新颜 (打一字)
谜底:申
谜面:日月一齐来,莫作明字猜。倘若猜明字,不是真秀才。 (打一字)
谜底:胆
谜面:腹中香甜如蜜,心中花红柳绿,白沙滩上打滚,金水河中沐浴。 (打一中华美食)*
谜底:青红丝馅的元宵
谜面:错,大错,错上加错。 (打一字)
谜底:爽
谜面:瘦瘦巴巴黑小子,巧手一变白胖子。 (打一美食)*
谜底:汤圆
谜面:可上又可下,老二喊老大。 (打一字)
谜底:哥
谜面:怀念长安丽人 (打三字词牌名)
谜底:忆秦娥
谜面:稳获冠军 (打内蒙古市名)
谜底:包头
谜面:喋喋不休 (打三字电影名)
谜底:无间道
谜面:二O一六 (打一传统智力玩具)
谜底:九连环
谜面:安定的北京 (打二字江西县名)
谜底:宁都
谜面:长大才美 (打一字)
谜底:兰
谜面:阴天没有晴天有,两边没有中间有,月亮没有太阳有,冬天没有春天有。 (打一字)
谜底:日
谜面:人民币一大摞 (打一字)
谜底:美
谜面:中国昂首不屈 (打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谜底:龙抬头
谜面:“雪花儿那个飘飘年来到” (打六字网络用语)
谜底:正在下载更新
谜面:葱姜大蒜能去病 (打一南宋词人)
谜底:辛弃疾
谜面:一夜鱼龙 (打一民间习俗)*
谜底:元宵灯会
谜面:正数人七十,倒数十七人,不管怎么数,都是中国人。 (打一字)
谜底:华
【第二轮,全民比拼】
谜面:好吃,好吃。 (打二字网络热词)
谜底:呵呵
谜面:早晚都有水 (打二字自然现象)
谜底:潮汐
谜面:四五个丑角 (打一成语)
谜底:九牛一毛
谜面:容易 (打二字戏曲表演形式)
谜底:变脸
谜面:康复之后唱一曲 (打《红楼梦》诗词名)
谜底:好了歌
谜面:唱响文明之风 (打二字外国诗人)
谜底:歌德
谜面:玄德在,不担心。 (打一成语)
谜底:有备无患
【第三轮,历史谜局】
谜面:屡丰年 (猜江苏县级市名)
谜底:常熟
谜面:颜渊曰 (打一自然现象)
谜底:回声(回音)
谜面:一弯新月 (打杜甫七言诗一句)
谜底:此曲只应天上有
谜面:碧海青天幻影中 (打一品牌名称)*
谜底:梦之蓝
谜面:阅后付丙 (打一成语)
谜底:一目了然
谜面:恨海难填精卫情 (打五字电脑小游戏)
谜底:愤怒的小鸟
谜面:位居五爵不平凡 (打二字热词)
谜底:男神
谜面:树我中华廉政风 (打两个节气)
谜底:立夏、清明
谜面:“含笑看吴钩” (打二字运动项目)
谜底:花剑
【第四轮,最后冲刺】
谜面:来人特别牛 (打一字)
谜底:侍
谜面:高老头 (打二字英国诗人)
谜底:乔叟
谜面:草有根,树有心。 (打一字)
谜底:支
谜面:棋局未散雨未歇 (打二字谦词)
谜底:在下
谜面:还不走,车来了。 (打一字)
谜底:连
谜面:猴年有雄心 (打一字)
谜底:伸
谜面:有舍得,给予,才有好心情。 (打一字)
谜底:舒
谜面:加上了方的,却成了圆的。 (打一字)
谜底:员
谜面:一往无前马当先。 (打一字)
为什么是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记载
战国后期,《吕氏春秋》一书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了后来的《淮南子》,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记载。从考古中发现的出土文物考证,中国西汉时期就已经采取节气注历了。汉代著作《周髀算经》一书,就有八节二十四节气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每月2个,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最多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2015年2月的两个节气是立春和雨水。
立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立春在每年的2月4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意思是“四立”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立春的民谚
春天是一年当中的第一个季节,在立春以后,人们就开始忙着种庄稼了。从很早以前,民间就流传了许多关于立春的谚语,如反映气候变化的: 立春一日,水暖三分。 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 打春冻人不冻水。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预测天气变化的: 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立春晴,一春晴;立春下,一春下。 最好立春晴一日,风调雨顺好种田。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与农业有关的: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春打六九头,七九、八九就使牛。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立春的习俗
咬春
立春这天,山东、北京、天津、山西、江苏、河北、福建等省市许多地方都有“咬春”的习俗。
据汉代崔《四民月令》记载,我国很早就有“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的饮食习俗,而到了明清以后,所谓的“咬春”主要是指在立春日吃萝卜,如明代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载:“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亦载:“打春即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
吃春盘
自唐朝起,民间还流传吃春盘的食俗。如南宋后期陈元靓所撰的《岁时广记》引唐代《四时宝镜》记载:“立春日,都人做春饼、生菜,号‘春盘’。”春盘一词也屡见于唐代的诗词作品中,如诗人岑参在《送杨千趁岁赴汝南郡觐省便成婚》一诗中写道:“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其《[感皇恩]伯礼立春日生日》和《[木兰花]立春日作》两词中亦分别有“正好春盘细生菜”、“春盘春酒年年好”的诗句。
据考证,春盘实际上是由魏晋时期的五辛盘发展演变而来。所谓五辛即五种辛味蔬菜,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芥等辛嫩之菜,杂合食之,取迎新之义,谓之‘五辛盘’,杜甫诗所谓‘春日春盘细生菜’是矣。”其实,古时人们吃五辛盘不仅仅是为了“取迎新之义”,同时也是了为了散发五脏之气、健身防疫。
