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红色诗集

红色诗集

时间:2023-05-29 18:03: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红色诗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红色诗集

第1篇

关键词:布莱克;玫瑰;病玫瑰;玫瑰树

在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的诗歌里,有形态各异的玫瑰,这些玫瑰,并非都用于象征美好的爱情。本文结合诗人的个人经历与诗歌的创作背景,解读这些玫瑰的寓意。

一、与百合相伴的玫瑰

在布莱克的首部诗集《诗的素描》(Poetical Sketches,1783)中[1],诗人由多首诗歌去讲述“她”与“他”的爱情故事:“我在田野里快乐地游荡,遍尝到夏日的一切骄矜;直到我看见爱情之王,随着太阳的光线而飘行。他把百合花插在我发间,鲜红的玫瑰结在我前额;他领我走过他的花园,那儿长满他金色的欢乐”(《歌:“我在田野里快乐地游荡”》,Song:How sweet I roamed from field to field)[1]。——诗人让百合与玫瑰相伴,去象征爱情与纯真。诗人曾拥有一段纯真的初恋,他记下了“他”初识“她”时的心情:“我遇见我的姑娘,如初现的晨曦”,“每片田野,每个幽静处所都像伊甸,每个村落都像天使走过的乐园”(《歌:“刚离开露湿的山”》,Song:“Fresh from the dewy hill”)[1]。诗人没有与他的初恋组成家庭,但他还是记录下那段纯真美丽的时光。在由18首诗歌组成的《诗的素描》中,诗人用7首《歌》与《给黄昏的星》、《给清晨》等诗歌去讲述纯真的“他”与“她”的“玫瑰”故事。在诗集的末尾,他化身牧人,总结了纯真与玫瑰的关系:“纯真像是一朵玫瑰花,开放在每个姑娘的颊上”(《牧人之歌》,Song by a shepherd )[1]。

二、被虫子毁掉的玫瑰

在《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1794)中,布莱克为一朵得病的玫瑰叹息:“哦,玫瑰,你病了。那看不见的小虫,飞翔在黑夜里,在咆哮的暴风雨中,发现了你的床,沉湎在猩红色的欢欣。他那黑色的秘密的爱情,却毁掉了你的生命”(《病玫瑰》,The Sick Rose)[2]。——这里的玫瑰原本没病,也依然用于象征爱情。可恨那飞翔于黑夜的小虫,为寻求猩红色的欢欣,导致玫瑰生病,最后毁掉了玫瑰的生命。

布莱克创作《病玫瑰》的时代,正是英国战乱连绵的时代,战争与专制使底层民众的生活日趋苦难。在伦敦,“每一张脸上的痕迹,都表露出虚弱,表露出忧伤”。“扫烟囱孩子的哭叫,使每一个阴森的教堂惧怕,还有那不幸士兵的叹息,化成了鲜血从宫墙上淌下。更不堪的是在夜半大街上年轻瘟疫般的诅咒,它吞噬了新生婴儿的哭声,把结婚喜榻变成了灵柩”(《伦敦》)[3]。诗人在《伦敦》一诗中描绘出的这幅人间地狱的图景,揭示了玫瑰之所以得病的原因。——“年轻”原本是年轻漂亮的姑娘,她们有对真爱的祈盼,有对婚姻的向往。但在黑夜中寻求“欢欣”的小虫们,却把她们的婚榻变成了灵柩。布莱克同情这些遭遇苦难的女性,他希望她们早日脱离苦海。他还预言:这些女性如果不被解放,将导致整个国家的灭亡——“条条街道上号叫的,在为老英格兰编织尸衣”(《天真之预言术》,Auguries of Innocence)[3]。“小虫们”制造的“黑色的秘密的爱情”不仅使“玫瑰”生病,也使整个国家生病。

三、永远漂亮的玫瑰树

在《经验之歌》中,诗人还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我”与“玫瑰树”的故事:“有人送给我一朵花,五月里从没有这样的花。但我说我有一棵漂亮的玫瑰树,我就把这朵可爱的花还给他。然后我去看我漂亮的玫瑰树,白天黑夜把她好好照应。但我的玫瑰却嫉妒得掉头不顾,而她的刺却成了我唯一的欢欣”(《我漂亮的玫瑰树》)[2]——“我”因忠实于自己“漂亮的玫瑰树”,而拒绝了“一朵可爱的花”,但“玫瑰树”却依然嫉妒得“掉头不顾”,“我”却没有为“她”的嫉妒之刺而怨恨,“她”的刺最终成了“我”“唯一的欢欣”。在刻有《玫瑰树》的版画中还刻有另一首诗——《百合花》:“含羞的玫瑰生出一根刺,驯顺的羔羊有双吓人的角。白色的百合花却陶醉在爱情里,没有刺与恐吓去沾污她的美好”[2]——这里的百合不只象征纯真,也象征温柔。诗人赞美与纯真同在的爱情,也赞美与温柔同在的爱情。

现实中的布莱克,曾在21岁时因追求一位轻浮的姑娘而失恋。这时,一个园丁的女儿——凯瑟琳·布歇尔(Catherine Boucher)向他真挚地表示了同情。四年后(1782年),他们组建了家庭[3]。从此,妻子成了他生活的忠实伴侣与事业的忠实助手。《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就是他们携手印刷出来的。他们同甘共苦不离不弃,“玫瑰树”成了他们坚贞爱情的象征。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布莱克《歌》中的多样玫瑰:“与百合相伴的玫瑰”,《病玫瑰》中“被虫子毁掉的玫瑰”,和《我漂亮的玫瑰树》中被“我”守护的玫瑰树。结合诗人的个人经历与诗歌的创作背景,解读了这些玫瑰的寓意:《歌》中的玫瑰象征纯真爱情;《病玫瑰》中的玫瑰象征病态爱情;《我漂亮的玫瑰树》中的玫瑰象征坚贞爱情。

在布莱克赞美玫瑰的诗歌中常有百合相伴。在《歌》中,“结在前额”的玫瑰与“插于发间”的百合,表达了“在纯真时代”(in times of innocence)的人们对纯真爱情的追求;《玫瑰树》体现了诗人对爱情之树的爱惜。《玫瑰树》与《百合花》同置一图,强调的则是诗人对“爱与纯真同在”的追求[2]。但《病玫瑰》中的玫瑰是缺失百合的,因此也缺失了纯真。关注以上细节深入解读布莱克诗歌中多样玫瑰的寓意,是布莱克诗歌研究下一阶段的工作。(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威廉·布莱克著.袁可嘉、查良铮译,布莱克诗选[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第2篇

安妮・塞克斯顿是个不折不扣的大美人,即使一生大部分时间都遭受着精神病的摧残,但她和她笔下的诗歌一样,始终皎洁如花。原名安妮・格雷・哈维,安妮1928年11月9日生于马萨诸塞州的牛顿城, 19岁那一年,与艾尔弗雷德 ・・塞克斯顿二世私奔至北卡罗来纳,因为那儿的结婚年龄是18岁。

塞克斯顿曾借助波士顿哈维处提供的奖学金,接受过模特职业的培训,偶尔当当模特。第一个孩子于1953年出生。翌年,这位年轻的母亲因精神崩溃而住进了精神病医院。出院后,塞克斯顿于1955年又生下了第二个女儿,但第二年再次因精神病而住院。

你好,马丁医生

1954年精神崩溃,1955年二度发作,1956年试图自杀,那次,塞克斯顿遇到了马丁・奥尼医生,从此他成为她的终生治疗师。

在第一次的心理治疗中,她对他说自己什么也不能做,唯一的才分是做。而马丁医生对她说,根据自己的分析,觉得她很具有创造性,于是鼓励她写作。实际上,写诗对当时的塞克斯顿来说并非完全陌生的工作,她早在罗杰斯霍尔预科学校念书时就写过,而且有部分已出现在该校的年鉴中。只因母亲当年对此说过一两句轻蔑的话,她便就此作罢。

在马丁医生鼓励下,她报名参加了一个写作班,写作成为日常心理治疗的一部分。没有受到过多少学校教育的她,作品还被发表在《纽约客》等著名杂志上。后来所谓的自白派的最经典的意义,也显示了“自白”和心理治疗具有一致性。

安妮对马丁医生完全信任,开始写诗后的她走上了一条全新的生活道路。“他说我的诗棒极了,于是我不停地写,然后全部交给他……我坚持写作就是为了让他满意。”她出版于1960年的首部诗集《去精神病院半途而返》,其中第一首诗就是《你,马丁医生》(You, Dr Martin)。

“自白派”

诗集发表后,安妮成了一位公认的重要的新诗人,职业活动日益频繁。不仅应邀到哈佛、雷德克利夫、奥伯林、波士顿等大学,而且还到中学和精神病院讲授她的诗艺。

她周游了欧洲和非洲,并且在英国和美国进行了广泛的阅读。但她不断地受到精神病医生的监护,于1962年和 1973年又先后两次住进精神病院。然而作为诗人,她很快得到国际认可与熟识。

