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03: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新型社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盆新的定位?培养其有创新型、高素质的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提供有意思路?
高等学校是培养促进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各类人才的基地和摇篮。普通高校所培养的体育教育人才应是复合型、创新型、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因此?探素?改革和完善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也是使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走进新时代的具体体现?对提高人才培养质呈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1创新人才的家质结构
1.1知识和智力结构
创新型体育人才必须具有优化的知识结构。其知识结构是由基础层中间层和最高层3个层次组成的金字塔型结构。因此?优化的知识结构具有综合性、适度性、更新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创新型体育人才的智力结构是指含有多种基本要素在内的的综合系统.它通过大脑高级神经活动的潜在能力?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或借助外在的力蚤才能得以表现。因此?创新型体育创新人才的优化智力结构具有适应性、无限性和独特的个性3个显著特点。
1.2创造力和科学思想结构
创造型休育创新人才的创造力结构是个体潜在的一般的心理能量的特殊表现?并且是在与外部世界发生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它是能量与行为的绘合体。因此?优化的创造力应具有动机的创新性?思维的抽象性、形象性?突出性和发散性:运动技能的熟练性等属性。
创造型体育创新人才的体育科学结构是指对体育科学问题认识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态度构成的思想?是人们对各类体育科学问题一般认识的绘合结果的集中表现?是体育科学这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1.3意思结构和体质结构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培养的体育大学生、研究生?多数是“技术型?理论型、学者型?等单一型的意识结构?而“技术、理论?学者型的创新人才较少?这很难适应现在体育的飞速发展的要求。因此。创造型体育创新人才的意识结构.主要表现在辨证意识、创断意识?经济意识?竞争盒识、国际意识、信息愈识等方面。
胜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对于创造型体育人才开拓新科学领域?创造新的科技成果?以及适应外界环境各种变化?增强应变能力?是十分ti要的物质基础。
2以去质教育为杨L的六大教学摸式
2.?由应试教育向欢质教育转变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以创新的教育模式培养创新人才。首先从单纯重知识的传授向同时加强能力转变.级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不能只是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要从传统的教学观转变为创新型的学习观?使学生学会学习?具有自我开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突破以课堂教学?教师、书本为中心的泊的“三中心.?转变为以课堂、学校活动?社会实践为内翻新的‘兰元结构.?使课堂教学与校内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2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教育转变
深化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力度拓宽专业口径?调整知识结构?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改变重术科轻学科、1技术轻理论、重教学轻科研的状况。适当增加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及健康教育类课程?井与初等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优化专业课.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倡导学生跨院、系选修攻读双学位、主辅修。以开放式教育体制来推动体育院系的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培养学生从单纯的“教学“向“全面的教育?转变。
2_3由统一模式向个性教育转变
个性教育就是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发展其个性?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和谐自然积极向上的个性贯彻全面性和自主性?针对性和适应性?长期性和渗透性的原则。创建民主合作的体育教学氛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创造个性的发展?不断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与全面的实际工作能力。
2.4由竞技运动教育向健康教育转变
竞技运动是属于少数人的运功教学形式而学校体育教学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健康型的创新人才.所以体育院系应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要紧跟教育改革的形势?在培养目标上既注重竞技运动的教学?更注重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教学?既注重学生的身体教育。还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
2.5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体育教师不只是一名“教书匠?而且是一个具有探索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科研型教师。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与工作实践?收集鉴别吸收、同化各种信息的能力.积极参于体育教学科研?善于在体育教学中发现向百?探索问题?不断的形成新的理论性认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2..由知识传递向知识创新教育转变
本世纪是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撑,以不断创新为灵魂,以教育为本源的知识经济时代。为此,党和国家将学习型、创新型社会建设作为战略目标,这为公众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图书馆提供了发挥功能作用的广阔舞台。
一、县级图书馆现状与时代需求间的差距
图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公共图书馆的拥有量、馆藏图书人均占有量以及人均读书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然而,贫困落后地区县级图书馆却遭遇了与知识经济时代不相称的困境。由于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图书馆购书经费短缺,新增图书量、报纸期刊订阅、读者服务及现代技术运用等多方面均满足不了读者需求,读者大量流失,县级图书馆现状堪忧,发挥功能作用较难。
二、建设学习型、创新型社会为发挥图书馆功能作用提供机遇
知识经济打破了传统的发展模式,实践证明当今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党和国家高瞻远瞩,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将建设学习型、创新型社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在全国认真组织实施。建设学习型、创新型社会,首先必须繁荣文化事业,切实强化党和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支持文化单位开展好职能工作,这为县级图书馆提供了争取领导,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功能作用的好时机;建设学习型、创新型社会,其次是必然要加强文化场馆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创新氛围,提供全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环境和条件,这为县级图书馆自身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建设学习型、创新型社会,再次是需要增加投入,保障文化单位工作满足社会人的学习、创新需求,这为县级图书馆解决长期经费短缺问题提供了可能;最后是学习型、创新型社会建设到一定阶段,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当知识与经济的结合成为国家主导经济形态的情况下,图书馆效益将显得更加直接而显著。
三、县级图书馆在学习型、创新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宣传阵地,在学习型、创新型社会建设中,对扩散知识,普及科学,传播信息,提高素质,促进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图书馆在满足干部群众知识、信息需求方面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1.图书馆发挥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文化阵地作用。学习型、创新型社会建设是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图书馆是党和政府的文化宣传阵地,永平县年均投入2万元报刊订阅经费,订有大量的党报党刊和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书籍,每天满足着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的读者,在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促进学习型、创新型社会建设方面发挥着阵地作用。
2.图书馆在学习型、创新型社会建设中发挥着基石作用。学习型、创新型社会是以知识为基础,劳动者素质作保障,创新发展为动力的知识经济,终身学习将成为贯穿人生始终的自我修炼、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自觉行动和第一需要,作为人类文化知识宝库的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地位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拥有18万余人的永平县图书馆馆藏图书近4.5万册,年无购书专款,藏书平均4人还分不到1册,与每1.5公里半径内设置一所公共图书馆、平均2万人左右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的国际标准相比,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现状显得非常落后。新时期重视并加强对文化场馆建设,充分发挥学习型、创新型社会建设基石功能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3.图书馆发挥着传播知识,提高素质的作用。学习型、创新型社会建设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谁掌握的知识多,谁就有可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学习型、创新型社会促使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对高智力人才的认可和尊重,无疑会将图书馆工作推向一个全新的境界。图书馆恰恰是提供人们学习知识,更新思想,提高素质的最佳场所,按照国家标准,县级图书馆每年的购书经费应是5万元以上,然而,云南多数县级图书馆购书经费捉襟见肘,馆藏图书老化,很多好书因没有经费而购不进来,因新书购不进来,图书陈旧,对读者吸引力减弱,外借和阅览人数减少,及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也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特征,更不利于图书馆在营造学习型、创新型社会建设氛围,提供知识需求上发挥普及知识、提高素质的作用。
4.图书馆发挥着知识与经济结合的媒介作用。学习型、创新型社会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知识与经济的有效结合,推动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图书馆通过图书这条纽带将人―知识―经济有效的连接在一起,在知识积累、升华、转化中实现经济目标,取得知识经济成果。图书馆在学习型、创新型社会建设中的这一作用显得日益突出,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体,阐述了社会实践对实现创新教育和人与创新教育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创新教育目标任务及培养当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社会实践 创新型人才 培养 作用