按照现代科学的观点,春节之际,寒尽春来,正是易患感冒的时候,用五辛来疏通脏气,发散表汗,对于预防时疫流感,无疑具有一定的作用。到了唐宋时期,人们对五辛盘作了改进,增加了一些时令蔬菜,使其从单调的辛辣变为色香味俱佳的翠缕红丝,并名之曰“春盘”。
吃春饼
立春这天,民间还有吃春饼的习俗。如晋代潘岳所撰的《关中记》记载:“(唐人)于立春日做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旧时,立春日吃春饼这一习俗不仅流行于民间,在皇宫中,春饼也经常作为节庆食品颁赐给近臣。
最初的春饼是用面粉烙制或蒸制而成的一种薄饼,食用时,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黄、粉线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饼包菜食用。
现在的春饼在制作方法上沿用了古代的烙制或蒸制,大小可视个人的喜好而定。在食用时,有些人喜欢抹甜面酱、卷羊角葱,有的地方讲究用酱肚丝、鸡丝等熟肉夹在春饼里吃。
立春节气如何养生
春天是由冬寒向夏热过渡的季节,冷暖气团交替活动频繁,人体对春季多变的气候适应性较差。立春之季,昼夜温差较大,早晨气温较低,易于发生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也处于多发期,所以,立春时节要注意保暖防病。
立春开始后,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这时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形体,使情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而舒展。立春气温还未转暖,不要过早减掉冬衣。饮食的调养要注意升发阳气,可选择辛温发散的葱、香菜、花生、韭菜、虾仁等,少食辛辣之物。
雨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雨水在每年的2月19日前后,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名雨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
雨水的民谚
雨水的民谚多在长江流域和江南广大地区广为流传,如:雨水日晴,春雨发得早(赣)。 雨水有雨,一年多水(湘)。雨水落雨三大碗,大河小河都要满(湘)。雨打五更头,午时有日头(浙)。雨水节气的寒、暖、风、雷现象对未来天气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如: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雨水前雷,雨雪霏霏。雨水节气时,雨下在早晨和晚上可以预兆出未来不同的天气,如:雨打五更头,午时有日头。早晨下雨当天晴,晚间下雨到天明。早雨不会大,只怕午后下。早雨晚晴,晚雨一天淋。
雨水的习俗
回娘家
这是流行于川西一带的汉族习俗。到了雨水节气,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以尽快怀孕。
雨水节气如何养生
“百日”,实际是102天。102,这是个神奇的数字。我们不妨来说文解字:
你看“1”,简洁,修长,像手中摇动的笔杆,像海面上升起的桅杆,像南山竹海破土而出的竹笋,有一种挺拔的美、向上的美;1,也是开始,一元复始,一切刚刚开始,一切似乎都来得及。一往无前代表一份坚定,一心一意表明一份专注,一步一个脚印诠释一份踏实。
“0”,空空如也,看起来啥也没有,其实提醒我们要不断清空,归零。从现在起的每一天都是开始,你是学霸,但不笑到最后修不成正果;你是千年咸鱼,也许翻身的时候到了。
“0”也是个饥饿的嘴巴,不停催促着我们填满。放进去目标:9月1日,我坐在哪间教室里?放进去方法:什么才是适合我的最好的方法?放进去坚持: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0”也是包容:容纳失败,容纳不如意,容纳批评,容纳不理解。有容乃大,海阔天空。
“2”传统意义上是成双成对,吉祥如意。但是现在说一个人“很二”,就是表扬他很傻很天真。但是,雷锋叔叔就愿意做人民的傻子。学习上,我们真的不需要有二的精神吗?
比如不懂的问题能不能问老师同学,一遍不懂,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一直到他们请你吃晚饭为止。
当头脑短路的时候,有一份学霸的作业摆在我的面前。该怎么办?是复制粘贴的聪明人,还是自力更生、实事求是的傻子?
当我们在家学习,旁边的电脑游戏伸出小手指勾引我们,是做一拍即合的聪明人,还是坐怀不乱的傻子?
所以,做学生,特别是考生,2一点好。那个弯钩就是它倔强而骄傲的脖子。
所以说,“1”表明一种心态,“0”呼唤一种行动,“2”体现一种坚守。
综合而言,“102”很好很强大,听着也耳熟——不就是传说中的“102精神病院”吗?no,“102”的字面意思是主打精神、心理、神经专科的医院,在这里的意思是每个人都要有强大的精神,像钢丝一样坚韧的神经。真正的强大是内心的强大。它有这几个特点:从不浪费时间可怜自己,绝不重复同样的错误,从不因失败而放弃。清华校长陈吉宁在XX首次研究生毕业典礼上说:“平庸与卓越的差别,不在于天赋,而在于坚持。”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被誉为“盖茨第二”,是全球最年轻的自行创业亿万富豪。不久前来清华演讲,陈校长问他,“对于创业者来说,什么最重要?”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不——放——弃”。
今天是3月4日,我们在这里深情呼唤6月——那里住着我们朝思暮想了10多年的美人。古人常把理想比作美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但它可望不可即,“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蛙泳、蝶泳、狗刨都试过了,人家还是“宛在水中央”。但是,我们心目中的美神一定会在六月相遇。能否打动芳心,在于你是否足够优秀。还有,是否用情专一。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被问到,“在过去3年中哪些是你做的最困难的决策”,他的回答是“决定不做什么”。他说,苹果公司有太多伟大的、令人兴奋的想法,但苹果公司只能选择其中一种,并努力把它做到极致,其他的都会果断放弃。同学们,走向中考的你,舍弃了什么?坚持着什么?把什么做到极致?
