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时间:2023-05-29 18:03: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第1篇

关键词:反思;新课程;信息技术

反思(reflection)是教授者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评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升教授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反思性的教学实践是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又称反思性实践,“它是一种思考经验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做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

反思教学实践不仅要求教师从教育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或评判自己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求教师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其不良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美国大教育家布鲁巴赫等人从时间发生的角度去认识反思性教学,他们认为反思性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的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现笔者以自己施教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整体美化》为例,就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和调节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一、实践前的反思――对备课的反思,于实践前有备无患,谋定而后动?

此种反思是用以前教学实践的反思应用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让反思成果成为一种实践应用。以往我们较多关注的是教学后的反思,极容易忽略对所备课的反思。对备课进行反思,是教师用以前教学实践的反思,对自己所备的课再次查缺补漏、汲取和内化。

1.备课后应反思有否充分吸取了前面相关内容的课后反思

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能否顺利的消化和吸收,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关键取决于学生的审美理念,本节课可以理解为几个新知识点的学习和前面知识的巩固应用,在前面课堂中我反思学生实践不够,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放在首位。实际上,技能训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熟能生巧。再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注重知识点的掌握,而忽略了对作品“美”的呈现。所以本节课通过课前反思,在实际上课中我先以多媒体为展示平台,让学生先欣赏几份比较优秀的作品,培养学生感受美、追求美,采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学生探讨实践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教学思路

2.课后应反思有否准确分析和把握教学目标,使所备课能依照教学目标为根本出发点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存在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目标;二技能目标;三是情感目标。在不同的课中,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是有很大差异的,准确认识和把握这三个目标是备课反思的一个重点。

如在上《整体美化》前,我分析和反思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了解美化多页文档的基本方法,了解“艺术型”页面边框基本效果及其设置方法,了解节的概念及其作用,了解页眉和页脚的作用和设置的效果。

②技能目标:掌握设置“艺术型”页面边框的基本方法,掌握设置页眉和页脚的基本方法,进一步熟练运用前面已经介绍的文字修饰、段落设置、图片插入及设置、文本框的插入及设置等方法对文档进行美化

③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处风格;同时培养学生感受美、追求美,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3.备课后应反思如何因材施教

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应该根据具体的不同特点来设计教学策略。参考以往的老备课本我在备课时设计了第一个教学策略。

对于第一种学习策略的设计,我在反思中发现,引入的思维比较平坦,上一个学年我任教的班级基础普遍比较好,学生能够很快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且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但现在班级学生的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并贴近全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对新事物的求知欲。上述设计会使学生思维活跃度不够,不利于学生整体体验和感知。

于是我在反思后设计了第二个教学策略的方案。

学生对生活中实例内容有一种新鲜感,动手了解其中内容的欲望比较强。因此,从中选取相关的内容,创新情境非常方便,而且效果好,所以我主要创设了“上海世博会”这个教学情境,并贯穿课堂始终;再者选取两种类型的多份已经完成好的作品,能让学生对比,初步让学生形成运用“艺术型”页面边框和页眉、页脚可以美化作品的概念,陶冶“美”的情操,也能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习策略得到优化。

二、实践中反思――教师在行为过程中对自己的表现、想法、做法进行反思

学习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的知识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不断交互过程中获得的。课堂中反思是最难的,一个经验不足的的教师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完成一堂课教材内容,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有时会自我陶醉,所谓的课堂反思是根据所上课的实际过程,及时调正进度和教学方式。

1.课堂中的反思是对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的反思,从自我讲解中反思思考问题的方法,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提出具有反思性的见解,使教师更好地起到主导作用

课堂中的反思是教学互动中对自身学习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的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反思性学习的目的也不仅仅为了回顾过去或培养原认知意识,更重要的通过反思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探究性、研究性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如在本课中有这样一个活动设计――观察两份不同类型的word作品(一件采用了“艺术型”页面边框和页眉、页脚,一件没有,其余均相同)。在课上我首先让学生观察两份不同类型的word作品,感受本次课题活动的要点。思考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一堂课中的教学亮点,是教学智慧的结晶,蕴含着许多教学理念,体现着教师教学的功底。如果能及时、准确的记录下来并进行反思,是一种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对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并为以后的教学开展是很有意义的。经常反思课堂亮点,把亮点积累起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把亮点更好地加以运用,以更优化的教学模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是“节”的设置,“节”的概念对于很多老师来说也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更不用说是学生了,如何引出这个难点呢?为了让有多个页面的作品呈现出多样性在实际中可能需要设置不同的“艺术型”页面边框,从而引出难点“节”。我通过演示操作提醒学生注意“本节”,然后讲解什么是“节”,它跟语文课文中的节不一样,在Word中是一个特殊的符号,起分隔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节”,我展示保鲜袋,比喻可以把整份杂志看成保鲜袋,每个袋子就相当于是一个页面,设置节就相当于在下一个袋子开始处做上记号,有了这个记号,就把整筒保鲜袋分成了2部分、3部分……用“保鲜袋上的划线”来比喻“节”,巧用形象实例,轻松突破难点。用保鲜袋,生动形象地让学生理解“节”的概念,分而不断,似连非连,既巧又妙。

3.通过上述的全面回顾、反思,找到实际与预设的差距,最后进行必要归纳权衡对原预设修改完善、取长补短、锦上添花,使课堂教学步入高效循环之路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反思摸索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讲解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的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权衡,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取长补短、锦上添花,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意境和高度。

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研究者,在实施课程的进程中,教师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质疑是人的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教师要真正看清自己所经历过的教学过程则需要不断质疑才会有新的发现。要经常反思:“这样做对吗?”“这样设计合理吗?”“情境的创设有效吗?”等,有质疑才会有发现,有发现才会有努力,有努力才会有发展。质疑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只有具有质疑的精神,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师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而使自己成为学者型的教师的过程。如果我们能注重反思、善于反思,勤于反思,不断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随时依据新的教学标准做出适时调整,一定能促使自己快速的成长起来,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更加适合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问题 问题解决 信息技术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b)-0023-01

近几年来,随着问题解决教学、基于问题的学习等围绕“问题解决”这一核心概念而产生的教与学模式的发展和推广,教师的问题观以及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行为已经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和认同。然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校和教师虽然对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持一种开放和接纳的态度,但是对基于问题的教学理念认识仍然比较肤浅,对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模式的采纳仍停留在表面的效仿阶段,并没有从观念上、行动上真正理解和接受这种教学模式。这样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想了解真实的状况,找出原因所在,通过教学实践对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反思,才能进行有效地教育教学改革。

1 质疑能力的培养

宋代的哲学家、教育家张载曾经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1]具体来说,实施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以下几个步骤是非常必要的。1)设疑的问题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事关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的成败。问题设计得好,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使课堂气氛更活跃。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运用自己的脑髓,放出眼光,自己去读,去思,去辨;其次,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3)给学生质疑的时间,放开让学生“说”。 4)质疑传统经验。让学生质疑教师的教法,让学生质疑自己的分析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质疑自己的分析问题的结果,让学生质疑自己的对文章的理解等等。

2 合作能力的培养

主要存在的问题:1)小组成员人数太多;2)小组成员搭配力量不均衡;3)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有限;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1)小组成员人数不可太多,应控制在3-4人;2)小组成员应当强、弱均衡搭配,每组应配一名对问题了解较深的人当小组长,在讨论过程中作一定的指导;3)小组内分工明确,责任到位.