在“自白派”中,塞克斯顿是惟一承认这个命名、而且被认为是最能代表这个流派的诗人。

令安妮嫉妒的死亡

1962年,普拉斯曾经参加过罗伯特・洛威尔在波士顿大学开设的写作研讨班,在那里认识了与她年龄相仿的安妮。安妮比普拉斯稍长,两人都来自波士顿,同样拥有美貌、敏感,以及精湛的文笔,同样地受到精神病的折磨并试图从中挖掘创作灵感。于是两人之间萌发了惺惺相惜的情谊,也充满着微妙的竞争关系。她们曾结伴参加洛厄尔的诗歌研修班,一起在旅馆喝得大醉,甚至互相讨论过自杀的方式。1963年,普拉斯自杀后,安妮回忆道:

我们感情强烈地谈到死亡,我们二人都靠近它,宛如蛾扑向电灯泡……对我们来说这是活力,不管我们怎样,这种活力是持续着的。

跟普拉斯一样,安妮也分外眷恋死亡,前者的自杀一度带给塞克斯顿很大的刺激,她甚至跟心理医生说:“西尔维娅的死扰乱了我,令我也想这样做。她拿走了本来属于我的东西,那死亡是属于我的。”

在麦克林医院

多年来,安妮对麦克林医院一直抱有好奇心,因为洛厄尔和普拉斯都到过这里,她要加入他们的行列。她曾对好友洛伊丝・阿姆斯说:“我真想获得麦克林医院的奖金”,那种口气就像她是在谈论美国文学院的大奖。但奥尼医生不让她进去,因为那里的费用太高。直到1966年,安妮以诗集《生或死》获得普利策诗歌奖,已经算是功成名就,但她还是没能如愿正式住进麦克林医院。

1968年,她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受麦克林医院图书馆的邀请,为该院患者开办一系列的诗歌讲座和学习班――诗歌曾经让安妮绝境逢生,她希望其他病友也能得到同样的帮助。

尽管安妮深得病友们的喜爱,但她对自己并不满意。1973年,她把有关麦克林医院讲座的一些材料装进一个档案袋,封口处写着:“我的第一次写作教学――1969年,非常艰难,因为我对控制人群的经验不足,以及学员变动频繁和护士干扰授课。我需要更多实践才能教得好。”但另一方面,塞克斯顿的精神状况却在急剧恶化,此后她再也没有回到这个讲台。

盼得那么苦又盼了那么久的死亡

安妮・塞克斯顿于1974年10月4日星期五,结束了她的生命。

自杀的日子和方式是经过慎重选择的。前一天她在GOUCHER 学院成功地举行了报酬颇丰的一次诗歌朗读,在波士顿大学按时上完了她的诗歌讲习班的课程。意外的是,全班学生都来机场接机。车子驶进波士顿的一路上,安妮都在讲述她如何应付自己朗诵时穿的红色长裙的纽扣,它们仿佛随时会从上到下地裂开。她的话让学生们乐不可支。

第二天早餐时,安妮呷咖啡的时候,时时中断话头,注视着在窗边喂食器里吃食的山雀,它们总是能让她愉快。10点她去坎布里奇赴一个例行约会。那个早晨安妮如此沉静,以至友人没有察觉到那就是告别。但在她走后,有人发现了她的香烟和打火机塞在她办公室的后面。这个姿态似乎大有深意,因为安妮没有香烟就不能思考。

她与玛克辛・库明约好中午一起吃饭,要修改计划1975年3月出版的《朝向上帝的可怕航行》的校样。库明回忆道,1点30分,她们修改完校样,陪她走到车前,看着她开走。塞克斯顿摇下车窗,喊了几句什么,但库明没怎么听清楚这个最为深思熟虑的告别。

穿过美丽的小阳春天气,安妮驱车回家,树木已经呈现出她常常形容的“酸味水果硬糖”的颜色。宽敞通风的厨房里一派宁静,她又倒了一杯伏特加,一边打电话定晚上的约会,改变会面时间。此外她似乎没有和任何人说话,也没有写下任何字条。

第3篇

赏析名画《十四行诗》

文/观鹅会意

《十四行诗》油画作品,是英国十九世纪风俗画家马尔雷迪的代表作,画面描绘的是一对农村普通男女青年,用看“十四行诗”(爱情诗)这种含蓄的爱情表达方式,传递着他们相互间爱意颇具生活情趣的生动场景。

在那十九世纪英国一个普通农村的山岗上,遥望远处的山背阴还残留着积雪,初春和煦的晨阳照着山岗上已经泛绿的小草,发出新树叶的树林里流淌着一条小溪,在溪边的石头上坐着一对男女青年,大概这里是他们经常约会的地方。春暖乍寒他们还没有换下冬装,女子穿着一袭红色棉袍,想那女子接到心上人的约会,早早来到他们经常约会的树林里的小溪旁,她把帽子和手套脱下随手放在左边的石头上,坐在石头上等待着男青年的到来。当男青年到来时她往右挪了挪座位,男青年就坐在了她原来的石头上,充分反映出女子对男子温柔的爱意,她的帽子和手套就这样留在了男子的左边。

男青年坐下后,拿出了一本诗集,从里面抽出来一张自己写的十四行爱情诗,递给心上人看自己昨天晚上熬夜写的“得意之作”,虽然他第一次写的爱情诗有一点蹩脚,但是从入神的姿态看她是比较满意的。只见她脸蛋儿激动的有一点泛红,左手不由自主地拿起来,用手背按住发烫的红唇,心儿怦怦地撞击着她的胸腔,拿纸的右手似乎有一点颤抖,她完全沉浸在了那美好的诗意幻境中。

坐在一旁的男青年显的是心慌意乱手足无措,放在身旁的诗集被风儿翻开了,看到书中还插着几页纸,大概他想着如果女子看的第一首诗不满意的话,他还准备有“后备军”。双脚不停地相互交叉摩擦着,大概刚才用手还摸了摸自己的鞋,这时候双手垂着并且相互松软地握在一起。低着头羞涩地回望着女子出神的眼,等待着心上人的答复。虽然画家含蓄的构图没有让看客看到男青年的脸,只能看到男青年头顶的黄头发,但是不难想象他看心上人的眼神,定然是火辣辣包含着含情脉脉。

阳光为他们洒下祝福的温暖,小溪儿欢唱着在他们身边流过,春风放缓了驰骛的脚步,害怕吹的树叶哗哗响打扰了他们美妙的时光。

那西洋女子读的“十四行诗”,不会是男子抄袭的中国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吧?因为西洋诗本来无韵,他们用韵是从东方学的。十四行诗形式整齐,音韵优美,以歌颂爱情为主。这些想法纯属鄙人愚思蠢想,但愿看客朋友的爱情就像这一对男女青年的爱情,永远定格在这美好的时光画面之中。

第4篇

邓超予

中国新生代民歌代表。土家族,出生于昭君故里。擅长琴棋书画、散文诗歌,被誉为民歌才女。国学大师季羡林与当代声乐大师金铁霖的弟子。其人融民族声乐与古典文化于一身。现担任北大文化创意产业负责人,世界和平大使,中国红色文化传播大使,中国公益总会爱心大使,保护母亲河公益大使。曾获文化部全国艺术新人声乐金奖,全国青少年艺术盛典古筝奖,古典舞金奖,主持人金奖。

最近,因偶然的机缘,我读到青年歌唱家、被称为“古典美女”邓超予的诗集《予香袅袅》。又翻阅了介绍她的一本图文集《新生代民歌的代表――邓超予》,起初我并未在意,只觉得她是个美丽的女孩,而她的诗作,也只不过女孩子家闲情偶发、附庸风雅罢了。殊不料,随手翻开打印稿前两页,《醉红楼》中摘录的四句就先让我一愣:

今夕何夕,明月几时能有。

爱上层楼,多少新愁旧愁。

青梅煮酒,数尽千古风流。

醉了芍药,醉了梦中红楼。

霎时,一股浓郁的古典文学情味扑面而来。诗中巧妙地化用了古典诗词及人文掌故,其遣词造句和行文节奏都是那么流畅自如,这绝不是偶涉笔墨的小女子所能为。我开始对邓超予刮目相看。待我重新审看书稿封面上那幅风情万种的作者照片,脑海里忽地浮现出两句古诗来:梅花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作为女人,她具备梅花那般的美艳,但她的美,又是那么清雅脱俗,别具一段馨香。这馨香是什么呢?那就是她身上所散发出的文化底蕴。而且这一段馨香来得并不浓烈,它是细细的,袅袅的,绵绵散发,不绝如缕,那么,以《予香袅袅》命名诗集就再恰当不过了,可谓诗如其人。至此,我已不把她视为演艺界明星,而是作为一个诗友来看待了。

