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法学学习计划

法学学习计划

时间:2022-06-05 15:52: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法学学习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法学学习计划

第1篇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规划学习;一线两点三环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6-0072-02

收稿日期:2006-11-02

作者简介:李秀文(1967-),女,黑龙江拜泉人,副教授,从事法学教育研究。

开放教育中的“规划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预测,权衡客观学习条件和主观学习能力,提出一个自己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自主学习。

我校结合本校和学生的实际,依照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三环互动”教学模式,于2004年春季开展了“规划学习”的课题实验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掘他们自我规划、自主学习、自我检测、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潜能,提高开放教育教与学的效果,为促进学生全面、生动、自主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实践成果

2006年2月,我们开始收集分析相关研究资料和数据。通过横向和纵向综合数据对比分析,显示出了规划学习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实验学生的规划学习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1.实验学生与非实验学生规划学习意识及能力对比

上调查结果表明,非实验学生的规划学习意识普遍较差,对学习计划的种类、内容和具体要求认识模糊,制定的计划能够得到有效执行的只占少数,多数学生学习计划的制定流于形式,规划学习效果不明显。相反,实验学生普遍树立了规划学习意识,学会了自觉制定学习计划和分解学习目标的方法,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学会了根据学习计划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检测能力,增强了随机应变、灵活管理自己的学习的能力。

2.学生学习效果、成绩对比

规划自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调查结果表明,实验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的形成性和终结性成绩均比未参加实验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非实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提高不明显。

3.实验学生与非实验学生网上自主学习情况对比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发现,在教师的帮助和辅导下,实验学生不再依赖教师的面授辅导,而是主动上网选择便捷的学习方式,如网上自检自测、参加BBS讨论、网上交流与答疑和小组合作学习。实验学生在自己完成学习计划的同时,又极大地促进了互动学习和协作学习,使多媒体学习资源的效能得到了应有发挥。而非实验学生相关数据的变化则不明显。

课题组在课题研究中,始终贯彻了省广播电视大学提出的“三寓三化”的素质教育思想。通过对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在师生共同努力下,规划学习促进了学生对人生和职业的自我设计、自我规划、自我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法律专业的王健同学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还有的学生考取了国家公务员,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理想,也为社会输送了高质量的人才。

(二)教师辅导学生规划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普遍增强

在实验前,辅导教师对指导学生规划学习感到无章可循,指导缺乏针对性,指导方法和环节不够规范。针对以上情况,课题组提出了基于自学环节的规划学习的三步骤:指导学生撰写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执行并控制学习计划;通过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检查学生自学效果,督促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通过实验中规划学习三个步骤的具体落实,教师普遍提高了对学生自学环节规划学习指导的意识,能够自觉在教学辅导中按照步骤去做,从而增强了对学生有计划自主学习辅导的实际效果。

教师辅导学生规划学习情况实验前后的对比见下表:

二、理论成果

(一)丰富和发展了开放教育中教与学的模式

课题组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探索并初步构建了自学环节的“一线两点三环互动”的规划学习模式。一线即辅导教师以学生学习计划的制定、执行、完成为教学设计和辅导的主线;两点即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阶段教师要指导帮助,执行阶段教师要跟踪调节,学习计划检测阶段教师要检查督促,都体现了以实现学习目标为目的的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师生互动过程;三环即规划学习与其他环节不能脱节,应将其贯穿学生的整个自学过程、导学过程和考核过程,使之相互结合,互动交融,形成独具特色的完整的规划学习实践模型。这为中央电大和黑龙江省电大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二)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创新水平

课题组教师既是研究人员,又是课程的一线辅导教师,在实验中他们学会了反思、总结,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科研素质和教学创新水平。课题组取得的一些阶段性成果分别发表于省级杂志《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林区教学》、《远东高教学刊》等。“一线两点三环互功”自学环节规划学习教学模式在法律、财会、计算机等专业辅导教学中得到了普遍推广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促进、带动了其他教学环节的教学创新。课题组还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以学习计划执行为主线,教学方法辅导为核心,教学计划检查为形式的面授辅导课的实践模型。课题组成员还参加了省电视大学组织的三环互动教学示范课评比并获奖。课题研究于2006年4月成功结题并获得黑龙江省远程教育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参考文献:

[1]刘尔明.现代远程教育十论[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5.

[2]基更.远距离教育基础(修订版)[M].丁新,译.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

[3]王言根,学会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刘尔明.“三环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描述[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1).

第2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习障碍;学习方法

面对众多初中学习的成功者沦为高中学习的失败者,我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调查表明,造成成绩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的兴趣 要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学生愿意主动的学习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此变得更加的重要。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学习不主动。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2)学法不得当。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 总结 、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

3. 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而现在的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创新意识,照搬教科书和老师的方法学习,致使学习呆板,乏味。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第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学习计划、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1)制订计划明确学习目的。合理的学习计划是推动我们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计划先由老师指导督促,再一定要由自己切实完成,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2)课前预习是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预习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3)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上课更能专心听重点难点,把老师补充的内容记录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4)及时复习是提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效,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5)独立作业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的运用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6)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7)系统小结是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8)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

第二,循序渐进,积极归因,防止急躁。由于高一同学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同学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让高一同学学会积极归因,树立自信心,如:取得一点成绩及时体会成功,强化学习能力;遇到挫折及时调整学习方法、策略,更加努力改变挫折,循序渐进,争取在高考成功。

第三,注意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高中数学学习方法。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其中运算能力的培养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教学中进行一题多解思考,优化运算策略;逻辑思维能力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使用归类、网联策略,区别好几个概念:三段式推理、四种命题和充要条件的关系;空间想象能力对平面知识的扩充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立体几何,体会图形、符号和文字之间的互化;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要重视应用题的转化训练,归类数学模型,体会数学语言。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作业、复习)和一个步骤(归纳总结)是少不了的。

第3篇

摘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近年来外语教学界不断研究探讨的课题。文章简要介绍了自主学习的内涵和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指出了培养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阐述了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大学英语;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作为一种能力,它不仅能使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受益匪浅,而且能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与研究

当代英语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即学习者的自主性。Henri Holec[1](1981)首先将“自主性”(autonomy)这一概念引入外语教学,指学习者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说,学习者能够负责有关学习方面的问题并进行决策。他认为这种决策活动主要涉及以下5个方面:(1)确定学习目标;(2)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3)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4)监控学习过程;(5)评估学习效果。国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视角对自主学习有不同的解释,但几乎所有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共同强调的一点就是学生负责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学习效果、学习方法的好坏进行判定。

