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03: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吨的认识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公路货物运输》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理论性强,与实际脱节
查阅很多相关教材和教学组织计划,发现很多《公路货物运输》的教学重心还放在理论教学上,大致安排的内容有认识公路货运、公路货运的优缺点、认识公路和公路线路、公路运输运费核算和保险等。而且运费核算大多给出公式没有结合实例进行详细教学。
1.2教改如火如荼,适用性有待考究
在教育部门的号召下,全国高职院校教改正在全面推进,运输管理等相关课程的教改也取得一定成绩,例如安娜,赵秀荣等[1]在《高职“运输管理”课程行动导向教学设计》一文中以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为基础,利用现代教学设计理念,对高等职业院校“运输管理”课程专业教学的各环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形成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李炎炎[2]在高职《物流运输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一文中分析了物流运输管理课程特点,研究了目前该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了案例分析、多媒体运用、角色模拟和顶岗实习等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3]提出了将任务驱动式教学应用于运输管理课程中。然而这系列的教学改革大多都提到需要以企业为实训基地,然而很多学校却很难和企业建立实质性的教学合作,一般都是在业务阶段帮忙做一些辅工作。因此借助企业作为实训基地对于学生的锻炼也是有限的。基于此,本文在充分了解物流企业岗位和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提出在课程教学中模拟物流公司角色,以客户下达运输业务指令为驱动,将公路运输中涉及的内容串联起来,做到每一节课都是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2《公路货物运输》课程改革
2.1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主要从公路货物运输业务流程、公路货物运输车辆配载、公路货物运输运费核算、公路货物运输路线优化四个项目组成,项目一公路货物运输业务流程由认识公路货物运输、公路货物运输业务流程模拟、公路货物运输单据填制-运输合同、货运单、货物清单、公路货物运输单据填制-作业通知单、运输计划、保险单、公路货物运输单据填制-取派通知单、装车单、集货单、公路货物运输单据填制-货运交接单、到货预报表、残损记录表六个任务构成,项目二公路货物运输车辆配载由一般货物车辆配载训练和特殊货物车辆配载训练两个任务构成,项目三公路货物运输运费核算由整车货物运输运费核算、零担货物运输运费核算和包车运输运费核算三个任务构成,项目四公路货物运输路线优化由认识我国主要公路运输线路、单一运输方式线路优化、多式联运线路优化和运输业务综合训练四个任务构成。每个任务教学课时为2,每一次教学都采用任务下达、分析解决思路、学生讨论解决方案、完成任务和课后练习五个部分构成,由于篇幅有限,此处只给出项目三种任务一整车货物运输运费核算的详细教学过程。
2.2课程教学实施
2.2.1任务下达。某货主托运一批瓷砖,重4538公斤,承运人公路一级普货费率为1.2元/t.km,吨次费为16元/吨次,该批货物运距为36km,瓷砖为普货三级,途中通行收费为35元,试计算总运费。2.2.2分析解决思路。思考:任务中的货物是整车运输还是零担运输。(1)整车运输的含义(2)整车运输的计算公式(3)整车运输计算流程首先确定货物运价,然后确定计费重量,接着确定计费里程,再确定其他费用,最后计算总运费。2.2.3学生讨论解决方案。学生分小组讨论任务解决方案,注意确定货物等级,营运类型,计费重量,计费里程和其他费用。2.2.4完成任务。小组按任务要求完成任务,提出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2.5课后练习。教师总结课堂存在的问题,并布置课后任务,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3小结
《公路货物运输》是物流管理重要的一门课程,本文提出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改革方式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程授课理论性强、操作性差的问题。但是本文并没有给出课程的考核方案,展示改革的效果,这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作者:李玲 单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安娜,赵秀荣等.高职“运输管理”课程行动导向教学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3(05):154-155.
一、巧设情景,引发环保意识
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化学实验,这样可以拉近化学学习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探究实验教学应重视真实问题情境的设计。
例如,课后,小刚了解到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为此小刚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图,来对 CO2 产生温室效应的模拟研究。在左侧注射器中盛放20 mL CO2,右侧注射器中盛放 20 mL ____ (填气体名称)。
设计意图:希望实验时,能观察到左边注射器_______ (填“小于”、“等于”或“大于”)右边的体积,以此证明 CO2 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对温室效应有更深入的了解,看到二氧化碳能使气温升高,对环境的危害了然于胸。
二、展现情景,警钟常鸣
当前,人类面临许多环境问题,其中酸雨是全球性灾害问题。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水、冻雨、雪、雹、露等大气降水。现已确认,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它们在空气中氧化剂的作用下形成溶解于雨水的酸。据统计,全球每年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约1亿吨,二氧化氮5000万吨,所以,酸雨主要是由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所造成的。
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实验展现情景,使学生认识酸雨的危害。观察下面的实验,可以帮助你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
[实验1] 在燃烧匙中放入少量硫粉,将燃烧匙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注意观察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然后将盛有燃着硫的燃烧匙一起伸到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待燃烧结束后,盖上玻璃片。
[实验2] 观察硫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二氧化硫的颜色、状态,并闻一闻气味。
[实验3] 用一支50 mL的注射器从充满二氧化硫的集气瓶中抽取40 mL二氧化硫,再从小烧杯中抽取10 mL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溶液,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器的针孔,慢慢压缩注射器栓塞,观察实验现象。用空气代替二氧化硫进行对比实验,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4] 将少量水慢慢注入充满二氧化硫的集气瓶中,轻轻振荡集气瓶。用pH试纸测定集气瓶中水溶液的pH。
三、正本清源,防患未然
关键词:错误;生成;追问;负迁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91-02
数学课堂是出错的地方,教师也要用容错的心态对待我们的数学课堂,可是我们多数教师确避之唯恐不及,当出现错误时就急急地将学生拉回来,或在教学设计时预设周全,课堂解决问题顺畅,让学生无错可犯,但却殊不知教师的铺垫让学生迈不开步子,学生的回答永远在教师预料中,学生思维水平在低;齐答的过程中不乏滥竽充数者,学生的回答意义和作用明显效果差。
但是,真的只要给学生正确答案,学生就不犯错了吗?学生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只不过产生错误的原因不同罢了,当教师和学生采用逃避的态度面对这些错误时,这些错误就真的成为“废品”,只能将其丢弃;当老师和学生采用研究、分析、思辨的态度接受这些错误时,它就会成为课堂中的一“宝”,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有利的伙伴。
怎样将这些错误变“废”为“宝”?就要我们老师积极地迎向它,研究它,分析它,转变它:
一、转变观念,巧用错误
英国一位心理学家说过:“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因此,在练习中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们应根据错误的原因,积极探寻合适的教学方法,把错误变成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错误中更好地成长。
1、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有错敢说
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在错误面前,学生往往表现得比较紧张与害怕。如果老师再在这里训斥、责骂孩子们,那他们会更加恐惧,错误也会越来越多。教师要有“容错”的气度,经常以学生的眼光看待他们的错误,甚至欣赏这些错误,换一种评价的方式:“没关系,我们大家一起来帮助他们”;“谢谢你,为我们提供了讨论与再次学习的机会”……这样的评价会让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从而更加自信的去学习。在这种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中,使部分学生的“错误资源”成为集体的“共享资源”,进而清除了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让学生有错敢说。
2、巧用错误资源,让学生在错误中学习
练习中的错误往往反映了一个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应把错误看成一种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化弊为利,进一步促进学生深入了解所学内容,让错误因此而美丽。
(1)利用错误,让学生在反思中学习。
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不是很清晰,而是简单的模仿时,学生往往会产生错误。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再次学习和深入的机会与平台,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学生在学习“千克与吨”的知识时,由于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对这一知识地认识与理解不够时,在练习中“0.1千克=()吨”时,有学生会写:0.1千克=( 100 )吨。当发现在课后的练习中学生有这样的错误时,笔者把错误展示给大家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你做完这道题目后,你会怎么去检查?
