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03: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11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旨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把知识作为思维过程的材料和媒介。发散思维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最基本的特色是:从多方面、多思路去思考问题,而不是囿于一种思路,一个角度,一条路走到黑。它主要特征是:多向性、变通性、独特性。事实上,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发散性思维又起着主导作用,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和基础。数学教学其实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习数学离不开思维,在数学思维过程中最高品质,最高层次,而又最可贵的是创造性思维品质。其实数学家创造能力的大小是与他本身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的,即是说:科科学家的创造能力可用公式估计:创造能力=知识×发散思维能力。而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呢?下面谈一谈笔者的一些实践。
1创设问题情景,诱发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积极性是指主体在参与数学活动中,能自觉地积极进行思维。而学习兴趣是学生思维是学生思维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例1在一个平面内,10条直线把平面最多可以分成几部分?分析:面对此题,学生可能毫无兴趣,如果教师把此题稍加修改,变为:一张薄圆饼切10刀(不许折叠),最多可以得到多少块饼?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然后教师采用“先退后进”的思考方法进行探求。问:当切1刀时,最多可以得到几块饼?当切2刀时,最多可以得到几块饼?当切3刀时,最多可以得到几块饼?于是,把得到的数加以分解得到2=1+1 (切一刀),4=1+1+2 (切二刀),7=1+1+2+3 (切三刀)指导学生发现得到的饼的块数等于两组数的和,第一组数是1与1的和,第二组数是从1开始连续的自然数的和,切几刀,最后一个切数便是几,于是,当在圆饼上切10刀时,最多可得到饼的块数为S10=1+1+2+3+…8+9+10=56同理10条直线把平面最多可分成56块本来较难的一道题,在教师的启发下,问题迎刃而解,哪怕更多条的直线把平面最多分成几部分,学生也会解决,这样也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展。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创新意识,要精心设计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创设良好的情境,更应该设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给学生自由创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诱导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循着一个模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中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显然是不够的。而发散思维却正好反映了创造性思维“尽快联想,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因而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妥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
3诱导变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变通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要对问题实行变通,只有在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以后才能实现。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诱导学生离开原有思维轨道,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进行思维变通。当学生思维闭塞时,教师要善于调度原型帮助学生接通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联系,作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
如对于下面的应用题:王师傅做一批零件,8天做了这批零件的2/5,这样,剩下的工作还要几天可以完成?学生一般都能根据题意作出(1-2/5)÷(2/5÷8)的习惯解答。此时,教师可作如下诱导:教师诱导性提问学生求异性解答:
①完成这批零件需要多少天8÷2/5-8或8÷2/5×(1-2/5)?
②已做零件数是剩下零件数2/5÷(1一2/5)的几分之几?
③剩下零件数是已做零件数(1-2/5)÷2/5的几倍?
④能从题中数量间找出相等方程解法(略)关系吗?
⑤从题中几种量中能判断出比例解法(略)比例关系吗?
通过这些诱导,能使学生自觉地从一个思维过程转换到另一个思维过程,逐步形成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往返调节的变通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极为有益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当前,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主旋律,数学教学已从传授知识型向培养能力型转化,我们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着眼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是现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实践证明培养数学思维品质是形成数学能力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提高教学魇垦的重要途径。对初中生来说,我们在教学实验中表明:应该培养他们思维的发散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批判性。
一、巧妙置陷,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思维的严谨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思维品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全面知道。知道全面”就是思维严谨性的表现。许多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或是内容、或是形式相近、相似,学生常常混淆,从而造成片面性思考而出现错漏的解答。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强化对公式的记忆,凸显方法的运用等。有必要设计一些陷阱障碍性问题,通过隐蔽或虚设条件、布置假象或设置迷惑等手段来诊断和矫正学生思维上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从而提高思维的严谨性。
