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03: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康复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通常我们把它理解为是由于脑部神经系统发育障碍,进而直接造成了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发展迟缓,并由此表现出的自信心严重缺乏,自制力、自控自我表现能力极差,沟通能力、社会水平能力低下的疾病。然而该病虽然已从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方面作了大量研究,但迄今为止,却仍未能阐明儿童孤独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那么,如何有效的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教育康复成为了我们当前最值得深思的课题。
二、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目的及原则
广义上,康复是指医学诊断治疗后作用于很体技能、心理调适等康复性活动,属于医学诊断治疗。但我们所指的康复则是指更好的联系教育对其身体机能、神经系统的发展、心里年龄低化等因神经系统广性发育障碍所致缺陷的系列的改善。
教育与康复是密不可分的。教育包含着康复,康复又紧系着教育,只有将教育与康复紧密的结合才能更好的达到康复目的。
不少家长有这样的误区,看重康复中心治疗而忽略学校教育。现有的康复治疗中心大都是通过制式的感知觉统合训练不断地强化孩子在此方面的缺陷。单一的康复训练既不值得提倡的,也根本不能满足于孤独症儿童的全面性康复。
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他们社会性差的状况。使他们能够运用正确的表达方式与周围的人进行沟通,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三、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的一般原则
(一)早期教育原则
孤独症的早期教育是指从出生到入学前这个阶段性的教育。早期教育是教育康复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孩子最容易接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进而发展相应的智力和能力,错过了彼岸不容易获得这种发展。所以家长一定要抓住早期教育的关键期,治疗年龄越早,改善程度越明显,在早教过程中以下几方面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1、确保孩子发育过程中所需的营养。
2、结合日常生活利用声音、玩具、触摸等刺激其感知的培养。
3、抓住孩子的求知欲,重视鼓励其正确行为,忽视其错误行为。
4、循序渐进,小步循环。不急躁,不消极。
5、因材施教,根据幼儿各时期的特点进行。
6、着重于智力开发和知识教育的结合。
(二)爱的教育原则
孤独症儿童的世界是需要我们关心、爱护的。对于孤独症群体的关爱不仅要依靠家庭、学校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爱护。
首先,我们要明白关爱并不等同于溺爱。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对于爱的拿捏度却不好掌握。很多孤独症家长都存在着放纵孩子的心理。在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怜悯,找各种理由为孩子开脱错误行为。久而久之孩子不但得不到更好的改善,反而愈演愈烈。不久前刚刚遇到一对患有孤独症的兄妹,这对兄妹均有肥胖的特征。据了解得知这种肥胖的原因多半源于父母的纵容。家长总认为孩子患有这种疾病本身已经非常可怜,所以便尽量满足孩子对吃的欲望。久而久之不但造成孩子肥胖的体质,还使这对兄妹眼中只看得到实物,经常乱串教室,抢食他人实物。显然对孩子一再迁就爱并不能是他们更好的成长。
其次,关爱孤独症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孤独症儿童和普通儿童的发展一样,都主要体现在生理和心理两大方面。生理方面包括身体发展、言语发展和行为发展;心理发展则主要包括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等方面。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家长的关注旺旺更着重于语言、行为和认知发展,而往往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这是家校教育中需要注意纠正的。
(三)不断强化原则
孤独症儿童通常习惯停留在他熟悉的环境或事件中。他不会按照正常的生活模式进行。例如:提前准备好课堂所需用品、上课前去厕所、午饭时间去吃饭。他们需要有人长期的、适时的去提醒他们,帮助他们建立一个个正确的,与之生存和发展相关的概念。而这种相关概念的建立不是骤然而成的,它需要通过家长与教师长时间的强化来形成。
四、均衡发展原则
孤独症儿童的发展与正常儿童发展的轨迹基本上是一致的。在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孤独症儿童的均衡发展。孤独症儿童的智能发展于动机、个性等非智力方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所以要从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来进行教育康复。
五、提醒原则
提醒原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交流方式,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讲即使他知道自己下一步应该做什么,也需要一个提醒或是比我们常人反应要长的多的时间。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提醒是长期的、终身性的。这样的提醒具有预见性、警示性和提示性的特点。
六、个别化教育在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中的作用
个别化教育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以满足学生自身所需。用句最直白的话来解释就是更好的因材施教。
首先,孤独症儿童的个别化教育的确立要本着科学务实的教育康复指导思想,确立终极目标、突出他们沟通技能的培养、强化孤独症儿童认知特点的研究。
其次,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康复评估。在评估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孤独症儿童的整体特征,对孩子进行专业的鉴定,提出科学的教育康复建议,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整理综合性的评估意见。
个别化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它的针对性很强,同时要求着教育者一句个别教育计划长期性的创造开展教育康复工作,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
随着社会和现代特殊教育的不断发展,特教学校的教学对象以精神障碍、无语言、无沟通能力特殊行为多的学生为主。由于每个学生的致病原因和智力损伤程度的不同,导致行为表现、言语发展、学习效果、心智活动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千差万别。学习能力低下,言语和运动能力差等是智力残疾儿童的突出特点。
作为特教学校的语文教师该如何针对特殊儿童的特点和需求来组织教学是迫切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智残儿童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具有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语文能力的任务,显然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语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搞好语文教学是提高特教学校整体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智力障碍儿童的语文能力,一向是特教学校教学活动的中心课题。
首先,教学内容要做到生活化。教学手段要做到直观化,教学过程要做到活动化,教学氛围要做到愉快化。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终将要回归社会,独立生存于社会,对他们来说,要是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了解必要的生活常识,形成基本的日常生活技能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应本着“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原则,视学生生活的本身生活经验为宝贵的财富。掌握语言文字,是使智残儿童适应社会进行交际的需要,是取得社会平等地位和权利的重要条件。
重视口语表达,将学生康复训练与培养语言能力相结合。语言是人类相互认识、交流思想的工具和桥梁。人们需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动机和情感,用语言调节自己的行为,用语言作为认识世界与人交往的工具。
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智障学生都有程度不等的语言缺陷,如构音困难、词汇贫乏、语法错乱、词不达意、吐字不清、口吃等等。这无疑给智障学生思维和智力发展以及情感表达套上了新的枷锁。因此,培智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智障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的获得能够促进智障学生身心各个方面的健康成长。
口语是人际沟通的媒介,口语能力的建立和发展不仅直接影响智障学生学习语文及其它学科的效益,更会影响到智障学生的情绪与社交发展。因此强化智障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不仅能提高智障学生的思考、观察能力和手、脑、口协调并用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生活,从事社会活动的最基本、最简单的能力,为其融入社会,自食其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因为能正常口语交流,在交往中会受到同伴的尊重和关心,能够消除生理缺陷产生的自卑感和受歧视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经验,从而使智障学生自强、自立、自尊、自信。
口语表达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课前练口(自我介绍、新闻播报、主题演讲等)、课堂师生问答、复述课文、看图说话、情境口语交际、讨论交流等等。
只要我们教师重视智障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课堂教学中,在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同时,经常有机开展口语表达和口语交流的训练,将有利于智障学生的语言康复和心理康复,我的教学实践已经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的工具,语文能力是提升智残学生思维水平和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
利用结构化教学学习汉字的书写和运用,熟练掌握语文工具,有助于提高智残儿童学生的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帮助他们矫正发音,发展口头语言,并运用语言与人进行正常沟通交往。智残学生的记忆特点决定他们在学习生字时会表现出识字慢,忘得快等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采取科学多样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运用朗朗上口的儿歌教学可以激发智残学生识字的兴趣。
劳动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开设劳动课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新时期合格人才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特教学校开设劳动课,对残障儿童未来的生活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劳动课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挂念、劳动态度一级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劳动能打下机车,提高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还有助于矫正和部长他们的心理、胜利缺陷,是他们的肢体得到锻炼,促使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为吧他们培养程合格的劳动者打好基础。
在劳动课中,学生不仅要残疾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而且要学习一些最基本的劳动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本身对残障儿童适应未来的生活是十分必要的,学习过程中的训练对锻炼他们的体魄、训练他们的思维都是有很大的好处。
特殊教育学校的劳动课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时间活动,他不仅能够使残障儿童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更能改变他们由于认知缺陷所引起的对周围世界的冷漠态度,一级胆怯、孤僻等不健康的心理,促使学生向往生活、积极向上的心理和愿望的行程。
通过设计、组织好劳动,学生能够高手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爱护急互相帮助与合作的关系,使他们变得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集体、不怕苦、不怕累,从而走出原有的狭窄生活圈子,进入更广阔的天地。通过劳动课的教育,使学生能够逐渐正确的约束自己的行为,明确奋斗与追求的目标,产生客服苦难的勇气,不断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同一类残疾儿童总是有着共同的特点,在家长之间加强联系和沟通就有助于相互启发、相互借鉴,从而使教育更有针对性,并且有助于加强家长的信心,建立提供相互支援的机制。
特别是一些教育残疾子女的成功事例可以鼓励其他家长,并给他们作出示范,使更多的残疾儿童家长从中获得支持和信心。