在讨论与提升中学生不仅能认识到错误的原因,寻找到正确的思考方法,还能使学生在错误中有新的认识和提高。
2、利用错误,让学生在方法上厚积。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在学习过程中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我们不仅要在知识教学时传授学习方法,我们还要在错误的练习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在实践中加以学习和锻炼。在做练习:
右图有( )个带的正方形。
学生解答:有写2个的,有写3个的,
有写4个的……
笔者先请一位(做错的)学生数给大家看(因为数错的学生没有有序思维地指导,所以在数的过程中显得比较乱,当然也就数不全了)。这位学生数完后,下面就有学生在喊:“还有,还有。”这时,我赶紧引导:“那,有什么办法能不重复、不遗漏的把它们数清楚呢?”学生在追问下,很快就想到了要有序地数。有序地数,有序地思考可以运用在数学学习的很多地方,这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学习方法。
二、追问辨析,反思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将特别强烈。” 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适当地“扮演”“未知”, 变换形式进行追问,故意抖出错误的“包袱”,从反面进行追问,引导学生辨析甚至争论,让学生模仿教师的角色释疑解惑,让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尽情表现,不仅掌握得更牢固,而且有一种成就感。
三、直面负迁移,变害为利
学习中的迁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对于负迁移的做法我们教师则是:利用正迁移及其产生作用的条件来减少甚至防止负迁移的消极影响,再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其实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负迁移并不是完全一无是处的,关键在教师怎样合理利用负迁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有效课堂的生成。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亲历体验,让学生经历过程,给学生带来深刻的体验。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数学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而是在数学学习中充分体验的过程。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力求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经历体验过程。
一、在数学情境中体验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难懂,小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创设学习情境,这样可以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比较乐于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数学、学习数学,有趣的数学问题更能引起他们探索的兴趣,更易引发他们积极地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例如,在五年级第二学期“循环小数”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循环现象,如:一星期七天的循环、一年四季的循环、一年十二个月的循环、日出日落的循环等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再迁移到数学中的一些特殊的数字,如:0・666…,1・3181818…。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总结,从而很自然的认识了数学中的循环现象,进而认识循环小数。再比如:在二年级第一学期“比多少”的教学中,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做媒体进行教学:教室里的男生和女生比,二年级各班人数之间的比较,老师和学生比,生物园里小鸟和小鸡比,小花园里月季花和玫瑰花比……教师贴近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从这些自己非常熟悉的事物中,形成“比多少”的概念,自觉感知“比多少”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目的。
二、在实践操作中体验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听过了,可能会忘记;看过了,可能还不明白;只有亲自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数学操作的教学。学生对数学的掌握,不是依靠教师的“教”,而是依靠学生自己的"体验"。在数学教学中不能把数学当作现成的理论来教,而要以"体验"为载体,帮助学生架起思维构建的平台,使之在获取知识、拓展认知结构的同时,更多地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如:在五年级“大数量的估计”的教学中,让学生估计13亿粒米相当于多少,这对孩子们来说确实没有什么体验,于是我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如:先数出200粒,称一称,重量为4克,那么平均一粒米的重量是:4÷200=0・02(克),再算出13亿粒米的重量:0・02×1300000000=26000000(克)=26吨。26吨到底是多少?还是很抽象,我又让学生来试一试一袋25千克米的重量,算一算,26吨相当于1040袋。回家调查,一袋米你家能吃多长时间?1040袋米你家能吃多长时间?假如全国每人每天浪费一粒米,那要浪费多少米!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使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成为学生能够具体体验和感知的形象过程,既让学生感受了13亿粒米有多少的抽象概念,又教育了学生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三、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表明,教学是一种社会性认知活动,互动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价值。互动具有生成性,与别人即时即景地交流交谈,往往会启发自己的思维。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能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能更好的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的创设机会,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构建平等自由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不再是严肃紧张而缺乏乐趣的学习场所,而是一个宽松的智力游戏乐园。把教师当作朋友,把同学当作伙伴,把思维体验当作是自身需要,彻底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自主地深入参与构建的全过程,用心体验知识的意蕴。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1/4、9/25、17/40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若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2或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机器一样跟着教师转,如此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3、1/7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进能化成有限小数。”……
四、在生活应用中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在教学了“折扣”后,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题:“同样一件一百元的商品,甲商店采取八折出售,乙商店采取的方法是消费满一百元送二十元礼券,你会到哪个商店去购买呢?”还没等我将题目说完,学生就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意见并不统一,有的说两个商店的情况是一样的,有的说是甲商店优惠,还有的说是乙商店优惠,一时谁也说服不了谁。怎么办?有了明确的结果不就好办了吗?于是我就引导他们各自进行计算,拿出具体的理由来。在学生充分讨论验证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得出最后结果:甲商店的商品打八折出售,意味着买100元的商品只要花费80元就可以了;乙商店的促销手段说明了花100元的钱可以买到120元的商品,按打折计算就是买120元的商品只要花费100元,实际是打了八三折(100÷120≈83.3%=八三折)。因而是甲商店的促销手段对消费者更有利。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一定注重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给他们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在体验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不断地成功。
关键词:关注儿童回归数学认知共振
儿童数学教学应当从原点来思考和践行。所谓“原”,即原本、原初、开始的意思。儿童数学教学原点需要考量的是:儿童在哪里?儿童要去哪里?儿童还可能去哪里?实践中,我们追寻儿童与数学的美丽相遇,让儿童直面数学本身,并获得认知共振、思想共鸣和视界敞亮。
一、考量:儿童与数学的“美丽相遇”还有多远
儿童与数学的相遇应当是美好的,但现实并非如此。许多学生惧怕数学,甚至患上了“恐数症”。在有些学生眼里,诚如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所说:“数学是类风湿,是骨头坏死,是心肌缺血,是中风,……是遭难。”究其根源,是数学教学之路的迷失,是数学教学迷路了。
1.越位:成人立场对儿童立场的“僭越”
“儿童立场”应该是永远的教学立场。但在实践中,儿童“被边缘化”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从各自的教学视界和教材教参出发,很少潜心研究儿童的认知规律、学习心理,导致儿童与数学本原关系的疏离、断裂。数学“相遇哲学”认为,如果教师将自己对数学的理解、自己的观点以及教学设计强加于儿童,儿童与数学的相遇之路就将迷失。教学《长度单位进率》,一位教师这样提问:“学生们,如果1米等于100厘米,1厘米等于10毫米,那么1米等于多少毫米?”多数学生答不上来。教师总认为这样的推理简单,对学生的不理解不可思议。其实,如果站在儿童立场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了: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儿童总是习惯于归纳教学,不适应演绎推理。上述教学,教师采用的是传递性关系推理,且推理中还夹杂着计算,难度可想而知。类似地,儿童对于“1米等于100厘米,100厘米等于多少米”也没有深刻理解,因为这属于“对称性关系推理”。其实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儿童喜欢的直观图形让儿童获得理解的支撑。
2.缺位:数学结果对探究过程的“傲慢”
儿童与数学的相遇有一个从照面到直面再到会面(领会的面见)的过程,教师必须引导儿童经历这样的过程。受效率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儿童与数学的照面常常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如此,儿童学习过程呈现出“快餐化”“扯眼球化”现象,表现为记忆的快捷、思维的缩水、想象的贫乏。教学《认识吨》,许多教师时常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看图,强化学生“1吨等于1000千克”的记忆。其结果是儿童在学习后,能够认识到“1吨很重”“1吨是一个大的质量单位”“正确区分填写吨、千克”,儿童似乎对“吨”的概念已经掌握了。但细细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儿童对“吨”的质量体验、感受并不深刻。如果让学生们给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填数量,他们常常无所适从。笔者在教学时,让学生们搬10千克大米,然后在此基础上增加1袋、2袋……儿童具体感受到“越来越沉”。此时辅之以多媒体:10袋呢?100袋呢?借助内模仿、内想象、内感受,儿童获得“1吨”的间接体验。丰富的活动延展了儿童的知识体验过程,形成了儿童对“吨”的数学感受。
二、沉思:让儿童与数学美丽相遇
儿童与数学的相遇是美妙的生命旅程。“相遇哲学”提醒我们,儿童数学必须指向儿童、指向数学。在儿童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拥有儿童的情怀和数学的视野。“儿童”与“数学”的美丽、真实相遇能够让数学带给儿童更深的痕迹、生成更多的精彩。
1.指向儿童
儿童有着自身的“数学现实”,教师必须尊重儿童的“数学现实”,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将儿童由“可能发展区”导向“现实发展区”。因此,教师要关注儿童生活背景、揣摩儿童认知风格、把脉儿童认知起点、关照儿童认知差异。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通常这样教学:首先复习长方形的面积,然后引导儿童动手操作,用剪、拼、移等方法让学生探究,产生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粗略地看,似乎儿童经历了知识的生发过程,但在听课过程中,我听到了许多学生的微弱声音: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啊?是的,儿童在知识流程里“走一遭”并不表示儿童对知识“知其所以然”。那么,儿童该以怎样的姿态直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笔者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们回顾长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摆面积单位”,学生们自然地想到对平行四边形“摆面积单位”,结果发现,平行四边形无法用“面积单位”来摆。原因何在?学生们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和长方形的四个角不同,不是直角。怎么办呢?能不能变成直角呢?由此产生“剪―移―拼”操作需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方法由此诞生。这样的教学指向儿童,让儿童主动介入数学学习过程,其数学思维得到“健康而缓慢的生长”,数学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环境教育 教学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以空前的规模改造着自然,创造出史无前例的人间奇迹和物质文明。但与此同时,人类的生存环境却日益恶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全人类刻不容缓的任务和义务。青少年学生是世界的继承者,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是可持续发展得以延续的中坚力量。学生对环境的态度,直接影响他们成年后对环境的态度。开展环境教育课题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时时刻刻接受保护环境的教育,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而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中学环保教育实施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是教育工作者,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是我们的责任。
