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免疫系统疾病

免疫系统疾病

时间:2023-05-29 18:03: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免疫系统疾病,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免疫系统疾病

第1篇

【关键词】 全面护理;风湿免疫;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指的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 其作为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反复发作可能会累及心脏[1]。其临床表现为患者手、足、指、趾等小关节部位都极其易于受疾病所累, 症状轻者会致使关节肿胀或功能, 症状严重者则易导致关节变形等。这些情况都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2]。风湿性关节炎虽然在临床上并没有显著疗法, 但却可以在临床护理上通过方法改进改善治疗质量。为探讨研究全面护理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本文选择郑州市中医院自2010年7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58例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情况进行了回溯式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2013年间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男性25例, 女性33例, 年龄为26~62岁, 平均(40.1±5.0)岁。病程为8个月~6年, 平均为(2.7土0.7)年。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均符合如下要求:①患者存在晨起僵硬超过1 h, 且持续45 d以上。②患者存在3个以上关节区的关节炎, 且持续45 d以上。③患者的类风湿因子(RF)呈阳性且伴有X线改变。包含以下疾病或症状的患者被排除不作统计:①患者具有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和血液内分泌系统病变及病史。②患者为孕妇或身处哺乳期。③患者存在结核类感染病或其它潜在感染性疾病。④患者存在有药物过敏史。

1. 2 护理方法 患者临床均进行风湿性关节炎的常规治疗的, 但在护理方式上则在关节炎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护理。

1. 2. 1 心理护理 针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焦虑、悲观、抑郁等负面心理特点, 护理人员在入院初期便通过解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相关常识消除患者疑虑, 并积极主动对患者进行护理缓解其悲观情绪, 鼓励患者以健康心态配合治疗。

1. 2. 2 初期健康教育 针对关节炎临床药物, 护理人员可以在皮下注射前应主动介绍药物的作用、优点、正常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内容, 并联系恢复者进行经验推介。

1. 2. 3 疼痛护理 患者会存在关节疼痛及可能的溃烂发炎, 因此临床应保证患者患处关节得到充分休息。对于急性期患者可限制活动量并增加休息时间, 保持肌肉松弛避免挛缩。嘱患者保持自己舒服。

1. 2. 4 康复锻炼 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应长期保持卧床休息状态, 但护理人员应鼓励或协助患者每2小时进行1次变更以防止压疮并保持关节功能。待患者临床病情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后则可以考虑进行关节功能康复锻炼, 主要在于对患者腕关节、踝关节锻炼, 刚开始每日4次每次15 min, 并视患者承受情况酌情增加运动量及运动时间。

1. 2. 5 健康指导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干燥, 避免患者受寒、受潮等。嘱并监督患者在关节疼痛肿胀严重时确保卧床休息, 低温则注意保暖, 避免因感冒发烧抵抗力下降等细菌感染侵入的可能。

1. 2. 6 饮食护理 患者因长期服用药物, 对胃部造成很大刺激致使脾胃功能减弱伴食欲下降, 导致缺乏营养。因此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完成口腔护理, 并介绍饮食原则, 增强患者食欲, 增加优质蛋白质和高维生素食物及钙剂等易消化饮食的摄入, 补充蛋白质及维生素等生理能量必需。

1. 2. 7 除外, 在用药期间应加强防护教育, 病室每日紫外线消毒, 并保持空气流通、减少探访人员避免交叉感染。临床注意患者体温变化并及时予以必要的抗生素治疗, 患者每次用药后也要进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监测。

2 讨论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临床以关节和肌肉游走性酸楚、重著、疼痛为特征, 属变态反应性疾病。 它由于滑膜炎的持久反复发作会导致关节内软骨破坏, 致使关节功能障碍甚至残废[3]。且会造成血管病变累及到全身各器官[4]。本文通过对2010~2013年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58例的治疗及护理研究表明, 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辅以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疼痛护理、康复锻炼、健康指导、饮食护理等在内的综合针对性护理干预, 可以提升临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预后结果。

参考文献

[1] 张函.益赛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20): 71-72.

[2] 黄秋菊.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回归家庭前的护理.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21):228-229.

第2篇

【摘要】呼吸内科疾病是小儿常见的疾病,常因为着凉等因素导致小儿抵抗力低下时发病。本文就其预防在母乳喂养、均衡营养、保证睡眠、身体锻炼、保持卫生、避免公共感染以及按时接种疫苗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通过这些预防措施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发病率。

【关键词】小儿内科 呼吸系统疾病

在新生儿期到学龄期年龄段之间的儿童统称为小儿,据资料显示,小儿在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究其原因,除却小儿机体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之外,家长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重视程度不够,预防工作不到位亦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原因。笔者就此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分析,归纳了几点关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措施。

一、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作为人体重要的脏器功能系统,呼吸系统同时也是最容易收到外部因素侵袭的部位,当其功能异常时常常引起其他系统的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全身系统的异常反应。由于小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以及机体的代偿能力较差,当其呼吸系统受到侵袭时,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病情。当小儿出现呼吸系统疾病时,家长及时带其到医院就诊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在平时就采取有效地措施对呼吸内科疾病进行预防,这样既可以避免小儿患病的可能性,减少因小儿患病带来的麻烦,又可促进小儿的健康成长。

二、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措施

(一)对新生儿及婴儿时期的小儿进行母乳喂养

许多家长都明白母乳喂养的好处,但是能坚持到一岁的家长并不多,一部分家长是由于工作忙,一些是因为偏信奶粉的广告而过早的停止母乳喂养。其实相对于配方奶粉等食物,母乳内含有新生儿及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是此时期小儿最理想、最天然的食物,并且母乳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脂肪含量较少,有利于小儿消化但不引起腹泻;母乳中含有多种抗体,尤其是sIgA以及IgG等小儿最为缺乏的抗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小儿的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防御疾病的能力;母乳还具有干净卫生、温度适宜、食用方便等优点。

(二)维持小儿安静的生活环境

保证小儿生活环境的安静、舒适,可有利于小儿增加睡眠时间及提高睡眠质量,众所周知,充足的睡眠可保证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但是由于家长对于孩子的喜爱,以及生活中正常的人际交往,过多的长辈探访反而会对小儿的正常休息造成影响,导致睡眠质量的下降,影响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另外与成人的过多接触可增加小儿感染细菌的几率,较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三)维持均衡的营养和水分