我恍然记得曾听到过她的歌声,那大约是一种新民歌韵调,我不懂音乐,只觉得听起来清新甜润、大气简约,内里还隐隐有着一种无法言喻的古典之美,叫人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我历来仰慕各种各样的“家”,总以为,能被称为“家”的人,必有其过人之处。邓超予擅歌,进而成为“家”,这不能不叫我另眼相看。不错,以她的音乐成就及社会地位,她的这个“家”应当说是实至名归吧。她现任世界和平大使、中国红色文化传播大使、中国公益总会艺术团艺术指导、北京大学文化创意产业负责人、予乐天下文化品牌创始人。音乐方面更是本色当行,曾获第三届全国艺术新人声乐类金奖、第七届全国青少年艺术盛典古筝金奖、第三届全国校园才艺大赛古典舞金奖、第三届亚洲青少年文化艺术展主持类金奖。看过这些辉煌成就,我惊讶于她的多才多艺,单说她的艺术,就涵盖歌、舞、器乐及主持,且不说还有斩获各类奖项的诗词歌赋以及具有相当造诣书画琴棋。而她上述的那些“大使”、“创始人”等颇为响亮的社会头衔,我相信也是她实力的展现,绝非浪得虚名。

在诗言诗,还是说她的《予香袅袅》。她的诗和她的人一样风情婉约,充满女性独有的细腻情怀。就说那首《等花花不开》中的一节吧:

等雨雨不来,等花花不开。

人来人往里,我等你不来。

是景语,更是情语。短短数行,把一个情思满怀的女子那种踯躅徘徊、柔肠百结的哀怨写得曲尽其妙,加之叠字的灵活运用,读起来颇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当然,这是我的解读,诗有别解,作者或许另有寓意也未可知。

从邓超予的诗中可以看出,她读过不少古典诗词,而且是认真去咀嚼、消化、吸收的。然而,她对自由风格的新体诗也有着相当的功力,读下面这首《思念三味》中的几句就可见一斑:

思念是一把小刀一寸一寸切割我的肉体,

思念是一只虫子一口一口啃噬我的灵魂,

思念是一根长长的风筝线,

这头系着我那头在你手中。

诗中的比喻很是贴切,想象又是那么的丰富,完全具备一个成熟诗人的潜质。我在想,假如邓超予不去从事音乐等艺术事业,而是操笔作诗句,那么她绝对会成为一个才华四溢的优秀诗人。予谓不信,盍试为之?只是,邓超予所钟情的是那样一个有声的艺术世界,而她的歌声、她的舞姿、她的一切一切的艺术才华,又何尝不是建立在诗意的丰厚土壤之上?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可以欣慰了――哦,原来,邓超予从未离开过诗,她的人生就是一首风情万种的诗篇啊。

总体来说邓超予的诗的调子是欢快明丽的,到处可见女孩子的聪颖、细腻,正如我喜欢她《飞花如蝶》中的结尾两句:

飞花如蝶蝶恋花来花恋蝶,

阑珊处灯火明灭星月洒遍。

也许有人说,这句诗有点曲终人散的消沉感,但我却以为,这恰恰是邓超予在艺术人生之旅中奋力跋涉、历经沧桑的诗意的写照。

第5篇

关键词:劳伦斯 诗歌主题 爱情 自然 死亡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是二十世纪英国杰出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等早已闻名于世,我国的读者对他的小说也十分熟悉。他的小说在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其实,劳伦斯还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贯穿于他整个的写作生涯,在他整个文学创作过程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正如劳伦斯自己所说,他的许多诗歌构成了他的情感与内心生活的传记。劳伦斯的诗歌是他生活经验和创作激情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他的诗歌意象鲜明、寓意深刻、措辞巧妙,诗歌技巧可与叶芝、艾略特等著名诗人相媲美。劳伦斯的诗歌是他一生欢乐与痛苦的记录,是他思想感情、人生哲学的重要见证。劳伦斯的一生是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现存秩序充满矛盾的一生,也同时是他与夫人弗里达成功婚姻的幸福的一生。诗人劳伦斯是与小说家劳伦斯同步趋向成熟的,而这又与他人生的成熟正相吻合。所以想了解劳伦斯复杂又多变的一生,就应该了解他的诗歌。劳伦斯的诗歌涉及面很广,他在诗歌中描绘了生命、爱情、自然和死亡,这也正是他曲折生活的反映。赫利・摩尔在《劳伦斯传》中说他“在诗中表现了画家的眼力,也表现了诗人的眼力,不仅抓住了事物的形象,也写出了事物的动态;并且具有动力美感的一面”。劳伦斯一生的诗歌创作共有十几部诗集,其中著名的有《爱情诗与其它》、《海湾》、《瞧!我们走过来了!》、《鸟兽花草》、《三色紫萝兰》、《荨麻》、《最后的诗》等。在诗歌创作中,劳伦斯大多以自己的经历、体验入诗,以抒情为主体,具有浓郁的自我色彩,他的诗歌特点之一就是展现了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的心灵的内部活动。劳伦斯曾经长期是政治、文学、伦理等方面的争论焦点,也是二十世纪最独特、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英国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仍被查禁。不过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世界人民摆脱习俗的桎梏,从艺术上、思想上接受了这位作家。劳伦斯自己曾说过,他自己要在三百年后才能被人们理解。艾略特也曾说过“劳伦斯的作品是现代文学流派所呈现的艺术魅力的最佳范例”。

从劳伦斯的诗歌内容上讲,他的诗歌大致分为早、中、晚期三部分。他的早期诗歌中充满了矛盾,充满了爱与恨、兴奋与恐惧、美好与丑恶等对立因素。爱情是他早期诗歌的重要主题,有一首题为《樱桃盗贼》(Cherry Robbers)的短诗中写道:

长长的黑树枝下,串串绯红的

樱桃像红宝石闪烁于

东方少女发间,宛若血

在每个发卷下滴落。

亮晶晶的樱桃下,有三只死鸟

翅膀紧紧扣着:

白脯画眉与一只乌鸦,小强盗

被染成了红色。

一个姑娘站在草堆下冲着我笑,

樱桃在耳际坠着――

向我献出她的红果:我得知道

她是否有眼泪。

诗人并没有着意对少女进行描写,而那三只企图盗取樱桃的死鸟却证明,她对爱情是多么的专一执著。贯穿全诗的意象是红红的樱桃,它代表着成熟,又象征着爱的奉献。劳伦斯与弗里达的爱情经历也生动地记载于他早期诗集《瞧!我们走过来了!》中。在这部诗集中,劳伦斯歌颂生活、赞美爱情,它是劳伦斯夫妇婚姻生活欢乐和痛苦的记录。小说《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带有很大自传性的小说与他的早年生活很有关系,小说描述了保罗与母亲远远超出正常的母子之爱,这在弗洛伊德心理学上被称为“恋母情结”。这种对母亲的眷恋之情在他的早期诗歌中也有所反映,他的早期作品中《钢琴》(Piano)就是很具代表性的一首。这是首带有自传性的诗歌,劳伦斯青少年时期由于父亲粗犷暴躁,常与母亲发生冲突,所以他的感情渐趋向母亲,成为“母亲的劳伦斯”。因而他无法摆脱母亲的影响,无法独立发展自己的情感和人格。诗人这个时期中已无法摆脱的“恋母情结”及其带来的心理上的困惑正是《钢琴》的主题。

幽暗中,一个女人对我唱着柔和的歌;

把我引入回忆,直到眼前重现昔日情景――

一个孩子坐在钢琴底下,在钢弦轰鸣中央

依偎着母亲的纤足,听她微笑着歌唱。

……

此刻哪怕歌手突然爆发出喧声强烈,

黑色大钢琴也热情奔泻。童稚的日月

已经把我迷住,我的男子气概已没入

回忆的洪波,我像孩子似地为过去哀哭。

诗人感情激动,一任唱歌的女人牵引,身不由己的沉浸在对童年的回忆中。先是被往事的洪流淹没,真实的存在被淡化,衬托出如烟往事的辉煌,诗人只能无助地哭泣以排遣陷入精神上的困境而难以自拔带来的愁绪。另外,两性之间的关系在劳伦斯的小说中是经常探讨的主题之一,在他的诗歌中也经常出现这一主题。他认为一对的男女,一对夫妻犹如磁铁的两极,既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男女之间的爱总是充满着两个对立的自我,或者个体之间可怕的冲突和斗争。爱总是二位一体的,甜蜜和谐的爱与冲突尖锐的感官满足的爱二者共居与一个爱之中。如他的《爱的交战》中表现了爱的悲哀和爱情带来的失落感,在《农场之恋》中又表现了接近死亡的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劳伦斯经历了战争的悲愤、疾病的折磨以及他的《虹》禁印的不幸遭遇,他的诗歌主题也发生了变化,他的目光转向了自然,在这个充满神秘的自然界中,诗人凭借着对非人生物的一种近乎神秘莫测的洞察力,发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就在与它是一个神圣的历程。在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集有《鸟兽花草》、《三色紫罗兰》等。他的诗歌使人感到:植物有情,动物有智。他中期的代表作《蛇》(Snake)更是独具特色,诗中着意刻画了诗人面对蛇时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心理,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表达了诗人对人和自然,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诗中写道:

头慢慢地伸进那阴森森的窟窿,

他向前拱动着身子,舒展开肩头。

忽然,一种恐惧,一种抗议,把我笼罩。

他不该退向那个可怕的黑洞,

故意走向黑暗,把身子投入那深渊。

……

在我眼里,他恰似一位君主,

遭放逐的君王,流落在阴曹地府,

而如今正是他再次加冕的时候。

失去了解释一位君王的

天赐良机,

我要忏悔

为自己的渺小。

蛇在诗人看来就好像是一位神明,一位流落在阴曹地府的君王。蛇在这里是一个象征,一种神秘力量。总之,代表自然界的蛇与人类一样同为上帝造物,他们不是不可相通,没有共同之处的。诗人认为,人与其他生物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重要的是应当相互尊重和爱护。

劳伦斯的晚期诗歌则致力于对生命问题的探讨,他歌颂死亡,赞扬新生,告别现在的旧的自我,追随将来的新的自我。劳伦斯认为经过痛苦的死亡后,便会出现生后的欢乐,只有在死亡中才能复生。这些观点都在他晚期诗集《最后的诗》中有所体现,这本诗集是以《凤凰》一诗结尾的,该诗的主题与郭沫若的《女神》中的《凤凰涅》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是描写死而复生。这种自焚,再由灰中再生的意象是该诗集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在另外一首代表作《灵船》(The Ship of Death)中,诗人写道,秋天的苹果掉在地上腐烂,释放出种子来获得新生,灵魂也是如此。人死之后,灵魂逃离躯壳,告别自我,走向通往湮灭之乡:

该走了,向自我道一声告别,

从掉落的自我中

寻找一个出口。

……

造起你的灵船,造起你的避难方舟,

装上食物,装上蛋糕和甜酒,

为了通往湮灭的黑暗的航行。

在这里灵船的意象与凤凰类似,作者是借助于他们来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对死亡的期盼,以及对死后复生的向往,从而寻得心声,获得自我的实现。

劳伦斯在《新诗》序言中写道:“诗歌通常传达的或是遥远未来的优美缥缈的声音,或是过去圆润的声音。”他在自己的诗歌中表达的正是这种观点。他的诗歌是他人生的写照,是他思想感情的见证。在写作手法、艺术形式上,劳伦斯用惠特曼式的自由诗的节奏来表达他的思想感情。劳伦斯说“自由诗是或应该是诗人即时即兴地直抒全部胸臆”,他还善于运用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在他的诗歌中,鸟兽花草、江河日月都能获得象征意义。劳伦斯极力避免他人的影响,遣词造句大胆新鲜、机巧明快、结构自由。简而言之,作为英国最独特又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虽然他的小说早已闻名于世,但他的诗歌人们却知之甚少,其实诗歌同样是他人生的写照。但愿读者通过本文的分析论述能对诗人劳伦斯有初步的了解,了解除了小说家之外,他还是英国二十世纪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

参考文献:

[1]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2]辜振坤.世界名诗鉴赏词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郭群英等.二十世纪英美文学研究.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1.

[4]王佐良等.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第6篇

百鸟朝凤的景象之华丽,令人窒息,可望不可即;凤凰涅盘的勇气之孤注一掷,令人叹息,凤凰眼眸中的不可一世;凤求凰的琴曲之浪漫,令人向往,虽雌雄同体却共同栖息在梧桐之上的凤凰。而我,整天背着好似石头一般的书包,在校园中神游,淡淡的书香味,清新的青草味,只会让无聊的我,更加分散着注意。好不容易从学习中爬出来,在家又只会宅在房间里,装作一个文艺女青年,看着诗集散文,听着古典乐曲。高高在上的浴火凤凰,与,百无聊赖的我,根本没有一个交织点。但,那最初的梦,是永恒不变的旋律。梧桐栖凤,是凤凰懂得隐,懂得忍,懂得没有必要争那一刻的光华。至于我,我当然愿意默默无闻,因为我知道,羽翼未其的雏鹰,还没有骄傲的资本,太引人注目,最终也只是昙花一现。

凤凰性情孤傲高洁,非清晨露水不饮,非鲜嫩之竹不食,非万年梧桐不居。凤凰以颜色分类,种类繁多,分别是赤红色的朱雀、青蓝色的青鸾、橙黄色的??、雪白色的鸿鹄和深紫色的??。不只是要求多,种类多,关于凤凰的传说也是极其多的。凤凰来仪指的是凤凰飞翔空中时的舞姿优美,雅韵十足。浴火重生则指的是凤凰每次死亡之后,便有烈火燃起,而凤凰,就是在这烈火之中重生。是凤凰的坚毅,才有了这流传千古的奇迹。凤凰愿意受尽熊熊烈火的折磨来使自己重生,也不愿庸庸碌碌的躲在角落之中,是因为凤凰的不甘,凤凰心中的骄傲和那与生俱来的王者气息,才令凤凰有勇气挑战涅盘,重获新生。而这一切背后,有凤凰在梧桐树上寂寞的努力,有凤凰在一次又一次的重生,还有凤和凰彼此的勉励,才造就了凤凰那无限风光。

华丽而广为人知的凤凰是如此,那懒惰而平平凡凡的我又是如何。

我的性格,算是活泼,算是任性,算是固执,又算是有些不羁,或许,还有点矫情,也算是多样性。我的要求不比凤凰少多少。我非果汁不饮,非肉不食,非一百四十平的房不居。凤凰以颜色分类,而我,则以时间分类。语文课,除心情不好外,也算是聚精会神,认真听讲。英语课,若是我周围没什么人影响我,认真记笔记,跟着老师读单词,那是必须的。要是数学课,那就不一定喽,基本上是灵魂出窍的。当然,要是心情很好,也算是比较乖吧。凤凰的传说多,本小姐也是众词集于一身的。暴力女、爱哭、八卦、作文好英语菜……凤凰的华丽,是我不敢高攀比拟的,但凤凰的孤注一掷我却是有几分类似。在他人,甚至父母眼里,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紧张,什么叫压力。但是我自己懂,若是真想飞上枝头变凤凰,那必须是在无人知晓的梧桐之上,用比常人多三倍的努力,来换取往后的一鸣惊人。或许,只有经历过涅盘,受过烈火的煎熬,才能真正的脱胎换骨,重新面对。

凤凰,??其羽,远去无痕迹。梧桐细雨,瑟瑟其叶,随风摇记忆。

四年级:冷冷凤凰

第7篇

关键词:井上靖 诗歌 题材 艺术特征

作为20世纪日本文坛的一位重要作家,井上靖是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但在许多中国读者的眼里,井上靖只是一个杰出的小说家,或者说一个杰出的历史小说家。他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天平之甍》《楼兰》《敦煌》《孔子》等早已被译成中文,在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一影响甚至遮蔽了其诗歌方面的突出成就,让人们往往忘却其诗人身份。实际上井上靖是从诗歌开始他的文学之路的,诗歌创作贯穿于作者的整个文学生涯之中。从1958年第一部诗集《北国》到1990年10月最后一部诗集《星阑干》的出版,井上靖一共出版了八部诗集。这八部诗集收入诗歌330余篇。井上靖的诗歌在日本也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如西胁顺三郎誉其为“卓绝的诗人”,竹中郁赞美他的诗是“诗之塔”。遗憾的是中国学术界很少有人对他的诗歌进行研究。我们认为,井上靖文学的出发点是诗。他的诗不仅具有独特的气质和魅力,并且是其小说创作的酵母和思想内核。要全面认识井上靖这位作家,对其诗歌展开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拟在井上靖具体诗作细读的基础上,分析其诗歌的基本特点,以期对井上靖诗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一、诗歌内容的丰富多样

井上靖的诗歌题材多样,内容相当丰富,有思考人生、感慨世事的,有谴责战争、祈盼和平的,有追忆往事、缅怀友人的,也有纪游考古、抒写自然的等等。

井上靖的一部分诗歌表达了对人生和历史的冷静观察和思考、抒发现代人的内心孤独和烦愁。如《猎枪》重点不在表现中年男子为何要全身武装地逃离人世,而在于二十多年后诗人对它的追忆和思索。思索的结果,诗人也“想学着那个猎人的行路模样”。这里面包含着对人间的不信任和对不合理社会的憎恶和反感。说得更明白些就是对战后社会的绝望,“白色的人生河床”导致人内心的孤独与绝望。这就是井上靖散文诗冷静观察社会和人生的艺术魅力所在。《人生》则在广阔的时空中思考着人生,诗中充满强烈的悲剧意识,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的理性思索:“人类生活的历史只不过五千年,日本民族的历史不足三千年,人生也只有五十年。父亲我已生活四十年了,而你还不到十三年。”在永恒自然、悠久历史的对比之下,人生显得是多么的短暂易逝,浓重苍凉的感伤意识油然而生,从而使诗作具有深隽的艺术感染力。