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家长的积极参与和支持的,只有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将它们统一为教育残疾儿童的有利因素,才能使残疾儿童的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 健康教育
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是指患者脑卒中后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以及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 h即可进行康复训练[1],使患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用较少的治疗费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功能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社会负担。笔者所在科室对2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0年11月在笔者所在科室住院的脑血管意外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发病后24 h内入院,年龄36~82岁。
1.2 诊断标准 选择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2],并经临床CT或MRI确诊的患者。
1.3 教育计划 参与康复治疗的患者除按神经内科常规用药治疗,同时给予规范的专科疾病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 .HE),教材是笔者所在医院自制的资料。包括:脑血管病教育宣传资料、脑血管病康复教材及资料、视听教材由专人负责。专职进行健康教育的程序进行宣教,每周上健康教育课1次,上视听课程1次。
1.4 健康教育的人员组成 由笔者所在科室的临床医生、护士和康复医生组成的康复团队,另外还有康复设备、技术、环境。
1.5 健康教育的对象 200例脑卒中的患者、家属及其陪护。
1.6 方法 按照医院原有的医疗和护理计划住院治疗,责任护士给予一般的健康指导。在此基础上,从入院第1天起,即由责任护士、康复护士等组成健康教育干预小组开始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个性化的教育干预。
1.7 健康教育的内容
1.7.1 让患者和家属认识到早期康复的重要性 脑卒中发生后,早期因为抢救、微创手术及各项治疗的相继进行,加之普遍缺乏相关的知识来源,这样使早期康复极容易被忽视。通过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传授康复的原理、方法、内容、最佳时间及康复后的效果等,使患者了解最基本的康复知识,使他们认识到早期康复的必要性并产生康复的动机。
1.7.2 心理康复护理 心理康复护理是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证[2]。良好的情绪,使神经肌肉的调节达到最佳状态,神经抑制被解除,神经易化增多,大大提高了康复的疗效[3]。
1.7.3 日常生活能力的练习 鼓励患者利用健手带动患手进行洗脸、刷牙、吃饭、更衣、尽量减少他人的帮助,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1.8 健康教育的实施
1.8.1 实施分管患者床位负责制 责任护士将治疗车作为流动办公点,随时解决患者所需。护士长合理安排分工合作,使护士有更多机会与患者交流。并明确规定责任护士负责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根据不同个体、文化、生活方式、疾病的程度进行个别指导,让患者了解疾病的每个治疗阶段、措施,使患者配合治疗并保持最佳状态,提高治疗效果。
1.8.2 让患者成为康复治疗小组的核心 这是因为康复治疗方案只有在患者参与下制定、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由患者主动来完成。只有让患者理解早期康复治疗方案,才能积极主动实施康复训练,达到早期康复目标。
1.8.3 口头教育 利用晨晚间护理或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随机进行。口头教育要求语言简单通俗,一次讲解的内容不要太多。因脑卒中患者往往记忆力下降,智力减退,注意重点突出,控制语速。
1.8.4 书面指导和集体教育 组织讲授和观看功能锻炼的示范幻灯片,提供有关康复知识的书籍图片、资料,让患者自己阅读,使患者对康复理论知识有更多的了解。在功能室定期开展康复教育课程讲授,让患者与家属共同参加,介绍有关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和康复训练方面的知识与技巧。在讲授过程中,患者与家属能和医师护士探讨有关康复的问题。
1.9 效果评价 评价标准:(1)优:患者对早期康复的重要性认识非常清楚,对康复的内容、技巧、方法熟练掌握,能积极主动投入康复训练;(2)良:患者对早期康复的重要性有所认识,对康复内容、技巧和方法掌握不够,但能配合康复指导进行康复活动;(3)差:患者未意识到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对康复内容、技巧和方法了解极少,康复训练不积极不主动。
2 结果
200例患者在心理、生理、情感与言语、认知、肢体障碍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
3 讨论
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基本上处于紧急救治阶段,很容易忽略早期的康复锻炼,错过早期康复的时间,使患者恢复时间增长,心理压力加重。早期康复护理可创造损伤神经修复或代偿的条件,使遭到破坏的运动反射弧在良好的条件刺激下重新建立起来[4]。健康教育使人们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健康的信念和态度,从而促成健康行为的产生。通过健康教育可以使脑卒中患者认识到早期康复的重要性,掌握常用的早期康复训练技巧和方法,通过康复训练,让患者找到了自信,同时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能自觉的采取早期康复行为,使脑卒中患者的残余机能和能力得到恢复,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活动能力。同时护理管理者通过多样化考核达到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差距,以便采取补救措施,确保预期目标的实现。
参 考 文 献
[1] 关骅.临床康复医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2:36.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
[3] 贾子善,吕佩源,闫彦宁.脑卒中康复.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关键词:特殊学校 脑瘫学生 教育康复 模式构建
分类号:G750
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在新世纪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7年2月2日,教育部颁发了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标志着我国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从研究阶段进入了实验阶段。在三类学校的课改实验方案中都强调“从残疾学生身心特点出发,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2010年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这些都促使特教工作者去思考,面对特殊教育学校招生对象的变化,面对类型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程度越来越重的特殊学生,如何实施有效教育教学与康复?面对入学率日益提高的脑瘫学生,如何组织有针对性的康复?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基于有效的康复模式,才能保证所有脑瘫学生都能获得有针对性的康复成效。
1 研究目的
随着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简称ICF),脑瘫的定义也被国际康复界修订。脑瘫是指一组持续存在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而引起的。脑瘫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或行为障碍、和/或癫痫、和,或继发性肌肉骨骼障碍。对于脑瘫学生而言,要改善这些障碍离不开康复。康复是指采用医学的、工程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教育的各种手段,使残疾人的功能恢复到尽可能好的水平,以便在身体、精神、社会活动、教育、就业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回归社会。广义的康复就是全面康复,它包括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也即本文所探讨的核心所在。
同时,对脑瘫学生施行康复也离不开科学、可行的康复模式的引导。所谓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脑瘫学生康复的模式则是为不同类型、不同程度、不同条件下的脑瘫学生的康复提供一个或多个标准形式或样式,为学校及教师们提供问题解决的方法论,使其在一个良好的指导下完成任务,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基于前述研究与界定,本研究试图从理论上构建特殊教育学校脑瘫学生的康复模式——以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为主导,学校、医院、社区与家庭四位一体的综合化康复模式,以解决当前脑瘫学生康复中的一系列问题,如康复和教育脱节问题,家庭康复和社区康复脱节问题,家庭与学校的沟通脱节问题,康复目标、康复课程、康复途径、康复方法、评估标准和脑瘫学生的实际需求及其身心特点脱节问题等。
2 康复模式构建的依据
2.1 政策依据
从2001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颁布开始,我国脑瘫儿童的社区康复就得到了重视。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我国要全面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战略目标;2008年,国务院又《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保障措施,逐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大力开展社区康复,推进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2011年,国务院转发《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普遍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这些政策与举措大大促进了我国社区康复事业的发展,为在校脑瘫学生的康复训练提供了支持条件,也为学校教育与社区康复的合作提供了保障。同时,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和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都提出全社会要关心支持特殊教育。这也为需要多方支持与合作的脑瘫学生康复模式的建立奠定了政策基础。
2.2 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残疾人,以及其他有各种功能障碍影响其生活、学习与工作的人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引进了现代康复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同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相结合,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这门新兴学科,既吸收了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又具有了中国特色。目前,我国除了设立独立的康复中心外,大多数综合医院、疗养院、社区医院等都设立了康复医学科。这些为脑瘫学生康复模式中的教育康复与康复医学的结合提供了前提条件。
2.3 教育理念的转变
新课改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与康复相结合。针对学生的障碍及成因,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教育与康复相辅相成,只有将教育与康复训练结合起来,帮助脑瘫学生克服躯体和社会心理适应上的困难,才能在减低他们障碍的同时,充分挖掘出他们的各种潜能,促进其身心最大限度地发展,以使其尽最大可能参与社会,真正体现教育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本。
2.4 相关理论依据
2.4.1 神经系统可塑性理论
该理论认为神经系统可塑性是指生命机体适应发生的变化以及应付生活中危险的能力。人和高等脊椎动物受伤后,脑的残留部分通过功能重组,以新的方式代偿已失去的功能,在此过程中,特定的康复训练具有重要作用。神经系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不是由于神经再生,而是由于动态的功能重组或适应的结果。因此,只有多方合作才能使脑瘫学生不同的康复需求在不同的场所、时间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发挥最大限度的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的功效。
2.4.2 运动学习相关理论
运动学习相关理论和方法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各种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中,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主要有运动控制与运动学习两大理论,前者指中枢神经系统运用现有及以往的信息将神经能转化为动能并使之完成有效的功能活动。后者则是根据对正常人习得技能过程的充分认识,通过分析与运动功能障碍相关的各种异常因素或缺失成分,针对性地设计并引导患者主动练习运动技能,促进脑功能重建,获得尽可能接近正常的运动技能。目前,神经运动康复理论已依据这些学说发展了一系列具体的康复方法,这些方法需要更多的神经生理学、生物力学与医学的知识、技能,而这些又非
特殊教育教师或普通教师在短期内所能具备。因此,具备医疗康复条件的相关医院也就成为脑瘫学生有效运动康复的支持者。
