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市场份额

市场份额

时间:2023-05-29 18:03: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市场份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市场份额

第1篇

建立市场份额是消费品营销人员的主要目标之一。鉴于消费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数字营销的演变颇为迅速,消费者越来越精明,而且他们寻找和分享与品牌有关的信息的手段和用来选择品牌的渠道比以往多得多,所以,完成这一任务并不轻松。

要想建立市场份额,营销人员首先必须甄别实现这一目标时可以利用的各种驱动因素,他们面临的挑战是准确确定如何发现消费者选择背后的驱动因素。对品牌进行评估时,是应当从功能属性因素着手,还是情感属性因素着手,抑或是双管齐下呢?

营销人员的下一个步骤通常是,利用一种模拟工具确定根据已甄别的驱动因素优化市场份额的最佳营销策略。在此阶段,营销人员经常面临的挫折是许多模拟器并未反映出市场上的切实变化。模拟器预测的变化往往有夸大之嫌,营销人员只能将这些结果作为指导性参考。

益普索营销部消费品处认识到当前品牌研究构架的局限性之后,着手一项全面的、跨国研究,以便探究更好的办法了解消费者是如何对品牌产生联系的。我们的目标是,为一种更为全面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品牌研究手段奠定基础。

我们利用自己的研究结果,得出一个借以确定何种品牌元素在驱动消费者选择的新构架,并提出一种更为准确的方法,进行旨在优化品牌份额的市场模拟。

笔者想借此机会感谢益普索营销部消费品处全球首席研究官Lee Markowitz对本文给予的研究和写作支持。

当前的品牌框架在三个层面上遭遇失败

尽管营销人员可选择的品牌模型颇为广泛,但大多数模型都无法提供一个关于品牌的全盘视角,而且无法给出未来推动品牌增长的合理建议。

1 此框架未能捕捉消费者对品牌产生联系的所有方式。

2 此框架未给出关于品牌未来发展方向的认识。

3 模拟器并未从现实角度预测品牌定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如果上述问题中有一个或多个的回答为“是”,那么就决定应部署何种策略来提高品牌的选择份额而言,该品牌模型并未提供最好的方法。

以下是我们根据自己的品牌研究情况,针对上述各个问题开发出的解决方案。问题:未能捕捉消费者对品牌产生联系的所有方式

营销人员在进行品牌研究时面临的核,心挑战是,甄别驱动消费者选择的品牌元素。有些研究手段着重于功能方面,而有些着重于情感方面。还有一些手段着重于特定方面,比如,品牌的个性。实际上,要想建立对推动品牌选择的认识,进而能够实施成功的营销策略,品牌框架必须将重点放在所有这些方面。解决方案:了解品牌本身的主体和灵魂

我们的品牌研究的前提是,正如人类一样,一个品牌也拥有一个包括主体和灵魂的DNA(参见图1)。品牌的主体和灵魂有助于将品牌和消费者的心态和内心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是通过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各种互动形成的,进而产生一种体验。

品牌主体必须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功能属性:这些属性表示的是品牌所擅长的方面,或品牌的能力。

功能属性,对于食品品牌而言,是指“味道好”;对于香皂品牌而言,是指“皂沫多”;对于家用清洁剂品牌而言,是指“去污力强”。功能优点是任何品牌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Febreeze Fabric Refresher能取得成功,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功能优点:除去家居面料的异味,比如窗帘、地毯。

品牌形象:指品牌所代表的内容以及品牌传达的形象。品牌形象之所以很重要,其原因是它有助于将该品牌和其他品牌区分开来。品牌的形象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创新的,传统的,真实可靠的,或久负盛名的,诸如此类。例如:Coke是作为一种“酷”的品牌而为人所知的,Mr Clean代表的是“强壮”,Dove的形象则是“亲切柔和”。

品牌灵魂必须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情感需求:它们代表的是品牌所激发出的感情,用于衡量品牌给用户带来的感觉和品牌帮助用户实现的目标。情感属性的实例包括兴奋、愉悦和安宁。玉兰油(Oil of Olay)通过帮助女性改善皮肤,使她们感觉到美丽。

品牌个性:这些属性有助于我们了解品牌的特质及品牌向用户表达的理念。品牌个性之所以很重要,其原因是它帮助消费者辨别品牌。品牌个性属性的实例包括快乐、睿智和成功。Ben&Jerry's冰激凌散发着轻松、诙谐的个性,洋溢着相同个性的还有Chunky Monkey和Berried Treasure。

主体和灵魂的四个组成部分构成了品牌的DNA。它们激发了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固有价值或优势,代表着品牌资产。

主体和灵魂的四个组成部分被证明更具预测性

我们经过研究发现,在主体和灵魂的四个组成部分中,每个组成部分都能很好地说明驱动品牌资产的究竟是什么。因此,品牌框架若仅着重于四个组成部分中的一个或两个,我们不能说它们是错误的,然而,它们是不完整的。如果我们的品牌框架中只有四个组成部分中的一个,那么我们最多能预测出60%的消费者品牌选择。但是,一旦我们斟酌主体和灵魂的全部四个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我们便能够预测出85%~95%的消费者品牌选择。

我们研究得出的另一个重要结论是,功能因素和情感因素是具有内在联系的。任何一个强调功能利益的品牌定位或传播也会影响情感利益。

正如前文面所说,主体和灵魂的四个组成部分驱动着品牌权益。品牌权益与品牌的价格一起驱动品牌价值,后者反映出品牌选择的消费者份额。根据我们的研究,我们以往有能力开发出一种包含这四个组成部分的模型。加上价格,我们便能预测品牌价值(选择份额)。我们已证实,我们的品牌价值模型所得出的结果与实际的市场份额极为接近。

问题:品牌的未来方向在此模型中未予考虑

许多模型仅衡量品牌当前的优势。然而,营销人员需要了解的是,预测他们的品牌是否有可能增大或减少市场份额。解决方案:利用亲善度衡量品牌的关联性

通过研究与开发,我们有能力衡量一个我们称之为亲善度的量度。亲善度也被称为忠诚度,这个量度用来衡量消费者将来保持使用某个品牌的可能性。亲善度是通过结合斟酌品牌价值和各种障碍一使得品牌转换变得困难的情况一获得的。例如,当一位妈妈开始为自己的宝宝选择特定品牌的婴儿配方奶粉时,那么就很难让宝宝换用其他品牌的配方奶粉。这种障碍是指新配方奶粉不适合宝宝饮用的风险。亲善度已被明是未来消费者行为的反映。

了解亲善度,有助于营销人员甄别出对品牌不太忠诚的消费者,即便他们正在使用这个品牌。同样重要的还有,营销人员可识别出对品牌忠诚的核心消费者,对这些消费者实施各种策略,以便加强并保持他们的忠诚度。

问题:品牌模拟器并未做出现实的预测

品牌研究的关键应用之一是模拟不同的营销策略,其目标是优化品牌份额。令人遗憾的是。目前用于估算市场份额的模拟器往往并来反映出市场上发生的真实变化,主要原因之一是模拟器并未涵盖所有的品牌选择推动力,另外一个重原因则是未使用单层面的数据。