婴幼儿的基础代谢率与成人相比相对较高,当机体能量供给不足时,可出现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停止的现象。随着小儿机体的不断发育,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已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小儿生长需求,因此,应及时并且合理地对小儿给予优质蛋白类物质的补充,如牛奶、豆浆、果汁以及蛋类等,为小儿免疫系统合成抗体提供必需的原料,以便于小儿免疫力的提高;另外应对小儿补充适量的水分,如糖盐水等,可避免小儿因脱水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在日常的饮食中应避免小儿挑食、偏食垃圾食品等不良习惯,保持小儿营养的均衡性。

(四)多进行日光浴及锻炼

阳光中的紫外线可起到杀菌的效果,经常让小儿进行日光浴,可部分杀灭小儿身体表面的细菌,并且可以促进小儿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进而保证小儿骨骼的正常发育。小儿生性活泼好动,对于平时的蹦蹦跳跳,家长不应过多的干预,小儿在身体活动的同时,可刺激体内骨骼肌肉的发育塑性,保证机体的健康发育;需要注意的是,当儿童活动出汗较多时,家长应注意其衣物的更换及保暖,防止因潮湿的衣物导致小儿着凉引发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

(五)保持小儿呼吸道的卫生

小儿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往往与肺炎双球菌、链球菌等细菌在呼吸道的大量繁殖有密切关系,如果小儿的呼吸道如气管、支气管等存在痰液等异物时,小儿的肺部通气就会受到影响,导致上述呼吸道细菌的大量繁殖,引发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应经常对小儿口腔及咽部进行护理,保持其清洁、通畅,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如经常喂少量温开水以清洁口腔;改掉某些小儿保着奶瓶入睡的习惯,或者在喝完奶后进行漱口;帮助小儿树立经常洗手的意识,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给小儿更换内衣内裤、床单被褥尿布等。

(六)避免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由于人员混杂,常存在多种呼吸系统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很容易通过空气、飞沫或者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小儿自身的免疫系统本来就较弱,一旦暴露在上述场所中,很容易被感染导致呼吸道疾病。另外,若室内通风不良,空气质量下降,亦会导致小儿身体抵抗力下降而容易发病,因此在家中也应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少开空调,禁止吸烟等,以保持室内空气的通畅、温度和湿度的适宜,避免过热过干,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对于维持小儿呼吸道黏膜的湿润具有重要的作用。

(七)按时进行预防接种

第3篇

【关键词】 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

1前言

在新生儿期到学龄期年龄段之间的儿童统称为小儿,据资料显示,小儿在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究其原因,除却小儿机体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之外,家长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重视程度不够,预防工作不到位亦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原因。笔者就此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分析,归纳了几点关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2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作为人体重要的脏器功能系统,呼吸系统同时也是最容易收到外部因素侵袭的部位,当其功能异常时常常引起其他系统的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全身系统的异常反应【1】。由于小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以及机体的代偿能力较差,当其呼吸系统受到侵袭时,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病情。当小儿出现呼吸系统疾病时,家长及时带其到医院就诊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在平时就采取有效地措施对呼吸内科疾病进行预防,这样既可以避免小儿患病的可能性,减少因小儿患病带来的麻烦,又可促进小儿的健康成长。

3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措施

3.1对新生儿及婴儿时期的小儿进行母乳喂养。许多家长都明白母乳喂养的好处,但是能坚持到一岁的家长并不多,一部分家长是由于工作忙,一些是因为偏信奶粉的广告而过早的停止母乳喂养。其实相对于配方奶粉等食物,母乳内含有新生儿及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是此时期小儿最理想、最天然的食物,并且母乳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脂肪含量较少,有利于小儿消化但不引起腹泻;母乳中含有多种抗体,尤其是sIgA以及IgG等小儿最为缺乏的抗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小儿的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防御疾病的能力;母乳还具有干净卫生、温度适宜、食用方便等优点。

3.2 维持小儿安静的生活环境。保证小儿生活环境的安静、舒适,可有利于小儿增加睡眠时间及提高睡眠质量,众所周知,充足的睡眠可保证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但是由于家长对于孩子的喜爱,以及生活中正常的人际交往,过多的长辈探访反而会对小儿的正常休息造成影响,导致睡眠质量的下降,影响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另外与成人的过多接触可增加小儿感染细菌的几率,较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3.3维持均衡的营养和水分。婴幼儿的基础代谢率与成人相比相对较高,当机体能量供给不足时,可出现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停止的现象【2】。随着小儿机体的不断发育,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已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小儿生长需求,因此,应及时并且合理地对小儿给予优质蛋白类物质的补充,如牛奶、豆浆、果汁以及蛋类等,为小儿免疫系统合成抗体提供必需的原料,以便于小儿免疫力的提高;另外应对小儿补充适量的水分,如糖盐水等,可避免小儿因脱水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在日常的饮食中应避免小儿挑食、偏食垃圾食品等不良习惯,保持小儿营养的均衡性。

3.4多进行日光浴及锻炼。阳光中的紫外线可起到杀菌的效果,经常让小儿进行日光浴,可部分杀灭小儿身体表面的细菌,并且可以促进小儿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进而保证小儿骨骼的正常发育。小儿生性活泼好动,对于平时的蹦蹦跳跳,家长不应过多的干预,小儿在身体活动的同时,可刺激体内骨骼肌肉的发育塑性,保证机体的健康发育;需要注意的是,当儿童活动出汗较多时,家长应注意其衣物的更换及保暖,防止因潮湿的衣物导致小儿着凉引发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

3.5保持小儿呼吸道的卫生。小儿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往往与肺炎双球菌、链球菌等细菌在呼吸道的大量繁殖有密切关系,如果小儿的呼吸道如气管、支气管等存在痰液等异物时,小儿的肺部通气就会受到影响,导致上述呼吸道细菌的大量繁殖,引发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应经常对小儿口腔及咽部进行护理,保持其清洁、通畅,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如经常喂少量温开水以清洁口腔;改掉某些小儿保着奶瓶入睡的习惯,或者在喝完奶后进行漱口;帮助小儿树立经常洗手的意识,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给小儿更换内衣内裤、床单被褥尿布等。

