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李清照一剪梅

李清照一剪梅

时间:2023-05-29 18:03: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李清照一剪梅,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1.诵读内容:李清照《如梦令》、《点绛唇》、《醉花阴》、《一剪梅》和《声声慢》五首词。

2.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

3.学生课前已经通过书籍、网络对李清照的情况有了大致了解。

【教学过程】

一、走近词人

师:生活中有本事的男人被称为英雄好汉,把有本事的女人称为——

生:女中豪杰。

师:你知道哪些女中豪杰呢?历史上的,传说中的,现代社会的,都可以。

生:武则天。

师:不错,中国古代第一位女皇帝。

生:花木兰。

师:对,花木兰替父从军。

生:邓亚萍。

师:世界乒乓球冠军。

……

师:这节课咱们也来认识一位女中豪杰,先来看两副有关她的对联。

出示:

金石相与析清照词论千载秀,文苑共欣赏百脉绣江万古流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词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师朗读后,生齐读)

师:从这两副对联,你知道这位女中豪杰是——

生:李清照。

师:从这两副对联里,你能得到李清照的哪些信息呢?

生:李清照的住处在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周围有很多垂杨树。

生:《漱玉词》和《金石录》是李清照的代表作。

生:李清照的文采有后主李煜的遗风。

生:李清照词论千古流传。

……

评析:诵读诗词先走近作者,这是教学的起点。不过,教师没有采用惯用的资料展示方式,而是从“女中豪杰”切入进而从两副名人赞美李清照的对联中获取信息。这样的导入与教学内容水融,经典味、语文味十足。

二、读读悟悟

师:是的,李清照一生写了很多词,现在咱们能看到的仅有72首。这节课咱们选择其中的五首读一读,背一背。

师:先来跟着录音读,每首词老师播放两遍。第一遍,用心听,听准字音体会节奏;第二遍,大声跟着朗读,以求正确流畅。

(师播放录音,生先听后跟读)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学习材料上的五首词,结合译文了解每首词的大概意思。

(生自读词,结合译文了解大意。)

评析:无论是跟录音学读还是结合译文读,学生每读一次都有具体的任务,这就是精心的、实实在在的读书指导。

师:现在咱们来展示一下你的朗读。

(一)出示《如梦令》《点绛唇》

师:这两首咱们放在一起读,“开火车”,一人一句。

(生“开火车”读《如梦令》《点绛唇》)

师:读了这两首词,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生:都是写少女时期生活的。

师:《如梦令》其实就是李清照一段美好的生活回忆。你觉得生活中的李清照怎么样呢?

生:快乐的。

生:无拘无束的。

生:自由自在的。

生:悠闲。

师:是的,官宦人家的小姐生活富足、悠闲自在,是很难忘记的。《点绛唇》中的芳龄少女又在做什么?

生:荡秋千。

师:是怎样荡秋千的?

生:荡完秋千活动自己的纤纤玉手。

师:还有呢?

生:见到客人来了就跑了。

师:词中说“袜刬金钗溜”,意思是说只穿着袜子跑,头上的金钗也掉了。什么原因让这富贵家庭的小姐这么慌张呢?

生:突然有客人来。

生:见到生人害羞。

师:是什么样的客人能让她害羞呢?想象一下,男人还是女人?

生:男人。

师:怎样的男人?

生:英俊的男人。

生:帅气的小伙子。

师:在封建社会中没结婚的女孩子是不能和男人随便相见的,所以她害羞呀。可是跑到屋里还要回头从门缝偷偷地往外看,看什么呢?

生:看青梅。

师:仅仅是看青梅吗?

生:装作看青梅,实际在看那位俊美男子。

师:对呀,谁说只能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俊美男子也照样能使美女回头的。前面对联中说李清照文采有后主遗风,其实词中“袜刬金钗溜”就是从后主李煜那儿学来的。

(出示: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师: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女子只穿着袜子蹑手蹑脚地行走在台阶上,手里提着金色的绒鞋。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她为了追求自己的爱,偷偷和心中的白马王子约会,生怕别人看见。她那种想见到心上人的急切心情,又有点紧张害怕的样子就在这句话中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连李清照这样的才女写文章也要从前人的文章中借鉴模仿,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哦。

评析:集中交流汇报这两首词是教师的智慧之举。首先,二者有相似之处,引导学生异中寻同的过程就是整体感受的过程;其次,教师的点拨领悟有一定的深度、厚度,但更做到了适度;第三,“刬”字拓展照应了前面对联中的“文采有后主遗风”之说。

(二)出示《醉花阴》《一剪梅》

师:接着咱们读三、四两首,“火车”从哪开呢?