解决方案:利用单层面模拟模型预测份额增长

品牌的主体和灵魂的全部四个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应出现在品牌模拟器中。此外,品牌模拟器应基于单层面的数据。为什么?因为每个消费者都是独具特色的,因而有不同的需求。单层面的模型有助于使品牌权益由一个以品牌为中心的手段,演变为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手段,结果便是更有现实意义的模拟。我们的研究表明,单层面的模型在预测消费者行为方面,准确度至少高出30%。

图2是一个模拟实例。该实例包含了主体和灵魂的四个组成部分,并使用了单层面数据。在这个例子中,模拟的是B号品牌的绩效。

模拟器生成了一幅直线图,其中,红色虚线表示8号品牌在关键驱动因素上的当前绩效;红色实线表示该品牌在这些驱动因素上的改进绩效,这正是8号品牌营销人员想要模拟的;蓝线表示给定8号品牌的模拟改进绩效后4号品牌的绩效。

模拟器接着会生成一幅柱状图,其中描述了8号品牌的改进绩效对此类别中各品牌选择份额的影响。假定8号品牌在关键类别推动力方面的模拟改进绩效后,各种品牌目前的选择份额(以绿色显示)是与模拟的选择份额(以蓝色显示)一起显示出来。随着8号品牌绩效不断改进,竞争品牌的选择份额呈下降趋势。

最终解决方案:一个全新、全面的品牌框架――PERCEPTOR Plus

通过研究,我们开发出一款新的品牌研究工具PERCEPTOR Plus,它能帮助营销人员应对他们在试图利用品牌研究优化策略并预测市场增长时面临的挑战。

具体而言,PERCEPTOR Plus的作用是:

通过评估品牌的主体和灵魂,捕捉消费者对品牌进行联系的所有方式。

通过衡量亲善度,给出对品牌未来方向的认识。

采用单层面模型准确模拟市场份额。

第2篇

提高市场占有率是消费品行业营销人员的主要目标之一,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尤其在快速消费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数字营销快速发展和消费者更加成熟的今天(消费者现在拥有更多的工具去搜索和分享品牌信息,更多的渠道去选择品牌)。

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营销人员首先必须识别品类驱动因素。他们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准确地发现真正驱动消费者选择的关键因素来评估一个品牌,是应该根据其功能属性、情感属性,还是二者的结合?

基于已识别的选择驱动因素,下一步,营销人员通常会借用一个模型来确定市场策略,以达到最理想的市场份额。这一阶段营销人员通常面对的挫折在于很多模型并不能反映市场的真实变化。模型预测的市场变化通常是被夸大的,营销人员只能利用这一结果进行方向性的把握。

认识到目前品牌研究、设计中的局限性,益普索消费品研究部门开始着手于一项大规模的跨国研究发展项目,以期找到更好的方式来理解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联系。我们的目标是为更全面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品牌研究确立一个依据。

通过研究,我们得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模型,测量哪些品牌因素驱动了消费者的选择,同时也通过市场模拟为优化品牌份额提供更准确的方法。

目前品牌研究的不足之处

目前市场上可选择的品牌模型很多,但大多数模型未能从全面的视角研究品牌,不能对驱动品牌未来的增长提出有力的建议。

营销人员应该问问自己目前使用的品牌研究模型是否存在以下问题:

研究模型无法囊括消费者与品牌联系的所有方式;

研究模型无法对品牌未来的方向进行评估;

研究模型无法真实地预测市场变化对品牌定位带来的影响。

如果一个品牌模型存在一项或几项以上的问题,那么这个品牌模型将不能提供最好的方法来帮助你确定提升品牌份额的策略。

而我们基于品牌研究进行研发,以获得针对以上每个一问题的解决方案。

问题:研究模型无法囊括消费者与品牌联系的所有方式。

营销人员在品牌研究工作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识别驱动消费者选择的品牌因素。一些研究方法注重品牌的功能性因素,一些研究方法注重品牌的情感性因素,还有一些研究方法注重品牌的特殊性因素,比如品牌个性。事实上,要对品牌选择驱动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应用成功的营销战略,品牌构架必须注重所有这些方面。

解决方案:理解品牌的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

品牌像人一样,有其DNA,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如图1),这是我们进行品牌研究的前提。品牌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帮助其连接到消费者的内心。这种连接通过各种各样的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互动来实现,从而形成品牌体验。

品牌的物质层面包含以下要素:

功能性资产,它代表品牌的优势或竞争力。功能性资产对食品品牌来说可能是“口味好”,对香皂品牌来说可能是“泡沫丰富”,对家用清洁剂品牌来说可能是“有效去除污渍”。功能利益点是任何一个品牌成功的

先决条件。Febreeze织物芳香剂在市场上取得成功是因为它提供了独特的功能利益点:去除家用纺织品的异味,例如室内装饰品、窗帘和地毯。

品牌形象,它表示品牌代表和传达的形象。品牌形象如此重要是因为它有助于差异化品牌。一个品牌的形象可能是创新的、传统的、可靠的或有声望的,例如,coke被认为是一个“很酷”的品牌,Mr.Clean代表“坚韧”,而Dove则拥有一个“温和”的形象。

品牌的精神层面包含以下要素:

情感性需求,它代表品牌所唤起的感觉,测量品牌带给使用者的感受,以及使用者通过品牌获得的利益。例如,亢奋、有趣、舒适。Oil of Olay通过改善女性肤质使她们感觉到自己的美丽。

品牌个性,它帮助我们理解品牌的特性,也是品牌对使用者的定义。品牌个性如此重要是因为它帮助消费者识别品牌。例如,品牌个性可以是愉快的、聪明的、成功的,Ben&Jerry’s冰淇淋传达的是一种愉快、幽默的品牌个性,就像它的口味名称Chunky Monkey和Berried Treasure。

以上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品牌DNA。它们驱动着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内在价值和优势,并代表着品牌资产。

品牌资产和品牌价格驱动品牌价值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看到,品牌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每个组成部分本身就能够很好地解释品牌资产的驱动要素。因此,那些只注重其中某几个要素的品牌架构并没有错,只是不够完整。如果我们的品牌架构只包含这四个要素中的一个,我们最多可以预测60%的消费者品牌选择信息。但是,如果我们同时考虑这四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我们就能够预测85%~95%的消费者品牌选择信息。

研究过程中的另一个发现是功能性和情感性要素的互相联结。那些在定位或传播过程中强调功能利益点的品牌,也会对情感利益点产生影响。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品牌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四个要素驱动着品牌资产。而品牌资产和品牌价格驱动着品牌价值,它能够反映出品牌的市场份额。基于上述研究,我们开发出一个模型,它包含了以上四个要素和品牌价格,可以用来预测品牌价值(品牌份额)。我们已经证实,品牌价值模型预测的结果与实际市场份额非常接近。

问题:研究模型无法顾及品牌未来的发展方向。

很多研究模型只测量品牌当前的优势。然而,营销人员还需要了解消费者与品牌之间是如何联系的,由此来预测自己品牌的市场份额在未来可能会增长或降低。

解决方案:利用归属感来测量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联系。

通过研究,我们得出一个叫做归属感的变量。归属感,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忠诚度,是测量消费者将来选择品牌的可能性的一个指标。归属感来自品牌价值与壁垒(转化品牌过程中的阻碍因素)。例如,一位母亲一旦选择了某一品牌的婴儿食品,她就不会轻易转换到另一个品牌。其壁垒就在于转换品牌存在风险:婴儿可能会排斥新品牌食品。归属感已经被证实能够反映未来的消费者行为。