3.6避免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由于人员混杂,常存在多种呼吸系统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很容易通过空气、飞沫或者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小儿自身的免疫系统本来就较弱,一旦暴露在上述场所中,很容易被感染导致呼吸道疾病【3】。另外,若室内通风不良,空气质量下降,亦会导致小儿身体抵抗力下降而容易发病,因此在家中也应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少开空调,禁止吸烟等,以保持室内空气的通畅、温度和湿度的适宜,避免过热过干,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对于维持小儿呼吸道黏膜的湿润具有重要的作用。

3.7按时进行预防接种。按时对小儿进行规定疫苗的接种,如白喉、百日咳等,通过这种方式使小儿被动地增强小儿呼吸系统的免疫力,从而提高对特定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抗病能力。根据研究显示,对于6岁以前的儿童,预防接种是避免传染病的最有效途径。

4小结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应注重平时的预防,通过上述预防措施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不仅可以为小儿提供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保证其健康成长,还可以避免因小儿患病给家长带来的麻烦。

参考文献

[1] 刘亚香,崔国粹,探讨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J],中国保健营养,2010,7(3):107

第4篇

1.1理化生物学性质CRP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急性期蛋白,由相对分子质量为23.02×103的5个亚单位组成,每个亚单位有206个氨基酸残基。完整的CRP是一种环形结构的五聚体,在急性期反应时肝细胞在IL-6等细胞因子诱导下大量合成CRP。正常情况下每天合成1~10mg,急性期炎性反应时每天可合成1g。外科损伤患者CRP水平8~10h可增加1倍(在IL-6刺激物缺乏时2~4h内合成并降至正常)。循环中CRP的半衰期为19h。但一旦它与配体结合,可快速被清除[1]。

1.2CRP的合成代谢CRP是机体受到微生物入侵或组织损伤等炎性反应刺激时肝细胞合成的急性时相蛋白,能结合大范围的内源和外源性物质,然后通过调理作用促进其从血液及组织中清除,在钙离子存在的情况下,CRP能结合坏死的内源性物质和效应细胞,CRP可与许多细菌、真菌、寄生虫的细胞壁磷酰胆碱和人细胞膜磷酰胆碱结合产生活性和完整的有机体,一旦结合了其中之一的CRP配体就能够激活大量的生物系统,并通过一定程序致配体消除[2]。

2CRP生理和病理作用近年来研究显示,CRP在体内能识别和启动靶效应细胞及其产物,从组织中清除可能有毒性的或引起自身过敏的DNA,充当先天防御机制,这些功能对于那些缺乏免疫系统的原始动物中与CRP相似的pentraxins族有利且至关重要。

2.1CRP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

2.1.1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CRP是非特异性免疫机制的一部分,它可以结合肺炎链球菌的荚膜C-多糖,在钙离子存在下可结合膜上的磷酸胆碱、染色质,可激活补体途径,增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在刺激淋巴细胞或单核/巨噬细胞活化时起调理素作用,对细菌感染能迅速地发生反应[3]。

2.2CRP与白细胞白细胞是人体防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机制消灭病原体,清除过敏原和参加免疫反应,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等异物入侵的主要防线,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白细胞会明显升高[4]。

2.3CRP在感染中的作用多数病毒感染不与CRP结合,而是细胞内的结合,相反,直接的损伤和多数细菌感染发生在细胞外,使细胞膜分离,暴露出胆碱磷酸分子和提供一个CRP的附着点,通过IL-6传递给肝脏,刺激产生活性CRP,CRP在细菌感染时增高,而病毒感染时不增高,升高的幅度与细菌感染的程度相符合[5]。在临床上可鉴别诊断病毒性或细菌性发热疾病及监测感染,明确术后感染并发症对炎性反应过程的筛选[6]。

2.4CRP在手术和意外创伤中作用CRP正常合成率为1~10mg/d,在外科损伤患者血中CRP8~10h可增加1倍,48h达到高峰,24h后下降。因此在外科损伤等急性事件发生大约3d内测试对指示炎性反应是有用的。

3CRP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3.1CRP与心血管疾病CRP水平高,意味着心脏病、卒中发作的风险比正常情况高2~5倍[7]。在不清楚心脏病风险时进行CRP检查可了解心脏病风险及家族病史,对心脏病的诊断大有帮助,如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冠状动脉综合征等。

3.2CRP与糖尿病CRP水平升高也是糖尿病等慢性轻微炎性反应的标志。

3.3CRP与骨关节疾病

(1)帮助鉴别诊断关节痛、肌痛和不典型背痛;

(2)可用于风湿病的处理;

(3)CRP可用于骨关节疾病(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牛皮癣性关节炎、Reiter综合征、结晶性关节炎骨关节炎、风湿性多肌痛、系统性脉管炎、结缔组织疾病、A型淀粉样变性)的诊断。

3.4CRP与生殖系统疾病可用于生殖器感染、子宫附件炎(骨盆炎症性疾病)的诊断。

3.5CRP与肿瘤可协助恶性肿瘤的诊断及观察肿瘤治疗效果。

3.6CRP与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

3.7CRP与其他系统疾病。

3.7.1CRP与消化系统疾病

(1)可用于帮助鉴别诊断胃肠道症状;

(2)可用于区别激惹性肠道综合征和器质性疾病;

(3)帮助区分溃疡性肠炎和局限性回肠炎(克罗恩病);(4)可用于鉴别诊断急性胰腺炎、肠道性疾病、阑尾炎。

3.7.2CRP与呼吸系统疾病

第5篇

A型血:

提高免疫力 注意保暖

A型血人身体比较灵巧,忍耐能力很强,所以平时不会经常受到疾病困扰,亚健康几率也会降低。但是研究发现,在各种血型中,A型血血液黏稠度最容易升高;血小板黏附率明显高出正常对照组;末梢血管调节功能差,对冷刺激比较敏感;消化系统功能不强,胃酸含量低,比较缺少消化酶。它们分别会带来有脑梗死、偏头痛、冻疮、消化系统疾病等健康隐患。