这一阶段是几个步骤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主要看本阶段学生的掌握情况。但并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也不是机械地回答所设问题。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出示检测题,检查同学们的自学情况,当然这部分题目和第一部分所提出的问题会有所不同,第一部分主要涉及的是各个知识点,题型主要为问答题的形式,而这部分的习题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为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提问形式也可以多样化,点名、抡答、推荐、小组间竞赛、对抗赛等多种形式。

3 教师要学会提问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设置问题,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抓住知识的疑难点设置问题,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让学生“敢问”“会问”善于“发问”,学生自己经过深思后,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这时要求教师一定要做到:

(1)备课吃透教材。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学习、认知、心理等方面的特点,精心选择探究内容。对重点、难点内容要设计好教学起点和解决方案,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在自学中会提出哪些问题。如何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和不同难度问题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便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备课时还要注重各教学环节的设计,明确各教学环节间逻辑关系,确立每个环节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2)采用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法组织课堂教学原则上对不同层次知识基础的学生确立不同的目标。对每个层次学生具体要求都应随时公布,让学生了解全部层次的要求.

(3)反馈评价。指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情况的反馈与评价。有关研究证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学生的回答或作业情况给予积极的鼓励性评价,将比单纯的批评或否定性评价更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不少教师问题设置的对象是一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表面上看,问题能很快得到解决,教学效果也显得较好;实际上则是学业成绩优良的学生解决了问题,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得到了发展,而绝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差生则处于被动地位,他们很少能有机会回答高水平的、来自于生活实践的结构不良问题,因而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这既违背了所有学生都应全面发展的思想,也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积极地鼓励、引导他们,重新审视他们认为正确的东西,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错误,这比把正确的方法简单地告诉学生,让其盲目遵从更具教育意义。

4 师生关系的转变

从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传道、授业、解感”很大程度上仍是金科玉律:先生先知,学科权威。这确实很难让老师“走下神坛”,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但事实上个体素质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个体本身能动的发展。故“问题式”教学中三个主要环节:1)提出问题,设置问题情景。这时教师是指导者;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这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此时,学生心理处于“愤、悱”临界区,破坏与创造将随之而生,教师若能作为一个参与者,促进者,适时点拨,无异于画龙点睛,这也是“问题式”教学法实施成败的关键;3)归纳总结:教师是指导者,应对已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方案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定性,同时给予肯定或补充并不失时机提出新问题,为新知识埋下伏笔[2]。

“问题式”教学法实施中切忌两种失误:其一教师自问自答,其二学生有问不答。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在问题设计上过度强调教材与教师的主体意识,故,在设问上缺乏合理性、脱离生活,也忽略了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问题的原则,势必造成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仍停留在知识的“灌输”上。

因此,在实施“问题式”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彻底改变传统的师生观。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指导,设计合理的问题情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参考文献

[1] 严矢红.医学教育探索2007年第6卷第9期理论研究.

[2] 唐琴谈新课改理念下“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的应用教育技术导刊,2006,(4).

[3] 周久王.教材与教法.试论有效实施“问题拓展式”教学的策略第27卷第9期2006年.

第3篇

如何打造一堂成功的小学信息技术公开课,笔者将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先是“排除万难”,即剖析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困难所在及解决方案;而后“厚积薄发”,即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上,轻松上好一堂成功的信息技术公开课。

一、排除万难,让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

(一)让学生重视信息技术课

首先,由于家长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该学科的看法。不少家长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常出现直接或间接弱化信息技术学科重要性的现象,以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降低了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在与不少学生交谈中,笔者听到了诸多类似“语数老师的课一定要认真听,作业要及时完成,其他学科的无所谓”、“会打电脑就可以了,不要花太多时间”、“信息技术课就应该是玩的课,放松的课”等表述。多数学生在家长的引导下,只知道要注重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学习,却不思考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针对家长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误解,笔者借助各种机会向家长宣传学习信息技术的必要性。例如:在近两年的六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存在打字的困难,可想而知,这些学生平时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微乎其微。而对计算机操作一无所知的学生,相比其他学生,在完成课堂操作任务时,显得尤为吃力。笔者在辅导这部分学生时,一般先让其明白自己缺乏操作经验的问题所在,并通过学生让家长明白平时加强计算机操作和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性。

其次,班科任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态度,也是影响学生对该学科看法的重要因素。班科任教师若注重信息技术课,则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较浓厚;反之,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将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

针对这一因素,笔者根据出现的课堂情况,与该班级的班主任进行交谈,找出问题所在,并改变班主任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认识,继而使学生重视信息技术课。

此外,在平时的课堂中,笔者借助各种机会向学生讲解信息技术的学科性质和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意义,通过言传身教逐步地让学生从观念上改变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偏见。

(二)让信息技术课稳定开展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发现信息技术课能够稳定开展的班级,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高,知识连续性强,课堂秩序较稳定。根据教学计划,每个班级每周开设一节信息技术课。毋庸置疑,较之语数教师,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少,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较迟缓,甚至十分困难,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是课堂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然而,部分班级连每周一节的信息技术课也常常得不到保障,造成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管理方面的诸多困难,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1.学校因素

由于大多数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学科不重视,信息技术教师常被要求完成其他一些事务而被迫停课,例如:学校资料的数据录入与整理、功能室的管理与维护、辅助主课教师开好优质课等,直接干扰了相关班级的教学进度。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坚持以教学为重,多番与相关领导交流,尽量在课堂以外的时间里,协助学校完成各项任务。

2.班级因素

班级科任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的“任意处置”,对信息技术教学进度的影响甚大。班科任教师常常利用信息技术课进行自身任教学科的教学、考试、讲评、练习,或是用来班级秩序整顿、活动排练等。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会及时与班科任教师交流,强调信息技术课不能稳定开展对课程和学生学习的影响,以期与班科任教师达成共识。

(三)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教师的关爱

信息技术课堂中,不光要有知识的迁移,更要有爱的教育,德育的渗透。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课余时间,笔者都努力走进学生,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耐心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在学习和生活上关爱学生。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能增强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渴望,使学生用心上好每一堂信息技术课。

二、厚积薄发,认真上好信息技术公开课

待信息技术常态课稳定且有序地开展一段时间后,笔者便开始逐步制定信息技术公开课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

(一)课前精心准备,有备无患

首先,确定公开课课题,尽量选择比较容易驾驭的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特点,制定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案。