2.4.3 生态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系统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施以其影响。这些环境以学校、家庭、社区、整个社会文化以及个体与其环境之间、环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联系等不同的形式具体地存在于个体发展的生活中,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在不同方面给与不同的影响。因此,对脑瘫学生的康复也要考虑其生活、学习与适应的各种不同环境和时期,而在脑瘫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时期,学校、医院:社区和家庭这四者在其教育康复过程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3 “四位一体”脑瘫学生综合化康复模式的构建
理论与实践研究证明,对脑瘫学生的康复不应是某一方的责任,而应是全社会的责任,尤其是学校、医院、社区和家庭四个层面。因此,结合我国的国情,构建“以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为主导,学校、医院、社区与家庭四位一体的综合化康复模式”,是实施特殊学校脑瘫学生有效康复的必然之举。
3.1 “四位一体”综合化康复模式的总体框架
基于生态系统等理论构建的“学校-医院-社区-家庭”四位一体的综合化康复模式,其总体框架如图1。从流程上来看,脑瘫学生进入学校后,需要完成的首要任务是全面评估,通过评估了解其现有能力水平、优势及特殊需要需求;其次是依据评估结果确定其康复目标,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据此设置/开发课程,制定各科具体的教学/训练计划,且落实到具体执行的组织与责任人;随后依此由各组织的责任人实施具体的教学/训练;教学/训练后再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康复目标、计划、课程与教学/训练措施等。从完成康复任务的责任者来看,首先是学校,其次是医院、家庭和社区。
该模式凸显了对脑瘫学生的康复与潜能开发任务的分解与落实。为了满足脑瘫学生的特殊需要及潜能的开发,促进其全面发展,根据脑瘫学生的康复与发展需要及生态环境中各组织的职能优势,实行任务分解,层层落实。在这个模式中,学校处于主导地位,组织、协调运行各方资源,真正实践“以人为本”理念。
3.2 “四位一体”综合化康复模式的运行
为了提高康复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脑瘫学生的潜能,结合诸多因素与经验,构建了脑瘫学生“四位一体”综合化康复模式。一方面,该模式清晰地呈现了脑瘫学生康复的流程与实施;另一方面,在“四位一体”的综合化康复模式中,强调团队合作在脑瘫学生康复中的地位,对合作各方的角色、功能给予了明确的定位,以此明确学校、医院、家庭和社区在脑瘫学生康复中各自的职责。同时,该模式在具体运行时,也应根据学校的师资构成、数量情况、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情况、训练场地或器材设备的拥有情况、功能教室和模拟情境教室的配备情况等,在医院、社区和家庭的参与、支持的度和量上进行调整。
3.2.1 学校在综合化康复模式运行中的角色与功能
脑瘫学生的康复需要多方合作,才能充分发挥康复的作用。在“四位一体”的综合化康复模式中,学校是模式运行的核心,处于主导地位,承担脑瘫学生整个康复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指导、教育教学与大部分康复实践任务。
脑瘫学生“四位一体”综合化康复模式的有效运行,不仅依赖各方的有效合作,更重要的是依赖学校的有效组织、协调、管理、指导以及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第一,学校需组织各合作团队对脑瘫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估,确定脑瘫学生的康复目标、计划、课程、方法等;第二,学校需沟通、协调各方的分工与合作,在时空、人员、设施设备等方面予以保证,以学生为中心,驱动脑瘫学生康复工作系统的有效运行;第三,学校需科学管理脑瘫学生的康复工作,从康复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到规范制度的建立、责任部门与责任人的选择、康复流程的推进与工作的开展等,形成科学可行的管理系统;第四,学校需组织、协调各方专业人员对家长进行专业指导,以便充分发挥家庭在脑瘫学生康复中的重要作用;第五,学校还需想方设法、开拓各种培训途径,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真正为脑瘫学生提供适切性的康复,充分开发其潜能,补偿其缺陷,促进其全面有效发展。
总之,学校在脑瘫学生“四位一体”综合化康复模式的运行中扮演着诸多重要角色,既是脑瘫学生康复的组织者、协调者、管理者、指导者;又是评估的组织与实施者,计划的制订与施行者,康复的践行者,康复效果的评价与反馈者等。一句话,学校在脑瘫学生的康复中,既是决策家、指挥员,又是战斗员。
3.2.2 医院在综合化康复模式运行中的角色与功能
医院在脑瘫学生的康复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脑瘫学生“四位一体”综合化康复模式的构建,突出了医院在该模式中的重要地位——辅助支持。在该模式的运行中,医院主要承担脑瘫学生的身体检查任务,辅助、支持脑瘫学生运动及语言的评估与康复。
脑瘫学生“四位一体”综合化康复模式的有效运行,不仅仅依赖学校,还依赖多方的支持与配合,医院就是其一。尤其是对程度较重的脑瘫学生,医院对其运动与语言康复的支持更显重要。运动和语言能力的正常发展对每一个儿童都非常重要,它是每一个儿童适应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在校脑瘫学生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51.06%的脑瘫学生伴有语言障碍。这些功能的障碍严重影响了脑瘫学生的学习、社会适应等,因此,迫切需要对这些受限的功能进行康复训练。脑瘫学生运动与语言功能的康复训练需要更多的专业性知识、技能,而这一点却是学校的教师所不具备的,因此需要有此专门知识、技能的医疗康复人员的介入支持。由此可见,医院在脑瘫学生康复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总而言之,在脑瘫学生的康复中,医院是评估的参与或实施者,是康复计划制订的参与及实施者,是部分专业康复的执行者,是康复效果评价与反馈的参与者。一言概之,医院是脑瘫学生康复中的左膀。
3.2.3 社区在综合化康复模式运行中的角色与功能
社区在脑瘫学生的康复中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脑瘫学生“四位一体”综合化康复模式的构建,强调了社区在该模式中的重要性一辅助支持。在该模式的运行中,社区主要承担脑瘫学生的社区适应、运动康复器材和场所的支持、运动康复的指导、社工的支持等。
脑瘫学生“四位一体”综合化康复模式的有效运行,不仅要靠学校的驱动、医院的辅助,也需要社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对于中、重度脑瘫学生来说,仅有医院的定期运动康复,还不能满足其康复需求,必须每天坚持才能巩固训练效果,因此,对于运动康复的器材与场所需求,则必须依赖社区的支持,甚至指导,进而相关的康复训练才能得以进行。同时,要培养脑瘫学生的生存能力,则必须提高其社区适应能力,因此,对社区的相关场所及其功能的了解与实践,则需要社区的
协调、帮助与支持。因此,在脑瘫学生的康复中,社区的作用不可忽视。
综上,在脑瘫学生的康复中,社区是脑瘫学生运动康复、社区适应等场地和器材的提供者、支持者、协调者与指导者。简言之,社区是脑瘫学生康复中的右臂。
3.2.4 家庭在综合化康复模式运行中的角色与功能
家庭在脑瘫学生的康复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脑瘫学生“四位一体”综合化康复模式的构建,凸显家庭在该模式中的重要作用——支撑。在该模式的运行中,家庭承担的任务是全方位的,包括:评估与IEP计划制定的参与,康复工作的监督、实施与巩固,社区、家庭与个人生活适应的指导,脑瘫学生权益的维护等。
脑瘫学生“四位一体”综合化康复模式的有效运行,不仅依赖学校、医院和社区,更要依赖家庭。第一,家长或照顾者参与了学生的评估与康复计划的制定,因此,对学生康复计划的执行和康复的实施可以进行监督;第二,在教师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在家庭对学生在学校或其他场所进行的康复训练活动进行复习、巩固;第三,家庭是脑瘫学生最熟悉最依赖的环境,家长或照顾者可随时进行生活适应能力的训练和指导,将康复与生活紧密结合;第四,家庭所处的社区环境相对稳定,家长或照顾者可以利用社区资源对脑瘫学生进行社区适应能力等的培养与指导;第五,家长既要维护脑瘫学生的权益,也要引导其自我决策与权益维护等。因此,家庭在脑瘫学生的潜能开发、缺陷补偿、全面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脑瘫学生的康复中,家庭是评估和康复计划制订的参与者,是康复工作的配合、巩固和监督者,是家庭和个人生活适应的指导、训练者,是学生权益的维护者。换言之,家庭是脑瘫学生康复中的坚强支柱。
关键词健康教育截瘫患者康复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1.240
截瘫是脊髓损伤所致的严重后果,不仅导致患者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而且还可引起一系列全身或局部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能力。截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是指受伤后至脊柱能够负重这一时间所进行的康复活动,不仅可促进患者心理和生理障碍的康复,而且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运动功能,改善生活能力,使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功能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组通过对46例截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教育后,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择我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住院的外伤性截瘫患者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健康教育组。对照组23例中,男14例,女9例,年龄在18~55岁,平均年龄33.4岁。其中颈段损伤12例、胸段损伤6例,腰段损伤5例。健康教育组23例中,男16例,女7例,年龄19~57岁,平均年龄34.6岁。其中颈段损伤者8例,胸段损伤者8例,腰段损伤者7例。两组截瘫患者的受伤至手术的时限为8小时~1周。在性别、年龄及截瘫部位等方面比较,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排除患者有合并伤及智能障碍者。
健康教育方法:对照组入院后采用传统方法按常规进行教育;而健康教育组患者入院后,即实施系统的康复宣教,并由责任护士按照护理程序,有计划实施健康教育。其内容包括心理护理、良好的保持、康复训练、并发症的预防及健康教育等。在为患者做康复指导时,不能只是口头宣教,而应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现场操作示范指导。在恢复期由主管护士对患者进行正确康复训练,重点让患者掌握肌力增强训练与定时排尿训练。要让患者与家属共同参加,介绍有关康复护理和训练方面的知识与技巧,使患者对康复理论知识有更多了解。
疗效评价:采用问卷形式对截瘫患者或家属的健康行为、健康教育内容的知晓率、患者满意度等情况进行评价。①优:患者对早期康复的重要性认识非常清楚,并对康复的内容、技巧、方法熟练掌握,能积极主动行康复训练。②良:患者对早期康复的重要性有所认识,对康复内容、技巧和方法掌握不够,能配合康复活动。③差:患者未意识到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对康复知识了解极少,康复训练不积极。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组间比较用t检验,P
结果
健康教育组23例经早期康复教育后,效果达优13例,良8例,差2例;而对照组23例中,达优8例,良9例,差6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讨论
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者对患者及其家属传播有关健康知识的教育过程[1]。它可使接受健康教育者了解健康知识的理论,掌握正确的生活方式,使其早日康复。由于截瘫患者受伤早期实施抢救等各项治疗的相继进行,造成了患者健康教育过程被忽视[2],因此为了配合临床治疗与护理,在患者住院期间,应及时向患者进行宣教,指导患者保持关节正常的活动幅度和范围,鼓励作深呼吸运动,以增加肺活量,如果痰黏稠不易排出,则应进行雾化吸入。要每2小时为截瘫患者进行1次更换及定时翻身,以防止褥疮发生。强调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和对截瘫患者愈后的意义,告知截瘫患者损伤的原因、损伤后果、康复最佳时间、康复方法与内容以及康复后的效果等,说明不进行早期康复会造成的严重后果,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早期康复训练中。
截瘫患者功能的恢复与损伤程度、选择手术时机密切相关[3],早期实施系统化康复教育对患者的预后将有很大影响。外伤性截瘫患者受伤后,多数患者忽略了早期的康复锻炼,错过了早期康复的最佳时间,对患者的康复及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4]。为此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护士不但要具备一定的康复理论知识和组织能力,并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制订合理的康复计划,而且必须还要让截瘫患者掌握早期康复教育的重要性和常用的康复训练技巧及方法,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能自觉地采取早期康复行为,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复。本结果表明,早期系统化健康教育,对改善外伤性截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其主要原因:一是早期系统化对截瘫患者健康教育,能早期发现患者的心理障碍,并能及时给予相应的帮助,使之在良好的心境下,主动进行康复训练,使患者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二是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能避免康复锻炼的盲目性,有效地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三是由于传统的常规护理教育不能根据患者的身心和功能状态进行护理,从而会影响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早期对外伤性截瘫患者制订不同的健康教育计划,可促进患者全身血液循环,改善受伤脊髓组织的缺氧状态,保存脊髓免于退变坏死,从而促使功能恢复,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秋杰.健康教育在骨科截瘫患者中的应用.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663-664.