(生“开火车”读《醉花阴》《一剪梅》两遍)

师:读完这两首词,老师有几道题目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出示)。

词内词外

1.从《醉花阴》和《一剪梅》情感基调看,这两首词都是( )向( )倾诉思念之情的。

A.半老徐娘 老友

B.芳龄少女 好姐妹

C.婚后 丈夫

2.读了《醉花阴》,我知道古人在重阳节有( )的习俗。

A.登山玩月

B.赏菊饮酒

C.人浴兰汤

3.《醉花阴》中( )最为精妙,千百年来赞誉不绝。

A.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B.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C.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第2篇

关键词:李清照;爱国情怀;豪放风格;创作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谈起婉约词派的大家李清照,她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她的“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等名句,皆使人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哀怨、愁容满面、性格脆弱的闺中弱女子形象。然而,当我们进一步了解她的作品,会惊奇地发现,她的词作不仅有闺房中的哀婉情愁,也有雄气阔达的豪气,更有在柔情软调掩盖之下的大胆叛逆,进而感受到李清照广阔的胸襟和豪放之气。尤其在没有“别是一家”束缚下的诗文中,她用激扬的文辞来表现自己的真性情,书写自己对历史、对朝廷、对时局的态度和看法,气象宏敞,有着“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豪放之气。在李清照婉约风格的词作中,亦有豪放的风调。她有着女性的柔美委婉,又有着阔达超脱的胸襟,她的词既清丽婉约,又透出一种豪迈之气。《鹧鸪天》即是一例,词云: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秋?

这是一首咏桂花的词。桂花没有鲜艳的颜色,没有雍容华贵的姿态,没有浓烈的香气,其“暗淡轻黄”的色彩,柔美的姿态,给人的是一种久留世间,值得回味的香气。诗人以其全新的审美观,独树一帜,为这“情疏迹远”孤寂清苦的桂花正名,赞其清高脱俗的品质,“自是花中第一流”,不仅赞美了桂花,更是一种自我欣赏和肯定。词人的自信之气,也通过对屈原的不满表现出来。骚人冷落桂花,对桂花不置一词,便招来李清照毫不留情的埋怨,“骚人可煞无情思”。李清照个性大胆爽直,其词从表层看上去是从容柔曼的,然而内里却是筋骨峥嵘,这是不言而喻。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国家不幸,诗家兴”,李清照把这满腔怒火熔铸在诗歌之中。李清照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大约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到二十五年间。在她七十年多年的人生经历中,正好经历了北宋和南宋的之交,前四十多年属北宋末,后二十多年属南宋初。少年时代的李清照多半生活在汴京,政局表面上呈现安定,实际上从神宗末年直到南渡以前,边患频乱,辽金相继崛起,民族矛盾非常尖锐,国内新旧党派党争激烈。公元一一二七年,金人掳走徽、钦二帝北去,赵宋王朝在惊喘未定仓皇逃难之下建立小朝廷,李清照平静的生活被打破,金人长驱直入,大部分国土沦丧,逼得她不得不背井离乡举家南迁。尤其是在靖康之难后,赵明诚病亡,李清照孤独一身,承受着丧夫之痛,国破之感,饱经磨难。巨大的政局变化使得她面对现实,民族危机直接震撼着她的心,她的爱国情受到刺激而发出强烈的反应,并在她的诗文中留下了精彩的篇章。在李清照随南朝朝廷流落异地的过程中,她感受到了国家败亡、山河破碎之痛,并且内心涌动着保卫家国、抗击金人之情。她将全部的爱国之情寄托在笔上,抒写她的国破家亡之感和抗敌救国的愿望。她具有男子般的英雄气概,渴望为国捐躯,为危难中的民族贡献一己之力,斗志昂扬,慷慨豪迈,“欲将心血寄山河,去撒东山一土”(《上枢密韩肖胄诗》)。她的爱国情与抗敌愿望跟广大人民息息相通,在群情激昂的爱国热情中,她誓死报国,“车声辚辚马萧萧,壮士懦夫俱感泣。闾阎嫠妇亦何知,沥血投书干记室”(同上)。然而,作为乱世中的宦门妇女,她虽然有报国之志,却不能走上战场,杀敌立功。她的爱国情无处不在,使得她在日常生活的感触中自然而然充溢着报国情怀。在打马这种闺中游戏里,她不但难忘国难,更幻想能“运指麾于方寸之中,决胜负于几微之外”(《打马赋》),幻想能冲过淮水,收复失地,“但愿将相过淮水”(《打马辞赋》),这是李清照爱国之情的展现,寓报国之志于闺阁之戏。

李清照的豪放风格的意义表现在词作上,使得李清照的词作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于婉约之中又有爽直的一面,柔美之中又带有刚强,词作达到阳刚与阴柔的统一,婉约之余又见直抒胸臆的本色。

婉约派的共同特点是柔美,由于这种豪爽风格存在,李清照与其他婉约派作家卓然不同。秦观清新婉丽,却过于柔弱,胡仔评其“格力失之弱”(《苕溪渔隐丛话》);柳永多发露浅俚,市民观念鲜明;李清照却能扬长避短,把女性的柔美与性格的阳刚美融为一体。同样是写送别: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秦观《满庭花》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秦词婉中有柔,柳词婉中带露,李词则婉中见直。[1]虽然柳永和李清照的词中都有“直”的特点,但是李清照的词直而文雅。例如同写相思,柳永通过描写人的消瘦来借此表达相思之苦,《凤栖梧》中写道:“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李清照却巧妙地写出相思之情的难以排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易安之雅,柳词之俗,这是不言自明的。

李词豪放风格使其词倜傥有丈夫气。宋人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道:“易安居士,自少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夫人,当首推文采第一。”明人杨慎云:“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观)、黄九(庭坚)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词品》二卷)这些评论从女性角度肯定了李清照的文才,显露了她与男子匹敌的风貌,也显示了李清照潜在的男女平等的意识。

