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负荆请罪故事

负荆请罪故事

时间:2023-05-29 18:03: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负荆请罪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负荆请罪故事

第1篇

1、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

2、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

3、可是商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

4、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昌黎一小五(4)班 刘欣然

今夜静极了,凉风习习,一弯皎洁的明月挂在天边,星星像一颗颗珍珠点缀在夜空,一眨眨的。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刚学过的课文《将相和》。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组成,但是最让我难忘的是“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蔺相如连续两次立了功,赵王封给蔺相如的官职就比廉颇的高了。廉颇不服气,就想找蔺相如麻烦。蔺相如知道后,有意避着廉颇,免得见面。廉颇了解蔺相如的用意后,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最终,他们成为了好朋友。

当我读到“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国。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时,我被蔺相如心胸宽广、大度,不斤斤计较,识大体顾大局的优秀品质所感动,我们多应该向蔺相如学习呀!

但是,生活中少不了与这相反的行为:

一天下课,小丽急于收作业,就对旁边挡着道路的小亮说:“小亮,你让一下,我过去。”小丽走到小亮身旁不小心踩了一下,小亮气得哇哇大叫:“你给我洗了,鞋给我擦干净!你等着,以前的事我都记着呢!”

同学之间不免发生矛盾,但如果都像蔺相如那样,这样的事还会发生吗?

当我又读到“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时,我猛地震撼了:一个历经无数次战争、立下许多大功,甚至连蔺相如都佩服得连连称叹的堂堂大将军却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是多么难得的事啊!廉颇这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认错赔礼的高尚行为,多么值得大家学习!

这一段话也让我羞愧万分,就像专门写给我的,因为:

有一次,我用小刀削铅笔,不知谁碰了我一下,小刀落到了于冰洁手上,划了一个小口子,虽然不大还是向外冒血。在场的人都让我想于冰洁道歉,我却满不在乎地说:“划个口子又怎样?在烈火烧身的情况下都能坚持半个多钟头,这点小伤算什么。我也划过口子,也流过血,用清水冲冲不就好了?”

第3篇

1、完璧归赵:完璧归赵发生于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2、渑池之会:秦昭襄王为集中力量攻打楚国,主动与赵国交好,约赵惠文王会于渑池。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赵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蔺相如陪同赵王前往渑池,在赵王被迫鼓瑟的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后来,秦向赵要十五座城,他寸步不让,说用秦国国都作为交换,使秦王毫无所得;

3、负荆请罪:讲述了发生在赵国首都邯郸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称为将相和。 在邯郸市串城街有一处巷子叫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回车巷碑记,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关键词:剧本教学;潜在价值;设计要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9A-0076-04

从文本体式看,《公仪休拒收礼物》(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0课)和《负荆请罪》(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5课)都是剧本。人教版小语教材没有安排剧本类的课文,但在人教版五下“口语交际・习作五”的口语交际部分,提出了表演课本剧的任务,任务分为两部分内容:把课文改编成剧本;排演。

查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阶段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没有出现“剧本”的概念,更无从谈起具体的要求。第四学段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有相关表述:“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对于文学作品,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当然,这样的要求不仅简而笼统,也未对小学的剧本教学给予实在的指导性意见。

课标里所提的“戏剧”包括剧本,但比剧本的内涵与外延要大。仅就剧本而言,就可以分为话剧剧本、电影剧本、电视剧剧本、小品剧本等几类,苏教版教材中出现的这两篇都是话剧剧本。

一、剧本的文体特征

剧本是一种文学样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话剧剧本是话剧演出的脚本或称底本,编导与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

1.具有独特的形式与结构

剧本主要由台词和舞台提示组成。舞台提示包括交代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道具、布景等,描述人物的表情神态、形体动作以及内心活动等。如《公仪休拒收礼物》中,文本一开始就对故事发生的背景作了说明:

时 间 两千多年前的一天下午。

地 点 公仪休家的客厅内。

人 物 公仪休:鲁国的宰相。

子 明:公仪休的学生。

而“[幕启,子明坐在席上读书。公仪休由内室上。”交代的是人物的上下场,多以符号“[”表示;人物的动作、表情等则以符号“( )”标明,如子明和老师说话前“(忙起身向老师行礼)”。

根据剧情的繁简、场景的变化,剧本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是独幕剧,《负荆请罪》是两幕剧。