数学教学看起来与环境保护关系不大,不像化学、生物、地理等涉及的环保问题多。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数学科本身的特点,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比如,初中教材中为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许多应用举例的内容,强调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由于是应用题,学生要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对问题的实际背景有所了解。这类问题涉及内容广,许多问题学生感到生疏,在教学中应当给予适当的补充讲解。我在教学中遇到这样两道应用题。
1.为了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某九(1)班50名学生在今年6月5日(世界环保日)这一天调查自家丢弃废旧塑料袋的情况,有关数据如下:5、6、7、4、8、6、6、10、12、10、5、9、10、6、8、7、8、7、9、14、16、6、8、8、9、9、10、6、5、8、7、7、6、5、5、3、3、6、5、4、5、8、9、6、4、2、3、3、9、5。
根据以上数据回答:
(1)50户居民每天丢弃废旧塑料袋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别是?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2)该校所在的居民区有1万户,则该居民区每天丢弃的废旧塑料袋为?摇?摇?摇?摇万个。
2.某工厂生产某种产品,每件产品的出厂价为1万元,其原材料成本价(含设备损耗等)为0.55万元,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平均每生产一件产品有1吨的废渣产生。为达到国家环保要求,需要对废渣进行脱硫、脱氮等处理,现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
方案一:由工厂对废渣直接进行处理,每处理1吨废渣所用的原料费为0.05万元,并且每月设备维护及损耗费为20万元。
方案二:工厂每月废渣集中到废渣处理统一处理,每处理1吨废渣需付0.1万元的处理费。问:
(1)设工厂每月生产x件产品,每月利润为Y万元,分别求出方案一和方案二处理废渣时,X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利润=总收入-总支出)(2)若你作为工厂负责人,如何根据月生产量选择处理方案,既可达到环保要求又最合算。
解:
(1)因为工厂每月生产x件产品,每月利润为Y万元,由题意得:
选择方案一时:月利润为Y1=X-0.55X-0.05X-20=0.4X-20;
选择方案二时:月利润为Y2=X-0.55X-0.1X=0.35X。
(2)若Y1Y2,即0.4X-200.35X,解得X400。
则当月生产量大于400件时,选择方案一,所获得利润较大;当月生产量等于400件时,两种方案所获得利润一样大;当月生产量小于400件时,选择方案二所获得的利润较大。
这两个题都是与环保有关的题目,我们除了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要让他们了解题目涉及到的社会问题和现今的环境形式:随着人类农业活动的加强及过度的垦殖,可耕地土壤的侵蚀问题变得日趋严重,地表植被的破坏也导致全球性荒漠化的日趋严重。据报载,目前世界上有35%以上的土地正在遭受荒漠化的威胁,每天约2000公顷肥沃土地被沙漠吞噬,如不及时加以控制,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将面临多么大的考验。再有,环境污染造成水、土、大气等的污染,这些都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没有水、粮食、空气,人将不能生存。所以,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作为教师,我们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做人。地球只有一个,需要我们全人类的爱护。
一、挖掘教材,精心设计
根据现行中学数学学科的特点,首先我从教材中找出蕴含有环境教育的内容进行分类,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为了把环境教育自然适度地渗透到教学中去,我主要从应用题中挖掘可渗透的内容,并找贴切的结合点,融于教学设计。在教学时我将近十年环境绿化面积的一些具体数字(包括校园绿化),出示相应的录像和挂图,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了解人与周围环境和谐的关系,了解环保的作用,从而唤起学生“爱绿护绿”的意识。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分式”[1]一节中有关土地沙化问题的应用题后,我专门上了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植树与生活》。我先创设了问题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份有什么节吗?为什么要大量地植树造林呢?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植树对于我们有哪些益处?学生汇报资料:(1)制造氧气;(2)保持水土;(3)消除噪声;(4)净化空气;(5)调节气候。这时我出示以下题目:
树林就像空调机一样,每平方米的树木每天向空中散发6千克的水分,这样水分吸热而降低气温,调查我乡森林覆盖面积并估算出这些树木可向空中散发( )千克的水分。
制造1吨纸需要砍伐17棵树,如果13亿人每人浪费一张纸(150张纸约重500克),需要毁掉多少棵参天大树?
一棵生长50年的树每年的生态价值――综合价值197250美元≈20万美元≈180万人民币。
①如果建造一所希望小学需要60万元,180万元可以建造( )所希望小学?
②如果培养一名大学生需要5万元,180万元可以培养( )名大学生?
我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知道数学与环保科学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培养学生养成“爱绿护绿”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从小爱护花草树木,不采摘花草的好习惯,培养学生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道德。
再如,一座居民楼安装了节水阀后,平均每户每月节水2.5吨,照这样计算,54户居民3个月可节水多少吨?在教学时,我结合学生的实际――参观过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让他们知道水的来之不易与废水处理的代价。我再让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这座居民楼要安装节水阀?引发学生思考,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流掉的水数以吨计;一个漏水的马桶,一个月要漏掉十几吨水。这些写在我们身边的数字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节约用水,用水时龙头不要开得过大,用后要关好水龙头。学会一水多用,如用洗米水洗碗、洗菜、浇花,用洗衣水擦地、冲厕所等,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又如,让学生深入生活调查。根据调查,“一只山雀7天能吃1155只害虫,照这样计算,一只山雀一个月(按30天算)能吃多少只害虫?”“我国鸟类种数繁多,约有1166种。全世界鸟类约有8590种。试估计我国还有多少只山雀?”(鸟是人类的朋友,爱护鸟类,保护环境。)这道题的内容和环境教育的联系很密切。在教学时,我很自然地把保护山雀及山雀生存环境等环境教育内容渗透进去。在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说说庄稼的好朋友还有哪些,向学生宣传保护鸟类的意义。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山雀是庄稼的朋友,从中受到了保护益虫鸟兽等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二、利用废物,制作学具
在教学中,我还十分注重让环境教育的内容尽量贴进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使学生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如:让学生了解我们每天产生多少废物,如何减少废物;让学生知道我们产生的废物哪些是可再利用的,哪些是不可再利用的,可再利用的应反复使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利用废弃物制作一些学具,变废为宝。既提高教学效率,又寓环境教育于数学课中。例如:在教学“丰富的图形世界”[2]之后,我专门上了一节数学活动课《有趣的图形与生活》,在练习拼摆组合图形这个环节中,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牙签、废纸板和旧台历纸,然后做一系列游戏。
1.增加牙签,变化图形。
让学生用牙签自由摆2个三角形。摆完后,说说总共要用几根(大多数用6根)?这时教师可启发学生:能不能用5根呢?
牙签摆两个三角形呢?展示摆法,突出以一当二,少用一根牙签。
②再加两根牙签,使它变成3个三角形,怎样摆?
③谁能再加2根牙签,使它变成5个三角形呢?
④想一想:怎样才能用比较少的牙签,摆出比较多的图形呢?
⑤十二根一样的牙签,摆一个、二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正方形,分别怎样摆?(展示学生不同的摆法)
2.拼摆生活中的图形。
教师进一步对学生提出要求:
(1)只用一种图形拼摆
(2)用两种图形拼摆
(3)用多种图形拼摆
我让学生从这四种图形中取三种或全部,拼摆出一些图案来。当看到自己亲手设计的一件件作品时,学生体会了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体验了废物制作集合图形(体会“密铺”在生活中的运用)的乐趣,同时体验数学的价值,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成功感,又培养了空间观念、想象力和创造力。
又如:在七年级“七巧板”[3]拼图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废弃的厚纸板,涂上色彩,剪成七巧板的形状,让学生体会自己制作七巧板的过程。我引导学生观察,在掌握基本的拼图要领及照着图形拼图后,再让学生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来,最后研究并回顾小学二年级时对所成图案的周长、面积的简易计算方法。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合理想象,而且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的同时,使学生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
另外,在教学“丰富的图形世界”时,我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废弃的各种长方体和正方体药盒、牙膏盒、饮料盒等作为学具使用,还开展了“环保对我们意味着什么”的讨论,使学生惊奇地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在污染,破坏环境,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约资源,减少垃圾,防止废弃物污染环境。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必然提高了教学教育的质量。
三、参加实践,发展才能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环保,关注环保,参与环保。在教学中我还注意融合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努力创造环保教育氛围,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理解和应用,据此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教学“数据的收集与处理”[4]后,我让学生利用自己家里上半年每月水、电费的数据制成统计图表,从节约资源、能源这个角度启发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我还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搜集资料,让学生根据同学们实际调查的有关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制成统计图表,并根据所绘制的图表说出有关问题,分析有关问题。例如: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各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最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有关数学知识,又受到了环保教育。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非常有效的,也符合新课程改革和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形势需要。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善于捕捉初中数学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环境教育,脚踏实地践行“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5]的现代教育理念,使数学课堂教学鲜活起来,使每个学生都喜爱上数学,在青少年学生的心灵中播下环境保护的种子,使其终身受益,也为培养有良好环保意识的社会公民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65.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5-35.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176.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175-195.