在那个“才藻非女子事也”的年代,李清照大胆真实地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打破以往“男子作闺音”的格局,表现出了女性自觉意识,并且能冲破世俗的局限,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自己狭小的生活空间外,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用语言文字来反映社会阶级矛盾、民族关系。这种广阔的胸襟、豪放的风格引得男性们刮目相看,更是那个时代女子所不能。和李清照是同一朝代的著名女词人朱淑真写得两首《自责》诗,写道“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永风?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侧面反映出李清照在文学上取得成就之不易,以及她的那种豪放与坚毅品质。李清照寻找自身应得的地位,争取与男性同等的展示才华的机会,也是女性走向人格独立和个性觉醒的标志。

李清照诗词文都有精深造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她之所以成为成就如此突出的大家,就在于她高出于时人之处,她无视封建礼教,以女性身份,真挚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生动抒写自我的内心世界,吐露自己心中对国家对民族的关心,风格既含蓄蕴藉,又大胆豪放,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她不同于魏夫人、朱淑真等优秀女作家只将目光投向自己狭小的生活领域,而是以男性的眼光来审视问题,思考国家、战争等,以其豪放的风格与男子争锋,使得她的创作成就甚至超越柳永、秦观等前辈,在文坛上的地位更加突出,文学地位更加稳固。

参考文献:

[1] 杨庆存.宋代文学论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39-221.

[2] 陈祖美.李清照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 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李清照研究论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第3篇

关键词:李清照 淑女情节 亡国之音思想内涵艺术特点

一. 李清照词中的淑女情怀

(一)从李清照的文学追求看她的淑女情结

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化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加之自己勤奋好学、博闻强记,终于成为“婉约以易安为宗”的一代词人。李清照的词既加强和维护了婉约词派的特点,又有自己“婉而售”的艺术风格。她的词流露出文化女性矜才尚艺的人生意趣。如前期代表作《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展示出词人的内心世界,流露出她对爱情的向往,客观上具有冲破封建牢笼、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意义,全词委婉含蓄、温和优美,透露出词人淡淡的哀愁。

(二)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看她的淑女情怀

李清照出生在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一个有名的学者仕宦家庭,祖籍山东济南,父祖皆出于“蚤有盛名,识量英伟”的韩琦门下。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和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文潜、陈师道、晁补之有密切的来往,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土”。母亲王氏,也是一个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她所受到的教育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

前期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表现出她那蓬蓬勃勃的春春气息。如写于十七八岁的《如梦令》一词集中地表现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李清照青年时代那活泼开朗的性格。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像一颗自由的种子,健康地成长着。在她身上基本看不到什么封建闺范、礼教枷锁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鹭水鸟这些有名的景物却在她的身上留下了天然的素朴与自由的印迹。

二. 李清照词中的亡国之音

(一) 表现形式。

1. 表现在怀念故土思恋家乡上。李清照的词表达亡国之音,充满人文关怀,具有一定社会意义。这就比李煜的词,在思想上更为出色。她的词《永遇乐》,过今昔盛衰的对比,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词人常常将对时局命运的忧虑和关注隐含在家国之思、故土之恋、时局之忧和对亡人的悼念及个人凄苦情怀的抒写中,比较含蓄、婉转。不同于其诗、文。词人抒发个人愁苦情怀的作品比比皆是,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以及“独抱浓愁无好梦”(《蝶恋花》),但其词以南渡为界线使其词前后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与现实意义大不相同。

2. 表现在悼念亡夫,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上。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的突然病逝使李清照颠沛流离的生活雪上加霜,与丈夫的生死相别使她这一时期的创作大一部分以悼念亡夫为内容。如其悼亡词《浪淘沙》(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词情凄绝,似有多少血泪在其中,令人不忍卒读。感情真挚深厚,动人肺腑。特别是尾句"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将鸿雁传书的典故用出了新意,对亡夫的那种深切思念的情感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表现得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个人凄苦情怀的抒写。词人常常将对时局命运的忧虑和关注隐含在家国之思、故土之恋、时局之忧和对亡人的悼念及个人凄苦情怀的抒写中,比较含蓄、婉转。不同于其诗、文。《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等诗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流露在字里行间,其豪气不让须眉。

词人抒发个人愁苦情怀的作品比比皆是,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以及“独抱浓愁无好梦”(《蝶恋花》),但其词以南渡为界线使其词前后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与现实意义大不相同。如果说南渡以前,词人在自然景物和个人感情的抒发上,是涂上了―层淡淡的哀愁色彩的话。那么南渡以后,她就用涂满浓重忧伤的笔调,去描绘周围的景物,抒发自己的家愁国恨。她后期的词突破狭隘的个人世界。这真正体现了博大的中国文化和向上民族精神,在今天仍具有社会意义。

第4篇

【关键词】灵巧之笔;思夫之情

Juan Juan smart pen to describe feelings――Analysis zhao “Yijianmei”

Wang Shuhong

【Abstract】In this paper, zhao “Yi Jianmei” smart pen to describe her feelings Rujiaosiqi Siv, and reflects the first marriage among young women indulging in Love me pure heart. Qingzhao especially love for the husband's admiration. Showed their deep feelings and Qingzhao Siv nostalgic feelings.