建设创新型社会,需要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依赖创新教育来实现,大学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关键阶段。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今大学的重要使命,是社会对大学的要求,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目标,因此创新教育应该是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行为,而这种互动行为良好的连接点和载体就是社会实践。笔者认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是实现创新教育、人及社会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实现创新教育和人与创新教育和社会的良性互动
创新教育和人与创新教育和社会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因为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统一的。创新教育通过人的培养来促进人的自身发展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并通过培养人来促进社会的发展,为社会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在创新教育和社会与人的相互作用中实现和发展的。创新教育必须适应青年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要求。
修身成材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修身成材的重要方式。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与更好的了解社会。社会实践尤其对大学生的社会化施加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能起到加速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的作用。
建设创新型社会,正是要建立起社会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机制,使社会实践促进创新型人才成长,创新型人才推进社会发展,并由此推动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使社会形成需要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并进一步推进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由此实现创新教育和人与创新教育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与共同发展。
二、有利于创新教育目标任务的实现
创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广义理解的创新概念是指力求将科学、技术、教育等与经济融汇起来,表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之间交互作用的网络,体现了教育与人、社会、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内在联系。而这种网络的交互作用和联系的很好载体也必然是社会实践。
创新是科技进步的灵魂,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发扬创新精神的有效载体。创新教育是指对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创新精神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不墨守成规,敢于怀疑、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创新能力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责任心、进取心和自信心的培养,即:创新人格的培养。这三方面的培养是融会贯通、相互促进的。
三、有利于与时俱进地确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标准和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已经是大学不能回避的严峻现实。这种现实表现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市场上需要的人才企业招不到,另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找不到。笔者认为社会实践对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有如下作用:
1.有利于与时俱进地确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标准。社会实践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良性互动的载体和桥梁。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也是大学理想和使命的具体体现。创造性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有依可循、有据可查,更重要的是必须符合社会现实和时代的要求。因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中就应当体现对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要求。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教育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创业教育是解决当前学生就业压力大的客观要求,创业能力是当前大学生人才素质要求的必要条件。社会实践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同样具有创新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契合度,努力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试想,如果我们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中有5%一6%的人具有自主创业能力,而每个创业者如果可以平均吸纳20一30名大学毕业生就业,那么大学毕业生的待业问题基本上就可以得到缓解甚至解决。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学改革课题(JXJG-07-14-32),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07YB167)。]
参考文献:
[1].薛天详:《高等教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4。
[2].张放平:《强化实践教学》,《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国高等教育,2007.17。
[3].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论文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多元化
1992年由民政部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基本方案》)成为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农保制度”)的根据,到1998年底参保人数达到8025万。但此后,由于管理机构变革、农保制度规定本身及实践中出现系列问题,1999年7月国务院决定对已有的农保业务实行清理整顿;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农保制度探索基础上,2009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标志着全国性新型农保制度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这两项制度的核心在于农保基金的管理,即农保基金筹集、保值增值和监管,因为只有在有效管理基础上,才能为参保农民提供有效支付。
一、老农保制度——《基本方案》中农保基金管理的相关规定与实施效果
(一)农保基金的筹集。基金筹集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抚持的原则。个人交纳要占一定比例;集体补助主要从乡镇企业利润和集体积累中支付;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主要是通过对乡镇企业支付集体补助予以税前列支体现。个人的交费和集体的补助(含国家让利),分别记账在个人名下;交费标准每月最低2元,最高20元,共设10个档次,可以补交和预交。
(二)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保值增值主要是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不直接用于投资。即便用于地方建设时,原则上只能采取先存人银行,地方政府再向银行贷款的办法实施。
(三)农保基金的监管。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农保险基金管理委员会,实施对基金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委员会由政府主管领导任主任,其成员由民政、财政、税务、计划、乡镇企业、审计、银行等部门的负责同志和投保人代表组成。乡(镇)、村两级群众性的社会保障委员会要协助工作,并发挥监督作用。
不可否认,老农保制度中基金管理的有关规定与当时农村经济状况有着广泛适应性。但实施中,由于“集体补助”大多难以落实到位,“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载体缺失,结果80%以上的参保农民全部为“个人缴纳”,加之农保基金筹资额较低,结果参保农民不及应参保农民总量的6%。基金保值增值“主要以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人银行”来实现,不能直接用于投资,这虽有利于资金安全,但银行利率的不断下调,加之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农保基金保值已相当困难,更何况增值。基金监管虽名义上由多部门构成,但实施中投保人代表的缺位,加之政府未提供行政管理费用,结果导致一方面管理机构侵占农保资金现象严重,个别地方管理费用占到实收保费的30%以上;另一方面,农保资金被挪用、挤占等现象屡见不鲜,个别地方农保资金流失占资金总额的35%。由此看,农保基金管理中系列问题的存在导致老农保未能有效开展。
二、新型农保制度——《指导意见》中农保基金管理的具体要求及突破
(一)新型农保基金筹集。新型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其中,个人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500元5个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人个人账户。
(二)新型农保基金保值增值。按规定,个人账户储存额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可推断其保值增值的方式就是按一年期银行的存款利率计算。
(三)新型农保基金监管。在监督上,主要实行社会监督、部门监督、参保村民群众监督方式;在管理上,则将新农保基金纳人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试点阶段,新农保基金暂实行县级管理,随着试点扩大和推开,逐步提高管理层次;有条件的地方也可直接实行省级管理。
由上可知,与老农保制度相比,新型农保制度在基金筹集、保值增值、监管等诸环节都有了新的突破,更符合当前我国与农村的现实。
一是在基金筹集上强化政府经济责任。顾名思义,“社会养老保险”的主体是“社会”,即包括政府、集体、农民及社会组织等多元化的基金筹集主体。这与老农保相比是根本性的突破。虽然老农保制度也要求集体补助,政府予以政策扶持,但由于集体经济的衰退及政府扶持政策与集体经济的一致性,结果绝大多数集体、政府并未对农民参保给予任何补助。这自然不利于农保制度的开展。而新农保明确了政府的经济责任:一方面是中央政府单独(对中西部地区)或与地方政府一道(对东部地区)对养老保险金领取者提供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对参保者个人账户每年贴补不低于30元的保险金。这就明确了各级政府在新型农保制度中的经济责任,使农保制度回归社会保险的本意。
二是在基金保值增值上,强化了基金安全。当前参保农民的养老金待遇由中央确定的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和参保农民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39的月计发标准构成。由于基础养老金部分实行现收现付制,由财政直接支付,因此不存在保值增值的压力;而个人账户储存额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其保值增值的方式就是存银行。这显然有利于基金的安全。
三是在基金监管上,一方面实施多元化监督,即采取社会监督、部门监督、群众监督的方式,另一方面将新农保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这种监管方式有利于农保基金的安全,保障农保实施的公正、公平、公开、透明。
但在新型农保基金管理的诸环节上,仍有亟待完善之处:一是对不同农民(包括纯农户、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的筹资主体具体安排不足;二是因过于强调资金安全,对农保基金采取单一存银行的方式,不利于农保个人账户基金的保值增值;三是未体现投保人代表者的监管责任,忽略了参保农民的主体性。
三、多元化——新型农保个人账户基金管理机制的优化
(一)新型农保个人账户基金筹资机制——筹资主体多元化
由于农民已分化为纯农户、农民工、被征地农民三者收入来源、面临的生活风险各不相同,因而其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投资主体也应有别。
1.个人、地方政府、(集体)两方(或三方)共担——纯农户的新型农保个人账户筹资机制。对纯户而言,其个人账户基金不可或缺的两个主体是人和政府,至于第三个主体——集体能否真JT成为缴费主体,则完全取决于集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于集体经济较差的地区来说,集体出资能力有限,根本无力出资,农民的养老个人账户基金主要由民个人和地方政府出资构成;对于集体经济较好的地区,则形成农民个人、地方政府、集体三方共同出资的保险账户。