二、剖析错误。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从事物的现象看到它的本质.提高分辨是非能力。它表现为善于独立思考,善于提出疑问。能够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能够在解剖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回顾和反思。自觉调控思维进程.自我评价解题思路和方法。辨别正误,排除障碍,寻求最佳答案。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批判精神让学生敢于站起来向“权威者”说“不”。在这一理念的倡导下,学生已经不再盲从,不再奴性。教师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利用学生“有价值的错误”。并及时引发这种“观念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对已形成的认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即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再思考。以求得进一步深入认识,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培养了敢于批判性地看待问题的精神。让学生在分辨是非,明辨真伪过程中.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1.反思探索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是同化,是探索,是发现,是再创造。”反思即元认知,是一种自我反省行为,从心理品质上来说,是一种自我超越、自我完善的过程。教学实践表明:教学必须给学生留下反思的时间。在教学中,一方面,教者可选准时机,有意按照学生常见的、多发的歧路,适当出错,把错误重新暴露给学生,制造思维冲突,诱发灵感,从而提高自我监控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反思,促使他们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与思考,以深化学生对概念、定理、法则和公式的理解,揭示问题的本质。
2.挖掘隐含
所谓隐含条件,是指题目中没有直接、明显给出的固有的条件,它有待于解题者从题设、结论的语言中,数式、图形的特征或相关知识的联系上去剖析、去发掘。在许多数学问题中,概念、公式、定理等的适用范围、限定条件和使用前提,往往以隐含的条件的形式出现。发掘和利用这些隐含条件,既可以使学生对概念、定理等有更全面、透彻、深刻的理解,又能使学生学会透过表面现象,抓住问题实质。使思考符合逻辑,推理严密准确。
三、展开联想,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能多方面观察和研究问题。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进行分析、思考,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去全面细致地观察、思考,展开多方面的思维活动,从而培养学生思雏的广阔性。
1.通过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多向性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思维发散的一个重要方法。让学生不要过多地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善于从旧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对一个对象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对一个信息能多种方向发散,对一个题目能提出不同解法。一题多解能够训练学生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探索和思考,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开拓思路,从而发展思维的变通性,提高解题能力。
2.训练学生对同一结论,联想到多种条件的发散思维习惯
要求学生在某一方向上思维受阻时,能迅速地调整思维角度,或横向联想,或逆向探索,或多想转换,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多设置一些条件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养成执果索源,寻求使结论成立的条件的习惯,以锻炼多项发散,寻求变异的能力,从而开阔学生的思路。
3.通过一题多变,训练思维的变通人生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一题多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改变静止孤立思考问题习惯,逐步使思维向广阔的方向联想,向纵深方向发展,达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目的,这种从一个题目人手,通过不断变换题目的条件和结论,由浅人深,循序渐进,举一反三,层层深化,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逻辑思维能力;初中数学;思维能力
被誉为“理科之母”的数学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更是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锻炼,这不仅是对学生,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同样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在初中的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思考往往是为教师所忽略的地方,单向枯燥的灌输式教学无疑对学生的自主思维有相当的抑制作用,这样简单的复制型学习下,自然难以实现初中数学教学质的飞跃。伴随着教育事业不断的进步和改革,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逐渐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然而有的方面仍然有待完善,下面就具体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其思维能力做一些建议。
一、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学习的进步源于思考,而思考又是源于学生的质疑。质疑思想是学生之所以得以进步和自主探究的根本所在,有了疑问,方才能够带着疑问去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方才能有进步。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心灵深处,总有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比如在学习了随机事件的概念后,就有学生问:“我知道抛10次硬币有10次朝上是随机事件,如果抛10000次硬币10000次朝上是随机事件还是不可能事件呢?”无论学生的质疑是否正确,是否尚显稚嫩,教师都应当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书本知识,在这样的质疑下,让学生调动思维,主动思考,使其得到思维的锻炼,方是数学教学的真意所在,这也是数学学习效率提升的关键。
二、引导学生多样思考
1.波浪思考。波浪是一种水的运动状态,是水在保持前进的过程当中又横向波折回顾的一种状态。而作为一种思考方式,则是要让学生在保持学习知识和进步的“瞻前”同时也不忘记“顾后”。波浪式思考,是一种基础扎实的稳步前进状态,对学生快速、正确的解决数学问题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这对学生推理和证明问题的帮助作用尤为显著。
比如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G是CD边上的一个动点(点G与C、D不重合),以CG为一边在正方形ABCD外作正方形CEFG,连结BG,DE。我们探究下列图中线段BG、线段DE的长度关系及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
①猜想如图1中线段BG、线段DE的长度关系及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②将图1中的正方形CEFG绕着点C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任意角度 ,得到如图2、如图3情形。请你通过观察、测量等方法判断①中得到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选取图2证明你的判断。
(2)将原题中正方形改为矩形(如图4-6),且AB=a,BC=b,CE=ka,CG=kb(a≠b,k>0),第(1)题①中得到的结论哪些成立,哪些不成立?若成立,以图5为例简要说明理由。