【Key words】Smart pen; Siv love

红藕午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在黄《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词的开头是:

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红藕”,即红色荷花。“玉簟(dian)”,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现出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来表现秋的到来。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怪不得清朝陈廷焯赞赏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但这一句“精秀特绝”,却是事实,并非过誉。

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凡人受愁苦的煎熬,总是要想办法排愁遣闷的,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排遣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当泣,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下两句就是这样引出来的。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就是说,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上句“轻”字,很有份量,“轻”,是轻手轻脚的意思。它真实地表现了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了。下句“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的。“罗裳”,是丝绸制的裙子。“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这里用“罗裳”和“兰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因为这是富贵人家之所独有。这两句极写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其实,“独上兰舟”以消愁,若非愁之极何以出此?然而,它不过是象“举怀消愁愁更愁”一样。过去也许双双泛舟,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么排遣得了呢?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所以,她宕开一笔,写道: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前两句是倒装句。这几句意思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谁”,这里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锦书”,即锦字回文书,这里指情书。作者这么写,看似平淡,实则含蓄有韵味:一、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二、寓抽象于形象之中,因而更觉具体主动。单说“谁寄锦书来”,未免显得抽象。作者借助于雁能传书的传说,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这就通过大雁翔空,形象地表达了书信的到来,使人可看得到,摸得着。虽然这种写法,并非自她始,但她的云中雁回比之一般的飞雁传书,显然画面更为清晰,形象更为鲜明,这种点化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三、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在这夜景里,倘使收到情书,无疑是高兴的。但光是这样理解,还不可能发掘“月满西楼”句的真正含义。雁传书信,固可暂得安慰,但不可能消除她的相思。其实,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这才是真实的感情。“月满西楼”句和白居易《长相思》中的“月明人倚楼”含义相似,都是写月夜思妇凭栏望远的。但李作较之白作似乎进了一步,关键在于“西”字,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

由于李清照既然思念着自己的丈夫,又相信丈夫也思念着自己,所以,下片也就顺此思路开展了。

花自飘零水自流。

有人说,这是写李清照慨叹自己“青春易老,时光易逝”。要是这样,那么,下面“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两句,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它体现了李清照的感叹语气。这句话看似平淡,实际上含义很深。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唯其如此,所以底下两句:

一种相思,两外闲愁。

就自然地引出来了。如果说,上面没有任何一句提到李清照和他的丈夫的两相恩爱,那么,这两句就说得再明白也没有了。她俩是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在古典诗词中,写思夫之作的不少,但大多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忆江南》);或是“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一类文字,象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极为鲜见。

那么,李清照的“闲愁”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一句话,就是时刻在相思着。这里,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时总是皱着眉头,愁眉苦脸的。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两者之间有着连接的关系。所以,它能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这几句和李煜《乌夜啼》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5篇

那天下午,我和朋友约好了第二天去“榕树公园”郊游。晚上,我翻开了一本《李清照诗词全集》,看的津津有味、爱不释手,差些忘了睡觉。

第二天,我收拾好背包上路,边走边看《李清照诗词全集》。到达公园之后,我发现朋友们还没有来,就靠在一棵榕树下,继续看书。

微风徐徐,不知不觉,我睡着了。

(二)

不知过了多久,我终于醒了过来。我发现自己还是躺在榕树下,但手中的书却不翼而飞。而且,这里不是榕树公园,而是古代房屋的院子里。我惊呆了。

过了许久,院子的门被亲轻轻推开了,从屋子里走出了一位眉清目秀的姑娘。但是对于我来说,称她为姐姐似乎更加亲切。

(三)

我轻轻地念出一句李清照的词:“大河百代,众浪奔齐,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女儿花。”这位姐姐的外表看似柔弱,其实从她的眼神中便可以看出她的内心的多么的坚强。

“小妹妹,你叫什么名字?你从哪儿来的?你为何清楚我的词句?”那位姐姐问我。“我叫怜儿,是从未来的21世纪穿越时空过来的。”我回答道,“姐姐,你刚才说我念的是你的词句?难道……你就是大名鼎鼎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我再次惊呼。

“呵呵。大名鼎鼎算不上,不过我呢,也的确是现在南宋朝代的一位女词人。”姐姐,不,应该是李清照边说边把我领到院子里的石桌前坐下。

她沏了一壶茶给我喝,又说:“怜儿妹妹,你这么了解我的诗句词句。这么说,你很喜欢我的诗词,对吗?”“对啊!爸爸为了让我掌握好诗句词句,给我买了好多古诗词的书,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你的《李清照诗词全集》。我还是你重视的‘诗迷’呢!”我眉开眼笑地说。

“那你知道我的那些诗词呢?”李清照问我。

我看着一旁的梅花,吟道:“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说,“清照姐姐,这是你的《一剪梅》。”

“不错。”李清照拍手称赞道。

(四)

畅谈过后,李清照带我出去散步。

“清照姐姐,命运对你太不公了。你一定很愁吧?”我轻轻问李清照。

“唉!‘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栏杆,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李清照望着远处的高山,念着《点绛唇》,“怜儿,这样的情,怎一个‘愁’字得了?”