一、 忽视转化,以经验导致错误
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教师一般都会特别关注和强调“平均分”这一关键要素。这种教学经验是教师解读教材和在长期实践中所积存储备下来的,具有很大的教学价值。然而如果不着实际,不作变通,一味死搬硬套经验,也可能会让教师犯下经验主义的错误,招致课堂教学的“卡壳”。比如下面这个教学片段:
师:图1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大三角形面积的■吗?
图1 图2
生:不是,因为没有平均分。
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 (全班)同意 (整齐划一) 。
师:对啊,这里虽然把三角形分成了3份,但并没有平均分,所以阴影部分不能用■表示。
其实,图1中三横行都是等距的。阴影部分应当是整个图形的■。继学生的判断错误后,为什么教师不但没有发现,相反还强化学生的错误呢?我认为这是典型的经验主义惹的祸。教师凭经验进行教学,从表面揣摩命题意图,总认为在分数与阴影图形匹配的练习中,大多是考查学生对是否平均分的理解的,带着这样的思维定势,当学生说出本题“没有平均分”,不是■时,完全吻合教师的经验预设,从而导致教师草率认同,强化了错误。而此题却是将命题考点放到了对图形的灵活认识,不均等中隐藏着阴影部分可以灵活转化的识图要求。
如果教师充分思考,准确把握本题的实质,即:虽然仅就这个三角形看,似乎没有“平均分”,但若恰当转化,拼接一个全等倒置的三角形(如图2),转换成原图形2倍大的平行四边形,则中间大的阴影部分面积,就等于大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了,此时学生就可以理解三角形中阴影部分也是整个图形的■了。可见,教师若能透过表象“经验”,估计到学生可能会出现上述错误,不仅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在更高层面上灵活识图,理解“平均分”,深化对分数的认识,同时也能在教学中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适度地渗透图形“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 忽视开掘,以经验抑制思维
前不久,学校同科教师围绕“连乘实际问题”的教学开展了一次专门的教研活动,对连乘应用题的不同列式依据争执不下。比如,下述这类题目有两种解法,第三种解法计算得数虽然正确,但列式没有意义,似乎应该予以否定。
一个盒子放6个茶杯,妈妈买了3盒,每个茶杯4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元?
多数人认为学生可以先用4×6,求出一盒茶杯多少元,再求3盒茶杯多少元,即4×6×3;也可以先用6×3,求出一共有多少个茶杯,然后再乘4得出一共要付多少元;但不能先列式4×3,认为每个茶杯的钱数不能乘盒数。这是不少教师长期积淀的列式经验。然而这样的经验在此就会抑制学生的灵活思维。到底4×3×6的列式有无道理可讲呢?
研讨时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果我们把3盒茶杯叠在一起看,原来的3盒就变成了3层,一共有6个竖行。4×3求的是1个竖行杯子的钱数,这里的“3”不仅可以是3盒,也可以看成是3层或者3个。这样4×3×6列式的意思就不难解释了。宽容学生的不同列式,关键是要善于变通思维,多做开掘。
可见,墨守经验,不仅阻碍教师的探索,有时还会窒息学生的创造。反之,如果我们懂得变通,则可以汲取经验的营养,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添机会。
三、 重视对比,以经验预防谬误
不少数学教师在中年级教学中都有这样的体会:乘法结合律或乘法分配律单独教学时,教学效果似乎还不错,可是当两种定律都学完之后进入综合练习阶段时,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却五花八门,一下子冒出许多新花样,比如:
125 ×(8×4)
=(125×8)×(125×4)
=1000×500
=500000
(4+8)×125
=4+125×8
=4+1000
=1004
显然,学生把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混为一谈了。类似上述错误,学生时常发生,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这种错误学生初学时不可避免。
为了尽可能减少学生的错误,我们可以在以往教学的基础上,善于活用教学经验,对有关的教学流程进行更新,强化比较,防患于未然,杜绝谬误产生,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区别两种运算定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之后,我们可以及时把(4+8)×125和125×(8×4)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以上两式貌似相同,但本质有很大区别。前者是两数之和乘第三个数,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括号外面的数需要分别乘括号里面的每一个数;而后者是三个数连乘,应运用乘法结合律,括号外的数只能与括号里的一个数结合,只能乘一次。
正是教学经验引导我们对学生作业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了充分的预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变通过去的教学经验,优化教学流程,及早预防,达到减少错误的目的。教师要善于观察、记录学生典型的错误案例,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日积月累,预设学生错误的经验就变得丰富了。这样,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目标的指向性就更强,课堂教学效率也会不断提高。
四、 重视创新,以经验促进建构
成功的教师仅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实践中丰富并完善已有的教学经验,以适应教学技艺的发展,跟进学生的需求,把教学经验不断地转化为教学智慧。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学生在认识体积概念后,常常把是非题“1吨的铁比1吨的棉花重”判错,多数学生都认为这句话是对的。本题中的铁和棉花都是1吨,理应一样重,但大多数学生为什么始终坚持认为铁一定比棉花重呢?这是受学生生活经验的影响所致。这种经验是学生没有认识体积之前建立的,只是凭肤浅的直觉感知,缺乏系统的理性推理——相同体积的铁比棉花重。由于先入为主,所以这种生活经验的负面影响严重制约着学生的数学学习,解答类似题目时他们常常从生活中的感性经验出发,招致判断失误。
1.1数学教学形式化
现今传统教育观念依旧束缚部分数学课堂教学,一些教师由于理论的匮乏,在课堂上与学生不能得到互动,依旧是教师讲课,学生被动听课,这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发展自己的能力,使得在教学中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现象。教师教学中不能够做到学生为主,只满足于教案是否完成,而不因材施教,结合学生实际,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始终有过于死板和放不开手脚的感觉,总怕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忘掉,因此课堂上常常“炒冷饭”,学生也只能被动的学习,课堂气氛沉闷且枯燥乏味,使数学教学形式化。
1.2教学环节设计不合理
教师在教学过程在数学课堂上,只注重对教材和教法的钻研以及知识的灌输和传递,完全按照课前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硬性完成自己设定的教学各环节,而并非让学生亲手操作,这样一来,这个过程就会收效甚微;除此之外还存在学生“只做不运用”的现象,有老师曾在几何图形的教学过程中,让同学用纸片自己制作正方形、长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目的是想让学生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了解这些几何图形的性质,但学生操作占用的时间太多,一堂数学课已经结束了,学生的结果还没有出来,导致教学目标不能完成,这无疑是有效教学过程中一个重大的阻碍。
1.3教师队伍职称结构不合理
如今国内大部分学校数学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存在着不合理性。年龄较大的数学教师在掌握新的数学课改教学理论上有一定的困难,再加上学校的师资队伍存在着人员不足的现状,大多数的数学老师都是超负荷工作,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以及在课堂上运用数学教学改革中提出的新的教学方法去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而较为年轻教师为了适应新的角色,不断努力的努力掌握当年自己的老师在教给自己的知识,年龄较大的教师对老一套教学方法已经根深蒂固,这样一来再让他们运用新的互联网教学方法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不现实了。
2互联网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的具体内容
2.1合理应用网络教育资源,让数学生活化
在教学中恰当的选择贴近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而合理应用远程资源,就是架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应用了网络教育资源的一组信息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通过交流收集的信息,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就是学习和解决身边的事,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紧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将生活知识概括成数学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成了学生认识、学习的过程,比单纯看书、听讲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
例如我在上《正反比例解决问题》时,合理应用了网络教育资源,从网络教育资源中下载了一段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片段,张大妈家上月用水8吨,水费12.8元,李奶奶家用水10吨,水费用了多少元?再配上张大妈和李奶奶说的话,音、像非常逼真,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周围的事。
2.2注意情景假设和科学引导
运用多媒体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动静结合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们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形象、连贯、动态的图景,培养思考问题的方法。教师在设计互联网教学内容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性,科学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探究,组建一个相对宽松的平台,让学生自主去研究和发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认识》时,需要学生动手操作较多,因此亲身体验也比较多,教师应该注意在学生动手操作的时候应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合作和自主探索,这样就可以使有关图形以及数学活动的经验得到有效积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有层次性和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操作和探索,这样才能使得活动是有效的,不然学生就只是动手做一做,而没有真正思考。
又如在讲述《三角形的分类》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通过画图、动手拼摆的方法,从而得出三角形内不可能同时存在两个直角或者是两个钝角的结论。进而帮助学生理解“一个三角形最少存在两个锐角”这个定义。
再如在进入六年级总复习阶段,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时,学生对于立体图形的印象比较深,练习的题目也较多,多以在整理内容时大多数学生都整理的较为详细。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有针对性的提出让学生讨论交流的问题,我是这样设计的:讨论交流环节:首先小组合作,回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其次根据知识间的关系合理地整理;再次把整理的结果用表格、流程图、树状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一、知识积累,唤醒经验