【养生策略】

提高免疫力 A型血人的免疫力相对于其他血型的人来说比较弱,尤其在秋冬季,提高免疫力对于A型血人的健康至关重要。

注意保暖  一般来说,在环境气温低于10℃时,末梢小血管才开始收缩,而A型血的人在气温12℃时,末梢小血管就开始收缩。所以,进入冬季应注意保暖。

多吃素食 A型血的人对植物性食物的代谢能力高,而对于动物性食物代谢就比较慢,所以应多吃素食,减少肉食的摄入量,才能真正地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B型血:

调理慢性疲劳综合征

B型血的人具有强大的消化功能和适应能力,各种有益的营养物质差不多都能消化和吸收,无论是食用动物性食物,还是植物性食物,新陈代谢的速度都很快,效率也很高。

不过,B型血的人大多长期处在压力中,对感冒病毒防卫能力最差,消化道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容易患上慢性疲劳综合征、流行性感冒、腹泻、痢疾、肥胖等疾患。

【养生策略】

甘草酸枣饮 中草药对B型血的人尤为重要,其中,以甘草为最佳,增强自身免疫系统的功能,有抗病毒的作用。

不妨尝试一下甘草酸枣饮:甘草、茯苓、酸枣、白糖等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用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煮30~40分钟,离火后浸泡半天;将酸枣捞出,沥干汁液,晾晒1天。晒至七成干时,将锅中剩余的汁液分2~3次喷洒在酸枣表面,搅匀后即可食用。

打太极拳 B型血的人最适合做中等强度的运动,在运动中既可消除压力的影响,又可以增强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如打太极拳是B型血人不错的选择。

多吃羊肉 B型血的人一般都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动物蛋白质,比如,羊肉和兔肉对B型血的人是非常有好处的,它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功能。不仅如此,适当补充含镁的食物,比如松子、榛子、龙眼,都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O型血:

补充营养 多吃瘦肉

O型血的人具有很强的自身免疫功能和抵抗力。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在日常生活中,O型血的人“小病不断”,但是,在各种血型中,其平均寿命明显较长。

不过,O型血血液比较稀,不利于血液的凝固,容易导致甲状腺功能不稳定;胰岛素含量较其他血型偏低,容易患上糖尿病;另外,O型血者体内的胃酸和肾上腺素含量都较高,在高压状态下健康令人堪忧。

【养生策略】

多吃瘦肉 O型血的人吸收能力很强,特别是高蛋白食物,比如肉类食物,其养分能在体内得到最好的吸收。但需要注意的是,肉类食物一定以瘦肉为主,少吃肥肉,以防止发胖。

保持睡眠规律 O型血的人都属于“养精蓄锐”型,所以睡眠规律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地降低亚健康的几率。坚持在晚上11点前入睡,可以让每一天都有充沛的体力。

AB型血:

调整消化功能 控制体重

AB型血的人较少。AB型血同时含有A型和B型两种抗原,在某种程度上讲,拥有A型血和B型血的双重优点,适应能力很强。

不过,AB型血者胃酸的含量比较低,影响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容易患上消化不良;外部细菌易随吸气进入呼吸道及肺部,导致呼吸系统疾病;胆固醇含量相对较高,血脂也容易升高,有心脏病隐患;对植物性食物代谢较好,对动物性食物代谢较差,容易形成脂肪堆积。

【养生策略】

控制体重 降低胆固醇的摄取、减重是很多AB型血的人面临的问题。

第6篇

日前,卫生部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内地甲流死亡病例中孕妇病例约占13.7%。由于孕妇“身份”特殊,孕妇及家属对如何防治甲流应该特别关注。

孕产期妇女感染甲流后可导致流产、早产、胎儿宫内窘迫、胎死宫内等不良妊娠结局。近日,卫生部特为孕产期妇女制定甲流防治指南(试行),为保障甲流孕产妇顺利分娩。并建议:以甲流产妇使用隔离分娩室或专用手术间,准备怀孕的妇女最好推迟怀孕计划。

产妇使用隔离分娩室或专用手术间戴口罩分娩

孕产期妇女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在患甲流后更易发展为重危病例,家人应高度重视:包括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者;肥胖者(体重指数≥40危险度高,体重指数在30~39可能是高危因素)。

一旦孕妇成为甲流重症病例,医院应结合病人的病情及病人和家属的意愿等因素,综合考虑终止妊娠的时机和分娩方式。待产期的甲流孕妇应在通风良好的房间单独隔离。甲流产妇分娩时应戴口罩,使用隔离分娩室或专用手术间,防止新生儿感染甲流。

新生儿要立即和母亲隔离

患甲流产妇分娩后立即要与新生儿隔离,以降低新生儿感染的风险。新生儿应立即转移至距产妇2m外的辐射台上,体温稳定后立即洗澡。产妇在服用抗病毒药物48小时后,同时不使用退烧药的情况下,24小时没有发热症状,而且无咳嗽、咳痰时,方可直接进行母乳喂养。

为避免母乳喂养过程中母婴的密切接触,隔离期间可将母乳吸出,由他人代为喂养。医院要注意观察甲流患者分娩的新生儿有无感染征象,并与其他新生儿隔离。患甲流产妇出院后,鼓励产妇母乳喂养。

准备怀孕的妇女最好进行避孕

准备怀孕的妇女最好在甲流流行期间采取避孕措施,推迟怀孕计划。孕产期妇女的家属及看护人员、从事孕产期保健的工作人员等应优先接种甲流疫苗。孕产期妇女感染甲流后更多表现为气促,易发生肺炎等并发症,并导致流产、早产、胎儿宫内窘迫、胎死宫内等不良妊娠结果。

孕妇感染甲流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密切监测病情,必要时住院诊治,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果孕妇在妇幼保健专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建议转诊至综合医院处理。