2.个人、地方政府、用人单位、(集体)三方或(四方)共担——农民工的新型农保个人账户筹资机制。当前,对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部分城市正在试行既区别于“城保”又不同于“农保”的“第三条道路”。对选择该模式的农民工而言,其养老保险采取“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相结合。如果农民工选择了新型农保,则其个人账户的缴费主体就应包括农民工个人、用人单位和地方政府。我国新《劳动合同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因而用人单位为农民工交纳社会养老保险费是法定义务。无论他们选择在城镇还是在农村参保,用人单位的缴费义务不可推卸;至于集体能否真正承担缴费责任则像对纯农户的分析那样要看集体经济的发展状况。
3.个人、地方政府、集体三方共担一一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筹资机制。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被征收后的土地补偿款一般在四个主体之间进行分配:农民、农村集体、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在中央政府为全体农民提供基础养老金的前提下,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就应由其余三个主体构成。被征地农民与纯农户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不同之处在于,后者中集体的缴费可能是缺失的,但这里集体的缴费义务是必须的,因为在土地补偿费的分割上,集体也获得一定的收益,其用途可由集体兴办实业,为被征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或用于公益事业。而为被征地农民补贴新型农保个人账户就是重要公益事业之一。在具体出资比例上,地方政府出资部分不低于保险资金总额的30%,从土地出让金中列支;集体补助部分不低于保险资金总额的40%,从土地补偿费中提取;个人承担的部分不高于保险资金总额的30%,从征地安置补偿费中抵交。
转贴于
(二)新型农保个人账户基金投资选择机制一一投资对象多元化
投资对象多元化是指农保个人账户基金投资渠道的多元化,这既是投资理沦的要求,更是我国投资环境使然。因为现资理论认为,有效的多元化的投资组合,能够尽可能地分散系统风险,获取比较稳定的收益。而现实中,由于资本市场不成熟,相关法律不健全,市场参与主体难以有效运作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单一的投资渠道很难既实现资金安全,又保证资金的效率,故需要多元化投资。在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也作了规定:社保基金投资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其具体比例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的比例不得低于50%,企业债、金融债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10%,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40%。
基于上述规定,作为社会保障基金组成部分的新型农保个人账户基金可以选择包括从实业资产到金融资产在内的多种投资工具,具体包括:
1.买国债和存银行。这是我国当前养老保险基金最重要的常规性投资渠道,由于有国家信用担保,其安全性较其他投资工具有明显优势;尤其是国债,风险低,安全性好,利息所得免税,这也是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于国债长期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但我国目前国债品种单一、期限结构不尽合理、对利率风险敏感,收益率较低。至于银行存款只应作为短期投资工具满足流动性需要,故投资比例更不宜过高。
2.新型农保个人账户基金人市。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入市已成为基金增值的主要方式。社保基金资产规模从2o01年200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7765亿元,年均投资收益达到9.75,尤其是2007年社保基金股市收益曾达到创纪录的1453.5亿元,收益率高达43.19。当然股市风险较大,在2008年后由于股市下跌,当年社保基金股票资产从浮盈转为浮亏,基金权益投资收益为一6.75,因此在基金的选择上应采取多元化战略。
3、养老保险基金境外投资。之所以投资境外市场,其原因有三:一是可以扩大养老基金的投资范围,调整其资产结构,促使养老基金投资多元化;二是根据投资组合理论,当不同资产收益的相关性较弱时,将这些资产纳入一个投资组合,可在保持平均收益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投资风险。境外投资与国内投资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小,社保基金通过境外投资,使其资产结构多样化,可有效降低投资风险;三是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境外也是中国政府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一种方法。为规范保障基金的境外投资,2006年3月,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规定》,开启了全国社保基金境外投资战略的序幕,迄今已两次选拔境外投资管理人并进行投资。据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849亿元,投资收益率16.1%,其中新增境外股票投资收益率达53.26%。
4.投资金融机构股权。社保基金在金融股权投资上的收益率远高于银行存款、委托理财、资产证券化等投资项目。目前,社保基金已投资于中国交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其占有的股份价值超过1600亿港元,并每年获得数十亿元的分红。可见,社保基金成为国有银行股改最大的获益者之一。正是由于投资收益的拉动效应,社保基金承诺向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投资人民币200亿元人民币和150亿元人民币。
5.加大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急需大量资金,这为养老保险基金开辟了新的广阔的投资渠道。因此,合理选择多家基金管理公司将基金投入到电力、通讯、交通、能源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这些项目的特点是建设周期长,规模巨大,投资回收周期长,且有国家政策资金的优惠,所以投资收益不仅一般要高于其他行业,而且具有稳定性,投资风险较低,能够同时满足基金对安全性和收益性的要求。
(三)新型农保个人账户基金监管机制——监管主体多元化
国际上,基金监管的模式主要有审慎监管模式和严格限量监管模式。由于前者须具备充分发育的资本市场、相当数量的专业人才、丰富的基金运营和监管经验、完善的法律和行政体系等条件,而这些条件在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因此只能采取规定明确、便于监督检查的严格限量监管模式,明确基金在各领域投资的比例。从《暂行办法》的规定看,我国采取的正是这种监管模式。要进一步强化对新型农保制度的监管,则需要构建多主体参与,尤其是将真正体现所有者权益的投保人代表纳入监管主体之中。
按《暂行办法》,基金监管的主体有三个: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基金投资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理事会负责管理基金,制定基金投资经营策略并组织实施,选择并委托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托管人对社保基金资产进行投资动作和托管等业务;投资管理人负责对社保基金的专业性投资;基金托管人则是取得社保基金托管业务资格、根据合同安全保管社保基金资产的商业银行,其职责是执行投资管理人的投资指令,并对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的投资进行监督。也就是说,按《暂行办法》规定,理事会作为基金主管部门确定基金投资管理人及基金托管人,并对二者进行监督;基金托管人受理事会委托对投资管理人进行监督,并对理事会负责;基金投资管理人利用基金进行投资并保证保值增值,对理事会及托管人负责。三者中,理事会处于主导地位。
但分析后会发现,理事会实际是将各种途径筹集到的资金及投资收益所得进行管理的机构,并非是资金的所有人,其本身实际又是受托机构,真正的资金所有人应是投保人。就新型农保而言,缴费主体主要包括农民个人、集体、用人单位和政府,他们才是资金的所有人,只有资金所有者才有权委托。所以,借鉴《暂行办法》规定的各缴费主体的关系,新型农保基金监管模式应作调整。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创新型人才
基金项目:2013年度唐山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3140221b)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10日
创新型人才不仅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保障性因素,也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创新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导向,其内容涵盖技术创新、人才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等,但探究创新型城市的众多内容,以创新型人才为代表的人力资源创新是最为核心和具有创造性的要素。创新型人才聚集带来的创新规模效应对于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创新型人才聚集。
一、充分发挥高校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培养适用于地方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提升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力资本,高校作为突出专业教育的教育阶段,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教育阶段应突出创新型人才培养导向,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实际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认真分析社会需求和学生成长需要,围绕创新型社会发展要求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针对创新所需要的各种素质设计教育教学活动。创新是一个开展科学研究的过程,而科学研究必须要求作为主体的人能够具有勇于面对困难和艰苦奋斗的品格。通过组织素质拓展活动、军训锻炼活动、农村基层服务活动等锤炼学生的意志、锻炼学生自理自律能力,使学生形成创新所需要的基本品格。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最佳、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课上平台和课下平台相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实处塑造创新型学生。教育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来,身份由教育客体部分转变为教育主体,由从教师身上进行继承学习转变为自主创造性地开展学习。高校改变传统的唯考试分数论学生水平的评价标准和模式,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其成果引入到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来,通过探究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将创造能力作为学生考核的重要标准。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在保留教师传统权威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自主表达观点,使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及时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从而逐步培养自信与自强意识,在创新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知识的愉悦感和憧憬感,以此激发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强烈兴趣和探知欲望,使学生形成创新所需要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
二、充分发挥企业吸引人才和转化成果的功能,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创新平台和具体条件
在城市创新体系建设中,企业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明确,企业通过新技术的突破、新工艺的设计、新产品的开发、新标准的制定等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通过凝聚创新型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创新优势,这才是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
第一,加大对有潜质人员的培养力度。对企业中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遴选,对其中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质的人员进行重点跟踪培养,通过组建创新人才培养导师团队对这些人员进行全程和全方位的系统指导。通过点对点重点培养,使目标人员能够在短时间内明确努力目标,激发潜质,增强角色意识。
第二,坚持任人唯贤的选才方针。在进行人才和干部选拔上坚持以工作成绩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将创新成果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指标,激发工作人员的创新热情和创新动力。