国内很多学者对英语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徐锦芬根据国情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性英语学习情况进行的调查,她在研读和参考大量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在我国英语教学环境下,大学生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应该涵盖5个方面的内容:(1)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和要求;(2)确立学习目标与制订学习计划;(3)有效使用学习策略;(4)监控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5)监控和评估英语学习过程。

二、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学习动机不确定型学生的培养

(1)学会自我激发学习动机。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内因是获取知识的关键,学习内因的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包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自己确定学习目的,制定具体的、能够达到的学习目标,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等。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思维的兴奋点便会集中在问题上,内心就会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带着疑惑进入新课,从而产生兴趣,自然而然就会逐渐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2)培养学学英语的兴趣。在平时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发现:目前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水平不尽人意,融入性动机较弱,工具性动机较强。大多数学生都具有“证书动机”,他们学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得到某种证书,而很少考虑交际的需要和交际能力的培养。虽然有些专家学者认为,工具型动机和外在动机也对大学英语学习有积极影响,但对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起着积极影响的分别还是“喜欢学英语”和“打算出国”,而“想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和“为了找工作”方便并没有对提高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产生明显影响,“英语是必修课”对提高学生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还具有消极影响。这表明,内在动机和融入型动机对提高学生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积极作用最大,影响更长久。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或融入型动机。通过调查发现,有32.1%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因为喜欢英语而学习。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具有学习好大学英语的内在动机。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动学生学好大学英语的积极性,保持好学学英语的兴趣。

(3)建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得证书,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了解其国家的文化、历史和科学技术,为将来踏入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好准备。在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学生都要向自己提出明确而具体的学习目标,同时注意将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例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生提出三种不同要求,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一般要求”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大学毕业生必须达到的目标。“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是对那些学有余力、英语基础较好的大学生设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确定自己应该达到的要求,并以此作为自己的长期学习目标。然后,将其分解细化,确定每个学期、每个星期或每天的计划。

(4)及时检测学习效果。学习结果的检测具有反馈信息作用,通过效果检测,学生能够知道自己在学习上取得了多大进步,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目标,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检测的方式很多,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考试作为检测手段,也可以用平时的课堂发言、日常交际作为检测手段;可以由学生自己进行,也可以由班级、学校等统一进行。如果检测结果较好,可给予自己一些奖励。

2.缺乏学习方法学生的培养

(1)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计划一般分为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对于大学生来说,长期计划通常以学期为单位,短期计划常以星期为单位。计划是根据学生在本学期的学习目标而制定的,所以确立目标是第一步。学习目标必须有明确的内涵。制定一份具体详细、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认真遵照执行,可以使大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使各项学习活动目的明确,措施得当,时间安排张弛有度,便于自我管理学习,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同时,在计划的制定、执行以及完善的一系列实践与反思中,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今后在终身教育中实现自我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有效使用学习策略,逐步建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语言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的培养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各种学习策略技巧,如听力技巧、阅读策略、写作技巧、翻译技巧等。元认知策略的培养是为了使学生养成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任务、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过程、评估任务完成情况的习惯,从而促使学生逐步地走向自主学习。大部分高职学生都缺乏对学习策略的认识,因此教师如何把策略培养贯穿于正常的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在学期之初,教师可帮助学生设定长、短期目标,包括学期目标、月目标、周目标,帮助他们认识到哪些是费时低效的学习策略,如何来选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同时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循环训练,随着学习策略的逐步丰富,进行更多的听说、阅读、写作、翻译和解题等各方面策略知识的学习。当学生开始能有意识地把策略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主性就会有所增强,计划的完成率也有所提高。因此,学习者学习策略的训练是学习者自主性培养的关键。

(3)善于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灵活选择学习材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来选择运用信息技术满足自身的学习需要。例如,可以调用教学资源中的各种素材,如文本、动画、视频、图片、教师个人网站、资料库等,以巩固学习的内容,解决学习的疑惑,了解不同的观点,掌握不同的方法。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通过教师也可以通过服务器终端找到教师自己设计、制作的课件等。

3.教师要改善教学手段,营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和环境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角色,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倡导者、培训者和信息提供者。在课堂演示模式下,计算机可同时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这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多媒体技术使得计算机可表现的信息更加丰富,如声音、动画等都可使用,增强了课件的表现力,同时也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另外,许多多媒体制作平台也投入使用,增加了课件制作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可以很方便地制作课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条件,改变教学手段,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第4篇

关键词: 非英语专业 自主性学习 学习能力 调查与分析

当代英语习得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即学习者的自主性。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探讨和研究,取得了骄人的成果,也涌现出相当可观的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广西财经学院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即2006级的学生的自主性英语学习情况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我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偏低。本文分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自主性学习的定义与现实要求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个性化学习,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学习学习者在己有知识基础上创建个人意义的理念。自主学习模式能够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自主的意义和掌握自主学习策略,并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自身学习的潜力,使大学英语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从而实现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Holec(1981)率先把“自主学习”的概念引入语言学习。他认为自主学习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确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监控学习的过程;评估学习的效果。韩清林(2000)认为狭义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和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而广义的“自主学习”是指人们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从而实现自主性发展。总之,自主学习的定义可归结为: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广西财经学院是一所新组建的本科院校,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设备都有待创新与更新。随着学院近期的连年扩招,外语师资力量匮乏。而且《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要求: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大纲》:22)。为适应新形势、新发展,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转变教学理念,改善学习条件,深入探索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模式。本文希望通过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调查分析,如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外语水平、性格差异等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从而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学生的依赖心理,创立多种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自发、自愿、自主地学习外语。

2.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在本院英语教师的帮助下,笔者于2006年9月始对350名非英语专业的大学本科一年级学生(以下简称学生)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查,其中回收有效问卷330份,有效率为94.2%。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教材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第一册至第四册。每个学生必须参加每周4课时(45分钟/课时)课堂学习和15+3小时/学期的网络自主学习,其中有3小时为自主观看两部英语原声电影时间,另外15小时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到自主学习中心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的时间。期间,电脑自动记录并统计学习时间。这“15+3小时/学期的网络自主学习”占期评的10%,并要求每生于期末递交两篇英文版观后感(不少于100词/篇)。

2.2调查方法

笔者主要采用的是定量研究的方法,体现为问卷调查的形式。此问卷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教师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2)学习目标的确立与学习计划的制定。

(3)学习策略的使用。

(4)学生学习反思并改善学习行为和技能的情况。

(5)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因素。

3.数据分析与讨论

3.1教师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7.1%的学生“从不能够”明确教师和教材的教学目的,64.3%的学生“有时能够”,24.5%的学生“经常能够”,4.0%的学生“总是能够”。可见,大部分学生不能够明确教师和教材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应设置切合学生实际的课题和目标,并明示于学生。