正是因为剧本有着独特的形式与结构,所以,我们一眼就可以将它从众多的文学样式中识别出来,这是它的“身份证”。

2.以台词作为主要手段与内容

台词是剧本的主体内容,表现为人物的对白、独白以及旁白。台词是剧本最重要的叙述手段,是剧本展开故事、推进情节的唯一办法。这就把剧本与可以灵活、综合使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来展开故事、推进情节的小说区分开来了,虽然很多剧本本来就改编自小说。

台词即对话(也包括独白与旁白),是剧本艺术的集中体现。相对于其他文学形式,对话对剧本来说作用更大,地位更加重要。因此,剧本中的对话具有其特殊性。第一是对话富于动作性,如《负荆请罪》中廉颇到蔺相如府上请罪,廉颇对蔺相如说:“蔺大人,请您用这根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读者读到这句话,脑海中的人物就不仅在说话而且同时是在行动的。第二是对话往往言简意深,如《公仪休拒收礼物》中,公仪休对送鱼的某大夫的管家说:“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可这鱼我不能收哇!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请你务必转告你家大人。”公仪休说自己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吐,显然要表达的意思要比字面的意思丰富得多,听这话的管家明白这话是话里有话,可又找不到合适的话来应对公仪休的拒绝,只好“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提着鲤鱼下场”。第三是对话的抒情性,这是因为剧本无法直接使用抒情的表达方式,情到深处时,“只好”让人物通过对白或独白传达内心的情思。

3.舞台性

话剧是舞台艺术,作为演出脚本,剧本必须适应舞台需要,展现舞台艺术的魅力。最明显的是剧本中的舞台指示,它是以剧作者的口气来写的叙述性的文字说明,包括对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的交代,对剧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形体动作及内心活动的描述,对场景、气氛的说明,以及对布景、灯光、音响效果等方面的要求。

剧本的舞台性最本质的体现是戏剧冲突节奏快,人物性格对比鲜明,场景集中。受舞台时空限制,剧本不像小说那样可以缓慢的节奏多方面地展开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往往推进快,烈度强,猛烈撞击着受众的心理。剧本中的人物个性鲜明,性格反差大。剧本中人物活动空间就是舞台,而舞台作为场景的变化是有限的,因此剧本必须把人物和情节集中到一个或几个场面中来展现。

二、剧本教学的潜在价值

剧本教学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其研究很少,比如,因为剧本也属于叙事文学的一种,把剧本混同于小说,进行人物、情节、主题分析的做法就不在少数。

那么,剧本教学的主要价值应该怎么定位呢?

1.学习欣赏以对话为核心的舞台艺术。

剧本说到底是为了舞台演出用的,虽然它也是以文本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但我们阅读时也要有一种舞台的感觉,所以,无论是作为文学文本的阅读,还是作为舞台表演的脚本,剧本教学应当指导学生学习欣赏剧本的舞台艺术。

对话是阅读、欣赏剧本的关键。故事依赖对话展开,冲突全凭语言呈现,人物在对话中演绎着自己的性格特点,可以说对话是剧本艺术的核心。我们贴着语言想象人物的心理,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特别是揣摩对话的言下之意、言外之意,更深切地领悟语言艺术的精妙。比如,蔺相如的一句“还是以和为贵嘛”,就远不止人与人应该和睦相处这么一层意思;公仪休说:“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绝不能仅从字面去了解,而应联系公仪休前后的话,明白他是故意这么说从而拒绝别人送的鱼,懂得他清廉自守的品质。

高尔基说:“剧本是最难运用的一种文学样式,其所以难,是因为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来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是作者的提示。”这是剧本的艺术魅力所在,抓住对话感受这种魅力正是剧本阅读的价值所在。

2.领略剧本独有的舞台感。

舞台感是剧本独有的特点,在文本中,它是由舞台说明的简单文字所营造的人物活动背景;在表演中,它是演员活动的物理时空与心理空间;对读者来说,它是依赖联想与想象主动建构的生活场景与人物活动影像。

苏教版小语教材中的这两个剧本情节比较简单,人物关系不太复杂,学生阅读时会感觉文字比较容易理解,即使进行分角色对话,学生也许会觉得和一般文章的分角色朗读没有多大差别。但是如果进行表演,学生就会对舞台感有切身的体验。我的学生胡恺林参加《负荆请罪》表演后写道:

沈泽春在一旁提醒我,然后把我推上台。我,我不会踱步呀。我心说一声:惨了。我只好在台上走来走去,装作踱步一样。这时,台下有人嘀咕道:“踱步的话,手……”我恍然大悟,忙把手背在后面,抬头挺胸收腹,照着电视上领导视察的样子做了起来。没想到,我这一动作,却让观众都笑了。