第三,加大对创新人员的奖励机制,从奖励政策等多方面加大对创新人员的肯定和支持。在生活上关心创新人才,积极落实国家和有关部门对于创新型人才的相关政策,关心并解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他们在工作和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后顾之忧,在整个企业内部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和谐氛围,在职工间营造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价值取向。
三、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保障和宏观导向功能,为聚集创新型人才提供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
政府通过切实、得力、宽松的政策推进创新型城市的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企业创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我国现有人才流动机制下,高端创新人才往往享受较多的优惠政策,但是初级创新人才或者没有明显创新成果的人才往往不具备享受优惠政策的条件。要想培养和凝聚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建立长期系统的创新型人才引入及培养机制,并最终为实现创新型人才凝聚从根本上进行积累。在户籍、档案等方面,打破原有的多重限制,为吸引创新型人才尤其是外来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政策支持。另外,在不影响档案关系和户口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柔性引才机制,通过兼职等形式将创新型人才引进到本城市中,吸引高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到企业进行重点合作,为企业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企业、高校提供宽松的用人政策,对国企、高校等采取更加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让更多的人通过更加灵活的形式加入到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中来。政府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使企业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减少压力和成本,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
四、充分发挥全社会的感染和召集功能,为聚集创新型人才提供人文环境和精神引领
创新型人才的聚集从本质上讲是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和成才的社会氛围。只有具有尊重首创精神并且能够鼓励创新和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由创新型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强调创新型国家建设,同时也在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对于创新的认识不仅在政府、企业、高校中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且整个社会成员也初步形成对创新的基本认识。创新型国家和城市的建设虽然强调科技创新、科技服务经济,但是究其根本,寻求创新是人的思维模式的转变,尊重创新是人的价值取向的转变,在整个社会积极营造追求创新、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为创新型人才凝聚提供心理系留点。
五、结语
创新型人才聚集是一个系统工程,这涉及到创新型人才的产生、成长、使用、稳定等多重环节,创新型人才聚集则是建立在以上各个环节基础上的最终成果。在创新型人才聚集这个庞大工程中,社会活动所涉及到的各方各面都应发挥应有作用,在发挥合力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型人才的聚集效应。创新型人才聚集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键一环,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将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成果中受益。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制约因素;人才培养与开发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2-0003-02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竞争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不只是物质资源的竞争,人才的竞争逐渐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各国都把人才资源视作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是关键,而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只有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才能提升我国发展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和特征
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定义,国内外并没有一致的标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
创新型人才不同于一般的人力资源,除具备人力资源的能动性、两重性、时效性、再生性、连续性、社会性的特征之外,还具备以下特征。
(一)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作为创新型人才,必须熟知自己工作范围内所需的技术和理论知识,承诺终生学习的意愿和能力,通过学习系统把握国家的政策法规,并掌握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及人际关系学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二)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是产生创造愿望和激情的源泉,是创新活动的不竭动力。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才能深入研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求新立异,这也是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在技术集成、知识融合的背景下,紧靠个人很难完成工作,成就事业的关键在于群体力量,因此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就显的至关重要。作为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有创新精神,还要有“共赢”意识。
(四)具备独立完整的个性品质。创新型人才不但要对企业还要对社会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更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诚实守信的品质。
三、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理分析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开发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合适的人员配置到合适的岗位中,并设法使他们发挥最大的潜能和作用,提高企业单位的竞争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基地,为社会和企事业单位输入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发展由于受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内部管理因素的制约,势必会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开发。根据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理论,在应用实践中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开发系统模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体系。
(一)创新型人才配置体系。指在具体的组织或企业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而实行的对组织或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主要包括人才资源规划、人才引进、交流和人才资源配置。其中人才资源的规划又包括人才资源需求的预测和人才资源供给的预测。
(二)创新型人才发展体系。运用招聘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引进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发展主要包括对创新型人才的再培训以及对潜在的创新型人才的培训和开发,还包括创新型人才的职业发展环节。
(三)创新型人才激励体系。对创新型人才的开发与管理中,人才激励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人才资源开发管理中的主要环节之一。创新型人才激励主要指激发人才动机,激发、引导、保持、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使其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主要包括绩效考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其中物质激励主要是薪酬和福利方面的激励,精神激励即内在激励,是精神的无形激励,主要有向员工授权、对其绩效的认可,公平的晋升制度,提升自己的机会等。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如何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开发,成为当前人力资源研究的主要问题。针对我国创新型人才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影响创新型人才发展的主要因素,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快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开发。
(一)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加大政府经费投入,增强宏观调控能力。由于我国科技投入体系尚未成熟,许多重大科研项目仍有政府实施。根据中国科技统计数据可知,2009年政府投入的科研经费占经费总额的23.4%,与国外相比仍较落后,因此我们要在加强经费投入规模的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政府的科研经费投入,全面贯彻国家科技战略规划。继续发挥企业作为研发活动主体的作用。2009年企业投入科研经费占总额的71.7%,成为参与科研活动的主体,也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培养体系
加强教育理念创新和教育体制改革。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基地,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创新型人才教育体系仍有待完善。未来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不但要具备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创新型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品德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传统的高等教育存在与经济社会严重脱轨的问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薄弱,创新能力不强,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培养方法改革。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密切合作,实现产学相相结合,通过充分的社会实践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产学研结合是科研、教育、生产在不同社会分工系统在功能和资源优化上的协同,其实质是促进科技创新所需的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
(三)激励创新型人才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知,人的需求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主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由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可知,创新型人才一般具有较强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从这两方面人手,激励效果将更明显。公司要重视保护创新型人才,让其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尊重并满足他们的自尊心。