抒写战争体验,表现战争的残酷,对战争给人们心灵带来的创伤进行反思,冀望和平是井上靖诗歌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元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短暂的战争经历:“我们在快要倒坍了的城墙上,一个劲地垒沙袋。为了防御敌人几小时后可能发起的袭击,每个人都在加固自己面前的城堡,忙到日落以后。”诗作写出了战争的残酷性:“那时我们三个人无忧无虑的谈话,现在能回忆起这一切的,只剩下了我自己。不论是左边的或是右边的朋友,第二天就离开了人世。”贯穿全篇的是作者后来作品中一再出现的恬淡的宿命感的心情:“命运的安排,那么,已经安排了的自己所不知道的命运,无情地强加于人的冷酷的东西,在这静夜中纵横驰骋。好似硫酸那样无声的雨,细小而看不出来地在我们的精神上倾注。”在井上靖的诗歌中,战争的残酷性更多地是通过对在战争中逝去的友人的回忆表现出来的。如年仅二十七八的T君,“你,年纪轻轻的,在西伯利亚的野战中,中了枪弹而倒毙。你,现在此时,正高高地举起了手,把你此生该生存份的寿命,向我这里投了过来。”(《八十岁有感》)“山根、川村、桥爪、林”等四高柔道部的伙伴,“把那年轻的生命,一个个接连不断的,消逝在大陆南方的新的战场上。”(《戎装》)在这些诗中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因战争失去友人的悲哀,也有着对战争意义的否定和无声控诉。除了对战争表达痛恨之情,井上靖在很多诗作中也表达了平息战火、对和平的企盼之情。诗人认为“就在这个地球上,人们在争斗、战斗”,其原因就在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而在月亮上,“国家、民族一类的词,在那里变得毫无意义”。(《站在月亮上的人》)“我希望这新的一年是这么样的一个年,一个没有争斗的和平的年!现在除此之外,我再也没有别的祈求。”(《新年之初》)

描写旅行见闻、赞美山水自然之美、记叙各地风情、凭吊历史古迹、抒发人生感慨的纪游诗在井上靖诗歌中有着相当大的比重。乔迁选编的井上靖诗集《考古纪游》,收入井上靖各个时期的纪游诗146首,几乎是井上靖所有诗作的三分之一。

井上靖在旅行途中,创作了大量描写自然风光的写景诗,描摹了一幅又一幅的山水画。《“埃特尔斯克”的石棺》《名为“比德娜”的部落》《喀达尔克必尔河》《“克林特”之遗迹》等诗作再现了地中海沿岸各国的风光。如《橄榄树林》:“从科尔道巴到塞维利亚的一百七十公里,全都埋在丘陵的波中,这丘陵又被橄榄树埋起来。满目都是这种橄榄树。白天,叶背翻过来发着银灰色光辉,太阳一下山,就变成愤怒沉默不高兴的浓绿色的一团。一条铺装的道路,像呈现出它的甚么意志似的一股劲儿突向橄榄地带展开。”描摹西班牙沿途的橄榄树林,树叶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的色彩,反映出作者观察的细腻,品味自然风光的独特才思。《沙漠之街》《白龙堆》《幻之湖》《流沙》等则再现了大漠的广漠与荒凉。典型的如《干河道》对沙漠中干河道的描写:“连一滴水都无有的河之道。大的地方,川幅一公里,砂洲埋没着它,大小的岩石埋没着它”,尽管它面貌荒凉、却蕴含着一股“把沙漠整整划分为二的不可抑制的气概”。在诗人的笔下,也有着对中国南方景象的表现,如《珠江》:“从开着的窗子,可以看到横在眼下的珠江,黄浊的江面,闪耀着月圆明亮的银光,不拘何时,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船只,曳着红色灯光移动。有满载几百位旅客三层楼式的客船,也有小小舢板;有大帆船,也有小帆船;有运青菜的船,也有运木材的船。”诗作描摹出了珠江口岸的繁华景象。江面、月色、船只、灯光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典型的“渔舟唱晚图”。

《镞形之石》《若羌》《南路的姑娘》等诗作表现民情风俗,勾勒出一幅幅各地的风俗画。如《若羌》记述诗人途经新疆若羌时出殡的情形:“几个男人,抬着四角形棺材,棺材四周围着十几个男人,他们都异口同声,大声哭叫着,很快地跑过一段沙尘飞扬的街巷。”而新疆《南路的姑娘》描绘了姑娘们因民族不同而服饰各异:“维吾尔的姑娘们,用围巾束头发,否则,就用它绕在脖子上,穿着长裙子。汉族的姑娘们,全不用围巾,都穿着裤子。”

在井上靖的纪游诗中,有一部分是对古迹和遗址的凭吊和题咏,如《天坛》《陕西博物馆》《古都“巴尔福”》《拜尔赛普利斯》《“卑斯特”之遗迹》《交脚弥勒》《千佛洞点描》等。这些寻幽访胜,吟咏历史的作品,展现出他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也放射着诗人的耀眼才华和动人情思。从《古都“巴尔福”》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巴利亚国都的过去与现在。这里“有个青色的寺塔,青到几乎吸人之灵魂。”昔日繁华的古都,现在“既不生一棵的草,也不生一株的树”,“二千多年前的亡灵的哭泣,在白昼之中若静下耳朵,也可以听到”。这种情景,让人毛骨悚然,透露出诗人对世事沧桑的真切感受。

二、孤寂沉郁的诗歌基调

在井上靖的小说中,主人公几乎都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尽管他们也进行过抗争,但结局不是如《一个冒名画家的生涯》中的原芳泉那样消极遁世,就是似《拳王》中的八甲田次郎般自杀,或者与《冰壁》中的鱼津一样走向死亡。与井上靖的小说创作相似,他的诗作字里行间也蕴含着凄凉孤寂的情绪。在他的笔下,不时流露出孤寂的情调和悲观的思绪,结局大多抹上一笔苍凉的色彩。深沉的孤独感和凄凉的心境,在他的诗篇中就表现得更加鲜明和突出。

井上靖的诗歌,从初期的《元氏》《猎枪》等,到晚年的《我的青春》《岁月》《新年有感》等作品,常常在笔底流露出对生命的依恋与追求,抒写着有着深邃文化素养的诗人淡淡的哀愁和静穆的心境,尤其是晚期作品倾诉了历经沧桑的人间的悲与爱,传达了当晚境来临时那丝悲凉的思绪。如“好像一天终了黄昏已经来临——我的生命之黄昏已将来临!”(《残照》)诗人行走于沙漠中,在一处人烟稀少的荒凉地带,看到“落日残照红似火的全是土屋的村落”的夕阳美景之时,一种人生“生命之黄昏”即将来临的想法“紧紧抓住”了“我”的内心。这是抒发主人公的内心感受的独白,呈现出诗人晚年心态的特征。诗中情感的强烈、心绪的沉郁撼人心魄。

三、井上靖的诗歌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散文诗的优美韵律

井上靖的诗歌,就诗形而言,绝大多数采用的是散文诗的形式。他的诗作每行字数基本相等,中间很少分段分节,排列得很整齐,这种散文诗诗形,可以不受诗体格律的限制而自由表达思想。井上靖散文诗诗歌形式定型于他创作的初期。诗人采用散文诗的形式进行写作,有可能是受到象征主义诗人的影响。当时的井上靖喜欢读波德莱尔、马拉美、瓦雷里等象征派诗人的作品,大学毕业论文也是关于瓦雷里诗学的研究。据日本学者宫崎健三的说法,井上靖散文诗体的形式可能是从1932年7月发表于《焰》的诗作《渴》开始的。《渴》这首诗共三节,采用散文诗的形式,通过干渴的“我”、母亲与妹妹等三人与一滴水也没有的壶的关系,表现出“我”坚强、执着的精神。诗作在散文诗形式的运用上虽然还不够纯熟,但却是之后作者创作散文诗这一形式的一个很好的开端。随后发表的《饿死》《途上》等诗作都沿用了散文诗的形式。

四、诗歌是井上靖文学创作的出发点,是他小说创作的源泉,这也是井上靖诗歌的一个鲜明的特征

井上靖文学的出发点是散文诗,他的诗具有独特的气质和魅力,与其小说的关系极其密切。具体而言,井上靖诗歌与小说的关系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小说的主题来自于其诗歌,诗歌成为其小说的思想内核。如诗歌《猎枪》不仅成为其同名小说的卷首诗,而且诗作中表现出来的那“白色的人生河床”式的孤独与绝望也成为小说的基本主题。此外,诗《漆胡樽》《比良山的石楠花》,就是其同名小说的基本主题。二是诗歌中描写的场面出现在相关的小说中,成为小说的题材来源。如诗《海边》中描述的海滨当地学生与城里学生的冲突,是《丝柏物语》中千本松原格斗场面的部分。诗歌《孔子》《黄河》《天命》《北辰》《大落叶之日》等十余首关于孔子的诗歌,都出现在长篇小说《孔子》中。同样,在小说《通夜之家》《断云》《斗牛》中,我们可以看到诗《高原》《野分(一)》《野分(二)》的场面等等。诗《伊希库·库尔》中伊希库·库尔湖的优美传说成为小说《圣人》的题材来源。三是小说中的人物来自于诗歌。如诗《生涯》中的年迈的烟火匠人,是小说《一个冒名画家的生涯》中的主人公原芳泉。

井上靖文学的出发点是诗,他的诗歌一方面成为小说创作的酵母,另一方面又是其小说的思想内核。诗歌贯穿于井上靖一生的创作当中,是诗人一生心路历程的反映、思想的真实写照。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孤寂沉郁的诗歌基调、情景事融为一体、散文诗的优美韵律等体现出井上靖的独特个性,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井上靖中国题材诗歌研究”[12YBA277];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优秀青年项目“井上靖中间小说研究研究”[13B106];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汉语言文字学”招标课题。)

参考文献:

[1]筱田一士.井上靖的文学道路[J].文化译丛,1982,(1).