对归属感的理解能够帮助营销人员识别与品牌联系不是很紧密的消费者,即使他们正在使用该品牌。营销人员就能够据此制定相应的策略去提升消费者忠诚度。同样重要的是,它也能帮助营销人员识别那些对品牌忠诚的核心消费者,制定相应的策略加强和保持他们的忠诚度。

问题:研究模型无法做出真实的预测。

品牌研究的一个重要应用是模拟不同的市场策略,以优化品牌份额为目标。不幸的是,目前用来评估市场份额的模型通常无法反映市场的真实变动。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模型本身没有覆盖消费者品牌选择的全部驱动因素。另一个重要原因则

是它们无法运用个体层面的数据。

解决方案:利用个体层面的数据模型来预测市场份额的增长。

一个品牌模型应该包括品牌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包括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的所有构成要素。此外,品牌模型还应该运用个体层面的数据。为什么?因为每一个消费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拥有不同的需求。个体层面的数据模型能够使品牌资产评估的视角从以品牌为中心转化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结果会更接近现实情况。我们的研究显示,个体层面的数据模型在预测消费者行为方面能够将准确度至少提高30%。

图2显示的是一个模型示例,该模型综合了品牌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四个构成要素,并且运用了品牌个体层面的数据。在这个案例中,我们模拟了品牌8的数据。在模型提供的折线图中,红色断点折线表示品牌8在主要品类驱动因素上目前的表现。红色结点折线表示品牌8在这些驱动因素上改进后的表现,这通常是营销人员想要模拟的结果。蓝色结点折线表示在品牌8改进下的品牌4的表现。同时,模型还提供了一个柱状图,显示了品牌8改进表现后在品类中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图中绿色柱表示各品牌当前的实际市场份额,蓝色柱表示在品牌8改进主要品类驱动要素后,各品牌的模拟市场份额。随着品牌8在驱动因素上的改善,它的市场份额在增加,而竞争品牌的市场份额相应减少,反映了市场上将要发生的真实情况。

PERCEPTORPlus品牌架构

基于研究,我们开发了一个全新的品牌研究工具――PERCEPTORPlus,它能够帮助营销人员解决品牌研究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从而更好地优化市场策略,预测市场份额的增长。

具体来说,PERCEPTORPlus:

评估了品牌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从而涵盖了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所有联系方式。

测量了归属感指标,便于把握品牌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3篇

如下是来自市场研究机构comScore的未正式数据

谷歌:7月份市场份额66.8%(6月份为66.8%)

必应:7月份市场份额15.7%(6月份为15.6%)

雅虎:7月份市场份额13%(6月份为13%)

Ask:7月份市场份额3.1%(6月份为3%)

AOL:7月份市场份额1.5%(6月份为1.5%)

微软必应与雅虎搜索引擎七月份总共的市场份额为28.7%,较BingHoo联盟成立时29%的市场份额有所下滑。

以下数据为年度比较

谷歌:2012年7月市场份额为66.8%(去年同期为65.1%)

必应:2012年7月市场份额为15.7%(去年同期为14.4%)

雅虎:2012年7月市场份额为13%(去年同期为16.1%)

Ask:2012年7月市场份额为3.1%(去年同期为2.9%)

AOL:2012年7月市场份额为1.5%(去年同期为1.5%)

第4篇

市场份额又称市场占有率,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竞争地位和盈利能力,是企业非常重视的一个指标。但由于认识上的模糊不清和实践中的急功近利,很多企业在市场份额方面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下面对其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和分析。

一、市场份额的两个方面:数量和质量

提起市场份额,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市场份额的大小。但事实上,市场份额的大小只是市场份额在数量方面的特征,是市场份额在宽广度方面的体现。市场份额还有另外一个质量方面的特征,这就是市场份额的质量,它是对市场份额优劣的反映。

市场份额数量也就是市场份额的大小。一般有两类表示方法:一类是用企业销售占总体市场销售的百分比表示,另一类是用企业销售占竞争者销售的百分比表示。市场份额质量是指市场份额的含金量,是市场份额能够给企业带来的利益总和。这种利益除了现金收入之外,也包括了无形资产增值所形成的收入。衡量市场份额质量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顾客满意率,一个是顾客忠诚率。顾客满意率和顾客忠诚率越高,市场份额质量也就越好,反之,市场份额质量就越差。

国内众多的企业在市场份额的认识上,还处于关注数量的阶段。从“标王”之争到价格大战、广告大战,无不反映了参与企业特别是主动发动价格战的企业对市场份额扩大的期望。这种注重市场份额数量的行为是有深刻的社会和理论背景的。很多企业都是从计划经济年代走过来的,计划经济重速度、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潮在这些企业中仍在起作用。同时,现在处于企业决策层的人士,绝大多数都曾受到过计划经济理论的教育,这种教育对他们的决策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很快转变过来,是非常困难的。使企业注重市场份额数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规模经济理论。很多企业认为,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将会增加销售量和生产量,会使企业生产成本更低,有利于企业获取高额利润和形成竞争优势。

国内很少有企业关注市场份额质量,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很多企业根本还没有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营销理念。在这些企业的促销宣传中也许经常宣传“顾客第一”“顾客是上帝”等,可一旦顾客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这些企业便体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本来面目。这种企业根本不会从顾客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对顾客满意与否不会感兴趣,市场份额质量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第二个原因是提高市场份额质量所带来的收益不确切,企业对提高市场份额质量心存疑虑。也有不少企业认识到了企业不仅应占领市场,更重要的在于守住市场,认识到了提高市场份额质量的重要性。但要提高市场份额质量,企业就必须从顾客的满意率入手做更深入细致的工作,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并且需要较长时间。这种投资由于数量大、要求高、时间长,且投资效果无法准确的测算,显得风险较大,使得不少企业最终放弃了提高市场份额质量的打算。

二、市场份额数量和质量,哪一个更重要?

市场份额数量和质量分别反映了市场份额的大小和优劣两个方面的内容,由于反映的角度不同,两者之间应该是没有孰重孰轻的关系的。但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然面临的选择:是重点投资用于市场份额数量的扩大呢?还是重点投资用于市场份额质量的提高?或者两者并举—视同仁?要回答这个问题,企业必须结合行业竞争格局和产品寿命周期进行分析。

1.分析行业竞争格局

如果行业内企业众多,且每个企业市场份额数量都很小,此时企业一方面应努力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另一方面应努力提高市场份额质量,数量和质量同时兼顾。应该说此时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就能够使企业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同时扩大市场份额数量也显得相对容易,毕竟众多的竞争者中实力弱小的企业占有很大的比重,发动对这些企业市场的进攻,耗费的资源不会太多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别的竞争者也会以这种思路来扩大市场份额数量,这将引发较强竞争者之间的较量。企业要想在较量中胜出,就必须将一部分的资源用于提高市场份额的质量,用优良的产品优质的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水平,增加顾客的重复购买率。这种从市场份额质量入手的做法可以稳定地增加市场份额数量,又能够避免引发恶性竞争,还能使企业在顾客中树立良好的口碑,竞争者与之竞争,会有一种无力感。