这102天是充满希望的。为什么呢?后天就是惊蛰了,接下来是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住在诗词里的美丽节气将成为我们一路前行的节拍。我们跟着麦子一起拔节、灌浆,当芒种到来,麦子的光芒照亮六月,我们就可以用幸福的镰刀向大地索取这一季的芬芳。
这102天也将花香弥漫。红梅的引信将点燃繁盛的花事,万紫千红开到荼蘼,踏花归去马蹄香。当然,在这段峥嵘岁月里,还会有倒春寒,有冰冻,有雷阵雨,有台风,有像今天一样让人瑟瑟发抖的天气。但是,毕竟春天来了,没有什么能阻挡花的绽放!当6月到来,郭沫若笔下的深红色的石榴花再次成为夏季的心脏,我们也将留下生命里浓墨重彩的铿锵。
莎士比亚说,“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但没有现在,刚一出口已成为过去,开会到现在又过去了40分钟。就在我说出这几句话,时间的沙漏还在滴滴答答着呢!
所以,当每一天的光亮被夜色掐灭,我们必须坐下来就着灰烬的余温核对账单:这一天我努力了没有?努力得如何?只有跟时光赛跑,把每天活出质量,才可能在六月遇见最好的自己!
一、“冷暖字知”设计理念
“冷暖字知”字体设计本着对传统元素继承与发展的理念,融合现代设计思想,把二十四节气做成一个品牌呈现在市场中,使人们喜欢并关注二十四节气。首先,在字体上把传统节气的两个字进行打散重组,以一种新的字体形式出现;其次,为了追求视觉统一的效果,在色彩运用上结合春夏秋冬不同季节运用不同的颜色,并根据每个节气的气候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色彩;再次,每个节气都有其对应的生肖,与传统生肖图案相结合进行装饰,图案区别于传统生肖的形象,以中国传统剪纸为主题的设计可以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
二、“冷暖字知”标志设计
(一)“冷暖字知”名字的含义
“冷暖字知”这个标志是二十四个节气的每个字体都知道自己的冷暖的意思。其中“冷暖”与本次主题二十四节气相互呼应,而“冷暖字知”这四个字是引自成语“冷暖自知”。水是冷还是暖,只有喝水的人才知道,佛教禅宗用来比喻自己了解自己的境界,也用来比喻学习心得的深浅,只有自己才会知道。本次设计把其中的“自”换为“字”,与主题字体设计相互呼应。
(二)“冷暖字知”标志样式
“冷暖字知”这几个字在字体设计上采用的设计手法与作品内容字体设计一致。“冷暖”二字运用热胀冷缩原理,其中“冷”字小,并用蓝色突出冷的特点,“暖”字大,并用红色突出暖的特点;把“字”放到最大来突出字体设计的主题,设计上松弛有度,节奏感分明;把“字知”二字有意结合起来,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感觉。“冷”和“暖”都是代表节气中气的一部分,所以有意把“冷”和“暖”字各截去一部分,使其更符合二十四节气这个主题(如图1)。
三、“冷暖字知”主体字体设计
(一)主体字体设计
文字设计在创意产品设计当中的使用十分频繁。设计者通常会采用拉长笔画、连接笔画、共用笔画、涉略笔画、附加图形、适配图形、象征化、化直为曲、直线为主等方法。在主体字体设计上,笔者统一采用了时尚中黑简体,把一些直线笔画变为弯曲的笔画,将字体的大小粗细设置为一定的比例,再统一采用打散重构组合的形式,把文字变换为一种新的字体,着重强调创意性,使其更切合二十四节气这个主题。
(二)主体图案设计
剪纸艺术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现代平面设计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与剪纸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基于此,笔者主要把民间剪纸艺术和现代平面设计当中的字体设计相结合。笔者把生肖动物与中国传统剪纸结合起来,抓住动物的特点,做出了与字体设计风格一致的形象,并与字体设计一起放在设计变形之后的印章上,组成全新的图案,旨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三)主体色彩设计
色彩感知与人的情绪是密切相关的。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由于不同色彩的波长不同,因此,人对色彩的感受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不一样的。字体色彩的使用既要遵循基础的色彩情绪规律,又要结合具体的案例,选择更符合设计本身情绪的色彩或为字体本身赋予情绪。基于此,在颜色方面,笔者根据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的气候变化特点设计了对应的颜色(如图2)。图2 主体字体设计1.春季春季主打绿色调。绿色所传达的清爽、理想、希望、生长的意象,符合春天的意境。