其次,确定授课班级。由于不同班级的课堂情况各异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班级的信息技术课能够不受干扰且顺利开展,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强,作业的完成率和优秀率较高。还有一些班级的信息技术课常常有被挪用的情况,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亦失去了学科的概念,只当是偶尔的放松课,课堂情况可想而知。而公开课在某种程度上,常被视作示范课、交流课、培训课,因此,授课对象的课堂表现不能被轻视。

第三,重视“磨课”的必要性。在制定好公开课教案和确定好授课班级之后,即便是成竹在胸,也不可不经过试讲而贸然开展公开课。例如:曾在一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认为稳操胜券的情况下,抱着想当然的心态,将制定好的公开课教案在没有经过试讲和反复推敲的情况下,直接用于正式公开课的教学。尽管选择了年级中信息技术课开展得最好的班级,但由于突发的课堂情况,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导致公开课的失败。所以,在正式开课前,一定要经过“磨课”,以便事先预备好应对课堂突况的有效解决方案,从而保障一堂公开课的成功开展。

(二)课上师生互动,相辅相成

公开课基于常态课,而又高于常态课。听课的专家评委、同行教师等对公开课中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要求都比较严格。且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下,大多数听课者倾向于以“学生的学”、“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师生互动的频度及有效性”作为一堂成功公开课的标准。其实,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不应只是在公开课中被强调,更应该自然地融入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课堂中,常常会与学生说:“教案再完美,教师讲课讲得再好,你们不听,这一堂课就是 失败的。一堂课,不能只有教师的教,更要有你们的学,我与你们一同参与,互相配合。我乐教,你们乐学,这才是课堂的意义。”

(三)课后及时反思,扬长补短

下课铃声响起,并不意味着一堂公开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授的过程,而课后反思则是对教学实践再思考、再探讨的过程。教学反思是必要的,且要及时。在对教学实践过程记忆犹新时,执教者应及时详细地分析课堂中师生活动、教学环节、学情和影响因素等,准确归纳出该堂课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公开课不同于常态课,不单只有执教者一人的反思,大多是由一个评课小组进行认真、严谨地评价。笔者在实施公开课教学后,同评课小组一同剖析教学过程中的细节,探讨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做到扬长补短。教学反思和评课,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也有利于教学技能的不断创新,为下一堂更精彩的公开课奠定基础。

三、小结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笔者一直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钻研,不断提高教学技能,积累经验,并且坚持不懈。优质的公开课不只是其他学科,特别是语数学科的“专利”,信息技术公开课也同样可以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第4篇

信息时代的发展也使其在教育教学的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力培养的重要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通过高效的教学手段就能将学生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微课教学方式的理论加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一、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的特征及应用设计原则

1.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的特征。当前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其应用微课的教学方式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的实际质量,并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当中的应用有着鲜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学习的形式向着微型化的方向发展,学习的内容在这一形式下就相对较小,基本是单向的主题,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也不长,基本是在五分钟到八分钟左右,比较符合小学生的精神集中规律,所以在学习的效率上就能由此而得到提升。通过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微课教学模式进行应用,其在学习技术的现代化特征上也有着重要的体现,由于微课程最为突出的就是微视频,是在简单的文字图片以及音乐等内容形式下进行创造的学习平台,在不断的发展中通过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进行微课学习也能够成为主要学习方式,所以能够将现代化的特征得以充分体现。再者就是微课学习的应用多样化特征以及学习主题的聚焦化特征。

2.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设计原则。将微课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当中进行应用要能遵循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将其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主要就是要能掌握时间简短的原则在应用中得以充分体现。要能和小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认知特点等得到充分结合,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多是在五分钟左右,而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会相应的增长在十分钟左右。故此对微课教学进行应用过程中要结合实际进行时间设计,把握好所要传授的内容,避免复杂化。另外就是要在微课切入正题的时间上能迅速,内容要短小精悍,形式类型要能体现出多样化,只有将这些相应的原则得以遵守才能将教学的效率得以最大化的呈现。

二、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1.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方法。将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当中进行应用,要能按照相应的方法来实施,要能结合知识的类型特点来进行设计微课,信息技术课堂知识主要分为程序性知识以及陈述性知识等。程序性知识微课主要是对计算机的操作技能进行掌握,要能为学生留出实践的时间,这一过程中要能够将概念理解得以深化,并在此基础上对技能的提升得以强化。所以这就要求微课的操作内容必须是简单易懂的,比较容易适合学生进行模仿,例如:对指法的练习过程中,针对基准键的联系通过微课进行应用之后,要能够留出几秒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对基准键位加以校对,然后将手指移开再次进行练习,从而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就能让学生得到反思并熟练的掌握基准建的指法。

2.强化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对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将微课在其中进行应用要能和其他的学科相结合,这样才能使知识面和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有效的加强。老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微课教学的设计要和这一单元以及具体的内容加以设计,并要能够分析这一内容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性,从而将其得到有机的融合,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能够对小学生的整体发展重视,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微课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对小学信息技术中应用微课对主题为玩“纸牌”游戏的内容进行讲述中,要能将活动作为驱动得以强调,并将微课作为重要的支撑来开展。首先要能够依照活动的主题开展活动,老师在这一过程中要能够将微课的作用得以充分应用,将纸牌游戏的操作方法通过微视频的方式进行展示,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视频的学习形成一个印象,然后老师引导着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将程序管理器窗口中的游戏组图标进行双击然后打开游戏组窗口,再进行双击纸牌程序的图标,这样就打开了纸牌游戏的窗口。其次就是对纸牌游戏的规则进行讲述,微课中的幻灯片形式的方法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充分利用,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在老师的演示过程中和学生进行实际的交流,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在微课的作用下就能将学生的学习目的得以实现。

总而言之,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当中的应用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并能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从而保障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在对微课具体应用过程中要能紧密地结合实际以及学生的学习特征,这样才能科学性地发挥微课的效用。

作者:郭静 单位:浙江省长兴县第四小学

第5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组织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信息技术的重视,使得信息技术被列入了高中学生学习成绩的评测内容。信息技术成为必修课,学校对其的重要性也有清晰的认识,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热情也随之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依然还存在普遍的问题,如:教学资源的浪费、教师教学方式过于形式化、缺乏实效等等问题。针对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若要成功改善这些低效教学问题,必须要对高中信息技术有效课堂教学进行组织,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一、实抓学生情况,做好备课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需要重视备课,有效的备课才能推动课堂。教师在进行备课的课程中,需要仔细研究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尤其是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而抓住整体,以此为出发点来进行备课。教师要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兴趣以及心理特点。如:高中学生通常比较反叛,若是教学内容过于强迫和枯燥,很容易让他们失去兴趣。因此,合理设计教学顺序与内容,而且要可以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如:时下流行的、使用比较广泛的信息技术作为例子,打破教材中的章节设置,加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与紧密性。这样可以实现对知识技能的重组与调整,针对主题模块教学可以更加有效的实施,加强教学内容的连接性与逻辑性,有效保障整个教学能循序渐进。在课前教师就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针对相配的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手段与思路。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切忌出现死板教学,一定要抓住学生的特点,优化教学设计;要善于掌握课堂教学的契机,深层次挖掘教学资源。例如:信息技术基础中,课文以“管理图书馆资源的方法”为主题。基于高中学生的特点,从电子公告板BBS入手,设计更多的关于BBS实践操作的教学内容,利用BBS办理相关证件,如何来发帖、跟帖等等。备课内容要以学生为本,要让他们感兴趣,才能加强实践,实现教学目标。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灵活组织教学