我们学了相似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和全等之间的图形的联系和区别,方法的联系和区别。波浪式思考则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或运用知识解决的问题的过程当中要有“后退”精神,检查每个步骤的正确性,确保其正确后,方能大胆的继续向前走,这也是每一个数学学习者所必须具备的思考方式。
2.逆向思考。在教学过程当中,有不少数学问题从正面并不能够寻到较为简单的解决方式,甚至无法解决,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从反面出发,用逆推的方法求证问题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逆向思考的方式同样也是需要让学生掌握的。例如2011年南通市中考有一题已知A(1,0)、B(0,-1)、C(-1,2)、D(2,-1)、E(4,2)五个点,抛物线y=a(x-1)2+k(a>0)经过其中的三个点。求证:C、E两点不可能同时在抛物线y=a(x-1)2+k(a>0)上。从正面探讨证明显然有较为困难,不过,如果我们从反面假设C、E两个点同时在这条抛物线上得出a=0,这条抛物线就成了一条直线了,显然,这个命题是错误的。逆向思考会让学生懂得开辟蹊径,利用更多的巧妙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其思维的扩散。
三、引导学生实践探索
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单调、枯燥理论知识记忆难以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影响,实践探索,则是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实践的过程时实现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掌握,而结合实践过程的,显然是更容易引发学生思考和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硬币正反概率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准备几枚硬币让学生自己多抛几次,在这样贴合生活实际的实践过程当中,无论是对学生的思考还是其数学的学习兴趣来说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实践探索,则是尽量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质疑——实践——探究思考这样一个主动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数学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的元素,教师应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数学教学的规律精心的处理教材,积极探索培养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原则、方法,充分应用数学的功能,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的教学就必须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开发智能,培养数学素养及创新能力。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个人认为应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为合理思维提供可能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发生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会有创造。学生的观察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首先,在观察之前,应给学生提出具体而又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其次,还要在观察中对学生进行及时指导。例如,指导学生根据观察对象有序进行观察,选择恰当的观察方法,及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科学合理地运用直观教具、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以支持学生对学生研究的问题做深入、仔细的观察,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为学生合理进行思维提供可能。例如:如图1,C是以AB为直径的半圆上一点,CDAB于D,E在线段AD上,DFCE于F,延长DF交AC于G,求证:BD∶DE=CG∶GA
分析:AB是直径隐含着ACBC,作DKAC交CE于H,有BD∶DE=CH∶HE,只要再证CG∶GA=CH∶HE,此时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隐含条件:H是CDG的垂心,便抓住问题的核心。
二、注意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为拓展思维空间的广度与深度提供机遇
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指导学生学好相关基础知识,其次,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新知识的产生除了推理外,还包含应用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潜在因素,给学生创设想象情景,提供丰富的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与此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掌握方法,如类比、归纳等。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通过归纳提出来的,而仿生学的诞生则是类比联想的典型实例。解题意味着什么?有人曾经这么说明,解题意味着把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成已经解决的问题,解题即转化,解题过程是一个不断转化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转化却依赖于丰富的联想。联想转化的解题方法,就是指对所遇实际问题进行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合理联想,将其转化为与之有关的另一个问题,通过对新问题的研究,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
三、注重诱导学生的发散、求异思维,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支撑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结果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等特征。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个人认为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可能的结论;
2.改变思维的角度,进行变式训练;
3.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
4.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创优创新等。
四、注重诱发学生的灵感,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已知p+q+1<0,求证:1位于方程x2+px+q=0的两根之间。
此题若按常规思路,先用求根公式求出方程的两根x1、x2,再求证结论,则将陷入困境,因此应另觅新路。
证明:设y=x2+px+q,显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令x=1,则y=p+q+1,由已知p+q+1<0,即点(1,p+q+1)在x轴下方(如图2)故原方程有两根x1、x2,且1位于这两根之间。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数学逻辑 勤学多练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144
