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03: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涯人物访谈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目前,公认的生涯人物访谈的概念为:通过与一定数量的职场人士面谈而获取关于一个行业、职业和单位“内部”信息的一种职业探索活动。高中生进行生涯人物访谈时,不仅要获取职业信息,更要获取从事该职业需储备的专业知识和相关能力,以及生涯人物的求学道路。学生要了解被访者就读了哪所学校的哪个专业,他学习过的哪些知识、技能和现在的职业有密切的关联。
生涯人物访谈项目教学在中学实施有三个明显的优势。
一是可以弥补教学案例机械呆板的缺点。传统教学案例来源主要是大众传媒和一般出版物,或者是由教师自身亲历的真实事件而来,因此案例不是范围太窄、缺乏新颖,就是与中学生实际需求有较大差异。生涯人物访谈项目让学生参与到生涯人物案例的积累中来,能使遴选案例的范围更加广泛,帮助中学生扩大职业视野,获取与未来工作有关的具体信息,如:某职业的入职标准和对应的专业、工作一天的具体内容、工作者的内心感受、该项职业的薪酬等,这些信息千变万化,课堂上无法一一呈现。
二是可以弥补学生参与性不强的缺点。与课堂中的生涯规划教学相比,在生涯人物访谈项目中,学生既是生涯人物访谈过程中的受教育者,又是生涯人物访谈项目的实施者。项目教学方式增强了生涯规划课程的操作性和趣味性,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三是可以促进学生对大学和专业的认知。中学生在备考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专业十分重要,“站在岸上永远学不会游泳”,职业和专业体验是了解专业最有效的方式。与在校大学生聊院校、与职场人士聊工作能增进中学生对专业和高校的全面认知,并且有利于提高中学生专业选择的能力。
二、生涯人物访谈项目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1.进行自我探索,明确访谈人物。
“知己知彼,人职匹配”,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准则,它要求在生涯规划过程中一方面要进行自我探索,了解个体特征,另一方面要进行外部探索,了解职业环境。只有中学生对自我有了比较深刻和全面的认识,才能在生涯人物访谈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交流,收集自身所需要的专业信息和职业信息。
在进行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时,笔者把自我探索部分的三个模块共六个课时安排在课时计划的最前面,它们分别是职业兴趣探索、职业性格探索、职业价值探索。学生通过霍兰德兴趣岛测验、MBTI职业性格量表、价值分类卡等活动和游戏,系统地解决了“我是谁”这个问题。然后指导学生按照人职匹配理论,定位目标职业和目标专业。学生在此基础上,再选择符合目标专业和职业的生涯人物。选择生涯访谈人物时应综合考虑,不能顾此失彼,访谈的对象既要有高校在校学生,也要有职场人士;既要有刚入职场的菜鸟,也要有具有若干工作年限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的资深人士。为帮助学生明确访谈人物,收集必要的基础信息,笔者设计了生涯访谈人物资料卡。
资料卡的制作帮助学生整理了生涯人物的初步资料,其本身就是对生涯人物探索的一个环节,为后续进一步做好访谈项目提供了保障。
2.拟定访谈提纲,做好访谈准备。
学生对生涯人物访谈没有经验,许多学生没有正式接触过此类活动,所以笔者指导学生拟定访谈提纲,做好以下三步是保证访谈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
第一步,首先要求学生确定生涯人物访谈的方式和途径,可以是面谈,可以是电话访谈,或者是用网络媒体进行。按照学生的实际和访谈人物的具体情况,并根据约定的方式,笔者把访谈人物类似、访谈方式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
第二步,学生进行分组设计访谈提纲。指导学生在进行专业访谈时,围绕专业的特点、专业课和选修课的设置、进入相关大学的分数、毕业后的就业方向、该专业攻读硕博的情况等信息拟定访谈提纲;在进行关于职业的访谈时,可以围绕职业岗位特质、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工作流程、行业现状、进入该职业领域的相关资质、工作环境、工作时间、薪酬福利、主观感受、对工作的满意度等信息进行访谈准备。
第三步,学生进行模拟访谈。课堂上,学生用设计好的访谈提纲进行模拟访谈,访谈后让参加表演的学生谈感想,让观摩的学生提出改进的建议。教师主要对访谈问题的设计进行指导,一方面,要根据对问题的关心程度进行排序,有重点地推进访谈;另一方面,要注重问题的精练,一般控制在10个以内,不宜过多,最好是根据自身的要求进行,争取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大的信息量。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继续修改提纲。
学生经过再次讨论修改,完善访谈提纲后,笔者提示学生:访谈实施前要和被访者确认访谈的时间和地点,在访谈过程中要注意尊重被访者,同时要保护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
3.掌握谈话技巧,实施访谈过程。
在生涯人物访谈中作为采访者,
要具有掌控访谈的能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可能会遇到十分健谈的访谈对象,加上他们丰富的个人阅历,往往会成为访谈过程的主导者。所以学生要么是听得忘了自己的目的,要么是根本找不到转入正题的时机,结果费了半天工夫,只是听了一场与主题无关的演讲。
笔者通过情境模拟、案例分析等活动形式和学生共同体验谈话技巧,保证访谈过程顺利开展。训练学生掌握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技巧时,安排两个模拟小组,访谈关于中学生大学专业选报的情况。
A组提问:请你谈谈你在选专业方面的想法。
回答:我觉得很难选择。
提问:为什么难以选择呢?
回答:因为……
A组很顺利地把话题打开。
B组提问:你有没有考虑过选专业的问题呢?
回答:没有。
B组无法再进行对话。
笔者提示学生,遇到健谈的被访者,可以多用封闭式问题,对于不善言谈的被访者要多用开放式提问。如果访谈内容偏离了主题,可以使用封闭式提问将访谈“调回”原来的频道。在访谈中有大量的信息产出,因此学生要一边听,一边记录,以便过后整理。如果两人一组进行访谈,两名学生都应当做相应的记录,因为每个人的兴趣点各不相同,即使记录一样的内容也会有疏漏,在征得被访人同意的情况下才可以录音和摄像。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访谈技巧后,就可以实施生涯人物访谈了。
4.总结访谈材料,进行信息整理。
在生涯人物访谈过程中,即使学生提前精心设计访谈提纲,并保证访谈过程围绕主题进行,由于生涯人物与访谈者本身具有陌生感和距离感,或者访谈者因本身能力的差异和局限,访谈者对访谈过程中相关问题的控制程度也不同,因此所收集到的信息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工,才能获得有用信息。
笔者建议学生在同一领域访谈两个以上的生涯人物,通过信息分析和对比,找出该专业或行业的本质特征,思考自己是否适合这一行业的职业和工作环境,将来是否能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学生在对访谈材料的信息整理后,对自我的认知、对职业的了解、在访谈中遇到的问题及取得的收获,形成访谈报告文字材料,制作PPT在班级进行汇报演讲。生涯人物访谈后,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的汇报演讲、座谈、情境再现等呈现方式,不仅帮助学生再一次梳理在生涯人物访谈中获得的信息,而且使获取的信息得到了交换,提高了访谈的效率。
三、中学生实施生涯人物访谈项目的成效
1.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能力。
生涯人物访谈项目教学的过程, 实际上是学生在真正的社交活动中,学习和完成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充分准备,积极主动实践。由于访谈项目通常是以小组的形式组织的,这个过程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生涯人物访谈项目注重的是完成访谈的整个过程, 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只要求学生在访谈过程中, 理解和把握生涯人物访谈的要求和技能, 获取生涯人物传递的专业和职业信息,培养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从项目教学本身来看,它超越了单纯的专业知识教学, 侧重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深入了解专业和职业,有利于确定奋斗目标。
中学生通过与生涯人物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从在校大学生和职场人士的现身说法和切身经验中获得大量的宝贵信息,这些信息具体、真实,能够帮助学生丰富对目标专业和职业的了解,帮助他们获取最新的职业信息。访谈,可以使学生重新了解自己,促使他们对照职场要求,有针对性地合理规划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实践,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生涯人物访谈结束后,不少学生将访谈人物树立为榜样。这样一来,学生确定了奋斗的目标,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
3.学会进行人际沟通,有利于拓宽获取信息渠道。
进行访谈的过程,是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学生身处象牙塔,很少和真实的社会进行对话和沟通,学生在进行访谈前,要联系被访谈人,要商定访谈的时间和地点,要按照被访者的要求和安排调整已经商定的时间和地点。一位学生反馈说:“要进××公司找个人真不容易,门口的警卫怎么都不让我进去。最后,打了被访者的电话,等了半个多小时才把我领进去。现在,我才发现要在社会上办事还真不容易。”这个过程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能够锻炼和提高中学生的社交及应变能力,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在进行生涯人物访谈之前,学生大多是道听途说或者从网上获得有关于专业和职业的信息,他们获得的信息大多支离破碎,真实性和针对性较差;通过访谈,学生获得了最想了解的信息,也拓宽了信息获取的渠道。
4.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利于调动学习主动性。
中学生的心理和认知都不够成熟,其由于固有的心理特点,具有相对较高的自我预期,对于大学和职场的想象理想化。通过访谈,学生想要获得的信息得到澄清,被访人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人生和职场经历,并对自我职业生涯中所遭遇的挫折、失败“现身说法”,分享自己曾经的失败经验,有助于中学生对未来理想职业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能帮助中学生认清成长道路上的曲折,加强了中学生抵抗挫折的信心,可以减轻他们在高考和未来求职过程中的异常心理。在访谈的人物中,有的是在某一行业或领域内相对而言的成功者、佼佼者,他们有助于为学生输入更多的正能量。通过访谈,中学生可以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面对学习的压力,厘清对高校和职场的正确认知,调动学习主动性,破除考上大学就是解脱的错误思想。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9-099-03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调查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嘉兴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和2011届毕业生。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和访谈形式对嘉兴地区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进行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工具分析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状况及其在性别、生源地、专业、政治面貌、是否学生干部等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二、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授课现状与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现状
[2007]26号以及教高厅[2007]7号文件指出,要求各高校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或必选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并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为贯彻这一精神,自2007年以来,嘉兴高职院校从实际出发,逐步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旨在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促成大学生牢固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规划道德,掌握娴熟的职业规划知识和技能,进而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在授课方式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方法,充分利用图书资料、网络教学平台、测评工具、成功校友、职场人物等现有校内外资源开展教学。课程实践活动采取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设计大赛、撰写岗位调查报告书等形式,努力为学生营造实践平台。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逐步形成了一支由专兼职相结合的、校内教师为主校外教师为辅的稳定教师队伍,既有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学生辅导员,也有嘉兴各市县人才中心主任、各行业协会理事长、企业单位经理和历届优秀毕业生。对教师的培养采取送出去培训考证和请专家进来作报告相结合方式,同时通过教研室内部组织听课、评课、研讨交流,以及开展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提高教师队伍的教科研水平。
2.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授课现状