2王卫星,谭晓菊,王金文,等.健康教育在截瘫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实施和效果评价.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9:75-77.
[关键词] 脑卒中;健康教育;康复;影响
Rehabilitation effects of health educat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poplexy
ZENG Yan-fang,CAI Shu-juan.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Third Hospital of Yiyang,Yiyang 41300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s of health educat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poplexy.Methods This study was a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14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poplexy.These patients were pided randomly into two groups,treatment with routine nursing were control group and routine nursing and systematic health education were trial group.There were 70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s well as the trial group.They were evaluated with the grade of neural function,distressed scales and being or not complication.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The trial group rehabilitated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cerebral apoplexy;health education;rehabilitation;effects
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死亡率约占所有疾病的10%,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1]。目前,对脑卒中的早期诊治技术和抢救水平大大提高,降低了死亡率,但仍有50%~70%的脑卒中存活患者遗留有瘫痪、失语、吞咽功能障碍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1]。为了评价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我院于2002年1月~2005年1月,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对收治住院并经MRI/CT确诊的140例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实施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02年1月~2005年1月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40例,选择标准:(1)脑卒中患者;(2)全部病例均经MRI/CT检查证实;(3)诊断标准符合我国现行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随机分为健康教育组(试验组)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各70例。试验组男47例,女23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83岁,平均59.3岁。其中脑出血37例,脑梗死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脑出血伴糖尿病2例,一侧肢体偏瘫42例。对照组男45例,女25例;平均年龄58.7岁。其中脑出血35例,脑梗死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伴随肢体偏瘫者40例。两组病例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教育方式 由护士以口头讲解为主,发放书面资料为辅,根据患者入院时、住院期间、出院时不同阶段病情特点,以面对面、一对一的形式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
1.2.2 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2.2.1 入院时 (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脑卒中的原因、病理变化、治疗方法等,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2)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主管医师的情况及其在治疗脑血管疾病方面取得的成就,展示治疗效果好的患者的住院及随访资料,使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3)鼓励患者家属、亲人等给予患者情感支持,使患者能感受到家人的照顾,来自各方面的关心和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医师进行治疗[2]。
1.2.2.2 住院期间 (1)护士掌握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技巧,主动接近患者及家属,正确回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2)给予患者生活护理和指导,如休息、饮食、营养等,定时翻身并传授正确的翻身方法。(3)告知患者脑卒中急性期的注意事项、有关治疗方案、效果、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对策。(4)预防并发症:落实各项基础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定时更换,教会患者有效的咳嗽排痰方法,正确喂养,鼓励患者多饮水,以预防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5)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心理支持。(6)指导患者卧床期间的功能锻炼,如保持良肢位、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变换、肢体主动训练等[3],以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促进肢体功能恢复。(7)根据患者吞咽及语言功能障碍情况给予吞咽功能逐步恢复训练和语言功能恢复训练方面的指导。
1.2.2.3 出院指导 脑卒中患者出院时其吞咽、语言、肢体功能多存在残障,针对存在的残障问题传授家属继续家庭训练的方法,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实施日常生活行为和家务训练,如刷牙、梳洗、吃饭、穿脱衣服、开关门窗等。另外,指导患者掌握更多的脑卒中危险因素方面的知识,指导患者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保持血压稳定、戒烟酒、合理安排工作,避免过度疲劳、控制血糖血脂在正常范围等,让患者了解预防疾病复发的措施。
1.2.3 观察指标 (1)入院时及入院3周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4];(2)观察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和褥疮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康复效果判定标准 根据卫生部病种质量控制标准[5]判定康复效果。(1)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2)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3)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4)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5)恶化:神经功能评分增加18%以上。
2.2 两组康复效果对比 见表1。表1 试验组与对照组康复效果对比注:两组间比较,χ2=8.98,P
2.3 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健康教育组发生3例肺部感染。对照组13例发生并发症,其中发生肺部感染8例,泌尿系感染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两组并发症对比,差异有显著性(χ2=5.72,P
3 讨论
3.1 实施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良习惯的不断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不断年轻化,如何降低病残率、缩短病程及提高生活质量一直是许多脑血管病研究者的一项重要课题。许多新的治疗方法的出现,使致残率有所下降,但由于时间窗的严格限制,在我国,特别是医疗水平低下的中小城市及农村医院还很难推广。本研究中所采用的综合治疗方法被广泛采用,由于目前我国康复师缺乏,多数医院达不到最佳康复效果。因此,早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不仅可以节约人力资源,还可明显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和服药依从性,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
3.2 实施健康指导内容的选择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康复指导的重点在于如何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防止各种并发症,减少身体残障,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功能。因此,在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基本、重要、有用的内容,采用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方法,使不同年龄、性别、素质、文化程度的患者和家属都能掌握并实施。
3.3 健康教育对预防并发症的影响 脑卒中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无效咳嗽、留置导尿、肢体瘫痪等原因,极易并发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针对以上特点,及时加强预防并发症方面的知识教育,落实预防并发症的措施,有效地防止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3.4 心理支持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 人的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大方面,积极情绪对人体可起到积极作用,增添巨大能量,促进身心健康。良好的心理护理可唤起患者的积极情绪,发挥正常的心理防御机制,对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6]。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6.
2 徐淑侠,徐凤美.实施家属健康教育对肺癌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35-36.
3 蒋冬梅.病人健康教育指导.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00-302.
4 李文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5 邢俊玲,乔瑞玲,梁瑜.健康教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9):1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多发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护理工作在脑卒中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促进病情好转的重要环节。其中,健康教育能为患者提供相关知识,对促进疾病的康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护患关系具有积极的作用。2009年8月~2010年8月对49例脑卒中患者的身心特点制定了有目的教育及康复训练计划并给予实施,结果开展健康教育后的患者住院时间缩短,并发症及致残率明显降低。患者掌握了有关疾病知识及康复训练要领,肢体功能得到最大限度恢复。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对偏瘫的认识水平,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降低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9年8月~2010年8月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共49例。其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24~71岁,平均58岁;其中脑出血30例,脑梗死19例,平均住院时间为40天。
方法:①计划性教育:将有共同性护理问题的患者,进行有计划地集体教育,把疾病的有关知识讲给患者及家属,使其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防及不同阶段的注意事项。②示范性教育:针对患者及家属文化水平的限制,健康知识的缺乏,护理技巧掌握的深浅度,对某些方法、行为进行示范和纠正,如肢体康复锻炼的方法,早期由护士给予被动活动,逐渐教给患者做主动运动,加强翻身拍背,按摩受压处皮肤。③随机性教育:护士在给患者做治疗、检查、护理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给患者及家属随机性解释。
护 理
入院教育: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层次不同,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解释疾病的病因,瘫痪的发生、发展及坚持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目的,并详细介绍康复计划过程。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室环境、主管护士、主治医生、床头呼叫器的使用、贵重物品的保存、床头卡标志、请假探视制度等,在与患者交谈的过程中,给患者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有助于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也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1]。
环境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室内温度一般在25℃,室内空气1次/日消毒,并减少家属探视,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
患者:将瘫痪肢体放置与挛缩倾向相反的功能位置,以防肢体挛缩、畸形,并用沙袋、枕头等工具维持合适。
动作示范:在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功能训练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患者能很直观的体验每一动作,同时要培训家属掌握训练的要领及注意事项。
早期介入心理康复:康复治疗大多周期长,需要耐心、细心、短期内难以见效,致使家属往往缺乏耐心不能坚持。在康复训练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目的,认识到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或违反训练要求,否则会造成二次损伤。脑卒中患者因偏瘫失语等后遗症,不少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不同表现的心理障碍,向患者耐心讲解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及恢复过程,让患者了解康复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不同治疗手段。和患者共同制定一套个体的、切实可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患者悲观情绪,加上家属和社会的支持,还可以请恢复较好的患者“以身说法”,使患者看到希望,树立康复的信心,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康复治疗,这对康复训练起到积极作用[2]。
急性期康复:①肢体功能位摆放:在偏瘫恢复过程中,患者迟早会出现肌张力增高和肢体痉挛,从而限制患者的主动运动,在急性期注意床上正确会预防或减轻这种痉挛模式的发展及防止压疮的发生[3]。仰卧位时,在患者肩胛下,骨盆下垫高2~3cm,以使肩胛和骨盆前伸,防止肩胛回缩和髋外旋,上肢各关节伸展位和下肢关节的屈曲位。健侧卧位时,健侧肢体在舒适即可,患侧下肢用枕头支撑以保持髋、膝关节微曲,踝关节于中间位,患侧上肢应保持肩关节前伸90°左右和各关节伸展位。患侧卧位是最重要的,此是对患侧很好的感觉刺激,头于舒适的,躯干稍向下仰,腰背部放枕头支撑以确保患侧肩胛前伸,肩关节屈曲80°~100°,肘伸展,前臂旋后;患侧下肢可置曲髋,屈膝和背曲,外翻踝的肢体,健侧上肢可放在身体上,下肢在舒适。②肢体按摩:按摩可促进血液、淋巴液回流,防止或减轻浮肿,对患肢也是一种感觉刺激,有利于恢复[4]。按摩要轻柔、缓慢和有节律的进行,不使用强刺激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用安抚性质的推摩,使其放松;而对肌张力低的给予按摩和揉捏。③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卧床期的被动活动可帮助保持患者的运动感觉,保持肌肉和软组织的弹性,从而保持关节活动度的完整,预防关节粘连和挛缩的产生。一般从近关节开始,从近至远依次各个关节进行,每个关节均要全方位、全范围、平滑而有节律的进行,一般每天2~3次即可。同时注意手法不宜粗暴,对伴有感觉障碍的患者,要注意防止过度牵张,以免造成关节脱位及周围软组织损伤。
恢复早期康复:①床上训练:床上训练应尽早开始,根据患者体力可利用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等早期诱发肢体的主动性的活动,采用夹腿、摆髋、桥式运动、翻身起坐等活动训练提高躯干肌、腰背肌、臀肌。其中桥式运动是偏瘫患者卧床期间长用的一种方法,患者仰卧,双上肢放在身体的两侧,治疗者帮助患者将双髋关节、双膝关节屈曲,双足平放在床上,将臀部主动抬起使骨盆保持水平。②座位及座位平衡:训练应尽早进行,防止坠积性肺炎,直立性低血压及全身脏器功能低下。先从半坐位30°~45°开始,以后逐渐加大角度至80°,时间有5、10分钟到30分钟,若患者持续到30分钟时就要训练坐位的耐力[5]。然后从仰卧位到床边做起,最后坐到椅子或轮椅上,接着进行坐位平衡训练。锻炼前后观察患者反应,注意有无直立性低血压,当心率超过120次/分,收缩压>24kPa时立即停止训练使患者仰卧,同时注意安全,护士应自始至终站在患侧。
恢复期康复:①站立训练:在完成坐位平衡即可进入站立训练。站立训练可以增加患者的负重能力,为正常行走奠定基础。此期加强屈膝、踝背屈及膝稳定性控制,患腹负重训练,在起立过程中髋关节的伸展一定先于膝关节的伸展,这样可避免膝过伸的产生。可采取患腿站立健腿向前、向后迈步;患腿站立,健腿踏台阶及骨盆前、后倾等的练习。②行走能力训练:行走能力训练是综合运用卧位,站立时已获得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患者运动能力的过程。下肢肌力达2级可作步行训练指导,步行时髋关节起主动作用,行走时促进髋关节伸展和重心转移,帮助屈膝促进行走,每次训练都应耐心指导或协助患者完成每一个动作,认真纠正患者的不良姿势。③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偏瘫患者康复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根据患者性别、职业、兴趣、爱好选择训练项目[6],指导患者进行手的灵活性、协调性,运用正确的姿势学习穿脱衣服、做手工、画画等逐步学会用勺、筷,以促进患者恢复自理能力,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出院指导:出院时对家属及患者进行一次全面健康教育,主要告诉他们出院后坚持康复训练,不能随意更改训练计划,定期到医院复查,根据恢复情况修定训练计划,纠正不良姿势,同时提醒他们按时服药,讲解药物剂量、用法、时间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监测血压,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饮食,注意低糖、低脂、低盐。
结 果
开展健康教育后的患者住院时间缩短,并发症及致残率明显降低。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率为60%。基本掌握理解了康复训练的方法。
讨 论
通过对偏瘫患者的心理、功能训练等方面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偏瘫的康复训练是一个慢长的过程及其坚持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增强了患者的信心,主动配合训练,使家属掌握了基本训练技巧,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满意,减少康复期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桂英,叶宝霞,陈洪波,等.健康教育在病房护理中的实施[J].医院管理杂志,2004,2(9):72.