这是对舞台感最深切的体验、最生动的描绘,是别的文学形式难以给予学生的。

3.培养以言语为中心的语文综合素养

从教师为主的“教课文”的做法转变到以儿童为主的言语实践活动,母语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我们摈弃简单地把剧本当课文教的做法,开展以剧本表演为核心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因为剧本表演作为情景式的场景化的语文活动,是与儿童游戏、浪漫的心理特性相适应的,为儿童所喜爱的。在表演的情境中,儿童的身心向生活打开,向言语打开,向同伴与老师打开,是全方位浸润式的言语实践与学习。美国年度教师雷夫说:“学生的表演,我没有奖励,他们每次投入其中,感到快乐,就是最大的奖励。”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9月15日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戏剧进课程,“充分发挥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这对我们进一步拓展对语文作为实践性课程的认识,改进我们单纯注重讲解的语文教学现状来说,增进语文教育的美育功能,是大有裨益的。应该说,剧本是发展学生言语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优秀的与便利的载体与平台。

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一个剧本的排练演出,需要导演、演员、工作人员等等,可以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全面的潜能,培养其创造力,包括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执行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素养,实现全人教育。

三、剧本教学的设计要领

剧本的特性决定了剧本决不能简单地当作一般的课文来进行分析式的阅读,正如北京大学曹文轩教授所说:“剧本实际上不是供人阅读的,剧本只有依赖于舞台与演员,才可能发出光彩。”这是剧本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1.组织表演

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这个教学内容可以是语文的知识性教学,可以是技能、策略的教学,也可以是活动式的,组织表演是以活动为载体的旨在丰富学生语文经验的教学内容。

国外是把戏剧作为一门课程来对待的,台湾与香港的戏剧教育起步也比较早。如,俄罗斯五年级语文教材在“19世纪文学”单元克雷洛夫寓言中就安排了“根据寓言排演戏剧”、“排演广播剧”等活动性内容,以教材的方式确认了戏剧表演这种活动性语文学习方式。台湾地区2001年起即列入“表演艺术”课程,并将广义的“戏剧”内涵渗透到艺术、人文和学科教学之中。香港演艺学院张秉权教授梳理了香港戏剧教育的四种模式:①戏剧作为课外活动:学校戏剧组;②戏剧作为独立科目:戏剧教育科;③戏剧作为教学法:教育戏剧;④戏剧作为学习经历;教育剧场。

苏教版小学语文12册教材仅此两篇剧本!教材在两个剧本后面的练习中都明确列出“排演”的要求,也就是说教材编者的意图也是指向表演的。同时,就学生来说,小学阶段的孩子善于模仿,喜欢玩,游戏是儿童的哲学,是儿童学习生活、把握世界的方式与途径。引导学生排演剧本是深受孩子们欢迎的,近年我两次教六年级,都带领学生表演《负荆请罪》,学生们的反响很好,“真是快乐的一节课”是他们共同的评价。

2.提供支架

围绕表演,教学还要为表演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架。教学支架相当于脚手架,是扶助学生完成表演的手段与策略的安排,包括剧本知识、舞台表演常识、故事背景等。

第一是关于剧本结构形式的认识。首先介绍剧本内的时间、地点、人物再加上方括号、圆括号,构成舞台说明;剧本的主体主要包括人物对话等等。这些都是学生生活经验、语文经验之外的文体常识性知识,需要明明白白让学生认知到位。即使六上的《负荆请罪》,和四年级下学期隔仅一年多,仍然需要温故、明确一下的。当然,了解文学常识,并不是为了记住概念,而是为指导表演服务的。特别是人物的身份、神态、动作等,都要结合对表演的推敲来领会、把握。

第5篇

在生活中,有许多需要宽容的地方;有了宽容很多矛盾就能化解。

今年暑假,我和妈妈乘坐公交车出去玩,那时公交车站上的人非常多,个个摩肩接踵。停靠的公交车刚一开门,站台上的人们便争先恐后地往车厢中涌。在我上车时,后面的一个带有大包小包的年轻人撞了我一下,不知道包里装的什么硬物,我的胳膊被撞的特别痛,车厢中挤满了人,空气中充满着燥热,我一时冲动,冲着那个年轻人骂了一句:“你有没有长眼睛啊!”,但是他仿佛没有听到。妈妈的表情立刻严肃起来,对我说:“陈子鸿,你有没有想想那个年轻人为什么撞到我们?他是故意的吗?”我沉思了一会,对妈妈说:“刚才,我不应该这么冲动,应想想他撞我们的原因,如果他是无意的,就应该宽容他”妈妈微笑着点了点头,脸上又出现了慈祥的笑容。过了几站,车上的人少了些,那个年轻人走了过来,满脸歉意地对我说:“小朋友,刚才上车时人太挤,不小心撞到你,撞痛了吗?实在对不起!”。“现在不痛了,没关系的!”我答到。