3.2学习目标的确立与学习计划的制定

21.5%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学位、完成学业,31.4%的学生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3.3%的学生是为了出国,41.2%的学生是为了自身的提高。可见,极大部分学生愿意并渴望学英语,较统一的看法是认为英语是以后竞争的砝码和现实所需。但是65.1%的学生只是“有时能够”制定学习计划,48.1%的学生,即大部分学生,希望能和老师一起共同设立学习计划,可见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应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比如,让学生通过了解教学大纲,知道自己在大学学习阶段的奋斗目标,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和扩充学习目标。

3.3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

调查显示,日常生活中,涉及英语的活动有如:订阅英语杂志、收看英文原声电影以及学校举办的英语学习活动等。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参与此类活动的热情还是有的,就是不知道如何合理运用。因此,我院学生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的交互性,激发兴趣,从中受益。60.5%的学生选择“有时能够”能识别和应用有效的学习策略。从入学摸底考试来看,大部分学生英语底子薄,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知道如何使用或使用哪些学习策略;或者是有意识使用,但不知如何使用正确的学习策略。学会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学生运用学习策略的随意性比较大,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效选择学习材料并运用合适的方法学习,获取最适宜个体发展的学习策略。

3.4学生学习反思并改善学习行为和技能的情况

54.2%的学生“有时能够”对学习情况作自我总结概括。54.4%的学生“有时能够”反思并改善学习行为和技能。大部分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足却无从下手改进。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在深入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解决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讨使用有效的新方法。学生要与老师、其他同学共同探讨新方法,交流学习体会和学习材料,互相帮助。在这点上还需要老师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3.5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因素

51.1%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认为自己的心理状态“既不紧张,也不感觉轻松愉快”。只有5.3%的学生感到“不紧张”。调查表明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如何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氛围。此外,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经常是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却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的挫折感极强。学生有强烈的愿望学好英语,但自信心不足。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本身的情感和需要,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因素。

4.结论与思考

以2006年9月入学的7个班为实验班进行的以自主性学习为主的教学试验已结束了为期两年的教学,经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发现我院大部分学生自控能力不足,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完全适应自主性学习,有的甚至要求取消自主性学习。由于我院对这“15+3小时/学期的网络自主学习”的评估要求为学够15小时和交两篇读后感即可,对于学生学了什么、学习效果如何等指标不能被电脑记录。于是有的学生只是为了完成“18小时”的任务而进入自主学习的“学厅”,登入之后不学习而是“挂机”看电影、聊天;有的甚至要求取消自主性学习。对此,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加强英语自主学习相关教学理论的学习,通过各渠道了解学术最新前沿动态,理解并接受先进教学观念,并用以指导教学。笔者认为与教学相关的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启发意义的科研成果应该与学生共享,如新教学理念、教师的实践与经验等。不但教师要看,还可以介绍给学生看,以确保学生能理解教师为什么要让其自主学习,师生应加强合作,相互提高。其次,教会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本科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最后,要建立有效的学习评估机制,设立完善的自主学习评估体系,以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以过程性评估为核心。发展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是我院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因此,如何使自主性较差的学生增强独立意识、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念、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今后我院教师致力研究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David Gardner & Lindsay Miller.Establishing Self-asses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2]Holec,Autonomy a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1.

[3]傅玲芳,杨坚定.基于网络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研究,2007,(10).

[4]韩清林.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若干基本问题[J].教育研究,2000,(5).

第5篇

首先:成绩的波动,造成心理上的悲观,失望。

高中数学学习阶段有各种大小型考试,有些学生存在着一种考试焦虑,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影响考试前的复习和备考,也会形成应试中的紧张、焦急、恐惧的心理,影响考试中的正常发挥。特别是一次考试成绩下滑,达不到理想的要求,从而消极学习,下滑速度更快。

其次:来自家庭、学校的无形压力 来自家庭、学校的无形压力往往使现在的高中学生喘不过气来,父母的关爱和老师的教诲,在对其形成动力的同时,也形成无形的压力,学生在和我交流时强调:谁不想上重点大学成为人才,谁不想成为父母的骄傲,谁不想受到老师的表扬,但有时看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上与别人的差距,就会缺乏信心。 最后:缺乏恒心 有的同学在现在学习生活中时常会被一些事感动着,也很容易下决心,尽管知道数学学习应当勤奋,但无法持之以恒,容易原谅自己,不喜欢听老师空洞的说教,如刻苦学习等。喜欢听一些催人奋进的、真实的故事,但也只有三分钟热度。

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很好培养这些心理特点,就能培养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一、数学教育应对学生进行以情感为核心的情感素质培养

勿庸置疑,愉悦积极的情感对数学学习非常重要,它不仅能活跃思想,增强内能,整合智慧,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会把数学学习视为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再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有了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就会感到越学越好学,越学越想学,“知之深,爱之切”,于是数学教与学自然就呈“良性循环”之势。尤其是教师热爱学生的情感,通过对他们亲切的关怀、爱护、帮助和期待,默默地传递给学生,时常让他们感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可以激发学生在数学中积极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数学教师对数学的热爱、追求以及对数学教学工作的精益求精,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处处让他们受到感化。只有当学生在情感上受老师感染,进而转化为他们对老师的敬佩和对数学学习的热心,才会成为一种推动数学学习与提高的强大动力。所以数学教育,不仅仅是师生间的知识与信息传递,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

二、以适当的机会,加强对学生挫折教育的磨炼

数学学习是一项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要遇到各种困难和疑问,需要学习者知难而进,迎接挑战。在这一过程中,能否经受住种种磨练和打击显得十分重要。许多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大都不是脑子笨、基础差,而是数学意志薄弱,畏难、怕苦、贪玩和自控能力差,没有顽强的毅力造成的。

针对考试成绩的波动,老师一方面帮助学生客观分析成绩下滑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另外我们要重视考试之前的心理辅导,教给学生良好的应试策略,培养良好的应试心理。在平常的小考中,有时通过一些话语,故意给学生制造一种紧张的气氛,紧张之后又营造一种宽松的范围,一松一驰的训练,可以促使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面对一些大型考试,考前的辅导与放松教育也必少不了,例如,面对数学高考模式的试卷,考试前先科学分析自己答卷的可能情况,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在考试中,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要善于抛弃一些难题,12道选择题,遇到1~2个不会做是一种正常情况,6个解答大题,后3题的第二问可能被卡住,也要不慌张。只有正确认识,消除一些思想顾虑,增强自信,在考场上才会提高记忆和思维的效率,超常发挥自己的水平,考出理想的成绩。