在了解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授课现状问题上,主要围绕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对现有课堂教学资源、课程教学满意度三方面设计问题,通过对嘉兴市职业院校2011届19个专业的76名学生进行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了整理,结果如下:
在问及“您有无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过规划”时,22%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非常清晰,包括长期(5年以上)、中期(3—5年)、短期(3年内)的目标和规划;45%的学生只有短期的,并没有做中长期规划;27%的学生只是大概考虑了一下;5%的学生没有具体规划;1%的学生有时有过生涯规划。
在问及“校内外教学资源是否满足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时,5%的学生表示能非常满足自己的需要,26%的学生表示满足,56%的学生表示不能满足,11%的学生则表示很不满足,2%的学生则表示不清楚。
在问及“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满意度”的问题时,10%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34%的学生表示满意,41%的学生表示一般,12%的学生表示不满意,3%的学生表示很不满意。
3.问题分析
通过对师生的访谈了解到,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高度重视,从过去的纯就业指导课转变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授课的对象也开始面向全校学生,授课方式从讲座形式过渡到班级授课。课程内容的安排也更为合理,课程教学方法更为丰富多样,课程考核方式采取多方评价。师资队伍日趋稳定、结构更为全面。但这离学生的实际需求还有差距。由于采用大班教学,学生针对性不明显。教师授课的不连续性(即教师没有针对一届学生进行大一到大三的完整教学),不利于教学的全程化。课外实践内容较单一且与专业衔接不突出,这不利于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校缺乏专业性的职业规划辅导机构和职业生涯规划资料室,还不能有效地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提供咨询服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主要以学校辅导员为主,且大部分是兼职教师,离专业化、职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队伍还有很大差距。学校专门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而举办的活动还不够多、学生参与度还不够广。学校虽有该课程的网络资源平台,但内容较少且更新慢。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职业规划素养的提升造成不利影响。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分析
采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以嘉兴地区高职院校2011届的19个专业共800名学生为被试,从执行计划、职业规划意识、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技能、工作价值观、职业环境、职业目标、专业认知等九个方面测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情况。
高等教育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包括学习生涯教育、创业教育与指导、就业教育和培训等环节,是高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深化生涯规划意识,培养学习和发展能力,帮助学生确立学业和职业发展目标并落实可执行方案的系统性、综合性教育活动[1]。根据美国职业指导专家萨珀(Donald E.Super)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15-24岁),正处在职业选择和适应阶段,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黄金阶段,对大学生个人的未来职业走向和职业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2]。
一、构建可行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1.构建职业生涯教育的多元化课程体系
关于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在总体原则上要突出“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本”的主旨,兼顾生涯意识启蒙、生涯规划能力和职业发展技能的综合塑造。 在内容设计上,实行“以课程教育为基础,职业测评和咨询为特色,精品讲座为补充,就业实习和实践为辅助,职业指导队伍为保障”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课程教育分为通识模块和个性模块。以2013级本科生的课程方案为例,通识模块面向全院所有学生投放,如纺织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与调整等;个性模块,根据学生的生涯发展路径投放,如研究生考试的专业准备、公务员职业现状及从业要求等。推行“科研导师+导生”模式,提高学生专业探索热情。积极完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实施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计划,学院每届有近65%的学生参与该项计划,内容涉及纺织类学术报告、文献检索、论文写作、表达能力训练、科技创新优秀成果答辩、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学术交流等,助力学生创新素质拓展。学院依托“达生大讲堂”开启学业向职业发展的直通车。“达生大讲堂”邀请知名专家、成功企业家、企业高管等围绕纺织行业前沿、创业经历分享、生涯规划、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国际化人才培养等做专题报告。
2.构建职业生涯教育的全程化教育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针对不同年级,明确目标、各有侧重、循序渐进,逐渐构建起比较完善的职业规划指导体系。一年级着重开展职业生涯启蒙教育类的必修课程。职业认知和生涯规划指导教育可以使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增强就业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学内容应安排入学教育、生涯规划、学业规划、社团体验、自我了解、人际技能等模块。新生入学伊始,就人手一册《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手册》,注重发掘学生的个体需求和潜力,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岗位要求、职业道德规范等职业认知、体验和感悟,四年一以贯之,为终生就业能力培养打下基础。二年级侧重于职业生涯路径探索类的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锻炼和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目标职业能力,增强自我管理和职业素养培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全面发展,教学内容安排冲突管理、时间管理、压力管理、生涯探索、人职匹配等内容,全面提高素质和能力,按需增强自己的终身生涯能力,促进学生成长和潜能开发。三、四年级着重开展基于职业发展实务类的必修课程。如就业指导、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通过职业体验与专题体验,传授简历制作、个人礼仪和求职技巧、就业权益、出国留学、创业引导等知识,引导学生转变角色,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增强持久性就业技能,最终实现规划目标。
3.构建职业生涯教育立体化教学模式
职业生涯管理的实操性和个体发展多样性决定了生涯教育课程既不是一门理论课,也不是单纯的技术学课程,更多的是一门体验式课程,强调的是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体验。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探索在教学模式上大力改革,由“老师讲、学生听”向“学生问、老师答”转变,注重见习实习、注重实践与实效。每个班级都设立“生涯发展委员”,负责本班生涯课程的选课、需求统计、课程评估等工作,鼓励生涯教育的学生自我管理。根据学生的生涯发展路径,学院开发了多个具有针对性的生涯能力实训营项目:第一,“学术型”生涯实训项目(登高人才训练营)主要包括 “挑战杯”等校内外学生科研项目的实训指导,研究生考试能力实训,论文写作、课题申报等基本学术素养实训。第二,“国际型”生涯实训项目(海外交流人才俱乐部)包括留学政策和项目介绍、留学深造准备的认知、语言考试实训、假期海外游学项目等。第三,“应用型”生涯实训项目(拔尖人才训练营)根据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不同导向,多方合作策划计算机、会计、商务英语、普通话等资格考试培训、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公务员考试培训、就业笔试、面试、职场模拟、带薪实习等直接服务学生职业发展的实训项目。第四,“创业型”生涯实训项目(卓越人才训练营)创建“平民化”创业的孵化平台、创业实训,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与校外资源合作孵化培育创业企业。
二、职业生涯教育的路径探索
1.抓住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培养专业兴趣与职业认同
可充分利用新生入学、专业大类分流、毕业生离校等特殊时期,重点开展“情系母校 起航” “我的大学 我的梦”等毕业主题、入学主题系列活动,突出感恩教育,谨记“立德树人”,潜移默化地将专业情结融情于景,融景于心。如2013年夏,学院以“季忆流夏,衣舞青春”为主题举办一年一度的毕业生成果展,“如梦初醒”青春少女风、“惊鸿掠影”都市生活风、“云锦天章”皇室晚服风三轮走秀,精致的妆容,曼妙的身姿,模特们一亮相便引得台下一阵阵惊呼声,那一件件饱含设计师灵感与梦想的服装,在模特们或优雅或高贵的气质下完美地诠释了出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整场活动的编排、布场、模特都是本院学生自己完成。
2.践行“知行合一”的生涯规划理念,有效推动学生职业生涯行动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学校生涯规划中心的指导下,学生自进校起就开始填写《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手册》,里面包含自我认知、专业认知、职业认知、人职匹配、生涯行动、生涯调控等模块,坚持“培养学生从完整的人到行业精英”的教育理念,重在让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与行动相结合,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在执行过程中,引导学生制定切实有效的生涯行动方案,并遵照方案进行执行,并需对照生涯目标与行动方案进行反省、调整和控制。比如在“职业认知”板块中设置了“生涯人物访谈”,让学生找自己想从事岗位的前辈访谈,从他们身上了解行业的前瞻、用人单位的需要,及时收集该行业、该职位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和定位。
3.整合校内外资源,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
通过邀请成功人士、校友、知名企业人力资源部主管和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来,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结合人生经历和典型案例做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行业特点及发展前景。定期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职业规划教育活动,如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素质拓展训练、职业角色扮演、就业模拟招聘、生涯规划社团活动、校友访谈、就业跟踪、社会实践等,拓宽职业规划教育途径。此外,学院积极鼓励学生报考双学位、辅修专业课程,充分利用“完全学分制”的有利条件,尽可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对专业满意度低的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起到了推动作用。
4.建设“职业生涯规划师”专业队伍,为学生提供团体辅导和个性指导
依托学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中心,学院专门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委员会”,确立了“领导重视、中心主导、系科协同、学生参与、社会支撑”的工作机制。学院辅导员经过专业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师培训,取得上岗证书,为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保驾护航。学院采用团体辅导模式,着重就学生在生涯规划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进行指导;点对点进行个性指导,学生的个体背景、特点、发展水平、心理特质、教育类型、职业发展需要等存在差异,因此提供个性化的辅导显得尤为重要,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方向。
三、职业生涯教育模式的成效特色
1.突出行动的重要性
强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行动力,一方面以提升就业竞争力和终生能力为导向,让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专业、职业领域相关知识探索,如对本专业前辈进行访谈;另一方面,利用假期进行专业实践,如赴大学生实践基地、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等进行实践能力培养。