我看着身前的湖泊:“是啊!‘风柔日薄春由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是处》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清照姐姐,你想家和亲人的心情,我可以理解。”我念着《菩萨蛮》,把头转向李清照。

“人世间,情,为何物……”李清照默默地念着……

(五)

回到李清照的住所后,李清照对我说:“怜儿。天色不早了,你也找不到回去21世纪的通道。就留下来,住在我家吧。”“好啊!”我高兴地答应了。可是,我虽然表面上答应了,但是内心却很想回家,因为我自小就没有外出过这么久、这么远。我终于明白了李清照写的“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怀情不似、旧家时!”的怀念家乡与亲人那种复杂的感情。

(六)

半夜,我走出房间,随着是阶梯来到湖边。

“真想回去啊!”我叹着气,“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望着那一轮明朗的圆月,我想起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许久,我转过身,准备离去。突然,我被一块大石子绊到,身体失去了平衡,向石阶梯下倒去……

(七)

第6篇

在我国,对情境教学法较早进行理论探讨的是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的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李吉林说:“情境教学,就是授课时引导学生进入情与境。先把学生引入典型环境中,再由境入情。”[2]很显然,情与境的统一是情境教学法的本质特征。

以《一剪梅》教学为例,笔者认为下列方法可以较好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一、图画再现情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的相互关系。因此,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诗文情境,可以把诗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诗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

教学《一剪梅》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因思念丈夫而倾吐出的寂寞伤感的文字,我寻找大量精致的图画来映衬词作。鉴赏“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时,大屏幕上出现的是暮色四合中,烟雾迷蒙的江边停泊着一条木兰船;欣赏“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时,屏幕上朵朵白云点缀着湛蓝的天空,形似大雁的云朵一字排开,似乎在招引归来的人儿……借助图片带来的视觉冲击,学生的思维插上了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女词人过去和夫君一起泛舟游玩,看到如画的美景,双栖的鸳鸯,烟柳画桥,一切充满诗情画意,而如今独自泛舟,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更加想念自己的丈夫,心中的愁绪如何排解呢?词人遥望天空引出了雁足传书的遐想――该是丈夫的信快寄来了吧?对夫君的思念,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中楼上,始终萦绕于词人心头。

二、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音乐的这种情感性质决定了它具有强烈的刺激力和影响力。音乐创作者在乐曲中表现的是他自己在生活中获得的综合感受所转化成的深沉形象。当这种感受以音响的形式作用于人的听觉,产生感性上的直接体验时,必然会唤起听者心理上的类似的反应,进而引起听者情感上的共鸣。

音乐也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将教材中蕴涵的意境美充分表现出来,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以激活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渲染气氛的一种重要手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教师教学时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一剪梅》的教学中,我先播放由这首词配乐谱曲而成的歌曲《月满西楼》。凄婉的音乐立刻将学生引入忧伤哀怨的情境之中,为理解词作奠定了感情基调。在学生对词的内容和词人的感情有了深入的思考之后,我再次播放《月满西楼》MTV。当如泣如诉的音乐再次在教室里响起的时候,很多学生和着旋律轻轻哼唱,他们在欣赏中渐渐进入角色,陶醉在美妙的音乐氛围之中。当《月满西楼》戛然而止的时候,学生仍然沉浸于其中,回味无穷。

当然,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教师自己弹奏、轻唱以及学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在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

三、表演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他们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理解课文内容。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话好像是自己说的。在角色转换中,学生扮演得越像就越感到亲切,越感到愉快,学习变成了一种享受。

扮演角色需要一定的气氛渲染,气氛渲染是学生获得心理暗示的直接手段。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容易进入状态。因为特殊的教学场景必定渲染出特殊的教学气氛,极易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进入角色,如同身临其境,直接产生心理体验。

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主旨“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先播放背景音乐,然后进行铺垫: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情愫。

看着学生饶有兴趣又若有所思地看着我,我继续引导:“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想象成李清照,在和丈夫赵明诚分别很久之后,你有怎样的心情要表达,又将如何表达呢?”

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台下跃跃欲试。很多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勇敢地表达自己和最爱的人分别后的想念和寂寞。通过角色转换,学生在情感体验中体会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四、语言描述情境

运用其他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常常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或时间、或空间、或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等,而唯独用教学语言创设教学情境最简捷、最方便。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打动学生,要收到“音美以感耳”的效果,就需要教师的语言富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教学语言才能成为心灵间的信使,打动听者。只有发自心灵的语言才能听到心灵的回声,才能使学生在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由于古典诗歌创作的年代距离现代的学生比较久远,需要教师用适当的语言搭设时空桥梁,带领学生跨越时空,与诗人进行自然的情感交流。

教学《一剪梅》时,我这样描述:秋风起时,轻泛兰舟,悠悠碧水带走片片飘落的花瓣,却带不走反复缠绵的寂寞伤离之情。看似疏淡的心事语句,其中却不知暗暗寄托了作者多少相思之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衷肠难解,欲语还休,其滋味沁入人心。

学生被吸引住了:凡人受愁苦的煎熬,总是要想办法排愁遣闷的,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了,纷纷大声地诵读这首词,走进词人的情感当中。

通过上述引导,我将教材所描绘的情境再现于课堂,使教材内容生动、形象,引起学生一定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置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着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教师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和感受力,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获取技能,再经过巧妙设问,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受到感染和教育,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还可以把图画、音乐、表演等几种手段综合使用,或音乐与图画结合,或图画与表演结合,或图画、音乐、表演三者结合以丰富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情境,这些都成为了感受教材美感,让语文课堂更精彩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李清照 性格 闺情词 自我形象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181-01