第7篇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2月份至2012年2月份收治的117例食管癌患者,本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不可耐受手术的患者,采取支持疗法,方法为依据患者的疾病体征灵活选取治疗手段。针对T4b/N3患者,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进行同期放化疗。针对Ⅳ期患者,则应用姑息性疗法。在治疗结束后,观察三种疗法的效果,对比预期疗效与最终疗效之间的符合度,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将预期存活率与实际存活率对比发现,三组疗法的临床效果与预期效果之间的符合度分别为95.7%、95.2%与100.0%,任意两种疗法的符合度之间的比较差异P均>0.05,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针对不可切除及不适合手术的食管癌患者,治疗人员对患者病情进行认真分析,然后选取有针对性的临床治疗手段,常见的方法有支持疗法、综合疗法与姑息性疗法,这些方法的应用可以收到良好的预后效果。

关键词:食管癌患者不可切除手术耐受性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70-01

为分析不可切除及不适合手术的食管癌患者接受临床保守治疗的效果,为食管癌临床诊治手段的确定提供科学的参考与借鉴,选取我院于2010年2月份至2012年2月份收治的117例食管癌患者,均不适合手术或不可接受切除,对其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收治患者后,进行检查,发现3例为T4b,5例为N3,39例为Ⅳ期,39例患者因自身其他严重病症而不能接受手术切除,其中4例伴随心、肾、肝等脏器疾病,3例伴随造血系统疾病,1例伴随免疫系统疾病。观察我院选取的针对性疗法,同时分析不同治疗手段的实际疗效与预期疗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收治117例食管癌患者,均不可以接受切除治疗,或者手术耐受度过低。患者中,男性78例,女性39例;年龄范围:56-78岁,平均年龄:64.6岁。针对这些患者,我院在对其病情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选取的保守治疗手段包括支持性疗法、姑息性疗法、综合性疗法。接受不同治疗的患者的一般性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因而可以比较其疗效。

1.2方法。收治患者后,进行相关检查,发现19例为T4b,20例为N3,39例为Ⅳ期,39例患者因自身其他严重病症而不能接受手术切除,其中26例伴随心、肾、肝等脏器疾病,7例伴随造血系统疾病,6例伴随免疫系统疾病。针对不可耐受手术的患者,采取支持疗法,方法为依据患者的疾病体征灵活选取治疗手段。针对营养不良患者,提供肠外营养支持,针对肠梗阻患者,则进行放疗、置放食道内支架等方法[1]。针对T4b/N3患者,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进行同期放化疗。化疗方法为:选取5-FU,用量为500-750mg/m2,频率为1次/日,进行缓慢的静脉滴注,一次滴注的时间在四个小时左右。治疗持续五天。同时,选取75-100mg/m2的DDP,进行静脉滴注,治疗在上述治疗时间的第1-3天进行(呕吐反应重者可改为奥沙利铂)。体质佳者可联合紫杉醇类业务。针对Ⅳ期患者,则应用姑息性疗法。治疗重点在于延长患者的存活期,积极缓解患者的吞咽障碍,增进其生活质量,同时与放疗与内镜治疗配合[2]。在治疗结束后,对比每组预期疗效与最终疗效之间的符合度。

1.3统计学方法。选取SPSS13.0软件,统计并分析三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偏差度。比较差异P

2结果

将预期存活率与实际存活率对比发现,三组疗法的临床效果与预期效果之间的符合度分别为95.7%、95.2%与100.0%,任意两种疗法的符合度之间的比较差异P均>0.05,无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下表。

3讨论

一般情况下,针对食管癌,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部分患者不可以进行手术。多采取其他方法进行治疗,比如化疗、放疗等[3]。目前,针对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与恶性肿瘤,化疗属于常见的治疗手段,一般通过静脉滴注特殊药物,杀灭肿瘤细胞、抑制其生长繁殖,同时促进癌症细胞的分裂。我院收治的多数患者接受了化疗,常见药物为紫杉醇类及氟尿嘧啶与铂类。而姑息性疗法的重点在于延长患者的存活期,积极缓解患者的吞咽障碍,同时与放疗与内镜治疗配合。支持疗法多是针对不可耐受手术的患者,依据其疾病体征灵活选取治疗手段,重点在于对症治疗,缓解疾病体征。经过研究,得出结论:针对不可切除及不适合手术的食管癌患者,治疗人员对患者病情进行认真分析,然后选取有针对性的临床治疗手段,常见的方法有支持疗法、综合疗法与姑息性疗法,这些方法的应用可以收到良好的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董卫华,何报宁,何林,肖小炜,李长青,刘晶,杜业勤,王庆全,张从军,钱勇,陈振东.化疗在食管癌综合治疗中的研究现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9(13):105-109

第8篇

倪瓒(公元1301―1374年),元末杰出画家。初名,字元镇,号云林子、幻霞子、荆蛮民等。无锡(今属江苏)人。善画山水,多为水墨之作,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并称元末“四大家”。其性好洁而迂僻,人称“倪迂”。他请人挑水,只取前面的一桶饮用,不要后面的一桶,唯恐挑水的人放屁,弄脏了后面桶里的水。

讲究卫生,爱清洁,本是一种良好的习惯,自当无可非议。但是,像倪瓒这样达到非常过分的程度就成了病态,医学上称之为“洁癖”,严重的洁癖是强迫症的一种。洁癖与爱清洁固然有关,但却有本质的区别,它是爱清洁到了极端之后而产生质的嬗变。如有位爱清洁出了名的姑娘,她的床铺除了自己晚上睡觉之外,不仅别人不能坐,连自己也不坐不躺,中午困了,就趴在桌子上打瞌睡,生怕弄脏了床。每天晚上,她都要把皮鞋擦得锃亮,还要用洗脸盆罩好,以防落上尘埃。爱清洁到了这种过分的程度,就不再是一种好习惯了,而是变成了一种负担,不仅会带来麻烦,还会造成痛苦。

产生洁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部分洁癖的根源,在于对卫生观念的不正确理解。他(她)们常以绝对纯洁的标准来度人量物,认为世界上到处都充满细菌,非得百倍警惕不可。对于洁癖应该采取一种正视的态度,识别哪些是有害健康的,必须与之对抗;哪些是对健康并无大碍,不妨暂时容忍。如果能树立起正确的卫生观念和懂得一些科学的保健知识,这类洁癖是不难克服的。

其实,从科学的观点来说,太清洁并不好,反而有损健康。科学研究发现,在城市长大的人较容易患过敏性疾病、哮喘及一些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这可能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太干净有关。因为太清洁会使得身体的免疫系统没有机会充分调动起来,因此会对花粉、动物皮屑和其它普通无害的物质作出激烈的反应。正如专家们说的那样,我们的免疫系统也要通过“实践”来学习。