绿色宽容、大度,几乎能容纳所有的颜色。绿色中渗入黄色为黄绿色,它单纯、年轻;绿色中渗入蓝色为蓝绿色,它清秀、豁达;含灰的绿色,仍是一种宁静、平和的色彩,就像暮色中的森林或晨雾中的田野;深绿色和浅绿色相配有一种和谐、安宁的感觉;绿色与白色相配,显得很年轻;浅绿色与黑色相配,显得美丽、大方。绿色与浅红色相配,象征着春天的到来。2.夏季夏季主打红色调。红色是热烈、冲动、强有力的色彩,它能使肌肉的机能和血液循环加快。红色容易引起注意,在平面设计中被广泛利用,除了具有较佳的明视效果,更被用来传达有活力、积极、热诚、温暖。3.秋季秋季主打橘色调。橘色是欢快活泼的光辉色彩,是暖色系中最温暖的颜色。它能够使人联想到金色的秋天,丰硕的果实,是一种富足、快乐而幸福的颜色。橘色稍稍混入黑色或白色,会变成一种稳重、含蓄又明快的暖色;橘色与浅绿色和浅蓝色相配,可以构成最明亮、最欢乐的色彩;橘色与淡黄色相配有一种很舒服的过渡感。在运用橙色时,设计者要注意选择搭配的色彩和表现方式,这样才能把橙色明亮活泼的特性发挥出来。4.冬季冬季主打蓝色调,可以使整个作品完整、富有活力。蓝色是博大的色彩,是永恒的象征,是最冷的色彩。纯净的蓝色能够表现出一种美丽、文静、理智、安详与洁净。不同的蓝色与白色相配,可以表现出明朗、清爽与洁净;蓝色与黄色相配,对比度大,较为明快;大块的蓝色一般不与绿色相配,它们只能互相渗入,变成蓝绿色、湖蓝色或青色,这也是令人陶醉的颜色;浅绿色与黑色相配,显得庄重、老成、有修养。
四、“冷暖字知”创意产品设计
此次作品在创意产品上的应用有杯子、抱枕、相框、本子、钟表、手机壳、衣服、钥匙扣、鼠标垫(如图3)。(1)在杯子的设计上,把主体图案放在最前面,旁边用整体图案做散乱排序,做出时尚感。(2)在抱枕设计上,抱枕上面用与钟表图案一致的图案,把设计立体化。(3)相框设计与相框本身的长方形结合,相框里面装上了与主体图案一致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4)在本子的设计上,把原来的印章边框换成了简洁的方框,背后加上每个节气所对应的诗词的设计,使整个设计更具文艺气息。(5)钟表设计把十二生肖和二十四节气做成一个圆盘,每两个节气对应一个生肖,颜色上采用渐变色,凸显气候是在不断变化的。(6)手机壳的设计继续沿用主体设计,并把其中的印章边框改成直角边框,更简洁、明快。(7)在衣服上面印上了“冷暖字知”标志,整体效果简单大方。(8)钥匙扣的设计用主体字体,配上其所对应的色彩,做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节气不同色彩的样式。(9)鼠标垫样式继续沿用主体字体设计。总体来说,创意产品的设计还是沿用了主体产品设计,并把主体产品立体化、形式化,整体效果统一(如图4)。图4 整体效果
五、“冷暖字知”招贴设计
杭帮菜,又名迷宗菜,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南宋建都时,不但带来了官员、文人,也带来了一大帮厨师,于是北方的饮食文化随之南下。当是时,南北名厨济济一堂,各方商贾云集于此,妙哉。
古往今来,文人雅士钟情杭菜,以食为天者前仆后继。
坡吃在杭州
一道“东坡肉”成就了坡食客的美名。据说是东坡先生在西湖造苏堤,本想备下黄酒和猪肉犒劳民工,不料下人传错了话,厨子将酒与猪肉烧在了一起,结果此肉酥糯可口,其香无比,“东坡肉”也就阴错阳差地进了杭州名菜的谱,在如今的36个杭州名菜中,东坡肉总能勾人食欲。
公元1089年,坡又一次来到杭州,出任的杭州的父母官――知府。上任伊始,为了解决西湖雨季泛滥,坡又一次率领民众清淤疏浚并修缮湖堤,这被后人称为“苏堤”的湖堤之于西湖,宛如明眸上的一道秀眉,它不仅使西湖地区鱼米丰茂,同时也为西湖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了犒赏参加工程的民众,坡按照自己的老习惯来宴请大家,他在徐州首创在黄州完善的红烧肉,终于在这次大宴中蜚声海内,自此脱离朝堂回到民众中的坡,一夜之间就成为了一个品牌。
在杭州,坡把西湖盛产的大鲤鱼,又做出了新的方法,他先选一条鲤鱼,用冷水洗,擦上点儿盐,里面塞上白菜心。然后放在煎锅里,放几根小葱白,不用翻动,一直煎,半熟时,放几片生姜,再浇上一点儿咸萝卜汁和一点儿酒。快要好时,放上几片橘子皮,乘热端到桌上吃。这种做法很快又一次风靡全国,被称为“东坡鱼”,西湖中还盛产河虾,坡独辟蹊径用杭州的另一种著名特产龙井茶为配料,做出了清鲜可口的龙井虾仁。
李渔校准杭帮菜
明末清初的戏剧家李渔是半个杭州人。他年轻时来杭州开始了卖文生涯,数年间连续写出了《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等六部传奇及《无声戏》、《十二楼》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在杭州坊间一下子就响了名声,而且连南京、苏州也都流传着他的传奇作品。连他的笔名“湖上笠翁”,也与西湖关系密切。