2.整合资源的系统性
职业生涯教育坚持通识价值塑造和专业能力锻炼相结合,生涯理论教育与职业实践实习相结合,生涯意识唤醒与生涯能力训练相结合,课堂授课教学与课外咨询测评相结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结合等五大工作原则,最大化地整合零散于校内外的各类资源,建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群”,实现职业生涯教育培养“从完整的人到行业精英”的重要使命。
3.培养成果的示范性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各种载体,在学生中树立职业生涯教育的典型,用身边的榜样来带动身边的人。近年来,学院学生团队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纺织)职业能力大赛等赛事中屡次斩获大奖。二十余名毕业生奔赴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美国纽约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全球知名高校继续深造;数名学生个人或合伙创办公司;许多毕业生已成为纺织行业的中坚力量;多位优秀学子的先进事迹受到校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与报道。
[关键词] 教师职业倦怠 成因 模式 趋势 文献综述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严重影响着教师队伍的稳定、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影响着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因此,研究教师职业倦怠具有重要意义。
一、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研究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
1.社会根源。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对它们的教育持有很高的期望,因为教师承担着培育英才、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的重任。教师肩负着社会的希望,同时也承受着来自社会的压力。
2.组织根源。教师职业倦怠的组织根源包括:学生问题、工作负担、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自由度与自、社会支持。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 (NEA)民意测验发现,接受调查的3/4的教师认为纪律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管教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因素。弗瑞德曼与法伯在1992年的报告中指出,学生的品行不端,对事情漠不关心,对学习资料缺乏热情,这些都易使教师产生倦怠。一些学者如斯克瓦布与布瑞恩认为,在组织方面,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显著因素是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当个体面对种种冲突情境而又被期望做出角色行为时,角色冲突就会出现。这种角色定位模糊也易导致压力的产生,继而产生倦怠。
3.个人根源。教师职业倦怠的个人根源包括:自尊和外控型归因。自尊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的、起控制作用的因素,它通过影响以环境为基础的组织因素来起作用。罗特根据海德提出的“控制点”归因理论,指出那些外控型教师更容易产生倦怠。
(二)教师职业生涯倦怠阶段的提出
许多专家认为,就像人的一生要经历幼年期、少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在各个阶段有不同的生理特点、不同的社会角色以及不同的人生任务。人们的职业生涯也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职业阶段有不同的职业行为、职业任务、职业问题以及职业发展需要等。对教师的职业生涯阶段,学者们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以下代表人物和观点:
1.关注阶段理论。以富勒为代表,通过对教师关注的问题的研究来划分教师的生涯发展阶段,即任教前的关注阶段、早期求生存阶段、关注教学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2.教师职业生命周期理论。主要以人的生命自然衰老的过程与周期来看待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与周期。主要有以下代表人物与观点:①费斯特(1985)的教师职业周期动态模式:职前教育阶段,入职阶段,能力形成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职业受挫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职业低落阶段,职业退出阶段等八个阶段。其中第五阶段“职业受挫阶段”,他认为是教师生涯阶段的中期阶段经常出现的现象,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遭受挫折,灰心沮丧,心力交瘁,教学理想幻灭,教师对职业满意度降低,对教学生涯产生怀疑。
②司德菲(1989)的教师生涯发展模式:预备阶段,专家阶段,退缩阶段,更新阶段,退出阶段。其中“退缩阶段”在行为上出现沉默少语,有较多的批评性语言,对教学上的研讨不做任何反应,对别人的批评严厉,人际关系不和谐,有不当的教学行为出现,甚至伤害学生。
③休伯曼(1993)的教师职业周期主题模式:入职期(求生和发现期),稳定期,实验和歧变期,重新估价期,平静和关系疏远期,保守和抱怨期,退休期。休伯曼认为“重新估价期”是由于教师对年复一年的教学产生乏味,遭受失望而对教师生涯产生怀疑并重新估价,严重者就会产生严重的职业危机。
3.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我国台湾学者王秋绒将教师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师范生、实习教师、合格教师。其中实习教师的第二个时期“危机期”,这一时期教师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面临的现实压力越来越大,感到力不从心而产生无所适从的危机感。另外在合格教师阶段的第三个时期为“厌倦期”,该时期的教师认为工作负荷太重,学生表现太差,对教学产生厌倦感,失去教学动力。
学者们将以上“职业受挫阶段”、“退缩阶段”、“危机期”、“厌倦期”称为教师生涯的“倦怠阶段”。关于教师生涯的研究表明,教师职业有也有低谷。教师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挫折,产生职业倦怠,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发展不可避免的阶段。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形式
美国心理学家法伯认为,虽然教师职业倦怠可以从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低成就感等三个角度进行描述,但是职业倦怠的行为表现在不同的个体身上是有差异的。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
(一)精疲力竭型。这类教师在高压力下的表现是放弃努力,以减少对工作的投入来求得心理平衡。这类教师的职业倦怠一旦出现,想要恢复就很困难,因为这些症状会得到自我强化。
(二)狂热投入型。这类教师有着极强的成功信念,能狂热地投入工作,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使他们的这种热情通常坚持不了太长时间,整个信念系统突然塌陷,最终屈服于精力耗竭。
(三)能力富余型。对于这类教师而言,工作本身缺乏刺激,他们觉得以自己的能力来做当前的工作是大材小用,没有成就感而厌倦工作。
(四)混合型。也有教师是以上几种类型的混合,工作中无热情也无创造。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过程模式
(一)四阶段模式。该种模式被广泛采用,共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热情期,个体表现出雄心勃勃,忘我投入。二是停滞期,仍能工作,但更关注个人需要,个人满意度低。三是挫折期,感到无效能,对其他人不满,而且开始经历情绪、生理与行为的问题,虽力图否认问题,但已被身心疲惫所控制。四是冷漠期,要求更少的工作,回避挑战,个体此时的倦怠已达到最大限度,身心健康严重受损。
(二)经验性阶段模型。该模式在服务职业中比较有效,主要为人格解体(也称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情绪耗竭。这个假设认为倦怠先开始于人格解体。
四、国内外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不同取向
(一)临床观点。临床观点代表人物是费登伯格,他认为职业倦怠是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是“过分努力去达到一些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的结果。
(二)社会心理学观点。社会心理学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诗和佩斯,他们把职业倦怠描述为一种身体、情感、精神的衰竭状态,其特点是身体的耗尽感、持续疲劳和无助绝望感,对自我的全面消极,对工作、他人及生命的消极态度。他们认为倦怠有三个主要特征(即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一是情绪衰竭,即感到耗尽、用完。二是去个性化,即表示冷酷、麻木,非人格地对待来访对象。三是低成就感,即觉得无效能和缺乏适应性。
(三)组织观点。组织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奎内思。他认为,许多人对工作的期望是不现实的,容易产生幻想破灭和倦怠。他还认为导致倦怠的原因主要是工作者的付出与所得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体处于过多刺激的情境(如教师教太多的学生);另一类是个体面对有限的刺激情境缺少挑战(如教师多年教同一班或同一门学科)。
(四)社会历史观点。社会历史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耶鲁大学的萨若森,他认为“倦怠不仅是个人的特征,也是社会面貌在个体心理特征上的一种反应。”此观点强调,当社会条件不能提供一个有助于与人联系的情境时,要保持服务工作的投入是很困难的。
五、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及国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在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方面,常用的测量工具有两种,即MBI与OLBI。 MBI较有影响力,它有三个版本,其中的MBI-ES用于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OLBI则从耗竭和工作怠慢两个维度测量倦怠。
我国也有学者在参照MBI-ES的基础上编修了量表,如王芳、许燕在访谈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个维度的教师职业倦怠模型,其四个维度为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即人格解体)、低成就感和知识衰竭。
国内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分析以及介绍了国外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和职业倦怠量表修订等。实证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人口统计变量、某种心理因素或某一变量的关系。由于采用的量表不同,或是测量样本的大小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所差异,甚至相反。
六、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趋势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是一个年轻的领域,我国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也已经起步。今后我国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的可能趋势,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进一步完善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模型。在大量介绍国外研究新成果的同时,修订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统计意义的教师职业倦怠测量量表。研究方法上由现有的横向对比研究转向纵向追踪研究,寻找出教师职业倦怠与其它因素的关系,完善教师职业倦怠的模型。
二是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成果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今后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不但研究组织变革与个体改变结合研究来干预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而且将工作投入作为职业倦怠的一个积极的相反状态加以研究,从而提高工作投入的程度来阻止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
参考文献:
[1]蔡融.教师职业倦怠[J].现代教育科学,2006(1).
[2]梁云芳,王秀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概说[J].教育理论研究,2006(2).
[3]杨秀玉,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教育科学,2003(2).
[4]尧丹俐.关注教师职业生涯的“倦怠阶段”[J].广西教育,2005(12).
[5]武晓艳.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谈教师职业倦怠及组织应对[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
[6]曾玲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3(11).
[7]唐芳贵.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7).