有研究证实,预防过敏性疾病和哮喘的最有效的办法,是让病人暴露在含有病菌的室内尘埃中。当病菌死亡的时候,就会释放内毒素到空气中。

英国科学家也发现,现代社会的卫生条件大大提高了,但儿童患哮喘病的比例却越来越高。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研究员以英国埃文地区1919~1992年间出生的1万4千余名儿童为对象,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那些过分讲究卫生,每天洗手5遍以上的儿童,其哮喘的发病率比那些“脏”一点的孩子高出5倍以上。专家对此作出的解释是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正处于发育时期,环境状况如何,对其是否患哮喘病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一个人平时接触少量病菌,一旦大量病菌侵犯,机体才有足够的抵抗力。

但这并不是说孩子越脏越好,科学家们的观点是“适当”,也就是说,父母不必过分苛求孩子“一尘不染”,况且,过分苛求还可能限制了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对其成长不利。

生活中我们喝的水,如泉水、井水、自来水等,经过烧开,就已经是卫生的饮用水了。但如今,这些水被超纯水、太空水等代替。据有关专家分析,这些“高纯度”的水,在消除了细菌、有机污染物、致癌物质的同时,也大量消除了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而且,这些水的凝聚态结构不仅不能被人体细胞所吸收,相反还会减弱人体的免疫力,以致引发某些疾病。据我国一些大城市的调查发现,一些长期喝纯净水的家庭,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普遍出现了一些怪异现象:不明不白地浑身乏力、脱发等。医学专家经过分析,认为这是因纯净水中缺钾、缺钙所致。

大量的科学研究和事实证明:过分的清洁有损健康,绝对的纯净更为危险!好洁成癖者当引以为戒。

第9篇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6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0-0126-01

肺炎支原体(Mycopasma pneumoniae,Mp)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是各年龄段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近年来,Mp感染有增高趋势,由于Mp感染常缺乏特异临床表现,易导致误诊。为提高对Mp感染的诊治水平,将我院近年来诊治的Mp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2005年1月~2009年12月,以发热、呼吸道症状等入院患儿例,男例,女例,年龄3个月~14岁。

1.2 方法:所有患儿均抽取空腹静脉血,进行血常规,血清CRP、MP-IgM抗体检测,并进行X线胸片或CT检查。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参考文献[1]诊断患儿给予喹诺酮类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对症治疗。

1.3统计学方法 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 果

2.1 Mp感染情况 1093例患儿Mp感染176例,总感染率16.10%。2005~2009年Mp感染率分别为6.48%(7/108)、8.92%(14/157)、13.23%(25/189)、23.18%(89/384)、16.08%(41/255),各年度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97,P

2.2 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Mp感染患儿实验室检查结果,见表1。

2.3 Mp感染患儿临床诊治诊断为肺炎的患儿121例(68.75%),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37例(21.02%),依次为心血管疾病6例(3.41%)、0神经系统疾病4例(2.27%)、免疫系统疾病2例(1.14%)、泌尿系统疾病1例(0.57%),其他疾病6例(3.41%)。176例Mp感染患儿均治愈出院。

3 讨 论

MP感染缺少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引起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也可引起多系统、多脏器损伤,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或持久的后遗症,重症肺炎是婴幼儿死亡主要原因之一。国内关于Mp感染的报道差异较大8.73~35.1% [2~3],本地区Mp总感染率16.10%,与国内报道一致。

Mp感染每3~8年有一次流行,全年均有散发。本地区Mp感染各年均有较高发生率为6.48~23.18%,各年感染率差异较大(P

在呼吸道感染患儿中,进行MP-IgM抗体筛查,对可疑者进行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普遍认为对Mp感染患儿进行生化、免疫指标检测[4],可了解肺组织和其他脏器的受损情况,这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的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Kim NH, Lee JA, Eun BW, parison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the indirect particle agglutination antibody test for the diagnosi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children dur -ing two outbreaks [J]. Pediatr Infect Dis J, 2007, 26(10): 897-903.

[2]严莉莉.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9): 837~838

[3] 王彦.肺炎患儿支原体感染情况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12(12):1583~1584

第10篇

[关键词] 狂犬病疫苗;免疫效果

[中图分类号] R373.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3-0053-03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rabies virus)感染引起的一种人与多种动物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俗称恐水症、疯狗病。狂犬病病毒主要在动物间传播,人感染狂犬病常常是皮肤被已经感染的动物咬破或抓伤引起的,感染也可以通过黏膜或刚受伤的皮肤伤口与感染性物质(通常为唾液)直接接触而发生。一旦发生狂犬病,病死率几乎为100%[1],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近年来,广西是居全国前5位狂犬病死亡人数之首的省区[2],故做好狂犬病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暴露人群来说,目前预防狂犬病发生的最主要措施是迅速、彻底、正确地处置伤口,接种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为此,我区对160例狂犬病疫苗接种者进行了抗狂犬病病毒抗体水平检测,旨在了解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效果,有效地预防狂犬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用广西疾控中心门诊部2012年3 ~10月收诊的160例暴露于可疑动物人群接种狂犬病疫苗后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0例(62.5%),女60例(37.5%);年龄0~70岁,平均 (38.2±0.41)岁;被咬伤的160例患者中,150例被狗咬伤,占总数的93.8%,其中家养宠物狗咬伤24例,农村土狗咬伤76例,流浪狗咬伤50例;猫咬、抓伤6例,占总数3.8%,其他动物咬伤4例,占总数2.5%,分别是猪咬伤1例,与狗接吻1例,鼠咬伤1例,牛咬伤1例;160例患者中 3例糖尿病患者、2例结核病患者、3例肾病综合征患者、2例艾滋病患者、8例高血压病患者、6例胃炎或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0例肝吸虫患者。受伤部位:下肢伤85例,上肢伤47例,面部伤11例,胸部伤8例,头部伤7例,多部位伤2例。

1.2 临床症状

160例被可疑动物致伤,就诊时的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伤口红肿、出血、疼痛,偶有发热,少数伤口处有麻感,其中出现呕吐、腹泻、腹痛1例。