创新型人才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掌握着新技术,具备创新精神,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主要力量。创新型人才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创新型人才必须加以特殊引导和激励,从实际出发通过各种激励手段使企业研发能力提高,保持企业创新型人才的稳定性,发挥其潜能。同时激励内容要系统全面,打破单一形式,不但要有一定的物质激励,更要有充分的精神激励。金钱不是万能的,领导要积极的和员工进行沟通,给予充分的精神激励。通过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激励,充分利用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性,逐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四)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更需要一个促进人才发展的成长环境。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政府引导是关键,要以强化服务为重点,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工资待遇,运用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对创新型人才进行管理开发。同时,在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上,本着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原则,广纳贤才,鼓励支持人才竞争,营造有利于人才竞争成长的环境。
科学合理的设计创新型人才的工作环境是提高创新型人才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工作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无论是教育科研机构还是公司企业,都要加强优化工作环境,保证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总之,必须支持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提倡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
一、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现存问题
(一)激励机制并没有完全形成
针对企业对激励创新人才的开发机制存在片面的认识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其一,企业认为激励创新人才的开发机制无法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只是将激励创新人才的开发机制的目的认为是为了提高企业创新型人才创新的积极性而设定的机制,企业无法通过这一机制得到经济效益的提升;其二,企业认为现有管理水平或生产方式能够适应企业当前的发展现状,激励创新人才的开发机制属于额外的投入,其发挥的作用与意义并不明显;其三,企业认为激励创新人才的开发机制是一种无形的投入,无形之中增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创新标准不够明确
针对企业所培养的创新人才的标准不够突出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其一,企业没有制定明确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标准,使得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够明确具体,导致所培养的创新型人才难以达到企业创新的要求;其二,企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以企业的发展需求为主要参照标准,而忽略了创新人才的主动性、自主性以及多样化培养的需求,使得企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实质上是企业普通工作人员的培养以及企业文化的灌输,导致企业创新主体不够突出。
二、问题产生的影响
(一)对企业的影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形式不断发生着变化,从以往的生产力竞争发展到现在的技术竞争、成本竞争等形式,这些不同的竞争形式所要体现出来的本质就是创新。以苹果公司为例,苹果公司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在市场上具有非常强大的竞争力,最为重要的是企业的不断创新,不断研发出新的技术与产品,使得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一直处于强势地位。由此,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现存问题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与工作质量。无法得到创新,企业的生产只是固定于以往或传统的生产方式,难以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改进。(2)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在现代社会中,企业的竞争不仅体现在区域内的竞争、一国范围内的竞争,而且还体现在国际竞争,这些不同的竞争形式,对于人才的创新有着更高的要求,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现存的问题导致企业创新型人才缺乏,企业内部的创新缺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现存问题对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长治久安。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现存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从而影响到国家税收的稳定,国家税收多用于社会建设与民生建设,这些建设项目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长治久安;(2)不利于国家政策在企业的贯彻与执行。国家在发展中,会结合企业的发展与国家每一阶段的发展重心,分别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由于缺乏创新型人才,导致企业对这些政策难以全面理解与领会,从而无法运用到具体的企业实践中,致使国家的相关政策无法在企业得到贯彻与执行;(3)不利于国家整体生产力的提升。国家经济建设大部分体现在企业之中,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生产力水平,导致整个行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从而影响到国家整体生产力水平,使得社会的发展处于落后的发展状态中。
三、建立高效的企业创新型人才培训机制
(一)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企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创新型人才,何种创新型人才是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这是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所需要明确的问题,只有通过制定创新型人才标准,才能够明确培养的目标;
(二)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监管的需求。如何确定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果,如何衡量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就是企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这是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监管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创新型人才标准,才能够对培养结果进行衡量。这些是企业创新型人才标准制定的依据也是制定人才培养标准的重要原因。此外,创新型人标准的制定需要处理的问题有:其一,具有何种条件的人才可以称得上创新型人才;其二,创新型人才创新的具体体现;其三,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的品质。只有在正确处理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创新型人才标准的制定才更具有意义。
四、借助市场资源培养通用创新型人才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激烈竞争的市场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种类多样的资源,这些市场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原材料资源等,借助市场资源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更为全面地了解和融入市场发展环境,而且还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成本,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企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运营成本与广阔的市场,这决定了企业与市场的联系,没有市场,企业的产品无法获得销售渠道,无法得到消费者认可,导致企业最终陷入经营困境。只有将企业的发展放在市场中,才能够体现出企业存在的意义与经营的价值,市场中存在的各个组织,包括供货商、政府部门等,这些都是企业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可以借助的资源。(作者单位: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新人才 开发与培育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两大特点,更加凸显知识的生产、占有与使用已成为决定一国在世界范围内综合竞争力强弱的最主要因素。作为知识载体的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世界各国,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纷纷采取行动,出台有关政策,争夺高科技人才。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过程中,更加需要人类的智慧,更加需要创新性思维,更加需要创新型人才。钢铁、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作为我省“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确定的五大主导产业,其拥有创新型人才的多寡、素质将直接影响我省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创新型人才的界定
(一)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按照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创新理论”观点,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也就是说要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生产体系中去。
创新型人才就是指具有这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也即指在社会各行各业尤其是生产、科研和服务行业,系统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能解决某一领域中一些关键性技术和工艺难题的科技人才,主要包括各类有创新能力的专家、高级技术人才、高级技师及相应职级的技术人员。对创新型人才内涵的理解应把握以下几点:(1)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2)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型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3)强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无论何种类型的人才都要提倡具有创造性。(4)创新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内涵都属于历史范畴具有社会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人们对其的理解都会有所不同。
(二)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
1.创新型人才要有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精通本专业的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并且还要了解相邻学科及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这是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做出创新贡献的基本条件。
2.创新型人才要有极为敏锐的观察力,能够从本源上发现重大问题,准确把握科技发展的趋势,及时发现他人没有发现的东西。
3.创新型人才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能对事物做出系统分析与准确判断的能力。
4.创新型人才要具有敢于创新的勇气和善于创新的能力,要敢于面对困难,走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同时又要符合科学思维规律。
5.创新型人才要有健全、独立的个性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任何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都与一个团体或一个群体维系在一起。良好的团体、群体关系可以使个人的作用得到放大。