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极为有力的场地。如何利用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正愈来愈受到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下面我结合教学体会谈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前提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所要教授的内容相结合,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创设情景,为学生的想象提供根据;巧设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引发思维,将学生的想法拓展开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和现实生活所提供的素材和资源,善于精心设计问题,把握好知识和思维的最近结合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得学生积极地动脑筋想办法去探讨和研究,从而主动的把知识熔入自己的思维进行提炼,激发思维潜能,有效地使学生的逻辑思维意向品质逐步得到培养。
二、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教学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如果让学生所触到的是一些看似确定无疑、不存在任何矛盾的“客观真理”,那么学生在经历了教育过程后,也只是熟悉了一些现成结论,这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没有任何帮助。遇到这样的情况,首先教师应先简单向学生介绍相关公式,其次通过例证,让学生经历公式及定理的推理过程,进而了解知识的形成,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品质。
三、注重学生演绎推理的训练是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综合法和分析法,加强学生的推理论证训练,通过几何教学把学生引入逻辑推理的王国。
教师应狠抓几何语言训练,要求学生理解和熟记几何常用语,如“线段AB”、“AB∥CD”、“直线ABCD于O点”……逐字逐句的训练,组织学生大声朗读、记忆,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规范几何语言的书写;要求学生由基本语句画出图形,把语句和图形结合起来,训练学生熟记语句,如“画直线AC”、作∠ABC的角平分线,延长线段AB到D使BD=AB等;引导学生将定义、定理等画出图形,把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与图形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几何概念的本质属性,也为文字证明打下基础。
通过直线、射线、线段、角几部分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要求学生在弄清定义的基础上,通过图形直观能有根据地作出判断,如“对顶角是相等的角”、“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等等。例如讲直线这一概念时,问:你能画一条完整的直线吗?学生感到问题提的新鲜,谁不会画直线呢!有些莫名其妙,教师指出:一个人从出生记事之日起,一直到老为止也画不了一条完整的直线,因为直线是无限长的,正因为画不了一条完整的直线,才用画直线上的一段来表示直线,但决不止这么长!这样学生在开头对直线就建立了向两方无限延伸的印象。又如在学过“角的概念”后,可让学生回答:直线是平角吗?射线是周角吗?这能使掌握线与角、角与角的联系和区别的同时,熟悉推理谁论证的日常用语,逐步养成科学判断的习惯.
通过定义、定理、平行线、全等三角形几部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证明的步骤和书写格式,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推理论证的能力。做法是:
1.引导学生正确地辨别条件和结论,分步写好证明过程,让学生的括号内注明每一步的理由,强调推理论证中的每一对“、”都言必有据,要学生背记一些证明的“范句”,熟悉一些“范例”,做到既掌握证明方法步骤和书写格式,也努力弄清证题的来龙去脉和编写意图。
2.让学生论证一些写好了已知、求证并附有图形的证明题,先是一两步推理,然后逐渐增加推理的步数,主要是模仿证明。
3.让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证、并自己画出图形来证明,每一步都得注明理由。
4.通过例题、练习向学生总结出推理的规律,简单概括为“从题设出发,根据已学过的定义、定理用分析的方法寻求推理的途径,用综合的方法写出证明过程。”
通过全等三角形以后的教学培养学生对较复杂证明题的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对题中的每个条件,包括求证的内容,要一个一个地思考,按照定义、公理或定理把已知条件一步步推理,得出新的条件,延伸出尽可能多的条件,避免忽视有些较难找的条件,同时不要忽视题中的隐含条件,比如图形中的“对顶角”、“三角形内角和”、“公共边”、“公共角”等。
四、勤学多练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保证
一、直觉思维的主要特点
直觉思维具有自由性、灵活性、自发性、偶然性、不可靠性等特点,从培养直觉思维的必要性来看,笔者以为直觉思维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简约性。直觉思维是对思维对象从整体上考察,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经验,通过丰富的想象作出的敏锐而迅速的假设,猜想或判断,它省去了一步一步分析推理的中间环节,而采取了"跳跃式"的形式。它是一瞬间的思维火花,是长期积累上的一种升华,是思维者的灵感和顿悟,是思维过程的高度简化,但是它却清晰的触及到事物的"本质"。
2、创造性。现代社会需要创造性的人才,我国的教材由于长期以来借鉴国外的经验,过多的注重培养逻辑思维,培养的人才大多数习惯于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缺乏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直觉思维是基于研究对象整体上的把握,不专意于细节的推敲,是思维的大手笔。正是由于思维的无意识性,它的想象才是丰富的,发散的,使人的认知结构向外无限扩展,因而具有反常规律的独创性。
3、自信力。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其二是来自数学本身的魅力。不可否认情感的重要作用,但笔者的观点是,兴趣更多来自数学本身。成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自信,直觉发现伴随着很强的"自信心"。相比其它的物资奖励和情感激励,这种自信更稳定、更持久。当一个问题不用通过逻辑证明的形式而是通过自己的直觉获得,那么成功带给他的震撼是巨大的,内心将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学习钻研动力,从而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
高斯在小学时就能解决问题“1+2+……+99+100=?”,这是基于他对数的敏感性的超常把握,这对他一生的成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而现在的中学生极少具有直觉意识,对有限的直觉也半信半疑,不能从整体上驾驭问题,也就无法形成自信。
二、直觉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数学直觉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
1、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的源泉。直觉不是靠“机遇”,直觉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但决不是无缘无故的凭空臆想,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若没有深厚的功底,是不会进发出思维的火花的。阿提雅说:“一旦你真正感到弄懂一样东西,而且你通过大量例子以及通过与其它东两的联系取得了处理那个问题的足够多的经验.对此你就会产生一种关于正在发展的过程是怎么回事以及什么结论应该是正确的直觉。"阿达玛曾风趣的说:"难道一只猴了也能应机遇而打印成整部美国宪法吗?”