1 李清照及其文学的历史地位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极为少见的优秀女性作家,尤其在歌词领域她巾帼不让须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占据着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人称之为“卓越的女作家”、“婉约之宗”,她以自己富有独特个性的词作,卓然挺立于两宋词坛。与她同时代的理学家朱熹曾说过:“本朝妇女能文,只有李易安和魏夫人。”王灼在其《碧鸡漫志》中也称她“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李清照出生于书香仕宦家庭,又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年代。这样一位封建时代出类拔萃的、有着自己独特个性的女词家,研究她的作品,不仅要研究问题,更要着力研究个性问题;不仅要研究客观因素,更应着力研究作家的主观因素。

2 李清照的性格气质在其词作中的表现

李清照的性格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是:志趣高远,品格高洁,身为女子却有丈夫气质,有着对于理想不屈不挠的追求精神。

她具有多方面的情趣爱好,对于诗词文赋,金石书画,及至于博弈游戏,无不专精。她和丈夫赵明诚共同钻研金石书画,声称有“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之志”,这说明其志趣非一般女子可比。李清照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人格,不仅有女性的阴柔、温婉,而且也有着男性士大夫的阳刚和风雅。她可以说是集阴柔和阳刚两种性格于一身的女性。这种和谐统一,体现的是李清照作为封建时代女性的独特的人格追求,而不是女性角色的颠覆,更不是男女角色的错位。李词中最能体现人格形象的是咏物词。如她早期所作的《多丽·咏白菊》词中,她赞颂白菊的“雪清玉瘦”,“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非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一口气罗列了屈原、陶渊明等六位历史人物,鄙弃那种娇柔媚艳,赞颂了高洁清淡,通过反复烘托的精神风度,寄寓自己高洁的情怀。《渔家傲·记梦》是一首极其豪放的词作,其下阕云:“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里既有对自己才华的自负,又有诗人壮志的抒发、理想的追求。《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通过咏梅,赞咏梅花的“此花不与群花比”,《鹧鸪天·桂花》一首,夸赞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她用词咏梅、咏菊、咏桂花等等,着力赞颂这些花的高洁,却无意去描写它们的艳态。人格的高雅,始终是李清照人生追求的重要内容。例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写离愁极其凄苦,[声声慢](寻寻觅觅)写悼亡情极凄恻,但作者始终以菊自喻,前者称“人比黄花瘦”,后者称“满地黄花堆积”,以标示自己芳洁、风雅的品性。此二词一作于作者为时,一作于暮年光景,这说明作者所追求的人格形象是始终如一,终生未变的。

3 李清照闺情词的价值与地位

李清照的闺情词历来受到人们称道,但即便写闺情,她也绝不作寻常女子的忸怩态,而是处处显露出诗人志向的远大,同样渗透着那种超凡脱俗的精神气质。在她早期词中,有一首《蝶恋花·离情》词,录如下:

暖雨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

泪融残粉花细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倚,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

夜阑犹剪灯花弄。

这首词大约作于宣和三年春居青州时,写的是离情。但这种离情竟至于同“酒意诗情谁与共”相联系,就决不是寻常女子所能有的。李清照所追求的爱情生活,是建立在志同道合基础上的,她远不是那种以“举案齐眉”为满足的女子。因此,发之以文词,她决不作卑下轻薄语。这很可以看出她个性气质的一个方面。

李清照写作大量优美的闺情词。人们似乎都已注意她闺情词情感的深细,也注意到了她的闺情词和一般男子代女子立言的闺情词有所不同。李清照的闺情词最大的特点是她在词中写出了一个真正属于女性的自我。李清照的《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朗猜道,人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词中展示的是女性同所爱之人的情的交流。词中的女主人公也有女性的娇羞,却仍保持着女子的自尊自爱。李清照也有因爱的失落而惆怅,幽怨和苦痛,然而这绝不是作为依附者失去其所依附对象的穷愁哀怨,而是自己对自我情感的自然发露。她的一些闺情词写相思之苦,尽管缠绵悱恻,却始终未失去自己的独立人格。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极写相思之深。然而我们从“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楼”、“一处相思,两处闲愁”等话语中,感受到了却是她同丈夫平等的交流。这种相思之情是双向的,充分显示了她对这种纯洁、高雅的伉俪之情的满足与自信。她的这种发自自我的心声,是绝非男性所能摹拟揣度的。

在女性倍受压抑的封建社会中,李清照品格高奇,超凡脱俗,就必然使她的性格带上叛逆性。“炙手可热心可寒”,是她的断句,全诗已失传。她上诗赵挺之,指责他依附蔡京,而她作为赵挺之的儿媳妇,敢于这样做,无疑是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大胆冲击。

综上所述,无论是文学主张还是文学实践都极大地体现着李清照的个性印迹,她超凡脱俗个性气质在其创作中体现着一种女性的自我形象。当然这只是对李清照的一些粗浅的探讨,相信李清照歌词的研究正在并且将会继续朝着健康繁荣的方向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尚达翔.卓越的女作家李清照[J].山东大学报,1959,(2).

[2]傅经顺,傅秋爽.论李清照的婉约特色[J].河北师范大学报,1984.(1).