2 夏卫民,胡艳秋.早期介入心理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3,11(28):3842-3843.
3 王茂斌.脑卒中的康复医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52.
4 黄永禧,王永华.康复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50.
第一作者简介:韩苏婷(1961.12-),女, 中央电大护理大专学历。主管护师职称、社区慢病管理及妇幼保健职务。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方法:对78例经临床确诊为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继续得到身心护理,使患者的康复有一个延续,根据病情不同制定不同康复训练及健康知识教育,全面系统的进行面对面指导及定期电话随访。结果: 使患者能自己掌握较丰富、系统的保健知识,不仅有助于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和护理,也促进了疾病的康复,减少了疾病复发次数。结论:在社区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可促进患者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健康教育;康复;干预
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死亡率约占所有疾病的10%,是 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脑卒中全国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0万,年发病率为217/10万,高于西方国家和日本;目前,对脑卒中的早期诊治技术和抢救水平大大提高,降低了死亡率,但致残率仍为70~80%。因此,有关社区康复需求日益迫切,卫生部已把康复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之一,而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科委把“脑血管病后三级康复治疗的研究”列为“十五”攻关课题,而社区康复护理是康复治疗的延续;在已是老龄化社会的我国,绝大多数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更多患者带着残疾回家康复,他们及其家属缺乏家庭康复知识和技能。为了使脑卒中患者尽早康复出院和出院后继续得到护理和关心,使患者的康复有一个延续。评价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唐徕社区卫生服务站于2005年1月~2008年1月,在银川市中医医院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对78例脑卒中患者出院时,根据病情不同制定不同康复训练及保健知识教育,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以入户访谈方式,建立随访档案。在2周、1个月、3个月,分3次进行面对面访谈,根据随访档案,向患者做进一步的健康保健和护理咨询,解答有关问题,并督促患者门诊随访。,收到良好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在银川市中医医院院2005年1月~2008年1月住院后出院的患者共78例。均为伴有不同肢体或语言功能障碍、神志清、年龄不限,能充分合作的专科确诊、符合出院标准、生命体征稳定的康复期患者。女34例,男37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83岁,平均59.3岁。其中脑梗死53例,脑出血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7例,伴随肢体偏瘫者40例,语言功能障碍38例。
1.2 方法:在银川市中医医院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对78例脑卒中患者出院后,根据病情不同制定不同康复训练及保健知识教育,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以入户面对面访谈方式,向患者做进一步的健康保健和护理咨询,患者出院后15天、1个月、3个月共3次访谈,收到良好效果。
2 健康教育措施
出院院2~3天内给脑卒中患者进行必要评估,然后制定康复计划。
2.1 出院指导:脑卒中患者出院时其吞咽、语言、肢体功能多存在残障,针对存在的残障问题传授家属继续家庭训练的方法,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实施日常生活行为和家务训练,如刷牙、梳洗、吃饭、穿脱衣服、开关门窗等。另外,指导患者掌握更多的脑卒中危险因素方面的知识,指导患者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保持血压稳定、戒烟酒、合理安排工作,避免过度疲劳、控制血糖血脂在正常范围等,让患者了解预防疾病复发的措施。
2.2 实施健康指导: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康复指导的重点在于如何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防止各种并发症,减少身体残障,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功能。因此,在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基本、重要、有用的内容,采用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方法,使不同年龄、性别、素质、文化程度的患者和家属都能掌握并实施
2.2.1 肢体功能锻炼。按摩:手法较多,向患者家属和陪护介绍易于掌握便于操作的按摩手法,按摩前要洗手、剪指甲。按摩时间为每个部位5min,每日1~2次。主动活动:要让患者养成循序渐进的锻炼的好习惯,主动床上运动,如床上翻身、起立训练、桥式运动、内收肌与内旋肌的夹腿运动等。这些主动活动不仅可使患者肌力增加,预防痉挛的产生,更重要的是增强患者的信心,使患者意识到自己“能动”了,这种功能恢复给患者康复树立信心。被动活动:主要操作包括各患肢关节各方面的被动运动,活动的顺序为先大关节、后小关节,运动幅度从大到小根据不同的部位可取卧位、坐位,需家属帮助做各种动作,如屈伸、旋转、前弯、侧弯等活动,无论做什么活动都应让患者主动配合被动进行,其效果明显。
2.2.2 语言功能训练。从简单发音到双音、生活常用语,给患者听 音乐、听广播,逐步训练,让患者多开口,鼓励有文化者读报,家属陪护人员主动与患者交流,鼓励患者说话,使患者早期开口。
2.2.3 常用药物的指导:高血压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可控制危险因素,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超过一亿人,但仅有17.1%的城市患者接受治疗,成功降压者不足5%,其中还有许多人不能坚持长期治疗;糖尿病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血栓形成,有效控制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水平,能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高血脂也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效降低血脂可以使脑卒中的发病率降低1/3;对于高凝状态和高血小板聚集患者,积极抗凝和抑制血小板聚集可以十分有效的防止卒中的复发,抗凝治疗可减少脑卒中发病率的68%,阿司匹林可减少21%的复发。 如阿司匹林的作用是防止血小板凝聚,可长期口服;并告知患者复查血液黏度、药物的作用与毒副作用,长期服药的临床意义,定时测量血压的意义,改善血液流变状态的临床意义。
2.2.4 心理护理: 脑卒中患者肢体、语言不同程度受损,以及长期服降血压药物,故不同程度心理上承受压力,容易产生情绪低落、焦虑、孤独感,老年人的这种性格改变,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外界原因引起的[1]。所以应从心理需要和心理变化的方面采取一些护理措施,主动关心患者,给患者鼓励,并介绍同病室患者、同种患者康复状态,使得患者树立 治疗 信心,稳定情绪、主动配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2.2.5 饮食生活护理: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有助于减低脑卒中的复发率。一般脑卒中患者以高纤维素、低胆固醇饮食为主,定时、定量。绝对避免暴饮暴食,饮食中宜低脂、低糖、低盐,多食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适当补充钙剂等,控制体重与动物脂肪摄入,加强体育锻炼,戒烟、酒,按时作息,生活有规律。另外要避免饱食,动物实验证明少食和相对饥饿使寿命延长。吸烟是动脉斑块增厚的重要因素,还可以增加血液黏度和凝结
功能,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且戒烟2~5年后脑卒中的危险才会下降。烟酒过量及生活不规律等原因,极易造成高血压、动脉硬化,为心脑血管疾病埋下病根。
3 随访结果
3.1 指导结果对78例患者出院3个月康复指导结果显示。肢体偏瘫40例,行为自理能力恢复22例,部分恢复18例。语言功能障碍38例,恢复22例,在恢复中16例。高血压57例,血压稳定32例。高血脂38例,血脂下降22例。糖尿病28例,血糖稳定20例,42例患者坚持每周3次锻炼,其中33例每次
4 结果
以上数据表明,通过患者在院时健康护理措施和出院后社区医生3次的入户访谈及健康宣教指导,78例脑卒中患者在康复期进行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能自己掌握较丰富、系统的保健知识,不仅有助于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和护理,也促进了疾病的康复,减少了疾病复发次数,同时得到了社会的认同。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患病时间长,会出现高代谢和高分解等营养物质代谢异常,对身体能量和热量的消耗量较大,治疗期间给予充分的营养支持有助于增加患者的抵抗力,减少并发症和肠源性感染,促进患者的康复。由于费用等原因大多数患者后期会在家休养,所以家属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患者家属在患者康复期的营养健康教育手段进行指导和评价。
1诱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现象十分常见,对患者的身体状况造成较大影响,造成营养不良,影响治疗和康复,具体的影响重型颅脑患者营养状况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身体消耗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常处于昏迷状态,会出现高代谢和高分解等代谢异常,对身体能量和热量的消耗量较大,对蛋白质及营养素的需求较多,身体处于负平衡状态,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进一步威胁患者健康。