2、渗透数学的哲学观点及审美观念。直觉的产生是基于对研究对象整体的把握,而哲学观点有利于高屋建邻的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些哲学观点包括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转化、对称性等。例如(a+b)2=a2+2ab-b2,即使没有学过完全平方公式,也可以运用对称的观点判断结论的真伪。
美感和美的意识是数学直觉的本质,提高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数学事物间所有存在着的和谐关系及秩序的直觉意识,审美能力越强,则数学直觉能力也越强。狄拉克于1931年从数学对称的角度考虑,大胆的提出了反物质的假说,他认为真空中的反电子就是正电子。他还对麦克斯韦方程组提出质疑,他曾经说,如果一个物理方程在数学上看上去不美,那么这个方程的正确性是可疑的。
3、重视解题教学。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有利于培养,考察学生的直觉思维。
例如选择题,由于只要求从四个选择支中挑选出来,省略解题过程,容许合理的猜想,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实施开放性问题教学,也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可以从多个角度由果寻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由于答案的发散性,有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4、设置直觉思维的意境和动机诱导。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对于学生的大胆设想给予充分肯定,对其合理成分及时给予鼓励,爱护、扶植学生的自发性直觉思维,以免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和学生直觉思维的悟性。教师应及时因势利导,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使学生对自己的直觉产生成功的喜悦感。
当今,素质教育不断普及。数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初中数学教学在初中教育体系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素质的集中体现在数学思维的能力,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之中,着重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当前数学教学的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之中都需要活跃、严谨的思维能力,从而很好地思考以及解决问题。初中数学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应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之中,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提升学生的学习。
但是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的教师过于追求新奇的教学方式;有的教师忽略了学生的的基础的数学知识;有的教师着重于重点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知识;有的教师教学质量不足,更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广泛应用题海战术。
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仍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逻辑性较强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运用自身的逻辑以及独特的途径进行周密考量。
二、数学教学之中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途径
(一)构建顺畅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之中,教师与学生时学习的主体。教学的顺畅进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障。师生要构成能够进行顺畅沟通的两个个体,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应该单纯地归结为管理和控制。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构建民主、和谐、顺畅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的距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与教师保持良好的关系便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便会自发的主动投身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之中。由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初中教学之中应该着重激发以及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性思考,为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建造良好的氛围。
(二)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学生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的优良习惯与品格的总和。在初中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该着重于加强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该着重于为学生布置选择习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习题的解决以及思考,加深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训练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比如,将较为复杂的数学习题布置给学生,引导学生能够在面对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候,首先从局部开始着手,使得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解题的方法,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之中,习题的答案具有着唯一正确性。这样的答案并不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唯一正确的答案限定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机械套用公式,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初中数学教学面对的对象,已经具有了小学的基础数学知识,再次基础之上应该对问题进行多变,使得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敏捷性以及灵活性。
(四)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思维能力来源于动手能力,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强化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走向主动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的灵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情况下,从而自发的加强思维能力。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之中,不应该在教学之中亲力亲为而浪费自身的太多时间,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促进自身的思维能力。教师还应该转化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能够充满活力与生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新鲜感。
一、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基本状况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人们的思维能力越来越重视。拥有严谨的思维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夯实的基础。但是在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之下,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与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度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盲目地开展创新教学模式,没有重视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以及自身的数学知识能力掌握状况;个别教师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忽略了教学内容,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还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多个角度解决同一问题,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独立能力。这些状况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培养,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1.加强师生关系,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构建和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奠定夯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营造一个和谐的、平等的学习氛围,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就会产生消极思想,进而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果,最终制约了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兴趣培养的重视,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2.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生思维非常活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手脑协作能力,巩固学生的知识以及思维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思维与实践能力高度统一。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与途径,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激发自身的潜能,从而有效地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