6.创新型人才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要求创新型人才具有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调创新型人才对国家、社会及人类所生存的环境的奉献精神。
二、开发、培育五大主导产业创新型人才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虽然随着我省人才资源配置逐步实现市场化,创新型人才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得到不断完善,但放在关乎我省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五大主导产业的背景下,对照日益发展的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来衡量,我省五大主导产业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够高;创新能力不强;行业之间分布不够合理等问题依然明显,开发、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对策问题成为支撑五大主导产业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转贴于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五大主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决定我省经济、社会的前进步伐,我省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用人观念。打破传统的仅以学历评价人才的观念,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为在生产一线成长起来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基层技术工人创造条件;要树立“选人和用人失误是过错,埋没和耽误人才也是过错”的观念,爱惜创新型人才,及时启用创新型人才;要树立“注重实绩,竞争择优”的观念,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为优秀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二)努力营造适合创新型人才的发展的社会环境
1.政治环境。创新型人才的开发、培养能否取得理想成果,与社会的政治大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真正要为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就必须严格划清学术与政治的界限,切实实行“学术无禁区,政治有原则”方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学术领域内让创新型人才有充分发挥首创精神的广阔空间。
2.学术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与五大主导产业有密切联系的高校、研究所应该破官本位,立学术本位。学术组织的领导者必须是学术带头人,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以及较高的管理水平。(2)在事关五大主导产业发展的学术领域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对于学术成果的鉴定,不搞少数服从多数,更不能依靠行政命令来裁决学术上的是非,要靠实践、时间、历史去判定。
3.管理环境。五大主导产业中的企业要积极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制度创新,要建立以人为本的,能够充分发挥创新型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现代管理体制,努力形成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
4.加强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宣传、建设。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周光召说过:没有独特的,积极向上的,富于创造力的民族精神,就没有凝聚力,就不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努力进取的,能够有所创新的人才队伍。主导产业中的企业在开发、培养创新型人才时,在注入时代精神的同时应该强调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使这些创新型人才具有自尊自立的民族精神以及注重群体利益,以他人为重,以集体为怀的高尚情趣。
(三)完善创新型人才的市场配置体系
在创新型人才开发、培育体系当中,政府的功能应为导入功能,政府要积极创造优良的体制环境和有利于用人单位以及人才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双向选择的优惠政策,将创新型人才和用人单位导入市场。从创新人才的管理体系、市场体系、法规体系、管理制度等方面深化改革,为创新型人才创造能够实现自身价值,得到有效激励的价值环境。
(四)充分发挥主导产业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作用
主导产业企业要强化岗位培训,组织技术攻关,完善技能传授方式,促进岗位成才。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主导产业大中型企业办好自有的培训机构,面向本企业职工开展的技能培训。推动主导产业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培训中心、社会培训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本企业培养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发挥技师、高级技师在传授技艺方面的重要作用,挖掘和整理创新型人才的绝招绝技,使其发扬光大。
(五)与主导产业密切相关的高校、高级职业学校应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为开发创新型人才提供后备军
一、从创新型城市的实践评价城市创新力的三个维度
1、创新环境
从软环境上看,城市的科技创新制度设计是否能够满足城市创新发展的需要,是评价城市创新环境的重要视角。一个创新型城市的制度设计一定是以最大限度调动城市创新要素投入城市创新活动为目标的。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是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土壤,直接影响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各国经验表明,国家创新战略的成功一方面取决于经济、科技政策的协调配合;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政府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得益于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所产生的合力,得益于政府对科技体制和科技管理所进行的全面改革。从硬环境上看,城市科技基础条件、信息化水平等都是评价一个城市创新力的重要视角,是保证城市科技创新活动的前提。城市的科技基础条件是为满足本市的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等提供的公共平台,是一个城市持续创新力的基础支撑,也是提升城市创新效益的重要保障。
在一个创新型城市中,拥有完备的创新活动领导机制与协调机制,可以有效降低城市创新活动的执行成本,保证城市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这种制度旨在鼓励创新型人才成长,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实现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同时,还要围绕激发城市科技创新意识和行为,设计导向一致的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宣传等政策体系,以及围绕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政府服务等。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企业,而营造创新环境的主体是政府。这种环境的营造应紧紧围绕“创新链”开展,具体包括孵化器、公共研发平台、风险投资、产权交易、法律服务、物流平台等。政府应该围绕整个创新链的薄弱环节来有目的地布置力量,让整个创新链完整起来、活跃起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是有着天然的内生力的,政府的作用只是从外部刺激,增强企业的这种力量,而不能取而代之。更何况通过项目方式获得财政投入的企业只能是少数,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当前,制约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是创新服务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等公共性问题。因此应鼓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等多元投入主体,共同建设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创新技术平台体系。通过对创新链的支持,拓宽河道,清除淤泥,让企业的创新力量顺畅高速地流动起来。事实上,对创新链的支持,可以让大多数的创新型企业享受到政府鼓励创新的政策,最大限度地降低创新型企业的运营成本,最大效率地使用有限的公共财政投入。
2、创新动力
能否培育创新的企业主体,体现了城市创新的动力。通过分析世界上创新型国家的典型经验,我们发现,在经济发展初期,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0.5%~0.7%左右:在经济起飞阶段,该比例上升到1.5%左右;进入稳定发展期,该比例则保持在2.0%以上。而在前两个阶段,政府的投入应占主导地位。要提升城市科技创新投入,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特别是在人均GDP较低的情况下,更需要政府资金发挥引导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动员全社会、特别是企业加大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形成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其他社会主体在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机制下的科技投入合理分工和协调配合机制。
对于城市创新来说,企业是最具活力的载体。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创新不是科学发现和发明。而是企业家利用新思想创造新的生产资源组合来增加利润的过程”。因此,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中之重是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中之重是培育本市的创新型企业。一个创新型城市一定是创新型企业密集的区域,这种密集不仅表现在创新型企业的数量上,更表现在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意识与实力上。从城市的创新成果上看,大批居于全国行业领先地位的本市科技型企业,就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最突出成果。全国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最集中的城市,正是因其走出了一条“品牌战略+自主创新”的品牌经济发展之路。
3、创新绩效
创新绩效考量的是一个城市是能否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来推动城市发展。建设创新型城市,不是简单的策略和举措,而是一种发展道路的选择,是城市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型。这种转型要求把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从单纯的资源、资本、劳动力投入转变成为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事实上,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最根本内涵就是实现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得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动力,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的重要支撑,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二、国外城市创新的主要类型与启示
1、文化创新型城市
如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和芬兰赫尔辛基等,其城市创新发展的战略与内容偏重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即依托经济繁荣发达和较强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大力推进文化创新,通过文化艺术领域创新,打造全新的城市发展形态。文化创新型城市通常为一国的首都或重要城市。
2、工业创新型城市
如美国堪萨斯、英国哈德斯费尔德和韩国大田等,其城市创新发展的重点是以工业创新作为突破口,即依托地处大都市周边,工业基础比较扎实,工业领域的人才、技术等优势比较突出的支撑,大力推进工业技术创新,形成以工业产业创新带动城市发展创新的格局。