针对解答难题造成的心理挫折,最有效的方法是给予学习上的帮助,指导遇挫学生解决一些数学方面的难题,让学生领略成功者的快乐,推动心理健康发展。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通过解题经受一下挫折的磨练。所谓“难度适中”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跳”需要勇气和毅力,“能摘到桃子”则是让学生经过磨炼体验到成功和愉悦。事实证明,经过自己奋斗战胜挫折取得的成功才是最能激励人。

三、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健康自信的心理素质

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即对影响学习的智力因素给予指导,如指导学生如何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如何集中注意,如何解决问题等。

对学生学习环节的方法指导,即对学习过程给予指导,如指导学生制订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遵循学习规律和学习原则,指导学生掌握预习、听课、记课堂笔记、复习和做作业的方法,指导学生课外自学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工具书,查找、积累资料的方法等。

第6篇

教学内容上,经管类经济法突破专业部门法限制,泛指“与经济有关的法律规范”[2],主要学习与经济活动有关的一些重要法律制度,所以经管类经济法教材一般至少包括了企业法、合同法、证券法、担保法、破产法、票据法、银行法、财税法、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制度,内容横跨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诉讼法等多个部门法,非常广泛。目前,各高校开设的经济法课程少则32学时,多也不过54学时,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让学生掌握多个部门法中与经济有关的主要法律制度,又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的,它必须重视课堂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动,才能切实发挥经济法课程开设的实效。教学方法上,目前的经济法教学只强调教师的教,几乎所有的学习环节都是由教师设计完成的,从教学体系、教学重难点、作业练习到考核安排都是教师准备好的,不需要学生任何自主的想法和行动。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学习上的依赖性很大,不能很好地掌握学习方法或运用自身的能力去主动学习,也就无法将经济法律知识掌握透彻。而且,经济法是财务管理、会计等经管类专业各类资格考试的主要科目,如会计师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等,经管类经济法教学在淡化法学专业色彩的同时,更强调对经济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它既要保证学生所学的知识在今后的工作和继续学习中能用得上,又能满足学生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考试的需要,这种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教学体系,不能只通过教师的教来完成,它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将教学过程的多个环节交给学生自己,激发、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学习。

2经管类经济法自主学习教学的实施策略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在经管类经济法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构建讲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经济法课程教学,首先要改变单向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将讲与学有机结合。有些学生自己能够掌握的内容可以“先学后讲”[3],让学生先通过自学、讨论等方式自行解决,然后由老师进行总结,针对先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或指导,学生因此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有些需要铺垫理论功底的内容,或者需要梳理知识结构的部分,则可以“先讲后学”,先由教师对法律基础理论知识讲深讲透,打牢学生的理论基础,然后用引导的方式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如针对性地安排一些思考题,布置一定量的课外阅读,或者给学生几个案例题,让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

2.2细化课堂外学习安排与管理

课堂教学只是一个引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关键是课堂外教学的实施与监管,要实现经管类经济法的教学目标,必须落实课堂外的自主学习方案。对此,一方面是要细化并量化课堂外学习的内容、计划和要求,这里不仅要有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还要有对应的强化训练和及时的评价机制。学生自主学习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它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它只是淡化教师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并不意味着教师把一切教学内容都留给学生自己安排,所以,经济法课外学习与课内教学的知识点要具有对应性,课外自主学习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应围绕课堂教学展开,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平台对课外自主学习给予全局的组织和引导。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建立专门的经济法课程网站,在网站中设资源栏、任务栏、答疑栏等多个栏目,可以将丰富的经济法学习资源充实其中,可以在其中自主学习方案,下达自主学习的任务,如练习、作业、测试等,还可以通过开放式讨论、答疑和作业批改等方式对自主学习的成效进行评定和反馈。

2.3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训练

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是经管类经济法自主学习教学的一个落脚点,无论是经济法课堂教学的讲授还是课外自学的实施,都应该注重理论规范与法律实务的结合,注重学生自主分析思考、自主探索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此,成本最低也是最具实效的途径是案例教学的应用。经济法案例教学是实现理论与实际结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具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在经济法案例教学的实施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案例素材,要尽可能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具有时效性的案例,要对案例材料的内容和难易度作必要的处理,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知识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案例展开分析和讨论,及时调控讨论的方向和节奏,把零散的知识条理化,把隐藏在案例背后的理论予以总结阐释,引导学生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此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一定量的经济法实验教学,如票据法知识的学习,通过具体的票据认知和交易实训让学生感受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还可以适当开展经济法实践教学活动,组织指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进行法学实践活动观摩,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与书本内容结合起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4营造平等互动的教学氛围

宽松的教学环境,是自主学习的沃土,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创造一种人人都能参与的学习氛围。这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既能增进学生之间信息的沟通,又能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可多布置一些集体合作式作业,如学习《公司法》时,可要求学生仿照现实中的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分组撰写公司章程。还可以多开展课堂讨论活动,针对教学中一些比较难解的问题,先让学生分组准备,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放自主地进行讨论,做到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批判。二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定要清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与学生要像朋友一样,这样学生才不会觉得拘谨,真正参与到学习和课堂讨论中,敢于大胆地求证和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3经管类经济法自主学习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课堂教学还需要加强

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法律基础是比较薄弱的,他们在学习经济法之前,与法有关的课程只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门公共政治理论课程,其中与法律有关的知识仅有两章,与经济法课程学习有关的一些法学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少,甚至可以说是空白。而法学学科知识的关联性很强,尤其是法学基础理论和民法原理知识是学习所有部门法必要的知识储备。因此,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离不开教师的“教”,而且要充分发挥“教”的引领作用,要通过“教”让学生形成对整个课程知识的整体把握。这种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它要求教师既要吃透教材,又要有深厚的知识功底,要求教师有能力灵活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且要求教师应当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资料的收集、内容的取舍、案例的选择、活动方式的确定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等;同时,也存在教师如何驾驭课堂的问题。

3.2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能力,其形成和发展要经历一个渐进的、相对漫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常态化进行,制订计划和要求,落实方案,教师需要创设一些环节让学生实践、练习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节,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有效提升经济法课程的学习效果。

3.3教师教学绩效考核方法需要改进

第7篇

关键词:计划性不强 反思弱 自我调节能力差 学法指导 抓关键期 自主与引导

数学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文化课,承担着提升文化素养、训练、思维方式,服务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功能。职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差距更大,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学生很多。我们有必要从调查研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学习习惯入手,考察他们的数学学习过程和学习特征,改进学生的学习状况,关注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培养他们“爱学”态度、“乐学”情感、“会学”技巧、“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曾采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的形式,对职高数学的数学学习习惯进行了调查。