3.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视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加强对正确思维品质的渗透,通过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奠定基础。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个体差异性选取有针对性的习题,学生在对习题进行分析、解答的过程中,可以加强自身思维能力的锻炼,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教师要选取可以锻炼学生敏捷性、条理性以及实践性的数学内容,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与解答,掌握整体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培养,通过数学法则与公式,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一定的支持,全面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4.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拓展性以及创造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训练
引言
在数学教学中,既要传授一定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也要通过知识的传授,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应试教育转轨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因此,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科学地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俗话说:“知识无穷无尽”,尤其是数学,题海无涯,而且课堂教学又总是受时间与范围等因素的限制。当下,学生学习知识不是围着书本和教师转,就是陷入题海之中,不能自拔,不能多思考和多方面去灵活解题;或满足于一知半解,对概念不求甚解,做练习是依葫芦画瓢,不去领会解题方法的实质,或不善于把所学的内容归纳整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培养和发展,造成学生思维封闭、惰性、僵化、凌乱、保守。为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思维训练是很重要的。
二、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么学生学习的动力,就会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克服困难,积极的探索、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感知认知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认真组织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不断获取新的知识。
三、要因材施教,对后进生重点进行辅导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数学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对于数学思维的培养,不单单仅针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是应该包括全体学生在内。而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不同学生存在个体的差异性,对于数学思维的建立的难易程度不尽相同,而在培养过程中存在困难的学生,会产生一定的自卑感和畏难情绪。教师要充分了解到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对于接受程度稍好和稍差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提升方案。基础较差的学生应该侧重对基本知识的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应该在内容的深度加强训练,提高思维的灵活性,通过差异化教学设计方法,提高全班学生整体的数学能力和水平。
四、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初中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练习一些拓展性习题,利用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解题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例如,一道数学题中,已经有一个已知变量x,同时给出了函数y=x2-2ax+2a+3,而且函数与X轴有交点,那么如果想函数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而且交点位置位于正半轴,这需要a满足哪些条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思考这道问题,给予学生一些相关提示,让学生学会去分析问题,最终将答案得出,教师要对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答案给予评价,指出学生解题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不断完善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能够有所启发,这才是新课标理念提出的根本目的。
五、加强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就应该密切联系生活,合理组织教材,充分挖掘潜在的生活素材,找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化情境,吸取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分析“三角形”的教学中,我利用课余的时间和学生聚在一起,找出班级中有些松动的桌椅,让学生根据学过的数学知识想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兴致勃勃,踊跃参与,特别是几个平时有点调皮的男孩子,他们带着问题观察松动的桌椅,联想着学过的数学知识,想着怎样才能使桌椅稳定,学生三三两两,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然后豁然开朗。他们想到刚学过的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性,正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样一个“学习、思考、应用、实践”的过程,学生对“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数学知识记得更加牢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也自然得到了提高。
六、培养逆向思维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教学中,如果只注重正向思维的培养,忽略逆向思维的训练,就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固有的模式,遇到问题总是习惯于在已有的框框内找答案。久而久之,会产生思路狭窄,形成思维障碍,创造力产生严重束缚。因此,在学生能够熟练地正用公式、法则和定理之后,我们还要培养学生逆用公式、法则和定理的能力,鼓励他们用“别出心裁”而又合理的公式去解决问题,在“活”字上下工夫。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定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之受到逆向思维的熏陶。
总之,初中数学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和培训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当然,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但是只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手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定会有所成效。
【参考文献】
[1]吴展法.浅论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2)
[2]沈耀新.浅析初中数学课堂中数学思维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5):108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一、举一反三法
顾名思义,举一反三法就是从一件事情中得到许多问题的答案。在数学的解题过程中举一反三法就是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每当学生碰到与之前做过的题目相类似的题目,就能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进行解题,举一反三法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严谨的学习态度。在环环相扣的思路下,解答出问题的答案。从思考问题、联系问题、分析问题到最后的解出答案,正是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归纳法
归纳法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理出这类事物的所有对象都具有的这种性质。这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解法。
三、无中生有法
无中生有法就是将数学问题中不存在的转化成我们想要的,使得问题更加容易解决。
例题:足球赛门票每张15元,降价后观众增加了一半,收入增加了2成,请问门票每张降价多少元?