生本课堂要求教师加大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预设教学流程,对于学生所学的知识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进行有效分析,进而使自己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课前的知识积累,一是要着眼于旧知的回顾,着眼于新旧知识的链接。在教学五年级“小数乘法”时,我设计了如下的知识积累:(1)整数乘法练习。计算下列各题:235×3,476×12。(2)小数所表示的意义。说出下列小数所表示的意义:0.8、2.35、4.76、2.8。(3)小数的性质等内容。目的是便于学生比较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异同,便于学生自主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二是要着眼于学生学习新知的有效迁移,尤其是结构性的学习方法。如教学乘法口诀,教师“以4的乘法口诀”为教学结构,让学生探索“4的乘法口诀”,形成看一看、算一算、比一比、编一编的方法结构。在教学其他数字的乘法口诀之前,回顾一下这样的方法结构,便于进行有效的迁移,这是一个放的过程,要让学生自主探究,体现学生的立场。三是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前置渗透。生活经验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支撑,儿童生活经验比较少,对很多事物缺乏丰富的体验。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情,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学习障碍分析,深入理解教材并能有效处理教材,不断调整教学行为,以顺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如,教学三年级“吨的认识”,学生缺乏对大宗物品认识的生活经验,这是学生学习新知的障碍所在。因此我决定将实践活动融合在具体的认识教学中。新课前,我带领学生去校医室测量一下并记录自己的体重,算一算全班40名学生的体重,带两袋大米(分别是20千克和100千克),让学生拎一拎,感受一下它们的重量,形成基本的生活经验,最后算一算每袋20千克的大米,一共有这样的大米五十袋的重量。这样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吨”、建构“吨”、应用“吨”,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这种建构,完全出于学生自主,出于学生感悟,学生能够在自主的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
二、情境导入,激发需求
创设必要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去努力创设简单的、生动有趣的、显示数学背景的生活情境,在合理的情景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例如“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等,便于学生主动探究。对一些概念的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去体验概念、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经常纠结的问题,创设具有显示数学背景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经验建构并迁移是十分有效的方法。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负数时应讲清楚负数产生的背景,以温度的变化、海拔的高低、效益的盈亏等生活现象为现实背景,说明实际生活当中存在着大量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而研究如何用数来表示它们。首先,如果仍旧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就必须用语言来指明方向(如零上5℃,零下5℃)。显然,这种表达方式不够简洁,也不便于统计,所以要建立一个新的数来解决上述问题,引发学生创造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创造,教师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的创造资源,进行比较,进而介绍表示相反关系的一对符号“+”和“-”。接着,师生共同归纳负数的意义,即用以前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上“-”号或“+”号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从而引出负数和正数。
通过上述教学情境的引导,学生不仅了解了负数产生的背景和意义,同时为以后数的概念进一步扩充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这才是学习负数真正的落脚点。仅仅从海拔和天气报告中温度的表示见到带“-”号的数来让学生认识负数,学生得到的仅仅是一个符号而已,没有真正地感悟到负数所蕴涵的数学思想,也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需求。
三、核心推进,自主建构
核心推进,是教学中新知的探究过程。课程标准倡导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重要方式,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并有所体验,而探究又需要有一定的方法结构,即研究的路径。因此形成良好的方法结构,是教学核心推进过程中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概念教学,要让学生发现概念本质属性并自主建构概念,需要充分的感性材料。教学活动以生活中常见的实物为素材,努力为学生提供感性活动材料,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在活动中,通过资源的捕捉与处理,不断完善活动过程,达到提升思维,自主建构的目的。
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选取了生活当中的一些含有角和非角的实物图片,抽象出一些平面图形,让学生对这些平面图形进行分类,并说一说分类的标准。
,
在这个过程中,我在课堂上巡视,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准确及时地把握学生的学情,进行有效调控,并能够敏锐地捕捉学生的原始资源,进行有效地处理。由于有了对图形本质属性的揭示,因而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角的基本特征。这种教学结构,在图形概念教学中,对于图形概念本质属性的揭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学生自主建构的重要方法。
在前面所说的关于乘法口诀的教学亦是如此。由于有了4的乘法口诀的结构教学,学生很容易用看一看、算一算、比一比、编一编的方法结构迁移到其他数的乘法口诀的探究中,由于是自主建构,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自主建构,还需要克服以前教学中小步子的现象:把问题碎片化,问题没有了思考的价值,更没有合作的意义。
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有一道题目“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某教师这样处理:(1)题目提供了怎样的信息?(2)18根1米长的栅栏,表示什么意思?(3)周长知道了,我们可以求什么?(4)长与宽的和是9米,想一想,长、宽各是几米?(5)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这种碎片化问题,割裂了学生的思维,降低了思维的难度,没有了思考的价值。因此,提升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要有大问题的意识,敢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例如教师应为学生准备一些材料,如小棒,方格纸等,大胆地让学生尝试,通过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教师捕捉到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及时进行处理,适时展示学生资源,引发学生积极讨论。在学生表述讨论的结果中,引导学生:“怎样表达,才能让人一目了然?”自然而然地,表格就呈现出来了,有精彩的生成,自然就有良好的自主建构。
四、应用发展,提升思维
新知的掌握,能力的培养,需要及时的巩固。学习是为了应用新知,解决问题,为了思维的有效提升。因此习题的设计,应有目的性、针对性。多样化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各要素之间的新关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学以致用,让学生看到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课外实践活动,体现“小课堂、大社会”,使学生具有观察事物、发现问题的数学眼光,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一种数学化的思维习惯。
在“认识周长”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描一描(描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
4.在教室内外找一些平面,想办法算出它们的周长,思考怎样才能快速地得出平面图形的周长。
五、拓展延伸,授之以渔
总结阶段,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梳理回忆所学内容,从知识的层面,探究方法的层面进行总结,力求全面,并对以后学习相关知识施加影响,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如学习了规律探究的知识后,我让学生进行总结,学生说出了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基本形态,更重要的是总结了探究的方法——观察、猜测、验证、结论、应用。我适时地提问:“用这样的方法,你还想研究什么内容?”学生回答:“减法、乘法、除法可能也有类似的规律,在研究的时候,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多好的猜想,多好的迁移!
关键词:案例;案例教学;数学生活化;中职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270-02
一、问题的提出
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所学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笔者认为更应该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这种应用不仅仅是做几道应用题,而是通过对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及应用过程中生活化的背景进行深入发掘并使其情境化,让学生在这种贴近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并体验成功的。也就是说,中职数学教学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教学方式上都应该贴近生活实际,通过生活化的数学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他们认识到数学能解决实际生活生产中的问题。
二、案例教学法及其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一)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根据教材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一般而言,教学案例具有以下特征点:故事性或趣味性、直观性、易于理解并包含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就是通过解决故事中提出的问题从而学习数学知识及其应用的。因此,我们认为,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应该大力推广并实施案例教学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完成中职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三)案例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实践举例
最近两年来,笔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选取了一些教学内容,进行了案例教学法的实践。通过实践表明,学生对这一教学方式比较喜欢,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成绩也有所提高。以下为几个笔者认为比较成功的实例。
案例1.玛丽莲问题。
舞台上有A、B、C三扇门可供选择,其中一扇门后有一辆小汽车,另两扇门后面则什么都没有。游戏参与者可以任选一扇门站在前面,如果门后有汽车,那么汽车就作为奖品奖给参与者。当玛丽莲选定某扇门后,主持人再打开一扇空门,然后问玛丽莲:“为了有较大的机会得到汽车,你是坚持原来的选择,还是改选另一扇门?”问题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激发学生进行激烈的争论,这为条件概率的引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个案例的故事性都比较强,因此在教学中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之间的争论、交流非常多,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那么,如果案例的故事性不是很强,学生会是何种反应呢?