一、学习过程特征

1.学习计划性不强,根据调查。能“计划合理”且“认真执行”仅占7.29%,“有计划但没有完成执行”的占50.15%,“有计划但没有执行”的占18.54%,“没有计划”的占24.01%。

2.不习惯预习。“长期坚持”预习的占2.74%,“有预习习惯,但不坚持”的占22.49%,“很少预习”的占49.24%,“从不预习”的占28.57%,

3.课堂学习投入程度低,“能全神贯注地投入老师导学的全过程”占9.23%,“有三分之二以上时间投入”的占41.46%,“有一半左右的时间投入”的占33.43%,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不投入”的占16.11%,

4.不会记笔记,“能随机有重点地做笔记”占36.78%,“照抄板书”的占了34.35%,“较少做笔记”的占21.80%,“从不记笔记”的占6.08%。

5.近半数同学课堂练习态度不认真,“认真迅速做练习,遇到问题经思考仍不懂再问老师”的占37.08%,“认真迅速做练习,遇到问题马上问老师”的占16.11%,做练习托拉,但“遇到问题问老师”的占22.19%,“不愿做练习,遇到问题也不问老师再解答”的占24.62%,

6.课后复习不及时。“能当天对照笔记,熟记要点,以后不断适时复习”的占5.17%,“能当天对照笔记,熟记要点,以后到考试前才复习”的占26.44%,“当天没复习,考试前才复习”的占49.54%,“平时测验不复习,到期中期末考前才复习”的占18.8%。

7.作业态度不积极。“独立按时按质完成”的占21.58%,“能按时完成,但有抄袭作业的行为的占60.18%”,“有时不完成作业”的占16.41‰“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占1.82%。

8.作业矫正不到位。“坚持订正错误并及时理解”的占37.39%,“坚持订正错误但不能及时理解”的占41.64%。“有时订正错误”的占19.15%,“从不订正错误”的占1.82%,

9.做数学题的操作方式不恰当。根据调查,有16.4%同学是“先弄清知识概念,再开始做题”,有58.2%的同学是“先开始做题,必要时翻书查找概念”,有14.5%的同学是“先做题,不懂的留着问同学或老师”,6.4%的同学是“做得了的做一做,做不了的就算了”,还有4.5%的同学用其它方式,如先做题,遇到不会的,自己慢慢钻研,做不出就问老师; 可以做的就做,不会做的看同学,看懂就做,看不懂就不做等等。

10.反思意识弱。根据调查。“一般数学解完题后,有没有反思的习惯”,经常有的占4.5%,偶尔有的占54.5%,几乎没有的占40.9%,做完数学题后,“做一遍就交了,很少检查”的占60%,“偶尔检查结论,有时总结规律”的占31.8%,而“经常检查结论,并思考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把条件或结论改变了一下,有何不同”的仅有0.9%的--同学,7.3%的同学采取“做完后与同学对一下,有出入就重新检查一遍,直到弄懂”等方式。

二、结果分析

根据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调查及对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成就的相关因素的访谈,发现,职校学生在上课认真听讲、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独立完成作业等基本学习习惯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具体表现为:

1.计划与组织方面的不良习惯,如作业习惯不良的表现是作业前不复习所学知识:作业时不中请题意便下笔;不按规范作业,书写马虎:做作业时遇到困难不肯钻研,只会去问别人,或找到答案一抄了之:边做作业,边听音乐或其他声像资品。

2.自我调节学习的不良习惯,学习用品乱堆乱放、经常找不到:再如不能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开学初,不安排一个课本上下册学习的衔接阶段,期中考试前,不安排两周左右的复习阶段,期末考试前,又不安排总结、巩固整个学期所学知识的时间,只是不分轻重缓急的忙于应付、不分昼夜的打疲劳战。

3.反思能力不足

做完数学题后,“做一遍就交了,很少检查”的占60%,“偶尔检查结论,有时总结规律”的占-31.8%,而“经常检查结论,并思考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把条件或结论改变下,有何不同”的仅有0.9%,的同学,7.3%的同学采取“做完后与同学对一下,有出入就重新检查一遍,直到弄懂”等方式。

三、培养策略

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状况,要在学法指导与习惯培养上下功夫,并结合习惯形成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数学学习习惯培养。

1、动机激策略。动机是影响学习习惯形成的首要因柰。动机对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动机强度的大小、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来实现,动机强度不仅影响学习习惯的形成而且影响其长期发展的历程。由于中职教育的目标导向决定了数学教学要本着实用、有用的原则。但是学生又很难看到数学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的显著作用,同时学分制的评价方式并没有真正实施,学业评价也只是底线评价。学生只是满足于考试能够及格,不能激发起研究数学的兴趣。因此,导致了学生数学学习动机不强,得过且过的状态,因此,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调动学习兴趣,重塑学习信心。

2、学法指导策略。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是学生的积极地参与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法的研究探讨应着力从以下一些方面展开;其一,是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二,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基本学习方法给予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三,是充分挖掘学生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使用,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重要的仍是对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规范化后就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3、抓关键期策略。抓住入学第一学期和每一学期的期初、期中两个时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期初是学生新的学习的启动阶段,学生的学习行为需要导航,需要指引,这个时候,向学生提出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要求可以影响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也容易接受。期中是学生一个阶段学习后的重要反馈阶段, 根据反馈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行为最有必要,这样可以让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得以定型,不良行为得以矫正。

第8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139-01

学习数学的过程,其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认识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作为发展变化主体的学生态度消极、被动,不能或者不想动脑,去认识教师的所教,那么,即使教师"教"的再好,也不能促进学生自身知识、能力的发展。

一、改变观念,让学生产生对数学浓厚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心理素养、近乎痴迷的兴趣是高效率学习数学的前提,也是在考试中必胜的条件。对学生来说,当学习被来自外在的要求强制时,学习就成为一种负担、压力,学生的体验是痛苦的、苦涩的。如果学习是发自内心的,是学生自己的精神需要,它就会成为一种欢乐的、愉快的活动,学生的体验就是幸福的。为此,让学习数学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一种压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使学生从‘受逼’学习状态中解脱出来,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善于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求知欲,如在课堂中创设学习情境,教学方法尽可能带有新颖性、多样性。而让学生进入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并且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适当开展数学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爱好,拓展应用数学知识领域,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教师要运用兴趣在学生与知识之间架起桥梁,运用的多种方法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统一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好高中数学从热爱开始。