[2][日]井上靖.乔迁译.星阑干[M].台北:九歌文库,1999.

[3]袁盛财.井上靖中国题材历史小说中的中国形象[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4]井上靖.井上靖全詩集[M].东京:新潮社,1979.

[5][日]井上靖著,乔迁译.干河道[M].台北:九歌文库,1998.

第8篇

胜雪白衣弄素华,猎猎红衫惊流霞。

小楼映却夕阳下,风缓暮夜挑红蜡。

吟吟蒹葭,惊艳万千风华。

挑灯作画,描摹江南烟花。

妖兮妖兮,着一缕白纱,捧书伏案淡品茶。

在汉府的诗集里,拈一朵微笑的花,邂逅一幅山水人家,烟火不假。

在楚辞的湘水里,濯一株清雅的莲,燃却一支红色的蜡,情倾天涯。

在唐朝的诗行里,撑一把青色的伞,路过一场人世繁华,水月镜花。

在宋词的韵律里,枕一回落地的花,俯瞰一座古韵青闼,临水照花。

在元曲的花苑里,听一曲凄美咿呀,引出一次无端泪下,梦中无话。

在清词的初见里,叹一声骊山语罢,怀念一个绝恋佳话,生死作答。

豆蔻词工难索,一钩残月传青冥。

青楼梦好难求,十里扬州路难行。

二十四桥波荡,七弦桐木遗古琴。

泠月清凉无声,一笔一画江南情。

伶歌婉转凄凉,几度心酸泪飘零。

青衣舞袖霓裳,清婉柔断琢仙音。

红酥手杯浊酒,满地落花寻旧杏。

金折钗动发鬟,绝世清丽动君心。

灯火阑珊,倚门回首,你看是谁,眼波潋滟泛哀愁?

黄花落尽,霜凝梢头,你看是谁,白雾渡口望孤舟?

红线犹系,泪湿锦裘,你看是谁,浅畔耳语一生休?

春撷红豆,饮尽怀旧,谁肯予我,一语相思最温柔?

轻泛远舟,木屋小楼,谁肯予我,抚琴悠悠来相奏?

相许白头,相依白首,谁肯予我,看尽细水观长流?

你且看,故事里的她。

阅尽繁华,心无外挂;梦里烟花,蹉跎年华。

天涯天涯,身在咫尺心天涯。

牵挂牵挂,一生一世空牵挂。

掩却风华,洗尽铅华。

睁眼如花,闭眼天下。

青衣浅唱楚歌乱垓下,楚王临西为雄霸。

乌骓马,虞歌罢,奈何失了天下负了她。

横剑划,青丝发,血染白练拟把深情画。

我在台下,静听一场咿呀。

帷幕落下,潸然一回泪下。

花发枝桠,水暖寒鸭,千年悠悠江水东流下。

隔了黄沙,熄了烟花,谁会来将旧情话赏罢。

书卷搁下,无聊词话,谁会来看尽这场容华。

丹青墨画,落笔潇洒,谁来记录故事里的她?

我且待你,妖倾天下。

三千繁华,一生牵挂。

狼毫挥下,绝世风华。

名动京华,剑气飒沓。

金戈铁马,长安古画。

道一声,公子风流不假。

说一句,美人清姿无暇。

秀句吟罢,妖说羽化。

第9篇

老巢

一种水复活另一种水

――题记

梦醒来,起床冲澡

热水中活过来

散发阳光的味道

跪到佛前,烧香磕头

这些是往日的翻版

我穿着旧衣裳

和租的房子一起过年

给朋友的短信中

我说我在巢,巢空着

回避掉的那个家字

在千里外的江淮之间

那里有我父母

吃年饭时要说起我

那里的雪积在电视上

我和电视一起过年

除夕夜中伊足球

踢平。我用手机收发

祝福。鞭炮声里

和我的手机一起过年

我从小喜欢闻烟火

喜欢看外公外婆笑脸

笑着掏出压岁钱

我知道他们在隐蔽处

在我身边看着

已故的亲人

他们和我一起过年

屋里亮着灯,从早

到晚。和灯一起过年

和灯里的转运竹

和电脑,博客上的诗

和梦中人一起过年

春节,一个人的流水

水里消失的生活

作者简介:

老巢,原名杨义巢,安徽巢湖人。中间代代表诗人,第三条道路诗歌流派代表诗人。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家协会执行副理事长。诗作入选《中间代诗全集》、《新世纪5年诗选》及各种年度诗歌选本。出版有诗集《风行大地》、《老巢短诗选》《巢时代》。主编有《诗歌月刊・下半月》。现居北京。

记得

老铁

衣服记得肌肤,但必须记得汗渍污垢

肌肤记得阳光,也要记得眼睛

目光也是一种覆盖

天空记得黑,建议忘记所有颜色

有时,幸福就在黑与白之间

斑斓彩虹仅是一种辅助

爱情只需记得玫瑰,与牡丹无干

不像名词,记得动词也可同时记得形容词

合情的事不一定合理

脚记得路,但远远不够,还要记得鞋子

要让鞋子也记得路。鞋子,别胡思乱想

千万要忍辱负重,只让脚记住

作者简介:

老铁,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写诗若干年,发诗若干首,获奖若干次,著有诗集5部,诗作曾入选数十种权威选本。现居江苏昆山。

亲爱的

吴晨骏

亲爱的,我不知道

我该去哪里

我从南方过来

南方的热几乎把我熔化

在一座荒芜的院落里

我读芥川的散文

只有一个病女人和我相伴

我被她的血浸泡

亲爱的,我真不知道

如何表白我对你的全部看法

我是怎样用感恩的心情

想念你

在南方,我深夜沿街游走时

常看到那些

偷石榴的人

他们爬在石榴树上

亲爱的,你快逃离我的目光

我的目光里有毒

我没有能力从自己内部

再分出一个自己

遥远的南方的海

常向我发出召唤

病女人还在那院落里等我

她等我回去还给她芥川的书

作者简介:

吴晨骏,1966年出生于江苏,1989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动力系。著有诗集《棉花小球》,小说集《明朝书生》、《我的妹妹》、《柔软的心》,长篇小说《筋疲力尽》。为新生代作家和中间代诗人的重要人物。为“他们”诗群的诗人之一。

远方

苏省

所有的远方都曾被我注视过――

远方甲有人为我流过泪

离她不远的远方乙治愈了我的失语

远方丙曾有我爱的收容所,但

我从未抵达

远方丁、戊、己、庚、辛……

无从回忆,不如让她们继续远着

如今,我所处的地方

一定正被他人远远地注视着:一个仇人

也可能,一个我的隐秘的情人

我无法想象他们内心的湖面是否

留有风过后的波澜

但,我却会因为我的这种想象

而在内心保留一丝喜悦,或哀伤

那多像我童年的燕子

像那个初初记事的阴天,她

掠过湖面,把伤痕留给人世……

是呵!我们的内心是不可能注视的远方

喜悦和哀伤是两朵浮云

秋日夕阳中,一样的绯红,仿佛羞愧

作者简介:苏省,江苏昆山人,生于70年代末。90年代中后期开始诗歌创作,作品散见于刊物及选本。现居深圳。

城市的味道

陈祖君

和一座城市待久了

才知道她的味道。但仅仅

依凭感觉是不够的

需要借助物,和物的芳香

还需要技术。具体的参数

可以告诉我们是谁

我们作为什么表象而存在

甚至孤独,甚至疯狂

需要肉体。需要一点点的

美酒。鲜花。光影

……但仅仅这些远远不够

人类终究是软弱的依傍

行走于城市的人将取得自己的生活

经由道路,街树,河流

红色的宫殿或百货大楼

但它们并不为人和人的官能而存在

时间空间的美妙的汇聚线

看,在具体的地点里

银杏叶把乡村凋落在人行道

似乎那遥远的过往与未来

永远的物和物的伟大的延伸

藐视生命却形构生命

而我们无限的理解仅仅为了

城市躯体最性感的味道

作者简介:

陈祖君,1966年生,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任教于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