第8篇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5、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6、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7、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8、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登黄鹤楼》

9、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10、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

“婉约以易安为宗”的一代词人李清照一直以多愁善感的淑女形象被人们所熟知。其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和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文潜、陈师道、晁补之有密切的来往,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土”。其母王氏,也是一个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加之自己勤奋好学、博闻强记,终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女作家。

十八岁时李清照嫁给太学士赵明诚,赵明诚是一个聪明好学的青年,自幼喜好收藏考订金石刻词。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嫁给这样一个醉心于文学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丈夫,自然是如鱼得水。夫妇两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满,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他们婚后感情甚笃,相亲相爱,有着共同的志向和情趣。金兵入据中原,他们流寓南方,明诚途中病死。从此,李清照犹如雨打浮萍,流落他乡,境遇孤苦。

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李清照也一步步趋于成熟的文化女性。诗词之中少了小女子的欢乐和忧愁,多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历史的观照。除了婉约之吟,也多了慷慨之音。

早期的李清照活泼开朗,寄情于山水,富有春春气息。如写于十七八岁的《如梦令》一词集中地表现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

十八岁时李清照嫁给太学士赵明诚,赵明诚是一个聪明好学的青年,自幼喜好收藏考订金石刻词。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嫁给这样一个醉心于文学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丈夫,自然是如鱼得水。夫妇两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满,但她毕竟是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在庭院深深、显赫而又森严的赵府之内,只有丈夫赵明诚是知心人。可是,丈夫又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思恋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文化女性,她自然不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诉于笔端。像她新婚不久后写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作为生活和时代的宠儿,李清照经历生活环境的变迁,被迫从闺房和书斋中走出来,踏上了逃亡流徙的道路,由于国破、家亡、夫死的凄凉身世深刻地影响了她的思想,她的创作风格突变。“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等的作品不仅反映个人的不幸,而且带有深沉的家国之痛,将个人的不幸与国难家仇联系起来,呼喊出了心中的慷慨之音。

《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是李清照的咏史诗。诗中她不是一般地悼古伤今,忧伤感叹,而是古为今用,笔锋横扫。批判了玄宗的荒奢侈,肃宗的庸弱无能,张后的擅权,痛斥了李辅国的奸佞,元结的虚饰,以及高力士被流巫州后的愚黯。国家的兴亡,帝王将相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大小官吏如何总结经验教训?她以史为鉴,激励人们卧薪尝胆,奋发图强,其用心可谓良苦!李清照不仅是一个才思流淌、独创己风的词家,并兼善书法、绘画,现在看来,她还是一个根底深厚、学识渊博的史论家。她的几首咏史诗,在褒贬人物,指点兴废,评议成败方面,足可以使她与大家巨匠齐名而毫不逊色。再看看她的另一首警世之作《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众所周知,李清照的词以轻柔婉丽、曲折缠绵而著称。而她的这首绝句,则是洗净了儿女之气的慷慨之音,是以诗的形式以古喻今、发抒悲愤的政治时事评论。项羽在垓下一战,为刘邦所败,逃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暂避江东,重整旗鼓,但是他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举剑自刎。威震一时的楚霸王的功过得失姑置不论,但他生为人杰、死做鬼雄的豪壮气概,是令人感动的。李清照举出项羽的不肯“东渡”,正是对畏缩怯懦、苟安逃命而“南渡”的高宗赵构等贪生怕死之徒的无情鞭笞和辛辣讽刺,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精神溢于言表。

李清照的家史和个人的经历,就是大宋王朝由繁荣昌盛到没落萧条的历史的缩影。南渡之前她的词风缠绵悱恻、婉约细腻,是和她的书香门第的优裕生活相一致的。南渡以后,她从大家闺秀、优越富有,沦为流离失所、苟延残喘。这样,她在词作中明显增加了念国怀土、收复失地的内容,形式也用牢骚意气、含沙射影代替了长吁短叹、风花雪月。这一时期她的咏史诗,更是充满横刀立马、气贯长虹的大丈夫英雄气概和慷慨之音。

第10篇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请看两首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急病而亡。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科举考试作弊),李清照也随之入狱。由于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个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节选自《散文》海外版)

【读与悟】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是李清照才情流淌的涓涓清泉,那样清澈,却泛着清愁。直至《声声慢》,全词无一“愁”字,却笼罩着浓得化不开,让人痛彻心扉的浓郁愁苦。先前的愁无非是淡淡的“闺怨闲愁”,是沉浸在幸福中小儿女情致的写照。及至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超越时空的孤独,后半生的这三大磨难,才真正是李清照“载不动”的“许多愁”的来源。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位乱世中的美神,却有着丝毫不逊色于陆游、辛弃疾的豪情壮志,从《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打马赋》“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以及《夏日绝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中可以管窥一二。其实,李清照的愁苦,何尝不是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式超现实、理想化的悲哀。有一种人,他们总是太超前,所以只能高悬在历史的星空,唯有我们仰望星空,才能目睹他们的熠熠光芒。

【读与写】

第11篇

2、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3、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4、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7、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夜泊枫江》

8、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车遥遥篇》

9、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10、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1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2、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1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14、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第12篇

关键词:李清照;古代;创作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是蕲州章丘人,我国著名的宋代女词人,是我国古代为数不多的才女,由于她小时候的生活非常优越,因此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李清照阅读了很多古代诗词书籍,也成就了她未来的创作。她所创造的词风格非常清丽脱俗,拥有自己的风格,同时对表达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与其他古代著名的诗词歌赋有明显的区别,作为女创作家的她为世人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婉约派作品。