如果行业内企业较多,一些企业市场份额较大,而另外一些企业市场份额较小。此时,不管是市场份额较小的还是较大的企业都应将投资重点用于市场份额质量的提高。对于小企业来说,要想与大企业争夺市场,在品牌和其他资源方面都缺乏竞争力。使用大量促销或大幅度降价提高市场份额数量,一方面企业根本承受不起,另一方面还会受到大企业的强力阻击。因此,小企业应将重点放在市场份额质量方面,从产品、服务、沟通等多方面入手提高顾客满意度,巩固自己的阵地,并以自己良好的顾客基础逐步扩大市场。对于大企业来说,由于市场份额数量已经相对较高,此时的主要工作应是巩固已取得的市场份额数量。若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将引起其他竞争者针锋相对的反抗,最后引起企业收益下降。因此,在市场份额数量增长达到一定程度后,企业就应该用提高市场份额质量的方法来巩固自己的领地,为以后扩展打下坚实基础。

如果行业内企业很少,每一家企业市场份额都很大。此时,行业已进入寡头垄断的格局,企业应将重点放在维持和扩大市场份额数量上,对市场份额质量只需保持一般关注。只有在竞争者努力提高市场份额质量时,企业方有必要加大对市场份额质量的投入。在此格局下,企业若希望通过主动提高市场份额质量来扩展市场,必然引起其他竞争者的跟进和仿效(因每一个寡头都有相应的能力),最后可能整个行业的顾客满意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市场份额数量却不会发生多大变化,但整个行业盈利水平将会因成本增加而降低,这对每一个行业内成员都是不利的。

如果行业由于政策等因素由某企业独占,那么该企业的营销重点应该放在维持顾客能接受的最低满意度情况下,刺激需求量、扩大化市场规模,并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设计营销方案。

2.分析产品的寿命周期

在引入期由于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很少,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不是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而是生产被替代产品的企业;此时,企业的工作或投资重点应该是大力宣传该新产品与被替代产品相比的优势,促使人们购买试用,扩大该产品在同类产品中的市场份额数量;在成长期,整个行业发展很快,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越来越多,此时,企业的重点是大力宣传品牌形象,扩大企业产品在同种产品中的市场份额数量;在成熟期,市场总的销售量已相对稳定,竞争激烈异常,为了能在竞争中保持稳定或有所增长,企业应大力提高市场份额质量,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以保留顾客,实现顾客重复购买;在衰退期,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已无任何营销意义,企业可以有条件地选择某些市场或品种维持较高的顾客满意率,以收割产品的晚期收益。

三、市场份额越大,利润越多?

很多企业都认为,市场份额数量越大,企业盈利能力将越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

很多企业在辛辛苦苦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后才发现,企业的盈利非但未见增加,反而在不断减少。在市场份额数量扩大的过程中,虽然销售增长导致了生产成本下降,但用于扩大市场份额数量的费用增长远快于生产成本的下降,再加上竞争使价格下降,单位产品盈利快速下降,最后使企业产品的盈利能力下降。扩大市场份额数量的费用快速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市场扩大过程中,增加的营销管理人员由于缺乏经验或缺少培训或素质不高,致使费用失控;另一方面是竞争者的强烈反应引起的费用增长。企业扩展市场份额数量的行动必然使竞争者采取相应的行动,最常见的就是企业加大广告投入,竞争者也会加大广告投入,企业降低价格,竞争者也会降低价格,甚至比企业降得更厉害。结果是企业花了很大的代价,销售并未显著增长或销售量增长了且市场份额也扩大了,但盈利却下降了。

事实上,企业产品的盈利能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市场份额的数量大小之外,还包括了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行业平均盈利水平、企业管理能力、市场份额质量等因素。市场份额的数量只是影响企业产品盈利能力的因素之一,企业不应把盈利增长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市场份额数量的扩大上。

四、如何面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

很多企业都会对市场份额数量的扩大欢欣鼓舞,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则会倍感失望并寝食难安。但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市场份额数量扩大并不一定会增加企业的盈利,同样,市场份额数量下降也并不一定会减少企业盈利。企业在面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时,必须认真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拿出应对方案。

第5篇

事实上,该公司报告称,今年第二季度共售出3,520万部iPhone,较去年同期增长13%。

随着更为便宜的iPhone 5C,苹果也获得了金砖市场的关注。据报道,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目前是该公司增长最快的市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中国市场取得的成功,iPhone在该国的销量大幅增长,较去年同期高出48%。

一声响亮的“但是”……

然而,在过去几年里,iPhone的销售并非一帆风顺。尽管最近的数据非常喜人,但去年的业绩就低于华尔街的预期。而且,与其他智能手机厂商相比,苹果iPhone的未来看起来颇为惨淡,尤其是考虑到该公司60%的年营收都依赖于iPhone手机。

市场调研公司Kantar在今年1月报告称,虽然购买iPhone手机的人数在增长,但购买安卓(Android)甚至Windows Phone手机的人数也在增长,尽管Windows Phone手机被广泛视为失败者。

看看全球Windows Phone和安卓手机的销售增长态势就会发现,虽然iOS在市场份额方面位居第二,但其下行曲线已经开始呈现出黑莓(BlackBerry)般走向没落的形势。

市场调研公司Statista的数据显示,iOS正陷入与竞争对手的大规模作战,与安卓的竞争尤其惨烈。苹果的黄金时期是2011年,当时的销量达到了该公司有史以来的顶峰。但即便是在那时,安卓的市场份额也令iOS难以望其之项背。

市场调研公司IDC针对过去三年的统计数据也显示了同样的趋势:安卓的市场份额大幅上涨,而iOS却在下滑。实际上,iOS的市场份额只比三年前黑莓的市场份额高出几个百分点。而我们都知道黑莓的结局,对吧?

全球终端用户市场份额。蓝色:安卓;黑色:iOS;灰色:微软;绿色:黑莓;黄色:塞班

对竞争的担忧

2014年4月,在三星与苹果的专利诉讼案审理期间,苹果向员工发出的一份内部备忘录表明,竞争对手市场份额的增长令苹果大为惊恐。

这则备忘录写道:“竞争对手已经大幅提升了他们的硬件,其中有一些还改善了他们的生态系统。”该通知还指出,竞争不仅在于开发更为便宜的设备以俘获高低端市场,还在于“把大量的金钱投入到广告宣传和/或运营商渠道以获得推动力”。

Kantar 4月份的报告显示,为了应对这些担忧,苹果将大笔资金用于广告宣传。《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报道称,苹果的广告支出正追上三星,2013年的电视广告费用就超过了2012年全年的广告预算。

如果苹果正将如此多的钱扔给广告商,这可能意味着该公司知道自己遇到了麻烦,需要重新回到公众的视线里。

iPhone的发展速度比不上其他智能手机

看看目前市面上最受欢迎的竞争产品,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屏幕。三星Galaxy S5、LG G3和HTC One M8的屏幕尺寸都超过了5英寸。这显然就是市场的趋势,不管你喜不喜欢。

有传闻称,苹果将在9月份搭载4.7英寸屏幕的iPhone 6,可能还有搭载5.5英寸屏幕的平板iPhone手机,但可能前者太小,后者出得太迟。虽然iPhone 6可能会吸引想要升级的iPhone现有客户,但所有人都知道,那些制造大屏安卓设备的厂商最擅此道,因为他们在过去两年里一直在制造这类设备。