过了几天,妈妈到青少年宫接我回家,突然发现我的手上流血了,便问我怎么回事。我告诉妈妈这个是被一个同学不小心弄破的。妈妈当时很生气,要去告诉老师,我立刻劝住她说:“这个同学是不小心弄破我的手,而且他已经给我道过歉了,我想他不是故意的,便原谅他了”。妈妈会意的点点头。

最近发生的这两件事情,让我想到了我在今年暑假读过的《战国故事》,书中的《负荆请罪》讲述了机智勇敢的蔺相如如何顾全大局,对战功赫赫的赵国良将廉颇如何宽容大度,最后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我被蔺相如顾全大局及宽容大度的精神所感动,也为廉颇知错就改的态度和“负荆请罪”的行动而赞叹。多少年来,他们的事迹一直脍炙人口,传颂不衰;而如今,我们正在宽容中渐渐长大。

第6篇

1、姜太公钓鱼。故事是姜太公通过自己的聪明机智钓到很多鱼,得到大家的赏识,故事简单明了;

2、负荆请罪。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发生在赵国首都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在表演过程中让同学们亲身体验人物角色,从而体会人物的感情;

3、毛遂自荐。故事出自中国典籍《史记·平原君列传》,讲述了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同学们在表演过程中可以体会故事的用意,促进大家的语言表达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摘 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而“整(体)―(部)分―整(体)”三段式教学法在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中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关键词:整体感知;理解阶段;整体升华

一、整体感知阶段

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看,一般先粗浅的从整体上感知,然后深入局部,一部分一部分地具体审查,最后又返回到整体,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更高层体上形成更为深刻印象。

整体感知是阅读的初级阶段。主要是对课文有一个总体感知,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也就是让学生了解文章写什么。《将相和》一文题目就开门见山地指出了课文所写的主要人物(大将――廉颇,宰相――蔺相如)、事件(和好),即大将和宰相和好了。既然有“和”,必然就有“不和”。为什么不和?又是怎么和好的?提出这些问题,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部分理解阶段

这是对课文理解的深化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围绕训练重点,分段精读,深入理解。

《将相和》中的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各有各的独立性,各有各的前因后果,而合起来又构成了一个更完整的故事,组成了文章的具体内容。前两件事是第三件事的起因。因为完璧归赵、渑池会后,赵王封蔺相如做了大官,才引起廉颇这位老将的不满。这是产生不和的原因。从全文看,最后蔺相如之所以忍辱谦让,廉颇能负荆请罪,主要是课文开头讲的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也就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又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样就具体的说明了中心――“和”的重要性。经过这样的部分理解阶段,不仅使学生很好地了解不同人物的不同品质,而且理清了文章思路,明确了文章各部分是如何一步步表现中心的。

三、整体升华阶段

这是“整―分―整”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这一阶段除了对全文进行理性的总结和准确的评价之外,还要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课文的不同特点。启迪学生的求异思维,提出新的观点,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得到升华,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在实践中得到迁移,转化成技能。

“整―分―整”三段式阅读教学法的各个阶段既有区别,又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体现了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规律,符合小学生感知、思维发展的特点,较好地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提高。

第8篇

在我记忆的长河中有许许多多令我感动、令我痛苦、令我映象深刻的故事,只有那一次最令我感动,只有那一次最令我痛苦,只有那一次最令我映象深刻。

那一次,我过生日,外婆送了我两只小鸟。这两只小鸟的眼睛大大的、蓝蓝的,就像一颗蓝宝石似的。它们的鼻子小小的、红红的,就像颗小红豆似的。鼻子和嘴巴是紧贴在一起的,小嘴巴往下垂,就像个小小的鱼钩一样可爱。它们的羽毛蓝光闪闪,尾巴像扇子似的。啊!多么美丽呀!没过多久,我就成了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了,可惜,好景不长。