一、李清照词的主要风格

中关于李清照的一生其实也非常坎坷,她早年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家庭,生活非常的优越,但是由于后期迁移到南方,生活状况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她早期的作品非常的充满一种闲适的优美感。而在李清照的晚年,所有作品都采用一定的悲情描绘手法,同时也强调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部分,因此李清照的作品风格非常的具备艺术欣赏能力,同时我们也可以在艺术美感的体会当中,去感受她对命运的感叹,与后期心态产生的变化。她的作品很有个人风格,从词中也能体会到当时古代女子的心理世界。下面针对于李清照作品的主要风格,比较简单的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想说一下李清照作品在创作风采,李清照作品主要有《如梦令》《一剪梅》等,我们在这个时候可以充分的体会出当时李清照作品的一种细腻委婉的感觉,她仿佛是一个脱俗的人间仙子,去体会事物的种种美好和内心的多愁善感,用丰富的女性情绪去表达事物的细腻风格。

比如著名的那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与“字”恰到好处地描绘了意见而排队成“一”形的场面,“字”的着色也表达了古雁可传书的意境,“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用抒情白描的手法描绘当初李清照的初期生活。这些都是属于李清照较为早期的作品,这个时期的她是未经历变故,在南渡之前的创作风格。

她的女性风格非常优雅柔和,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李清照对事物美好本质的细腻描绘与她运用白描的手法将彻骨的内心感受体现在世人面前,虽然表面是一种婉约温柔的诗词风格,但是本质也充满一种离愁别绪,从中能够感受到她内心的真实感觉,这个时候的生活又有离愁,又有闲适的美好。所以早期李清照的作品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我们也能体会到古代女性内心的真实情感与她们多愁善感的心理世界。

那么从写作手法来说,李清照非常善用先扬后抑的写法,开始以活泼生动的词汇,为我们构建一个非常美丽的事物与环境,接着在表达自己内心的忧愁与伤感。读了她的词,总是能够从古代优雅的环境当中转入到女性内心的忧愁与心里的沉闷,比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夜来沉醉卸妆迟”,她提花落,再说夜晚梳头的孤寂,喜欢生动活泼地去描述一个场景,再将场景渐渐的带入到内心的感受中,她的婉约是一种先去描绘后抒发之感,先让读者去猜测词的主旨,再把答案巧妙的安排在词尾处。她总是用这些词里的一些场景来抒发内心的女性情感,它能够将落花、小溪庭院诗情画意的表达出来,同样也能够将忧愁、倦容、泪痕展现给大家。

二、李清照词的美感表达

我们在欣赏李清照的词时,能够感觉她词中的婉约美与深深的文艺表达能力。因此笔者想从美的角度去探索一下李清照词的风格。其实在《如梦令》《蝶恋花》《声声慢》,无论是对离愁别苦的描绘,还是直接运用想象力去抒发内心的情感,李清照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始终拥有女性的羞涩,同时也那样的出淤泥而不染,给人一种坦率与轻盈之感。

首先,从情感的表达角度来说,前期的李清照体现出了少女作品的娇柔妩媚之感,到了后期,她善于用白描的模式去抒发对事物悲凉的触感与意境。我们可以从李清照个人的阅历上去观察她前后期作品两种不同的风格,比如在《声声慢》里面,那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她用梧桐比拟黄昏,表面上是表达深秋的景色,其实这并不是作者的根本目的,她的意思是借用秋天这种情感来烘托出内心的无奈与心酸,这个时候的李清照非常孤寂和惆怅,内心充满着悲情苦境的感受。所以无论对四季的描绘,还是庭院场景的抒发,表达的都是女词人的内心感受。李清照的词充满了一种对生活的写实感同时也用这种写实去抒发了自己的真情,让自己的词被赋予生命,这就是她用词的体会自己的情感,也是作品美学成就的最佳体现。

李清照的词风格非常的婉转,在古代习惯于把一些豪迈和有着阳刚气势的诗词称之为文学大家。那么对于女性文学这个发展方向更具有一种含蓄委婉的写作手法,比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时恰当地表达了李清照的内心一种蓦然回首的感觉和内心细腻婉转的少女形象。李清照的词用自己的真情去体现一种现实生活的场景,并且用女性独有的艺术表现力开创了一种温婉和现实清丽的写作风格。早期她的作品非常的娇俏,且充满着灵动少女的活泼,到了婚后又有着对夫妻情感的期盼和内心的淡淡忧愁,到了后期她化作一个悲壮的女词人,一面感叹着命运的蹉跎,同时也为祖国内忧外患而感到忧愁,这个时候她的作品拥有一定的思想性,所以李清照作品的美感源自于她成长的历程,也有每个不同阶段的女性情怀,由此去体现出作品的真实感受。

三、结语

总的来说,作为我国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独出一格,用东西女性独有的情怀去看待世界,同时有一种最美好与触动的感觉去创作文学作品,虽然她的一生尤为坎坷,前后期的创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就其作品的本身而言,其艺术欣赏力与美感深深的值得我们探索。

参考文献:

[1] 余康发,石军. 从兴尽晚回舟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浅析李清照的婉约词风[J].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0(01) .

[2] 雷徽. 李清照词在宋元时期的地位和影响[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8(02) .

[3] 邓树强. 怎一个愁字了得――论李清照词的感伤美[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7(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