二、认识初高中数学的不同特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高中的数学有着显著的区别,除了知识内容剧增之外,初中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高中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因此,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学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形成辩证思维。所以,面对这样巨大的变化,高中生一定要先分析再适应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让数学这一高深的自然科学在你的脚下俯首称臣。初中生在学习上有很强的依赖心理。为提高分数,初中数学教师会将各种题型都一一罗列,学生依赖于教师为其提供套用的“模子”,家长也望子成龙心切,回家后辅导也是常事。升入高中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变了,套用的“模子”没有了,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由“参与学习”转入“督促学习”。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依然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不会巩固所学的知识。有的人还会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为此,科学地进行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分析教材,分析自我,分析未来,然后制订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并能付诸实施,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这样才可以对数学的掌握如鱼得水。

三、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各方面数学能力

数学能力包括: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共五大能力。这些能力是在不同的数学学习环境中得到培养的。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开发不同的学习场所,参与一切有益的学习实践活动,如数学第二课堂、数学竞赛、智力竞赛等活动。平时注意观察,比如,空间想象能力是通过实例净化思维,把空间中的实体高度抽象在大脑中,并在大脑中进行分析推理。其它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学习、理解、训练、应用中得到发展。特别是,教师为了培养这些能力,会精心设计“智力课”和“智力问题”比如对习题的解答时的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训练归类,应用模型、电脑等多媒体教学等,都是为数学能力的培养开设的好课型,在这些课型中,学生务必要用全身心投入、全方位智力参与,最终达到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9篇

关键词:课前预习;目的;度与量;方法;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5-0185-01

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有些教师认为数学学习没有预习的必要,有的干脆对预习这样的"软作业"置之不理。对学生来说,预习只是接受,谈不上"自主"。 因此,引导学生明确有效预习的重要性,指导预习的方法,是引导学生走向自主预习的第一步。这将与课堂教学有异曲同工的作用。

1.明确预习的目的

1.1 教师要明确让学生课前预习的目的。小学生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建立在对具体形象事物感知的基础上。课前预习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有了课前预习,学生课堂上的思考会更深入,会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

1.2 应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通过预习对即将要学习的新课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自己能够弄懂,哪些地方还存有困惑,带着问题进课堂,使听课更有针对性;预习时,独立地阅读教材和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在预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自己的表现更精彩,学习也就更有挑战性和成就感。

2.把握预习的度与量

预习本身是一种自学但又不能把它简单等同于自学。因为预习是为接受新课所做的心理、知识、情感上的准备,并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新知。

小学阶段学生的预习内容不宜过多过细,否则会造成学生没有听课兴趣,养成不认真听课的习惯;预习要求不能太高,否则会让学生望而生畏;预习要求不能过多,过多学生则兴趣索然;预习时间也不要过长,太长会浪费学生的课余时间,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

布置预习内容时要综合考虑学生、教材、教师三个要素,适合学生预习的、对学习有帮助的、学生能自主预习的才做。预习不要求面面俱到、而应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如教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镜面对称",预习时可以布置: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唤起对生活中镜面对称现象的回忆;让学生模仿例图在镜子前做各种不同的动作,观察镜中自己影像的形状;用镜子照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看镜子写数字。通过预习活动在家中体验镜面对称现象。

3.引导学生掌握有效预习的方法

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前要根据不同教材采用不同的预习策略,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布置预习任务。明确预习的内容,明确预习时可运用的方法,具体到举出相似的例子;明确预习的要求,具体到自学时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3.1 读一读,说一说 学习观察。从小学一年级就应开始认真指导学生看书学习,学会读数学书。从看图明意开始,再对文字部分逐字逐句阅读,做到读明白意思,想题目问的是什么;对于图形、算式则学会看过后想想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通过预习,教给学生看书观察的方法,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睛"看数学书。

3.2 找一找,做一做 学习操作。引导学生预习时通过做多种操作活动:观察、操作、实验等,去分析和研究,去自主体会新知识。依据教材,联系实际,亲自动手找一找,画一画、拼一拼、剪一剪、玩一玩,在做中学;在预习完例题后,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做一做课本中的练习题,借以验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增强预习的信心。

3.3 想一想,问一问 学习思考。遇到不懂的问题,自己先想一想,尝试解决问题;遇到类似的题型想一想以前是怎样学的;在预习中记下的难点,有疑问的地方,在课堂上提出来和老师同学们一起探讨。如"数的计算教学" (《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退位减法》等)模块知识前后联系紧密、逻辑性强,运用迁移方法学生便可自学。

3.4 走一走,记一记 联系生活学数学。在课前让学生感受生活数学,并感受数学的作用,上课时学生定会更有兴趣参与。如《分类》一课的教学,课前引导学生"逛超市",有意识地观察、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分类,如何分类?这样学生在课前已经从生活这无形的"课本"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上课时思路自然而然地打开,发言各不相同但又同样精彩,还能向老师提出许多超出本节课内容的问题。

4.注重预习的评价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而就的。要重视对学生预习成效的有效评价,让学生展示汇报预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检查,督促其养成自主预习的良好习惯;更要重视对学生预习参与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多运用激励性,肯定性的评价,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地进行预习。

一般书面预习作业的反馈可盖个学生喜欢的印章或写个"好"字,口头预习检查则贯穿课堂。预习评价的形式还可以更多样化,充分为学生创造分享成果、展现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如成立班级"数学小天地",给予学生一个预习交流,展示的平台:开展"预习交流展示会",相互交流预习心得;设置"数学金点子",鼓励学生将预习中迸发的奇思妙想通过写数学日记、配画等形式记录下来,每周综合评选出"预习小能手"。喜闻乐见的交流展示形式,活泼有趣,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享受预习的乐趣,爱上预习,坚持预习。

5.结语

总之,数学预习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根据教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预习,能让学生的预习轻负担,高质量。我们应该不断探究,如何让学生身处积极主动的预习状态,踏踏实实预习,真正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让精彩的数学学习从预习开始。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中职;机电;教学;实践

1开设机电实训课程

1.1开设机电实训课程的必要性

从当前市场对于机电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和实践技能的要求水平来看,掌握一定的机电实践知识是学生毕业后就业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中职的办学宗旨。虽然当前的教学计划中开设了相应的实训课程,然而大部分实训课程都集中在实验室,学生无法学到真正的实践技能,知识结构十分单一,尤其是无法实现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完美结合。开展实训课程不单单能够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1.2开展教改项目研究

从当前学生开展的课程学习进度进行分析,机电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大部分是紧贴机械行业发展现状的,并且制定了相应的实训教学内容。但是大部分中职院校都是采取讲座或者是课外学生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实训课程中,学生很难对实训课程产生兴趣。对于此,中职院校的机电专业教师应该采取让学生提需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开设实训课程的方式开展教学改革,对提升学生对机电实训课程的兴趣非常有利,同时也可以帮助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1.3合理利用院校资源