科技创新型人才具有的特点就是对科技创新活动有浓厚兴趣,对科技创新活动有很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青少年由于自身年龄特点,对新事物有很强的求知欲,科技创新型人才往往能将求知欲转化为兴趣。兴趣是学习行为的生理动力。一旦对科技创新有兴趣,那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其来说就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就会很快吸收相应知识,并常常将其应用于实际。在初高中学校学习阶段中,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影响其大学专业选择与以后就业为社会发展、奉献前进的方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青少年对计算机的求知欲,教师指导使其很好地将求知欲转化为学习兴趣,吸收相应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将其科技创新技能用于服务社会,对自身而言是一个快乐又富有挑战性的创作过程。兴趣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快乐学习,快乐创作。
二、运用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的兴趣后
教师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青少年学以致用非常重要。网络是个巨大的资源库。培养青少年如何搜索、过滤,提取有用信息,是必备的知识技能。在教育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多种搜索引擎查找有价值的资源。利用维普网等大型数据资源网站进行相关材料资源的查找与阅读。利用IE浏览器浏览国内外最新科技创新方面知识。利用邮箱或MSN等网络聊天工具彼此间进行交流合作。利用网上视频资源进行视频教程培训。可以极大地提高与丰富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创新科技创新型人才具有另一个特点
就是有很强的学习与创作毅力。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就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才的。在学习、创作过程中,有许多难题与困难。面对难题,高难度的创作目标时,毅力是否坚强,是其能否成为成功的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总结归纳要学会学精一门技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与难题难以计数。如学生在软件编程科技创作时,遇到作品一个功能的实现有难题的时候,在毅力的坚持下,查阅各项书籍,在一天中常常查阅知识而忘了吃饭,全身心地投入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在查阅书籍的同时进行大量知识归纳与应用。在多次程序修改与调试后,实现预定的功能目标。中间的调试失败的经历与挫折可想而知。如果没有毅力坚持,一个具有完善功能的科技创新作品就难以实现。科技创新型人才成长中,毅力是一个非常重要、明显的素质特点。
四、途径
因此在探索科技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后,可以发现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兴趣与坚持做好做完创作的毅力,对于创新型青少年人才的成长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学校在如何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学习兴趣与毅力方面,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利用资源创造培养环境:让青少年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提高青少年科技创新整体水平。
(2)现代教育硬件基础设施:购买置办科技创新所需相应设备与书籍,供科技创新学习与制作。
(3)提供指导与发展方向:提供相应的指导老师,提供相应的指导与鼓励,帮助创新型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社会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视程度与投入程度,对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重视与投入能够有效促进科技进步与科学水平提高。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不仅是社会科技教育工作发展部门的事情,而且是整个社会人文、经济、科技发展的事情。因为最终受益的是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
五、总结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内涵;构成要素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4-0042-2
1998年11月24日,同志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而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准确界定和鉴别创新型人才的内涵,是高等院校的培养人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内涵
(一)国外对创新型人才内涵的理解
国外对创新型人才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大都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的特点。如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Guilford)把富有创造性的人的人格特点总结成以下8个方面: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肯雷同;2.有旺盛的求知欲;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机理有深究的动机;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5.工作中讲求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6.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欢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兴趣;7.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
英国的大学特别是牛津、剑桥两所大学把“探测、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励个人的创造性精神”作为大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一代代高水平的人才。在面对新世纪经济革命的需要时,牛津大学校长C·鲁卡斯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要有很高的技术,非常宽的知识基础,有很强的个人责任感、革新能力和雇用灵活性。……个人不断地获取新的技术以适应其需要”。
(二)我国对创新型人才内涵的界定
我国许多专家就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了探讨,但对于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大家的观点并不一致,比如:
吴贻春和刘花元教授在《论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的文章中指出“所谓创造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这种人才,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对未知领域勇于探索;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他们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
冷余生教授于2000年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发表的论文《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中指出“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它是相对于不思创造、缺乏创造能力的比较保守的人而言的,这同理论型、应用型、技艺型等人才类型的划分不仅不是并列的,而且要求不论是哪种类型的人才皆须具有创造性。”
2005年,刘泽双博士和薛惠锋教授认为“创新型人才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在某力而打破旧的成规,做出突破性的创新,其自身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拥有大量理论或实践经验的人才”。
由此可见,关于创新型人才的内涵,我国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阐释主要是从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角度进行的。课题组成员认为对于创新型人才的理解应该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基础,融入当代社会对于创新的需要,不是静止的理解,而是与时俱进的界定。因此,创新型人才是在特定时期和特定领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分析
创新型人才最本质的特征是具有点石成金的创新能力,能够在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内,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开展创新活动,并产生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思维、新方法。创新能力具体又包含哪些内容呢?我认为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如图所示):
(一)新型合理的智能结构
智能结构,是指一个人具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所组成的多序列、多要素、多层次的动态综合体。创新人才所应具有的新型、合理的智能结构,则是指适应社会创造事业需要的智能结构。它一般有较高的效能性,有较强的适应性,较好的进攻性和较多的独特性。效能性,是为社会和人类进步服务的效能高低程度,即贡献大小;适应性,是能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特点和趋势,从一个领域转向另一个领域;进攻性,是探索、开拓未知领域的能力;独特性,是浓厚的个性特色。创新人才的这种素质,具体地说,大致包含下列内容:
第一,广博的知识储备。知识经济就其本质来说,是创新型经济,创新是其灵魂,但知识经济首先是以知识的生产、知识的积聚、知识的分配、知识的应用尤其是知识的更新为基础的,完整的知识及体系构成了创意形成和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人们创新能力的大小。因此,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努力实现知识体系的更新尤其是知识的创新,才能为创新提供更为有效的知识支持,也才能更准确地体现知识经济的本质及要求。
[关键字] 区域高校;创新型实验室;建设规划;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4-48-3
Research on Regional Innovative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Innovation
Ma Ying Chen Shanji Zhang Lingfei
(Nation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Qinghai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 810007)
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significance and task of constructing innovative laboratory in reg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at basis,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ending to positioning and tending to be characteristic during the process of Qinghai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transforming to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combined with regional advantageous innovation fields, strengthened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experimental personnel, strengthened the platform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regional innovative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 reg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ive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planning; management system