有一次,小鸟下蛋了,我非常好奇,鸟蛋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肯定和鸡蛋差不多吧!好奇心使我一心想去探个究竟。所以,我来到了放鸟蛋的地方,看见小鸟们正在午睡,心想:反正鸟蛋有这么多,我拿一个不要紧的,不会被发现的,嘿嘿!然后,我就把手伸了进去,俏俏的,慢慢地把鸟蛋拿了出来。“啊!成功了,”我小声地欢呼着,这时,我的手一滑,一瞬间,鸟蛋就从我的手中落了下来,摔坏了,白白的,黄黄的血从蛋壳里流出来,这时,我瞧了一会儿小鸟,幸亏小鸟没醒来,要是醒来了,我可就完了。然后,我急忙把现场清理干净了,过了一会儿,小鸟们醒来了,我便装做没事儿似的哼着我的小曲儿。我一边哼,一边看了小鸟们一眼,看见它们正在家里飞来飞去,似乎正在找那颗被我摔死了,还没出生的小鸟。这时,我痛苦极了。

一连过了好几天,我都想着,是否将实情告诉小鸟呢?那我们就来抛硬币决定吧!如果是反面,我就不去告诉小鸟,如果是正面,哎!那我就只好将事情的经过告诉小鸟了。一、二、三,硬币抛出了。“不会吧,是正面,怎么是正面呢?我明明是网反面抛的呀!哼!我自己的事情由我自己决定,我才不去告诉小鸟呢!”

一连又过了好几天,我每天都想着小鸟们的事,每天心中都非常愧疚。直到今天,我才敢骨气勇气来到小鸟们的面前负荆请罪,负荆请罪完后,我悄悄地看见小鸟们抱在了一起,然后,我又有看见小鸟们的眼眶里流出了水,这可能是泪水吧!不,不对!这不是泪水!这是悲伤、痛苦、无奈的泪水。

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我永远也忘不了,因为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世界上的任何动物,任何拥有生命的生物都是有感情的,这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的事实!

第9篇

1、退避三舍:指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2、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3、卧薪尝胆: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终能够苦尽甘来。

4、老马识途: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

5、负荆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

二、春秋故事好句:

1、愚蠢是一种天生的无奈,是一种后天的懒惰,是一颗自己种下的恶果,是一条好果实中的蛀虫。

2、自私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永远只看得到自己。

3、只有学会倾听,你才会懂得尊重他人。

4、如果你是大海,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如果你是峰峦,何必在乎别人把你当作平地。

第10篇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在课堂教学资源中,教材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教材的一部分——课文插图,却经常被忽视,无形中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要知道,小学语文课本上不少的插图大多出自名家之手,与文质兼美的课文相配合,图文并茂,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们信手就可以拈来,即可运用的非常方便的课程资源。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引起重视,只要能充分发掘课文插图的实用价值,就会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从而达到为教学目标服务的目的。

一、事半功倍,借“图”导入

课文的插图形象直观,色彩丰富,极富美感,运用课文插图,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把学生带入图画所描绘的优美情境当中,产生愉快的学习情绪,从而使学生的各种感官自觉参与学习活动,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学《林海》时,我先让学生一边欣赏大兴安岭风景图一边听老师感情“引诵”:郁郁葱葱的林木,广阔无边,像绿色的海洋;近处森林边上,是星星点点的白桦,点缀在绿色的林木中间,显得那么俏丽;由近往远看,近处的树木呈淡绿色,再远一点呈翠绿色,而远处的树林则呈深绿色,多少种颜色呀!通过这一番观赏后,我一语收场:同学们想不想随老师一起去大兴安岭,欣赏那里的美景呢?从而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不仅使学生如临其境,好像进入绿海般的大兴安岭风景区之中,初步感受了大兴安岭风景的神奇色彩,而且激发起学生想一睹大兴安岭风景的欲望,使学生兴趣盎然。这样充分利用插图,既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又激发了学生急于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兴趣。

另外,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还可以利用插图创设一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图画、音乐、语言情境的渲染下,进入到课文内容中,进入到故事情节中,从而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的心理。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紧扣第一自然段画了一幅长安街数十万人送总理灵车的插图。教师在课的开始,可投影插图,并配上哀乐。然后问:“同学们,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不失时机地在哀乐声中为插图配上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朗诵。这样,学生在画面的吸引下,很快就会被人民的悲痛之情所感染,从而产生一种急着要读课文的欲望。