此外,预计平板iPhone手机的价格将会非常高,如果真像传闻所说的那样配备了蓝宝石屏幕,就更是如此。鉴于“廉价版”iPhone 5C相较于大多数低端手机来说仍然显得过于昂贵(根据IDC的数据和基本的常识),因此平板手机式iPhone的定价需要低于200英镑。但坦白说,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你还不如押10英镑赌桑德兰足球队会赢得英超联赛冠军,接着还会开着红白相间的宇宙飞船去征服另一个星系。

第6篇

网上知名度,是指网站上针对某个品牌或其产品或服务的言论的频率,用关注量来表示。

市场份额,是指某品牌的消费类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量相对于行业、标杆企业群或竞争对手的相对比例。

一般来说,某消费类品牌的产品的销售量越大,消费者就越多,在网站上的相关发言的频率就越高,发言中一般评论和赞扬性评论的比例也是相称的。另外,网站上某品牌及其产品的发言频率越高,说明关注该品牌及其产品的网民的数量越大,品牌知名度就越高。如果发言中赞扬和批评的比例适中,说明知名度和美誉度是相匹配的。

因此,关注量和销售量是相关的,但这种相关关系并不是特别的精确,不能简单地用数学公式来表达,这是因为:

一方面,由于网站作为关注量的信息源,内容的稳定性比较差;

其次,消费者和网民之间并不能画等号。比如,对年龄在35岁以上的商务人群而言,在网站上发言的频率就非常少或几乎没有;

再次,品牌相对于其他同量级竞争品牌而存在,而竞争品牌的个数又在不断变化中;

还有,决定销售量的因素很多,除了品牌知名度外,产品线规格覆盖度、产品线价格覆盖度、关键型号相对竞争对手的性价比等,也是另外一些重要的因素。

因此,关注量和销售量的相关性必须限定在特定的领先品牌范围中,也就是某个标杆企业群中。在品牌的知名度、产品线规格覆盖度、产品线价格覆盖度、关键型号相对竞争对手的性价比等方面,各个品牌之间的可比性要比较通过网络判断手机企业的市场份额

对手机行业而言,有几类机构市场调查结果:一类是信息产业部,以企业申请手机串号为依据,但并不能有效地统计近30%市场份额的黑手机这块市场;另外一类是51N0和GFK这类本分的市场调查公司,SIN0依托的是全国300个信息采集点,GFK靠的是向各类渠道购买数据,准确性比较高;还有一类是不太规范的行业研究机构,数据来源的可信度最低。

通过网络进行市场份额调查,一般有参照对比法和Neb Computing工具统计两种,现介绍如下:对比参照法

以NOKIA、SAHSUNG年口MOTO手机为例说明。

(1)关注量搜索用Baidu、GooQle搜索“诺基亚手机”、“摩托罗拉手机”、“三星手机”,得到NOKIA、S州SUNG和MOTO的关注量分别是7.7H、5.4M和2.8M,这个数字和tech.sina.com.cn的比例高度接近,最大相对误差只有320因此选择tech.slna.com.cn上的“千级”帖子来进行同比例缩小研究。

(2)“忠诚度/关注度”因子

关注度和知名度有关系,真正和购买行为有关的却是忠诚度。用“心理分词库”中的“忠诚度子词库”进行测量和统计,得到了“忠诚度/关注度”因子,分别是0.40、0.31、0.50。

关注量乘以“忠诚度/关注度”因子,得到3.08M、1.67H、1.4M,和权威机构最近公布的销售量份额23%、12%、9.6%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对比例分别是:23%:12%:9.6%―2.40:1.25:1,3.08M:1.67H:1.4M=2.20:1.19:1,最大相对误差是9%。

(3)价格因素修正

经过自动统计近3个月热卖手机的价格,SAMSUNG的算术平均价格(由于加权平均计算过于复杂,因此取算术平均价格为分析指标)是2840元,MOTO是2630元,而NOKIA是2590元。NOKIA比MOTO价格稍微低一点(1.5%),按照“一次修正”的原则,3.08应该修正为3.08M×(1+1.5%)―3.13M,SAMSUNG比MOTO的价格高许多(7.9%),1.4应该修正为1.4M×(1-7.9%)=1.29M。

(4)其他因素修正

不要忘了品牌性格内涵的占位、也不要忘了产品线和开发节奏是否异常等情况。特别异常情况的出现,意味着上述计算需要比较大的修正,但这里视为弱因素,不需要特别修正。

最后,观察:23%:12%:9.6%=2.40:1.25:1;3.13M:1.67M:1.29M:2.43:1.29:1,我们发现最大相对误差是3%,与权威机构公布的调查数据高度一致!

Web Computing统计法

ATOMI开发了一套Web Computing工具集,可定期更新与研究对象高度相关的1000-1500个BBS和BLOG信息源列表,依据各个信息源的信息更新规律实时访问各个信息源,并将所有有效帖子采集下来,对其中的品牌、产品词汇进行统计得出关注量,对其中涉及针对品牌、产品的评价信息进行统计和计算后得出正负面评价比。

需要注意:有效帖子的比例很低,大约在U8000-1/500之间,需要过滤掉帖、广告帖、无关帖、超短帖。

2006年1月到4月,ATOMI的Web Computing工具针对4家外资手机厂商的关注量和正负面评价,以月为单位进行了统计,如右图所示:

考虑到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差距,需要将正负面评价比和关注量联合起来,用正面关注量来表示,计算公式是:[正负面评价比/(1+正负面评价比)]×关注量。

由此可见,尽管关注量的数字很大,但正面关注量的数字是很小的,平均每个信息源都不到10个。

从右面列出的同时期某权威机构的手机市场销售量份额趋势,可以看出销售量份额之间的相对比例、正面关注量之间的相对比例与变化趋势是高度接近的。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品牌E对品牌S的市场地位替代趋势已经正在逐渐明朗化。

市场调查的互连网时代即将到来

第7篇

笔者曾供职于国内A与Y两家内衣企业,任职市场策划,A是以生产销售普通内衣为主的企业,走的是品牌连锁下的特许加盟;Y是以生产销售塑身内衣为主的企业,销售的渠道是以美容为主的高档消费场所。两家的销售模式不同,在品牌塑造上也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经营路线。A企业因为其经营者的经营意识超前,提出以品牌战略带动企业的发展。因此,在品牌的塑造上有一套系统的计划,包括企业VI的导入、品牌形象的传播与宣传等一系列具体的执行方案。因此,经过几年的努力,其品牌形象在国内二线品牌上处于领头羊的地位。品牌形象的成功建立,对于吸引加盟商的加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市场的份额也在不断地扩大。而Y品牌,在企业转型的前几年,因为一直关注着设计的开发,而忽略了品牌的建设,虽说在前期该企业靠款式的设计赢得了市场的份额。但对于企业招商,存在着品牌知名度不高的因素,还是制约了其企业市场的开拓。当其经营者醒悟过来时,发现其企业的生存环境已不容乐观,作为当时同时起步的企业,Y公司在品牌塑造上已远远落后于其他企业,没有办法,只有奋起直追,但已是时不我待,错失了良机。

服装业的品牌建设已从当初纯粹视觉识别走向注重品牌的文化内涵,以品牌的文化内涵建给消费者带来衣着的精神享受,培养忠实的消费群体。但目前总体来说都处于一种过渡,品牌建设任重而道远。关于品牌建设,大卫.奥格威在brand image“品牌形象论”曾说过任何一个广告都是对广告品牌的长期投资,广告的诉求重点应具有长远性。因此,企业的品牌形象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可建立的,而是一个系统化长期性的工程。下面,笔者浅显地阐述从几个方面来塑造品牌形象。