善于抓住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特征,灵活地组织教学,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有效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很快让学生们进入学习状态。其次,教学任务的驱动,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学习与探索活动。若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严格根据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设置为多层次任务,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合作探究,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能一步一步去将各层次任务完成,不仅能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可以适时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案例,特别是让学生自己完成一些作品,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更新自己的发展现水平的目标,而且能提升教师的威望。最后,信息技术课堂是需要重视向课外延伸的,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在这方面可以增添扩展性任务。例如:学习完“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以调查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如网络、实际走访等方法,配置一款价格控制在2500~3500的台式机,并且针对配机方案进行分析、比较。这类活动的开展,非常容易提升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以及应用的兴趣,从而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并且得到很好的巩固。

三、加强学生信息素质,实施综合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也是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新课改标准明确指出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向:一是,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相辅相成,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应该重视学生每一次教学活动的曹娜与,抓住每一个教学细节,掌握最佳时机对学生进行语言方面的评价,其中要坚持以激励为中心,肯定学生的正确做法,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也需要用诚恳的言语对学生提出适当的建议,帮助他们改善学习方式与学习行为。二是,要善于针对评价方式进行综合使用,全面把握与考查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过程。针对此项,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综合评价表,甚至让学生参与进来进行建立,然而记录学生日常课堂表现的实际情况,如知识技能的掌握与使用,学习态度等等,并及时的进行总结与反馈,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学习状态。三是,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纳入评价的主体,实现评价主题的多元化。除了一些常规的评价以外,还要将学生自评、互评适当引入,从而提升学生的反思维能力。学生自评与互评过程中,切忌盲目性,要有明确的评价方向,主要还是要以激励与引导为主;四是,总结性评价的实施。这类评价需要采取纸笔测验与上机实际测验相互结合。总结性评价的测试需要以学业水平的测试要求为标准,不仅要重视对测试的辅助操练作用,而高中信息技术更要重视学生对知识技能实际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针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考查。这样可以有效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加强信息技术学科的影响力,促进高中学生重视并学好这门课程。

另外,善于使用课后反思也是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一堂课结束以后,信息教师需要客观地批判地对自己的上课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表现,以及学生的教学效果与反映等等进行考查、分析,从而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原因,并积极思考以后进行相同或者相似内容的教学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应该注意什么。做好累计教学反思笔记的工作,长期坚持反思,再累计的工作原则。只有这样,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水平才能得到进步,才能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胡济良,李尚仁.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第6篇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具体应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各地区各学校加强了对教学 方法及手段的重视及运用,大家都在探索符合新课改精神 的新教学模式。近几年,微课的概念被引入国内教育领域, 由此引起了一股“微课热”。全国各地纷纷举办各种类型的 微课大赛,在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微课也得到了大力推 广。“微课”是指时间在10min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 容短小,集中讲解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这种短小精悍的 微视频已经走进了高中信息技术的课堂,必将会给我们的 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带来新的变革。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体系不完善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个开课时间较晚的课程,还 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而且在学校的师资力量方面 也表现得比较单薄,许多教师都不是专业从事科班信息 技术教学的,这个方面对课程造成很大的问题。比如,一 些学校由其他学科的教师信息技术学科课程,导致 课程表上是信息技术课实际却是其他教师的课程。

2.教学方式陈旧

目前,许多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都采用讲授 法。而高中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应用型比较强的学科,要 求教师在教信息技术课程时不能过多地强调知识的传 授,而要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有二者兼顾 才能事半功倍。

3.学生缺乏积极性

由于应试教育的体制限制,虽然高中生对信息技术 课程十分好奇,但作为一个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其 对高考的分数是不能产生影响的,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对 其重视程度的下降。很多学生认为这个科目是“可学可不学”的,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而高中学生对学习信 息技术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兴趣也不浓厚。

二、具体应用

1.实施分层教学,提高微课教学的针对性信息技术是科技发展的产物,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差较大,兴趣爱好不同,加上高中信息技术在大部分地区只是作为学业水平考查科目,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知识结构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决定了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难易程度进行分层教学,将学生分成层次不同的教学小组,对不同的小组使用不同的微课资源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微课教学,不仅使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且改变了原有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教师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还能够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3.创设具体情境,完善课堂教学由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大多以考查科目或会考科目的面貌出现,使得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兴趣不高。而运用微课则可以为学生创设虚拟化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每个知识点都非常清晰,从而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完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Flas制作”时,针对教学中“遮罩层应用”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并将教学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展示给他们。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他们在充满乐趣的信息技术课堂中积极地学习并熟练地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三、微课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空

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 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 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随着网络带宽的加大,无线网络的日益普及,以及移动终端 的日见流行,老师只要将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就可以学习原来 在课堂上由教师讲授传递的学习内容。微课短小精悍,一个议 题,一个重点,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有时候学 生在课堂上对一个知识点掌握得不是很透彻,在课后他就可以 上网看这一个知识点的微课,针对性强,效率高,而且时间和地 点都可以选择,有很大的自主空间。 教师也可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将上课需要讲授的关键内容(如教材的重点、难点、疑难问题)制作成微视频提前放在网 上,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堂中教师辅导答疑,帮助学生解决 不懂的问题,师生互动讨论,并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辅导。 微课还可以作为课堂练习或者是复习课的知识串联。比如 通过视频或动画将那些重、难点或者学生不会的知识点展现给 大家,使学生在上课时对这一阶段的学习有着深刻的把握,进一 步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空。

四、收获与反思

微时代给普通高中教育带来了新的技术手段。 无论是从 教还是从学的角度来思考普通高中教育的特点, 微课不但是 对课程教学的很好补充,也是对人才培养的完善。 当前,摆在 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提高办学质量, 加速信息技术与教育 教学的融合,这对学习软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合理应用微课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 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操 作能力。 我们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微 课教学模式从而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多方面增强学生的 信息素养。 微课的使用只是辅的教学手段,应用时要有的放矢, 不能本末倒置, 不能为了形式而使用, 更不能为了省事而使 用。 学生通过微课学习的过程,颠覆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 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微课的理念是“重视引导, 微处入手,快乐学习”,希望通过微课这种手段的引进可以使 我们的课堂更快乐更高效。

参考文献:

[1]赵松萍.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 版),2013(3).