最近几年来,为了可以更加高效且合理地利用中职院校拥有的教学资源以及实验经费,中职院校也投入了大量的实验经费用于购买先进的电工设备供学生做实验。比如按照电工电子实验室和电工实训室等等。不仅如此,还应该在这基础之上,结合现实教学需要,多从不同方面进行考虑,比如可以安排学生自行制作电工集成板,结合自身设计的电路图进行探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主观能动性。

2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为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保证学生将所学到的机电专业知识应用到机电实践工作中,就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中职院校的教师应该多多组织学生实施教学实践。比如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很好的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发挥出来的作用,引导学生去发现并且解决问题。在整个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安排的活动内容或者是题目应该遵循由浅入深以及从小到大的基本原则,进而组成一个全面的训练过程。尤其是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组队安排,彼此之间可以互相切磋,同学之间共同完成一项创作也是一项具有成就感的事情。带领学生主动钻研不同的知识,跟着老师的节奏慢慢探寻。比如在开展实训课题时候,以《照明线路的安装与检修》课程内容为例,在开展实训活动的时候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电工的相关知识,比如掌握用电安全常识以及触电急救方法,掌握仪表的使用方法和良好的职业感知等等。对于此,可以组织形成课题小组的方式对课题开展调研、收集资料以及进行可行性论证等等,然后再拟定学习计划对此作出针对性决策等等。通过这种指导实践教学的方式更加有助于激发学生良好的创造性。当完成了课题实践之后,学生不单单增长了只是,更养成了自我思考的良好习惯,有助于提升学生独立工作以及从事和创造性相关的工作能力。

3实施分层教学

在中职院校内开展分层教学必须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能力做出分层。因为在开学的时候大部分任课老师都无法搞清楚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切不可按照学生的成绩开展分层教学。应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再开展分层教学。比如在通过和班主任或者是其他任课教师展开沟通之后,掌握学生的思想以及学习情况之后再对学生开展分层教学。比如可以划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比较好且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第二个层次是学习能力比较一般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一般;第三个层次是学习比较差的学生。对于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应该在保持学生较好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升其学习技能和知识储备,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方面的心理障碍,同时还要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对于学习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应该多思考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机电专业学习的兴趣点;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让这部分学生多和学习较好的学生多沟通和交流,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带动这部分学习开展实践活动,进而对机电专业课程感兴趣,提升其学习成绩。

4总结

习得一技之长不单单是保障学生顺利毕业的重要基础条件,更是关乎到学生毕业后能否找到好工作的重要基础。开展分层教学的基础是要尊重学生个人的个性发展,保证让学生能够从知识、技能以及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春梅.浅谈中职机电专业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学创新[J].科技信息,2012,(4).

[2]赵雪莉.中职机电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4,(11).

第11篇

“在家教育”,在欧美并非一个新概念,早已行之有年,而且选择这种教育方式的欧美家庭近十年来增长较快。和以往选择“在家教育”多为白人父母不同的是,近年来,“在家教育”开始逐步进入海外华人家庭,并取得成效。

3年前,在美国休斯敦南部华人聚居的密苏里市,从中国大陆移民的夫妇李立群、刘萍做出一个重要决定:让在公立学校读书的大儿子李晨阳和二女儿李晨曦离开学校,在家中接受教育。如今,17岁的晨阳即将考大学,他多次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并获奖,已进入全美比赛。11岁的女儿晨曦暑假后升上6年级。

在美国康特拉科斯特县,13岁的马优良成了美国柏克莱加大20.05年入学年纪最小的学生。14岁的姐姐马优美修完社区大学课程后,今年转入柏克莱加大就读三年级。与其他孩子不同的是,马家姐弟都是在家接受华裔母亲马勤的基础教育课程。而父亲皮尔斯不认为两个孩子是所谓的天才儿童,而是勤劳刻苦造就了今日的成绩。

过去十年来,美国在家教育增加了25%,已有200万学童以这种方式接受教育或是接受部分教育。在英国,有9万家庭选择在家教育孩子。此外,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挪威等国家,在家教育蔚然成风。在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十几年前就开始倡导并身体力行“在家教育”。

华裔家长对孩子采用“在家教育”模式,是一种新尝试。

“在家教育”优势多

谈到“在家教育”,首先让我们想起“发明大王”爱迪生,他是“在家教育”的学生,是这个教育模式的受惠者。

尽管教育专家对“在家教育”的利弊难置可否,“在家教育”却表现出孩子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比学校少、效率比学校高的优势来,而且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免去许多人认为的“在家教育”会使孩子性格孤僻、与社会脱节之虞。

李立群家的孩子们每天花在学习和作业上的时间平均为五六个小时,比一般公立学校少,但他们的学习进度都超前。

在美国出生的李晨曦说:“在家学习早上不用起大早,而且公立学校课程简单却要反复做作业。在家学习用的时间少,却可学到更多知识。”李晨阳喜欢挑战有难度的课程,通过教材、图书馆、网络、工具书、家庭互助团体的老师等渠道学习。

由于不用到学校念书,李氏夫妇俩为孩子安排了很多活动:学习唱歌、跳舞,参加数学竞赛,打工、体验社会……这使孩子们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更有机会去不同的地方,获得更多的人生体验。刘萍说:“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恰恰是‘在家教育’的长处。” 马氏兄妹的母亲马勤介绍说:“两个孩子每天的学习时间并不长,3到4个小时是正常学习,其他时间是学学钢琴、小提琴等等。最重要的就是带他们去看书,看任何他们想看的书。”

马家姐弟课堂之外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姐姐教人中国功夫,弟弟学习合气道和击剑;两人同在青少年交响乐团拉小提琴;而计算机游戏也是姐弟俩放松心情的最爱方式。

“在家教育”的条件

实施“在家教育”的前提是政府的承认。

“在家教育”在美国各州都是合法且受到正式教育机关认可的。在马来西亚,“在家教育”是不可行的,因为根据大马政府教育部新的教育法令规定,家长必须为适龄就学的孩子报名就读小学,否则有关家长将有面对政府的可能。

其次,家庭是否具备“在家教育”的条件,父母的实力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采用“在家教育”的父母大都受过高等教育,从事专业化工作,家庭收入为中上阶层;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即便有意愿选择在家教育,也可能无力(包括经济实力和父母受教育程度)实施。

根据美国国家在家教育研究学院的统计,在美国每个以这种方式接受教育的学生平均每年花540美元在家庭学习教育产品上,而且接受这种教育方式的家庭年平均收入为5.2万美元,高于全国3.6万美元的平均水平。