李渔在1662年左右离开杭州,举家迁往金陵。经过几十年的奔走,身心劳累、年近古稀的李渔又回到了西湖边上。此后他再也不想走了,想在西子湖畔安享晚年,不想没有过上几天安闲的日子,新屋造好不久,便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凌晨安然地闭上了眼睛。
一生贫困疲于奔命的李渔不像坡那样精于美食,但他对饮食还是有超人的见解,其精华是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这些见解体现在他的重要著作《闲情偶寄》“饮馔部”里。
李渔的所有饮食主张都与现在的杭帮菜有极大的相似,杭菜的口味崇尚清淡,不重油重色,讲究原汁原味;杭菜原料中基本上没有“鸟兽蛇虫”之类的野生动物,这些科学饮食的特色,使得杭菜在我国的大小菜系中独树一帜。
袁枚杞人忧菜
袁枚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还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美食家、烹饪学家。他所著的《随园食单》一书,是我国清代一部系统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眼下的很多杭州名菜其实在他的《随园食单》里都有介绍,比如蜜汁火方、生炒甲鱼、西湖醋鱼、土步鱼、卤鸭、素烧鹅、宋嫂鱼羹等等。当然他对这些菜肴并非一味赞赏,比如对宋嫂鱼羹做滥了就表示过担忧。
袁枚《随园食单》载:杭州以土步鱼为上品,而金陵人贱之,曰为虎头蛇,可发一笑。(土步鱼)肉最鲜嫩,煎之,煮之,蒸之俱可。加腌芥作汤、作羹尤鲜。三月清明节,每家均用米粉捏“清明狗”,并食麦糕、青团。四月,立夏食乌饭糕,做工的人都要吃苋菜,不论价有多贵都要买。时品有所谓“三烧五腊四时新”。乌糕饭,即青精饭,以南烛树叶捣碎取汁,泡米蒸饭,其色绀青可爱,杜甫云“岂无青精饭,令我颜色好”。“三烧五腊”,指烧鹅、腊肉。“四时新”是鲥鱼、新麦仁、甜酒酿、鞭笋。五月食江鱼、角黍、乌贼、鲳鱼、比目鱼。江鱼即大黄鱼。七月时品为西瓜、鲜藕、莲蓬。九月食重阳栗糕、老菱。十月尖脐蟹,家家腌咸菜。
胡雪岩创新药膳
众所周知,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祖籍杭州,因此这里有他的故居和他所手创的百年老号胡庆余堂,以及那些穿越时空的故事和传世百年的药膳美味。
当年,杭州胡庆余堂“国药号”开张,创办人胡雪岩请来一批药工,其中有位绰号“铁板刨”的。此人年逾七旬,仍眼不花、齿不松,工作十分卖力。工友们多次询问其强身秘诀,但都吃了闭门羹。
胡雪岩得知此事,决定请他吃饭,一探究竟。席间,“铁板刨”直言:“胡大官人,平白无故为何请我吃酒?”胡雪岩笑拿酒杯:“老人家这般年纪还在切药,外面人会笑我不敬老……”“铁板刨”一听急了:“你看我哪点显老?”“那你有何防老良方?”胡雪岩问,“铁板刨”哈哈大笑:“我平时除了手脚勤快外,只喜两样:一是天天、杞子泡茶喝,二是食鲜鱼。”
胡雪岩当即招来大厨师告知“秘方”,并道:“我每日事杂,怎能天天泡杞菊茶,吃鱼又多刺……”厨师思索后道:“不如两样并成一菜,鲜鱼制成肉茸。”胡雪岩当即叫好,于是著名的药膳第一名菜便诞生了,正式定名为“明目鱼米”,其味道鲜美,具有滋补肝胃、养血明目之功效。
几百年来,“明目鱼米”经过不断改进,现已成为杭州胡庆余堂药膳厅的首道招牌菜,且被评为杭城药膳第一名菜。
鲁迅一生知味
鲁迅与知味观关系密切,可能与他出生于浙江绍兴有关。
杭州知味观于1913年开业,原由绍兴人孙翼斋和阿义创办,后由孙翼斋独资经营,并按“欲知我味,观料便知”的店幅取名“知味观”,以经营杭州风味菜为特色,主要名菜有“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叫化童鸡”、“西湖莼菜汤”等。
既然是绍兴人开的餐馆,所以经营的菜肴里有不少绍兴风味,比如用酒糟浸渍鸡块、肚片、猪舌、鸡爪、猪爪等等,店小二将这些糟货盛在陶钵中,名为“糟钵头”。这些糟货至今仍然是知味观的招牌菜,而且被真空包装,进行工业化生产,还通过超市网络远销省内外。此外,绍兴的传统名菜霉干菜烧肉、臭豆腐、醉鸡、醉虾,即绍兴菜中的“糟、醉、霉、臭”知味观一个不少。这些菜受到杭州人、绍兴人喜爱,鲁迅也不例外。
鲁迅生前经常在“知味观”设筵宴客,有时还请这家菜馆厨师到自己家里烧家乡菜招待朋友。在1932年至1934年的三年间,鲁迅到“知味观”宴请友人达六七次之多。1932年7月3日晚,鲁迅和夫人许广平在“知味观”设宴为日本进步女歌手山本初枝夫人饯行,互赠诗词;1933年,鲁迅寓所搬到上海山阴路大陆新村九号不久,为答谢友人的帮助,他又亲自到“知味观”预订酒席;1933年4月20日和4月23日晚上,还接连两次宴请酬谢友人,著名作家茅盾、郁达夫、姚克等都应邀前往。鲁迅亲笔书写的邀请姚克出席宴会的请帖,至今还被完整地保存着,这张请帖是“知味观”所制,非常精美。