[8]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3(2).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建设 就业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高校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和顺利就业的重要方式。对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眼前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定职业目标,选择职业发展路径,确定学习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预先设计的系统安排。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也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一课程,但由于我国这项工作起步较晚,课程体系建设不太成熟,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进程。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为了帮助学生做好自己的人生设计,顺利就业,走向成功,高校必须转变观念,以发展的眼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这既是体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要求,又是顺应时展的要求。
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理念
应该坚持三个面向:面向生活、面向个体、面向素养。面向生活,即是从学生的眼前的生活继而面向未来生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面向未来可能的生活。面向个体,即应为学生量身定做而非统一标准,充分考虑课程的弹性和刚性。面向素养,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综合就业竞争力及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在高校建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应建立起能适应新形势的面向学生生活的、面向个体的、面向素养的职业生涯课程规划系统。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和目的
大学阶段的生涯发展任务主要有三个:一是完成自我认知。培养具有积极自我概念的思维,培养有效行为的技能,关注和了解社会变化。二是进行教育与职业探索,确立终生教育和培训的思维,学会安排工作和学习的技能;养成定位评估和运用生涯信息的技能;锻炼寻找、获得、保持及改变工作所需的技能;了解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对工作本质和结构的影响;三是学习生涯规划相关方法,掌握决策制定的技能;了解工作对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影响;掌握生涯转换的技能。
从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来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最初目标是帮助学生实现就业,也即尽可能地使学生顺利转为职业人,以免毕业即失业,我们称之为“了结式”就业。其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中级目标是帮助学生寻求匹配度较高的职业,我们可将其称之为“和谐性”就业。其三,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最高级目标应该是培养大学生自主择业发展的意识、理念及能力,谋求其长远的职业发展,可称为“发展性”就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对这一目标的最好诠释。三个目标因其内涵要求不同呈现逐级递进的特点,“了解性”就业是基础,追求的是人与职业的结合;“和谐性”就业追求的是人与职业的暂时平衡;“发展性”就业追求的是人与职业的长期平衡。“发展性”就业是职业生涯规划所追求的,它着重于将学生择业期的问题在职业生涯的准备期加以科学规划,强调人的发展,在发展中解决个人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
3、构建整体性、特殊性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必须与学生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在内容设置上应注重全程化和阶段性相结合,既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又要根据不同年级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4、加强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归根结底还必须取决于教师素质的提高。高校要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当务之急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保证人员数量,可以通过增加编制等形式聘用有职业指导经验或专业的人员授课;二是采取派出培训和集中内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职业指导师资的培养工作,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考证,做到持证上岗;三是要切实加强高校之间或者同一高校内部各位职业指导教师的交流、学习、研讨活动,注重从不同角度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通过各种途径,多措并举,努力提高各位职业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5、确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地位
要根据教育部文件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需要,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作为一门公共必选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保证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学时数不少于38学时。同时,学校应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部门,改变目前将此项工作推给就业指导中心等行政性事务繁多的部门的现状,将课程建设提高到学科建设的高度,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学校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特点,加强理论研究,探索符合本校特色的“本土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
6、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要真正上好职业生涯规划课,还必须打破单一的从课堂到课堂,从理论到理论的封闭式教学状,要把教学延伸到课堂外面去,只有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联系起来,才能使课程更具有实效性。例如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职业兴趣测评游戏,让学生在娱乐中切身领会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内涵和精髓,也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有针对性的邀请一些企业界成功人士、人力资源专家、政府官员、知名校友等来学校作报告,为同学们讲解企业发展观、人才观、企业择人标准、就业形势与政策、求职经验和体会等;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让学生们切身体会职场变换。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生涯人物访谈”,既使学生充分了解了如何进入和适应目标职业的相关信息,也给学生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交流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随着高校毕业生不断走向市场,职业生涯规划课的重要性必将日益突出。一所高校是否具有优势,是否能够吸引足够生源都取决于这所高校的毕业生能否在就业市场上受到欢迎。因此,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杨娜.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初探[J].传承.2009.07:96-97
关键词:中职语文 有效教学 内容 拓展
对中职语文课堂,老师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慨:学生的语文水平越来越差,对语文越来越不感兴趣,经常是自己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或窃窃私语,或堂而皇之睡觉,或玩手机游戏……我们在讲台上急得跳脚,他们却依然无动于衷。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顾及学生的要求,侧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注重结论的灌输,忽视了过程的享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盲从于教材,局限于课本知识,内容僵化、单一。这样的课堂自然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效率自然也就较为低下。因此,我们应结合实际,从“大语文”的角度去审视语文的课堂教学,做到课堂教学基于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实现有效教学。
一、拓展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必要性
1、中职语文课程任务的要求。
中职语文课程的任务之一便是“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中职学校的教学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实践型教学活动,其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完整地做好一件具体的事情,形成一种具体的技能。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的教学必须结合实际对教学内容加以拓展,培养语文应用能力,服务于学生技能的形成。
2、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要求。
构建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思维活动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与外界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它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在开放性课堂教学中就要拓展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在中职学校,这种拓展变得尤为迫切。
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要求。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对广州市十多所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现状进行了随机的学生问卷调查,发现有较多的学生最不喜欢文化基础课程,在原因方面,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照本宣科”和“教师水平不高,枯燥无味,课堂沉闷”。此外,在我校每学期进行的评教活动中,学生也经常会提出这样的建议:“希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能够联系课外,不要都讲课文中的内容。”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是很有必要的。一旦相关的课外知识被适当地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必将如有源之水,带来几许清新和活力,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途径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否则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们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必须以大纲为根本,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在具体操作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目标,紧凑拓展。
对课堂教学中相对较为简单、容易理解的内容,教师要加以紧凑化拓展,避免教学内容的松散、单一、机械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如《访李政道博士》的教学,由于这篇访谈文章内容比较简单,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信息并不难。如果教学本文仅停留在上述层面,学生缺乏兴趣,而且教学内容拓展不够,学生收获不大。课前,我做了几种设计尝试:一种是让学生课外搜集访谈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分小组以竞赛的形式来呈现他们的成果;一种是让学生网上搜索访谈节目,选其中一个自己最喜爱的访谈节目谈观后感。但最后反馈的结果是:第一种方式,课堂热闹,但流于形式,归纳的知识要点还是比较抽象的条条框框;第二种方式虽然新鲜有趣,但感想较为空泛,不具体,不实际。总之,这两种方式都与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需求衔接不够紧密。经过反复比较筛选,最后确定教学的内容为:拟写访谈提纲(课外准备)——堂上访谈演示(安排有代表性的两组学生)——点评修改演示的一组存在问题较多的访谈提纲(堂上分组讨论、交流),把各个环节的学习任务作为教学载体,设置一个特定的听说环境,整堂课目标明确:听、感、点、评、改“访谈提纲”,内容完整、紧凑,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2、举一反三,具体拓展。
对于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诸如演讲、写作等教学内容,我们的学生往往有束手无策、无从入手的感觉,如果我们能将内容具体化,并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规律,便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围绕既定的话题表情达意》这一单元的专题训练,教材在话题作文的审题、主旨、文体方面作了简单介绍,但介绍得较为朴实、平直,学生虽能理解,但体会不深。
因此,我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具体化的设计,并将文章立意构思常用的三种方法进行了具体形象的概括:“西瓜、芝麻转换法”,即化大为小、以小见大,指导学生在构思时,选材上必须化大为小,从一个具体的方面切入(如学习、生活、工作、待人、处事,经济、文化、教育……),切忌面面俱到,这就是“西瓜、芝麻转换法”。“圆点辐射法”,即发散思维,就是在确定内容时,以话题作为原点对话题进行评价,如好与坏、利与弊、善与恶等,通过表达自己赞成或反对、肯定或否定的立场来确立文章的中心题旨;或者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进行联想,时间就是指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在特定的时间背景中叙事,也可以将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空间包括领域、地点、场合等,往往不同的空间背景会赋予话题不同的内容。“达·芬奇法”,即多角度立意构思,也就是在下笔前从多个侧面、多种层次进行思考,选择题材,提炼主题,安排情节结构,确定表现形式,正如苏轼对庐山面貌的观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最后,我将以上三种立意构思方法再浓缩为:大变小,小见大;正与反,多联想;多角度,多层次。经过如此这般的拓展发挥,十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把握。
3、转化晦涩,形象拓展。
对于较为抽象、晦涩、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我们要进行形象化的拓展,以达到让学生爱听、想学、易会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古典诗歌和戏剧教学,如果就本本而理解本本,限于学生的基础较薄弱,理解是不够精确和深刻的。老师指导学生对原作进行改编或再创作并进行表演,可促使学生对原作有更深更广的理解,并在表演或观看表演的过程中对原作有更真切的体验。如《十五从军征》这首古诗,可以指导学生模拟诗中的场景,在一名学生旁白式的朗读声中进行表演。在《诗经·氓》的教学中,则可指导学生以原诗的故事情节为骨架,用现代青年的视角对原诗进行改编和表演,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情感体验的实际,这对学生更深、更广地理解原诗是大有好处的。
再如《荷花淀》的教学,我们很习惯于按照小说的三要素展开教学,但由于大部分中职生对历史、地理等基本常识的一知半解,往往很难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改变一下策略,将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导演组、编剧组、剧务组、表演组、评论组、摄影组等小组,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形象化地展示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劳动成果,将课文以话剧的形式来展现,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人物形象演绎,从同学们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中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可以化抽象为生动、化晦涩为形象,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4、立足现实,生活拓展。
“语文学习的外沿和生活的外沿相等。”对于和社会生活联系紧密、有利于学生开展体验式学习的内容,可以将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回归到生活的真实状态,让学生去体验、实践,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如《语文》(高教版)一、二册的第一单元均以感恩教育、感受母爱为主题,这些文章对母亲的刻画非常细腻、真实,让读者深受感动;然而,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母爱的感受的时候,学生们却不知道如何表达,茫无边际。此时,我布置了一次这样的家庭作业,让每位学生回家后为母亲做一顿饭、洗一次脚、按一次背……亲身体验一下、观察一下自己的母亲,感受一下母亲的无私付出,让他们从生活中获取情感体验,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三、拓展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具体效果
1、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在各项技能竞赛中凸显优异成绩。
通过课堂内容拓展,延伸了课堂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把触角由课内伸向课外、由课本伸向生活,进一步沟通了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扩大了语文课堂的内涵,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这些能力又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如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征文比赛中,我所任教的班级每年都有同学获一、二、三等奖;在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统计调查技能大赛”中,我辅导的学生在调查报告的写作和汇报演讲环节中表现出了突出的语文能力,从而使我校代表队获得了“团体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在2010年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竞赛中,我校参加“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项目竞赛的三位选手均来自我所任教的班级,并分别获得一、二等奖的好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本人在语文课堂上坚持拓展教学的效果。
2、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对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拓展的过程中,由于我确立了“学为中心”的理念,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加强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养了学生自己去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愉快、扎实地学习,达到“我要学”和“学会学”的目的,锻炼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这些能力一旦形成,必然会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本人所教的1999届毕业生陈雪芬,由于在校期间培养了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而且是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应用文写作”项目一等奖获得者,毕业后也表现出较强的职业能力,现在已经是某跨国公司广州分公司事业部总监。再如2001届毕业生刘洁,在校期间担任语文科代表,培养了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经常在校内各项比赛中获奖,现自主创业成功,所创办的公司年产值达千万元。这些学生的成功,和在校期间的学习、培养,和语文课堂的拓展教学,和语文能力以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生涯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学校、个人的全面关注,人们普遍寄希望于通过生涯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生涯规划能力,让学生从人生发展角度思考当前的学习生活。然而,如何构建生涯教育体系为学校和老师广为关注。“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的生涯教育模式,从生涯启蒙、生涯探索、生涯决策三个角度全方位开展生涯教育,成为符合生涯教育规律的生涯教育新模式。
王涛,两年前是北京某知名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材生,既是本班班长又是学生会主席,老师、系里都对这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寄予厚望。然而,大一一年课程结束之后,王涛没有先兆地提出了退学。退学之后王涛没有待业、没有创业,而是回到自己曾经就读的高中重新备战高考,并且选择了文科,这一弃理从文的决定让老师和家长大为惊讶,大家都想问王涛一句“为什么”。而今,王涛已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一名大一新生。
中途退学、重新高考、弃理从文,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缺乏生涯规划的意识,盲目决定或者没能遵循自己的特质做出决定。生涯教育在国外发展得已经非常成熟,生涯教育是一项终生教育,从孩子几岁就开始引导其进行有意识的探索,规划自己的生涯。
然而,如何开展生涯教育呢?