[2]彭炎.Pck视野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任务高效初探 [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22).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研究 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是中学阶段的一门集知识性与操作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其教学目标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升入高等学校学习计算机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信息技术课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传统讲授

传统讲授就是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它作为一种最传统、最古老的教学方法,同样适合于信息技术学科。这种教学方法主要运用于信息技术基础性和常识性内容方面的教学,它不用借助于其他教学设备就能完成教学过程,如教学计算机的软硬件结构、计算机病毒的查杀、有关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等方面。因为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在以上这些内容方面可能会有些枯燥,学生有时会很难听懂,甚至根本提不起兴致来听课。因此,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注意“艺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相应的教学法来完成课堂内容。不能一整节课上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课堂无疑是生硬的,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会好。

二、广播演示教学

广播演示教学就是教师利用演示软件在教师主机进行操作,学生在学生机的显示器上就能看到教师的示范性操作,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我校采用的是Media_class软件,此软件为信息技术课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使我们教师都受益匪浅。这种教学方法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过程,如画图、Word、PowerPoint、Flash、Photoshop等应用软件的各种编辑操作,其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优点在于“直观”。对于教师的操作,学生一目了然,自己操作起来就很容易了。此外,它的另外一个优点就是方便教师对学生机的监控。因为计算机教室一般很大,学生的操作一般很难控制,此软件中有屏幕监视功能,对每台学生机都能做到监控,这样学生就很难偷偷“玩”了。另外该软件还有“下发文件”以及“学生演示”“学生作业提交”等功能,很方便教师教学,是一种很适合信息技术课堂的软件。

三、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每个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给每节课指定出切实可行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操作指南、实际操作、问题总结等几个阶段来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学习任务”是通过学习任务和作品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该任务的思路、方法以及所需的计算机操作;“操作指南”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新概念,掌握并应用有关的命令和操作;“任务小结”指导学生反思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总结其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过渡。任务驱动教学法特别适合于信息技术课这样实践性强的学科。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任务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操作技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四、分层次教学

由于学生所处家庭环境以及所在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同,从而导致学生的基础差异很大。公办小学毕业的学生以及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通常掌握的要好一些,其余的则相对要差一些。有时这种差异会表现得很明显,要想让这种差异不断缩小,而且不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始终做到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需求,给他们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让所有学生都能做到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五、兴趣激励法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作欲望,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和自尊感,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比赛,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使他们熟练地掌握软件的各种操作。适时举行一些应用软件的竞赛活动,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例如打字比赛,电子报刊制作比赛,网页制作比赛等,甚至举行一些电脑小游戏过关比赛,对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除了不定期举行这样的竞赛活动以外,每一节课还可以留出时间让学生“玩”。当然,“玩”是有前提的,首先要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上机作业,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特别是对那些学习相对怠慢的同学特别有效。

以上是笔者从事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几年来所总结出的适合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经验。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软件的更新、教学对象的差异,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还要不断地探索和逐步改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广大教师不断探索适合本学科和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8篇

全面反思这些年的经验与教训,反思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将有助于我们讨论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意义。

信息技术课的目标应当是什么

讨论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意义之前,我们先来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语文课不会消亡?我们天天都在说中国话,那我们需要学语文吗?为什么数学课,尤其是中学的数学课不会消亡?在实际生活中,没几个人是利用函数来计算买东西的钱数的,也没几个人会用平面几何推导出居室面积中哪个墙角不太直,可是为什么还要开设数学课?听到这样的问题,马上会有人反驳说:语文与数学课当然应该存在,它们的意义并不在于会说中国话,会算出大白菜几块钱一斤……

可以想象,如果语文课仅仅是为教会学生认识汉字,会说中国话,那么到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就已经能够完成绝大多数任务了。如果数学课仅仅是让学生能够学会计算买菜的钱数,中学也就不必再有这门课程了。在教育体系中,这两门课程也应当会有存在的危机。可是,这两门课程绝对不会、也不应当消亡。因为除了认字、算数以外,这两门课程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东西。那么,仅仅教会学生应用计算机的技能、技巧或者编程,就可以算是完成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了吗?

这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尤其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反思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学,体现最多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是不是少了些?对学生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方法与策略的培养是不是少了些?对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不是少了些?对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手段的培养是不是少了些?

如果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不加强对信息素养的培养,不加强对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方法与策略的培养,不加强对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能力的培养,不加强使用计算机自主学习方法、策略的培养,其他学科一定会取代信息技术课的。

因此,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标应当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运用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使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初步打下基础。

仅为应用计算机而开设信息技术课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照样应该首先思考: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是仅为了语言与文字的应用而开设语文课吗?是仅为了数字与计算的应用而开设数学课吗?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还要有高中的高难度数学问题?为什么还要在语文课中讲古文?毕竟那都是今天极少用到的内容。

信息技术学科面对的是同样的问题。在基础教育中,我们是仅为了编程而开设程序设计课吗?我们是仅为计算机应用而开设信息技术课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门学科离消失的时间不会太远了。因为许多教学内容,像Windows 98、Word 2000甚至Windows XP在不久的将来都会落后、消亡,而VB、QB甚至C++,都有可能会被更好的语言代替。

除了技术的应用以外,信息技术课还有没有更加深层的东西?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在PowerPoint教学中,学生对艺术字特别感兴趣,但一节课过后,许多学生的作品中只有设计好的艺术字标题,见不到完成的多媒体作品;在网络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学会了上网,却迷失在互联网中,忘记了自己学习的目的,“被信息的海洋淹死了”;在教学画图时,学生就对翻转与变形感兴趣,却得不到比原来更好的作品;在字处理教学中,学生只对剪贴画感兴趣,却忘记了学习任务本身……上述现象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比比皆是。

那么,信息技术课是不是应当在培养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明确什么是手段、什么是工具、什么是目的,并且如何利用手段与工具达到自己的目标?

对作为工具的计算机应用固然是信息技术课的重要任务,而使用这些工具的方法,使用这些工具完成任务或者作品的策略,是不是也应当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更重要,还是信息更重要

其实,如果你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就会回答“当然信息更重要”。技术是为学生获取、传输、处理、分析和应用信息而服务的。

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反思信息技术教学。我们的教学内容中关于技术方面的内容多,还是关于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分析和应用的内容多?不争的事实是,我们绝大多数的教材都在介绍:如何使用字处理软件的各项功能、如何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的各项功能、如何使用网络的各种技巧、如何使用图形与图像处理软件……而不是利用字处理软件、多媒体软件、网络软件等完成图文并茂的作文或完成音乐与图文配合等,也不是在信息的海洋中更快、更好地搜寻到所需要的信息,并利用软件将信息加工成为各种成果。

遗憾的是,信息技术课现在还在纠缠于如何教好学生技术的这个层面,而不是教学生运用什么方法与策略来用好技术。当前,是不是到了深化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改革的时候了?