后来鲁迅搬到上海后听说杭州在上海开设了一家知味观分店,随即便偕同亲友到知味观就餐。自此,每逢有亲友来沪,他总要在知味观设宴招待。据鲁迅日记记载,从1932年到1934年三年间,他曾八次光顾知味观。每次到知味观,鲁迅总是热情地向亲友们介绍“龙井虾仁”、“荷叶三鲜”以及“东坡肉”等名菜,还风趣地给大家讲述“西湖醋鱼”的传说,使客人对杭州菜印象更加深刻。
1933年10月23日,鲁迅在知味观宴请日本福民医院院长和内山君等好友,亲自点了“叫化鸡”、“西湖莼菜汤”等杭州名菜。特别向客人介绍了“叫化鸡”的来历和做法。他告诉客人,“叫化鸡”是采用1500克左右的母鸡为原料,腹中藏有虾仁、火腿等辅料,鸡身用网油包住,外裹荷叶,再用酒瓮泥涂抹,然后上火烧烤三四小时。食用时敲掉泥块,整鸡上桌,色泽金黄,香气扑鼻,举箸入口,肉质酥嫩,味鲜异常。鲁迅的介绍引起了日本朋友极大的兴趣。福民医院院长回国后,在日本广泛宣传杭州菜的特殊风味,这使知味观及其经营的“叫化鸡”、“西湖醋鱼”等菜肴在日本也出了名,影响深远。直到八十年代初期,“日本中国料理代表团”和“日本主妇之友”成员来沪访问时,还指名要到知味观品尝“叫化鸡”和“西湖醋鱼”等名菜。
周作人自诩杭州人
“三十日,雨。上午兄去。食水芹紫油菜。味同油菜,第茎紫如茄树耳,花色黄。兄午餐归,贻余建历一本,口香糖二十五枚。”
这是1898年周作人的杭州日记,其时他正住在清波门的花牌楼,即今吴山广场旁上城中医院附近。因为陪侍科场案发而入狱的祖父,周作人来了杭州,度过了一段凄凉岁月。清波门一带,早先是官府处决犯人的所在,坟窠成堆,阴风恻恻,荒凉得很。周作人寓居花牌楼,整日价以读书消遣。何为花牌楼?元时一人有二子,皆科场获胜,官员造联桂坊庆贺,故曰“花牌楼”。《唐宋诗醇》、《纲鉴易知录》读来固然有味,青灯黄卷,书香遗袖,可终究当不得饭吃。在花牌楼,周作人时常溜进灶间,偷食冷饭果腹,因此曾遭大人叱骂。偶尔吃到一点水芹紫油菜,他便再三回味,念念不已,最后索性白纸黑字,日记存念。
然而,平日里的周作人对吃可是很有讲究的,他曾说:“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对于杭州的吃食,亦留了不少笔墨下来。
“杭州便不是如此,早晨吃开水泡饭,午前上街买小菜是很从容的。只不过这三顿也重在饭而已,至于下饭并不看重,虽然比北方要好一点,因为鱼虾常有,不论贫富都吃得着。煮饭用灶,多烧稻草,只此一锅。平常的菜都蒸上边,高的锅盖之下总可以放三层饭架,三四十二,就有十二碗,竟是一大桌了。茭白茄子放在饭里,虾米白鲞汤,盐渍鲜鱼,溜黄菜,勒鲞加肉饼,搁在饭架上,等饭熟时,这也好了。平常已经可以请客吃便饭,若再添炒鸡子和盐烤虾,那才去生起小风炉来另做。”
“这蒸菜的办法,有一缺点,就是安排不容易。假如一碗腌菜一倾侧,饭里便全有了气味。虽然上灶的人对于叠饭架甚有经验,这种失败还是常会有的。”(周作人《谈吃小录》)
要说明的是,当时炉灶中烧的,除了四乡人进城卖的稻草,也有上江人(钱塘江上游)卖的柴,厨房中一支洞箫般长的吹火筒就少不了。要不,饭可以闷熟,这蒸菜就全无一气呵成的味了。锅盖的高度,也是视家人的多少而制。平常人家,吃口多了,锅盖和脚盆就相差无几。四十年前,烧了煤饼,各家还通行蒸菜,锅盖叫“镬盖”,端的是中古的说法。
至今,早上吃泡饭依然是老杭州人的习惯,当然,开水泡饭已改成了煮泡饭。偶尔不吃,很像喝茶的人改喝了奶,不知所终。以前柴灶现烧的镬焦(锅巴)煮的泡饭,又香又软又养胃,如同做梦了。
周作人曾说:“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杭州花牌楼固然已拆,但要拆去某些或者无用的生活的醇味,恐怕几个百年也未必够用。
林语堂醉翁之意不在鱼
林语堂游西湖,每回必到之处,是玉泉观鱼。据他讲,他一半是看鱼,一半是来哀怜鱼儿困羁池塘的命运。当年他观鱼时还有和尚前来与他搭话。这玉泉当为邻近“清涟寺”的放生之地,故有和尚出没,并在池中造起了七级小浮屠一座。玉泉的“鱼乐国”泉池,约有200平方米的面积,颇为轩敞,鱼儿生活其间,兼有人喂食伺候,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到玉泉观鱼,陶然忘机之后,再到山外山小坐,吃一顿鱼头,想来林语堂必定举双手赞成。当然,吃的不会是玉泉池子里的鱼。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林语堂向外国人介绍国内美食的时候,曾经说:“鲤鱼头在中国算得上品,颊肉颚肉,都极为清脆可口。”什么?鲤鱼是上品?错哉!错哉!大部分杭州人,听到这都要摇头。鲤鱼肉,又粗又肥,真不如“山外山”的千岛湖有机鱼头,肉质清新,汤汁清醇,配料清雅,是为“三清”上品。
俞平伯美食谈家
这醋溜全鱼要让俞平伯先生说来,渊源长了。俞先生先吟一首《望江南》,第三段:“西湖忆,三忆酒边鸥。楼上酒招堤上柳,柳丝风约水明楼,风紧柳花稠。鱼羹美,佳话昔年留。泼醋烹鲜全带冰,乳莼新翠不须油。芳指动纤柔。”
俞先生说:“醋鱼要嫩,其实不烹亦不溜,是要活鱼,用大锅沸水烫熟,再浇上卤汁的。鱼是真活,不出于厨下。楼外楼在湖堤边置一竹龙养鱼,临时采用,我曾见过。”