一、生涯教育系统――构建生涯教育立体框架
开展生涯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生涯教育并不是开几节课为学生讲讲老生常谈的劝学道理就可以取得生涯教育成果的,为此,生涯教育应该遵循哪种教学模式甚为重要。
十多年来,笔者一直从事职业生涯的教育传播,在多所高中担任职业生涯规划讲师,培训了1000多名职业生涯规划的老师。在多年的生涯教育和中国第一套计算机辅助生涯探索系统开发过程中,笔者总结出如下的经验:以“计算机辅助生涯探索系统”为中心,围绕“生涯意识启蒙”、“生涯探索”和“生涯决策行动”三个出发点,辅助课程、活动、咨询、辅导、课题等生涯教育模式,使高中的生涯教育效果大幅提升。
首先,以计算机系统为辅助的生涯教育能够更深入地实现学生的自我认知,剖析学生兴趣、优势、短板、个性特征等内在特质,而基于高度自我认知的生涯教育才能够为生涯决策提供客观的参考。并且,通过计算机辅助生涯探索系统,学生可以更广阔地探索外部世界,了解全国多数高校的强势专业、各个专业相关课程、相关专业的职业特点、各个职业的就业要求等各方面的信息,更快更准确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职业。
其次,这一教育模式遵循了生涯教育的教育规律,生涯意识启蒙在于引导学生将自己未来的发展与当前的学习、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从人生的角度思考当前的决定;生涯探索涵盖自我探索和外部探索,自我探索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特性而外部探索则引导学生对外部社会有较深的了解;生涯决策是在自我认知和外部认知的基础上做出生涯承诺并采取行动为自身生涯作准备。
在这样的生涯教育模式下,生涯教育围绕“三个基本点”的阶段性目标也更为清晰,在这些目标下开展的生涯教育更加有的放矢。
二、生涯启蒙――激发学习源动力
外界诱惑太多、学生对学习没兴趣是当前众多老师面临的棘手问题,国内外的诸多数据表明:人生目标在学生学习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拥有人生目标的学生不仅学习动力更强,而且学习效果常常超过没有目标学生的数倍。
然而,怎样才能为学生勾画出人生目标呢?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三)班学生黄海聪明而有潜力,但是学习一直处于松懈状态,不仅上课不认真听讲,而且作业也不按时完成,成绩持续下滑。家长、老师每天在耳边敲警钟也无济于事,过度的敦促反倒引起了他的抵触情绪。他跟班主任陈老师的一段谈话,道出了他的心声:反正我将来生活不愁,为什么要拼死拼活地学习这些无聊透顶、又不知有何用的枯燥知识呢?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心理教师王晓菁意识到这一普遍性问题之后进行了深入分析,王晓菁认为:帮助学生清晰认识自我,认识当前学习和未来人生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并结合自身优劣势树立人生目标,明确长短期学习规划,是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关键所在。
解决黄海的“问题”时,王晓菁老师重点突出了两个内容:生涯意识启蒙、自我认识提升。生涯意识启蒙目的在于引领学生从人生发展的角度看待当前的学习;自我认识提升帮助学生澄清我喜欢什么、适合什么、想要什么等,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点和优劣势,并有针对性地提高。
找到了解决路径,王晓菁开始思考解决方法,王晓菁发起了各种各样体验性的活动:
1.通过CareerSky高中计算机辅助生涯探索系统的测评部分及详细的报告解读,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兴趣、价值观、能力等特点;利用系统的职业信息初步引发学生的生涯意识,结合系统推荐专业和相关职业,初步关联学生特点和未来学业、职业生涯。
2.引导学生通过生涯角色饼图和生涯彩虹图了解自己生涯发展的过程,启发学生认识到高中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重要基础。
3.在随后的生涯幻游活动中,王老师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优势、特点设想自己的未来生涯,由此联系到当前的学习、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为未来理想生活奋斗的动力。
经过生涯规划课的探索,王晓菁发现: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活动不仅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转化学习态度。很多学生在学习态度方面有了大幅转变,学习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他们纷纷表示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三、生涯探索――成就未来新航向
初高中时期学生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非常欠缺,社会上存在多少种职业、每个职业需要哪些技能、对从业人员有哪些要求、专业和课程和职业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自我认知和外部认知相结合,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涯,帮助他们决策。
然而,就像很多老师一样,江苏苏州中学园区校的老师们面临着不知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决策的困惑:文理分科该如何选择?选修课学什么?社会实践实践什么?升学、出国,众多深造机会学生又该怎样抉择?……苏州中学园区校心理老师何一萍希望通过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活动帮助学生消除困惑,促进学生探索未来发展方向。
我要去哪儿?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恰好关联到生涯教育的生涯探索问题。在生涯教育中,基于深刻的自我探索,引导学生对外部世界进行探索是另一个重点。外部世界探索可以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所需的资格和能力,了解大学不同专业、学科的大致学习内容及专业跟职业的关系等多方面内容,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开始为生涯决策作准备。
到底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校园就了解各种外部信息呢?何老师反复思索,最终确定了教学思路:
1.生涯人物访谈:首先让学生从CareerSky系统的职业信息部分搜索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了解该职业的基本情况及对人的要求,然后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职业选取一名从业人员进行采访,了解他们的职业状况和从业要求,通过这一活动促进学生在自己认同的职业领域做深入细致的探索。
2.生涯环境探索:在高一高二年级还聘请学生家长、社会成员成为学校生涯导师,邀请他们来校给学生讲述自己的生涯发展故事,并提供工作场所给学生参观访问,升华学生对生涯世界的认识。
3.生涯系统信息指导:在高三年级特意安排广场咨询及志愿辅导等活动,利用CareerSky系统的专业信息、学校信息及志愿选择流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心仪的专业和学校,在细致进行比较和核对后做出选择。
4.生涯实践:通过社团活动(如天文社等)、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途径,促进学生探索生涯世界,促进学生对职业世界的认识,激发学生为自己的未来奋斗的动力。
外部世界探索加深了学生对职业、专业的认识,并将未来的目标职业要求和目前选课、选科、选专业、选校等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条畅通发展的人生路径。这一系列生涯教育工作获得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首肯,荣获“2008年度苏州市中小学十大德育工作创新案例”奖,在当地社会引起了极大反响。
四、生涯决策――升华“十字路口”的抉择
人的生涯发展是由一个又一个生涯决策组成,生涯决策在自我的认识、对外界的探索的基础上,回答了“我怎样去那儿”的问题。
北京东直门中学的陈萱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教师,每次文理分科之后她总会接到很多学生的求助:
李楠文科成绩比理科成绩好,但是由于学校理科升学率比较高,所以没做太多思考就选择了理科。可是进入理科班一个月后,他发现学习起来非常艰难,想换到文科班。
王非在文理分科的时候没过多考虑便留在了文科班,成绩也不错。可是,当她发现自己喜欢的心理学专业(较好的几所学校)只招收理科生时,顿时觉得不知所措了。
文理分科是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的第一个重大生涯决策,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做出决策,成为了学校老师很关注的问题,陈萱老师在本届高一学生文理分科时做了细致的辅导工作:
生涯启蒙:利用CareerSky系统,在高一年级开设生涯辅导课,帮助学生对自己有基本的探索和认识,大致对外部职业世界有初步的认识。
【关键词】医学;专科;大学生;就业压力
当前我国医学类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医院人才需求层次不断拉高,高职高专医学生(以下简称“医专生”)就业压力成为当前我们急需正视的现实。已有研究表明,个体如果长期处于一种高度应激的状态下会造成身心两方面的损害。陈瑾[1](2008)等研究表明医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此,了解医专生的就业压力状况以及他们采取的应对方式,对科学地指导医学生就业,缓解就业压力,保持大学生身心健康。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课题组在对2009级、2010级、2011级医学普通三年制大专生进行开放性调查、深度访谈和试测的基础上,自行编制了“医学生就业压力和应对方式调查问卷”。我们随机抽取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护理、英语护理、助产、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和医学影像技术等专业各年级共1000名普通专科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为906份,占90.6%。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表1所示。问卷各项目采用7点计分法.即“没有就业压力”记0分,“就业压力一般”记4分,“就业压力极大”记7分,被试在问卷上的得分越高,表明其感受到的就业压力越大。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统计表
属性 性别 年级 生源地
男 女 2009级 2010级 2011级 乡镇 城市
人数 163 743 369 417 120 661 245
百分比 18% 82% 40.7% 46% 13.2% 73% 27%
二、研究结果
1.医专生就业压力的基本状况
根据调查对象对当下(以调查时间为准,调查时间为2011年11月―12月)就业压力的感受自测分析,医专生总体的压力水平为4.1116,基本处于中等水平,这与假设基本吻合,与以往很多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的结论一致,说明医专生同其他大学生群体一样都有一定的就业压力,压力为一般水平。
2.不同性别的就业压力差异分析
根据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在就业压力的感受上,总体而言,男性(压力水平为4.1411)略高于女性(压力水平为4.0821),但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男生和女性在就业压力感受上并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医学作为一种传统的职业,在男女性别上没有明显偏好,因此在就业压力上,男性并不显示比女性有明显的就业优势。
表2 不同性别就业压力感受独立样本T检验
t-test for Equality of Means
性别 Mean t df Sig. (2-tailed)
压力感受 男 4.1411 .351 904 .726
女 4.0821 .313 214.305 .755
3.不同年级医专生的就业压力差异分析
不同年级的就业压力的感受方面,2010级在校生的就业压力最大,压力水平平均值为4.3885,就业压力高于2009级(压力水平为3.9512)毕业班学生,2011级新生的就业压力最轻,压力感受平均值为3.5。通过方差分析,这三个年级的就业压力感受有明显差异,说明医专生的就业压力存在阶段性特点,这个阶段性可以用年级来划分,在不同阶段会存在产生就业压力的不同因素。通过对2009级(大三)、2010级(大二)数十位学生的深度访谈,2010级学生就业压力高于毕业班学生的原因主要是2010级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有待加深,就业去向不明晰,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不了解,“雾里看花”自认为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达不到用人单位的需求,而正在实习的毕业班学生通过近半年的实习对用人单位需求、自身素质技能、就业去向等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就业压力为就业期望与现实的矛盾方面。
4.不同专业的就业压力差异分析
由于调查涉及到7个医学专业,为了统计方便,我们把助产、英语护理合并在护理专业,口腔医学合并在临床医学中,医学检验技术和医学影像技术同属于医学技术专业,合并后的专业为3类,在就业压力感受上,护理专业的就业压力感受最小,平均值为3.8961,它与其他两种专业的压力感受差异显著。临床医学的就业压力感受(4.1384)略低于医学技术专业(4.3548),但方差分析显示,这两类专业压力感受并无明显差异。在当前医疗卫生改革形势下,人们对医疗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医疗技术的持续更新,医护比不断增大,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要显著低于临床医学和医学技术专业。
表3 不同年级就业压力的方差分析
Multiple Comparisons
(I) 年级 Mean (J)年级 Mean Difference(I-J) Std.Error Sig. 95% Confidence Interval
Lower Bound Upper Bound
2009 3.9512 2010 -.43727* .13741 .002 -.7069 -.1676
2011 .45122* .20204 .026 .0547 .8477
2010 4.3885 2009 .43727* .13741 .002 .1676 .7069
2011 .88849* .19916 .000 .4976 1.2794