问答

沙克

你看到树根了吗

那是他的一半故事

你不知道一棵树有多高

他包含着根的深度

你潜入海底了吗

那是他的一半感情

海面的波澜壮阔

没有他的内心平静

你去过候鸟过冬的天边了吗

那是他的一半行程

你不知道陆地有多宽广

他的翅膀比天空更遥远

你越过云层了吗

那是他极小的份量

自由自在的飘浮

包含着大地的重量

你经受过无休的生死折磨了吗

那是他死去的所有爱人

他身单势弱,无牵无挂

身后站着全部的人类

你有过生命换取的信仰吗

那是平常日子的一瞬间

所有的宗教的忏悔

不如婴儿出生的啼哭

每天每夜,身旁和天边

无数的星辰黯然陨落

你能看到的,是人人看到的

奶妈一样熟脸的大小太阳

第10篇

母亲常常推着迈克走出屋子。他们来到门口,来到阳光下,背对着一面墙。那墙上爬着稀稀落落的藤,常常有一只壁虎在藤间快速或缓慢地穿爬。以前,迈克常盯着那面墙和那只壁虎,他站在那里笑,手里握着一根棒球棒。那时的迈克,健壮得像一头牛犊。可是现在,他只能坐在轮椅上,任母亲推着,穿过院子,来到门前,靠着那面墙,无聊且悲伤地看着面前三三两两的行人。现在,他看不到那面墙,僵硬的身体让那面墙总是伫立在他身后。

14岁的迈克曾经疯狂地喜欢诗歌。可是现在,他想,他没有权利喜欢任何东西――他是一位垂死的老人,是这世间的一个累赘。

可是那天黄昏,突然,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照例,母亲站在他的身后,扶着轮椅,捧着一本书,给他读一个又一个故事。迈克静静地坐着,心中盈满悲伤。这时,有一位美丽的女孩从他面前走过――那一刻,母亲停止了朗读。迈克见过那女孩,她曾和自己就读同一所学校,但只是打过照面,他们并不熟悉,迈克甚至不知道女孩的名字。可那女孩竟在他面前停下,看看他,看看身后的母亲。然后,迈克听到女孩清清脆脆地跟他打了声招呼:“嗨,迈克!”

迈克愉快地笑了。他想,原来除了母亲,竟还有人记得他的名字,并且是这样一位可爱漂亮的女孩。

那天,母亲给他读的是霍金,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一位身患卢伽雷氏症的强者。他的病情,远比迈克的严重和可怕百倍。

从那以后,每天母亲都要推他来到门口,背对着那面墙,给他读故事或者诗歌。每天都会有人在他面前停下,看看他,然后响亮清脆地跟他打招呼:“嗨,迈克!”大多是熟人,偶尔也有陌生人。迈克仍然不能动,仍然身体僵硬,可是他不再认为自己是一个累赘,因为有这么多人记得他,问候他。他想,这世界并没有彻底将他忘却,他没有理由悲伤。

以后的几年里,在母亲的帮助下,迈克读了很多书,写了很多诗。他用微弱的声音把诗读出来,一旁的母亲帮他记下。尽管身体不便,但他过得快乐且充实。后来他们搬了家,他和母亲永远告别了老宅和那面墙。再后来,他的诗集得以出版――他的诗影响了很多人――他成了一位有名的诗人。再后来,母亲年纪大了,在一个黄昏,静静地离他而去。

很多年后的某一天,他突然想给母亲写一首诗,想给那座老宅和那面墙写一首诗。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来到了老宅的门口。

那面墙还在,不同的是,现在那上面爬满了密密麻麻的青藤。

第11篇

关键词:《红色手推车》 威廉斯 《断章》

一日,骤雨初停,万物清新,也许是在一座农家小院,也许是在路旁树下,有一辆红色的手推车,车上堆满了东西,上面滚动着雨珠,旁边还走着几只小白鸡。在平常人眼里,这不过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生活画面,一幅平淡无奇的雨后小景,而在诗人威廉斯的眼里,这就是美,这就是诗。于是,这辆红色手推车,以及车上满载的货物和车旁白色的小鸡,还有那晶莹闪亮的雨珠,成就了一首名篇——《红色手推车》。

The Red Wheelbarrow

Willian Carlos Williams

so much depends

upon

a red wheel

barrow

glazed with rain

water

beside the white

chichens

诗人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独树一帜。全诗十六个词,四节八行,诗的每一节只有四个单词,每节的第四个单词独占一行,且均为双音节词,简短清亮而富有节奏,透着自然清新的气息和雨过天晴的愉悦;也许是想要暗示所写之物的普通平常,诗中所有的单词全部都采用小写形式;更有奇妙之处:全诗从头到尾是一个句子,由数个片语组成,诗人将每一节中的核心片语拆开,分别置于上下两行:depends 要接下一行的upon才语义明确(依靠);wheel 要接下一行的barrow 才物象完整(手推车);rain与water相连才意象坚实(雨水);white和chichens合起来才表象生动(白鸡)。这种分割排列的方式使整个句子拉长,被拆开的核心片语将诗的意象变成了最具体的状态;而且也因此使全诗的节奏变得缓慢,像观看电影的特写长镜头一样,直到读完最后一个单词,才能得到一幅清澈明晰的画面。

当然,我们可以把这种诗歌创作形式看做是另辟蹊径,新开诗风,可是依笔者之见,并非仅限于此。诗人的这种一句话一首诗的布局,这种片断结构的诗节划分方式,以及将片语拆开分行的手法,既是诗人别具一格的创作形式,也是诗人阐释人生的独特表现,是在某种意义上再现了生活的原生态:我们每个人在循环往复无穷无尽的生活长卷中都是一个片断;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个开端、一个结尾,而人生中的一个个片断构成了生命的全过程。一个片断结束了,另一个片断又开始了,一个片断的结束与另一个片断的开始都有着偶然中的必然和必然中的偶然,峰回路转,因果相连,彼此依存,不可或缺,犹如诗中的 so much depends要靠下一行的upon才有着力点,而barrow 必须和上一行的a red wheel一起才有完整的语义。虽然人生片断的开始与结束,延续与终止,常常犹如诗中的雨一样不期而至,但我们的人生却因此而柳暗花明,多姿多彩,因为,演绎这些片断的生命像诗中的红色手推车一样鲜明热烈,充实这些片断的内容像所载之物一样厚重坚实,点缀这些片断的精彩像晶亮的雨珠一样莹润可爱。

诗人只是用简洁到极致的语言,描述着无始无终的生活长卷中他人虽司空见惯却又视而不见的一个小片断、小细节。诗人只是用近似原始的节奏韵律,讴歌着凡景小趣的生活本真。诗人只是凭其非凡的审美艺术造诣,表达着自然的韵致、清纯的朴素、简约的美丽、物物的和谐。诗人还通过那个真真切切存在却又没在诗中露面的推车人,给读者留下了一片想象的空间:推车人很能干,车子装得满满当当;推车人很勤劳,天阴下雨还出来辛苦劳作。虽然我们不知道推车人是男性还是女性,是长者还是少年,但车子耀眼的红色和车上满载的货物折射出了推车人开朗的性格和努力的态度。还有那几只小白鸡,雨刚一停,就跑出来嬉戏、觅食,阐释着生命的本能。

诗中的一个个片断形成表象,表象凝结成意象,意象转化为想象,想象成就了美。而所有美的创作的基础都有欣赏的支持。诗人用欣赏的态度、自然的画面、朴素的文字告诉我们:有生活就有美,生活就是诗情画意。诗中,载物满满的红色手推车很美,车上轻盈滚动的雨珠很美,车旁嬉戏觅食的小白鸡很美,而且,这些美的现象相互依附,彼此映衬:手推车的静态和小白鸡的动态形成对照,车的红颜色和鸡的白颜色形成对照,车上堆放的货物之凝重沉暗和滚动着的雨珠之轻盈明亮形成对照。动静相映,红白相间,明暗相衬,诗中的这个生活小景,宛如一幅色彩明丽的静物画,一幅生趣盎然的油画小品。

在诗中,诗人没有铺陈,没有渲染,只是纪实写真,但我们读出了诗中雨痕清澈的景致所传递的美的信息,读出了诗人发现美、欣赏美和表现美的与众不同,读出了诗中之物在诠释着“美无处不在”的朴素真理,读出了以“红色手推车”讴歌平凡之美的意味深长。正如诗人自己在谈到这首诗时所说:“不过是个片断,却表现出一种无法扑灭的欣喜激情。”

由于诗的别具一格,译文也层出不穷,但若要译出原诗的韵味和效果绝非易事。有的将其译为:“红色独轮车 // 着雨亮灿灿 // 旁边伴白鸡 // 生机正无限。”略有古韵,也算齐整,但尚欠忠实;有的将其译为:“那么多东西 // 依靠 // 一辆红色的 // 手推车 // 晶莹闪亮于 // 雨水中 // 旁边有几只 // 白鸡。”(刘守兰:49)诗的内容尽在,且行数相等,但略欠美感;有的将其译为:“这么多东西全凭 // 着 // 一辆红色的独轮 // 车 // 上面闪耀着雨 // 水 // 旁边是一群白 // 鸡。”(刘慧梅:45) 显然,作者试图在分行上下工夫,二、四、六、八行以单字成行,力求从内容和形式上忠实原文,视觉效果也比较好。笔者也曾试译过此诗。由于此诗只有十六个单词,故想套用词牌“十六字令”:

货,

装满红色手推车。

雨晶莹,

白鸡觅食勤。”

可是觉得其中的“货”字太俗,且行数也不能对应,有牵强之嫌;于是,又将其译为:

所有货物

堆放

红色独轮

车上

雨珠滴滴

闪亮

白鸡嬉戏

车旁

笔者翻译时,试图以“顿”代“步”,以相对完整的词组或意群分行,二、四、六、八行押韵,使其有节奏感。由于现代诗歌强调物质感的形象,从命意、用词到音韵、色彩以及句式结构,力求全方位地表达内涵,所以在翻译中应尽可能地意、形、音全面移植,尽量做到失却的最少。然而,笔者自己对此译文仍觉得不尽如人意,虽然也试图用分词、分行、呈上接下的手法来表现物象和意象,但其节奏与韵律简约不足;虽然译文的韵脚一致,但押韵的位置却未能与原文对应。可见,翻译难,翻译诗更难,因为翻译诗的前提是懂诗,懂诗人。

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就在于他有着一般人所不具备的深刻的感受力、独到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就具有这般才情。他崇尚质朴的诗风和自由的创作模式,主张诗歌创作中明白如话的写实手法。他擅长从日常生活中采撷诗歌题材,善于在普通事物中发现趣味与美。他能够把人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物或景物,通过独特的语言形式,创造一种别样的物象和意境,使之在人们心中唤起一种雨后初霁般的清新感和愉悦感。当然,这种感觉是以译者和读者人生阅历的积淀和审美价值的取舍为基础的。

记得多年前,第一次读威廉斯的《红色手推车》时,很有些不以为然:这也是名诗?随着阅历的渐进,见识的增长,当再读《红色手推车》时,已少了些肤浅,多了些鉴赏的底蕴,欣然捧诗赞叹:的确是名诗!前不久,闲暇时翻阅诗集,读到卞之琳先生的《断章》,顿觉豁然,心生感慨,觉得两首诗中好像有着某种相似相通之处。

《断章》是卞之琳先生的名篇。在《断章》一诗中,卞之琳先生也是截取了日常生活中一个极平常的片断: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诗中,一座桥,一座楼,桥上的人在看风景,楼上的人在看看风景的人。桥上看风景的人沉浸于眼前优美的景色,无意中却成了楼上看风景的人眼中的“风景”;饱览了风景的“桥上人”惬意而归,嫣然入梦,任凭如水的月光洒满窗台,却不知已成了“楼上人”的梦中人。这是生活长河中一个小小的涟漪,这是人间万象中一个戏剧性的景致。然而,敏感的诗人却从中捕捉到了无穷的诗意,在这两节、四行的一首小诗中,运用互相关联的意象,通过诗中所表现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揭示了大千世界中万事万物之间互相关联的自然哲理,阐释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的真谛、诗的永恒。如果说《红色手推车》宛如一幅油画,那么,《断章》就是一幅水墨画,画中的“留白”就是如水的月光和梦中的遐想。

任何事物的内在意义都能通过外在的感性特征显示出来,任何成功的作品都有区别于其他作品的鲜明特征。这种特征的把握不在于某个局部、某个细节、某个动作或某种色彩,而在于作品的整体结构,在于个别的局部与整体结构的关系是否和谐,若是和谐的,哪怕是最平凡的文字也会具有极鲜明的特征,犹如《红色手推车》,犹如《断章》。如果我们仅仅着眼于这两首诗的每一个字词、每一行诗句,可能会感觉词语很普通,诗句很平凡。然而,如果从整体上去感受,便会发现,正是这种平凡的题材、平凡的词语、平凡的诗句,突出了《红色手推车》和《断章》的风格特征——平淡朴素,不事雕琢,自然天成。两位诗人以简单直白的语言、推衍的结构方式和对照性的描法,客观地再现了生活中最普通、最平凡的场景片断,以其生动的表象引发了读者似曾相识的记忆,以其自然的意象升华了读者直接感性的经验,虽平淡却不乏热情,虽朴素却充满意趣。

不知怎的,读着《红色手推车》,仿佛在读着异域的《断章》。开一代诗风的美国诗人威廉斯和学贯东西的中国诗人卞之琳捕捉美的视角是如此相似:都选择了生活中一个极普通的却又极易被忽略的片断入诗。威廉斯写以物为主角的景,卞之琳写以人为主角的景,吉光片羽,各异其趣,小题目写成了名篇,方寸间洋溢着哲理,而且两首诗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物境简约,用常得奇。诗中没有主观的抒彩,对题旨也不加明确的揭示,只是将美呈现于极朴素、极平淡之中。诗句的表面似乎简简单单、了无深意,实则言近旨远,寄托遥深。此乃非大师不能所为。如今,正如《断章》里那楼上的看风景人在中国文学的宏卷上已占有一席之位,那辆载着重物挂着雨珠的红色手推车已被定格在美国文学的名篇中,成为一道精典别样的风景。

参考文献

[1] 黄宗英.英美诗歌名篇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第12篇

地平线

屋外大雨,我还要出门。

地平线上走动一些人,

他们扭转头来看我。

雨水闪烁灰白的光,

雨水在闪光以后钻进下水道,

又从堵塞的下水道退回地面,

地面手抱起一片池塘。

在天上和地面的灰白之间,

地平线的颜色变浅,线条变粗,

一些人走来走去,回头看我,

似乎等待有人加入。

一些人的脸在远处晃动,

好像儿时猫头鹰的瞳孔。

从不主动表态的生命和旧物

我呆在一间房里,

痴迷那些从不主动表态的生命和旧物,

比如蜘蛛,比如书籍,

比如掉漆生锈的栏杆,

比如长满青苔的石像,

比如雨水侵蚀的碑文。

我沉浸在汉字的勾连里,

从来不给远方的人写一封信。

我注视从书中腾起的灰尘,

从来不悔以前时日如何美好又如何荒废。

我拧开书房的门,

几千个作者从封面下抬起头来,

都不说话,而神情各异。

瓶子里百合花的叶子转成褐黄,

花瓣脱落,棕红色花粉洒落砚台,

整个房间已被香味悄然占领。

我拉开窗帘,歪歪头,

一列减速的火车开进漫长的雨季。

山民

在几个野生菌摊子的前面,

我站住,瞅两眼,甚至几分钟。

一个小贩坐在三四只篮子后边,

手里捧着圣经,那纸张因为潮湿已经起皱。

我看看篮子里的绣球菌、奶浆菌、鸡油菌,

又看看这个在微雨中读经的人。

几十年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

像独脚精灵在雨季出没,

那么显眼,又突然消失。

他一个人走上迷鞯纳铰罚

背上一篓菌子,包里装着那本书,

有人一直在看,可是站得很远。

洞民

他们在火堆旁跳舞,

跪拜洞里的岩画,

迷恋地上的人影。

每当灰烬冷却,山洞外

光线擦过云群和树顶,

醒来的人陆续发现惊喜――

石壁晃动交错的光影。

还有我,一个长期失眠的人

睁着双眼,正在积攒

走出山洞的勇气,可是

人的目光怎能烧穿岩石洞顶。

如果第欧根尼泉下有知,

也会嫌弃――在东方的山洞

生活这样一群现代的子孙。 温酒的丫头

温酒的丫头,本名王敏,70后。《星星》《诗刊》等发表诗歌。2012年高黎贡文学节提名作家。第九届滇池文学奖提名作家。获 2014年昆明文学年会奖。开店后院。出版诗集《后院》。

野猫儿

它们毛发明亮

轻盈 蓬松柔软

穷尽温柔

一对视

眼无底 雪无声

回声

我们分享

同一个世界

有些金光闪闪

有些空无一物

五色湖

那么深的水底

每一块石头都在摇晃

没有一尾鱼的海啊

鹫消化骸骨

低头饮水

措普寺

病房的白

和雪的白 都冷

都能掩盖脸和身体

一种见太阳融化

一种被传染的人带到措普沟

和哈达一起

被举过头顶

一棵树的独白

狮子把自己水中的影子当食物

人把自己水中的影子当食物

影子?

是的 那就是我

雪山上负责驮包的马驹

在火堆旁边

拧朝被烟熏得最黑的一处

犯困的婴儿

耳朵一点一点垂向肩膀

背上的山

总算是 卸在梦里

翻越觉巴山

坐着就是奔跑

坐着就是沦陷

风吹空 经幡上的字

冰水久久掉不下来

山腰朝上 太阳

把雪照得一片一片发亮

山腰朝下 空心的谷粒

长不出根的灰尘

旋转 减慢速度

车轮后的黄土埋了自己

旋转 增快速度

想得越久的脸 越陌生

朝圣

和贩卖蔬菜的