“客人点了这菜,跑堂的就喊道,全醋鱼带柄?”“等拿上菜来,大鱼之外,另有一小碟鱼生,即所谓‘柄’。虽是附属品,盖有来历。”俞平伯先生认为这“柄”就是“冰”的误读,他注道:“‘冰’,鱼生,读去声”。“带冰”是“设脍”的遗风之仅存者,这可追溯到《诗经》。他说:“‘脍’字亦作‘靼’,生鱼也。其渊源甚古,在中国烹饪有千余年的历史。《论语》‘脍不厌细’即是此品,可见孔夫子也是吃的。”他说,“小碟鱼冰,殆犹存古意。日本重生鱼,或亦与中国的靼有关”。
俞先生还说了炸响铃,也是一道响当当的杭州名菜。“其制法以豆腐皮卷肉馅,露出两头,长约一寸,略带圆形如铃,用油炸脆了,吃起来花花作响,故名‘响铃儿’。‘儿’字重读,杭音也。《梦梁录》曰:‘中瓦子前谓之五花儿中心’,三字杭音宛然相似,盖千年无改也。后来在杭尝到真品,方知其差别。”“家仿者黑小而紧,市售者肥白而松,盖其油多而火旺,家庖无此条件。唐临晋帖,自不如真,但家常菜亦别有风味,稍带些焦,不那么腻,小时候喜欢吃,故至今犹未忘耳。”让俞先生无法释怀的杭菜实在太多,说莼菜,俞先生引的还是《望江南》“乳莼新翠不须油”。他说,“莼羹自古有名,‘乳莼’言其滑腻,‘新翠’言其秀色,‘不须油’者是清汤。”这一说就说到他的祖父俞曲园老先生。俞老先生在“《曲园日记》三月二十二日云:吾残牙零落,仅存者八,而上下不相当,莼丝柔滑,入口不能捉摸,……因口占一诗云:‘尚堪大嚼猫头笋,无可如何雉尾莼’。”“猫头笋”,老杭州也称“黄猫笋”,肥笋状猫。曲园老也是一个极有意思的长者,他说“猫头笋”我都嚼得动啊,这“雉尾莼”我怎么拿它没有办法?俞平伯说:“公时年七十二,自是老境,其实即年轻牙齿好,亦不易咬着它(莼菜),其妙处正在于此。滑溜溜,囫囵吞,诚蔬菜中之奇品,其得味,全靠好汤和浇头(鸡、火腿、笋丝之类)衬托。若用纯素,就太清淡了。以前有一种罐头,内分两格,须两头开启,一头是莼菜,一头是浇头,合之为莼菜汤,颇好。”可惜,这一种莼菜罐头已失传久也。
司徒雷登嘴馋门板板
解放前的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出生于杭州天水桥旁耶稣堂弄。那时节,弄口尚无“陈生记”过桥米线,但是当时通行的“门板饭”、“件儿肉”,司徒雷登该吃过不少,不会陌生。
司徒雷登十四岁时由杭州启程,回国求学,二十年后,司徒雷登学业有成,既传教,又做中学教师,杭州的“门板饭”、“件儿肉”,他照样喜欢。门板饭,是店主将卸下的门板当作案板,上置各色装菜肴的钵儿盆儿,边上排开条凳儿,坐坐吃吃。混迹于一堆普通的贩夫走卒中间,司徒雷登照样吃得津津有味。推算过来,“门板饭”相当于现在比较可口的街头快餐,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倒是现已绝迹的“件儿肉”,更有讲究。老年人回忆此肉,咂巴着舌头,神态甚为向往。件儿肉,是把猪肉切成方块,有的切成片,加盐白煮而成。一般老杭州,似对咸肉做成的,可拎起一串回家过酒的“咸件儿”,更为钟情。倘刀工好,火候到,咸件儿油润欲滴,喷香诱人。
咸件儿如今无处可觅,徒唤奈何?不过,且慢!你由司徒雷登故居,往西出耶稣堂弄,横过延安路,进戒坛寺巷,在大福海面馆,你能遭遇到一宗与时俱进的新型“咸件儿”――蜜汁咸肉。它是用腌制过的五花夹心肉,切片后,任沸油经身,通体金黄,倘它油功不透,咸味过重,其味便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倘司徒先生在,或者也会循着这香味一路找去,吃个尽兴吧。
梁实秋永恋杭州味
梁实秋先生生在北京,而他母亲则是杭州人,而且杭帮菜本来就有西湖的味道,经梁先生日后妙笔生花,着意点染,做得地道,也留下了一些可供回味的材料。梁实秋先生的母亲会做一手正宗的杭州清汤鱼圆,北京人称“鱼丸”。梁先生说:“我母亲是杭州人,每当她看到父亲买回一条大活鱼,总好说,‘这鱼太活了,宜于做鱼丸’”。
“做鱼丸的鱼必须是活鱼,选肉厚而刺少的鱼。像花鲢就很好,我母亲叫它做厚鱼,又叫它做纹鱼,不知这是不是方言。剖鱼为两片,先取一片钉其头部于木墩之上,用刀徐徐斜着刃刮其肉,肉乃成泥状,不时地从刀刃上抹下来置碗中。两片都刮完,差不多有一碗鱼肉泥。加少许盐,少许水,挤姜汁于其中,用几根竹筷子打,打得越久越好,打成糊状。不需要加蛋白(清),鱼不活才加蛋白。下一步骤是煮一锅开水,移锅止沸,急速用羹匙舀鱼泥,用手一抹,入水成丸,丸不会成圆球形,因为无法搓得圆。连成数丸,移锅使沸,俟鱼丸变色即是八九分熟,捞起置于碗内。再继续制作,手法要快,沸水要控制得宜,否则鱼泥有入水涣散不可收拾之虞。煮鱼丸的汤本身即很鲜美,不需高汤。做好的鱼丸倾入汤内煮沸,洒上一些葱花或嫩豆苗,即可盛在大碗内上桌。当然鱼丸也可红烧,究不如清汤本色,这样做出的鱼丸嫩得像豆腐。”(梁实秋《雅舍谈吃》)
1926年,梁先生自美归国,在“万隆”吃到一顿终身难忘的火腿, 50年后人在台北,犹能记忆清晰,此何故也?因为在台北时节,求一正宗火腿而难得,乡愁点点,几成恨事,遂化为口中津液余香,梁先生身上的“江南遗风”,此约略可见。因为火腿是南货品,气质高贵,价格不菲,早年杭人常悬一只火腿于上屋内梁下,作待店的佳肴,逢年过节,火腿才难得在饭桌上露面,请客自用,都是令人艳羡的。在他乡的年景,将一段火腿脚爪,藏藏吃吃,多少乡情堪平,多少乡思堪慰?