2011 3.5000 2009 -.45122* .20204 .026 -.8477 -.0547
2010 -.88849* .19916 .000 -1.2794 -.4976
*.The mean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表4 不同专业就业压力的方差分析
Multiple Comparisons
(I)专业 Mean (J)专业 Mean Difference(I-J) Std.Error Sig. 95% Confidence Interval
Lower Bound Upper Bound
临床医学 4.1384
护理 .24224 .14486 .095 -.0421 .5265
医学技术 -.21646 .17334 .212 -.5567 .1237
护理 3.8961
临床医学 -.24224 .14486 .095 -.5265 .0421
医学技术 -.45870* .17717 .010 -.8064 -.1110
医学技术 4.3548 临床医学 .21646 .17334 .212 -.1237 .5567
护理 .45870* .17717 .010 .1110 .8064
*.The mean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三、对医学高等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1.以社会本位为主导理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升学就业
当前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各高校轰轰烈烈开展,但对该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社会各界质疑不断。尤其是在课程理念上,作为课程的灵魂,医专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应树立社会本位理念。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方向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医学专科层次教育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因此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上,应指导学生“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社会本位”为主导,不是忽视“人本位”,而是在职业生涯辅导中,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对医学专科生的需求定位,再结合自身的兴趣、价值观和能力的基础上合理进行职业定位。
2.加强职业认知,组织学生职场体验
大二学生对就业压力的体验更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对职业的不了解。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内容中虽然会涉及诸如职业世界认知、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要求和职业规范等相应的知识,但讲授式的教学效果未必真正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发展及自觉认知职业世界。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生涯人物访谈、深入医院各科室体验工作流程、进行职业角色扮演等方式,学生会自行主动把课堂上各类与职业有关的信息抽取并系统化,并内化在自己的求职行动中,最终有利于学生真正认识职业与就业,合理规划大学生活。
3.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引导合理定位
医专生能否顺利就业,是社会环境、行业需求、学校培养、家庭资源、个人努力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建立一个有机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于疏导医专生就业心理问题、有效缓解医专生就业压力是十分必要的。已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通过生活事件直接发挥社会功能,调整压力产生的影响,对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2]在缓解医专生就业压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上,可以考虑整合职业咨询专家团队、校内各部门资源、用人单位资源、校友资源等方面,让医专生在在面临就业压力时,能及时得到心理的支持和援助,从而明调整就业期望,确择业方向,早日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1]陈瑾,等.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8(1):118-121.
[2]李小云.社会支持与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12):545.
[3]陈宇红.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和特点[J].当代青年研究,2009(11):56.
[4].朱鲲鹏等.论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J].合肥学院学报,2006,23(2):111-114.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指导 教学形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并没有规范完整的教学大纲,缺乏一套有针对性的材,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教材,教学内容都是教师自己在互联网和书本杂志上整理的,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在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偏重于对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分析,以及求职技巧和求职礼仪的传授,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掌握社会就业信息以及了解国家就业政策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课堂学习理论化,信息在时间上陈旧而没有价值,专业针对性差,空洞没有操作性,缺乏全程化、个性化的指导,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求职心理调适等实践性的指导,导致很多学生满怀期待的来上课,却无限失望的离开,觉得就业指导课不实用、没意思,上课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加上就业指导部门并没有参加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部门又并不了解社会需求信息和学生发展需要,导致培养与就业脱节,就业指导课脱离社会、脱离学生实际,没有办法使学生了解到最新的就业信息,更没有办法让学生将课本上的东西学以致用,无法对毕业生求职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二)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教学形式上,绝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都是课堂教学为主,老师单方面灌输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巧,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老师在教学之前既不充分调研学生到底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识、学习哪方面的技能,也不对就业市场进行调查,导致讲解和分析很不全面,课程枯燥单调、死板单一。很多就业指导课老师自己也没有实践经验,在课堂中缺乏对就业案例的分析,无法针对每个学生的能力、素质、家庭背景和个人喜好设计课堂情景模拟,解决学生在求职中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课堂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不能吸引学生,结果使就业指导课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形式的探讨
(一)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实用性。
首先从教学的内容上进行改革,讲授的内容既要涵盖知识点,又要是学生想了解、感兴趣的问题。在课堂教学最开始的时候,向学生介绍课程的大纲,由学生来选择最想了解的内容,同时征集学生的意见,让同学们写写自己对就业有哪些困惑、希望老师能解决哪些问题、对就业指导课有哪些意见和建议,之后根据学生写的内容调整上课重点,并对一些大家都比较关心的问题作出针对性解答,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关心自己所学专业近几年的就业情况、就业前景、就业方向、就业优势、本专业求职的行业、岗位以及相关职业对求职者素质的要求,教师都要在充分调研了解的情况下,实事求是地作出解答,从而使学生能够找准自己的定位,为将来的就业做好相应的准备。
(二)整合多种教学手段,让案例说话。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由于其信息性、灵活性、实践性等特点,注定无法通过单纯的理论讲授让学生掌握教学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整合视频、图片、图表等媒体元素,利用网络传媒手段的帮助,运用最新的资料和案例,将学生带入现实生活的求职场景,通过研讨来进行学习。在介绍就业市场信息的时候,可以将相关的数据做成图表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对就业形势有最直观的认识。在讲授简历的撰写技巧时,可以将学生上交的简历按问题的类型分组做成图片,在课堂上展示,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在讲授面试技巧的时候,可以将参加企业一对一面试、无领导小组面试等多种面试类型的不同视频资源拿给学生分享,并且在观看视频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或是按照视频内容进行模拟面试。通过各种类型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兴趣,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对教师备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紧密联系就业实际,随时更新信息资讯,广泛收集现实中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成功的或失败的求职经验,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加强交流,也让学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调适求职心理,提高求职能力,体会进步、反省过失,真正从课堂中学到东西。
(三)加强课堂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更多的互动活动,让学生在游戏或模拟应聘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
课堂互动的方法很多,较常见的是采用团体辅导的技术,比如头脑风暴、技能拍卖、身体接触等从而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抗挫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时间观念等,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他人。
此外,模拟应聘也是就业指导课程中常采用的一种互动形式。实践表明,模拟应聘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容易帮助学生理解简历制作、面试礼仪、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内容,能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学习。
总的说来,在课堂上做活动,教师要提前精心设计,要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可能的情景和问题,活动之后,要引导学生对活动的内容进行回顾讨论和交流总结,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让活动达到预期效果。
(四)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毕业生求职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走进企业,也就要求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内,而应该组织学生到企业、工厂等职业场所进行参观和调研,通过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进行生涯人物访谈、毕业生跟踪访谈、岗位发展调查;或者鼓励学生走进社会,亲自体验行业情况,从事兼职工作;也可以邀请政府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专家到学校来以开展讲座。通过这些方式,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所欠缺的能力,了解企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体验工作中的各种辛劳,从而提升学生的求职忧患意识,让学生形成合理的求职期望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锻炼和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将来走入职业世界积累更丰富的经验。在实施调查访谈或参观学习之前,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做好准备,做到去之前有计划、有目的,在过程中有记录、勤思考,回来后有总结、有报告,这样才能让学生将课堂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学习相结合,解决那些在课堂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开拓就业视野,增长就业见识。
(五)提供就业咨询服务,加强课后学习指导。