案例2.水费问题。
为了鼓励节约用水,拟对自来水费按以下方式收取,用水不超过10吨,每吨按0.8元收费,若超过10吨,超出部分每吨按1.5元收费。(1)小王家六月份用了8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2)小李家六月份用了12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3)小张家六月份用了x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4)小陈家六月份平均水费为每吨1.0元,则小陈家六月份用了多少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这一案例涉及到日常生活的问题,设计时希望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得出分段函数的概念,再引导学生利用学得的知识解决此题,这可使学生既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又巩固了已学过的知识,使数学学习跟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让数学走进生活,使生活数学化。但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则明显不如前面几个案例的情况。这可能与该案例的故事性不强有直接关系,但可能也与学生在生活中对该情境很少接触、不怎么熟悉有关系。
(四)案例教学法是数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才有可能是主动的。案例教学正是通过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是数学生活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五)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相较于其他的一些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有着其突出的优点,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案例教学能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问题学习数学,并且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源于生产实际,生活中也离不开数学,只要我们能认真地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我们一定能从一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大量的案例,如:人口出生率、银行存贷款利率、个人所得税、营销策略等。
2.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而这些学习方式要在课堂上得到落实,就必须把按照逻辑顺序呈现的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待研究的问题,并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案例就是一个个故事化、生活化了的问题情境。
3.案例教学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优势。案例的呈现方式,直接决定了案例的可接受程度。但我们仍可以做很多的工作,使得我们开发的案例更符合生活实际、更加故事化、更为学生所喜欢,而要做到这些,都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大力支持。
三、对案例开发及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所在。在进行案例开发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案例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果案例所提供的问题情境并不是学生所熟悉的,即使该情境也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实际,那也很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上述案例4。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案例开发时,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2.开发案例时必须考虑案例的故事性或趣味性,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初的因素。
3.案例中必须包含着一些对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问题,这是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最主要的动力因素。
4.案例开发时也要考虑到各个专业的特点,要针对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结合相关的专业知识,开发出相应的案例。
在实施案例教学时,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要处理好课堂教学时间与教学容量的关系。由于对案例所提出问题的讨论时间上难以精确把握,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对讨论方向以及内容的掌控,使得学生的讨论不要突破教学内容所设定的范围,不要在无关紧要的枝节上浪费时间。(2)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形成平等交流的局面,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允许学生与教师就问题进行争论。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积极性。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到,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如“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等一些纯思维的产物,以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等一些程序性知识,则不适合将其创设成案例,实施案例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这方面,案例教学大有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关键词】英语课例;进程设计;复式进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2-0037-03
【作者简介】李海林,江苏省薏韪呒吨醒В江苏如东,226406)教师。
由于缺少真实的交际语境,我们的中学英语教学课堂活动的实践较之其他学科显得尤为重要。课堂节奏是否紧凑,教学活动是否适切,学生输出表现是否良好等等,这些衡量课堂效率的指标与教学进程的设计紧密联系。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到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和有机联系,兼顾各项任务的线程进展。现以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七Unit 3 Reading的两节同课异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参见文末“观察量表”)
一、两种进程设计案例的比较分析
课例A以教师讲授为主,是典型的单线进程教学模式(以下简称“单线程”),其特点是:课堂的所有活动与进程都完全由教师单方面进行,学生的行动要建立在对教师的遵依和服从上。(邵光华,2013)而课例B是多线进程教学模式(以下简称“多线程”)的代表,以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为特点,学生参与面广、参与度高,个体活动的时间较多。具体分析如下:
1. 课例A由教师主导课堂和组织教学,教学活动以师生单线对话、各环节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完全被动接受,很容易分散注意力,课堂气氛较沉闷。课例B由学生展示导入课堂,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放手;教学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实施,多小组同步推进;学生人人参与,充分地缓解了观望和懈怠的状况,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发挥。
2. 课例A中,全班48人,回答问题38人次,人均直接参与不超过0.8题。而课例B中,大部分任务由学习小组完成,12个小组同步推进,相当于12个线程。每个学生都直接参与,问题参与率为100%。
3. 课例A中,每道题回答的时间以平均30秒计算,总时间约18分钟,外加最后对话表演,全班人均参与时间仅为30秒。课例B中全部36题,所有学生全程参与,以每题30秒计算,人均参与18分钟,加上最后对话操练4分钟,人均参与共计22分钟。
通过上述比较,英语课堂教学中以小组活动为典型特点的多线程的教学设计,其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对复式进程设计的深入思考
1. 复式进程设计更符合教学实际。
北京联合大学徐英俊教授(2001)认为, “实际的教学过程结构比这复杂得多,一节课往往采用几种形式。因此,需要教师根据教学设计的要求和教学实际情况的需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流程图。”
笔者认为,一方面,单线程、多线程教学模式要有机结合(笔者称之为“复式进程”),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一味强调多线程而排斥单线程,可能适得其反。但有一点必须肯定:单线程的活动设计必须必要、适切、合乎情理。另一方面,单线程活动过程中,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必要讲授,要注意控制好时间,要考虑学生注意力所能够承受的限度。作为语言教学课,教师提供必要的真实语境,能够降低单线程活动的单调性和乏味性。
仍以这两节课为例。课例A和B的“Skimming”均采用了单线程活动,设计基本相同。虽然课例B的其他环节采用多线程的活动后比较出彩,整体效果比课例A要好,但也说明有些教学内容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单线程模式。因为单一地绝对地使用多线程模式,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显得生硬、造作,不符合教学规律。事实上,教学线程模式本身没有好差之分,关键在于利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线程模式,并且要设法降低和克服不同模式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
在进行复式进程设计时,不同的进程模式之间不能简单连接,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正确认识花费时间的长短。单线程和多线程活动所占用的课堂时间并不绝对以多或少来区分。上述两节课的“Warming up”,课例A用时5分钟,以教师展示、师问生答为主。课例B用时3分钟,以学生展示、生生对话为主,用时较少。而课例A的最后活动是学生活动并展示,用时6分30秒,仅有一组展示。课例B用时7分30秒,组内汇报展示,也只有一组在全班展示。
(2)正确把握环节的先后顺序。无论是单线程模式还是多线程模式,教学环节的先后顺序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或者符合一定的逻辑规律,或是符合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课例A“Listening and consolidation”设在“True or False”细节阅读前,打断了阅读过程,对内容的理解缺乏整体性。课例B“Listening and consolidation”设在细节阅读“True or False”之后,阅读过程完整连贯。
(3)正确认识差异互补的功能。这里的“互补”指多线程模式中不同线程之间的互补功能。课例B的“Scanning”环节,先组内交流,各组板书答案时,相互印证、对比和补充。组内、组间互相补充,形成完整的答案。这在课例B的“Exercise”环节也有所体现。鉴于这种差异互补的特点,教师在设置活动任务时,可以增加一些“兼有引领和生成双重功能的参考性任务”(姚生军,2013),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完成。这样进度慢的学生能够完成基本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则有更多的收获。随后,优秀生的展示和解释又是从较高的层面对活动内容的补充。多线程的这种互补功能,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分层教学的困难。
2.多线程模式中同步推进应灵活变化。
不同线程模式的有机组合,还可以利用异质分组、组间同质的分组方式,将活动切片、分段处理,先分组活动,再全班展示,拼合还原为完整的活动。“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分享、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互思维网络。”(孙丽,2013)
课例A以单线程模式为主,不存在小组之间同步推进的问题。课例B的“Dialogue”部分,不仅有小组合作,而且在组内还有分工合作、交流,各小组的活动内容同步进行。对整个课堂而言,活动的总时间以线程数量的倍数放大。如果各小组进行的活动内容互不相同,则课堂活动的效率将大大提高。比如对于配套练习题的讲评,可以将不同题项的讨论活动切割、分配到不同小组,然后通过生生交流的方式完成,不仅可以解决全部问题,还可以使讲评速度大大提高。
再比如,相对较大的多线程活动,如辩论、调查报告、戏剧表演等,需要占据较多的时间,为有限的课堂所不许可,这时可将活动切片、分割,化整为零,根据同质同组的分组原则,分配到不同小组。如模块10第2单元的Reading Population movement in the USA,对年轻人和老年人不同的迁移原因调查,可以分割开来,然后再汇合。由于调查程序大体相同,不同年龄组的调查同步进行,既不影响学生活动量,又可以减少时间消耗。再如不少课题都可以进行话题辩论,正方和反方的准备工作同时进行,既利于学生思想的碰撞,又能节约准备的时间;多幕戏剧的表演按幕场切割,分组进行操练;等等。这不仅可以加速活动的整体进程,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提高小组间的合作能力。
综上,“教学效益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钟启泉、崔允t、张华,2001)所以,我们需要对课堂进程进行优化设计,形成复式进程教学模式――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例的多线程教学活动模式,辅以单线程教学活动模式。它明显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t,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沈毅,崔允t.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徐英俊.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姚生军.“优质课”课堂负面现象触发的思考[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3(03).