广告宣传

广告宣传是塑造品牌的最直接地方式之一。通过图文声音的方式,运用纸质媒体与电视、广播媒体、POP海报、宣传单张等宣传载体,把企业的形象向公众展示,能直接地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以至产生购买力。在具体的运作中,各企业的区域市场不同,选择的媒体也应有区别的,如果是针对全国性的品牌塑造,可选择全国性的媒体,如单针对某个地区的某一项活动,可选择区域性的媒体,这要求市场部的人员在选择媒体上,有区别性与选择性的对待。

专卖店的形象建设

统一的专卖店形象建设,给能消费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及产生深刻的记忆。这方面要求企业在专卖店形象的设计上,严把设计关。为了更好宣传品牌,在专卖店的设计上,应追求视觉冲击力,要使商业空间展示在五彩缤纷的都市环境中引人注目,就必须依靠视觉冲击力,它有赖于色彩、造型、面积、形式等诸因素的对比组合,在人们来去匆匆的瞬间,加强视觉吸引,引发视觉兴奋,从无间识到有目的关注商品,引发购物行为,其二,应突出商业品牌的标识,商业门面的设计必须突出店名,商号与品牌标志达到“宣传品牌,招揽顾客,让消费者产生兴趣,进店先择购物”的目的。。务必要求各加盟商严格执行公司的政策。笔者曾遭遇因为公司执行不力,而导致加盟商因为经费问题与材料的问题,公司统一设计的专卖店施工图,因为监督不力,而导致全国各地的专卖店形象不同,无法很好的对品牌进行统一宣传的后果。

事件宣传

以巡回演出为事件营销,吸引媒体与消费者的眼球,为品牌的塑造最好的路径之一。当年爱慕的“爱慕.敦煌”与黛安芬的“梦醉霓裳桥”作为大型时尚巡回演出的先驱者,在全国掀起了另一轮的内衣时尚热潮,其规模之大、影响之大,常为内衣界人士称道。这样,一方面,企业宣扬了内衣时尚的趋势,另一方面,对于其品牌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有时尚潮流的新闻价值,一时,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纷纷争相报道。起到了不花钱,免费为企业做广告的宣传功效。也吸引着众多内衣企业与专业人士的关注,以至于在其后,南海某家知名的内衣企业紧接进行跟进,在其区域市场内,举行了全国内衣秀,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参与服装交易会

第8篇

关键词医疗器械现状发展对策

1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现状

我国的医疗器械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到2000年底,全国医疗器械行业产值已突破500亿元,医疗器械工业企业5700多家,生产品种达5000多个,已能够生产部分高科技产品如CT、核磁共振、彩超、γ刀等。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技术含量不高,不少核心技术仍被发达国家大公司垄断,而且所占国际市场份额不足2%。

由于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极为广阔,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经济发展加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逐步老龄化,医疗服务需求升级,促进了医疗消费的增长和医疗器械的需求;②医院信息化引发了医疗器械需求增长。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引发了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③国家政策变化带动医疗器械需求增长。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逐步降低了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依赖程度,提高医疗服务收入是医院减少对药品收入依赖程度的重要途径,由此产生的对中高档医疗设备的需求将构成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一个持续动力;④加入WTO后,我国医疗器械出口的外向度加大,加入国际市场的空间更为广阔;⑤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促进医疗器械消费的增加,我国现有医疗机构总数达17.5万家,其中县级以上的医院只有1.3万家,医疗仪器设备的水平较差,亟待提高,这给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虽然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在不断扩大,但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传统的生产模式,技术水平仅处于中、低档,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竞争能力较差。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销售收入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就有7家;前50名企业中,合资、外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都在50%以上,外资和合资企业成为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主力军。我国除了超声聚焦等少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外,技术总体水平和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2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因素

2.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制约了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社会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来估计。我国在20世纪末社会卫生费用约占GNP的5%左右,远低于美国(早在1993年美国已经达到了19%)。现阶段,一方面由于人民消费水平有限,医院经济实力较差,大多数中、下层医院买不起也用不起昂贵的现代化医疗设备;另一方面受国家和企业财力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医疗器械开发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2.2技术因素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是影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资料显示,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5年,主要医疗器械产品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产品可靠性差、性能落后,市场竞争力弱。即使是中低档医疗器械产品,我们也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以呼吸机为例,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仅200h左右,而国外产品高达3000h。另外,当今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被仿制的可能性大为减小,竞争壁垒大大提高。总之,相对低下的技术水平,削弱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力,极大影响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2.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复杂。诸如: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转换;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医疗保健体制的变革;国家政策的扶持等等,这些都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制约我国医

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将逐步得到解决。

3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3.1国家政策扶持和保护

产业的快速发展,有赖于产业政策的助推器作用,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政策中还存在着制约因素,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①国家制定一些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欧洲和日本的医疗器械行业是作为福利行业进行扶持的,我国可以借鉴参考;②要在政府采购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扶持。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国内医疗器械产品;③建立和健全医疗器械方面的标准认证体系,加强认证力度,争取早日与国际标准接轨;④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把面广量大的医疗器械作为发展重点,通过调整医疗器械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鼓励企业联合兼并,实现规模经济,以提高生产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⑤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目前状况下,单个企业无论是资金上还是技术上都难以完成大规模的研发,政府需要在科研基金上倾斜。

3.2企业自身竞争实力的提高

企业要在强化研发能力、提高营销水平、调整产品结构、重视质量管理以及加强交流合作等方面多作努力,增强自身实力。这是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1)强化研发能力。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涉及到医药、机械、电子、塑料等多个行业,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严重缺乏研发和规模生产实力。因此,强化研发能力,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是当前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当务之急。

(2)提高营销水平。在与国际龙头企业的竞争中,本土化的直销将成为国内企业的优势,而诚信度低、网络脆弱的模式则是进口产品市场营销的软肋。因此,发挥直销优势,重视名牌效应,提高营销水平,是国内企业赢得竞争的有力武器。

(3)调整产品结构。优先发展经济实用的、高质量的中低档产品,不能片面强调高、精、尖产品,而应综合考虑疗效好、质量可靠、成本低的产品。要开展市场分析和需求预测,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重视质量管理。我国的医疗设备较国外产品在质量和售后服务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加强售后服务,是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长远大计。

第9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存款 市场份额

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各家商业银行之间对于居民存款的竞争会更加激烈。那么,商业银行的存款市场份额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又会给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本文将对此进行实证分析。

因素分析

从存款者的角度来说,其对于存款银行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存款的收益性和安全性。在利率没有市场化的情况下,各家银行的存款收益没有显著差别。因此,存款的安全性成为影响存款者选择的重要因素。存款者对于存款安全性的预期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银行的资本作为亏损的缓冲装置可以对存款者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能够增加存款的安全性,从而有利于商业银行吸收存款。

银行的资产质量。如果银行积累了大量不良贷款,意味着其资产流动性降低、盈利能力下降,同时也削弱了银行抗风险的能力。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从1980年以来,各成员国由于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过高引发的金融问题占所有发生金融问题的66%以上,而由于不良资产比率过高引发金融危机的占58%以上。因此,银行较差的资产质量会使存款的安全性降低,不利于商业银行吸收存款。