大学生上就业指导课的目的一直都很明确,不是把它当做纯理论课程,而是希望能够通过上这门课,解决求职中遇到的问题,从而顺利找到工作。课堂教学可以解决大部分学生都存在的共同问题,但是无法针对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指导。课后的就业咨询,从一个更长远的角度,配合学生个人对职业的需求、自我性格取向、专业技能等对学生的职业生涯作出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对自己的个人素质进行测评,对职业发展方向进行探索,训练学生撰写突出个人优势的简历,学习应对面试中的提问,从而帮助学生,特别是那些胆小的、腼腆的、在课堂上不敢参与活动的、或者有家庭困难的学生增强信心,提高能力,在求职中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此外,随着网络传媒技术的发展,学校应加强校园就业网站的建设,积极研发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平台,开辟诸如职业测评、就业信息、笔经面经等内容板块,让学生在课后可以自学,在网络上可以和老师交流,真正做到师生之间零距离,从而增强就业指导的全程性、广泛性、灵活性等。
关键词:人力资源外包;变革管理;沟通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5-0074-02
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迫使企业必须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对手展开竞争,企业需要致力于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对于非核心业务则选择外包出去,尤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外包对企业的战略意义日益突显,人力资源外包正是在业务外包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中国,人力资源外包业务水平虽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服务水平正快速提高,人力资源外包发展也进入爆发期,许多希望得到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的公司和追求规范管理的公司对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需求最有兴趣。
但是,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或引入外包服务体系时,会引起企业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职能部门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人力资源管理操作模式、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战略角色等等各种可能的变化。本文理论联系实践,提出如何在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时进行变革管理,使企业在人力资源外包中能够顺利进行,实现起初设定的目标。
一、获得决策层认可的人力资源外包目标和执行计划
任何一项企业管理变革首先必须要得到公司管理层的认可和支持,人力资源外包同样如此。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通过对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竞争对手以及企业自身状况分析目前是否需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这个管理变革,并制订实施战略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目标。
首先要明确人力资源外包的目标以取得公司领导层对人力资源外包的认可。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目标是多样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经营管理成本等等。如今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解脱出来,让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公司为企业提供更加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人力资源管理担任战略角色,参与企业的战略规划,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
其次,一个经过缜密规划的执行策略对人力资源外包成败至关重要,并且外包的策略要为实现外包目标服务。如果企业在人力资源外包过程中出现策略制订缺陷,执行时错误频繁,必定出现士气低下的情况,如果激励不足,或者因为人力资源外包而出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水平下降,企业管理者必定要否定人力资源外包。另外,在变革推出初期,员工必定会有疑虑、抵触或出现焦虑,公司的领导者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形出现,企业的领导层对任何变革都会是持谨慎态度,对于人力资源外包同样如此,因此要将充分考虑人力资源外包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用缜密的执行策略说服管理层支持人力资源管理外包。
二、与职能部门管理者和员工充分进行沟通
除了取得领导层的认可和支持,人力资源外包同样需要职能部门管理者的配合和支持才能取得成功。任何变革开始时都会遇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抵制,只有通过多种沟通方式将外包的目的和执行计划充分传达,让对方明白变革的目标和内容,才能消除抵制力量。人力资源外包同样如此,让所有相关人员明白人力资源外包是为了以合理的成本取得更加专业优质的人力资源服务。沟通的方式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管理会议,和高层管理人员的特别沟通会议,全体员工大会,公司内部网页的电子公告,发个指定群体对象的电子邮件,公司内部的印刷刊物等等多种形式,将项目的进展及时、准确全面向大家公布,让所有相关者都能了解最新的进展。也可以在公司的日常管理中贯彻人力资源外包理念,如在企业制订年度计划和年度考核指标中指出,这是年度工作计划的一部分,并将进行业绩考核,使职能部门的管理者在工作中予以重视。这样及时、有效全方位的沟通才能在外包过程中让他们了解人力资源外包的目的和对为他们自身所带来的切身利益,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消除管理人员和员工对人力资源外包的抵制和抗拒,在项目过程中即使通报项目的进度和成果,继续赢得他们的合作和支持。
三、获取反馈信息并根据需要调整执行计划
在与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的沟通过程中,沟通是双向的,向他们介绍人力资源外包的同时寻求他们的反馈,主要通过关键人物或小组访谈,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哪些因素使相关管理人员和员工能够支持人力资源外包,哪些是员工反对或者对人力资源外包持保留态度的原因,人力资源外包后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操作需要什么样的改进,先前的计划方案哪些地方需要重新考虑设计,所有这些收集到的数据和反馈信息都需要提交人力资源外包项目管理者手中,并充分考虑是否需要据此来调整实施策略和计划。这是人力资源外包变革管理中沟通环节重要的工作内容,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实施过程中,从分尊重客户(业务职能部门管理者和员工)的意见和要求,不能满足的,需要给出合理的解释。
四、加强培训以提高执行力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企业经营策略的一个变革,而变革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变革意味着离开以前所习惯的、舒适的工作环境或工作方式,这对许多人来说这实在是令人担忧的,如何提高相关人员走出“舒适区”的能力是成功的人力资源外包必不可少的因素。比如在人力资源业务流程外包中,通常会引入E-HR系统,员工个人需要对自己的人事资料信息上传更新,经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查询下属的资料信息,而不再通过人力资源部门去完成这些工作,员工和主管共同参与到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中,而对于人力资源部门的原先承担外包部分工作的员工来说,意味着工作岗位在企业内部的消失,将面临职业发展危机,对人力资源业务流程管理外包进行变革管理时,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需要通过培训来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员工和主管人员进行E-HR系统的操作技能培训,提高自我人事管理和职业管理的能力和技能,二是对人力资源部原先的员工,需要分析个人发展需要和企业现状,进行必要的培训实现转岗或为其寻找外部发展机会。这样,所有员工对发生的变革不会产生抵触心理。使人力资源外包得以顺利执行,在以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外包的工作即变成日常的管理工作,人力资源部检查周期性的工作报告,对于一些工作进度注意跟进监督。如此,企业的人力资源部也从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或非自身擅长的管理活动中解脱出来,致力于战略管理。
五、总结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影响和总结经验,持续改进。
“贝”影远去,原因何在?
贝克汉姆,曼联92黄金一代的核心人物,几乎成为了世纪之交以后足球的代名词。从曼联时期的追风少年,到皇家马德里的白衣年华,直到远走大西洋彼岸。但是在今年,贝克汉姆签约巴黎圣日耳曼,“反弹式”地重新回到欧战赛场。在这一切都似乎在向万人迷传递一种积极信号的时候,他却在此时公布了即将退役的消息。那么,“贝”影远去,其原因何在呢?
年龄是最现实的原因。38岁的贝克汉姆在比赛中能够获得的上场时间越来越少,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攻击效率也处于不断下滑的趋势——加盟巴黎圣日耳曼以来,贝克汉姆只在联赛对阵雷恩时贡献了一个助攻。虽然“贝氏长传”在偶尔灵光一闪时依旧如手术刀般精准,但是年龄加上一直困扰他的脚伤,使得贝克汉姆在比赛节奏和防守速度上却明显地显示出了力不从心。当同为黄金一代的内维尔、斯科尔斯都先后挂起了他们的战靴,38岁的贝克汉姆或许想,该到时候了。
第二,作为伦敦申奥过程中的“形象人物”,贝克汉姆为伦敦奥运几乎付出了他能做到的所有。在申奥过程中,他也多次表达了希望能够征战伦敦奥运会的愿望,这是他在美国大联盟期间不断保持状态的最大动力。但是最终随着落选奥运国家队,英格兰主教练皮尔斯最终也没有圆小贝一个“奥运梦”。当多年追逐的愿望被现实打碎,心心念念的梦想一朝成空,梦碎伦敦这样一个心理落差可以说是已经不再年轻、经不起时间挥霍的贝克汉姆退役的直接“导火索”。
此外,贝克汉姆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挚友——汤姆克鲁斯。在2013年初的访谈中贝克汉姆就曾明确表示“进军好莱坞”也有可能,而阿汤哥近年来自己拍片的趋势日趋明显。随着由于年龄而在足球场上状态下滑,无论是进军好莱坞还是继续留在足球圈中成为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申办的形象大使,追求更有意义的新生活方式既符合客观情况,同时也是人本性的体现,毕竟不论多么热爱,高强度、单一地从事足球事业总会产生疲劳感。所以寻求新的、他从未体验过的生活方式极有可能是贝克汉姆选择退役的另一原因。
当“贝”影因年龄,因梦碎伦敦,因追求新的生活而选择在赛场上远去,但是他为世界足球历史所作出的贡献却无法被抹灭。离开总是令人感叹时光的变迁,但是他离开时仍然赢得了一切。
江湖上再无圆月弯刀
尽管经过2天的新闻发酵,我们一再对自己说,已对贝克汉姆退役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实际上什么准备也没有!昨晨,巴黎圣日耳曼主场3:1完胜布雷斯特,一场提前夺冠后的法甲联赛,却因一个人而变得不平常,这就是贝克汉姆的力量。最后一次代表巴黎出现在主场的“万人迷”泪洒球场,结束了21年职业生涯。那个陪伴无数人长大,带给大家无数惊喜和美妙回忆的足坛偶像,就这样挥挥手微笑着说再见了。
对于自己的告别战,贝克汉姆赛前已经做了精心准备,比如特制的英国版战靴,妻子维多利亚带着四个孩子现场观战等。“老好人”安切洛蒂也没有让球迷失望,他兑现了赛前让小贝首发的承诺,更送给了后者一份惊喜:小贝以巴黎队长的身份出场!但作为一名球员,场上的表现才最具有说服力,贝克汉姆也是这么做的。第32分钟,小贝开出角球,“圆月弯刀”准确找到了队友马图伊迪,后者用一记反弹球将比分扩大为2:0,小贝完成了最后一次助攻。
“万人迷”大放光芒,镜头也多次对准了看台上球迷们的标语:“贝克汉姆求你再踢一年!”但正如《每日邮报》所说,贝克汉姆已经做出了决定,他力图用完美的表现,让自己的职业生涯不再留有遗憾。第82分钟,贝克汉姆被提前换下,眼里噙满了泪水,包括门将在内的队友们上前与其拥抱,最终,泪水还是不自觉地奔涌而出。这是贝克汉姆第二次在球场上哭泣,上一次是2006年世界杯战葡萄牙,当时因伤被换下,在替补席上掩面大哭。终场哨响后,贝克汉姆再次走进球场,队友们将他抛向空中。
退役后吸金能力不减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职业生涯漫漫21年,贝克汉姆从一个金发荫男孩成长为当今足坛家喻户晓的偶像,一路走未始终伴随“靠脸吃饭而不是靠球技”的质疑,但他选择用圆月弯刀来回击,选择用在四国联赛都拿到冠军的成绩来说话。当被问到退役原因时,小贝曾开玩笑说:“当被梅西甩在身后时,我就知道是时候(退役)了。”但真正的原因是他想多花点时间来和家人在一起,就像伊布说的:“贝克汉姆已经38岁了,该有的成就都有了,他应该回到家人身边,陪伴孩子们长大。”作为一名职业球员,贝克汉姆已经工作了21年,是时候要做出人生里一项重大改变了,何况是这名一个既爱老婆又爱孩子的人。
贝克汉姆说,接下来几个月他将与家人在一起,“我踢了21年足球,现在终于可以安静下来陪伴他们”。和其他著名运动员不同,贝克汉姆退役后完全不用担心自己的未来和“钱途”。著名足球网站公布的2013年足球球星富豪榜上,这位前英格兰队长以1.75亿英镑的个人身家,成为最富有的足球运动员。这份财富报告估计,贝克汉姆2012年在球场外的商业收入高达1500万英镑,而这也是小贝商业价值最高的一年。另外,今年4月贝克汉姆还与天空电视台签订合同出任形象大使,未来5年他又将进账3000万美元。
英国《每日邮报》指出,退役后万人迷将更专心品牌代言,继续全力施展吸金大法,部分专家甚至认为“贝克汉姆品牌”将延续20年,万人迷个人身家有望增至30亿元人民币。
怀念贝氏弧线
英国首相卡梅伦:“毫无疑问,贝克汉姆是一名非常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他是本国的足球大使,所有球迷都会记得他在曼联和英格兰踢球时那些美妙的瞬间,尤其是神奇的任意球,让我们为他送上最美好的祝愿。”
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大卫,足球领城最有符号意义的球员退役了。这是一个精彩篇章的结束。大卫就好像是一个爱足球的孩子达成梦想的故事,他激励了无数男孩女孩去尝试做同样的事情。不管大卫接下来做什么,我都确信他会保持像过去21年一样的奉献精神,祝他好运!