能不能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课

在学校中,尤其我接触最多的初中教学中,有许多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比如“写研究论文”,这项在美国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的教学,可以说是从学生对别人文章的复制、粘贴开始的,因为只有加工、反思别人的理论与成果,最终才会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与成果。而在中国,它究竟属于哪门学科呢?我曾经问过语文教师,得到的答复是,这种从“抄”开始的“文章”,绝对不是语文课的内容,应当是自然课的事情。我又问了许多自然学科的教师,得到的答复却是,写论文这件事绝对不是自然学科的任务,而是语文学科应当培养的。我不禁迷惑起来―― 这种研究型论文究竟是哪一门学科的任务呢?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完成研究论文的能力,而我们的学科本位观点却不能完善地解决这一问题。那信息技术教师能不能少一些学科本位论,多从教育的角度考虑一下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呢?

信息技术学科会不会成为这样的一门学科:有着自己根本的任务,深化自己的教学内容,同时有着广阔的外延,与许多学科相结合,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正如美国学者比尔的“三层塔教学法”中讲到的那样,最终各门学科将通过共同的问题互相联系起来。信息技术学科在这种联系中重点体现出本学科的方法、手段与策略。从具体的教学内容上说,即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工具、学会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技能,在与各学科结合的过程中,学会使用计算机的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完成自己成果与任务的策略……

大模块是否符合学科的发展

信息技术学科的模块化很好地解决了以前信息技术课教学设备少与教学时间短的问题。但是,这符不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目前的发展要求呢?从成人认知的角度来看,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从孩子的角度呢?

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小学生与高中生的认知水平是大不一样的。仅从小学来说,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中年级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高年级学生基本形成抽象思维。那么,原本为了照顾教学设备而编写的模块化教材还合适吗?仅从画图软件的教材来看,从易到难,希望在一个年级里完成就不合时宜了。经常有教师会问:某部分内容到底该如何处理呢?要放在中、低年级,学生实在难以理解,可是放到高年级,课时上又应该如何安排?其实,不仅画图,在文字处理、多媒体、图形处理等各个模块都存在同样的问题。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现在的“大模块”是否还符合学科的发展,有没有解决的方法?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也在教学活动中做了一些试验。如按照难度将教材中的字处理、多媒体、网络等大模块分解成小模块,再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程度在每个学期的教学中选择不同的小模块进行组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那从全国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能不能以“小模块”的形式出现呢?如果能够设计出一种每个年龄段的信息素养标准,会不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第9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用性;整合性;趣味性;大信息技术教育观;有效应对措施

纵观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虽起步晚,但由于信息的瞬间变化性决定了信息教育的可变性,以及不可预测性,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我认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由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共同Q定的。它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

(一)基础性

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主要是着眼于基础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和读、写、算等基本能力一样,成为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极具稳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二)应用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的核心目标。联合国开发署首席技术顾问Allen博士在1995年调查了我国计算机教育现状后说,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构造和程序设计语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应用它。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应用性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显著特征。

(三)整合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具有较强的整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美学、文学、外语、数学、物理、电子学等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意渗透和融合其他学科的内容以及在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同时,培养其他学科素养,开设整合性课程。

(四)趣味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特点是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小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动机来源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突出趣味性,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让“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应对措施

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四个方面的学科特点,我在教学实践中自主摸索出一些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针对基础性的应对措施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突出“基础性”原则。例如,什么是信息、信息的重要作用、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各个组成部分的有关概念及知识、大致工作流程、数据处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的概念等都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

而应针对一类软件的共性,注重对其核心内容和基本操作技能的筛选。例如,文字处理软件所共有的汉字输入、文字的编辑、美化以及图片的插入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作为重点内容。

(二)针对应用性的应对措施

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从生活中选取实例,再回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

在实际教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重点突出那些与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方法上,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任务驱动”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可以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总结归纳――完善创新”等过程来完成“任务”。

(三)针对整合性的应对措施

鉴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整合性特点,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注意把其他学科内容尽可能地融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使小学生在学习其他知识的同时,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作用。

其次,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占很大比重。教师在给学生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时,要有意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再次,在学习方式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合作学习”,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不仅培养了小学生信息收集和信息加工的能力,培养其合作精神。

(四)针对趣味性的应对措施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个人的兴趣往往与肯定的情绪体验相联系。而小学生又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动、好问、好奇,习惯于游戏,喜欢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能否开发出这种动力,是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的任务。

下面提供了几种趣味教学的方法:

l. 演示教学法。

依据儿童的好奇特点,在展示学生所不知道的新奇事物时,采用演示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计算机的功能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通过演示,把计算机的优越功能介绍给同学们,使学生好奇的心理转化为跃跃欲试、自愿学习的动力。

2.游戏教学法。

依据儿童好玩的特点,指导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扩展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影响学生兴趣,把要学的知识设计成游戏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以“捉鼠游戏”为例,Scratch程序设计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创作了一些他们所喜爱的游戏作品,如迷宫,打砖块,小猫画画,捉鼠游戏等。依据体验学习模型分成(1)模仿制作启动思维(2)观察反思突破困惑 (3)抽象概括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4)自主创作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四个阶段指引学生感知,体验和创新应用。

3.竞赛教学法。

依据学生好胜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小竞赛活动,巩固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如绘图比赛,计算比赛网络知识大赛等。通过观察和访谈等质性资料的搜集,研究者观察到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相互学习,“晒”作品。充分验证了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热情。

4.逆向教学法。

事先展示教学的结果,也就是先让学生知其然,再向学生解释过程,知其所以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学生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通过Scratch教学前后,学生学习成效,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得以提升。

5.成立兴趣小组。

通过成立兴趣小组的形式,可以把对计算机有共同兴趣的同学集中在一起,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比如,元旦来临之前,可以挑选出自己最满意的照片,用扫描仪制成“千禧纪念卡片”。总之,教师要把自己摆在教学设计者的位置上,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充分贯彻“趣味引路”的思想,创造性地设计趣味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小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灵活性。

新疆地区,信息技术教育在摸索阶段,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星星的人”,如何通过我的努力,使我校学生尽快到达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是我经常思索的问题,我将为此努力不懈。

参考文献:

[1]《资料收集:实施过程性评价的关键之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01期

[2]《以实践促进信息文化、媒体文化、数字化文化素养的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09期

[3]《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形势与任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10期

[4]《Scratch程序设计课教学实践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13年07期

第10篇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课;应用

几年前,微博以其互动性强、信息传播快、目标明确的特点,在基础教育中掀起了“微”热潮,拉开了“微”时代的序幕。新课程也要求教师不是简单的教,而是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学会学习。怎么样才能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微课这个新生事物也就应运而生。

一、什么是微课

国内著名的微课实践研究者胡铁生先生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在我看来,微课就是短小精悍的在线教学视频,它以阐述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学生自主自助学习为形式。