解:设原有观众1000人
现在的收入就是15×1000×(1+0.2)=18000(元)
现在每张门票18000÷1500=12(元)
数学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解题方法。比如:视而不见法、移花接木法、望图生义法、构造法等。在解答数学题目时,要根据不同的题目类型,运用不同的解题思路,解答出正确的答案,在数学的解答方法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爱上数学。
总而言之,逻辑思维能力是初中学生学好数学的基本能力。逻辑思维在学生的提高学习成绩和数学的学习效率以及树立科学的数学观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依赖于老师的教学方法以及老师的指导,配合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数学成绩的提高,就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是教师教学质量的体现。只有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长期的致力于数学思维的发展,才能够保证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学生的素质才能提高,才能推进中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初中数学问题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数学学科是一门思维的艺术,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实践性较强的基础知识学科。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探析知识点内涵、解答数学问题、综合辨析活动等,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但与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目标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之,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往往忽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引导,导致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和显著提高。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搭建使学生开展有效思维活动的平台,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实现学生思维活动效能的有效提升。现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对初中数学问题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论述。
一、创设问题情境,开发自主思维的内在潜能
教育心理学认为,初中生有效思维活动的开展,需要他们良好的学习情感和能动的内在潜能作为思想保障和情感支撑。同时,初中生处在心理发展的波动期,易受外在情境和内在情感的影响和渲染,在思维活动过程中,经常会由于外在不良因素的渲染和内在消极情感的影响,出现不愿思考、畏惧思考等消极现象。因此,在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将创设问题情境作为激发学生思维能动性的重要手段,通过设置贴近教材内容、符合认知实际和遵循情感规律的问题情境,实现初中生内在思维潜能的有效激发。
例题:甲库有肥料200吨,乙库有肥料300吨,现要把这些肥料全部运往A、B两地,从甲库往A、B两地运肥料费用分别为每吨20元和25元;从乙库往A、B两地运肥料费用分别为每吨15元和24元。现A地需要肥料240吨,B地需要肥料260吨,怎样调运总运费最少?
上述问题案例是我在“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问题教学活动中,抓住该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特性,所设置的一道具有生活性的数学问题。这一问题的有效设置,为学生自主开展思维活动营造了积极融洽的氛围,并且使学生的思维潜能得到了激发,为思维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情感保障。
二、注重探究指导,传授探析问题的策略方法
例题:如图,在?荀ABCD中,点E为AB的中点,点F为AD上一点,EF交AC于点G,AF=2cm,DF=4cm,AG=3cm,则AC的长为多少?
在问题教学活动中,我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当指导”的“洋思教学法”,将分析问题条件和找寻解题策略的“任务”交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这是一个关于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的问题,同时得出解答方法:“作辅助线:延长CD、EF,交于点H。由平行四边形可证AEF∽DHF,由AF=2,DF=4,得HD=2AE。又点E为AB的中点,CH=4AE。同样由平行四边形可证AEG∽CHG,由CH=4AE,AG=3,得CG=12。因此AC=AG+CG=3+12=15cm。”然后,我对学生探究解题策略的过程进行及时的指导。最后师生在共同解答问题过程的基础上,归纳出解答该类型问题的方法。
通过上述解题过程可以发现,在问题教学活动中渗透“以生为本”的理念,将解题方法传授作为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通过设置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案例,引导和指导学生结合问题条件,根据解题经验,开展探寻解题方法的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在自主探析解题策略的过程中,实现了对解题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掌握,进一步提升了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活动的效能。
三、凸显问题内涵,提升创新思维活动的效能
对于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思考、分析,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即一题多解。这一现象实际上就是抓住了数学学科的整体特性,抓住了章节与章节之间、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特性,将内在关联特性通过数学问题这一载体进行有效呈现。近年来,高考政策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而发生了变化,综合性、发散性的数学问题成为命题的重点,成为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
例题:如图所示,已知AB=2AC,∠1=∠2,DA=DB,求证:DCAC。
这是一道关于“全等三角形”的综合性数学题。在该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条件,认识到该问题是考查对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及三角形三线合一知识的综合运用方面的问题案例,解答的方法不止一种,可以采用“构图法,构造直角,然后证明它等于∠ACD”,也可以采用“添加辅助线,构建‘三线合一’的基本图形,证得足够条件,直接用性质证明DCAC”等方法进行解答。这样,既能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思维的多向性、独创性、深刻性、灵活性。
总之言之,在问题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思维潜能的开发,思考分析方法的传授,以及思维活动过程的指导,让初中生在思维训练活动中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摘 要】众所周知,数学既是高度抽象的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工具性学科,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功能。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已有越来越多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到,数学教学不仅仅关系到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更重要的是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将起着重要作用。具有较强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人,不但能适应各种工作岗位的需要,而且工作也会更出色。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逻辑思维;培养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是一个人重要的成长阶段,对学生在未来的成就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数学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培养占有相当重的比重。初中数学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数学老师应该注重自己的教学方法,创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