梁实秋先生写《雅舍谈吃》是1984年,事隔七十年,他十二岁到杭州吃过的菜肴,记忆犹新:“七十年前,侍先君游杭,在楼外楼尝到的醋溜鱼,仍惊叹其鲜美,嗣后每过西湖辄登楼一膏馋吻。楼在湖边,凭窗可见巨篓系小舟,篓中畜鱼待烹,固不必举网得鱼。普通选用青鱼,即草鱼,鱼长不过尺,重不逾半斤,宰割收拾过后沃以沸汤,熟即起锅,勾芡调汁,浇在鱼上,即可上桌。”
“醋溜鱼当然是汁里加醋,但不宜多加,可以加少许酱油,亦不能多加。汁不要多,也不要浓,更不要油,要清清淡淡,微微透明。上面可以略撒姜末,不可加葱丝,更绝对不可加糖。如此方能保持现杀活鱼之原味。”
“无竹使人俗,无肉使人瘦;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笋煮肉。” 这是官人坡说的。明时《钱塘渔隐济颠师语录》中借了济公的口,也有一说,“佛语云:‘一寸二寸,官员有份。一尺二尺,百姓吃得。和尚想吃,直待织壁。’”
这就是杭城人人能吃得的笋,有时令之分,笋的各节又有不同风味。梁实秋先生说:“笋尖是好东西,杭州的最好。在北平有时候深巷里发出跑单帮的杭州来的小贩叫卖声,背负大竹筐,有小竹篓的笋尖兜售。他的笋尖是比较新鲜的,所以还有些软。肉丝炒笋尖很有味,羼在素什锦或烤麸之类里面也好,甚至以笋尖烧豆腐也别有风味。”“有一年我随舅氏游西湖,在灵隐寺前面的一家餐馆进膳,是素菜馆,但是一盘冬菇烧笋真是做得出神入化,主要是因为笋的新鲜。”
马叙伦吃杭州豆腐
马叙伦先生常按《随园食单》教授厨人,“蒸草鱼、蒸白菜之类”,也会尝尝口味把把关。单单一只三白汤,他必定要亲自下厨,连原料都要一一过目。三白汤是什么?马先生说,“菜、笋、豆腐也,然此汤在杭州治最便,因四时有笋也。豆腐则杭州之天竺豆腐,上海之无锡豆腐,皆中材,若北平豆腐,虽选其隽,亦不佳也。此汤制汁之物无虑,且可因时物增减,惟雪里蕻为要品。”
这么说来,这汤中的雪里蕻咸菜,马先生最看重的;豆腐,是杭州天竺的好,上海、无锡、北京的豆腐,只能勉强使用。更讲究的是,这汤除了盐,一概不放作料,哪怕“太羹玄酒”。马先生说,这一放,“非吾汤矣”。后来马先生小住北京,常在中央公园的长美轩饭馆就餐,喝不到好的汤。他试着开了三白汤的原料,要厨师如法烹调,一时名声鹊起,各店竟相效仿,号称“马先生汤”。十个客人来了,有九个点名要此汤。马叙伦先生说,“其实,绝非余手(我亲自)制之味也。”
丰子恺湖边吃虾
当年丰子恺先生住在西湖招贤寺隔壁,常见一人在西湖边钓虾。“一会儿拉起线来,就有很大一只虾。其人把它关在一个瓶子里,于是再装上饭粒,挂下去钩。钓得了三四只大虾,他就把瓶子藏入藤篮里,起身走了。我问他何不再钓几只,他说够了。”“他走进岳坟旁边的一家酒店里,拣一座头坐下了。叫一斤酒,却不叫菜,取出瓶子来,用钓丝缚了这三四只虾,拿到酒保烫酒的开水里去一浸,不久取出,虾已经变红色了。他向酒保要一小碟酱油,就用虾下酒,一只虾要吃很久。”
郁达夫美人美食
郁达夫是一个爱吃之人,他最爱的就是杭帮菜,据说他和王映霞结婚的时候所吃的就是西湖醋鱼、宋嫂鱼羹、神仙鸭子、炸响铃等标准的杭帮菜。
杭帮菜喜欢用新鲜的鱼虾配以金华火腿、荠菜、竹笋、雪菜做成各式鱼虾菜,比如:西湖醋鱼、宋嫂鱼羹、龙井虾仁、都是个中楚翘,另外较为厚重的东坡肉、干菜鸭子、叫化鸡也是香浓美味,脍炙人口。
偏爱西湖醋鱼
常去杭州西子湖畔的“楼外楼”菜馆,那里的“西湖醋鱼”和“醉鱼虾”都做得好。1927年,第一次下野,失意不过是表面的,所以到了“楼外楼”他一边品尝“西湖醋鱼”一边谈笑风生,显得很能淡然处之。1949年1月,蒋家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被逼再度下野。回乡之路又上“楼外楼”醋鱼还是一样做法,可他怎么也品不出滋味。
在“楼外楼”吃“西湖醋鱼”最兴奋的一次是蒋经国归国的时候,当晚8时,夫妇,蒋经国夫妇和幼孙在“楼外楼”合家欢宴。席间,格外高兴,仔佃说了“西湖醋鱼”的名称和做法,还告诉媳妇蒋方良“西湖醋鱼”是她阿爸的一道嗜好菜。这次家宴充满欢乐气氛,一直满脸笑容。除以上食好外,还喜欢吃“肉丝咸菜汤”、“干菜烤肉”、“咸菜大黄鱼”等。
金庸钟情虾爆鳝面
还记得奎元馆的虾爆鳝面吗?无非是一碗面食,只不过浇头好一点,做工精一点,竟也能让金庸记忆50年。几年前他来奎元馆,吃过了虾爆鳝,停箸提笔,写道:“奎元馆老店,驰名百卅载。我曾尝美味,不变五十年。”味蕾是存在的,美味是无形的。美味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稍纵即逝,口中啧啧而已。但是,倘若一种色香味在心中烫下烙印,它的力量也颇为惊人。像奎元馆虾爆鳝一类的回忆,只要哪天晚上,你偶然想到了,或者跟家人提及了,那么第二天白天,你就可以坐在那里,重温旧梦半小时。
俗话说:“到杭州不吃虾鳝,等于没有到过杭州。”语到此处,总有人会说,奎元馆虾爆鳝的虾,选的是河虾,粒粒饱满新鲜;鳝的身材要匀称,不宜过粗过细,,在水中养至吐净泥腥,方可开膛拆骨。这里的面条,即或是最普通的片儿川,每当一副筷子拎起面条,总觉金大侠之言不虚:“不变五十年。”这里也有个说头,即:旧物令人恋恋难忘,今天吃来,它的味道是一点不变的好呢,还是常作变化的好呢?变了,怕走了原味;原封不动,又怕跟不上节奏。今日别处面馆的面条,似乎更细了一点,韧了一点,有的面馆自家打制面条,还得往里头搀和鸡蛋清。而奎元馆呢,坚守一段旧梦,一如往昔。味道的变与不变,渐变与突变,也许吃客才有发言权。
留意“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