微课是一种新型网络课程资源,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产生的,这种资源的核心是“微视频”,包含了与教学配套的“微课教案”“微课练习”“微课课件”微课反思”以及“微课点评”等各种其他资源。利用这些资源,便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的、交互的教学环境,对教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与传统的课堂实录式的教学视频相比,微课资源短小精悍、内容简明扼要、目的性强。微课视频时长一般为几分钟,非常符合学生的视觉驻留规律和认知学习特点。一节微课占用空间也不大,一般在几十兆,非常适合在网络中传输。“微课”基于学科知识点或学生学习的重难疑点选题,主题突出、目标明确,让学生能够以最高的效率来获取关键内容,也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微课可以方便学生随时随地使用,满足了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既可以查缺补漏又可以强化巩固知识,是对传统课题学习的补充和拓展。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微课

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宗旨的课程。具体讲主要是培养学生收集、存储、处理、评价、信息的基本能力。这门课的基本特点是以应用为主,从应用开始学习,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突出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它具有进度上的“异步”、学习过程的“交互”、学习方法上的“协作”和教学内容及教学结果评价上的“开放”等特点。

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可自学性,学生的学习进度往往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在这样的一种教学对象的群体中,只有因材施教,实行比较彻底的“异步教学”。让一个高中的学生和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同在一起学习数学,在传统课堂上是不可想象的;而让一个经常用电脑进行写作的学生与基本不会打字的学生同时学习文字编辑,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却屡屡出现。这些都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要求上具有较为彻底的“异步”特征。如何进行异步教学,我们可以把知识点打散,制作成各个知识点的微课,让学生自主自助学习,变时间的异步为进度上的同步。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上,由于计算机操作有严格的顺序性,每个学习者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操作上的“卡壳”,此时常常需要其他人员对学习者进行“一点通”式的及时帮助。我们可以建立成体系的信息技术学科的微课,当卡壳时,学生通过微课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学习,针对性强,也会让学生很快接受,也乐于去学习。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课存在的具体问题

用微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利用微课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自主自助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虽然微课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和好处,但我们也要理智。看到它的局限和不足,对于那些简单的、以介绍某个简单的核心概念而言,也许它更适合,而对于复杂的教学内容,也许并不适合。

1.学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由于很多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不重视,导致了他们一旦离开了教师的监督便会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充分发挥微课的教学作用,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师要加强对他们的指引和监督,一方面在微课的制作上下工夫。

2.传统思维和行为习惯的影响

在微课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在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些学生已习惯了以往的师生面对面、边讲边练的课堂教学,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与微课的思维方式存在冲突,对于他们来说实施微课教学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微课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使课堂教学能够很好地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保证了教学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有效地实现了减负增效。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很好地契合了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设计理念,它将信息技术教学带入了一个新的教育天地。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5-01.

[2]叶智海.信息技术与情感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7-01-01.

[3]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01.

[4]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评价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而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根据新课程倡导的“立足过程,促性发展”的课程评价理念,如何对信息技术课进行有效评价呢?我在实践中,探索多元化评价机制,及时反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认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自我反思,对教学方案及时进行重新建构、调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形成信息技术课堂评价模式的不断更新与完善。

一、灵活多样的教师评价激励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情绪体验、行为,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进行即时评价,是重要的课堂调控手段,具有激励、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后继学习等作用,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根据评价内容的不同,可灵活的采用不同的方式,主要有:

激励性口头语言。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成功的欢乐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教师在课堂上的激励性语言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体验能促进学生自觉向着我们所提倡的方向努力。因此,我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都认真听取、公平对待。例如:一个学生在做独立操作练习时总是不自信,我就鼓励他:“别着急,一步一步来,老师在旁边看着你,你一定能行的。”当他跨出第一步后,我更是借机表扬:“瞧,你做得多棒。”经过多次鼓励,他不再左顾右盼,无所适从,找回了自信。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出入时,说一句:“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使学生受到肯定与鼓舞。口头语言评价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恰当的把握评价时机和评价对象。“你现在真能问,能问在点子上,能抓住要点来提问。”“你倾听得真仔细,耳朵真灵,这么细微的地方你都注意到了!”“我想××同学一定在思考,我们再给他一点时间,好吗?”“没关系,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这些话语能让学困生消除内心的自卑和局促,愉悦地接受同学的帮助,在课堂中品尝被人尊重的喜悦。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当他们的学习的确有水平或创见时,同样要给予热情的肯定,能激发他们的远大志向,促进他们在学习上更加勤奋。

丰富性体态语言。对于学生的评价,除了用语言来表达,还可以利用肢体来表达。如对学生的回答或操作演示给予鼓掌或竖个大拇指,在学生操作练习时给一个“OK”手势等,甚至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甜蜜的微笑,一个安抚的动作,都能传达教师对学生的赞赏和认可,给他们以愉悦感。

实用性实物评价。在课堂上还可采用有形的“物质”评价。就拿课堂上的加星奖励来说,用不同颜色的星表示不同方面的肯定,比如红色表示声音响亮,绿色表示标新立异,蓝色表示勇气可嘉等。或者课堂上评选“小助手”、“创意之星”等,给他们颁发标志性的物品。例如在学习《随心所欲地排版》这一课时,由于排版的文章是《福娃,北京欢迎你》这篇文章,我自制了“贝贝小助手”、“晶晶小助手”等福娃小助手标牌。在学生熟练完成了将文字复制―粘贴到自选图形中,并调整好图形的大小后,颁发福娃小助手标牌,请他们去帮助还有困难的学生。学生表现踊跃,并有一种自豪感,甚至第二天还有看到有些同学的标牌依然还贴在胸前。采用这种形式的评价,评价一定要准确,要让接受者感到光荣,让没有得到者有所向往,有所期待。

二、注重学生自评,彰显学生个性

多种评价方式中,我认为主要的是学生的自我评价,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评价、学会公正的评价、学会多角度多方法公正的评价自己。在学生自评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评价要求、操作方法和操作要领的进行指导,使学生掌握学习评价的标准。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还是能正确的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

自我评价的方式也很多,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学习过程量化表对学生进行评价,对学生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进行量化评价,但量化表的内容不能太复杂,太多,要简便易操作。如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从三维目标出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交往及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制定出可操作的详细的自评表《今天你进步了吗?》(表一),学生人手一表,每节课后由学生自评。这里要提醒的是,评价表的内容不能笼统,要贴近学生,这样才能真实的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做出客观的评价。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设计电子作品评价表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如在《我的电子相册》中,学生应用PPT制作好自己的电子相册后,我设计了一个作品评价量表(比较适合高段的学生),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打分,进行自我评价。

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探究过程中,更多的时候还是通过教师的追问、反问,来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如:你是怎么操作的?这真的是你尝试操作后发现的吗?等等。追问不仅是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求证意识的良好途径,而且可以促使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