科技部在2017年基A研究工作会议中指出“十三五”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时期,围绕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要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特别强调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和前沿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需求的水平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挑战。加强基础研究,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建设创新型实验室,研究创新管理体系,在创新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科建设的重要部分,是学科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符合各区域的办学特点,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而且更要重视实践教学,区域创新型实验室的建设和研究创新管理体系是必然的。
1 区域创新型实验室的功能和定位
在“十三五”时期,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创新型实验室的发展定位始终是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国情、省情的[1]。在区域高校,趋于定位,趋于特色发展的需求,结合地方优势创新领域,进行地方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研究创新管理体系,建设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产品应用开发和工程技术推广的实验创新基地和育人环境;以培育创建国家创新实验室为目标,建设在前沿技术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学科交叉、综合集成的创新型实验室,是提高办学水平,培养创新人才,增强社会竞争力的重要平台;为加强前沿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核心阵地和支撑力量;是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1.1 区域创新型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重要阵地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改善实践教学的条件,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区域高校必须结合自己的特色建设教研一体化的创新型实验室,开设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型实验,课程设计,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队伍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实验技能,在所从事的研究方向的范围内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动向,锻炼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指导学生参加“毕N杯”“挑战杯”“互联网+”等大学生创新大赛,并争取优异的成绩。
1.2 区域创新型实验室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创新型实验室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结合地方特色坚持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建设具有区域优势创新领域的实验室,可以为相关专业的老师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努力追踪理论研究和技术发展前沿,突出特色,进一步加强区域新兴产业的研究工作,积极申报相关科研项目,全面营造适应新技术、新产业蓬勃涌现的新环境,加快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形成区域增长的新格局。
1.3 区域创新型实验室是社会服务的重要场地
加强创新型实验室为社会服务意识,积极参与社会的经济活动,扩大创新型实验室的社会效应,才能拓展实验室的发展空间;区域创新型实验室实现高效的社会服务,需要建设一系列的创新服务模式,创新服务内容,提升创新实验室的社会服务能力。
结合区域特色,通过多学科交叉与渗透,与有关部门合作,建设区域创新型实验室,探索创新服务模式,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特殊问题,加快发展区域新兴支柱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2 区域创新型实验室的建设规划
区域创新型实验室建设是地方高校定位、教学条件的重要体现,随着学科的发展,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实验室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区域创新型实验室的建设需要一个近期,中期,长期的规划。以青海民族大学创新型工程语音实验室建设为例,如图1所示:
青海省是我国欠发达地区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之一,建设以少数民族语音语言信息处理为核心,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应用和工程技术为主导的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创新型工程语音实验室,对青海少数民族语言资源采集,对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少数民族语音信息和少得褡逵镅晕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2]。
青海民族大学于2005年调研全国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开设了数字语音信号处理课程,结合青海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聚多的特点,侧重于少数民族语音语言、民族音乐的处理分析;青海民族大学创新型工程语音实验室的建设机制依托通信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以基础理论研究,产品应用开发和工程技术推广的实验基地和育人环境,建设为专用的、具备对少数民族语音语言信息进行各种特征分析和处理,以及进行少数民族语音通信功能的创新型实验室,积极申报具有区域特色的科研项目,我们已承担了教育部国际合作项目“青藏地区少数民族语音的特征分析”,申报了“基于混合结构的安多藏语说话人识别研究”等省级课题。
通过调研,根据教研的需求,创新型工程语音实验室近期规划分阶段制定了建设内容,第一期要筹建专用语音录音室,即为消声室,实现纯语音的采集;第二期要购置各种语音录音、存储设备,建设语音硬件平台;第三期购置各种语音数据库及创建青海少数民族如藏语、撒拉语等语料库,建设语音软件平台。在此基础上,随着语音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不断完善软硬件条件,更新设备和技术。
在实验室基础条件具备的同时,中期规划中,包含实验室人员的建设,安全建设和制度化建设。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实验室的规模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实验室的安全建设是不容忽视的,在实验室建设初期所制定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的基础上,成立安全工作小组,制定实验室安全责任制,强化责任意识,做到责任落实,争取做到无事故,无火灾的安全实验室[3];制度化建设是实验室日常教学的保障条件,创新型实验必须建立一个规范的、系统的规章制度,广泛征求各任课教师,实验人员,学生意见,制定实验室设备管理,安全管理,实验室人员管理,设备维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不断修订完善,在学院实施过程中,将规章制度研究审议,形成文件,挂在实验室及实验室楼道,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宣传,提高实验室管理的效率[4-6]。
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的需求,实验室的建设离不开社会和企业的支持,不再局限于面向学生,面向教师,而要更广泛的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科研工作人员,因此,在创新型工程语音实验室的长期规划中,结合地方特色,结合专业特色,争取实现实验室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实现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为社会服务,提高社会效应,实现经济效益。
3 区域创新型实验室建设的管理体系创新
3.1 加强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管理体系是实验室建设的核心,管理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是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7]。一是在创新型工程语音实验室建设初期,结合青海民族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征求各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实验教师,任课教师意见,全面的制定实验室安全,实验室人员职能等管理机制,实现实验室规范化的管理;二是充分发挥实验室主任的职能作用,建立专业学科团队,形成科学的科研创新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三是结合学科特点,建立实验室管理委员会,借鉴成功的管理经验,建设适合于青海民族大学的实验室运行机制,负责实验室发展规划,考核评估,立项审批等事宜,保证实验室的稳定发展;四是结合信息时代,建立实验室信息统计系统,对实验室实现智能化的管理,智能化的考勤,智能化的选择实验项目,提高实验效率和实验效果。
3.2 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一流的创新型工程语音实验室不仅有先进的装备和科学创新的管理方法,还需要有专业的创新型实验人才。在创新型实验室建设方面,把创新型实验人才队伍的建设放在实验室发展的首要位置,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高水平的创新团队。一是青海民族大学与企业合作,从实验室主任,到实验室实验师,不定期的分级进入企业培训;二是结合专业方向,进入211,985高校学习参观;三是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和高校优秀科技人才来学院讲座,指导;四是引进高层次学科带头人,聘请具有科技创新,技术开发能力的优秀科技人才,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任职管理,为工程语音实验室的建设提供了有效的保障[8]。
3.3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
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是支撑创新型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基础[9]。一是结合青海民族大学特色,利用少数民族学生聚多的优势,建设工程语音实验室多学科交叉集成的科技创新平台,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利用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二是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充分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加强建设科技资源的共享平台,青海民族大学与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大学等重点高校联合,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地方资源的技术共享和资源共享,促进学科的高效发展。
4 结语
对于地方少数民族高校建设创新型工程语音实验室,是一项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工作,实验室各方面的工作仍存在各种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与探索,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不断挖掘学生的智慧才能,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共享实验室资源,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实现省内一流水平的创新型实验室。
参考文献:
[1] 王福涛.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2] 欧阳玉祝,陈小东,王迎春.欠发达民族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2):156-158.
[3] 梁建国.丁燕梅,高校化工实验室安全环境建设的探索与思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0):229-231.
[4] 潘爱花,胡黎平,陈省平,等.浅谈康复治疗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1):223-225.
[5] 李积兰,王永杰.地方院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思路与建议[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4):146-148.
[6] 龚玉.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和运行机制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0):128-131.
[7] 李云.国家实验室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