[5]孙丽.运用Jigsaw reading,打造高效“悦读”课堂[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3(03).
一、教学课题:垃圾分类,生活的需要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垃圾分类”的意义;
2.懂得“垃圾分类”的常识;
3.让学生学会并在今后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
1.准备好画笔和纸;
2.准备好绘有纸盒、塑料瓶、香蕉(皮)、废弃电池、树叶、旧报的卡纸,同时准备好“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卡片;(如上次环教一样)3.准备必须的视频录像。
四、教学方法:
1.首先,是让学生动手绘制“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个标志的大体模板,有认真画的并且画得比较像的有奖励哦。
2.其次,通过垃圾分类小游戏,让学生们对垃圾分类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学习到更多东西。
五、教学重点:
垃圾分类是怎么一回事以及要如何区分不同类型的垃圾;可回收是可以回收再利用,可以多次循环利用的垃圾;不可回收就是不能再收回利用,在自然条件下易于分解的垃圾(用过的面巾纸和卫生纸已经被污染了是不可回收的,厨房里的剩菜剩饭、菜叶、骨头,瓜皮果壳,树叶等);
认识有毒垃圾;垃圾分类的益处。
六、教学过程:
1.问题引入:
首先,我们会问,我们的学生: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乱扔垃圾的习惯啊?有没有学会垃圾分类呢?
2.我们对垃圾分类以一个小故事进行风趣的讲解;3.让学生们绘画“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标志的图案,并请三个学生上台进行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讲讲自己对这两种标志的理解,踊跃的学生当然会得到我们的奖励。
4.请两位工作人员头戴“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卡片条,我们的工作人员对“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进行举例解释说明。请以三个为一组的学生们上台对我们的卡片进行“垃圾分类”(一共四组)每一组分类完之后,我们的工作人员要对分类的正误进行说明评论哦。踊跃的学生会得到我们的奖励。
老师说说:大家从这个视频中学到了哪些东西呢?
5.朗诵《不乱扔垃圾顺口溜》
好学生,讲卫生,垃圾扔进垃圾桶。校内校外一个样,环境卫士人人争。
扔张纸,吐口痰,人的生命要玩完。可怕!
塑料袋,满天飞,市容面貌在抹黑。可恶!
塑料袋,竹木筷,城市污染真厉害。害怕!
天变黄,水变黑,白色垃圾满天飞。真脏!
天变灰,河变脏,生态环境在受伤。咋办?
学生讲卫生,果皮纸屑不乱扔。校内校外一个样,环境卫士人人争。
一二三四五六七,绝对不乱扔垃圾。七六五四三二一,绝不随地吐痰。
布置作业:
让学生们回到家里后向自己的家人讲讲自己今天学到的内容;同时每个人准备好一个塑料瓶里面装点沙粒明天上课哦。
《垃圾分类教案》
一、教学课题:保护环境垃圾分类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复习前面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垃圾分类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让学生知道,保护地球母亲需要我们的垃圾分类哦,我们不应该乱扔垃圾。
3.了解垃圾回收的好处。
三、教学准备:
1.用废泡沫、积木等材料布置成“沧州市”还有“保定市”,其中,“沧州市”里散放一些垃圾;
2.各类实物垃圾包括香蕉皮、废纸盒、矿泉水瓶、空易拉罐、酒瓶等等;3.一次性手套若干;有关回收垃圾的录像带;以及《垃圾分类从我做起》这首歌曲。
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白垃圾分类以及垃圾回收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
1.回忆什么是可回收、什么是不可回收;
2.全体学生练习唱《垃圾分类从我做起》这首歌曲3.评选“卫生城市”:
①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沧州市和保定市周围的环境,启发学生说说:你喜欢哪个城市?这为什么?如果让你生活在沧州你会怎么样?
②请学生们用贴纸条的方式投票评选出“卫生城市”;③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不选沧州市呢?如果你住在那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④工作人员总结:沧州市周围尽是垃圾,垃圾都是很丑很脏的,大家都是不喜欢的;而保定市周围都没有垃圾哦,环境很好,大家都很喜欢住在这里;那这座城市的垃圾都去哪里了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个录像吧。
活动延伸
1)。将垃圾分装桶放在活动室的一角,督促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分类处理垃圾。
2),向爸爸妈妈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并付诸实践7.课外学习引导和布置作业:回家多观察我们周围的垃圾哪些是可回收哪些又是不可回收;根据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把垃圾分类
《城市人类垃圾的分类及循环利用》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分类的方法、分类的意义、分类的必要性
2、2、使学生了解垃圾的经济价值、垃圾回收的意义、回收的必要性;
3、3、使学生了解垃圾处理的方法,垃圾循环利用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4、4、联系实际,结合我市的垃圾处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了解垃圾的分类、回收、处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难点
1、如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方法、不同方法处理垃圾各有哪些优缺点四、教学方法:讲解讲授法、例证分析法、思考讨论法等方法的有机结合。
五、教学准备:认真备课、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例作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垃圾的分类1、垃圾的分类方法:(1)德国:纸、金属、玻璃、塑料等(2)日本: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3澳大利亚: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堆肥垃圾;(4)我国把垃圾分为六类:可回收物、厨氽垃圾、电池、纸类、瓶离、其它垃2、垃圾分类,环保潮流[讲述]:为什么说垃圾分类是环保潮流?(1)。可避免生活垃圾中有害成分污染环境。(2)。充分利用现有物资和资源。(3)。可以创造优美的社区环境。(4)。是世界发达国家的共同措施,已经成为环保潮流3、垃圾分类投放的作用如果我们将垃圾分类投放,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填埋占地,避免污染,还能按类别回收资源,循环利用(二)、垃圾分类回收后的经济价值例如:(1)、每利用1吨废纸,可造纸850千克,相当于节约木材3立方米或少砍伐树龄为30年的树木20棵;(2)、每利用1吨废钢铁,可提炼钢0.9吨,相当于节约矿石3吨:(③3)、1吨废塑料再生利用约制造0.7吨塑料原料;(4)、1吨废玻璃回收后可生产一块篮球场面积的平板玻璃或200克瓶子2万只:(5)、用45000吨废食物加工饲料,可节约36万吨饲料用谷物,可产生100万吨以上猪肉。(6)、据北京市环保基金会统计,北京市年产垃圾中有废电池2.37亿支,利用废电池可回收镉、镍、锰、锌等宝贵的重金属,但是更主要的是:可以减少重金属对环境的污染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学习垃圾分类
活动内容:《垃圾分类》
二,活动目标
1.学习将垃圾分类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2.体验环境污染带来的影响,知道乱扔垃圾会污染环境,危害健康,有初步的环三,活动准备
1.布置脏乱的小熊家和洁净的小兔家
2.旧报纸、饮料瓶、废纸盒、废电泛、果皮、枯树叶、菜叶等。
3.可回收垃圾箱、不可回收垃圾箱各一个。毛巾架一个、毛巾若干四、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学生观察
小兔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比较两个小动物家的不同。激发幼几收拾垃圾的欲望
2.教师介绍垃圾箱,学生清理垃圾,放入垃圾箱。教师观察学生分类投放情况。在操作中学习正确分类
3.根据学生投放垃圾的情况,提问
(1)你为什么要将这个垃圾放在绿(红)色的垃圾箱里?
2)什么叫可回收?
(3)为什么不可回收?