1.2病情重 重急救颅脑损伤大多是由于突发性创伤所导致的,发病具有危险、恶化快等特点。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最首要的是抢救生命,往往会因没有时间而忽略对患者的营养支持,导致患者出现相应的营养不良现象,使患者的身体状况下降,不利于治疗和恢复。
1.3正常进食障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颅脑受损,经常伴有意识障碍和吞咽困难,不能够进行正常的进食和能量摄入,会引起患者的电解质紊乱、机体脱水、矿物质和维生素的缺乏,长时间就会引起患者的蛋白质代谢障碍,导致营养不良。此外,为了防止出现脑水肿现象,会限制患者的水分输入,使患者营养水分不足,引发营养不良。
2营养不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恢复影响
营养不良造成患者的代谢异常和电解质紊乱,影响正常的治疗和恢复健康的进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患病后会处于昏迷状态,长期的负氮平衡,严重影响机体健康导致免疫力下降、蛋白倒置、低蛋白血症、多重感染等,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多器脏的衰竭和其他系统疾病,加重病残和死亡率。
3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家属的营养健康教育
3.1心理教育对患者家属进行营养健康教育,提高家属对患者的关心程度,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护理人员要向患者家属讲解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性,依据患者实际病情进行循序渐进的营养补充。巨大的医疗费用支出为经济条件不好的患者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造成患者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不宜患者的恢复,也常常使患者家属处于焦急的心理状态。针对这种状况,护理人员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选择适当的时机,对患者家属进行教育,改善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和态度,降低其不利心理情绪,提高照顾患者的技能,从而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3.2因材施教护理人员对患者家属进行的健康教育要根据不同患者的患病情况,以及患者家属的知识水平进行。对于意识比较清楚的患者和家属,要在患者出院前对其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使患者和家属正确地认识疾病的发展状况,明确患者的合理饮食,告知患者家属采取循序渐进的饮食照顾方式为患者补充营养。
3.3教育方法
3.3.1对患者家属进行相关的营养健康教育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进行。患者家属要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了解患者的营养状况,并学会定时的为患者做身体状况的评估,采取相关的营养支持措施进行营养补充,主要对患者进行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等方面进行合理补充患者的营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3.2患者家属要学会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由于药物对肠黏膜产生一定的刺激,不利于黏膜屏障的维持和恢复,而营养物质有利于黏膜的功能恢复,减少毒素和肠道细菌的移位,减少相关并发症。患者家属应结合患者的病情从少量的流食摄入开始,逐渐改为半流食、软食、普食。
3.3.3对于意识不够清醒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教会其家属进行鼻饲饮食,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营养液。对于胃肠功能障碍而有吞咽障碍的患者,可以自制饮浆。
4注意事项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同样不能忽视相关注意事项的教育,对患者补充的热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都不能过量,要在一定的健康范围之内。同时要讲究饮食卫生,对事物进行合理的烹饪,选择绿色、安全的食物,不断变换食物的种类调动患者的食欲等。
5结论
营养支持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和恢复具有相当大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对患者家属进行相关的营养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家属合理的营养实施,纠正其中存在的不良饮食习惯,避免不正确的饮食对患者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有助于帮助患者提高身体免疫力,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耐受性,维持好各项生理机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死亡率,促进患者早日获得康复。
参考文献
[1]王云.健康教育对重型颅脑患者家属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9,(04):112-116.
[2]尤小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家属的心理干预[J].中国当代医药,2011,(22):107-113.
【关键词】 残疾;家庭教育;蒙台梭利;康复;方法
教育,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目的就是帮助个人自然地发展;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目的在于使个体对社会环境做好准备。残疾儿童本来就是社会群体中的弱者,所以作为父母和社会,要重视教育,使他们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做生命的强者。
1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儿童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中生活。家庭应提供丰富、健康的环境使儿童从小就获得来自环境的各种感官刺激,促进儿童感知觉和大脑的发育。家庭环境应安全、整洁、有序、富有变化。要让孩子养成秩序感,找到物品摆放的规律。比如儿童刚开始学习走路,家长可以将一些不安全的东西收拾起来,让孩子自己探索环境。又如孩子处于涂鸦阶段,喜欢乱涂乱画,家长可以给孩子创造一块地方,让孩子自由绘画。即使他们弄得一塌糊涂也不要紧,但要告诉孩子,只可以在规定的地方自由玩耍,其他地方不行。作为父母应该在家中为孩子开辟一块属于之间的小天地。让孩子以自己的意志为主,自己去利用环境,自主选择。孩子自己选择想要做的事情,成人尊重孩子的意愿。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当孩子自己做完或完成一件作品时,告诉父母:“这是我做的!”孩子是多么的自信和自豪!
2 要教会儿童基本生活知识和技能
人要生活在社会,必须具备基本的生存条件。在婴儿时期,家长要教会孩子吃饭、喝水、走路、穿衣、说话等等。随着孩子活动能力的增强,家长还要教给孩子有关健康、卫生、安全等生活常识以及涉及自然环境与变化、周围环境与自己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比如天凉了要添加衣物,要多喝水、多吃水果对身体有好处,不容易生病。通过自身和周围熟悉的人生病等日常生活经历,多次引导逐渐积累知识。
在蒙特梭利教育活动中,手部灵巧锻炼的活动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在家为孩子准备更多手的活动。比如剪刀的灵活使用,学习剪纸等,用筷子、勺子盛汤等等。
3 锻炼和培养儿童健康的身体和心里素质
健康是父母养育孩子的重要目标。一是要有健全的身体素质。二是心里正常,知、情、意和个性心理特征协调统一,没有人格障碍;三是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能面对现实、适应环境,具备与人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前者是生理层面,后两者属于心理范畴。
身体健康是儿童发展的基础。家长要在保护儿童安全、积极预防疾病的基础上重视儿童的饮食和营养,保障膳食平衡;建立正常的生活规律和卫生习惯,安排规律的家庭生活和休息时间,让孩子养成按时进餐、学习、玩耍、休息和睡眠,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家庭卫生及公共卫生习惯,比如饭前便后洗手、饭后漱口、早晚刷牙、勤洗澡、勤换衣服、勤剪指甲等等,另外应带孩子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让孩子在游戏盒锻炼中增强体质、促进发育、提高免疫力、防御疾病。
心里健康的养成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要从小注意发展儿童正确的自我意识,要帮助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倾向,让孩子学会谦让、友爱。另外,要孩子学会利用环境和生活场景,磨练自己的意志力,进行挫折教育,从而激发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家长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毕竟孩子做事动作的协调性都需要慢慢来练习,不能因为出错或老做不好而批评孩子,从而打击孩子的自尊心,要容忍孩子的失误,放手让孩子去尝试,让孩子反复去锻炼学习,心理上增强成功的意志和信心,这样才能起到教育的结果。
4 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4.1 专心做事的习惯 让孩子从小培养专心做事的习惯,对残疾儿童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当孩子专心做某件事情时,家长可以通过谈论正在进行的活动引导孩子继续进行。另外,让孩子养成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如需在一项活动结束后再开始另一项活动,玩完玩具要收拾放回原处,看书要从头到尾一页一页翻完再看下一本。
4.2 尊重他人的行为 在家庭中首先要教会孩子尊重长辈,要顺服长辈的教育。家长要关注
生活中的细节,及时纠正,让孩子逐渐养成尊重他人行为的习惯。
4.3 学会分享 让孩子学会考虑问题时不只是从自己的感觉、观点出发。要为孩子创造分享的机会,如吃东西时让孩子做分发者,好东西互相分享。在实验幼儿园里,蒙特梭利教学法就已经涉及分享的课程。
4.4 同情和助人的行为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首先要关注孩子平时的情感和体验,要帮助孩子了解他人的处境和情感状态,引导孩子产生同情心,教会孩子一些安慰人和帮助人的技巧。可以安排一些故事讲给孩子听。