二、画龙点睛,借“图”感悟

课文中的插图,是编者用以再现课文内容,并补充文字之所不及的。它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因为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就是与理解课文相结合。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插图,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细心的教师只要稍微留意就会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却兴致勃勃。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课。如在教学《亲人》时,教师先指导学生看图:从小姑娘的装饰可以看出她在这里干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捧着小姑娘的头?从年龄上看她们可能是什么关系?课文题目叫《亲人》,她们真是“亲人”吗?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也为掌握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有的课文中的插图还体现了重点难点内容,这时,教师可用画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如教学《丰碑》第七自然段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回答下列问题:倚靠在树干下的老战士衣着跟周围的人有什么不同?他的动作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神情镇定、安详?通过指导看图,避免了抽象讲解说理,使学生可以较为轻松地领会词句的含义。并且,有经验的教师不但可以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中心。如教学《西门豹》一文时,教师指导学生看图回答图上有哪几个主要人物,他们的神态各是怎样的?他们不同的神态说明了“河伯娶媳妇”是一件什么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西门豹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正好与课文表现的内容一致。这样利用插图,既训练了学生个观察能力,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意味深长,借“图”想象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教学生观察图画,给学生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丰富的浪漫的想象能力。例如在古诗《石灰吟》中配有一幅插图,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获得图画的感性认识,不断丰富学生表象;其次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打开想象大门,发展创造潜能,再结合古诗大意,这样,学生对石灰的由来和作者的本意,就很清楚不过了。

而有的课文,插图的意思在课文中并没有写明白,这是编者为课文教学留下的一个空白点。教师只要巧妙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设身处地地想象,就能很好地将图中事还原。如《将相和》中为“负荆请罪”一段配了一幅廉颇背负荆条跪在蔺相如门前请罪的图画,但课文只简单地提到廉颇负荆请罪,至于他们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课文只字未提。但这却是学生感受将相爱国情操的精彩一幕。于是,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特别是人物的动作与表情,想象他们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然后将当时“负荆请罪”的情景还原出来。结果学生兴趣很高,充分展示了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

总之,课文中的插图与课文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小学语文教学最直观、最简便的“教具”和“学具”。而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课程标准提倡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使用课文插图已成为一种教学艺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时刻关注插图资源,别让课文插图成为一种摆设或点缀,而是使其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优质资源。因文制宜地使用,发挥它特有的重要作用,让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认为课堂中,巧用插图教学,行之有效,势在必行。

第11篇

今天,我们学了司马迁写的《将相和》这篇令人受益匪浅的课文,我感受颇深,不禁掩卷沉思……

《将相和》记叙了英勇善战的大将军廉颇与勇敢机智的宰相蔺相如之间完整而又曲折的故事,这篇课文分为“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赞扬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爱国精神,同时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

我比较欣赏蔺相如,他的种种美德都令我深深折服。特别是那顾大局识大体的精神,我更是敬佩。他知道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说明他避让廉颇并不是害怕廉颇,而是为了国之利益。比起他,我可差远了,我虽说不上自私自利,但也差不多。我脾气比较暴躁,常常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大动干戈,和同学们闹翻脸,弄得大家都下不了台。

廉将军也不错,他知错就改,实乃“英雄本色”,这一点,我做得……我做得差不多,俗话说得好,“一人做事一人当”一点不错!

总而言之,多亏他们都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这才是将相和的根本原因哪!我要和同学们同心协力,共同把54班这个大家庭搞好,成为人人称赞的好集体!

第12篇

学步桥  河北省邯郸市 曙光路小学四年级一班 崔薇

我家住在河北省邯郸市,在我家的旁边,有一座非常著名的石拱桥,叫学步桥,它原是古代赵国人建造的,后来又经修建,到现在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学步桥横跨在沁河上,是古城南北的交通要道,原为木架结构,明历四十五年,改为石拱桥,桥身全部用石头砌成。桥为七空,三个大孔,四个小孔。每个孔上都蹲着一个既像龙又像狮子的动物。桥长三十二米,宽九米,通高七米,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上面分别刻着: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胡服骑射、邯郸学步等许多和邯郸有关的成语故事,桥面两侧共有19个栏板,栏板中间共有18个望柱,每个望柱上都雕刻着一个可爱的小狮子,小狮子满头卷发,眉毛像火炬一样,后腿蹲坐,一只前爪抓着球,另一只前爪扶地,好像看桥也不忘玩耍,也好像在欢迎游人的到来。

学步桥是古城邯郸十大景观之一,是邯郸宝贵的历史遗产,特别是“邯郸学步”这个典故,更是家喻户晓。现在学步桥已经建成了一个带状公园,更成了人们早晚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指导教师:秦以欣

语句通顺,介绍清晰,语句优美,读后让人如亲临学步桥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