1.3 伤口数目与受伤程度分布

所有患者的伤口数目以一处居多,伤及深层并多处受伤患者10例,占6.3%,受伤程度浅表150例,占93.8%。其中5例患者因没有及时就诊,导致伤口愈合无法清洗处理,占3.1%,其余155例及时就诊,对伤口进行了常规冲洗消毒处理,占96.9%。多处伤者和头面部伤者,注射狂犬病疫苗的同时注射剂量为20 IU/kg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3]。

1.4 狂犬疫苗接种情况

注射后60 d内电话随访得知,所有160例狂犬病暴露者均严格按照规定时间接种疫苗和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首诊、3 、7 、14 、28 d后各接种1次[4],并对受种者分别在全程接种后第13天、28天和第45天抽取患者静脉血3 mL,分离血清。疫苗采用国产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to细胞)。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检测(ELISA),操作步骤、方法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在有效期内使用,以P/N>2.1为阳性,WN

1.5 统计学方法

对抗体检测所得数据采用SPSS11.0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χ2检验判定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狂犬病疫苗接种后抗体检测情况

本疾控中心2012年3 ~10月收诊160例接种狂犬病疫苗的患者中,1例女性死亡。160例患者中女59例,男100例,接种30 d后,第45天检测,总阳性率为95.6%,其中女性抗体阳性率为96.6%,男性接种者抗体阳性率为9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狂犬病疫苗接种后抗体检测情况

2.2不同年龄狂犬病疫苗接种后抗体检测情况

不同年龄组的阳性率不同,0~5岁、6~10岁、11~18岁、19~30岁、31~50岁、51~64岁、65岁以上的阳性率分别为81.81%、93.10%、96.7%、100%、100%、100%、88.2%,接诊病例10岁以下和65岁以上患者与11~18岁、19~30岁、31~50岁、51~64岁的患者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不同疾病者狂犬病疫苗接种后抗体检测情况

159例暴露者中有糖尿病患者、结核病患者、肾病综合征患者、艾滋病患者共10例,其中抗体阳性数为5例,阳性率为50.0%,阳性率较低;高血压患者、胃炎或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肝吸虫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87.5%、100%、90.0%,其与中青年组阳性率相似,见表3。

表3 不同疾病者狂犬病疫苗接种后抗体检测情况

3 讨论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人对狂犬病没有自然免疫力,外表健康,而体内携带有狂犬病病毒的犬>10%[5],不同年龄、性别、职业人群对狂犬病普遍易感。若一旦发病,无人可幸免于死,故加强流浪动物及家养猫、犬的管理尤为重要[6]。被犬、猫等哺乳动物咬伤后,应及时到疾控中心对伤口进行常规冲洗、消毒处理[7],同时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有报道显示,接种疫苗可使90%以上人群产生狂犬病病毒抗体[8]。

广西疾控中心2012年3 ~10月间收诊160例被暴露于可疑动物人群,注射全程狂犬病疫苗后采用狂犬病毒IgG抗体进行检测中,女性抗体阳性率为96.6%,男性接种者抗体阳性率为9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男性抗体阳性率比女性抗体阳性率稍低,这可能与男性接种狂犬病疫苗后抽烟、喝酒、工作压力大、饮食无规律等有关[9];所有接种中抗体总阳性率为95.6%,与罗秀风等研究调查(96.99%)基本一致[10],提示少数人群在接种狂犬病疫苗后不能获得保护性抗体,但大多数人可得到有效地保护。

本组1例死亡,其原因是患者初期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发热,被误诊为食物中毒,对症治疗,效果差。询问病史,半个月前曾被“土狗”咬伤,伤后未及时进行伤口处理及狂犬病疫苗接种,由于病情进展迅速,治疗效果差,呼吸、循环衰竭致死。由此看出,狂犬病初期以消化道症状发作病例,易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故患者被狗咬伤后不应存侥幸心理,应及时对伤口进行消毒清洗及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处理,同时加强狂犬病知识宣传,保证疫苗接种率>70%,减少病死率。

不同年龄组接受狂犬病疫苗可以看出,10岁以下和65岁以上的狂犬病暴露者的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11~65岁的狂犬病暴露者,提示年龄越小(10岁以下),抗体阳性率越低,免疫效果越差。其原因主要是新生儿、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和机体免疫尚不健全所致。相关文献报道亦显示尽管所有的年龄组人群都是狂犬病的易感人群,但狂犬病更多见于小于15岁的人群中;平均40%的暴露后预防接种者是5~14岁年龄段人群,其中大多数是男性[11]。世界卫生组织资料也表明,全世界每年死于狂犬病的人群中,30%~50%发生于15岁以下[12]。以上资料表明,低年龄组患狂犬病的风险会比其他年龄组大。而年龄越大(65岁以上),同样可出现抗体阳性率低,免疫效果差的结果,其原因是老年患者生理功能衰退,免疫功能退化,对抗原刺激后产生抗体的能力减弱,导致抗体阳性率下降。另从不同疾病者狂犬病疫苗接种后抗体检测情况来看,糖尿病患者、结核病患者、肾病综合征患者、艾滋病患者人群的抗体阳性率较低下。而高血压患者、胃炎或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肝吸虫患者的阳性率与中青年组阳性率大概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亦提示患免疫系统疾病者注射狂犬病疫苗后,免疫效果较差。因此,对于幼儿、老人等免疫力低下者及患有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或被暴露于可疑动物时,最好同时注射狂犬病疫苗和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以增强患者抵抗力,提高抗体阳性率。

综上所述,有关部门应加强狂犬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及广大群众对狂犬病的正确认识,无论动物是抓伤、咬伤或是其他途径,是否严重均应及时清洗消毒创面,接种狂犬病疫苗,必要时同时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12];幼儿、老人及患有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被暴露于可疑动物时,最好同时注射狂犬病疫苗和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狂犬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杰,陈其龙. 犬伤门诊6880例分析[J]. 浙江预防医学,2009,21(1):28-3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等. 中国狂犬病防治现状[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

[3] 段会恩. 5200例狂犬疫苗接种者免疫效果观察[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10):1055-1056.