银行是否上市。银行上市被认为能够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改善资本结构;分散银行的经营风险,提高银行经营状况的透明度,这对银行吸收存款是有利的。

存款者在选择存款银行时,除了比较存款的安全性和收益性以外,还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银行的服务态度、银行提供的相关金融产品以及存取款的便利性等等。这些因素难以完全量化,本文用银行的分支机构来代表。

变量和数据

根据因素分析,本文用样本银行吸收的储蓄存款占全部居民储蓄存款的比重代表银行的存款市场份额(MS),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包括:银行的不良资产状况(BA),银行的资本充足状况(CA),银行是否是上市银行(LB),银行分支机构数(BN)。本文有关变量的描述概括在表1中。

本文的所有数据均来自各年度的《中国金融年鉴》和各银行的年报,共选择了2000年――2004年包括3家国有银行和7家股份制银行在内的10家银行的44个样本进行分析。

回归分析

回归结果

运用Eviews4.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下:

MS = 0.01-0.08 BA + 0.01 CA - 0.00 LB + 3.58E-06* BN

(-1.62) (0.12) (-0.16)

(3.34)

R2=0.93 D.W.= 2.08

括号中的数值为t统计量。*代表在1%的水平上显著,未标记的估计量在统计上不显著。回归结果已经过自相关处理。

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到,资本充足比率(CA)、银行的不良资产状况(BA)以及银行上市与否(LB)都不会显著的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市场份额,对吸收存款具有最显著影响的因素是银行的分支机构数。

实证结果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启示

在存款者对于存款银行的选择中,由于利率没有市场化,所以收益性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回归结果说明,代表银行经营稳健性、从而增加存款安全性的指标,比如,银行的资本充足比率、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以及银行是否上市也没有显著的影响。存款的便利性是影响银行存款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然而,存款者之所以对银行自身的偿还能力缺乏关注,原因并不在于其不关注存款的安全性,而是在于政府为银行体系提供了隐含的担保。正是由于这种隐性存款保险的存在,使得存款者认为其存款的安全性主要依赖于政府而不是吸收其存款的银行。

因此,本文的分析表明,在对存款的竞争中,银行最有效的竞争手段是设立更多的经营网点。把全部样本划分为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二个子样本,检验二个子样本的存款市场份额(MS)、分支机构数(BN)、资本充足比率(CA)和不良贷款比率(BA)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检验结果表明(见表2和表3),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比率显著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显著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但是其分支机构数显著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所以存款市场份额显著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在这个背景下,如何看待国有商业银行包括注资和剥离不良资产在内的改革措施呢?这些改革措施无疑提高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降低了其不良贷款率。但从存款竞争的角度来看,政府的注资行为和对不良资产的剥离不会进一步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而且,近二年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注资等行为是直接以促进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为目的的,但从前面的回归结果中已经看到,上市与否对银行的存款市场份额几乎没有影响。本文认为,这一问题应该在利率市场化以及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背景下进行分析。

在政府的隐含担保下,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比率低、不良贷款比率高不会成为其竞争劣势,而国有银行为数众多的分支机构决定了其在竞争中的有利地位。但依靠政府担保获得的竞争优势缺乏可持续的特征,由于政府对银行提供隐含担保,在国有商业银行看来,存款不具有负债的性质,而是具有资源的性质,以国家信誉作担保的国有商业银行必定是一个不良资产的制造者。国有商业银行账面上的不良资产实际构成了政府的隐性负债,所以政府的负债也随着时间而不断地累积,日益增长的不良资产会逐渐腐蚀掉政府的财力,进而逐渐动摇公众对于政府能够全部担保其存款的信心。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实现,利率将成为银行存款竞争的工具,而这会降低银行存贷款利差,使银行利润下降。在利差收入仍然占很大比重的前提下,国有银行补充资本、处理不良资产的负担更加沉重,更难以承受这种利润的下降。不仅如此,在银行业对外开放的环境下,享有国际声誉的外资银行相对更容易获得国内公众的信任,如果存款被外资银行大量分流,国有商业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将处于被动境地。当然,在和国有银行的竞争中,外资银行的劣势是营业网点较少,而这是决定存款份额的重要因素。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一般设在经济发达地区,服务对象也主要针对高收入群体,这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构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必须以上市为契机,补充资本金,解决不良资产问题,以银行自身实力为基础保证存款的安全性,并通过进行实质性的产权结构调整来完善治理结构。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政府为了推动国有商业银行上市而进行的一系列注资和对不良资产的剥离才是有意义的,也才能使国有商业银行真正有实力保持其竞争优势,应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

本文对商业银行存款市场份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对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具有显著影响的唯一因素是银行的分支机构数。一方面反映了目前我国尚未实现利率市场化,各家银行存款的收益性没有显著差别;另一方面反映了在存在政府隐含担保的情况下,反映银行存款安全性的指标,如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比率等也不会影响银行的存款市场份额。对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二个子样本的分析表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显著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比率显著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其分支机构众多,市场份额显著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实现和银行业的对外开放,这种竞争优势会受到威胁。因此,国有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降低不良资产比率对于其竞争优势的保持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何问陶,邓可斌.资本监管、资本充足率与银行市场均衡.当代财经,2004(8)

2.刘勇,李琪琦.国家经济伦理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财经科学,2005(1)

3.王碧峰.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问题讨论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5)

4.周好文.“国家信誉”应从国有银行淡出.当代经济科学,2003(1)

作者简介:

第10篇

很显然,工信部的决策标志着中国最终进入了4G时代,如果用我们熟悉的历史事件来比喻,可能类似于赤壁之战,确定了4G时代运营商三分天下的格局。

运营商三分天下不是个新话题了,早就有人对号入座,将用户份额最大的中国移动定义为魏,另外两家有些出入,我个人倾向于把中国联通定义为蜀,取其得正统地位,采用主流的GSM-WCDMA-LTE的技术路线;中国电信定义为吴,取其耕耘南方,根基牢固。

对号入座其实不是重点,关键是这三大运营商与历史上三国的差别。

很显然,三大运营商之上还有工信部。通俗地说,三大运营商类似游戏中的三国,局面随时有可能被玩家的决定所改变。

既然不是随心所欲,那么如何分天下就很关键了,也就是对运营商而言,格局会怎么样,怎样才算成功的格局。

我理解格局就是市场份额,不过这个份额还可以细分为用户份额、业务量份额以及营收份额。营收份额是最终的指标,而用户份额和业务量份额会影响营收份额。除了市场份额外,运营商还在比拼市场份额的变化,即所谓的势头。

在2G时代,用户数量越庞大越威风,用户总得打电话,自然就会有收入;但是到了3G时代,数据业务成为业务量的主体,用户数与业务量之间不成比例,业务量越大,收入才会越多。

不过多年以来,运营商眼里似乎只有用户份额,把用户份额看成是金科玉律,不能不说,这种教条在4G时代是落伍了。

在4G时代,运营商的市场份额会是怎样的格局呢?这里我来分析一下。

中国移动目前拥有超过6成的移动用户份额,经过3G一役,可见撼山易,撼移动的用户份额难。因此,移动用户份额在三五年内,维持在6成以上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中国移动还想更进一步,获得7成的用户份额,我想是很困难的,因为这样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话,必然打破平衡,给管理层出手创造了条件。因此,我认为,中国移动占有65%的用户份额是合理的。