现英格兰主帅霍奇森:我个人希望贝克汉姆继续留在足球圈。他是一个天赋极强的人,我之所以希望他继续留在足球圈,因为我相信他的经验能给大家带来很多帮助。他在英国拥有无法计数的支持者,他是一个伟大的球员。
前英格兰主帅埃里克森:大卫无论做什么都非常职业,他的右脚非常出色!他拥有很多可贵的精神品质,这也就是为什么只有一个大卫一贝克汉姆。他是一位出色的足球运动员,也是一个让人尊敬的球员。他可能是世界上最出名的运动员。我非常非常欣赏他。当时挑选国家队名单时,我会毫无犹豫地写上他的名字。
小贝好友、前队友加里-内维尔:大卫与众不同,他是一个完美的传球者,和他一起踢球很快乐很享受……在改变足球方面,他可能是英格兰最有影响力的球员,他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和空前的,他的离去这真的让人感觉到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感觉到一代人的告别。
退役后何去何从?
20%足球评论员
许多足球明星退役后受聘担任电视转播嘉宾,像前英格兰国脚莱因克尔。以贝克汉姆的地位、声望和受欢迎程度,没有一家电视台不希望聘请他担任电视转播嘉宾。美国时代华纳有线电视台去年曾邀请贝克汉姆担任转播嘉宾,不过暂无下文。
30%涉足时尚界
贝克汉姆早已成为时尚界的宠儿。他的发型、服饰都成为年轻人模仿的对象,他的酷照登上世界各地时尚杂志的封面。贝克汉姆2007年在纽约推出了个人品牌香水,他也是诸多奢侈品牌代言人。娇妻“辣妹”维多利亚早已转型,涉足时尚界,成为时装设计师。
10%慈善工作
贝克汉姆热心公益慈善事业,关注抗击艾滋病、疟疾等疾病、关爱在阿富汗、伊拉克战场受伤的英国士兵,他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机构形象大使。最近几年,贝克汉姆前往非洲、中国等地参与公益慈善活动。他与妻子设有慈善基金会。退役后,贝克汉姆可以全身心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15%来中超踢球
贝克汉姆是中超形象大使,前不久访问了中国。他在北京表示,不排除未来在中超踢球的可能性。虽然贝克汉姆已经38岁,不过以他的技术和体能,在中超踢球绰绰有余,这将大大提升中超的形象和地位。贝克汉姆11月将来中国踢一场表演赛,他能否留下来在中超过一把球瘾?
10%进入演艺圈
贝克汉姆的好友、好莱坞明星汤姆·克鲁兹曾劝说,贝克汉姆进人演艺圈。克鲁兹认为:“贝克汉姆外表英俊、本来就有超强的人气,我希望能与他一同主演电影,他出演电影一定会成功。”
对此贝克汉姆表示:“汤姆·克鲁兹还没有教我如何演电影,我现在恐怕演不了电影。”
(一)学生公寓的管理需要专业的物业管理
随着社会上住宅和建筑物物业管理的专业化,学生公寓物业管理的专业化需求日益明显。目前高校的学生公寓管理部门都还保留过去的传统,凭着经验去开展工作,但这种情况会极大的降低效率、频繁出错。例如在安全方面,国家的各项安全制度和标准日益严格,现代生活水平带来的安全隐患也逐渐增多,但如果学生公寓的安全管理水平还停留在过去,那势必造成安全标准不达标、安全管理漏洞多的问题,而如果学习物业管理专业知识,就会更加专业、更好的保障安全。有些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走在了前面,成为后勤集团,学生公寓由专业的物业公司进行管理。在学生公寓的管理上,在以下几个方面都需要专业的知识和专门的队伍。安全是高校最关注的问题,学生安全事故是学校最大的灾难。
学生公寓是学生最密集的地方,发生群体性、灾难性的事故概率更高,所以学生公寓的安全需要非常严格的标准。而在国家相关部门有严格制度和标准、社会提供培训课程的情况下,只有提高认识,让管理安全的人都掌握安全管理知识,具备安全管理能力,才能够创建安全的生活环境。保洁看似简单,不需要专业技能,但在农民工日益短缺的今天,靠专业技术和机器化提高工作效率,已经是必然的趋势,尤其是学生公寓人员密集,保洁员劳动量大的,招工难不仅仅是需要用提高工资就能够解决的问题,不断提高保洁员工的技能和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是未来必然的选择。很多高校的学生公寓都是老楼,基础设施的维护基本被忽略了,设施的老化非常快。而建筑物的维护是物业管理的基本知识,所以物业管理知识在这方面有着很大的应用空间。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如果能够得到适当的保养,则不仅能够提高使用寿命提高效率,也能够减少故障后的维修麻烦。而这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了才维修,是最低级的层次,要做好物业管理,物业知识必不可少,只有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才能做好管理工作。
(二)学生公寓的服务需要真挚的亲情服务
首先,服务项目更加贴心。大学生阶段正是从家庭依赖到自理的过渡过程,但需要有人提供一些服务进行帮助,例如体重秤、工具箱、地图等,虽然都会用得到,但可以轮流用的,在公寓管理员处放置一些,学生可以借用。生活水平越高,学生对于这类服务的需求越多,而发现需求,则需要工作人员深入学生生活,从而体会学生的疾苦。其次,服务人员与学生的交流要饱含亲情。学生多数都远离父母,同学之间的同龄人友谊不能完全替代长辈的关爱,所以学生公寓的服务人员要体现亲情的爱,而亲情的爱是无私的,温暖的,这些感情要能够在相互交流过程中有所表达,学生才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四)学生公寓的社会化要把握市场规律学生公寓的服务功能,属于第三产业,而随着社会第三产业的发展,学生公寓的物业管理部分可以交给社会上更加专业的机构去做,一方面解决了上述反复提到的专业化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校解放出来,抓好教学和科研。然而,由社会企业参与,则需要把握好市场规律,用经济的杠杆和竞争机制提升服务水平。一方面,引入市场的竞争机制,打破某些企业在某些区域的垄断,对于降低成本、提高质量,都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另一方面,高校在起到监督作用,学生虽然对服务质量很敏感,但没有精力去关注、处理服务质量的问题,所以学校必须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而这种监督不是偶尔的抽查,而应该是日常的关注。
二、学生公寓的隐:提供学生融入社会的平台
学生公寓最基本的功能,也是学生最基本的需要,就是生活起居场所。虽然只是起居场所,但也不是简单的床、柜子和桌椅的拼凑,而是群体居住生活的环境。多数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生活上的转变,就是从独立的房间变成了集体宿舍,要适应好这一变化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个性较强、自我为中心的学生相对更难适应集体住宿的环境,容易造成宿舍矛盾,而解决矛盾的方法是要么调宿,要么冷战。而学校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起到调和剂的作用。对于出现宿舍矛盾的情况,不能简单调宿舍换人解决,因为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很多同学习惯了自己的独立空间,又不善于和人打交道,出现问题不能够以积极的方式去面对和解决,在这个方面,学校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发现、了解和解决问题。因为一旦这类事情没有处理好,也会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导火索。所以学校在各方面都要对于学生融入社会集体生活做好引导。家具设置。现在由于空间问题,有些宿舍设计成床位背对背或者平行式的,每人一个小空间,床上再各自拉一个帘子,在物理上就对学生进行了隔绝。这种隔绝对于开朗外向的同学来说,不会妨碍他们之间的交往,但对于内向自我的同学来说,无疑是他们融入环境的天然屏障。集体责任和社会责任感。
生活在集体宿舍,文明、自律的行为非常重要。在他人休息的时候喧闹,肆意破坏公共设施,私自占用公共资源等等,这些问题也许在社会上已经屡见不鲜,但在大学生群体内,还是要逐渐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集体责任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习惯,从而不断改善社会的风气。团队意识和交往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是靠个人努力,但社会职业更多则是靠团队合作,所以大学有必要在宿舍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交往能力。有些学生虽然不和其他人产生矛盾,但回避与他人交往,喜欢独处。学校的工作人员需要把握程度,对于需要进行引导和干涉的情况要及时采取行动,让学生能够逐步融入集体、具备团队协作的能力。开展这些工作,需要专门的队伍。这里的专门并非某一专业,而是这些人能够将精力和时间专注于学生的集体生活成长过程。物业管理与服务的人员每天为了保障硬件设施和提供服务而忙碌,没有精力去投入于学生的成长,虽然他们有时也会发现问题,但他们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一般这类问题由辅导员负责,但一般宿舍问题都会被辅导员忽略或推到物业管理人员的身上,造成长期的隐患。处理这类问题的队伍,可以具备一些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知识,但不是专门做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
三、学生公寓的可开发功能:提供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培养的平台
大学是学生从学生身份到社会职业人身份过渡的最后阶段,也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开端。很多学生在学校时往往没有思考未来发展问题,但毕业到了社会上才后悔莫及。而学校在教学、科研、思政方面分工明确,对于学生个人人生发展的全面引导不足。学生公寓作为学生的家庭,可以成为促进学生自我规划、自我培养的平台。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课程或活动,对学生的成长过程与未来规划进行交流和并提供指导,提供适宜的素质拓展训练等,全方位的培养学生应对未来和把握未来的能力。虽然要给予很多的指导,但最根本的还是要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并学会承担责任。学生从出生到高中,更多的决定是由家长来做的,对于事物的判断,对选择的后果也都是家长承担,但到了大学就逐渐需要学生自己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做出选择,承担后果。由于当前学生的信息来源鱼龙混杂,很多情况下学生会被一些看似准确的言论所蒙蔽,所以学校有责任在大学阶段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正确的行为举止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