一、利用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运用直观教具,引导学生有目的、深入细致地观察,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掌握概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创设情境,引入概念,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并为得到某一概念而积极思维。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需要讲清概念的基本含义,而学生要真正理解概念的含义,必须通过思维才能实现,学生的思维只有接受老师的指导,才能按正确的思路进行思维,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跟上老师讲课时的思路。因此,在概念教学时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然后使学生按照你事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在概念的讲授过程中,要使学生弄清楚一个基本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运用正确的分类规则使学生掌握一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别,对于具有从属关系的概念,要使学生掌握“种概念”和“属概念”之间关系和定义概念中的具体内容,这样在根据这一概念进行推理中,就会不仅考虑它本身的特点,而且还会考虑到这种概念所具有的一切属性它也具有,由此,教师在推理过程中应注意加以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会得到更开阔的发展,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长方体这一概念的教学时,出示教具,让学生观察这个几何体有什么特点,学生说它的特点一共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矩形,它是一个四棱柱,它是一个直四棱柱等等,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它是一个底面是矩形的直四棱柱这个结果,然后定义出凡是底面是矩形的直四棱柱叫做长方体。然后让学生举几个长方体的例子,这样就使学生基本上掌握了长方体的概念。另外,在长方体的教学时,还要指明它是棱柱的一种,所以它具有棱柱的特点,这样可以把棱柱的特点过渡到长方体上,从而使学生在掌握长方体概念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夯实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步教给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思维的发展具有某些规律性,它需要用一定的方法培养、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仔细分析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来拓展思路,条件和结论的关系有的是一个条件可以得出多种结论,也有时一个条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达到某一固定的结论,因此,对条件和结论的分析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及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节课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每节课的知识内容和结构各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绝不能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注重解题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是离不开数学题的,而数学题是无尽无休的,每道题都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每解一道题都要求进行分析题中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确定解题方法,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良好途径。在解题过程中,注意让学生从简单类型出发,让学生逐步理解解题方法形成思维定势,待学生完全掌握这一道题以至这类题的解法后,再增加题的难度,这样经过反复训练、深化,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重视复习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复习课是一种特殊的课型,它是把以前学过的知识统一复习,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把以前的知识系统化,系统化的同时把学生的思维联系起来,不要把思维停留在以前单一的思考方向上。教会学生善于归纳整理,使知识和思维体系化、系统化。在复习课注意教会引导学生整理纵向的知识结构,就知识的纵向联系,前因后果串联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思维不断发展。在复习课时注意引导学生整理横向的知识结构,即把分散的知识但又解决同一类问题的知识及方法系统地串起来,形成一个横向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
五、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习惯
逻辑思维中极为重要的是所谓思维的志向水平,即思维的兴趣、动机、意向。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动机,使学生获得思维成就带来的欢乐。例如在“多边形内角和”教学时,教师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学生们想一想,最简单的多边形是几边形,学生自然会想到三角形,那么,能不能多边形内角和转化为三角形内角和问题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思维过程。这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活生生的构想”,通过构想,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的或已学过的知识。汉斯.费赖登塔尔曾指出:“科学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因而学校的“教学必须从被动地听转为主动地获得”,“我们的教育应为青年人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获得文化遗产”。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思维的条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学习。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备课时往往为学生作了详尽的考虑和安排,如哪些概念易混淆,哪些公式在运用中可能出现问题,在问题中应该注意些什么等等。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全盘托出,包办代替,势必剥夺了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只能事倍功半。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思维错误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教师怕学生犯这样的思维错误,或是学生思维方法不符合自己原来设定的方向,就立即加以“引导”,这样做只会扼杀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出一定的时间多提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多给学生创设思维的条件,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找出正确的方法,这比教师直接或提前告诉他们将更为有效。同时这样做也使学生懂得,任何一件事情成功的背后都包含着探索思考的艰辛,从而养成自觉思维的习惯。
六、结语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必须重视思维过程的组织、思维方向的训练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单一的灌输式教学转变到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和勇于思考的习惯。同时教师要深入研究数学教学规律,精心设计教学教案,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每一次教学,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不断发展,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