5 开发智力、培养兴趣
在家庭教育中智力的开发是在各种游戏活动中进行的。家长要带孩子接触大自然和社会,开阔眼界,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和游戏活动中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实践,发展各种感官能力,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安排有规律的阅读学习时间,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兴趣。
5.1 采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孩子学习。
5.2 通过不同形式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5.3 让孩子体验成就感。
5.4 孩子做完某件事情,给以小小的奖励。
5.5 关注孩子的兴趣点,提供适宜的帮助和支持。
6 父母共同担负起教育的责任
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家庭教育中以母亲为主的占50%,以父亲为主的占20%,平分秋色的占30%。自古“养不教,父之过”,父亲放弃教育子女的责任是极大的错误。夫妻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必须要一致,双方都主动教育子女,孩子才会感到爸爸妈妈对自己都很上心,才不敢钻空子。如果孩子缺少男性教育,孩子的性格、情感、意志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对待家庭中的残疾孩子,父母都要积极面对现实,对孩子负责。
参考文献
[1] 繆建东.家庭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聋儿家庭康复教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关键词】中风;康复;护理;健康教育
中风又名“卒中”。因起病急,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此中风名之。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在病人抢救成功后,不少病人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及语言功能障碍等后遗症。如何做好病人的康复护理,早日恢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多年临床实践,笔者认为采用以下结合护理,可取得满意效果。
1 心理调护
1.1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互为因果的,心理应激因素会引起身体的疾病,因此使患者保持心理的平衡极为重要。患者因为肢体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伴有失语的患者更感到痛苦万分,而使加之,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肢体活动和语言恢复不明显病人就会在原有恐惧、焦虑的基础上再产生孤独、消极、烦躁不安的心理,不但对康复失去信心甚至丧失了继续生存的愿望,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可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影响机体的康复,此时医护人员应针对患者的各种心理问题给予积极的疏导解释,通过热情的态度,美好的语言,优良的服务,对患者进行思想和精神上的安慰、鼓励及生活上的关心和体贴,帮助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病情,尽快适应角色,解除不良状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1.2 要争取家属的配合:病人家属对促进康复的作用不易忽视,帮助病人家属建立起正确对待病人的态度,要爱护、尊重、关心、体贴病人,正确对待患者的病情,配合医护人员积极治疗和护理。
2 护理
病人的以良肢位保持及定时变换为主:良肢位是从治疗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所设计的仰卧位、患侧卧位、健侧卧位姿势,对抑制痉挛模式、预防肩关节半脱位、早期诱发离运动等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对于昏迷时间较长、瘫痪较重或清醒后长期卧床不动者,还要定时为病人翻身,按摩受压部位,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无渣屑,防止皮肤损伤,减少摩擦,防止褥疮发生。
3 肢体活动
3.1 被动运动:为了提高患者康复治疗的效果,训练最好在急性期过后尽早开始。由护理人员或康复师进行,应根据病人轻重制证相应的训练计划进行功能锻炼,以行气活血,养筋健胃,减少致残率,尽快恢复肢体功能。宜从小幅度开始逐渐加大活动范围,可按每个关节正常活动作屈、伸、收、展及旋转性动作,每个动作每次重复3~5遍,每日2次,先做健侧,后做患侧。上肢由指-腕-肘-肩,下肢由趾-踝-膝-髋。动作要缓慢、柔和、有节律,方法要正确,每个关节各轴位运动都要做到。尤其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方向的动作,以充分牵伸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软组织。对伴有疼痛的关节训练等应进行中药熏洗等护理治疗,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关节粘连。
3.2 功能锻炼:鼓励病人自己用健肢帮助患肢作被动运动,以及适当的活动健侧肢体,然后逐渐过渡到床上坐起,扶床站立,贴墙站立,搀扶行走,扶杖站立,持杖行走甚至独立行走。锻炼应根据病情和体力,时间可逐渐增加,动作要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同时还可与按摩、推拿、针灸、理疗相结合。对功能障碍较轻者,要督促指导他们进行太极拳、气功、门球、健身操、捡豆子、拨算珠等锻炼。锻炼时若出现任何不适,如头晕、心悸、气短、出汗,应停止锻炼。还应注意安全,防止摔伤等意外发生。
4 语言训练
语言恢复往往比肢体功能恢复更为缓慢,而且不少患者发病后智力减退,理解和掌握发音要领较慢,因此训练要非常有耐心,原则上先练唇喉音,后练舌齿音、卷舌音,由简到繁,反复练习,坚持不懈。可先数一、二、三等数字,进而为短词、短句,再进展到较长、较复杂的句子。直到能自由交谈,利用图片、字卡、实物等强化病人记忆,早期还可利用抄写、自发书写、默写等方法加强病人的语言、记忆功能,要求病人多谈,大声地读,以刺激记忆。
5 饮食指导
中风病与过食肥甘原味,体质肥胖关系密切,故中风患者宜吃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并保证每日足够的摄入量,维持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手间・阴阳应象大论》曰:“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入量不足或难以消化,久之则脾失健运,气血不足,经脉失于濡养,加重肢体的瘫痪,不利疾病恢复。中风患者可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如芹菜、绿豆、菠菜、冬瓜、黄瓜、大白菜、丝瓜、海带、苹果、西瓜、大米粥及豆制品。应少食或不食动物内脏、蛋黄、松花蛋、油炸、腌制食品,每日胆固醇的摄入量不应超过300mg,每日食盐量应控制在9g以下,高血压应控制在5g以下。每日进食应有节制,每餐不易过饱,7~8成即可,可少食多餐,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更要严格控制饮食,勿擅自进食,饥饿时可以蔬菜充饥。中风患者还应戒烟酒,每日饮水量2500ml以上。总的来说,中风患者饮食应遵循低盐、低胆固醇的高蛋白、高维生素以及适量微量元素的原则,以降低血脂,调和气血,健脾化湿,减少发病。
6 起居指导
宁宁,男,13 岁,体弱多病,智力低下,伴有多动,且无语言。据爸爸介绍,在他三岁时偶有少许语言,后来就逐步丧失了语言能力,之前无入学经历,从小随父母亲,家庭比较困难,主要问题行为表现为注意力分散、情绪易怒、有轻微攻击行为、我行我素。
【案例分析】
通过与宁宁互动,我发现他注意力极为分散,可以不停的在教室走动,特别喜欢去抱住其他同学,尤其爱管闲事,跟班级里面的唐宝宝是宿敌,几乎天天打架。他脾气固执,也不听别人的劝解不喜欢吃零食,但喜欢随意拿别人的东西,而且由于体弱比较懒散,总喜欢靠在别人身上,去拥抱别人。
在学习上,他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但不理解上课内容,不会用笔、尺子等学习用具,随意性比较强。课上,也无法做到全神贯注地听讲, 经常会走神、走动,甚至骚扰其他同学上课。
在生活中,他基本能自理,比如简单的梳洗、整理衣物,课间自己上厕所等,但不会专注于一件事情,常常丢三落四。母亲非常溺爱孩子,特别不能看见孩子流眼泪,一味地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父亲期望他各方面能做到和正常孩子一样,严格对待孩子一切事情。
【案例追踪】
通过对孩子这几年在学校的表现和对孩子家庭的情况的了解,我认为孩子认知水平较低,问题主要存在于语言表达、注意力分散和生活、行为习惯等方面。
孩子没有语言表达是因为大人没有给他说话的机会,整日苦于生活无暇顾及与孩子多沟通交流,多动症状导致孩子从来没有参与过集体生活,更是与社会实践脱轨,完全沉静在不受控制中,没有特定生活场景与语感情境刺激孩子语言系统。
注意力分散是由于孩子天生表现为易激惹、冲动、破坏物品、踢打袭击他人,以发泄自己的情绪。他们的攻击行为往往找不出明显原因,行为发生突然,常带有破坏性。由于孩子的特殊原因,造成孩子和同龄孩子接触少,因此,当孩子来到学校生活时,经常和其他孩子发生矛盾。如随意撕坏老师和同学们的课本,右手使劲拍打教师的课桌椅,用力推脑瘫的孩子下楼梯,管制其他自闭学生的日常行动……而且当他意识到自己做错事时,他会用拥抱和求表扬来解决问题,认为这样做,凡事都可以解决。
因此,这是一个典型的注意力极度分散,认知能力水平明显不足,身体协调性偏差,还明显属于多动症严重的中度智障孩童的案例。
【案例问题解决】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孩子应该“在戏剧实践中学习”,运用戏剧的元素设计各种体验渗透到教育中。根据宁宁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教育戏剧为突破口,通过想象与扮演的方式有意识地强化宁宁听、说、读、看、唱、演、奏、玩的能力,让身边的每一个地方都成为一个小小"舞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小小"演员"。通过角色扮演、虚拟情境等戏剧方式,让孩子们在其中学会自信,坚定走好人生每一步;学会控制,独立思考,以更好的状态应对人生每一个挑战。
(一)家校共建,利用戏剧性游戏来加强注意力。
1 、家庭教育为先导,制定详细的作息计划。宁宁睡眠不是很好,所以他的爸爸妈妈也非常痛苦,很多时候也很无奈。当我发现宁宁喜欢一些游戏活动后,我就专门设计了一个听“声”入睡的游戏,我的游戏剧本是《天黑了,宝贝要睡觉了》,我会告知家长在玩游戏时要遵守规则,首先,制定角色分配,引导孩子成为睡眠宝宝,逐步带入他到游戏情境中;其次,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听到海浪声或者睡觉的提醒,就要马上躺下闭上眼睛,播放固定的音乐进行现场情景模拟表演;最后一定要关闭周围灯光,尽量不说话,也可轻轻抚摸孩子的后背助于他放松身体,播放舒缓的助于入眠的音乐,陪伴孩子一起进入睡眠模式,每次我都会把课堂教学的内容与跟家长分享,让家长在家继续陪伴孩子学习。