4.升华学生经验,讨论乱扔垃圾的危害,知道不仅不乱扔垃圾,还要少制造垃圾。树立初步的坏保意识
5.教师小结。
6.延伸:介绍垃圾分类的图片,让学生在课外连线《垃圾入桶》教学设计
实物展示,引入话题
1.讲桌上摆放着用各种回收垃圾制作的工艺品、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如玻璃制品小花猫、铁器花架、塑料文具盒、布娃娃、笔记本等),初步感知垃圾经过回收加工生产还能再利用。
师:你们看看讲桌上摆放的这些工艺品和学习用品漂亮不漂亮?想知道它们是用什么做成的吗?它们是用各种回收的垃圾生产制作出来的(通过回收垃圾制作的工艺品、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实物展示,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出示食品袋和饮料罐,引导学生认识食品袋、饮料罐上的“环保标志”。
师:大家再看看,我们用过的食品袋和饮料罐上都印有一个明显的图案,知道它是什么标志吗?
(引导观察平时生活中忽视的食品袋和饮料罐上的“环保标志”,学会关注生活细节。)
3.认识“环保标志”和设立“世界环境日”的意义。
师:对了,你们知道食品袋和饮料罐上印的是“环保标志”,为什么要印“环保标志”呢?
质量的不断提高,环保工作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普通关注。为了让全世界人民都来保护好我们共同生活的美丽家园,联合国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4.引入话题
师:我们生活中的垃圾处理与环保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要做好环保工作,就应该从垃圾入桶开始。
二:情境戚知,认识垃圾
1.说一说——让说说家里需要处理的垃圾。
师:你们家里平常扔掉的有哪些垃圾呢?
引导说说自己家里要处理的生活垃圾——茶渣、煤渣、废纸、香蕉皮、塑料瓶、啤酒瓶、易拉罐、旧衣服、牙膏皮
2.看一看——观看废品回收站的阿姨收购废品的实况录像,认识垃圾分类。
师:平时家里要扔掉的垃圾可真不少,你们知道吗,这些垃圾有的可以回收利用,有的却没有回收的价值,必须直接处理掉。那怎样来分类处理呢?
(播放收废品阿姨收购废品的实况录像,引导学生鳯察哪些垃圾要收购,哪些不收购。)
师:刚才观看了录像,看到了她都收购了哪些废品。课前,老师请查资料,了解哪些垃圾是可以回收的,哪些是不可回收的,看了录像又作了调查,下面来说说有哪几类垃圾可回收
(结合汇报交流,课件分别展示五大类可回收垃圾废纸类:旧报纸、纸盒、旧练习本…
塑料类:矿泉水瓶、塑料玩具、塑料脸盆、塑料桶……玻璃类:啤酒瓶、玻璃杯
金属类:锅、易拉罐、盖子……
布料类:旧书包、旧毛巾、旧衣服
认识五大类可回收垃圾,初步学会分类,并了解哪些垃圾不可回收。)3.展一展一课件展示一些废品回收再生产利用的片断资料,认识垃圾分类回收的益处。
4.师小结:现在你们已经知道垃圾回收后有什么用处了吧!看来,垃圾并不都是废品,请不要随便乱扔!要变废为宝,重要的是将垃圾分类处理。
三:游戏体验,学会分类
1.游戏内容:给垃圾找个合适的“家”
2.多媒体出示游戏规则:首先请同学们在各组小组长的带领下给垃圾分类,然后派出代表来介绍小组分类的结果。哪一个小组能帮垃圾找对家就获胜,每人获得张小图;如果找错了家,其他组的同学能帮垃圾找到合适的家,也可获得一张小3.小组合作给垃圾分类,并派代表介绍垃圾分类的结果。(每组都有两个桶个桶装可回收的垃圾,另一个装不可回收的垃圾。)4.共同评议
(对获胜的小组每人送一张“中国环境保护标志”的小贴图。)5.齐读儿歌《垃圾也能变成宝》
“我是环保小卫士,垃圾分类并不难,
碎玻璃、烂金属,废纸、塑料和布块,
可回收,再利用,垃圾也能变成宝
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6.师总结:在今天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已经初步学会了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方法。希望我们都能从正确投放垃圾开始做起,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
《送垃圾回家》教案
活动内容:社会活动垃圾“回家”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垃圾的来源,认识其危害,并能区分可回收、不可回收及有害垃圾。
2、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3、愿意为维护环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三、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区分可回收、不可回收及有害垃圾。
四、教学难点:为环保宣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五、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事先收集一些废旧材料;录像短片两段(整洁和脏乱的小区环境录像;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的科技短片)
知识准备——请学生观察居住小区及周围的环境,和父母一起劳动收集有关生活中垃圾的相关图片
六、活动过程:
环节一:了解垃圾的来源
放录像(整洁和脏乱的小区)提问:“你们喜欢哪个小区?为什么?”“垃圾从哪儿来?”“垃圾有何危害?”
环节二:了解垃圾的分类及处理
播放科教短片(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提问:“垃圾可以分成几类?”“那些垃圾可以重新回收?”“我们该怎么做?”
环节三:游戏——送垃圾“回家”
亲身尝试将实物垃圾送到垃圾桶内。
提问:你们认识这个垃圾桶吗?为什么它们有不同的颜色?可回收垃圾桶是什么颜色的?可回收垃圾桶是什么颜色的?不可回收垃圾桶是什么颜色的?有害垃圾桶是什么颜色的?你们能将这些垃圾送回它们的“家”吗?
环节四:设计环保标志
结合自身说说我们该如何保护环境,引出设计标志导入:保护我们的环境,我们该做些什么?
鼓励学生争做“小小环保宣传员”,设计“环保警示标志”,张贴“我们只有个地球”等宣传画
活动延伸:收集废旧材料,投放在活动区
《垃圾分类》
教学目的
1.了解生活垃圾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环保意识2.通过讨论生活垃圾的危害性,引出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了解生活垃圾的危害,学会垃圾分类方法
三、教学难点;会垃圾分类的方法和必要性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思考
1、看校园美景,谈个人感受。伴随着熟悉的音乐我们一起走进继红小学!(校园关丽图片连播,师生共看)。
2、行为对比,引发思考师:说的非常好!想不想继续看?(生看扔垃圾录象)生谈此时的感受
3、师出示一箱子,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垃圾,引入垃圾雷要分类
(二)、说一说,分一分
分一分1、听清活动要求:小组合作论讨,大胆猜测,这些垃圾可以怎样分类?
把同类的垃圾放在一个筐内,看看那一组分得最快2、学生活动交流。(相机贴学生作品)(1)我们小组是按照材料不同来分的(2)我们小组是按照形状不同来分的。(3)我们小组是按照用途不动来分的3、小结:我们班的孩子思维真活跃,分别从垃圾的材料、形状、用途对垃圾进行了分类。(但哪一种方法更合理、更科学呢?我们一起来看小巧手娃娃怎么说想一想1、现在,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科学合理呢?说说理由。
2、(1)对于可回收废弃物国际通用的标识是这样的。(展示图标)。我国还用这两种标识表示不可回收和有毒物品。(2)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这样的标识。(可乐雪碧的易拉罐上,超市贩卖的塑料袋上…)我们可以通过标识帮助分类3、究竟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1)废塑料瓶、塑料饮料瓶、牙刷、牙膏皮……是的,各种塑料袋、塑料包装物、一次性塑料餐盒和餐具、牙刷、塑料杯子、矿泉水瓶等都属于塑料类物品,可回收的。(2)不要的衣服,裤子……对,这属于布料类垃圾,也是可回收的。这些布料类垃圾还有哪些?(桌布、洗脸巾、书包、鞋)(3)玻璃瓶、碎玻片……嗯,玻璃瓶、碎玻片、镜子、灯泡、暖瓶等也是可回收的。(4)易拉罐是可回收的。没错,如易拉罐股金属类的垃圾还有哪些?(罐头盒,奶粉盒)(5)废报纸可以送到回收站。这类垃圾还有哪些?但注意对于厕所纸、纸巾由于水溶性强是不可回收的。(点出幻灯
4、哪些垃圾是不可回收的呢?
5、还有一种垃圾特别需要注意?(1)电泡是的,一块电泡会污染6000吨水资源,对我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你还知道哪些垃圾是有害垃圾?(日光灯管、水银温度计、油漆筒、药品、化妆品)(点击幻灯)小结:同学们说得可真好。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探讨,结合大家的生活实践,我们初步了解了废弃物的分类及分类的意义。
(三)送宝宝回家
活动一:考一考1.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1)展示游戏规则:以下废弃物,是可收垃圾用勾的手势表示,是不可回收垃圾,就做“X”的手势。如果是有毒废弃物,你们就拍手一次表示。(2)学生游戏,交流活动二;练一练1,导入:同学们,有个学生遇到了一些困难,他身边的有很多垃圾不知道如何处理,你们能帮帮他吗?
(四)、拓展
1、同学们,将废弃物合理分类,科学的处置已成为世界的一大生活主题,它对维护环境,提侣低碳生活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国家是怎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