当然,由于中国移动2G用户偏多,中国移动用户的数据量份额肯定不到6成,因此,中国移动面临的课题应该是调整用户的比例,让业务量的份额也能达到6成以上,这才是中国移动的成功。

至于中国电信,在4G时代的初期我谨慎看好,与中国移动类似,用户的可用带宽有了数量级的提升,带给用户的体验也是数量级的提升,可望扭转用户份额一直往下走的趋势。

但是我不认为中国电信具有翻盘的能力,中国电信的用户份额在现状基础上有提高就应该满意了,我预期中国电信用户份额应该是15%。

其实,中国电信也没有必要翻盘,深耕用户,提升用户的业务量,让业务量份额做到两成,我觉得就是中国电信的成功。中国电信追求的应该是长久,所谓“以信致远”。我看好中国电信率先成为运营商中的百年老店。

最后谈中国联通。在3G时代,由于采用主流的WCDMA技术,中国联通率先获得了用户的可用带宽数量级的增长,因此展现出了市场份额增长的良好态势,可以说是起势了。

总之,还是前面提到的,用户份额很关键,比用户份额更关键的是业务量份额。三分天下,就看谁的业务量份额更理想了

第11篇

在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后,动漫出版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增长点。最近几年来,动漫图书产品日益丰富,在书刊整体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有所扩大,正在成为中国出版业乃至文化产业的一支不可忽视的新锐力量。

动漫图书出版和销售数量持续扩大

由于目前尚无专门的动漫图书出版统计,我们只能从局部对动漫图书市场进行窥探。当当网是全球最大的综合性中文网上购物商城,其基于真实销售数据(推测以销售收入进行排序)形成的畅销图书排行榜是中文出版界的风向标。根据当当网()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的统计,该网站在销动漫幽默类图书共有10414种,占所有在销图书总量(1416485种)的0.74%,在销品种与2010年的9147种相比,增长13.9%。

在当当网公布的2011年图书畅销榜前300种中有8种动漫图书,占总体的2.67%,包括:《大家都有病》《格拉斯不说话》《阿狸·永远站》《游园惊梦》《星空》《一个人的美食之旅》《子不语》《巴巴爸爸》等。

大陆漫画畅销数量持续增加

2011年,当当网在销动漫幽默类图书中,共有大陆漫画3681种,占35.1%;其次是日韩漫画1954种,占18.6%;再次是港台漫画1556种,占14.8%。总体来说,近几年来大陆漫画所占比例有所提高。从2009-2011年畅销图书前200种情况来看,大陆作者作品数量三年来依次占41.5%、44.5%和49.5%,其次是台湾作者,三年来依次为31.5%、22%和22%。

重点作者和出版机构表现不俗,渐成规模

在前200个畅销品种中,拥有最多畅销作品的出版社是现代出版社,有22个品种入选,占其中的11%,新世纪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和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分别排在第二至第五位,前三强合计所占份额为27%,前五强合计所占份额为40.5%,市场集中度比往年有所降低,这反映出近年来国内各出版社对于动漫图书的青睐正在升温。

在前200种畅销图书中,拥有最多畅销作品的作者是幾米(亦写作几米),有34个品种入选,占其中的17%,高木直子、阿桂、夏达和卜劳恩分别排在第二至第五位,前三强合计所占份额为33.5%,前五强合计所占份额为45%,畅销作者集中度相比前几年正逐步走高。

动漫图书质优价廉,创造巨大市场价值

动漫图书近年来定价存在明显走高的发展趋势。在2011年前200个畅销品种中,有56种定价在25~30元(大于等于25元且小于30元)之间,有63种定价在30~50元(大于等于30元且小于50元)之间,也就是说有100种(占50%)畅销图书定价介于25~50元之间。尽管当当网对不同品种的图书实行不同的销售折扣,但绝大多数为6折,有113个品种(占56.5%)为6折售价(即当当销售价为图书定价的60%至69%)。因此,当当网的销售价要大大低于图书定价,在前200个畅销品种中,有60种销售价在15~20元(大于等于15元且小于20元)之间,有53种定价小于15元,也就是说有113种(占56.5%)畅销图书销售价格低于20元。

第12篇

(讯)近日,美国市场研究公司comScore、本地搜索商务目录身份管理提供商Localeze以及社交营销方案提供商15 Miles通过对4000名美国成年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用户的活动情况进行调查,联合的一项最新调查报告。报告称,在美国成年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用户中,通过移动设备中的应用程序来查找各类本地信息的达到了49%。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信息的迅速膨胀,手机已经成为了信息传递的主要设备之一。尤其是近年来手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功能的增加,利用手机上网也以成为一种获取信息资源的主流方式。

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互联网网民数量达到5.13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6亿人,促使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飞速发展。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分析师认为,对生活服务类信息的需求成为移动位置服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受制于电池、带宽、屏幕尺寸等多种客观因素,PC搜索引擎让用户在一堆搜索结果中寻找目标结果的的方式已不再适应移动用户需求。从Google在移动搜索结果页的不断探索和尝试,到Apple推出的让人惊艳的Siri,直接给用户提供想要的答案已经成为移动搜索服务的趋势。

移动搜索似乎站在了一个重要的拐点。今年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Efficient Frontier去年11月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去年移动搜索的份额大约占了整个搜索广告的6%,是去年的2.7倍。明年年底这个数据可能会达到16%或者22%。

美国科技博客网站SearchEngineLand指出,就目前而言,尚不了解美国市场基于移动应用程序搜索或本地搜索的整体流量情况,原因就是与PC搜索流量追踪调查相比,专门追踪移动应用程序搜索流量的市场研究公司还为数不多。假设comScore、Localeze和15 Miles得出的调查结论基本属实,则表明在美国市场所有本地移动搜索流量中,通过应用程序搜索和移动浏览器搜索的流量已各占50%左右。

目前,国内在中国移动及SP大力扶持下的移动增值业务市场近来也出现高速增长态势,移动和互联网融合的发展趋势注定了移动搜索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而新的搜索平台的出现必然在业内又激起一场新的战争。

“未来增长最快的领域无疑是移动市场”,2007年中,在被问及新机会的时候,Google的CEO施密特毫不讳言。这个一向讷于言辞的硅谷老兵甚至像一个兴奋的中学生一样对你重复其兴奋点:“移动、移动、移动……”目前,Google正在开发适用于手机的搜索引擎,能否帮助用户更容易找到手机铃声等内容,而Google将向搜索结果中排名靠前的公司收费。这只是一个起点。

与电脑不同在看到移动搜索的美好未来前,首先需要面对的是其多少有些尴尬的现状:用手机联接互联网,速度仍像10年前的拨号上网。手机的屏幕注定了显示信息的局限,而键盘输入困难,且没有协助定位的鼠标,则让整个搜索过程像一次对于用户耐心的考验。这就造成了一个朴素但必须的提问:如何让用户用最少的步骤看到最有用的信息?这个问题决定了移动搜索领域的竞争标杆。

移动搜索的份额依然在不断增长,目前还只是保守估计,如果发展再快一点,那么可能会达到22%。初步预计增长会在2012年加速,会有越来越多的带完整的浏览器的移动设备进入这块市场。(来源:艾媒网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