2 、学校教育为辅助,利用音乐游戏来加强注意力。宁宁好动,所以在课堂中我会根据教育戏剧的课程内容,设计很多感觉游戏,如在《小老鼠打电话》这节课中,一开始,我会告诉他宁宁一个人在家好孤单,很想有小朋友的陪伴,可是宁宁想打电话邀请好朋友来家里,这时,我就会带着宁宁去感受,我们会学着小老鼠的动作轻走过准备好的平衡木去拿手机,然后拨打简单的号码,1 个数字—3 个亲情短号逐步递增;我们也会踩着滑板车去教室的另一端拿起座机打电话;我们还拿着自制的电话传声筒邀请小伙伴一起来玩电话游戏;我们还可以聆听打电话的歌曲,当有拨打号码的音乐歌词出现时赶紧拿起手机进行现场连线;我们还可以去模拟火灾现场拨打119 、模拟受伤场景拨打120 、模拟坏人现场拨打110 ·····,我也会利用不同的手机铃声刺激宁宁主动接听电话,让宁宁理解电话可以邀请别人,同时被邀请,后来导致一段时间内,他一看到我就把手放在耳朵旁边扮演跟我打电话。
3 、社会教育为实践,利用认知行为来加强注意力。宁宁认知水平还不错,在学校新功能室投入使用前,我就提前做好了进入新环境的布置工作,我把唱游与律动室的所有乐器都整理归类放到小房间,一切干扰物都做好了清空;我还专门购买了一个瑜伽钵,只要我敲响钵的声音,宁宁就会面对面对着我;宁宁也很爱别人去表扬他,每当我们竖起大拇指的时候,他也会举着他的大拇指对着我和其他同学,笑得可开心了。有一次,我在上音乐课《洗手擦脸》的时候,准备了水盆、毛巾、清水,我请宁宁与我一起进行物品的辨认,一开始,他很混乱,对我的指令很排斥,喜欢自己玩水。我留时间给他玩,另一边,我播放一个规范的洗手擦脸视频,还用课件把步骤一一分解开来。我自己也进行动作的练习与巩固。过了一会儿,我叫他帮我,我说:“宁宁,老师手脏了,可以帮我洗洗吗?”,他特别热情的跑过来,抓着我的手用他手中的毛巾一顿乱擦,我的衣服全是水,他虽然不知道怎么擦手,但他知道用湿毛巾帮我擦,后来,听他爸爸说,在家也帮忙感谢小家务,虽然很多时候帮倒忙,但是他经过不断练习逐渐认识更多的生活中的物品,还记得来回路上的见闻。
(二)改善教学环境,利用感官体验刺激来激发语言能力。
余秋雨老先生说“戏剧是学习语言最好的方式和手段。孩子们在真实的语言交流场景中以戏剧角色的身份去听和说,这尤其符合儿童学习发展的需要”。“戏剧教育”以其直观形象,深受儿童所喜爱,戏剧语言形象化、直观化的特性有利于儿童对语言的理解,有利于对语言的记忆,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宁宁从小语言就缺失,在学校的前三年没有说过一句话,有医院还判定他为自闭症,有一天,我在排练节目《小星星》时,这节课是一年级的内容,但是我做了很好的课件就用到兴趣课上了,我准备了发光的水鼓,关闭了灯光,找到了闪闪的星星,还用手电筒的光去追闪烁的小彩灯,同学们都很积极配合,当时,我嘴里冒出一句“星星在哪里呢?”,宁宁马上回答:“星星在这里”,还用手指着头顶上的白墙,眼睛看着闪闪的灯光。当时的我真的高兴地飞起来。从来没说话的孩子突然冒出五个字的发音,即使含糊不清,但是他能够说出来就是进步,所以针对宁宁的特殊性,我把小组课、团体课、集体课融入到宁宁训练计划中,特别是艺术社团声乐课作为重点课程,同时邀请他爸爸参与其中,反复训练,排练节目,宁宁也很享受上课的过程。
1 、“一对一”帮扶,共同学习。
这个“一对一”帮扶指的是固定生活搭档,由于宁宁很喜欢控制别人,特别是那种无语言不反抗任他摆弄的同学,每天都是抱着他,摸着他,牵着他,有时候还一起躺着,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就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它,教他用正确行为对待同学,首先,要向老师同学问好,所以我第一次上课就教他“你好歌”和“点名歌”,刚开始他没有语言,我点名时就让他用手替代,后来我点他的小伙伴名字时,他也会举起自己的小手,这时我就拉起同学的手举起来,在他面前演示几遍,后来,他也拉起程度差的同学手举起来;整整三年时间,我用了很多种语言训练方法来引导他。他开始一个字一个字的说出来了。从“到、我、好、在、你、师····”他终于能发单个字音了。虽然现在有时候他还是会去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去关心别人,但是已经进步特别大了,他会帮所有的同学们拿书包、会拿水杯给大家喝水、会分享美食给老师、还会跟大家一起玩游戏,我把他的小搭档换了2 个,他就算帮助了第2 个还是会重新帮助第1 个同学,他的小搭档也跟着他的步伐前行者。
2 、“一比一”对立,共同竞争。
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宁宁来到学校后就碰到了个他自认为很讨厌的对头。有个唐宝宝也是很热心的,经常帮助老师和同学,这个唐宝能力很强,尤其是打扫卫生方面。但是宁宁对打扫卫生简直是一窍不通,每次只要唐宝干什么,宁宁就想去做什么,两人经常打架,很多老师都投诉,家长也是众说纷纭。知道这件事后,我注意观察了他两周。我发现宁宁不喜欢唐宝宝管别人、有时候其他同学不遵守规则,唐宝会主动去帮助同学,但是宁宁觉得这个是他的事情,他想去帮助他们,他觉得唐宝抢了他的工作。而且每次唐宝帮助他人老师都会进行口头或者强化物的奖励,宁宁就更是看不惯唐宝了。后来导致情况严重到只要唐宝来学校节节课都会打架和争吵。宁宁还用殴打同学、摔坏桌椅、用力敲门等动作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我苦思了很久,发现了一个他们两共有的一个特征,就是都没有语言,唐宝也是认知好无语言,所以我就把他们归为语言小分队的小对手。每当要学习新的知识和歌曲时,我都会首先邀请他们两个来进行曲名的学习。从刚开始单音字到现在三个字基本不成问题,唐宝也从单音字逐渐变成三个四个字词语,但唐宝说话有停顿,而宁宁就会连贯说出来,现在宁宁还经常跟我说,“师,我好热啊”、“师,我好冷啊”“师,我好饿啊”等等句子,现在他们两个偶尔会因为分工问题有些争执,但是他们学会了一起去承担,不会用打架去处理,也不会用损坏公物去对待。
3 、“队与队”合作,共同进步。
宁宁特别喜欢集体课,在声乐兴趣课中,每次课前的发声练习是他的最爱,站姿、口舌操学习都很认真,我们排练时间是1 个小时,涉及低年级至高中各班同学,宁宁很疼爱低年级的小朋友,会常说他们“好可爱哦”,还认识兴趣班的所有同学,有舞蹈队、朗诵队、器乐队,宁宁是合唱队的队员,现在的他只要有节目排练课都会准时参加,很多时候他就算没参加演出,但他都会给我们各小分队的同学们呐喊助威,他们小分队成员会主动交流 。我们启智部的小分队收获了很多荣誉。排练了音乐剧《我们都一样》获省启智奖;器乐队《月光下的凤尾竹》获省比赛银奖;还有感恩类节目《羊羔跪乳》、《有你才有温暖的家》等,自强自立类节目《堂堂正正一辈子》、《中国人》等;经典诵读类节目《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文艺节目《醒狮》、《湛江味》等,爱国类节目《我和我的祖国》、《祖国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爱校类节目《用温情点燃心灵之光》;爱党类节目《学习雷锋好榜样》、《不忘初心》等等,得到了校内外一致好评,我们的孩子们也获得了对外合作交流的机会,受到了社会大众的理解与尊重,启智部艺术团的节目质量更是得到了高度的赞赏,宁宁做为艺术团的一份子将继续与大家携手前进。
(三)情感升华,利用戏剧故事健全学生人格教育[1]。
1 、中国传统儿童戏剧,培养学生高尚品德。我国地大物博,几千年文明历史古国,流传了很多文化瑰宝,尤其是文艺作品更是数不胜数。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以传统文化为导向开展工作。如宁宁喜欢抢小朋友的玩具,有一次回家的路上,他直接跑去超市抢东西吃;有时候他还直接去跑到别人家抓别人家小孩打;大家都嫌弃他,骂他。知道这个事情后,我在教学时选取了很多中国礼仪的戏剧故事和他一起欣赏学习。如《孔融让梨》《好孩子有礼貌》《好朋友握握手》《西游记》《龟兔赛跑》等,我还会把视频里的故事带到舞台上去表演,一次,我假装不小心摔跤了,宁宁一下子跑过来拉起我,虽然他不懂得怎么去拉被人,但是他直接就跑过来说“起、起、起”,还有一次,我上课时假装哭了,宁宁马上拿起纸巾过来帮我擦眼睛;有时候,宁宁摔烂我的凳子,我就会用眼睛直直盯着他,他也会说:我错了,我错了。很多时候孩子都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或许哪一天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惊喜。
2 、传统儿童短动画视频,每个孩子都喜欢观看动画视频,我也会给宁宁选一些视频来观看。刺激宁宁的感官,但是我发现他之前对很多动画片都不感兴趣,他只喜欢简短的小视频,里面必须有一些戏剧情节对撞的内容,所以,他最喜欢看《熊出没》,一次,公开课上,我上课的主题是《森林小卫士》,当PPT图片展示狂风暴雨页面时,宁宁就说“怕怕,怕怕”,后来看到光头强的图片后就说“坏人,坏人”,我问他喜欢光头强吗?他就傻笑,我继续问他光头强好吗?他就摇头。我会把我的课堂内容与传统文化故事相结合。在《小老鼠上灯台》课堂中,我会把动画视频剪辑成每小段,分步骤来进行解说与学唱,宁宁最喜欢演猫了,每次一到猫叫声出来时,他马上就从门缝里钻出来吓唬小老鼠们,还学猫叫。我也会改编歌词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在唱游与律动课中渗透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及对社会适应能力的教学方法,在《落叶》这堂课中,我会叫学生数数练习,通过小视频展示落叶的飘落过程,带领孩子玩风吹落叶的游戏。我还会给宁宁展示《校园礼仪歌》,教他懂文明,讲礼貌,尊重校园文化。
【案例实效】
经过三年的跟踪与记录,宁宁现在学会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还会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他的注意力也相对集中了很多,以前一节课不停跑搞破坏,现在能认真上完一整节课;有时候还能反复演绎喜欢的角色十几分钟不停;同时,他的生活习惯与言行举止也改善很多,会主动打招呼,还会说谢谢;会牵着脑瘫同学下楼梯;回家主动做家务;帮老师拿教具;会跟唐宝宝玩游戏;会跟着蒙氏线做活动;会跟着音乐唱读歌词,还会玩简单的奥尔夫乐器;还能进行简单的律动表演等等,看着他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们所有关心爱护他的人都为他感到高兴与自傲。
【案例反思】
宁宁的例子启示我们,教育戏剧[2]能让智障孩童在快乐中成长,除了能促进智障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外,还能训练智障孩童的表现力、创造力,又能让智障孩童自主体验到与别人合作的愉悦感。教育戏剧注重引导智障孩童有效地发挥模仿力,有利于让智障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开放学生的潜能,启迪学生的灵性。教育戏剧的有效运用,能够有效地培养智障孩童感悟生活、理解生活、热爱生活的能力,能够有效地促进智障孩童知、情、意的发展,有利于启迪智障去追寻真、善、美相融合的人生境界,使智障学生在认知道德诸方面的潜在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教育戏剧能全面提升智障孩童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伯苓《德智体三育并进而不偏废》中言:“教育一事非独学生读书习字而已,尤要在造成完全人格,三育并进而不偏废。”见崔国良编《张伯苓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第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