[4] 贺雄,孙美苹. 北京市预防接种工作技术规范[M].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5-129.

[5] 罗明,张茂林,涂长春. 我国狂犬病流行状况分析及防治对策[J]. 中国共患病杂志,2005,21(2):188-190.

[6] 章玲珠,杨进业,刘伟,等. 1996-2000年广西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广西预防医学,200l,7(4):210-212.

[7] 易长庚,张雪红,臧雄益,等. 86例狂犬病临床分析[J]. 中国医师杂志,2006,8(5):650-653.

[8] 傅晓琰. 1874例狂犬病疫苗免疫接种后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 江苏预防医学,2010,21(5):21-22.

[9] 罗秀风,张联彩,邱娥,等. 福州市763名犬伤者狂犬疫苗免疫效果分析[J]. 华南预防医学,2005,31(1):37-38.

[10] 黄永亮. 用狂犬病疫苗免疫后抗体检测分析[J]. 右江医学杂志,2008,36(1):77-78.

[11]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编著. 狂犬病防治手册[M].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

第11篇

高危人群易感且症状较重

说到高危人群,主要是指老人、儿童、孕妇、肥胖者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老人尤其是65岁以上的老人,他们身体的抵抗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逐渐降低,所以一旦接触流感病毒,被感染的几率很大,患上流感以后出现的全身症状往往多且重,比如发烧、头痛、咳嗽、全身酸痛等,而且病程较长;再加上这个年龄段的老人大多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或哮喘等慢性疾病,他们平时病情稳定,一旦感染了流感病毒,就易诱发或加重慢性病的症状,引发肺炎、心肌炎、支气管哮喘等并发症。即使在抗生素广泛应用的今天,继发性肺炎依然是老年流感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

流感是儿童经常感染的呼吸道传染病,一般流感流行期间,儿童的感染率可达到30%~40%,甚至更高。在所有儿童中,6个月到3岁的婴幼儿比大龄儿童更容易受到流感病毒的攻击,主要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自身免疫系统尚在发育和成熟阶段。流感对儿童健康的和生命的潜在威胁主要是并发症,特别是那些患有慢性疾病的儿童,流感所引发的并发症对儿童生命的威胁更大。在儿童中,流感所造成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肺炎、支气管炎、中耳炎、心肌炎等。

有关专家指出,怀孕会削弱妇女的免疫能力,因此孕妇一旦感染,症状会比较重,病情发展也快,比其他人更容易引发肺炎,而且有早产的危险。尤其是妊娠六个月以上的孕妇,因为胎儿和子宫挤压肺部下方,会导致呼吸不畅和咳嗽加剧,甚至影响肺部血液供应。因此,孕妇是预防流感需要重点保护的人群之一。另外,专家建议有怀孕计划的女性应该错开流感高发的时期。

肥胖既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又是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中风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肥胖群体由于本身带来的一些代谢性疾病,成为加重流感患者病情的风险之一。所以肥胖者一旦感染流感病毒,往往症状较重,而且在相同疾病状态下,肥胖者的病死率也远远高于不肥胖者。体重指数如果大于等于40患流感的危险度很高,如果在30~39之间也可能是高危因素。【注:体重指数=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kg/m2)】

各个年龄段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如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等的患者,他们的机体抵抗力普遍较低,也是流感的高危人群,易感且感染后症状较重,容易引发并发症,也易造成本身慢性疾病的复发和加重,住院率和病死率较高。

所以,这几类人群必须积极学习流感的防御知识,掌握正确的防控方法,从平时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洗手、开窗通风等小事做起,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为自己的健康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易感人群应注重提高免疫力

除了上述高危人群外,由于工作环境、工作压力以及生活方式等外界因素造成另外几类人接触流感病毒的几率高于其他人,容易被流感袭击。

第12篇

渐入寒冬,受冷空气刺激,人的呼吸道抵抗力下降,特别容易感冒。一般来说,抵抗力正常的人,患了感冒,多喝开水、注意休息,一周之内不用药就能痊愈。然而对于本身就有疾病在身的人,感冒可不是一件小事,很可能会加重病情。

肾病患者。慢性肾炎患者如果发生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会触发免疫反应,导致肾病加重。而且,感冒一次就会加重损害一次,反复感冒更会变本加厉损害肾脏。

慢性呼吸道及肺部疾病患者。感冒首先侵犯并损害的就是上呼吸道黏膜,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肺气肿等病人,本来呼吸道、肺部就很脆弱,一旦遭到感冒病毒的侵入会受到更严重的伤害,导致其防御功能进一步削弱。故感冒常使这些病人病情加重或并发其他细菌感染。

心脏病患者。感冒是肺心病发生心衰或合并感染的重要诱因,冠心病患者也要预防感冒,因为它也是心肌梗死发作的诱因。感冒还会明显增加风湿性心脏病发作或合并细菌性心内膜炎的机会。

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癫痫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对于癫痫病患者来说,感冒可能会成为癫痫发作的诱因。因为感冒通常会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肠道感染等而导致发热,发热则可能促使癫痫发作。对于癫痫患者来说,感冒时用药也应特别注意,因为多数感冒药含有咖啡因、非那根等兴奋剂成分,容易导致脑细胞兴奋,从而影响神经元导致癫痫发作。

糖尿病患者。糖友抵抗力低,如果血糖再控制不好,就容易在冬季受到病毒的光顾。一般来说,平时血糖控制好的糖尿病患者患了感冒,病情一般不会加重,如果平时糖尿病治疗不规范,血糖波动很大,再感冒就相当于双重打击,感冒不容易好,血糖波动会更大。(作者系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保健办公室主任)

相关链接:

感冒到底怎么来的?

“摸”出来的感冒。病毒在手上可活70小时,很容易通过手染上感冒。

“吃”出来的感冒。过多地进食高盐饮食,可导致唾液分泌减少,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坐”出来的感冒。临床观察发现,常坐着的人,患感冒的机会比正常人要高两三倍。

“刷”出来的感冒。病毒借刷牙造成的牙龈伤口,反复感染。

“药”出来的感冒。许多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诱发感冒。

“愁”出来的感冒。多愁善感的人免疫功能容易降低,呼吸道防御功能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