对华人家庭来说,实施“在家教育”还是有相当的难度。

就李家来说,父亲李立群1990年来美前是清华大学研究生,在美拿到机械博士学位,目前在一家公司任软件工程师,有较高的收入,成为这个家庭的经济支柱。母亲刘萍曾在中国一所大学执教十年,来美后承担起在家教育的重担。尽管如此,从未受过美式教育的刘萍仍然感到压力重重。

在美国,“在家教育”有一套较完备的督导计划,并有在家教育互助团体,每周聚会一两次,擅长某科目的家长辅导孩子们该科目。刘萍担当的角色类似辅导员,任务是安排课程,并在孩子们的学习过程中起引导和帮助的作用。

第12篇

美国肯尼迪大学是创建于1964年。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肯尼迪大学已经有了较高的知名度,成为一所有鲜明特点的、专门为成人服务的高等教育学府。

与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有渊源

学校位于美国硅谷,是一所非盈利性大学。其宗旨是:将终身教育做到更好。该校的成立与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有关。

肯尼迪在1960年7月某晚接受提名为美国总统候选人曾发表的言论,肯尼迪在面对群众时并未搬出“空泛的承诺”,反而着重于扫荡战争、缺乏教育、贫穷所带来的问题。肯尼迪遭暗杀后翌年,怀抱着理想主义的教育人士齐聚一堂,秉持着走在时代尖端的精神,创办了一间独特的大学――以谨守是非之心为念,并坚持高等教育应为兴趣与需求不同的学生量身打造的理念,致力让所有人都能接受教育的熏陶。

肯尼迪大学也得到了美国西部大学联合会WASC(美国五大认证机构之一)的认证,这些认证是同斯坦福大学及伯克利大学同等级别的认证。同时,大学的分校和项目还荣幸得到了美国心理学联合会(APA)、国际商学院联合会(IACBE)和美国法律委员会(CBA)的认证。

肯尼迪大学的学生得到了世界各国大学的认可,企业界和政府部门都认可此大学并愿意为学员提供全部或部分学费的帮助。此外,肯尼迪大学还得到中国教育部的认可,是中国教育部涉外教育监管网推荐的一所美国正规大学。大学共有五个学院:教育与文学学院、专业心理学院、整体研究学院、管理学院、法学院,并提供大学学位、研究所与博士学位、教师证书、证书、进修课程。 课程安排在傍晚、晚上、周末,这样学生在攻读学位时,可以兼顾工作、家庭、以及其它事务。大学现在总注册人数:1800名,教职员725名,学生年龄层:23 至 65岁。

终身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影响极为广泛的教育思潮。其倡导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郎格朗。1970年,保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终身教育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成长与发展历程。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学会生存》一书,提出了“为生存而学习”的观点,该书出版后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终身教育开始向体系化的实践阶段迈进。

肯尼迪大学针对终身教育的这些特点,专门面对成人,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创新型教育和实战型项目。并且提出办学口号:“我们的存在,是为那些本来应该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享受更好的教育机会的那些人准备的。”

要在今日的世界获得成功与满足,就必须成为精通多种技能的新通才。有鉴于此,肯尼迪大学所提供的课程鼓励学生培养追根究底的精神――以批判和创意的角度思考,进行研究,看穿事物的表面。

肯尼迪大学除锻炼学生的强健心智外,还鼓励学生开拓人生大道。学校的名声之所以卓著,在于培育出坚强的个体,让他们学会表达意见,纠正错误,实践公平的理想。肯尼迪大学努力强化学生的身心灵,期望真正的社会人不仅是缴税金而已,还要亲自参与社群生活。

学术特色

肯尼迪大学具备多项学术特色,尤以学生和教职员组成的支持社群最为显著,更形成教学相长的风气。此外,肯尼迪大学教育中还具备下列特征:

实际体验:学生自然会熟悉所攻读领域中的理论和观念,此外还能实习与实地体验,培养出实作的职业能力。该校有许多研究所学生透过老年人法律中心或文学院的服务学习计划,有的学生则在非营利组织、大学、当地政府机构、所学领域的企业中,担任实习生。

关照协助个人:采取小班制,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参与对话、表达意见。此外,该校的写作/学术辅导已达到真正教导学生的层次,所有学术辅导中心的人员均有大学学历,并为经验丰富的教师,努力协助学生增强写作能力。

杰出的教职员:教授不仅是老师,在所属专业领域也是佼佼者,他们把学术专业和实用经验带入课堂中。该校的教职员有著名作家、心理学家、执业人士,他们已经拥有或正在做出突破性的贡献。

开放的环境:该校极为尊重差异,大家有机会接触背景不同的学生、教职员,他们把各式各样的生活经验与工作经验带入大学校园。

“一贯式”课程:该校了解学生付出宝贵的时间和金钱来此学习,于是提供机会让学生所修习的大学学分 (最多 24 个学分) ,可抵掉相关的肯尼迪大学的研究所课程学分。

改变的机会:在肯尼迪大学可遇见新的思维观念与个体,从而改变自己思考、工作、生活的方式。学生能和同样想要透过学习力量来改变生命的人,一起研读、交流、沟通、进步。同时,肯尼迪大学以提供严格独特的研究所课程著名,并尊敬差异,维护学术社群,鼓励个人成长。

课程设置

肯尼迪大学的课程主要设置为:学士学位课程、硕士学位课程、学术证书课程、证书课程和继续教育证书课程。其中学士学位课程又分为文科学士学位课程和理科学士学位课程,还另设有艺术学士学位。硕士学位课程包括博物馆研究、教育、职业发展等,另外还有创作艺术硕士 (MFA),商业管理硕士 (MBA),法学博士 (JD),心理学博士 (PsyD)。

肯尼迪大学认识到不同的教育需求和兴趣,针对有兴趣取得或增加专业执照、获取新专业的人士,提供各种证书课程,包括教练学、跨文化语言与学术发展、梦的研究、体育与运动表现、博物馆研究、组织冲突管理、组织领导力等。

肯尼迪大学提供多个与单一的初级证书课程,让学生有资格取得加州教师认证委员会 (简称CCTC) 的教师证书。课程结合了课堂上的指导和实际的工作,让学生有机会在 12 至 18个月内完成学业。本校也针对想要在学校体系中成为领导者,并愿为种族平等、社会公益做贡献的教育人士,提供行政服务证书课程。

继续教育证书课程包括表达艺术, 生涯指导, 游戏治疗,运动心理学等。

人才理念

在与肯尼迪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Nancy Southern的远程对话中,记者问到肯尼迪大学的人才观,Nancy院长谈到:“肯尼迪大学成立的理念就是服务于成人,当时美国其它的大学都没有针对成人的课程,所以肯尼迪大学专门研究设立了针对已经参加工作的人士的课程,为他们提供更专业的知识和经验,能够给他们的职业生涯带来一些进步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