三、变化评价角色,鼓励生生参与,体验愉悦与成功

生生互评,即“同桌”的评价,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强调在各科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掌握学习该门学科的方法。学生互评,就是让学生参与学习评价的过程,解决在操作技能教学中教师无法顾及对诸多学生操作技能的学习评价的问题。但是,学生在进行互相评价时,往往习惯挑对方的毛病、缺点,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他们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别人,能发现别人的不足,更能发现他的优点,营造一种互帮互学,轻松愉快、和睦相处的课堂氛围,而且培养了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如在学生对其他同学作品进行评价时,教师进行必要引导:“你觉得他的作品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然后再让他说出作品需要修改的地方,教会学生学会欣赏。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实施学生互相评价,还可根据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本身的特征来决定。首先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及学生上机操作的过程相对比较简单,操作成功与否,答案正确与否,学生容易判断。其次信息技术课学生操作的结果是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所以学生操作的结果不但清楚明了而且公开,易于周围的同学进行判断与监督。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这些特征为实施学生学习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创造了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条件。如在学习《把网上的“宝贝”搬回家》一课的学生评价上,我设计以下的学习评价量表,来对同桌进行评价。

为了体现评价的客观公正,可以及时调换学生的座位,让生生互评的“同桌”面向全体。

四、发挥信息技术学科优势,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评价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信息技术课的评价表现形式,不仅是局限于纸张或者是各类表单,更可以有多种形式:

采用交互式课件。学生完成作业后由机器做出正确与否的评价,直接给出等级或分数。诸如:利用flash制作测试打字速度的课件,在学生打完一段文字后,出示声音与动画(恭喜,你已经是打字高手了),鼓励提示(再加把劲)等等,充分应用了计算机的逻辑判断能力与计算功能,及时给出反馈信息,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凭借腾讯QQ等聊天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腾讯QQ这种网络聊天工具特别感兴趣,每次上网络课时总有学生不自觉地打开QQ,偷偷在下面聊得不亦乐乎,在课后还经常交流QQ的等级,QQ宠物等。通过调查,高年级班级里基本上每人都有自己的QQ帐号,基本掌握QQ聊天工具的操作。由此,我在课堂教学上大胆尝试,使用QQ聊天工具中的群聊实行课堂评价,尤其在绘画作品教学时,利用QQ的截图功能直接在群里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请全班同学对作品进行评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兴趣空前高涨。除此,我还效仿QQ在线时间升级的方法,在课堂上实施积分制对学生进行评价,设立星星、月亮及太阳等级。积满5个星星,可以换取月亮,积满3个月亮,可以换取太阳。当然,评价的指标可以是多方面的,教师可以给上课表现活跃的奖励一颗星,可以给思维敏捷的奖励一颗星,也可以为调皮捣蛋学生的点滴进步奖励一颗星,学生在得到同桌帮助时也可以为他争取一颗星。

信息技术中还有其他许多作业,比如学生的绘画作品、多媒体作品等有很强的可看性,可以将部分作品提交到网站上,对外公布。例如在期末将小学四年级的电子报刊作品收集完整,做成学生作品展览,每个学生可以在家里看到自己的作品,同时配合网上BBS等形式教师、家长等公众也可对作品做出评价,使评价延伸到课外,实现作品评价多元化。

总之,无论是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评价,都应该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只有建立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将评价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灵活使用,才能最终实现“提高每个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宗旨。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初探》 河北省鹿泉市教育局教研室 魏金秀

[2]《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多主体评价初探》(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用书)

第12篇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贾建平

基于创新推广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策略研究杨晓宏,郝建华,杨平

基于绩效支持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培训模型设计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王丽珍,马存根,林海

"以学生为本"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刘婷,阳德华

基于认知工具的中学科学探究学习模式构建万菲

微博客教育应用初探郑燕林,李卢

开发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隗开云,孙奎元

"农远工程"光盘在教学中应用的探索杨彬,李翠旗

小学教师开展虚拟教研的实践与探索李明山,马秀梅,张兴志

任务驱动与协作学习在Excel教学中的应用林贵台

网络游戏对虚拟学习社区的借鉴作用谭伟

高中思想政治课信息化资源的开发步骤郝学玉

农村学校网络教研工作初探赵春林,石志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评价思考谢忠新,卫红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张晓伟,马延国

计算机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徐丹芳

信息技术让历史新课程绽放光芒徐继宽

使用几何画板准确展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设计方法路凤敏

基于PowerPoint的高品质演示型课件开发技巧鲁松

用Flash制作选择题课件刘春志,袁桂平

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下基础数据库建设内容研究——以云南省中小学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为例郑淑英,李章

浅谈学校德育多媒体素材库的建立及优化策略宰华平

校园网络ARP病毒的防治陈伟康

统筹兼顾优化结构以信息化促进集团化学校协调发展王贤灿

基于网络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探究李正超

哈佛TFU网络课程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分析研究及启示陈红敏,张龙革

利用网络教学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王丽,玉,王嘉琦

教师体态语言对远程网络教学的促进作用探究赵思邈,彭立

游戏教学中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蒋璐

试论儿童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经验的"双向迁移"胡金艳,冯小燕

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析闫志琴,刘行芳

谈虚拟机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付小林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写作方法研究张世君

让主题引领课堂——主题化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余惠珍

浅析开源软件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解利

浅谈农村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杨运琼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低效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王卫全,陈仕洪

浅谈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吕伏兵,刘锦淮

为小学生作文起步导航——浅谈现代网络下的习作评改胡金凤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付广英

浅谈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优势王东升

Wiki在美术教学网络协作学习中的应用金丽丽,方学兵

配套光盘条件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及对策王九红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张玉红

小学数学课件"亚健康"的症状剖析及对策竺柏明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海英HtTp://

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韦国

组建简单实用的校园有线广播系统熊劲

基于B/S模式的中学新课程管理系统构建陈奕飞

农村中学推进教育信息化实践和反思姚有满

区域可持续发展教育资源库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为例方顾,沈永翔,蒋先华

禁止网络用户擅自更改IP地址的方法严江涟

互联网教育舆情服务实践探索罗维源

山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一线三点"培训模式的探索沈建军

关注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杨建军

瘦客户机:安全与便捷的选择刘慧瑾

方正颐和A400全面打造安全商用解决方案刘海永

创新管理服务社会努力建好"大连教育"网站闫翀

沈阳市教育局召开2010年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黄艳

打造行业品牌服务山城教育——本溪教育网发展建设八年回顾邢福奎

加强政务网站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罗敏

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环境设计设想邹小宁

浅议以校为本的中学物理实验信息化建设吕岚

对信息技术支撑下抛锚式教学设计的一点思考王晓玲

提高中等卫生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的探讨彭强

让服务性学习走进信息技术课程方顾,沈永翔

合理"游戏",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锦上添花霍斌

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与研究王亚梅

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究王相瑞,袁华莉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优化初中地理教学王朋

基于计算机的初中英语自主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于清荣

"项目教学"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张雪萍

WiKi在中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陈艳

巧用VBA拓展EXCEL的求和函数功能张秀虎

运用Flash制作各类交互题型的方法关玉兵,孙崴

PPT课件中基于VBA的文本交互的实现范利利,张祖芹,刘延华

以"西游记"为主题的纵横码打字课件的设计与开发苏仰娜

甘南州教育城域网现状与发展研究范景行

信息化助力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简兆麟

基于WiKi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协作备课平台设计谌亮,戴心来,任丽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